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的區別是什麼?

尤其是他們在現實中應用的區別是什麼


正好我的研究涉及到這兩個領域。

如果說現代心理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科學的研究方法了解人的心理活動的話,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相當於從兩個維度上對這個問題進行探討。

認知心理學,著重於理清認知過程的,比如說,人類是如何辨認面孔的。通過一系列的行為和認知神經科學的研究,目前主流認為面孔的視覺信息首先通過初級視覺皮層的加工,然後分為兩個加工通路分別對面孔的一些識別信息(膚色,五官形狀,身份)和社會化信息(面孔的情緒,眼睛的注視方向)進行加工(Haxby, 2000)。而且,在一般人中,都存在一個專門加工面孔信息的幾個腦區(Fusiform Face Area,FFA; Occipital Face Area,OFA;Superior Temporal Sulcus,STS)專門用來處理以上提到的面孔信息。這些專門的面孔信息加工腦去導致了面孔加工特有的整體加工現象(holistic processing),表現為面孔各個特徵(比如:眼睛,鼻子和嘴巴)是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分為單個零件加工的。認知心理學就是試圖回答,心理過程是怎樣的,先處理哪些信息,再處理那些,處理的方式是什麼樣的,處理涉及到那些認知模塊(或腦區)。

形象的說,認知心理學就是呈現一個心理過程的狀態。它並不關心這些狀態是怎麼來的,因為這些是發展心理學的任務。

發展心理學,關心的是心理過程的發生和發展,從出生前到死亡。它呈現出來的是一個心理過程隨時間變化的規律。是一系列狀態的聯合。

繼續上面提到的面孔識別的例子,發展心理學比較關心的是,這個特殊的面孔加工過程是什麼時候出現的,是與生具來的還是後天習得的。當然了,結論必然是既有與生具來的成分也有後天環境的影響啦(總要給對方留點嘛)。提到後天習得,特殊的面孔加工是怎麼慢慢出現的呢。目前的研究認為6~9個月是發展出特殊面孔加工系統的關鍵時期,表現在對熟悉面孔識別能力的提升,以及對不熟悉面孔識別能力的喪失,也就是現在很流行的Perceptual Narrowing現象。在兒童期,大約6歲左右,兒童出現了和成人類似的整體面孔加工傾向,反映出面孔加工的逐步成熟。這個發展趨勢一直繼續到12~13歲才真正穩定下來。並且在面孔加工的眼動模式和腦活動上達到和成人相當的水平。

如果把人的一生看作是一個時間軸上的連續體,發展心理學研究的是時間維度上的變化,認知心理學研究的是某個時間點上的現象。目前的研究,二者之間的界限正在逐步模糊。這裡面有研究方法進步的原因,也有二者之間交流加深的原因,更有某些大牛橫跨N界的推動作用。二者之間的互動無疑讓我們對心理的認識進一步加深,而且也促進了對更加General的研究方法的探索。對於我個人來說,裡面的東東實在太過奇妙。至少,每年能開兩個會,一個是Geek雲集的VSS(沙灘,美女,宿醉),另一個是有關發展的會(沒有沙灘,美女,宿醉),見到不同的人,很是開心。


本科在國內讀的心理學,這兩門課都是基礎主幹課程,發展心理學在大二下,3學分,認知心理學在大三上,4學分。
現在讀碩士,方向是婚姻家庭諮詢,現在是第一學期過到了四分之三的時間點,這學期的一門課叫做Human Development,和當年的發展心理學非常相似。

題主問到了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有什麼區別。
我只能部分地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對認知心理學所知甚少,沒有發言權,私以為發展趨勢是和神經科學相結合,如果有興趣的話可以關注知乎的認知神經科學話題,很多回答和專欄都很棒。

我能夠回答的部分是,從心理諮詢師的角度來看,發展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分別有怎樣的應用價值,以及,發展心理學的哪些關注點、議題、應用是認知心理學基本不覆蓋的

我本科的發展心理學課本是《發展心理學-人的畢生發展》,蘇彥捷老師翻譯的。這本書從四個方面探討了人的畢生發展,生理髮展認知發展人格發展社會化發展。章節安排是按照發展階段依次排列(出生前,嬰兒,幼兒,學齡前,兒童中期,青春期,成年早期,成年中期,成年晚期),出生後的每個階段分兩章,第一章著重講生理髮展和認知發展,第二章講人格和社會化發展。由於本科系裡的老師一大半都是做認知領域的,所以教發展心理學的老師也對生理和認知發展的強調多於人格和社會化發展。

重點在於,這幾方面的發展不是相對孤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的
生理髮展是一切的基礎,比如運動能力的發展給個體提供了更多探索的能力和機會;而大腦結構的發展是個體認知功能的基礎;人們不能用語言來描述自己三歲之前的記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腦結構的變化;突觸數量的變化也會影響幼兒的語言學習/辭彙掌握……
認知功能會影響到個體的人格與社會化發展,比如嬰兒如何識別照料者的面部表情並進行互動(當然這也要以嬰兒的視覺發展為基礎);比如觀點採擇能力(理解別人的立場與觀點的能力)會影響友誼的建立;比如自傳體記憶也會影響人格發展;比如元認知能力的發展會幫助個體更好地形成自我概念與自尊……
另外,我主觀且直覺地相信,這幾方面的發展需要一定程度的平衡與協調。大家會討論「少年天才班」對個體發展究竟是好是好,會討論如果成績超好的學生如果跳級會發生什麼,會不會格格不入……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這些個案其實討論的是,認知發展的顯著超前對個體的人格和社會化發展會造成怎樣的影響,或者說,怎樣的環境更能幫助認知發展超前的個體在人格與社會化方面得到更好的發展。

我現在的課本是The Life Span: Human Development for Helping Professions(第四版),目前似乎沒有中譯本,這是一本幫助諮詢師/社會工作者了解個體發展階段的書,會對人格與社會化發展有更多強調。老師反覆強調這門課的學習目標是"to meet your clients where they are",也就是學習發展心理學的理論,然後在今後的諮詢中判斷來訪者所處的發展階段根據特定發展階段個體的特點來進行有效的工作(此處敲黑板!!!這是我心目中發展心理學的要義所在啊)。課堂討論也是以判斷個體的發展階段為主。課堂小測內容都是給個情境,比如某人遇到了某問題,作為諮詢師,你怎麼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理解這個個體的處境,考慮到對方的發展階段,你認為哪個建議能夠有效幫助對方。

具體來說,相比於皮亞傑和維果斯基關於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我們更加關注埃里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如果非得給這門課所講的內容重要程度排個序,埃里克森必須老大啊!),並且從實踐者的角度去理解較早階段的發展結果會如何影響到之後階段的發展,同時強調,如果個體在較早階段發展得不夠理想,之後卻獲得了更好、更充足的資源,想要「補上」前期的發展任務,或者想要更好地完成後期的發展任務,都是有可能實現的(老師課堂上表示,如果這一條不成立,那咱們這幫人從今天開始就啥都不用幹了)

其他重點討論過的理論包括Fowler關於信仰(Faith)發展的理論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
簡單介紹過的理論是Loevinger關於自我(ego)發展的理論和Robert Kegan的constructive-developmental theory。另一個貫穿始終的主題是依戀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主要關注的是如何嬰兒期依戀如何影響嬰兒的發展,以及不同依戀類型的成年人在擇偶、情侶相處、關係滿意度方面的區別。上述發展心理學領域的理論(不包括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都和認知心理學的關係都不太大

還有一些針對實踐的領域主題,比如有一門課專門用來講針對不孕不育夫妻的心理諮詢(不孕不育諮詢這名字好奇怪……),還比如我們會討論如何對小朋友(0—6歲)進行性教育如何識別小朋友有沒有受到性侵犯,如果懷疑小朋友受到了侵犯該如何工作——這些都是發展心理學在實踐領域所做出的貢獻(此處應有比心??)。

總之,從心理諮詢師的角度來看,與來訪者有效工作必須了解來訪者所處的發展階段與特點——這是發展心理學的實踐應用,而這些特點有一部分是關於認知發展的——這是認知心理學與發展心理學的交叉領域。


本人心理學本科生,如有錯誤,請指教。先簡單來說,認知心理學相對於發展心理學更基本一些,像我現在正在學的認知心理學就包含了認知發展等領域。
發展心理學相對認知心理學更強調動態的發展過程,包含幼兒、兒童、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但成年比較少。應用範圍也挺多,中小學、幼兒園老師,心理諮詢,早教等等。
認知心理學則是基礎的,例如某種心理產生的內在機制,模型,腦區等等。應用等的話偏重研究,可以和腦科學、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掛鉤,像歐洲和美國有大腦建構的計劃,人工智慧等等等。
————————————————————————————————————————
補充:

竟然有人贊,真是感激涕零。


第一次的回答是這個問題主要的動機是,這學期剛學了認知心理學這門課,快期末了趁機梳理一下。順便發展是上學期修的,也回顧一下。(是不是要把書翻出來呢。笑。)

對總體的理解是上述的回答,和其他答主的回答類似,多少都是說認知心理學的方面,認知心理學是一個很大的領域,在我看來也算是心理學研究前沿的地方。引用我們老師在第一節課的話,認知心理學就是研究人們接受、加工和利用信息的內在的認知機制的研究,這就說明認知心理學有三個層次:接受信息、如何儲存和加工這些信息以及解決問題、思維形成。按照這種定義,我們可以把認知心理學分為以下幾個領域:知覺、模式識別、注意、意識、記憶、知識的表徵、心理表象、語言、認知發展、思維形成和人工智慧。


題主強調了現實中的應用,那麼我再細說一下這方面。應用可以分兩塊,一塊是作為你的一生的職業,另一塊則是生活中的細節。


第一塊就像先前所說的,認知心理學主要重在研究,而現在心理學越來越強調科學化,其科學研究的前沿大部分都在認知這塊龐大的領域中,並且會和腦科學、神經科學、計算機科學等有很大的交叉,其表現就是歐洲和美國的大腦建構計劃,主要目標在於探索人類大腦的所有功能以此來逐步建構一個已知的大腦,還有人工智慧方面,如何模擬出人類的功能就需要探索人的認知機制,這方面腦科學、神經科學、認知科學都在做大量貢獻。


另一塊就是作為現實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應用,這也是我最初學心理學的動機,認知心理學由於研究的是人的認知,生活中有形形色色有趣的現象都可以通過認知心理學進行闡釋,會讓你從一個十分特殊而美妙的角度來重新看待生活。你可以知道一些魔術的原理,你可以利用「變化盲」來讓生活變得有趣,你可以應用閾下知覺來做廣告,你可以用內隱記憶來解釋很多現象,你可以用記憶錯覺發現目擊者證詞並不是可靠的,你可以利用記憶的規律更好的安排你的生活等等。這些都是我在學習認知心理學中體會到的。

然後我們再講講發展心理學。其實講發展心理學略虛,待我好好想想。


發展心理學就和其他答主說的差不多,是貫穿一生的動態過程,研究發展的主要規律,用桑標那本教科書的原話來說就是「研究個體心理發生髮展變化的科學,具有理論性與實用性兼具的特點」。主要的幾個基本理論有:成熟勢力說、行為主義、社會學習論、精神分析論、相互作用論(大名鼎鼎的皮亞傑)、社會文化理論、生態系統理論、畢生發展觀。發展心理學同樣也是一個很龐大的領域,分為:認知發展(皮亞傑!)、智力發展、語言發展、情緒發展、人格發展和道德發展。當然這些領域都是大致的分類。


再講講應用方面。也分為兩塊,一生的追求和生活的細節。


作為職業,發展心理學這門學科也是教育學的必修課,中小學和幼兒園教師首先要明白不同階段的兒童和青少年的發展特點(個性、有什麼變化、關鍵期、社會學習等),所以要當從事神聖的教育行業的一定要好好學這門課!而且學好這門課,或者再這方面有比較大的名氣是非常賺錢的!例如早教機構,當時老師上課的時候提到曾經有早教機構邀請她來做演講(非常不靠譜的一個話題),她想著就為了錢胡謅一下好了但是因為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還是拒絕了。當然,如果在這方面真有所成的話,一定非常賺錢!還有就是也可以用到人工智慧方面(人工智慧可是很需要心理學的哦~奈何目前國內心理學科研發展還不夠好,在這方面的成就還是挺令人失望的,有志之士可以改變現狀!)。另外對於心理諮詢來說發展心理學這些理論儲備可是非常非常必需的!例如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就要了解這段時期的一些特點,容易出現什麼問題,例如青春期按照埃里克森的說法是出於同一性形成的時期,此時就要預防自我同一性混亂。


作為生活的細節,最直觀想到的是,育兒!有了這些知識儲備就節省了很多時間學習了有木有!!還可以自行測試智商有木有!!可以判斷我的孩子現在處於什麼認知發展階段有木有!!什麼時候是自我中心,這個時候教他學會分享是沒有用的有木有!!可以做很多有趣的實驗有木有!!可以重複經典實驗(e.g.客體永久性)有木有!!可以實踐社會文化理論的最近發展區的理論有木有!!科學地看待「不在起跑線上落後」這種想法有木有!!這就是我在學發展中的深刻體會。


然而認知心理學家也會做兒童、幼兒,我的理解是通過嬰兒、兒童的研究來更好的理解認知機制(因為嬰兒幼兒受到較少的社會化,可以排除很多因素),而發展心理學可以運用認知心理學的理論來觀察兒童的發展規律和順序。可見二者並不是分割獨立的兩塊領域,而是有很多重合點的。


認知心理學是對人的mind/mental process 的研究,我之所以在這裡不說思維,「思維」在中文語境里多少有包含「理性」的一絲,而廣義的認知心理學除了研究記憶、注意力、感覺(sensation)、知覺(perception)、語言、決策、問題解決等等之外,也要涉及情緒、睡眠等等我們一般認為跟「思維」關係較小,但屬於mental process的東西。

Bazinga 說得對,認知研究的是人的機制,不一定是大腦機制,也有的是認知機制。這二者區別可以再寫一片文章了... (與之相對的是社會心理學,研究外界因素對人的行為、思維的影響。 就像一個研究內因,一個研究外因)

發展心理學主要研究的在是人的一生中發生在人身上的變化 (擦,我這翻譯腔...)。既包括認知方面的變化,也包括運動方面(motor skills)、社會、人格、自我、身份建立等等。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小孩,現在也有研究成年人的,近幾年研究老年人的尤其非常火。


補充一下,其實@曹懷寧 的回答,是把認知心理學和認知流派的心理治療法給混淆了。
認知心理學是一種心理學研究方向,和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等等是同類的;
而認知療法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方法,它才是和精神分析、人本主義等同類的;
@adaoada @Bazinga 的答案比較準確,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主要的區別就是研究的重點不同。


認知心理學和發展心理學是相輔相成。就好比一個人他既是院長又是教授。認知學派是行為主義後期產生的學派,早期是用計算機去模擬人類獲取信息和處理信息的過程。後期就是認知神經科學。發展心理學,是研究人類畢生發展的心理現象的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也研究人的認知發展。當然認知神經科學也從發展的角度研究人。當然,從碩士授予角度來說,這是有區別的。但是我感覺,國內大部分主流心理學研究還是認知神經。


1、認知心理學是一種理解人性的角度,是幾大流派(精神分析、人本主義、行為主義等)中的一種,認知心理學的一切研究都是基於這樣一種對於人性的假設:人等同於機器,以信息加工觀點研究認知過程是現代認知心理學的主流,可以說認知心理學相當於信息加工心理學。因此認知心理學就是採用這種視角研究人性和揭示人性的一種心理學分支。
2、發展心理學是研究人從胚胎到死亡的整個生命過程中的心理現象的心理學分支,它可以採用各個流派(精神分析、人本主義、行為以及認知學派等)的觀點,它更關心影響人發展的因素有哪些?比如遺傳和環境,這些因素又各是如何起作用以及起作用的權重是怎樣的?人的一生各個階段都會經歷怎樣的心理歷程,比如嬰兒期、青少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因此發展心理學是一個專門研究人的成長發展的心理學分支。
綜上之,認知心理學側重從信息加工的角度來解釋人性,注重的是解釋問題的角度;而發展心理學側重研究人的成長和發展,注重的是研究問題的方面。他們不在一個緯度上,但都是目前重要的心理學分支。


認知心理學——研究人類認識事物的一些列過程——感覺、知覺(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記憶、思維、想像、言語

發展心理學——研究人類各個時期(嬰兒期、幼兒期、童年期、青春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的心理,包含每個時期的認知心理

截圖發展心理學目錄,展示兩者關係


補充一下。認知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對象是人腦機制。發展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人的行為發展。


我的理解是:

  • 如果你從認知心理學去研究人的一生,可能很多問題你得不到答案,需要參考其他研究方向的內容來補充,這樣就超越了認知心理學的研究範圍。(這時候,精神分析、生理髮展、環境影響、遺傳、社會性等就不是在你的研究範圍內,或者很少有研究。)
  • 如果你用發展心理學去研究人的一生,那你是從各個角度來研究,其中哪個方向在某個階段的特徵是怎樣的,是否貫穿人的一生,每個階段孰重孰輕。(但對每個方向又不會做深入的研究。)

提問者犯了概念不清的錯誤。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理論流派的其中一支,與之同類的有精神分析學派,人本主義心理學等。而發展心理學是按人類個體心理的發生和發展來分類的,與之同類的有兒童發展心理學。
在現實生活中,你可以選擇運用認知心理學的理論研究發展心理學的內容,這樣說,你應該明白了吧。


認知心理學是研究人的高級心理過程,即感覺,知覺,表象,記憶,思維,問題解決等認知過程,這些內部過程是看不見的,心理學家往往通過外部行為來推測內部心理過程。認知心理學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學,包括輸入,編碼,儲存,提取等的全過程。就拿短時記憶舉例,它的編碼包括視覺編碼和聽覺編碼,存儲主要是通過精細複述實現,未得到複述的信息很快就會遺忘,得到精細複述的信息可以轉入長時記憶,待需要的時候提取,短時記憶的遺忘主要是干擾造成的,這個有一對科學家夫婦通過實驗證明了的喔!

發展心理學嘛,可以從廣義和俠義兩個角度來說
廣義而言:心理發展包含心理的種系發展(包括動物心理學或稱做比較心理學)、心理的種族發展(包括民族心理學、進化心理學等)和個體心理發展;
狹義而言:心理發展僅指個體心理發展。
其中比較心理學就是比較人的心理和動物心理的聯繫與區別,民族心理學主要研究原始人心理。
個體心理學又稱之為畢生發展心理學,包括從受精卵到死亡的全過程,大體分為以下
階段,嬰兒期0-3歲,幼兒期3至6歲,學齡期6至12歲,青少年期12至18歲,成年早期18至35歲,成年中期35到60歲,成年晚期60歲到死亡(老年期)
一般講的心理學就是俠義的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的研究主要涉及兩個方面:心理發展原理的理論問題和和個體發展各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徵問題
理論研究無外乎1遺傳和環境2內因和外因3階段和連續等等
建議可以看下林崇德的發展心理學


曹大神說的非常好。
心理學有五大分支,下面還有很多小的分支,非常的多。

五個領域:神經科學、發展心理學、認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臨床心理學。

發展心理學家們所關心的問題:我們如何獲得知識的,特別是這其中有多少是固有的、內在的、天生的、又有多少是文化的產物、語言的產物、教育的產物;發展心理學家們使用了許多巧妙的方法試圖將這些因素分開,試圖找出人性的基本成分究竟是什麼。。。。

認知心理學:用計算機的方法來研究世界,通常把心理比較成計算機,探究人類行動;


認知心理在我看來其實是一種研究範式,它不像行為主義那樣對可觀察行為近乎瘋狂的偏執,也不像精神分析那樣喜好折騰玄乎的概念。在我看來,重點在於操作定義,任何內在的心理活動概念一定要有相應的外顯的可觀察指標,不論這個指標是記憶了多少單詞還是你的海馬區激活了。


發展心理學,研究的是一個動態中的過程,從受精卵到死亡都會涉及。
認知心理學是發展過程中的感覺,知覺,記憶等方面。

大的來講發展心理學的研究領域:
一是認知發展,
二是人格發展。


正好這學期這倆門我都修了。

就我自己的理解,認知心理學就像,當你在聽說讀寫等等你每時每刻做的事情時,你的大腦是怎麼樣與之聯繫,怎樣反應的。
應用的話我記得最清楚的就是在學習完之後馬上睡覺,第二天會記得更多。

發展心理學則是,從一個受精卵到死亡的過程中,人的身體和生理是怎麼樣變化的。
就像小孩如果用學步車,會比不用學步車的孩子晚一倆個星期學會走路。


我個人認為認知的話主要是去研究心理現象的加工過程,研究它背後的機制。它可能會與各種技術相結合,實驗的方法用的較多,比如行為實驗,腦電實驗,fMRI等等。而發展可能主要是一個發展的過程。但是兩樣並不分家,也可以結合起來研究。


認知心理學把人看成電腦,特別關注人的大腦是如何接收、處理來自感官的信息,又如何構建、生成、輸出信息。認知心理學背後有一種學術信念,認為人既然是一台機器,也許儘管遠比電腦要複雜,但它的運作機制無論如何是可以被了解或破譯的,也因此會和人工智慧的研究彼此緊密結合。
發展心理學把人看成動物,主要關注該動物從生到死各時期個階段心理和行為的發展和變化,並試圖發現普遍有效的規律和相互關係(主要是階段意義上的),也會結合進化心理學理論關注動物的心理和行為隨時代和環境的變遷而發生的發展和變化。很多發展心理學專家學者都偏重對兒童的研究,一方面因為心理學史上相關的研究既不充分也不成熟,可以探索和著力的問題很多,另一方面他們希望研究成果能有助教育的改良和進步,從而優化人類的後代。


發展心理學包括了認知理論,認知是發展的一個分支;皮亞傑曾經說,認知是聯繫生物學和心理學的橋樑,我覺得認知理論最大的應用就是了解你的孩子,在該做什麼的時候知道做什麼,做科學的老爸老媽。。。


天啊……在我即將考心理的時候出這種題……有空就填……


簡單說,應用就是發展跟著人打交道,認知跟著計算機打交道。個人認為發展與認知相結合能賺大錢。。。


區別大了。。。作為一隻心理學狗,我能說認知書極其高大上還涉及腦電等等嘛!發展很好玩啊,告訴你從小到大的心理特點啊!話說認知畫重點發展不畫。。。


發展是介紹一個人 各個階段
認識 則可以研究各個隊段的各種 機制 過程 行為


推薦閱讀:

為什麼現在基礎心理學(認知心理學)都要泛儀器化呢?fMRI、ERP、眼動、多道生理等?
「讀完了文章的每個字,但不明白整段話的意思」,那我的大腦幹了什麼?

TAG:心理學 | 認知心理學 | 發展心理學 | 應用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