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最好的產品賣給本國人,二流產品賣給歐美,三流賣給亞洲」這個說法正確嗎?
1. 日本人最好的產品賣給本國人,二流產品賣給歐美,三流賣給亞洲;
2. 國人最好的產品賣給國外,最差的(皮鞋酸奶,毒奶粉)或假貨賣給本國;
3. 請問以上說法是否成立?成立,請佐證;不成立,請幫忙闢謠並釋疑!謝謝
(4月29日追加日本的國內產品問題)
對不起,不成立。
作為進出口貿易人員,我告訴你商人都是看市場的。
賣什麼給外國商人,標準如何,不是由你決定而是由對方決定的。而對方的決定基於對方的市場需求。產品太爛,或者太好太貴,都會面臨賣不出去的風險。任何東西都要因地制宜。
出口同樣一件產品,中國出口到發達國家和出口到發展中國家的產品也是不一樣。如果留意國際新聞,你發現這兩年越南的假冒偽劣商品泛濫,甚至引起中毒事件,這些商品很大部分都來自中國。這並不完全因為中國商人/工廠主都利欲熏心,越南方面的進口商也有自己的唯利是圖的責任。
當然,即使如此,一些出口到發達國家的產品也存在各種各樣問題,要知道made in China在海外並不是高質量的對等詞。
至於國內市場銷售方面,打個比方某種商用電器,歐美錢多,需求旺盛,要求也高,於是對於該電器也有很多更細節的要求,然而國內的話,考慮到實用性和成本,往往只要求具備基本功能就行了,高大上並不一定能賣出去甚至在國內寸步難行。
再說到日本,有個專門名詞叫加拉帕戈斯化效應。指在「孤立的環境(日本市場)下,獨自進行「最適化」,而喪失和區域外的互換性,面對來自外部(外國)適應性(汎用性)和生存能力(低價格)高的品種(製品?技術),最終陷入被淘汰的危險也稱作加拉帕戈斯綜合症、加拉帕戈斯現象(Galápagos Syndrome)。」
很多日本的產品很先進,但是它們往往在走出國門後遭遇滑鐵盧,因為不能適應當地市場。最典型的就是手機,他們的很多功能嚴重依賴日本發達的網路,可是到了國外卻沒有匹配的硬體環境而無法得到推廣。
(追加:2016年了,日本手機(索尼)已經被各國用戶評為垃圾手機了,深刻記得youtube上有網友稱是「piece of shit」,中國手機崛起,日本人許多要不用蘋果,安卓則很多人開始用中國貨,許多合約機也是中興華為的,譬如docomo之類的。聯想世界最薄的YOGA BOOK發售,今天還有個日本還有個blog爆紅了,博主抱怨自己看了性能後就預訂了,一直很期待,至今不能到手,發誓再也不買聯想了。結果被眾人口水淹死。從另一個角度看,以前會有中國產品為上市預售日本人預訂嗎?
以前中國人不買國產手機實在是山寨貨不好用,現在呢,one plus3 開售日英國也排起了長龍搶購,人稱flagship killer。)
近年日本紙尿片在中國媽媽中很有人氣,聞風而動的日本廠商立即就開始推廣了,只要有商機,怎麼會無動於衷呢,何必跟錢過不去。要知道,日本人比中國人更為經濟動物,甚至很多日本人氣電視節目是經濟類的,怎麼進入中國,優衣庫在中國怎麼會成功,怎麼針對伊斯蘭文化的特點在馬來西亞立足,非洲未來商機如何,怎麼奪回被韓國廠商搶走的海外市場基本上是這些節目的永恆話題。
並不是所有產品都涉及敏感技術並對國家造成利益潛在損害而需要有所保留的。
(加拉帕戈斯群島即科隆群島。 由19個火山島組成,從南美大陸延入太平洋,約1000公里,被人稱作「活生物進化博物館和陳列室」,許多動植物全世界獨有例如陸生鬣蜥,巨龜和多種類型的雀類。1835年查爾斯·達爾文參觀了這片島嶼後,從中得到感悟,為《物種起源》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Edit:
其實廠商設立的目的就是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拚命賺錢才是根本。
現在不是古代,什麼項目都要遮遮掩掩,以前絲綢的生產秘密,那是頂級機密,據說我們的皇帝捂了好幾百年吧,還有陶瓷上釉的技術,歐洲人要相當晚期才琢磨出來。可是現在,技術和產品更新換代相當快,你不賣別人賣啊,世界上那麼多國家無數的廠商,等你再想賣,對不起了,隨著規模生產和競爭者陸續進入,市場就飽和了,再過兩年市場就沒了,再好的東西捂著捂著就黃了,成爛茶渣了,你覺得現在還有誰買250mb的mp3呢?日本人也好,韓國人也好,大家都不是傻子,研發產品的目的和初衷是要賣錢,而不是提防某個國家。賺錢了,就可以投入資金擴大生產降低成本,並且進行下一輪的研發和下一次的產業更新的時候賺更多的錢!
還有就是,同一數量,高端產品利潤比中低端的高很多, 我能推銷高端產品的時候一定不會退而求次賣低端貨!商人都是勢利眼,日本商人是這樣,中國出口商也是一樣,甭管我們外交關係上和巴基斯坦多鐵,巴鐵巴鐵的,但是遇到巴基斯坦人(還有廣大亞非拉同志們),很多中國出口商根本就打不起勁,你知道會被砍價無數次到最後費勁口舌也不能保證成交,遇到歐美國家便是兩眼放光,成交希望翻倍不說,前者買便宜貨而後者買更貴的。有時候會碰到一些人津津樂道歐債危機,歐洲沒落了,太好了——說真的,一個繁榮穩定的歐洲才符合我們的國家利益,尤其是國家經濟相當程度上依賴出口情況下,歐洲窮得叮噹響,怎麼賣高鐵呢,反過來也一樣的。
另:關於偽劣有毒產品,當初有一個國家也是假冒偽劣產品橫流,死豬肉注腸,到處都是光鮮化學有毒的東西,這個國家的名字叫美利堅,這是大概100年前的事情(100年!),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一下相關歷史。
以下紀錄片或可一觀:
英國廣播公司:骯髒的城市 第一季 (豆瓣)
道德建設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立法和執法,我們不能指望人治來代替法制。
-------------------
4月29日追加:
事實上,從過去到現在,日本的產品問題也層出不窮(規模而言不能和我國進行比較,我國更深更廣有著更堅實的基礎)。
譬如列舉一下2000年後的比較重大的食品問題:
2001年,雪印牛肉偽裝事件,雪印關西meat center把低價格的進口牛肉偽裝成國產牛肉賺錢(日本國產牛肉比進口貴),然後加上2000年雪印集団食中毒事件(戰後最大集體中毒事件,受害者人數14,780人,後經調查為工廠污染導致),曾引起日本全國抵制雪印的產品。
2006年,不二家使用已經過了賞味期限的牛奶引起1000宗投訴,該年度日本選出【偽】為年度漢字。
2007年,赤福餅原材料偽裝以及更改加工時間事件,從04年到07年一共出貨偽裝生產日期的產品共6,054,459箱(佔總出貨量約18%),後來據日本經濟新聞調查,偽裝生產期限的做法至少持續了40年。
2007年,白色戀人(白い戀人)將生產日期延長2個月事件。
2008年,三笠フーズ株式會社等公司將從政府收購的本應用於工業上的有問題的大米(發霉,污染等)轉賣為食用大米盈利,涉嫌流通業者數目為530社。
等等。最近日本媒體報道了個事情,說一名主婦到銀座一家高級百貨店買東西。當她正在詢問店員的時候,一個手裡提著大包小包的中國遊客進來了,店員立即儘快結束了和她的交談。這名日本主婦認為,店員想把她打發走,因為她不是中國土豪,並感嘆,「現在不『爆買』都享受不到充分的服務了。」
中國人最近湧進日本掃貨的爆買現象,讓當地的零售商家刮目相看。據說現在的日本店員已經練就了一副慧眼,一秒鐘就能分辨出中國遊客,對於他們都會優先推薦最好的商品。
由於中國遊客喜歡高聲說話,成群結隊的出沒,和日本人的消費風格完全不同,為了更加照顧好土豪們的情緒,部分商店甚至開闢了VIP專區,專門款待中國人。
在這裡,商人的本質暴露無遺,並不因為他是日本人就有明顯區別。
其實這種做法,在國內商家中也很常見。比如同一個品牌——
1,在淘寶京東上的型號和線下店面的型號不重合,線上的產品價格更便宜,但在線下你找不到相同的型號。
2,在一線城市和鄉鎮市場的產品不重合,高端貨主要鋪在一線市場,低端貨主要鋪向三四線渠道。
3,甚至在同一個城市的蘇寧或國美里,你也會發現,城鄉結合部的店面和中心區的店面,陳列的商品是有區別的,前者更低檔,後者的商品普遍更高檔。
很明顯,無論哪裡的商人,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都必須根據當地的消費力水平,提供合適價位、合適檔次的商品,否則就要面臨虧本的困境。
日本人並不高傲,也不歧視,誰能給他更高的利潤,他自然會努力提供最好的商品和服務。
關於日本人的這個謠言,之所以得到廣泛的流傳,其實是暗合了中國國民的某些心理需求。這種需求,就跟韓國人愛國,台灣人有人情味是一樣的。
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韓國看不到日本車,主要的原因是韓國車的質優價廉,普遍能提供更完善的售後維修保養,次要的原因是韓國對自主品牌的稅收優惠政策。這就跟中國本土家電產業的強大,導致日本家電失去生存土壤是一個道理。但為什麼人們就寧願相信是因為韓國人愛國的理由呢?
台灣人的人情味,也並不比其他發達社會的人情味就濃多少,歸根結底,這些謠言的醉翁之意都不在酒,只是為了指桑罵槐說自己的國民劣根性罷了。
數十年來,日本人的形象,在中國人心中,都有著特殊的地位。尤其是在傳統的仇日教育中,日本一直被視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假想敵,於是關於日本人齷齪心理的種種想像在社會上就極容易受到歡迎。
比如以下幾個:
1,
傳言:日本人不砍自己的樹木,卻從中國廉價購買木材做成一次性筷子浪費中國資源,用心極其險惡。
事實:中國的林木產業種植成本更低,通過價格優勢獲得了日本的出口訂單,只是正常的商業行為。
2,
傳言:新浪是日資企業,其域名sina. com中的sina是日語發音「支那」,這是日本人專門用來侮辱中國人的。
事實:新浪是由中國的四通利方和美國的華淵網合併而成。sina 來自「中國」的英文 sino 前綴,比如中石化就叫 sinopec。
3,
傳言:上海的日資第一高樓環球金融中心酷似一把軍刀,直插在陸家嘴咽喉之處,形成一劍封喉的風水局。
事實:原設計圖上面是一個圓形,設計靈感來自中國文化的天圓地方概念,圓形附近正對著東方明珠電視塔的圓球,空心圓洞和實心球體呼應,形成虛實結合的藝術美感。後來因為圓洞被認為是太陽旗,就像兩把軍刀托起一個太陽,反對聲浪太大,被迫改為方形,於是又被認為是一劍封喉,總之怎麼改都是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
25年前在一家日資的全球前三大馬達公司工作, 這家日本公司對質量要求極其苛刻,我們員工本身也都非常贊服。也許是信不過本地的IQC,他們規定來自日本的部品免檢。
有一次,我們無意中發現馬達的換向器真元度不合格,日本人懷疑我們的工藝有問題,逼著我們把工序從頭到尾梳理了一遍,沒有發現問題,最後才知道是日本來的換向器本身就不圓。
這下捅了馬蜂窩,因為公司過去已經發貨的, 在途的,在倉庫的,有幾百萬甚至千萬馬達質量不合格。全部召回的話會導致公司的信譽受損, 馬達報廢,如果最終客戶追究的話, 嚴重的可能破產。
於是日本人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尚未做成成品的,返工; 已經給客戶的,默認「合格」,客戶發現的,承認並換貨,做成成品的,在倉庫的,封存,「特采」, 限銷往中國及東南亞和美國。我很好奇, 為什麼高大上的美國也是劣質產品的傾銷地? 日本上司解釋說,美國人大而化之,管得不細, 往往發現不了,於是。。。。。。
幾個月之後,一家美國公司不知怎麼發現了馬達換向器不圓的問題,結果公司社長、會長等董事會成員飛到美國,帶上儀器, 坐在美國的產品線上把不合格的產品揀出來, 美國人被感動了,這事不了了之。
從此之後,我再也不相信日本品牌了。。。。。。
------------------------------------------分割線,因為害怕法律糾紛,曾經匿名------------------------
到知乎後收到了最多的讚揚,有點不知所措。既然大家都感興趣,我就對日本的品質再做點說明
其實公司後來還發生過幾次類似的質量事故,起因都是日本人無法理解的自信心最後導致的無法彌補的質量管理漏洞。
對於日本質量,憑心而論,日本人真的是在實踐質量是生命這一信條。一有質量問題,上到社長,下到部門經理,工程師,往往是所有日本僱員全體總動員,每天不吃晚飯加班到9點半, 精神是無法說的。
日本客戶奇葩的是,合同接受AQL1.0, 也就是99%的合格率,但是128個樣本中抽到1個也是退貨,客觀上對供應商形成了強大的精神壓力, 最後給日本人的產品往往是最用心地做出來的。
但是, 日本人也是對質量體系最不重視理論建設的,對體系本身的合理性也不太關注,甚至會出現社長因為某種理由更動流程, 導致重大問題的現象,底下也沒有一個人敢於提出來。 日本企業要麼不出質量問題,一出問題,都是幾百萬上千萬的質量事故。有一些問題,內部人往往早就知道端倪,但是因為僵化的官僚體制, 沒有人敢於捅出來,只能等到某天的爆發。。。。。。
再舉一個Sony鋰離子電池2006年起火燃燒的例子, 這個事故最後導致全球若干筆記本電腦廠商召回幾百萬電腦。當有人質問Sony電腦的人說Sony為什麼不召回自己的筆記本電腦的時候,這個發言人說了一句實話,我們不用Sony的電芯,Sony自己內部對Sony電芯了解太多了,原因盡在不言中。
在評論中有人問,什麼國家的品質過得硬,這個問題實在太大,我無法回答。 但可以回答的是,如果市場上有多個品牌,他們的價格相當, 挑非日本品牌會讓你的風險最小,因為在非系統風險上,大家既然價格相當,功能性能應該也相當,但非日系品牌遭受系統性問題衝擊的可能性略小; 如果日系明顯便宜,就挑日系吧, 日本人畢竟是做事認真的, 不會犯太明顯的錯誤; 如果日系還比較貴,東西也不好太多,還是放棄日貨吧,無論是民族情感還是系統風險(不良品也許正運往中國。。。。。。),都不建議您選用日貨。
這是我在過去20多年和日系公司打交道的心得。做了很多年技術和質檢的人表示:
別人會賣給你什麼,在於你的需求是什麼。
別人會賣給你的質量下限在哪裡,在於你的質量標準及檢測手段在哪裡。
別人敢冒著你的檢測手段賣明顯不合你質量標準的產品,在於兩種可能性:
你的檢測監管如同走過場,和沒有一樣,或者,你對不合格品的處罰力度,和沒有一樣。
這個說法流傳已久,不但日本,歐美國家在此列,總之就是把不好的賣給咱們,剛聽說的時候相信大多數人都難免生氣,這是自然的,但是細想起來的,究竟怎麼回事,為什麼呢?感覺可能有如下原因:
1、市場標準不同。
做生意的就是做生意的,基本上不會和錢過不去。根據當地市場的需求,儘可能的降低成本,估計大家都一樣。
假設本土達到最低標準需要10塊錢成本,而在咱們這裡只要5塊錢就能達到當地的標準,為什麼不省下那5塊錢呢?
所以,還是要提高自己的標準。當然,設定標準其實有多重原因。
還有像是召回問題商品,一個商品出現問題,為什麼很多歐美的召回,中國的不召回?還是得自己把標準提上去,再來就是,不得不說,權益是自己爭取的,沒有人會白送給你。
設想如果a地不召回不妥善處理以後在此處就經驗困難,面臨巨額罰款,甚至得退出這個市場。而在b地不召回還是可以繼續做生意(甚至可能存在問題商品的質量都好過當地商品質量的情況),你說生意人會怎麼選擇呢?
生意人看的是利益,沒有那麼多瞧得起瞧不起,如果說瞧不起基本上也是因為對方自己的東西品質糟糕,而且還人傻錢多。
2、適應當地市場的消費水平和觀念。
10塊錢成本的東西自然比5塊錢的好(除了個別現象),但是商家的目標不是生產最好的產品,而是利潤最大化,賣出更多的商品。那麼,就必須在質量和價格取得一個平衡,也就是最為適合當地人的消費觀念。
好的東西貴過了當地消費者對這類商品的心理價位,再好沒有人買也沒用啊。
就像是衛生巾,同樣20片,日本韓國原產的四十多一包,國產的十幾二十塊,即便是日本的品質更好,更健康,沒有熒光劑,但是對於大多數人而言,這類產品那麼貴接受不了。
再說沐浴露,日本的資生堂的五六十一瓶,同樣多少的,國產的有二三十的,甚至十幾塊的,你說哪個更好賣。
如果是手錶啊,車子啊等長久使用,甚至有收藏價值的東西,人們可能會為了追求高品質接受高價格,但是至少目前,包括大城市,對於這些生活日用品,人們覺得可以省,沒有必要多花錢。
3、國產商品質量
這一條可能與題目相關,但是也些許跑題。
你看日本電視可能會發現(有時候韓國電視也有),很多東西,商家在售賣的時候會宣傳國產,而且明顯價格比進口的貴。而咱們目前還是進口的絕大多數時候比國產的貴(便宜的目前沒有聽說過),大城市都有幾個進口超市,逛過的朋友想必可以了解。
為什麼出現這樣的情況,還是質量的問題,國產商品的質量中太多有待提高的(當然也有好的,比如青島啤酒啊,海爾啊,聯想之類的。),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是,甚至危及到人們對整體國產商品的信任。這其中有管理的問題,也有個人觀念的問題。
你想想你身邊多少餐館,剛開始的時候東西很好很實惠,然後乾的不錯,但是過不了多久就慢慢開始省成本,省功夫。東西越來越小,味道越來越不地道了?凡是能長久的,基本都是努力保持品質的,哪怕價格也隨著物價一起上漲。
還有去外地的時候,多少人怕被坑被騙乾脆去連鎖店而不是當地的特色之處,甚至怕東西不幹凈,乾脆去麥當勞肯德基的?
現在不求提起國產商品大家感覺好過進口商品(當然這個目標還是得有噠),只希望國產的也能對得起誠信二字,物有所值就可以噠。我只想問最高贊答案有沒有真憑實據?我曾經在Canon工作過,就單反相機而言,日本本國是A貨,歐美是B貨,其他國家包括中國是C貨。而印表機更是,相對高端的一體式印表機(就是直接列印成書,佔地體積3——5平米)在中國當時都不銷售,日本我印象里是三菱和豐田分別購買了一些。我書讀的少,你們不要蒙我。
我是來歪樓的。
海淘界的謠言,分分鐘檢驗著大家的智商和情商的。
謠言1:
中國大陸的IP去國外買東西,他們會自動加價。
謠言2:
日本的好東西都留給自家人,垃圾都給中國。
謠言3:
中國加入WTO海淘就不用交稅啦!
謠言4:
我們的稅又增加啦,從10%提升到50%啦(16年/8月更新:TMD,真的增加了)
謠言5:
我們的海淘稅好高,還有增值稅,還要交關稅,還讓不讓人活了?
謠言6:
用國外的IP買東西會有折扣/低價。
謠言7:
海關都是什麼也不懂的老土冒,我們隨便申報都沒事。
謠言8:
代購告訴我他的東西之所以比國外網站的還便宜,是因為他搞批發的。
謠言9:
代購告訴我他的東西之所以比國外網站的還便宜,是因為他運費低。
謠言10:
國外假貨滿天飛,和國內一樣。(韓國倒是真的挺多)
謠言11:
免稅州免稅,那我們的關稅也是免了的。
謠言12:
人家購物網站包郵,為啥你們(代購/轉運公司)還要收我的運費?
謠言13:
過海關的時候,心裡默念:淘帝護衛著我,交稅幾率會降低
謠言14:
他的生命,來自於別人的生命。
(未完,待續)
上面講的很清楚了,沒有按國家區分三六九等,就是逐利。
2的反例:幾年前歐盟有針對中國靯商的處罰引起中國的不滿(認為是歧視),說到底就是因為中國向歐盟進口的鞋子質量不夠好。同樣的鞋子,國內賣100塊,出門賣100歐,當然想賣出去。但是人家市場監管嚴格,結果就直接罰下場了。--不是中國不想劣品賣出去,是人家管的嚴。
1的反例:現在國內也能買到日本的產品了,包括大量的代購,包括像樂天這樣的商家開始在網路平台進行全球的銷貨。日本沒有特意不把好東西賣向國內的理由。只是因為現在國人消費水平上升,更注重生活質量,全球的網路和物流平台更發達,所以有能力也有意向花多些錢買更好的東西,這是全世界都會看重的商機。日本歐美的商家也不例外。--不是日本/歐美不賣,只是市場條件不成熟。
這是在黑你們身邊做日本代購的童鞋們你們造嗎
這都是被逼出來的好嘛?
以本人所在電子行業,如果要出口歐美,拋開質量上是否有競爭力不說,首先要過一大堆UL之類的認證,然後無鉛、節能之類國內要求不嚴的指標,如果要出去,那都是硬杠杠。還要面對客戶委託的第三方來進行企業審查,細到有沒童工、是否超時加班,甚至廠房的應急燈是否有效。。。
然後,對企業壓力最大的,是一旦質量出問題,面對的,是天價的索賠,弄不好錢沒賺著,虧得傾家蕩產。
相比之下,國內市場就好辦多了。外部的質量監督松得太多,查得少,最多315那幾天略緊張點。即使遇到嚴重質量投訴,一點小錢就能打發擺平。在以價格競爭為主的國內市場,犧牲一定的質量來贏取成本優勢是絕大多數企業的必選項。
企業是逐利的,不管是國企還是合資外企,沒有誰是活雷鋒。如果國內市場有更嚴厲的質量監管和市場准入門檻,國內消費者更成熟更信任質量優異產品而不是打折貨。。。也許將來這個問題會是另一個答案。
中國只會做假冒偽劣山寨貨,所以在國外都認為中國貨是質量差的代名詞。
國人最好的產品賣給國外,最差的(皮鞋酸奶,毒奶粉)或假貨賣給本國。
我該信哪一個呢?
當年日本借炒作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對中國實施歧視性檢疫。
中國要抵制一下日貨就群起而攻之,還不停的捧日貨的質量好。
無法提高檢疫要求該怪誰呢?
炒作日本東西好,打擊抵制日貨的行為。
買辦資本主義一面打擊民族工業,一面積極擴大進口,以賺取國外的傭金,關稅。
陽光下並無新鮮事嘛。
他們的目的只是打擊國貨捧國外產品罷了,還不是為了錢包。
這個問題應該是成立的。原因是日本人對用品的細微苛刻的要求,以及日本企業對此的理解支持。歐洲品牌對此深有體會。
先舉一個本人的例子:
在日本看到一件瑕疵打折的夾克,剛好我能穿。粘貼的標記,指向淺色衣服裡面有個多餘的黑色線頭——我伸手到衣服內側,把線頭取掉了。結賬時日本妹子想指出瑕疵給我看,找不到。我跟她解釋:有個線頭,被我摘掉了。妹子笑著收款包貨(仍然是折後價)。
再舉兩個歷史上的小栗子:
路易威登剛進入日本市場的頭10年銷量直衝雲霄,但日本分部經常退貨,理由是:「在日本,這個品質顧客無法接受。」(都是小瑕疵,如針腳不直等)。巴黎總部認為,這不是問題,歐美的顧客都可以接受為什麼日本不能接受?直到日本分部有一次退回了到貨的全部商品。作為當時亞洲最重要的奢侈品市場,從此......結果你懂的。
據另外一個奢侈品牌專事負責日本市場的某高管回憶,某天,一個日本女人拿了件女裝進來說有問題,因為上面有一根1英寸(2.54厘米)長的線頭。於是店員給她換了一件新的,還送了一大捧鮮花到她家裡表示道歉。該品牌回頭馬上做了兩個測試,把同樣問題的衣服分別給法國女人和美國顧客看。結果,法國女人發現了線頭,但是她說:沒關係,我可以剪掉它。美國女顧客壓根就沒看到那根線。
細膩苛刻,是日本民族的特點。商家逐利,就必須迎合這個市場。
至於:國人最好的產品賣給國外,差的或假貨賣給本國——這還用說么,不合格產品銷往發達國家地區,發現問題會被罰死的。參見:蒙牛「香港奶」風波,蒙牛產品遭網民抵制和蒙牛回應毒奶門:賣給香港的牛奶保證比大陸的好!(圖)_房產資訊。
.............................................................................
知乎、微博、公眾號,一個都不能少 ←點擊關注
扯犢子。
以中國為例,都說中國產品質量不好,但我家裡的家用電器清一色的國產品牌,平時使用也不按說明書來,但基本都是非常耐用。
那為什麼我覺得質量很好的國貨,在國外卻被認為是劣質商品的代名詞呢?
因為國外想要便宜的中國貨,所以我用的質量好的中國貨,他們是不會進口的,他們只挑便宜的進,然後說:你看!中國商品質量太差了!
這是什麼?這是耍流氓!
中國質優價廉的商品到國外也要繳稅的,繳稅就漲價。做代購總要加同行,基本上三天就要刷出一條,日本最好的產品只賣給國內,既然花錢,為什麼不買最好的,而要買國際版或者別的版本呢?這樣的朋友圈。還有類似的就是日本網購也有假貨。
這個這麼說呢,生產成分不同的化妝品,對廠商來說,意味著多開一條生產線,成本可想而知,所以這種說法其實有點不靠譜。但是各國對化妝品的標準確實會有些不一樣,有些商品在面向國外銷售時,確實會有成分上的細微差別。
我的建議的,買東西看你最需要的是什麼。
覺得性價比重要的,就不要糾結本土版跟國際版了,成分的細微差別在使用感上可能確實會有體現,但個人覺得在可接受範圍內。
堅持買專櫃版本的,也無需鄙視買葯妝,或者國際版本的,這個沒什麼好體現優越感的,不買假貨,合理消費,沒有什麼錯誤的地方。當然建議要求代購提供一下專櫃購買的小票,CPB這些很難分辨在哪買的,價格差的也有點多,既然花了專櫃的錢,完全有理由要求專櫃的品質要求。(但也別太吹毛求疵,葯妝這些也要求一起拍。然後也請別要求小視頻,作為代購每次買東西時拍小視頻真心覺得尷尬)
祝大家都買到心儀的產品,一起美美美!!!
這種造謠也只有想煽動民族情緒的人才會信進而傳播。
高票答案也說的很清楚了。作為一個出口製造業的工作人員,想說產品質量完全是看客戶需求好嗎?如果客戶要求質高能接受高價,島國企業也不可能拿次品冒充交貨,這是赤裸裸的信用欺詐,最終企業也不可能立足。反之若是客戶要求要便宜質量可相對放寬,企業也不可能虧本做買賣。說白了,企業的任務就是在利潤最大化的範圍內提供客戶符合要求的產品。企業都是逐利的,不管是島國企業還是中國企業。
我怎麼沒看到有人聊化妝品?日本本土和外國銷售的就是不一樣,舉例一個開架貨吧:
碧柔溫和防晒乳,大家在大陸屈臣氏買到的都是這個樣子的:
恩,沒錯,從上市以來一直都是這個包裝
恩,沒錯,從上市以來一直都是這個包裝可是這款產品現在在日本的版本已經是這個樣子了:
中間還有一版本是SPF28的,現在圖已經找不到了!這款產品從初始版本開始已經至少有6年了!在日本已經升級2次,但是在大陸還是沒有做任何升級6年多了,中國市場同款就是不更新 每年還生產最原始的版本出口到中國。想想也是醉了
高端一些的護膚的就更不用說了,安耐曬金瓶日本已經更新到A+N版本了。大陸還是A+版,當然這和國內的化妝品進口審批有一定關係,但是為什麼台灣香港專櫃可以做到和日本同步,大陸專櫃就不可以?安耐曬的配方几乎是1-2年更新一次,把每年賣剩下的出口到大陸,真是合算買賣。
其他的什麼雪肌精,SK2的例子真是數不勝數。
結論:日本生產的護膚品,最新最好的總是留給本土。過季的很多都出口到大陸了。
這就是為什麼妹子們堅信要買日本本土護膚(化妝)品。
這題目挺好玩的。可以作為「謠言如何變遷」的一個例子。
90年代流傳的那句話分明是:
「一流產品賣歐美,二流產品自己用,三流產品給亞洲。」
為了說明日本鬼子如何見人下菜碟崇洋媚外。
這麼一改,意思全變了。
問題應該要再細化,不要給人鑽牛角尖。
1、產品必須是品種款式相同或相近,國內國外價格沒有巨大差別。
2、毒奶粉之類的產品舉例屬於廢話,你根本就過不了發達國家的檢驗,當然只能留給自己。
這問題別說年嬌處了,小平爺爺還在呢
這不是哪個國家的問題。是監管的問題。資本具有逐利性的特徵。會儘可能的去降低成本和擴大利潤。在一個國家假如只要滿足更低的生產標準就可以合法生產和銷售,那麼為什麼要為了更高的標準而提高成本呢?所以問題不是出在上面提到的民族或者文化上。問題恰恰在監管上。不同的監管要求自然催生出不同的生產標準。我們常常看見新聞報道某某產品某種成份過量但是複合中國的相關規定。這就說明,對於一些產品我們對品質上的要求是低於發達國家的。
所以進一步又想到「why?」 為什麼在國內的產品標準要定的這麼低?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面對高標準又要滿足這麼大的市場的需求,在技術上我們國家的很多企業還達不到。雖然恢復高考,改革開放都這麼多年了,但是我們國家的科學技術水平其實還是很落後的。假如提高了標準,滯後的科技水平完全跟不上發達國家的對產品的要求,這個行業就辦不下去。這些辦不下去的行業帶來的就是政治和經濟方面一連串的連鎖影響。更何況,我們國家大部分行業的科技水平都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的相應行業和那些為他們制定的標準。所以話說回來,所謂出口產品好而內銷產品差根本還是和監管要求有關,而監管要求更本還是和自身科技水平的局限有關。
最後提一下,我們很多真正優秀的科技人才其實都留在了國外,我們國家看似重視教育其實對於人才的引進就和日本比做的要差的很遠很遠。這樣本來科技底子就薄,還不注重對基礎人才的引進和培養,那將來技術水平一定還是落後,那標準一定還是提不上來,那內銷的產品一定還是不能和外銷的同質就更別說更好了。這就是個惡性循環。更何況從總體氣質來看我們這個「土豪」氣質濃厚的國家越來越浮躁(從知乎里那些10分鐘掌握的技能,快速學會如何欣賞某某的討論就看得出來)。對於利益的追求越來越趨向於「短頻快」,但是提高科技水平恰恰是需要時間的沉澱的。最最後, 還是希望我們早日能在工業水平上和美日德拉近距離。
推薦閱讀:
※無印良品(MUJI)的產品好在哪裡?有哪些不足?
※有哪些只有圈內人才流行得起來的小眾奢侈品品牌?
※有點貴但很值得買的商品有哪些?
※哪些東西買了之後,會讓人因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提升而感覺相見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