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作人那麼精通音樂,為什麼不自己發專輯?

比如梁翹柏,袁惟仁。


心態和時間分配的問題吧。

首先,音樂本身所能帶給我的快樂和成就感遠遠大於名利帶給我的,音樂也帶給我名利,名利雖然算是好東西,但和音樂放在那一比,瞬時就乾癟了起來。

我也不太缺錢,雖然也買不起房,但是百八十平米小戶型租來住住也不憋屈。吃穿用的錢也都不愁。當然,這些錢也是音樂帶來的,我對此十分感激。但我想不想用音樂去賺更多的錢呢?我也考慮過.....錢誰不喜歡啊....但是想想大名大利後需要面對的那些和音樂沒關係的事兒所佔用的時間時,我就覺得還是算了。

名意味著很多人知道你,太有名了以後意味著更多人會認識你,需要越來越多的工作人員伺候不說,很多你原來樂此不疲的事兒就不能做了,做了也不舒服。比方說去菜場買菜,坐公交車瞎轉,去酒吧一個人喝醉,或者衣服送洗衣房被燙了個窟窿你還得不發火,計程車司機嫌你路太近懟你兩句你也得忍著,吃個飯被狗仔追尾不能打人,隔兩分鐘有人過來要合影。沒事還要幫人家婚喪嫁娶錄個視頻,幫忙站個台,隨便說兩句拜年話,管你情不情願?所以我把最近關於出場撐檯面的工作都推掉了,什麼電視節目的音樂評審,某個綜藝的表演,某個大學或藝術機構的講座........這都太牽扯精力了,也沒那個必要......

利意味著錢或是其他什麼附加的東西比方說職稱啊待遇啊什麼的。但我又不是體制內人員也不想當政治代表。所以利基本上對我來說也就是錢,可我的錢也夠花啊,無非就是一線城市物業買不起,我這種搬來搬去的人也沒覺得一個永久地址有那麼重要。有點閑錢投個理財產品,三線城市倒騰個小房還是可以的。可後來我發現,這些多了也煩心,理財是賠了賺了?小房兒是漏雨還是停電?都還要操一份心。有的時候還會忘了自己都投資了點什麼鬼,也可能是我對理財興趣也是真不大。總覺得是個累贅,可能退休以後我會感謝現在的自己吧。這我都嫌累,更別說開店搞個公司啥的,每天看到那麼多人在眼前轉我都迷糊。

雖然我也有別的興趣愛好,像收集模型啊,出門旅遊啊。但我還是最喜歡音樂。

既然名利在於當下的我不是那麼重要。那為什麼不在這個時間多學習學習,突破自我呢。最近迷上寫電影配樂,因為它會用到太多做流行音樂或爵士搖滾什麼的都用不到的一些冷門技術。也基本上傳承了古典音樂的底子,但又和這些當代的流行音樂都有關係。同時我也喜歡戲劇,還能賺來生活費。何樂而不為呢。我想如果我一直幹下去也會越來越有名吧....但估計也只是業內..就算有一天大家都知道了我的名字可還是記不住我長什麼樣,對我來說也是個比較理想的狀態。我可以接著擠公交吃馬路邊煎餅,遇到景點的黑導遊也可以放心干一架。

是,我也出專輯,並且打算接著出。但這個目的不是為了讓我成為明星,或者讓我的音樂家喻戶曉。而更多的是自我實現,把我覺得自己最好的創作(而不是最可能紅的創作)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決定了,我的專輯基本上不會是太大眾化的,因為它完全不考慮市場,也不考慮流行趨勢,有的只是我的音樂理念和理想,連拍封面我都嫌麻煩。但如果有熱愛音樂的人能聽得懂又能喜歡,我就覺得挺開心,賠點錢我也是願意的。

我十分感激那些願意和我一起玩音樂的朋友,可以無私的幫助我,信任我。我也希望自己可以在你們需要我的時候盡一份力。

最後回題,精通倆字我配不上,因為我覺得即便是職業製作人中的大神,也無法做到對所有音樂種類的精通。就說我,我甚至不覺得在我擅長的領域我可以做到精通。因為.....和我在音樂上的那些偶像相比,我還只是個小學生。但一生的路還有的好走。我多學習吧.....不吃虧。而且技術難度比那些明星要應付的各種八卦簡單得多。

最最後,這篇文章不可以成為拿來跟我講價的條件哈哈哈。我的勞動價格是我的工作成果的一個價值反饋和體現。我並不會有了錢就免費接案子,也不會因為你有錢就開個天價,更不會因為自己沒錢什麼活兒都接。.............雖然我之前也接過免費的案子,估計今後也會有。但是說服我的難度會越來越高....我主動找上門更是幾乎不會有,所以如果我哪天主動上門免費接案子......那就還是給我吧..(哭喪著臉).........嗯,不知道算不算解答了問題......


有些話說出來不太好聽,有人可能會不高興,但我還是得說。

其實說穿了,大眾的審美太低,音樂這玩意兒又太過抽象,做音樂又是非常耗費人力財力物力的工作。

所以很多時候需要依靠外部條件來輔助,提高受眾度,做出來的音樂才能回本。比如偶像化商業化的運作,包括藝人形象包裝專輯演唱會宣傳上各種綜藝節目走穴出境演電影,那些微博上轉發各種明星組合八卦消息不亦樂乎的,這樣的人就是公司飯碗的保證。

有的商業化程度高,有的低,但是不管你再怎麼包裝,這些東西跟音樂一點關係都沒有

再說到音樂上,有人唱的歌曲,簡單的旋律最能吸引大眾的耳朵,因為這個門檻很低,易於模仿。所以說請看看全球個個流行樂壇最火爆、身處在最主流位置的永遠都是歌星。

但事實上,音樂是多聲部的,多層次的,是其他各個樂器的共同努力才能使一條旋律能夠比歌手自己清唱更具有感染力(音樂色彩的豐富,情緒對比的加大,結構的完整)。比如bass這件樂器,它和drum加起來是流行音樂的靈魂,但是bass和它所盤踞的低音聲部卻常常成為一般聽眾忽視的區域,甚至慘烈到貝斯手經常刷不出妹子的程度。

因為對於欣賞能力有限的人來說,主動地同時感受幾個聲部交織帶來的美感太難了,他們只能按照音樂人雕刻出的音樂的樣子去主觀地體會旋律,品味歌詞,被動地接受伴奏帶來的非同尋常的效果。雖然這麼說不夠客觀,但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和和聲相比音色更能打動大眾。人對人自己的聲音是最敏感的,在人的潛意識裡人聲是最美的樂器。因此一旦把人聲撤下之後,當你聽到純器樂之後,也許感受不會那麼強烈。

人聲雖美,但也有缺陷:音域窄,難以演唱比較複雜的片段(變化的調性、較快的速度、旋律的跳動、複雜的節奏),所以純器樂的作品在難度上對人聲形成一定的補充,常見的一些器樂曲主奏樂器:吉他、鋼琴、薩克斯、小提琴等等,它們都能完成難度遠高於人聲的片段。這種難度的提升帶來的是信息量的增大與改觀,這種差別在大眾來看相對難以接受。所謂難以接受,說穿了,就是難以模仿,有一些比較有名的所謂做「純音樂」的音樂人,比如石進,他的作品很簡單,他的鋼琴曲水平很初級,整體音樂語言比很多歌曲都簡單,所以類似的例子可以看做例外。

音樂不完全等同於歌曲,沒有人唱的器樂作品也算是音樂。倘若一位音樂製作人不擅長演唱,他也有可能發布純器樂的專輯,比如:Lady Azure

(哈哈不要臉地拿自己當例子了)但是聯繫前面我談到的現狀,這樣的專輯可能受眾度不夠,收益遠遠低於製作成本,誰會願意干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呢?

音樂屬於藝術,但是音樂人是要吃飯的啊!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音樂人,他們不張嘴,他們演奏樂器比如Dave Brubeck,他們玩兒電子音樂比如Deadmau5,他們也有他們的現場,他們也可以發行自己的專輯來掙錢。古典音樂圈亦不例外,少到鋼琴家小提琴演奏家,多到四重奏組到交響樂團。他們的音樂是純器樂,無歌詞,從形式上來說和我上面列舉的自己的專輯是屬於同一大類的。啊對了,還有今天各種在市面發行的影視遊戲原聲碟。

這樣的音樂相對來講屬於小眾的,它們能被一部分人接受,這些音樂人也可以靠這一幫人養活。其實全世界的大眾品味都不高,但是相對來講我國更為糟糕的情況是小眾音樂文化,其實就說小眾文化也太過小眾,力量太過薄弱,小眾音樂人很難靠聽眾來養活。

在中國的文化中心北京,像在國外一些最火的金屬樂隊來辦現場都只能去差不多愚公移山、Mao這樣的小場(在國外比如維京金屬音樂節大家可以去感受下是什麼樣的人山人海);平日里辦爵士樂方面演出的酒吧可能你兩隻手都數的過來。北京如此,其他城市就更加慘不忍睹了,而北京這樣的文化產業規模連美國很多二線城市都趕不上。

雖然教材上寫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但是我國的文化多樣性和很多歐美國家,和日本相比都是郭敬明和姚明的差距。小眾音樂圈的力量、群眾基礎不夠,那麼自然像音樂製作人出專輯這種情況就更加罕見了。

就更別提操蛋的版權體制了。

以上言論同時可以作為問題「『鼓王』趙牧陽為何以前出不了名」下的答案,可作為問題「當代為什麼古典音樂嚴肅音樂作曲家社會影響力偏低」的部分原因(不得不感謝19~20世紀以來那些偉大的將古典音樂與作曲家推廣向世界的演奏家、交響樂團、指揮家和現代錄音技術等)。

作為這個行業里的一份子其實內心總有一份酸楚,一方面有時候為了混口飯吃不得不犧牲自己的品味做一些「餵豬」的工作,(哪怕我因為這個可以減少很多工作量和思考的時間);一方面在網路上發表一些關乎音樂水準與品味,痛罵「雅俗共賞」這種狗屁不通辭彙的言論又會被噴「高貴冷艷」。

其實請你打開我們的心房,我們都有一種想做自己真正喜歡的好音樂,出一張能勉勉強強回本吃口飯的專輯的情懷。


就和鄰國做個對比。

島國:島國就有不少製作人召集歌手發行專輯的,比如富田惠一,這類專輯基本上都是同一編曲,不同的歌手演唱。
例如《Joyous》,鏈接:http://music.163.com/#/album?id=2699403
編曲人都是冨田ラボ,歌手則是椎名林檎、高橋幸宏、坂本慎太郎等各種大牌,而且其中也不乏純器樂作品。


國內:而國內基本上是同一個歌手,不同編曲人製作的專輯。國內製作人也幾乎不可能不憑藉歌手的名氣發專輯的(也不是沒有,彭飛老師最近就以編曲的身份出了一張專輯,製作十分感人,十分良心,但是如果不是搞音樂混Audiobar的,有幾個人知道彭飛老師呢?大家都知道中國好歌曲,好聲音,你們可知道好聲音、好歌曲、我是歌手的大多數曲子,基本都是出自彭飛老師之手么?)。
安利下彭飛老師的《第三個月》,鏈接:http://www.xiami.com/album/320789038?spm=a1z1s.3061781.6856533.9.hoRnJO,喜歡就去支持正版吧!

---------------------------------------------
之前想了很久,造成差異的原因是什麼,結果有一次和日本同學聊完天以後,就明白了。

貼一段我和日本同學的一小段對話與我和國內大學同學的對話做對比吧:

日本同學:你平時玩什麼樂器?
我:我玩鍵盤的,不過太菜了,一般有演出的時候都是以貝斯手身份去客串的。
日本同學:哇!!!那一定很難!(It must be very tough!)
我(奇怪地):為啥?
日本同學:一首歌里,貝斯是最顯眼,最響的樂器了啊!
我:……
-------------------------------------------
國內同學:你這把電吉他看起來很帥啊!
我:這不是電吉他,這是貝斯!
國內同學:哦……
演出完以後……
國內同學:你在上面都在做些什麼?為啥啥也沒聽到?
我:呵呵……(心裡一萬頭草泥馬飛過,明明在台上的時候,貝斯都快跟主音吉他一樣響了)

上面的例子想說,製作人要想出專輯,大家能聽到旋律之外的東西應該是第一步……不然你貝斯寫的再好,鼓打的再風騷,吉他solo再牛逼,弦樂再華麗,合成器再鬼畜,大家仍然啥也聽不見。而最根本的辦法,還是只有靠更好的,更早的,更完善的音樂教育了,反正近期也沒啥辦法。

不過感覺95後,00後現在接觸音樂製作的也越來越多了,審美也在不斷地提高了,感覺再過幾十年,華語樂壇肯定還是會有所轉變的。


導演那麼牛,演偶像劇什麼的就自己一個人把演員編劇主題曲作詞作曲全包包包包包包包了唄……

實際上製作不是編曲、不是樂手、不是混音。他是什麼都略懂的人,起一個總體統籌的作用,統籌歌手統籌樂手……平衡商業和藝術……畢竟混音師都有點書獃子,讓混音師和樂手探討怎麼製作音樂結果就吵起來了(大霧)

藝術家也往往有一根筋的追求編曲的、追求手速的、追求……的。反正觀眾不一定喜歡,那就要製作人從中平衡。

當然,畢竟什麼都略懂,他甚至可以當某個工作的成員缺失的時候自己上去頂替。

而且許多製作人也確實出自己的專輯,同時許多歌手雖然不是製作人,但是見得多了。所以許多歌手也能去當一個製作人。

但製作人確實和其他職位有區別


這個問題好像搞混淆了一個東西,製作人不是創作音樂的人,製作人是把已有的作品組織得更厲害,以及使專輯更像一張專輯,以及平衡樂手和歌者的實力進行音樂上的、市場上的取捨等的工作。當然,往往現在有很多製作人也有多重身份,比如梁翹柏也是編曲師,袁惟仁也會創作。

單講製作人的話。他也許並不擅長創作一張專輯,但是好的製作人有將現有的作品和人員調度、整合出一張優秀專輯的能力。比如廚師會做一手好菜,但讓他去種田也未必行一樣。藝人邀請製作人,往往看重的是他在行業里的經驗、資源,和對音樂上的正確判斷和建議。比如涅槃,我記得就在nevermind錄製期間在製作人的建議下吉他錄音的時候採用了多軌疊加的方式使音色更為厚重,人聲錄製的時候也進行了疊加使人聲出來的感覺更結實(插個話:科本原本不願意疊加音軌,製作人哄他的方法是說了句「列儂就是這樣做的」,從了),而解決了在原本設計里的單薄問題(當然,他成了神之後也有粉絲說原始版更好聽,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我是這樣認為。


因為窮,或者丑,以及唱歌難聽或演奏技巧捉急……以上占任意兩樣就沒法出專輯啊……出「純音樂」專輯,那麼多人聽不懂……出自己賣過授權的歌曲創作集,人家說你是翻唱的……

聽一遍歌五分鐘,這歌做出來60軌,每一軌做不少於10遍,那麼就花了至少3000分鐘了,摺合50小時,大部分的出品製作都遠大於這個數量。從大陸市場來看,不談團隊分工,只說音樂本身的話,這50小時的價值大部分時候都是負值,因為太多人聽歌是不花錢的且還有很多直接盜用作為商業用途。

假設一首歌需要1元試聽,下載需要2元,音樂(我們姑且看做它是個人的話)的時薪是1000元,那麼它就要保證有5萬人願意掏錢試聽,或者2.5萬人願意掏錢下載。

但是回到頭上說的,首先,我要掏出這麼多錢讓它誕生,這就難住很多製作人了,而且光製作不宣傳,效果也不行。你掏了5萬製作,可能還得掏5萬宣傳。

第二這5萬付費聽眾的審美要能聽懂這首歌,5萬人付費試聽只是回本,你要讓歌曲產生價值,開始賺錢,你才有動力做下去,不然吃不飽連設備都得當了,還做個鎚子。然而,在現在這個環境下,很大可能就是頭幾千個人聽了,其中有三分之一很喜歡,三分之一無感,三分之一討厭,於是,很喜歡的人自顧自喜歡,無感的聽見前奏就切了,討厭的在下面評論各種難聽不推薦……於是導致很多很多新的潛在喜歡的聽眾,被評論影響,也變成了前奏就切的那一撥。

現在製作人大多浮躁,聽眾更浮躁。你說製作人出專輯有什麼意思?


其實特別簡單一句話就能回答:華語環境的歌手如果靠賣唱片過活的話,早就餓死30多回了


程序員都精通寫代碼,為什麼不自己寫操作系統買伺服器集群推渠道做推廣?


每個製作人大多都會經歷一個起伏,梁翹柏和袁惟仁都走過幕前,像梁翹柏當初自己玩音樂,後來扎入幕後。袁惟仁也是如此,發過專輯也演出,但後來也依然是幕後或評委。

說到底就是一個自我定位的問題,一個會寫歌的人,當他發現他寫的歌自己無法駕馭,或者表現的不理想,這時該怎麼辦?當然是急忙找最適合唱這首歌的人。同樣,作詞也同理。

循序後發現,自己更適合做幕後,更適合寫歌、編曲、作詞。這說明這個音樂人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這也是我們說像周杰倫自己也會編曲作詞,但他為什麼要找方文山鍾興民來合作?就這個道理。

你設想每個人都是專註於一項自己擅長的領域,當這些人糅合的一塊兒的時候,會是什麼效果?


誰說的?
我就發了我們樂隊的專輯
分享邊緣行走樂隊的歌單《邊緣行走樂隊的專輯》http://music.163.com/playlist/722460447/361851340?userid=361851340 (@網易雲音樂)

另外
音樂雖然是藝術的一種
對專業從事者來說 有的拿來當工具 有的拿來當精神信仰和娛樂
說白了一個為錢一個為熱愛
其實任何愛好拿來當工作都不好玩兒
而我介乎於兩者之間
對客戶的時候 行 你說了算 我是你的機器都沒關係 只要價格合適 你結賬痛快就行
對自己的時候 抱歉 你愛聽聽 不聽滾 我的作品我說了算 是我玩兒不是你玩兒
你有意見可以提 但是我有選擇聽不聽的權利

所以 藝術是主觀的

你拿它當藝術他就是藝術

你說是商品那就有價簽兒


各位同行都想複雜了…題主可能只是想問怎麼沒有出歌曲專輯?誰告訴你製作人都唱歌好的?


周杰倫就是製作人啊??


李榮浩出道前不就是製作人嗎。。。。。。

李榮浩跟ALIN和蘇見信一個公司,沒出道之前就是寫歌和製作啊,信的傷城就是他寫的

我是歌手 李榮浩去踢館,ALIN有很明白地說李榮浩是她的製作人


長得丑,唱得不好聽。

但凡能出來唱的,早自己出來了,羅大佑、李宗盛、鄭鈞、汪峰、郝雲……


因為決定這個世界變成什麼樣的,

是那群什麼都不懂,只負責付錢的人。


有些人作曲好聽、有些人唱歌好聽,還有人長的好聽,
這也是為什麼導演不自拍電影的原因。教練不下場踢球的原因。


KanyeWest原來就是製作人,給很多大牌明星做過火熱冠單 ,然後他要自己出專輯了,把所有說唱獎項拿了個遍。Ye不僅僅是歌手,製作人,超越了這些,你會發現他可能是一個真正的藝術家。


我覺得當製作人和當歌手完全是兩碼事,當製作人是需要天賦的,而當歌手需要的是另外一種天賦。
誠然,製作人會非常懂得音樂製作,編曲,以及對於音樂的品味格調都是非常棒的,如果他們發專輯,且不說唱功如何,在音樂性上可能都能保證是非常完整,非常精緻甚至別出心裁的作品。
然而,發專輯是為了滿足大眾對於音樂的欣賞,音樂性和編曲製作上固然極其重要,也是加分的重點,但最原始的對於聲音的渴求才是聽眾最大意義上所需要的,聲音的品質要妙到巔毫,極盡苛求,有的歌手是不太懂音樂的,但從音色,音質和辨識度上就是天生的歌者,這樣的聲音能夠直達心靈,這時候對於唱功的需要可能都不是最重要的,我想說有的聲音天生就是用來唱歌的,是最接近靈魂的聲音,有的是精美到如入口紅酒一般的唱片歌手,有的是現場感染力超強的live歌手。
當然不排除有的製作人也擁有天生天籟的嗓音,他們中的很多就是我們所熟悉的優秀的唱作人,也有的製作人相比於唱歌的實力,製作更是他們精通及所愛,投身此事業也不足為奇,而還有一些真的是缺乏機會,被製作人的天賦掩蓋了自己另一方面的天賦而沒有能走到台前。


你說的這倆都發過

如果說沒接著發的原因,大概是長得不好看吧


兩碼事,製作人不一定適合當歌手,歌手不一定適合製作人,懂


推薦閱讀:

TAG:音樂 | 音樂人 | 音樂產業 | 歌手 | 流行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