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發生南京大屠殺?

為什麼不是發生在其它地點?如北京、上海。
為什麼日軍只在一個城市進行了大規模的反人類行為?


南京事件起因一事讀過一些文獻,中日兩邊的都有,見過不少說法,感覺最常見的是日軍報復說,其次是震懾/膺懲中國說,還有就是缺乏糧秣也有一些。
這些原因都是比較直接的原因,如果說稍微追根溯源的話,中國的說法是認為日本軍隊比較野蠻殘忍,並且存在比較普遍的敵視中國的情況,所以才會造成一個參與人數和死亡人數如此之多的屠殺事件。

(1)
但是實際上,歷史上如此重大,死亡人數如此之多的屠殺事件,肯定不會是因為一兩個很小的原因就造成的,而且根據記錄,日軍不僅是屠殺俘虜,還有屠殺平民,掠奪財物,姦淫婦女等多種行為,個人認為還是不能夠非常簡單歸結到類似「為了打擊中國」這樣簡單的原因上。
而且另一個有些有趣的問題是,很多研究學者對於南京大屠殺是必然還是偶然一事其實是有爭議的,題主你問如果沒有南京事件,會不會有上海事件,或者北京事件什麼的,恐怕我只能說,非常有可能。


開始的話,最好還是從日軍進攻的計劃開始看:


這圖中藍色是日軍的進攻路線,紅色是中國的,看一下大概,日本海軍和13師從後路圍堵,當年的中國就是這麼弱,制河權都沒有。東南方向集結大軍準備進攻,不難看出日本陸軍的這場戰役實際上打算打的是殲滅戰。

而且還是那種滴水不漏的包圍殲滅戰。日本陸軍在整個二戰期間對於日內瓦公約的無視是很有名的,軍隊逃不出去,混在民眾裡面,抓俘虜可以抓錯些人吧?所以死點平民不是很大的問題,當然按照公約俘虜可以殺,但是你要審判以後才能殺,不能直接就殺了。

然後稍微廣的看一下,日本軍隊有胡鬧的人,但是高層還是比較理智的——和一個比自己落後得多大國打持久戰沒啥意義,能速戰速決是最好的;但是首先國民政府沒打算投降,其次是雖然中國軍隊作戰失敗的時候居多,但是意志還是很堅強的,日軍打得也不是很順利。先不說補給的事情,就是光中國那麼大數字的軍隊真要處理也是很麻煩的。當時蔣介石已經去了內地,至少日軍是失去了先機的,中國軍隊的特點是多而且散,日本是少但訓練有素,如果去打持久戰,會很慢很麻煩,而當時日本並不想打持久戰。
所以這個時候,南京集結了很多的國民黨軍隊,對日軍來說是非常有誘惑力了,一下子可以消滅如此多的中國軍隊,而且還有精銳的教導總隊等部隊,也許沒準一下子打個元氣大傷呢。

所以我覺得南京大屠殺的原因之一,至少不這樣做沒有發生南京大屠殺的客觀條件,必須要算上日本軍隊從一開始就打算打一場徹底的殲滅戰這一點。

(2)
當然僅僅這一點肯定不夠的,殲滅戰很多,也不是每次都死個二十萬以上的平民的,肯定還有其他的問題的。
當時情況,之前淞滬會戰,雙方損失都不小,而且日本方面對於戰爭的進行有些動搖,而北方的蘇聯也是個威脅,本來是有一條蘇州-嘉興的制令線,並且不擴大的,但日軍上層約束不了中下級的軍官,執意往前推進,後來松井石根他們真的搞出了事實,大本營只好承認。

但是,但是大本營本來沒下命令向南京推進的,而現在人往前了,補給線沒有推進,輜重部隊在作戰部隊非常靠後的地方,那麼怎麼辦 —— 「就地徵收」,於是這就開始了掠奪殺害搶劫,而且南京之外,蘇杭、無錫、金山這些地方都有過日軍暴行的記錄。
而這個時候指揮官的命令又進一步的推波助瀾,目前可以證明的記錄有「不論婦女兒童,凡中國人一概都殺,房屋全部放火焚燒。」、「大體上不保留俘虜,全部處理之。」這樣的命令,這明顯就是要死人的前兆。
這是推波助瀾,把鹹魚放到餓錨旁邊。

那麼一般來說,軍隊裡面的軍人如果有點良知的話,也許會稍微反對一下屠殺的情況,畢竟你可以選擇只搶劫的。

(3)
但是,當時的日本軍人們做得到么?
也許有一些能做到,但表現出來的是,大多數人做不到。
原因在哪裡呢?

現代人基本都認同愛國不等於敵視鄰國,但是當時的日本,只能說有點微妙,昭和,大正,明治,日本的民族主義是穩步上升的,對君主的崇拜和本國資源不足的事實以及為了強大的日本,碰上了中國這個地大物博而又落後的國家,這麼一個順水推舟的樣子,那麼除了為了大日本帝國的未來,天皇的榮耀,我們這些軍人該做什麼呢?
征服滿蒙、征服中國、征服中國人。

這惟妙惟肖的一幅畫。

這惟妙惟肖的一幅畫。

哈爾西在戰爭期間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Kill Japs, kill Japs, kill more Japs. 這點想必當時的日本人也感同身受。

那麼有沒有日本人說出來了呢?
真有,我讀過津田道夫的《南京大屠殺和日本人的精神構造》,這裡直接引用,比我自己說有說服力:

忠君愛國的聖戰意識是對中國人的蔑視,在日本,愛國心經常變形為排外主義的所謂忠君愛國,沒有抗拒感而接受。

而南京呢,中華之首都,文明古鎮,六朝古都金陵城,所以說怎麼辦就很明顯了。
當時日本看不起中國這事,不必諱言,理解了反而有很多事說得通,比如為何日本只在中國戰場使用明顯違反公約的生化武器一樣,比如為何屠殺俘虜的情況中國要比太平洋的島上多得多。

不過我覺得需要提到的一點是,在一些日本方面的文章中,經常提到過一些當時的士兵表示是由於自己內心長期的壓抑,將對上級的不滿轉移到了中國的民眾和俘虜身上,好比家長公司被罵了回家打孩子一樣。
打仗就會有人死,看多了人死會對活著的感覺產生懷疑,對士兵來說,通過怎樣的行為能感受到自己還活著?去殺人,去強姦,去享受,去宣洩。
而當時日軍的指揮官也是這樣想的,有意無意的縱容士兵這樣做,加上日軍編成是鄉土連隊,一個連隊基本都是同鄉人,可能是親戚或者堂表兄弟,如果有個親戚或者朋友被中國人殺死了,那麼找個中國人殺了復仇,很奇怪么?
這種說法同樣也是其中的一個原因。

(4)
總結一下的話,南京大屠殺這麼大的一個事情,原因肯定是多方的,歸結到任何幾個點上都不全面,包括這個回復裡面寫的這些,肯定也是不全面的。每個人看這個事件都能看到不一樣的地方,我現在反而很理解我國為何對日本改教科書的事情特別敏感,日本從昭和到明治時代的教育上面一字沒提,但日本那麼多年輕人為何為了天皇去死一點猶豫都沒有?
坐上櫻花,回天,萬歲衝鋒的那些人很多也就是20多歲,為什麼就去了呢?
真的和教育一點關係都沒有么?
說實話我覺得關係是很大的。
那麼如果政府能約束軍隊,能否就沒有屠殺了呢?
也沒準有可能,但這是日本政府統帥權獨立和軍部大臣現役武官制的問題,歸根結底要說到明治憲法和山縣有朋上去。
如果沒有當時南京地區日本軍隊的下克上越過制令線,也許南京老百姓也就跑光了,但日本軍隊下克上的傳統原因要去哪裡找?


這些基本是一系列讓人很難回答的問題,所以我還是覺得,在面對南京大屠殺這個事件的時候,不應當以區區一二國的觀點看待這個問題,而是在更高的角度,以不讓類似事件再次出現為目標而進行研究和討論,而不是因為政治立場和其他問題在這裡吵吵鬧鬧。


- end -


日本人打的外戰,哪一場沒有這種破事?
軍隊不搞屠殺,是文明國家文明軍隊才認的「常理」。
日本軍內的主流看法是把搶劫強姦當做「維持士氣必要手段」。士官學校的課堂上就是這麼教的。反對意見不過是裝裝樣子。
而當時的日本並不是一個文明國家。是一個邪教(有活神教主)意識形態統治的政教合一軍國。
干出這種事完全是本性,現代的例子就是isis。
極端的昭和人試圖殺光我們,溫和的昭和人希望極端的昭和人殺光我們。
就是這樣而已。





朝香宮親王:不要俘虜

朝香宮鳩彥親王(1887—1981)也叫朝香宮親王,日本皇族,日本天皇裕仁的叔父。久邇宮朝彥親王第八子。
日本侵華期間慘無人道地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南京大屠殺事件。日本華中方面軍司令松井石根固然罪責難逃,而除他之外,還有一個直接指揮日軍在1937年12月13日攻佔南京,並親自下令屠殺的人,他就是日本陸軍中將、裕仁天皇的皇叔朝香宮鳩彥鳩彥。與松井石根因罪行累累而被處以絞刑不同,朝香宮鳩彥竟然逃脫了歷史的懲罰。
朝香宮鳩彥鳩彥是日本皇室中為數不多的職業軍人,以激進和支持皇道派軍人著稱,
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和陸軍大學。1922年赴法國留學,曾任日本駐法國大使館武官,早年遭遇過車禍,落下了瘸腿的殘疾。1925年回國後任陸軍大學教官。後歷任第一步兵旅團長、近衛師團長、軍事參議官等職。
1926年12月,日本皇太子裕仁登基。裕仁登基之前,組織了以皇叔朝香宮鳩彥等兄弟三人的皇親集團。大哥東久邇宮常駐倫敦,二哥北白川和朝香宮鳩彥常駐巴黎。
朝香宮鳩彥和北白川在赴巴黎郊外的途中,汽車撞樹,北白川當場死亡,朝香宮鳩彥的一條腿粉碎性骨折,成了「瘸子」。
1936年2月26日,日本少壯派軍官發動了「二二六」兵變,一些好戰的軍官被鎮壓,而年過半百的朝香宮鳩彥在皇族緊急會議上,同裕仁天皇的胞弟秩父宮一道,懇求裕仁天皇對發難的軍人予以赦免。事後,天皇以關鍵時刻態度不當將朝香宮鳩彥從皇室名冊中剔了出去。此後他失寵了一段時間。但「七七」事變前,朝香宮鳩彥以陸軍中將的身份,視察了其嫡系部隊陸軍第十一師團,鼓動官兵在「大東亞戰爭」中展現「皇軍」的威風。
[1937年9月中旬,上海陷落,12月1日,日軍開始進攻南京。此時松井石根結核病發作,卧床不起。12月2日,日本大本營任命朝香宮鳩彥接替松井石根。
12月5日,朝香宮鳩彥抵達前線司令部後,聽取了日軍第十軍司令官柳川平助、十六師團長中島今朝吾等數名將官的軍情報告,並責令拿出皇軍的威風儘快攻下南京。12月12日,南京淪陷。朝香宮鳩彥的司令部立即發出一連串由朝香宮鳩彥本人簽署的命令,上面還加蓋著「機密」和「閱後銷毀」的字樣,其內容十分簡單:「殺掉全部俘虜。」
朝香宮鳩彥鳩彥是在攻佔南京之前不久才被任命來前線指揮作戰的,這時日本最高統帥部已制定好策略,即通過殘酷地打擊南京,來瓦解中國人民抗日鬥志,迫蔣投降。朝香宮鳩彥鳩彥忠實地傳達並實施了這一策略精神。因此是朝香宮鳩彥鳩彥親王指揮了這一場有意識、有指導的屠殺行動,所以說他才是南京大屠殺的第一元兇、真正的罪魁禍首。
日軍在南京城內外大開殺戒。中島今朝吾的部隊將萬餘名中國軍隊戰俘驅趕到長江邊,用機槍集體屠殺。柳川平助及其他9個師團的日軍也在各處屠殺。朝香宮鳩彥又委任中島為南京市警備司令在城內展開屠殺。一時間,南京城內屍骨滿地,血流成河。當時日本的報紙《東京日日新聞》就報道了日軍十六師團的野田毅和向井敏明少尉進行的「百人斬」比賽,並配發了兩人的照片。
這場古今中外罕見的屠城浩劫一直持續了6周!此間,松井石根病癒進入了南京城,下了一些包括大屠殺在內的軍令,但朝香宮鳩彥無疑也是製造南京大屠殺的罪魁。後來的檔案資料證實,「有444宗謀殺、集體屠殺、強姦、縱火和搶劫案例被證明與朝香宮鳩彥有關」。
中國、德國和美國等國檔案館陸續披露的一些檔案揭示了朝香宮鳩彥犯下的累累罪行。其中美國一份檔案披露,1938年1月17日日本外務大臣廣田弘毅從東京發給華盛頓日本駐美國大使館的密電做了如下記載:
「特別消息:據可靠的目擊者直接計算及可信度極高的一些人的來函,提供充分的證明,日軍的所作所為及其繼續暴行的手段,使我們聯想到阿提拉及其匈奴人(阿提拉是公元5世紀匈奴人首領,率軍攻陷奧爾良,5萬平民被殺,整個城市被夷為平地)。不少於30萬的中國平民遭到殺戮,很多是用了極其殘暴血腥的手段。強搶、強姦幼童,及其他對平民的殘酷暴行,在戰事早已於數星期前停止的區域繼續發生。」
1938年2月12日,朝香宮鳩彥回國復命。天皇裕仁在葉山皇宮接見了他並對其「戰績」大加讚賞,特賜雕有皇家菊花紋徽的銀質花瓶一對,以示恩寵並恢復其皇室身份。其實在朝香宮鳩彥指揮軍隊攻下南京時,裕仁就向身為參謀總長的皇叔閑院宮表示,他對朝香宮鳩彥在南京的行動異常的「滿意」。於是閑院宮電賀:「戰績卓著,史無前例」。
從此,朝香宮鳩彥和天皇裕仁恢復了關係並更加密切了。他們經常秘密會晤,一同參加皇族會議,一起打高爾夫球。裕仁天皇覺得關鍵時刻皇族成員還是靠得住的,於是又授予另外三個皇族成員以重要的陸軍指揮權,朝香宮鳩彥指揮下的其他幾個將官也都得到重用。
日本戰敗後,為了逃避罪責,裕仁天皇將許多皇族成員調離軍職,並同盟軍司令麥克阿瑟周旋,加之其他政治因素,日本天皇及皇族逃脫了懲罰,南京大屠殺的元兇之一朝香宮鳩彥鳩彥也得以逍遙法外。
朝香宮鳩彥鳩彥親王在戰後憑藉其皇室成員的特殊身份逃脫了懲罰,松井石根在鴨巢監獄上了絞架,似乎對南京大屠殺已經有了一個交代,而朝香宮鳩彥鳩彥則繼續他的花天酒地,後來還成為「日本高爾夫球俱樂部」的會長,輕鬆揮杆於青山綠水之間而逍遙終老。再也沒有人提起南京的事,在關於南京大屠殺的各類文章中,這位真正的罪魁禍首總是有意無意地被置於一個次要的位置。他死於1981年4月12日,居然活了94歲。


怪了,沒人說我就說了。
怎麼沒人提到國軍在南京的總指揮唐生智的腦殘舉動?

這是南京大屠殺事件的裡面很關鍵的一個人物,可以說沒他的腦殘舉動,結果會大不一樣。

當時國軍大潰敗,沒人願意守南京。唐生智就站出來表決心「沒有統帥命令決不撤退,誓與南京共存亡」,命令將各部所有船隻盡數收繳,以作背水一戰。(當然他給自己留了條)。當時南京保衛戰可以說打的很不錯,雖然肯定擋不住日軍的進攻,但是把日軍也打的傷亡慘重。這個問題回復里很多人提到日軍當時是為了泄憤的原因也有一部分來源與此,我記得有資料提到,南京保衛戰時,日軍經常接頭的時候都會互相慶幸自己今天能活下來。國軍有些軍人的意志堪比對面的日軍,死戰不退的,把自己鎖在地堡里的,和日軍同歸於盡太多太多。而且更重要的是南京當時城內的糧食,軍備很充裕,完全可以武裝起軍民打一場規模很大的巷戰(從後來的長沙,常德會戰來看,中國人和日軍打巷戰還是有的打的,至少比打陣地戰有戲,當時日軍已經疲憊不堪,補給都困難)好歹還有找機會突圍或等到援軍過來解圍的可能。就算失敗也沒被屠那麼恥辱吧。

誰知道他竟然縮了!縮了就罷了,還不通知部隊自個跑了,前線部隊10多萬人根本就不知道要撤退,後來發現不妙也不知道往哪裡撤。由於消息不一致,有的說撤,有的說不撤。軍隊內部都打起來了。好不容易撤到江邊的軍人又發現船都沒。部隊士氣土崩瓦解。指揮官都跑了,這仗怎麼打。。。


可氣的是這人最後竟然善終,蔣介石沒怎麼審判他,內戰時倒向共產黨,建國後還加入政協,人大。


北京城遇到的抵抗較小,上海則是因為國際社會之觀瞻所在,日軍不便放肆。

南京的屠殺也是在驅趕完外國大使館人員之後才進行的。

總的來說,原因有兩點:

一是情緒發泄。南京大屠殺之前是淞滬會戰到南京保衛戰的一系列戰爭,中日雙方都很頑強,日軍遇到的阻力比他們預想的要大很多,心理準備首先就不足,加上艱苦戰役造成的戰友傷亡,士兵內心均非常壓抑。而南京淪陷是一個節點,在日本人眼裡,中國國都淪陷就幾乎意味著中國的全部潰敗,戰爭即將結束,因此在城破之後便進行了獸性的大發泄。

二是抓捕中國士兵的擴大化。南京城破後有大量國軍士兵混入平民,日軍遂進行嚴厲搜捕,在這一過程中就觸發了濫殺現象,並且一發不可收拾;另外,對於抓捕到的國軍俘虜,也出於貪圖省事,不願意承擔管理俘虜的成本原因而一律進行處決,也助長了濫殺的勢頭。

除此之外,日軍對中國人的蔑視觀念,日軍軍隊里等級壓迫的惡劣風氣,也導致了日軍士兵內心的扭曲。日軍長官對屠殺的縱容自然也是重要原因。

南京城集中性的屠殺,到了外國大使人員返城,以及次年春季維新政府和地方維持會成立後,基本結束,但是零星的殺戮仍然在繼續。


恰好以前在某次書展上看到過一本關於南京大屠殺的書。

只說結論:

實施這次屠殺是日本軍界,政界,皇室達成共識情況下的決定。

在一國首都實施這樣的暴行,目的是瓦解國民黨政府和民間的抵抗意志,實施有效統治――包括有意識的在受害者家屬面前強姦都是羞辱手段。

具體提案是朝香宮鳩彥,即元兇,松井石根則是具體計劃實施者。真要深究,包括裕仁天皇在內的一干人等都脫不了干係――不過日本皇族美國人都放掉了。

………………割………………

個人是反對評論當中的類似東京屠殺這種言論的。

日本法西斯的罪行沒有被徹底清算,法西斯思想的根源也並沒有被清除乾淨,這個才是日本最值得警醒的地方――當然,目前這個隱憂與印度的法西斯化相比真的算不了什麼。

扯遠了。


其實我覺得,就是打下了中國的首都,日本人的意識里(尤其是中下層)認為已經打敗中國了。於是
1.中國已經不存在了,可以為所欲為了,沒必要討好中國人偽裝好人,吸引中國人投降了
2.中國已經不存在了,大日本帝國得到最終勝利了,以後不用打仗了,同時現在也是最後一搶了,最後一殺了,以後沒有這种放縱自己的機會了
有點類似於末日的狂歡的心態。


你為什麼要考慮這個問題?
用心險惡。

為什麼車翻了小強死了小明沒有?
你應該研究的難道不是為什麼車會翻?
而不是研究為什麼車翻了以後有人沒有死。

你給人扇了一巴掌。
你要做的事情是想想為什麼被扇了,
而不是為什麼扇在左臉上,而不是右臉上。

我以最大的惡意揣測這種問題,是不是想質疑下什麼,

然後批倒搞臭,最後實現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呢?

之前我還說什麼來著?

先是為什麼揚州十日發生在揚州。

然後就是揚州十日是不是有那麼誇張。

最後就是,揚州十日到底發生過沒有?


種族屠殺是完全錯誤的,侵華日軍犯下的罪行天理難容。我先說明,我完全是反對屠殺的,某些人不要把對原因的解釋和對結果的辯護混為一談。我已經在此把立場說的這麼清楚了,還有斷章取義的,我直接拉黑

太長不看黨可以直接看黑體字就好。

看了上面的回答,我覺得說的很好,但是還是想補充一點,以下是一些個人的淺見,表達能力不太好,望各位見諒,我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多說一些歷史背景,才能更好的了解為什麼會發生南京大屠殺。

29年大蕭條把日本經濟破壞殆盡。日本經歷了從窮到富,再從富到窮的經歷,這樣的大起大落讓日本人接受不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於是當時日本有個口號叫「實現大和民族的偉大復興」,經濟狀況遲遲不能好轉,底層人民積怨嚴重,戰爭從來就是轉移國內矛盾的最好方法,於是到別的國家打秋風搶錢就成了最好的辦法,軍政府上台簡直是理所當然。佔領東北後日本食髓知味,得寸進尺,再加上當時民國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讓日本覺得代價如此之小,回報如此之大,更加堅定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

日本當時說要三個月佔領中國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戰爭的成本是很大的,所以最明智的就是速勝,速勝的決定條件就是摧毀敵政府的抵抗意志,當時南京是民國政府的核心,對南京進行屠殺也是摧毀中國政府抵抗決心的重要手段。

在攻打南京時日本遭到了重大損失,和之前的節節勝利根本不一樣,所以很多人說泄憤是很有道理的。並且日本的人口和中國相比不值一提,以少數人口統領多數人口基本不可能長久,並且少數民族擔心自己被同化,被顛覆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所以不管是蒙古還是滿族都採取了極端的民族政策,再往上就是人種歧視,少數民族的統治者一定會灌輸民眾種族主義,讓自己的族裔相信自己的人種天生高尚,以此來表示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它不僅給被統治階層洗腦,同時也給統治階層洗腦。當時的日本人歧視中國人為「zhi na」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種族主義和屠殺密不可分,德國在戰敗時依然把屠殺猶太人放在第一要務就是因為整個民族的意識形態已經被種族主義給影響了,種族主義者並不把屠殺視為罪惡,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把所謂的劣等人種當成人來看。這也是種族主義之所以這麼罪惡的原因,它主觀上把人類以膚色國籍分為不同的物種,這簡直罪惡滔天。

還有就是同儕壓力,當時的殺人比賽就是這種原因,日軍看到所有的軍官都在屠殺,於是第一會把自己的行為正當化,第二會有羊群心理,日本是服從性很強的民族,個人很大程度上服從集體,當集體中大多數人在做這件事,個體有很強的傾向和集體行為保持一致。第三個是中國人當時很少抵抗,這種不抵抗的原因在其他答案中說的比較清楚了,在此不再贅述。第四是科技,古代那種冷兵器屠殺效率太低,現代科技無論是機關槍,游輪拖入江中溺死,毒氣室,效率非常高。加上之前提到的歷史原因,日本軍官用屠殺來釋放長久以來的壓抑,在國內由於經濟崩潰而遭受的苦難。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戰爭中的屠殺其實是最常見不過的行為了(我沒說我支持屠殺,我是明確反對的),縱觀古史,屠城滅國者不知幾何。白起殺人百萬號稱人屠,五胡亂華,漢人被殺得只剩下兩百萬,雅利安人攻入古印度,古印度人慘遭滅族,羅馬城被馬其頓人攻破後也被屠殺,中國古代史上華人對外族的屠殺更是罄竹難書,王玄策一人滅國,蘇定方平定西域,楊廣西征其中屠殺數不勝數。歐洲歷史上你看到的雅利安人馬其頓人波斯人雅典人日耳曼人希臘人羅馬人蒙古人現在的後裔還剩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點要說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性質與一戰完全不同。先說說一戰和二戰在科技上的差異所導致的戰略戰術上的差異吧。科技的發展使得進入帝國腹地進行大規模的屠殺成為可能。一戰時候大家都是在邊境線打打,交通運輸能力和補給能力使得深入敵國腹地的戰略顯得很弱智。就算你攻進來了,我往後撤,你追我呀,如果你追到我,我就讓你嘿嘿嘿,但是你追的深入了,補給線過長了,那就風水輪流轉,別怪我不客氣了。

一戰的時候的交通運輸能力和通訊能力導致了一戰的戰爭形態是以陣地戰為主,所以有人總結說(我們多倫多大學的教授,我也不知道這句話是不是她的原創)「WW1 used the premodern military strategy with the modern technology.」所有的戰術戰略都是建立在過往的經歷上的,過去的歐洲沒打過這種現代化的戰爭,所以戰術戰略的設定還比較原始,而二戰有了一戰的洗禮,各國的戰術有了很大的改進。一戰之前德國打法國簡直吊打,根本沒想到後來深陷法國戰場。還有就是一戰的火力發展與通訊交通能力發展極不相符。與二戰時期德國的閃電戰完全不同。二戰時期的閃電戰是建立在強悍的行軍突擊能力和遠程指揮能力,即時指揮能力,宏觀上的配合能力上的。

這點可以看看馬前卒先生的回答。歷史上有哪些影響很大的軍隊嘩變事件?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之後又是如何解決的? - 軍事 - 知乎

一戰的戰爭形態導致只有戰勝國和戰敗國(雖說是戰勝國,也代價慘重),但是戰爭不可能從根本上摧毀另一個民族,大家走走過場,打完之後發現,好了,我打不過你,我投降,大家簽個協議,反正你也滅不了我,國際形勢也不允許戰敗國滅亡。奧匈帝國的覆滅有其內在原因,不做討論。

但是二戰完全不同,二戰是以摧毀民族和文明的主體為目標的戰爭,正因為如此,二戰中才會出現納粹對猶太人的屠殺以及日本在南京的屠殺,這也是本題的核心之處。

為什麼二戰的戰略目標和一戰相差如此之大呢?那就要提到二戰和一戰的起因了,一戰的起因本質上來說是資本主義擴張的必然結果。資本主義需要實施工業化,工業化的原始資本積累有兩個來源,第一個是壓榨第一產業來培養第二產業(這個過會還要具體講,這一點對日本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具體的表現就是二戰是一個total war,戰爭並不僅僅包含了軍人,而是整個社會上的每一個個體都被戰爭深深地影響了,而主要的殖民國家參戰導致被殖民國家作為兵源,原材料,戰爭物資提供地被動參戰,所以才說這場戰爭是一場世界大戰),第二種就是帝國主義了。斯威特法利亞體系建立了民族國家的存在基礎,18到19世紀民族主義因為大眾媒體和大眾教育的普及而興起,民族主義導致了歐洲各國的激烈競爭從而開始了帝國主義時代,帝國主義的具體表現就是殖民主義。

在1880s的時候,世界上大部分地區已經被殖民主義國家瓜分完成,當時有個說法叫「混亂的非洲」(不好意思,以我的渣渣翻譯水平只能直譯),具體一點就是說,列強瓜分完世界之後,找不到新的殖民地了,忽然發現,哎,好像還有個非洲嘛,蚊子再小也是肉啊,大家排排坐分果果。所以現在看到的很多非洲的國界線都是筆直的一條線,因為當時歐洲人在地圖上畫畫就把地方給分了,根本就沒去實地考察有什麼山啊有什麼河啊什麼的。到了二十世紀,列強找不到新的殖民地了,國內的產品銷售不出去,這怎麼辦,帝國主義的產業鏈已經有點撐不住了。(這裡的產業鏈是指在third countries 拿到原材料,在本國加工,然後再銷售到國外市場)由於本國殖民地的購買力不足以消化這麼多的產品,那麼就需要搶別的國家的殖民地的市場。

在此背景下,一戰的起因被具體體現為一下幾個原因,是因為第一個德法世仇,第二個英國和德國的利益爭端,當時的英國是最強的資本主義國家,因為它的無敵艦隊,這點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所以英國的利益在海上,它是一個以海權為基礎的國家。所以英國的核心利益有兩點,第一點是確保自己是最強的海權國家,在海上不允許有人可以和自己競爭,第二點才是英德交戰的原因,英國要確保海權國家主導世界,而此時德國想要修建的3B鐵路是以交通網路為基礎,建立整個歐洲到中東的商品貿易流通渠道為途徑,最終建立起強大的陸權以尋求對整個歐洲的主導為戰略目標的一個計劃。這會嚴重威脅到英國的霸權地位,所以一言不和,那大家就來掰掰腕子唄。

說了這麼多終於要說道二戰了,要先有一個概念,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完全是兩碼事,所以先說亞洲,如果有人感興趣我再說歐洲,二戰在亞洲戰場上的主要起因是極端的民族主義和美國的大蕭條。

亞洲戰場的發起國是日本,而日本發動戰爭的目的和發動戰爭時的社會狀況很大情況下導致了屠殺的發生。還是要先提歷史背景,日本的現代化進程是從美國強行打開日本國門進行交易,日本被迫開啟現代化過程開始的。在這其中日本對中國的態度可謂幾經轉變,而這些轉變對後來的屠殺很有影響。

先列個提綱:脫亞論和興亞論,壓榨第一產業,國民生活狀況,國際形勢對日本的影響,大蕭條,極端民族主義,軍國主義,政府權力的空前膨脹,人口差距影響戰略目標國內統治階層對俄國無產階級革命的恐懼。

還是先介紹歷史知識,就事論事,根據日本歷史上的對外策略來總結,日本這個國家的(不提個人,我不是racism)總體上來說是欺軟怕硬的。在唐時,中原強大,所以日本總體來說是中國的附庸,在明時海防衰落倭寇盛行。後來又被戚繼光打慫了。在十九世紀中期日本首先接觸到歐洲的思潮,但是這並不是明治維新的直接原因。明治維新一方面有摧毀幕府統治,獲得行政權力的政治訴求,另一方面是黑船事件讓日本被迫打開國門,日本人感到深深的恥辱,所以變法圖強。

但是在那個時候其實日本有兩種對立的觀念,一種是脫亞論一種是興亞論,後來的大東亞共榮就是興亞論的變種。其實有意思的是日本在二戰的時候是一種畸形的興亞論,二戰之後卻又走上了脫亞論的道路。脫亞論的主要意思就是:大清藥丸,朝鮮藥丸,如果日本繼續和亞洲國家攪在一起,日本也藥丸,歐洲爸爸有錢有槍,我們去投靠歐洲爸爸。這種跪舔(算了我也不掩飾了,我就是看日本右翼很不爽,況且日本國內左翼勢力並不強大,所以右翼基本可以代表現在日本政壇,因此,我對日本其實很不爽)這種跪舔不僅表現在經濟軍事技術上的仰慕,同時在文化上也很跪舔。但是很有意思的是日本的政治體系簡直奇葩,形式上是君主立憲制,並且借鑒了西方的多黨制,但是實際上一黨獨大,在野黨沒什麼政治權利。Anyway,脫亞論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去抱歐洲的大腿。

興亞論一開始的計劃是聯合中國朝鮮,集合整個亞洲的力量和歐洲抗衡。因為在那個時候我大清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屯兵百萬,可是個東方「強國」。那個時候全世界都沒想到中國這麼不經打。事實上從經濟實力,軍隊數量上來看,的確還不錯。歐洲的軍隊在技術上的領先並不是絕對性優勢。但是實際上軍隊的質量極差,根本不是能打仗的部隊。那個時候軍隊紀律渙散,抽大煙的不知幾何,打起仗來見風就逃,能打得過才有鬼。後來日本看到中朝好像並不能和歐洲抗衡,日本就覺得中朝都是豬隊友,於是日本心生一計,既然你們兩個是豬隊友,那看來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大和民族就是天生的亞洲領袖,咱們要帶領亞洲崛起,可是我們沒有資源沒有人口,所以我們要先學會西方的技術,然後佔領亞洲,一腳踢開你們中朝兩個不頂能的政府,讓大和民族接管整個亞洲,然後整合亞洲的資源人口,和歐美抗爭,美其名曰大東亞共榮。

但是那個時候中國雖然戰五渣,還是打得過日本的。 所以日本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得工業化。工業化沒錢怎麼辦啊,那就壓榨農民唄。大家都知道蘇聯的五年計劃對農民簡直慘無人道,日本在甲午海戰前對農民的壓榨比蘇聯還狠。日本工人階級也是被壓榨的很慘,工作時間長,工作環境極度不安全,工資還低。整個國家為戰爭已經透支國力了,政府的債務高到不可想像,甲午海戰之前,日本政府還在倫敦的金融市場借了一大筆錢。總結一下就是,如果甲午海戰日本戰敗,日本整個國家就破產了,徹底回到解放前。這種社會情況導致日本底層人民十分壓抑,日本人很多情況下都是很壓抑的,除了經濟原因,還有日本文化本身就是壓制人性的,有點存天理滅人慾的感覺,這種壓抑的情緒需要得到釋放,戰爭時期的屠殺就是這種壓抑釋放的一種表現,因為戰爭本身就會對人的精神狀況造成很大的負面影響和壓抑。

說實話,到現在我還覺得甲午海戰中國敗的很冤,第一是訓練不好,最主要的是將領不力,否則陸上戰場和海上戰場都不會輸成這樣。在這裡就不多說了,否則又扯遠了。

甲午海戰後,清朝的賠款給了日本工業化的原始積累,同時日本對中國的態度也從平等甚至於有點畏懼轉變到了蔑視。日本在一戰時沒有參戰,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發展的已經很好了。

可是29年大蕭條把日本經濟破壞殆盡。日本經歷了從窮到富,再從富到窮的經歷,這樣的大起大落讓日本人接受不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於是當時日本有個口號叫「實現大和民族的偉大復興」,經濟狀況遲遲不能好轉,底層人民積怨嚴重,戰爭從來就是轉移國內矛盾的最好方法,於是到別的國家打秋風搶錢就成了最好的辦法,軍政府上台簡直是理所當然。佔領東北後日本食髓知味,得寸進尺,再加上當時民國政府的不抵抗政策,讓日本覺得代價如此之小,回報如此之大,更加堅定了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

但是在攻打南京時日本遭到了重大損失,和之前的節節勝利根本不一樣,所以很多人說泄憤是很有道理的。並且日本的人口和中國相比不值一提,以少數人口統領多數人口基本不可能長久,並且少數民族擔心自己被同化,被顛覆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所以不管是蒙古還是滿族都採取了極端的民族政策,再往上就是人種歧視,少數民族的統治者一定會灌輸民眾種族主義,讓自己的族裔相信自己的人種天生高尚,以此來表示自己統治的合法性和正當性,它不僅給被統治階層洗腦,同時也給統治階層洗腦。當時的日本人歧視中國人為「zhi na」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種族主義和屠殺密不可分,德國在戰敗時依然把屠殺猶太人放在第一要務就是因為整個民族的意識形態已經被種族主義給影響了,種族主義者並不把屠殺視為罪惡,因為他們根本就不把所謂的劣等人種當成人來看。這也是種族主義之所以這麼罪惡的原因,它主觀上把人類以膚色國籍分為不同的物種,這簡直罪惡滔天。

還有就是同儕壓力,當時的殺人比賽就是這種原因,日軍看到所有的軍官都在屠殺,於是第一會把自己的行為正當化,第二會有羊群心理,日本是服從性很強的民族,個人很大程度上服從集體,當集體中大多數人在做這件事,個體有很強的傾向和集體行為保持一致。第三個是中國人當時很少抵抗,這種不抵抗的原因在其他答案中說的比較清楚了,在此不再贅述。第四是科技,古代那種冷兵器屠殺效率太低,現代科技無論是機關槍,游輪拖入江中溺死,毒氣室,效率非常高。加上之前提到的歷史原因,日本軍官用屠殺來釋放長久以來的壓抑,在國內由於經濟崩潰而遭受的苦難。

而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戰爭中的屠殺其實是最正常不過的行為了,縱觀古史,屠城滅國者不知幾何。白起殺人百萬號稱人屠,五胡亂華,漢人被殺得只剩下兩百萬,雅利安人攻入古印度,古印度人慘遭滅族,羅馬城被馬其頓人攻破後也被屠殺,中國古代史上華人對外族的屠殺更是罄竹難書,王玄策一人滅國,蘇定方平定西域,楊廣西征其中屠殺數不勝數。歐洲歷史上你看到的雅利安人馬其頓人波斯人雅典人日耳曼人希臘人羅馬人蒙古人現在的後裔還剩多少。


真正的答案可以看一看《讀書》雜誌上的有關文章。松井石根在上海之戰後,認為日軍收到重創,打亂了原先的戰略計劃,遂下令於南京一役「震懾」中國軍隊和百姓,製造「恐怖」氣氛。谷壽夫熟讀中國史,於佛教(日本佛教中對於殺戮和死亡的觀念與中國大陸的佛教存在本質不同)亦有深入鑽研,認為滿人入關時的揚州十日與嘉定三屠對於江南漢人的震懾力,同樣可以移植於彼時的民國首都南京。正式這種思維和戰略之因,才有了南京大屠殺之果。


松井石根是統制派,主張對中國小火慢燉,放緩擴張腳步穩紮穩打,以滿洲國為基礎向蘇聯進攻,最終打通歐亞大陸和德國會師。

與統制派相對立的是皇道派,主要戰略思路是從北至南打穿中國,進軍東南亞獲得石油橡膠等戰略資源。

根據兩派不同的戰略思路,統制派的松井石根不願在南京展開大屠殺就可以理解了。並不是所謂的人道主義,而是不希望拉高仇恨值,一方面不希望中國軍隊發起更多報復性反撲,另一方面也有利於佔領區的統治穩定。

皇道派的朝香宮親王實際上代表著裕仁天皇的意志,架空了松井直接對前線部隊軍官下令,縱容甚至直接參与指揮了南京大屠殺。後世很多觀點認為南京大屠殺是為了瓦解和震懾中國軍民的抵抗意志,讓日本陸軍士兵發泄戰爭壓抑情緒。實際上這些並不是主要因素,南京大屠殺背後的目的是皇道派要引發與中國全面的不留餘地的戰爭,徹底的把日軍一切軍事力量投入到中國戰場中,捆綁統制派進而統一陸軍內部戰略思想。

由此可見支持皇道派的裕仁天皇實際上是南京大屠殺的幕後黑手,而日軍很多的所謂下克上現象其實也是裕仁天皇通過聯合中下層軍官,來架空傳統軍事貴族、財閥世家,以實現天皇對軍隊的絕對控制權。這與希特勒利用納粹年輕軍官識圖架空德國軍事貴族掌握軍隊有異曲同工之妙,但不同的是希特勒沒有完全做到,反而到二戰後期德國呈現敗相之時,還有軍事貴族集團識圖刺殺希特勒以挽救他帶領德國徹底走向瘋狂的毀滅。而裕仁天皇的意志則得以在日本從上到下貫徹到底,天皇神念一動,日本軍人可以放棄靈魂以最殘忍的方式屠殺平民,天皇雷霆一怒,日本全國上下一億玉碎神風敢死,天皇神音一出,走火入魔的日本人又瞬間恢復冷靜全部放棄抵抗,「為了世界之和平投降」。

所以要說誰最應該出來就南京大屠殺向中國人民道歉,應該是現任天皇出來為他的祖宗裕仁道歉。如果重新公正的審判南京大屠殺戰犯,應該把裕仁挖出來用小繩兒吊起來。

那麼有人說侵華罪行和南京大屠殺是軍國主義的錯不是日本平民的錯。那麼日本對中國犯罪的時候可有一個日本人出來發聲反對嗎?有人試圖刺殺裕仁以阻止他帶領日本走向毀滅嗎?如果有,那麼除了這些人的後代,其他全部日本人都應該對南京大屠殺負責。


有價值的討論不是將南京大屠殺簡單與納粹猶太屠殺類比(這裡我朝政府於政於史都做的非常不好),也不應單純歸列為卡廷慘案這樣的政治清洗。只有這樣,才能認識到「南京大屠殺」,否則可能成為討論如何血洗東京的問題。

--
淞滬會戰結束國府雖然失敗,但卻造成了日本近代戰史來的最大傷亡,甲午以來的「碾壓」被終結,「不敗帝國」遭遇了巨大「陣痛」。
此之衝擊為一。

南京為一國之首都,陷落。在戰爭史上各國的暴力機器在敵國都城到底做過多少慘案呢?
此之「規律」為二。

在得知暴行後,大本營給松井石根的命令是禁止士兵回國討論暴行「士兵們把他們對中國士兵和平民的殘酷行為談論出來是不對的。」
命令還各種不打自招例如:「如果將參加過戰爭的軍人一一加以調查,大概全都是殺人搶劫強姦的犯人。」「在戰地中我軍的搶劫是超出想像之外的。」
由此可見軍部對屠殺是不認可,不鼓勵,甚至持批評態度。但出於各種政治軍事考量,最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軍部的罪惡。
此之姑息為三。

今天的王師也有各種問題,深受世界人民責難,可見軍紀問題根絕之難。但到了1937年的南京,軍紀就由犯罪變為了屠殺,由屠殺變為大屠殺。為什麼?
--長官們的「身先士卒」。這裡即有朝香鳩彥的冷酷,也有谷壽夫和中島的癲狂,以及松井石根的無為。

此之「上下一體」為四。
--
(大屠殺並未讓日本獲得任何的外交政治軍事優勢,反而飽受國際譴責甚至孤立,中國戰場抗日更加風起雲湧。所以大屠殺有且僅有一次。)


「你們奮力苦戰,使皇威增輝,然某些士兵之暴行,又使皇威一舉掃地」
--松井石根

松井至死估計都在想:這怎麼還怪我?


國民正負,喪權辱國,奇恥大辱。


今天是一個需要被記憶的日子,除去憎恨,還需要反思。每到這個日子,都會讓我想起唐生智這個人。淞滬血戰三個月,先總理陵寢之地眼看守不住,燙手山芋誰都不願意接下來的時候唐生智站出來,他堅持死守。為表固守壯志,學當年項羽破釜沉舟下令把渡江逃生船隻全部銷毀,並命令第一軍駐守在江邊,對逃生官兵格殺勿論,的確氣壯山河,如果歷史停留在這一刻說不定他會是個英雄。可惜,中國歷史上就是不缺這種兩面三刀的傢伙。城破,日軍入城,唐生智第一個反應就是自己先溜,他居然給自己把逃生的船隻早早準備好了,由於最高長官先跑了,撤退的命令根本沒有傳達下去,客觀造成了城破時的極度混亂,甚至出現了決定撤退的部隊和第一軍火併的情況。也許早早做好撤退的準備,至少給平民一條逃生之路,歷史不會那麼悲痛。
這是中國的悲劇,也是中國人的悲劇。實幹家太少,空談誤國者太多。
和同胞們談起這個話題,總是被人反駁說你難道忘了我們被殺了多少人嗎?你為什麼幫著他們說話?
其實,我認為,比起討論人家為什麼要殺你,還不如好好反省我們為什麼會被殺。永遠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才是解決之道啊。


南京大屠殺這是江浙滬大屠殺的一部分,在整個淞滬會戰期間,江浙滬地區被屠殺的民眾不亞於南京。但南京最集中,規模最大。


一,南京是首都
二,情緒的發泄,戰友的報仇
三,後續物資沒有跟上,縱容搶劫
四,等級觀念,蔑視心理
五,姓唐的,主要原因就是他
就是這麼簡單


1.南京是當時的首都。北京那會差遠了。
2.南京大屠是佔領軍私自的行為。這個可以看作是一個概率事件。
3.日軍之後沒有屠殺大城市主要是由於國軍的撤退行動。導致遇到的大城市大多被撤空了。(沒人願意等著留下來被屠)。而對鄉鎮。村莊的屠殺一直沒斷過。。。。


因為日本是以蒙元和滿清為榜樣的。正因為某些無骨亡國奴把滿手中國人鮮血的蒙元滿清也奉為中國,所以日本覺得效仿蒙元和滿清對中國搞大屠殺是有效征服中國的手段,歷史價值觀導向作用豈可低估。

做一個假設:如果民國建立後把愛新覺羅家乃至八旗斬盡殺絕,日本是否還敢於輕易侵略中國?一個殺自己仇人全家的人和另一個放過自己仇人的傢伙,你會去惹誰?

對罪惡不報復則正義無力量,所以孔子和儒學主張「大復仇」而最反對「以德報怨」,因為這是縱惡自辱,而人必自侮,而後人侮之。


嗯,一定是因為蔣介石獨裁政府殺害了日本僑民,日本為了懲罰不講國際公法的南京政府,才搞了南京大屠殺「懲膺暴支」,和中國人民無關。更何況蔣的獨裁政府橫徵暴斂,哪裡能代表中國人民,君不見河南人民主動幫著皇軍圍攻蔣匪軍。歷史課本只教會了我們仇恨,卻不讓我們知道南京大屠殺背後的教訓,這比南京大屠殺本身還要可怕!


有一種說法就是日方高層默認在中國首都屠城以震懾未征服地區


推薦閱讀:

南京大屠殺和我有什麼關係?
古時候夏天專供給達官貴人們的冰塊是怎麼來的?
歷史上有哪些成就頗高但鮮為人知的人?
于丹是真的不懂《論語》,還是為了大眾能聽懂故意那麼講?
歷史上有哪些驚人的巧合?

TAG:日本 | 歷史 | 南京 | 中國近代史 | 歷史事件 | 南京大屠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