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如何看待校園欺凌事件?
我是校園欺凌中被欺負的那一方。小時候家境較差,常年穿別人不要的舊衣服,體型偏胖,父親對我要求苛刻,我性格敏感內向自卑,不知如何與人交流,另一方面成績優異老師教育不當,常常在班上表揚我,甚至表現有些過分偏愛,文科班女生是非多,於是有些招人妒忌,被中學同學無所顧忌的言語圍攻,罵我是垃圾,精神病,為首者(我沒和她說過話打過交道)集結一群性格強悍的同學孤立我,不準其他人和我交流,在教室門口攔住我不准我上出去上廁所,每天大聲在我面前指桑罵槐,給我帶來長期持續性的傷害。我曾經長期胃痛,經常做噩夢,失眠,無數次幻想用雙手掐住欺負我的同學的脖子。
無法償還的東西是無價的。缺少快樂的少年時光永遠無法補償,我只希望這樣的黑暗其他人無需經歷。之所以選擇成為老師,或者說之所以成為老師,便有這個深層原因。
之前也回答過類似的問題,實際上一般來說會用到另一個辭彙——欺負。這裡所說的「欺負」並不僅僅是我們在現代漢語詞典里所了解的「用傲慢的態度或不講道理的手法恫嚇或企圖脅迫」,在心理學領域,欺負(bullying)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攻擊行為,研究者一般採用挪威心理學家olweus(他本人是校園欺負問題研究的專家)和英國Peter Smith對「欺負」的界定:欺負一般是指力量佔優勢的一方(一人或多人)對力量相對弱小的一方實施的攻擊性行為,其典型特徵為:首先,欺負是攻擊行為的一個子集;其次,欺負雙方力量上不均衡性(以大欺小,以多欺少,倚強凌弱);再次,欺負重複發生性(這一點極容易被成人忽視,我們後面再談)。其中,力量的不平衡性是欺負行為最根本的特徵。
研究者將欺負行為分為三種類型:直接身體欺負、直接言語欺負和間接欺負。直接身體欺負是指欺負者一方利用身體動作直接對受欺負者實施的攻擊,如打人和搶奪、損壞他人財物等;直接言語欺負是指欺負者一方通過口頭言語形式直接對受欺負者實施的攻擊,如罵人、羞辱、諷刺、起綽號等;而間接欺負是指欺負者一方藉助於第三方而對受欺負者實施的攻擊, 如造謠離間和社會排斥等。青少年早期以前兩種類型為主,因為間接欺負客觀上要求欺負者具備較高的心理成熟水平, 特別是認知和操縱他人心理狀態的能力以及較強的人際關係技巧。
olweus對學校欺負行為開創性的研究引起了各國學校心理學家和社會心理學家的興趣,後來包括我國(遺憾的是我國研究起步非常晚)學者在內的大多研究者都會採用olweus編製的問卷調查本國中小學校園內的欺負現狀(後文所論述的研究成果基本都是藉助olweus調查表得出)。雖然在研究上得出的結論不盡相同,但都普遍顯示了學校欺負行為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國內學者張文新等人利用olwues兒童欺負問卷中文修訂版,對我國山東省和河北省9235名城鄉中小學生欺負/受欺負問題進行調查,發現在小學階段,受欺負者和欺負者所佔比例分別是22.2%和6.2%(意味著每五個孩子中就有一個孩子會被欺負),嚴重受欺負者和欺負者所佔比例分別是13.4%和4.2%;在初中階段,受欺負者和欺負者所佔比例分別是12.4%和2.6%,嚴重受欺負者和欺負者所佔比例分別是7.1%和1.5%——這一結果表明我國中小學兒童中存在著嚴重的欺負問題。
大量研究表明,欺負對學生身心造成嚴重危害,全球範圍內關於學校欺負問題的兩項早期大規模研究活動,都是因學生不堪忍受其他同學的凌辱和虐待而自殺身亡所引發。1983年挪威三位兒童的自殺悲劇引發了olwues領導的全國性反欺負運動,而在英國每年都有多名青少年因受到學校欺凌而自殺,1992年,隨著一位少女因受欺負而自殺,英國BBC對這一事件進行了大量報道和嚴厲抨擊,該事件震驚了英國上下,從而導致了Peter Smith教授領導的英國第一次大規模學校欺負問題研究。
當然,自殺行為只是欺負行為導致的一系列消極後果中的極端情形,欺負行為導致的危害主要是兩個層面:
對受欺負者而言,研究表明,被欺負者往往具有某些消極的自我概念或自我認知,自尊較低,缺乏自信,與一般兒童和欺負者相比,受欺負兒童對自己的智力與社會交往能力評價偏低,在長期遭受同伴的羞辱又無力自衛時,他們極易產生對現實世界的不信任,並可能形成習得性無助感,幾乎所有的相關研究都發現受欺負者在社會關係中缺乏基本的安全感。 同時,根據有關調查表明,受欺負者在內外向性維度上得分較低,而在神經質維度上的得分較高,這說明受欺負者較內向而對外界刺激又過於敏感,因而對他人的攻擊行為感受比較強烈,反應也比較強烈,情緒波動較大,心理挫折的感受比一般兒童強,經常被抑鬱焦慮等不良情緒所困擾,這類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容易表現出孤獨、自卑、學習困難(注意力分散,厭學)、人際交往障礙等問題,有的還會出現生理反應,如頭痛,胃痛,失眠,噩夢等。2011年在山東濟寧進行的小學生心理問題調查報告顯示出,同等失敗情境下,受欺負兒童比欺負者和未捲入欺負的兒童更傾向於內部歸因(自身原因導致失敗),按照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的歸因劃分方式,受欺負兒童更傾向於悲觀的歸因風格,這種歸因方式易對未來產生悲觀的期望,一旦形成思維習慣,對成人後的生活往往產生不利影響。
而對欺負者一方,欺負所產生的消極後果同樣不容忽視,若未加干預,一些兒童會把欺負作為一種達到個人目的的有效手段,一旦形成認知和行為習慣,這些兒童更容易形成攻擊性人格特點,欺負者的不良個性特點會妨礙其與其他兒童的正常社會交往,導致他們在同伴群體中受到排斥,而不良的同伴關係和低下的社交地位,一方面會對欺負者的社會性和人格發展產生多方面的消極影響,另一方面又會使欺負者集合在一起結成不良同伴團伙,進一步增加其反社會行為發生的可能性,olweus的研究表明,經常欺負他人的兒童成年後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倍。
欺負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與以下幾個因素有關:
從受欺負者的角度來看,擁有「外部異常特徵」的人容易成為受欺負對象,例如身體肥胖、身體矮小、過於瘦弱、身體殘疾、女性發育過早、打扮與眾不同(過早戴眼鏡)、特殊行為習慣(口吃、喜歡眨眼等)或講異地方言等等。這實際上是成人世界的投影——孩子們雖然天真,但並不代表著善良。人是社會性動物,渴求被群體認同和接納,而外部特徵的不一致性會使其成為「異類」,從而被排斥的可能性大過於其他擁有普遍特徵的人。從個性特徵和同伴關係來看,氣質內向、自尊比較低(自卑)的學生更容易受欺負, 他們通常比較膽小、怯懦、敏感。受欺負的學生, 往往也是班上不被人喜歡或者重視的對象, 他們沒有或只有很少的朋友, 這又使得他們在班上沒有人際支持, 更容易遭受欺負。我們從之前談及的欺負帶來的危害可以看到,被欺負者的這種人格特徵會因為被欺負而強化,從而形成了惡性循環。
從欺負者的角度來看,欺負者人格具有一種盲目的優越感,較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自我認同感,同時欺負行為還與某種特定的氣質和情感特點相聯,研究發現欺負者可能缺乏某種基本的自控能力而使其自身行為缺乏理智,表現出動作化人格,即通過動作直接表達內心的意願,Peter Smith通過總結英國兒童的欺負行為後,指出欺負者多脾氣暴躁,易被激怒,對一般性的外界刺激反應強烈,該結論得到了之後大量研究的證實。這種人格的形成,除去基因遺傳等生理因素(犯罪學上有一個比較有爭議的理論就是天生罪犯是否存在的問題,有些人因為基因缺陷而更容易成為罪犯,他們在年少時和同齡人相比更容易攻擊傷害他人,但這種極端現象,我們不展開討論),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家庭教育的失當。
不良的家庭管教方式以及對兒童缺乏明確的行為指導和活動監督都可能造成兒童以後的高攻擊性(olweus1993;Smith1991)。欺負他人的兒童不僅在成人後仍可能成為欺負者,而且有可能"培養"出欺負他人的孩子。Loeber和Dishion(1984)指出,父母的教育方式與欺負行為有關。他們發現父母無效的管教反而比對兒童缺乏監控更易形成兒童的反社會行為。
例如在專制型家庭中成長的兒童,常遭受身體上的懲罰與虐待,往往是受欺負者,但這種暴力強制行為也可能成為兒童模仿的榜樣,使兒童產生較強的權力欲,在學校成為欺負者,以獲得某種權力和對環境的控制感,而放縱型的教養方式對兒童行為缺乏明確的限制,一方面易使兒童缺乏是非感,另一方面又可能促成其依附的需要。
實際上,受欺負者軟弱個性也與家庭失當教育息息相關。比如焦慮依戀的兒童在早期會表現出矛盾的情緒,母親離開會哭鬧,產生焦慮情緒,回來又反抗發怒,這類兒童由於早期懷疑自己對照顧者的影響力,但又具有一定的依賴,缺乏自信,在同伴交往中容易成為別人欺負的對象。
此外還有媒介暴力的宣傳影響(為兒童提供暴力示範),教育生態環境的問題,比如兒童的欺負行為有時也是在學校參與競爭和追求成績的結果,即兒童對他人的這類攻擊行為是在學校受到挫折和失敗的一種反應。
至於如何去改變這種欺負現狀,或者說如何消解「欺負行為」所造成的危害,我個人有以下建議,僅供參考:
首先,家長要通過同理心讓孩子獲得安全感。我們要知道,受欺負者形成的不良的人際交往模式,使得他們的社會悅納性或同伴地位通常很低,缺乏人際吸引力,在同伴交往中表現得自卑、退縮;另一方面使得許多受欺負者對周圍的成人抱有某種疑慮或不信任感,不願求助於父母和教師的幫助來制止正在發生的欺負事件。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有關研究發現近50%的兒童受欺負後沒有告訴家長、教師或同學,而是在沉默中承受痛苦,因此,受欺負者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被學校忽視的一個龐大的群體。
所以,當孩子向大人敞開心扉的時候,大人一定要冷靜傾聽孩子的述說,多方面了解事件發生的經過(單方面敘述有時候會遮蔽事情的真相,有的時候被欺負者也會成為欺負者,所以要了解事情的來龍去脈),討論自己的孩子在事件中處於什麼角色,不要簡單訓斥,或者簡單定性,這樣可能使得受欺負者因得不到支持或宣洩而保持沉默,也可能使得欺負者習得粗暴處理問題的方式。
在傾聽的時候是以同理心去傾聽、觀察孩子的需求,體會他們的感受,滿足他們的正常需求,就能引導孩子了解自己,主動表達自己,建立起親子間最起碼的信任。請不要為了激勵孩子,而說「這有什麼」「這點困難還能難得住你」之類的話,而是多表達自己的感同身受,比如「是的,這很糟糕」「我明白這很難熬,我也曾經遇到過類似……」
其次,多方面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孩子信心的獲得,家長必須具備以下三個特質——同理心、清楚的界限和給予挑戰。同理心上文已經提及,清楚的界限主要是對行為規則的把握,與被欺負者的關聯不大,而挑戰則是在兒童在行為過程中獲得自信的重要來源。
父母應尊重孩子的個人意願, 協助孩子在所有可能的方式中, 找出對自己最有利的方式, 作出決定並採取行動。父母應剋制自己的擔憂, 放手讓孩子做一些日常的事。所以溺愛型的家庭或者母親喜歡越俎代庖的家庭,比較容易產生受欺負者的孩子。一味的表揚和溺愛使孩子生活中缺乏挑戰,越俎代庖的行為使孩子缺少決定的能力, 無法使孩子更自信、更安全地適應變動的世界。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多讓他決定一些事情,多表揚,但是是有實質性內容的表揚,舉個例子,不要說「你是個好孩子」——而要說「你能幫爸爸搬東西,是個有孝心的好孩子,今天我覺得好高興」。這樣的表揚明確了孩子行為的正確性,肯定了後天所培養的品質,並且傳遞出你的喜悅,孩子只有看到自己實質性的進步,並得到父母的及時的正面反饋,才會越來越有自信。
同時受欺負者喜歡消極歸因的思維模式,也應該引起家長的重視,幫助他在失敗的時候正確歸因,積極正面的找到失敗的原因,而不是歸因於自己的無能,這也是十分重要的。
第三,根據自己孩子的個性特點,教給孩子一些人際交往的方法,使孩子面對人際交往包括發生衝突的時候,知道採取什麼樣的應對措施以及宣洩方式。比如忍讓的界限,在發生什麼情況下沒有必要忍讓下去,什麼時候應該採取反擊,什麼樣的反擊行為是合理的。
不知您是否讀過三毛寫的《西風不識相》,因為善良和善解人意等諸多美德,反而使她被洋鬼子欺負。結果她是如何成功應對並獲得其他人的尊重的呢?
我尖叫著沙啞的哭了出來,那時我沒有處世的經驗,完全不知如何下台。我衝出房間去,跑到走廊上看到掃把,拉住了掃把又沖回房間,對著那一群同學,舉起掃把來開始如雨點似的打下去。我又叫又打,拚了必死的決心在發泄我平日忍在心裡的怒火。同學們沒料到我會突然打她們,嚇得也尖叫起來。我不停的亂打,背後給人抱住,我轉身給那個人一個大耳光,又用力踢一個向我正面衝過來女孩子的胸部。一時里我們這間神哭鬼號,別間的女孩子們都跳起床來看,有人叫著——打電話喊警察,快,打電話!
我的掃把給人硬搶下來了,我看見桌上的寬口大花瓶,我舉起它來,對著院長連花帶水潑過去,她沒料到我那麼敏捷,退都來不及退就給潑了一身。
我終於被一群人牢牢的捉住了,我開始吐捉我的人的口水,一面破口大罵——婊子!婊子!
當然我不是宣揚以暴制暴,只是希望告訴所有人,一味的忍讓和退縮有時只會讓這種欺負變本加厲,需要適當的展現自己的力量——包括身體力量和精神力量。多帶孩子運動,培養健康的體魄,多鼓勵其在人群中表達自我,找到合適的機會,用嚴肅認真的態度(而不是歇斯底里或者是哭泣)向欺負者表達出自己的不愉快,以及自己的忍讓尺度和回應行為。
第四,就是與學校積極溝通——這種溝通不是告狀,不是班主任簡單的把犯錯的孩子家長請來劈頭蓋臉的批評教育一頓便作罷。與學校溝通實際上非常重要,因為欺負行為是具有反覆性的特點,以及欺負行為的發生大多發生時在學校環境。
Roland(1989)認為欺負行為不僅僅涉及到欺負者和受欺負者,同時還與父母、教師和同伴有密切聯繫,他們都是欺負行為發生的社會系統中的一部分。就此觀點他提出了一種解決欺負問題的系統定向模型:
整個模型以教師的作用為核心,模型左邊表示促進家長與家長以及家庭與家庭之間的溝通與聯繫,這樣可對控制兒童的欺負行為產生積極作用。
模型中間表示教師在班級內讓每個學生明白欺負行為的危害,激發個體學生參與制定對付欺負行為的規則與方法,並將這種方法公之於眾;同時教師應努力使學生儘可能與同伴們形成廣泛密切的相互依賴、相互尊重的關係。
實際上,欺負者往往清楚的知道被欺負者會受到傷害,但是缺乏移情能力,教師可以利用各種途徑讓他們感知被欺負者的痛苦,感知這種痛苦,從而減少欺負行為的發生。
模型右邊表示欺負行為發生的直接機制,教師應該使旁觀者學會在欺負情境中對欺負者給與否定態度,對受欺負者表示同情與支持,並努力去制止欺負行為。也就是說,教師要形成良好的班級文化,當欺負者無法獲得認同時,往往會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而被欺負者獲得同情支持,甚至友誼時,對消解被欺負造成的傷害是有效的。友誼能削弱兒童同伴欺負和危險行為之間的相關,積極的友誼能矯正兒童以往的不良經歷,保護他們不受或少受欺負。友誼對受欺負兒童來說,既是一個宣洩消極情緒的場所,又為他們改變不良的人際關係提供了場所。
當一個孩子在學校遭受了霸凌,回去跟父母說時,父母說:「你不會打回去嗎?怎麼那麼慫?」 或是 「你躲Ta遠點,別惹Ta,Ta就不會欺負你了。」
當孩子跟老師說自己被霸凌,老師說:「一個巴掌拍不響」,「就是同學間開玩笑有點兒過分了,你別說的那麼嚴重。」
當這件事鬧到學校一級時,學校的回應是:「只是偶發事件,不足以構成校園霸凌。」
霸凌者、家長、老師、學校,誰的話都不能當做事情定性的標準。而這其中能夠確認的是:被霸凌者的感受才是真實的。
從「中關村二小事件」開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校園霸凌。我們作為關注這次事件的第三方,去定性這次事件或者類似事件是不是「霸凌」其實已經不重要,而是你和我,我們這些關心「被霸凌兒童」的第三方,該怎樣去保護這些孩子們?
為此,簡單心理微信公眾號的小編們整理出了一篇關於霸凌的文章,希望讓更多孩子免受霸凌的侵害。
什麼是霸凌?
霸凌行為(Bullying)是指帶有敵意地使用攻擊、威脅、強制等手段令他人感到恐懼,從而達到控制他人的目的。
它有兩個重要特點:
霸凌是一種不對等行為,只有攻擊者在身體上、權力上或社會地位上強於受害者時,所進行的攻擊行為才能被視為霸凌。
霸凌往往是一種習慣性行為,極有可能會反覆發生。
校園中霸凌可以是一對一的,也可能是聚眾行為(mobbing),即一群人對於某一個人的霸凌。後者通常以一個主要霸凌者為首,其他人或起到協助作用,或坐視不管,然而起鬨和默許都使霸凌得以繼續進行下去。
霸凌的發生要比我們想想的頻繁的多,也普遍的多。有47%的加拿大學生報告曾經受過霸凌,2015年美國教育統計中心公布的數據顯示,22%的高中生在過去的一年中曾遭受過霸凌,5-18歲的學生中有21.8%表示曾經被霸凌過。我國數據依然暫缺,但情況可以想像,並不樂觀。
霸凌有哪些表現?
言語上:
起帶有侮辱性的外號,或使用羞辱性的話語。
嘲笑諷刺(陰陽怪氣)。
散播關於他人的謠言。
威脅 、恐嚇、強迫他人做ta不想做的事情。
敲詐勒索,干涉他人的個人財物。
行為上:
故意忽視:在群體中把你當透明人,或在他人試圖與你交流時進行打擾中斷。
集結他人一起排擠孤立你
暴力行為、肢體攻擊: 校園中最常見的欺凌形式,卻常常被認為是「小孩子打打鬧鬧很正常」。
網路欺凌:
隨著社交網路在低齡人群中的滲透,欺凌也從拳打腳踢蔓延到了網上的胡言穢語。包括社交網路上的言語攻擊、威脅恐嚇的郵件和簡訊、發布信息、照片令他人難堪等。90%被網路霸凌的孩子,也曾經被傳統方式霸凌過。
被欺負的孩子往往並沒有什麼錯,可能因為ta是單親家庭的孩子,因為ta不愛說話,或者因為體型、外貌等等,似乎受欺負的都是胖胖的小女孩或者瘦弱的小男孩。但這些原因從來都不能成為他們被欺負的理由,沒有人應該受到欺負。
但有些家長總是教育孩子:「你不要表現得那麼軟弱,你不要招惹那些高年級的孩子,你不要...」 我們總是喜歡教育受害者,因為這太容易了。
他「犯了錯」,所以被欺負;我「沒犯錯」,所以我是安全的。為了讓自己獲得安全感,我們常常發展出這樣的邏輯。但現實是:每個人都有受到傷害的風險,我們不能只顧保護好自己,而不去從根源制止這種行為的發生。
校園霸凌會波及到哪些人?
欺凌不僅僅是兩個對立方所產生的行為。在欺凌發生的瞬間,所有在場的人都會被捲入其中。Salmivalli在研究中把參與到欺凌的人分為以下幾種類型(除欺凌者與受害者外):
協助者(assistant)是欺凌中最大的幫凶,也是最軟弱的。在欺凌者首先實施欺凌行為之後,協助者會迫切地想要加入到其中。我們校園中經常會見到這樣的情景,一開始只有一個人欺負人,後來更多的人加入。協助霸凌者好像是一種保護自己的行為,類似「站隊」:我跟你是一撥的,我幫你欺負別人,你別欺負我。
起鬨者(reinforce)如果個體對於幫助他人之後的預期是偏負性的,例如會認同「槍打出頭鳥」、「我並不能改變什麼」,那麼將很有可能成為起鬨者。
局外人(outsider)在面對欺凌行為發生時可能會選擇迴避、直接走開。但他們是欺凌事件中變數最大的角色,如果他們能夠改變對於反抗欺凌的負性預期,那麼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
抵抗者(defender)是欺凌行為中最具保護性的人,是與受害者站在一邊的。這些敢於反抗欺凌者的孩子具有較高的自我效能,也具有更強的社會競爭力,可以更好地保護自己不受傷害,較少產生心理健康問題。
校園欺凌會造成怎樣的後果?
對於受害者,
上學路上的每一步都像在走向墳墓。1.失眠 在校園中曾受到過欺凌的孩子可能會有更多的睡眠問題,並且問題的嚴重性隨著暴露於欺凌的次數的增多而提高。
2.心理失常 校園欺凌受害者的抑鬱水平顯著高於沒有遭受過欺凌的孩子。遭受過嚴重的欺凌行為甚至有可能導致受害者患上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
3.感到缺乏自信,自尊降低 被欺凌經歷越多、時間越長,個體的自尊水平越低。
4.影響正常學習 霸凌會導致認知功能受損,如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遭受欺凌的孩子常常表現出學習成績下降,翹課、甚至輟學。而在我國,普遍情況就是,只有當一件事情影響到孩子成績時,才會引起家長關註:是不是孩子遇到什麼問題了。我國父母對於孩子成績下降有多敏感,在孩子心理健康方面就有多愚鈍。
5.嚴重行為問題 被霸凌的孩子很可能會發展出品行障礙,以及成年後的反社會型人格。美國每15起校園槍擊案中,有12個槍擊者都曾經被霸凌過。
以上這些身體、心理以及行為上的負面影響都可能引起隨後愈加嚴重的欺凌,使欺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我國推行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對於那些飽受欺凌的孩子來說,就是受長達九年的罪。長期的逆境會導致人的情感反應系統長期處於激活狀態,這對於心理健康產生很大的危害,尤其對於正處於發展期的兒童來說,大腦的可塑性較強,這種慢性壓力甚至會永久地損壞大腦神經元。
對於霸凌者,They won"t easily get away with this.
首先,行為實驗表明,當你成為霸凌他人的人時,並不會獲益。相反,霸凌者在欺負他人時可能會體驗到強烈的憤怒、羞愧、罪惡感。 其次,霸凌行為可能是習得的。很多霸凌行為的實施者同時也有可能是被欺凌的對象,可能是從父母身上習得的行為模式,這類孩子有很高的患有抑鬱、焦慮情緒障礙以及自殺的風險。欺凌者並不是勝利和強勢的存在,他們的人生並不會好過。據調查,小時候曾作為校園欺凌者孩子,在長大後有更高的風險參與暴力事件、酗酒、吸毒以及犯罪行為。
作為「霸凌」事件的第三方
我們應該怎麼做?
1. 不指責受害者、不鼓勵以暴制暴
我們看到了一些聲音,比如「是爺們就不要慫,打回去Ta就不敢再欺負你了。」或者文章開頭所說的「一個巴掌拍不響,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遭受校園霸凌對於受害者而言已經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再加上有這麼多人在關注這次事件,輿論的壓力對一個孩子而言更是難以承擔,不指責受害者,是每一個關注者所應做的。
2.承認和面對「霸凌」的存在
老師、家長、校方首先應該承認霸凌事件的存在。我們不能給霸凌隨隨便便安上一個別的名字(開玩笑、淘氣),更不能因為是「偶然事件」或是因為霸凌者父母否認,就裝作它不存在,去否認被欺凌者的感受。
承認被霸凌者的受傷感受,一起去面對其中未解的問題,哪怕其中有過錯和瑕疵,這個動作本身就是最大的支持。
3. 一起來討論如何行動
譴責並非關注的最終目的。讓人們感受不安全的,正是對於真正問題的否認和迴避。這其中的問題包含:
在這個集體中,究竟什麼樣的行為是被允許的?什麼是被禁止的?
我和同學們、老師們共同創建、維護的這個集體中,行為邊界究竟是怎樣的?
當我面對不公正待遇的時候,我有怎樣的表達渠道?我會得到怎樣的關注和幫助?
在這件事情發生之後,我是否有機會和老師一起坐下來,安全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不被評價和指責)、並和大家一起共同制定和學習一個屬於我們自己的行為規範?
4. 提供專業心理幫助的渠道
此次事件中那位母親在發現孩子遭受霸凌後,立刻帶他去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這是非常正確的決定。
這次的霸凌事件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因為我們發現,霸凌離我們其實很近,身邊很多朋友都曾遭遇過,而且被霸凌的痛苦可以一直伴隨著我們,這些人可能不像事件中的小孩子一樣,得到了我們的關注,但他們同樣在遭受痛苦。
作為關注「霸凌」事件的第三方,我們不僅要關注此次事件中的受害者,還應該鼓勵身邊曾遭受過霸凌,且那段痛苦的經歷一直困擾他們至今的親人、朋友們去尋求幫助。
校園霸凌比我們想像的要普遍的多,也隱蔽的多。然而一件壞事,就算再微小,再普遍,再頻繁,它也還是壞事。
我們要一直意識到霸凌的存在,關注它,談論它,抵抗它。
我們也有公眾號喔~
簡單心理(janelee1231)
來找我們玩!
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戳這裡哦~ http://www.jiandanxinli.com/
作者:簡單心理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獻上知乎的第一個答案。
我應該算是一個受校園欺凌傷害很深的女生。當然,那時候根本不了解什麼叫做校園欺凌。
從小到大都是家中的乖乖獨生女,很受家人寵愛。不諳世事,只看童話故事。但是也正是因為所謂的「聽話」「乖巧」才會引發後來所受的欺凌。小學四年級時候,因為成績較好以及爸媽的支持所以參加了五年級的期末考試,取得一個不賴的成績,跳級上了六年級。以後的事情,皆成噩夢。
「有時候,校園比社會更殘酷,因為那是一群有破壞力卻無容忍度的少年。」深以為然。
跳級對於小學生來說並沒有多深刻的概念,但是,倘若親戚家中有一個乖巧聽話的所謂「表姐」恰好與自己同班,因為成績優秀跳級了,而自己卻成績很差,還因為調皮搗蛋在小學二年級時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左手的兩根手指,此時的對比突然就強烈了。不幸的是,我成了別人家的小孩,而帶頭欺凌我的正是和我同班,有著遠門親戚關係的一個表弟Z。Z的爸爸當時是教育局局長,因此無論他多麼調皮不用功都飽受老師寵愛和男生們的擁護。
跳級上了六年級以後,Z和當時五年級班上的同學說我是叛徒【現在覺得好好笑好幼稚2333333】是賤人,要我向全班同學道歉。因此,校園欺凌的最初只是小範圍內的進行辱罵。
在一次校運動會的拔河比賽中,因為我沒有為以前班裡喊加油卻為六年級的班級加油,而他們班級恰好輸了比賽這樣一個近乎可笑到荒謬的理由,Z添油加醋地告訴以前班級同學,我是如何背叛了班級,以至於他們班級輸了比賽。此時,中國教育所崇尚的集體主義得到了極大的激發,半個班級的同學(以男生為主)到了我家樓下,用附近的磚頭和石子砸我家的鐵門,而毫不知情的我正在看電視,聽到聲響透過窗戶看到情況後,驚慌失措打電話給正在上班的爸爸,而爸爸無法馬上趕回家,還是隔壁的爺爺舉著掃把趕走了他們。事情變得越來越糟糕。
校園欺凌因為當事人年齡過小,欺凌行為並未造成實質性的傷害所以通常並沒有引起關注。老師家長只看到他們對我的不友好,根本看不到不友好的背後是因為某個無理的緣由引發的集體性的攻擊與傷害。
而後的很長時間裡,我成為了那個班級的「公敵」,名副其實的叛徒。所有的同學見到我都是用一副惡狠狠的眼光盯著我,更為激烈的則是用腳踹我,向我吐口水,我越來越恐懼,害怕他們的毆打,也恐懼自己到底做錯了什麼。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放學,因為恰好在樓梯口遇到幾個那個班級的同學,迅速被他們團團圍住,拉拉扯扯至他們班級門口,逼著我對著班級的門下跪。長大以後我常常在想,誰說人性本善,那些和我同學四年甚至七年,從他們的激動又貪婪、或者冷漠又諷刺的眼神中,我開始痛恨所謂的集體主義,即便小學生無知幼稚可笑,但他們的人性已足夠邪惡。
這件事情伴隨著我整整一年。這一年中,我被人痛罵,被人毆打,被人吐口水,被人當作病毒般的存在。哭有什麼用,找家長老師有什麼用,一旦他們離開教室,欺凌只會變本加厲。我只能熬著,幾度想要用自殺來報復他們以求解脫。這噩夢般的一年,我才小學六年級,迫不及待想要告別。
但是,並沒有告別。永遠無法忘記Z在欺負我時候那種惡意滿滿的囂張眼神,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我幾乎不與同齡人交往,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面看書,甚至是今日想起他那時惡毒的眼神依然感覺難受。對於如何和朋友相處十分無措,對他人的言行變的格外敏感,害怕自己再次被厭惡,重回當年的境地。女生之間的友誼本身就很脆弱,經歷了這些事情以後對於「友誼」「集體」等等類似概念斥之以鼻,再加上初中也目睹了一些小女生之間勾心鬥角的紛擾,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逐漸定義為「每個人都是一座孤島」,一個人生存反而更自由。同時,更愛自己,甚至變的「自私」。這個世界太過於惡意滿滿,只有「自私」一點,才能保全自己。
不過,還好。在那段難熬的時光里遇到一個真正的好朋友J。她會為了我和那些欺負我的男生打架,對罵我、對我吐口水的女生比我更用力地瞪回去,在那些人逼我下跪的時候找了新班級里的幾個同學帶我回班級。還好當時有你陪伴,十年的老朋友。
去年寒假,那個班級同學聚會多次邀請我參加,我拒絕了。雖然事情過去了這麼多年,那些對我造成傷害的同學也已經風淡雲輕,但是他們永遠不會明白他們當年無知又殘忍的所作所為會對一個女生造成多大的傷害,他們完全無法體會我對他們的恨意。所以我寧願他們認為我小氣又記仇,也不想再見到那群人,哪怕一眼。
如果以後我為人父母,我會教育我的孩子如何保護自己,如何善待他人,我會告訴他(她),如果在學校受到欺負,我願意儘力幫助他(她)解決問題,不會視為小孩子之間的打打鬧鬧、磕磕碰碰,更不會讓他(她)長時間獨自承受殘酷的欺凌。
如果現在的你正處在我當年的境地,一、請你多和父母溝通。讓他們認識到校園欺凌給你帶來的痛苦與掙扎,如果可能就換一個環境學習,如轉學。
二、請你學會保護自己。一味的忍讓只會讓欺凌變本加厲。別人以荒謬的理由欺凌你,請你以最堅實的拳頭還擊他,哪怕完全打不贏。
三、請你好好學習。當年被欺凌的我一心苦悶只知道看書現在在一所還不錯的大學,偶爾聽說那年欺凌我的同學要麼初中高中畢業就去打工了要麼也是在比我差很多的學校的感覺簡直不要太爽!
如果,如果讓我回到十年前,我一定不會是那個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見到他們還躲躲閃閃的可憐兮兮小女生,我一定會衝上前歇斯底里地和他們打一架,尤其要惡狠狠地給Z一拳頭,然後在心裡謝謝他們給了我一顆比其他人更堅硬強大的心臟。
這個我想我比較有發言權,試談一下。
我認為校園欺凌分為暴力和冷暴力,兩個我都接觸過。初中時我們學校附近有一些高中和職高,周邊環境不好,出去被劫錢是常事,漂亮女生被拉去「交個朋友」什麼的也很多,校園裡大大小小的「老大」作威作福,欺負同學逼著交保護費上網吧,太平常了。我們班恰巧沒有這麼一個「老大」,於是就成了各路人馬欺負的對象,大家也都敢怒不敢言。有一次有一個小老大又來我們班調戲我,我實在忍不住了在桌子里掏出個鐵桌腿,狠狠抽到他腦袋上,桌腿是空心的,很輕,我力氣又小,只在他腦門上打出了個包,關鍵是他沒想到我敢反抗,直接愣住了。等到他回過神惱羞成怒要來收拾我,我們的同學們終於爆發了,把他打了出去。第二天他領了一群人來,又被我們打了出去。
我們這才認識到我們的力量。
大家想不被欺負就得團結起來。當時覺得大學裡的學生會是個新鮮名詞,我們也建立個學生會吧,我那時是班長,就被推舉成了學生會主席。我們當時的宗旨就是保護本班學生不被欺負,誰欺負我們就打回去,說白了就是以暴制暴,可當時誰懂這個。我們全班將近60人,沒有任何一個「幫派」比我們人多,逐漸的沒人敢欺負我們了。
那個時候以暴制暴就成了我們幾乎唯一的手段,也狠打過幾架,我屁股上還有酒瓶斷茬扎的留下的傷疤。我們也不知道要用什麼方式來保護自己。我是女生,我親眼見過在廁所里被扒光的女生,一堆人一邊辱罵她一邊用剛出的30萬像素的手機拍照,一天就十塊錢吃午飯還要被人搶走就為了上網吧。那個時候的孩子對作惡毫無自控力。從那時候起我就決定了別的班的事我也要管。逐漸的別的班很多被欺負的人也加入了我們,經過差不多一年時間,初二的時候我就成了全校學生會的主席,人送綽號米哥。
再說冷暴力,說白了就是白眼和排擠,這個我也體會過。高中我不想再摻和以前那些事,結果有些事確實不是我能躲開的。有個人追我,挺有誠意的,人也不錯,但是我當時已經有了很愛的人,我不想欺騙他,於是明白告訴他我是蕾絲邊。不知怎麼就傳出去了。我們班有個女生很喜歡他,是我宿舍的,於是到處宣揚。後來他們又知道了我就是「米哥」,到處說我是女流氓,平時也是對我冷嘲熱諷指桑罵槐,最過分的是,她在宿舍偷拍我穿著丁字褲露著傷疤的照片,做實我「女流氓」的名聲。
「蕾絲邊」加「女流氓」,我的環境可想而知。同學們不想得罪他們,於是也不願意跟我接觸,我被事實上孤立了。我不想惹事,一直忍讓。有一次我發現我的數學錯題本和歷史筆記被撕成了碎片,氣的我直哭。我的愛人知道了狠狠教訓了他們,結果適得其反,同學們更怕我了,更不願意跟我說話了。我這高中三年差不多就是這麼過來的。
這也是欺凌,雖然我沒有受到任何的肉體傷害,但是所有人都好像跟我隔著玻璃牆,一直被冷眼和孤立。
當我們開始反抗暴力的時候,我們意識到了自己的力量,而大多數人都不知道孩子們的力量能給別人造成多大傷害。
包括當時的我們。
PS:去年年前我回初中看望老師,因為本人比較面嫩,進校門的時候被學生會的值日生查了學生證,還質問我為什麼不穿校服,根本看不出來本人還有半年就大學畢業了-_-#直到有人認出來我就是學校走廊宣傳板的優秀畢業生米哥。我看到我們當初建立的制度現在還一直執行下去,實在很欣慰。我應學弟學妹的邀請,跟他們說了幾句話。我告訴他們,要用自己的力量保護自己,但如果你們不能控制自己的力量,你們就與施暴者無異。你們不要因為憤怒和憎恨就把自己變成自己最痛恨的那種人。
完看到大家的答案,感到特別心痛。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校園欺凌一直都是非常嚴重、且不可忽視的問題。
L君最近翻牆也看到了一則關於國外校園欺凌的事情,並且被深深地打動了。他們的做法,或許可以給我們一些反思或借鑒。下面分享給大家▼
家住英國的7歲男孩達倫,和好朋友8歲的康納,連續好幾個月遭到街頭不良少年的欺凌。
過去幾個月,兩個男孩都很痛苦,簡直像是身處「地獄」。從身高到穿的外套,他們的任何事情都可以被拿來當作欺負的借口……
康納的媽媽、27歲的克里斯蒂娜說:「他每次放學都會哭,學校一點忙也幫不上。」克里斯蒂娜一直試圖聯繫那些欺凌他人的孩子父母,卻未能成功。
在最近的一起欺凌中,達倫與康納出門前往郵局準備寄出寫給聖誕老人的信,卻遭遇這幫街頭少年。他們將液體倒在達倫的卡丁車上,拿石頭砸他,還用電插頭打他的頭,導致他頭破血流。
達倫的母親勞倫回憶,當達倫回到家時,家裡人都「嚇壞了」。「幸運的是,傷口只在表皮。但最讓我們擔憂的是,這打擊了他最後的自信。他再也不想出門了。」
在各方都無法解決的情況下,康納的叔叔果斷聯繫了一個社會組織——「反欺凌機車幫」(Bikers Against Chlid Abuse)。
是一個叫John Paul的重機車手創辦的。
這個組織最大的特色就是:幫派成員全都是花臂熊腰的大漢!黑超、皮衣,結實的肌肉!騎著重型機車!
——然而這幫人的宗旨卻格外暖心:給受欺凌的孩子們提供心理和行動上的支持。
沒錯!
於是,車隊派出40個車手,一同騎著摩托車出現在當地。
當車手們將兩個男孩圍繞在中間、向他們表示支持時,兩個男孩震撼了。
克里斯蒂娜說:「兩個男孩都愣住了,也愛死了(這一瞬間)。他們原本以為只有幾個大人,結果最後共有40位。」
車手們給兩個小男孩送上反欺凌的T恤,讓他們坐上酷炫的摩托車,帶他們駕車兜風!
向那幫不良少年發出了「停止欺凌」的信號!
不僅如此,車隊的壯漢們還給兩個孩子分享了自己小時候也曾被欺凌的經歷,說起「當時並沒有人幫助他們」。
這些鐵血硬漢的聲援和支持,給了達倫和康納極大的勇氣!幾個月來他們第一次笑得如此開心。
達倫的媽媽說:這一天,在摩車手們離開後,孩子「第一次主動提出,能不能出去玩」。
勞倫非常感謝這群拔刀相助的車友們,她說,他們的到來讓達倫「成了學校最酷的孩子」。勞倫感謝他們發出信號!——
勞倫非常感謝這群拔刀相助的車友們,她說,他們的到來讓達倫「成了學校最酷的孩子」。勞倫感謝他們發出信號!——「欺凌是不能接受的!」。其實,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校園霸凌問題都是非常嚴重的!
達倫和康納的遭遇每天都會在全球各個角落上演。據統計暴力霸凌每年會殺死13000000名兒童。
這就是「反欺凌機車幫」成立的原因。創始人John說:他曾經是一名幫助兒童的社工。
一次,他遇到一個小男孩,因為長期遭受校園霸凌,男孩已經無法與人正常交流了。
面對來幫助他的社工,也毫無反應。
於是John想到:每個男孩小時候都有和機車夢,可不可以用機車載著小男孩走出陰霾?於是他聯繫了自己的兄弟們,沒想到一呼百應!讓John激動的是:當由20輛機車組成的酷炫車隊出現在小男孩面前時,男孩第一次對主動走向志願者……
這次經歷深深觸動了Chief。於是,在兄弟們的支持下,Chief成立了這個非盈利組織。
組織成立後,反響強烈,有時連警方都要找他們出面,駐伊美軍也在網路上表示支持。
這個暖心組織里,雖然其中大部分是長得有點凶神惡煞的大叔,但他們無償地幫助孩子!有需要的時候,他們每天開著浩浩蕩蕩的重機車護送有需要的孩子上下學,讓那些霸凌他們的少年不敢出來。
很多孩子在他們的幫助下慢慢走出陰影,恢復自信快樂的笑臉。
「我們比施暴者更恐怖,這確實嚇退了那些人」,一位中年壯漢說。但他們不是以暴制暴,他們只是在用更強悍的氣勢來告訴那些施暴者:
「我們比施暴者更恐怖,這確實嚇退了那些人」,一位中年壯漢說。但他們不是以暴制暴,他們只是在用更強悍的氣勢來告訴那些施暴者:真正的強者,不該是欺負弱小,而是保護弱小!他們所做的更多是陪伴和鼓勵,護送他們去學校,給他們打氣。
甚至在孩子們遭受虐待之時,陪他們出庭作證,指認施暴者。
2015年,加拿大「反欺凌機車幫」陪伴一位受到虐待的孩子出庭作證:
只要有他們在,孩子們就不會受到傷害,孩子們就不會感到恐懼,孩子們就有了無盡的勇氣……
如今,這個組織的分會已經遍布全球多個國家!——每個加入的成員都要接受嚴格的審查:
不能有暴力傾向,更不能有與兒童相關的犯罪記錄。
「反欺凌機車幫」加拿大分會:
「反欺凌機車幫」義大利分會:
「反欺凌機車幫」義大利分會:德國、瑞士和奧地利的代表聚會:
德國、瑞士和奧地利的代表聚會:「反欺凌機車幫」紐西蘭的部分成員:
「反欺凌機車幫」紐西蘭的部分成員:我們給這些無名英雄最大的掌聲!
也讓我們知道:很多校園霸凌事件發展到最後不可挽回的局面,都是成年人在一開始的介入和引導不足導致的!——孩子犯錯不能指望他們自己領悟和改正,必須要有成人的引導和干預!
多一點關心,少一點冷漠!看在眼裡的不要「不作為」,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要幫助孩子向校園霸凌事件說NO!
-------------分割線-------------
L君帶你去翻牆,深八外媒各路熱門、好玩、有趣的新鮮事!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外媒野聞精選L社(ID:Media-L)
我初中的時候是被校園欺凌的對象。
小時候因為老師和家長的高壓管理性格十分內向孤僻。和班級里最頑皮的男生前後桌,不知道怎麼得罪了他,他就想了一個非常差勁非常有羞辱意味的外號來稱呼我。一開始只是在他的小圈子裡傳播,後來像病毒一樣擴散到了全班範圍。所有人都用那個外號稱呼我。連性格溫柔的女孩子也會跑來問我那個外號是不是真的。甚至於我的好朋友,在和我吵架的時候也會冷冷的丟下一句那個外號。大家狂歡一般消費著我的難堪,不安和羞恥。甚至於有次在老師的課堂上,不知道是誰帶頭,突然間所有人一起高聲狂叫那個外號,全班同學釘子一般的目光扎住我,那一瞬間我好想掀桌打人啊!(╯‵□′)╯︵┻━┻
當時的初中生活生不如死。我每天腦子裡只有一個念頭,就是如何自殺。
我最初始終不能明白,為什麼一個人的無聊行為可以帶動全班一起羞辱我,甚至是我最好的朋友,沒有一個人跳出來保護我,還加入了他們。我始終無法原諒他們。直到我看了李狗嗨,雅人大叔一句話點醒了我:
欺凌的本質是空氣!
一個集體當中,一旦發生欺凌事件,就會產生一種氛圍,即欺凌的空氣。當所有的人在欺凌一個人的時候,你不參與,你就會成為異類,成為對立面,也有可能成為被欺凌的對象。所以集體里所有的人都會盡量保證自己和集體的步調一致,爭先恐後的去欺凌。就像《告白》裡面,班級甚至舉行了一個比賽,記錄每個人對被欺凌對象的欺凌行為,欺凌的越多越慘越加分,一直不肯參與欺凌的美月也遭受了懲罰。欺凌的氣氛也愈演愈烈。
這種空氣,或者說環境,一旦陷入其中,就算單純良善的人,也無法擺脫其影響。就像《路西法效應:好人是怎樣變成惡魔的》中所記錄的著名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斯坦福監獄實驗是1971年在斯坦福大學進行的,正在斯坦福大學任教的津巴多把心理學系大樓的地下室改裝成監獄,花15美元一天請來了一批學生參與實驗。這批學生通過一次測試證明他們是「心理健康、沒有疾病的正常人」。24名斯坦福大學和加州伯克萊大學參加夏季課程的學生通過了測試,被以隨機的方式被分成了兩組角色:9名「囚犯」和9名「看守」的角色,餘下6名則作為實驗候補。
囚犯和看守很快適應了自己的角色,一步步地超過了預設的界限,通向危險和造成心理傷害的情形。三分之一的看守被評價為顯示出「真正的」虐待狂傾向,而許多囚犯在情感上受到創傷,有2人不得不提前退出實驗。最後,津巴多因為這個課題中日益泛濫的反社會行為受到警告,提前終止了整個實驗。
在試驗開始的時候,「看守和囚犯之間沒有任何的差異性;而在試驗持續了一周以後,他們之間已經沒有任何的相似性了。」 「看守們」沉醉於規訓與懲罰的快感;即使部分看守內心不安,但迫於角色設定而不得不配合其他看守,從不質疑。「囚犯」也變得暴虐,以致試驗結束後,雙方的討論也變成惡劣的爭吵。
津巴多指出,路西法效應可以解釋很多問題。比如,人在面對惡行時無動於衷;護士明知醫生開出的劑量遠遠大於規定的劑量,也會過度服從醫生的安排;有四分之一的飛行事故的起因都是由於副機長過於服從機長的錯誤判斷。
路西法效應在日常生活中應用甚廣,「欺凌事件」也不止發生於校園。當柴靜被網路大軍噴成「婊子」時,當香港人圍追堵截侮辱大陸觀光客時,當趙本山勢頹被人攻擊為低俗噁心時,如果你處於當時的空氣,你會不會也在那個承受莫名欺凌的人身上,再踏上第一萬零一隻腳呢?
我不想成為被集體意識左右的人,我不想也成為欺凌者的一員,讓任何人承受我當年的痛苦。
所以我從來沒有集體感,對任何關係都有一種淡淡的抽離感。不管處於什麼環境,也會在某個瞬間,靈魂彷彿會忽然跳離身體一般去觀察自己和周遭環境。別人的情緒很少能影響我,在大型場合表演也不緊張。因為,
I"m detached to the world。我小學的時候曾經被一個女生厭惡,鼓動全班同學孤立。那時候自己完全是個害羞的乖小孩,想想真是恨鐵不成鋼。
孤立我的直接原因是我們班最帥的男生,即她的暗戀對象變成了我的同桌。根本原因是我不會反抗,可以任人欺凌。
神轉折是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周五,小學同學家住的近,和好幾個孤立我最厲害的人同路,那個妹子也在其中,並且她趁我不注意從後面用力把我推進了一個米粉店門口裝滿辣椒的大盆子里,結果是我一身辣椒含著淚對著老闆道歉。 不過那天是班級搞衛生的時間,我帶了掃把去,那個小婊砸帶的是桶和毛巾。於是我趁著其他女生到家她落單後抄起掃把把她從頭抽到腳,然後看著她跑進我家院子哭著去我家找我爸媽告狀了。
哦對了,她下樓的時候被我碰上,又是一頓抽。
這件事被傳揚開後整個小學期間再也沒人敢動我一根指頭,直接教會我以直報怨,並導致我處理很多事情的時候在語言無法解決的情況下都會直接用暴力解決……
五年級時,班裡一哥們為了替妹妹出頭,一個人去抄了別人整個班。
我至今都還佩服他
說我自己吧,初中的時候,班上有兩個比較特別的女生,A坡腳,斜視,長年不洗澡,身上有一股很難聞的味道,所以大部分同學都不願意接近她,小部分的總是在言語上對她各種取笑,削敗,還經常用A的名字作為罵人的形容詞;B女生人很好,可是臉長的不是很好看,但是人乾乾淨淨清清爽爽,只是成績稍微差點,也成為了他們取笑的對象。初一的時候,我有點接受不了他們對A和B的取笑,經常阻止他們(有男有女,成績好的差的,長的帥美的一般的都有),但是沒什麼效果,他們會在背後說我的壞話,直到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了了,給班主任寫了一封信,告訴了老師這件事,我的老師是一個很嚴格,但是對學生很好,用現在的話說,是三觀比較正的一個人,她特地開了個班會,讓那些同學寫了檢討書,當著全班的面向A和B道歉。雖然他們道了歉,但是能看出,不過是被老師要求的罷了,那之後雖然會收斂一點,但沒有完全停止。也許我當時這種告密的行為真的不太好還是怎樣,我開始被他們孤立了,他們一些人曾經是我的前後桌,之前的關係都還可以的,後來我一直是他們眼裡的賤人、大嘴巴,那段時間我也挺難受,還好我還有很多別的同學並沒有對我有什麼偏見,仍舊和我玩在一起,我想,估計他們也對這一小群人很反感吧。
現在這麼多年過去了,也許他們都已經忘了吧,我卻還記得很清楚。
如果我以後有了孩子,一定要讓他學會分辨是非,不要因為莫名其妙的理由或者只為了「合群」,對無辜的同學做不好的事,也不會讓他受欺負,學會保護自己,強大自己的內在與外在。
可能我爸反應稍微有點過激,但是我認為他的想法是對的,在子女還小的時候,相對強大的父母一定要保護好孩子
說到校園霸凌這件事,先引用一項對於荷蘭中學的調查,裡面說校園霸凌現象在9-11歲的學生群體中發生率為16%,也就是說,每25個學生中就有4個學生遭遇過霸凌,而每20個學生中就有一個學生會反覆收到霸凌的侵擾。
與此同時,在中國安徽的某中學一項調查中,霸凌的參與度甚至達到了74.4%,也就是說僅有四分之一的學生既沒有加害他人、也沒有被加害,或者成為旁觀者,而剩下的四分之三學生,則或多或少的參與了霸凌。
而在中國的小學初中,由於學校的壓力和側重點都在升學,校園霸凌現象一直處於學校事務的邊緣,沒有受到多少重視。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霸凌行為已經蔓延到學校之外,網路成為了新的霸凌滋生地,而該事件引爆之後,相關事件紛沓而來,引起進一步發酵。眾多網友更是紛紛分享自身的經歷體驗,可見,在校園霸凌發生率準確數據缺乏的中國,有多少真實的霸凌事件就這樣不為人知,被調查數據所忽略。
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校園霸凌遭到忽視呢?
霸凌事件的界定模糊,是校園霸凌遭到忽視的主要原因。很多事情看似玩鬧,但實際上就是較輕程度的霸凌,而我們都有意識無意識的忽略了這種霸凌。
在霸凌事件發生後,很多家長和老師,甚至是被害人的家長,都會選擇淡化該事件的影響性,或將其解釋成一個「玩笑」,或者加一個形容詞叫「過分」的。
家長和老師做出這樣的判斷,一方面是抱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隨便心態,另一方面,小孩子之原惡都會被大人所忽視,因為大家都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總不認為小孩子能做出多大的惡來。
而且,小孩子的惡,很大程度上純粹而直接,而且很容易被引導、被激發,青春期的孩子更是如此。這也導致,一部分孩子會即使沒有欺凌他人的本義,也會在無意識中被暴力環境所渲染,從旁觀者漸漸轉化成一個加害者。
這一點,我自己在讀初中時候深有體會。
班上有個女孩子有些掉頭髮癥狀,因而被起了侮辱性的稱號,來誇大她的禿頭缺陷,雖然自己不是起頭人,但是大家都會下意識使用、傳播這樣的稱號,而且沒覺得有何不妥。演變到後來,大家就變成了酒館裡笑話孔乙己的群眾,以這種「嘲笑」當做課餘的潮流,如果沒有加入嘲笑大軍,就要被別人孤立一樣。
現在回想起來,那種笑聲所攜帶的惡意,本身就是一種深刻入髓的傷害,而我本人有一次對她的袒護,卻被另一個女生拉到一邊,「教導」我該女生如何犯賤、如何不值得憐憫之類的,罷了還提醒我,如果繼續袒護她,就有一起被孤立取笑的風險。
再反觀中關村二小的事件,我突然覺得不寒而慄,我們在那樣的年紀,居然也有一種與「小孩子的天真純良」不相符的惡毒(但從小孩子的原惡來看,其實是相符的,捂臉)。
校園霸凌的分類
傳統霸凌:
1.軀體霸凌:對被害者踢打推撞或禁閉;強迫被害人出讓或損害被害人所有物
2.言語霸凌:因被害人部分缺陷或不同起侮辱性外號,辱罵,嘲笑
3.關係霸凌:散布謠言,破壞被害人形象;剝奪被害人參加某些活動和進入朋友圈的權利
網路霸凌:
1.通訊霸凌 使用手機,電話,通訊工具,各種社交平台以留言的形式等進行辱罵,侮辱或者威脅
2.黑客霸凌:通過黑客技術,竊取或控制目標電腦移動端等各種設備的信息並以此威脅強迫被害者
在國外,言語霸凌由於其便利性,在傳統霸凌行為中佔比高達55%,而關係型霸凌,則緊隨其上,佔比34%,最後最讓人詬病的軀體霸凌,則佔比11%。
該項數據顯示出,由於軀體霸凌的高風險性,比如更留下證據,傷痕,目擊者,還有施暴過度容易放大為故意傷害,大家更多的使用言語和關係的便利性,來排擠自己不喜歡的人,從而造成霸凌。
與此同時還需要警惕的是,網路霸凌佔據整體霸凌現象的10%,這個數據已經表現出了初步的規模,而隨著中國孩子接觸互聯網的時間越來越早,以及互聯網的易擴散性,勢必會擴大言語霸凌和關係霸凌的殺傷力。
以前是一個班級嘲笑你,現在就很可能是全網路在嘲笑你。
誰是加害者?你是么?
同一年級內更容易發生迫害現象。
國外一項對於32所荷蘭中學共計2766名學生的調查中顯示,超過60%的霸凌行為出現在同年級中,而10%的學生受到過來自高年級的同學的霸凌。相比之下,只有4%的同學受到過來自低年級同學的霸凌。
所以霸凌行為,更多的是「近水樓台先得月」,跨年級的霸凌,以及由於年齡,體力上的優勢而造成的霸凌比例,反而比預想中低得多。
其次,同性之間更容易發生迫害現象,異性間霸凌中,男孩子佔上風。
在同樣的一份調查中,70%的男孩子表示自己是被其他男孩霸凌的,44%的女孩則表示,自己是被其他一個或者多個男孩子霸凌的,僅有23%的女孩表示,自己是被其他女孩霸凌的,而女孩子霸凌男孩子的現象基本沒有。
另外有一項關於加害者家庭背景的調查也顯示,家庭暴力頻出,或者只有一個爸爸或者媽媽的單親家庭,佔到了霸凌加害者的絕大多數。我們也在「體罰影響」和「父母衝突」文章中提到過,體罰和父母衝突造成的巨大壓力,會使得孩子更容易出現攻擊性行為。
誰是受害者?是曾經的你么?
我們在前面提到,老師和家長對於霸凌界定通常很模糊。其實不僅是老師和家長,很多孩子,包括受害者,他們對某些加害行為,也並沒有認識到這實際就是惡劣的霸凌行為。
正如很多在不自知的情況下,受到性侵的男孩女孩,很多不自知的孩子,也是在懵懵懂懂中受到了霸凌者的傷害。而且他們的忍讓、恐懼,更會激起施害者倚強凌弱的快感,從而讓弱勢方受到雙重傷害。
在同項調查中,受到霸凌的孩子中,有47%不會告訴老師,還有34%的孩子不會告訴家長,而其中也有4%的孩子選擇獨自面對。當然以上的數據只是在說,這些孩子沒有主動報告,並不意味著家長和老師沒有自行發現。
如果要統計主動將情況告知家長、老師的情況,可能這個數字會遠比47%和34%高。
那麼,是不是更容易隱忍的孩子,就更容易受到霸凌呢?
台灣2008的一項概率統計研究可能為我們帶來方向。
Burger(1993)在書中提出人格五大因素模式(Five Factor Model),分別是情緒穩定性(Neuroticism) 、外向性(Extraversion) 、開放性(Openness) 、友善性(Agreeableness)與嚴謹自律性(Conscientiousness)。
Salmivalli(1999)的研究指出,被害者可能因為具備某種人格特質,而成為容易受欺凌的對象。其中,容易欺負他人的人格特質,主要是「情緒穩定性較差」、「與人相處有困難」,「有內傾化(internalization)傾向」、「容易害羞、容易感覺焦慮抑鬱;而受欺凌者,通常有」神經質傾向、低自尊、自卑、比較內向且情緒不穩定「的特質(谷傳華、張文新,2003)。
陳世平(2001)指出,欺凌者與被欺凌者的社交能力可能都有問題。
遭受同儕的拒絕(Boulton Smith, 1994)、較為內向(Slee Rigby, 1993)、較有社會逃避的傾向(Slee Rigby, 1994)的人,比較容易受到欺凌;周宗奎、林崇德(1998)的研究甚至發現,團體中被拒絕的孩子,比其他人更常藉助他人的力量來建立與他人之互動,因此具有較高的依賴性,導致欺凌者看不順眼,從而成為受欺凌者機率大增。
青少年間與父母的互動、社會孤立、同儕關係等,均與欺凌有關係(Haynie, Iannotti, Nansel, Spriggs, 2007)。從同儕互動中,可以發現容易受欺凌的兒童,常伴隨有社交焦慮的狀況(Blote, Kint, Westenberg, 2007),也有研究發現,曾經欺凌型的受害者,更容易在日後產生直接與間接的欺凌行為(Woods White, 2005)。
也許你曾經從美劇中看到過,小時候備受虐待的孩子,如果在成長經歷中都沒有受到愛的溫暖,長大後就比較容易成為變態殺人狂。除了環境的力量,昔日受到的暴力對待,是未來人性變態的一個很大的催化因素。
家長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個加害者,可以和大家分享一則知乎上看來的故事。這個故事,說的是一個女孩仗著是自己班主任的女兒,欺負班上一個父親剛過世的男孩。
有一天女兒正在欺負男孩,把他的鋼筆丟在地上摔斷的時候,被她媽(也就是班主任)看見了。她媽媽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甩了她女兒一巴掌,並且向男孩賠禮道歉,還在第二天帶了一支很貴重的鋼筆,和女兒一起上門再次道歉。
在多年後同學聚會上,男孩表示,那時候他情緒很激動,因為那隻鋼筆使他父親臨走前留給他的遺物,而他早早握住了口袋裡的刀。要不是班主任的介入,後果恐怕改變兩家人的命運。
這裡的媽媽很好的扮演了訓導者的角色,還為女兒揀回了一條命。
當然了,若不是媽媽就是女兒的班主任,很多家長恐怕很難親眼所見,或者說聽自己的孩子說自己霸凌他人的情況,因而很可能縱容悲劇的發生。
在調查中,這種情況只出現了12%(也從側面表現,孩子其實也不是完全不知道自己是在作惡),多半還是靠家長親眼目睹,才意識自己的孩子扮演了加害者的角色。在得知自己孩子欺凌別人後,有的熊家長會在老師面前唯唯諾諾,而回到家後卻誇兒子不吃虧,這種行為是斷然不對的。
此時家長可以抓住的這個機會,向犯錯的孩子灌輸共情意識,培養孩子的同理心。比如詢問孩子,是不是因為體型問題才會肆無忌憚欺負別人,另外引導孩子換位思考,如果遇上比自己壯實的孩子,是否也願意這樣被欺負。
同時,可以培養孩子尊重他人的習慣,並引導孩子主動承擔錯誤,其中,家長和孩子同時主動向被害方和被害方家長表達歉意,是解決問題中非常重要的一環。
因為這個過程中包含如下幾個重要因素,過錯方家長認錯,代表了家長的正確的價值觀,過錯方認錯,一方面是孩子自己認識到錯誤的體現,另一方面是被害方身心最大的慰藉,同時如果這種行為及時發生,也可以避免兩方家長的矛盾加劇,從而對孩子造成了不必要的二次傷害。
這也是我們力挺中關村二小受害者家長死磕到底的原因。
如果你的孩子是一個受害者,那麼家長一定要扮演好保護者的角色。
首先很重要的是,發現孩子的異常情況,其次了解實情和事件發生的細節,這點請盡量不要多過問孩子,而是通過了解周圍是否有目擊者,來進行全面了解。通過圍觀者或者老師甚至施暴者去了解事情過程,因為讓孩子重複敘述會觸發孩子的創傷記憶,從而加深傷害。
其次,一定要請老師積極的參與此事的處理。因為在學生眼中,特別是學校內發生的事情,老師更為權威,一方面方便接下來的協調,另一方面在孩子心中老師比父母還權威,所以老師的主觀態度很重要。
再者,對於孩子要有做適當的安撫工作。
對於受到毆打的孩子,一定要檢查孩子內臟是否受損;對於受到語言攻擊和關係攻擊的孩子,要鼓勵孩子看清真實的自己,而非被他人惡意扭曲的自己,並鼓勵孩子主動在朋友前展現真實的自己,從而避免自我認知受到挫傷。
最後在對方道歉時,要記得教孩子恩怨一筆勾銷,不要讓孩子無形中為了發泄曾經的這種黑暗情緒,而從被害者轉變為加害者。
霸凌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是教育孩子杜絕霸凌行為的原則。
當然,如何讓孩子在受到霸凌之前進行規避,以及如何讓孩子受到一次霸凌後,避免受到更加頻繁的霸凌,則需要家長、孩子、老師一起,因地制宜地定製合理的策略,當然這是後話了。
如今最讓人心寒的是,中關村二小這樣的「名校」,帶頭表現出不理睬、不管理、逃責任的敷衍態度,以及教師責任感的缺位,無疑給家長們帶來了更大的壓力和挑戰。
本文首發自微信公眾號「家長進化論「(id:parentsup),高冷、嚴肅、名校控,一個致力於探索新知的教育研究社區
校園欺凌是指同學間欺負弱小、言語羞辱及敲詐勒索甚至毆打的行為等。在欺凌過程中,欺凌者會對受害者造成心理問題,影響健康,甚至影響人格發展,尤其受害者會長期受到欺凌的情況更為嚴重。
校園欺凌在我小的時候就有,但是身居民風剽悍的東北,通常是一對一打架。多對一欺凌的情況鮮有發生。
校園欺凌是國內外都比較常見的問題,需要全社會,學校和家庭通過道德、法律、教育等多方面的手段才能解決。在這裡談的只是從學生的個人的角度來試著看一下校園欺凌的原因和解決思路。
一、被欺凌的學生特點:太窮的、太富的、學習不好的、太孤獨的,總之是太特殊,不自信,又落單的。
二、被欺凌時的三種反應:對打、淘跑、發獃,這三種反應完全是基於動物的本能,很少有同學能做出理性的判斷。
三、欺凌者施暴的原因:
1、本能攻擊:人性使然,尤其是痛覺神經不發達,力量大,體型較大的同學,比較容易出現攻擊和欺凌行為。
2、環境習得:
a)家長影響,在家經常對孩子暴力溝通,導致孩子對暴力崇拜。
b)有利益訴求,通過暴力獲利,。
c)雙元認知,非對即錯,堅持自己的認知,從而造成衝突。
3、違法成本:施暴者應該承擔什麼責任,未成年的學生通常沒有什麼違法成本,基本受不到應有的法律制裁。現在國家已經開始著手修改相關的法律法規了。
四、欺凌事件對學生產生的影響:
1、對於欺凌者:傾向以暴力表達情緒和解決問題,容易與人產生衝突。將來長大後可能繼續用暴力和強權去待人,犯罪的機會也較高。
2、對於被欺凌者:心理方面:感到焦慮、害怕,甚至會演變成情緒病,例如社交焦慮症、創傷後壓力症和抑鬱症。行為方面:可能會逃避上學、拒絕與人建立關係,對人猜疑不信任。
3、對於旁觀者:感到驚慌,害怕自己成為下一個受害人,於是可能演變出支持欺凌者的行為。若覺得欺凌別人並不會有負面效果,日後或會嘗試參與。
五、解決五思路:
1、提前教育:應該給學生專門開始類似課程,給予方法,給予警示。學校監管,更要提前教育,在歐美都有相關的專題課程和視頻。
2、給予自信:平時多給孩子鼓勵和支持,讓孩子學會獨立生活。
3、武裝體魄:空手道,功夫,跆拳道,柔道學不會,跑總會吧?
4、建立圈子:通常被欺負的孩子都是朋友較少,人緣差,應該考慮平時多交朋友,課間、課後多和朋友們一起玩。
5、學會升級:遇到問題收集證據,儘快向老師、家長、甚至警察請求幫助,讓欺負者受到應有的懲罰。
因為校園欺凌會對學校的整體紀律和風氣影響最大。所以,學校必須做為第一責任主體給予重視並加以教育、引導、預防和制止的問題。在解決的過程中必須藉助社會、法律手段和學生及家長的共同支持。
我見過最明目張胆地欺凌是初二的時候,有一次課間操,做完了操,老師還沒走,高我們年級的級霸突然就對他們班一個男生拳打腳踢,其他男生也跟著一起踢。那個可憐的男生就躺在地上被踢來踢去。
老師在旁邊勸根本沒用,等快上課了他們才回去。
而且不是這麼一次,是經常,有時候是在廁所,有時候是在教室。
那個級霸家裡很有權勢,可是那個可憐的男生很有錢,真的,當時炒快餐我們都吃3塊錢的,他都吃10塊的還要加菜。。。
級霸對其他人的種種惡行我也不說了。反正是他當時真的很過分。他們那堆人打架也是有時候會帶刀那種。。。。一言不合就會兩個學校打起來。。。
但是他們現在都變成了正常的人了哇。
前男票也是之前很愛打架很愛欺負人那種,我問他為什麼要打架,他說也沒想那麼多,就是覺得好玩,而且有時候不想打,可是兄弟叫去打架,也不能不去。
所以我覺得,其實他們也沒有刻意想去傷害一個人,只是因為青春叛逆期,覺得自己最大,稍微被觸碰自身利益,就會報復回去。還有為了耍帥,吸引大家目光的。為了兄弟情,人家叫你去,你要是不去,是不是不夠義氣?
都是些沒長大的心智未開的孩子,教育可能是沒有用的,總要吃點苦頭才會知道成長的。
當然也不排除真的心理變態的。。
另外!!!透露一個變態的現象!不知道你們!!反正!!我知道的那些愛打架愛欺凌人的人!他們的顏值普遍高於普通同學!
面對欺凌最好的就是團結所有被欺凌的同學,讓自己變強大起來。
另外我認為轉學也不是辦法,為什麼?
學校很多人會對轉學生產生排斥感,轉學生受到的非議會更加多。除非你去的是一個素質較高的學校。
同樣還是初中的時候,一個沿海城市的女同學轉來我們縣城初中。
當時的她很潮,而且沒有架子,對大家態度也挺好的。
我們學校的高中部,隔壁的高中,很多學長學姐來認她做妹妹,還有追她的。
我不否認她有點裝可愛,也不否認她有時候會說一點謊話,但是她的謊話都是關於她自己的家庭的(她的家庭不想讓別人知道真實的情況)。
我們班女生開始聯合抵制她。
除了我,當時沒有人願意和她玩。因為在女生們看來,和她玩,就是和全班女生敵對。那時候很多人勸過我,說你幹嘛要和她玩,我說她也沒做錯什麼。我也不懂她們為什麼要這樣。
我們在她們中午去教室看書的時候,在宿舍聊天,聊她的過去,聊未來。
可怕的是,男生們也慢慢開始疏離她。
她越來越孤獨。雖然有我,也敵不住周圍蔑視的眼光。
最可怕的是,我開始相信女生們的話,我開始覺得,只要是謊言就不可饒恕,我也慢慢疏離她。現在每念及此,我都很後悔沒有在那時候給她最好的愛護。
她開始經常和高中部那些人混。開始抽煙。
直到有一天,一個平時很匪氣的學姐衝進了她們宿舍,笑著問:是哪個欺負我妹?
所有平時在背後說她壞話的人,這時候一個個唯唯諾諾,沒有人敢承認。
學姐堵了一個女生在廁所大半夜,後來終於太平了點。
她們看她的眼神,從厭惡到又恨又怕。
她再一次轉學了。
她沒有念完高中,現在和男朋友一起開一家小飯館。
那時候的她們,是因為嫉妒啊。初中的時候,我們班是學校的實驗班,也就是尖子班吧!
其實那些社會欺凌現象相比與其他同學來說,要少的多。一般都是這樣,那些覺得自己屌炸天的混混學生,一般很少去欺凌成績稍微好的同學。
但是,這種欺凌我們不是沒有遇過。
所以我們班主任跟我們約法三章,要是班內同學發生欺凌情況,那就讓挑頭的同學搬到其他班去。
要是別的班同學,社會上的混混欺凌我們班的同學,那麼全班同學一起去懟那些混混。我們一個班六七十號人,男生三四十號人,難道還怕那幾個小混混嗎?
動物世界裡,只要那些牛團結起來,難不成還會怕那兇猛的老虎?
當然這其實不是最好的辦法,也不是試用所有情況,我還是希望校園欺凌可以多方面努力吧!
欺凌的本質是什麼?
是氣氛,是從眾;
是個人對獨立思考的放棄,對理智的背叛;
是多數對少數的壓制,是仍存在於社會各時/各處的叢林規則;
是史前文明的化石,是短暫地對法治進步的絕緣。
江西的事件甚至讓我想到wenge,
兩者有何區別?
貼兩段《Legal High》辯護詞:
黛律師:「人是種醜陋的生物。以制服看不順眼的人為樂的殘酷的生物。所以,不自覺地為了討人喜歡而偽裝自己,為了在這個集團中生存下去全副武裝。這可能也是很重要的事,但希望你們不要忘了。人也是為了正義的存在而努力的美麗生物。」
古美門:「說起來,欺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呢?作為加害人的學生、老師、學校?不,這些都不是本質。本質是更恐怖的東西,那不只存在於教室里,也存在於辦公室、公司、家庭里,存在於這個國家的各個角落。我們平時不得不察言觀色、隨波逐流。多數派自然地被認為是正義,意見相悖的就會被排擠。欺凌的本質,是氣氛。特別是在這個所有人從左往右、從右往左地移動著的國家,名為氣氛的魔物有著十分強大的力量。在這個敵人面前,法律也許都無能為力。它是個能吞噬一切日漸壯大的可怕怪物。別說面對,連逃脫它都難上加難。或許藤井老師、作為加害人的學生青山,也是被這個怪物吞噬的犧牲品。然而,這次我看到了 奇蹟。一度被吞噬的人們,撕裂了怪獸的肚子,勇敢地站了出來。和彥、藤井老師,還有2年C班的34名同學,他們得要多大的勇氣,多大的覺悟才能站到這裡。但是,他們的的確確覺醒了,憑著自己的意志打破了這氣氛。我在他們身上看到希望,同時也自感羞愧。讓我感到這個世界還在不停歇地向前進步。我大膽地預言,我們可以使欺凌從這個社會消失,就讓這次審判成為第一步吧。」
07:12
這個事我很有發言權。
看到來分享的知友,大多是被欺凌的受害者,也讓我這個欺負人的說幾句吧。
先講故事,再說觀點。
其實我也是校園欺凌的受害者。
你們是不是不信?
但是實際情況是,是的。
剛上初中的第一個月,我被孤立了。
我想大概有這麼幾個原因,第一,我是跨區上的初中,我小學的朋友們,都不在這個學校,只有兩個同學,一個同班是女生,另一個男生不同班。第二,面相兇惡又成熟,看過我照片的人都知道,所以基本上大家都繞道走,天生自帶保護罩,同學都被隔離了。第三,我本性上是很自負的,你們不願意理我,我也懶得理你們。
但是從自己的內心感受來說,很孤獨,很難過,原來的朋友都不在了,現在也不知道誰是我的朋友。
我那個時候特別喜歡打籃球,上體育課的時候,一幫人在踢足球,一幫人在打籃球,我一個人守著個籃筐,上籃,投籃,上籃,投籃。
他們都不帶我玩。
我只能自己跟自己玩。
我學習還是挺好的,每次班裡考試都在前五名之內,但是也沒人抄我的作業,當然我旁邊坐的那一圈人,他們根本不寫作業。
冷暴力也是校園欺凌的一種,也會帶來傷害。
我的境遇有所提升,是建立在這樣幾件事上。
第一件事是開學一周左右,老師委任我當體育委員,從此走上仕途,一干就是三年。
第二件事是自習課。我們有自習課,老師不帶班,班委輪流值班維持秩序,基本上老師不在,靠學生自治的話,大家都在愉快的聊天睡覺嗑瓜子,都是一幫孩子,誰還能拿誰當回事呢?終於有一天我值班,敲桌子砸板凳,死亡凝視加憤怒咆哮,都不好使,我出手了。
我從講台上下來,把聊得最歡的一個男生,直接掐住脖子拎了起來。
一點兒都不誇張,我當時165,他大概150左右,雙腳離地,滿臉通紅。
一下班裡就安靜了。
後來我問這個男生什麼感覺,他說感覺會死在我手上。
第三件事發生在某個課間。我們班有個非常奇葩的女生,有多麼奇葩呢?她的穿著打扮,行為舉止,包括朋友圈,都跟男生一模一樣,某個課間她在吐槽我,聲音很大,內容不說了,總之很傷人,然後我一把把她的頭按在了課桌上,人的頭頸部被按住,是無法反抗的,所以她只能破口大罵,卻沒法動手動腳,然後剛才還圍在她旁邊一起吐槽我的小夥伴們,都驚呆了,我說的很清楚,你們可以罵我,但是別讓我聽到,這回不打你,再聽見誰罵我,罵一句打一拳。
我那會兒課間活動基本都是在單雙杠上,各種體操動作(六歲時候學過半年體操),他們都見過,所以真打架,他們都沒自信。
之後就再也沒人敢當著我的面吐槽我了。
這也是我唯一一次打女人,當然主要是因為動手的時候,不知道她是女的。
後來我才知道這是個女生,我還向她道歉了,不過同時也告誡她,最好不要惹我。
有了這幾件事墊底,大家看我的眼神就徹底都變了,開始是個別班委,請求我幫他們在值班的時候維持秩序,然後也有幾個不良少年,開始管我叫大哥。
但是我還是被孤立,他們是怕我,不是喜歡我。
真正使我融入這個群體的,是開學一個月左右,我們和初二打了一次群架,起因是我的同桌。
我同桌是個很有意思的人,或者說,腦子缺根弦,白白凈凈,又高又瘦,自稱是滿族人,姓葉赫那拉,學習嘛就根本不要提了,上課時候除了睡覺,就是玩各種莫名其妙的玩具,業餘愛好是看大風車。多年之後,他去了北京,當了鴨子。
他當鴨子這事,還是他自己告訴我的,要不我都不敢信。
跑題了,趕緊拽回來。
我同桌在某個課間,上廁所的時候,被人暴打了一頓,據說是因為初二的某個痞子尿到了他的褲子上,他表示不滿,然後就被七八個人圍毆了。
我們教室離廁所很近,猴子(此人在我之前的答案里出現過,也是很傳奇的一個人)看到了趕到班裡報信,同學被欺負了,大家義憤填膺,十多個人跑到廁所去,結果初二的已經走了,我把我同桌扶回了座位。
整節課班裡都在騷動,大家傳紙條,商量怎麼辦,最後我們決定,上初二班級要人,討回公道,班裡的女生負責去老師辦公室盯梢,如果老師發現了,盡量拖住老師,很幸運的是,課間操之後,老師們都要去街對面的教學樓開會(我們學校分兩個校區,中間隔一條馬路,東校區高年級,西校區低年級,有十個初一班級,四個初二班級)。
課間操的時候,我們就認準了打人的幾個痞子,一宣布解散,立刻都沖回教室,班裡的六七條墩布都遭了殃,還有部分課桌缺胳膊斷腿。
一群人大概十幾個,簇擁著我的同桌,直接衝上了二樓初二班級的教室,有些戰鬥力不強的同學,盯梢還是很到位的。
已經衝進了別人班裡,也找到了目標,也就忘了還要什麼人了,吵架是沒有意義的,直接上去開打,我記得當時我一步竄上了課桌,從好幾個人頭頂上邁過去,墩布把子輪起來嗚嗚作響,劈頭蓋臉就打,我的同學們有從課桌上竄過來的,也有從過道里衝過去的,他們班當時也有十多個男生,反應快的開始扔鉛筆盒,書包,還有竄到後排找棒子的,但是我們後門也布置了一組人馬,由猴子帶隊,將敵人合而圍之。
男生喊,女生哭,書包伴筆盒齊飛,墩布與桌腿亂舞。
毛主席教導我們,不打無準備之戰。
他們毫無防備,根本無法組織有效反抗,吃了大虧。
帶頭打人那個小子,被我兩棍子打得說不出話來,窩在牆角沒反應了,我同桌衝上去一頓連踢帶踩,據說後來他們老師還問,怎麼上課的時候臉上有好幾個鞋印。
也有拿到了棒子還手的,但是雙拳難敵四手啊,一根棒子舉起來,七八個桌腿飛過去,很快就哭爹喊娘叫祖宗了。
更多的人是奪路而逃,這是鬥毆中的大忌,因為你的整個後半身都暴露在敵人面前,特別是後腦,如果被人輪一棒子,腦震蕩都是最輕的,嚴重點兒直接植物人兒。後來我們總結經驗,打完之後居然沒有一個送醫院的,還都能在學校上課,簡直是個奇蹟。
當時有個跑得特別快的,衝出了包圍圈,一路從後門狂奔而去,我跟猴子立刻追了上去,樓道里人很多,不好施展,這小子慌不擇路,一頭扎進了教導主任的辦公室。
教導主任是不參加會議的,他抬頭看了我們三個人一眼
:「你們幹什麼?」
:「沒事老師,我們鬧著玩呢。」
我跟猴子趕緊把墩布把子藏在身後,裝出一臉人畜無害的表情,那小子也不敢聲張,附和我們
:「玩呢,玩呢。」
三個人都退出來,趕緊把門畢恭畢敬的關住。
我和猴子瞬間變臉
:「你大爺的,誰跟你玩!」迎頭就是兩棒子。
那小子欲哭無淚,直接被砸進了牆角里。
當時整個樓道里,都是我們班的人在追著初二打,很多初一的學生出來給我們助威,而初二的基本上被打懵了,剩下三個班都老老實實縮在教室里,大門緊閉。有個小子跑到初一一個班裡,結果被該班不明真相的同學又打了一頓。
很快報信的女同學傳來了消息,老師們已經散會了,我們立刻通知各路人馬,鳴金收兵。
此一戰,大獲全勝。
這次群架,我們班一共不到三十多個男生,動手的有二十多個,其他同學也都積極參戰,擔當起了傳遞情報,提供後援的重任,當時負責盯梢老師的,是我們班的學習委員。
下面這節課也根本沒法上,大家在荷爾蒙的刺激下,各個容光煥發,眼冒精光,開始傳紙條布防,準備開展防禦戰。結果課上到一半,班主任就沖了進來。
:「你們誰打架了?膽子太大了你們!」
全班同學都站了起來。
人年輕的時候,對正義還是很執著的,課也沒法上了,一幫人開始向班主任控訴,初二年級欺凌弱小,當時我同桌作為主要受害人被推了出來,這孩子太呆,不會說話,怕他演技不行,我還照他後腰上狠狠掐了一把,當時眼淚就下來了,哭得是悲痛欲絕,大有不報此仇,誓不為人的意思,其實後來想想,他挨那頓打,還沒我掐他這一下疼,後腰都青了。
因為沒有造成太嚴重的後果,這件事後來被學校壓了下來,不了了之。
實際上初二的痞子們試圖找回場子,曾經公開跟我們約架,但是我們年級的大哥出面了(就是後來涉黑被判二十年那個哥們兒),放出話來,要真打整個初一年級奉陪到底,外面喊人也隨意,小痞子和真流氓,完全不在一個級別上,這幫傢伙從此之後夾住尾巴做人,課間都不敢在校園裡活動。
經此一戰,我們班空前團結,之後的三年里,只有猴子曾經跟同學發生過一次衝突,也被很好的安撫了下來
其他班級也知道了我們班的戰鬥力,紛紛拉攏,所以只有我們欺負別人,沒有別人欺負我們。
之後幾個月吧,我們初一年級幾個班聯合,跟初三打了一架,徹底稱霸全校,一統江湖。
寫故事好累,休息,休息一下。
------------------------------------------------------------------------------------------------------------------------------------------
故事說完了,來正經答題。
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校園時期,由於人的普遍不成熟,可以說是處於人類社會的蠻荒階段。
學習成績不是生產力,學校規定也不是法律,老師們忙著教書,顧不上育人。
在一個沒有良好規範的環境里,特別是人本身對規範就缺乏認識,就像有法律,但是沒有人覺得應該遵守法律,一旦違反了,後果也並不嚴重,那麼弱肉強食,就成了唯一的真理。
在蠻荒時代,唯一的力量,就是暴力。
學習好的學生雖然得到老師的庇護,但是他們對於差生,除了蔑視之外,更多的其實是恐懼。
從世界上的各個國家來看,校園欺凌普遍存在,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看到能夠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辦法。
對於不能改變的事實,唯一的辦法只能是接受。
當老大爽嗎?
很爽。
不管去什麼地方,前呼後擁,想抽煙,有人給點,想吃肉,有人給買,想喝酒,有人把瓶子給你起開。
依附和獻媚強者,是人的本性。而在青少年時期,人的理性還不足以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是非觀,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這些道理都沒錯,但是一個青少年,他只能看到開豪車的爸爸多炫酷,漂亮女同學都被帥哥和富二代搶走了,至於屈不屈的,沒有挨揍疼。
我也欺負過人,有同學來告狀了,誰誰誰罵我,好,咱們去嚇唬他,不服就揍一頓,只要能打贏就行。
在這個過程里,我有很強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我們把校園裡的學生分成幾類,學習好的,叫書獃子,有錢的富二代,叫少爺,又窮又丑的,你可以隨便給他起外號,高興的時候踢兩腳,他也不敢告訴老師,還有相當一部分普通人,基本上沒有存在感,事隔多年之後,你都想不起來他們的名字。
只有這些打架高手,誰敢給他們起外號?富二代一樣要跪舔,學習好的主動繞道,看上哪個漂亮妹子,大可以大大咧咧的去調戲,還會有一幫跟班搶著叫嫂子。而那些普通人,你讓他去干點兒啥,他會興奮一整天,覺得終於從沒有存在感的群體里爬了出來。
醜惡嗎?但是他來自我們無法逃避的人性。
這些事情不對,但是我們當時都意識不到,到現在我們還是把迎娶白富美,出任CEO,從此走上人生巔峰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去追求,你把白富美都娶走了,廣大屌絲群體怎麼辦?你當了CEO,是不是要管理和壓榨手下?客觀上來講,沒有獲利而不傷害別人利益的事,只是影響大小罷了。老子幾千年前就教育我們「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有幾個人做到了?這個世界本身,就遵照著優勝劣汰,弱肉強食的規律。
所以對於校園欺凌,譴責是必要的,加強監督和管束也是必要的,但是幫助青少年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來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是不可能的。
其實我們沒有選擇,我們只能努力去做強者,只有你自己足夠強勢,才能在野蠻的叢林里生存下來。
---------------------------------------------------------------------------------------------------------------------------
這個問題引起這麼大的爭議,是我始料未及的,可能我對於校園欺凌問題,沒有充分的解釋清楚,所以造成了很多的誤解,下面我做一些進一步的闡述。
校園欺凌,是一個普遍的現象,我們一般所理解的欺凌,是多數欺負少數,往往使用暴力的手段來體現,但是學習好的學生鄙視學習差的學生,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欺凌?一些比較沒有特點的學生,往往遭到集體的孤立和無視,這是不是也是一種欺凌?我上高中時有過這樣的現象,某些同學喜歡聽周華健的歌,而另一群學生喜歡聽搖滾,結果聽周華健的說聽搖滾的粗野沒素質,聽搖滾的說聽周華健的娘炮假純情,這種基於興趣愛好不同而相互撕逼,是不是也可以理解為一派對另一派的欺凌呢?如果細心觀察的話,各種不同形式的欺凌現象,可以說無處不在。我的初中班級在打架的問題上一致對外,相當團結,但是班裡依然會分散成各種小圈子,女生之間議論某某人早戀,生活作風糜爛,男生之間爭執,誰誰膽小或者猥瑣,絕對不能信賴。青春期的主要標誌,就是人的自我膨脹,每個人的獨立意識都開始覺醒,並且開始用自己的眼光去判斷事情的對錯,而在十幾歲的年紀就能建立起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孩子,我至今也沒有見過,我見到的,都是他們的自以為是,因為經歷太少,他們還不足以得到健全的人格,即便是今日成年的我們,誰又敢說自己沒有問題呢?現代文明社會,我們用法律這一標準來約束人的錯誤行為,觸犯法律的,就會給予制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不是也是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欺凌「,強迫他們接受這個世界普遍的遊戲規則呢?從一個執法者的角度來說,法律的制裁行為本身,都是破壞性和傷害性的,只是我們不得不採取這樣的手段,來保護大多數人的權益得到保護,使社會不會被犯罪行為破壞而產生倒退。法律的強制手段是有效的,迫使一些居心不良者抑制自己的犯罪慾望,但是對於校園時期的孩子們來說,出於保護他們的目的,並不能採取如法律般的強制措施,即便採取了,也難以得到理想的結果。我們國家自一九五四年頒布《勞動改造條例》,開始實施少管制度,將這些未成年人送入少管所強制改造,但是實際起到的教育效果,微乎其微,反而培養出了一批批仇視社會的極端犯罪份子,進入九十年代之後,少管制度越來越少被應用於司法實踐當中,直到隨著2013年底勞動教養制度被終結,少管制度也同時廢除,這是我們國家法制上的巨大進步。沒有強制力的約束,缺少正確價值觀的引導,更沒有青少年建立正確價值觀的土壤,我不知道該如何解決普遍存在於校園的欺凌問題,如果誰能夠提供可以實行的解決辦法,我舉雙手表示支持。而當我們被投入叢林,我們又不可能跳出叢林而存活,我們有選擇嗎?我們沒有,為了保護自己,只能把自己變強,因為在叢林里,現實就是無比殘酷的,不能消滅叢林,我們就只能無奈的去適應叢林的法則,說教和實踐,往往是完全脫節的。如果我們把擺脫欺凌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別人的身上,家長的干預,老師的勸阻,校規校紀的約束,那麼我只能說,結果往往是悲慘的,因為他們會發現,即便有了這些措施和手段,他們被欺凌的狀況也沒有得到改善,甚至進入更悲慘的境地。我自己初中時期,抽煙喝酒打架,但是我從來沒有勒索過同學,也沒有欺凌過弱小,更沒有騷擾過女孩子,但是我依然為自己採取暴力方式的行為解決問題感到悔恨,因為暴力並不能帶來實際的收益,只能帶來傷害,但是當時的我,除了暴力,其實也沒有別的選擇。說教管用的話,老師和家長說的比我多的多,法律管用的話,警察也沒法管這種小孩兒打架的破事,最多批評教育了事,學校制度管用的話,也不能讓學生強制退學。那麼除了自己,誰來幫助孩子,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都不願意看到校園變成一片叢林,但是不幸的是,這是殘酷的現實。
校園欺凌事件實際上是希特勒法西斯大軍圍困蹂躪猶太種族的縮影,啊有木有。其實質一致指向自戀導致的邪噁心理。史考特.派克的《邪噁心理學》對邪惡的定義是「護衛或保存個人病態自我的完整,而運用權勢毀滅他人」
「製造敵人」或憎恨「外圍群體」也許是頗為普遍的群體自戀形式。從幼童首次學會組織群體、形成派系,即可見一斑。若不屬於幫派會黨等群體一員者,就會被嘲笑為太遜過太落伍。一般而言,鞏固群體凝聚力最好的方式是激發群體對外部敵人的恨意。將注意力集中於外圍團體的缺失或「罪過」,就能輕易且不費力地忽略團體內的缺點。所以,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人會利用猶太人為待罪羔羊,來漠視自己國內的問題。同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新幾內亞戰役成果不彰的美國軍隊,則借著放映描述日本人種種惡行的電影,使部隊提振團隊精神。(PS.這也是為毛有不少現任女友總喜歡逼著男友討論前任女友的種種「惡行」,好像只有男友對EX一臉不屑加唾棄,愛情才牢固。以及不少大媽友誼開始於討論幾單元某住戶時一致義憤填膺。)但是運用這種不論是出於潛意識或是蓄意的自戀形式,均可能招致邪惡。邪惡的個體由譴責或設法摧毀凸顯他們缺點的人或事,以逃避自責或內疚的各種方式,當然表面上他們都會採取對方是賤人該死要替天行道這類顯得非常正當正義籠統沒有邏輯的討伐口號。而同樣懷有惡意的自戀行為,經由個體自然而然的出現在群體中。(所以往往優秀的受老師偏愛的學生會被攻擊,或者被攻擊的受害者身上往往有攻擊者們沒有的特質,而這份特質的缺乏讓攻擊者們自卑卻死活不肯面對自己的這份不完美這份不如他人的平凡,於是轉而攻擊被害者以此企圖詆毀破壞被害者的優質)由於的個體受不了自我批評,因此在面臨失敗之際,或多或少難免會破口大罵,痛加責罰他人;同理也適用於群體。群體的腐敗,以及群體自我批評的刺激,均將損及群體的榮耀及凝聚力。所以,世界各年齡層的群體領導人在失敗時,就會升高群體對外國人或敵人的恨意,藉以強化群體凝聚力。
而且欺凌團體中的發起人,往往屬於或者傾向於邪惡的人。正常人在與他人相處時,我們往往先考慮自身所受影響,然後才會想到是否波及他人,或是給他人造成不便。程度要看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是強或弱。當我們特別在意某人,即使對方的立場與我們大異其趣,通常我們可以,也終究會以別人的角度設想。
「可是邪惡的人:他們自戀地很徹底,全無同理心的能力去包容他人。以自我為中心,不僅是因為自戀促使惡人找別人頂罪,也因為自戀使他們喪失了從同理心與尊重他人所衍生出來的自制力。惡人的自戀除了使惡人必須犧牲他人滿足自身的需求外,也因此罔顧了受害人的感受。」
~由於前一段時間被一不熟的同學惡意攻擊,所以翻閱了相關心理書,然後收穫了這本《邪噁心理學》。
邪惡並非離我們很遠,反而遍及我們周邊,他們習慣找人受過;對於他人的批評,以及任何傷害其自戀行為(完美自我臆想),內心都極為不服,熱衷於尋找所謂的報復;他們在乎公眾形象以及以我為尊的形象,所以他們表面上平常,甚至自我刻畫的形象非常苛刻;「面對壓力時,思緒混亂,產生與輕微的精神分裂症類似的錯亂現象」。我們應該學會辨析邪惡的人格存在,而非「媳婦熬成婆」地容忍和習以為常,及時的打擊反倒能起到人格的糾正作用。至於被害的我們,明晰邪惡人格的存在,能幫助自我建立防禦機制,起碼知道自我沒有錯,我們要尋找法律的保護。
個人看來,首先,這得分為兩種情況:
1.少數欺凌多數
2.多數欺凌少數
先解釋第一種:這種欺凌,便是所謂的某些「校園惡霸」們對普通學生們的欺凌現象。
這種情況實質是源於:學校(包括同學、老師)對那些成績差的孩子們的關注不夠
大家都有過類似的感受,在我國的中小學中:「成績ranking the first" 因此,對於成績差的學生們不僅不會得到老師們的關注,甚至會被老師潛意識地鄙視。而同學之間的交往也往往傾向於學霸們,卻忽視了學渣們的感受。
大家常常未懷疑:為什麼校園惡霸們往往都是那些成績較差,品行不端正的孩子們?
其實正是因為成績差,得不到關注,(而親長、師友的關注是孩子成長所必須的)因而才促使這些本性不壞的孩子們做出一些奇特乃至極端的行為,以吸引關注。
校園惡霸現象只是其中之一,還有許多孤僻、自閉、憂鬱的孩子們,也許也是受害者。
第二種則是普通學生們,針對極少部分學生的」欺凌「現象。這種現象,其實質則是「排異」。
關於排異便不多做解釋了,而這被排異的極少部分學生,實際上也很可能是上文所提到的,以「極端」的方式來吸引關注的孩子。
對於校園欺凌現象,其錯不在於孩子們,而在於師長們沒有營造一個良好的校園環境。其解決方式也很簡單,尋求真正「合格」的老師加以引導,加上家長們必要的對孩子的關心,讓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必要的關注與夥伴,開開心心成長。
要麼練塊頭,要麼練筆頭。前者比較難,畢竟哪裡有那麼多時間和精力。後者的意思是努力學習,在中學特別是高中唯成績論的階段里,用成績贏得尊重,學霸光環附體後,自然老師寵愛,同學膜拜,教務處重點關照,家長噓寒問暖,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再渣的混混學生也要掂量一下對抗天之驕子的後果,況且混混也得畢業,少不得有求於你。即使有哪個不開眼的學渣吃了豹子膽惹惱了你,只要你鼓起勇氣,學霸級的上訴在老師和學校當局眼裡,其重視程度和處理力度自然可想而知。如果不是學霸,那就努力強健體魄,保護自己吧。雖然殘酷,但也是部分現實。在老師和校方眼中,為升學率要重點保住學霸,為校園安全要重點防範混混學生,這兩點大概是重中之重,至於夾在二者之間的普通學生,自生自滅吧。
特別想說一句離題的話:要是那些欺凌的人先動手了,馬上找個最不順眼的人往死里打,就打這一個。就像灌籃裡面良田揍三井一樣。
忍讓只會讓霸權更壯大。
==擁抱你。
我在小學不受歡迎。我承認我是個孤僻又急躁的小孩子,但什麼事要跟我個小屁孩計較的?出了什麼事就往我的性格上推卸責任,大人真是太厲害了。
初中遇到過真正的冷暴力。說起來沒有動過手,但對我傷害很大。一開始是我們班一個女生被孤立。我看不慣,就主動和她成為朋友。然後不知道為什麼大家也就不孤立她了。(我不是什麼領導人物,也覺得自己不受歡迎,所以至今不知道為什麼)之後過了一段很幸福的時光。
然後。她突然背叛了我。再然後,又是一場盛大的冷暴力。
多年後我才偶然間知道,她喜歡的男生喜歡我,所以發生了那種事。
人到底是個什麼玩意兒?我越來越疑惑了。覺得自己是挺愚蠢,但同時憤怒著。我覺得這一切的責任不能僅僅推卸到我一個人身上。事實上我沒有錯。我只是那個不坦率的環境里不合時宜地處處坦率的人。是夠蠢。但罪不至死。
那之後想過自殺。我沒辦法在一個幾天前還挽著你的手跟你一起玩,馬上翻臉不認人帶一大幫子人來攻擊我的人面前正常地生活。初中生嘛,非常在意他人的目光。加之因為這個學習成績也上不去,所以天天想著死之類的問題。看了不少太宰治的書(笑)從那個時候開始看日劇。
把QQ簽名改成 生而為人,對不起。(出自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突然,被同班一個關係不算很好,但沒有參與欺負我的姑娘發了這樣一條信息:
君此生既然因為生而為人感到抱歉,那麼請問生而為何物才不抱歉?
那一瞬間我眼淚流下來了。很久沒有人這樣子對我說話。很久沒有人關心我在想什麼。很久很久了,我等的太久了。
之後就中考。我走了保送,永遠離開了那個傷心之地。再然後,就這麼走了出來。
在高中我是個受歡迎的人,我覺得我沒有什麼改變,依然坦率,但我不再隨意發表意見。看到有人被欺負依然會生氣。所幸這種事沒有發生在我們班級。
我是個幸運的人。但深知不是所有人都這麼幸運。
愛這種東西,可遇不可求,一旦遇到,拼了命也請抓住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