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普文或知乎上的科普回答里,引用普通人難以接觸的專著是否合適?

今天和知乎上某人討論
說到另外一人的某答案里引用的唯一參考文獻是一本估計大多數人都難以接觸到的英文原版書
因此突然想到了這個問題


謝邀。相信題主所提到的「接觸」僅僅指「獲取」,即「Accessibility」,而不是指「讀懂」,當然,很多時候這二者也正是相關的。

回答一個法律有關的問題,假設需要引一些案例,以下三種情況:

  • 引用了《法律之門》又或者其它「不難以接觸」的書籍裡面的案例;
  • 引用了難以接觸的書籍裡面的案例;
  • 「可恥的匿了,我自己身上發生的真實案例……」。

你會更喜歡看哪種回答呢?又會覺得哪種更可信呢?假如這些回答在知乎出現,假設他們都能同樣好地解釋題主的問題,哪個回答更可能獲得高分呢?

要想寫好的科普文章,必須要很會講故事,你的討論很可能並不是足夠嚴格的,一個更好的講法才會讓讀者更加信服、更加印象深刻。考慮兼顧閱讀者的接受和討論問題的嚴謹性是一個很難的問題。面對這樣的矛盾,我覺得,要知道科普的目的到底是什麼主要得看讀者是怎樣的人,例如:

  • 科普面向公眾,可能是為了消除公眾的無知,例如讓讀者了解為什麼某個民科的「成果」是完全錯誤的,又例如讓讀者知道不是手機輻射讓他的仙人球枯死的。
  • 科普面向公眾,也可能是為了滿足公眾的好奇,例如讓讀者了解諾貝爾獎得主的主要工作以及這些工作的重要性,知乎上的許多回答其實是接近這樣的情況。
  • 面向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的科普,也包括向其他領域的專業人士介紹自己所在領域的一些進展。大學裡面的許多講座其實有這樣的性質,知乎上的部分問題是這種情況。

跟不同的人科普,應該有不同的講法,如果引用材料,理論上也應該選用不同層次的材料。例如跟在校的大學生作一個報告,引用一些雜誌的論文,他們獲得起來也並不難;而如果是發微博,那可能引用一些科技新聞、專業人士的博客會更合適一些;如果你為了讓自己家裡的老人不要相信電視裡面虛假廣告里提到的那些包治百病的神葯,你只需要跟他們說你朋友家的老奶奶吃了那個出現了哪些毒副作用。

自然,針對不同人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材料是最理想的情況,可是要能寫好一個這樣的回答實在太難了,要是能做好這種事情,還不如真的去做科普作家。大多數時候我們都不是好的科普作家,那麼現在有個問題,假如是一個面向公眾的科普問題,引用了一些比較難以獲取的材料,那麼這樣是不是合適呢?我覺得要分情況討論:

  • 為了解釋一個已經寫入教科書問題而引用不必要的原始文獻,又或者完全過時的文獻。例如為了解釋狹義相對論,去引用愛因斯坦 1905 年所發表的論文。這種情況就是很不妥的,不但很古老的論文會很難獲取,而且顯然有比那樣的論文表達得更清楚的材料能夠幫助理解狹義相對論。
  • 引用因為未發表而難以獲得的文獻(例如學校老師的自編講義或者影印的絕版書籍、例如自己的最新實驗結果)。這種情況有時候難以避免,因為這些材料很可能是我們自己印象很深刻的,這些可能我們自己最熟悉的一些材料。這樣的時候,如果想要做一個好的科普作家,那麼必須找到其它可以替代的材料來說明,在知乎上答題,如果實在找不到,我覺得這樣的情況也是可以包容的。
  • 我始終相信不同的人可能會有很不同的需求,例如解釋抽象的問題,並非是所有的人都必須要把問題簡單化、具體化才能理解的。比如有關微積分的一些問題,有的人期待回答像托馬斯微積分那樣好懂,一個學物理的人可能看卓里奇那樣的書才覺得最有趣、貼近實際,有的人看看 Rudin 可能覺得這個才更簡潔明快,而有的人可能最近在學拓撲,可能喜歡在更高的層次上來看簡單的問題。在需求不確定的情況下,我覺得不妨試著去理解每個回答者或者科普作家他們的視角。另外,從我個人的角度,例如我其實很貪心,我更希望可以看到不同層次的參考文獻,哪怕是我們所在的領域不同,我也會很想知道你所在的領域的「入行人手一本」的書是什麼。總會有人希望自己不只是停留在「了解」的程度,如果有空,他可能真的會去看看相關的書籍。所以如果能引用一些這樣的書,我覺得同樣也很好,雖然寫這樣的回答的人絕對不可能是一個好的科普作家,但是說不定在某個遙遠的地方,有人正是因為看到了從這樣的角度寫的回答,從此開啟了一個新的世界。

謝邀。
我倒是覺得引用專業著作無大礙,特別是現在很多問題雖然是專業相關,但一看就知道題主沒怎麼讀書,實際上一本較為全面的教科書之類可能就有比較基礎但完備的答案。當然,有時也會有特別尖銳和前沿的問題,能碰到,或者說能在知乎上碰到屬人生幸事,估計寫到書上的答案也不會有了,paper都會很少。真正做研究的,世界上若他的方向的專著若只有一本兩本,那他會廢寢忘食地去獲取去鑽研這些書吧,能提出一個問題讓他引用這兩本書的,該是多麼棋逢對手的事情。就讓他引用吧!
不過,我覺得可以討論一個引用守則之類:比如常識類無需多做注釋或者直接wiki或者百科,常見教科書最先引,OA類文獻或者已公開文獻次之,版權收費的再次,稀有文獻者,上面已經說了研究這個的都屬少數,就讓他學以致用唄,懂的自然能access,不懂的,看看就好,不是很好么?一家之見,歡迎批評!


謝邀。

我一直很佩服在知乎上做長篇系列科普還盡量寫得很平易近人、很形象的人,因為這樣做要花費很多時間精力,真正的報酬卻又沒多少——當然願意這樣做的人可能本身也享受「無償科普」這件事情本身吧。

就我自己來說,我在知乎寫的東西大部分都是「隨筆」。我都沒怎麼考慮過給參考文獻的。前幾天答了個Stokes定理的題,我聯繫到了一些代數拓撲的知識,比如de Rham上同調、奇異上同調等等。沒給參考文獻。如果一定要給的話,我可能會給Bott-Tu那本代數拓撲中的微分形式吧。當然你不要指望我能具體給到引用了哪個定理,我也不指望大部分知乎er能看懂那本書——能讓一部分大二大三大四的數學本科生看懂我就覺得不錯了。當然如果真有人問我具體細節的話我還是會幫忙解答的——這一點很多私信問過我問題的人都可以作證。

我一直覺得在知乎上做科普是一種「情分」,因為本來就是無償的,我憑什麼就要按照你的要求來答?按照「能讓大部分知乎er看懂」的標準,像李吟,justlikemath的幾乎所有數學答案都是不合格的,你得先從初等數學講起,一步步往上走到代數幾何、辛幾何,期間還得給出詳細的「參考文獻」,對吧?不同的答案本來就是有不同的受眾的;在某些科普性質的問題下面,已經有幾十個答案了,已經有人在通俗層面解釋得很清楚了,為什麼就不允許多幾個專業性質的答案呢,重複同一個角度答題不是浪費時間么?對於你看不懂的答案,你可以點反對+沒有幫助來表明你的態度,但請不要隨便辱罵答主裝逼,因為即使是你看不懂的答案,人家也是付出了勞動的


如果不嫌麻煩的話,其實可以將引用分成兩個部分或者更多的部分:
第一個部分是一般讀者容易接觸到而且能夠看得懂的
第二的部分是一般讀者點過去之後會發現自己看不懂的或者是完全接觸不到的

這樣的話,就可以滿足讀者的希望通過引用來增加對問題的理解的需要了

如果有些讀者覺得後面引用了看不懂的文章會讓他心理受傷........這種意外事故是保險公司的事情


有誠意的做法是把詳細內容給出來,比如是哪個出版社第幾年幾版,第幾到第幾頁,最好有原文摘要,就像你發表文章時候做的那樣。
更有誠意的,最好把原書原作者之所以說那些話的根據給挖出來,當然你要不願意嫌麻煩也不會有人太怪你。


我也覺得引用專著沒什麼問題。大多數人不是做科研的,也沒有資料庫,參考文獻是一篇專業文獻還是一本英文專著對普通人來說在獲取難度上並沒有太大區別。

參考文獻的意義首先在於尊重前人的研究結果並表示自己有理有據,其次才在於給讀者提供進一步的閱讀參考。我覺得如果觀點來自於英文專著,參考文獻當然可以寫那本英文專著。當然如果是有信心又負責任的答題者,應該同時具備提供所引用資料的功能。比如在有人需要時提供文獻的pdf,提供專著的原文或者截圖等。在知乎,可能平均十個答案里也碰不到一個想看參考文獻自己又找不到的人,所以提供資料本身也不算很大的負擔。

對我個人而言,在知乎回答問題不是寫論文也不是真正的科普,更像跟不同領域的朋友聊天時說出自己的觀點。雖然能夠保證所說有其依據,但很少把參考文獻弄得很規範。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讓我覺得我真是弱爆了……


科普文和一般的學術性文章不同,因為讀者群不一樣,文章的目的也不一樣,所以,在引用和轉述的時候,確實需要仔細考慮到文章的功能性的問題。考慮到讀者獲取信息的難易程度,作者在按照正常的格式,如APA——的同時,如果可以,最好加註釋,這一點現在很多的學術性文章也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在重要的文獻上加單星號或者雙星號,並簡要註明所引用的文獻的內容或者重要性,以便於讀者理解和選擇。除了在易讀性上做一定的努力之外,最好也在Accessibility上稍微注意一下,比如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就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專著或者書籍,除了給出具體的章節信息之外,最好能給出引述的原文和位置,並以注釋的形式註明作者的理解和意圖,因為不是所有的讀者都能有機會找到原始資源,此時,著者的轉述和呈現就成為了讀者獲取原始資料的最簡單直接的通道。

當然,這會顯著增加著者或者編輯的工作量,但還是那句話,一切以讀者為出發點


我們5,6年前在人人網寫人文類文章就這麼做了,引文有出處,很奇怪嗎?影響你閱讀了嗎?你不去查是你的事。


對我來說所有重要觀點和關鍵論據,如果有文獻佐證的,一旦提到必須引用。
原因很簡單,
沒有文獻皆為假

————————————————————————
那些文獻不是給科普讀者看的,而是給專業讀者判斷他是否說了真話,以及是否可以因為沒有說真話而把它扯下來的依據。


先自問自答
我認為寫科普文或者知乎答案的時候,是應該盡量避免引用大眾難以接觸到的學術專著的。
因為科普文和學術論文的情況不同,學術論文的受眾狹窄,主要就是學術圈子裡的那些和你研究課題有一定關聯的人,所以你引用的參考文獻不管是學術著作還是論文,對方要查找到都應該不會太難。
而科普文面向的讀者,大部分都不是做學術研究的,即便是學術圈的人,也很有可能跟你做的課題相差十萬八千里。這個時候,可能你引用的學術著作只是「做我們這行應該人手一本的書啊!」,對別人來說卻很難獲取到。如果恰好讀者對你的內容很感興趣,想進一步查證,這條路就很可能斷了。而引用的如果是論文的話,要獲取的途徑就多了很多,受過基本學術訓練的人找到一篇online的論文應該都不是難事,實在找不到問作者要也行。但書就沒有這麼方便了。

而且腹黑一點說,科普文引用的參考文獻如果是不那麼大眾的學術專著的話,如果碰上某些別有用心的作者,就有可能利用絕大多數讀者可能都沒辦法接觸到這本書的機會來渾水摸魚(誤導性引用乃至篡改原作者觀點等)。即便有讀者能從圖書館找到這本書,要短時間內從數百頁的英文專著里找到科普文作者引述的觀點也絕非易事,相信極少會有人這麼蛋疼的= =

並且,對於科普文來說,專著里的內容並非是不可替代的。一個觀點能寫到權威教材/專著里,一般都經過了不止一篇論文的反覆討論(至少對於理工農醫是這樣吧- -),而且很多已經成熟的經典觀點甚至是引用維基百科都已經沒問題了。雖然通常專著里的觀點是要更加權威和嚴謹一些,但科普文對嚴謹性的要求本來也沒上升到學術論文那個高度。

因此我認為科普文引用學術專著時是應該慎重的。如果要圖方便引用也應該是通識性的知識,方便讀者從其他途徑來查證,


只要原著是有正規出版物就好。總比引用一些非官方網站要好。


描述一樣東西的時候,表達的方式很重要,但任何語言表達的意思都是相對有限的,只能儘可能接近事物的本質。專業性的表達基於專業理論體系下的專業概念,在表述準確性上有必然優勢。引用類似內容應當值得鼓勵。
從受眾接受角度看,在刷知乎時有的問題的回答里會看見類似「如果只想了解結論,請直接跳過xxx看黑體字部分」的回答就很好照顧了普通大眾的感受。也兼顧了當前用戶短閱讀的習慣。
另外,知乎評論功能我覺得也有很好的拓展性,很多精彩的討論也會被解答者更新到原答案里,不是很贊嘛。
所以,解答者引用專業文獻的行為是值得推崇的。
最專業的不一定是最會表達的,善於理解歸納表達的倒是可以最專業的解答給出相對精闢的概括。


如果要科普給你的東西普通人隨便就能接觸到,那你去買《十萬個為什麼》不就得了,還需要人科普什麼。。

--

我是 @汪有 ,此答比較短,不打擾關注者時間線,匿了。


個人覺得無妨,科普最主要的是讓讀了科普的人能夠了解你所要科普的內容,但是還是要考慮受眾的問題,有時候引用的過多可能會導致一些不是有專業基礎的人看不懂,這也就背離了科普的本意,也可以在引用的同時加上解釋說明之類的幫助受眾來理解。


這個與回答問題時答主的出發點和他假設的目標受眾有關係。

假設他的目的是想給對這個領域完全不懂的人進行科普,那麼可以淺顯易懂,不需要特別深入。

但目前知乎似乎有一種假設,就是所有答案都是用來「科普給沒有任何科學素養的普通人」的。

其實並不,很多答主的出發點是為了討論,或者他自己輸出的過程是對自己學習的一個梳理,而且面對的對象是相同領域或者至少相關領域的,或者是科普給懟相關領域感興趣而且具有完備科學素養的人士。必經知乎是一個自由問答的平台,答主沒有義務也沒有必要保證他輸出的觀點和文字,一定要能迎合普通用戶理解能力的「下限」。

一個好的平台應該各個水準的答案都有,大家各得其所,普通人看看科普,圈內人看看深入一點的,同一個領域的可以用天書互相交流。由淺入深,層次分明,各得其所。

而且最重要的,需要證明自己的觀點就需要論證,就需要引經據典,引用了某些研究作為支撐自己論點的工具就要給足被引用作者的credit,這是現代科學的態度,也是一個正確的值得推廣並且在潛移默化中能提升整體社會素質的行為,這個行為的最根本出發點就是對知識和人的尊重。


。。。引用原作者這難道不是道德上必須的么,和普通人看不看有什麼關係。 電影結束的時候演職元表也沒什麼人看,難道也要刪掉?


再專業的論文看看綜述還是沒問題吧。


謝邀。

不過我一向反對做科普。所以這個問題在我這裡就不會成立。

先要問學術討論為什麼要每每引用reference,何時要引用?引用的必要性在哪裡?滿足的是什麼目的?學界為何只承認某些來源的內容,而不是啥都能作為reference。要是在這些問題上的觀點都還沒一致,沒達成共識,那就更別談「非學術」場合該怎樣了。但要把這些都搞清楚了,那似乎也讀了一半的研究生了。

reference中文叫「參考文獻」有不妥,以致很多本科生作業真的顧名思義只給了些「參考文獻」,根本是不合格的reference。所以我特意不用中文,但要明白我這麼做不是裝逼,必須知道到底reference跟參考文獻有什麼不同,要怎麼去做reference,這也似乎差不多讀了一半的研究生了。

所以凡是遇到這類外行人的誤解我都是一笑置之懶得解釋。難不成還逼人家去讀研?


推薦閱讀:

井水真的不犯河水嗎?
科研人員如何高情商地說服別人所持觀點是偽科學?
光學計算機未來是否會替換電子計算機?
為什麼現在的家用水龍頭放出的水都是帶有大量氣泡的?
「正常人發燒到了體溫 40°C 也不會有傷害,不用去醫院」這種觀點對嗎?

TAG:科普 | 交流 | 辯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