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網為什麼不但沒成為中國的 Facebook,反而日漸式微?
作為中國互聯網元老級創業者,陳一舟似乎比他同時代的人顯得更失意。
和陳一舟同時代的人,比他大五歲的馬雲,大一歲的李彥宏和周鴻禕,小兩歲的馬化騰,還有同歲的雷軍,如今都已打造出能左右中國互聯網行業格局的公司。而在過去的幾年中,頭頂「中國的Facebook」光環上市的人人,市值卻已從最高時的70億美金跌到10億。
現在的人人網,能否說是在做垂死掙扎?是什麼讓人人網不但沒成為中國的 Facebook 反而日漸式微?人人網是怎麼被陳一舟玩壞掉的?
相關問題:
人人網究竟做錯了什麼?
為什麼有的人不再用人人網了?
為什麼看起來 Facebook 還在上升期,而國內的開心網、人人網卻在逐步沒落,被微博蓋去了鋒芒,國內「山寨」的生命力緣何如此脆弱?
1500贊,感恩!補充說明在最後。
~~~~~~~~~~~~~~~~~~~~
公司內幕什麼的不知道,說個逗比的事吧。
我上學那陣剛剛興起校內網(人人網),我們都用常用郵箱註冊了,但是我寢室一個哥們用的是工作郵箱,郵箱里通訊錄里是各種大小老闆,博導碩導什麼的,然後逗比人人給他所有的聯繫人發了推廣郵件。郵件是這麼寫的,XXX(老闆在通訊錄的名),我是某大學的XXX(我那室友),我已經在校內網認識了很多美女,還可以跟女同學聊私密的事哦!快來加入吧!
咱不提美女,不提私密,都沒啥。問題是我這逗比室友喜歡給老闆起外號啊!
張白毛(他導師白頭髮),我是Z大的趙小小,我已經在校內網認識了很多美女,還可以跟女同學聊私密的事哦!快來加入吧!
真是個悲傷的故事!
~~~~~~~~~~~~~~~~~~~~
本來不打算編輯這個回答的,但是評論中幾個人有同樣的疑惑,我解釋一下。
推廣郵件並不是用工作郵箱直接發出去的,是人人通過導入通訊錄之後從人人(好多人字)郵件發出的,署名用的是趙小小(真的不是我),署名後面也鏈接了趙小小工作郵箱地址。郵件開始的稱呼就是通訊錄中起的名字。因為外派名額本來就少,所以大老闆一看來自某學校的某人(此處是真名,因為校內網都是實名註冊才方便找到同學),肯定知道具體是誰,然後就發生了這個悲傷的故事。
同時也因為不是他郵箱發出的,所以對外的說辭是通訊錄丟了,其他網站胡亂髮出的郵件,至於為什麼網站知道他白頭髮這件事,也就隨便搪塞過去了。
為了保護當事人,在此隱去Z大的校名。。
我來爆兩個小料,利益相關:消息來自我在人人網實習或者工作的同學,這些同學後來都離職了。
當年室友因為實驗室和人人網合作去人人網實習,年會的時候抽獎抽到了一輛價值兩千元的自行車,興沖沖的去領獎的時候行政說:你是實習生不給你。。。。。。然後就真的沒給。。。。。。為了表示安慰,補償了50元話費。。。。。。 (我那沒骨氣的室友還收了!)
行政一定程度上作為公司對員工的臉面,這次一下子就體現了:1)給不起這兩千塊;2)做事情事先沒有規劃,給不起就別要實習生參與抽獎啊;3)不要臉面抽中了還賴賬。
所以當年我們系畢業生沒有一個去人人網的。最近幾年的工作形勢好,我們系雖然不是top 2,但是也完全是賣方市場,人人網光這一波招聘損失的長期效益就遠不止兩千塊了。和人人上很多扯淡的因小失大的產品功能有沒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另一個朋友在哪裡工作,剛去不了解狀況,brain storm新產品新功能的時候提了很多idea,結果老員工們的回應是:「這個Facebook做了沒?」 (然後翻牆出去看了看) 沒做為什麼我們要做?
事實證明老員工的想法也沒錯,這不是抄都抄不好么。(人人小秘書去死吧!)
什麼樣的人和文化做出來什麼樣的產品,不死才怪。
Facebook 上還有同學老友,人人網卻被我媽加了上千個袁姓本家。至今不明白加這麼多好友到底有什麼好處啊,不能用她自己的號加么?後來發現是她註冊不了人人網(中專學歷,大學函授,要按學校註冊,Facebook 應該沒這個限制)。從此我的 time line 與我無關。
後來她能註冊了,但是我的好友也刪不掉了。
後來我畢業了,想看認識的同學的八卦卻要先加好友。厚不起臉皮去加,萬一他不通過呢?
走上社會後,社會認識的人不用人人網(本來一開始就大學生才能註冊呀)。我想改資料為非在校生,但還是老問題,貌似得先選公司而我的公司不在裡面也不是很想讓人知道。
2011年。畢業一年的我收到了人人網前端開發的 offer,我到北京後又收到北京網易的 offer,工資一樣。我回想了下自己用人人網的頻率已經好低了。又回想了下人人我面試官跟我說的,他最近的挑戰是怎麼複製 Facebook 的某個 javascript 庫還是啥的,忘了。再回想了下人人網加班的情形和網易的正點下班。當然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我覺得網易這些將來的同事們的氣色比人人網見到的人的氣色真是好太多了。最後我沒選人人網。
以上是關於人人網我所有的故事。原因太多了,但是最重要的就兩點,人不行,做錯了事。
1)人不行不是說陳sir的能力不行,相反,陳先生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投資家,如果其不想那麼多,躲在背後做一個風投,今天的成就不一定在劉芹,張穎之下。問題就出在,他想的太多太多,很多不該他乾的事情,他都去幹了,但是他又是個偏偏不懂互聯網的人。
唐初有一道規定,叫做「不歷州縣不擬台省」今天的各行各業的互聯網從業者,不管是富的流油的程序員,還是高大尚的產品經理,還是像我這種苦逼兮兮的運營屌絲,又甚至是售後,客服,你們都有可能當上CEO的,這話不是吹,是真的實話。理由很簡單,你們都知道整個行業運行的大體機制,因為這些崗位的工作決定了,其會和上下游打交道,摸清整個或者部分產業鏈的上下部分。
但是陳sir不是啊,他不是一個互聯網從業人員,他是一個優秀的投資人,在別人看不上人人這個破東西的時候,他一眼瞄準了其價值,但是卻做不好啊。不是不努力,真的做不好。
同時奉勸一句,如果要創業,在戰略方向多聽聽你的投資人,但是對於產品細節和運營手段上,千萬別資本人士的意見。今天我依舊覺得互聯網是個屌絲的行業,並不是因為錢少,而是這個行業對於接地的要求遠遠大於對於戰略的把握,你如果選錯了方向,後果是你做不大,但是你做爛了產品,那麼只有死路一條。
2)第二個,就是運營的方向一直在作死。能永遠活下去的社交產品都是把自己定位成工具來做,所謂工具,大致有兩條要求,其一是滿足用戶的交流需求,這個簡單。其二是不對用戶施以任何影響性的行為,這裡包括對用戶正面或者負面,以及任何試圖說服以及改變用戶原本觀點和價值觀的行為。說得簡單一點,沒有價值觀的,沒有政治正確的社交產品才是好產品。
但是人人顯然把這一項做糟了,生活化內容越來越受打壓,而新聞性的內容卻越來越受吹捧,一個門戶網站才喜歡做的事情,卻被一家社交網站如獲至寶,我不知道原因是什麼,但是結果卻顯而易見。正常的社交屬性被摧毀的體無完膚。
帶來的後果是,原本平平無奇的社交網路,很容易發生各種各樣的全民大聯歡,在用戶內的傳播效果大大增強,然後各種代購,段子手,廣告狗紛沓而來,至此,內容是全毀了。
總結一句話:好的運營達到三個要點。
1)靜悄悄的氛圍,平緩而不死
2)莫談國事
3)別貪心新聞屬性的傳播。
現在你有閑了,刷刷朋友圈,逛逛淘寶,至多再看兩眼微博。人人網?要是問現在的年輕人,人人都沒聽過;開心網?上了還真能開心咋的?
滄海桑田,世事無常。我剛上大學那會,人人網和開心網幾乎就是中國社交網站的代名詞啊。哦,不對,那個時候人人網還叫校內網。學生都在校內網,白領都在開心網,兩伙人還相互看不上。玩校內的,覺得開心老氣;玩開心的,覺得校內幼稚。實質上呢,兩伙人玩得都是同樣的東西,不過是在兩個不同的網站罷了。
有意思的是,都是剽竊Facebook的內容和技術,都以為哪一天Facebook在大陸解禁了之後會衝擊他倆的市場,結果呢,Facebook還沒進來呢,人人和開心都已經死得透透的了。而那個被大家戲稱為「非死不可」的網站,就算沒有中國這十幾億用戶群,卻依然還活得風生水起。他們的老大小扎雖然娶了不太美的妻子,卻依然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企業家之一。
高中畢業那年,等待大學入學,每個人手裡都攥著大把的空閑時間。十幾年的學生生涯,一直被告知大學多美好,到了大學男的帥女的靚,異性就如玲琅滿目的商品,讓你目不暇接。在那段空檔期,每個人心中都充斥了渴望,渴望預知自己未來的同學,渴望了解未來的生活,渴望知曉那些未來將要伴你身旁至少四年的傢伙們的過去。很顯然,QQ和QQ空間承載不了這些內容,那上邊都是矯揉造作的假名字和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小憂傷。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真實的網站,真實的姓名,真實的照片,真實的過去,真實的現狀。於是,我被人拉進了校內網。
現在想來,當時拉我進來的女生大概是想多了解我的,有點像《非誠勿擾》中為你留燈的感覺。跟你聊了覺得還算聊得來,但是我還不知道你長啥樣子,過去如何,但是直白的問又顯得頗有不妥,那好吧,你註冊下校內網,這樣我只要去你主頁一趟,想要的信息就盡在掌握了。
就這樣,還沒上大學,我們就把至少一半的同學了解了大概了。那些有進一步發展可能性的伊人,默默記在了心裡。
不得不說,校內網幾乎在很短的時間內就風靡了全校,包括學生和老師。這裡面肯定有跟風的因素,因為別人一回宿舍就上校內網,每個人都在上面發最新的狀態和照片,轉載最火的視頻和文章,而你獨自徜徉在QQ空間也是怪沒勁的。
當時,校內網是個真情流露的地方。你會看到那些豪放的人,會在他們心儀對象的每一條狀態下面評論,而還有些靦腆的,只會默默留下自己來過的腳印,讓自己的名字出現在「最近來訪」的名單中。
不僅如此,我們還可以通過共同好友找到那些失散已久的老同學,人人網後來的廣告語就是這樣的——上人人,找同學。後來這句朗朗上口的廣告語還被惡搞成——上同學,找人人。
當時最為流行的兩個網頁遊戲,一個是搶車位,一個是偷菜。其實要論遊戲本身,挺無聊的,顧名思義,就是好友之間相互搶佔停車位和偷對方菜園子的菜。但是因為有了社交的因素,這東西就會讓你欲罷不能。你絕不能眼看著自己的車位停著的都是別人的車,而自己的車卻沒地方停;你也絕對受不了別人把你家的菜偷了個乾乾淨淨,到你想要偷他們的時候,他們卻早就自己把菜收走了。我當時的室友,經常和我口若懸河地講他的布加迪威龍和蘭博基尼,我起初以為他是富二代,後來才發現原來是搶車位。即便是遊戲中,那些買車的錢也都是辛辛苦苦一點一點賺來的。他為了在好友排行榜上力爭上遊,甚至不惜每天晚上定上個凌晨三點的鬧鐘,就為了及時搶佔那些在凌晨空出來的車位。
另一個室友也不簡單,為了讓自己的校內主頁顯得人氣旺一些,還參加了一個」校內網互踩「活動。就是一大堆互不相識的人,相互不停進入對方主頁,以期將來訪人數總量提高。他用數個小時的時間,將來訪人數總量提高了一萬,一時間被驚為天人。因為那麼高的訪問量,通常要是學校中有名的美女才做得到啊,並且前提一定是這個女孩還常在主頁曬照片。
大學畢業前夕,校內網突然宣布更名為人人網,大概想法也是要讓自己的網站不局限於學生,而成為像Facebook那樣的網站,不但你上學的時候用,畢業了也還會繼續用,年輕人用,老年人也會用。
但是,事與願違。更名人人不但沒有讓人人網真的惠及每個人,相反讓他本來已經坐實了的校內也逐漸失去了,事實證明,一個成熟的企業不應該隨便改名,就像阿里巴巴不能改名叫阿里麻麻,QQ不能改名叫GG,「非死不可」也不能改名叫「活不下去」。
但是,如果你歸因人人網的衰落是改名,這絕對不準確也不真實。那是什麼導致當年同時在線人數比QQ還多的校內網一蹶不振的呢?
首先,後期的人人網廣告成災。打開頁面目之所及,到處都是硬廣告和軟廣告,看點好內容逐漸成為奢望。人人網那種急於發大財的小農意識顯露無疑,而忽略了內容才是吸引和留住用戶的根本。
其次,如果說廣告還能忍,那你絕對忍不了人人小秘書,廢話超多,一天到晚嗶嗶個不停,一句有用的沒有,屏蔽起來還特別麻煩。除了推廣,就是廣告,要麼就是遊戲,上個網站聽你話嘮個沒完,是不是也挺辛苦的。一個社交網站,你上去了都沒辦法好好社交,用戶流失也就在所難免了。
再然後,人人網與開心網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惡性競爭,人人網08年意圖收購開心網,未遂。然後花高價購得域名http://kaixin.com,山寨了一個與開心網幾乎一樣的網站。這個糾紛到了10年年末才得以了解,即便表面上雙方一笑泯恩仇,但是稍微了解過程的朋友都會詫然,這TM鬧得什麼事啊?如果一個企業可以如此沒有底線,他們當真會把用戶體驗放在第一位嗎?
還有朋友去過人人網面試,面試地點居然選擇了酒店,酒店的檯面上滿是早飯吃剩下的麵包屑!這也就罷了,據內部人士講,如果在人人網內你有什麼創意,那麼上級的反應通常是:Facebook有這個功能嗎?假如沒有,上級的回復將是:如果Facebook沒有,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有?原本就是山寨人家的網站,好容易做大了還不願意自己創新,那麼前路只有一條——死路。
最後吧,應該也是最關鍵的,中國互聯網發展太快,像人人這樣的社交網站,起初還不重視移動端的設計和體驗,很容易就被微博和朋友圈所替代。人人的好內容原本就不多,恰恰很多還要加對方好友才能看到。更為可氣的是,加對方好友常常還被告知對方好友數量已經達到上限。怎麼破?對於一個連聊天軟體都可以做電子錢包的國家,人人網居然還要忽略移動端的發展,還要桎梏好內容的傳播,這不是等死而是找死。
人生是不進則退,對於中國互聯網來說是不進則死。沒有人會等待你成長,等你變得優秀。那些「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的鬼話,很顯然並不適合現在的受眾。今天我對你還寸手不離,明天我可能就會棄之不用。
人人網還沒明白這個道理,就已經死透了。
(作者:劉舒 微信公眾號:wojiushiliushu 微信公眾號搜索:「劉舒」)
打倒人人的最後一擊:人人小秘書
人人網走下坡,我認為比較主要的原因是「該開放的不開放,不該開放的開放了」
# 不該開放的開放了有一個很有意思的SNS鄙視鏈
(來源見水印)
(來源見水印)
人人為了抑制用戶活躍度的下降,大方地讓各種公眾主頁和段子手進駐,偏偏這些內容幾乎沒有原創內容,全都是從其他社交平台轉發抄襲而來。
人人網用戶群的封閉性恰恰不需要這些低質的雜訊信息,封閉社交滿足的是分享者的分享欲和瀏覽者的窺私慾,充斥在時間線的大量的與自己無關的信息,用戶流失是必然。
看Aaron的紀錄片時他說了一句話,大意是我們當下的社會不再是沒有機會發聲的社會,關鍵是你發出的聲音是否被他人獲取。
人人在為用戶提供發聲的舞台的同時,還拉來了一堆接上了隔壁家舞台音源的喇叭。活該底下的人不走。
# 該開放的不開放
另外,人人網的API可以堪比SNS中最難用的API,沒有幾個開發者願意吃力不討好的去不斷的適應麻煩的API(似乎一些知名開發者可以獲得私有API的支持)。
第三方開發者不想為人人提供分享入口,用戶的內容大多數情況下只能通過網頁和手機端發布。
於是發表過程繁瑣進一步加劇了用戶分享原創內容的不積極。
上文中引用的圖片僅是為了說明人人網中內容同質化的情況,對其他社交平台保留意見
分享一下,今天人人網的面試沒來的就不要來了。30w年薪什麼純粹是打廣告的。上午去了一下,面試場地就是他們住是酒店雙人間,桌上沒吃完的的速食麵和麵包屑還在。。。面試前先寫個字元串查找函數。地方太窄,只有幾個去筆試的,還讓大家趴牆上寫筆試題,技術人員一個個態度都很差,感覺公司沒給他們發工資似的。我面試時讓他們介紹一下他們除了人人網以外還有沒有其他業務,居然說還有」bibi「!就這點活能養活幾個人,等著關門地節奏,能給30w年薪?明擺著的打廣告地幹活,果斷走人了!
我回答這問題就單純極了,純粹是看最高票不爽
人人太封閉,話題封閉在校園裡,封閉在「登錄查看完整內容」里。
事實是,人人從09年開始就一直在「努力」的走出校園,最典型的就是從校內網改名人人網,他可不是太封閉,只是想開放沒開放起來而已。
說回正題,人人網的運營和策略一直換來換去搖擺不定,在我看來才是衰落的關鍵。
不如先問這麼個問題。
你為什麼會在一個社交網站上加一個人?
豆瓣可能是我們有共同的興趣、愛好;知乎可能是因為他的專業知識吸引了我;微博可能是因為他是個名人,諸如此類。
那人人呢,最常見的理由是「他是我同學」
所以當你們不再是同學,那這個社交的需求就淡了。
所以,一個直觀的現象是,好多人基本畢業之後就很少用人人了,很多人的感覺都是,畢業之後再上人人,都沒什麼東西可看了,所以不用了。
為什麼畢業之後就不用人人了,是個挺有意思的現象。我個人覺得大約是這麼幾個原因:
1.人人的關係是學校為主,曾經有個人人狀態,叫「有種人際關係叫我有他人人」,雖然人人也是個強社交產品,但其實比之微信要弱一些:我可能不會隨便因為一個人跟我同校,就在不了解的時候給他我的手機號、微信號(因為它相對偏私人,我個人會傾向於給已經熟悉、有一定了解的人),但我卻可能因為他跟我同校就加了他人人。
所以其實有個問題,微信來說,他是真的把人分成好友/非好友;但人人不是,好友、非好友之間,還存在一種「我有他人人但不認識」的關係。
這樣就會帶來兩個問題:
第一,你人人timeline上一大半的人,其實是你不關心的、同時也懶得看的,這部分人的存在,會影響你看到不想看的內容,比如各種腦殘的「不轉不是中國人」、「莫言最美的十個句子:我很傻,你別對我好,我會當真」等等(是,我知道有屏蔽以及特別關注功能,但是普通用戶會不會用是另一回事);
第二,好友組成複雜,會讓人無法暢所欲言,再加上人人的傳播效果相對於朋友圈更強,面對一群不認識的人,當你不知道你的某個行為會冒犯到某些人;試想某姑娘發現自己曬了個自拍都被人分享然後諷刺了一番,那她下次晒圖的時候是不是會多斟酌一下?如果幹什麼事都要斟酌一下,那很多人可能就直接不幹了——還不如發到更「友善」的朋友圈去(朋友圈裡很少有人會當面諷刺)。
2.基於第一點(人人的關係是學校為主),又產生了一個現象:人人上用戶真正最關心的內容,往往是學校的動態——比如吐槽學校的文章啊、學校最近有什麼變化啊、哪個學院有了個漂亮的學妹啊等等;但是一旦離開學校,你的關注點就從學校變成了社會——這點上,人人又明顯不如微博,你看那裡有社會動態、有熱門事件的討論、有名人和紅人,這都是人人很難提供的。
結合以上兩點,想發東西的時候不如發在朋友圈、想看的東西都在微博,兩面夾擊,人人不衰落才怪。
上面是產品的主要問題:當然產品還有太多問題我都懶得吐槽了人人動不動改版(比如時間軸版本,推了一下就不推了)、發通知(您有幾個好友在玩XXX)、傻逼人人小秘書經常發私信「快來用嗶嗶吧」挺煩人的,但是吐槽歸吐槽,對於人人這種量級的產品,這些小細節沒有能夠達到影響一個產品興衰的程度——90%的用戶沒你想像的那麼在乎這些事,他們大多數並沒有想過好的產品、好的用戶體驗應該如何。
說完產品說運營。
曾經有個著名的校內八大俗:
生活常識化妝技,十二星座小秘密。不看後悔成功錄,論文大全雅思題。戀愛金句傳送門,男默女淚蛋疼文。讀到哪句心疼了?不頂不是中國人。
好多人把這樣內容太多歸結為人人衰落的原因,這個觀點其實是有失偏頗的。這樣的內容低端歸低端,但是能增進活躍度啊,我相信這應該是人人運營kpi考核的一部分。要真按照這答案里某些人說的把這樣內容封殺了,人人活躍度立刻減到活不下去你信不信?
但是我也不是給這種內容說好話,這樣的內容撐得了一時、撐不了一世。一個社交網站,你社交做不好,那你就該多花點心思做內容,放任低端內容不管我可以理解,那你倒是多鼓勵原創啊——人人對於抄襲完全是不管不問,前陣子更是聽說某個抄襲抄襲成性的蘇姓紅人進了人人並受到陳老總的親切接待(這蘇姓紅人有句名言:我比其他抄襲號好多了,我都是從站外往人人抄,都不抄人人網其他人的),有這樣的人存在,能怪人人網的段子永遠落後微博么——你的段子都是抄的、過時的,我幹嘛不去微博直接看呢。
另一個問題又是產品上的,人人這種強社交做內容,總會碰到這樣的情況,看一個人文章很好,想點進去細看,結果一看,誒,不對非好友開放看不了;點好友申請,誒,對方好友已滿——這種事我經歷過太多次了。一方面希望優質內容傳播、一方面又有許可權限制、好友數限制讓你沒法舒服的看。(記得人人希望通過「關注」功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最後倒是連公共主頁這個不錯的產品都給弄砸了)
說完內容運營,再說用戶。
我一直覺得,社交網站的產品,其實應該是用戶。而人人的用戶運營……
早期08年有一批「人人網紅人」,他們紅主要是因為他們抄襲的比較勤,並不是因為原創。一度記得看某紅人爆料,她可以接廣告,但是要人人網運營的許可,同時還要給人人網分成、如果自己私下接廣告會怎麼樣呢?直接被刪了幾千好友(想像一個微博大號被刪了80%粉絲)。這種限制具體到了只能發某一家視頻網站的地步。
現在人人網倒是寬鬆多了,至少人人紅人接廣告不用分成了,他自己也生生捧起來了一批大號,我印象深刻的比如胡XX、陶X,涉及個人評價的先不說。沒錯,是能帶來不少流量,但是就一句,哪個網站是靠培養少數幾個草根大號維持活躍的,我是想不出來;至少社交網站更應該注重形式上的公平,這種捧,只會讓其他比較紅的人心理有落差,跑到別的網站去。
利益相關,多年人人網用戶因為陳一舟壓根就沒有想過要做成中國的FB,他只是把這個C2C過來抄一個概念罷了.他不是一個正經做產品的老闆.
很早就註冊了Facebook賬號,但是直到最近來加讀研究生才真的開始用Facebook。
對於用Facebook,我覺得在這裡的角色大概其實跟QQ差不多。上課的時候有一半的同學會用電腦,這裡面大部分都會在記筆記的同時刷Facebook,可是很少看到他們在刷timeline,大部分都是在用Facebook聊天,看到瀏覽器下面同時開了三四個聊天窗口是常態。
上個月跟一個同學一組做discussion leader,我們很大一部分討論是在Facebook上面完成的,做好的PPT也是他在Facebook上面傳給我的,所以其實是粘性很大的用戶,但是他的timeline裡面的更新大概幾個月才會有一條。
所以人人網在抄Facebook的時候其實可能並不了解真正用Facebook的人都是用的哪些功能。而且在國內QQ已是如此強大的時候,人人可能並不想去做一個QQ早就做了的事情。
對於Facebook的定義而言,我覺得也不算強社交屬性,你可以只要知道某個人的姓名就去加他的好友,並且給他發消息,尤其是在這邊手機套餐裡面即便是最便宜的用多少算多少的pay as you go的套餐裡面,簡訊都是無限量的,就是說無論發多少簡訊都是免費的,所以如果不是因為弱社交屬性,那麼為什麼大家不用簡訊來溝通。當然還有另外的原因,可能就是電腦聊天比較方便,毋庸置疑。
如果把這些東西考慮進來,人人網借鑒Facebook其實是沒有很大的參考價值的,因為你們根本不在一個點上面,國內做一個演講需要通過人人來討論嘛,我們有QQ就夠了,Facebook有group,QQ也有群,所以人人網其實是在走一條他自己也不知道的根本沒有人走的路。
回到微博,微信,QQ,其實社交最終的形態還是回歸於聊天,以及聊天產生的別的附加產物。
微博評論其實就是群聊,但是有個主持人,微博的第二個功能就是私信,說實話,其實我也還滿經常回不認識的人的私信的,或者是陌生網友的私信,神秘感作祟。
微信也不過是聊天,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可以把它看成是免費的簡訊,但是比簡訊好用,而且就國內的手機資費而言,流量其實是很便宜的,在國內的時候我基本是從來不關網的,與QQ的區別就在於QQ有在線和離線之分,微信沒有,記得之前QQ好像有一次改版也是做成了始終在線,結果被瘋狂吐槽,說明QQ跟微信在用戶眼中的定位還是不一樣的。
因為中國的Facebook其實是QQ以及QQ空間,人人網根本不知道Facebook現在在做的早已經不是扎克伯格當時簡單的想泡個妞了,說不定現在改回名字叫校內,專註做以學校為基礎的半封閉社區反而會更有前途。
使我最終放棄人人的是「過往的今天」欄目 真是。。過你媽個蛋。。
人人里大部分都是學生,功能主要是用來擴展校內的人際圈的。
現在打開人人一看新鮮事,基本上清一色從別處抄來,從微博豆瓣知乎等等,原創力很差,沒有什麼輸出。
我至今還上人人的原因,是因為到了考試前,人人上就會流傳出大量的重點.....
畢業以後肯定會棄用了,人人上沒有我想找的團體,也沒有我需要的養分。
現在說話有水平有分量的團體,大多數都不是學生。學生是沒法兒成為主流的。
不過也沒看人人要倒閉啊,畢竟定位不一樣,當年我為了開背景音樂還衝過人人豆呢。
我倒是覺得,人人是一個非常好的實名制婚戀交友平台.......
1.沒有拓展開用戶面------基於校園的社交
校園文化有個特點,就像人與人之間有代溝一樣,每幾年就有一定的差異。簡單說就是,前幾年的學生喜歡用人人,後幾年的學生遇到了新鮮的微博、微信等新社交媒體(這裡並不是說老學生不喜歡新媒體)。這樣就會出現一個問題:用戶沒有新鮮血液注入,出現用戶斷層。
隨著新增用戶的減少,人人網面臨內容同質化嚴重的問題,轉載內容和新聞資訊內容較多。而且由於本身運營策略的問題,廣告和垃圾信息充斥著用戶的timeline。
同質化的內容+轉載的資訊+無處不在的廣告+垃圾信息=缺乏吸引力和核心競爭力→低用戶粘度→用戶流失
來點數據:
人人公司公布第一季度財報截至2014年3月31日,人人網的累計已激活用戶總數約為2.10億人,比截至2013年3月31日的約1.84億人有所增加。2014年3月,月度獨立登錄用戶人數約為5100萬人,相比之下2013年3月約為5700萬人,2013年12月約為4500萬人。
人人公司公布第二季度財報
2014年6月,月度獨立登錄用戶人數從2013年6月的約5400萬人減少至約4400萬人。
一季度報告是2014年3月的數據,獨立登錄用戶數約為5100萬,而看看第二季度(2014.06),減少至了4400萬,3個月減少了13.7%。來得快,走得快。
3.用戶體驗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人人本質上不是在做社交,而是用一種做遊戲的思路來運營的。
①無腦抄襲FB的界面布局:借鑒前車之鑒本沒為什麼問題,何況對於大多數天朝人,FB是什麼?好吃么?
②雜亂的信息:打開人人的網頁,滿眼的亂起八糟的信息。各種遊戲推廣,廣告,亂七八糟的按鈕。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人們希望的是更高的信息獲取率,而不是被當做搖錢樹,不是被當做巴甫洛夫的狗去消費那些垃圾遊戲。
③封閉。感覺人人就在自己那一塊小地盤東捏捏,西揉揉。
---------------------------------------------------------------------------------
以上三點只是利用等燉肉的時間,簡單地將人人與FB對照得出的一家之言,如有不足,望指出。
幾年過去了,人人還是那個人人。
幾年過去了,人人變得不像個人人。
或許它自己都沒搞清楚自己是什麼吧。
人人用戶群主要是重點大學的學生。
像我所在的這所二本鄉村大學裡,同學每天的空閑時間基本上是在刷空間。
我很早就註冊了人人,但主要是用來看我曾經認識的那些高中學霸們在幹些什麼。
人人上的互動是建立在真實人際的基礎之上並以學校為單位向外輻射的。你註冊個野雞大學的賬號,即使自己不覺得丟人,在人際圈的拓展上也首先就處於了劣勢。
重點大學的學生畢竟是少數,何況那些學霸畢業之後進入社會,人人這個校園平台對他們來說也就不再有意義了。用戶的流失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的。
但根本原因還是在於,陳一舟沒有認識到中國社會的階層顯著差異性。
很多人悲劇般的命運,早在進入校園之前就在默默上演了。
~~~~~~~~~~~~~~~~~~~
補充說明一下,我這裡提到的重點大學與普通大學的區別可能讓一些人有所誤會,其實我主要想表達的意思是:不同社會階級的人社交需求也不同。處於社會中下層的人的社交方式往往更功利。
我在這裡用學校來簡單劃分是因為普通大學裡的學生絕大多數是農村貧困家庭出身的(我班上39人,城市學生僅有5人,還都是偏遠小城低保戶家的孩子)。
他們與重點大學中有著光明前途的學霸們的需求有本質上的不同。
前者的需求僅僅是生存!現實的殘酷更早地在他們心靈上打下烙印。他們拚命努力向上爬,只為了在城市裡求得一個生存的位置。而在大學的短短四年,以他們的眼界與二三本學校擁有的非常有限的資源(重點大學的學生大多可以去500強公司實習,國外大學交換生等,而普通大學學生的主要兼職是,擺地攤,服務員),他們中的大多數根本想不出任何可能改變命運的上升途徑。
因此,他們很少有時間去考慮愛好,夢想與未來。他們需要一個與人接觸更直接更迅速的社交平台,這個平台並不需要給用戶提供多強大的深度展示功能(他們不擔心自己的原創日誌會淹沒在一堆廣告里),但一定要有很強大的傳播性和互動性。非實名會讓他們感到平等和安全。平台的廣闊會讓他們產生像賭徒一樣的刺激感。
很多女生整天沒事微信搖一搖,男生整天在qq,陌陌看頭像加mm,你以為他們真的只是空虛寂寞冷嗎?她們潛意識裡只是渴望有一個人或者神的突然出現來徹底改變她們的生活。他們如果在大學畢業之前還找不到男/女朋友,就馬上面臨著被農村父母逼婚。他們短暫的青春就永遠結束了。
她們根本來不及像你們一樣思考人生。她們看到開寶馬奧迪的人就傻傻地信任,其實跟你們在國外看到沒被污染過的藍天就對國外產生好感是同樣道理。(哦,暈輪效應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
這種情況下,他們居然還能在人人網上註冊了賬號,偶爾登陸(但不發任何內容)去膜拜高富帥白富美們的幸福生活,是有多給面子啊。。
我覺得是「最近來訪」這個功能………
就社交屬性而言,中國的Facebook是騰訊,也只能是騰訊。
【作為單機版知乎用戶,每次這麼認真地寫答案,想想也是醉了】
【非互聯網人士,從社會學角度分析 = =】
人人網最初叫校內網,明確的基於 同學 關係的社交網路。儘管後來嘗試轉向 人人,但一直做到死都沒轉型成功。
而事實上,我覺得,這種基於 同學 關係的社交網路,是極其脆弱的,正好把社會的階級性展示得淋漓盡致。
我假設,上知乎的筒子平均受教育程度應該高於大眾人群,那麼,可能大多數人的成長經歷中,都會有類似這樣子的體驗:當年小學玩得好的同學,考了一個野雞初中,九年義務教育後就結婚生孩子,在家做點小本生意,等有朝一日你大學放假回家的時候,重新見到他忽然覺得物是人非。再延展開來講,當年初中一起玩的同學,高中一起玩的同學,哪怕是大學一起玩的同學,因為考取了不一樣的學校,人生軌跡漸漸不同,以至於到最後完全沒有交集,因為已經不是同個世界的人。
在這種情況下,基於 同學 關係的社交網路是極其脆弱的,大家在一起生活的時間也就那麼三兩年,畢業以後有的混得好,有的混得差,考上野雞大學的人面對考上名牌大學的同學會有心裡落差,在小公司打工的人面對在大企業做管理的同學同樣會有心裡落差,而人人網上永遠只有最優秀的那一小撮人各種「曬命」式的炫耀,大多數的普通人看多了肯定不是滋味:當年還曾一起同窗,怎麼現在人和人的差距辣么大?
再延展開來講,哪怕是同個學校的,家庭背景的不一樣造成的差距也是巨大的。有勤工儉學四年的孩子,也有環遊全國走遍世界的孩子,而在人人網上髮狀態的,肯定是巴黎城市或南非高原,那些兼職在飯堂收碗盤的,除了默默看著,估計也做不了什麼。
說到底,從來都是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學校硬生生把很多不同世界的人聚到一起幾年,這種關係本來就是不牢靠的。哪怕是在同一個學校里,也是有錢子弟作一群,學霸作一群,無良混混作一群。而基於這種關係之上建立的人人網,根基也是脆弱的。
所以人人網最後演變的結果,就是一些草根名人,因為各種各樣的天賦優勢/家庭優勢/背景優勢,「分享」著風光的生活,獲得無數歆羨,但是對於淪為普通的大多數,在這個網站上真的只是自討沒趣。
從這個角度上講,曾經的開心網依靠的同事關係,恐怕還更牢靠一點,畢竟在同一個公司工作的人,都算是有相同的社會背景了。而微博已經成為了媒體,微信則是純粹的基於密友關係,都比 同學 這兩個殘酷的字眼要實在得多。
廢話不多說,直接上圖(喪心病狂の人人小秘書超長圖在最後)
↑
↑ Chrome+插件後的人人網登陸界面↑
↑ 原生態的人人登陸界面↑ Chrome+插件後的人人網主界面
↑ 原生態的人人網主界面
↑ 原生態的人人網主界面
這還是我把所有代購、秀自拍、發沒品笑話和圖片的好友都屏蔽掉的結果,這麼反用戶體驗的界面也真是夠了
然後。。。
↓ 這是無微不至的人人小秘書。。。
人人網快沒快死掉我不知道,反正當時我是快死掉了。。。
敢同用戶爭高下,不向體驗讓寸分
推薦閱讀:
※小區論壇的前景怎麼樣,前期做需要哪些準備?
※為什麼那麼多網站鍾情 UTF-8?
※社會化媒體營銷如何落地,成為銷量?
※美團網為什麼收購猛買網?
※雅虎近期的大舉收購是否重塑了公司的核心文化?下一步會如何在現有基礎上整合收購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