堰和壩有什麼區別?
比如都江堰和三峽大壩,一個被歷代稱道,一個遭人詬病不少
在回答問題前我覺得我有必要解釋一個問題。壩在我們學習水利的眼裡只是一個用於擋水的一個水工建築物,而平常人眼中的壩(比如三峽大壩)我們是稱之為水利樞紐。也可以稱三峽大壩為廣義的大壩是集發電、航運等許多不同功能的水工建築物的集合,狹義的大壩就是一個擋水的建築物(在後面我還會詳細進行解釋)。
----------------------------------------————————割——————————————————------------
堰,是一種橫越河川的障礙設施,可以改變水流的特性。一般而言,堰的尺寸比水壩小,水會在障礙物的後面累積成水潭,積滿後會越過頂部流往下游。堰經常用來引水進入灌溉圳道、防範洪水、量測流量及增加水深以利於通航。(重點請看黑體)
從都江堰的各個功能性的部分都可以看出堰的特性。
都江堰發揮功能就主要集中在三個地方:魚嘴、寶瓶口、飛沙堰。
都江堰發揮功能就主要集中在三個地方:魚嘴、寶瓶口、飛沙堰。
魚嘴主要作用是分流把多餘的水分流出成都平原。
魚嘴主要作用是分流把多餘的水分流出成都平原。
飛沙堰利用表層水流和底層水流的流速差把砂石通過飛沙堰排出砂石,在發大水的時候還可以起到排水作用。
飛沙堰利用表層水流和底層水流的流速差把砂石通過飛沙堰排出砂石,在發大水的時候還可以起到排水作用。寶瓶口在魚嘴的基礎上對水流在進行二次分流,避免雨季大水過多的進入成都平原。
寶瓶口在魚嘴的基礎上對水流在進行二次分流,避免雨季大水過多的進入成都平原。都江堰的幾次分流都體現了堰的對水特性的改變。
下面又說壩在水力中我們所說的壩是一種擋水建築物。水壩是建築在溪流、河流和河口的屏障,用來防止洪水泛濫,生產水力發電,或是儲水作飲食或灌溉之用。在河流中上流建造的短距離人工高聳河堤作用主要功能並非防止水患,而是為了集結河水,把水彙集在堤,將河谷淹沒後形成水庫,現代的水壩按材料分主要有兩大類:土石壩和混凝土壩。由於現在技術的發展很少用土石建壩了主要是穩定性不高、抗沖能力低、滲流容易導致壩體變形造成事故。
壩又分為重力壩、土石壩、拱壩。
重力壩
重力壩
土石壩
土石壩拱壩
拱壩總的區別就是堰是過水的而壩是擋水的,只有在需要是才會進行開閘放水。
都江堰和三峽大壩會有不同的名聲我覺得1.都江堰在各個方面在當代來說都做得好無論在水流分流方面還在世界級的問題處理泥沙方面也做得很好。2.都江堰是個小區域的水利工程而三峽大壩是涉及長江所有省市的一個水利工程而且涉及的方面也有很多什麼環境、生物、在此處修建此水利樞紐的合理性(這個問題在中國被探討了幾十年,建好了也還是有人在討論這個問題)、航運、經濟、移民等等比都江堰多得多的問題需要解決(還有人說三峽大壩的修建容易造成地質的不穩定,誘導地震的發生),總之問題涉及的面廣不同觀點的人難免發生碰撞。
本人第一次回答問題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能指出來,希望大神勿噴。3Q
堰是過水的建築物,水流從堰的頂部自由下泄,水麵線是連續的一條光滑的降落曲線。水流過堰,會損失能量,水相對變得平穩一些。很多時候,堰的頂部會加上閘門,以此控制水流狀態。
壩是擋水的建築物,壩頂一般不會過流,水從壩裡面專門泄洪的地方排出。不過除了土石壩,沒有明確要求壩頂不能過流的,通常高壩過流的是溢流壩段。在小型水利工程中,甚至有不設溢洪道直接靠壩頂過流泄洪的工程。
壩和堰的區別還是很大的。
下圖是堰
下圖是壩
至於三峽和都江堰的嘛,不是堰和壩的區別導致了不同的名聲。而是他們的設計才導致了兩者的區別。
都江堰對水流做了一個很好的引導,分水,去沙,灌溉都做得很好,它的修建使蜀地從水患的苦難中解脫出來,成為了天府之國。
三峽這個水利工程,在前期的論證中,就有很多專家反對,當時開會投票的時候,我記得還是有很多人投了反對票的,贊成票並不比反對票多很多。主要是三峽對環境的影響還是挺大的,它的水庫面積很廣,就不談當初這個庫區的移民就花了國家很多精力,這麼多的蓄水對小地區的氣候都有影響,比如導致乾旱,對對庫區的地質結構也產生了影響,有說四川的地震頻發,還和三峽的修建有一定關係。而且三峽庫區以前的水流很急的,現在流速變慢了,就會讓泥沙淤積,一個一個的效應互相疊加,會像蝴蝶效應一樣。當然了,三峽的修建也有很多好處,比如防洪,航運,灌溉,發電(不是說三峽的發電量很大嗎,甚至可以拉低電價嗎,這個。。。表示呵呵)。三峽的修建只是國家,在利和害中做了個選擇,兩害相權取其輕了
壩可以翻譯為dam或者barrier,主要功能是用來攔水防洪,一般是不允許漫頂的。
堰是weir,是用來調節河流流量的。通俗點說,就是河裡水少了就攔起來,水太多了就讓一部分水通過。主要功能是保證通航能力或者引水灌溉。
然後這兩個工程褒貶不一跟時代也有關係。政治方面的問題就不要討論了,僅從學術的方面講,三峽的防洪效益還是不可估量的。但是人們把太多的焦點放在了發電效益,現在的評論幾乎是辯論發電和環境惡化然後一邊倒。
堰是在水力學中提出的概念,在水力學上按照結構型式和流態可分為薄壁堰、寬頂堰和實用堰,也有異形的駝峰堰、迷宮堰等。至於施工圍堰,則是作為工程施工的臨時擋水建築物,是在水工建築物中提出的概念,這裡從功能結構上等同與壩,和水力學中的堰是兩回事了。
而壩的概念,大多是擋水建築物,是在水工建築物里提出,更加強調功能性。根據材料、型式,可分為重力壩、拱壩、土石壩等等。
舉例三峽工程,為混凝土重力壩。而重力壩又分為不同壩段:溢流壩段及非溢流壩段。非溢流壩段只擋水;溢流壩段頂部一般設置溢洪閘,而溢流壩頂部,其實就是實用堰的結構型式,一般為wes曲線的實用堰。
至於都江堰和三峽,功能就不一樣。一個是灌溉防洪,一個是發電防洪。各種優劣長短,百年之後自有定論。本人才疏學淺,不作評論。
透過這個問題,我的眼前只有一個概念,知乎的意義。
首先,我認為知乎是一個平台,可以暢所欲言。但同時我認為知乎是一個讓人養成思考習慣的平台,而不是隨隨便便提個問題就認為能學到知識的平台。在不嘗試自己解決問題的前提下提出問題,那知乎只能淪為搜索信息的工具,而不是積極向上的論壇與結交朋友的基地。
回到問題,
一、堰與壩的區別是一個問題;
堰與壩的區別真心需要百度,對於這種我沒興趣知道也不認為知道有什麼意義的問題,我是連百度都不願打開的。沒錯,我的意思就是對於這種隨便百度一下就能看到準確概念的問題,我忍無可忍了。
二、都江堰和三峽的評價。
自己的話:首先時代不同,所以壓力不同,都江堰只是一個分水、引水的設施,不用考慮發電效益,不用考慮如今龐大的人口需求。
三峽承擔了巨大的社會需要,巨大的電力需求,巨大的人口壓力,泄洪、發電、灌溉、續航等等一個不少的效益。三峽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大」上:重量大,甚至到改變了地球自轉的角度;範圍大,所以小環境的變化已經會影響到大環境了;蓄水量大,所以它是軍事打擊目標。
有個老師說,到了真正的戰爭時三峽必然會成為軍事打擊主要目標,也必然會被打擊。但同時敵對國的類似設施也必然成為我們的打擊目標也必然會被打擊。
別人的話:
- 不要把都江堰的傳說過於神化
- 看到強國論壇推薦到主頁上的一篇文章《向豐碑都江堰水利樞紐工程致敬!》,我覺得有人對都江堰的傳說有些過於神話。以至於加劇了大家對現代的技術和工程產生了一系列誤解和不滿。而實際情況並非像有些人所想像的那樣,我們今天的工程建築和技術決不會還不如二千多年以前的古人。
- 首先應該說明現代的都江堰,早已經不是二千多年以前建造的那個都江堰了。當年李冰父子建造的都江堰,雖然在當時是非常了不起的工程,但是,如果拿今天的觀點客觀的看,那隻不過是用石頭和竹筐組合起來的分水閘和引水渠道。由於建築材料落後,都江堰維護就顯得十分重要,必須每年進行「歲守」,而且每隔幾年就進行一次大修。即便如此,都江堰也沒有能逃脫多次被洪水衝垮、潰決的命運。只不過由於都江堰工程的本質不過是一個引水用的渠道,結構簡單,水毀之後很容易被修復,所以,潰決之後,影響不大,而且很快就能被修復。
- 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我們使用現代的混凝土材料對都江堰進行了徹底的修復改造之後,都江堰才徹底擺脫年年損壞、年年維修的命運,真正成為一個現代意義上的水利工程。文章中說的「據人民網5月14日消息,雖然地震造成了都江堰水利樞紐魚嘴部位出現裂縫,外江閘管理房和備用發電機房坍塌,但目前尚不影響工程的安全運行」,也足以說明都江堰和很多現代工程一樣,不可能不受到地震的影響和破壞。只不過都江堰的作用和結構形式簡單,對其安全性的要求不高,所以,破壞之後當然也不會影響它的安全運行。
- 有人拿大地震中倒塌的醫院、學校與都江堰相比,是極不恰當的。因為,強烈地震對於一座高樓的影響和一條水渠的影響是根本不能比較的。更何況醫院、學校這些公共建築物的房屋開間都很大,其本身的抗震能力也要比一般的建築物還要脆弱。因此,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建築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進行比較,可以說是毫無意義的。
- 文章中所說的「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成都平原能夠如此富饒,被人們稱為「天府」樂土,從根本上說,是李冰創建都江堰的結果。所以《史記》說:「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飢懂,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只不過是人們對都江堰傳說的一種理想化的讚譽。實際上世界上從來也沒有一個工程就能完全、徹底的解決所有洪澇災害問題的好事。更何況都江堰工程本質上只是一個分水、引水的設施,在水量不大的情況下,通過四、六分水雖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調節水量,但是,對於較大的洪水和乾旱,都江堰的分水裝置和引水渠道,不具備任何調節能力。從成都地方志中查閱都江堰渠首的灌縣誌,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都江堰建成之後,灌縣並沒有像傳說中的那樣,徹底的擺脫了洪澇災害。而只不過是相對原來的年年遭災的情況有所好轉。灌縣誌中有明確資料記載的洪澇災害,仍然非常頻繁。僅僅自1881年至1986年的105年當中,發生洪澇災害的就有43次。並且多次發生都江堰潰決和水淹成都的慘劇。對於缺水乾旱,分水、引水工程的作用更是無米之炊。據灌縣誌記載平均每十年都江堰就要遭遇一次乾旱。有文字記載的嚴重乾旱分別發生在:1095、1136、1173、1201、1488、1495、1806、1929等年份。近代的1940、1949、1963、1972、1978、1980年也都發生了較嚴重的乾旱。這就是我們為什麼一定還要修建紫萍鋪水庫調蓄洪水的根本原因。可以肯定地說,如果沒有紫萍鋪等水庫的調節,2006年的大旱肯定又是一個四川省極為嚴重的旱災。因為,沒有水源的都江堰,引水作用等於零。為了宣傳我們偉大古代文明,同時也為了取得世界文化遺產的稱號有利於開展旅遊,我們對都江堰的讚美多一些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們大家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能人云亦云的的炒作,更不能因此忘乎所以。不能忘記沒有現代水庫的調節,我們不可能真正的解決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矛盾。更不能因為有了一個被神化的都江堰,我們就盲目的否定今天的一切。
都江堰和三峽大壩沒有可比性,主要功能不同,都江堰當時是為了成都平原灌溉,三峽大壩主要是用來解決電力問題的一個擋水建築物,建三峽大壩主要是用來發電,然後才是其它防洪等功用。中國經濟能夠高速發展30年,和修建大量大型水電站是分不開的,只靠火電,能源消耗大,污染大,水電開發短時間對環境有影響,但這點影響可能還不如城市污水河,地溝油等污染影響大。回到你的問題,時代不同了,大家接受的信息量不同,可以發表各種不同的意見,但不能抹殺三峽大壩發電防洪的作用,不能抹殺大量大型水電站對經濟建設的作用!你問堰和壩的區別,技術設計功能問題百度就知道,不用回答。我對所謂的反水電開發的綠色和平等很無語,純站著說話不腰疼,沒事找事找毛病。真正想完全站在水電開發當地百姓角度說話,就在當地呆三年,親眼看看當地老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變化。
又:我在溪洛渡水電站,是施工方,電站裝機1386萬kW,七月份首台機組要發電,感興趣的可以查下火電開發投入產出比,真的和水電沒法比。可以搜下三峽集團開發的各電站的發電量。
作為水利專業畢業的學生,畢業後又恰巧在本行業工作,看見這麼多同時學水利的在這個問題下現身,頗有親切感。在這裡僅提供關於堰和壩的區別提供另一種角度。
手頭規範不全,僅就我有點印象的規範來說,在現行規範里,基本上有關「堰」這個名詞的規範條文都是和水力計算相關的,多是用來說明擋水建築物對水流形態的影響,堰更多時候是在水力學上作為對擋水建築物的一種統稱而存在的。但也有例外,如施工中用來臨時擋水的「圍堰」就是絕對絕對不許過水的,所以看到上面有同學說堰是可以過水而壩是不可過水的,我點了反對+沒有幫助。與堰相反,現行規範里有大量與壩相關的規範,如《混凝土重力壩設計規範》,《碾壓混凝土壩設計規範》,《混凝土拱壩設計規範》,《碾壓土石壩設計規範》等等......可見壩更多時候是作為一個水工建築物的概念存在的。
所以我謹慎的認為,堰和壩在定義上並沒有嚴格的區別,更多是同一種事物不同語境下的習慣表達方式而已。通俗點可以說「高壩為壩,低壩為堰」,但是這裡的高和低都是相對的,還舉圍堰的例子,大型工程的圍堰可能比起中小型工程的大壩規模還要大的多。
以上完全是自己的簡單分析,如有不恰當之處,請各位同仁不吝賜教。
針對題主拿都江堰和三峽大壩的對比,單就題主「被歷代稱道」和「遭人詬病不少」這樣的春秋筆法,作為水利業內人士,實話說並不樂見與一個非本專業的人在毫無數據和主流觀點支持下就這樣簡單的下結論。具體理由@杜英飛的答案已經能代表很多水利工作者最直觀的看法,就不再贅述了。我以前回答綠色和平(Green Peace)組織是如何確定「攻擊對象」的?時也吐槽過這種「何不食肉糜」式問題的無趣。西諺有云:「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現在科技這麼發達,各個專業之間的分野已經十分明顯,想在不投入大量精力的基礎上,就對非本專業問題扣帽子下結論,其實是對其他專業這麼多年發展積累的極大不尊重。水利專業的問題,還是相信水利從業者的好。
堰可以過水,目的是改變水流條件,
壩一般可不能過水,三峽大壩怎麼可能允許壩頂過水,
至於都江堰被歷代稱道和三峽被詬病,和是堰是壩的關係不大吧,
個人認為水利工程的優劣主要在於在其發揮應有功能的同時與當地自然環境的結合程度。
謝邀。堰和壩的概念和區別百度上和之前的答案已經有了,無需我在多說。
本人是水利系還未畢業的學生,如答的不好,請見諒。
我認為,都江堰以2000多年前的工程技術水平完成,相比當時來說的水利工程來說是非常偉大的。但是能沿用至今是與歷朝歷代的維護大修不可分開的。如@李時同學所寫到的不要將它神化。
至於三峽遭人詬病不少?有人說它耗資大,官方數據看到的是靜態投資900億左右,審計結果可能是2000億左右,但是根據資料依照三峽發電的能力差不多2017年左右就可以收回成本。三峽工程主要的作用是發電。而水電作為一種清潔無污染能源是火電所不能比擬的。三峽的發電量佔全國發電量的3%,節約了大量的煤,減少了大量的CO2的排放和溫室效應。
有人說它劇烈改變了地質和周邊環境條件。這個我不否認。但是我也不承認每一次地震或者周邊條件的改變都是三峽引起的。有人說雅安地震與三峽有關,作為一個未畢業的本科生駁斥這種假性相關真的很難。T_T每次看到釣魚文或者帖子的感覺我也挺捉急的。比如說每次談三峽的弊端當中,都會提到黃萬里老先生,無論是不是他的理論,都被安到他的頭上,可以看看這篇文章,不要過度神化黃萬里
這張圖貌似在某些相冊或者熱門轉發微博裡面挺常見的。作為學渣,我敘述的可能不太明白。洪水,是通過預報才能得知的。而三峽大壩的設計是通過以往地質、氣象等等資料來設計的。 三峽工程的設計防洪標準是:千年設防,萬年校荷。萬年一遇是指三峽水庫的校核洪水位,大壩的本身的安全,不會因這個萬年一遇的洪水而失事;千年一遇是三峽的設計洪水位,即正常運用情況,此時可以正常發揮功能,而百年一遇是指長江流域主要是中下游流域的防洪標準。我覺得這種文章有標題黨的嫌疑。
這張圖貌似在某些相冊或者熱門轉發微博裡面挺常見的。作為學渣,我敘述的可能不太明白。洪水,是通過預報才能得知的。而三峽大壩的設計是通過以往地質、氣象等等資料來設計的。 三峽工程的設計防洪標準是:千年設防,萬年校荷。萬年一遇是指三峽水庫的校核洪水位,大壩的本身的安全,不會因這個萬年一遇的洪水而失事;千年一遇是三峽的設計洪水位,即正常運用情況,此時可以正常發揮功能,而百年一遇是指長江流域主要是中下游流域的防洪標準。我覺得這種文章有標題黨的嫌疑。從經濟與建設講,我認為,三峽利大於弊。
能問這樣的問題,應該不會很專業吧。
簡單的說,堰主「疏」;壩主「堵」。
壩的主要任務是攔截,堰則既能蓄水又能過水。
壩跟堰一般都用攔蓄水的作用,只不過壩相對規模會大一些,百度了一下壩:是指攔截江河渠道水流以抬高水位或調節流量的擋水建築物。可形成水庫,抬高水位、調節徑流、集中水頭,用於防洪、供水、灌溉、水力發電、改善航運等。壩有很多種,如重力壩、拱壩、土石壩、堆石壩,調整河勢、保護岸床的河道整治建築物也稱壩,如丁壩、順壩和潛壩等,三峽大壩是重力壩,感興趣可以百度之。堰 :是指修築在內河上的既能蓄水又能排水的小型水利工程,既能蓄水又能排水意味著不會太高,不會把河攔斷,但會佔用行洪斷面,雍高上游水位。很多大壩會在部分壩段設溢流堰,用於排洪,通常堰上會設閘,以控制流量,都江堰是一個無壩引水工程,巧妙的將岷江分為內外江,內江深而窄,枯水期岷江水大部分可以引入成都平原,外江淺而寬,洪水時可以宣洩大部分洪水。
都江堰是分水,並沒有對河道天然形態進行大的改變,所以對自然環境影響小,並且滿足了引水的需要。其實都江堰在上游也修建了壩來增加向成都的供水。
大壩改變了河道了天然形態(除了徑流式的大壩),要有水庫,就會對環境影響非常大。所以前期規劃和設計都要做細緻,考慮到位,否則影響很大。
通常是,堰過水,壩不過水。但兩者的定義並不嚴格,很多都是習慣性傳下來的。
兩個區別從根本上講:
壩是把水擋住然後發揮水的功能,比如發電,灌溉,引用水,用來抬高水位的。
堰是改變水的流態特徵發揮本身堰體功能的。比如臨時圍堰、答案第一說的飛沙堰,量水堰等。
根據我的經驗簡單講:
壩:擋水用——之後要幹嘛幹嘛
堰:抬高水位用——之後要幹嘛幹嘛
像我們所知的大壩,就比如混凝土重力壩,其擋水的整個建築物叫大壩,而其上的表面溢流壩段就叫做堰
我就納悶為什麼沒有中文系的人來回答
壩影響整條河流的生態向壞的方向.
堰是過流建築物,壩是擋水建築物,對於一個水利樞紐,設置一個大壩,用來擋水,在上游存續洪水,但是不可能無限存續,所以需要有一個溢流堰,用來泄洪。有的水利樞紐,只設置了溢流堰,比如都江堰,它的作用是提升上遊河流水位,當上游水位高於堰頂水位時候,水會通過溢流堰泄往下游。在現在水利樞紐中,溢流堰一般設置有閘門,為了在上游存蓄更多的水,因此非溢流壩段高度比溢流堰要高。古代沒有閘門,所以上游水位取決於堰頂高程,通常將整個大壩或者水閘設置成溢流堰。
堰用來過水,如薄壁堰,寬頂堰;壩用來攔蓄水
推薦閱讀:
※發電機的交軸電動勢和直軸電動勢怎麼理解和區分?
※藍色發光二極體 (blue LED) 與其他 LED 相比有何特別?為什麼憑此發明能夠獲得 201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如何評價 2014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交流電和直流電相比,它們各自的優缺點是什麼?
※驅動初號機戰鬥五分鐘需要多少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