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 2014 年 8 月知乎流量首次超過人人網?

數據來源 Alexa - Actionable Analytics for the Web
從圖中可以看到,知乎的在中國流量排名已經上升至第143,並有繼續上升的趨勢,與此同時,人人網在中國的流量排名已經跌倒了第157,並在逐步下滑。而在世界範圍內,知乎正在逐步進入世界前1000,而人人網正在跌出前1000。


你們又把知乎金句「不問XX就XX都是耍流氓」給忘了。

Alexa排名當不了認真分析的論據,因為它既容易刷榜作弊,又受好多因素影響,導致結果準確度與實際可能會天差地遠。
我們以前有這麼個結論:兩個網站的排名差距達到一個數量級時,比如一個排名300,一個排名1500,才能說它們確實拉開差距了。

雖說人人網比起全盛時已經下滑了許多,但其用戶基數和知乎根本不是同一數量級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人人在今年第一季度的月活躍用戶近5000萬,知乎呢?總註冊用戶還不到1000萬,月活躍度未必能達到兩三成,這怎麼比?

如果兩者的流量真的差不多的話,只能說知乎的非註冊用戶訪問量是驚人的,甚至超過了註冊用戶訪問量的好幾倍。這點我倒是比較相信,只是沒有真實數據佐證。畢竟現在知乎是社交網路分享的熱門來源,搜索引擎的結果也排在前列。
而在知乎社區內部,其實活躍用戶只佔其中的一小部分,而所謂的「大牛」,就是有那麼一點點影響力的用戶,更是小中之小。
小到什麼程度?平時我們說的「二八原則」,也就是20%的用戶創造了80%的價值,放到知乎這裡根本都不適用,簡直是1%的用戶創造了99%的價值,而且這只是估算,實際比例可能還會更懸殊。

換句話說,知乎的現狀是一個很小的核心用戶圈(約等於中等規模論壇)擁有了過大的、甚至相當於一個大型社會媒體平台般的影響力,但核心用戶並不適應這種影響力,無論是看待這裡還是發表言論的方式,還是那種小圈子式的。

我最近剛好在做一個大範圍的知乎用戶統計,結果還沒完全出來,上面的一些估計也是靠一小部分已有數據得出的。過兩天整理完成之後讓你們看看知乎的圈子有多小,還有一些其他的、與直覺不符的分析結果。


對於人人的沒落我覺得非常遺憾,
今年二十四歲生日那天寫下了最後一篇日誌,然後再也沒有更新過。
至今,那篇日誌底下的回復依然是零。
翻看過去的一篇篇日誌,也見證了自己從一個稚氣的十八歲少年到今日的蛻變。
中二過,憤青過,美分過,五毛過。但是,這些都似乎已經不再屬於今日作為一個社會人的我了。
隨著成長,我也在漸漸的收斂自己的顯露在外的社交屬性,因此人人已經不是一個那麼適合發表心情和感悟的地方了。
以往人人為我們搭建了一個熟人社交的平台,聯絡上了許久沒有見面的老同學。可是如今,曾經熟識的圈子也漸漸的變得陌生,終於連一個贊也吝嗇了。
剩下的為數不多現實中有交集的朋友也更多的使用微信交流了。
當年我刻意的把好友上限定為150個,希望能通過這樣的方式把更多的精力分配個少數的朋友,儘可能的維持住朋友關係的強鏈接。結果證明依然是徒勞。


後來一個偶然的關係,我發現了知乎。
這裡為我搭建了一個完全不同於以往的社交平台。在這裡我似乎看到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在這裡大家和而不同,亦或者求同存異。每一個人都是彬彬有禮的對著無論是朋友還是意見不同者。

用戶的水平決定了討論的門檻,用戶的質量決定了討論的氛圍。


隨著自己一段時間精心的碼字,居然上了兩次日報,也漸漸的有了點粉絲。
而且即使在我刻意的匿名了很多情感類,成功學的回答,只留下專業話題之後,依然會有不少的人點贊和感謝。
這確實讓我有些感到小有所成。而且我發現很多跟我同時進入知乎的新人裡面也有不少高質量的作者。當時的我真的認為,知乎是可以一直這樣的進步下去的。

但是最近幾個月以來,準確的說是從吳遇安事件之後,
知乎的用戶呈爆發性增長,但是答題的水平卻並沒有增加。
為知乎帶來話題流量的不是那些有門檻的有專業性的東西,而是那些所謂的成功學,情感類,或者個人經歷相關的話題。獲得關注的幾個大號甚至沒有誰是真的在專業中有料的,更多的人看上去就是個寫手。尤其是某些個被稱之為女神的女號,靠著個還不錯的臉,不錯的文筆和不太一樣的生活態度就輕易的攢了幾十K的粉絲,真是讓人無言以對。

很多人說用戶基數的增長可以帶來更多高質量的回答。看看最近的知乎日報我們都可以知道這基本是個偽命題。
以建築話題為例,我在這個話題下兩三個月沒回答過問題了,同樣原來的幾個建築類的大號如袁牧誰的也都沉寂了很多,於是整個建築板塊這兩個月來就沒有什麼能看的答案,唯一一個有點人氣的問題還是我放暑假之前提的。
之前我經常會收到有同行發私信討論專業話題的,如今一個也沒有了,我是真的毫無繼續回答下去的慾望。
由此可見,知乎的流量增長真的不是一個健康的線性的增長,而是由大批的被知乎上關於人生,情感吸引來的用戶。他們對於專業話題的貢獻基本為零。
隨之而來的另外一個負面影響就是討論的氛圍開始變得不友好起來,動不動就在評論里開噴,根本就不能好好的回答問題。結果就是關閉評論。但是還是會在別人的回答中被繼續攻擊,什麼實名反對排名第一的答案,或者blabla的。你跟他講邏輯,講道理,壓根就不聽,只是按照自己的邏輯不停的說下去。這樣下去根本就沒有交流的慾望了。

如今葛巾姐姐被噴走了,剩下的很多大號基本上不是寫人生就是談理想的了。外加一群腦殘跟風贊,我這人很實在,看到某些靠臉就被贊的比我多我會生氣的(你說你要是真漂亮也就算了,靠著美圖秀秀,大光圈加長發遮半張臉來當女神好意思嗎,以為學建築的不會PS嘛?),但是我又確實不想放下身段去寫那些亂七八糟的文字,我就想貢獻點專業的知識,可惜壓根沒人看。

虎撲怎麼墮落的,就是一群傻逼整天發什麼福利,綠來綠去的惡意求亮,見著個女的就捧成女神然後跪舔;天天討論什麼一本二本三本,什麼清華北大跟別的學校有什麼不一樣,什麼30萬年薪怎麼才能拿到,看上一個女孩怎麼才能追到,最後終於把安靜寫字的人都趕走了,再看看今日知乎,不覺得似曾相識?

人類天生有種屈從性,看到比自己強的人就情不自禁的想要追隨,所以很多大號拿贊的手段其實很簡單,就是先建立一個我比你強的語境,強調自己人美,獨立,能力強,見過世面,會來事,然後在字裡行間秀出那種文藝而上進的生活態度就會有很多人追隨。這樣有意思嗎?

與其讓我在知乎上給人做人生導師,秀優越,我TM還不如上虎撲呢。

就把這個答案當做一個辛苦寫幾百字的答案不如某些女神抖個機靈的小V的吐槽吧。
不要忘記,狂歡的背後永遠隱藏著危機。 @黃繼新


作為人人曾經接近2000的連續的孩子,我真的很感謝人人網,感謝在我高中這段最美的時光陪我的這個網站~~~我還記得好友買賣,曾經和另一個男的為了搶一個美女好友當寵物,基本只要到了可以買的時候就要上一次人人(被買過去一段時間不可交易);我還記得人人網經常一刷新就可以看到各種女生的各種美照,然後就一眾屌絲上去跪舔;也有很多時候,想認識某個妹子,第一反應就是加人人,像老話所說:上同學找人人。只可惜,人人一點點喪失了用戶本身的內容貢獻(都變成抄襲了),一點點自降B格(我一直覺得人人應該走校園清新風,但是那麼多商業廣告,團購,完全抹殺了自身的特色),終於我有一天忘了登錄,於是我用了補登卡,可是,我發現這樣的情況越來越多,終於,我的連續登錄變成了1天~~~現在的人人對於我只是看看大家都在幹什麼,其實也只是個只有個別好友曬優越的地方,而且這幾個個別好友甚至我在現實生活中都不認識。人人放佛就像一個老朋友,我和他在高中那個年代都是朝氣蓬勃,走上通往美好未來的道路上,然而,走了幾年,這位老朋友,禁不住金錢的誘惑,不對自身素養有嚴格的要求,拐了個彎,走向了「活在當下「的溫柔鄉~~~真是唏噓不已


1. 垃圾功能層數不窮。我感覺過往的今天,這個功能,是一個差的不能再差的產品經理想出來的點子!!!這個功能無非就是曬丑~把你多少年前的傻逼再展示給你的好友看一遍,的確,你的好友很happy,人人網也因為這個多了無數次點擊,可是呢~~~你會怎麼想,刪相冊,照片,對吧= =這功能放佛就像,有個攝像頭記錄著我最丑的一面還老給別人看,我只能關了這個攝像頭。還有那個攢人品,我壓根不知道為啥我刷新一次頁面我就攢了一次人品,為啥不是掉節操?這功能意義何在???,莫名其妙的就佔據了我首頁的一個角,這雞肋的玩意,是不是就是人人想讓人多刷新幾次頁面,這樣產品經理KPI好看!!!

2. 廣告越來越多,登錄進去就是小S代言的啥產品,還尼瑪是彈窗的feel,就和15年前上新浪給你彈出兩窗口一感覺。然後你看著看著就有了亂七八糟的廣告(雖然微博也是這個樣子,但是微博UI比人人好看)。雜亂的布局再加上廣告,你說我既不能看畫也不能看字,我是不是還是把你關上比較好~~~

3. 為什麼沒有了好友買賣這種簡單純潔清新的遊戲,推薦的應用都給我一種,邪惡頁游的感覺(就差彈出個漫畫爆乳妹,說我在XXX等你)。一下子,明明是個小清新的姑娘,卻穿上了低胸超短裙,自毀了形象。


-----------------------------------分割線,以下技術問題-------------------------------------
API做的不用心。我曾經有一陣研究過人人的API想做一個東西。結果發現,文檔寫的確實有點簡單人人網 - 開放平台wiki,感覺很像大學生的大作業,就算軟體工程大作業,你文檔寫這麼少,我覺得老師也會給你一個不高於59的分數~~~;而且人人網很多API都是高級API需要你給他寫申請,你為什麼要調用= =

人人的UI確實落後於時代了,雖然我不是做用戶界面設計的,但我能感到界面非常的凌亂,一點也不清爽,功能繁雜,甚至感覺會卡,手機界面更是如此。不知道能不能有專業人士討論一下人人的網站和App設計。

Anyway,人人的產品不太懂用戶,更不重視技術,最後要酷炫功能沒有,要良好的用戶交互更是沒有。

人人現在存在的意義我已經不知道了,反正朋友圈可以替代他很多;知乎很贊,我覺得不光能看到乾貨,還能看到一個又一個精彩的人生。不過,知乎上也面臨大號被廠商收買,看著看著就夾雜個私貨,別走上微博的老路~~~


這是拿逼走了大V們的三無用戶換來的…


———————————————————————————————————————————


我是答主,沒想到這樣一個近似於抖機靈的答案能得到這麼多贊。可能是因為這句話充滿著知乎上火藥味濃濃的「政治正確」。對啊,反新進無腦用戶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一種「政治正確」了。也許是許多人忙於劃清界限,紛紛站隊,都點上了那個「贊同」。不過在贊同的人名單中,並沒有幾個真真正正的大V。偶爾有些大V在點贊之後可能是覺得不妥,隨後又撤銷了贊,這都是我在個人主頁右上角可以看到的。因為這個答題太過簡單粗暴,自己深覺「沒有擔當」,遂取匿,作一篇完完整整的補充。


我是在2013年5月進入知乎的。放在現在的社區Timeline里,不新不老。既是開放註冊後進入,同時也目睹了社區里許多事的發生:從程浩逝世到葛大退出,從『抖機靈不應出現在知乎』到『知乎不歡迎你 不爽就滾』……一年多的時間裡,我一直都不敢在話題的風口浪尖處站隊,我只是像以局外人的身份,為一些漂亮的答案默默地點贊。

我默默地看張公子評賞文學藝術與籃球、梁編筆下犀利點評、奶爸的英語教程與毒舌答案、葛大教導的氣質養成……如果你打開我的個人主頁,也會發現,為我取得70%贊同數的答案,卻都是『博君一笑』那種,沒有任何乾貨的答案。我也會用那30%的贊同數來充滿我擅長領域裡最認真的回答,即使它們只能為我贏得30%的贊同。因為我知道,知乎社區和其他社區都有共通的一點,都是大V引導普通用戶,譬如同樣的答案,讓我答出來所產生的影響肯定不如由大V答出來,這是無可改變的。但是也總有些特別精彩的回答,成就了一些普通用戶的大V身份,因為讓他們做大V,對得起這他們的回答。

而我,未曾寫出過那麼精彩的答案,所以我接受平庸,在知乎上默默耕耘,在不觸及多數人的底線的情況下偶爾抖個機靈,看自己的匿名答案收穫滿滿的贊,成就感得到滿足,同時又苦苦地暗罵自己與眾人的可笑。有時碰到有把握的問題,就開始翻書引觀點,牟足了勁兒把它展開,幾天之後再看它稀稀寥寥的贊同,又開始笑自己的可笑亦或是可悲。


幾天前與一位知友閑聊時,我也在抱怨,那些大V們怎麼就受不了這麼多惡意攻擊呢,不要理他們就是了,何必又得退出知乎?而她的回復,一語驚醒夢中人:

「大V們肯定能夠看透這些,不會因為無腦噴就變玻璃心。或許現在的知乎能夠帶給他們的知識收益,已經比不上做其他事帶給他們的收益了。與其在這裡分享會招來罵聲的知識,不如拿這時間去做點更有價值的事。說到底,知乎對他們來說已經可有可無了,他們有事業上更重要的事去做。無腦噴,只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毛」

(以上非原句,僅是我憑印象的複述)

才發現,原來是我們自己自作多情了——誰會因為你就留在或離開知乎?

在開發知乎第一版的時候,網路大環境確實如此,吐槽和灌水文化在每個綜合社區、地方論壇里都很盛行,貼吧的用戶可以輕鬆在帖子蓋樓達到上萬條。在這樣的背景下,做一個提倡認真、專業和友善的社區有點像是「找死」。不過,讓我們樂觀的是,這不正意味著分享和獲取高質量信息的需求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滿足嗎?這是機會。

.......

但這個時候,我們發現了社區有了一些問題。

首先是出現了一些講話不太友善的用戶,這些行為會讓那些認真分享的用戶覺得很不舒服;其次,一些和論壇類似的灌水內容也開始出現,很多問題下開始出現灌水回答。看到這些問題後,我們就決定不開放了,雖然知乎需要流量和規模,但如果質量沒有了,那就連剛開闢的綠洲也就會消失。後來有一位投資經理找到我,他問我知乎今年會有多少用戶,我回答說 2 萬用戶,結果他接了個電話就走了。我其實很想告訴他,流量和規模不是知乎的目標。

我們想要做的事情,記錄在 2010 年 10 月 15 日的一封內部郵件?里:

「我們相信一點,在垃圾泛濫的互聯網信息海洋中,真正有價值的信息是絕對的稀缺品,知識——被系統化、組織化的高質量信息——都還存在於個體大腦中,遠未得到有效地挖掘和利用。知乎提供了一個產生、分享和傳播知識的工具,我們鼓勵每個人都來分享知識,將每個人的知識都聚集起來,並為人人所用。」

如果要問知乎在早期最重要的決定有哪些,專註在內容質量,決定發展慢一點肯定是其中之一。其實快和慢的目標都是一樣的:為了生存下來。只不過不同產品需要不同的節奏。對於知乎來說,慢一點的好處是給社區留出更多時間來沉澱文化和氛圍,給我們改進產品的機會。

這是 @周源 在《第一財經周刊》的專欄里寫下的。我們都很感謝,也很慶幸,在中國能夠誕生這樣一個尊重知識的平台,並且每個有求知慾的人都能夠參與其中。誠然,有很多人都在說知乎管理層不作為,不知道這算不算是大號發牢騷,小號跟風黑?組織一幫知識分子是容易的,理性的思維能夠讓大家求同存異;而管理一幫知識分子又是困難的,獨立思考的能力會讓彼此各自獨立。維護好這樣一個社區異常複雜。而且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個體的特徵性與存在感被淹沒於人海之中,必然會導致一些老用戶的流失。從貓撲到天涯,從微博到人人,哪個不在唱衰?貼吧是越來越火,但也面臨著低齡化的名譽危機。當前的知乎,正走在「高質量」與「包容性」的十字路口上,管理層的每一個決策都應對用戶保持負責。

我贊同 @采銅 老師說的「知乎變得越大,單個用戶對知乎的認識越是盲人摸象」、「作為普通用戶,我們無法對任何人的言行提出約束,除了我們自己」。 每個合格的知乎用戶都應保持對知識的尊重與責任,用獨立思考理性思維評判每一個答案,反駁專業領域內大牛觀點的同時對TA保持敬畏。相信已經讀到這裡的知乎er們都不會希望知乎墮落成其他某些中文社區的模樣,那就做一個合格的知乎用戶,先從約束自己開始。


知乎的用戶基數增長,專業領域的大牛也會增長。我覺得知乎官方應該做的,最當務之急的就是留住大牛,不要讓他們再有「知乎可有可無」的感覺。比如可以通過線下活動來籠絡大牛,拉開各位社區輿論先行者之間彼此的隔膜。如果房屋裡站滿了聰明的人,那麼房屋裡最聰明的人,就是房屋本身。也可以組織類似豆瓣同城的活動,讓每個知乎er參與其中。有機的整體內每個個體都有相互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可以是建立在知識上、尊重與理解上,同時每個個體都可以在整體中取得收益,比如解答問題、相互理解帶來的愉悅,這個整體就能長久運轉下去。整體推動分散的個體,保持社區在流量增長的同時使質量也得到提高。

當然這只是個普通到放在用戶群里就找不到了的知乎er的美好想法,實施起來又一定困難重重。譬如有些大V針鋒相對,難以組織。評論區里 @王夢雨 也提到過,能逼走大V的還是大V,一些小號跟著黑,讓大部分新進用戶都背了黑鍋。那麼當前需要的就是培養出社區里尊重知識、理性思考的風氣,大V們在撕逼之前(其實還是暗地裡撕逼)都要明白這些。畢竟把您要黑的人逼走了,社裡又鬧騰起來,這對您自己的心理感受也不會多好吧?——您若因此對知乎失了興趣,還要找個例如新人太多管理不好的冠冕堂皇的理由,給自己一個心理麻痹,不累嗎?


鄙人的淺見,希望能給諸位一點啟發。
以上。


因為現在剛畢業季結束,老的不玩了,新生還沒來


有個叫莊周的人,曾說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

我僅希望上知乎的同學們不要這樣。


人人沒落了而已


從小學接觸網路開始,我一直覺得,網路的迷人之處在於他能連接相距可能很遠的不同地方的完全不同的人們。
直到社交網路的出現。
社交網路是這個互聯網時代里最大的毒瘤。

本身網路上正常的思想碰撞,觀點討論,在被套入現實關係的社交網路的綁架下,變成了現實中身處高位的人單向的價值觀輸出。
每個人都急於在社交網路內創造一點能證明自己存在感的內容,結果我們每天浪費在網路上的時間越來越多,真正看到的有意義的東西卻越來越少。

然後知乎出現了。

知乎的出現,證明了還是有很多人,願意在這樣沒有現實關係綁架的環境下,表達自己的觀點的。

而流量超過人人網這種除了少數大學生幾乎沒人用的網站也不足為奇。
不過跟前面大多數答案一樣,我覺得知乎需要警惕,警惕這個問答社區的環境。
知乎上有很多非常寶貴的內容,有很多非常寶貴的答主。
如何去保護內容,保護創造內容的良好環境,同時引導更多的優質用戶進行創造,和內容的傳播是知乎在用戶繼續增長的將來要做的事。

也沒有必要對知乎的未來太過悲觀,至少現在知乎仍然幾乎是中文互聯網世界裡內容質量最高的社區。
要說真正的內容質量的徹底崩壞,差到我在廁上寧願去看微博,看朋友圈裡那些無聊的垃圾信息都不願意看知乎,那至少還要等到知乎流量超過天涯再說。


人人網7年忠實用戶,可是到今天我也慢慢發現,再也沒有其他理由讓我粘附於TA。

人人網從2012年開始衰落,而到今天這個結果,只用了不到兩年。


2007-2011,大學四年,我和我幾百個大學同窗在這裡無比親密的交流,每天在symbian的諾基亞上用UCWEB刷新N次的場景還歷歷在目,上面有班級,有同學,有老師,有社團活動,有學業交流,有情感的爆料,有學霸分享的小抄,有惡搞的大神,還有青春期萌動的一些些情感。那是真實和我們青春捆綁在一起的時光,無法磨滅,人人都在這裡,在脫離了未來前瞻性的就業之外,這裡有我們當時擁有的整個世界。

人人最終還是沒抓住已經畢業的人群,不同的未來,不同的方向,不再相同的生活經歷和環境,不再聚焦的夢想和故事,不同的圈子,不同的人生。

親身經歷了人人各方面的改變,一個最大的敗筆在於:層出不窮的分享開始充斥原創優質內容。當雞湯常識生活星座+人人公眾賬號營銷內容+不精準的廣告充斥著首頁,我再也找不到我想關心的小夥伴真實的想法和處境。而當這批人群真正畢業以後,原創的動力更被消耗殆盡。

不產生內容,而只有轉發+點贊的社區,不是好社區。

  • 人人公眾帳號出爐,大量營銷類主頁開始泛濫,未很好劃分真實好友和公眾號的界限
  • V6-V7的改版,時光軸的運用直接刺激了圖片類的分享和轉發泛濫,而日誌和狀態藏的越來越深
  • iOS版本多次bug回爐修改,1星評論遍布,公司內部管理混亂,版本計劃不清晰,為更新而更新現象嚴重(某人人網朋友私下有交流)
  • 商業化壓力大,後期廣告和用戶體驗未能很好平衡

而我覺得人人網當時的正確方嚮應該有幾條:


【教育及招聘】

  1. 和各大企業合作,提供「實習、參觀、面試機會」,完善校園招聘渠道,服務大三大四待就業學生,形成一個流失緩衝階段,拉攏職場新人,延長服務對象年齡跨度
  2. 和各大高校和出國教育機構合作,豐富考研和出國的通道,拓寬學生未來道路的可能性
  3. 和網校合作,推出網路教育和直播,完善大學之外的教育,豐富學生學識和視野

【產品及功能】

  1. 原創狀態和日誌的展示權重調整:這是用戶最核心的UGC內容,所謂「我希望在這裡獲得各位的知悉和反饋,我要讓你們知道我的快樂和痛苦」
  2. 好友度系統:動態計算好友度(評論次數+查看個人主頁次數+留言條數+私信頻率),對新鮮事全新排序
  3. 摺疊公眾號:類似微信的設計,這部分要大量減少對用戶動作的誤導,錯誤的分享是有成倍放大係數的,A同學分享刺客信條公眾號的內容,B同學卻一直在看gossip girl,強關係中千萬別太突出引導此種分享
  4. 優先顯示原創內容,≥2度好友的分享和轉發內容全部單獨拉出另開一個頻道

在教育方面,人人網本有更多的可能性和商業化可能,很可惜它都未能實踐;在產品功能方面,從來沒有在好友間的演算法上下硬功夫,從來未注意轉發分享對原創的充斥;在目標用戶上,從來未對已畢業學生推出相關服務,而只會在「那年今日」這種頻道中讓老用戶一次次緬懷過往。

人是一直往前走的,可人人網的一個個功能,卻總是想把我們往回拉,背棄了規則,就註定離衰退不遠。

而如今,我只能對一次次改版的面目全非的人人網,用近視幾百度的眼睛艱難地尋找「尚對校園生活藏有一絲眷戀的同學們」發的寥寥無幾的新鮮事。

於是,人人,再見,再也不見。

——————————————————————————————————————————
相對而言,知乎是基於「知識分享和經驗交換」的社區,這樣的聚集關係集結了「問答」+「關注」+「私信」,圍繞著「問」、「答」、「看」、「評」四種交互動作,在各方面都抓住了人的很多本性,例如:

  • 人總是對自己不了解的領域和事情充滿著好奇(看)
  • 想走「吸取經驗教訓」的捷徑(看)
  • 真實的疑惑無法在現實生活中得到幫助(問)
  • 平時難以說出口的藏在心裡的想法,可以匿名化獲得認同(答)
  • 成功人士和達人分享自己的心靈雞湯和蹉跎歲月(答)
  • 對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相同/不同回答的深表贊同/深切駁斥(評)

長期來看,知乎要平衡好新用戶大量入駐對精品內容的稀釋,擅於利用分類和標籤,讓每個人找到自己足夠熟識教導他人的領域/想獲得幫助和提升的領域,不在自己不了解的問題中大放厥詞、胡答一通,也提升每個用戶提問的品質和描述。

人類對於知識的探索永無止境,知乎有使命,也有潛力。未來慢慢在線上出版、線下內容分享展會、付費請認證的領域專業人士回答、付費增值VIP功能等等形式上找到合理的商業化模式。


固定頻率、高質量UGC,從來不會死,希望知乎能從人人中學到一些什麼。


11月14日更新。

人人timeline已崩塌,收回每句對人人的溢美之詞。


我覺得這兩個沒什麼好對比的

人人的坑不應該用知乎來填

同樣,知乎的進步也不是人人衰落帶來的


剛開始玩知乎的時候,在首頁總是很容易看到我可以回答的問題。
最近兩個月發現很難看到可以回答的問題了。
用戶多了之後,知乎需要集中精力做精準推薦了。


沒搞懂,為什麼要跟人人網比?比贏了人人網高興嗎?
我真沒覺得滿是學生的人人網是一多麼好值得去的地方。
好在知乎還不是學生黨的SNS或者UGC,但是不努力的話也快了。


為什麼要拿人人和知乎比?
為什麼要引用 Alexa 的數據?
為什麼要拿兩個產品周期不一致的產品比較?
我真心看不出來你想嚴謹的討論問題。


最大的問題是老闆是買來這個公司的,不是親身的爹,而且已經完成套利,200萬刀變x億
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資本推手真正運營起產品來水平有多低下。


知乎終究抵不過用戶規模的誘惑,打開了魔盒;現在用戶和流量都上去了,用戶跟其它主流社交平台的重合度也越來越高,質量的下降也就不可避免。用戶基數當然是談判桌上的籌碼,但如果代價是內容質量的下降,可能是得不償失。而且一旦打開魔盒,再想打掃衛生就不容易了,家裡衛生不搞好,怎麼請客?


翻了好多頁。竟然沒有看到一個靠譜的答案。如果了解alexa的原理以及明白許多苦逼SEO的工作環境。

因為上知乎的搞SEO/站長的比例比人人高,並且越來越高。

當然我不是否定知乎的流量正在越來越高,但是和人人相比還是有差距的。


手機打字:

人人本就在走下坡路,而知乎是個好網站,一直在向上發展,其大力擴張的發展方式必然導致有一天超過人人這個臨界點的出現,這是早晚的事。

知乎的擴張的確擠走了一些大V,發展的事,有利有弊,說起來容易,難道知乎的運營團隊還不知道有弊端?還沒有你一個用戶理解的深?

說容易,做就難了;用戶可以表達自己的想法,向官方提建議,但人家采不採納那是人家自由,所以負面情緒過多不太好。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你又不能保證你說的就一定是對的,即便是對的,那實行起來呢?

你以為擠走了幾個幾十萬粉的大V,知乎就該被你們說了,那將來大了,商業價值高了,名氣大了,被更多牛人知曉了,來了更多更大的牛也不是沒可能。

就目前知乎的規模而言,微博上幾百萬上千萬粉的人還不太願意來,因為他們目前還看不上知乎。

能力有多大,就需要多大的舞台,知乎有多大,就能孕育多少多牛的大V,沒有用戶就沒有大V,沒有你這個大V,還有其他大V陪我們玩耍,所以知乎的用戶都會一直在。

大V是自己走的,被其他用戶噴兩句就受不了,大V也沒你想的那麼愛你,你也沒那麼愛大V,是的話那就一起離開,光說不練假把式,起鬨誰不會?

做實事更符合知乎的氣質。

此言論可能會被罵,沒事,來吧,我即不關評論也不拉黑,我心倒是寬得很。


上船的人多了,總有沉的時候,只是時間問題。


當城市裡擠滿了人,精英就搬鄉下去了。


推薦閱讀:

你對知乎有哪些建議或反饋呢?

TAG:知乎 | 社交網路 | 人人網 | 網站流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