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史上有哪些搞笑、奇葩或者意想不到的戰爭?

今天看到一個奧地利因為一口酒引發的戰爭,覺得挺搞笑,所以想知道還有哪些搞笑、逗逼、意想不到的戰爭

相關問題歷史上有哪些搞笑的軍事戰爭?


先放主角照片


在1942年的時候,日本為了佔領印度尼西亞而發動了一場海戰後來叫做爪哇海戰役。當時印尼還不叫印尼,叫做荷蘭屬東印度。在這場海戰中,日本帝國海軍十分威猛把英,美,荷蘭還有袋鼠國的海軍聯軍打得找不到北了。到了最後只剩下荷蘭海軍還剩下四條軍艦。

這四條軍艦的艦長一合計趕緊跑吧,英美都打慫了。看了看地圖也就澳大利亞最近了,啥也別說了,一溜煙的就趕緊向澳大利亞撤退。

但是整片海域都是小日本兒的了,到處都是日本軍艦,軍艦這麼大的一個玩意兒,根本跑不遠。接下來的幾天,四艘裡面三艘都跪了。

現在就剩下一條船了。她就是我們的主角荷蘭皇家海軍的掃雷艇Abraham Crijnssen號。她的艦體上有兩門20mm連射炮,主要作用是用來防空和示警。動力是蒸汽機,沒錯,蒸汽機。


當時艦艇上的水兵就問:「艦長咋辦啊,都跪了,就剩咱了。咱連印尼海域還沒離開呢,就算沒人追也要好幾天,怎麼辦啊!」其他人也紛紛附和:「是啊,我兩年沒回家了,兒子都一歲了我還沒見過呢。」


這時候艦長看看眼前弟兄們一咬牙,想到了一個奇葩的辦法,高呼一聲:「同志們,咱們砍樹去!」 為啥砍樹呢?


就是想把軍艦變成這樣


把自己變成一座小島的樣子。

要知道,在印尼海域據說大小的島加在一起有上萬個。很多的島上面啥也沒有,只有土著。日本入侵印尼也是看著人家的資源來的,主要是石油。像那種上面只有土著和海鮮的小破島日本人看都不會看一眼。


估計因為有回家看兒子的動力,大夥動作十分迅速,一天下來"小島"已經很具規模了

為了增加視覺效果,水兵們還把軍艦的垂直部分塗成了岩石的樣子。

為了不引起日軍的懷疑,他們只選擇在夜間慢速行進。在日出之前會往海岸附近靠攏下錨,以便於「小島」的偽裝。就靠著這樣小心翼翼的行進,他們用了8天的時間終於到達了澳大利亞西部的弗里曼特爾。在這8天的時間裡,日軍一直沒有在海上看到軍艦的影子。


Abraham Crijnssen號是最後一艘撤離爪哇海域的盟軍軍艦,並且到達澳洲之後一直堅持作戰直到戰爭結束。


在1995年的時候,Abraham Crijnssen號被荷蘭海軍博物館買下來成為了一個博物館軍艦。



這場戰役大家是這麼評價的:

總統竟然通過了一個註定要失敗的計劃。

——美國記者之父 哈伯斯塔姆

很難理解一個理性的、負責任的政府為什麼會捲入這次註定要失敗的大冒險。

——歷史學家、白宮特別助理 阿瑟·施萊辛格

主要當事人肯尼迪自己是這麼說的:

我簡直是蠢到家了。

好的。故事由無數次失誤(其中大部分可以稱得上是傻逼一樣的失誤)組成,我們慢慢道來。

故事背景是,肯尼迪剛剛上任總統沒幾天,就要做一次決定:是不是執行在古巴的行動。那時卡斯特羅政權在古巴被美國視作威脅。蘇聯且不說,古巴可就在美國家門口,搞得大家比較緊張。

古巴這次行動是中央情報局一手策劃的,大概意思是他們組織了一批熱血之士,又有激情又很專業,利用他們來搞掉卡斯特羅簡直是囊中取物。

中央情報局是這麼描述的:

  • 古巴旅是精銳部隊,有 1400 名精英戰士。
  • 豬灣那邊的目的地是戈壁荒灘,幾乎沒有人居住的跡象。
  • 只要夜裡登陸,卡斯特羅根本不知道。
  • 至少有 2500 名古巴人參與各種反抗組織,還有兩萬人願意支持。總人口的 25% 會支持起義。
  • 一旦臨時政府成立,美國表示支持,就有正當派援兵的理由了。

肯尼迪其實當時沒有完全相信。「美國戴笠」艾倫·杜勒斯表示你要不批准這個行動,古巴那邊流亡者就會來美國到處遊行哦,四年之後的選舉可就危險了哦,你考慮清楚哦。

肯尼迪還有點疑慮,問可行性怎麼樣。艾倫·杜勒斯表示你還記得大明...瓜地馬拉的阿馬斯嗎?那次我就說肯定行。這麼說吧,這次比那次還靠譜。

所以肯尼迪就批准了。

真正行動後,他才發現自己被這些狗娘養的顧問坑了。

首先,古巴旅里只有不到 300 人,能稱得上士兵的只有 135 人。剩下的是律師、記者、農民、教師、音樂家、工程師、專業技工......平均年齡是 29 歲。中央情報局跟他們說,你們先上,不行我們再來,我們有好幾萬的軍隊在敵後戰場,放心吧。其實屁都沒有。

這只是第一個坑。

卡斯特羅有 15 架 B-26 轟炸機、10 架海上怒濤式戰機和 4 架 T-33 型快速噴氣式教練機。中情局派幾個流亡者駕駛 B-26 去空襲機場,然後得到的消息是:古巴飛機全軍覆沒。

但實際上古巴留下了 6 架 B-26、2 架海上怒濤和全部 4 架 T-33。

這是第二個坑。

中情局還讓流亡者把所有的彈藥、汽油、食物和醫療設備全放在一艘船上,叫做「里奧」。這是第三個坑。

中情局覺得這次行動意義重大,於是找了公關公司,對,你沒看錯,就是找了公關公司,發布了新聞,告訴全世界「古巴起義將在幾個小時內打響大家一起來嗨」。

這是第四個坑。

給流亡者的配給和裝備特別差。小船上機關槍沒裝好,還沒有護甲。

這是第五個坑。

流亡者的宣傳廣播電台一直在發布消息,但頻率沒調對,美國各地的廣播電台都收到了信息,但就是古巴旅的人沒收到。

這是第六個坑。

登陸之前,卡斯特羅已經基本知道所有情況了,所以全國戒嚴,基本上原來的內援都被抓住了...而在這麼多坑存在的情況下,登(nao)陸(ju)就開始啦。

古巴旅的先頭部隊到達了據說是「戈壁荒灘」的豬灣,結果當場嚇尿了。

原來說是沒有人煙的地方,已經是海上公園了。有三大旅遊中心,每周末都有上萬的遊客來玩。嗯,你沒猜錯,那天就是周日......

當時司令官佩佩的表情是這樣的:


然後本來就知道他們要行動、已經做好周全準備的卡斯特羅,現在連地點和具體時間都一清二楚了。

兩軍開始交戰後,就發生了一些尷尬事:

  • 因為小船上的機槍沒裝好,所以激戰當中機槍掉了下來,活活把船上的自己人都打死了...
  • 叛軍的飛機出發後,突然就遭到地面空防的襲擊。原來是地面部隊搞錯了方向...
  • 卡斯特羅派出 T-33 襲擊了剛才提到的「里奧」號小船,所有的補給都沒有了...

卡斯特羅向聯合國提出控訴,說美國派人之前對古巴空軍空襲。然後美國的外交人員非常緊張,就去問中情局咋回事。中情局就說我們布吉島啊別鬧啊。於是當時連美國外交官都不知道真相...給以後美國外交上的尷尬埋了伏筆。

在豬隊友中情局的連續失誤之後,戰場上連連失利(敵我雙方規模是1:13,而且對方有重炮和飛機),國際外交上也非常尷尬(證據顯示美國參與了這次行動,但一直厚著臉皮死不承認)。

鬧劇沒幾天就要結束了。司令官佩佩拚命求援,希望美國大大至少救他們回去。

肯尼迪需要做一個決定:是不是派美國空軍去,把古巴旅救出來。不然這跟玩 Dota 時讓別人先上,結果看局勢不好就 TP 回泉水的無恥隊友有什麼區別。

肯尼迪批准了這次援救,4 個美國飛行員駕駛著 B-26 就出發了。然後這是中情局挖的最大的坑,我要有這種朋友早拉黑了。

飛機到了古巴海灘上空,發現不對呀,原來說好的當地支援哩?什麼跟想的不一樣呢?然後就被古巴的 T-33 們全殲。4 個美國飛行員全部犧牲。

到底發生了什麼?注意下方高能預警。

中情局忘記給飛行員調手錶了。他們出發的地方,跟古巴的時差,沒人考慮進去。所以跟約定時間差了整整一個小時。

司令官佩佩做到迎接準備後,知道飛機們一個小時前就都被殲滅了,當時的表情估計是:

這場登陸全面失敗。古巴旅的全員被俘虜。美國外交聲譽掃地。

所以說,遇到豬隊友千萬不要相信他們,自己好好打錢升級吧。


謝邀。


1、
砍樹戰爭

1976年8月18日,聯合國方面派人去朝韓哨所中間去砍樹。因為這棵樹擋住了聯合國的視線。
正砍著,朝鮮來人了。
「不許砍!」是一名中尉,九名士兵,聲勢浩大。
「這棵樹長在韓國,我們在砍韓國的樹,不是朝鮮的樹。所以我們是合理砍樹。」聯合國軍負責人博尼法斯上尉很嚴謹地指出了朝鮮方面的漏洞。
顯然中尉受到了刺激,指著博尼法斯曰:「行,你他媽給我等著!」
回去叫人去了。
一群朝鮮兵帶著兇器前來,主要是鎚子、棒子什麼的,衝上來就對博尼法斯一頓毒打,結果給打死了。
美國很生氣。
人云一命抵一命,但美國堅定地認為這並非事情的關鍵,關鍵在於——這是一棵樹引發的衝突。
是的,我們得繼續砍樹!
合計了三天,調了大部隊前來砍,前方砍樹的是工兵小分隊,後頭是大部隊護駕,那兩翼,便是韓國的特種兵。砍一棵樹難道還要帶機槍么?顯然不能那麼二逼,槍藏在後頭的車廂里。
在朝韓線附近,預約好了無數重炮,直升機在飄,戰鬥機在飛,大部隊隨時準備。
朝鮮方面派人觀察,足足派出了一個連來觀察局面。觀察了許久,他們弄明白個事兒:對方好像人很多誒!
同時似乎也搞清楚了美韓的目的,他們就是來砍樹的。磨洋工,足足砍了一小時,還給留下個樹樁。
砍完樹,聯合國司令部深深認為朝鮮會惱羞成怒,所以立即進入了準備戰鬥狀態,美第2步兵師進入24小時戒備,中途島號航母進駐朝鮮海峽,駐日本的一個F-111中隊,駐沖繩的一個F-4中隊和2架B-52也待命增援。
呵呵。
反動派狗急跳牆!破壞森林的臭流氓。
朝鮮撿到了證明美軍行兇的鐵證——砍樹用的斧頭!
證據確鑿,還敢抵賴?
於是朝鮮仔細研究了這把斧頭,沒甚特別,要說特別,就是斧面上還有字,上書「Made in Austria」。
奧地利製造
哦……原來你們是一夥兒的!!!
朝鮮很生氣,憤然與澳大利亞斷交。

2、
唐與印度戰爭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
這一年的盛夏,遠在天竺國,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印度,發生了轟動一時的騷亂,從而導致了很嚴重的後果。
而中國的貞觀時期屬於唐朝,是李世民執政期間的唐朝。這時候的唐朝,國力雄厚,氣吞萬里如虎,屬國無數。那麼多附屬國,你得下去慰問,親切的慰問。
真的是親切慰問,走上上萬里的路途,去中亞,去西南,去遙遠的西伯利亞,去天竺。使者去他們那裡,既不能分別去,也不能讓他們經常來,畢竟要花很長時間。於是李世民想了個辦法,讓使者帶著國書出去巡遊,一口氣走完親戚,如此,便可省去諸多麻煩。
小將王玄策接受了命令,當上了唐朝使者。這一次出使天竺、回訪吐蕃,難得出去一趟,還得探望文成公主,於是帶了很多慰問品。
當然,這些慰問品不是給天竺的,而是等從西域繞到大食國,這樣的話,從吐蕃(西藏)到四川再到長安,如此便可把東西捎帶給文成公主和唐朝女婿松贊干布。

李世民認為,人去太多了花費大,咱吃的、用的都是老百姓給的,別浪費。
可人去太少了也不成,那麼多東西,一輛車不得起碼有一個人護送么?不然東西就送不到了。
帶多少人合適呢?
三十個吧!

王玄策帶著三十人先走到了西域。
訪問。
繞道。
繼續溜達。
終於抵達了天竺。
不巧的是,王玄策在天竺,剛好趕上了咱們前頭說的政變。
印度的國王屍羅逸多得了病,沒幾天就死了,一名叫阿羅那順的大臣篡權自立了,當了一把皇帝。由於是篡權,自然是引起了印度北的騷亂。同時也影響到了王玄策的計劃,王玄策那三十人的使者團,被劫持了。
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那個不知道名叫阿羅那順的傢伙,得知唐朝使者帶著禮品路過帶著數萬軍隊,來劫票了!
是的,你沒看錯,數萬大軍,就為了搶那幾車東西。而且,不出所料,經過異常激烈的戰鬥,王玄策等人被俘了。
要說阿羅那順也是個沒出息的主,他要是為了開疆拓土也倒沒啥好說的,可惜偏偏就是為了那些禮物,根本沒想到過會有什麼嚴重的後果。東西算是全部扣下了,阿羅那順開始在恆河邊上熱烈慶祝自己的勝利。
興許是搶了寶物很得意,所以他們對王玄策等三十人的看管就鬆了下來。自然,王玄策能被李世民選中當使者,也絕對不是什麼省油的燈,他和其餘幾人掙脫枷鎖,竟成功打死守備,盜去幾匹馬,騎著大馬,一路向東狂奔而去。
王玄策撂下一句話:你們這是找滅!
在安妥以後,王玄策找來文房四寶,寫了兩封書信,分別派快馬速速知會吐蕃、泥婆羅兩國。
兩封信很快被送到兩位國王手中,兩位國王,一個是李世民的女婿,一個是絕對服服帖帖的附屬國,他倆均表示不可思議,認為印度方面的人一定是腦子讓驢給踢了。
出兵是義不容辭的事情。
尤其是那個吐蕃的國王,直接火冒三丈。主要是,你搶東西搶到了文成公主和我頭上,還有我那老丈人,他什麼水平,你們是真不知道還是假不知道?
松贊干布立即讓人挑選了吐蕃全國最精銳的一千二百名騎兵,與泥婆羅七千鐵騎,先行奔赴戰場。
而阿羅那順的軍隊依然在恆河邊上慶祝自己幸福的人生,爾時,阿羅那順正在跳舞,隱約看見不遠處有揚塵,有響動……什麼?兵馬!什麼兵馬?
好像不是我們的人!
放屁!
真不是!好像是敵國大軍!
多少人?
不清楚……
說時遲,那時快,阿羅那順驚呆的那一剎,他的數萬大軍就被八千鐵騎衝散了。

我來告訴發生了什麼:
王玄策率領八千鐵騎洶湧而來,看見阿羅那順數萬大軍正在跳舞,衝鋒陷陣而去,毫無防備的印度軍見著明晃晃的刀子已然嚇懵了,只能抬溝子就跑。由於是屁股朝後而不是刀口相向,所以大家紛紛被砍爛了屁股,壯烈犧牲。
據記載,被斬首的有三千多人。因為踩踏和擁擠,而不得不被擠入恆河,因此被嗆死的有上萬人。
完蛋了。
阿羅那順知道自己完蛋了,鎮定片刻之後,決定重整旗鼓,很快糾結了驚魂未定的餘眾。

因為他知道,唐人帶來的兵都不是自己人,而且只有八千個,此時如果狠狠揍他們一頓,一定會反敗為勝。
阿羅那順瘋狂地撲向王玄策,可事情並沒他想的那樣簡單。因為他的攻勢,被王玄策一一化解了。更離譜的是,一個叫蔣師仁的副將,橫衝直撞,如入無人之境,瞪著銅鈴大眼,凶神惡煞地出現在了他的面前,把丫給生擒了。
阿羅那順知道完蛋,便開始哭爹喊娘地亂叫,說的什麼也聽不懂,總之是他上有老下有小還有八十歲的老母什麼的,希望王玄策大慈大悲,放他一條生路。
但阿羅那順的家族似乎還是沒弄明白他們現在的處境,阿羅那順的族人得知王玄策只有八千人以後,便領著大批軍隊堵住了江口——是的,這是唐人退軍的去路。
負責干他們的,還是小將蔣師仁。那頭傳來了印度的國罵,蔣師仁大略聽了幾句,粗略看了一下對方的陣勢,知道對方的將領根本不會打仗,便領著一夥子兵抄空殺了過去。最終導致印度數萬大軍慘敗,潰敗,以及抱頭亂竄敗。

史載,這一仗,捕虜一萬兩千餘人,活捉了印度貴族。等活捉了這群人之後,蔣師仁才明白,封堵江口的,正是阿羅那順的妃子和那幫比那群娘們兒更不知天高地厚的孩子。蔣師仁無奈地笑了,「講真的,你們真不是來搞笑的嗎?」
王玄策被這群人羞辱了一番後,決心幹掉整個印度,於是率領軍隊再破印軍,已經將北印度和中印度擊潰。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天竺國內受到了異常巨大的震動,相繼有五百八十餘座城邑投降。而且尸鳩摩送來了牛馬萬頭,還有數不清的金銀,用於求饒,王玄策這才溜達著回朝述職,因為,畢竟動用了傳檄,自己還封自己當了兵馬總管,封蔣師仁副總管,必須回去報告不是?
事情到這裡就告一段落了,總之禮物總算送到了吐蕃,而王玄策也得以順利回國。
這就是傳說中的「唐與印度之戰」,也就是傳說中王玄策一人滅一國的故事。

3、
搶媳婦戰爭

那日,齊桓公和蔡姬在湖上划船採蓮,蓮葉何田田,他倆玩兒得很開心。蔡姬玩兒嗨了,就開始往齊桓公身上洒水,齊桓公當然是制止的。蔡姬本來就知道齊桓公怕水,桓公說別鬧,她就知道桓公怕了,晃蕩小船,越玩兒越嗨,最後濺了桓公一身。
桓公當時就怒了,心想你是傻逼嗎?
遣返。
回你哥那兒反省反省。
蔡穆公看見齊國把妹妹送回來了,也很生氣,開會的時候當眾大罵:「送人回娘家,顯然不想過了!」我妹妹長那麼漂亮,你居然敢遣返,有你哭的一天!
遂將蔡姬嫁給楚王。
齊桓公是喜歡蔡姬的,年輕漂亮有活力。因為寵著蔡姬,所以蔡姬越來越沒數。齊桓公送她回娘家,也是指望蔡穆公能好好教育教育他這個不懂事的妹妹,讓她意識到在湖心蕩舟嚇唬國君的行為是錯誤的,而且錯誤很嚴重。
可是,沒想到啊沒想到,這邊兒還等著媳婦兒回家道歉呢,左等右等,居然等來了媳婦兒改嫁他人的消息。

小白聞訊震怒,一萬隻草泥馬在心中奔騰。
盛怒之下,領軍攻打蔡國。
蔡國,小國也,真不是齊國的對手,齊國還沒脫褲子,蔡國那邊兒就已經跪地求饒了。
齊桓公餘怒未消,因為這事兒還沒完,媳婦兒被別的男人搶跑了,他得要回來。面子還是要的,媳婦兒也得要回來,還沒想好借口,反正軍隊已經來到了楚國邊境。
楚王聽說有大軍壓境,不敢怠慢,立即糾集軍隊跟丫對峙。
於是,史上有名的搶媳婦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楚國莫名其妙被齊國壓境,一個在東北,一個在西南,距離那麼遠,氣勢洶洶,到底發生了什麼?楚王自然要先問明白怎麼回事。
喊話不可能讓國王喊,自然有專人打嘴炮,楚國是大夫屈完,齊國是國相管仲。齊國這回打楚國,道理是有,就是不能明說。此番興師動眾,必然要找到楚國的大罪,哪有說是來搶媳婦的。
屈完先發話了:「為什麼打我?
管仲自然不能說是因為小白的媳婦兒跟你家楚王跑了,他過來就是為了找他媳婦兒的。那麼多人看著,這讓小白以後還怎麼嚴肅地混在這個世界?
好在老謀子管仲自有謀略:「因為你很久沒有給周天子上貢了!居然不給天子生活費!你還有什麼可說的!」
屈完:「哼!我不給他生活費這種事也是關你屌事!我承認不上貢是錯的,可是都不上貢,又不光我!你跟我嗶嗶什麼?」
管仲:「呔!臉都不要的人竟然能如此囂張,真是道德淪陷了!好,那我再問你,周昭王為何偏偏死在你的境內!?」
屈完:「呵呵,周王的死又是關我屌事!他自己坐船淹死的!」
管仲:「於是問題來了!為什麼會在你的境內被淹死呢?」
屈完:「我不知道,又不是我淹死的,漢水淹死的,誰淹死的你問誰去!」

看來罵架是罵不出道道兒來了,春秋時期出征,你必須有足夠的理由打人家你才能動手,否則就是不義之師,所以也不好意思打。
管仲想不出揍楚國的理由了。
就問桓公,白,咱走不走?
桓公其實早就琢磨過了,你要臉,人家也要臉,你現在領著大軍來管人家要媳婦,人家能給你嗎?
這回搶媳婦,名義上是因為楚國老打鄭國,齊國要「幫」鄭國出口氣。於是給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都寫了信,帶著八國聯軍征討楚國。各國觀光團也都知道桓公媳婦兒沒了,都很同情,可見陪失戀者一起愉快的耍酒瘋也是很有必要的。
實際上大家都知道齊桓公的媳婦兒跟人跑了,只有齊桓公自己以為大家都不知道,還假模假式地讓管仲上陣對罵,彰顯大國實力。
本來沒什麼要緊的,結果一口氣對峙了半年,順便耀武揚威,總不能啥都沒幹就回去吧——來都來了!
對峙了半年,齊桓公請屈完參觀齊國軍隊的陣仗。
齊桓公:「是不是很威武?」
屈完:「我們講究以德服人。」
一句話把齊桓公噎得夠嗆。
了解到實情的所有人覺得沒必要再嗶嗶了,最終各方都給了台階下。
齊楚結盟,雙方撤軍,其餘人和齊楚一樣,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長達半年的對峙終於告一段落。

許多同學問蔡姬呢,蔡姬擺明了是沒要回來好么!
但你們真的沒必要為小白的性生活擔憂:

初,齊桓公之夫人三:曰王姬、徐姬、蔡姬,皆無子。桓公好內,多內寵,如夫人者六人,長衛姬,生無詭;少衛姬,生惠公元;鄭姬,生孝公昭;葛贏,生昭公潘;密姬,生懿公商人;宋華子,生公子雍。

好了,這就是搶媳婦戰爭,紀念小白那無處放屌的青春。

======================
①維基百科 王玄策
②維基百科 齊桓公
③維基百科 板門店事件
謝謝樓下提出朝鮮和澳大利亞斷交原因質疑的同學,事件最初源自於駐澳大利亞特派記者李學江(人民網堪培拉2000年11月16日專電)http://news.sina.com.cn/w/146430.html?from=wap ,朝鮮與澳大利亞2000年重新建交,此事由朝鮮某外交官提及,故而人民網有這篇報道,朝鮮的導遊也對此事頗有提及,概因朝鮮本身也有這個說法。另還有朝澳斷交還有兩種說法,一是「澳大利亞支持韓國不支持我所以斷交」,二是「駐澳大事在堪培拉買寶馬被告知已被韓國大使買走啦所以我跟他絕交」。
不刪,請大家自行鑒別。
======================


必須要講一講88年的中越南沙海戰。其實海戰過程沒什麼,基本上是我兔一邊倒的碾壓,搞笑的是戰鬥前戲。

中越雙方的艦隊在南沙赤瓜礁對峙,隨後各自放下陸軍登陸礁盤。一塊二百米長的礁石上雙方共派上去了一百多人,基本上人擠人。但因為雙方都接到了絕不開第一槍的命令,因此雖然海上各自艦隊的大炮早早瞄準好對方,就盼著等著對方先開火,但場面異常平靜。

當然雙方誰都不傻,先開槍的一方在道義上會理虧,因此雖然大家都很著急,但是只能保持僵局。相比之下中方更加著急,因為海戰的決心早就下好,中方的海軍火力也有壓倒性優勢,但是這麼拖下去反而會增加變數。

為了逼迫越軍先開火,只能靠礁石上的陸軍挑釁。於是礁石上的場面開始混亂,雙方把槍口抵到對方臉上,互相辱罵,挑逗,比中指,曬屌。但是混亂歸混亂槍聲始終沒有響起。

時間流逝,海潮漲起,礁石越來越小,艦隊不能總耗在這裡,上面來命令了,北京的大領導們熬不動了急著去睡覺,這裡要趕快解決戰鬥,但是,絕不能開第一槍。怎麼辦尼?

陸軍的兄弟把槍一扔,大吼一聲」揍他丫挺的!」直接掄著拳頭沖了上去,於是一場現代戰爭靠著群毆拉開序幕。顯然解放軍的體格跟技術更佔上風,幾十分鐘內越軍被打的鼻青臉腫不要不要的。(腦補一下,PLA把猴子推倒在地上,一邊用啪啪啪打臉一邊數落:「你不是牛嗎?你不是有槍嗎?怎麼不開槍啊?你倒是開槍啊?開啊?怎麼、怎麼、不、開、槍、呢?」)

終於,某個越南士兵被揍的實在受不了了,扣動了扳機,打傷了我方一名戰士,聽到了這期盼已久的槍聲,所有人都長舒了一口氣。然後……

陸軍麻溜撤回船上,海軍開火,二十分鐘之內越南艦隊被團滅。。。。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雖然我們早已進入現代化戰爭,但是赤膊干翻對方仍然十分重要。假設一下如果單挑打不過越南人,很可能南沙海戰根本打不起來,我們的船只能載著一群被揍的鼻青臉腫的戰士回來。。。想想都難以接受。。。


一場國戰,雙方投入兵力近20萬,還有戰鬥機、坦克、火箭炮等重火力加入,歷時5個半月,最終以一方國土淪陷、政權被推翻而告終。
這樣的准現代化的全面戰爭,一定傷亡不小吧?
說出來你可能不信,雙方陣亡比為373:1000,哪怕加上各自盟友的損失,也不過623:1600……
這就是奇葩的烏坦戰爭。
失敗的一方——烏干達軍隊在1.3%的戰損下就崩潰了。
而獲勝的就是號稱東非解放軍的坦尚尼亞。


1978年11月,烏干達參謀總長遭阿明手下行刺,參謀總長僥倖逃生到坦尚尼亞。忠於他的一個裝甲團也叛逃到坦尚尼亞。中國在坦尚尼亞的軍事顧問對這支部隊進行了整編和訓練。為他們配屬了新的59式坦克。這支部隊後來編為」烏干達民族解放聯合陣線「,參加了解放烏干達的戰爭。


阿明大為惱火。為了坦尚尼亞收留叛逃的烏干達裝甲團,他下令入侵坦尚尼亞。烏干達軍隊在坦尚尼亞屠殺了8000邊民。阿明還污辱坦尚尼亞總統尼雷爾說:自己是一個拳擊高手,請尼雷爾與他在拳壇上較量一番。因為尼雷爾年事已高。他可反綁一手,腳綁鉛塊,只用單手迎擊。由他崇拜的拳王穆罕默德阿里來做裁判,絕對公正。


坦尚尼亞總統火冒三仗,下令三軍總動員迅速展開反擊。1978年12月,坦尚尼亞軍收復全部國土並打入烏干達境內。1月,坦尚尼亞軍隊兩路大軍擊潰烏干達軍隊進逼烏干達首都坎帕拉。戰鬥中,坦尚尼亞軍隊根據中國軍事顧問的建議,穩紮穩打。

進攻時,都是炮火進行地毯式炮擊,然後步兵跟在坦克和裝甲車後推進。為防裝甲車被敵軍擊毀造成車毀人亡,坦尚尼亞軍不坐裝甲車。而是躲在車後。儘管坦尚尼亞軍進展緩慢但傷亡極少。


烏干達軍隊則是躲在車中或蝟集在車邊,往往成為坦尚尼亞軍反坦克導彈和反坦克炮的知靶。阿明見前線失利。他又造謠說,中國軍人參加了坦尚尼亞軍隊的攻擊。還煞有其事地說,已經有一名中國軍事顧問的屍體落在了烏干達軍隊的手中。馬上就會在電視上展示。中國駐烏干達大使館駁斥了阿明的謠言。

【關於這個事的段子是這樣的:這個PLA軍事顧問是坦克戰專家,被發配到那裡去訓練軍隊,但過去一看那邊的軍隊太水了沒法訓練,就建議當地政府把軍隊推倒了重來。坦尚尼亞政府也實在,真的讓他按PLA的方法把軍隊推倒了重來。他訓練黑叔叔訓練的十分有效。

坦尚尼亞和烏干達開戰的時候跟著部隊打醬油結果被西方記者拍到了。

西方記者捅出來以後外交部傻眼了,嚇的外交部打電報過來問他有沒有參加戰爭,最後聽到只是坐著坦克到前線轉了轉之後,才放心把他弄回國了。後來坦尚尼亞總統訪華是指名要見他,要他去坦尚尼亞,過去的話封酋長。
這可不行啊,只好派到其他國家。結果副作用就是,派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的鄰國啊,仇國啊就來中國這裡說情要求換人。
最後沒辦法,只有把他送到一個沒有陸上鄰國的國家了(馬達加斯加)】

阿明同時向利比亞總統卡扎菲求助。利比亞軍隊共派出了2000多人的軍隊,他們裝備有蘇聯的」BM-21喀秋莎火箭炮「,T-55坦克和BMP-1步兵戰車。在烏干達南部的沼澤地帶。裝備有中國62式輕型坦克和63式水陸坦克的坦尚尼亞裝甲部隊,和裝備有蘇聯T-55坦克和BMP-1裝甲車的利比亞軍隊展開坦克大戰。

坦尚尼亞軍隊的中國水陸坦克更適合於沼澤地和水網密集地區作戰。而利軍的蘇制裝甲車和坦克在沼澤地施展不開。結果,利軍大敗,丟棄全部重武器,逃入恩德培機場和烏干達第二大城市金賈。


坦尚尼亞軍趁勝推進,很快在4月佔領烏干達首都坎帕拉。隨著烏干達各地的機場淪陷。利比亞軍隊與國內的空中通道被斷絕。最後被困在烏干達的利軍全部在恩德培機場和金賈向坦尚尼亞軍投降。


烏坦戰爭的結果總的來說是坦尚尼亞反侵略成功,烏干達阿明政權被推翻,烏干達處於水深火熱中的人民被解救。烏坦戰爭的結果無論是對於坦尚尼亞還是對於烏干達來說,都是一個美好的結果。這場戰爭給烏干達、坦尚尼亞及其周圍國家人民帶來巨大的傷害,對國際的影響也很大。在阿明統治期間,烏干達國力嚴重衰弱,百姓民不聊生 ,軍隊腐化嚴重。學者評價這樣一個不團結的國家,這樣一支紀律不嚴謹的軍隊,這樣一個不得民心的政府失敗是必然的,烏坦戰爭的結果完全是阿明咎由自取。

【前方高能預警,飯前飯後勿看】

阿明在1971年至1979年執政期間,他集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於一身,倚重少數民族,實行軍事獨裁,更為殘忍的是,當他發現自己的情人有男朋友之後,居然當即將其殺死,然後把他屍體煮熟後吃掉。他也因此獲得了「吃人魔王」的綽號。
而他非常自負,看他的稱謂:終身總統、元帥、哈吉、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功勛勳章及軍事十字勳章獲得者、所有陸地野獸及海洋魚類的統治者、蘇格蘭末代國王、大英帝國在非洲及烏干達的勝利者、馬凱雷雷大學校長、地理學教授、博士伊迪·阿明·達達閣下!
部下背錯一個字都有可能喪命

奧博特屬冷吉族人,阿明大肆屠殺冷吉族人。阿明先在軍隊殺起,因為他擔心軍隊中的冷吉族人會支持奧博特,不知那天他們以其人之道還其人之身,也會政變到他的頭上。軍隊中的冷吉族人殺光了,阿明再殺到民間。民間的冷吉族人殺的太多,來不及埋,就扔到維多利亞湖裡喂鱷魚,鱷魚吃不那麼多,許多屍體飄在湖上發臭。

阿明竟割下冷吉族參謀的頭放在冰箱里冷藏

阿明軍隊中的軍官都被殺光了。小兵就獲得提升。阿明提升士兵只講對自己忠誠,許多士兵忠於阿明,卻都是些殘忍貪腐之徒。他們殺人的方法五花八門,有用棒子活活打死的,有用大刀肢解後再砍頭,還有將人放在坦克履帶上活活碾死。

阿明不顧國家的貧窮,花巨資在首都建立宏偉的清真寺和非洲統一組織會館。餘下的國庫內的錢全被他放入了自己的腰包。

據統計,在阿明執政期間30萬烏干達人被殺害,還有近百萬人淪為難民逃到坦尚尼亞。

-------------------------------------------------------------

喜歡就點贊,討厭就吐槽。
關注蔣校長,乾貨不斷!



南北戰爭中的河狸衝浪之戰——北方海軍被南方陸軍困在密西西比河支流,自己築了一道水壩再炸壩,借著潰壩的洪水衝浪突圍。想像力、毅力和工程能力都能打滿分,指揮官戴維·波特乃我輩工程師的楷模。

築壩河狸:全滅、投降、燒船突圍外的第4條路

時間:枯水季節,艦隊所處的河流水位已經比艦艇的吃水還要低了。


地點:深入敵境數十公里,沒有己方的補給基地。


友軍:本來你奉命支援的陸軍不堪一擊,在小規模的失利後就全面潰退,把艦隊丟在了敵人的重圍之中。新的援軍已經不會有了。


敵軍:敵陸軍部隊已經從四面八方向艦隊實施了合圍態勢。


問題:如果你是這支艦隊的指揮官,在面對上述這種情況的時候,你會如何決斷?


回答的可能性一:「這仗怎麼打?還是投降吧。不過,艦艇一定要毀掉,不能把艦艇落到敵人手裡。」

回答的可能性二:「投降?那是懦夫的行為,我要戰至最後一兵一卒!」

回答的可能性三:「保存力量最重要,各部隊燒了船以後從陸上想辦法突圍,大家一定要活下去,為死去的弟兄們報仇!」


多數人相信會採取以上措施中的一種。應該說,這些都是很合理的選擇,然而,在世界海軍史上,偏偏有人不信邪,硬是用一種幾乎匪夷所思的方式擺脫了困境。


1864年初,美國內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正當聯邦軍歷盡艱辛取得了東線的葛蒂斯堡戰役和西線的維克斯堡戰役的勝利的時候,一種意外的威脅悄悄的降臨了。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擁立奧地利的一位大公馬克米西利安為墨西哥皇帝,對美國西南諸州產生了軍事威脅。這些州本來是在墨美戰爭前後美國從墨西哥手中取得的,所以法國當時的意圖十分明顯,就是想趁美國內戰南北兩軍無暇南顧的情況下,控制部分西南諸州。特別是「孤星共和國」得克薩斯州,由於位於南方陣營,幾乎無法得到任何其他州的幫助,於是備受威脅。


北方的聯邦政府認為,必須在得克薩斯有適當的軍事存在,一方面固然可以打擊南方分離主義分子,另一方面也可以震懾企圖趁火打劫的法國和墨西哥。於是,林肯要求其好友,新奧爾良的聯邦駐軍司令,陸軍少將班克斯組織紅河遠征軍,準備沿紅河突入得克薩斯,奪取得克薩斯的控制權。


為了能夠更好的完成這次行動,海軍方面也奉命實施支援,從正在密西西比河上巡弋的艦隊中,調動包括裝甲炮艦本頓Benton 、埃塞克斯 Essex 、卡隆德爾特 Carondelet 、路易斯維爾Louisville、蒙特城Mound City、匹茲堡Pittsburg,俘虜的南軍裝甲艦東港Eastport ,輕型裝甲艦奇里克斯 Chillicothe 、拉斐特 Lafayette、奇克陶Choctaw、尼奧肖 Neosho 、歐塞奇Osage和奧祖卡Ozark組成紅河遠征艦隊,指揮官是海軍少將戴維·波特。戴維·波特出身美國海軍家庭,其父海軍上校老戴維·波特曾經在1812年對英戰爭中遠征太平洋,其過繼哥哥(即老戴維的養子)海軍少將戴維·法拉格特則是新奧爾良戰役的英雄,美國海軍開始擁有將軍軍銜後的第一位少將。


戴維·波特本人則是聯邦軍在西部內河艦隊最早的裝甲艦指揮官,在亨利堡-多納爾森堡戰役、十號島戰役、奇襲亞祖河、兩次圍攻維克司堡等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其最大的特點並不是其驍勇善戰,而是其怪念頭百出。在維克斯堡戰役期間,他派出的撞角艦「西方女王」號由於擱淺被南方軍俘虜,而前去尋找「西方女王」號的新式裝甲艦「印第安諾拉」號不明就裡,遭到了「西方女王」號和其他叛軍炮艇的圍攻,重傷擱淺後被迫投降。


在得知這一消息的時候,戴維·波特已經把其主要的鐵甲艦通通派出去執行任務了。但是戴維·波特不願意眼睜睜地看著叛軍把「印第安諾拉」號打撈起浮據為己有。讓南方佬擁有裝甲艦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於是戴維·波特採取了一個讓所有的人的下巴都掉下來的行動。他找來一艘運煤船,在上面用木桶堆起了極其雄偉的建築和煙囪,又架上了許多的木製火炮模型。「這看上去比我指揮過的任何一艘裝甲艦都要強大。」戴維·波特後來這樣評價。這艘被漆成黑色、面目猙獰的「裝甲艦」被拖到密西西比河上,順流漂下。河上的叛軍小船嚇得四散奔逃,在「印第安諾拉」號上的叛軍打撈隊也放棄打撈的企圖,爆破了該艦後倉皇逃走。叛軍企圖獲得裝甲艦的計劃沒有能夠得逞。現在,富有想像力的戴維·波特將指揮聯邦海軍紅河遠征隊,這給後來戰鬥的發展埋下了一個意外的伏筆。


得克薩斯攻防戰從3月開始了。在3月12日,海軍艦艇開始駛入紅河。此刻的紅河,由於枯水期將近,雨水很少,以至吃水較深的艦艇航行異常的困難。但是在戴維·波特和其部下們的努力下,聯邦艦隊仍舊一點點向叛軍腹地塞文港推進。問題出在陸軍。


河狸之戰的戰場雷德河(英語:Red River),也譯作「紅河」,密西西比河西部大支流。


陸軍少將班克斯無疑是個非常有才能的人。他作為一位政治將軍而不是西點的職業軍人之所以有不錯的聲望的主要原因,是其在聯邦軍佔領新奧爾良後負責軍時管制時期取得的。在這個工作任上,他有效地恢復了當地的正常秩序,實現了當地居民與聯邦的和解,進而為陸海軍進擊西部腹地及對東南沿海地區實施封鎖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問題是,這為搞法律出身的業餘軍人最大的弱點就是並不擅長軍事。對得克薩斯的勝利進軍變成了散漫的遊園活動,部隊攜帶著笨重的輜重,在鄉間小道上好象春遊一般前進著。得克薩斯的南方叛軍不斷出動狙擊手、騎兵甚至民兵對其側翼實施騷擾和伏擊,使得其行軍速度變得更加緩慢。


五月初,當南方軍微不足道的主力和班克斯的前鋒發生遭遇戰並將其擊潰時,神經緊張的班克斯終於崩潰了。他下令聯邦軍全面撤退,狼狽地退出得克薩斯。這樣,聯邦海軍的紅河遠征艦隊忽然發現,現在,只剩下他們了,除此以外,就是從四面八方逼來的南方叛軍,以及水位日益下降的紅河……


情況非常緊急,如果不迅速撤退的話,聯邦海軍紅河遠征隊有可能會在得克薩斯全軍覆滅。這不僅會造成軍事上的嚴重失利,對當時的國際環境也會造成極其惡劣的影響。軍官們開始研究究竟應該採用何種方法脫險,但是紅河的水位問題擺在了他們的面前:部分河段的水位低於艦艇的吃水。也就是說,此時順流撤軍,將導致艦艇全部擱淺。一支被困住的艦隊,面對陸軍的打擊是非常脆弱的。曾經有過拿破崙的騎兵俘虜被冰凍的荷蘭戰艦的先例。那麼究竟應該怎麼辦?毀船投降?奮戰到死?上岸突圍?


這個時候,不喜歡按常理出牌的戴維·波特少將的鬼點子又來了。他下令把一些被摧毀的船隻殘骸集中起來,在艦隊的下游位置上築起了一道堤壩。這頗似河狸造堤、抬高水位的行為。不過,戴維·波特在這個臨時堤壩中,按照事先計算埋設了炸藥。這一切在南方軍的不斷騷擾下,最終還是順利完成了。受到堤壩阻擋的河水開始積蓄,最終形成了一個人工水庫。相信河狸先生們如果看到了戴維·波特的傑作,一定會羨慕不已吧?接下來,爆破、決口、潰堤、奔流……


聯邦海軍的裝甲艦上的水兵們提前了一個世紀享受到了衝浪的感覺(1908年,文明世界才學會了太平洋土著的衝浪技術,建立了第一個衝浪俱樂部。1962年時,第一屆世界衝浪錦標賽於澳大利亞的曼利(Manly)舉行)。所有的艦艇在奔騰的河水中搖晃著沖向下游。在岸邊的南方叛軍士兵們看得目瞪口呆。他們實在無法想像戴維·波特居然會製造一個人工洪峰來脫險。聯邦艦艇在在這洪峰中發生了多次嗑磕碰碰;有幾艘艦艇的船底被河床劃傷;在航度過程中各艦幾乎都發生了無法控制的情況……但是,最終,他們成功地衝出了包圍圈,回到了深水水域。1864年5月13日,歷盡艱辛的聯邦海軍紅河遠征隊終於再次回到了波光粼粼的密西西比河。在整個紅河遠征行動中,他們唯一的損失是因為傷勢過重而被迫自毀的從南方軍手中俘虜的「東港」號裝甲艦。


儘管進行了一場死亡行軍,儘管進行了一次頭暈目眩的航行,紅河遠征艦隊的水兵們依舊津津有味地向那些在密西西比河上巡邏的夥伴們講述著他們驚人的冒險里程。紅河遠征行動雖然最終以失敗告終,但是聯邦海軍的河狸築堤式的脫險,卻為一場不成功的戰役,划上了一個成功的句號……

艦隊剪影:


「本頓」號(Benton),一度是西部河流上火力最強大的裝甲艦,並擔任旗艦。 「埃塞克斯」號(Essex) 「奇里克斯」號(Chillicothe)

「本頓」號(Benton),一度是西部河流上火力最強大的裝甲艦,並擔任旗艦。 「埃塞克斯」號(Essex) 「奇里克斯」號(Chillicothe)

「埃塞克斯」號(Essex)


「奇里克斯」號(Chillicothe)

「奇里克斯」號(Chillicothe)


「卡隆德爾特」號(Carondelet) ,城市級裝甲艦中最慢但是最活躍的一艘,同級別的「路易斯維爾」號(Louisville)、「蒙特城」號(Mound City)、「匹茲堡」號(Pittsburg也)參加了紅河遠征。

遠征隊損失的唯一艦艇,由南軍建造卻由北軍繳獲並完工的裝甲艦:「東港」號(Eastport)。



「拉斐特」號(Lafayette)

「奇克陶」號(Choctaw),據說它最初是被當作一艘強大的撞角艦設計的,但它一輩子只撞沉過一艘友軍的小艇……


「奧祖卡」號(Ozark ), 帶有一門實驗性質的水下火炮,不過,沒人知道這門炮究竟能做什麼,所以,也就被忽略了……

再說一個比較匪夷所思的戰例細節,見下圖:


一支北方軍隊在陝西被壓著打了幾年戰略防禦,把自己防禦成了一支南方軍隊。沒料到吧,彭大帥的西北野戰軍主體是四川人……為什麼呢?


顯然是一級上將胡宗南同志送的,胡宗南盤踞關中,依託西安等大城市和隴海鐵路線,背靠川黔等省源源不斷地徵集兵員送給彭德懷同志……怎麼送的?您繼續看:

但你不要以為這成千上萬的四川士兵是被共產黨這邊的優厚待遇吸引來的,實際上,來了可能會被餓到哭:


其他待遇也不咋地:


而且他們也不是沒有過別的想法:


但共產黨還是有辦法讓他們心甘情願地留下來:



而且還大膽地讓他們當軍官,率軍出征。副總參謀長徐惠滋從俘虜兵到解放軍上將的傳奇在解放軍里絕不是個例:


對於這種囧事,胡宗南同志做了沉痛總結:


但蔣介石似乎覺得檢查還不夠誠懇,打算把他留下送死,順便自己也做了深刻檢討:

以上主要內容摘自《解放戰爭歷史紀實叢書》和王樹增的《解放戰爭》。這個過程的詳情還可以看我之前的回答:

以上主要內容摘自《解放戰爭歷史紀實叢書》和王樹增的《解放戰爭》。這個過程的詳情還可以看我之前的回答:

第二次國共內戰時期,國民黨戰敗主要是因為軍事策略失誤嗎? - 馬前卒的回答

總而言之,解放戰爭的勝負,根源不在49年渡江,不在於48年發起的三大戰役,甚至也不在於46年搶佔東北應該快一步還是慢一步。從20年代北洋政權解體開始,共產黨的勝利已經是必然趨勢:正確的革命思想帶來先進的組織—→先進的組織令更多高級策略和先進戰術成為可能—→戰場勝利保證了解放區土改成果—→最後共產黨打敗了買辦和地主,在4億人口面前樹立了無可置疑的「解放者」和「好人」形象,自然事無不成。

這個過程就是樣板戲時代幾億中國人可以背誦的一個寓言:

【大會閉幕以後,很多同志將要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去,將要分赴各個戰場。同志們到各地去,要宣傳大會的路線,並經過全黨同志向人民作廣泛的解釋……愚公批駁了智叟的錯誤思想,毫不動搖,每天挖山不止。這件事感動了上帝,他就派了兩個神仙下凡,把兩座山背走了。現在也有兩座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大山 ,一座叫做帝國主義,一座叫做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早就下了決心,要挖掉這兩座山。我們一定要堅持下去,一定要不斷地工作,我們也會感動上帝的。這個上帝不是別人,就是全中國的人民大眾。全國人民大眾一齊起來和我們一道挖這兩座山,有什麼挖不平呢?】

把20世紀波瀾壯闊的革命史拿來當背景,才能在這個平常故事中讀出排山倒海的力量。

以及:

歷史上有哪些影響很大的軍隊嘩變事件?產生的原因是什麼,之後又是如何解決的? - 馬前卒的回答

當年的兵變的確沒有給我們開創一個完美的世界,但起碼指出了人類進步的方向,讓善良和公義深入人心,讓平民們認識到自己挑戰舊秩序並勝利的可能性。帶來希望的人和帶來實際利益的人,兩者都是人類需要感激的恩人。

1917年大兵變之後,新的統治集團上台,有的還是舊集團改頭換面回來,但他們都懂得了一個不難認清的道理:讓法律上的賤民為貴族的利益拿起槍,是最愚蠢不過的行為,是效率最高的作死。你不和窮人講人權,窮人有了槍也不會為你留下生存的權利。用法律上的平等掩飾實際上的不平等,才是進(gao)步(ming)的統治方式。這個統治規則和平民的民權意識結合,就是我們當今社會的政治-文化基礎,是我們這個時代的「軟體」和19世紀最大的區別。

最後總結一下:從河狸艦隊到四川人組成的西北野戰軍,兩個案例都告訴我們,軍隊的作戰積極性永遠是勝利的根本。


相關回答:
歷史上有哪些本來是炮灰卻取得了意外成功的例子? - 馬前卒的回答


117年前的北京,幾十萬義和團,加上清軍的大炮,65天,打不下一個只有41條槍的教堂,期間還有諸多鬥法的場景,堪稱人類戰爭史的一件奇事。


下面我來講講這件中西法術大亂斗的故事。


庚子年間,清廷與洋人在京津一帶開打。


6月13日,義和拳進了北京,誓要橫掃一切洋妖,焚燒了洋人的教堂、住宅。


只剩下一座教堂,叫北堂。


北堂,又稱西什庫大教堂,位於西安門內北側,乃是天主教中國北方教區的總堂,主教是法國人樊國梁(中文名)。既然是總堂,修建時未免下了本,不但富麗堂皇,而且高大堅固。


1914年地圖,西什庫教堂附近。


6月15日,義和拳準備攻打北堂,與清軍一拍即合。


這天晚上,大學士剛毅指揮義和團,雲集於西安門,叫開大門,直奔北堂而去,官兵跟在後面。


到了西什庫大街,義和團先把不知誰家的棚子點了,火光衝天,眾拳民喊殺震天,算是亮相。但是這一夜並沒有發動進攻。


這天晚上,北堂里也擠滿了人,計有教堂職員、避難神職人員數十人,避難中國教民一千多人,加上他們帶來的妻兒老小,共計3500多人。而這些人,是沒有戰鬥力的。


有戰鬥力的,只有41個人。計有月初從法國領事館借來水兵31人,後來又從義大利領事館借了步兵10人。


41人,41條槍,不能連發。


反觀包圍在外的義和團,足足有八萬人,計有乾字團4萬多人,坎字團2萬多人,兌字團2萬多人,由端王領導。


直隸遵化城石門鎮西門天仙宮義和神團「坎」字旗


6月16日,早上,義和團將兩封勸降信綁在一支箭上,射進北堂。主教樊國梁的決定是,置之不理。義和團足足等了一天。


6月17日,見勸降無望,早上六點十分左右,義和團終於向北堂發動進攻。


進攻之前,義和團眾人齊聲高喊:「燒呀!」、「殺呀!」、「二毛子呀,你們的生日到咧!」


北堂里的人向外觀望,看見拳民們點燃高香,拿在手裡,向北堂跪拜三次,然後一手拿香,一手執刀,向北堂公門衝來。


第一次鬥法開始了。


北堂的牆上,早已挖了六個槍洞,六支槍探出來,嚴陣以待。


待拳民衝到距離200米的地方,六槍齊發,全部打在拳民身上,竟然不倒!新槍輪換,又是一陣齊射,這才倒下一片。


原來是人群過於擁擠,第一排的人中了槍,倉促不能倒下。


拳民見許多人倒下,大驚,停在原地,北堂內見狀,趕緊補射第三排槍,又打倒一片。


於是拳民們大喝一聲,全部轉身跑掉了。


強攻不成,就用火攻。


義和團將北堂相鄰的房屋全部點燃,然後作法借風,要以風帶動火勢,引燃教堂。


然而法術偏偏失靈了,義和團認為,是北堂內的洋鬼子法術厲害。一位傳教士後來的回憶,也印證了這一點:

「我們祈禱,多次神奇的響應。至少兩次,房子要著火的時候,風向變了。」

法術不成,還有技術。


拳民們搬來許多竹子制的「滋水筒」,將煤油噴射進北堂,然後射入火箭,一時間,北堂內處處起火。


火很快被撲滅了,於是再滋油,再射火箭,再滅火。如此循環,17日這一天就這樣過去了。


往後的幾天,義和團毫無新意的重複了第一天的強攻。


拳民們以大紅粗布包頭,正中掖藏著關帝神馬,汗衫外,穿著大紅粗布肚兜,黃裹腿,紅腿帶,手執大刀長矛、腰刀寶劍,口中呼嘯奔來。


義和團甘軍士兵


第一排的人被排槍射倒,後面的人立即退走,過一會捲土重來,第一排被打倒,退走。如此往複,樂此不疲。


這樣來來去去,在洋人看來,簡直匪夷所思。但是義和團自有道理:每次衝鋒前,都會作法,進攻受挫,乃是洋人妖法厲害,只得重新作法,再接再厲。


在外圍指揮的端王,十分相信義和團有神術,為了給他們打氣,決定命令清軍向北堂開炮。


6月22日,端王調集8門大炮,架在北堂半公里處,連續不斷轟擊教堂,把教堂打的千瘡百孔,有一發正巧落在槍洞位置,六名洋人士兵被當場炸死。


炮火聲中,義和團喊殺衝鋒。


六個槍洞重新換人,開始齊射,衝鋒的拳民第一排倒下,後面的撤退,再衝鋒,倒下,撤退。又開始重複前幾天演示無數次的程序。


教堂的士兵甚至掌握了規律,在義和團退卻以後,打開北堂大門,到門外走一圈,撿幾把刀劍回來,給大家瞧。


十幾天過去了,義和團重複著這樣的進攻,既不改變,也不撤兵。似乎專一要送沖在第一排的同袍去死。


其實,教堂里的情況也不樂觀,為了躲避炮彈和引發的大火,教民們跑來跑去,死傷無算。


外面的人不知道北堂里的情況,義和團很有耐心,仍然在來回運動,但是時間一久,端王不耐煩了。


他找來義和團的大師兄,問:「你們往日打一教堂,片刻功夫就完成,怎麼這次如此周折?」


大師兄回他:「此處與別處教堂不同。」


端王問:「怎麼個不同法?」


大師兄回答:

「因有無數婦人赤身裸體,手持穢物,站於牆頭,又以孕婦剖腹,釘於樓上。故我等請神上體,行至樓前,被邪穢所沖,神即下法,不能前進,是以難以焚燒。另外,大毛子(指樊國梁)用女人的陰毛製作了一器具,他在樓上用這個東西指揮,所以被我請上身的神,全都避走,不能附體,是以不能取勝。」

所謂大毛子樊國梁製作的器具,據描述,乃是集合上萬洋女人的陰毛,編織而成的一面大纛(旗),金光燦燦,邪氣衝天,眾神皆不能近也。


清末進士華學瀾《庚子日記》,關於「陰毛旗」的記載。


你有陰毛旗,我有紅燈照!


義和團先是發布公告:

「各團諸位師兄:今為西什庫洋樓無法可破,特請金刀聖母、梨山老母,每日發疏三次,大功即可告成。再者,每日家家夜晚掛紅燈一個時辰。北京城內可遍為傳曉。」

然後找來許多十五六歲、未出嫁的女孩,叫她們扎紅帶,裹紅巾,紅肚兜上寫「護心鏡」三個大字,走路如跳舞,左手執紅巾,右手搖紙扇,或提紅燈,奔赴北堂而去。


紅燈照年畫,鄧福星 作


金刀聖母也來了,據目擊者說,這是一個四十多歲的婦女。金刀聖母在一旁助陣,跳起了毫無規律的舞蹈。


義和團在舞蹈的助陣下,再次發動衝鋒,毫無意外的被打倒了。


不是大師兄不給力,奈何洋人有妖法啊!


端王大發雷霆,一旁的大學士啟秀靈機一動,說:「這些義和團道術可能太差,無法抗衡洋人的道術。我倒知道五台山上有個和尚,道術很深,請下令速讓他來破咒。」


端王立即派人前往五台山,十天後,和尚到了。


端王叫他準備破解洋人的震懾之術,和尚便忙碌起來。


先在拳民中挑選肌肉健壯的一百個,再從紅燈照里挑選十個貌美的,最後,還把大學士剛毅也納入隊伍。


準備完畢。


端王問他:「何時攻打教堂最吉?」


大和尚掐指算了半天,答:「今日下午三點最吉。」


端王又問:「如何前往?」


大和尚很鎮定,道:「騎王爺的馬。」又道:「備大刀一把。」


中午,和尚跳上馬,舞著大刀,朝教堂衝去,其他人步行在後,剛毅大學士也不例外,跑的氣喘吁吁。


到了教堂附近的西安門內,和尚下了馬,附近店鋪早已被義和團搶劫一空,找了間當鋪坐下,等下午三點到來。


旁人立即送上一壺酒、一盤菜,和尚也不客氣,邊喝酒,邊吃菜,還看著手下眾人微笑。


將近三點鐘,和尚喝完最後一口酒,出門,上馬,舞著刀,帶領眾人向教堂衝去。同時叫人扔火把進去。


教堂立即以槍聲回應,將最前面的肌肉男和美貌女孩打倒,大師兄們轉身就跑,剩下的女孩又被踩死不少。


和尚依舊舞著刀,喊道:「起來!起來!不要裝睡!」


剛喊完,就被一槍打中腦袋,身子一晃,又被幾槍打中胸口,栽下馬來,馬上就死掉了。


剩下的人跑的更快了,剛毅年紀太老,跑到西安門,扶著牆喘氣,門口看熱鬧的老頭,不知道他是宰相,笑道:「你老先生如此年紀,也學此道,何苦呢。」


大和尚的屍體被拳民一直拖到西安門外,才敢停下來。


人問:「大法師如何?」


答道:「法師睡著了,我們用咒喚醒他。」


但是,直到將和尚拖進端王府,脊背上滿是血痕,腦袋上、胸口冒出的血都冷了,也沒醒來。


也許,法術真的不管用了。


進攻的方向改為地下,挖地道埋地雷。


這時已經是7月18日,終於有了進展,地道的地雷爆炸,炸塌了兩棟房屋,埋葬了100多個教民和一個教士。


接下來幾天,地雷四處爆炸,更多人死亡。


北堂里的飲食也供應不足了,6月29日之後,教堂每天殺一匹騾馬,煮進粥里,直到牲畜全被殺光。8月初,連草根、樹皮都吃光了。教士們只能祈禱天主降下糧食來。


讓北堂里的人略感欣慰的是,進入8月以後,義和團的進攻頻率明顯降低了,清軍也低調了很多,只在晚上,才發射幾枚炮彈,而且完全沒有準頭。


一位參觀過清軍炮隊作戰的人,在日記里寫到:

他們在牆根鋪著席子,有躺在席上做夢的,還有的正在吃東西,喝酒的,聊天的,如果你不知此時的形勢,還以為他們的任務是守大炮。


偶爾,看守大炮的士兵也會實戰。有人睡累了,醒來,慢慢走到大炮前,摸摸炮管,說:「有點涼,再來他幾下。」別的炮兵走到炮前,也摸一下,回道:「是涼了,那就來幾下?」然後就點火,大家捂住耳朵,放了五六炮,又各干各的去了。

清軍炮隊。(修改,刪去年代)


終於到了8月14日。


早上8點,洋人聯軍進入北京城,攻佔了順承門。


9點,打開西安門。


義和團與清軍在皇城內築起兩道街壘抗擊。


一小時後,聯軍先後攻下兩道街壘,進入北堂。


中午,聯軍擊潰從紫禁城增援的義和團與清軍,佔領西華門。


清軍武衛中軍、武衛後軍,及庄親王載勛統轄的虎神營、神機營的馬步隊、火器營炮隊等,四散奔逃。


義和團孤軍作戰,被圍困在西安門內,最後趁著夜色,在皇城宮牆上挖了一個大洞,才逃出生天。

這一天,義和團和清軍死傷600人以上,聯軍各死傷10餘人。


至此,攻打北堂戰鬥結束了。


洋鬼子的神,打敗了義和團的神,正如一位傳教士總結的那樣:

「那個夏天,留給人最深刻的、一生難忘的印象,是上帝的力量無處不在,最終的結局就是上帝的意志。」

(本文內容改編自《天朝的狂歡》鶴闌珊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圖片來自網路)


當我們看到發生在別人身上的奇葩戰爭,可能會覺得很搞笑,很逗比。
然而,若是這些奇葩的場面發生在自己身上,我所能感受到的,是愚昧與悲哀,是恥辱與辛酸。

道光二十年時(1840年),英國人帶著他們的堅船利炮,威風凜凜地駛入廣東附近的海域,準備入侵中國。
守將琦善賣國求榮,將廣州海防的武裝撤出,解散抵抗力量。英軍節節勝利,先後攻破廣州前沿的沙角、大角、虎門等炮台。
道光皇帝只得罷免琦善,派出賬下大將,伊犁將軍奕山親赴廣州應戰。

奕山抵達廣州之前,離廣州最近的湖南提督楊芳已經帶領人馬進駐救急。
楊芳這人,因早年鎮壓湘黔苗民起義、川楚白蓮教起義有功,在喀什噶爾進軍平叛中也立下汗馬功勞,連道光都親自讚揚他為「黔省之英,自幼知兵,戰功久著,謀而後行」。
因此當這位「名將」馳援廣州之後,當地人民都覺得大救星到了,其所到之處,人民都圍住他的車馬,歡呼不絕。就連被解職的林則徐如此認為,他特地出面為其助威。

然而,這位「名將」在鎮壓自己人起義方面頗有心得,面對洋人,便不知道怎麼辦好了。

他親眼目睹了英國戰艦的霸道,更是震驚於對方炮火的強勁。
「為何洋人的炮火總是能命中我們,而我軍卻打不中他們呢?」這個問題深深困擾著他。


這確實是一個問題,因為根據當時的技術而言,清軍的船隻和火炮技術,和對方並無代差,技術原理也是一樣的,但為何射程、射速和精度卻相差如此之大呢?
楊芳當然想不到,這是由於英國工業革命,鋼鐵冶煉和製造業早已遠遠甩開大清,因此兩國在武器工藝和製造精度方面,也是天差地遠。


楊芳機智地判斷,對方的軍艦內必定有人會使用妖術(「必有邪教善術者伏其內」)。
於是,他決定以毒攻毒,以邪攻邪。

他在廣州全城廣為告示,收集女人用過的馬桶(「傳令甲保遍收所近婦女溺器」),以此作為迎敵之策。他命人將這些女人使用過的馬桶全部擺放在一排排的木筏上,每個木筏之上,都安排一位副將掌控,將馬桶口面朝敵艦衝鋒,以此來破掉英國鬼子的妖術。
這件事甚至被記錄在《粵東紀事》、《夷氛聞記》上都有記載:「惟知購買馬桶御炮,紙紮草人,建道場,禱鬼神」。

至於實戰的效果,就不必多說了吧。。
苦逼的肯定是木筏上那幾個副將,迎著炮火打擊不說,還被糊得一臉屎。。
戰後,廣州百姓大失所望,編了段子痛罵楊芳:「糞桶尚言施妙計,穢聲傳遍粵城中。」


戰敗的楊芳跪著和英國人簽訂了《廣州停戰協定》,他接納了英國人的全部要求,並交納了對方索取的「贖城費」600萬元。
然而在向皇帝彙報時,楊芳的奏摺中顛倒黑白,自稱自己如何機智,英勇退敵。
道光深以為然,對楊芳大加讚賞,在回批中寫道:「客兵不滿三千,危城立保無虞,若非朕之參贊大臣果勇侯楊芳,其孰能之?可嘉之處,筆難盡述。」

類似的事情也發生在義和團身上,為了對付洋人的大炮,拳民們想到一個主意,他們找來滿城的妓女,讓她們脫掉褲子,一個個撅著屁股對著洋人的炮筒,認為這樣炮彈就打不出。
這些妓女都成為了炮灰。


義和團出身底層,文化水準低情有可原,身為清軍將領也屢屢奇葩,就未免太可笑了。
在英軍圍攻虎門炮台的時候,由於守軍人手不足,為了震撼對方,當地駐軍也想出了一個妙招。

他們大概是參考了《三國演義》里的疑兵之計,命令士兵列隊,輪流圍著炮台後的小山轉圈跑,以造成兵馬增援源源不斷的假象。
英軍一開始以為他們是在鍛煉身體跑操,明白實情後紛紛哄堂大笑。

在隨後的寧波守衛戰中,奕山的難兄難弟,揚威將軍奕經也盡顯奇葩。


他在杭州指揮作戰時,為了尋找克敵良策,親自前去當地的關帝廟抽籤。簽上有云:「不遇虎頭人一喚,全家誰敢保平安。」
奕經大受啟發,他讓部下個個都穿戴上虎皮帽,屁股後面掛一條假的老虎尾巴。又定於1842年3月10日四更時分出兵,因為這個時間點是「虎年虎月虎時虎分。」

慘敗之後,任「摩底士底」號戰艦司令的賓漢,在其所著的戰爭回憶錄《英軍在華作戰記》中,是這樣描述清兵屍體的:「他們的帽子是一種特別詭異的形狀,像是用老虎頭上的皮一樣,每個人都有一根老虎尾巴垂在身後。」

也許他們想要扮老虎吃豬,然而本質卻是扮豬吃老虎。

寧波一戰中還有一位「名將」叫張應雲,是寧、鎮攻城戰的「前營總理」,此人可稱得上足智多謀。
他在寧波一戰中,想出了各種奇招克敵,非但如此,頗有才情的他還喜歡把自己的戰術賦成詩,在戰前自我欣賞。

譬如這首,
「潮打梅墟浪跡深,乘潮樓櫓織江心。
誰牽一笮粗於臂,橫作千尋鐵鎖沉。」

也許是從三國中東吳鐵索沉江得到靈感,又或許是李舜臣對付日本人用過同樣的招數。
張應雲想在梅墟中布設鐵鏈,鎖住甬江,以阻擋英國戰艦推進。

可是他找來的鐵鏈太重,紛紛壓斷木樁,沉到了江底。此時已經來不及重鑄了。
「鐵索連環」被「無懈可擊」之後,張應雲只好用竹製的纜繩來代替,想靠這玩意兒擋住炮艦,結果一碰就斷,不但沒能擋住敵人,還打草驚蛇,讓英軍知道此地設有埋伏。
「及寧波開仗時,果有一火輪船闖潮而至,船大纜細,遇即迸斷,而英夷反因此知我岸有伏兵,駕炮來擊雲。」

一計不成生一計,張應雲一拍腦袋發明了一種「緞炮」。
所謂緞炮,是以綢緞束成筒狀,層層包裹住薄銅膽,外面再用牛筋、生漆綁縛住。
張應雲認為,「緞炮輕而易舉,又省工價,臨用時裝葯,審准之法亦視火炮較易。」
然而開戰後,緞炮被洋炮完爆。「夷炮已先發擊,傷鄉勇數人,餘眾遂潰逃。及退歸駱駝橋,點視兵勇傷者13人,而緞炮800門拋棄無一存者。」
張應雲耗資16000銀兩的發明全無用處。

張應雲又想到了在我國古代戰爭史上百試不爽的火計。
他安排人在許多竹筏上放置易燃物,引火之後向著英軍的戰艦飄去,希望能在戰艦起錨之前燒毀它們。
如果成功的話,張應雲妥妥就是周公瑾重生了。

英國人看到這些燃燒著的竹筏朝自己衝來時,覺得莫名其妙,安排快艇把它們一一打翻。其他攻擊點的竹筏還沒來得及引火,就被英國的快艇打跑了。


不甘於失敗的張應雲,又腦洞大開,想出了一個驚世駭俗的戰術。
他想到,如果在猴子的背上綁上鞭炮,然後把它們扔到英國人的戰艦上,背上燃燒的火焰會促使猴子們四散逃竄,說不定能撞進船上的火藥庫,就可以把戰艦引爆化為齏粉。


張應雲真的這樣做了。他四處搜集來19隻猴子,並把它們帶到了前線。
然而這時問題來了,清軍根本無法接近英國戰艦,更別提把猴子扔上甲板了。(當然就算扔上去也沒什麼卵用。)
於是這一作戰方案又一次失敗了。

作戰失敗後,張應雲把這19隻猴子寄放在慈溪的舉人馮熔家裡。慈溪城破後,馮舉人逃難,這19隻猴子都被活活餓死在家中前廳。


這一幕幕奇葩卻令人辛酸的戰鬥,就發生在距今不到兩百年前的那場鴉片戰爭中。
在戰敗後簽署的《南京條約》中,清政府割讓香港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通商。英國還從中享受到協定關稅權、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一系列特權。
在這之後,中國進入了一個恥辱的任人宰割的時代。


新中國成立以來稱帝者一覽

資料來源:《帝夢驚華》,作者:莫辛 廣州出版社 1998

[大中華佛國](1947----1953,1983)

先主石頂武1947——1953圖謀叛亂,被人民政府處決。

後主石金鑫1983石頂武之子,1983年在農民「丞相」李丕瑞的「輔佐」下登基,於湖南醴陵農村復國,旋被縣公安局鎮壓

[道德金門皇帝]

丁興來(盲人)1981----1990地處大別山,創道德金門教,然後稱帝,封了"正宮娘娘""西宮娘娘""宰相"等21個人,賜"仙印"41枚.由於交通閉塞,直到稱帝後十年才被發現並被鄉政府處理

[中原皇清國]

正皇帝張清安1982

副皇帝廖桂堂1982以皇清為年號,地處大巴山。

張清安刻「玉璽」,設「後宮」,分封「丞相,文武百官」,「頒布《天律森吏》」,打算定都巴中縣,把巴中川劇團大樓當皇宮,甚至寫好了準備(通過郵局)寄到台灣的冊封蔣介石為「威國王」的「諭旨」,還決定要「御駕親征」,結果還沒出師,就被縣公安局給滅了


[聖朝國]

1980----1982林文勇,地處大巴山儀隴山區,被縣公安局鎮壓

玉皇大帝

1982年地處大巴山的曹家元自稱玉皇大帝,旋滅

皇帝

1980年地處大巴山的朱仕強自稱皇帝,僅七日即被村書記帶人滅了

[大聖王朝](1986----1988)

女皇晁正坤1986——1988地處膠東半島。行巫術、招童男、建「後宮」,後被縣人民政府鎮壓。


女皇晁正坤


[萬順天國](1990——1992)

李成福1990——1992地處豫西。自建安民黨、萬李起義軍,自稱唐朝後裔,妄圖以農村包圍
城市的方式復辟唐朝帝制,定都西安。後被鄉派出所3名幹警滅了。後村民立李成福兒子李欲明為帝.李成福的妻子為太后垂簾聽政。兵擁八人,立丞相,修皇宮
(後因資金問題改為一個瓦房)。因人口普查被發現,被公安幹警剿滅。

大有國〕帝號:曾應龍

這位大帝登基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起因是反對計劃生育政策。於是在農村立國,稱皇帝,調動
大軍(數百人),殺入縣城,攻陷縣醫院,俘全部醫生、女護士,將所有計劃生育用品搜出並銷毀,史稱「縣城銷套」。後人民解放軍迅速發動反擊並圍困了縣醫
院,皇帝率軍頑強抵抗後兵敗被俘。由於在戰鬥中有2名女護士死亡,本應判該皇帝死刑。念其無知,判處無期。前幾年還有人採訪他,還在服刑。

90年代地處大西南偏遠山村的農民趙振國自稱天道教的玉皇大帝


這些所謂的「皇帝」大致分為三類人,一、文盲。二、江湖術士。三、權力狂。他們大都是地處邊遠地區和山鄉,由於交通閉塞,土地貧嵴,村民愚昧,拉幫結派聚眾稱帝。


來打醬油,列出幾個比較好玩的:

1)南美,巴拉圭的作死戰爭:

1864年,小小巴拉圭去偷襲巴西。想擴展一下自己的領土。
不久,巴西跟阿根廷和玻利維亞聯盟了。這周圍三大國很快就滅掉了巴拉圭。
最後,巴拉圭反而損失了自己50%的領土,還被對方這三國瓜分。

不知道巴拉圭是怎麼想的呀;無論從什麼角度去比,巴西比巴拉圭大數十倍。阿根廷也要比它大十倍。
玻利維亞也都比巴拉圭厲害幾倍。這不是作死嗎?

(大概相當於。。。緬甸偷襲中國,結果中國、印度和泰國都一起去打緬甸,這種感覺)

2)中美,足球戰爭:

1969年夏天,正在進行1970年足球世界盃拉美外團賽。裡面有兩個中美小國:薩爾瓦多與宏都拉斯。打了三場,最後有一方贏了。還真的開戰打起來了,打了五天五夜。。。

這倆鄰居的仇恨也比較深吧,不僅僅是因為足球。宏都拉斯面積比薩爾瓦多大五倍,但是薩爾瓦多人口比宏都拉斯大很多很多。越來越多的薩爾瓦多人在大規模移民到宏都拉斯,導致不少矛盾。其它的不說了,只是覺得找這個理由打戰還真夠任性的。

3)說個美國的吧:英美豬戰:

1859年,這是英國跟美國最後一次打起來。規模不大,大概在現在的加拿大溫哥華附近。

為何叫豬戰呢?英國那邊農民有幾頭豬。隔壁美國農民種土豆。雖然邊界不太明確,但是雙方關係本來好好的。突然有一天,其中一頭豬跨界跑到美國人家偷吃土豆。導致美國農主把這頭豬給槍殺了。第二天撕逼開始了。英國農民說「你沒資格殺我這個豬,土豆該自己管好,不怪我」。美國農民說:「我正在吃那些土豆,你這個豬都沒管好,活該」。反正美國農民願意賠十美元,但是英國農民要求一百美元。

事情鬧大了,英國當地警察把美國農民抓走了。所以美國只好動兵。美國本來只派了66個兵去維護當地美國人。結果英國派了一整旅團(3000人)去反擊。後來美國也補了500人左右陣對陣。

過了幾天,還沒有一方敢開槍。媒體不斷把事情擴大了。最後兩國領導談判和平解決。美國與加拿大的邊界終於搞清楚了,就不再有類似的事情發生。

4)歐洲,酒鬼戰爭:

1990年左右,蘇聯解體。烏克蘭、摩爾多瓦等國獨立。當時摩爾多瓦絕大部分民眾想投靠隔壁的羅馬尼亞以及歐盟。但是有一部分人在東邊還想貼近俄羅斯。這個地區叫Transnistria。

說實話,這個戰爭到現在還沒結束。偶爾又有人造反搞大新聞。雖然沒有烏克蘭內部矛盾那麼著名,但是一直都存在這個小戰區。

問題是這個Transnistria戰爭很難打。Transnistria獨立派一直沒有徹底屬於自己的村鎮。所以雙方戰士一直要住在一起。有時候大家冷靜了,不打了,一起做生意,一起吃飯喝酒,等等。偶爾突然有政治人物發令要繼續廝打,大家拿起槍繼續奮鬥。白天列陣,晚上一起回到鎮上喝酒。

因此,有被叫做「Drunken War」(酒鬼戰爭)。要是某個老鄉戰火逝世,大家晚上一起喝幾杯Vodka來紀念。說實話,作為整個歐洲最窮的地區,還蠻讓人感動。

5)中國相關的,明朝斯里蘭卡戰爭:

不能夠全部解釋。更多細節在這裡:wikipedia/wiki/Ming–Kotte_War

大概是斯里蘭卡島上有個小暴君Alakeshvara。鄭和來到斯里蘭卡的時候,看著人家欺負老百姓不爽了,所以順便推翻了人家,綁起來帶回南京見永樂帝。

比較好笑的細節是。。。永樂帝不滿意這件事,讓鄭和下次出海一定把人家送回去。但是送回去的時候,已經過了兩三年吧,斯里蘭卡都換了新的王朝。所以Alakeshvara直接被送死。

好吧,就先說這些。。。


純搬運:海螺共和國「獨立戰爭」

  • 背景

海螺共和國是是佛羅里達州南端的一個小半島,西嶼。因為地理位置的關係,西嶼成為加勒比海偷渡客登陸美國的第一站。


為了防止偷渡,聯邦政府於1982年在西嶼通往大陸的公路上設卡盤查,島上居民每次通過關卡都要出示身份證件以證明自己不是偷渡客,這使他們感覺深受侮辱。


在市長丹尼斯·沃德羅與佛州當局多次交涉未果的情況下,西嶼的居民憤怒了。「既然他們把我們當外國人,我們就當外國人好了!」在這樣的聲音中,大家決定建國獨立,於是就有了所謂的海螺共和國的誕生。

  • 「獨立」戰爭

1982年4月23日,在市區廣場上,市長沃德羅在市民的簇擁下登上一輛平板卡車,宣布海螺共和國成立,並自任總理。然後立即宣布向美國宣戰。當然了,戰爭是遊戲性質的,就是用一條古巴麵包敲打人群中一個身著美國海軍制服的男子。1分鐘後,沃德羅總理就自動向該名男子宣布投降。


作為戰敗國,他要求美國給予10億美元的經濟援助重建家園。這場鬧劇立刻在美國各大媒體輪番播出,在美國人笑得前仰後合的同時,海螺共和國的目的也達到了,聯邦政府悄沒聲息地撤除了設在西嶼公路上的關卡。可海螺人玩得還不過癮,他們要繼續胡鬧下去。

  • 「反侵略」戰爭

1995年,海螺共和國就遭到美國「入侵」。這當然不是我們很容易想像的那樣是美國要鎮壓海螺共和國的獨立,而是美軍第478營的一次例行海島攻擊演習,只不過地點恰好選在西嶼。


得知整整一個營美軍「來襲」的消息後,海螺共和國出動了陸軍(用傳統武器古巴麵包投擲美軍)和海軍(乘坐小艇用水槍射擊美軍)進行抵抗,並向五角大樓提出抗議。


「海軍司令」哈維向478營的穆勒少校宣讀了海螺共和國的交涉條目,最後大聲質問美軍是否同意所有條款並尋求「海螺共和國」許可入島?


「是的,正確。」少校答道。


全場頓時掌聲雷動,螺號齊鳴,海螺不戰而屈人之兵,美軍也順利完成了演習,結局是皆大歡喜。


此後,「1995年反美戰爭」的勝利被當做海螺共和國史上最大的事件來紀念,每年國慶時民眾都要模擬這場戰爭,玩水槍戰和扔麵包。


來源:「海螺共和國」的遺憾

維基:海螺共和國


四月份的某一天本工科狗寫了第一份答案,當天就被評論不搞笑,我把草稿改了又改覺得還是不搞笑,心想我還是適合當工科狗,就棄療了
然而一個月之後我發現竟然依然有人在等我「下午」更新,真是慚愧
那我就更新一發把

答主不太忍心寫一戰了
那我水幾個前一戰的

1.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

不說話,直接上維基百科
「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爭(1778年—1779年),是普魯士與奧地利因巴伐利亞王位繼承問題而爆發的戰爭。因戰爭時雙方都在忙著在波希米亞收穫馬鈴薯,所以這場戰爭又叫做「馬鈴薯戰爭
巴伐利亞王位繼承戰沒有大的作戰行動,雙方滿足於相互對峙,忙著在波希米亞收穫土豆(馬鈴薯)。1779年,在特蕾西婭太后的敦促下,在1779年於法國和俄國調停下召開特申會議,戰爭結束,奧地利僅佔領了巴伐利亞領土的一小部分,薩克森得到了賞金,而巴伐利亞則仍然由泰奧多爾選帝侯繼承。」


2.勃蘭登堡的奇蹟
竟然沒有人說。。。真是奇怪
腓特烈大帝即位之後四處作死,亂拿別人核心領土(我說西里西亞),還和英國同盟,終於遭到了所有大陸國家的鄙棄,其頭號敵人,奧地利公國的大公瑪麗亞特蕾莎成功的達成了一個法國-奧地利-俄羅斯同盟(此時的奧地利大小相當於半個中歐)(我也不知道普魯士幹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情,包括瑞典、波蘭、西班牙、以及大部分日耳曼諸侯和意呆利諸侯也統統站在普魯士的對立面上,相當於全歐洲幾乎團結起來吊打普魯士)
雖然腓特烈大帝軍事才華橫溢,在被歐洲一起吊起來之後還是拳打渣蘭西腳踢奧地利,然而等聯軍站住陣腳和毛子投入戰鬥,戰局瞬間逆轉(也不考慮一下普魯士多少人,歐洲多少人,淹也能把腓特烈淹死)

1761年,大媽已經不想打仗了,他要求腓特烈承認失敗,割讓西里西亞,腓特烈拒絕,英國遂停止援助。整個歐洲,包括許多普魯士人都要求腓特烈讓步,他的士兵已經失去戰鬥的意志,他們聲稱如果再次受到攻擊,他們寧願投降。1761年底,腓特烈二世發現自己孤獨的對抗一打以上的敵人。他承認,只有出現奇蹟才能解救他。

然後,奇蹟就真噠出現了!!!!!

1762年1月,俄國女沙皇去世。新任沙皇是腓特烈的腦殘粉(=o=),於是他瞬間停止了對俄國非常有利的七年戰爭,轉而站在腓特烈一邊。俄國這麼一反水,聯軍直接崩掉了,此後不表。

1763年2月15日,以普魯士為一方,以奧地利和薩克森為另一方簽訂了結束七年戰爭的胡貝爾圖斯堡和約。和約確認普魯士對西里西亞和格拉茨伯爵領地的領有權。

考慮到歐洲之外的戰場,我只能說聯軍完敗。

附上戰爭影響(來自百度百科)


奧地利繼上次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和第二次西里西亞戰爭後再次不敵普魯士。瑪麗婭·特蕾西婭而後一直對葉卡捷琳娜大帝和腓特烈二世有敵對情緒,並在晚年致力於瓜分波蘭來尋求失去西里西亞的補償。

俄國在七年戰爭中鞏固了其在東歐的勢力。俄國沙皇在戰爭後期的倒戈行為引來奧地利和法國的一片罵聲、卻贏得了普魯士的友誼;日後葉卡捷琳娜皇后罷黜不守信義的前沙皇、自己登基為女皇;並更趨於向西擴張,踴躍於瓜分波蘭。俄國名將魯緬采夫亦在此戰中成名。

波蘭,R.I.P

以下是四月份我改了又改最後棄療了的東西,一點都不搞笑,隨意隨意

----------------------------------------------------------------
知乎首答,希望贊能上五

這裡討論戰爭過程豆比的戰爭。以下豆比可能很多都寫成了萌,反正意思也差不多

一.一戰
一戰其實比二戰萌(豆比)多了,大家說到二戰裡面的賣萌,一般人主要是黑意呆利,但是黑意呆利的段子有很多是不可考/不可靠的,還是一戰萌。
為什麼一戰萌呢?因為在一戰之前歐洲各國已經一百年沒有好好打仗了,1815-1914這一百年裡面唯二可以看的戰爭是克里米亞戰爭和美帝南北戰爭,普丹普奧和普法都打得太快沒什麼可看的。所以各國的很多將領的思維還停留在拿破崙時期,面對現代化戰爭捉的一首好大急。

1.意呆利前線
奧匈(後來還有德國)VS意呆利(最後意呆利差點亡國之後英法來救意呆利)

伊松佐河戰役(一共十二次)
先上圖,圖是第十二次伊松佐河戰役
你們看意呆利的傷亡其實跟同盟國也差不多嘛。。只是俘虜多了點

意呆利在戰中花樣賣萌,以第一次伊松佐河為例

意呆利在戰中花樣賣萌,以第一次伊松佐河為例
1915年5月24日,意呆利對奧匈宣戰,然而出於恐懼,義大利人沒有對德國宣戰。
意呆利當時有170萬人,然而除了人數的巨大以外,意呆利的戰爭準備及其低劣——大炮嚴重不足,機關槍僅僅夠裝備兩個團,沒有手榴彈,很多軍官不得不自己花錢購買手槍。意軍就連頭盔也很短缺,要由法國來提供,上面印有字母RF(意為法蘭西共和國)。士兵既無炸藥,也無鉗子,只好用園藝剪刀來切割鐵絲網。
戰爭一開始,意呆利就花樣仰攻阿爾卑斯山。羊群般的士兵們氣喘吁吁地向上爬山,遇到射擊後就開始潰退,而潰退時遭受到的背後射擊造成的傷亡極大。整整七十萬人打了一星期都沒有突破四個預備役團的防線直到奧地利完成邊境各省的動員,可見意呆利賣萌是有傳統的。
1915年6月23日,意呆利集中37萬步兵,111個騎兵中隊(在如此崎嶇的地形上使用騎兵,簡直暴強),700門大炮,企圖渡過伊松佐河。戰前的準備炮擊整整持續了7天,然而對群山中的奧匈軍各個支撐點的破壞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反而使奧匈軍準確地判斷出了意軍的主攻方向。
意軍第2集團軍在薩波托諾的6個渡口開始橫渡伊松佐河,他們面對的地形十分不利,陡峭的岩壁就在河的對岸,他們一過河就必須開始攀爬,沒有任何比較平緩的河灘能夠讓他們集結和建立橋頭陣地。缺乏大炮的奧匈軍無法摧毀意軍的渡船,這個弱點卻變成了意軍的死亡陷阱,一批又一批的意軍渡過了伊松佐河,卻根本無法在機槍火力面前攀上峭壁,被成片地掃倒在河中,而軍官只是麻木不仁地催促部隊渡河,把一批又一批的士兵送到奧匈軍的機槍口之前,然後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被打死在河裡,屍體漂浮在伊松佐河中,整個場景彷彿人間地獄一般。
意軍彷彿大群亂鬨哄的羊群,蜂擁而出,步履蹣跚地向鞍部攀爬,從蒙法科納河薩格拉多兩個高地交叉的火力構成了一個火力陷阱,部署在鞍部稜線上的奧匈軍則花樣丟手榴彈,意軍處於根本干挨打不能還手的境地,無法達成任何突破。然而,意軍巨大的兵力優勢畢竟還是有些效果的,經過三天苦戰,義大利第3集團軍終於突破了山脊稜線,然而等待他們的不是輕鬆和休息,而是:下一道更高的山脊。奧匈軍在給意軍巨大殺傷後,有序地撤退到更高的山脊陣地上,輕鬆地等待著意軍。士氣極度低落的意軍被軍官驅動著,拖著疲憊不堪的身軀再次開始冒著槍林彈雨攀爬,一名下級軍官由衷地感嘆道:「以這種前進速度來看,不等到我們攻到維也納,地獄都結冰了。」
7月6日下午,奧匈軍開始發動反擊,其拼湊起來的預備隊如「阿爾巴尼亞志願步兵團」之類都是屬於三流部隊範疇,然而他們卻在意軍面前首次品嘗到了勢如破竹的快感,從山上俯衝下拉的奧匈軍如入無人之境,而意軍一旦發覺奧匈軍開始了反擊,就開始潰散。7日上午,奧匈軍收復全部失地,恢復了戰前陣地,其順利程度令總指揮博羅耶維奇震驚,他在日記中寫道:「作為後輩,我本不該置疑拉德茨基伯爵元帥的功勛,然而,以帝國主力部隊攻擊義大利人實在算不上什麼太困難的事情,相比之下,元帥在萊比錫會戰中擔任施瓦爾岑貝格親王的參謀長才是其輝煌而漫長的軍事生涯的頂峰。」
7日下午,意軍完全退回出發陣地,苦戰半月,付出傷亡3萬,面對僅僅兵力為自己四分之一的敵人,沒有前進一寸。

註:拉德茨基在1847年意呆利各國圖謀解放倫巴第的戰役中大敗意呆利各國渣渣,不但保住了倫巴第,而且也挽救了差點被1848年自由主義GM玩死的哈布斯堡王朝。

還有諸如在第四次伊松佐河中意軍排成縱隊瘋狂衝擊奧匈軍的支撐點,每個支撐點都動用一個縱隊進行衝鋒之類的行為,簡直賣萌,在一個支撐點前曾經記錄有460具屍體。

2.東線
奧匈德國VS俄羅斯帝國

普米熱爾要塞圍攻戰
普米熱爾要塞位於加利西亞,丟此要塞則匈牙利平原和西里西亞(德國重要工業區)都受到威脅,本來在一戰剛剛開始的時候奧匈被毛子吊打,損失了四十多萬人並且敗退此處。不久要塞被包圍,俄軍30W士氣正旺的部隊 VS 奧軍13W剛剛損失了一半戰友的部隊。

24日中午,儘管還未包圍要塞,但是俄軍總指揮已經迫不及待,在稀疏的炮火準備之後大批俄軍高呼著「烏拉」,潮水般擁向最前方的8號炮台。俄軍的炮火準備沒有任何作用。要塞炮火開始轟擊,巨大的305毫米重迫擊炮數百公斤重的炮彈,一發發砸入俄軍的人潮中,每一發砸下,伴隨著一聲巨響,人潮立刻出現了一個空洞,屍體碎塊隨著爆炸的氣浪漫空飛舞,然後空洞立刻又被後面擁上的人潮所填補。
24日俄軍損失七千人,沒有前進一步。
25日俄軍準備凌晨偷襲不幸踩響地雷被發現。第一批俄軍在黑案中跌跌撞撞地掉入壕溝,後面的俄軍不明所以,繼續向前擁,直到人體將壕溝填滿為止。俄軍踩著已死或半死的同袍屍體,沖向要塞外牆。接近早晨的時候,據說俄軍的呻吟聲和慘叫聲已經超過了炮火機槍的聲音,然後這種聲音又慢慢沉寂了下去。奧匈估計俄軍在25日凌晨的傷亡數字在1萬2到1萬5左右。
25日白天,俄軍再次進攻,全部由深荷皇恩的聖彼得堡上流社會子弟組成的沙俄近衛軍謝苗諾夫團在進攻中被幾次炮火覆蓋後崩潰,這些穿著華麗的士兵們拋棄步槍,一擁而回,拒絕再戰。奧匈軍7號,8號炮台的重機槍大量出現過熱無法射擊,連冷卻水都不夠用了。
26日,俄軍孤注一擲,調來24個團,分成6個波次,浪潮般地衝擊,周而復始,被打殘了的部隊立刻撤下來重編,再次投入進攻。俄軍衝擊的波浪如怒潮般一浪浪擁來,然後又一浪浪般在奧匈軍的火力面前撞得粉碎。26日晚,俄軍終於停止進攻。俄軍在三天中共損失4W,卻一無所獲,事實證明,在現代化築壘要塞面前,妄圖只依靠衝鋒戰術就拿下要塞的企圖不過是一種瘋子的狂想而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謹此

——————————————————————————————————————————————————————————————————————————————————————

另外,雖然答主已經棄療了但是為了補全一戰我轉篇描寫西線的文章給你們看
(轉自天涯,侵權刪,另外因為是轉的答主不保證完全符合史實)

歐洲人當時根本不知道要從事的是什麼樣的戰爭。
他們的經驗主要來自於普法戰爭:戰爭短促,破壞力不強,一兩次會戰就決定了一切。普法戰爭只持續了幾個月,傷亡不過15萬人。1914年夏季,許多歐洲人都相信這次戰爭會在聖誕節前結束,並不會流太多的血。
但事實上,此時的戰爭早已今非昔比。在以往的時代,經濟和軍事還是相對獨立的兩個領,國家的經濟資源很難轉化為軍事力量。拿破崙軍隊橫掃歐洲,並不是因為法國的工業實力雄於天下。而普魯士能夠在色當擊敗法國,也並不是因為其時法國經濟已經瀕於崩潰。但在20世紀初,戰爭勝敗和參戰國的經濟勢力密切相關。拿破崙在1806年用1500發炮彈打垮了普魯士軍隊。但是在1918年,法國每天都要消耗20萬發炮彈。沒有強大工業實力的國家註定要失敗。
世界已經正式進入「總體戰」的時代。持續4年的美國內戰就是它的先奏。但是各國參謀部里顢頇迂腐的將軍們,卻沒能理解它的含義。他們滿腦子還是拿破崙、腓特烈這些過時的符號。
群丨眾也被這種樂觀精神感染。無論在巴黎還是在柏林,人群都向開赴前線的軍隊歡呼致敬。他們不知道戰爭將要持續四年,吞噬掉幾百萬青年。那些肢體殘缺的倖存者返回家園的時候,也會發現一切都已面目全非。舊的世界已象幻象一樣隨風飄逝。
但在那個夏天,大家還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一廂情願地認為一切都不會持續太久。和平很快就會來到,世界還會恢復正常。只有少數敏感的人,才能察覺到這將是一場摧毀歐洲文明根基的戰爭。

德國參謀部執行了一個由來已久的戰略:施利芬計劃。這個計劃認為:法國可以快速集結軍隊,形成打擊力量。而俄國的軍隊雖然更龐大,但機制落後,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集結起來。因此,德國為了避免雙線作戰,應當搶先集中力量打擊法國,把它徹底摧毀,然後再揮師東進,迎擊俄國。戰略部署上,德國採取大迂迴的策略。德法邊境上,德國軍隊應該採取守勢,主力部隊則部署在右翼,以逆時zhen方向橫掃比利時,突入法國北部,最終目標是巴黎城。整個進攻路線酷似一個巨大的扇形。扇柄則指在德法交界的梅斯——凡爾登一線。整個計劃的要點是快速進軍,不給法國人喘息之機就施以雷霆一擊,結束西線戰爭。
這個計劃簡潔、完美,唯一的缺點是不切實際。

1914年的時候,軍事形勢更有利於防守,而不是進攻。當時,坦克和轟炸機還沒有問世,速射武器卻變得接近完美。帶彈夾的來複槍和機關槍,可以有效地摧毀步兵衝鋒。騎兵更是變成了理想的靶子。1814年,拿破崙的騎兵高喊「皇帝萬歲!」沖向敵軍陣線,確實讓人望而生威。但在1914年,一陣機關槍和榴彈炮的「鋼鐵狂飆」會向鐮刀割麥子一樣,準確無誤地把他們全部撂倒。只有在東線的開闊地帶,騎兵還能有發揮一點作用。壕溝戰取代了拿破崙時代的運動戰。依靠一次突擊結束戰爭,已經成了遙遠的夢想。
但是法國統帥部以自己的愚蠢大力配合德國人,險些讓這個不切實際的夢想變成真實。
法國的福煦(Foch)將軍夢幻般地說道:「只有當一個人認為自己失敗了,他才真正失敗了。所以只有精神上的失敗。」他對技術變遷一竅不通,卻捻著鬍鬚,神秘地說:「任何火器的進步,其最終結果都只會增強進攻方的力量。」這樣的指揮官,只配得到失敗。一群拿破崙的崇拜者充斥著法國參謀部。他們全然不顧機關槍和榴彈炮,一味鼓動士兵端起刺刀大膽衝鋒。更要命的是,總司令霞飛(Joffre)沒有指揮大規模軍團作戰的經驗,執拗地憑藉農民式的直覺,斷言德國主力將在左翼,而不是右翼。

在法國將軍的配合下,德國計划進展順利。8月4日,100萬德軍開進比利時,勢如破竹。唯一的大規模抵抗發生在列日城堡。但德國的42厘米榴彈炮解決了這個麻煩。很快,整個比利時宣告淪陷。法國-比利時邊境兵力薄弱,更沒有像樣的防禦體系,簡直就象一個鬆軟可口的蛋糕。在比利時的戰爭第一次顯露了現代戰爭的殘酷猙獰。19世紀的戰爭局限在戰鬥人員之間,平民受到的影響不大。但此時,德國士兵卻炮轟大學城,槍殺成百的人質。整個歐洲為之義憤填膺。但和未來的殺戮相比,這種暴行完全不值一提。此時,歐洲人的戰爭道德還沒有徹底淪喪,他們站在舊文明的遺骸上,對新世界的暴行震驚不已。但很快,他們就會對此見慣不驚。
法國軍隊在做什麼呢?他們沒有揮師北上,反而沿著德法邊境攻擊敵軍。法國士兵端起刺刀沖向阿登的德軍。下面發生的不是戰鬥,而是屠殺。德國人在堅固的防禦陣地後面,成批成批的槍殺法軍。其實,此時無論是法軍還是德軍,都不知道該怎麼防禦、怎麼進攻,但是法國參謀部在愚蠢程度上略勝敵人一籌。法軍丟盔卸甲地敗下陣來。德國人本可以順勢追擊。但德國總參謀長毛奇(Moltke)深恐會把法軍趕到北線,影響到施利芬計劃計劃的實施,因此停止追擊。
發生在法國北部的戰爭變成了一場賽跑。法國北部軍團、英國遠征軍(他們剛進入戰場就遭到迎頭痛擊)向巴黎方向撤退,德國軍隊則向巴黎方向挺進。雙方奔跑速度相當,每天大約30公里。此時,霞飛才如夢初醒,明白了德國主力進攻方向。他迅速改組法軍部署,調集軍隊支援北部戰線。
巴黎一片驚恐。但法國內閣卻表現出了自殺式的大無畏精神,8月25日,法國總理還在召開會議,熱烈討論義大利和阿爾巴尼亞的關係!陸軍部長梅希米(Messimy)喊叫著指出:德國人還有十天就會打到巴黎,而阿爾巴尼亞人對此肯定愛莫能助。這時總理才放棄了心愛的話題,決定組成一個軍團防禦首都。
這時只能盼望德國人的愚蠢來拯救局面了。德國將軍們果然不負眾望。
德軍的左翼要麼應該固守邊境,要麼應該適度後撤,把法軍主力吸引到東方,遠離開北部的主戰場。但是德軍指揮官擅自發起進攻。他們的攻勢被瓦解,但卻把法軍推向西部,這樣,他們和主戰場的距離縮短了。戰線的收縮顯然有利於法軍。
更糟糕的是,在西線戰鬥最關鍵的時刻,毛奇卻樂觀地認為:法軍已經完蛋了,該是收拾俄國的時候了。他下令從西線右翼抽調兩個軍支援東線戰場。如果不是德國皇太子的堅決反對,他本來是要抽調六個軍呢。
但兩個軍已經很要命了。由於戰鬥減員、此外抽調了許多部隊駐守比利時,德國右翼的部隊已經從34個師減少到25個師。由於兵力不足,過長的戰線開始出現四分五裂的苗頭。在這個關鍵時刻,抽調任何部隊,都可能撕裂戰線,削弱攻勢。

戰爭的天平在慢慢逆轉。
德軍撇開巴黎,試圖從背後進攻德-法邊境的法軍,對他們形成合擊之勢。但是他們低估了法國軍隊。法國統帥部從初期的愚蠢中掙扎了出來,決心挽回局面。從各地集結而來的法軍,和英軍遠征軍一起,在馬恩河迎擊德軍。
9月6日到10日,在馬恩河爆發了開站以來,第一場真正的血戰。200萬軍隊捲入了戰鬥。5天之內,傷亡人數超過50萬。雙方人員損失相當。這麼短的時間內,這麼大規模的傷亡,這在歐洲歷史上前所未有。戰爭局勢一度非常危急,但是法軍付出了驚人的努力,又獲得許多偶然的運氣,終於將德國軍隊趕出馬恩河。法國被拯救了。
兩個禮拜前,毛奇還驕傲地認為德國已經大獲全勝,法國行將滅亡。但馬恩河戰役結束的第二天,他心理已經崩潰,象一隻受驚的老母雞一樣張皇失措。毛奇歇斯底里地向皇帝彙報:「陛下,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這就是德國總參謀長的心智……他激動地病倒了,然後被解除了總參謀長的職務。
馬恩河戰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重要的事件。在它之前,法國還沒有建立穩定的戰線,德國還有可能摧毀法軍。聖誕節前結束這場世界大戰,看上去幾乎要變成現實。但是馬恩河戰役粉碎了這個夢想。至此,施利芬計劃完全失敗。

但德國並沒有失敗。德軍的狀況固然很糟糕,後勤也瀕臨崩潰,但法英聯軍也已精疲力竭。重整旗鼓後,雙方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賽跑,不過這次不是向著巴黎,而是向著大海。兩條平行的壕溝向英吉利海峽迅速伸展。到了11月,西線徹底穩定了下來。帶刺的鐵絲網、壕溝、機關槍,貫穿整個法國北部。未來的四年內,這條戰線將象銅牆鐵壁一樣,萬難突破。哪怕犧牲幾十萬士兵,也不過將它在某些地段挪動幾十公里。
在戰爭的第一年,西線的戰鬥模式已經固定下來。德軍在法國北部的戰線,形狀酷似一個巨大的舌頭。幾年下來,那條巨大的舌頭巋然不動。它有時薄些,有時厚些,但根本沒有真正的變化。英法聯軍和德軍在舌頭兩邊構築了堅固的塹壕防禦體系。陣地用帶刺的鐵絲網屏蔽,用機關槍和大炮防護。
進攻是單調的。開頭總是鋪天蓋地的炮火。幾十萬發炮彈把陣地炸得面目全非。你看著那土地,絕對想不到那曾是富庶的農田。裸露在太空里,被隕石轟炸過幾十億年的月球,都沒它那麼面目猙獰。但這樣的轟炸並不能解決問題,人總是比月球的石頭更狡詐。在炮火後,士兵們匍匐前進,到了合適的距離,跳起來向鐵絲網發起衝鋒。這時,躲藏在壕溝內的敵人就用速射武器把他們變成一堆屍體。運氣好的時候,他們也能撕裂對方的陣地,但是由於沒有機動力量,敵人的塹壕偏偏是一層又一層,縱深很大,勝利方也很難擴大戰果。

如果說二戰是坦克和飛機的戰爭。一戰就是大炮、機關槍和鐵絲網的戰爭。戰爭既笨拙,又殘酷,而且枯燥無比。一次戰鬥往往就有幾十萬士兵橫屍沙場,卻沒有任何像樣的突破,唯一的成果就是讓對方也死幾十萬人。這不是戰爭,而是兩隻肥碩的海豹在互相撞擊。這裡沒有多少技巧,有的只是體重。誰的心臟承受不了而先行爆裂,誰就宣告失敗。
一場讓人厭倦絕望的體重消耗戰。而海豹身上的每一粒脂肪細胞就是一個歐洲青年。

幾百萬士兵蜷縮在潮濕的壕溝里,過著象老鼠一樣的生活。歐洲文明譜寫了交響樂,產生了相對論,創作了最優美的小說,但最後卻把歐洲的青年都變成了耗子,在老鼠洞里盤踞了四年。這些人就象卡夫卡小說《地洞》里的動物一樣可悲,過著陰暗的恐懼的生活。炮火和死亡如影隨形。青春被政客和將軍們變賣,變得象壕溝里的泥漿一樣毫無價值。參謀部里那些冷酷遲鈍的將軍無謂地浪費他們的鮮血,就象對待廉價的抹布。
這些青年的熱情已經消磨殆盡,只有對未來還有微弱的希望。正是這種希望讓他們收拾起青春的殘骸,在壕溝夠忍耐過一個又一個的黑暗日子。奧登的詩歌也許是他們心情的最好寫照:
明日,多如炮火燎原的年輕孩子;
詩人湖濱漫步,周復一周的心神交流,竊竊私語
明日,自行車上,青春競逐在夏日向晚的郊野之間。
但今天:戰鬥……
(奧登《西班牙》。)
但明天的希望何其渺茫!政客和將軍們已經把幾百萬人的未來一筆勾銷。
協約國的許多將軍愚蠢得讓人窒息。他們對德國的鐵絲網和機關槍毫無辦法,但依舊精神抖擻地制定一個又一個愚蠢的作戰計劃。他們滿腦子只記住兩個字:進攻!當然不是他們自己進攻,而是那幾百萬風華正茂的青年。事實早已反覆證明了盲目進攻只會招致慘敗。可指望這些老東西們能吸收新知識,實在是太苛刻了。幾百萬士兵沖向堅固的防禦陣地,白白地喪失了生命。
1915年的戰事慘不忍睹。兩位63歲的老頭——法國總司令霞飛和英國遠征軍總司令約翰#8226;弗倫奇(John French)——爭先恐後地把手下的青年送到機關槍前送死。馬恩河戰役的成功使霞飛變得輕狂自信,一味鼓吹勇敢可以創造奇蹟。1915春天,他驕傲的宣布將在秋天攻入萊茵河。數百萬大軍象「大舌頭」的兩翼進攻,象要摧毀德軍的突出部。結果這些軍隊直撲萊茵河,而是直撲地獄。那是一條讓人毛骨悚然的血路。為了推進幾米,往往就要損失成千上萬人的代價。
弗倫奇爵士看到法國人的壯舉,決心在害死本國青年的競賽中趕上霞飛。他也策動了幾次大規模進攻。德國人躲在鐵絲網之後,象打田雞一樣地屠殺英法青年。在伊普雷戰役中(4月22日),德國人還使用了氯氣。5700個大罐子的毒氣飄向協約國軍隊。法國軍隊從沒有夢想到過這種武器,他們要麼窒息而死,要麼驚慌地逃遁。關於毒氣,霞飛和弗倫奇受到過情報機構的警告。但他們根本沒有費心思考慮過這個問題。也許他們認為預先為士兵準備防毒面罩,是嬌慣和縱容,也許他們只是簡簡單單的愚蠢和固執。

整個1915年,充滿了無休止的進攻,無休止的死亡。高級指揮官從沒有珍惜過士兵的鮮血。一味的蠻幹帶來了可怕的後果。協約國付出的代價大得讓人恐怖,而取得的成果小得讓人可憐。整個西線,沒有任何一個處突破5公里以上。而一年之中,協約國傷亡高達157萬人,德國的傷亡不到這個數字的一半。哪怕英、法的司令官都是德國間諜,他們能搞的破壞也不過如此。
弗倫奇終於被英國內閣撤職了,理由倒不是因為他的瀆職和無能,而是因為他和法國人關係處得很差。這位將軍最終退休的時候,為了獎勵他對英國帶來的巨大傷害,英政丨府給了他5萬英鎊和一個伯爵的頭銜。
但接替他的黑格爵士(Douglas Haig)比他還壞。這位總司令對協約國的傷亡情況很滿意,認為德國人會承受不住壓力。為了進一步證明自己的愚蠢,他還說道:「機槍是一種多餘的武器」。騎兵才是他心愛之物。看上去,他更適合指揮成吉思汗的部隊,而不是英國遠征軍。
英國人碰上這樣的司令官,只能付出更大的傷亡。上任6個月後,黑格就獲得了「屠夫」的稱號。那是在夢魘般的1916年之夏。

1916年,德國參謀總長法金漢發動了凡爾登戰役。凡爾登的防禦長期被法國忽視,法金漢卻認為那是法國防禦體系的支承點。他的目的是要迫使法國在那裡投入所有兵力,榨乾它最後一滴血。德國參謀長比霞飛和弗倫奇多少要更聰明一些,但是他們同樣犯了錯誤。霞飛迷信勇氣,而法金漢迷信炮火。德國大炮一直比法軍更多更強,現在,法金漢相信他能用炮火創造進攻的奇蹟。
德軍在凡爾登方向集結了最大最猛的火炮,8小時內向法軍陣地發射了200萬發炮彈。
這是前所未有的轟炸。猛烈的爆炸讓大地震撼。到處都是翻飛的泥土和巨大的彈坑。枯枝敗葉裹挾著腐臭的屍體。血肉模糊的殘肢斷臂讓人做嘔。一片可怕的修羅場。
德國人認為那裡不會有任何東西活著留下來。
但是德國人錯了。黃昏時分,德國人衝進陣地,迎接他們的依舊是機關槍的掃射。但一線上倖存的法軍實在太過薄弱。他們剛剛熬過了世界上最可怕的轟炸,又被噴火器燒死,被刺刀戳死,被子彈射死。那是法國人的屠宰場。德軍向潮水般地湧來。當天就佔領了第一道防禦陣地。戰線被撕裂了一個口子。德國人在瓦礫和廢墟中苦戰前行。4天之內,他們以巨大傷亡的代價,又共佔了兩道防線,向凡爾登方向推進了將近5公里。凡爾登幾乎觸手可及。

雙方都執拗地盯緊凡爾登的陣地。誰也不肯退卻。法國政丨府不許法軍後退一步。任何下令退卻的指揮官都將受到軍法審判。法國投入了所有能動用的兵力,但情形依舊萬分緊急。這時,一位叫做貝當(Petain)的元帥成了法國的英雄。他在戰鬥最危急的時候前往組織防禦。
貝當是一個非常出色的將領。他並不是天才人物,但他既有組織能力,也有對現代戰爭的理解力。由於推崇現代防禦體系,他在庸才充斥的法軍指揮官中被視為另類。20多年後,他被視為法奸,處以終身監禁。但在1916年,他卻是法國的英雄。在很短的時間內,貝當阻止了法軍的混亂,加強了防禦火力,振奮了士氣。最重要的是,他整頓了凡爾登的補給。
凡爾登交通線多被德軍破壞,唯一可用的補給通道是一條二級公路。貝當搶修了這條不起眼的公路,又組織了3900輛汽車。一個星期之內,從後方向前線輸送了二十多萬士兵和兩萬多噸物資。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汽車運輸。
經過幾個禮拜的努力,幾個禮拜的苦熬,凡爾登最危險的時候過去了。

其後的幾個月內,德國和法國,都源源不斷地把自己的青年輸送到「凡爾登絞肉機」里。一百多萬人倒在這台絞肉機里。法金漢要榨盡法國的最後一滴血,他幾乎要達到目的。但是唯一的缺憾是:德國的血幾乎也被榨乾了。
凡爾登激烈鏖戰的時候,英國軍隊在幹什麼呢?
英國人並沒有閑著。黑格將軍開始使出雷霆手段了。
為了支援凡爾登的法軍,協約國決定在索姆河發動一場大規模進攻。讓人吃驚的是,他們精心選擇了一個最堅固的防禦陣地做攻擊目標。德國人在那裡的防禦陣地幾乎是堅不可摧的。到處是兩層樓深的地下掩體、錯綜複雜的鐵絲網、密密麻麻的碉堡。三道防線形成了巨大的縱深,使這裡成了世界上最堅固的工事。霞飛和黑格卻聰明地選擇這裡下刀。
法國軍隊困在凡爾登。黑格的英軍成了這次進攻的主力。和法金漢一樣,他也用大炮做戰鬥的序曲。炮火的猛烈程度毫不遜於凡爾登。無數噸的鋼鐵和火藥傾瀉到德軍陣地上。但和凡爾登不同的是,深深的掩體保護了德軍。德國士兵只有很少的傷亡。這種反差到底是說明了德軍的運氣,還是證明了霞飛和黑格的愚蠢,我很難置評。

英軍出動了。
在黑格爵士的英明領導下,英國紳士們扛著60斤重的裝備(裡面不僅有槍支和手榴彈,甚至還有餐具和肥皂,列舉出來的話洋洋大觀,足證黑格爵士象沃爾瑪採購部經理一樣細心縝密、滴水不漏。),忽忽直喘,步履蹣跚地沖了上去。黑格將軍似乎深恐德軍不便瞄準,還特意讓這些人肩並肩地排成整齊隊列,開向戰場。
這些英國紳士被將軍們的胡說八道所迷惑。他們滿以為德軍已經全部死光,信心十足地向前挺進。看上去到了晚上,英軍就可以在德國陣地上稱心如意地使用餐具和肥皂了。但是德軍偏偏不肯湊趣地死光。他們從地下掩體里爬出來,用機關槍把整齊的英國紳士們一排排地打死。陣地上布滿了英國青年的屍體——和他們的肥皂在一起。
更糟糕的是,英國人滿以為德軍只有兩條防線。但是他們錯了。

左翼部隊被打得七零八落,退回原地。右翼拚死前行,掙扎著佔領了這兩條防線,卻赫然發現前面還有完好無損的第三道防線。英軍的沮喪可想而知。這是黑格將軍所沒夢想到的。他想到了手榴彈,想到了肥皂,想到了襪子,但就是沒想德軍到底有幾道防線。

這簡直是一場鬧劇。和電影上鬧劇不同的是,英國人為此湧出了真正的鮮血。6萬人的鮮血。僅僅在戰鬥的第一天。這在英國戰史上,是絕無僅有的一天。
多少英國的菁華被將軍的愚蠢扼殺!1914年參戰的劍橋、牛津學生,一半以上都戰死沙場。這些人里也許有另一個凱恩斯,另一個羅素,另一個盧瑟福。可這一切都不存在了。他們戰死法國,而且往往屍骨無存。索姆河的鬧劇式進攻不過是大悲劇的一個縮影。
不管如何可悲,戰鬥依舊要進行下去。接下來的幾個月的單調枯燥的殺戮。殘酷的戰鬥無休無止,直到上天悲憫地降下瓢潑大雨。泥濘和陰雨結束了人類的大屠殺。雙方都縮回自己的巢穴,舔舐自己血跡斑斑的皮毛。
將近80萬協約國士兵傷亡。德軍損失54萬。這是比凡爾登更大的一台絞肉機。
1916年是凡爾登和索姆河的年份。當1917年到來的時候,列強的血庫已經瀕臨枯竭。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各國開始蹣跚著走向崩潰。崩潰慢也許還能期盼未來,崩潰快的或者就要滅亡。但所有的國家都在緩慢的崩潰。剩下的戰史不過是崩潰者互相攀援掙扎的過程。
上百萬青年在沙場上倒斃腐爛。上百萬青年在醫院裡輾轉哭號。人們已經看到了足夠的黑暗,卻看不到盡頭的光明。

唯一能夠打破僵局的,不是將軍的妙計,而是技術上的革新。這一點已經有人意識到了這一點。丘吉爾當時就曾說過:要擺脫困境,只能依靠機器。他確實是一個智力極為超群的人物,具有罕見的洞察力(以及稍嫌豐富的想像力)。其思維往往走在世界的前頭,以至平庸的同儕很難理解他。黑格爵士就對機器既充滿了幻想,又充滿了鄙視。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人在機器研發上走到了世界最前沿。這些英國人發明了一樣偉大的武器——坦丨克。可是最初這些坦丨克很不完善,特別容易出機器故障。更糟糕的是:將軍們不知道怎麼使用它。偉大的發明本來應該有偉大的成果。但是英國高層決策者卻浪費了它。英國人在索姆河戰役中第一次使用了坦丨克。可只用了幾十輛,其中只有9輛發揮了真正的作用。這樣零散的使用坦丨克是不行的。可是英國將領們就是不肯理解這一點。
如果索姆河戰役之後,英國把龐大資源投向坦丨克生產,把成千上萬輛坦丨克集中使用,戰爭很可能在1917年就已經結束了。可黑格他們寧願選擇更蠢笨的作戰方式。
德國人的殺手鐧則是潛艇。他們的水面部隊遠不是英國的對手。英國皇家艦隊可以輕鬆地擊敗德國的戰列艦群。但是它們卻很難對付潛艇。德國人向大西洋撒出了龐大的潛艇部隊。這些潛艇極大的破壞了英國的航運。英國的商船象中了魔咒一樣,一艘艘地沉到海底。它的唯一缺點是把美國捲入了戰爭。這一點,雖然讓德皇感到害怕,但他的將領們認為這不過是小小副作用,主流還是好的。

既然機器無法解決問題,那就只能讓時間來解決了。
現在各國早已經說不清戰爭的目的了。目的早已被成噸的鮮血淹沒。戰鬥本身成了唯一的目的。誰都知道,沒有任何一片飛地、任何一個海外市場,值得用這麼大的代價換取。現在列強已經不再為土地、為財富而戰了,他們只為勝利而戰。但勝利又是為了什麼?又僅僅是為了不失敗。這是瘋狂的邏輯。
美國總統威爾遜對這個邏輯感到迷惑。
這位普林斯頓大學的前校長習慣了對學丨生講課,卻不擅長和歐洲的惡棍們打交道。他象許多知識分子一樣,有些迂腐和虛偽,缺少堅強的意志,容易受到誘惑,但卻具備無可置疑的理想主義情懷。在那個野蠻歲月,這種理想主義就象金子一樣可貴,但也想金子一樣柔軟脆弱。他向各交戰國遞交了一份文告,要求他們說明:到底什麼目標才能使他們滿足。這簡直象一個老師質問他的學丨生。歐洲的惡棍們拒絕回答這個問題。事實上,他們也確實無法回答。
各個國家只能慢慢走向崩潰。
法國發生了軍隊嘩變。
霞飛被尼維爾將軍(Gen Nivelles)取代。按照慣例,他是個惡劣的出奇的統帥,以極快的速度獲得了「吸血鬼」的稱號。為了給自己的上台來個開門紅,他決定變成一個大水蛭,吸吮法國人乾枯的血庫。毫無新意的愚蠢,毫無新意的突擊,毫無新意的死亡。一周內倒下了10萬人,德國的陣地依舊堅固依舊。
士兵們再也忍受不了。惡劣的飲食,惡劣的環境,惡劣的將軍。象綿羊一樣被驅趕到德軍的槍口下,毫無意義地被成群屠殺。這是怎樣的地獄!他們終於發出了怒吼:「我們決不出擊!」1917年5月,這句口號傳編了法國前線。

16個軍團里都發生了嘩變。士兵拒絕服從命令。他們焚燒帳篷,毆打甚至槍殺軍官,大量的士兵開小差。「許多青年步兵游丨行穿過一個法國城鎮的街道,學著羊的咩咩叫聲,表示他們像羔羊一樣被趕赴屠場。」(見《第一次世界大戰簡史》第5章)
法國軍隊在崩潰中。貝當接替了尼維爾。此時如果德軍對巴黎發起進攻,他只有兩個師可供作戰。這是德國人發起進攻的最佳時機。但是德國將領不相信自己會碰到這種好運氣,他們懷疑這是法國人搞的陰謀詭計,想來誆殺他們,因而按兵不動。在1914年,德國人的樂觀挽救了法國,在1917年,德國人的謹慎挽救了法國。
士兵們在紐扣上插上鮮花,對指揮官們宣布:「我們準備好了保衛戰壕,我們會盡責不讓德軍穿過戰壕。但我們不會再參與那些死傷累累卻一無所獲的進攻。」這是對將領們遲到的責難。

貝當停止了任何進攻(他也無法不停止),改善了士兵的環境,激發了他們的愛國心,也槍殺了很多嘩變者。55名士兵被正式執行死刑,更多的士兵未經審判就被處死。對一些嘩變的部隊,採取了隨機抽殺。嘩變終於慢慢地平息了。
這是大危機的縮影。幾年來的流血、飢餓、挫折,已經磨平了人民的激丨情。他們不再支持戰爭,而是在忍受戰爭。熱情變成了麻木,然後又會鬱結成憤怒。一旦憤怒開始釋放,政丨府就會象紙牌搭的房子一樣,土崩瓦解。法國正經歷著危險的時刻。如果沒有從海外盟國湧來的物資,如果沒有健全的民丨主體制,法國在1917年,也許就會和俄國一樣,徹底崩潰。

然後發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


2016-06-26更新的正文在最後
目錄
1. 奇蹟作戰
2. 二戰時的美德聯軍
3. 英國入侵冰島
茅舍行動,日本方面稱為奇蹟作戰。是1943年美國收復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中被日本佔領的最後一座島,基斯卡島的戰役。為啥叫奇蹟作戰呢,聽我慢慢說。
話說珊瑚海海戰之後,日本希望儘快把戰線推向靠近澳大利亞的地區,給美軍更多壓力。並且希望通過一次艦隊決戰消滅美國太平洋艦隊,於是計划進攻中途島。當然,山本五十六肯定要玩點花樣,他安排了另一支艦隊做佯攻,佯攻哪裡呢?阿拉斯加的阿留申群島。這可是美國本土。
不過由於美軍截獲了日軍電報,知道了這只是個佯攻,於是在中途島這邊殺的個人仰馬翻的同時,阿留申群島這邊日軍順利的攻佔了美國領土。。。
上島的日軍發現這真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但是好歹咱也打下美國的領土了,就好好守著吧。一年後美國果然按耐不住來收復(鳥不拉屎的)國土了。美軍首先進攻的是旁邊的阿圖島,島上兵力薄弱,只有不到三千「皇軍」把守。你琢磨著美軍在有海空支援的情況下該排多少人打?
我琢磨著至少得三千吧?
三千?那是後勤!我告訴你,上了一萬人。你別嫌貴,還不打折。
那這仗打得很順利吧?
想多了
美軍在島上跟日軍結結實實的打了場硬仗,在這場「阿圖天皇之戰」中,美軍有幸見識了日軍第一次萬歲衝鋒。。。島上日軍全部戰死。
老美贏得感覺跟輸了似的,於是對於防守更為堅固的基斯卡島就好好做了準備。日軍這次有六千多人守島,美軍於是全面封鎖該島三個月,飛機輪番轟炸三周(有錢就是任性),期間還攔截了一次試圖救援的日本艦隊。
你覺得這次該派多少人進攻?
呦那我覺得得兩萬吧?
其實整整有三萬五千美加聯軍在一百多艘各式戰艦掩護下從三面登島。美軍這次吸取教訓,小心謹慎,步步為營,終於在付出了一艘驅逐艦受傷和一百多人死亡兩百多人受傷或者失蹤的微弱損失下奪回了該島。

。。。當然,如果那時候島上真的有日軍的話,傷亡就不會這麼少了。。。
來配個圖證明我沒有胡說八道,這張照片拍自美國德州的太平洋戰爭博物館。

講完了阿拉斯加,我們把目光轉回歐洲。二戰中美軍曾經和德軍並肩作戰過,就在1945年5月4日,就是希特勒朝自己嘴巴里開了一槍幾天後。
當時奧地利有一座古堡(不叫威廉古堡),叫伊特城堡(Itter Castle。這座城堡在德奧合併後幾經轉手最後成了達壕集中營的一個外部關押點,負責關押一波姓趙的法國人,啊呸,錯了,法國前軍政高官。以及還有一位法國著名網球冠軍(Jean Borotra)
話說希特勒朝自己開了一槍之後,德軍人心浮動,這座監獄的主管黨衛軍骷髏隊軍官維默Wimmer就自己跑了。留下一幫懵逼的看守和犯人。這幫犯人一合計,咱就算自己把自己解放了算了?然後看守德國兵們表示,好像也只能這樣了。。。但是當時的情況是,雖說失去指揮,軍心浮動,但是很多軍隊仍然沒有投降(他們畢竟是德國兵。。。而且德國宣布投降其實也還有兩天)他們周圍是黨衛軍的陣地,這幫人是打算頑抗的。於是守衛和犯人一合計,不如派個人去找人罩著他們好了(好主意)。於是據說是一個廚子騎車跑到附近小鎮,見到了德國國防軍少校甘戈爾(Gangl),好消息是甘戈爾一直不喜歡納粹(而且他是奧地利人),已經投身奧地利的反納粹組織並且向美軍投降了。可是,畢竟讓一幫德國國防軍去「解放」納粹戰俘有點太彆扭了。於是少校找了他的臨時上司,美軍李(Lee)上尉幫忙,李上尉找不到更多援助;於是親率兩輛謝爾曼打火機(大霧。。。)以及十名美軍,加上甘戈爾少校以及十四名德國國防軍,組成一支美德聯軍。。。前去接管戰俘。
路上他們輕易擺平了一隊攔路的黨衛軍,與戰俘們匯合了。但是鑒於周邊有很多黨衛軍,他們決定堅守城堡待援。於是這晚他們真的遇上了黨衛軍第17裝甲擲彈兵師一部的進攻。戰鬥打得很激烈,美軍和德軍並肩作戰,抵抗黨衛軍進攻,而且還出現了以下這一幕:戰俘之一,法國前總理雷諾親自舉槍參戰,在德軍少校的指揮下朝黨衛軍還擊。戰鬥中謝爾曼打火機很快被黨衛軍的88炮打成零件,而城堡守衛者彈盡糧絕。連德軍少校甘戈爾也被黨衛軍打死。黨衛軍馬上就殺進去了。
這時美軍援軍終於來了,據說是那位法國網球明星喬裝打扮穿越敵陣給美軍帶路至此。最後法國人獲得釋放,美國中尉獲得了傑出十字勳章,陣亡的德國少校(奧地利人)被奧地利人人當作國民英雄。那支黨衛軍在幾天後投降。
可憐了這場戰役的死者,就差這麼幾天了。

最後一個故事,是關於英國侵略冰島。這場戰役和諧多了。
德國1940年入侵丹麥,丹麥是冰島的保護國,冰島當時是一個半獨立國家,宣布中立。冰島的位置在大西洋運輸上很重要,所以英國下決心不能讓冰島被德國佔領。
於是英國執行了魚叉行動。整個行動計劃的非常簡樸,但是保密性很高,當然我是說主要對於執行入侵的士兵保密很好。。。你猜入侵冰島要多少軍隊呢?
我猜一個師夠了吧?
其實一共只派了746名皇家海軍陸戰隊。這幫一臉懵逼的陸戰隊都是新兵,很多人都沒有完成訓練。就莫名其妙的入侵冰島。而且,這支部隊裝備慘不忍睹,沒有重武器,連靠譜的冰島地圖都沒有,只有布輪式機槍和一些小炮作為支援武器,當然,這幫新兵幾乎沒人會用。
路上還算順利,除了一個新兵自殺。英國軍艦開到冰島附近,釋放了一架偵查機偵查首都雷克雅維克周圍有沒有德國潛艇。為了保密,飛行員受命不能飛過人口稠密(稠密的意思是有人煙)的雷克雅維克,只能在周邊偵查。可是天然呆飛行員駕著飛機在首都正上方盤旋了好幾圈。冰島政府人員和德國大使都被飛機吵醒,他們立即明白了發生了什麼。於是召集首都武裝力量嚴陣以待
因為冰島那個年代根本沒有飛機。。。
看官們此時是不是在腦補可憐的英國水兵一從登陸艇蹦出來,就遭到了岸上機槍陣地掃射,類似於拯救大兵瑞恩那個場景?
並沒有
冰島當時沒有陸軍,只有一支七十多人的警察部隊(囧)。而且冰島政府在發現英國入侵後就向
英國領事館抗議,得到的答覆是:請你們配合我們的工作。
英國陸戰隊一上岸,英國領事就跑來帶路了,他轉向在一邊嚴陣以待的冰島警察們說:不能能不能幫忙控制一下本地群眾,讓他們別湧上來圍觀我們的人登陸?警察們居然真的配合了。於是冰島很快被英國接管了。
這幫英國海軍陸戰隊遇到的最大抵抗,是當天下午一幫當地居民跑到英軍那裡抗議,其中一個最激進的,搶過了英國兵手裡的步槍,把一支香煙塞進槍膛然後還給士兵,說:好好保管。


三十五年,楚伐隨。隨曰:「我無罪」。楚曰:「我蠻夷也」。
————————————————————
終於用電腦了,那就說點什麼。
首先,我並不是自己看到的這一段內容,也是從其他地方看到了,有好東西當然要先分享了(我的QQ是XXXXXXXXXXX,請有種子的 @ 我)。
其次,正如評論里指出的那樣,這只是其中一部分,算得上斷章取義。完整內容評論里有好心人已經貼出來了,大家可以直接在評論里找一下。好人一生平安!

我的標點使用真是自己都忍不了了。


【威】:您就是這座監獄鼎鼎大名的土皇帝?

【曾應龍】:應該叫陛下。

【威】:好吧,陛下,您是什麼時候稱帝的?

【曾應龍】:不是朕想稱帝,是朕的十萬臣民擁戴朕登基的。在烏江中游的觀音岩,爬上來一條娃娃魚,這牲畜會說人話,而且總在月明之夜,從岩里向外唱一首童謠,什麼"假龍沉,真龍升;河之南,降太平"。後來,連三歲小孩都會唱了,於是這歌謠經過許多小孩的口傳遍了九村十八溝,有位好奇的人叫馬興,是當地的風水先生, 一天夜裡,他帶著一撥村民跟蹤歌聲,在"觀音"的嘴裡找到娃娃魚,那牲畜見人不但不逃跑,反而啪啪扑打著尾巴,像迫不及待地歡迎人來。馬興撿起它,從它的嘴巴當眾挖出三尺黃綾,正是那首童謠,而在魚肚皮上,刻著"大有"二字。其時皓月當空,馬興出洞,望月冥思片刻,突然對天地三拜九叩,向大家舉魚布告玉皇大帝的詔示。

朕事先並不知道娃娃魚的事,計劃生育鬧得厲害,鄉幹部隔三過五帶著醫生,挨門挨戶地查超生子女,查出來要罰款,裝在肚皮里的要拿掉,還號召育齡內男女都去結紮、安環。朕有兩個丫頭,還想要個龍子,就同村裡許多人一樣,悄悄帶著沒出懷的婆娘外出打工,在新疆搞建築七個月,果然天遂人願,有了龍子,按輩份取名延澤。朕不敢回鄉,就領著妻兒到了河南,在新鄉落腳。可還是讓馬興給算出來了。所謂"真龍升",正暗合"曾應龍"這個姓名,"河之南"即河南,也有坐北朝南的意思,那麼"新鄉"這個地名正是新天子藏身之地。馬興領著一班臣民,千里迎駕,見著朕就取出龍袍加之,納頭便拜, 山呼萬歲。朕卻之不恭,只好順應天命,回鄉稱帝,國號"大有",改公元1985年為太平元年。

【威】:"大有"的含意是什麼?

【曾應龍】:大有者,你有,我有,大家有也。朕登基下的立國御旨"有地大家種,有錢大家花,娃兒隨便生",已在臣民中廣為傳頌。

【威】:陛下的疆土有多大?

【曾應龍】:雖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但朕實際管轄的也就是湘、貴、川交界,有三縣之地。宰相牛大全在立國之際,專門組織人丈量土地,繪製成地圖,送達四川成都國,湖南長沙國和北京國政府。

【威】:說句不客氣的話,陛下的這個大有國完全是從史書里照搬來的,包括童謠、 娃娃魚顯靈、河南迎駕等細節都是陛下與大臣事先密謀的結果,真沒想到,時過境遷,您老人家還在做皇帝夢。

【曾應龍】:放肆!朕知道你是四川成都國來的什麼記者,又同獄方混得頗熟。但朕有權拒絕你的採訪。

【威】:我不是記者,我只是一個普通的民情研究者。如果陛下這次不願同我開誠布公地交談,恐怕以後就再難有機會讓人了解您和您的"國家"。據我觀察,您讀過不少古籍,您知書達理,素懷鴻鵠之志,雖然這種遠大志向有點過頭,您不想永遠成為世人的笑柄吧?

【曾應龍】:成王敗寇,有什麼值得笑的!您能保證如實地記錄朕的口諭嗎?

【威】:當然,陛下。我保證。

【曾應龍】:話說太尉馬興、宰相牛大全等一班臣民迎駕回鄉後,向朕奏請起事步驟和時機,馬興認為,大有國地理偏僻,人煙稀少;鄉民們受祖宗規矩的約束,傳宗接代的舊意識根深蒂固,計劃生育政策在這兒難以推行。更由於一些鄉幹部的粗暴作風,激起了人們的普遍反感。婆娘們寧願鑽山洞、吃野菜、喝泉水,過野人的生活,也不願做人流。 這種害怕斷子絕孫的普遍民情是能夠利用的。牛大全認為,應該讓大有國的開國大臣們深入民間,在老百姓中宣傳生娃兒的權利是天地祖宗給的,當然是生得越多越好,雖然養娃苦一點,但人窮慣了,苦慣了,養一個和養七個、八個也差不多,多一個娃兒就多一份盼頭,誰要是連咱的盼頭都要滅掉,就應該同他干。經過半年多的發動群眾,大有國的基礎就打好了。於是朕連續頒發幾道痛斥計劃生育為妖術的秘密詔書,號召大有國臣民敞開生,誰要生養十個娃以上,朕就賜封為"誥命夫人"。

正當其時,曾家溝的百歲長老去世了。在山裡,百歲老人的仙逝是方圓百里的頭等大事,許多人老遠趕來參加送葬。風水先生作為貴賓被請到,他翻山越嶺,忙乎了兩天,終於期尋到一處向陽的風水寶地。逝者靈柩停了三七二十一天。請外山的和尚念經做道場,方選定出瘓日。

按馬興的計算,必須要在太陽剛露頭時落下棺材,百歲長老的香火才會同旭日一般,永遠上升。於是一千多人的送葬隊伍半夜就吹吹打打地起身了,大有國的開國臣民一百多人也混在裡面,普天之下都是逝者的孝子,朕在這時也不能免俗。大家認為如果能借百年之屍·還魂立國,無疑是天賜的吉兆。繞著山樑盤桓而上的長蛇陣壯觀極了,連星星也黯然失色,並且越朝上,越辯不清哪是星星,哪是火把和人群。牛大全奏道:"陛下,這一切都來自天國呀。"於是跟著朕一道加入嚎喪的隊伍。領頭那個傢伙嗓音特別亮,他頌一句,上千人就合一句, 把山震得嗡嗡直響:"走哇走哇丨不要歇氣哇丨不要抬頭哇丨到天河上游丨去投胎哇丨 二十年後你又來哇丨娶個大姑娘丨日牝又下崽哇…… "

【威】:您老人家還挺有詩意的。

【曾應龍】:好戲還沒開場呢。下葬的時辰到了,太尉馬興又率領十幾位禁衛軍迎著剛露頭的日頭跳神,許多人不由自主地跟著跳起來。宰相牛大全趁機亮出膀子,祭起大有國的龍旗,跺幾跺,搖幾搖,接著從懷裡掏出一把豌豆,揚手一拋,連叫幾聲"變";人們都彎腰去撿那些入土的神豆,不提防烏雲從山澗底陣陣湧起,一會就遮住了太陽,霎時!電閃雷鳴,暴雨如注,似有十萬天兵天將殺向人間。

【威】:這就叫"撒豆成兵"的把戲了。

【曾應龍】:你還懂點行。眾人被暴雨澆得鬼哭狼嚎,紛紛下施懇求牛宰相收了法術 ,朕自然准奏。雨過天晴之際,臣民們完成葬儀,隨朕下山,一路豎起招兵旗,四方鄉民 紛紛投靠,十幾天聚了數萬之眾。

【威】:什麼數萬之眾?您的判決書我看過了,也就不過幾千受你們愚弄的群眾。

【曾應龍】:君王無戲言。朕還親率御林軍攻人縣城,佔領了縣醫院,趕跑院長,將所有的避孕妖物搜出,在院子里堆成小山,點火焚毀。這一驚世壯舉,相當於林則徐虎門銷煙。萬眾歡呼雷動,於是牛宰相、馬太尉率文武兩班大臣,著蟒袍持玉笏,依次上朝,行君臣之禮。

【威】:聽說陛下還擁有三宮六院,共四十名嬪妃?

【曾應龍】:那都是牛、馬二位愛卿做的好事!朕曾下詔辭退,說創國伊始,百廢待舉,天子理應與眾臣民同甘共苦,豈有功未成,先思淫慾的理!可眾卿苦苦相勸,言從古至今,天子都是三宮六院,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令不行。陛下不承淫慾的精神值得萬世景仰,但這排場是不能不講的!

【威】:陛下的嬪妃都是哪兒選來的?

【曾應龍】:縣醫院的女護士都入選了,其它就是文武大臣的公主,但朕日理萬機,連一起廝守了半輩子的皇后也無暇寵幸,哪顧得上嬪妃!

【威】:陛下的朝廷也太腐敗了,滿朝都是皇親國戚。我明白你們為什麼要把皇宮選在醫院了。一是女人多,二是大有國的烏合之眾根本就攻不下縣政府。

【曾應龍】:朕一心記著攻醫院燒避孕妖物,召喚民心,把政府和公安局全忘了。後來,解放軍包圍了醫院,朕親率御林軍迎戰,不幸被虜,而馬太尉卻押著後宮嬪妃,投荷花池自盡殉國,可惜池水太淺,淹不了人。馬卿一時興起,竟舞起大刀片子,斬了兩個嬪妃的頭,唉,亡國之痛,沒齒難忘啊!

【威】:馬太尉和牛宰相不是會撒豆成兵嗎?他們的法術到哪兒去了?

【曾應龍】:牛卿祭起大有龍旗,正要作法,肚子就挨了一槍。好個牛卿,大吼一聲,又向前沖了幾丈遠,可還是倒下了。

【威】:陛下的朝廷也覆滅得太快了!

【曾應龍】:天命也,非戰之罪也!馬太尉拖了命債,被判處死刑。朕與牛卿等一干大臣均身負重罪人獄。朕就是不服北京國的法!你想想,朕祖祖輩輩的骨頭都埋在這地方 ,朕的族譜能夠上溯至宋,一千多年啊,朕還不應該承接風水,建立大有國么?北京國管轄的地盤那麼大,且四方八面都要朝賀,還缺一個小小的大有國么?吾國貧窮,就是因為五穀不豐,人丁不旺,計劃生育一旦落實到戶,朕愧對列祖列宗呀!再說,即使要結紮、安環,做手術,也得通過朕下詔,哪有外國人跑到本國來推行他們的政策的?

【威】:陛下說誰是外國?

【曾應龍】:吾國之外都是外國。

【威】:那我也是外國人了?

【曾應龍】:然也。國與國無論大小,都該平等相處,互派大使,互通關貿,試問如果吾國硬要到你國去推行"娃兒隨便生"的政策,你國能接受嗎?

【威】:這就是陛下申訴多年的理由?

【曾應龍】:然也。

【威】:陛下的朝廷也太小了,如果都像您這麼干,那全中國至少有幾萬個皇帝要登基。您大約已勞動教養了十幾年了,人民政府對您怎麼樣?

【曾應龍】:朕學過醫,大隊就安排朕做了衛生員,也算廣施龍恩。朕每天也讀報,曉得外面每天都要發生許多大事,而大有國相對封閉、落後,許多年也沒有報上一天朕大事多,朕要在監獄裡勤學習,爭取能早日減刑出去,造福於本國臣民。

【威】:還想稱帝?

【曾應龍】:窮不能立國,這是教訓啊!所以說,要挖窮根,奔富裕,首先就要學習文化和科技。朕過去潛心鑽研古藉,忽視了本土本鄉之外的時代變化,入獄後,朕反而在高牆之內開闊了視野,還報考了函大。

【威】:皇上讀函授大學?這倒是新鮮事。聽說陛下為上學之事還下詔給監獄長和政委,稱他們為"黃、王二大臣"?

【曾應龍】:讀函大需要錢,朕的用意是在表彰黃、王二位管理監獄有功的同時,向獄方徵集幾百元學費,不料朕的苦心被誤解。大隊長親臨監舍,把朕好一頓訓斥!

【威】:皇后來探過監嗎?

【曾應龍】:朕已將她貶為庶人。

【威】:這麼說您離婚了。兒女改姓了么?

【曾應龍】:一言難盡。朕的心情不好,不想再談下去了。

【威】:但願我能拉到贊助,支持陛下學完函大。祝君健康。


答題的各位講的都是人與人之間的戰爭,我來講個人與動物的戰爭
鴯鶓戰爭(那兩個字讀ér miáo)
上張圖: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大量的澳大利亞退役軍人與英軍老兵來到了西澳大利亞州,過起了農民生活,他們往往到達更邊遠的地方。在1929年的大蕭條中,政府鼓勵他們大量種植小麥,並承諾將以補貼的方式給予援助。然而政府卻失信了。儘管有著補貼的承諾和建議,小麥的價格依舊在下跌。到了1932年10月,這件事情終於到了頭。當小麥收穫的季節到來時,農民揚言說將拒絕收割小麥。

農民面對的困難是來到當地並不斷增長的多達兩萬隻鴯鶓。鴯鶓在孵化期過後常常遷徙,從內陸地區來到沿海一帶生活。鴯鶓們發現被西澳大利亞州農民清洗的耕地和為牲畜提供額外供應的水源是鴯鶓們不錯的棲息地,因此侵入了農民的領地——在Campion和Walgoolan交界之處的耕地尤為嚴重。鴯鶓吞食了小麥並毀壞了麥田,在圍欄上留下了許多大縫隙,使野兔能夠從縫隙中進入麥田,並留下了諸多隱患。

農民決定向政府反映鳥類肆虐農田一事,由一個退伍軍人組成的代表團向國防部長喬治·皮爾斯(George Pearce)爵士轉達了農民的意見。經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軍人定居者們很了解機關槍的特性,向政府提出了配備機關槍的請求。皮爾斯爽快地答應了,並提出了一些附加的條件:機關槍必須由澳軍士兵使用;行軍的費用由西澳大利亞州政府撥付;農民必須提供食物和住宿,以及彈藥的費用。皮爾斯同時也贊同農民們將鴯鶓當作不錯的練槍靶子的觀點。這引起了一些爭議,一些政府官員認為這是一種幫助西澳大利亞州農民的行為,最終導致了美國福斯電影公司的一位攝影監督也加入了這一行列之中。


戰爭經過

下達剿滅鴯鶓命令的喬治·皮爾斯爵士。此人後來在參議院中被參議員詹姆士·杜恩(James Dunn)謔稱為「鴯鶓戰爭部長」。

第一次行動
11月2日,一個來到Campion的人看見了大約50隻鴯鶓。由於這些鴯鶓在射程之外,當地人試圖將鴯鶓引入埋伏圈中,然而鴯鶓們卻四散飛走,使人們難以瞄準進行射擊。不過,雖然第一輪掃射由於在射程之外而沒有達到目的,第二輪開火卻足以殺死一些鳥類。同日的晚些時候,人們遇到了一小群的鴯鶓,「可能有十二隻左右」的鴯鶓被殺死。

緊接著的重大的行動發生於11月4日。馬里帝茲在一個當地的水壩附近設下了埋伏,超過1000隻鴯鶓被引進了埋伏圈。這次射擊手們等到鴯鶓走近時才對它們開火。僅僅殺死了十二隻鴯鶓之後,槍支熄火了。倖存的鴯鶓四散飛走,這天中人們沒有看到更多的鳥類。

在接下來的幾天里,馬里帝茲選擇將行動轉移到更遠的南方,那裡的鴯鶓「據說相當馴服」。 然而,儘管他相當努力,其戰鬥成果卻十分有限。在一段時間裡,馬里帝茲甚至將機關槍安裝在一輛卡車上:此舉後來被證實是徒勞的,卡車無法追上鴯鶓,而且在卡車上的射手難以向鴯鶓射擊。11月8日,也就是第一次行動開始後的第六天,軍方已經耗費了2500發子彈。被殺死的鴯鶓數量不詳:一項統計資料聲稱僅僅50隻,[6]而其他的資料則稱為200隻至500隻左右——後者的資料由定居者提供。另外馬里帝茲的官方宣稱軍方沒有任何傷亡。

鳥類學家Dominic Serventy對這次行動作了總結:

「射擊手們向大量鴯鶓開火的夢想是十分荒唐的。鴯鶓的首領實行了游擊戰術,笨重的鴯鶓們立即四散成為無數個小群,導致了軍方白白耗費了大量裝備。因此在大約一個月後,一支垂頭喪氣的部隊退出了作戰地。」

11月8日,澳洲眾議院的議員對這次行動進行了討論。[6]在當地媒體包括僅僅只有極少數鴯鶓死亡的負面報導之後,皮爾斯於同日將軍隊和槍支撤出了戰場。


第二次行動

在澳軍撤軍之後,鴯鶓繼續襲擊麥田。農民們再次要求政府的干涉,並援引了酷熱天氣與乾旱導致成千上萬隻鴯鶓入侵的話。西澳大利亞州州長詹姆士·米歇爾(James Mitchell)強烈支持讓軍隊重返戰場。另外,一位基地的指揮官宣稱在初次行動中共殺死了300隻鴯鶓。

作為對該基地指揮官的回應,國防部長批准了軍隊重返戰場並再次行動。他在參議院為自己的決定進行辯護,解釋軍隊有能力為由大量鴯鶓引起的農業威脅而戰鬥。雖然軍方對西澳大利亞州政府抱有希望,同意將槍支借給西澳大利亞州政府,馬里帝茲再次表示該州缺乏富有經驗的射擊手。

當1932年11月13日軍隊來到戰場時,軍隊在最早兩天里獲得了勝利,大約殺死了40隻鴯鶓。第三天(11月15日)的戰績卻明顯比前兩天差,然而截止至12月2日,軍方每周共用機關槍殺死約100隻鴯鶓。馬里帝茲於12月10日回顧了這次行動,在他的報告中宣稱軍方使用了9860發子彈,共殺死了鴯鶓986隻;其比率為每十發子彈殺死一隻鴯鶓。此外,馬里帝茲宣稱2500隻鴯鶓在被子彈打傷之後死亡。
=================================================
以上內容摘自維基百科


沒有人說南美足球戰爭嗎?
宏都拉斯和薩爾瓦多兩國在20世紀60年代因為經濟矛盾特別是邊境耕地糾紛而導致關係日益緊張,結果雙方以對當年世界盃預選賽的爭議為借口,在1969年7月14日發起戰爭。
不過這場逗逼戰爭的逗逼之處還不止於此。此次戰爭是人類歷史上最後一次使用活塞式飛機為主力飛機的戰爭,雙方動用了F4U和C47之類的古董。當時宏都拉斯沒錢把C47改裝成轟炸機,於是叫士兵把炸彈從貨艙里裝卸貨物的滑軌上推下去進行轟炸。薩爾瓦多空軍更加捉襟見肘,居然要讓人拿著炸彈從農用機窗口裡往下扔。
最後,足球戰爭於7月20日因美洲國家組織調停而結束,因其持續時間又稱作一百小時戰爭,似乎後來的海灣戰爭也得到過這個名號(因為地面行動一百小時)


1.「真象」和「假象」的對決
印度的Mewar並沒有像其他的小國一樣用大象作戰,而是讓馬cosplay大象,讓其上戰場作戰。

Mewar的地理位置

為什麼要這樣子做呢,別人用體型碩大的大笨象,而你卻用馬,不是找死嗎?


他們這樣做是有其原因的。

這是Mewar的統治者把馬cosplay成大笨象的樣子,瞬間萌萌噠。

大象與cosplay大象作戰的陣勢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敵軍的「真象」每每看到這些「假象」時,都會以為「假象」是尚未長大的小象,「真象」對「假象」下不了手,於是落荒而逃。


據說Mewar的統治者aharana Pratap在著名的Haldi Ghati戰役中使用了這個cosplay小技巧。

2.貓星人也能行軍打戰
在古埃及,貓星人有著崇高的地位,埃及人將它們供奉為聖物。波斯帝國Cambyses II在公元前525年發動了一場對埃及的戰爭,史稱battle of Pelusium。Cambyses II深知貓星人在埃及人心目中的位置,所以他命令戰士在他們的盾牌塗上貓科動物的圖像,還弄了幾百隻活生生的貓星人在軍隊的前面,這一招果然奏效,埃及的弓箭手因為害怕射傷貓星人之後會被處以死罪,所以拒絕放箭。他們選擇撤退,但大部分遭到波斯人的屠殺,最後波斯人生擒了法老。


因黑皮膚引起的中葡1952年衝突。有一說是解放軍士兵沒見過葡萄牙換防的黑人士兵,忍不住笑出聲來,使得對方黑人士兵感到嘲弄,所以上前推搡木馬進行挑釁。在雙方扭打之際,一名中國士兵扔了個沒拉弦的手榴彈,結果葡軍誤以為中國扔了實彈,遂開槍,雙方槍炮大打出手。1952年7月25日下午6時10分,澳門政府派在最前哨的一名黑人士兵從關閘口移至與中方哨兵相距約一公尺左右處站崗,並將橫置在雙方哨位間的「木馬」向前推移。中國邊防軍哨兵趙學登按中央軍委 「既不主動惹事,也不示弱,有理有利有節」的指示原則,打手勢令葡兵將「木馬」往後移。但葡兵不服警告,召來九名葡兵氣勢洶洶將木馬再推向中方警戒線內,該葡兵又越過警戒線一公尺。趙學登再次打手勢向他提出警告,該葡兵置若罔聞。中方哨兵當即嚴厲制止,三名葡兵竟用槍刺傷中方哨兵左臂及右中指,關閘葡兵還回營房托出機關槍。中方戰士也不客氣,擲了一枚手榴彈,警告葡方不要亂動。葡方士兵向中方開槍。於是發生衝突,雙方槍戰。晚上8時,澳門方面向中方拱北一帶開了幾十炮,炮轟拱北居民。中國軍隊開炮還擊。葡國士兵開槍把附近的路燈射熄。關閘附近街道的人爭相逃避。中葡雙方都進入戒備狀態,關係十分緊張。是為「關閘事件」。


推薦閱讀:

相聲里的「倫理哏」笑點何在?

TAG:幽默 | 戰爭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