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如果要推行漢服,可能性有多大?

大家想一想該怎麼跨越推行過程中的阻力。


不必抱著「推行」「復興」一類的態度。光是喊口號說要恢復偉大的中國傳統文化,被人笑話纔是正常。做好看了,穿好看了,自然有人會接受。當然也有人還是不接受。就像很多人不喜歡西裝一樣。

另外一定要現代化,本版同文提到的實用性問題必須考慮。一整套的規範需要建立。什麼搭配什麼,什麼場合穿什麼,什麼場合一定不能怎麼穿。


之前參與過一段時間的漢服項目,據我觀察,雖然這幾年漢服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也出現了大量的相關社會團體甚至有了自己的春節晚會,但是現階段對漢服感興趣的而且真正會花錢買的,多是大學生(主力)和圈子裡的人,且大多依賴漢服或國學的社會及高校團體的推廣,而其餘的廣大群眾大多不知漢服為何物,更別說購買、穿著。在這種情況下漢服實際上是一種十分小眾東西。
市場方面,暫就現在市面上的漢服來看,不論是款式還是布料都有不少的劣質品,許多通過不同渠道購買的漢服的消費者都會有上當受騙的感覺,部分短視商家給整個行業摸了黑,而質量較好的漢服價格又偏高,相關的產業還沒有真正的日常化。
文化氛圍方面,大家沒有一個可以穿著漢服上街或者活動的節日氛圍,即使是比較狂熱的漢服愛好者大多也不會整天穿著全套漢服上街,比較多的情況是,剛到手連著在家穿幾天,然後送進衣櫃從此不見天日,而且漢服也是要有一定的行為禮儀和不同種類的,穿戴者要有基本的了解,不然會各種笑話和彆扭。
漢服的時裝化也是個問題,大多數我認識的漢服製作者都不年輕,而且對漢服的時裝化十分反感,他們做衣服不願意做很多的改動,對此觀點我一直是持保留態度的,衣服不好看,不能上街自然就不能迅速的推廣開,我一直在設想把現代漢服劃分為節日正裝和時裝兩種(或以上)或者按年齡段設計,只要設計師確實是能夠把漢服做的很時尚,改的能上街,那麼推廣自然不是問題,但是至今未獲得過支持。
暫時想到這,就寫了出來,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人文素養也越來越高,現在的大學生轉化為社會動力也就是幾年的事,昔日的愛好者變成了支持者,周而復始,漢服的社會、市場條件慢慢就會完善,如果說過個十幾年某些節日大街上會常迎面走過成群結隊漢服者我是相信的~


我覺得中國人如果能腳踏實地地去學習鑽研傳統文化,漢服的復興指日可待。我說的是復興,不是復古。就是漢服的諸多元素運用到現代日常服侍中去,而不是一針一線一成不變。漢服最大的利器就是舒適、隨身。這跟拘謹、板直、硬線條的西式服裝有著天淵之別。
首先,漢服為什麼消失。很簡單,清兵入關後把服飾、髮式上綱上線到了民族氣節層面,不穿不剃就是要做前朝遺民。所以不是漢服本身不好被時代淘汰,而是被侵略政策壓制的結果。清統治結束後,西方文化又處於強勢,他們的衣冠國人也爭相效仿,漢服更被遺忘到了角落。所以漢服的復興也意味著民族文化的復興。
其次,布料問題。中國人民自古就有勤儉持家的美德,布料肯定也是精打細算,不能省的就是禮義廉恥問題了,說個跑題話,中國古人再窮也做不出bikini和快露出屁股的女生制服。大家說的里三層外三層曲裾是漢初及以前的服裝,為什麼這麼複雜,很簡單,當時中原人尚未穿內褲,所以要包裹嚴實,漢中期曲裾已經大為簡化。漢服是一個具有漫長時間縱深的產物,僅以某個時代、某個場合的服飾做代表實在太偏頗。
再次,漢服是否方便。答案是絕對的。中國大部分百姓都是要靠雙手勞作生活的,如有不方便,那也會在數千年的演進中不斷修正改良。寬袍大袖是禮服或者士大夫服裝,古代人不進行儀式、不談玄學時也不穿的。就好像我有夜禮服,但除非大場合我也不會穿著它去擠地鐵。舉個例子,央視《水滸》、《大宋提刑官》裡面的角色以平民居多,服飾也算考究,方便嗎?我瞧著就挺方便。潘金蓮上樓下樓、還和面做炊餅,沒瞧見她那身衣服哪裡礙手礙腳了。而板得要死的西服、襯衫,包得死緊的一步裙,和搖搖欲墜的高跟鞋這些現代、西方服飾元素才真真叫不方便!
最後,改良版漢服是否可行。我們就事論事地說除了剪裁不同,漢服與現代服飾到底有什麼不同?想破了腦袋,就一樣,沒有文胸。我不清楚古代婦女用什麼代替文胸的,興許是肚兜?如果服裝要素跟現代都一樣,那麼當然可行!
有人說旗袍就沒有推廣開來,漢服要行早行了。我不恬反對:大錯特錯!旗袍是在馬上民族的傳統服飾上改進的,它跟農耕漢族的傳統服飾根本不是同源。漢服的平面剪裁不是一句空話,它落實到細處對穿衣舒適度確確實實會有很大的提升。
我說個親身經歷,我是怎麼關注漢服的呢。緣起於我買了一件「播」品牌的夏裝絲綢上衣。以我淺薄的知識,它的面料應該是前片砂洗、後片桑蠶絲。這件衣服很像襯衣,但它最大的不同就是肩膀非常隨身,胸前不緊,既不影響我大幅度動胳膊、也不用我加穿背心擔心走光。我最恨女裝襯衣的就是肩膀緊,胸前的布縫稍有動作就撐得很開。
我買了後就覺得穿起來十二分的舒服,未做多想。直到看有一期鏘鏘三人行。裡面有個女導演穿了類似我的一件上衣,竇文濤問她衣服有什麼特別,她說是朋友特地給她做的傳統剪裁衣服。我才第一次知道一點玄機,那就是漢服的袖子介面不在肩膀,而是隨著肩膀走,難怪肩和胸都不再那麼綳。
我當時還心裡竊喜,那導演量身做得多少錢,我工業製版的衣服才多少錢,跟她一樣舒適美觀。這只是漢服的一個小小的細節。如果詳加研究,會不會有服飾剪裁的變革我不知道,但我本人是非常願意購買這樣舒適大方的衣服的。而且我這件上衣得到了不止一人的誇讚,都說看著都覺得好舒服,而那會我尚不知道平面剪裁為何物,所以絕不存在用「漢服「元素自吹自擂的可能。
再說一個配色。中國傳統服飾配色大膽、多彩多姿。僅從《紅樓夢》的服侍描述中就可見一斑。例如梅蘭芳崑曲電影 《牡丹亭》 里的服飾。這齣電影的服裝有別於京劇,比較日常,配色常常有現在的禁忌色出現,例如紅綠配,但按照古代的服飾刺繡特點配出來卻非常好看。再如潘虹的電影《杜十娘》, 裡面都是古代常服,配色之美,真是美不勝收。這無疑又是對以單色為主的西方風尚的挑戰。說實話,我本人是對辦公室里經典的黑白配厭煩透了。婚紗那一身白我也看不上,又不是白喜事。
推廣漢服,難也不難。現在的服裝廠硬體其實都具備大批量生產漢服的能力。關鍵的關鍵,國人需要培養傳統審美的自信。現在的設計師需要有意識地去學習漢服剪裁、配色的基本知識,並將這些元素大膽運用到工業製版、布匹花色製作中去。但如果所有的中國服裝從業者還懷抱著追隨西方風尚,東方傳統文化都是亞文化的自卑心態,那永遠只能充當模仿者。只有扎紮實實地去學習傳統剪裁、傳統配色,才能真正在世界服裝時尚上佔據中國人該有的一席之地。
復興漢服並不是回到古代,它的本質就是復興漢服的舒適、漂亮。這不正是現代人的穿衣理念么?


我覺得這是個偽命題,如果不是吃貨帝都總瓢把子大姐頭邀請已然屏蔽了……隨便點沒有幫助。
首先討論這個必須要統一的認識是什麼是漢服,觀各種回答其實能感覺的到心裡想的不是同一個東西。
一般來講這個概念的誕生大概在04年左右吧貌似,或者早個三五年,在當時「漢服推廣者」的心目中指的是漢族的傳統服飾,而不是漢代的服飾,所以回答者說除非時光倒流到漢朝什麼的估計是有點誤會。
就目前的大眾認知來講,一般提到漢服,想到的是被商家們傳說為從歷史考據而來的實際上參考物多為電視劇戲服的東西,圖片參見博涵和素和的回答。假如基於這些東西討論是否推行,答案顯然是呵呵,原因其他人都說過了,比如說丑啦、不方便啦、穿著難受啦之類的。畢竟戲服嘛通常都是取個樣子拍照,真現場看穿到身上都會比較噁心。當然有些人是不介意的。商家的目的就是賣出去他能做出來的衣服,通常都會不遺餘力地宣傳自己的衣服多嚴謹多復原,但實際上通常很多商家連文物都沒見過,或者說見過也圖方便便宜瞎做。

如果說實際上符合「漢民族傳統服飾」這個定義的衣服,也就是有回答中提到比較反對時裝化的那批人吧也許,這個時候就會遇到一個問題,既然是傳統服飾,也就意味著必須是歷史上存在過,而且是很多漢人穿了比較長的時間的衣服,那麼多長才算長,覆蓋率多少才算多呢,是不是有收到外族影響的服飾通通不算呢?還有,誰才是漢人?選擇哪個朝代作為代表?好了,掐吧。觀察掐的過程你就會發現這群人基本上啥也幹不成,天天就想著把豎領送給滿族、搶蒙古人交領、搶鬼子的復原當唐朝冰箱,前面提到的商家的粉也會參戰,常見的水軍三板斧:車軲轆話、貼標籤、人蔘攻擊一樣不少,哪有功夫推廣。

退一步說,假如統一到了某一個朝代,那麼請問是要用北方的漢人還是南方的漢人的服裝作為禮服標準?好吧我這也是個偽命題。曾經有三張圖廣為流傳,一張是每個朝代一個髮型,一張是每個朝代一個唇妝造型,最近的一張是每個朝代一套衣服。說出來你信嗎,一個朝代幾百年吧,中國多少平方公里啊,妹子們都穿一個款式啊。

再退一步說,假如現在有充足的實物文物資料,研究者的態度也端正,能夠復原出一批真正的傳統服飾,真正的傳統工藝傳統面料傳統剪裁,還帶配飾。那麼需要面對的則是產業鏈的問題,沒有量產的能力推廣個毛線。現在大多傳統工藝都處於苟延殘喘缺乏繼承人的狀況,通常遇到的情況是弄到了衣服沒有裙子,弄到了全套沒有鞋子,有了鞋子沒有首飾。然後你就看到穿著球鞋配明華堂絲綢道袍的哥出現了。我懂你的無奈,但是路人看到估計不會有效仿的衝動,推廣難度大伐。教育消費者培植品牌影響力而且要培養一條龍到鬼子現在和服產業的程度真的很不容易。且不說民眾得認同感起點不一樣,對於工藝水平的追求目前看來也不是一個檔次的,還有總是被大家吐槽的天朝民眾審美,這裡就不重複吐槽了。

退一萬步說,靠譜的傳統服飾配飾量產了,民眾開始認同了,要推廣,那麼是不是應該考慮下推廣給誰。首先我是要反對弄成什麼國服學士服的,這豈不是在說少數民族就別特么考研了么。考慮過中國還有別的民族的親們嘛。其次啊,漢服運動指出那個什麼借服飾復興傳統文化的事情呢,怎麼到了最後就剩下衣服了啊啥意思,坑了多少當年的無知少女如我啊。現在經常被婚慶公司拿來用的拿什麼周禮唐制婚禮啥的一般附會居多,衣服做的很精緻很高端的靜蓮滿堂做笄禮也靠譜不到哪去只是起碼體驗精緻多了而已,其他大多數所謂的xx節xx祭我就不想提了,很難說真的有傳承到什麼東西,希望有吧,怎麼說cos的精神到了,還原度另說。這些所謂的漢服活動,經常附加的訴求是「漢人統治一切」也就是常說的皇漢之類的,也曾經有x輪眾,反正各種奇葩都藉此搏過政治資本。最後,如果說有靠譜的禮儀標準和文化能夠讓人們認同,推廣也必須是在尊重其他民族的前提下面對已經各種通婚還是認為自己是漢人的,並且不應該有必須穿或者必須不穿這種道德標準。

最好的情況,我認為是所有願意穿的人都有靠譜的傳統服飾能方便買到穿用,並且有適合的文化場合可以穿可以有美好的共同文化記憶,不願意穿的人有不穿的自由不會被為難。最好還有一部分傳統服飾在設計師的手上通過對現代生活的理解融入時裝,讓時裝的選擇更多樣。

綜上我認為「漢服」的推廣可能性不是沒有,而是現狀太噁心實在是沒法太期待。
——————補充的分割線——————————
目前市面上能搞的的「漢服」不是說沒有辦法穿得美,也確實不會說穿上沒法生活。
但是這都是因人而異看具體的衣服的。以下圖為例。

這張是當年我們去故宮的時候。左一妹子的衣服裡面可以穿短褲背心,非常涼快,中間綠色有一點熱但是還好,其他的非常熱,最熱的那件正好沒拍到。這就是當年我們能搞到的所有衣服中最合適的了,不是我們不想涼快,是沒得選,然而從英國回來的妹子又很想穿漢服去一次故宮,大家捨命陪君子。當時能夠正經有參考的款式就這麼多,中間那個似乎是全國第二件仿宋短褙子配仿宋裙子,不過也是問題多多。所有的衣服都會在坐下的時候遇到一點點麻煩,不是一般某些愛好者說的跟普通長裙一樣,而是需要做一些多餘的動作的,上廁所也需要很注意,如果腰帶綁的不對絕對是會拖地的,對的話也可能會。也就是說美觀是可以在犧牲一定便捷舒適的情況下搞定的目前。

這張是當年我們去故宮的時候。左一妹子的衣服裡面可以穿短褲背心,非常涼快,中間綠色有一點熱但是還好,其他的非常熱,最熱的那件正好沒拍到。這就是當年我們能搞到的所有衣服中最合適的了,不是我們不想涼快,是沒得選,然而從英國回來的妹子又很想穿漢服去一次故宮,大家捨命陪君子。當時能夠正經有參考的款式就這麼多,中間那個似乎是全國第二件仿宋短褙子配仿宋裙子,不過也是問題多多。所有的衣服都會在坐下的時候遇到一點點麻煩,不是一般某些愛好者說的跟普通長裙一樣,而是需要做一些多餘的動作的,上廁所也需要很注意,如果腰帶綁的不對絕對是會拖地的,對的話也可能會。也就是說美觀是可以在犧牲一定便捷舒適的情況下搞定的目前。
這張圖裡面其實有一個信息,就是當時能找到實物參照所有女裝復原,除了馬王堆那件。不過在這兩年的研究中也發現有一些細節上的問題。至於很多坊間流傳的「現代漢服」款式其實從被造出來基本上不到十年。這裡說的造包含早到最早期的影視節目道具和商家附會。
大家可能還能看到一個問題,就是鞋子,只有一個妹子穿的是老北京布鞋,其他都是時裝涼鞋,無他,沒處買而已,別給我貼那些坑爹的淘寶鏈,我都看過,那品質你有臉穿么,何必。
髮型,韓式頭和公主頭、馬尾,這也是沒有配套的體現,雖然這麼看不醜,但是真的要有嚴肅的場合這些其實都並不合適,但是也沒有更好的標準,曾經有人拍過客家的髮髻,非常美,但是懂梳的人很少。如果要傳承這些最好都一套……

下面這張圖是解釋我上文說的傳承傳統服飾中對於舒適生活的追求,融入對現代生活的理解。不過商家圖直接引用不好切,大家自己找下。只說一說這件衣服符合,是因為他的肩膀位置,也就是一般漢服概念中的通袖,雖然不是一片的完全平面剪裁,但是完全符合傳統服飾的穿著體驗,不會像西服有一定束縛感,有時候憋著肩膀沒法抬手活動,而對現代生活的理解體現在袖口那個兩個扣子,大家穿脫手套應該都會有感覺的,還有夾東西吃的時候。袖子太大確實也就吃麥當勞方便。


還是有可能的,這幾年,逐漸的感覺到了,電視台報道也從妖魔化轉為中性
不過在崇洋媚外,逆向民族主義的漢民族群體里推廣確實有點困難。
我同意復興漢服,但是繁體字和等級制度以及男尊女卑這種的糟粕,就不要復活了


~

唔。看了下面的回答。好像變成在討論推行漢服有沒有必要了。誰也說服不了誰的問題,不累述。
單從題目回答。
靠一個人來推行漢服,可行性確實不大。除非是第一夫人哈……
我能觀察到的是,身邊喜歡漢服的人越來越多了。
貼一張五一期間海峽兩岸漢服文化節收到的賀詞。來自台灣的宋楚瑜先生。


我想,這至少是很大的進步。至於未來么,只能說,未來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
接下來是跑題時間^_^
嗯。反正我自己春節的時候是穿襖裙,夏天的時候穿襦裙。也沒覺得哪裡不方便啊。
腰身么,有些款式還是可以看出來的。不過,傳統的審美是含蓄的,所以不會露出來。(你看,一低頭的時候露出一截脖頸其實很性感啊對不對&>_&<

它不是拖地的。裙子到腳面上啦。

冬天和夏天的布是不一樣的……冬天的薄得可以……嗯,被風吹起來,不是所有的都是寬大的,有適合日常的窄袖啦。

至於男裝,其實……你看,也不是那麼不方便么……(這是漢元素時裝

至於男裝,其實……你看,也不是那麼不方便么……(這是漢元素時裝

(嗯,模特是我的朋友……模特不是重點……

~


推廣漢服我是舉雙手贊成並且親身參與。推行就算了。這事情不能強迫,你可以吸引別人穿,但是不能強迫,就算是我,我不想穿的時候逼我穿我也會和你拚命。
在漢服運動中,有一撮中二病患者,老是希望建立全國統一的組織領導所有同袍,或者是希望政府腦抽忽然強行下令全國穿漢服——典型的一腦殘粉頂十黑,簡直有病。而同時一個巨大的問題,在於漢服本身也還處於一個發展的初級階段,閣下可以看看漢服本身的發展情況,如果早五年十年就推行了,現在就要滿大街的影樓裝了,你希望這樣?而即便是現在,存在的問題也還很多,也還遠沒有達到一個較高的發展水平。

漢服運動十年多發展不易,前輩們辛苦努力才有今天的影響,哪怕什麼不做,也比給它招黑來的強。


其實我就是來貼圖的。。。。。。

話說,一種服飾要成為日常,應該有兩種方法。
一種是上行下效:由上層來帶動,比如日本皇室在正式的場合和婚禮都會穿傳統服飾。清末的時候也有很多人不樂意穿西式服裝,但架不住從皇帝到官員整個上流社會的帶動,慢慢就普及了。
一種是實用好看,符合大眾審美:漢服也罷旗裝也罷和服也好,都是有形制的,幹活不可能穿禮服。但是漢服的概念很寬泛,漢唐也好宋明也好都可以稱為漢服,而且不像和服一直都不斷傳承。那除了正式場合可以穿的禮服以外,漢服需要不斷的改良才能適應現在的需要。

個人覺得,以下這些還是不錯的:
適合漢子的日常服:
棉外套

針織衫:

針織衫:


適合普通青年的:

適合文藝青年的:

適合姑娘們的日常服:

旅行時不來一件嗎:


拍寫真婚紗出席成人式神馬的時候不來一發嗎?


最後,有了小孩子不給她擼一發能行嗎?


總之,美好的東西總會被接受的。我大中華5000年連件自己的衣服都沒有也太說不過去了。西服也是西式禮服改良來的,漢服為什麼不能改良推廣呢?幹嘛一定要把典禮祭祀的衣服穿到日常里才算保留傳統呢?


我是同袍,講一下自己的體會。
漢服穿在身上,確實可以找到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但是不要把衣服以外的東西看得太重,不然容易玻璃心。比如穿出去走在街上,就要做好被誤解的心理準備。我被人說了多少年的COS,表演,彈琴跳舞,和服韓服,甚至還有人說我是外星人…………
我買漢服首先注重形制(比如出土文物,商家貼出文物參考出處),然後是舒適方便,最後才是美觀。所以我很少買曲裾,這玩意兒除非是馬王堆(然後馬王堆又有不方便這個問題),那些短曲裾、小曲裾基本上都是現代人根據影視作品臆造出來的(當然當年我也不小心入了一次短曲三重衣的坑,後來及時跳出來了)。
然後走在街上的直觀感受:人家最多看你兩眼,而且大家都很忙誰特么有空盯著你看啊……
不過有一次很感動的是襖裙出小區的時候,有兩個老太太說:這是老發頭(即以前的)的衣服。居然認識,沒有當成韓服,沒有當成古裝,沒有當成奇裝異服。
如果要推廣,建議還是從短褐、褙子宋褲、齊腰襦裙開始。這些種類的好處就是形制有保證,而且不會太麻煩。
至於漢元素,不是平面剪裁的還是洗洗睡吧……左衽的洗洗睡吧……


漢服吧會員在此現身說法。
我是漢服同袍,就是題主口中的漢服復興運動者中的一員。
怎麼說呢,但凡涉及到文化的東西,總是免不了腥風血雨的,縱觀世界歷史,有多少戰爭都是因為文化衝突矛盾而導致的?
因為一個人存在的社會基礎就是文化歸屬感,除非你遺世獨立。。。
漢服吧是以漢服為基礎而推廣漢文化。
所以在漢服吧這樣的文化聚集地,憤青、腦殘、學者、研究帝、獵奇者都聚集在一起才正常,不然就不正常了。。。如果是純粹秀衣黨的論壇,我相信不會有那麼多不同思想甚至激烈的鬥爭。認真想想是不是這樣?哪個文化聚集地不是這樣?
所以呢,淡定就好。
對於文化,而且是傳統文化,難道知友們就這麼盼望它消失殆盡?

最後來一句,我相信漢服一定有重見光明的那一天。
豈曰無衣 與子同袍。


這是個時間問題,在短期內如果說要復興的話,可能性為零,但是如果是長期的,可能100%
第一,畢竟漢服已經三百多年沒人穿過了,復興漢服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漢服復興運動到現在走過十年的時間,僅僅是個開始,這也許需要幾代人甚至是幾百年的努力,而且也會有這樣的人
第二,沒有人知道十年後會發生什麼,三十年前的社會和現在社會的變化有多大,無論是人的思想觀念上,還是社會環境,所以請不要用現在的思維、觀點、現狀去評判幾十年甚至上百年後的事
第三,剛接觸的人自然會抵觸,司空見慣後自然也就見怪不怪了,關鍵是有人往外穿,就我自己身邊而言,父母家人同學好友剛開始都是各種不屑,各種鄙視,你穿多了,自然也就覺得正常了
第四,就這幾年來看,漢服復興雖然緩慢,卻不斷壯大,而且大多數都是年輕人為主,後勁還沒有發起
第五,漢服的消失不是自然的消亡,而是被滿清韃子強迫的,一個民族是不可能沒有自己的民族服飾的,更別提這個世界上人口最多,歷史最悠久的民族
最後,還需要強調一點,漢服是民族服飾,它的復興也許你我都不能見到,但即使是一千年,也會有人走下去,因為一個民族是不能沒有民族服飾的,除非這個民族滅種


如果能在傳統節日穿上漢服慶祝,個人覺得不錯。直裾曲裾穿著的確不便,但齊胸類比現在的抹胸裙,半臂、褙子類比外套,齊腰類比長裙,其實完全沒有什麼不方便的,我就穿著擠過西湖邊的Y系列公交。各位可以去百度貼吧"漢服製作研習""漢服商家"這類貼吧看到很多同袍,就算只是年輕人的愛好,也不該以毫無意義來定義吧。畢竟一直被誤認為穿著和服,韓服的同袍們一直在不厭煩的向周圍人傳播漢服知識。
因為現在畢竟沒有蓄髮的傳統,漢服髮型一般只要不是披頭散髮就可以了,個人認為同袍們的努力是為了讓大家能了解熟悉漢服,將漢服,漢元素服飾融入日常生活。雖然會有對於形制的爭論,但畢竟是推廣不是考古學的還原,不是太大的改動,可以和影樓裝,COS裝區分開。基本的放量和修改是可以接受的。
現在圈內口碑比較好的商家很多,放幾個圖吧。

太公家的四象褙子襦裙系列

太公家的四象褙子襦裙系列

一直被吐槽形制但一直賣的很好的如夢家的襦裙和曲裾

一直被吐槽形制但一直賣的很好的如夢家的襦裙和曲裾

齊胸灰微瀾,好吧我只是想吐槽評論說漢服穿起來不好看的。

齊胸灰微瀾,好吧我只是想吐槽評論說漢服穿起來不好看的。

==================男裝來一發========
來自【中國古代妝束】weibo.com/zgzhuangshu


哈哈,剛正準備買幾件夏衣,短褐+長褲~~
希望總在那裡,不指望一步到位,也不指望全面復興,能接受就好了,慢慢來吧~~


最近準備做件道袍居家穿,款式是自己設計,請做服裝設計的朋友幫忙修改。
沒在網上找人做過,去揚州找的幾個老裁縫,都挺好。
當年滿清自上而下血腥消滅,現今我們更應自下而上去觀察,思考,推動。因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漢服也即民族魂。....


漢民族恢復民族自信,認識到自己獨特性的那天


從高中的時候就開始關注漢服,一點一滴都會影響到我,我覺得漢服的隊伍在慢慢壯大,也相信漢服會復興,我記得揚州十日滿清的屠殺,記得江陰三公是怎麼死的,記得滿清對漢民族的摧殘,不推行漢服,我會感覺愧對先祖,願先人在地下得以安寧。


這個題目有點問題。「如果中國推行漢服」已經假設這一事實成立,再問可能性有多大沒有意義。我理解題主是想問「中國推行漢服的可能性有多大」吧?

那我就按我自己的理解來回答。

既然用了「中國」,那想必意思是國家層面的推廣。推廣分為對內推廣和對外推廣,首先說對內推廣。

我個人認為國家層面的對內推廣幾乎沒有可能性。首先,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憲法規定所有民族平等,既然這樣,要推廣某個民族的服飾,必須也要推廣其他民族的服飾,否則法理上說不過去;其次,別的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族服裝,如果國家層面推行漢服,別的民族會怎麼想?此為情理上說不過去。再次,民國時期欽定長袍馬褂作為國家官員的禮服,而共和國時代再做類似行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不過我覺得國家層面對內認可的可能性還是有,比如鼓勵興辦漢服織造機構、鼓勵漢服創新、挖掘等行為。只是現在時機還不成熟,漢服圈子問題還是很多。

接著說對外推廣。我認為對外推廣的可能性還比較大,但現在漢服總體來說還是相對小眾,如果這一產業持續健康地做大,對外推廣作為文化符號之一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比如電子遊戲,原來我小的時候國家是不注重且批判電子遊戲的,但後來電子遊戲產業規模越來越大,國家由不支持變為鼓勵,並且努力對外輸出。同樣的,漢服產業如果做大(包括傳統文化的復興),國家對外推廣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因為這可以創造經濟利益,還可以文化輸出,而且對外輸出時「民族平等」的壓力會小很多。


說實話作為學生,我是非常希望在校服中增加漢服元素的,現在我的同學們大部分都會認為漢服很美,但是真要說起來卻隊漢服的很多細節並不了解。所以我想要推廣漢服。


有生之年 定要備一套量身打造的符合自己的漢服行頭 驕傲的穿出去


絕對可行,在中國教育電視台上看到江蘇一個大學就是將漢服作為學士服碩士服!


推薦閱讀:

如何判斷一個人的性格是否有缺陷?怎麼知道自己的缺陷在哪裡?有什麼辦法鍛煉?
性工作者最後的歸宿一般是怎麼樣的?
為什麼會有國家?
女生的腳真的和性有關嗎?
印度的人口年齡分布為何每五年出現一個高峰?

TAG:中國歷史 | 衣服 | 社會學 | 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