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相聲和天津相聲在風格和傳統上最大的區別有哪些?

有人說京津相聲沒有區別,但似乎聽起來又是有的。如果有的話,最大的區別有哪些呢?


僅說說北京的園子里的相聲和天津的園子里的相聲,主要針對那些攢不了底也倒不了二也當不了腰的,「底層相聲演員」(知名演員的個人風格太明顯,沒有普遍意義)。
最顯著的區別就是「娃娃腿兒」,就20-25歲這一代的演員來講,北京幾乎沒有專業學說相聲出身的,天津的相聲演員大部分都在北方曲校進修畢業。
很多人對科班嗤之以鼻,但是我不這麼認為,科班不代表「古板」和「傳統」,更直觀的意義是「基本功」。
簡單說,第一點,北京園子里經常會遇到「連話都說不清楚」的演員(不點名,因為這樣的演員我不知道叫什麼名也不願意知道叫什麼名。在天津園子里,目前還從未遇到過。
第二點,天津演員的搭檔之間的默契程度是北京演員完全無法比擬的。
歸結原因,北京的演員大部分是20歲以後才開始說相聲的,天津則要早很多年。
北京演員的優勢是見識多,信息獲得的渠道多,就是上網機會多氛圍好,獲得網路段子的機會多。
天津演員的優勢就是基本功好,搭檔時間久,配合默契。
總結就是:北京演員想的多,讀書少;天津演員讀書多,想的少。
以下是個人偏見歡迎討論:
北京搭檔少有堅持很多年的,而固定搭檔往往沒有過多的思考機會,風格是否匹配,實力是否相當,理念是否相近。搭檔之間缺乏磨合,也缺少犧牲精神,倆人台下不對詞,對詞不讓包袱,過於看重臨場發揮砸掛的重要性。這是北京市場比天津市場火爆這一點帶來的浮躁所致。
我個人是喜歡天津演員的這一點,場下有研究精神,對某一個包袱能夠鑽研細節,如果遇到捧哏翻包袱更合適的地方逗哏絕不搶戲,反之也如是。更注重「死綱死口」這一點,表現為基本功和磨合度上有優勢。
還沒討論年齡越大對利益分配越看重帶來的負面影響。
見識可以隨著年齡而增長,基本功和磨合度基本上是隨著年齡增長而越來越衰落的。天津演員隨著年齡增長,見識最終可以達到北京演員的水平,而北京演員卻永遠沒有彌補基本功和磨合度的缺陷的機會了。
這就是我的意見。


那得看什麼北京相聲了。
不是北京出身的演員或在北京的演員說的就叫北京相聲。真正的北京相聲已經式微。馬三立和侯寶林雖然是兩地最著名的相聲大師,但都已經達到了兼收並蓄的高度,地方特色反而不是那麼的明顯。
我認為北京(天津)相聲的的標準:
首先這演員最後必須落在北京(天津)了。但更重要的是拿北京(天津)本地人的尺寸來構成段子的敘事,和抓哏。是尺寸,不是光學口音。
所以張壽,侯寶林、劉寶瑞和常家都不算純北京相聲。他們都吸收了兩地之長,偏北京是因為說普通話。
張壽一輩子說相聲都是北京口,但怹解放後的作品拿北京話抓不了哏了,因為怹落到天津了。偷斧子里有一句「我說的話我負責,回頭您打聽去,我要說瞎話您拿磚頭砍我」。這句是北京口,磚字兒重音,但這種說話方式是徹頭徹尾的天津話。所以怹兼收兩地,不然他怎麼教的田立禾呢。
我們拿節目說話。
現在網上資料比較多的純北京風格的相聲演員。有:高德明、福保仁、羅榮壽、王長友、二趙,還活著的有王謙祥、李增瑞和李金斗、陳湧泉。聽完你就知道了。
還有一位,郭德綱老提佟大方,我沒聽過。
不同於天津相聲風格的多樣化,北京相聲傳了三輩風格還能這麼高度統一,高德明和趙振鐸,兩代人乍一聽你聽不出是誰是誰來。這才叫北京相聲。開句玩笑,使《大保鏢》不帶傳槍遞鐧跟擊戶的,一律不叫北京相聲。
青年的演員里,王玥波算繼承北京相聲的人。
郭榮啟,馬家,田立禾,高英培,這是真正的天津相聲。
其實這問題沒什麼意義,時代在發展,相聲在進步。相聲的本質是逗人樂嘛,哪那麼多大理論。要是沒有某人拯救了相聲,誰還聽那幫死鬼啊。所以說,那什麼社的相聲早就超越了地域的限制,那叫雲相聲。


又跟大夥長知識了!

再給補充一點:北京園子相聲,一個捧哏的站台上;天津茶館相聲,一幫捧哏的坐台下。


比較贊同@楊柳(太多了不知道@哪個是……)的觀點。
考研期間,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總覺得題目太大,一時間難以回答。
挖個坑,等我實地考察經驗值攢足了,再回來回答。


以前的北京相聲大氣瀟洒。天津相聲更接地氣,更市民
現在的天津相聲跟以前沒什麼區別。北京相聲就是外行觀眾慣著外行演員自己哄自己樂了。


抖個機靈。很久以前我寫的了,一句話點評京津相聲——

北京相聲:愛拿捧哏的媳婦抓哏;

天津相聲:愛占捧哏輩分的便宜;

北京聽眾:愛花錢,逮什麼樂什麼;

天津聽眾:愛叫倒好,愛佔便宜。


-------

某種程度上來說體現了北京和天津相聲風格的不同。北京聽眾局氣,達官貴人那麼多,演員颱風大氣,作品也更加高大上一些,代表人物就是侯寶林;天津是碼頭城市,聽眾都是小市民,演員和作品更接地氣,代表人物就是天津的馬氏父子。


反正我們當相聲演員的從來沒有考慮過地域風格問題

以前我是在大連上學,在那邊學過不少相聲方面的東西

現在在北京也演出,大多數風格還是演員自己體現的,地區差異不大

不過觀眾真的是有差異,從觀眾的差異上可能會側面影響演員的風格


京油子、衛嘴子。


處女答,看見相聲比較不淡定。
先表明個成分吧,我是天津人
--------------------------
京津兩地的相聲,或者說曲藝類吧,在近代都是受了很大官方影響的。什麼戲不能唱,什麼書不能說,這是從藝術家到老百姓都門兒請的。
受到了新媒體衝擊後【廣播,電視,網路就不算了太新了】,更亂,我個人是非常喜愛單口相聲的,從單口相聲上看,北京的有點更偏評書類,或者說,強調很正,戲劇味道重一點,當然不排除是北京話的原因啊,比較系統性格的人會特別喜歡聽【比如摩羯座】。雖然北京各大家也有不同的風格,但總體來說,腔調比較系統。
天津的就比較飄逸,如果先接觸北京相聲呢,會覺得天津的有點「野」,太世俗,內容以瑣事見長,包袱峰迴路轉,需要會意的地方也比較多。
天津以前有個節目叫相聲TV,是把無影像的相聲內容配上表演,算是相聲界的MTV吧,同樣的事,北京相聲就不好配,這也不是說能配就好,就是說創作段子的時候,藝術處理不同。
----------------------------------------------------
插個題外話:天津的曲藝類綜藝節目都很不錯,也許這也是天津人比較哏的一個原因吧,從小就看就聽,根本就是天賦養成。這些節目挖掘國外民俗藝術,或者小眾藝術的眼光也不錯。在曲藝上天津人特別不排外的,真的,我們只注重質量=w=。


很簡單的說,北京是一般票友水平,鬧點錢,圖個樂。天津是專業的,有套路的。。。。這個不僅是相聲這樣。大鼓,單弦也是。天津名票的水平都比北京專業的高。(為了避免說我是地區歧視,我聲明我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


揚名在京,但立蔓在津
我感覺,北京和天津現在相聲市場最大的區別:在天津是相聲幫助觀眾了解演員,觀眾喜歡哪個演員,喜歡那個團體是因為相聲;在北京,現在來說是一種一人幫助觀眾了解一人,順帶看一眼相聲,說白了是藝人靠自己的知名度養活團體,跟相聲本身的關係不大,你說相聲我聽,你主持我看,你演話劇我買票。現在北京媒體太發達,出名的方式太多,這就造成了現在北京相聲演員的大趨勢是為了上電視,各種主持人,嘉賓,選秀節目,幽默喜劇大賽,從個人到團體,均是如此,因為提高了知名度才有最本質的東西,錢。我並不是說這樣不好,我只是說,這樣的大趨勢導致了現在演員的心不踏實,敢問,心不踏實,活能踏實得了嗎?當然,這麼說也只是我從相聲這個角度看的,並不是好惡,而且有的節目也挺不錯的,裡邊的一些人我也挺喜歡的。


北京相聲,更注重相聲的搞笑功能;天津相聲,更注重相聲的整體性邏輯結構性。


天津人骨子裡的幽默感是外地相聲演員學不來的


目前為止,大部分天津曲藝的特點是俏皮高亢,大部分北京曲藝的特點是簡約大氣。但是總體趨勢是區別越來越小。畢竟現在全球化越來越深入,北京天津又離得這麼近。老一輩的京津兩地演員分別是由馬侯兩位為代表的老藝術家們熏出來的,風格自然有區別;現在全國的年輕演員很大一部分是由郭德綱熏出來的,所以未來風格自然越來越小。


傳統曲藝,沒有一個是不具備地方色彩的,相聲也一樣。而且和大鼓、評書這些起步茶樓、飯館的藝術形式比起來,相聲更慘,就是街頭藝術。類似的表演形式在其他地方也各有其名,相聲這個名字也是從京津地區經過幾代藝人分散全國才成為了代表性的名稱。京津風格的最大差異還是來源於環境,北京聚集的各色人等太全,做段子時候就得考慮比較全的接受性,但是政治味太濃也就意味著藝人說話要戒口;天津原來就是北京的碼頭,流動性的人多,下層辛苦的人多,需要節制的地方少。進了園子以後,北京相對的文化人多,所以節目的會更咬文嚼字一些;天津的觀眾更市井化,可以更活潑,更野一些。


北京段子比較新。基本上就剩下結構差不多,內容都是新的污的。快趕上2人轉了。
天津的老先生比較火,這兩年也和北京差不多了。年輕演員說的比較潮,但不是很賣座。


有嘛區別?我告訴你說這區別大了去了。這麼說吧,揍跟黃埔系土木系是一個道理哎~。

你看我們這枝,孫總理親傳,蔣校長收徒,紅帖子抵上去,得個委員長擦三年皮鞋才能下基層帶隊伍呢,哪兒像他們土木系的是吧。

那啥啊在一個啊,我們見到共黨我們黃埔系直接攀交情,一句「太爺請打~」,人就把我們給放了,你看人家土木系多不像話,人家是喊「饒命啊太爺~」。跟我們差遠了去了,當然啦,

再也個啊,我們黃埔系的鞋帶兒是左邊兒呀右邊,人家啊偏不啊按規矩來,愣是要右邊呀左邊兒,你說他們是不是要瘋啊。絕對是開歷史倒車啊。這多不吉利啊。這半後入行兒的野路子沒傳授,哪而像我們,想當年魯班爺造皮鞋的時候,規定明白白兒的。皮鞋啊,就特許黃埔學校東門外胡批記生產,"一應技術標準不興胡改~!",你看他們。。。。

哎不跟你老說了。 來生意了~!。你看我們黃埔皮匠鋪三百多口子現在就指著幾位祖師爺做的鞋養活了。這要是被土木堡皮鞋廠的夏烈烈廠長造的劣質產品搶了生意,下月我們這二百多號人還得合併到那邊去上班兒,多丟人啊。。。。我們還在嫩么台港路上混啊~?!


鬧與穩的區別呢……


沒區別都是相聲


前兩年天津大禮堂聽裘英俊大戰高曉攀的演出,前半段天津的,後半段嘻哈包袱鋪的,基本上天津的上台,全場笑聲不斷,後半段北京的演出台下觀眾走了得有一半的人


推薦閱讀:

TAG:藝術 | 相聲 | 曲藝 | 郭德綱 | 北京相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