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的原名就是「皇太極」嗎?
好像草原帝國里稱他叫阿巴泰?以皇太極為名字的極為罕見。終究皇太極是黃太子或副可汗的意思。我猜測是不是努爾哈赤迎娶孟古姐姐時於葉黑定下盟誓?必須以孟古姐姐兒子為繼承人?不然無法解釋取名皇太極。
其實,從前清史料來看,我總有一種皇太極一直有一種天然法定繼承人的感覺。
謝邀。(感謝題主的問題,促使我翻了一部分我一直狠不下來心看的滿文老檔)
這是個挺好的問題,但也很難回答。
這裡我只解釋名字,繼位問題留給熟悉清史的朋友回答。
先說結論:從檔案來看,皇太極的名字可能真的是 hong taiji,又或者乾脆就是 hong。
——這裡有一些很奇怪的、甚至自相矛盾的東東存在。因為這個問題並沒有定論,我只能先說一下我個人的推測和看法。絕非定論,也不一定正確。
【補充:經微博好友、研究蒙古史的@lonestarstar 指點,hong taiji應當就是其本名——】我認為還是皇太極是最有可能。這在蒙古貴族人名中並不少見……這點我還是遵從傳統的詮釋,也就是從中文的皇太子變來的。不過這個詞是先進入蒙語,再進入滿語。原本是頭銜,後來變成蒙古貴族常見的名字。例如活躍於十六世紀末十七世紀初年的喀爾喀蒙古綽克圖洪台吉。
下面詳細解釋一下~
首先說阿巴泰肯定不是啦,阿巴泰是太祖第七子……
其次,皇太極即hong taiji,也就是洪台吉——這個不是副可汗,考慮當時的用語,也不是皇太子的意思。
---------------------------------------------------------插入補充的分割線---------------------------------------------------------
4/27/2014 補充:題主提到「台吉就是蒙古的王子的意思。黃台吉或皇太極或琿台吉都是一個意思,王位繼承人或副王。台吉實際是漢語太子的蒙古發音。皇太極以前就是皇太子的意思。 後來黃台吉逐漸演變成副王的意思。在滿清大肆分封蒙古諸汗使得汗的稱號貶值。」——
恩,我了解並且同意洪台吉的來源問題。但是洪台吉一詞本身是由蒙古語進入滿語的,在這一過程中,含義已經發生了改變——這是我說「這個不是副可汗,考慮當時的用語,也不是皇太子」這句話所表達的意思。
大概是我沒說清楚,再舉幾個例子好了。比如「大清」這個詞,滿文寫daicing,這是個蒙語詞 daicin,意思是「善戰」,後金時期多用作稱號(可能也只用作稱號),如多爾袞原本被稱作「mergen daicing beile」,後來因為把daicing用作國號了(連稱號的含義也消失了),所以daicing一詞從他的稱號中刪除了——再後來他封王以後就變成 Ho?oi mergen cin wang(和碩睿親王)。
再如cagan一詞,蒙古語「潔白的、聖潔的」,進入滿語後它變成了「書籍」的意思。
現代漢語中也有很多類似的現象,比如「宅」「吐槽」(咦為什麼我這麼想 @橘玄雅 ?)等日語辭彙,進入中文後儘管長得還是一樣,但是含義卻有微妙的不同——甚至在台灣和大陸含義都不盡相同。所以一個外語辭彙進入本國語言中探討她的含義,不能僅僅從原生語言中解讀,更重要的是要看在本國語言中的使用。這一點請看下面例證——
----------------------------------------------------------補充完畢的分割線--------------------------------------------------------
事實上那個時候後金受蒙古影響很深,努爾哈赤很多兒子都是有taiji這個稱號的。在台北故宮出的《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第一冊中,皇太極第一次出現就是跟莽古爾泰一起出現的,這個原文大概是這樣寫的:
jai mudan ulade niyengneri cooha generede amba jui imbe akdarakū, manggūltai taiji hong taiji juwe deobe uwerihe.
(註:原文為老滿文,《清太祖朝老滿文原檔(荒字檔)》盡量對應到新滿文的穆林德夫轉寫記錄。)
這裡manggūltai taiji 和後面的 hong taiji,翻譯過來就是「莽古爾泰台吉」、「洪台吉」。悄悄上一個滿文原檔(荒字檔)此處的影印:
Tonggi Fuka Akū Hergen i Bithe (《無圈點字書》)中新老滿文hong的寫法對比:
——雖然老滿文中kong/gong/hong寫出來都是上面這個圖片大字的寫法,但是鑒於大家都說太宗名字是HONG taiji,那就當做是Hong字好了。
——雖然老滿文中kong/gong/hong寫出來都是上面這個圖片大字的寫法,但是鑒於大家都說太宗名字是HONG taiji,那就當做是Hong字好了。
此處hong taiji指的就是太宗皇太極,這一點從乾隆年編修的《內閣藏本滿文老檔》中可以確定。因為內閣藏本避諱了這一名諱——他們居然都不肯採取貼黃條的形式,而是直接改成了「四貝勒」- -b
內閣藏本此處截圖:—— manggūltai taiji, duici beile
這裡「duici beile」意思就是四貝勒——但這個更改是不合邏輯的!因為此時是1613年,而四大貝勒是在後金元年也就是1616年才冊封的……清初時代貝勒是個很高的位置,當時在兒子輩中可能只有代善是有被叫做「貝勒」的,全稱為「古英巴圖魯貝勒」(guyeng baturu beile)。阿敏也只是amin taiji——你看,又是個taiji。
就在hong taiji出現之前一句話中,古英巴圖魯貝勒出鏡:ini emu (amade) emede banjiha deo guyeng baturu beile be hecen tuwakiya seme uwerihe.
所以說taiji這個稱號實在沒有什麼特別的,大家都是taiji。
——但是,等等……這裡好像有個問題:
如果大家都是taiji,而且taiji也的確是個稱號的話……那……太宗豈不是叫Hong!
……
……
……
鹵煮天雷滾滾的滾去了下n頁……
……
……
……
可接下來的檔案記載表明這很有可能是真的……因為在這本老滿文檔冊里,凡是個兒子就被叫taiji,比如講到太宗迎娶科爾沁莽古貝勒的女兒的前後文:...ninggun biyai juwan de korcin i manggū beilei sargan jui be amba ginggiyen han i jui hong taiji de benjire de hong taiji okdome genebi, hoifai kūrki hadai bade acabi amba sarin sarilame gaiha.
....
jorgon biyade monggo gurun i jarut bai hara babai beilei jui daicing taiji ini naon be han i jui degelei taiji de sargan benjihe bihe...
光這麼一小段就出現了 1. hong taiji(洪台吉、皇太極); 2. daicing taiji(岱青台吉); 3. degelei taiji(德格類台吉) 等諸多taiji,所以taiji實在是個泛稱,可能就跟後來的「阿哥」差不多地位。
注意這些taiji們的規律都差不多:名字+taiji 這種組合,所以為什麼皇太極就不是這個規則呢?
當然《荒字檔》這個檔冊,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台北出版方曾指出過荒字檔是經過編撰的:
——這段話我盯著看了很久,也還是沒搞清楚:
- 荒字檔作為太祖朝原始史料而言可不可信?
- 荒字檔是何時編撰的?
- 哪十三冊是真正的原檔?
等問題。
但!是!
後來台北方面(終於)出了影印版,我看到了《來字檔》……
據我分析,《來字檔》應該是那十三冊真正滿文原檔之一 ——這個原因是《來字檔》居然是寫在明末遼東漢文公文紙背面的!(我了去後金是怎樣……窮的連紙都木有嗎 TAT 怪不得要去搶劫……)(但這樣就說明來字檔不會是重新編撰或者抄寫的了)
然後我找到了這個令人頭痛和迷惑的東西:——好吧這個上面寫得是:hong taiji beile(洪台吉貝勒)(or 皇太極貝勒——隨你喜歡)
來字檔影印本是從天命六年開始,這時候代善阿敏皇太極莽古爾泰的確都是封了貝勒的。看看其他貝勒都是怎麼寫的:
阿敏貝勒(amin beile):莽古爾泰貝勒(manggūltai belei):
代善彼時被稱作「大貝勒」(amba beile),咱把他略過去。
——人家都是名字+beile 這個組合的……那太宗也應該是咯?
所以由此推斷,太宗應該叫「hong taiji」。
但是這不科學!!!
太宗弟兄們的名字都是連寫的!連!寫!的!就連「代善」也是寫成daisang,更不要說莽古爾泰(manggūltai)、阿敏(amin)這類名字——同是蒙古語啊。再看abai、tanggūdai、abatai、degelei、ajige、dorgon、dodo、fiyanggū……為嘛只有太宗hong taiji是分寫的名字?
難道是太祖也覺得hong這個光不愣登的名字有點太奇葩了……又或是蒙古語名字的確可以由兩個片語成於是太宗只是成了一個試驗品?
若有通曉蒙古語之人輔助解讀一下或許能使這個問題的答案更加清晰。(補充:特此鳴謝longstarstar 在微博提供的幫助,指出hong taiji 一詞在蒙古貴族人名中並不少見。)
----------------------------------------------------補充漢文譯法的分割線--------------------------------------------------------
4/27/2014 補充:
我後來發現我忘記說「皇太極」這三個字漢文音譯的問題……默認讀者都知道了……恩,後金時期基本上都在使用老滿文,漢文音譯不是那麼太重要,所以其實當時hong taiji這個名字怎麼翻譯的都有,洪台吉啊黃台吉啊紅歹是啊各種奇葩漫天飛~
但是自太宗改元為「大清(daicing)」之後,錄用了很多漢族官員——漢族官員最重視這些字面文章,所以他們特意選了「皇、太、極」這三個吊炸天的漢字作為我大汗hong taiji音譯——這就是漢文「皇太極」的來源。
----------------------------------------------------------補完的分割線---------------------------------------------------------------
總結:
僅以檔案來看,皇太極的名字最大可能性就是叫做 hong taiji。另一個奇葩的可能性是:他叫 hong。網路上流傳的其他說法,我尚未看到切實的證據。
完。
不,是筆名。
洪太時
我來抄一段維基百科上的說法:皇太極
太極也以洪太極、黃台吉[4]等名字在明末清初的文獻中出現。現代學者多認為皇太極並非其真實名字,而僅僅是其稱號,來源於蒙古貴族的稱號「渾台吉」。[5]
而皇太極的本名眾說紛紜。俄羅斯漢學家G.V.戈爾斯基認為「皇太極」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此說曾一度被西方學界廣泛接受,但這個名字並沒有在當時的漢文和滿文文獻中登場,因此被認為是錯誤的;[6]很有可能系其稱號「天聰汗」的誤解。[7]
在明代陳仁錫的《山海紀聞》裡,皇太極以「喝竿」的名字出現;[8]而在《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中,皇太極以「黑還勃烈」[9]的名字登場。[10]日本學者三田村泰助根據這兩種文獻,提出皇太極的本名大致讀作「Hekan」的說法。三田村泰助將《仁祖實錄》中的「黑還勃烈」還原為滿語「hekan beile」:「黑還」(hekan)是皇太極的本名;「勃烈」(beile)即「貝勒」,是滿洲貴族的一種稱號。[11]皇太極=皇太子
小兔幾=小兔子
小猴幾=小猴子
所以
皇太幾=皇太極
歪個樓,想到了阿笠博士的真名就叫阿笠博士...大概一個意思
是廣東人講出來的 皇太子 吧
摘自互動百科:皇太極也以洪太極、黃台吉等名字在明末清初的文獻中出現。現代學者多認為皇太極並非其真實名字,而僅僅是其稱號,來源於蒙古貴族的稱號「渾台吉」。而皇太極的本名眾說紛紜。俄羅斯漢學家G.V.戈爾斯基認為「皇太極」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此說曾一度被西方學界廣泛接受,但這個名字並沒有在當時的漢文和滿文文獻中登場,因此被認為是錯誤的,很有可能系其稱號「天聰汗」的誤解。在《李朝實錄·仁祖大王實錄》中,皇太極以「黑還勃列」的名字登場。日本學者三田村泰助據此文獻,又參照了明代陳仁錫的《山海紀聞》等史料,提出皇太極的本名是「黑還」(hekan)的說法。三田村泰助將「黑還勃列」還原為滿語「hekan beile」:「黑還」(hekan)是皇太極的本名;「勃列」(beile)即「貝勒」,是滿洲貴族的一種稱號。
音譯,也可以叫黃台吉。
崇禎時期好像叫黃台吉,皇太極應該是入關以後後繼者改的。
請使用真實譯名:奴兒哈赤,黃台吉。
皇太極是滿語音譯,又譯黃台吉,紅太主,紅歹是。乾隆後才確定譯為皇太極的。
清朝起身於草原部族,和明朝漢人嚴謹制度比,其實社會制度文字等都是落後的,所以被漢人視為「蠻夷」。
電視劇《甄嬛傳》中,孫儷扮演的甄嬛甘露寺出家,經過一番糾葛與曲折,又重新獲得皇上的歡心。皇上為接甄嬛回宮,她給皇上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懷孕了;皇上則給她一個富麗堂皇的身份:抬旗,把她抬進上三旗,而且還賜給她一個更貴重的姓鈕祜祿氏,她搖身一變,變成鈕祜祿-甄嬛。
鈕祜祿氏,也寫做「鈕祜魯氏」,在滿語中是狼的意思,這個部族主要活動在松花江流域、牡丹江流域、長白山區。狼是滿族先世女真的圖騰之一,出於對狼的崇拜,以狼作為姓氏。
現在想來,娘娘換了個更貴重的姓,結果姓狼,倒是有趣。
康熙的皇后是赫舍里氏,因此電視劇《康熙王朝》中,斯琴高娃演的孝庄一直管她叫赫舍里,這個不一定對。赫舍里很可能是一條河的名字,就像黃帝與黃河密切相關一樣,河流的名字漸漸演變成在河附近生活的部族的姓氏,因此婆婆如果叫皇后為赫舍里,大概相當於現代生活中,上海婆婆遇到山東兒媳婦,直接喊對方為「山東的」。
同樣,該劇中卻納蘭明珠叫明相,也是不對的,其實人家就叫納蘭明珠,是葉赫那拉氏,納蘭同那拉,是音譯詞,有「好」和「愛」的意思,而明珠又譯為穆麟德(mingju)。
電視劇《甄嬛傳》富察貴人教唆齊妃掌摑甄嬛,最後甄嬛復出之後被嚇瘋,富察也是滿族大姓,來源於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蒲察。金舊姓「蒲察」,因地名而成姓。
至於皇后,動不動把「烏拉那拉氏的榮耀」掛在嘴邊,烏拉那拉氏,又譯烏喇那拉氏,原是明末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烏拉部的王族姓氏,而烏拉是沿江的意思,而那拉有愛,好的意思,這樣,烏拉那拉的姓氏來源大概可以理解為一個「沿江擁有美好生活的部族」,如果說漢族人的生活哲學可以表達為晴耕雨讀、老婆孩子熱炕頭的話,游牧民族的生活期待就是有水有草有太陽。烏拉那拉、葉赫那拉這種因為河流而成為部族名,又由部族名變成姓氏的文字,則表達出本族人的生活環境和情感。其他人,只要有人知道她的姓氏(部族名字),就知道她來自哪裡。
烏拉那拉氏有一位女子叫阿巴亥,是多爾袞的生母,12歲便嫁給了努爾哈赤,阿巴亥的名字是老天爺的意思,電影《狼圖騰》里多次提到的「長生天」在滿語里就是阿巴亥。所以從這名字中可以看出,這是來自以個沿江的部族名叫老天爺的女孩。這種名字的來源和意義同美國移民環境中名字有點像,有經驗的人,或者故意吐露信息的影視劇,就會通過一個人的名字得知這個人是來自愛爾蘭還是希臘,是猶太人還是俄羅斯人,來自南方還是北方。
游牧民族眼中,太陽,江河湖泊,草原甚至野豬、狼都是極好的東西,可以用來作為姓氏或者起名字,就像漢族人把富貴如意有才作為名字一樣。除了烏拉那拉和河流有關,還有一個姓也和河流有關便是葉赫那拉,葉赫是河流名,現在吉林還有葉赫河,所以逐水而居的游牧民族因為在葉赫河附近生活而形成了領域,建設了家園,這個部族便是葉赫部。
皇族姓氏愛新覺羅,愛新是金的意思,覺羅則是地名,大概在黑龍江依蘭附近。這名字的意思大概是「金子一般的覺羅」或者「有金子的覺羅」,充滿了對生活環境的自豪感。
電視劇《康熙大帝》中,有位蘇麻喇姑,有時候也譯作「蘇茉兒」,她的名字是半大口袋的意思,這種起名方式和漢族人起名為「二柱子」很是近似。可見,起名字和生活方式有密切的關係。我小時候有小夥伴親戚家的孩子乳名就叫「箱子」,大了之後改名為「湘紫」,大概只有家人知道這名字的真實意思了。
漢族人給小孩起名為牛牛、土豆,游牧民族的人則給小孩起名野豬皮,袍子皮,比如努爾哈赤(又可譯作奴可齊)名字的意思就是野豬皮。舒爾哈齊(又可譯作舒爾哈)是「小野豬皮」,雅爾哈齊的意思則為「豹皮」。
因為游牧民族喜歡以小孩所穿之某種獸皮衣的衣服為名字。可以合理想像,家長打回一隻野豬,所以大孩子有衣服穿了,然後他的名字就是野豬皮,又打回一隻豹子,另一個孩子有衣服穿的同時也有了名字,反正孩子多,這麼區分,孩子和家長都很容易記得,聽這些名字就能想像出遊牧民族孩子們那種健碩又髒兮兮的樣子。
當然,滿族人也不能只靠衣服區別孩子,還有其他物品比如動物,像就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多爾袞,即dorgon,意為獾。其侄阿敏之子固爾瑪渾,即guul-mahuun,意為兔子。
除了這些純粹滿語的姓名之外,還有一些名字的來源更體現了民族的融合,比如佟佳氏,這種起名的方式在電視劇《甄嬛傳》里也有提到,面對甄嬛改姓,皇后的意見是,在原來的姓氏後面加個「佳」字就可以了。這個地方編劇也做了功課,在某個漢族姓氏後面加個「佳」,是漢人入旗籍的定名方式。
佟佳是現在遼寧省新賓縣的一個地名,因為地名,明代遼東軍制,對世襲的武職給一定的土地讓他「屯民生養教訓」,而佟佳地為佟氏封地,所以這片地方的人因此就有佟姓,後來後佟養性、佟養真(原名佟養正,避雍正諱,把名字里的正改成真了)投降後金,分別入鑲黃旗、正藍旗,就有了佟佳氏這個姓氏,其實算起來祖上倒是漢人。佳字是為了說明此人加入旗籍。
「大清」這個詞,並不是漢語里「清」的意思,與清澈、清明沒有任何關係,其滿文寫daicing,來源於蒙語詞 daicin,是「善戰」的意思,所以不必強調「我大清是善戰的民族」,只說大清是善戰的意思,我們以「善戰」為國名,那就必須驍勇才好。
皇太極在明朝史書中稱洪台吉。當時的蒙古和滿洲有很多這樣的台吉,和突厥的特勤一個意思。
皇太極實際上奠定了清朝入關統一中國的基礎。在皇太極死的時候,清朝在清朝,明朝和農民軍這三者中勝出的概率已經是必然性大於偶然性了。
《清史稿·卷二 本紀二 太宗本紀一》是這樣說的:
初,太祖命上名,臆制之,後知漢稱儲君曰「皇太子」,蒙古嗣位者曰「黃台吉」,音並暗合。及即位,咸以為有天意焉。
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洪太 黃台吉
有本事不要用漢字來美化啊你好,皇太極的原名叫黃台吉,台吉的意思是酋長的兒子,努爾哈赤一共有四個兒子,每個兒子的名字都帶有台吉。只是因為黃台吉登基之後為了宣揚君權神授的思想,才改名為皇太極。
美國人寫的世界通史,也是說努爾哈赤的繼承人「阿巴泰」
原名黃台吉
我印象中皇太極本名黑還孛烈。。。。
好吧那好像是蒙古名字。
推薦閱讀:
※康熙「傳位於四阿哥」的傳聞是真的嗎?
※清代有什麼比明代好的地方?
※如果明朝和清朝以南北朝的形式進入近現代世界,那今天的中國會是怎樣的?
※爲什麽清代宮廷服飾都那麼寬大?穿的人不會覺得笨重不舒服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