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該怎麼評價五代十國時期的馮道這個人?
南懷瑾:「我讀了歷史以後,由人生的經驗,再加以體會,我覺得這個人太奇怪。如果說太平時代,這個人能夠在政治風浪中屹立不搖,倒還不足為奇。但是,在那麼一個大變
亂的八十餘年中,他能始終不倒,這確實不是個簡單的人物。第一點,可以想見此人,至少做到不貪污,使人家無法攻擊他;而且其他的品格行為方面,也一定是爐
火純青,以致無懈可擊。」馮道這個人不能說他沒有節操,但也不能把它就想成絕對高尚的一個人。該這麼說,流水的五代鐵打的馮道。
從歷史的趨勢來看,他確實做出了一些貢獻,比如推進了印刷術的發展,但他本人的品德該怎麼評價呢。
馮道,五代十國的傳奇人物,一生歷經五朝十二帝,可謂真正的官場不倒翁。
宋朝以前,人們對他的評價傾向於褒,宋朝以後,人們對他的評價傾向於貶,歐陽修罵他不知廉恥,司馬光說他是無恥之尤,近代歷史學家范文瀾說他是奴才的奴才。至今,仍有很多人視他為缺乏廉恥觀念的小人,也有很多人希望從他的經歷中揣摩出權謀之類的成功秘訣。
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馮道?從他的經歷中又能得出什麼秘訣呢?
說到馮道,必須提到一個歷史名詞——河朔三鎮。這是安史之亂過後位於河朔地區的三個藩鎮勢力的總稱,即幽州、成德和魏博。大致來說,這三個地方在今天的山西、河北以及環渤海一帶,遠離以長安為首的政治中心。同時,這裡也是安史之亂的策源地。
安史之亂過後,河朔三鎮節度使擁兵自重,處於半獨立狀態,與長安方面的關係充滿了火藥味。馮道的出生地是瀛洲景城,隸屬於幽州節度使管轄,而安史之亂的風暴,最早就是醞釀於幽州。所以,三鎮當中,長安與幽州的關係最為緊張。比如824年,長安方面委任張弘靖出任幽州節度使,試圖加強對幽州的控制,但是張弘靖上任不久,把持幽州實權的悍將就發動兵變,給了朝廷一個下馬威。
三鎮節度使固然跋扈自雄,文人士子卻對長安心嚮往之,畢竟,長安才是名義上的正統,它的文化底蘊和文化氛圍也不是地處邊陲的藩鎮所能比肩的。進入長安,最為便捷的通道就是參加科舉,然而,一方面由於長安方面對藩鎮的抵觸情緒,一方面由於藩鎮為了留住本地人才而設置的藩籬,事實上能夠通過科舉進入長安的人並沒有多少。這就是馮道出場的歷史文化背景,也就是說,他從一開始選擇效力於割據政權,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大環境的限制。
馮道出身於耕讀之家,家境比一般人為好。進入仕途之後,他屢遭同僚輕視,由此來看,他的出身也並不算高,最多就是小地主家庭。
縱觀馮道一生,我們不難發現,在他身上始終體現著悲天憫人的氣度。他的家鄉景城處於幽州邊陲,在唐末為戰爭多發地帶,比如他10歲那一年,這裡就發生過一次大規模叛亂。馮道雖為儒生,對佛道學說也有涉獵。從小見慣連城烽火、亂世流離與生死無常,又飽受佛道出世觀念的熏陶,長大之後的他有悲天憫人的氣度,二者之間多多少少也是有關係的。
公元907年,朱溫篡唐稱帝,建立後梁,唐帝國落下帷幕,中國進入兵連禍結的五代十國。同年,原幽州節度使劉仁恭之子劉守光發動叛亂,囚禁劉仁恭,徵召小有名氣的馮道為掾屬(相當於私人助理或者秘書之類的官職)。這一年,馮道25歲。
劉守光是個變態,嗜血成性,這會兒跟你談笑風生嘮家常,下一秒鐘大砍刀就甩過來削你腦袋。如果換成我們,面對這樣一個上司,恐怕給金山銀山我們都躲避不及,但是馮道不怕,坦然前往。
史料有限,我們不知道馮道為劉守光效力期間有什麼具體貢獻,但可以肯定的是,初涉官場的他還不成熟,有些愣頭青的理想主義,能在劉守光手裡活下來實在僥倖。
公元911年,劉守光自立為帝,建立大燕政權——這是馮道經歷的第一個皇帝。
不久,劉守光與晉王李存勖發生衝突,「不知死活」的馮道建議劉守光停止戰爭,被怒不可遏的劉守光投入大牢,幸虧有人搭救,他才保命出獄。
李存勖,五代十國時期的英才,就連朱溫也對他畏懼三分,失心瘋的劉守光哪裡他的對手。劉守光敗亡之後,馮道前往太原,投奔晉王李存勖。按照道學家的說法,這叫屈身事敵,不知廉恥,馮道可不吃這一套。
在李存勖手下,馮道遇到了伯樂,即監軍使張承業。張承業之於李存勖,等於蕭何之於劉邦,李存勖對他頗為倚重。張承業雖是宦官,但為人正直,用人唯賢而不問出身,不遺餘力地提拔馮道。日本學者礪波護在《馮道——亂世の宰相》當中稱張承業是馮道的貴人,這個評價是很準確的。除了張承業,他的搭檔盧質對馮道的拔擢也功不可沒。
盧質的職務是掌書記(掌管軍政和民政的機要秘書),與出身低微的張承業不同,他出身顯赫,門第高貴,但難能可貴的是,他並沒有豪門子弟的浮誇習氣,推薦人才時並沒有像其他名家子弟那樣相互援引,結黨營私,而是和張承業一樣任人唯賢。李存勖的兩大臂膀都對馮道青睞有加,馮道的仕途順風順水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919年,37歲的馮道接替盧質,出任掌書記(相當於副宰相)。
923年,李存勖消滅後梁,登基稱帝,建立後唐——這是馮道經歷的第二個皇帝。
後梁與後唐爭霸期間,馮道隨軍出征,與士卒同甘苦,住在茅草屋裡,睡在喂馬的草料上,用自己的俸祿犒勞士卒,部下把掠奪來的美女獻給他,他極力拒絕,實在拒絕不了的,他就先找個地方把她們安置下來,然後再派人尋找她們的父母,把她們送回家。
924年,42歲的馮道因父親去世回家鄉守孝,此時的他已經名滿天下,地方官免不了要來巴結一番,對於地方官的「心意」,他一概拒絕,自己住在簡陋的茅草棚里,還把剩餘的俸祿拿出來分給遭遇饑饉的鄉民。父老鄉親當中如有無力耕作的人,他就夜裡悄悄去耕種,主人知道後登門拜謝,他卻說不是自己做的。
926年,李嗣源發動叛亂,李存勖死於亂軍之中,帝位被李嗣源取代,即唐明宗——這是馮道經歷的第三個皇帝。
李嗣源的帝位「來路不正」,但他是個雄才大略的皇帝,即位初期即任命馮道為端明殿首席學士兼兵部侍郎。
唐明宗時代是馮道奠定個人事業和聲望的最重要的階段。據《冊府元龜》和《五代史》記載,在馮道經歷的諸多帝王當中,對他表彰最多的就是唐明宗,這也是馮道一生中政治貢獻最多的黃金年代。
有一次,唐明宗問馮道:「如今天下豐收,老百姓都很富足吧?」馮道說,「不是,穀貴餓農,穀賤傷農,這是常理。我記得聶夷中的《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唐明宗甚為感動,命令侍臣把這首詩記下來,經常誦讀。
927年,45歲的馮道出任宰相,位極人臣。6年後,唐明宗去世,唐愍宗繼位——這是馮道經歷的第四個皇帝。
潞王李從珂表示不服,於934年發動叛亂,登基稱帝,是為唐末帝——這是馮道經歷的第五個皇帝。
唐愍宗倉促逃亡,途中被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殺死。 馮道這時候幹了什麼呢?率領文武百官開城投降。按照道學家的說法,馮道可真是軟骨頭。
936年,石敬瑭聯合契丹人消滅後唐,建立後晉,即後晉高祖——這是馮道經歷的第六個皇帝。
作為後唐元老的馮道進入新朝,官職依然是宰相。這個石敬瑭,就是中國歷史上出了名的「兒皇帝」。有一次,他打算派遣使臣出使契丹,在當時人看來,契丹是蠻夷、有死無生之地,誰都不願前往,馮道主動請纓,連家也不回,只派人給家裡送了個口信就出發了。
契丹皇帝賞識馮道的才幹,打算把他收為己用,馮道婉拒:「晉與契丹是父子之國,我在哪裡都是一樣的。」因為這句話,於是後世歷史學家諷其為「奴才的奴才」。按照道學家的看法,這不但是無君,更是無父,地道的奴才。
石敬瑭對馮道頗為倚重,去世的時候更是給了馮道託孤大臣的待遇,將幼子託付給他,希望他能忠心輔佐。馮道在石敬瑭的病榻前答應了,等石敬瑭一死,他認為國家多難,立幼子容易引發動亂,於是率領朝臣擁立石重貴為帝——這是馮道經歷的第七個皇帝。
947年,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消滅後晉,65歲的馮道再次更換門庭——這是馮道經歷的第八個皇帝。
作為一個漢人,卻對契丹人卑躬屈膝,按照道學家的說法,這叫數典忘祖,不知廉恥。
志得意滿的耶律德光在馮道面前傲慢地問道:「你看這天下百姓,如何可救?」這是一句反話,意思是,天下的百姓我想殺就殺,你能奈我何。馮道說:「就算是佛祖再世也救不了百姓,但是陛下您能耐比佛祖大,只有您才能救得了百姓。」馬屁拍得耶律德光極為受用,於是打消了殺念。
在中國歷史上,但凡胡人南下,中原百姓總是免不了慘遭屠戮,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犬。在滅頂之災面前,馮道用阿諛奉承的方式化解了這場災難,保住了無數生靈的性命,但是這也為他招來了惡名。以一人之罵名挽救蒼生,值乎?
同年2月,劉知遠在太原稱帝,建立後漢,即後漢高祖——這是馮道經歷的第九個皇帝。
4月,耶律德光返回契丹,命令馮道等降臣隨行。抵達欒城時,耶律德光病逝,耶律阮先行一步趕回契丹爭奪皇位,馮道等人滯留鎮州。8月,漢軍收復鎮州,馮道歸附後漢。
劉知遠病逝之後,劉承祐即位,即後漢隱帝——這是馮道經歷的第十個皇帝。
之後,後漢發生叛亂,劉承祐命令郭威率軍出征,平叛之後,郭威於950年反戈一擊,
被士卒擁立為帝,是為後周太祖——這是馮道經歷的第十一個皇帝。
954年,周太祖病逝,他的養子柴榮繼位,即後周世宗——這是馮道經歷的第十二個皇帝。
同年4月,馮道病逝,終年73歲。周世宗廢朝三日,追封馮道為瀛王,賜謚文懿。6年之後,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建立北宋,五代十國結束,一個新時代開始了。馮道看到了亂世的開始,卻沒有看到它的結束。
關於馮道的故事,就這麼多。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他呢?
五代十國前後不過50多年,如今看來,這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只是彈指一揮。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卻是一段度日如年的煎熬歲月。那時候戰爭頻繁,叛亂成風,在這些走馬燈似的更換不停的朝代里,哪個是正統?如今的我們可以勉強把某個政權作為正統,但是當時的人不知道,說讓馮道忠君死節,讓他為哪個君王忠,為哪個君王死?你看天下大亂了,想忠君、保名節,往深山老林一鑽,梅妻鶴子,念幾句歪詩,懷念一下前朝,吟誦一下風月,抒發一下興亡。你自己倒好,獨善其身了,老百姓咋辦?你在前朝吃的俸祿不是從他們身上扒下來的嗎?老百姓有難,你拍拍屁股走人,把老百姓扔到火坑裡不聞不問……這樣的人,離馮道真是差遠了。
除了保護百姓,馮道在長達40多年的出仕時間裡,還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事,那就是堅持不懈地大規模刊印典籍,在武人當國的亂世里為文化的存亡斷續做出了比較大的貢獻。
君子如萬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棟樑。按照理學家的君子觀,馮道絕不是傲霜雪的君子,但是他做棟樑是可以的。他有效忠對象,但不是帝王事,而是百姓事,不是一家一姓的帝王,而是解民於倒懸的信念。
那麼,馮道在官場上是如何做到屹立不倒的呢?他依靠的不是兩面三刀,或者溜須拍馬,相反,拋開不忠君這個「污點」不談,我們反而會發現他是一個很有操守的人。他不貪財、不好色、有才幹、不結黨、不樹敵、有容人之量、知道進退、關心民生疾苦……作為一個官兒,甚至可以說他的德行是出類拔萃的。所以,以為馮道是靠卑鄙伎倆成功,希望在馮道的經歷中咂摸出權謀、厚黑之類的東西是荒唐可笑的,那相當於緣木求魚。事實上,對於如何在官場上屹立不倒,馮道自己說過心得,十四個字: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微信公眾號:閱過邊界
馮道是個爭議很大的人, 歷仕後唐、後晉(契丹)、後漢、後周四朝十君,拜相二十餘年,人稱官場「不倒翁」,所以導致忠臣孝子皆罵他「:卑躬屈膝,無君無父。」 就算近代歷史學家范文瀾批評馮道 出使契丹 「好個奴才的奴才」 《資治通鑒》說他「 滑稽多智,浮沉取容」 仍然是一種蔑視的態度,歐陽修這種道德君子 也說馮道「無恥」。而我也聽到過很多人說「石敬瑭是沙陀人 姑且算不上什麼漢奸,可馮道算是真正的漢奸」。此類的話還有很多很多
而歷史上也有很多人對馮道持一種理解的態度,歷經二朝的范質則說馮道「 「厚德稽古,宏才偉量,雖朝代遷貿,人無間言,屹若巨山,不可轉也 」 言語中透露出對馮道苦衷的理解。 到了現代很多講五代史的人對於馮道也越來越表示理解甚至認為馮道有其光輝的一面。
二種觀點 就看LZ如何看待 。
而我則是很理解和佩服馮道,百度百科,維基百科有很多對於馮道人品和私德的記載,
一、他體恤民生艱辛、熱助鄰里。父親去世,馮道解職回河北老家守孝,不講排場,僅住茅草屋。他不僅深知民間疾苦,還自己親力親為種地砍柴親力。正逢家鄉饑荒,自己工資有餘便接濟鄰里相鄰。老家當地官員送禮,他一律堅辭不受。二、他為官廉潔、嚴格自律。外出打仗,馮道依然住茅草屋,不設床席,席草而睡;自己不開小灶,與同事們一個鍋里吃飯,自己的工資經常接濟左右下屬同事。三、他待己甚嚴、不貪女色。人有了權位,一不貪錢,二不好色者少之又少。不過,馮道卻兼能之。在戰爭中,軍士將掠來的美女送給他,他推卻不去時,就安置起來,等到戰爭結束找到原來的親人再送她們回去。四、他富有遠見、重視文化。馮道少年時即以酷愛讀書,他當人宰相後與其他官員一起,以官方財力將刻在石頭上的儒家經典用雕版印數。這是歷史上首次以雕版大規模印刷儒家經典,即使改朝換代,馮道都全力推動,二十年不輟。亂世中能夠由如此文化盛舉,與馮道個人努力不可分。五、他寬容大度、獎掖賢能。馮道擔任宰相期間,貧寒的讀書人只要有真才實學,都能夠得到重用,而品行不端者則被其抑制。
可以看出馮道其人也是無論是人品和心胸以及貢獻都是可圈可點的。
「契丹滅晉,道又事契丹,朝耶律德光於京師。德光責道事晉無狀,道不能對。又問曰:『何以來朝?』對曰:『無城無兵,安敢不來。』德光誚之曰:『爾是何等老子?』對曰:『無才無德痴頑老子。』」這種自甘貶辱的態度使耶律德光感到高興,被任為太傅。耶律德光曾問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他說:「此時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而這次對話 ,因為馮道的諂媚的諛詞使得契丹沒有夷滅百姓,從早年馮道對李嗣源說的「穀貴餓農,穀賤傷農。」並且特地吟誦了聶夷中的《傷田家詩》:「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偏照逃亡屋。」到後來 諂媚契丹,得以救得中原百姓。可見馮道心繫百姓,歷經多朝,仍有底線。 馮道死後出殯時,民眾自發組織列隊道旁,紙錢飛舞滿天,路旁的樹葉都變成了灰色。公道,自在人心,千百年來一直如此。
馮道
一生重百姓事而輕帝王事,比起救國,他更傾向於救天下。
歷史上的四朝執政官雖然稀罕,卻絕非獨一無二。像馮道這種四朝執政官,卻是獨一無二的。
因為別人伺奉的四朝通常都是一家一姓、最多無非兩家兩姓。而馮道伺奉的這四朝,卻是四家四姓。
甚至往細了說,馮道伺奉的這四朝,那是八家八姓啊。因為簡單的看,後唐一直是李氏天下;問題是,李嗣源是李克用的養子;李從珂是李嗣源的養子,這樣說來,僅後唐就是三家三姓了;後周郭榮是郭威的養子,關鍵是,後世說起郭榮時,常常都是柴世宗,而很少說什麼郭世宗。[注]
[注1]:道之為相,歷五朝、八姓,〔五朝,唐、晉、遼、漢、周。八姓,唐庄宗、明宗、潞王各為一姓,石晉、邪律、劉漢、周太祖、世宗各為一姓。〕.......。
更主要的是,如果輔佐一個皇帝就算一朝,馮道實在稱得十朝元老了。[注]
[注]:道少能矯行以取稱於世,及為大臣,尤務持重以鎮物,事四姓十君,益以舊德自處。
這樣說來,傳說中的三姓家奴實在不足形容他老人家了。所以,如果我說馮道是五代最傑出的執政官之一,人們難免要嗤之以鼻了。因為這種有奶就是娘的傢伙,也配稱最傑出的執政官。
問題是,帝國換了一個又一個,皇帝換了一個又一個,大家都是讓馮道來當執政官,你說馮道是不是最傑出的執政官?
這就好像,所有的大公司,都爭著搶著讓馮先生當高級經理人,你說馮先生是不是最傑出的經理人?
五代前後,人們說起馮道來,都是一臉的崇敬;總而言之,馮道就是他們心中的偶像。[注]
[注]:然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
因為在那種亂世,任你風吹雨打,我只笑看花開花落;憑你帝國如走馬燈一樣的換來換去,我也是當百官之首。這份瀟洒,這份從容,就會讓人覺得,馮道太牛逼了。
更主要的是,翻開《五代史》,你在正文中,很少能看到馮道的負面內容,因為無論道德[注]、文章[注]、膽色[注]、胸懷[注]、勸諫[注],馮道都是第一流的。總而言之,馮道就是當最優秀的執政官。
[注]:道為人,能自刻苦為儉約。當晉與梁夾河而軍,道居軍中,為一茅庵,不設床席,卧一束芻而已。所得俸祿,與仆廝同器飲食,意恬如也。諸將有掠得人之美女者以遺道,道不能卻,置之別室,訪其主而還之。 [注]:道尤長於篇詠,秉筆則成,典麗之外,義含古道,必為遠近傳寫,故漸畏其高深,由是班行肅然,無澆漓之態。 [注]:道執筆久之,庄宗正色促焉,道徐起對曰:「道所掌筆硯,敢不供職。今大王屢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韜所諫,未至過當,阻拒之則可,不可以向來之言,喧動群議,敵人若知,謂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則天下幸甚也。」俄而崇韜入謝,因道為之解焉,人始重其膽量。 [注]:一日,有上介胡饒,本出軍吏,性粗獷,因事詬道於牙門,左右數報不應。道曰:「此必醉耳!」因召入,開尊設食,盡夕而起,無撓慍之色。 [注]:他日又問道曰:「天下雖熟,百姓得濟否?」道曰:「穀貴餓農,穀賤傷農,此常理也。臣憶得近代有舉子聶夷中《傷田家詩》云:『二月賣新絲,五月糶秋谷,醫得眼下瘡,剜卻心頭肉。我願君王心,化作光明燭,不照綺羅筵,遍照逃亡屋。』」明宗曰:「此詩甚好。」遂命侍臣錄下,每自諷之。
在《五代史》正文的字裡行間,我們都可以看到馮道的愛國愛民、憂國憂民。當然了,馮道憂的、愛的並不是一家一姓之國,而是那個多災多難的、無數人共同生活的國家。
所以,管你誰當皇帝,馮道只是干著他的本職工作,盡量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干好,至於誰當皇帝,馮道常常是懶得多管了,關鍵是,他也無力去管啊。所以,馮道當時有奶就是娘,但是當時的人都非常尊敬他[注]
[注]:道少能矯行以取稱於世,及為大臣,尤務持重以鎮物,事四姓十君,益以舊德自處。然當世之士無賢愚皆仰道為元老,而喜為之稱譽。
當然了,用這種欣賞、讚賞的文字書寫完馮道,史官總忘不了補充幾句。
怎麼說呢,這就好像一個風華絕代的美女貴婦,她的風度讓人著迷,他的美麗讓人瘋狂,她的聖母之心讓人崇拜,怎麼看,她也是一個完美的女人啊。問題是,這個女人就是喜歡和男人隨便上床。這叫什麼事呢?
馮道在五代結束時,能享有如此高的聲望、榮譽,一個很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因為馮道一生身居高位,門生故吏自然是遍布天下,願意為他抬轎子的人,自然是漫山遍野。
想當年,袁紹一家四世三公,後來說起大話時都是,我們袁家的門生故吏遍天下,所以隨便跺跺腳,天下也得顫一顫。
馮道一個人就是四代執政官,在五代結束時,門生故吏有多少,大家想想就可以知道了。
事實上,正是因為馮道有這樣大的影響力,所以誰當皇帝,也得請他當執政官;總而言之,您老人家就算不出來處理俗務,也得當帝國的掛名執政官啊。因為除了您老人家這種德高望重的人,誰能壓住場子呢?
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郭威想篡奪皇權,卻看到馮道並沒有對他下拜的意思,直接就沮喪到了極點。因為馮道沒有向他低頭的意思,他穿上龍袍也不像皇帝的。[注]
[注]:太祖入京師,以謂漢大臣必相推戴,及見宰相馮道等,道殊無意,太祖不得已,見道猶下拜,道受太祖拜如平時,徐勞之曰:「公行良苦!」太祖意色皆沮,以謂漢大臣未有推立己意,又難於自立,因白漢太后擇立漢嗣。
當然了,也是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不要說後世了,就是當時的皇帝,恐怕也都認為,馮道這種有奶就是娘的人,根本不值得重用。問題是,他們也只能重用馮道;因為你不重用馮道,怎麼能坐穩皇位呢?
這就好像,男人為了事業,明知道那個女人是「破鞋」,明知道那個女人不會為自己守婦道的,但是咬咬牙,還得娶這個女人。
當時的皇帝,在重用馮道時,大約就是這種心態吧。
正是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司馬光給馮道蓋棺定論時說了,馮道奉行有奶就是娘的原則,也不能全怪馮道。這就好像,女人喜歡當「破鞋」,就難以出嫁,女人自然會恪守婦道的;問題是,女人喜歡當「破鞋」,男人都哭著喊著想娶她,這能怪女人喜歡當「破鞋」嗎?從這層意義上,這得怪當時的皇帝,因為當時的皇帝,竟然都喜歡讓馮道這種人當執政官。[注]
[注]:抑此非特道之愆也,時君亦有責焉。何則?不正之女,中士羞以為家;不忠之人,中君羞以為臣。彼相前朝,語其忠則反君事讎,語其智則社稷為墟;後來之君,不誅不棄,乃復用以為相,彼又安肯盡忠於我而能獲其用乎!故曰,非特道之愆,亦時君之責也。
馮道在五代結束時,能享有如此高的聲望、榮譽,最主要的原因恐怕還在於,當時大宋朝堂之上,從皇帝到宰相,從文官到將領,大家誰也別說誰,誰也別笑誰。
總而言之,誰也別扯什麼好女不嫁二男,忠臣不仕二主。首先,大家都也沒有資格扯這種話,更主要的還在於,你扯這種話,是不是想告訴大家,我們應該繼續忠於柴氏皇帝啊?
所以,在大宋開國初期,就是大宋太祖皇帝,也會有意無意的暗示御用文人,你們在寫五代史時,盡量寫出皇權的神聖性就可以了,什麼好女不嫁二男,忠臣不仕二主的話盡量少說;至於什麼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取天下呀,什麼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呀的話,更不要隨便亂說。
因為,你這樣胡扯,可別怪我疑心你指桑罵槐,因為你明知道老子頭髮掉光了,你卻開口禿驢,閉口禿驢的,你這是罵誰呢?
在這種背景下,馮道在當時的歷史書上,自然是金光閃閃,有如活菩薩下凡。
當然了,馮道這種有奶就是娘的總代表,御用文人自然會對他提出溫和的批評。問題是,御用文人只能溫和的提出批評,因為你批評的狠了,大宋朝堂之上,從皇帝到宰相,從文官到武將,臉上都不好看。因為,什麼叫有奶就是娘,你的打擊面也太大了吧。
所以,舊五代史給馮道蓋棺定論時說,馮道是一個優秀的、近於完美的執政官。只是,怎麼說呢?馮道效命於四個王朝,給六個皇帝當過宰相,這個從大道理上說,實在有點說不下去了。所以,蓋棺定論時,依然可以說馮道偉大光榮正確,但是忠呀、貞呀的讚美,卻實在不能用在馮道頭上了。[注]
[注]:道之履行,郁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禮。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於再三者哉!所以飾終之典,不得謚為文貞、文忠者,蓋謂此也。
馮道七十三死的,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年代裡,這實在是高壽。
更主要的是,孔子也是這個年齡死的,所以敬佩馮道的人都說,馮道也是一代聖人。[注]
[注]:葬畢而道卒,年七十三,謚曰文懿,追封瀛王。道既卒,時人皆共稱嘆,以謂與孔子同壽,其喜為之稱譽蓋如此。
馮道死的時候,柴世宗聽到這個消息,停止上朝三天。
雖然說,柴世宗從心裡看不起馮道。[注]但是在禮節上,柴世宗依然不殆慢。[注]
[注]:其擊旻也,鄙道不以從行,以為太祖山陵使。 [注]:及山陵禮畢,奉神主歸舊宮,未及祔廟,一夕薨於其第,時顯德元年四月十七日也,享年七十有三。世宗聞之,輟視朝三日,冊贈尚書令,追封瀛王,謚曰文懿。
當然了,看到人們竟然都用各種尊敬、讚美的語氣說馮道,直惹得衛道之士要死要活,因為這還有天理沒有了?一個四姓家奴,五姓家奴,竟然享有如此高的榮譽、地位,這叫什麼事呢?
問題是,衛道之士雖然氣得要死要活,卻也不敢亂噴馮道。因為什麼三姓家奴,四姓家奴?這種話,也是隨便亂說的?
不用問別人,你問問趙匡胤是幾姓家奴,如果他沒有伺奉過三個姓的皇帝,你找我來。
當然了,你也可以問問朝堂上的將相王侯,都是幾姓家奴,如果他們沒有伺奉過三個姓的皇帝,你找我來。
更主要的,看你一臉的清純,好像是處女。問題是,你是幾姓家奴?如果你沒有伺奉過三個姓的皇帝,你也沒資格立於朝堂之上。因為朝代如同走馬燈一來亂轉,大家想當一姓家奴,得有機會啊?
更主要的是,你也千萬別扯什麼,生是某家人,死是某家鬼;更別扯什麼,誰敢欺負皇帝,你就和誰玩命。因為你說這種話時,老子都不用和你上綱上線,也能把你推入大獄的。因為柴世宗的孤兒寡母在什麼地方呢?柴世宗的親密戰友,曾干過什麼呢?
在扯淡的時候,就想踩著別人的臉,表現你的忠貞了,在趙大、趙二欺負大周皇帝孤兒寡母時,你幹什麼去了?你當時把這些話說一說,我們也佩服你是條好漢!
事實上,正是因為這種原因,所以宋代初期,人們看馮道時,才會一臉的羨慕、尊敬。因為,馮道一生都是任你風吹雨打,我只是笑看你花開花落,而且都是站在高台上看。
不過,時間過得飛快,大宋帝國轉眼就存在近百年了。
終於越來越多的人,可以自豪的說,我生是趙家人,死是趙家鬼了。雖然說,趙氏皇帝被人欺負時,他們會做出怎樣的表現,只有上帝知道,但是,當他們說自己生是趙家人時,誰也不能反駁了。
關鍵是,馮道的政治能量,早已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沒有多少遺留了。於是,衛道之士終於可以理直氣壯的嘲笑馮道了。總而言之,這種有奶就是娘的傢伙,在史書上也能享受極高規格的地位、待遇,這叫什麼事呢?於是,各種非議馮道的人、各種非議馮道的言詞,自然是越來越多。
歐陽修在給馮道蓋棺定論時說了,馮道這種人,竟然把任它風吹雨打、我自在高台上,笑看它花開花落,當成一種榮耀,真是不知廉恥到了極點。[注]
[注]:歐陽修論曰: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禮義,治人之大法;廉恥,立人之大節。況為大臣而無廉恥,天下其有不亂,國家其有不亡者乎!予讀馮道《長樂老敘》,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
其實呢?趙匡胤一家與馮道相比,也就五十步與百步之別罷了;甚至而言,那就是一樣一樣的。總而言之,馮道是N姓家奴,趙匡胤一家,也是N姓家奴啊。在那種年代,大家想當一姓家奴,得有機會啊;關鍵是,就一姓家奴那種死心眼,早被時代淘汰了。
趙匡胤一家開始給幽州劉仁恭一系效力;後來就給唐庄宗效力。
李嗣源火併唐庄宗後,趙匡胤的老爸就給李嗣源效力;當然了,石敬瑭取代後唐,趙匡胤的老爸就給石敬瑭效力;劉知遠取代後晉,趙匡胤的老爸就給劉知遠效力;郭威取代後漢,趙匡胤就開始給郭威力效力。
用英雄傳奇的角度看趙匡胤,趙匡胤實在太牛逼了,因為趙匡胤在34歲時,就開創大宋帝國。關鍵是,開創大宋帝國後,就靠一桌菜,幾杯酒,就解決了困擾晚唐五代二百多年的藩鎮割據問題。這用英雄史觀看,真是如果沒有趙匡胤,天下混亂什麼時候是個頭啊?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趙匡胤起步的資本,是哪裡來的呢?
扯淡的時候,自然是趙匡胤英明神武,一套無敵神拳,一根五花棒橫掃天下四百州。
套用民間野史故事去看,自然是趙匡胤闖蕩江湖,與未發跡的柴世宗結拜為兄弟,於是等柴世宗死後,就有機會欺負柴世宗的孤兒寡母了。
其實呢,趙匡胤可以擁有這種資本、機會,就是因為他老爸一路有奶就是娘的向上爬。總而言之,當三姓家奴不行,咱就當四姓家奴,不行,當五姓家奴也是可以考慮啊。因為只有如此,才能讓家族勢力越來越大了。事實上,正是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趙匡胤在二三十歲時,就已成為一個非常牛逼的軍二代了。[注]
[注]:宣祖少驍勇,善騎射,事趙王王鎔,為鎔將五百騎援唐庄宗於河上,有功。庄宗愛其勇,留典禁軍。......周廣順末,改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轉右廂都指揮,領岳州防禦使。........累官檢校司徒、天水縣男。與太祖分典禁兵,一時榮之。
當然了,再接下來的事,就是趙匡胤順手一推,就結束了混亂的五代歷史。如果趙匡胤、趙匡胤的老爸,真是一心忠於某個主子,會有後來的成就嗎?肯定是沒有的!
歡迎購買《唐研究》第19卷,購買時請認準「何家村窖藏舞馬銜杯仿皮囊式銀壺」防偽標識:
論馮道的生涯——兼談唐末五代政治文化中的邊緣與核心……………陸 揚
(好吧,其實你不用買的……http://www.zggds.pku.edu.cn/004/001/230.pdf)
題主覺得不過癮的話,還可以移步豆瓣:馮道研究論著目錄。
另外,關於五代人物,最近還有一本新書可以看,杜德橋(Glen Dudbridge)教授的 A Portrait of Five Dynasties China From the Memoirs of Wang Renyu 王仁裕 (880-956)。
聽網上人評價這評價那的……題主還是看點書啊~~看到淚痕大師答了,忍不住來探討下。本來我主要答先秦兩漢,貿然答五代有強答之嫌。但是即使五代如我半桶水水平,也知道淚痕老師是在胡說八道。
先上結論:馮道這個人,能力不是很突出,眼光也只能說是一般。但資歷老,有才學,深諳中庸之道,更擅為官之術。為人持重,比較厚道,確實做了不少心繫百姓的事。雖然換了幾個上司,不符合傳統忠義思想,不過在特殊時代背景下,也沒什麼好過多指責。但若是如淚痕大師這番誇得天花亂墜,就難免有失歷史真相了。馮道人不差,但也絕對不是什麼比肩孔聖人之流,充其量只能說五代特殊背景下的一個比較有良知的政治人物罷了。下面開噴:
淚痕大師始終強調:馮道是當時最優秀的執政官/百官之首/首席經理人。是的,這很淚痕。那麼,淚痕老師的說法是否有依據呢?
歷史上的四朝執政官雖然稀罕,卻絕非獨一無二。像馮道這種四朝執政官,卻是獨一無二的。因為別人伺奉的四朝通常都是一家一姓、最多無非兩家兩姓。而馮道伺奉的這四朝,卻是四家四姓。……道之為相,歷五朝、八姓,〔五朝,唐、晉、遼、漢、周。八姓,唐庄宗、明宗、潞王各為一姓,石晉、邪律、劉漢、周太祖、世宗各為一姓。〕更主要的是,如果輔佐一個皇帝就算一朝,馮道實在稱得十朝元老了。
問題是,帝國換了一個又一個,皇帝換了一個又一個,大家都是讓馮道來當執政官,你說馮道是不是最傑出的執政官?
這就好像,所有的大公司,都爭著搶著讓馮先生當首席經理人,你說馮先生是不是最傑出的經理人?
其實我不懂你到底想表達四朝還是五朝還是十朝。能不能一口氣說清楚,到底是哪些朝哪些姓?好吧,養父子是不是同姓,先不跟你多計較。關鍵是你說的四朝執政官是怎麼回事?爭著搶著又是咋回事?
及晉祖入洛,以道為首相。……及還,朝廷廢樞密使,依唐朝故事,並歸中書,其院印付道,事無巨細,悉以歸之。 ——《舊五代史·馮道傳》
又授戎太傅,又授漢太師。 ——《舊五代史·馮道傳》引馮道《長樂老自敘》
除了這條記載的後晉石敬瑭時期,你再找條他做首相的記錄出來?感覺你不是很懂,所謂「道之為相,歷五朝八相」的相只是群相中的一員,算是中樞機構的官員,但絕對不是你說的「百官之首」「首席經理人」,你以為五代每朝的宰相只有一個嗎?
另外,馮道在唐庄宗時當過什麼宰相?晉出帝時直接被罷為使相(不參朝政)了,在後漢也只接受太師這個虛職,更別說是宰相了。這種情況,也是你說的「爭著搶著要讓馮道來當執政官嗎」?晉出帝和漢高祖有鳥他?五朝能把遼算進去也是厲害,遼那種封賞的也能叫歷經遼朝?而且也只是太傅虛職,他還能在遼國執政了?
更主要的是,翻開《五代史》,你在正文中,很少能看到馮道的負面內容,因為無論道德[注]、文章[注]、膽色[注]、胸懷[注]、勸諫[注],馮道都是第一流的。總而言之,馮道就是當最優秀的執政官。
然而這些能說明什麼?無非是個人品行吧,能說明了他執政最優秀?何況,你真的認為他勸諫是一流的嗎?看清楚了,馮道這裡是在阻止周世宗親征,認為必須要唐太宗水平才能取勝, 結果人家柴榮在高平之戰大勝北漢。 還有你看看,馮道都推薦些啥人啊?
會河東劉崇入寇,世宗召大臣議欲親征,道諫止之,世宗因言:「唐初,天下草寇蜂起,並是太宗親平之。」道奏曰:「陛下得如太宗否?」世宗怒曰:「馮道何相少也!」——《舊五代史·馮道傳》
馮道、李崧屢薦重威之能,以為都指揮使,充隨駕御營使。及鎮州安重榮稱兵向闕,命重威御之,敗重榮於宗城。重榮奔據常山,重威尋拔其城,斬重榮首傳於闕下,授成德軍節度使。所得重榮家財及常山公帑,悉歸於己,晉高祖知而不問。至鎮,復重斂於民,稅外加賦,境內苦之。 ——《資治通鑒》
淚痕大師評論的時候經常想到哪裡寫到哪裡,比如前面說馮道懶得多管誰當皇帝,後面又說馮道給郭威吃了個軟釘子。
所以,管你誰當皇帝,馮道只是干著他的本職工作,盡量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干好,至於誰當皇帝,馮道常常是懶得多管了。
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郭威想篡奪皇權,卻看到馮道並沒有對他下拜的意思,直接就沮喪到了極點。因為馮道沒有向他低頭的意思,他穿上龍袍也不像皇帝的。
淚痕大師為了論證觀點,還喜歡憑空捏造事實,這也是大家熟悉的淚痕風:
所以,在大宋開國初期,就是大宋太祖皇帝,也會有意無意的暗示御用文人,你們在寫五代史時,盡量寫出皇權的神聖性就可以了,什麼好女不嫁二男,忠臣不仕二主的話盡量少說;至於什麼從孤兒寡母手中奪取天下呀,什麼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呀的話,更不要隨便亂說。
請拿出太祖皇帝有意無意暗示的證據來?不要隨便亂說。
其實呢?趙匡胤一家與馮道相比,也就五十步與百步之別罷了;甚至而言,那就是一樣一樣的。總而言之,馮道是N姓家奴,趙匡胤一家,也是N性家奴啊。 趙匡胤的老爸開始給幽州劉仁恭一系效力;後來就給唐庄宗效力。
趙弘殷一直中下級軍官,還能和馮道相提並論?還有,給劉仁恭效力的只是趙弘殷的父親趙敬,至於趙弘殷本人,《宋史·太祖本紀》說得很清楚了:「宣祖少驍勇,善騎射,事趙王王鎔,為鎔將五百騎援唐庄宗於河上,有功。庄宗愛其勇,留典禁軍。」效力的是王鎔好不好?
其實呢,趙匡胤可以擁有這種資本、機會,就是因為他老爸一路有奶就是娘的向上爬。總而言之,當三姓家奴不行,咱就當四姓家奴,不行,當五姓家奴也是可以考慮啊。因為只有如此,才能讓家族勢力越來越大了。
趙弘殷自己混得一直差,趙匡胤靠趙弘殷什麼了?可以說說,趙匡胤投靠郭威前是什麼情況?明明是靠柴榮提拔、張永德舉薦、自己努力、高平之戰立大功上位的,真不知道和父親有什麼關係?
與大師探討過的問題:
如何評價商鞅其人其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12128/answer/164863878
為什麼漢武帝讓《史記》流傳後世?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9060894/answer/161872174
·
明 陶宗儀《說郛·卷十八》引宋 顧文薦《負暄雜錄》:
馮道天幸:
世譏馮道事四朝十一帝不能死節。考其所言所行,未嘗詭。道免於亂世,蓋天幸爾。
石晉之末,與虜結釁,無敢奉使者,少主批令宰相擇人。道奏云:「臣道自去。」舉朝失色,皆謂墮於虎口。道竟生還。初,郭威遣道迓湘陰,道曰:「不知此事由衷否?道平生不曾妄語。」又,周世宗欲收河東,自謂此行若泰山壓卵,道曰:「不知陛下做得出否?」凡此皆推誠委命,未嘗顧避依阿也。又虜主問:「萬姓紛紛,何人救得?」道發一言以對,不啻活生靈百萬。俗人徒見道之跡,不見道之心。
富文忠(富弼)論道之為人曰:「此孟子所謂大人也。」王荊公(王安石)論馮道能屈身安人,如諸佛菩薩之行,唐介曰:「道為宰相,使天下易四姓,身事十一主,謂為純臣乎?」安石曰:「伊尹五就湯、五就桀,正在安人而已。」介曰:「有伊尹之志則可。」荊公變色。
趙鳳女嫁馮道子,道夫人嘗怒之。鳳使乳媼訴之,累百言。道但云:「傳語親家翁,今日好雪。」愚觀此老無他,只是得一忍耐字,真所謂痴頑老子也!
能對皇帝說出穀貴餓農,穀賤傷農的人,比只知道炒房抬高地價的人素質高的多吧
馮道的老鄉來說兩句。
首先,五代十國聽起來數字不少,可是從頭到尾也就五十多年,而且除了後唐幹掉後梁算是政權相互攻伐,其他的幾次更替基本都是內部變動,因此那個時代本來經歷多朝的官員就不在少數,甚至有新朝開國舊臣佔大多數的情況。在那個特殊時期,仕多朝有客觀因素存在,不能單純視為屈膝變節。而馮道就是這樣一個歷史時期的產物,他歷仕的四朝加起來也就幾十年,周圍的同事幾乎很少有從一而終的。
其次,如 @得幸 所說,馮道為官重百姓而輕王事,在那個變亂的年代,他一直努力維護百姓生活,這一點應該是值得稱道的。
我就想問問,五代里後梁,後唐,後晉,後漢等等,哪個朝代值得他去死節?後人以自己趙家人的立場看他,感覺顯得相當局限。但不否認他對忠心二字看得很輕,也許是沒有遇上合適的環境。
馮道為什麼不忠事一朝?
我覺得就三個字:瞧不上.
唐宋之交幾十年,拋開非中原地區的政權,幾個在洛、汴一帶建政的王朝都可以說是得國不正,享祚不久,而且起於武人藩鎮,導致其正統性很弱.
後梁 :篡逆盛唐,焚毀長安,屠戮公卿,敗喪人倫.
後唐、後晉、後漢:前朝屬鎮,沙陀外族---和契丹區別不大,不要以為你在中原建都你就配姓趙.
總的來說,以上四朝對於漢族士人來說都不太值得效忠殉死,應聘做官無非找份工作.
何況馮道不僅僅是把做官當工作呢?
題主問馮道本人的品德怎樣?
我的觀點:有大智慧的人在太平盛世當大官幾十年不倒不難,亂世十朝都為相很難,況且還不倒,那麼這個人一定在個人品道德上肯定是無懈可擊,比如不貪污,不好色,不妄自尊大,不任人唯親,不搶聖上功勞,只有這樣,才不會被皇帝猜忌,被同僚排擠,被政敵誣陷。
我非常贊同第一答案那位仁兄最後貼的詩句,也是馮道自己年輕時寫的志向:
但教方寸無諸惡,狼虎叢中也立身。
做人,只要心地好,站得正,行為光明磊落,沒有過不去的難關。
佛學同理:
諸惡勿施,諸善奉行。
吾修身自省,與諸君共勉。
馬千里《詩傳·五代詩傳》之中原詩(待續) - 馬說 - 知乎專欄
馮道,為百姓事,非為帝王事;為天下,不為國事也。五代嬗遞,武人治國,兵亂不絕,凡五十四年。然文化未絕,多賴馮道之力也。若版刻《九經》,歷四朝二十二年乃成,倘死節梁唐之際,眾所願耶?有宋以降,諸儒持名節之論,以匡其人,實腐儒之見也。
時王仁裕者,歷前蜀、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官至相宰,尤甚馮道。諸公卿朝臣,多如此者。而唯以馮道為標靶,何耶?獨以馮道才具超拔,專於政事,而王仁裕以名士稱焉。馮道的存在,恰恰說明五代時期文官集團依附於軍事集團。
但是,馮道一直存在,說明文官集團很穩定,沒有出現大的更替,就是皇帝輪流坐,文官集團內部沒有大的變化,不是一朝天子一朝臣,天子變,朝臣不變。
誰當皇帝,還是用原來的政府班子。
天下大亂,能保住性命就很難了,妄想保住清白,就很扯了,五代十國,軍閥武夫當國,天下糜爛已甚,道德是在生存期才是有意義的,所以馮道,十全老人
不為統治集團的更替而謀動,修身歷世以涵養名望,缺少威脅性的大的欲求,故而左右逢源,長久之後,就是馮道了。第一次在資治通鑒里知道這位時,感覺名副其實,顧自有道,小心為謀。
見其自述以為榮,其可謂無廉恥者矣,則天下國家可從而知也。予於五代,得全節之士三,死事之臣十有五,而怪士之被服儒者以學古自名,而享人之祿、任人之國者多矣,然使忠義之節,獨出於武夫戰卒,豈於儒者果無其人哉?豈非高節之士惡時之亂,薄其世而不肯出歟?抑君天下者不足顧,而莫能致之歟?孔子以謂:「十室之邑,必有忠信。」豈虛言也哉!
若歐陽文忠公不做 五代史 ,則人人讚揚馮道,中國早亡了,現在讚揚馮道的人多了,乃知 亡天下,率獸食人善始善終,明哲保身和為人之楷模
樓上那麼多批評的回答,無非是權重的問題罷了。我覺得這個人符合我對人格的審美,最近在研究尼采,發現這句話非常適合馮老:在世人中間不願渴死的人,必須學會從一切杯子里痛飲;在世人中間要保持清潔的人,必須懂得用髒水也可以洗身《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莫說馮道是儒生,老莊之事在其身略見三分,世人對其幾經易主,褒貶不一。亂世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情況並不少見,舍一幾之名能利萬民,舍之。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故此,才有萬物皆備於我的丘壑。
換句話說,老子喜歡,干卿何事!
哎呀,一不小心暴露了本性
楊度穿越了把
個人對馮道的理解「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推薦閱讀:
※五代十國的出現是不是歷史的偶然?
※如果柴榮不死中國會怎樣?
※五代十國一向被稱為中國的亂世,但是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中,哪些人性的光輝一面仍然讓我們感動的熱淚直流?
※解體論者為什麼推崇五代十國甚於春秋戰國和魏晉南北朝?
※同樣是分裂政權,兩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為什麼不像三國和春秋戰國那麼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