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是怎樣營銷的?從哪些點切入?

電影如何營銷,有哪些營銷手段,和普通產品的廣告營銷有什麼區別?
請舉例子說明。


正在寫一篇文章,順便看到這個問題,拷貝文章中的某一段,大概差不離或許可能將就能回答你的問題中的第二個問題。。。(文章寫完了,發在我的微博,鏈接:新浪微博登錄 或者還可以去虎嗅看:杜琪峰電影不夠大賣,是犯了電影工業的什麼忌? 聲明一下,這個題目是虎嗅的編輯改的,不是我文章的本意)

先總結性吭一聲:電影營銷的切入點在於如何引發觀影期待


具體如下(拷貝於寫了一半的文章,請看到的同志本周之內勿外傳):

營銷學中,早年有一個很簡單的公式,用來描述顧客與商品之間的關係,即海英茲?姆?戈得曼(Heinz M Goldmann)的「AIDA」。


這個公式同樣可以套用在觀眾與電影之間,觀影期待基本等於那個「D」,也就是慾望(Desire)。但電影與其他商品不同的是,它無法提前展示全貌,也沒辦法用實體來表達,使用過程中的體驗比一般商品感受要更為深刻,所以電影會被歸入在了服務業,這個公式也顯得過於簡單。如果你還有耐性繼續看下去的話,請允許我忍不住要將它細化一下。

觀影期待的重要性源於電影的消費方式

我們都知道,大部分服務業的項目是先消費後買單,原因是來自於質量的難以預知,電影則無法採取同樣的方式,這就給觀眾帶來了更高的選擇成本(Choice Cost,簡稱CC)。而且因為盜版的存在,以及影視作品播放平台的多樣化特徵,更是抬高了影院觀影的機會成本(Opportunity Cost,簡稱OC)。觀眾願意走入影院,觀看一部電影,其目的性也遠比我們想像的要更為明確。

換個方式來說,影院好比一家餐廳,沒有專職的廚師,在每一個檔期內,是由不同的後廚團隊,組合不同的食材,以相似的價格,供應幾種不同的套餐。烹飪環節是在影廳內完成,絕對標準化,菜肴的味道則早就配置好,觀眾們嘗到的那一口都差不多。你可以將影院理解為是一家「真功夫「門店,配餐的中央廚房由不同的導演執勤,或許會更為形象一些。

顧客走入影院,需要先交錢之後,才可以按時間的順序從前菜一直吃到甜點。為了準確的找到符合自己的需要,大部分消費者都會提前瞅瞅當班後廚的資料,翻一翻菜單介紹,以及了解一下當天的菜系、食材是否接近自己的口味,最終帶有一定的期待進入影廳。

觀影期待明確指向特定的心理需求

在相對成熟的電影市場中,分級制度和類型化電影,其實是代表了觀影期待的不同版本。它們和星級酒店制度,菜系區別一樣,用來形容觀眾與片方之間,經過長期苟且,所達成的一些默契。指向某些特定心理需求的電影,會在觀眾心中形成一些可以識別的特徵,新上映的電影為了減少風險,在製作和宣傳上,也都會向著這些類型特徵靠攏,便於喚起觀眾內心的期待。

在1990年國內翻譯出版的那本詹姆斯·莫納科(James Monaco)的《怎樣看電影》中,有這麼一句話,「好萊塢類型片中,觀眾熟悉的基本元素一再被使用,人們的樂趣在於觀察那些基本元素在「這一部」影片里將如何表現。「所謂的基本元素,正是那些對應著觀眾某些心理需求,經常在重複的類型電影套路。順手撿個例子,最近《驚天危機》在大陸的宣傳,不斷拿炸白宮說事,明顯是蔑視我們在電影中都不敢炸一個縣政府大樓。

類型電影在宣傳中的各種可識別特徵對於觀眾的價值,有如猶抱琵琶半露的那一面,雖然你很清楚的知道另外半邊模樣兒差不多,但依然忍不住要看一個全臉的。

觀影期待來自於觀眾的觀影經驗

為了更為清楚的描述這個部分,我將現今的中國大陸年輕觀眾與一部電影之間的交互,按時間線簡單分成八個階段,分別是「消息與求證,購票與觀影,評價與輿論,傳播與記憶」(話外音:終於可以拿出下面這張一直想曬的圖了)。

前兩項是交互進行的,從籌備期直至宣傳期。等到觀影完畢,走出影廳,觀眾與電影的關係才真正的展開。電影上映後一個月以內,在觀眾周圍會形成各種範圍不等的輿論,觀眾會加深或修正對一部電影的理解。觀影體驗不錯和非常差的電影,觀眾都會樂於傳播,但對待後者的心態則更像是報復。隨著時間推延,當一部電影的熱度散去,它會以抽象的形式,存在於觀眾的記憶中,直至在未來,被其他的信息所喚醒。

所以觀眾與電影之間,不僅僅只在觀影過程中有交流。電影的類型定位,宣傳主題,以及演職人員既往的口碑,還有購票時的便利性,觀影時的環境,同行人士的評價,輿論的傾向等等都會影響觀眾對這部電影的理解。這種理解和觀眾自身的觀影體驗相結合,又會繼續影響他對下一部電影的預判。


順便上第三張圖,是放在後文中的。。。用來解釋李安所說的,觀眾與電影的合約,從另外一個角度也順便解釋了觀影期待是咋回事,應該從哪幾個角度分析觀影期待的成因。。。


知乎處女答,望發揮到作用。

前面兩位已經做了業餘與較專業的分析了,都很誠懇的想要提供幫助,但都停留在猜想和理論上。作為一個專註於電影新媒體營銷的半吊子從業者,不敢自稱專業,只想結合自己做過的案例來點實在的回答,希望能有些幫助,也歡迎拍磚。

考慮到對客戶信息的保密和維護,以下回答中涉及到影片或客戶時都不會給出確切的名字,讓您猜測實在抱歉,還請理解這種節操。

1、電影本身永遠是最先考慮的。
說到營銷,總不免有些所謂的成功學灌輸類似於"沒有賣不出去的產品""營銷與產品無關"這樣的論調,從道德層面講,這是很可惡的。把不好的產品賣給人們享用這種事本身就不僅僅是忽悠那麼簡單,那是實實在在的危害消費者。所以,在談到電影營銷時,作為產品的電影本身,永遠都應該放在首先要考慮的位置。我們在做電影營銷時,第一步不是談怎麼做,預算多少,而是在簡短寒暄後直接看電影成片。認真看完之後,不管客戶講得如何,心中都已經有個標尺,好與壞先做判斷,然後再決定是否進行營銷推廣。在這一點上,金錢誘惑往往起到很大阻礙的作用,但為了對觀眾負責,我們基本上只選電影質量至少合格的做,這是原則,對觀眾負責,很重要。

2、選擇營銷平台,主要以新媒體為主。
由於無法和4A公司競爭,也不好和公共機構拼,傳統的預告片和廣告鋪蓋以及發布會等公關活動都不參與,專註於新媒體領域,以微博、微信以及社交網路平台為主陣地,展開創意策劃,執行營銷戰略。目前選擇的主要平台為新浪微博、微信、豆瓣小站以及部分論壇。這些被稱為新媒體的平台很適合主體觀影人群的接受品味。

3、研究電影本身,挑亮點和槽點。
你經常在微博微信上看到的某部電影的精彩片段、台詞、幕後故事等之類的,都是有經過精心挑選和策劃的。比如我們在挖掘出一部好萊塢大片中諸多富有哲理的台詞後,通過製作話題以及長微博,集聚所有打動人心的台詞,在微博上擴散傳播。在影響力沒有到位的時候,通過微博意見領袖的輔助發聲,迅速讓話題得到迅速擴散,實現大量的曝光,增加了電影曝光後,直接讓票房大幅提升。當然,也不局限於亮點,電影不是十全十美,必然有不足之處,把它揪出來,通過策劃以及完美的文案表現,將槽點製作成全民討論和吐槽對象,輔之以微博大號的協助推廣,形成廣泛傳播。總之,所有的料都圍繞電影本身挖掘,不管電影內容還是主創還是幕後甚至競品,有料就有聊,策劃和創意跟進後,進行平台傳播。

4、事件營銷熱點跟進,讓電影大面積亮相。
微博上每天都有層出不窮的熱點事件,有正能量的有負能量的有無可奈何的有輕鬆搞笑的,這些熱點吸引著網友的眼球,是一個巨人。我們的工作就是巧妙的把自電影元素和熱點事件結合,站在巨人肩膀上。類似於郭美美這樣的娛樂事件,是電影最好結合的對象。站好位置取好角度後,積极參与到網友討論中,發出有特點的聲音,從而吸引眼球。實在沒有合適的事件結合時,那就創造事件,製造輿論討論。比如在推廣某大片時,同事模仿電影人物造型,形成有趣的模仿熱潮,再通過大號的助推,形成自製的微博熱點。

5、有節奏的配合電影上映和發行安排,藉助資源進行助推。
在關鍵節點,一定要配合電影整體的宣傳計劃,大量微博意見領袖和微博大帳號草根大號微博紅人等資源的運用,往往使營銷事半功倍,覆蓋粉絲比廣告位更具效果。

6、關於水軍和殭屍粉。
不是不用,但一定是有節操的使用,這是一種必需,微博和豆瓣等平台的屬性決定了某些策略的產生。當然,所有的前提都是電影本身質量過硬。如前所說,一切都要建立在電影本身。

先回答這麼多吧,才疏學淺,資歷不深,不到位之處,請多拍磚指正!


電影即談資。

這兩年恰好做過一段時間電影新媒體營銷合作,就說說看到的幾件事兒。


《富春》發布會的劉德華和林志玲。

在採訪現場儘可能的達成記者的要求、對每一個前來簽名的粉絲都一一滿足。

於是乎,對於發布會本身的表現和交集,各路記者交流稱讚的,沒有不誇的。

仔細看看對於《富春》的影評,真正吐到劉德華和林志玲個人身上的槽點,是不是也與此恰好成正比呢?

某日,飯友莫名變得很煩躁。

問他原因,他說「我還沒抽出時間看《小時代》」。

「==,你不是對這種『腦殘片』不感興趣么?」

「可是大家都在噴啊!!我也想噴!好寂寞有木有!」

終於有一天開始,我發現,一部分人看電影本身並不是目的,目的是「有話講」。 

我身邊越來越多的人,看電影的時候並不專註於電影情節,而是看到亮點抓緊摸黑髮微博。


2012年的時候,我們也做了很多觀影活動,並且也策划過一些話題炒作,

但真正觸手可及的爆發,是在2013年4月《致青春》的出世。

記得當時隨便發起了一個關於青春照片的活動,沒有任何獎品刺激,在第一天就登上了話題榜前三名。

從《致青春》到《合伙人》,到後來的《富春山居圖》和《小時代》,哪怕是一片罵聲,也能迎來票房狂歡。

一一驗證了談資對票房的影響力。


曾經,還有合作夥伴在活動開始前叮囑:「多說點好話啊,票房就指著口碑了。」

後來,在與宣傳方合作的時候,我總是事先亮牌:「點映你要想好再做,觀眾發什麼微博我可控制不了。」

而他們早已比我更洒脫,「讓觀眾說去吧,最怕的是沒話說。」

有的時候,覺得"擬態環境」這事兒,挺邪乎的。

http://weixin.qq.com/r/AkxEXKLE9-_IreY-9xkQ (二維碼自動識別)


樓上 說得很好,補充幾點

木易說的模式是小型公司的外包宣傳模式,所以針對的主要傳播渠道是微博、微信、論壇(天涯)等新媒體,以及豆瓣、時光這樣的刷榜/口碑宣傳

但對電影宣傳來說,除了這些新媒體,更重要的投入也更多的還是傳統營銷

海報、預告片、面向各大門戶網站及平媒的宣傳稿、電影院放映前的貼片預告片(不過現在很多電影院放的預告片都是與他們有合作的電影,這塊用錢買太貴了……)……這些都是需要前期大量投入的。

還有一部電影如果不是爛到罄竹難書的程度,基本都會舉行媒體及影評人提前看片場(發紅包或者請吃飯是必須的)。
目地有幾點:
1、測量媒體反應;2、哈啦一下大家幫忙到時候說幾句好話啦;3、影評人提前出讚美稿或讚美微博(所以認真表示,現在某些大V什麼的微博或影評稿,對此太認真你就輸啦。)。
不過,前段時候有部電影,就沒有舉行看片會。結果麽……出來果然是……大家都懂的。

以及,最最重要也是最最砸錢之二的:公交地鐵便利店等落地渠道電影鋪開,全國到處飛的發布會。

舉個便利店的栗子,大家最近去711,都能注意到門口醒目的《天台》海報吧?

以上幾點做得最賣力的,不得不提《小時代》。

引用宣傳方麥特文化傳媒總裁陳礪志的數據:「1,一開始我們只想要5款海報,最後他提供了40款海報給我們。2,我們的視頻營銷素材慣例是5支,但最終我們拿到的成品是18支。3,通常我們想要一支電影主題歌,最多增加一支插曲。但我們看到了宣傳主題曲、片尾曲、3支插曲、電影主題曲。而且都有MV。4,我們還有數不清的劇照,視頻素材。5,我們做了6場發布會,其中不包含超過20個城市的巡迴宣傳。」

至於新媒體的推廣,近期我看到的最成功的是《中國合伙人》的病毒式營銷。

比如電影上映前,某剪輯師特別製作的視頻
2013第一勵志!黃曉明代言藍翔英語分校!鬧太套!

低俗?演員都不在乎,看客又何必在乎。而且看片以後發現哎,他居然英語說得不錯哦,好感度提升值會加倍哦。這是所謂的先抑後揚。

說到底,觀眾愛看的就是這樣不是麽?

樓上所謂的吐槽式宣傳,本質也和這個差不多

當一部電影爛到難以提出亮點,反其道行之起碼能搏個版面。電影上映後根據觀眾口碑調查及時調整宣傳策略,是很重要的功課。

另外,提到《天台》再說一嘴,周董及其宣傳團隊很懂得抓住年輕人的點

最明顯的栗子就是周杰倫與《十萬個冷笑話》的合作。

不是一般的植入性質,是周杰倫直接做配音,結尾再打出廣告(第十集)。

十萬個冷笑話第⑨集and第十集

這個宣傳模式在我而言是第一次在內地看到,蠻牛逼的哦

其實,營銷對一部電影而言是很重要的,《女巫布萊爾》的成功就是佐證

不過隨著新媒體的崛起及觀影群越來越年輕化,現在除了傳統營銷手段以外,出品方也越來越重視新媒體的宣傳(而且像微博這種相比傳統宣傳,幾乎可以算得上零投入啦)

這點我還是蠻喜聞樂見的,哈哈哈


看到這個問題,其實還是有很多話想說的,一路關注國產電影以來,也算是看過一些比較經典的案例,首先,一部電影的營銷是非常重要的,現在早已不是那個「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時代了,一部電影的成功,與影片本身質量有關,與你如何營銷、宣傳,推廣有關,當然也與你檔期的選擇有關,單純從營銷角度來看,失敗的例子不計其數,即那些頂著「有口碑,無票房」光榮頭銜的電影就在此列,舉幾個栗子,魁拔,鋼的琴,飛躍瘋人院,萬箭穿心。失敗的原因也有很多,比如直接的對宣發的漠視,如魁拔(後面青青樹也許又太看重檔期,宣發了,反而顯得畏首畏尾,檔期一改再改,鴿子放了一次又一次),當然也有現實的因素如預算不夠之類的,更多的是中規中矩的發行,營銷,但如果片子質量過硬但還沒到交口的地步,也很難造成轟動,票房也就不如人意了。那麼成功的例子也有很多,這裡也舉幾個比較典型的案例,最近幾年的,讓子彈飛(發行費5000萬,佔總成本近一半,遠超平均值8%),孤島驚魂(粉絲營銷的完勝),失戀33天(微博營銷,《失戀物語》),金陵十三釵(飢餓營銷,張偉平真他媽天生的商人!),青春期系列(話題營銷)。
看國足,待更!
接下來,貼兩篇文章:

電影營銷十大案例:
電影不僅能夠成為娛樂新聞的頭條,也能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話題。2002年上映的《英雄》成為中國電影走進市場營銷的第一版本,自此以後中國電影業逐步步入一個電影營銷初步階段。當電影製造的話題、電影製造的體驗,成為一種特殊的市場驅動力並成功地被企業運作,那麼採取整合營銷手段,將會創造出巨大的市場價值。此後的無數影片紛紛新招頻出,你方唱罷我登場。專業而系統化的特色營銷使得中國電影票房屢創新高,也使中國電影產業真正走向了成熟。電影營銷在這幾年似乎比電影內容本身更為奪人眼球。從發行公司、院線到影院,各種影片在不同層級都頻頻使出營銷新招,我們來談談中國電影營銷的十大成功案例。

  一:《英雄》新聞營銷最成功
《英雄》新聞營銷最成功

  2002年底在全國上映的張藝謀影片《英雄》,成為中國電影走進市場營銷的第一版本是當之無愧的,創造了中國電影史上的許多個第一,也引來了無數爭論。張偉平策劃的一系列轟動性新聞事件,使全國媒體持續地為《英雄》瘋狂,最終成功地把《英雄》炒上了天,我們來回顧下新畫面公司高明的新聞營銷過程。
  1:2002年7月13日,天津《新快報》突然曝光了《英雄》的多張劇照。
  2:2002年8月2日下午3時,張藝謀攜《英雄》在香港灣仔會議中心舉行大型新聞發布會。
  3:2002年9月9日起,一部名為《緣起》的記錄片推出,跟蹤拍攝記錄這部電影的成長。
  4:2002年10月中旬,新畫面公司打出關於《英雄》出征奧斯卡的報道。
  5:2002年10月24日,《英雄》突然要在深圳首家五星影城「試映」7天。
  6:2002年11月19日,由《英雄》編劇李馮改編的同名小說面市。
  7:12月14日至17日,劇組主創人員乘包機前往3個城市參加首映場的見面會。
  8:11月29日下午,電影音像版權在中國大飯店的宴會廳拍賣。
  9:12月6日,遊戲版、漫畫版《英雄》火速推出。
  10:12月6日《英雄》廣告上央視。
  11:12月14日人民大會堂舉行一個首映儀式。上海和廣州兩場新聞發布會。
  12:12月18日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英雄》進軍奧斯卡預映慶典」。
  13:12月20日舉行了「全國零點公映」活動。
  或許現在回顧起來,覺得這十幾場營銷策劃普普通通,其實就當時而言,《英雄》創下太多的全國首次,其通過媒體所進行的營銷手段,則完全當得起「創意高明」和「手段繁多」之評價,堪稱是新聞營銷的一部經典之作。舉例說,天津《新快報》的「世界媒體第一次曝光《英雄》劇照」,「劇照泄露劇情,惹惱張藝謀」,
立即有30多家品牌主動投靠《英雄》要做貼片廣告;《緣起》紀錄片被廣州俏佳人公司買下版權,銷路還出奇地好;出征奧斯卡、「奧斯卡懸念」的討論此後幾乎成為國產大片必備宣傳手段……深圳「試映」引起轟動,並引發了搶票熱潮,全球最有名的盜版集團齊聚深圳,想盡一切辦法想進行盜版,可因為嚴密的保安工作而都未得逞。嚴格的安檢讓法律專家熱議對此舉是否侵犯人身權利;中國電影史上是第一次採用國內頂級公務機宣傳——《英雄》4天的包機費用約為20萬元……國內電影史上的另一個先河——拍賣電影VCD、DVD音像版權,「天價拍賣」「違反合約」的新聞持續不斷;中國電影史上前所未有的在電視上以純商業廣告的形式展示《英雄》的無限風采;光芒四射的首映盛典晚會,14條院線42家影院同時啟動「全國零點公映」……
  在媒體運作上,幾乎所有的影視類通俗雜誌均以大篇幅的報道和海報贈送來為其做宣傳。即使是負面報道,也產生了巨大的轟動效應。更難得的是在一部影片的宣傳活動上,電影界的領導和香港特首董建華等親臨現場,為其吶喊助威也算影視界的一大重要新聞的。在發行上,《英雄》找到最好的檔期,藉助剛啟動的30多條的新院線,大有氣吞天下之象。對觀眾而言,看《英雄》已經不是為了娛樂,享受電影帶來的情感愉悅,影片本身的含金量已經變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它新潮、趕時髦,否則就會落伍了。總之,2002年《英雄》的策劃人員是這部電影的「營銷英雄」! 《英雄》在商業運作上打響了第一炮,它是中國電影市場運作成功的第一典範,也絕對是中國電影史上「新聞營銷最成功的影片」。
  國內票房:2.5億
同類參考:《滿城盡帶黃金甲》、《十面埋伏》、《投名狀》……

二:《色,戒》焦點營銷最沸騰
《色,戒》焦點營銷最沸騰

  焦點營銷廣義上屬於拉式營銷的一個分支。其主要在於通過策劃,構造一個公眾可能會討論的熱門話題,進而實施,造成一種社會關注焦點,進而在關注焦點的過程中,完成了隱性的營銷目的和營銷效果。而李安導演的、梁朝偉、湯唯、王力宏等主演的《色,戒》「激情」上映後。因影片在內地上映的時候,被裁減去了激情的十幾分鐘床戲,進而成了焦點,被吵得神秘起來,沸騰起來。
  《色,戒》上映後,票房保障的最大因素無非就是以下幾點:激情戲讓人想入非非;李安拍的、張愛玲寫的;男女主角的出位表演,是不是假戲真情;裸替緋聞;想入非非的片名。而《色,戒》的發行公司在宣傳影片的過程中,牢牢抓住了這幾個焦點,策劃和構造出一個又一個話題。首先,本片先後在義大利、加拿大、美國、新加坡、瑞士、德國、香港、台灣、馬來西亞、土耳其、英國、奧地利、菲律賓、印尼發片,然後再在大陸首映,即保證了在全球範圍內各大國際電影獎項所在國的地點露臉,又一定程度上很好的控制或延緩了大陸盜版情況的出現。而同時廣泛利用各種渠道,如網路和其他平面媒體等,進行鋪天蓋地的宣傳,文章轉貼的各國評論,這種猶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感大大吊起了國內觀眾好奇心。
  如此強勁的全球性推廣宣傳,對於當下的中國市場來說,原本大家只能看到冠冕堂皇的電影院大片,而這次,由全球矚目的華人導演李安帶來的情色作品,將之前只能在家裡獨自欣賞的內容,公開且正當地擺上桌面雅俗共賞。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所有觀眾的內心需求,而即便在內地上映的時候,被刪除了不少床戲,也絲毫沒有影響到觀眾奔著「色戒」來的興緻。因此出現觀眾在觀看影片後,模仿劇中的瑜伽式性愛動作受傷要狀告李安等炒作,以及國內電影人紛紛熱討電影分級制度是否該立即推行等。甚至《色,戒》上映那年,不少影片紛紛打出情色牌、露點牌、激情派牌,於是范冰冰露了,蔣雯麗裸了,甚至連芙蓉姐姐也走光了,也吵得烏煙瘴氣……總之,演員的「床戲」因為《色,戒》的焦點營銷成了2007年影視傳媒的一個特色,《色,戒》也開創了文藝片一個票房新記錄。
  國內票房:1.26億
同類參考:《蘋果》、《立春》……

三:《畫皮》檔期營銷最正確
《畫皮》檔期營銷最正確

  一部電影取得高票房的成功歸結為十大因素:題材、劇本、導演、演員、主創、投資額、檔期、院線、宣傳和競爭對手。2008年對檔期的操作最成功的無疑是《畫皮》,上映6天過億,19天衝過兩億元大關,一部無論是導演影響力還是演員陣容,無論是投資規模還是宣傳成本,都屬於中等水平的影片,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驚人的票房,很大程度上就是拜檔期營銷所致。
  對於《畫皮》的上映檔期最初有三種:暑期檔、國慶檔和賀歲檔。暑期檔有動畫大片《功夫熊貓》和國產大片《赤壁上》的前後夾擊,賀歲檔又有《赤壁下》和《非誠勿擾》,但片方考慮到這兩個檔期的激烈競爭,無論影院放映空間還是觀眾消費能力都還沒有達到同時容納3部大片的程度,及時調整了策略,轉而將影片提前到相對空閑的國慶檔上映。而縱觀同檔期的幾部影片,無論是《保持通話》《李米的猜想》還是《即日啟程》,都不會對《畫皮》產生太大的威脅。
  而剛剛經歷了奧運盛會的國人,此時正需要新的娛樂來填補假期的空白,《畫皮》的適時出現正好迎合了這一市場要求。片方又構建出「東方新魔幻」電影概念,營造出了新的電影類型即將誕生的觀影氛圍。奧運剛剛結束,發行方立即學習《英雄》營銷經驗,集中火力從電視、網路、平面媒體到飛機火車視頻、樓宇廣告、全國十大院線《畫皮》發行聯合簽約等,可謂海陸空全方位覆蓋,引發了觀眾急迫觀看影片的慾望。
  另外一點,《畫皮》分散的宣傳構成造成集團攻勢也很重要,甄子丹、陳坤、趙薇、周訊、孫儷的宣傳團隊都各出奇招,造成集團攻勢,象這種群戲主演戲份均勻,群星爭寵現象經營起來,也是本片話題不斷的一個重大特色,而之前的群戲影片都甚少有幾位同等分量的女星參與來點爆導火線。
  國內票房:2.28億
  同類參考:《十全九美》、《荒村客棧》……以小博大的票房黑馬。
  四:《瘋狂的石頭》口碑營銷最廣泛

《瘋狂的石頭》口碑營銷最廣泛

  2006年中國電影市場最大的「黑馬」莫過於《瘋狂的石頭》,「200萬的生意被你做成了1000萬!」這是《瘋狂的石頭》中的一句經典台詞。現在這句台詞竟然變成了現實。這個低成本、高票房的奇蹟成為中國電影史的一個經典案例。
  筆者在2006年《瘋狂的石頭》五城市做的免費放映時,與一些影評人同步觀看完影片之後,立刻心甘情願為本片免費吆喝,《瘋狂的石頭》本身電影質量不錯,更巧的是它出現在觀眾對動輒耗資數億卻不知所云的國產大片產生「審美疲勞」之後,猶如一陣清風刮過。咋眼看來。首批觀眾囊括了全國網路論壇最活躍以及最具話語權的人,多為斑竹身份,形成話語攻勢。《瘋狂的石頭》似乎就只是一部讓人笑的暢快淋漓的喜劇電影,實則此電影中充滿智慧、黑色幽默、諷刺。值得肯定的是導演寧浩沒愚弄大眾,憑藉兩三百萬資金,能拍出如此表演精細、結構巧妙的故事,實在是難得。相比《無極》、《十面埋伏》之類的電影,捨得花費無數金錢和血汗,卻搞寫不推敲的劇本來說,誰在用心對待觀眾,一目了然。因此,看低觀眾的智慧等於玩火,套用「石頭」里的一句台詞:你不僅侮辱我的人格,你還想侮辱我的智商?
  緊接著影片不錯的口碑便如潮水般湧來。筆者之後上MSN或QQ上,就有不同的朋友問∶「瘋狂的石頭」看過沒?如果你還沒有看過《瘋狂的石頭》,那麼,你已與時代脫節了!很多人將這部影片的內容和觀影感受寫進了自己的博客里,而本片的營銷人員也沒閑著,選用BBS、MSN及博客等形式進行宣傳,就筆者去過彙集石頭評論的博客點擊率在上映時已超過30萬次,搜狐等網站曾在首頁做過一期《瘋狂的石頭》的熱點話題,光半天的訪問量就達過百萬之多。網路時代的口碑傳播在這裡顯示了最強勢的威力,之後便無法再跟風複製的,《瘋狂的石頭》無愧口碑營銷最廣泛的影片!
  國內票房:2300萬
  同類參考:《瘋狂的賽車》、《我叫劉躍進》、《海角七號》……用智商和真誠來做電影。
五:《喜羊羊與灰太狼》整合營銷最配套

《喜羊羊與灰太狼》整合營銷最配套

  春節檔的影片大戰如此慘烈,而這部總投入600萬元的二維動畫電影發行費用不到百萬,卻創下8000萬的票房收入,成為年度黑馬。小熒屏的主角不經意間走紅大屏幕,熱度躥升之快令不少業內人士瞠目!
  「喜羊羊」其實並非在電影上映後才火起來的。在走上銀幕之前,這部超過百集的電視動畫已在全國播出了3年多,這使得五百多集的「喜羊羊」早就打下了深厚的兒童群眾基礎,也為電影版做好了「熱身」活動。而本片的主創廣東原創動力,除了電視劇的製作,還開發生產了音像圖書、毛絨公仔、玩具禮品、文具服裝、食品、日用品,還包括QQ、MSN表情、手機桌布、屏保、多媒體等動漫衍生品。整合形象早已深入兒童心中。
  上海文廣集團、廣東原創動力和北京優揚傳媒的聯合出品成為本片必火的重要元素,傳媒業的巨頭+動畫電視行家+國內最大的兒童媒體運營商(包括央視少兒頻道在內的幾乎全國所有少兒動畫頻道的廣告代理權均由優揚傳媒買斷),這使得「喜羊羊」電影預告廣告得以在全國少兒動畫頻道大面積投放。前期宣傳的狂轟濫炸,使上映前看電影送文具的廣告火熱到爆。
  上海東方、廣東省電影公司、中影和保利博納4家公司的發行「競賽」使得各地區票房競相攀升。再加上配合電影推出的衍生品,充分的營銷準備讓「喜羊羊」的上映萬事俱備。上映檔期選擇在中小學生寒假第一天,於是「1+X」的觀看模式,使票房增長比例翻了幾番,眾多影城均出現一個兒童幾個家長甚至全家出動陪看的熱鬧景象,儘管本部動畫電影的整體水平還不高,但是《喜羊羊與灰太狼》的成功應當是中國動漫產業發展的一個轉折點。
  國內票房:8000萬
  同類參考:《風雲決》、《寶葫蘆》……這種已有不錯根底的影視產品。
  六:《非誠勿擾》個人品牌最強勢

《非誠勿擾》個人品牌最強勢

  馮小剛從早期的《甲方乙方》、《不見不散》、《手機》,一直到《集結號》和《非誠勿擾》,一直是在百姓中不可動搖的還是「中國賀歲片之父」的聲譽,2009元旦假期結束,華誼兄弟投資投資馮小剛導演的《非誠勿擾》就以驚人的速度創造了票房奇蹟。在上映19天後,影片迅速突破3億票房大關,公映剛剛過半就無限接近《赤壁》(上),成為中國僅有的兩個「三億俱樂部」成員之一。經過《非誠勿擾》一役,馮小剛個人作品的票房總和已經達到10.32億,成為中國首個作品票房過10億的電影導演。《非誠勿擾》讓馮小剛成了中國電影史上第一個內地總票房超過10億元的導演。
  中國影壇上,馮小剛的賀歲片是具有品牌意義的代表,作為國產片類型創作的一個成功範例,它也給了國產影片一個很好的啟示。「後現代性的通俗、幽默化的宣洩,喜劇明星加漂亮女性的固定組合,大社會荒誕背景下的小人物調侃、悲劇元素正劇溫情對喜劇風格的適量注入、媒介立體推廣、賀歲檔期推出等等,共同構成了馮小剛電影的品牌元素。」(引)
  馮小剛與華誼兄弟的關係相輔相成,一方面馮小剛已是華誼股東之一,簽約導演,另一方面華誼兄弟每次推出的看家大戲,必是馮小剛作品,在中國商業電影領域,馮小剛是一個比較靠前的探索者,甚至銀行看中其與華誼發揮其資本市場靈活運作的能力,發放文化創意企業授信貸款。《非誠勿擾》票房的巨大成功,則還是依靠「馮小剛+葛優+賀歲」的傳統模式。
  國內票房:3.4億
  同類參考:張藝謀、馮小剛、周星馳、劉德華等個人影響作品。
七:《赤壁Ⅰ》文化營銷最潮流

《赤壁Ⅰ》文化營銷最潮流

  奧運會前夕,吳宇森導演的華語巨片《赤壁Ⅰ》憑藉史無前例的國產片投資、龐大的明星陣容和代代相傳的經典戰役,成為「華語電影史上吸金最快的影片」,2700萬首映票房改寫了中國首映票房記錄,而上映4天票房破億更是創造了中國票房神化。中影集團董事長韓三平表示,《赤壁》已成功地引起了話題性的討論,這不僅是營銷策劃的成果,也是中國文化消費升級的一個信號。
  實則《赤壁》從開拍之時,就以迎合全球電影市場為策略,以在全球電影大銀幕中公映為目標。幾乎《英雄》之後的大片統統都在學習其鋪天蓋地的新聞營銷,當然作為新一部扛鼎大片,《赤壁I》的新聞營銷一樣氣勢洶洶。從炒演員換角風波到預算超支再到火災人亡,可謂一波三折。當然也少不了那些盛大的首映和版權問題、盜版問題等。被《華爾街日報》稱為「史上耗資最大亞洲電影」。
而如此龐大的投入在上映前就已收回全部成本,使得《赤壁》無疑成為國內電影營銷的集大成之作,而這一切都得益於片方完全好萊塢式的營銷操作。
  從預售到首映式到貼片廣告再到電影衍生品等,《赤壁I》回報率都達到了國產大片前所未有的新高峰,而吳宇森的名字,無疑為影片的海外發售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而具有深厚文化色彩的本片在東南亞各國票房一再傳來捷報,打破好萊塢影片一統電影市場的局面。10多個投資方,在上映前的營銷活動中,除了中影營銷公司在主做相關工作外,橙天娛樂、成都傳媒集團、中凱音像既是投資方,也成為活動的承辦者和招商者。拋開電影本身的質量和口碑不說,就影片所取得的這些都是好萊塢潮流手段包裝下的中國文化營銷取得長足進步的表現。
  國內票房:3.12億元
  同類參考:《墨攻》、《梅蘭芳》、《孔子》……參雜中國傳統文化的商業電影。
  八:《生死抉擇》主旋律營銷最不易

《生死抉擇》主旋律營銷最不易

  電影《生死抉擇》在2000年過億,反腐倡廉的主旋律再一次在銀幕上奏響。流貫於影片的是一股浩然的正氣,充盈於整部作品的是正義的呼聲。藝術家藉助於李高成這樣一個人物形象,以他面對腐敗的醜惡現象,作出生死抉擇的心路歷程為線索,既揭露了令人震驚的集體腐敗的惡疾,又展示了共產黨人刮骨療毒般的堅強決心。
  對於大部分主旋律片,政府的系統內包場仍是票房最重要的保證。優秀的主旋律影片必須經受市場的考驗,已是必然趨勢。在從市場經濟來看,無論政府還是百姓,更樂見觀眾主動掏錢,為主流意識開拓更加廣闊的陣地。而《生死抉擇》顯然和那些曾獲得高票房美名的主旋律影片一樣,背後大多站著龐大的政府身影。但更多的是常年放映,仍舊無人問津。
  主旋律片與商業市場間還存在落差,這是業內的共識,大量充斥影壇的主旋律,被觀眾視為生硬說教受教育,疏離了很多年輕觀眾,這也是不少主旋律影片存在的巨大通病,隨著中國電影市場改革步伐加快,《集結號》、《南京!南京!》等質量上乘影片出現,我們都期待著放棄「主旋律」概念,改用「主流影片」。面對60年國慶,我們也希望大量的主旋律影片,能如同《集結號》一樣主流,當然我們也看到了《建國大業》非一般的營銷方式,大牌扎堆、話題不斷,這樣的主旋律影片在商業市場上勢必象一陣颱風一樣強勢刮過。
  國內票房:1.165億
  同類參考:《雲水謠》、《東京審判》、《任長霞》……主旋律影片。
九:《南京!南京!》情感營銷最爭議

《南京!南京!》情感營銷最爭議

  電影作為文化產業,也是娛樂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說電影的基本屬性就是娛樂性。但是一部成功的作品除了娛樂性之外,還能留給我們一些思考的空間,也就是情感。
縱觀國內密集的各種大片,絕大多數基本上還只停留在了電影的娛樂屬性層面。還沒有提升到精神層面和思想層面。
  其實品牌需要的就是一種精神認同或者爭議,也就是產品的對消費者物理屬性的滿足帶來的精神層面的滿足;對於電影來說,娛樂屬性只是物理屬性。因此一部成功的電影帶給觀眾的是娛樂需求滿足基礎之上的精神層面的滿足。
  《南京!南京!》用陸川自己的話說:拍攝這部電影,是我們中國電影人的責任,我們不能把這個題材拱手讓給外國人,讓他們以拯救者的身份在我們的民族災難中展現他們的仁慈。然後讓全世界知道是他們拯救了中國人。從局部的事實,這沒有錯誤。但是從歷史的角度,能夠拯救我們民族命運的,只有我們自己。我們這批年輕的電影人必須面對這段歷史,面對這部電影,這是人民賦給我們的責任。即使是從振興民族電影工業的角度,我們也要攻克這個題材。
  本片上映後,叫好者謾罵者皆有,但這兩種叫聲背後,悠然讓人生起一種發自內心的對祖國的最深厚的感情——愛國情操,這種愛國情感正是建立在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基礎上產生和發展的。
  國內票房:1.65億
  同類參考:《張純如》、《南京大屠殺》、《集結號》……
  十:《命運呼叫轉移》置入營銷最露骨

《命運呼叫轉移》置入營銷最露骨

  《命運呼叫轉移》故事情節均有新意,並抓住了現代男性獵奇心理,眾多美女的加盟,出品公司良好的包裝和炒作,不過本片幾乎是一部反映20年來我國移動通信業務發展的紀錄片,從票房和關注度來看,中國移動通過文化滲透構築品牌形象的嘗試已初戰告捷。
  《命運呼叫轉移》與其說是一步賀歲大片,還不如說是中國移動的營銷大片,中國移動將自己的產品、服務和願景非常巧妙的貫穿在整個風趣、幽默但也能給人某些啟示的電影中,沒有太多的故意煽情和做作。能夠在億萬觀眾關注的賀歲大片中如此完整展示和宣傳自己,其無形的投資收益比應該是央視那些黃金時間段的廣告所無法比擬的。
  國內票房:3400萬
  同類參考:該系列之後影片,以及馮小剛、寧浩等商業置入顯眼的影片。
  一部成功電影的背後,除了強大的文化和工業的支持,還有賴於日益重要的營銷傳播的支持。電影是藝術和商業結合的產物,中國電影人越來越懂得用金錢和明星將電影打造成傳播東南亞的流行商品。中國的商業電影也逐漸的作為一種「純粹」的商品形式,建立了一套系統完備的市場營銷機制:從影片的選題、編劇到拍攝、製作,乃至映前宣傳、映後市場跟蹤,市場調研、影片市場預測,確定媒體傳播計劃,製造口碑,引起關注,來完成影片市場營銷策劃的整個步驟。在電影的整合營銷方面屢有創新。比如張藝謀、馮小剛的電影已經漸漸形成了品牌效應,聯合促銷、植入廣告等營銷手段開發齣電影票房以外的盈利潛力,作為一種文化產業,電影帶來的附加價值遠遠超過其本身給人們帶來的觀影體驗。中國電影娛樂產業發展到今天,度過了電影營銷初級階段,隨著越來越多類如《建國大業》、《十月圍城》、《孔子》、《風聲》等越來越多的明星扎堆、大打文化品牌等電影登場,中國電影將度過了電影營銷初級階段,繁花似錦,百花齊放。

《青春期》這些點擊數億的「神片」是如何煉成的?
導讀:也許你並不知道光影華視為何物,但你可能聽說過新晉「宅男女神」趙奕歡和她主演的微電影《青春期》系列、《女人公敵》等,而這些背後的操刀手便是微電影製作公司光影華視。
  在網路上,《青春期》被一些網友謂為「奇葩」系列片,而它的奇就在奇於「兩極化」。一方面,它在互聯網上掀起了點擊狂潮,光影華視提供的數據顯示,《青春期》上中下三部微電影的網路點擊量達數億次,此後的《女人公敵》點擊也超過1億次。與此相對應的卻是影片的「惡評如潮」,在豆瓣電影上,《青春期》三部電影的評分都沒有突破4分(滿分10分)。
  此外,光影華視還有一個兩極化,與動輒就達數億次的點擊量相比,光影華視的收入可謂不可同日而語,2012年公司全年收入只有數百萬元,盈利更是羞赧於口。
  為何「惡評加身」的片子,會在眼球經濟上大獲成功為何這個時代,口碑為何與傳播非正相關?
  金錯刀的一段話或許可以做一些註解,他評論的是與青春期類似的一部惡評如潮但是票房如火的片子,或許從這幾個註解裡面也會知道一些這部種類型的電影的秘密:1、粉絲經濟就是腦殘經濟,腦殘經濟就是體驗經濟 2、粉絲經濟的關鍵就是參與感,審美是一種參與,審丑也是一種參與。但《小時代》雖然故事蒼白,但抓住了年輕人群的心理。《小時代》從電影上說很裝X,但從粉絲經濟上很牛X。3、《小時代》依靠社交媒體的發家之路不容置疑。套用到光影華勢這一系列的電影依然實用。
  而在更早之前有知名影評人就認為,中國系列的電影陷入網路狂歡的根源在於,只要一部片子在定位,渠道發行,包裝、市場營銷、社區網站推廣都做得不錯同時還能夠擁有社會化推廣工具,那麼一個片子很火就太正常了,並不在於表內容做的有多好。
  對於這種現象業內人士V電影網創始人尹興良認為:造成這種評價體系與點擊率非正相關矛盾的根源在於種豆瓣評價的用戶群和實際觀看微視頻的人群並不太一致。對於自己片子會火的原因以及行業的質疑,光影華視創始人管曉傑也給出了自己的解讀:
以下光影華視創始人CEO管曉傑自述。
  光影華視不是一家電影公司,而是一家互聯網公司,更準確的說一家以互聯網為基因的娛樂內容公司。
  在做光影華視之前我做了很多病毒視頻的廣告,2007年的時候我開始做一些代工的視頻廣告,但因為不賺錢,我們就想做自主品牌。2009年,隨著微博的火熱,我開始涉足微電影這個領域。我的判斷是,互聯網視頻網站成長很快,但是適用於這個平台的用戶內容成長比較滯後。此外,我做微電影的另一個目的是培養未來用戶,內容產品最重要的是對用戶的培育和延續性,假如《青春期》有院線版的話,目前這一系列的觀眾就可能會買電影票變成我們的觀眾。
  微電影以前叫網劇DV短片或者叫病毒視頻,長度不會超過30分鐘,甚至是短至1分鐘。 很多人意味我們產品的用戶群都是「屌絲」,其實反之,以《青春期》為例,它滿足的是85後或者90後的用戶群的需求,而其中最瘋狂的其實是女生。這一用戶群的特點是:娛樂化,很有個性,又有很困惑,追求個性,不喜歡千篇一律,與我們之前所認識的用戶是有差異的。
現在我們微電影的盈利模式主要有三種
  第一,廣告植入 ,也就是所謂的定製劇,比如聚美優品和我們合作的《女人公敵》,還有就是找我們藝人代言的。第二,付費點播,這個付費點播是指前一個月收費期,1個月之後就是免費觀看,然後與視頻網站免費分成。第三 ,CPM分成(註:Cost Per Impressions),也就是是廣告貼片 ,這個模式很容易理解,就是按照每千次展示效果來進行付費。
  我們影片高點擊率很大程度是源於我們營銷做的好。首先是態度上的重視,在重視度上講是內容發行佔百分之五十,營銷佔百分之五十,如果有錢,我們營銷費用願意佔一半。其次,從初期取材就有話題性,電影的最初策劃就要考慮營銷發行的點,比如《女人公敵》這個片子從開始取材到搭配,就給了一個職場鬥爭的好話題,女人斗女人是永恆的真實存在的。第三,我們會找到營銷和性價比最高的平台話題和方法。第四,演員的延續性,女主角一直沒換,這也是對用戶有一個延續性,這種做法的好處就是會讓這個演員形成一個品牌。
除了營銷的四個因素之外,我們還做了以下六個步驟的事情。
  第一步,投石問路。最開始,《青春期》出來的是一組寫真,這組圖片在學生群中傳播很廣,這一組寫真就是為後來電影用戶群奠定了基礎。這時候,我們就考慮用微電影的方式呈現這組照片,這叫跨界競爭。好的東西是有基礎的,《泰囧》為什麼票房和口碑都很好,因為《人在囧途》的口碑還可以,到了這樣一個點被放大。
  第二步,劇本要善於拼湊元素。傳統編劇太傳統,很難滿足用戶需求,而一些寫網路小說的又太散了,所以只能綜合二者的元素。我的劇本便拼湊了很多元素,很多都是網路上的一些包袱,然後去一個好的名字讓大家一聽就愛「吃」。
  第三步,取名字要通俗大氣。好的電影都需要取一個稍微洋氣的名字,《青春期》這個名字很大氣,沒有多餘的地方,有很大想像空間,你會想到你的很多第一次,初吻初戀都會在裡面發生。再舉一個例子,其實《上位》這個名字也很好,上位不是奮鬥,只是因為用了手段,你會覺得偏貶義,你會發現現代千奇百怪上位的方法出來了。這個時候上位能代表這種人的心理訴求,人人都想上位,我只是從爭議性領域作為一個切入口。
  第四步,選角要根據用戶需求定個性。其實對這個片子來選哪個演員結果是一樣的,形象符合年輕人審美就夠了。趙奕歡散發出的不畏強勢比較能被大家推崇,是因為本身個性很符合女生的霸氣。她本身其實就是一個這樣的人,所以表達出來這個形象會更好。
  第五步,導演要讓演員自由發揮。導演水平我是很次的,其實別人可能導的會更好,但會丟掉更多元素。《上位》是沒有台詞的電影,每一場戲都是演員自己對出來的,就是他們覺得怎麼好玩怎麼來,然後我再匯總,而在演員不經意的發揮之中,你就會發現很強的散光點。
  第六步,主基調要勵志向上。我的所有電影都是鼓勵人勵志,用正確的方法去獲得成功。
  我們的電影引起了很大爭議,而正是這種爭議讓電影火爆了起來。年輕人喜歡評論,有時候他們為了某個觀點恨不得打起來,而這意味市場更熱鬧。
  爭議的東西都是既會讓一部人產生共鳴,又會讓一部分人產生抵觸。我們做的東西盡量接地氣,可能在表達方式上讓很多人不認同。比如,我們去背誦英語,有的人喜歡大聲背誦,有的人需要聲音小點,這就必然導致在方式上有衝突,衝突就會導致爭吵。像《小時代》和《青春期》這些電影不也一樣是這樣嗎?有人很喜歡,就有人很討厭。我認為一邊倒的東西不可能火起來,也不具有可延續性的。
產業里的疑問
  雖然在管的心中微電影是一定可以通過付費可以實現最大價值的商業模式,但是整個行業依然會有對微電影這種電影的商業模式揮之不去的疑問:
疑問一:盈利模式到底是什麼?
  管曉傑在上述講話中已經清晰描繪出了微電影的商業藍圖。其盈利模式就是靠向會員收費獲取利潤。但是從光影華視自己給出的營收數據看,這種商業模式顯然並不成熟。中國付費用戶對視頻網站收入的貢獻所佔比率依然少的可憐,這證明這種商業模式至少在現階段暫時行不通。而如果依然是長廣告這種形式,那麼微電影就無法獨立成為一個產業,永遠只是廣告產業的一個附庸而已。不過V電影創始人尹興良認為實際上青春期這樣的片子還是賺錢的,畢竟,在前期製作的時候,品牌商已經完成了投入,現在一個品牌商投入幾百萬的也有,這個盤子整體還是在增長的。
疑問之二:產業資本何時大規模進入。
  雖然在《2012年中國影視行業投資研究報告》中認為將會有大量的資本進入微電影這個領域,但是在整個2013年都已過去一半的日子中暫時還沒見到被披露的微電影大規模融資消息。資本對於產業的發展的助推毫無例外是核心與關鍵因素。但在資本依然冰凍的今天,說微電影春天已然到來言之尚早。
疑問之三:如何突破同質化競爭的產品。
  青春期3和上位這類微電影的點擊成功,讓同類模仿電影趨之若鶩,而一位電影教育行業相關研究者認為:每年產生的幾千部微電影之中,真正能廣為人知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微電影甚至連基本的點擊指標都不夠。同質化導致的紅海競爭已經讓行業產生了泡沫。
疑問之四 :電影狂歡泡沫何時破滅。
  在市場需求高漲的時候,任何一部只要能有影響力的片子都可收穫不錯票房,但是對於立志於做品牌的微電影來說,有一天當內容的刺激元素消失,回到比拼內容質量的時候,微電影製作周期的矛盾如何平衡?製作粗糙的問題又該如何改進?
疑問五:如何規模化。
  這是所有微電影普遍存在的問題,現在1-2部微電影都需要很長的拍攝周期,那麼當有100部微電影或者1000部微電影的時候,如何製作。反之,如果不規模化,你又應該如何盈利,並且獲得資本的認可呢,一位資深的VC人士有著以上的看法。業內人士V電影網尹興良認為只要是藝術化製作的東西的確很難規模化,但是在某些環節是可以規模化的,比如像電影發行的環節就有比較大規模的公司出現。
  雖然某些神片與微電影點擊很火,但是對於商業模式的疑問就像雷雨前的烏雲,揮之不去。

完結


圖片來源:

圖片來源:夏顏曦的相冊-原創一些乾貨


在2011年前的時候,電影營銷還很是傳統。

比如基本可以按照付費和免費,線上和線下進行區分。當時的微博還遠沒開始火,電影院的購票渠道中團購網站還不是特別主流,當時行業雜誌還是個很火的部分,比如《看電影》等垂直行業的官媒。

但是隨著這幾年社交網路的興起,『以及智能手機的普及。
太多的APP和網站逐漸形成了新的營銷陣營。比如用於社交的微信和陌陌。用於日常工具的滴滴、Uber、墨跡天氣。用於達人社交信息互動的微博等。用於日常娛樂的QQ音樂,秒拍APP,和各類視頻APP。

今天我們系統梳理下關於近兩年來——【電影營銷】的一些邏輯和玩法。首先看下大的框架:

框架梳理清楚。

框架梳理清楚。我們來看看整體的傳播邏輯。


如果把電影和電視劇本身當做是「產品」來看。

那麼基本所有的互聯網營銷邏輯和策略就都可以納入進來。
從傳播的策略來說。其實營銷不是決定的點。畢竟在現有的產業鏈中,營銷不是從頭開始進入到產品製作環節中的。大部分的營銷都是在產品已經完畢後才進入到傳播。相信未來這個矛盾會有所改善。
產品是營銷的基礎,人群意味著盤子的大小。營銷更多是手段,幫助一件好產品與更多目標受眾接觸。

甚至通過影響目標受眾,從而引起大眾 的興趣。
宏觀來說,與運營一件產品和品牌一樣。電影的營銷開始,必須先確認這件產品的主打賣點。
畢竟每年的電影案例千千萬。紅海里游泳,主打的概念就是交通工具。你的是遊艇,對方是水上飛機。誰厲害就一目了然了。

當然在傳播的時候也要做到「多點開花」。

一個主要的概念為主。輔以多個不同的次要的概念作為「多點打援」。這就跟運營一個品牌公眾號一樣。功能性的賣點卻不只有一個。那麼情感的利益點,自我表達的利益點都要加以配合。

比如《我的少女時代》,根據劇本其實可以劃分出多條主線。

1,女主工作不得志,於是回想起自己的少女時代的初戀,繼而在後來再次偶遇初戀情人,於是再續前緣;

2,少女時代暗戀A,結果反而被B感動;

3,與B之間達成追愛聯盟,少女幫B追A的女友……B幫少女追A……

4,少女一直都很喜歡劉德華,後來B幫少女真的見到了偶像……

5,少女從豬扒成功逆襲變身美麗少女的故事……
多條劇情發展下。

最終的傳播卻選擇了第二條,而沒有選擇第一條的狗血劇情。

於是全劇帶著我們所有觀眾重新看了一遍女版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濃濃的青春氣息和懷舊感,也讓整個故事不俗套,還充滿80後的回憶。

所有產品在發布和銷售的過程中。都會分階段做不同的事。下圖就簡單列舉,整體的三個階段要做哪些事。

下面這張表是整理了多部電影的營銷節奏之後獲得的一張表。

主要講了電影上映前大抵的節奏


除了上圖中列出的常規內容外。下面我們來看下近年來,有哪些新的玩法值得大家學習。

IP這個概念作為舶來品,

IP這個概念作為舶來品,在2015年下半年開始熱起來。概念本身很簡單,但卻給了影視劇產品作為大的版權擁有者,授權更多虛擬和實體產品做周邊這樣一件事,以更加廣闊的視野。

於是在2015我們不僅看到《大聖歸來》異軍突起,更是看到老牌的《星球大戰》刷爆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從2011年《失戀33天》的《失戀物語》刷爆了整個的微博和人人網後。社交網路的運營,尤其是視頻推廣就變成了電影營銷的標配。下圖我們來看下,在影視劇傳播這個方面,影視劇們是如何深入運營各大社會化營銷渠道的。

最後,我們簡單看下。影視劇本身作為產品,銷售渠道其實並不太多。基本各類能付款的渠道,都變成了銷售通道。

--------------------------------------------------------------------------------------------------------------------------------關注【夏狐狸說電商和電影營銷】,微信號:Sylar54

我將定期分享營銷知識,以及用電影的營銷做案例來拆解



我覺得電影營銷最有趣的地方在於營銷的產品本身,他是文化娛樂產品,但是他不同於類似唱片,書籍(不管是電子書亦或是實體書)或者影碟(影碟的營銷和電影營銷應該是區別開的)或者遊戲,因為在影院看電影是一次性的消費,而上述的都還可以重複使用;同時他也不同於類似演唱會,話劇,音樂會或者戲曲等現場演出,因為除了首映會之外的多數演出都不具備在現場觀演所有的「看明星「或者是在演出同時你無法在其他演出場所看到的當下的專屬唯一性。

而電影產品一次性的消費特色,更讓購買衝動顯得重要,同時其中也暗藏著(只要把觀眾先騙進電影院,看過後悔不退票,錢也賺到的這種心態)。所以在做電影營銷的時候,就是要通過各種方式,將影片的賣點,關注度,話題性,粉絲效應(針對導演、原著和明星)以及優勢無限放大。

目前針對電影營銷的主要渠道無外乎傳統的預告片(但是預告片的播放媒介選擇很重要),一些片花和具備病毒效應的視頻(主要通過視頻和社交網站傳播),傳統的平媒以及戶外的平面宣傳(主要就是海報和各色物料),影片的首映會,合適的新聞點製造和媒體公關稿,通過負面新聞製造關注度(類似緋聞、不和、意外等)。隨著現在國內專業化影迷網站和電影網站的成熟(類似時光網、豆瓣),以及社交類網站產生的新型信息傳播方式,所謂口碑營銷(就是水軍)在現下的一段時間也將是各大片方需要攻克的重點,不過由於被開發過渡,目前口碑營銷的作用在網民群體里的引起的反抗效應也頗強。


電影營銷的點,總結起來就倆字:造勢。關鍵是抓住消費群體,把動人環節在短短預告片展現出來。線上依靠明星和影評人宣傳,線下在公眾場合鋪設廣告等等。口碑很重要……


倆字,話題。
電影本身就是一種表達,一種交流。表達和交流的也是圍繞一個話題。
我們賣電影,是在賣文化,賣思想,這都是吹捧,說白了還是賣話題。
演員是我們的話題,導演是我們的話題,故事是我們的話題,視覺、音效、創作......

既然是營銷,那就要考慮觀眾喜歡的話題,在剛才說的話題中,找出觀眾喜歡的話題
如演員.....還有故事......然後各種曝光,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媒體需要話題,這樣我們也找到了合作夥伴

通過近幾年成功的黑馬電影營銷,更多是話題的成功,比如失戀三十三天,靠近光棍節,之前各種失戀的話題出現在社交媒體中,失戀本身就是個大眾話題,再加上渲染,節日烘托,這就成了。還有致青春,小時代等等。再就是讓子彈飛,把硬漢姜文這個話題塑造的太完美了。泰囧,直接拿出人在囧途作為話題。

以上只是我淺薄的認為,電影是賣話題,現在的話題是要互動才能產生魚群效應,所以有傳播價值的話題,有爭議的,有討論的話題才會在人民群眾中口口相傳,朋友圈分享。


馬克


@郭敬明


導演夜不歸宿
男女主演夜不歸宿
男主前女友夜不歸宿
女主前男友夜不歸宿
男主露點照
女主露點照
男主女主一起譴責緋聞
男主女主的現任表示支持


可以去看一部電影叫做低俗喜劇,很低俗。不過解決了樓主的問題


推薦閱讀:

IMAX 3D 比普通 3D 效果好多少?
現在做電影營銷公司是不是一個合適的時機?

TAG:電影 | 市場營銷 | 電影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