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中國上古史、先秦歷史、夏朝、商朝、周朝關注的人都很少,如何改變這一現狀?


確實,上古三代(主要是夏商西周)關注有點少。說說粗淺看法。
主要原因,就是留下來的史書沒多些,沒啥激情,
就好比西遊記,開篇石猴出世一直到大鬧天宮比較好看,後來猴子被馴服了,一路打怪升級相對就不太有意思了。
三代歷史也差不多,只不過順序倒過來了。
夏商西周就像打怪升級,套路雷同,骨肉不豐滿,能編出來封神榜就已經很不錯了,有幾個耳熟能詳的梗也差不多說爛了,實在沒啥好挖掘的。史書主要是那幾本佶屈聱牙的尚書、逸周書,去古已遠的史記,不咋全的竹書紀年之類的,還有後人瞎編亂造的層層堆出來的不靠譜歷史。後來靠著近年出土的青銅銘文、甲骨文、戰國簡帛等豐富了不少史料,但也是零零碎碎的,一般民眾還是不咋感冒。
後來春秋戰國相對熱鬧些,左傳國語戰國策的精彩程度也很高,關注度就上來了。


把我國擬人化就好說一些。
縱觀我國一生,夏商周就像我國剛吃奶上幼兒園小學初中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沒啥好看的點。
【像後來的春秋戰國,就像我們的青春期,開始叛逆打架談戀愛。
秦朝,就像高考選專業填志願。西漢,考上了重點大學。
東漢魏晉,不好好上課,談戀愛打lol。南北朝,畢業找工作,焦頭爛額。
隋朝,工作有了起色。唐代,贏娶白富美,買了大房子,鄰居都來串門,走向人生巔峰,後來開始虧本,人生大起大落。
五代宋,生意被擠兌,婚姻不幸,離婚,潛心研究文化和高雅生活。
元,被富婆強行入贅,住著大房子,生意通四海,工資全上繳,不咋幸福。
明,逆襲,把富婆趕走,繼承了財產,事業小成,旅個游發個微博。後來生活漸漸腐化,天天上網。對門有個小鄰居非法佔地,打官司,贏了。
清,當初跟小鄰居打官司累夠嗆,秘書翻身成了老闆,無奈只好娶了秘書。妻管嚴,老挨家暴。好在媳婦還算女強人,理財有方,新買了幾套房子。不過人老了,頭髮白了,公司制度僵化,不思進取,漸漸快要完蛋。跟別的公司打官司,輸了,賠錢,強分股份。小鄰居也來打官司,又輸了,賠了不少錢,丫的成了暴發戶,兒子也被他搶了。別的鄰居紛紛來打官司,搶錢搶財產。
最後大小鄰居因為分贓不均在家裡就幹起來了,警察被收買,看熱鬧。心累,懶去得管。
誒,那小個子最後竟然贏了?意外。公司分家,夫妻分居,工人罷工,惶惶不可終日。
民國,如喪家之犬。天天在公園抽煙,思考人生。小鄰居砸門,開門一看,媳婦被他摟著,還要霸佔全部家產。怒火中燒,據理力爭,稍稍明確了方向,找到了動力。怎奈現實殘酷,小矮子真有勁,被幾次打倒在地,好在一直沒認輸。偷眼看那貨也掛了彩,喘著粗氣。
話說那個小鄰居聯合幾伙人做黑生意,得罪了某大鄰居和某大公司。在大公司和大鄰居幫助下,胖揍小鄰居,搶回了兒子和媳婦。哎,大鄰居心眼太孬,揩俺媳婦油,還偷東西,麻蛋。敢怒不敢言。咦?他還偷偷給俺家門縫塞了什麼出版物?
打開那小冊子,原來是傳銷的內容,不過寫得好有道理。經過一番思想鬥爭,決定偷偷照著做,結果跟兒子鬧掰,大公司也不正眼看俺。
大公司看俺在搞歪門邪道,在門口放炮仗嚇唬俺,能忍?!擼起袖子就干仗——沒打贏,也沒輸。別人偷偷說,這糟老頭還挺能打啊!!!可是累夠嗆。
白手起家,起早貪黑。身體不好,還吃錯了葯。鄰居全被大公司收買,只有大鄰居幫忙照顧下生意。對他真是感情複雜,這傢伙有次偷摸在俺家安攝像頭,被俺發現了,是不是心裡變態啊。期間又打了幾次小官司。煩。最後跟大鄰居鬧掰了。總的來說,沒算白折騰,還算有點成績。
壓力太大了,傳銷學習得走火入魔,瘋了。家裡的古董使勁砸,似魔鬼步伐。打孩子打老婆,自我感覺良好,趕腳要打通任督二脈。
咦,大公司這時候派人來串門,看我舞姿帥不?大公司說,挺帥,那啥,你跟你大鄰居鬧掰了,以後咱們玩吧。
小鄰居也來串門,麻蛋,幾年不見,人模鬼樣的。
卡一跟頭,精神病意外摔好了。回首這些年,後悔死了!趕緊出門透透氣,我去,世界變化太大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小鄰居借俺不少錢,趕緊辦工廠。效益不錯,漸漸有錢了,也敢在上流社會冒頭了。雖然人家看俺就是個農民企業家。
工廠工人嫌俺腐敗,罷工。以前這種事兒,打一通就老實了。結果工人被打死了。
輿論嘩然,東西沒人買。嗚嗚。
費勁巴拉熬過了艱難期,失散的兒子也回來了。公司分部遍全球。大公司見俺畢恭畢敬。哎,家裡還有漏風的牆,先把門臉裝修裝修。廠里也不安定,真鬧聽。
一直練肌肉,雖然有小肚子,不過肱二頭肌挺發達。染了發。人家都說,不像是五千歲的人。還有人說,老不死的老頑固。愛咋說咋說。俺心裡有數。
家裡孩子正接受義務教育,學習不錯,愛上網,處於叛逆期,以前棒下出孝子的招不好使了。俺怕他看沒用的,時不時拔網線。他嘟囔幾句,偷偷上網吧。俺是家長,就要維護家長權威,要不誰來掙錢養家!雖然俺不願承認,以後他總要繼承公司的。。。。。。。。。。(方括弧里純扯淡。與本題無關。可以跳過。)】
方法:
雇些人寫些關於上古三代的穿越文、同人文、耽美文啥的(或者畫類似題材的漫畫),多寫點,時間長了出了精品,最好能排成電視劇電影,這些東西火了之後就有人關注了。明清史不就借著百家講壇、二月河、明朝那些事、清宮戲等等火起來的嗎。考古不就借著盜墓筆記鬼吹燈火起來的嗎(汗)。。。


你爺爺輩的朋友、爸爸輩的朋友、幼兒園的朋友、小學朋友、中學朋友、高中朋友、大學朋友、工作朋友、男/女朋友們哪個群體聯繫的多一些?


我一直認為因為種種原因,春秋開始,以為夏朝起始於大禹,其實夏朝這個國名應該遠在大禹之前,尚書《立政》里,西周初年的周公就說帝俊是夏朝的君王。何駑老師在陶寺發現了作為國標的日冕的指針,算出1夏里等於250米,徐鳳先老師據此證明了古人天文學上日影千里差一寸是以夏朝的里來計算的,沒有說錯,吳慧老師發現了商、先周、周秦漢、隋唐,四次更迭尺長都是遵循0.8的規律,我通過這個度量衡和左傳的記載,也推算出了1夏里等於250米的結論,實現了考古、天文、度量衡和文獻的統一,證明了夏朝確實存在,而且有高度的天文學知識。
歷史是文科,所以歷史大家們都不愛分析上古文獻里那大量的數字,我是理科生愛好歷史,所以僅僅用小學數學就破解了這個謎團,發現不僅尺這個小單位存在0.8遞增規律,里這個大單位也在上古的改朝換代中也被刻意按0.8加大,以肥那些支持王權的諸侯
破解「三《易》」的起源
井田軍制_懷劍聽雨
西周的實際軍隊
一乘並不只有一輛馬車
九州是個誤會_懷劍聽雨

吳慧在《中國歷代糧食畝產研究-井田》和《翰苑探史-中國經濟史論集粹二十五題-井田制考索》提到夏商周秦漢的田尺考古實物存在0.8的度量衡遞增規律。

西周秦漢尺(黑黍)0.2463米,0.246*0.8=0.1968,先周壁羨鎮圭尺(黑黍)0.197米,先周劍尺(紅黍)0.185米,0.197*0.8=0.1576,商殷墟象牙尺(黑黍)0.1578。《禮記·王制》(西漢):古者八尺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8先周尺*0.197=1.576米,6.4西周秦漢尺*0.246=1.5744米,一周步等於1.6米。一井邊長160*3加路網溝渠約500米。五十周里小方國邊長25公里,百周里方國邊長50公里。

《國語齊語》「管子於是制國以為二十一鄉:工商之鄉六;士鄉十五,公帥五鄉焉,國子帥五鄉焉,高子帥五鄉焉。」「管子於是制國:「五家為軌,軌為之長;十軌為里,里有司;四里為連,連為之長;十連為鄉,鄉有良人焉。以為軍令:五家為軌,故五人為伍,軌長帥之;十軌為里,故五十人為小戎,里有司帥之;四里為連,故二百人為卒,連長帥之;是連為鄉,故二千人為旅,鄉良人帥之;五鄉一帥,故萬人為一軍,五鄉之帥帥之。三軍,故有中軍之鼓,有國子之鼓,有高子之鼓。」1井3屋,一家有三塊輪休的份地,五家為軌,就是2井。十軌為里,就是20井5邑。四里為連(出戰車一乘,一車四馬,所以用四),加上中間一里的公田,就是25邑。十連為鄉,250邑。十鄉2500邑。二十一鄉,就是2個百周里。封地里至少存在三分之一的不適合農耕的廢地,管子把廢地的六鄉為工商之鄉,應地制宜,變廢為寶。

《周禮·地官·小司徒》「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四丘為甸,四甸為縣,四縣為(小)都。」四邑為丘,就是四邑夾一丘,一共五邑。四丘為甸,就是四丘夾一甸,一共五丘。

根據《周禮》和《國語齊語》,我發現,周公以後的西周的百周里方國,是按「四井為邑」合36塊份地、乘25為900、再乘25為22500份625邑的五十周里小方國(小都),由4個組成1個有9萬塊份地2500邑的百周里方國(大都)。《周禮》和《國語齊語》比較,同樣一個百周里方國的面積,天子出兵比齊侯少了一半。相信不出兵的部分是奴隸和王田導致的。

齊國除了有2個百周里的使用西周田制的奴隸主土地(1家3塊地,每塊160*160,共76800平米),還保留有4個百周里的使用商早期田制的自耕農土地(1家兩塊地,每塊100*100,共20000平米)。《史記·魯周公世家》魯公伯禽之初受封之魯,三年而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遲也?」伯禽曰:「變其俗,革其禮,喪三年然後除之,故遲。」太公亦封於齊,五月而報政周公。周公曰:「何疾也?」曰:「吾簡其君臣禮,從其俗為也。」及後聞伯禽報政遲,乃嘆曰:「嗚呼,魯後世其北面事齊矣!夫政不簡不易,民不有近;平易近民,民必歸之。」

《國語齊語》「制鄙。三十家為邑,邑有司;十邑為卒,卒有卒帥;十卒為鄉,鄉有鄉帥;三鄉為縣(突然變成三進位是關鍵),縣有縣帥;十縣為屬,屬有大夫。五屬,故立五大夫,各使治一屬焉;立五正,各使聽一屬焉。是故正之政聽屬,牧政聽縣,下政聽鄉。」三十家為邑,《周禮·夏官·職方氏》「青州,其民二男二女」,商離母系社會時期近,女性地位更高,一夫一妻為一家,就是64塊份地。十邑為卒,十卒為鄉,就是6400塊份地。三鄉為縣(縣相對於都,處於邊鄙位置,突然變為3進位是關鍵),3縣9鄉就是五十周里小方國(小都),由4個組成1個百周里方國(大都)也就是12縣,5屬50縣就是4個百周里。商朝的田可以參考明清時期的朝鮮王國韓百謙的《田考》。商俗四進,《左傳》昭公三年:齊(國)舊(制),四(進)量(度),豆、區、釜、鍾。四升曰豆,各自其四,以登於釜(1釜等於64升),釜十則鍾(突然變為10進位是關鍵,周制是夏制改九為十,齊制是商制改九為十)。

《周禮·夏官·職方氏》記載的男女比例,不能簡單的認為不真實。太平地區,營養較好,女性不停懷孕生育,就容易死於難產而男多女少。商獲得大量東夷戰俘奴隸而女性逃進山林、周又截取了這些奴隸,就會加劇男多女少。原始野蠻部落彼此吞併殺俘,則會導致男少女多。


聲稱面積:《周禮·夏官·職方氏》「凡邦國千里,封公以方五百里,則四公;方四百里,則六侯,方三百里,則七(應為十)伯;方二百里,則二十五子;方百里,則百男,以周知天下。」五百里不是五個百里而是邊長五百里的前提是「邦國千里」,侯爵的齊國為邊長400周里方形,但從最宏觀考慮,青州所在的方千里有很多不適合使用的地域,比如海洋和高山還有沼澤就佔了一半。


十和七很容易誤會成同一個字。《山海經·大荒東經》《逸書·周書·世俘》也都有類似問題,億十萬其實是億七萬。


封建面積:天子分封的面積,是承擔兵役出兵數量的基礎,侯爵的齊國為4個邊長100周里方形。


計算面積:封建面積劃分時依然十分粗糙,有很多不適合使用的森林和湖泊,侯爵的齊國為2個邊長100周里方形。


實際面積:侯爵的齊國有1軍,125乘攻車,125乘守車,250乘草料車,也就是1.25個邊長100周里方形。


齊國作為侯爵,在討伐東夷和無數代的努力下,最終在齊恆公即位時擁有了6個周百里有多的面積,幾乎和7個周百里擁有三軍的魯國相等。

《孟子·滕文公》夏後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如果西周是100,那麼先周就是100*0.8=80,商是80*0.8=64,夏是64*0.8=51.2。西周份地的邊長是160米,先周是160*0.8=128米,商是128*0.8=102.4米,夏是102.4*0.8=82米。西周方百里的邊長是50公里,商是50*0.8*0.8=32公里,夏是32*0.8=25.6公里,幾乎是周的一半,所以由夏制變周制很簡單,這也是周制普及各個姬姓方國的要因。而商則要侵吞它界,所以只能空投幾個殖民城,控制一下要點,小打小鬧。


山海經·大荒西經》「有西周之國,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谷。稷之(兄)曰台璽,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周字,其實是由田方二字組成的。

珠海博物館裡有一個本地挖出的2000年前的巨大陶罐,其裝飾就是四個「田」字,珠海與中原萬里之遙。日本武田家、吉田家等一批曾經征討過蝦夷族的武士家族都以菱形田字(武田菱、割菱)作為家族紋章,而蝦夷族後代的島津家也是以田字作為家族紋章。蝦夷族,與日本、沖繩、台灣的土著繩紋人,擁有同一個來自福建的祖先,蝦夷族是之後由朝鮮進入日本的,與繩紋人基因和文化相同,但更先進。


我認為,后稷就是炎帝神農,他不是第一個野生水稻的食用者神農,也不是水稻種植農業的發明者神農,他只是百穀種植的發明者和草藥學的發展者,大概是在後李[奄]-賈湖[炎]文化初期的人,也就是8千年前。所以五穀多音「叔」:黍、菽、粟,黍和小米古代也都叫「稷」。周國源自田方,那麼叔均也是連山氏/烈山氏/厲山氏。我認為,夏朝,就是新石器時代開始後的中原大地上的第一個朝代。《尚書立政》周公說「迪惟有夏,乃有室大競,吁俊尊上帝」。夏啟的夏朝沒有一個皇帝叫俊的,只有五帝時期有個帝俊,所以夏朝絕不止於起始於大禹夏啟。很可能分為華夏、炎夏和虞夏三個階段,如同商分出殷卻依然是商朝。我還認為舜和大禹屬於一個民族,也就是龍山文化,夏啟因為禪讓制而沒有更改國家的名號,只是東周以後錯把虞夏當成了2個朝代。


《連山》就是叔均的方耕


夏制82米*用6*9*5*110%(路網和溝渠)=25公里


九加路網和溝渠就是十,以此為最小單位開展劃分


照之以日月,經之以星辰。《山海經》《淮南子》《列子》


晉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劉昭補註引皇甫謐《帝王世紀》「及禹平水土,還為九州,今《禹貢》是也。是以其時九州之地,凡二千四百三十萬八千二十四頃,定墾者(不一定可以開墾)九百三十萬六千二十四頃(五分之二),不墾者(絕對無法開墾)千五百萬二千頃(五分之三)。民口千三百五十五萬三千九百二十三人」。邊長方100夏里為1國,100夏里=25公里,這是考古研究所何駑在陶寺遺址實地測量、自然科學研究所徐鳳先通過天文學演算得出的結論,與我通過文獻和度量衡考古得出的結論驚人的一致。漢文化區的邊長基本是2500公里的方形區域(2500公里*2500公里=625000000萬平米,1夏頃等於36夏畝等於25萬平米,82*6=492再加路網和溝渠就是500,500*500=25萬平米),也就是理論上每邊有100個夏朝的百里之國,100*100=1萬,實際上很多地方是高山密林湖泊大海(至少佔5分之3),當然沒有這麼多國家,但是如果再加上非漢文化區的一些國家,這就是萬國來朝(《左傳》哀公七年"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人口統計估計是靠大家自己分頭主動交代,距離則靠測量日影換算,具體見徐鳳先、何駑《「日影千里差一寸」觀念起源新解》)概念的由來。1夏頃有36夏畝,也就是周朝的1井9周畝,所以頃和井音近,「井」也因此才成為了一個古代面積單位概念。4夏頃組成1個邑,應該是夫妻和同住的一方的父母,合共4人(加兒童則約6口人)的分地,不分男女,成年的人人有份。1個方形邑的邊長是1公里。1成25邑,1國25成。1國的邊長就是25公里。4*25*25*10000*2/5=1000萬人,4*25*25*10000*3/5=1500萬人,司馬彪說的是邊長2500公里的方形區域的總人口,是原始社會後期的全天下大聯盟時期特有的統計數據


1公頃=100公畝=100*100平米,1頃=100畝=100*666.67平米,1夏畝=6724平米=10畝

根據《基諾族刀耕火種的民族生態學研究尹紹亭》即使是現代,4口之家(成年2口),刀耕火種,1年種20(市)畝,一茬輪歇耕作制,休閑13年,也還需要260(市)畝荒地才行,這還是精細分配後的適宜使用的荒地,何況夏朝的粗分配,雖然已刨開了高山密林湖泊大海,但是依然包含很多不適宜使用的部分,還要考慮和平生活下家族的繁衍分裂,6口之家(成年4口)需要1960(市)畝荒地,不算過分。


夏制82米*用7*10*4*110%(路網和溝渠)=25公里


《歸藏》考古發現,商朝開始設立高台式的國家糧倉儲備


商制102.4米*用8*用9*3*109%(路網和溝渠)=25公里


商制102.4米*用8*用9*4*109%(路網和溝渠)=32公里


《呂氏春秋·簡選篇》「殷湯良車七十乘,必死六千人,以戊子戰於郕,遂禽。推移大犧,登自鳴條,乃入巢門,遂有夏。」湯乘大讚是否是得到了其它方國的幫助所以從1個部落9乘增加到8個部落72乘?72乘*72人=5184人,再加上車兵?


《周禮天官大宰》「以九兩系邦國之民」《墨子·明鬼下》「湯以車九兩,鳥陳雁行。湯乘大讚,犯逐夏眾,入之郊遂,王乎禽。」70乘*75人=5250人,我懷疑6000人是真的,70乘是後人根據每乘75人算出來的。其實實際是648*9=5832再加車兵18。五十周里等於百夏里,使用百夏里商田制則有九鄉,一鄉出戰車一輛,商湯是以自己一國之力滅亡了夏桀。擴大到商百里商田制則有16鄉。到了紂王時期,犯愁於16乘與25乘軍事改革的衝突,以及征伐東夷帶回的大量戰俘,而被囚禁的西伯姬昌幫紂王想出了辦法,一如商湯幫助夏桀對付昆吾、越王勾踐幫助吳王夫差吸膿血一樣,獲得了信任,再加上名馬和美女,紂王才釋放了周文王。


《周易》128米*用8*用6*5*105%(路網和溝渠)=32公里


30男*36=1080,出戰車2乘,1080*25=2萬7千,2萬7千*(10+12)=59萬4千


宣方不言侯,或為舊制,30男*81=2430,出戰車2乘,2430*15=36450

自以為是的紂王從軍事需要,改成25的結構,這就是《周禮》五五軍制的由來


這樣22個「小百商里」方國的面積和安陽附近商朝領土平原面積是相符的,32公里也與安陽殷墟到淇縣鹿台的距離相符


但這樣其實是減少了封地,所以引起了大貴族們的不滿。而且軍隊出征後,安陽周圍只有大量東夷奴隸與商人平民成了紂王唯一可以徵調的力量,前徒倒戈,安陽附近都沒商紂王時期的古城,考古學家估計是把早期城牆都拆了,焉能不敗


紂王其實和秦始皇、隋煬帝還有崇禎差不多,和他類似的人物應該是查士丁尼二世,他西破保加利亞、東破阿拉伯,可惜胡亂推行改革,觸怒貴族,將領叛亂,軍隊倒戈,被叛軍殺死。


《逸書·周書·世俘》庚子,陳本命伐磨、百韋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乙巳,陳本命、新荒、蜀、磨至,告禽霍侯、艾侯,俘佚侯、小臣四十有六,禽御八百有三百兩,告以馘俘。百謂[韋]至,告以禽宣方,禽御三十兩,告以馘俘。百韋命伐厲,告以馘俘。


紂王在打敗東夷後,擁有天干集團軍(500輛,分成10個50輛)和地支集團軍(600輛,分成12個50輛),兵力遠比武王龐大的多。1車和武王一樣配150人,1100輛就是165000人,加上宣方軍的舊編製的近萬人,和177779差不多。征東夷的10~15萬大軍,只殘存5000殷軍跟隨其子北上,姜子牙的呂國避而不戰、肥敵自重,周公的魯國(原在河南魯山)和召公的燕國都未封,無力阻擋殷人北上,殷人在孤竹國旁邊的夏人遺民故地建立了國家,也就是韓侯其子朝鮮。朝歌和殷墟以及周圍的共22個國加宣方共近88萬男丁,除軍隊外的另外10分之9的70萬,則成為了亡國奴,18萬戰死(部分為萊方),30萬成為戰俘,剩40萬不到。


安陽附近「小百商里」82萬8300男丁,22國*32公里*32公里=22528平方公里,換成58萬3200男丁,也就是東夷奴隸至少有25萬,考慮到要遷徙部分商人到山東,那麼就是30萬男丁以上,商紂王征服東夷的勝利不比周武王少。


《武成》的「流血漂杵」要結合《國語》伶州鳩「癸亥夜陳,未畢而雨」以及《詩經·大雅·大明》的開頭和結尾與題目相輝映「明明在下,赫赫在上」「會朝清明」說的都是「烏雲漸散,天光乍現」的奇觀:http://www.fengniao.com/active/20130410_canon/


info.php?id=10150


建議看看王程遠《商周斷代新考》的第七章《論商周牧野之戰》有電子書。「流血漂杵」是當時下雨後的戰場原本就有的積水和死人的血混合的效果,按照《逸書·世俘》的說法殺了17萬多,10~15萬是從東夷趕回來的,那麼戰場上被拉來的70萬軍民,就死了2~7萬人而已

武王得到了新的300輛戰車後,組建了六官。另外800輛被封給各個諸侯國,戰車的製作是純手工的,殷人沒有了戰車和18萬戰士,所以周公平叛三監之亂才那麼迅速,只是擊敗了管叔麾下的戰車部隊和非戰士的商遺民步兵。


《逸書·周書·世俘》武王遂征四方,凡憝國九十有九國,馘(割耳朵)磨億有十萬七千七百七十有九,俘人三億萬有二百三十(這裡的人都是指成年男人)。凡服國六百五十有二。


武王1506男出300兵2輛車,400輛車就是30萬1200男,但是六官的配置是37萬5千夫(2井5家屋1主1奴,1成500男出戰車1乘,官通假軍,6官每軍125乘也就是750乘)到67萬5千夫(1家屋3男,1井9男,1成900男出戰車1乘,官通假軍,6官每軍125乘也就是750乘)。301200+300230=601430,周原本就有餘夫,再加上戰勝國的滾雪球的移民潮,能夠填補戰損,而且還是極限配置,一部分給分封國。俘虜不一定會變成奴隸,漢尼拔和凱撒都曾經釋放過戰俘。這次的戰俘,都是東夷人,武王對商人還是很寬容的。


周公擊敗東夷,分封康叔在衛國、微子在宋國。之後周公在平定東方之後,用新的商人戰俘充實周人的生產,組建了八啟。宋國為公爵國,二軍22萬5千夫,大部分是本地商人,遷徙來的商人數比三監之亂前大大少了,再加上東夷的戰俘,估計主要是靠戰俘了,大分封下不會產生移民潮了。


周制160米*3*2*5*5*2*104%(路網和溝渠)=50公里


這就是三《易》的真相。

夏制82米*用6*9*5*110%(路網和溝渠)=25公里


夏早期,1邑1家,每個大家庭196個份地,成年2男2女,出2男,1成出兵2*25=50男


夏中期,1邑4家,每個大家庭49個份地,成年4男4女,出4男,1成出兵16*25=400男,所以叫「有田一成、有眾一旅」


商制102.4米*用8*用9*4*109%(路網和溝渠)=32公里

商早期,1邑4家,每個大家庭16個份地,成年2男2女,出2男,1成出兵8*81=648男


紂王128米*用8*用6*5*105%(路網和溝渠)=32公里


商早期,1邑4家,每個大家庭16個份地,成年8男8女,出8男,1成出兵30*25=750男


周制160米*3*2*5*5*2*104%(路網和溝渠)=50公里


周早期,1邑10家,每個大家庭3個份地,成年2男2女,出1男,諸侯1成出兵10*20=200男,天子1成出兵5*20=100男,出車1「乘」,所以領地叫「成」,諸侯的首都叫「都」,王的首都叫「城」,「城」的面積是一「成」


找個對這話題有興趣的漂亮的好身材的女仔,同時讓她在全民問題混臉熟引關注。可以簡化流程


許多答案在試圖分析造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有的答案提到了上古史的材料少;我覺得這個說法是不負責任的。黃侃說治學要「三十歲前讀盡唐以前書」,按古代治學的路徑尚要讀到三十歲,於今來講,要通識古史(也就是說不僅閱讀一手文獻,也要閱讀相關研究的文獻),也是需要一定的培養的。絕對不是「因為就那幾本書,所以沒有什麼可多談的」。

知乎上這個話題沒有引起廣泛討論,自然是因為,能夠在這方面提問的人和回答的人少。

許多知乎用戶的知識背景將其對古史的認識帶向了一種虛無主義論(有的答案也指出了),進而消解了對古史的關注這一行為的意義:許多古史記載既然是經不起推敲的,我們還有討論的必要嗎?

這種虛無主義論迴避了關於原問題關涉局面的一個可能性探討,那就是:古書可以不是信史,但是為什麼那些信史的古史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探討?

因此,本質原因仍應該是,用戶群的取向。

例如說,《尚書》確實不可盡信,不可盡解。但是沒有人來知乎問哪些是可解的,哪些是不可解的,為什麼是不可解的,也沒有答。

問題絕不是出在「中國上古史」作為人類知識的一部分的它本身上面。而是知乎用戶的口味,回答這個問題是要誅心的。一百年前王國維說:「中國今日實無學之患,而非中學西學偏重之患。」105年之後的今天,至少在知乎這個平台上,中國今日是實打實的「西學偏重之患」。


缺乏足夠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資料,這註定了中國上古史在短期內難成完整體系。
此外,最近幾年的發現,有些自封象牙塔的感覺。

恕我直言,市面上能見到的動輒提及伏羲、華夏、三皇五帝的書籍明顯濫而不精、泥沙俱下,
多為信史依託過於稀缺、而演義味道過於濃烈的文章,其中不少神棍和二設(比如:快來看,我家的上古史和別人家的都不一樣),對普及歷史的益處不大,反而可能會攪局添亂。
這都是先天不足導致的,無米難為炊。

沒必要催誰關註上古史,感興趣的自然會來。
而且,當下不是存亡關頭、危急時刻,上古史也不是亟待搶救的垂危病患。
當如秦始皇陵,技術不成熟,不要開掘。

推廣一下,這是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主頁:中文版 中國考古
還有該所二里頭工作隊隊長考古人許宏_新浪博客
我認為最實在的。


真實的歷史脈絡,從古籍之中即可解開,拋開儒家經典即可。但問題是中國的歷史的總章-《尚書》開始就是儒者所書,這些儒家經典嚴重干擾了真實的歷史研究,舜游五嶽,五年一巡守。禹通九州。實際上舜與大禹沒有任何證據進入過中原,夏有九州,但與周之九州毫不接界。所以官方展現出來的歷史說法,始終不離萬世一體的主線,沒有任何新意,也不會有真正的證據支持。
文明與歷史的研究是必須符合整個人類發展規律的,中國在其間,不會例外。


各朝代擬人站出來成為偶像→_→


有什麼好改變的,專業性太強的事情還是讓專業選手去討論吧,否則隨便看幾篇文章搜幾個專家觀點放上來只會造成大家撕逼


想關注,但是高質量回答並且表現有趣的文章好少啊


胡適教吳晗學歷史的時候就說,初學歷史最好以明史入手,史料豐富,雖然前人工作很多但是還是有東西可做,而先秦史非成熟學者做不可,蓋因史料匱乏,容易進死胡同。



有實體書了告訴我哈


史料太少了,基本是抄來抄去,就算《帝王世紀》這種真偽莫辨的書也失傳了。司馬遷的《史記》是他那個時代史料之集大成者,但是沒有入他眼的史料也被他放過了,我們也很難看到了。只能期待某一天掘開一個商周墓發現大量文字...而今天一件確定是夏朝的文物都沒找到,大家都是空對空,甚至有人覺得上古史是古埃及......可憐那些研究上古史的人。


上古是傳疑時代,還並未有出土文物證明它正式步入了信史時代,所以,一般這段歷史在西方國家都不承認,畢竟它只是傳說。
夏商周的話,雖然有典籍記載當時的事情,但是例如《尚書》中的文字詰屈聱牙、晦澀難懂,所以,深入研究這一塊的人或許也比較少。
至於春秋戰國時期,人們或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各位"家"身上,所以更多的關注是思想和哲學方面。
古代中國一直是文史哲不分家,學文學的要看史記,學歷史哲學的也要學史記。既然如此,也就不能單純地說,關注這方面歷史的人比較少,就像百家爭鳴時期一樣,它是歷史,更是我們現在著力於研究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所以,並不能說要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只能說,畢竟是中國最開始形成的那個階段,可以研究的內容比較少而已。但是沒在知乎上出現,並不能代表這個領域被關注的少啊~
一家之言,僅此而已~


1、什麼是完整體系呢?朝代更迭?戰爭片、公路追逐?;攻伐?宮斗戲?替古人擔憂,而不知道 古人是怎麼過的?

@荀齋琮明清史不就借著百家講壇、二月河、明朝那些事、清宮戲等等火起來的嗎。考古不就借著盜墓筆記鬼吹燈火起來的嗎
@聶渲南,
缺乏足夠的考古發現和文獻資料,這註定了中國上古史在短期內難成完整體系。
此外,最近幾年的發現,有些自封象牙塔的感覺。

2、什麼是 人類發展規律規律?有的話,待著就好了。
曾天山,明月出天山


文明與歷史的研究是必須符合整個人類發展規律的,中國在其間,不會例外。


推薦閱讀:

有傳聞夏朝其實就是古埃及 ,如何反駁這種說法?夏朝又是個什麼樣的朝代,目前的考古停留在什麼階段?

TAG:知乎 | 夏朝 | 商朝 | 先秦歷史 | 中國上古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