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之間的服飾有如此大的區別?


各個朝代的服飾演變無非是三大主要原因。

第一是政治軍事原因

典型的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趙國之前的穿衣風格是中原風,即寬衣、博帶、長袖,這種衣服參加個宴會,看著很有范兒。但一上戰場,那不就是等著送死嗎?於是趙武靈王下令,軍隊改穿衣短袖窄,方便騎馬射箭,趙國因此而強大。還有後來的北魏孝文帝漢化,清朝剃髮易服也是為了加強政治統治。這種因政治目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是服飾演變的一大原因。

第二是文化風俗原因

典型的如魏晉名士的服裝。魏晉名士有三大愛好,分別是裸奔、k歌、養小虱子,這一切都和當時的吃「五石散」的風俗有關。吃完「五石散」後精神興奮,渾身發熱,有點類似現在搖頭丸,於是人們就開始穿便於散熱的寬大衣服。文化原因的服飾改變,雖然不像政治原因那樣雷厲風行,但這種潛移默化的改變,一旦爆發,就必將形成一種不可抵擋的潮流。

第三是經濟基礎原因

中國服裝的演變,不管是漢服還是胡服,都是一個從樸質到華麗,從簡單到複雜的過程,這歸根到底還是經濟原因。人們從穿獸皮到穿亞麻,從穿棉布到穿絲綢,說白了不就是因為越來越有錢嘛。你看先秦時期的服裝非常樸質,到了漢代,隨著染織工藝、剌綉工藝、包括金屬工藝的提高,服飾的顏色、種類、樣式才日漸豐富起來。

由於這些原因,每個朝代的服裝都有自身明顯的特點。整體來說是秦漢古樸莊嚴,魏晉飄逸瀟洒,隋唐開放華貴,宋朝清新高雅,明朝豐富大氣,元清兩朝屬於少數民族政權,服飾改變較大。因為是馬上得天下,再加上社會工藝技術的提高,其服飾的特點是精美與便捷。

我們現在了解古代服裝,大多是靠電視劇,但電視劇裡面的服裝道具水平參差不齊,有好有壞。目前電視劇服裝製作水準看,《貞觀之治》是其中的佼佼者。

(劇中人物的衣冠相對準確地還原了唐代的石雕)

(劇中魏徵所坐的步輦,和唐代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很相似)

像《貞觀之治》這樣考究的電視劇畢竟少數的,畢竟不是每部古裝劇都是歷史劇正劇。最近《將軍在上》正在熱播,該劇一播出,服裝問題就被大家熱論。我想以這部電視劇為例,說說我對電視劇古裝服飾的看法。我把電視劇服裝分為兩類,一種是還原服裝為主,以再現傳統為目的。一種是創新服裝為主,以迎合當代審美為目的。

第一類型——傳統與還原

電視劇想要還原古代服裝只有兩種依據,第一種是從「出土文化」還原,但「棉麻絲紗」這種東西,比不了瓷器銅器,很容易氧化風化,十分不好保存,所以年代越久遠的越稀少。目前出土的完整的宋代服裝其實沒幾件,再遠的就更別提了。第二種是從「人物畫像」還原,不過中國古代人物畫不像西方人物那樣寫實,作家在畫作中為了追求畫中的美感,會和現實的比例有些差別。所以從畫中還原的衣服,也很難做到百分之百的還原。大家也別怪如今電視劇辮子戲滿天飛,那是因為清朝在年代上離我們比較近,留下的服飾實物比較多,甚至照片可以方便隨時參考。

(比如《甄嬛傳》中的這身皇后朝服就還原的不錯)

再比如《將軍在上》中宋仁宗的服裝也比較貼近歷史畫像。改變了以往劇中皇帝「一身黃袍穿到底」的習慣,努力按照宋代皇帝容像妝造,如展腳襆頭、圓領絳紗袍,革帶等。

(《宋史》記載:「天子之服,一曰大裘冕,二曰袞冕,三曰通天冠,絳紗袍,四曰履袍,五曰衫袍,六曰窄袍,天子祀享、朝會、親耕及親事、燕居之服也,七曰御閱服,天子之戎服也。」)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初唐風格,劇中男主的這身服裝的領口,比較貼合唐代圓領袍的形制(短袖是一大瑕疵)。可能有人會覺得有點日式,那是因為我們的衣服影響了日本服飾,比如日式貫頭衣確有唐圓領遺風。圓領袍這種衣服在中國古代隋唐至明都很流行,在宋則發展成為了禮服,官員也穿著較多,所以男主這麼穿,也符合他劇中人物的身份。

(劇中男主的領口和唐代壁畫中的圓領袍的領口)

除此之外,《將軍在上》在髮型和領子做的很地道。孔夫子曾說過「微管仲,吾披髮左衽矣。」這一句話便把中國古代漢人與胡人的基本裝束分開了。那就是漢人是束髮右衽,胡人是披髮左衽。但目前很多古裝電視劇動不動就披頭散髮,實在大煞風景。《將軍在上》里的人物一律是束髮和右衽,這一點讓我很是欣慰。說句不好聽的話,在一部古裝劇中,漢人的裝扮只要能做束髮右衽,就已經比起碼百分之五十的古裝劇要好多了。

(左衽與右衽的對比圖)

第二類型——創新與美觀

電視劇畢竟不同於紀錄片,對歷史不是直接呈現,屬於二次呈現。所以在追求藝術美感的時候,在服裝方面有很大的改變和創新這也很正常。拿電視劇《大明宮詞》舉例,這部劇的人物服裝其實不那麼考究,但葉錦添設計的服裝,其華麗的裝扮,精美的造型,把盛唐的氣質全部表現出來,又和當代的時尚審美符合。

(唐代壁畫中的女性服裝與《大明宮詞》中的女性服裝對比。現在電視劇中的唐朝女性動不動就露肩,其實唐代女性絕對不會穿這種露肩裝的,從壁畫中可以看出唐朝女性服裝是交領窄袖。)

再拿《將軍在上》舉例,該劇邀請了和田惠美任造型總監,和田惠美曾為電影《英雄》、《十面埋伏》、《風雲雄霸天下》、《白髮魔女傳》擔任造型設計,三次奪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服裝設計獎,其實力不容置疑。在和田惠美的設計下,劇中的人物服裝,呈現出清新淡雅的風格,雖說不盡符合歷史,但這種風格的服裝卻符合大眾對宋朝的印象,那便是溫文儒雅的文化氣質,清秀柔美的詩意之風。

總之,衣服是一個朝代的氣質。在體現朝代氣質的同時,還要兼顧現代的藝術美感,實屬不易。如今電視劇已經成為大眾認識古代服裝的主要途徑,在此希望有更多的優秀電視劇,能把「再現傳統」和「創新美感」結合起來,同步進行。


遠古時期,服飾的起源出於實用。石器時代後,人們掌握製造工具和使用工具的方法,發明骨錐和骨針.從而創造原始服裝。約五千年前,人們的生活日趨穩定,產生原始的農業和紡織業,開始用織成的麻布做衣服,後又發明飼蠶和絲紡,人們的服飾日臻完備。
夏朝

夏朝是占木德成天下,尚青色,故服飾用青色夏代是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其服飾帶有鮮明的宗教信仰色彩,確立的上衣下裳的形制上衣代表天,因為天在未明時為玄色,故上衣用玄色,下裳象徵地,因為土地為黃色,故下裳用黃色。夏朝建立了一套以帝王的祭服——冕服為中心的服飾制度,它的形式、色彩、紋樣均源於對天地的尊崇和對乾坤秩序的追求。
商朝
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朝代。
根據眾多的考古發現,這一時期的漢服基本樣式已經完全成型。這一時期的服裝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上衣和下裳(裙)。袖口較窄,沒有扣子,在腰部束著一條寬邊的腰帶,肚圍前再加一條像裙一樣的「蔽膝」,用來遮蔽膝蓋。
這個時期的織物顏色,以暖色為多,尤其以黃紅為主,間有棕色和褐色,但並不等於不存在籃、綠等冷色。只是以硃砂和石黃製成的紅黃二色,比其他顏色更鮮艷,滲透力也較強,所以經久不變並一直保存至今。經現代科技分析,商周時期的染織方法往往染繪並用,尤其是紅、黃等正色,常在織物織好之後,再用畫筆添繪。

商代的服裝形式,採用的上衣下裳制,一般以小袖為多,衣服的長度大多在膝蓋上下。西周以前, 上衣下裳制, 一律做成上下兩截:一截穿在上身,稱衣,襦是短上衣,短衣有兩種,一種齊腰,一種至膝蓋,襦為一般人平時所穿;一截穿在下身,稱裳.衣後的褲褶,襦裙等都是這種服裝的遺制.民間女子著裝大體上與男裝相同,唯於腰下系一圍裙,長不過膝, 稱為襜.。

周朝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國,以嚴密的階級制度來鞏固帝國,制定一套非常詳盡周密的禮儀規範社會,安定天下。服裝是每個人階級的標誌,因此服裝制度是立政的基礎之一,規定是非常嚴格的。
周代服飾大致沿襲商代服制而略有變化。樣式比商代略為寬鬆。衣袖有大小兩種樣式,領子通用交領右衽。不使用鈕扣,一般腰間系帶。
春秋戰國時期誕生了一種重要的漢服---深衣。深衣是直筒式的長衫,把衣、裳連在一起包住身子,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因而得名。深衣延續了漢服交領右衽的特點,在社會上影響很大,不論貴賤男女、文武職別,都可以穿著。裙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樣式,外觀區別在於下身是否有圍繞的線條。這一時期紡織和染色技術已經非常發達,漢服上已經出現很多繁複華麗的圖案。
秦朝由於生產力的發展,秦漢時期的服飾日益講究,著裝也漸趨華麗。女裝方面有作為禮服的深衣和日常之用的襦裙。深衣一改戰國時期的肥大,轉而形成瘦且窄的特點。裙裾長可及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走時不會露出腳裸。
衣袖有寬窄兩種形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很有特色,通常左右交叉,領口很低,可露出裡衣。勞動女子總是上穿短襦,下著長裙,腰帶長垂。主要承前朝影響,仍以袍為典型服裝樣式,分為曲裾和直裾兩種,袖也有長短兩種樣式。秦代男女日常生活中的服飾形制差別不大,都是大襟窄袖,不同之處是男子的腰間系有革帶,帶端裝有帶鉤;而婦女腰間只以絲帶系扎。秦漢以黑色為尊貴之色,衣飾也以黑色為時尚顏色。
漢朝
漢代曲裾深衣不僅男子可穿,也是女服中最為常見的一種服式。這種服裝通身緊窄,長可曳地,下擺一般呈喇叭狀,行不露足。衣袖有寬窄兩式,袖口大多鑲邊。衣領部分通常用交領,領口很低,露出裡衣。 漢代窄袖緊身的繞襟深衣幾經轉折繞至臀部,用綢帶系束,繪有精美華麗的紋樣。男女均可穿著。在西漢時就出現,不能作為正式的禮服。隨著服飾的日益完備,褲子形式得到改進。由於內衣的改進,曲裾繞襟深衣已屬多餘,至東漢以後,直裾逐漸替代深衣。

魏晉南北朝風流名士崇尚自然、超然物外,率真任誕而風流自賞。這一時期男子都以寬衫大袖,褒衣博帶為尚。衫和袍在樣式上有明顯的區別,照漢習俗,稱為袍的袖端當收斂,並有祛口,袖口寬敞。
婦女服裝承襲秦漢的遺俗,並吸收少數民族服飾特色有所改進,特點為:對襟,束腰,衣袖寬大,並在袖口、衣襟、下擺綴有不同色的緣飾,下著條紋間色裙,腰間用一塊帛帶系扎。衣身部分緊身合體,袖口肥大,裙為多折襇裙,裙長曳地,下擺寬鬆。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雜裾服 :這種服裝與漢代相比,已有較大的差異。在衣服的下擺部位,加一些飾物,通常以絲織物製成。其特點是上寬下尖形如三角,並層層相疊。另外,由於從圍裳中伸出來的飄帶比較長,走起路來,如燕飛舞。到南北朝時,這種服飾又有了變化,去掉了曳地的飄帶,而將尖角的「燕尾」加長,使兩者合為一體。
褲褶的基本款式為上身穿齊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褲。這種服裝的面料,常用較粗厚的毛布來製作。穿褲和短上襦,合稱襦褲,但封建貴族必須在襦褲外加穿袍裳,只有騎馬者、廝徒等從事勞動的人為了行動方便,才直接把褲露在外面。封建貴族是不得穿短衣和褲外出的。到了晉代這種習慣才有所改變。南北朝的褲有大口褲和小口褲,以大口褲為時髦,穿大口褲行動不便,故用錦帶將褲管縛住,又稱縛褲。

隋唐
隋唐服裝都表現其開放的思想、開拓的精神,反映鮮明的時代性和強烈的民族性,襦裙是唐代婦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唐初,婦女的短襦小袖,緊身長裙,裙腰高系以絲帶系扎。披帛,又稱「畫帛」,通常輕薄的紗羅製成,印畫圖紋,二米以上,用時將它披搭在肩上,並盤繞於兩臂之間。唐代婦女,以體態豐腴為美。裙子的寬度比隋末唐初時要肥大的多。
圓領式樣很早便出現,到隋唐才盛行為官式常服。延續了唐,五代,宋,明,並對日本,高麗等國產生很大的影響。唐代男子以襆頭袍衫為尚。襆頭稱袱頭,是在漢魏幅巾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首服。唐代後,人們在襆頭裡面增加了一個固定的飾物,名為「巾子」。其形狀各個時期不同。除巾子,襆頭的兩腳有許多變化,晚唐五代,已由軟腳改變成左右各一的硬腳
即便是在其最盛行的唐朝,也多局限於以長安為中心的地區,以及官員,皇室成員之中,而在如吳越地區以及普通百姓之間,則以大襟右衽交領這種漢服為主。唐代官吏,除穿圓領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場合,仍穿禮服。禮服的樣式,多承襲隋朝舊制。圓領漢服和交領漢服一樣,是漢民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

盛唐以後,胡服的影響減弱,女服的樣式日趨寬大。中晚唐時期一般婦女袖寬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貴族禮服,一般多在重要場合穿著。穿著這種禮服,發上簪有金翠花鈿,又稱「鈿釵禮衣」。大袖衫裙樣式為大袖、對襟,佩以長裙、披帛。以紗羅作女服的衣料,是唐代服飾中的一個特點,這和當時的思想開放有密切關係。

宋朝
宋代服飾總體來說可分官服與民服兩大類。官服又分朝服和公服。朝服用於朝會及祭祀等重要場合,皆朱衣朱裳,佩帶和襯以不同顏色和質地的衣飾,還有相應的冠冕。公服是官員的常服,式樣是圓領大袖,腰間束以革帶,頭戴襆頭,腳穿革履或絲麻織造的鞋子。庶民百姓只許穿白色衣服,後又允許流外官、舉人、庶人可穿黑色衣服。但實際生活中,民間服色五彩斑斕,根本不受約束 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宋代一般婦女所穿服飾有襖、襦、衫、背子、半臂、裙子、褲等。婦女以裙裝穿著為主,但也有長褲。婦女的穿著與漢代相似,都是瘦長、窄袖、交領,下穿各式的長裙,顏色淡雅。襦和襖形式比較短小,下身配裙子。顏色常以紅、紫為主,黃次之。宋代的襦裙樣式和唐代的襦裙大體相同。身上的裝飾並不複雜,除披帛,只在腰間正中部位佩的飄帶上增加一個玉制圓環飾物,主要是為了壓住裙幅,使其在走路或活動時不至會隨風飄舞而影響美觀,史書所稱的「玉環綬」,就是這種裝飾。
宋朝流行褙子,長袖、長衣身,腋下開胯,即衣服前後襟不縫合,而在腋下和背後綴有帶子的樣式。腋下的雙帶本來可以把前後兩片衣襟系住,宋代是垂掛著作裝飾用。穿褙子時,在腰間用勒帛系住。領型有直領對襟式、斜領交襟式、盤領交襟式三種,以直領式為多。斜領和盤領二式只在男子穿在公服裡面,婦女都穿直領對襟式。宋代女子所穿褙子,初期短小,後加長,發展為袖大於衫、長與裙齊。
中國各朝代服裝特點元朝
以長袍為主。官員和士庶的日常服裝多為窄袖長袍。大宴活動中,天子百官穿統一顏色的服裝,稱「質孫服」。
元代婦女服裝分貴族和平民兩種衣。貴族多為蒙古人,以皮衣皮帽為民族裝,材料多為貂鼠皮和羊皮。多為寬大的袍式,衣袖形似燈籠,袖口窄小,袖身寬肥。這種袍式肩部裝飾十分華美。面料質地十分考究,採用雲錦、茸類及毛氈織物,顏色多為紅色。
明朝
中國各朝代服裝特點明代服飾儀態端莊,氣度宏美,是華夏近古服飾藝術的典範,當今中國戲曲服裝的款式紋彩,多采自明服飾。明代的章服衣冠更豪奢,織綉技藝邁向頂峰,文化內涵更豐富。棉花為服裝的主要原料。明代女裝上衣拉長,露裙縮短,以圓領為主。裙邊有綉邊,裝飾作用。女子冠服制度更完備。有一種特殊式樣的帔子,其形美如彩霞,名「霞帔」。與「鳳冠」一起成為最具代表性的貴婦禮服,一般的平民女子,在出嫁時穿戴鳳冠霞帔。

明代背子 寬袖背子的穿戴展示圖

明代比甲大多為年輕婦女所穿,而且多流行在士庶妻女及奴婢之間。

明代上襦下裙的服裝在年輕婦女中間,加一條短小的腰裙便活動。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裙幅初為六幅,後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明末,腰間的褶襇變密,每褶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腰帶上掛一根以絲帶編成的「宮絛」,中間打幾個環結,然後下垂至地以壓裙幅,作用與宋代的玉環綬相似。

明代襦裙

明代皇帝常服
官員戴烏紗帽、襆頭,身穿盤領窄袖大袍。「盤領」即一種加有圓形沿口的高領。這種袍服是明代男子的主要服式,不僅官宦可用,士庶也可穿著,只是顏色有所區別。明朝建國二十五年以後,凡文武官員,不論級別,都必須在袍服的胸前和後背綴一方補子,以示區別。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裝束
明代穿公服其製為盤領右衽,袖寬三尺。袍服所用的紋樣及顏色,因級別而異。以上服飾,與展腳襆頭搭配,多用於重大朝會。

清朝
清朝入關後,衣袖短窄,素樸肅穆的滿族旗裝在服飾中取得了統治地位。特點為用料節省、製作簡便、穿著便利。,清朝旗袍多為圓領,衣扣均在右側,一般為五粒。衣袖、衣身平直,在襟邊、領邊和袖邊都飾有寬邊花紋,整體看來較為保守。不同時期的旗袍個性特徵的。
清代男子服裝主要有袍服、褂、襖、衫、褲等。有一種為「馬甲」或稱「坎肩」,男女皆著。一般穿在裡面, 樣式較窄小。一種多鈕扣的馬甲,四周鑲邊,正胸釘一橫排鈕扣,共十三粒,俗稱「一字襟」馬甲,或稱「十三太保」。

清代金龍袍

清代禮服一般無領,穿時需在袍服上另加一硬領。春秋用淺湖色緞,冬用絨或皮,稱「領衣」,形似牛舌,俗稱「牛舌頭」。質料用布或綢緞,前為對襟,用鈕扣系之,束在腰間。還有一種形似菱角,上面綉以紋樣,多用於官員朝服。

漢族婦女服飾,初期仍如明末。不斷的演變後形成一代特色。凡后妃命婦, 用鳳冠、霞帔。普通婦女除婚嫁及入殮時「借穿」一下這種服飾外,其它場合以披風、襖裙作為禮服。袍衫(旗袍)也深受漢族婦女的喜愛,不過滿族的女裝沒有漢族的寬大。滿族女裝一般為窄而瘦長,多在外面加坎肩。
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的男子服飾,主要採用馬褂、長衫。用作禮服的馬褂、長衫,在款式、質料、色彩及具體尺寸上都有一定的格式。在初春或深秋之季,常在長衫上加著一件無袖馬甲,以代馬褂。知識分子和青年學生喜歡穿一種簡便的西服,被稱為「學生裝」。穿著這種服裝,能給人以莊重、儒雅之感。孫中山先生當年十分喜歡穿著這種服裝,稍作改制,後流傳開來,被尊稱為「中山裝」。

婦女服飾的最大特點是普遍穿著旗袍。從20年代起,旗袍開始在上海普及並逐漸傳到各地。但旗袍在款式上還沒有從清末旗裝中脫胎出來,至20年代末,受歐美服裝影響,旗袍的式樣明顯變化。發展到30年代,旗袍款式在傳統的基礎上廣泛吸取西服特點,不斷創新,不斷變化。旗袍變化先是流行高領,轉而又流行低領,袖子的變化也是如此,時而流行長袖;時而又流行短袖,。至於旗袍的長度,更有許多變化,曾經流行長式,;後來又改為短式,。
總的說來,各朝代的服飾是不斷發展的,它們的特點鮮明各異,體現了不同朝代的文化特點以及人們的審美觀念,也體現出不同時期人類的智慧。由於民族和地域的關係,每一個朝代的服飾都融入不同的特色,所以才使得中國文化如此絢麗多姿、豐富多彩,爭奇鬥豔。
出處:中國各朝代服裝特點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實際上中國人的服裝從周朝到明朝都是接近的(對,包括元代)……直到清代中國人被要求改穿滿族服裝為止。
題主大約是看到了不同朝代流傳下來的畫像人物服裝各異,所以感覺朝代不同服裝不同,實際並不是,事實是中國人的服裝大體一致,而在不同時代有不同風格的流行款。
最遲從周朝以來,中國人就開始穿著被稱為「衣裳」的服裝。衣裳,也就是上身的衣和下身的裳,上衣交領右衽無扣,下裳類似今天的裙子圍著上衣,以腰帶紮緊。那時沒有褲子,有地位的人穿襪子是系在腿上。
衣裳從周朝開始就是中國人的正式服裝,一直到明末。
而在衣裳之外,周朝以來,並行的是有地位者的日常服裝和普通人的正式服裝——深衣。深衣大約可以理解為是衣裳連在一起的一種衣服,穿著更方便。
而後開襠褲和有襠褲開始流行,一帶而過不展開。
再到魏晉時代,由於當時有地位的人流行「吸毒」,熱得慌,於是開始流行寬衣大袖的深衣。
再接著五胡亂華,北朝隋唐時,中國人逐漸受胡人服裝的影響,同時也為了更便於活動,於是袍衫、扎袖等開始流行。
另一方面,直領外套也被發展出來。
元代蒙古帝國統治中國,但是只把中國人當成治下的一個族群,並不管中國人穿什麼。不過基於學習統治者的傾向,一些蒙古服裝和蒙古服裝元素也被中國人學習。
明朝重定製度,繼續沿用衣裳作為禮服,沿用深衣、袍衫作為常服。
清代滿洲入主,要求男性中國人剃髮並改穿滿族服裝,衣裳和深衣從此被禁止。


這根本是個偽命題吧…除了某個呵呵的王朝,中國人至周朝以來常用服飾的差別真的很大嗎?對咯,還有髮型也是一樣的


我最討厭那種拿實用主義說事的,認為漢服不實用,所以摒棄。滿服實用,所以改名為唐裝。我呸!!按照你們的邏輯,裸體是最實用的,為什麼你不裸體上街??衣服是一個人的臉,傳統服裝是一個民族的臉!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傳統服裝比現代服裝實用的,為什麼他們保留了下來???是【臉】,是【骨氣】,是【尊嚴】!!最見不得那些動輒拿實用主義說事的人!!樓上都是放屁!!!我來回答樓主的問題:【因為一個王朝基本都是一兩百年,一兩百年改變一個民族的生活習慣,時間足夠了!所以,新朝代的服裝都是基於上一個朝代的微調。而這個微調根本就不是基於實用主義,是文化+社會因素!比如蒙古統治中國後,漢服就融入了許多少數民族元素,因為少數民族進入中國生活的人太多了,生活久了就會互相吸取,這是主動的,所以明和宋的服裝就差異大,這不是滿清那種強制性,也不是實用主義。不信你去問問你們女朋友和老媽,女人是不是覺得閨蜜的衣服好看,就問哪個牌子啊,在哪買,她也想要一件啊!民族服裝也是如此,社交圈擴大了,服裝自然改變了。就好比,全球化的今天,你去辦正事,是不是要穿西服。因為全球化的原因,中國人接觸老外的機會更多了。難道是因為西服實用??西服有運動服穿得舒服自在?你怎麼不穿運動服去談合同??樓主可以去看,秦漢魏晉,漢服基本沒有變化。到了隋唐宋明,少數民族大量進入中國,漢服才發生變化。這是個鳥的狗屁實用主義!!!】


反正我是分不清唐宋明的男裝有什麼區別


因為中國不是電冰箱的冷凍層,哪怕沒有文化交流,在漫長的幾千年歷史中,服飾也是需要根據現實進行改變的。
比如底層勞動人民的衣服就不像貴族那樣寬袍大袖。
日常穿著的衣服是要求實用的,哪怕再怎麼賦予政治含義,穿著不舒服的衣服的最終結果就是一年也穿不了幾次最後慢慢被淘汰。
而且古人穿衣也是有時尚潮流的,有段時間流行寬袍包得跟包子饅頭似的,有段時間又流行收這裡收那裡。
而官方禮服在立國初期都會定一個大致的款式,然後後面的皇帝會根據實際需要進行修改,可能追求當時流行可能追求復古。
而且你真的找那些畫像來看就能發現即使是一個朝代內部,初期與晚期的服飾在細節上也有很大不同。


民間小民依然穿交領上衣, 祭祀大禮服因為要符合禮制,基本穩定不變。變的只是少數特定場合的服飾。


推薦閱讀:

成吉思汗是不是「中國人」?
南北朝時期有什麼令人動容的故事?
如果撇開1840年以後割地賠款的屈辱歷史,清朝算是一個偉大的朝代嗎?
五代十國為什麼政治如此混亂,宋朝又是如何終結這一混亂的?
中國最沒存在感的朝代是哪個?

TAG:中國歷史 | 文化 | 服飾 | 中國古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