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觸控板和 MacBook 一樣好的筆記本嗎?

用了像sony z系列和dell xps等超級本,感覺觸控板體驗比macbook差很多,有觸控板體驗和macbook一樣好的筆記本嗎?


TL;DR
MacBook 的觸摸板之好用,不僅僅在於其硬體支持的功能,更在於其與系統深度整合。如果需要「觸控板和 MacBook 一樣好的筆記本」,需要廠商努力整合硬體與軟體,也需要使用者投入一定的精力進行配置。MacBook 是廠商做得非常多非常棒的典範。

@呂嶺立 提到 Synaptics 的豐富設置,為此最近我對照 Archwiki 的條目 Touchpad Synaptics 在 Linux 下實驗了一些功能。結論是,觸摸板本身有很多可以開發的地方,但是要達到或接近 MacBook 的高度,就一定要系統的配合。

從觸摸板本身出發,可以查看其功能:

$ xinput list-props "SynPS/2 Synaptics TouchPad" | grep Capa
Synaptics Capabilities (315): 1, 0, 1, 1, 1, 1, 1

最後的七個數字,1 代表支持,0 代表不支持,分別表示:

  • 觸摸板是否自帶物理左鍵
  • 觸摸板是否自帶物理中鍵
  • 觸摸板是否自帶物理右鍵
  • 觸摸板是否支持二指操作
  • 觸摸板是否支持三指操作
  • 觸摸板是否可以設置縱向解析度
  • 觸摸板是否可以設置橫向解析度

最後兩個可以認為是設置觸摸板的精度,除此之外都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參數。我的筆記本是 11 年中的 Vaio
訂製型號,觸摸板型號沒查。不過可以看見,這個觸摸板的功能還是比較豐富的。與此同時,Synaptics
驅動也提供了大量的功能,包括最基本的點按、滾動等,甚至有來自 Let"snote 的環形滾動。


以及各種可以設置的參數(其實多數意義不大……):

$ synclient
Parameter settings:
LeftEdge = 1767
RightEdge = 5397
TopEdge = 1639
BottomEdge = 4483
FingerLow = 25
FingerHigh = 30
MaxTapTime = 180
MaxTapMove = 235
MaxDoubleTapTime = 180
SingleTapTimeout = 180
ClickTime = 100
EmulateMidButtonTime = 75
EmulateTwoFingerMinZ = 282
EmulateTwoFingerMinW = 7
VertScrollDelta = 107
HorizScrollDelta = 107
VertEdgeScroll = 0
HorizEdgeScroll = 0
CornerCoasting = 0
VertTwoFingerScroll = 1
HorizTwoFingerScroll = 1
MinSpeed = 1
MaxSpeed = 1.75
AccelFactor = 0.0373134
TouchpadOff = 0
LockedDrags = 0
LockedDragTimeout = 5000
RTCornerButton = 0
RBCornerButton = 0
LTCornerButton = 0
LBCornerButton = 0
TapButton1 = 1
TapButton2 = 3
TapButton3 = 2
ClickFinger1 = 1
ClickFinger2 = 1
ClickFinger3 = 1
CircularScrolling = 1
CircScrollDelta = 3
CircScrollTrigger = 0
PalmDetect = 1
PalmMinWidth = 10
PalmMinZ = 200
CoastingSpeed = 20
CoastingFriction = 50
PressureMotionMinZ = 30
PressureMotionMaxZ = 160
PressureMotionMinFactor = 1
PressureMotionMaxFactor = 1
GrabEventDevice = 1
TapAndDragGesture = 1
AreaLeftEdge = 0
AreaRightEdge = 0
AreaTopEdge = 0
AreaBottomEdge = 0
HorizHysteresis = 26
VertHysteresis = 26
ClickPad = 0

比較簡單的滾動功能,包括邊沿滾動,雙指滾動以及滾動方向,就算不用 synclient,在各個 DE 的 GUI 選項中也都可以設置。Xfce 方面只能設置縱向的滾動方向,不過用 Xmodmap 直接修改觸摸板的方向也可以達到和 OS X 接近的效果。


和程序的整合,例如 Safari 或 Preview 的放大、縮小、前進、後退,乃至旋轉,理論上 Linux 也可以實現;但是我估計 Linux 圈子裡很少有人會專門研究這個,作為開發者可能也會先考慮鍵盤快捷鍵而非滑鼠動作。


(比較有意思的是來自 Let"snote 環形滾動,由於現在的筆記本觸摸板多為方形,所以觸發方式也改成了「從邊沿劃入然後旋轉」。實際上這一觸發條件極為嚴苛,以致在普通觸摸板上環形滾動遠比其它方式慢。關於環形滾動本身,可以參考圓形觸控板的奧妙。)

DE 層面的功能難度就更大了。例如 Xfce 可以設置在桌面空白處使用滾輪切換工作區,但是切換之後,如果滑鼠落在程序窗口內,就會被程序捕捉,滾輪也就不能用來切換工作區。


(有人提到用 Touchegg 設置用觸摸板手勢設置切換工作區:Touchpad gestures to change workspace,不過目前 AUR 里的 touchegg 1.1.1-3 在我這裝不上,依賴的包編譯不過)


另外 Synaptics 還有「打字時自動關閉觸摸板」的功能。PC 廠商的做法是觸摸板左移,與空格鍵居中對齊,這樣打字時觸摸板與手掌的重疊面積會比較小,從而降低誤觸機會。但相對的是,如果軟體層開啟了這個功能,反而會導致觸摸板暫時失靈、打完字後不能及時進入工作狀態。MacBook 觸摸板雖然體積更大,而且相對位置偏左的空格鍵也是處於機身中央的位置,但是其性能本身就勝過多數觸摸板,而且演算法良好,很大程度上也能避免誤觸。


Gnome 似乎支持類似 OS X Mission Control 的功能,KDE 也有類似 Launchpad 的應用程序列表,但是要達到 OS X 的整合程度還是比較難。實際上這些功能要移植到別的 DE 也是非常費神的事,比如 Qt 和 GTK 各自都有可以放在 panel 上的、和 OS X 類似的全局菜單,但是基本沒有混用的可能。至於系統全局的通知中心,Linux 下還沒有替代品。


對 Linux 用戶來說,OS X 可以視作一切 DE 的最終形態。Gnome,KDE,Xfce 等,都深受 OS X 的影響;它們很多功能的模仿對象,也正是 OS X。但是很顯然,它們的戰場和 OS X 並不重疊,所以在某些方面它們追不上 OS X 也是理所當然。


從系統整合的角度來說,Windows 的情況應該比 Linux 理想一些。不過 Windows 我也很長時間沒有用過,不知道現在情況如何。


想要一台觸控板體驗跟 MacBook 相當的 Windows 筆記本,要分別看它是否滿足「軟體」和「硬體」這兩方面的條件。

觸控板的使用體驗,其實涉及軟硬體等多重因素。

蘋果在觸控技術上下了狠功夫,多年來掌握的開發經驗和硬體優勢在如今的 Force Touch(壓感觸控)上可見一斑。

而在軟體層面,MacBook 觸摸板的易用性也源於其與系統軟體的深度整合:以 Apple 自家應用為例,你在 support.apple.com 中搜索「觸控板手勢」就會發現很多自帶應用都支持豐富的觸控板手勢。

Windows 結合了硬體和軟體因素後,也能有良好的觸控板體驗。我們可以考慮 Windows 系統、觸控板廠商、電腦筆記本廠商,這 3 個因素來選購筆記本電腦。

不要說我們為什麼不直接推薦,我們能花大篇幅對比市面所有機型,大家也未必能看下去,請拿好核心的挑選教程。

Windows 10

其實在 Windows 平板逐漸興起與發展的背景下,近年來微軟也在逐步重視觸控板功能。

在 2015 年的 WinHEC 大會,微軟宣布了 Windows 10 將為搭載高精度觸控板的設備,增加更多自帶的基本觸摸操作。到 2016 年,微軟又增加了幾個基於三指拖動管理程序的新手勢。



目前 Windows 10 支持的基本觸控操作如下:

而搭配高精度觸控板的 Windows 筆記本電腦在將來必將迎接更多便捷的系統手勢。

觸控板廠商

如果 Windows 10 的操控手勢不能滿足你,那觸控板提供商 Synaptics 和 Elan 能為你做更多。

目前 Windows 筆記本觸控板以 Synaptics 為主,Synaptics 是觸控板及人機交互領域的先驅和領導者,是華碩、戴爾、惠普、聯想、三星等主要計算機廠商的觸控板 OEM 供應商。

此外也有很多筆記本採用亞太知名觸控板廠商——台灣義隆電子 Elan 的觸控板,諸如華碩、聯想等知名品牌旗下的部分筆記本電腦。

怎麼看觸控板的品牌呢?可以在網上查詢相關商品信息,或者打開筆記本樣機「設備管理器」中「滑鼠和其它指針設備」一欄的項目中查看:例如出現「ELAN Input(Pointing) Device」字樣的就是 ELAN 提供的,你也可以在「卸載與更改程序」中看到相關驅動包。

那麼要想實現自定義多點觸控或者更複雜的功能,首先得安裝對應的廠商驅動,並且做好相關設置。

AppSo(微信號 appsolution) 提醒,驅動是軟硬體之間的橋樑,必須與硬體和軟體分別對應才能正常運行,比如 Elan 的觸控板想安裝 Synaptics 的驅動從而實現 Synaptics 的功能是不切實際的。

如果觸控板沒法使用,或只能單指拖動,很可能是因為沒有安裝驅動或者驅動版本過舊,你可以先安裝/更新驅動:

  1. 到筆記本電腦品牌官網下載。推薦做法,因為有的廠商會基於本品牌產品特性發布專屬的驅動程序,比如華碩的「Asus Smart Gesture」等;而有的觸控板提供商諸如 Elan 本身也不向用戶直接提供驅動下載。
  2. 不喜歡折騰的用戶建議使用驅動精靈一類的軟體進行便捷更新,但不能保證那是最新驅動。
  3. 網上查找對應驅動下載。

更新完驅動即可進行自定義設置豐富觸控板功能。


設置指南

以 ELAN 觸控板為例,Synaptics 觸控板同理。

雙擊右下角觸控板圖標或者通過「控制面板→滑鼠→ELAN 選項卡」進入 ELAN 觸控板設置。

你可以看到並設置如下功能(由於觸控板和驅動程序版本差異,界面和功能可能有些許不同):

  • 單指:單指、多指輕按,按鈕,拖放,邊緣滾動觸發動作;
  • 多指:雙指縮放、滾動、旋轉,三指輕掃觸發動作;
  • 其它:感應區域和靈敏度等整體設置。

可以看到 ELAN 內置的觸發動作非常豐富,還有像是「三指輕按關閉窗口」這樣的操作,習慣之後會讓我們的操作變得十分方便。

另外,我們用觸控板拖動窗口時,經常因為觸控板大小受限和靈敏度不足等原因,手指在觸控板上反覆捋好幾回。

「智能動作」可以在觸控板邊緣形成識別區域從而觸發慣性移動,讓用戶「以逸待勞」,不失為聰明之舉,它的另一個常見的使用場景便是網頁滑動瀏覽。

至於 Synaptics 觸控板,基於 Synaptics 的技術優勢,它支持的功能基本涵蓋上述,甚至有更多更精細具體的功能設置,請 Synaptics 用戶自行嘗試。

筆記本廠商驅動程序

除了原生觸控板驅動外,其實大多數知名電腦廠商都會對觸控板驅動程序進行本土化包裝,以期改善用戶界面或進行品牌包裝等,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對旗下不同規格的觸控板進行驅動適配。

因此如果你的 Windows 筆記本觸控板是由 Synaptics 或 Elan 提供,也安裝了對應的驅動,但是依照上文設置卻找不到入口,很可能需要安裝筆記本廠商自己提供的驅動程序。

AppSo(微信號 appsolution)以華碩為例,根據官網說明,其自家觸控板驅動程序 Asus Smart Gesture 與 Elan 驅動衝突,會自動卸載 Elan 驅動,因此只能通過安裝 Asus Smart Gesture 來管理觸控手勢。

而 Asus Smart Gesture 這款驅動程序還算良心,採用了人性化的用戶界面和傻瓜式的操作,右側是手勢選項,左側即為對應的視頻教學窗口,各個手勢的作用一目了然。

也許有的人會發現,即便同樣是 Asus Smart Gesture,能用的手勢卻比其他人的少,這同樣是因為觸控板硬體差異,硬體是實現功能的基礎。

此外,筆記本廠商驅動程序往往會包含一些特色功能,如 Asus Smart Gesture 支持「手持遙控」,將智能手機連接電腦後,可以當做觸控板來使用。

觸控板背後的影響因素

蘋果對於觸控的重視是由表及裡的。而 Windows 之於 MacBook 就好比 Android 之於 iOS,Windows 平台的電腦廠商層出不窮,而蘋果僅此一家,因此在「統一的高水準」上,蘋果佔了優勢。Windows 平台如果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在最初的定位上就受到了限制。

因此如果要把 Windows 筆記本的觸控板做得和 MacBook 一樣好,不僅需要廠商在硬體上高歌猛進,還需要微軟的 Windows 加強支持,並將兩者深度整合

總而言之,Windows 筆記本觸控板較之於 MacBook 最大的特點在於其差異性,硬體上的差異決定了不同規格觸控板功能上的瓶頸高低。

作為普通用戶的我們,如果使用 Windows 觸控板想有更好的體驗,要做的是在選購筆記本的時候,看清楚其觸控板的硬體、廠商是否有做出優化等情況,以及購買後自己做好相應的設置。


詳細的細節我不太懂,就從實際體驗出發,提一下自己的感受和疑問。

我有台aorus x5s,Synaptics廠的觸摸板,win10下體驗異常的差,自帶圖片應用沒法雙指自由拖動,AI和PS下也不行,驅動已經更新到最新了。 搞笑的是,群里其他使用者在烏班圖下表示,雙指拖動使用自如。。。。這裡的雙指拖動不是指雙指縮放,是指縮放之後雙指滑動觸摸板,能否自由的移動屏幕中的目標。 Synaptics的這個觸摸板,在win10下只能x或者y軸垂直或水平移動,沒法斜著拖動,更別說自由移動了。

另一台xps12,沒注意是哪個廠的觸摸板,但從使用感受上,非常接近mbp的體驗,即使是在win下。 最近準備把它裝成黑蘋果試試。。。


戴爾XPS系列,觸摸板和Mac的手感一樣
配合win10系統手勢操作支持,基本上能趕得上Mac的水平


暫時沒發現


從系統支持上沒有可以跟MacBook相比的觸摸板,從硬體的基本原理上也沒有。

機器接管觸覺——蘋果Taptic Engine 首次科普 - 寫給萬分之一的創新者 - 知乎專欄

採用Taptic Engine觸摸板的New Macbook發布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但是還沒看到原理性介紹,所以我來介紹一下。


2013年二月,蘋果專利「局部觸覺反饋的方法和設備」(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ocalization of haptic feedback,United States Patent: 8378797)通過授權。

在專利文件中,蘋果提到了包括多個獨立致動器的觸覺反饋系統。啟動一個致動器以產生震動,同時啟動其他若干個致動器產生第二個抑制波形,從而把實際震動抑制在特定輸入區域,避免相互干擾。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根本原理,我們來複習一下高中物理。

干涉(interference)這個概念本身指是兩列或兩列以上的波在空間中重疊時發生疊加從而形成新波形的現象。

假想兩個人分別握住繩子的一段,各自抖動繩子,從下圖我們可以看出,左右相位相反時,強度相同的兩束波發生相互抵消。而右邊的波束卻疊加增強。


把這一現象拓展到二維空間的實例:將一束單色光束分成兩束後,再讓它們重疊,將會發現在重疊區域內的光強並不是均勻分布的:其明暗程度隨其在空間中位置的不同而變化,最亮的地方超過了原先兩束光的光強之和,而最暗的地方光強有可能為零,這種光強的重新分布被稱作「干涉條紋」。(百度百科)


把這一原理應用於電磁波,就構成了相控陣雷達(下圖為 F-16 戰鬥機)。相控陣雷達一般擁有上千個發射天線單元,通過調節波束合成的方式,可以改變雷達掃描的方向而不需要機械部件運轉,靈活性很高,適合應對高機動目標,還可發射窄波束作為電子戰天線。

接下來看看干涉原理在消費電子產品中的應用狀況:在今年新發布的New MacBook中,觸摸板應用了Force Touch以檢測觸摸板受力狀況,在此基礎上集成了Taptic Engine進行觸覺反饋。從下面的拆解圖我們可以看出,蘋果在觸摸板下面布置了四個致動器構成的小型陣列,實現了在觸摸板這個小範圍內的可控觸覺反饋。從使用效果來看,Taptic Engine模擬觸摸板按鍵的實際體驗能夠做到以假亂真。

不過蘋果在專利中要變革的可不止觸摸板,下面專利配圖描述的場景是,在整體的金屬或者玻璃板上布置鍵盤的鍵位。

不過蘋果在專利中要變革的可不止觸摸板,下面專利配圖描述的場景是,在整體的金屬或者玻璃板上布置鍵盤的鍵位。


傳播波形與抑制波形在手指接觸位置疊加,從而實現局部振動反饋。每個節點的具體致動器可以是電-機械膜致動器或者電磁蜂鳴器。


由此,蘋果版「touch cover」帶來的鍵盤敲擊振動反饋毫無疑問會比微軟touch cover的零反饋更強。


蘋果放棄了觸摸屏,滑鼠。專精於觸控板,系統,硬體,軟體商店都是一家的。完全可以做最高程度的優化。其他的觸控板電腦怎麼可能比得上呢。

主要就是觸控板和系統軟體的結合和優化。mac觸控板在win上一樣會很難用。

不過你在win上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滑鼠,滑鼠驅動,以及win10觸摸屏,Studio。這些都是不一樣的特色。而且win和mac的滑鼠演算法不同。win下可以獲得更靈敏精準的滑鼠體驗。

這對於遊戲和設計更友好。


沒有


不過MacBook的觸控板可以讓我覺得能達到Thinkpad小紅點的使用便利度

所以,windows平台你應該選擇使用小紅點,能代替小紅點的只有MacBook觸控板,能代替MacBook觸控板的也只有小紅點


本人使用thinkpad電腦,其中帶了一個觸控板管理軟體UltraNav

左上角的那個就是UltraNav的圖標

左上角的那個就是UltraNav的圖標

打開高級設置:

可以看到小紅點和touchpad的功能設置

其中有一個設置很重要

——————————————————動量——————————————————

很多人都不開動量這一項,因為是默認關閉的

什麼是動量,從體驗上說就是你在觸控板上劃一下,當你的手離開觸控板的時候,滑鼠並不是立即停下,而是滑行一段距離後慢慢減速到0

類似於現在的智能手機,你在滑動聯繫人,菜單,歌曲列表等,因為列表太長,手指在屏幕上猛地一划,再離開屏幕的時候,列表還在滾動,只是慢慢地減速

這個能給用戶體驗帶來很大的改進

我發現開啟了動量這項後,用來觀看純文字網頁的一些簡單操作就不用滑鼠了,單指進行簡單點擊操作,雙指上下滾動頁面:


當然這個雙指滾動現在在很多windows筆記本上默認是打開的,用習慣後也很方便

提供這些信息,供題主參考


有很多人肯定沒研究過synaptics的功能。現在win的觸摸板功能仍然跟mac os差了好幾個檔次,但也絕不是某些人說的垃圾。

我用一台很廉價的acer筆記本,一年半之前買的時候才2500軟妹幣。現在裝上windows8.1和synaptics可以實現的觸摸板功能有:觸摸板邊緣頁面滾動、雙指滾動、雙指縮放、窗口拖放、雙指圖片旋轉、雙指圖片切換、三指最小化、左側滑入切換metro應用、上方滑入調出metro菜單、右側滑入調出charm菜單等。現在躺在床上用的話,也完全可以不接滑鼠。

一句話,windows下的觸摸板體驗相比mac還是很差,畢竟你拿2000塊的垃圾本去比最低配7000軟妹幣的macbook就是個笑話,但是在這個價位上也絕沒有大部分人說的那麼不堪。

跑題了,總之題主你要是差錢就根據需求買一般的win本,觸摸板雖然比不上mac,但也說得過去,要是不差錢就買macbook,何必在win本中找。


根本就沒有!!! 目前只有mbp有force touch技術


從手感上來說有很多,常見於商務機。
不過功能上來講還是有不足的,win10和對應的驅動彌補了一些不足。


目前沒有,PC上現在也可以實現多點觸控的觸摸板,包括ThinkPad什麼的經過驅動程序添加也可以實現類似Macbook觸摸板的功能,但是包括靈敏度、準確度、阻尼等諸多體驗方面幾乎等於不可用,簡單的比喻就是你已經習慣了iPhone電容屏幕的Multi-Touch的良好觸控感受之後,再讓你去忍受諸如三星之流使用過的需要一根筆或者指甲完成操作的電阻觸摸屏的感受接近。怎麼可以如此的難用?!
PC上可接近使用感受的是優化比較好的TrackPoint指點系統。不過這個有學習成本,不同廠商手感差異巨大。


我的理念是, 什麼東西適合什麼就讓它幹什麼事.
所有mac本和win本比較, 最終都會回到系統的比較, 所以還不如直接比mac和win的系統.
mac系統就適合不帶滑鼠在星巴克上網. 續航和觸控體驗是win系統短時間無法超越的. 推薦一個手勢神器叫bettertouchtool.
win系統則適合上滑鼠. 科學計算, 遊戲以及特定軟體(如office)是mac系統短時間無法超越的.


沒有。建議你用滑鼠,鑒於在mac下滑鼠操作還不一定比得上觸控板,我認為:

win滑鼠&>mac觸控板&>mac滑鼠&>win觸控板


…多少人是因為觸控板才買了mac。蘋果給自己的台式機專門加了觸控板是有原因的,因為很多人覺得比滑鼠好用。
我唯一想到更好的搭配就是iPad+鍵盤


我覺得surface pro 4 的觸摸板還不錯啊,就是小了點。


暫時沒有。你可以發現現在三星、華碩等等的觸控板也從以前的豆腐乳大小開始做到macbook觸控板的大小,並且也加入了像macbook的按鍵功能,設置連多手指反應都抄來了。拋開win的支持先不說,關那觸控板的靈敏度就讓你想用回滑鼠。再者,終於說到win的支持了,目前我知道的win大概只支持到可以在瀏覽網頁或者文本時的上下滑動,類似滑鼠滾輪的效果,這次我們拋開靈敏度不說,win所支持的手勢太少了,你會為了上下滑動而拋棄滑鼠把手華麗麗的伸到觸控板劃兩下到達你要的頁面,再華麗麗的把手縮回滑鼠上?平常我用mac上上網是不用滑鼠的,因為切換任務,上下滑動,甚至切換屏幕,拖移窗口都能簡單的在觸控板實現。


Dell xps 15


約一個月前購入了技嘉新品aero15

經過調教之後感覺和mac的觸控板差距已經不算大了,除了三指拖移無法實現以外基本支持了所有常用手勢,日常使用可以不需要滑鼠


推薦閱讀:

Linux 為什麼還要堅持使用宏內核?
如何評價 2013 年款 Mac Pro?

TAG:MacBook Pro | Mac | 蘋果公司 (Apple Inc.) | 計算機 | 筆記本電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