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歷史書?

本題已加入知乎圓桌 ? 閱讀 50 問,更多「文學」「閱讀」討論歡迎關注。


為什麼讀史,是一個情懷問題。為了明得失,為了咨諏善道,為了有資於治道,為了八卦,為了讓自己顯得有文化等等。

至於如何閱讀歷史書,我覺得這是一個技術問題。

讀史書是一項立體多維工程,不能孤立、割裂地去讀,前後延展,牽涉極多。想讀漢代歷史,先秦史不得不有所涉獵;想研究三國,前面漢代豪族和後面南朝世家門閥都要瞭然於胸;要搞清楚宋代抑武之事,須上追五代藩鎮,再追中唐節度使,再溯安史之亂前後,直至初唐用武、隋代軍功乃至北魏六鎮淵藪,一條主線聯絡數百年,因果昭然,不可輕忽。

這還只是政治史一條維度,其他維度如經濟結構、生產方式、組織類型、社會民俗、器具用法、典章制度、文藝風氣、氣候、地理等等,無不對當時人的行為造成影響。史書上的每一個事件,必然都是多重因素複合促成。單讀史書,只會看到「某人到某地做某事」的敘述,只有疊加幾個維度上去,才能明白其背後的動因。比如北方游牧民族數次大規模南下侵襲,若疊加氣候曲線,會發現它們都發生在寒冷期,再進一步深究,會發現與15英寸雨量線的移動密切相關。氣候影響地理,地理影響經濟,經濟決定政策,政策推動軍事,再回過頭讀相關史書,就會有豁然開朗之感。

再比如孟嘗君有過一段事迹「孟嘗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飯不等,輟食辭去。孟嘗君 起,自持其飯比之。客慚,自剄」。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如果疊加傢具發展史,就會明白,當時沒有寬面高足桌椅,用的是矮腿憑几,雙膝跽坐在席上。這種傢具結構和人體工學,決定了沒法大家湊在一桌合餐,只能各吃各的,別人吃的什麼,眼神不好真看不到,發生誤會再所難免。再看南唐《韓熙載夜宴圖》,裡面賓客圍坐高桌,但食物卻是每人一份,說明五代十國正是分餐到合餐的過渡時期。帶著這種認識回過頭去看鴻門宴,立刻就會汗水涔涔。當時幸虧是分餐制,大家各據一幾,彼此相距有些距離,項莊才不得不用舞劍為借口靠近劉邦,給了別人反應時間——如果是合餐制大家共用一桌,怕是項莊早一劍從桌子底下捅過去,中國歷史就要改寫了。

這個說起來沒完沒了,以後可以慢慢一項一項深入研究,沒法一蹴而就。就入門而言,最首要也是最容易做到的一個基本功,是讀圖。讀史必讀圖,史書很大篇幅都是圍著山河地理說事,歷代注書的,也要花大力氣在地名考證上。不明白地理和行政區劃分,就沒法明白圍繞這些事情的政治軍事行為,不知其價值所在。倘若讀者不知敖倉在先秦時期的地位、功能以及它和關中的地理關係,永遠搞不清楚為何酈食其聽說項羽放棄敖倉時大喜過望,祝賀劉邦「楚人拔滎陽,不堅守敖倉,乃引而東,令戍卒分守成皋,此乃天所以資漢也」,更不會明白楚漢為什麼要圍繞敖倉打得頭破血流。倘若讀者不熟燕雲十六州的地形地貌,便不會明白燕雲以南,再無關隘險阻,中原頓成刀俎魚肉,自然更不會理解宋代對十六州的執著不只是自尊心,而是安全感。

古人不幸福,對這方面的研究不多,地理專著和工具太少,光是鑽研這一項便要窮盡一生去理解。所幸我們生在現代,比他們幸福多了。我推薦業餘歷史愛好者們要善用google地圖,如果不方便的話,百度地圖也差強人意。讀史之時,隨讀隨看,還可以切換行政區劃和地貌,縮放推移,十分方便,還可以測距。很多史事,本來茫然不可解,一放到地圖上,登時就有豁然開朗之感。

比如猇亭之戰。光讀史書,只知道劉備帶兵打到猇亭,陸遜死守不出。劉備連營,被陸遜一把火燒光,灰溜溜地跑了。

但結合下面這張圖,立刻就能看明白,為什麼劉備一路沿江南打到猇亭,陸遜就不能退了。猇亭沿江以東以南,即是宜都。從地形圖上能看到,長江在鄂西山地的險峻地勢到這裡就開始變緩,在宜都形成一個丘陵過渡帶,再往東就是江漢平原。換句話說,劉備只要打下猇亭,就能拿下宜都,拿下宜都,就等於從長江山區衝出來,進入平原地帶,吳軍這仗就沒法打了。宜都號稱「楚蜀咽喉」、「三峽門城」,可不是浪得虛名。


而劉備為什麼連營?歷代都說他連營是一個昏招,可看了這個地形圖就明白,劉備也不想連營,從夷陵到猇亭的長江南岸,全是山地,兵力根本展不開,只能把營地拉長,結果被陸遜窺出了破綻,招致大敗。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兵出斜谷,進佔眉縣。當時司馬懿跟手下人說了一句話:「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後來這句話被羅貫中寫進了三國演義,作為司馬懿故弄玄虛的證據之一。

演義不去管他,正史里司馬懿為什麼這麼說?為什麼出武功就是爺們兒,出五丈原就諸軍無事?

而如果我們看了地形圖,再結合當時形勢,就能明白司馬懿這句話的用意何在。


A處是五丈原,在渭水南岸,背靠褒斜道;在它的東邊是武功縣,武功南邊正對著駱穀道,西邊是寶雞,也就是當年的陳倉城。

如果諸葛亮從駱穀道出來攻打武功,離東邊的長安不足兩百里,等於戳到了曹魏的心尖兒。戰局到了那個地步,不考慮軍事因素,光是政治壓力,就會逼迫司馬懿跟諸葛亮決戰。到時候狹路相逢勇者勝,勝敗在五五之數。就算諸葛亮肯,司馬懿還不幹呢。

如果諸葛亮從斜谷出來,駐紮五丈原,那他就是打算渡過渭水,打下岐山。從地形圖上可以看得很清楚,岐山以北是崇山峻岭,諸葛亮一旦攻拔這裡,等於掐斷了隴西和關中的聯繫,戰略意圖和當年守街亭相仿。

司馬懿的戰略很簡單,守。你不打我也不打,你打我也不打。我們從地形圖上明白了雙方的意圖以後,對史書里這段記載也就理解透徹了:「亮果上原,將北渡渭,帝遣將軍周當屯陽遂以餌之。數日,亮不動。帝曰:「亮欲爭原而不向陽遂,此意可知也。」遣將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備陽遂,與亮會於積石,臨原而戰,亮不得進,還於五丈原。」

所以司馬懿這句話結合地理看,實是一句略帶著點後怕的慶幸。不讀圖,是體會不出他這種感覺的。

PS:來知乎的人,我相信都是來交流經驗分享知識的,別做無聊討厭的事。在這兒刷祥瑞御免的,對不起,原來我只是一律刪除,現在起我一律拖黑,謝謝理解。


不請自來,這個問題我覺得我相對有發言權。

為什麼呢?在知乎混,混的是個相對真誠和自我剖析,我讀歷史是在人生的低谷時期。所謂千秋邈矣,百戰歸來,知道自己的能力和所限,而一切才剛剛開始的時候,玩砸了。具體什麼事兒玩砸了就不透露了,總之,過程大概類似於,用一個又一個的新項目來掩蓋過去做不下去的舊項目(這些項目之間都有關係),然後,由於一個很匪夷所思的小錯誤,連鎖反應,一起完蛋了。

完蛋之後就是躲起來不見人(過於丟臉),這個時候,無意中,翻到上半部《資治通鑒》。

字很小,我以前對正統史書也是不太感冒的(這是腦殘行為),我相信,如果我當時不是自己噁心自己到了極點,斷掉所有社交聯繫,我斷然不會去看司馬光的喋喋不休。

你看,開始讀史,不是因為興趣,不是因為覺得有用,純屬是無事可看,無人可談。

所以這個時候的經驗就很寶貴了。

廢話說到這裡,正式開始。

讀史的入手書籍,我推薦《資治通鑒》或者《左傳》這樣的編年體史書,事件脈絡相對清晰,但是要深究細節,則要在具體的事件和人物上,用《史記》,《漢書》等紀傳體展開,紀傳體里,一個事件的敘述角度可能有好幾種,這有助於在乎細節的讀者了解一個事件的全部暗角。

舉一個比較具體的案例吧。大將軍何進殺宦官這件事兒。

資治通鑒會告訴你整個事件的大致過程:

何進是何太后的兄弟,他們家是殺豬的,漢靈帝很抬舉何進,何太后和董太后不對付,宦官和何進有矛盾。何進在決定是不是要誅殺宦官的時候,有三個人提出了對策,袁紹,陳琳,曹操。何進採取的是袁紹的對策,最後丟了腦袋,宦官和何進家屬被殺光,董卓進城,何進的幕僚集團紛紛跑路。

好了,你把時間順序已經搞清楚了。

接著,看一下漢靈帝之前的一些行為,西園八校尉的名單,袁紹對漢靈帝的評價,黃巾起義的細節,好了,你了解了士人和宦官深層矛盾的根源(在我看來是皇權和士人的矛盾)。

接著,你可以看看袁紹傳,曹操本紀,陳琳傳(不確定有),研究一下這三個人提出不同方案的原因,除了智商,還有什麼。

最後你要思考一個問題,袁紹為什麼能夠說服何進?是何進腦殘嗎?曹操為什麼會站在何進的利益上考慮問題,為什麼不想鬧大?袁紹把局面搞大到不可收拾後,對他有什麼好處?

好,接下來是更為精深的內容。

第一,是東漢時期洛陽城的地圖,要看清楚何進家,皇宮,南軍,北軍的分布,這樣你就看懂了袁紹和袁術的部署。

第二,是當時宦官集團的整體反應,及其原因(我記得張讓是向漢少帝哭泣拜別,我等死,陛下努力自愛,然後投河自盡)。

第三,盧植等大儒的婚姻關係,家族背景,後代官位,這些人在大亂中的角色。

第四,是董卓冊立漢獻帝的原因,以及董卓對士人集團的態度。

第五,才是最重要的,為什麼曹操恨袁紹等士族領袖恨到骨子裡?(豎子不足與謀!)猶記得三國演義電視劇中對這一段曹操的演繹,曹操一個人走在洛陽的廢墟上,臉色鐵青,背景朗誦是曹操的《蒿里行》。

好了,這就是針對一個特定政治事件的思考路徑。

精讀的方法就介紹到這裡,心法是,把歷史人物當成歷史人物。

下來是泛讀,泛讀直接推薦看《資治通鑒》,對於紀傳體,泛讀是可恥且必然產生歧義的。

資治通鑒里有一半以上的內容是亂世,很多歷史上留名千載的人物,他的壽命不過兩三頁而已,生前悲壯,死的窩囊。兩晉南北朝,中原大流血,你熟知的那些名字,不過是歷史的浮萍,何況,能夠上史書的人,其能力和見識大都是常人無法企及的。

當他們快速降生,又迫不及待地死去的時候,我獲取了一種莫名其妙的安寧。

說幾個我記憶猶新的片段吧:

1,司馬懿來到了諸葛亮的營壘,這是他最強大的對手,現在他已經死去。他並非死於自己之手,而是死於天命。司馬懿對諸葛亮的生活細節關心的很細(詢問諸葛亮的飯量),他仔細研習了諸葛亮留下的書冊,軍營布局,最後說了一句話,我記憶猶新:「天下奇才也。」

那個時候,三國時代的英雄已經凋零殆盡。

2,賈詡的孫子,以及其他的關西士族擁戴司馬家的另一個皇子在長安登基,當時長安剛剛光復,整個關中一片殘破,這是關西士族的力量在曹睿郭太后死去後的又一次全力掙扎,就在一切都安定下來的時候,賈詡的孫子在同西北胡人的戰鬥中陣亡——細節是,他是在追逐戰中從馬上掉了下來,然後陷溺於一條小溪。

3,冉閔帶著不足一萬士兵北上中山,尋找軍糧,並準備與鮮卑人決戰。那個時候的冉閔剛剛艱難地擊敗了中原的所有對手,但是他並不是勝利者。氐族正在向關中西進,羌人投靠了東晉,整個中原大地三年沒有農耕,而養精蓄銳的前燕正在大舉南下——沒有人認為他能夠勝利。

十五天後,冉閔依然奇蹟般地擊穿了慕容恪的中軍,這是他最後的一擊,卻打錯了方向——端坐在慕容恪中軍的並不是慕容恪本人,而是他最得力的幕僚高開。高開自然死於冉閔的全力一擊,但是,這沒有什麼意義。

4,拓跋珪在距離燕軍很遙遠的地方就聽說了慕容垂親出的消息,年輕的君主臨陣破膽,向大漠後方狂奔了數日——這是垂暮的獅子對年輕獨狼最沉重也最深切的教訓,而那之後的幾十年中,拓跋珪都無法逃離這種破膽萬狀的恐怖情緒。而慕容垂在完成這最後的勝利後,就在燕軍覆滅的參合陂上吐血倒地。從軍事學的造詣來說,慕容垂達到了當時北方人的巔峰,但這並不能保證他挽救自己的家族和帝國——歲月流水,時光冷灰。

5,還有很多瞬間,周成的孤城,陳霸先的末日,劉裕的哀嚎,高歡最後時刻的敕勒歌,桓溫的慨嘆,這些瞬間都和初生與死亡的交替有關。我無法告訴你,這些讓我身臨其境的歷史場面究竟通過怎樣的機制挽救了我自己,我只能告訴你,就在那些徹夜沉溺於《資治通鑒》的沉默歲月(一年),我終於獲得了內心的安寧。

我們民族的歷史,本身就有著不亞於宗教的力量。我並不是說這些歷史事件本身,而是那些書寫歷史的史官的用詞和體例,文字本身具備著傳遞潛意識的能力,而這種無法言說的感覺此刻就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是的,明明白白地說,我在向陳壽和司馬光致敬。

只要你在閱讀的時候帶入進去,帶著敬畏和感情。

這是泛讀時的心法,把歷史人物當成自己。

在泛讀和精讀的基礎上,是形成自己的歷史觀和民族觀,這是另一篇文章的內容了。

冗長繁雜,詞不達意,希望沒有離題。

感謝樓主提供了一個讓我反躬自照的機會,也希望這些文字能夠有所助益。

謝謝你。


我閱讀過的史書不多,完全讀完的是《貞觀政要》,讀完大半的是《史記》、《三國志》、《戰國策》、《左傳》,讀過部分的是《資治通鑒》,正在讀的是《續資治通鑒》。

宋神宗為《資治通鑒》定書名時,是取意「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
我作為平常老百姓,讀史書雖不能資於治道,但能資於我的精神世界,助我思考和總結,在經典的句子里一次次感受著「古人誠不我欺」的驚喜。

給幾點自己的意見。

【明確讀史的目標】

讀史有兩大功能:「收集素材」、「總結經驗教訓

收集素材」:歷史素材可用於辯論、講課、作報告、創作歷史小說、寫歷史小文等。

社會學暢銷書《潛規則》和《血酬定律》的作者吳思,在書中多引用各種歷史素材,亮點是他除了引用正史,還引用了很多筆記、縣誌。比如從四川的《眉山縣誌》和《榮縣誌》里選取兩個縣裡老百姓告官的故事,相當切合主題。

美國奇幻小說系列《冰與火之歌》的作者喬治·馬丁在西北大學念書時輔修的就是中世紀史,所以小說里很多人物和劇情都能在真正的歷史裡找到原型。喬治·馬丁自己就承認小說受英格蘭史和玫瑰戰爭的影響。
(可參見:《冰與火之歌》中哪些橋段有真實歷史或傳統神話的影子? - 權力的遊戲(美劇))

唐中宗複位後,有人檢舉相王李旦與太平公主欲謀不軌。唐中宗令蕭至忠審理此案。 蕭至忠向唐中宗進言求他不要懷疑自己的弟弟妹妹,並引用了《漢書》里的「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又提起了當年武則天想立李旦做天子,李旦以絕食相拒堅決要讓給哥哥李顯的舊事。唐中宗一聽,很有感觸,不再處理這次舉報。

註:蕭至忠引用的「一尺布,尚可縫;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是漢文帝時民間流傳的歌謠歌詞,是在諷喻漢文帝劉恆不能相容當時唯一在世的同父弟弟淮南王劉長,使其絕食而死的事。蕭至忠不是唯一引用的,北宋的左司諫劉正夫也引用此歌謠,求宋徽宗放過與自己爭過皇位的異母弟弟趙似。


總結經驗教訓」:從史書里可總結出各種經驗教訓,包括如何處理人情世故、政策措施的改進歷史、勸諫辯論的口才之道、有效的戰術謀略方法等等。

東漢的第四任皇帝漢和帝,不滿嫡母竇太后的家族專權,就從千乘王劉伉處借取《外戚傳》(帝將誅竇氏,欲得《外戚傳》),和宦官鄭眾一起閱讀,從中學到了西漢時文帝誅薄昭、武帝誅竇嬰、昭帝誅上官桀、宣帝誅霍禹等事的鬥爭經驗,經過充分準備將竇氏集團一網打盡。

隋文帝時,尚書僕射蘇威和禮部尚書盧愷等人相互勾結成為朋黨,被國子博士何妥上奏揭發。隋文帝調查屬實後,拿出《宋書·謝晦傳》中有關朋黨的史事讓蘇威閱讀(上以《宋書·謝晦傳》中朋黨事,令威讀之)。蘇威害怕,脫下了官帽叩頭認錯,但還是被免職。

「九錫」之禮包括一錫車馬,再錫衣服,三錫虎賁,四錫樂器,五錫納陛,六錫朱戶,七錫弓矢,八錫斧鉞,九錫秬鬯。這些物件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賞賜形式上的意義遠大於使用價值。受九錫者之後大多篡位(王莽、曹操、司馬昭、高歡),故歷史上有不少功臣拒受九錫以避嫌,包括蜀漢丞相諸葛亮、剛推翻曹爽的司馬懿、助晉惠帝複位的司馬穎。

我從史書里總結口才技巧,在豆瓣上寫了一個帖子,已經有1100+個紅心。7.2更:史書就是最好的口才訓練書,沒有之一。

【配齊讀史的工具

雲筆記軟體
大部分時候我是讀網頁版的史書,比如:貞觀政要全文|翻譯;史記全文_古詩文網;三國志白話文,三國志白話版。我會複製比較有價值有意義的部分,分類存在雲筆記軟體里。
如果是在手機上看網頁或電子書,就先複製到手機備忘錄里,積到一定數量再複製到雲筆記里。
幾年前先選擇印象筆記,因為那時候它還是國外伺服器同步慢,於是換用有道筆記,後來知道印象筆記同步速度正常了,但已經懶得把資料全轉移了。

手機
平時在書上雜誌上看到不錯的歷史文章,就可以用手機對著文章拍下來存著。在用手機閱讀網頁時,也可以把歷史類知識複製粘貼到備忘錄里存著。


選定讀史的範圍

沒有必要全部讀完中國各個朝代的歷史,挑重要朝代的知名能幹皇帝認真地看就是了,比如漢朝的文帝、武帝、宣帝,比如唐朝的太祖、太宗、武后、玄宗,比如宋朝的太祖、太宗、仁宗等等。

有的朝代雖統一,但在昏君在位的時期(比如唐中宗)找不到什麼有價值的記錄,全是記錄他怎麼昏庸怎麼昏庸,找不到他與大臣間有什麼充滿水平的對話,找不到他推行了什麼好政策。

有的時期中國處於分裂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還好,因為年代久遠史料記載就會精練些,所以能看到那麼多燦爛奪目的智慧故事。但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等時期,則大量記載了之間如何打仗如何打仗,真的是讀不下去。

再者,收集了一些不知名皇帝的歷史素材,用著也很不方便,因為人們普遍不太認識。人們對皇帝的認識多來自於電視劇、演義小說等,於是多個朝代多皇帝因為沒有寫成出名的演義小說、沒有拍成電視劇,而根本不為大眾所知。比如五代時期被羅貫中寫成了《殘唐五代史演義傳》,但此書的影響力遠遠不如《三國演義》,鮮為人知。

宇文泰、高歡、苻堅、柴榮等還屬於人們真不熟悉事迹但聽過名字的,但更多的皇帝是人們普遍不知道存在過的。東漢除了開國的劉秀亡國的劉協,中間的皇帝沒人知道;兩晉除了最開始的晉武晉惠,後來的皇帝也沒人知道。在《明朝那些事》連載之前,人們普遍都不知道明朝中間的幾位皇帝是誰誰誰。

我的建議是最開始只需要讀史書里關於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宋太祖、宋太宗、康熙帝、乾隆帝等人人都知道的皇帝時期的史料,有了一定基礎後再進行下一步計劃。

讀史的注意事項:史書是失真的

失真原因一:史官出錯。

比如司馬遷在編《史記》時,只是寫漢惠帝的皇后張氏是張敖的女兒「敖女」,沒有說她是張敖和魯元公主的女兒。同一本《史記》里,陳阿嬌是「長公主嫖女」、陳阿嬌的兄弟是「長公主子蟜」。這樣的用詞差別,很明顯說明張皇后和魯元公主不是親母女。

但東漢的班固編《漢書》時,直接就把張皇后的身份改成了「公主女」。從那個時期開始,舅甥亂倫的醜聞就傳開了,晉人又寫了小說《漢宮春色》,編造了劉邦戚夫人也喜歡張嫣這個外孫女,漢惠帝拒絕配婚但被呂后勸服等情節。所以電視劇里永久保留了舅甥結婚的戲碼,中國人都相信了。
(更多情況請參看:歷史上有哪些經典的謠言八卦? - 凡爾禮的回答)


再比如唐憲宗時期劉肅寫《大唐新語》時,只是記載「則天知之,各杖一百,截去手,投於酒瓮中,謂左右曰:「令此兩嫗骨醉可矣。」」。劉肅只是說截去王皇后和蕭淑妃的手,沒有說截去手腳。「手」更適合理解成手掌,而不是整條手臂。此句之後並沒說王皇后和蕭淑妃還活著,根據語境應是說投入酒瓮前王皇后和蕭淑妃已被打死或已奄奄一息。

但北宋的宋祁在編《舊唐書》時,就改成了「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蕭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於酒瓮中,曰:"令此二嫗骨醉!"數日而卒。」不嚴謹地加上了腳也被砍掉,在酒瓮里還能活上幾天的情節。後來歐陽修編的《新唐書》、司馬光編的《資治通鑒》,都延續了宋祁的記載。使得如今的學者們網友們都以正史記載不符合醫學常識,否定武則天虐殺王皇后蕭淑妃。但劉肅最初的記載是符合醫學常識的,只是宋祁更改了他的記載。


失真原因二:政治需要。

唐太宗改史的事比較有名了,再舉一個不太熟知的例子:宋哲宗的原配皇后孟氏,因巫蠱罪被廢,她的對手婕妤劉清菁繼任皇后。

《宋史》里的記載很莫名其妙,先是孟皇后精通醫術的姐姐拿道家治病符水入宮,診治孟皇后女兒福慶公主,孟皇后震驚,向哲宗坦白,哲宗也沒有計較。後來又開始流傳皇后養母聽任宣夫人燕氏、尼姑法端與供奉官王堅行巫蠱,哲宗下令徹查,孟皇后宮中宮女太監被嚴刑逼供,於是孟皇后獲罪被廢。

當時我就奇怪:為什麼皇帝已經知道孟皇后姐姐帶符水進宮的事了,已經表明態度不反對。突然又追究起孟皇后的責任來了,為什麼突然冒出燕氏法端等人了。哲宗就這麼弄不清楚么?

通過一部歷史小說《御天香》的情節,我找到了另一本史書《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的記錄,終於找到了《宋史》中間漏掉的那一部分:

堅坐以家藏雷公式示法端,又以所得南方楓木,同法端即光教院造式作後禱祠,有「所厭者伏,所求者得」等語;式成,恐門戶幾察,以生棗覆之而入。法端坐與堅同造式,又嘗令堅求閭巷間,所謂驢駒媚蛇霧叩頭蟲者欲以進,後令佩侍上寢殿。燕氏坐上過後閤,作歡喜字燒符取灰,將置茶中以進,會上不欲茶而止;又用和水以灑御道,冀上數來;又令堅繪劉婕妤像,以大釘釘其心;又欲取五月中瘵死宮人燒秘灰,置劉婕妤寢,幾其以此疾患死;又取七家針各一,燒符置劉閤中,皆以厭惡,卒無驗。獄成,侍御史董敦逸錄問。

這一段文字明確記錄了當時所查到孟皇后等人行巫蠱的各種細節,包括用驢駒媚等物制媚葯,把病死者骨灰放到劉清菁宮室,用大釘釘在劉清菁畫像上等等,看來這還真不是冤獄。貼吧里還有網友找出了一段史料,在宋徽宗即位初,皇后劉清菁被流言困擾,曾要求對質,再審查孟廢后巫蠱案,聲明自己若干預審查就自願被廢,底氣十足。

南宋皇室改史料的原因也容易想清楚,因為劉皇后在宋徽宗時期就因干涉朝政被逼自殺了,算是罪婦。而孟廢后卻因北宋滅亡,作為宋高宗的嬸嬸被迎到南宋成了皇太后,一下子由巫蠱罪犯人變成母儀天下的皇伯母。宋高宗若不把嬸嬸的檔案洗乾淨,就是給自己的政權抹黑了。至於那個已死多年的劉皇后,從此就被背上了「奸妃陷害賢后」的罪名遺臭萬年了。


什麼是有價值的史料
我專註於這幾個範圍:「處理人情世故」、「管理學」、「心理學」、「行為模範」、「失敗教訓」、「心機謀略」、「傳奇故事」等。下面舉出幾個例子,供大家體會。

「處理人情世故」

漢武帝剛任命竇嬰做丞相,門客籍福去就便就便提醒他說:「您的天性是喜歡好人憎恨壞人,當今好人稱讚您,所以您當了丞相,然而您也憎恨壞人,壞人相當多,他們也會毀謗您的如果您能並容好人和壞人,那麼您丞相的職位就可以保持長久;如果不能夠這樣的話,馬上就會受到毀謗而離職。」竇嬰不聽籍福的建議,最終果然被漢武帝的舅舅田鼢陷害而死。漢景帝時的栗姬、漢元帝時的蕭望之、唐玄宗時的嚴挺之等很多人都是敗於處事不圓滑上。

東漢中常侍張讓的父親去世,雖然全潁川郡的人都去祭弔,但名流雅士都不屑去,只有陳寔獨自前去,給了張讓面子。 後來朝廷殺黨人時,陳寔就能從張讓手下保全很多人的性命(讓以寔故,頗多全活)。郭子儀接見盧杞時,知道姬妾們看到他醜陋的長相會笑,所以特意把姬妾全部叫開(及聞杞至,子儀悉令屏去,獨隱几以待之),盧杞後來害死顏真卿、楊炎、張鎰等人,並沒害郭子儀。明朝的李東陽與焦芳建立交情,使奸宦劉瑾礙於焦芳的面子不好整治李東陽,也是這個道理。


「管理學」

隋滅陳之戰中,李德林提供了非常好的用兵方略,但李德林沒有上戰場。滅陳後隋文帝授予李德林柱國,進封爵位為郡公,有人向高熲提出這會讓上過戰場的將士不滿(今乃歸功於李德林,諸將必當憤惋),高熲把話轉述給隋文帝,於是隋文帝中止對李德林的封賞。

唐太宗對房玄齡、杜如晦建議:「你們身為僕射,應當廣求天下賢才,因才授官,這是宰相的職責。近來聽說你們受理辭訟案情,日不暇接,怎麼能幫助朕求得賢才呢?」因此下令「尚書省瑣細事務歸尚書左右丞掌管,只有應當奏明的大事,才由左右僕射處理。


「行為模範」

為什麼乾隆帝極喜愛五阿哥永琪?因為永琪幼聰慧學,少習馬步射,武技頗精。博學多才,嫻習滿語、漢語、蒙古語,熟諳天文、地理、歷算。尤其精於天文演算法,所書八線法手卷,至為精密。著有《蕉桐幐稿》傳世。永琪工書善畫,尤長於書,與其弟皇十一子成親王永瑆齊名。可惜永琪早逝,沒能成為皇太子。

「失敗教訓」

漢成帝劉驁的兒子都被趙合德暗害,已過四十歲的劉驁只得考察自己的弟弟劉興和侄兒劉欣,從中選繼承人。但劉興的表現實在太差:西漢法令也不知道,《尚書》也背不出,吃飯也沒有禮儀,鞋帶鬆了也不系(令誦《尚書》,又廢;及賜食於前,後飽;起下,襪系解),給了漢成帝很差的印象。於是漢成帝選擇知法令又能背《詩經》的劉欣為皇太子。


[其他讀書方法的答案,多交流]:
如何系統的閱讀國內外各種文學作品? - 凡爾禮的回答
一年讀完 1000 本書會收穫到什麼? - 凡爾禮的回答
---------------------------------------------------------------------------------------------
2015年3月18日大修改,之間的答案太簡單。
2015年8月1日:二月河的「現在的反腐力度 讀遍二十四史都找不到」言論在知乎上有爭議,故刪去二月河例,用喬治·馬丁更換。


我有兩個簡單的方法推薦你看歷史書的時候用。
1.根據歷史書是西史還是中國歷史而購買或者列印一份地圖(中國歷史買現代地圖也無所謂,但是西方史最好還是弄個古代歷史地圖和現代地圖兩份),讀書上歷史到哪你就標註到哪。。這樣字體的文字到了你腦中就轉換成了一幅幅圖畫。

2.旁邊自己做個表,是按照時間來排序的。也許你在A書中看到的里程碑事件A,但又在B書中看到了里程碑事件B,然後兩個就能串聯起來了,旁邊做好這個是哪個書裡面看到的。時間長了,你腦子裡又多了一個歷史的縱軸。

祝好。


台灣大學的呂世浩老師在講《史記》的時候曾提到讀史的方法。
1、設身處地。把自己放在那個人的位置去想,每一個人物都想一遍,在那個環境下你會做什麼選擇。
2、揣摩通透。把每一個環境都想的清清楚楚,每一種可能性都想到。
3、體貼入微。做到以上兩點還不夠,想到每一種可能性是道理,但人不只有道理,人還有性情。
4、洞察表裡。做到以上三點就能洞察表裡,如此方能更好的理解歷史。

清代名臣左宗棠談怎麼讀歷史:
讀書時,須細看古人處一事,接一物,是如何思量?如何氣象?及自己處事接物時,又細心講古人比擬。設若古人當此,其措置之法,當時如何?我自己任性為之,又當如何?然後自己過錯始出。斷不可以古人之書,與自己處事接物為兩事。

宋代著名史學家呂祖謙,談怎麼讀歷史:
人二三十年讀聖人書,一旦遇事,便與里巷人無異,...,只緣讀書不作有用看故也。...。何取?觀史如身在其中,見事之厲害,時之禍患,必掩卷自思,使我遇此等事,當作何處之。如此觀史,學問亦可以進,智識亦可以高,方為有益。


簡單講,讀史就是不斷拿書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相互印證。


循著圓桌「閱讀50問」進來的,發現是個老題,很多珠玉在前,獲益良多。寒某一個多月以來一直在寒硯筆記 更新著自己的讀史方法紀要系列文章,並舉辦了一場 知乎live:外行閱讀歷史書籍的增效方法 ,現將系列文章篇章主旨濃縮在一個總方法論下,綜合談談寒某的讀史方法,並附上相應點位對應的文章鏈接,以供參考。

一句話總論讀史要選定「方向」積累、運用「抓手」解剖、摸著「石頭」過河、躲避「暗礁」誤區,時刻保持以史實為準、合理為據的審慎精深,從而達到接近史實與鍛煉思維的目的。

首先,在完成對中外通史的基本認知後(把高中歷史學紮實的程度),要儘早選定「方向」,展開積累,避免無頭蒼蠅式的亂撞。參照 讀史方法紀要(7)著重同維累積 ,所定方向可以是某個時期、某個地域、某個專題,選定的標準是「知識轉化效率」最高,也即最敏感、吸收最快、易於體系化、易於整合輸出。在高效率知識轉化中培植「深度興趣」,從而提升閱讀的驅動力,儘快完成對一個縱向的深度理解,進而為理解其他維度的歷史提供一個「參照系」,增進日後讀史的「舉一反三」能力。

其次,要運用 時間軸線、關聯網路、 歷史地圖、 制度流變、 歷史語言 等工具性「抓手」,各個熟練,綜合運用【點擊相應下劃線四字詞,可跳轉至相應文章】。從而達到提升識記效率、整合具象要點的目的,把散亂的歷史知識點,通過一次次具象工具的整合,趨近知識的體系化。

再次,在前述「定向」與「抓手」的基礎上,選好讀物、 借力名家、吃透概念摸著這三類「石頭」過河。摸石過河的主旨便是「循序漸進」,所謂「石頭」,可以理解為路標、燈塔與墊腳石。這裡重點提一下「讀物」石頭,讀物可分為「史普」、「專著」、「史料」,史普可用來引起興趣、稍微入門,專著是築基與進階的主力,史料則是研究對象需要借力慎讀,三者總體上存在一個「興趣」、「進階」、「研究」的段位層級,需要拾階而上。具體每一段位的讀法:史普讀物的讀法很簡單,具備基本的閱讀理解能力,再運用一些「抓手」便足矣;「專著」和「史料」需要有一定方法,可參考 讀史方法紀要(3)勤讀名家專著 與 讀史方法紀要(11)借力慎讀史料 兩文。其餘兩個「石頭」,詳見 讀史方法紀要(9)摸著石頭過河 。

再再次,讀史時要避免一些「暗礁」型讀史誤區,輕則耽擱時間,重則跑偏翻船。我在 讀史方法紀要(10)走近歷史細部 中,簡單列舉了四種,它們的共性在於:過分使用單一的工具或視角看待所讀歷史,急躁地想要在接觸不多史論的基礎上便得出一個結論,並莽撞地試圖拿這個單薄的結論去討論問題,很容易進入「虛」、「大」、「空」的窘境,甚至會陷入「假」、「亂」、「錯」的泥潭。

最後,我想解釋一下【一句話總論】裡面的讀史準據與讀史目的,談點務虛層面的233。

因為作為第一歷史的史實「一去不復返」,我們在讀史時便只能不斷通過第「1+N」歷史(各種史識)來追求趨近於第一歷史,史實本身恰似「絕對真理」、「絕對公平」這類概念,可求而不可得,是讀史時的高標,切忌陷入「唯真為史」甚至「一切歷史書都是編排出來的小女孩」的第一歷史原教旨主義之中,或一味求真、或懷疑一切。

而所謂史識,便是第「1+N」歷史,是對史實的記述與編排,乃至任何一個讀史者的基本印象。因為無法還原「第一歷史」,便只能退而求其次,追求合理解釋,在不斷推翻與確信「史識」的過程中,否定之否定地淬鍊思考方式,達到「讀史明智」的作用。但,解釋終究是解釋,再合理的解釋也可能被新出土文物、新開拓思路所證偽,所以讀史切忌陷入「唯一種解釋為尊」、「徹底腦補臆斷」等思維誤區。

史實與史識兩個目的與準據都有其優勢、劣勢與必要性,二者是讀史的兩翼,不可偏廢,駕馭二者的,唯有「審慎」二字。換言之,「審慎」是讀史的總安全閥,是對真實性、合理性兩大準據的平衡點,也是實現「求實」與「明智」兩大目的的平衡點


如果一個人愛讀書,那閱讀基本就是他這輩子除了睡覺之外最耗費時間的活動了。


而歷史書,屬於所有閱讀書籍類別里很耗費時間的那類。


歷史這東西,貌似都是過去發生事情,都靜靜地擺在那裡,但如果任選一段深挖幾下,常能看到風起雲湧、驚濤駭浪、斗轉星移、滄海桑田。

1、不要用考試的要求來閱讀歷史書。


這是很多中國人讀史的一個習慣。


讀歷史一定要重視史實的準確性,但不要過分苛求時間的準確性,只要大致記住時間段即可。


因為歷史都是「石化信息」,都安安靜靜地擺在那裡,想了解歷史的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工具和書籍隨時查詢它們。


讀歷史的基礎是首先要準確掌握歷史發展的進程和脈絡,別犯記錯國別和朝代的常識性錯誤即可。其實,這與人腦的記憶習慣相類似,人腦通常都只記得曾經發生過什麼樣的事情以及事件的過程和參與者,而對時間的準確度不夠敏感。


如果你不是立志想成為歷史學者,那就不必苛求自己把每個朝代的所有皇帝順序搞得清清楚楚。


如果你不是為了參加高考拿高分,就不必把歷史事件的年代和歷史人物的生卒年月日記得精準。

2、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從業領域,但作為普通人,我們不要拿別人的興趣愛好和事業成就,作為衡量自己優秀與否和事業成就的標誌。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人在某一領域甚至很多領域有短板是很正常的現象。


如果你歷史知識比較單薄,那就在精力允許的情況下閱讀一些歷史書籍就好,不要往深里使勁鑽,也不用羨慕歷史知識豐富的人,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自我提升過程,而不是為了炫耀和滿足知識或文化的虛榮心。


舉個例子:袁騰飛老師在通俗講史領域水平很高,而我一朋友則在建築設計上成就很高,袁老師在建築設計知識上的短板,並不影響其通俗講史的水平,而建築設計朋友在歷史知識上的欠缺,也不影響他在建築界的成就。


小技巧:


想知道一個人歷史學得好不好,可以是看他能否更快更準確的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


這和唐太宗說的「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 的道理是相似的。

3、閱讀歷史書時,大致了解歷史發展脈絡即可,把重點放在重大事件上。


比如歷史上發生了那些重大事件,代表人物或著名人物都有誰?過程是什麼?


了解和掌握了歷史事件,才能對某一段歷史時期有更深的了解,因為通常有什麼樣的時代才能發生什麼樣的事。


一個人基本了解歷史事件的好處在於:

(1)在社交場合不會露怯。

(2)可以作為社交的談資和工具。

(3)由於涉獵層面淺,所以不會佔用太多時間。

(4)學習渠道眾多且方便快捷。

(5)迅速激發人對歷史的興趣。

(6)讓原本不太了解歷史的人,通過快速學習找到自信。


了解歷史事件的捷徑:成語。


很多成語都有歷史事件做背景,而且容易記憶,這是了解歷史事件的捷徑,比如紙上談兵、暗度陳倉、草木皆兵等等。

4、在閱讀歷史書時,重點關注歷史人物。


這個記人與記事中的記人不同,此處的記人是指記住影響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人物。


歷史事件往往都跟重要的歷史人物有關,而創造歷史事件的歷史人物都不是光桿司令,一定身邊有著N多的名臣俊傑,這些人也都在關注的範圍之內,關注他們的身世、成長經歷、教育背景、性格、思維、觀點甚至怪癖,這個有助於你更好把握人的成長軌跡和加深對人的了解。


從職業和工作的角度看,最好能根據自己的所在行業和自身專業去學習歷史人物,因為行業其實就是人的從業環境,而從業環境對人的人格特質方面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它會影響幾乎所有從事環境內人群的人格特質。


比如說學廣告的起碼得知道李奧貝納和大衛奧格威,學護士的得知道南丁格爾,學物理的得了解牛頓和愛因斯坦,而不是簡單的記住他們的觀點和成就即可。

5、在閱讀歷史書籍記事、記人之後,要學方法。


去學習和體會歷史牛人處理問題的方式方法,是中國人最熱衷的領域,從孫子兵法到三十六計到厚黑學等等。幾乎每個喜歡讀歷史的人家裡都有幾本這方面的書籍,很多領導和管理者的辦公室和家裡除了商業書籍之外,最多的往往就是這類的書籍,這也是公開的秘密了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感受:歷史書讀了不少,但很多方法還是不會用。我感覺凡是身邊在閱讀史書方面受益較多的人,基本都是在現實生活中生存技能比較強和人格上比較有韌勁的人。


我不能確定這個觀點是否正確,但很多古代人的心理強悍程度、個人能力以及綜合素質,要比歷史書里塑造出來的印象要強很多。之所以很多方法用不好和不會用,可能真的是因為我們與這些先賢和牛人的水平有差距。

結尾的話:


(1)閱讀任何一本書及文章都不能代替你自己的獨立思考,包括你現在看到的我寫的這篇文章。


(2)戴維·麥克卡羅說:「歷史告訴我們來自何處,將走向何方「。你對歷史懂的越多,就會越節約生命,越早確定自己前進的方向。


(3)認真閱讀歷史和學習歷史的動力之一在於歷史具有公平性,而歷史的公平性體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創造自己的歷史。而每個人創造自己歷史的總和就是創造人類的未來。


已經有很多好的答案了,沒有看完,不知道有沒有人說到這一點,我覺得很重要的:不要從上帝的視角去看,以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去讀史。

看史書很容易陷進的誤區是我們已經知道整個大局的走向及結果,我們看的就像是沙盤上的一群群小人一樣,輕易的指點誰聰明誰功虧一簣誰又反被聰明誤——俗話說,站著說話不腰疼。
前面有不少答案說了,要了解各種背景,不能只看結果,要明白他們這樣行事的原因。然而還有一點,不要老看那些英雄人物。他們才華再高,也建立在無數個普通人的執行之下。我們大多數只是普通人,雖然無數人仰慕三國群雄並起眾星璀璨,但若真以普通人之身,沒有誰願意生活在那樣的亂世。亂世固然造英雄,卻不需要一個英雄來造亂世。
關於宋朝的爭論很多,可若真選擇過去,我情願活在宋朝,那是百姓生活最好的時代。

史書記載的皆非凡人,而歷史,全為凡人血肉所鑄。正如現在,我們正用的血肉來鑄就這一段歷史。
以史為鑒,記得那些讓人熱血沸騰的時代,世間蒼生如何;默默無聞的年華里,平凡生活又是何樣。

時刻記得,你我皆為凡人。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已經有很多如何讀史的回答了,我來說說如何避開讀史的誤區吧。這也是在我自己嘗試寫行業歷史時,被罵醒後獲得了一些經驗。

  史書往往是結果主義的,因為寫書的人知道整個故事的開頭、過程、結果,所以無論他怎麼寫,書中的人因為什麼變成王,因為什麼變成寇,都會在邏輯下慢慢匯聚成書,比如,歷史書上評價秦始皇,肯定是正面大於負面,這就是結果主義,這會成為誤區的一個開始。

  史書看多了以後,會產生一種錯覺,就是總以為自己會旁觀者清,看著書上動不動幾十萬大軍攻城掠地,不惜代價的廝殺,最後把自己當成是一將功成萬骨枯的主角。再者是看著政治鬥爭中犧牲小我,換取大局勝利的所謂 「識大局顧大體」 的價值觀 ,這些錯覺會讓讀史者的思維方式開始越來越脫離人群。

  我就因為這個被罵了很多次,因為我總是讓自己站在整個電子競技的高度上去描述整體的發展,於是就開始與具體的項目興衰距離越來越遠,也與玩家的距離越來越遠,他們的喜怒都被我忽視了。

  直到有一天,有個人回復我說:你批評DOTA的死忠玩家固步自封不顧電競發展的大局趨勢,但是電子競技不正是因為這些死忠玩家的固執和堅守而發展到現在的嗎?

  我被這句話敲醒了,那一瞬間我想起了另一句經常聽到的話:不要走的太久,忘記我們為什麼出發!

  顯然我的確是過於關注電競未來的發展,而忘記了電子競技本來就是為大家帶來快樂和夢想的,我不應該如此生硬去講項目的興衰,給他們的夢想潑冷水,這是我錯了。

  同時,我開始明白如今這個誤區已經成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史書讀的越多的人,越是認同「識大體顧大局」,這經常讓有些身居高位的官員和教授偶爾說出一兩句找罵,甚至反人類的話,比如,窮人就應該離開大城市!等等。如今,不但是政府高層,還是公司管理層,都會用這樣的思維方式去處理事情,卻忘記了立國之本是為民,公司之本是讓大家過上好日子。這就是因為走的太久,忘記了為什麼要出發。

  醒過來後,再讀歷史,我開始知道不但要從宏觀上看待事態發展,也要重視微觀上的細節變化,記錄電競行業的變遷,也記錄死忠玩家的感受,並且經常提醒自己,無論是站的多遠或者離得多近,都不應該忘記初衷。


《如何閱讀一本書》裡面講了如何閱讀歷史書。

閱讀歷史的兩個要點是:第一,對你感興趣的事件或者時期,儘可能閱讀一種以上的歷史書。第二,閱讀歷史時,不只要關心在過去某個時間、地點真正發生的事,還要讀懂在任何時空之中,尤其是現在,人們為什麼會有如此這般行動的原因。

歷史書接近小說,而非科學。但仍然能像閱讀論說性作品一樣來閱讀,也應該如此閱讀。我們要提出基本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每一本歷史書都有一個特殊且有限定範圍的主題。要把歷史讀好,就要弄清楚這本書在談什麼,沒有談到的又是什麼。比方說一本美國內戰的書,固然不是談世界史,可能也不涉及 1860 年代的美國西部史。雖然不應該,但它可能還是把當年的教育狀況,美國西部拓荒的歷史或者美國人爭取自由的過程都略過不提。如果我們要批評某一本書的時候,一定要知道它沒談到的是什麼。

第二個問題是歷史訴說的故事在一個特定時間裡。一般的綱要架構因此決定下來了。但是說故事的方法有很多種,我們要清楚作者的方法。他是將整本書按照年代、時期或者世代區分為不同的章節?還是按照其他的規則定出章節?他是不是在這一章中談那個時期的經濟歷史,而是在別章中談戰爭、宗教運動和文學作品的產生?其中哪個對他最重要?我們能從中找到作者的故事章節發現他最重視的部分。

我們只有在完全了解書中意義之後才能批評。就算歷史學家提供了資料來源,就算我們知道這些是相關的事實,我們仍覺得他誤解了史實。也許他的判斷失真,或者他無法掌握人類或者人性的事物。比方講太多高貴情操的「英雄人物」,需要抱有懷疑的態度。另一方面,我們在閱讀這方面的歷史主題時發現作者誤用了資料,我們發現他沒有讀過我們曾經讀過的某本書,他對這件事所掌握的知識可能是錯誤的。這位歷史學家並沒有完備的歷史知識。一個好的歷史學家要兼具說故事的人和科學家的能力。他必須像某些目擊者或者作家說一些事情確實發生過一樣。

最後一個問題是這與我有什麼關係?可能沒有任何文學作品能像歷史一樣影響人類的行為。歷史告訴我們人類過去所做的事,也經常引導我們做出改變。歷史會建議一些可行性。讀歷史書時常聯繫自身,我們要清楚可以從史實中認識到什麼東西,怎樣影響我們的行動。


為什麼要讀歷史書?如果只是知道一些故事,那二十四史和故事會的本質區別在哪?情節更複雜?

一個人可能可以對三國志人物故事倒背如流,但對他而言,就真的讀懂了歷史書么,一個人甚至可能對會典、實錄這樣的高級史書也爛熟於心,能夠隨意複述史料,這能夠說明他讀懂了么

如果只在這個層面,不覺得讀歷史有什麼意義,自然也無所謂「如何讀歷史書」,和讀故事一樣讀就行了,假如區別只是在於你所讀的那些是真實,或可能真實發生過的事。

所謂情懷什麼的,也太自欺欺人了吧。

不能回答這些問題,樓主的問題也就無從談起。

至於下面的很多答案,甚至贊同很多的答案,其實都只是把歷史當作故事書而已,那何必浪費時間在上面呢,人生苦短,又有什麼必要一定看一些發生在死人身上的事。


作為歷史專業,很實際的說,真是讀歷史學家寫的歷史書,先詳細閱讀簡介跟結論一頭一尾兩章節,知道大概內容,然後想全書閱讀又想讀得快的話,只讀段落第一句。這種方法主要是給作歷史研究的跟歷史學生用的。
偉大的哲學書跟偉大的歷史書有一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有偉大的錯誤。


今年正好上了一門老師領著我們讀書的課,加之下周要寫讀書報告,怒答!
上述答案基本涉及的是如何閱讀中國史書,但對於西方史書的閱讀涉及很少,我的專業恰恰使我讀了不少西方史書,這裡有一些心得。
1 了解作者和他的理論建構。西方的史學理論流派實在是很多,實證史學、年鑒學派……每個學派對治史的目標和方法論想法都不太一樣,同一流派內部的各個學者也有不同的想法。在讀書之前,最好先上維基了解一下作者和他所持的史觀。比如實證史學派的學者會有大量考證的內容,年鑒學派則會用社會科學(經濟學、心理學等等)的方法研究歷史。這些閱讀前基本的背景材料都是很必要的。
2 認!真!讀!前!言!我的老師說過,當你沒有時間讀一本書的時候,讀前言,就知道這本書講什麼了。對於史書來說,這本書寫作的目的、所涉及的領域、年代,以及使用的原始材料,基本都在前言里說的很明白。讀書之前先弄明白大概關於什麼內容的,才不至於一頭霧水。
3 先速讀再慢讀。這是我多次寫讀書報告得出的結論。歷史書籍一般而言信息量都非常大,在對這個領域不熟的情況下,如果一開始就精讀,非常有可能啃兩章就很累很暈看不下去了。我一般會用一個小時很快的翻閱一下每個章節的內容,試圖理順作者大的思路。這個時候對書的脈絡有了一定掌握,再反過來慢慢讀,每個章節的內容會更容易理解。
4 寫思維導圖。每讀完一個章節,我會把書合起來,在白紙上寫下來我能想到的關鍵詞和核心論點,然後簡單寫一下它們之間的關聯,然後再翻開書讀一遍,看看有沒有重要的點被我遺漏,補充進去。這樣基本能保證你讀一章就能消化一章。全書讀完再做一張大的思維導圖,基本就能把書讀到肚子里去了。
5 看看其他人的評論。西方史學的現象級的著作基本已經流行了很多年,會有專門研究這本書的論文或者書,找來看看,會讓你對書的了解更深入。當然,這已經是另一個範圍的讀書了。

希望對想要認真閱讀西方史學著作的人有一點啟發!


大學本科時學的是歷史專業。結果在四年里一直陷入了一個誤區:重理論輕史實。把大部分的時間都放在了史學理論上面去了,每次去圖書館借書都是那些大家的研究著作。並且當時還限制了許多條條框框:著作不是古籍、中華書局、三聯書店出版的不看;不是名家的不看;不感興趣的不看......結果就變成了一個空談義理、毫無史實的人,當時以為那些史實都是入門級的,自己不需要閱讀,久而久之,基本事實就越來越匱乏。以致現在想起來都感慨萬千啊。

現在走入社會,看歷史書就變成了興趣,不會再給自己限制那麼多條件,當然上面的三條還是我選擇書的標準。

至於如何讀?個人感覺,既然是歷史書,就要跟歷史背景聯繫起來。也就是說,你要知道你讀的這部書所記述的大致背景。你讀到某些章節時,要能夠想到在與此相關的歷史事情。千萬不能以今否古。

不要希望讀一本書後立馬就覺得自己的覺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歷史書籍需要慢慢讀、慢慢品。有時一個章節就需要你慢慢品。上學時,老師上課,講到課本上的一句話,問我們會出現書中描寫的情況時,大家都不清楚。結果老師花了一節課來給我們講這背後的事情。期間老師旁徵博引,讓我肅然起了敬呀。原來書上表面的一段話,背後就有這麼多的歷史信息。需要慢慢讀。

讀的時候要記得帶個筆,有感悟時要及時記下來,不要擔心自己的感悟是不是很幼稚或者擔心在書上亂畫是不愛書的表現,書買來就是讀的,那些被放在柜子里的都是當擺設的。以後再看這部分的時候感覺自己的感想有沒有發生變化,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麼。為何當時沒有這樣的感覺呢,這樣其實也是鍛煉自己的一個方法。

話說當年金庸創辦《明報》寫社會評論。好多人都驚訝於金庸的對時事預見性。有人就問他是不是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他回答說,我熟讀二十四史。中國人的辦事方式雖然千變萬化,但都跑不出二十四史, 把二十四史讀完了,還弄不懂現在的一些事情嗎(很久以前看到的一篇文章,具體的記不清,但內容大致如此,此處引用,只想說讀書的一些好處,若與原話有出入,也是無心)

最後一段:毛主席也是熟讀歷史書的。

看完後,就會覺得,讀歷史書最大的方法是有興趣。若是沒有興趣,再好的方法也不行。


對於中國歷史,讀了不少歷史書了,介紹一下自己的想法吧:


先觀其大略、再尋其脈絡。

建議的讀書順序:

首先推薦《中國歷代戰爭史》(18冊)。
原因:有地圖!左圖右史才能對整個歷史格局有一個比較明確的把握。
如果時間有限,推薦讀第一冊(春秋)、第二冊(戰國)部分。中國歷代政局變幻,地理是不可不重視的因素。春秋戰國充分展現了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地理特點,之後幾千年的政局變幻,似乎是基本逃不出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的博弈規律。
吐槽:18冊實在太多,至今沒全讀完啊摔!
註:感謝@陳桂雄 知友提到該系列書中包含很多史料上的錯誤,在下才疏學淺又疏於考證,朋友們閱讀時還請留意。然後終於已經讀完了。

然後推薦錢穆《國史大綱》(2冊)。
原因:歷史不僅僅是戰爭,文化、制度等等其他因素也精彩絕倫。錢穆是中國思想史的大家,《國史大綱》是他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實如果對思想史有興趣又有足夠耐心的話可以讀一讀他老人家的《中國思想史論叢》(10冊)。時間有限的話可以讀一讀《中國思想史》,挺小一冊。)
再吐槽:《中國思想史論叢》(10冊)好虐心,讀到心力憔悴,讀書請謹慎。

(2016-1-23補充:想要了解思想史,可先讀胡適《中國哲學史大綱》、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明確其脈絡再讀錢穆......我讀書次序又反了好像...)


2013-12-30補充《呂思勉談中國歷史》,上冊可目為中國文化史制度史,分門別類,簡潔而條理清晰,可以作一個大致的了解,更推薦在讀完《國史大綱》之後與之參照著看。)

之後推薦費正清主持的《劍橋中國史》(11冊)
原因:角度更中立。內容涵蓋秦漢以降的大部分中國歷史。
但非常遺憾的是沒有南北朝部分與兩宋部分!時間有限的話選擇《劍橋中華晚清史》(2冊)、《劍橋中華民國史》(2冊)。
這裡就不吐槽了。

以上是用來構建整體框架的

關於中國歷史脈絡,推薦黃仁宇的大歷史觀點,比較著名的是《萬曆十五年》。
備註:他的所有書其實都值得讀一讀。

至於對歷史更深入的探討,力所不及。泛讀過
陳寅恪(治南北朝、隋唐史)《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黃仁宇(明代財政制度)《十六世紀明代中國之財政與稅收》

2014-9-28補充:呂思勉先生的斷代史,目前讀了《兩晉南北朝史》,大致體例是上冊為較為正統的政治軍事史,下冊介紹經濟文化制度等方面,偶爾加以點評,非常精彩。)


其他:《廿四史》、《資治通鑒》。我只讀了《史記》、小部分《資治通鑒》。但是作為傳承已久的歷史著作,可以說是歷史研究的基礎吧,有空讀一讀想必不錯。
2014-4-4補充:終於...淚奔...看完前四史了!愛好三國的,《三國志》不能不看!裴松之的注釋(差不多是一本「新三國志」了都)不能不看!)


(2016-6-23補充,

關於歐洲史,推薦亨利·基辛格《大外交》

關於整個文明歷程的視角,推薦

賈雷德·戴蒙德《崩潰:社會如何選擇成敗興亡》、《第三種黑猩猩:人類的身世與未來》、《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伊恩·莫里斯《西方將主宰多久》)


最後總結一下,讀史書,我以為有三個目的:一是知史實,二是觀變遷,三是推演文明的進程


首先要有看小說的心情
然後最關鍵的是要有八卦精神


首先是要明確對部分歷史產生興趣,例如看個《三國演義》的電視劇或玩個《三國志》突然對三國這段歷史產生了興趣,ok,下一步買相應的書;

其次,先看看好玩的讀物,仍以三國舉例,玩了《三國志》之後買本章回體的《三國演義》看看,這個時候至少對人物與事件產生了初步的認知;

再後,讀《三國志》此類史書,更好地了解每個人,如果能力足夠,可以開展主題閱讀,將此時期相關書籍統統讀罷,相信你對此段歷史已有一個很好的認知了;

最後,多讀些經傳,這樣你會對人物的決策有了一個更好的認知,同時也能更清楚地明白當時的政局、利害關係等等,這個時候你就能夠跳出史官的觀點,俯視這段歷史了。


一個業餘愛好是歷史在學文科的理科生答一下。
只是想說說自己的閱讀經歷而已。
小時候父母就經常給講故事,由於父親對傳統文化的偏好,我的睡前故事都是桃園結義,王冕學畫之類的。後來零零散散認了些字就開始自己看,我記得我有本父親出差帶回的中外神話童話大全,開頭是茶杯的故事,最後是藍彩和的傳說。白話,無拼,偶爾有小圖,黑白。原來認不全字,又不會查字典,看書基本連蒙帶猜,所以剛入學的時候,經常被問這個字或詞什麼意思,只能說知道意思但說不出來,或者是會寫但念半邊。
小學的時候大概是能找到什麼看什麼,多半是封神榜楊家將說岳之類的。歷史一塌糊塗,我當年真以為楊家將把遼給打趴下了。。。後來父親給買了一套上下五千年,才捋順了唐宋元明清。
也許是父親的影響,也許是看古典文學比較早,我一直都對中國古代感興趣。後來讀這方面著作完全不排斥,一到外國歷史就分不清查理一二三四。
私以為,要是純興趣閱讀,那麼純粹是興趣決定。但要是學術上的,就應該會分析歸納總結比較。(學習方法很重要)


我喜歡讀歷史書。但是在30歲之前很少去思考or質疑,真正開始帶著自己的觀點去讀史可以說與網路分不開的吧。
舉個例子吧,明朝那些事兒,品三國,是現代人的視角,用現代人的語言來講歷史,不過這種書看多了,新鮮感逐漸淡去,未免有些疲勞,希望再看些有不同視角的書。
於是,開始看<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彷彿打開了一扇門,真想對袁騰飛們說:看看,這才叫做學問!
不得不服啊,民初那一代學者。
後來,又開始看黃仁宇,我覺得這應當是二十世紀世界範圍內歷史學的水平的作品吧,我說的是<萬曆十五年>。可以與明朝那些事兒參照一下。
裡面有一個問題,書中有答案。
說,清明上河圖中,為什麼只有牛車?


看了樓上的,感覺自己的歷史學的比較粗。我更喜歡從歷史裡發現規律,來預知未來。歷史都是重複的。
歷史事實是形而下的,歷史規律是形而上的。只關注形而下,不思考形而上,讀了也作用不大。讀完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如果看不到世界大勢,白讀。所以我看到有的人反對私有化,反對西化,想送給這些人一句話,你歷史沒學好。


推薦閱讀:

五代十國的歷史記載很多,故事也十分精彩,為什麼就不如三國故事出名,被人熟知呢?
歷史上有哪些殘忍的科學實驗?
每次讀兩晉南北朝歷史都因人物繁多而讀不下去,怎麼辦?
荊軻刺秦失敗真的是因為他劍術差嗎?
清代叫起和叫大起皇帝與大臣都是穿常服嗎?

TAG:閱讀 | 學習 | 歷史 | 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