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一貫沉穩老道,但成為大總統後,為什麼要在短時間內冒失草率地稱帝呢?


這題如果讓@yolfilm 叔來回答,恐怕答案只會更激烈,我先以折中的態度回答兩句吧。

首先,tg的正統教育,容易讓人把袁世凱看得太低。怎樣低了?只是佔據道德制高點,對袁在極其高明毒辣的手腕(絕不在毛之下)和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貢獻幾乎隻字不提,比如袁早年在朝鮮的叱吒風雲,比如袁對中國現代警察制度和中國現代軍隊建設的貢獻,都沒怎麼講。

其次,由於這些事兒以前提得太少,所以乍一拿來,容易矯枉過正,把袁看得太高。這就是近年一些自由派的念想,也正如本題下幾個答案所寫的,把袁當成懷揣君憲理想的民國國父,以及假如當年國民黨不怎麼地,假如袁不稱帝,就怎麼怎麼地。袁是個強人,但這些想法,明顯超出了袁的能力。就算袁推出一套《中華民國約法》,可那套約法即便實行也不過是個獨裁憲法,何況那只是袁過渡性的便宜之策呢。

那麼袁到底是個怎樣的人,想清楚這個問題,才能更好地回答主問題,為什麼袁急著稱帝。

首先,從本質上來說,袁仍是中央集權的傳統中國思想體系下的舊官僚(跟「士」不一樣,就是官僚),而且就手腕而言,中後期基本算得上這一體系中頂層的角色。處在這種身份,以袁的野心和政治操守而言,位極人臣是不夠的,何況袁居相位的大清,已經實際有四分五裂的趨向,當這個宰相(雖清無相,但袁後期的權勢大致相當)也沒啥意思。所以,做皇帝是他必然的指向。

其次,那袁的那些革新之舉改如何解釋呢?其實,他的方式仍然不脫「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範疇,只是西學肯定是用了,是否有中學這個體還很難說,照我看袁這種功利主義者,只是走一步看一步,順勢而為。但袁還是比同時代其他洋務派要厲害,為什麼?他的洋務不只是機器大炮工廠,而部分上升到制度層面。雖然制度層面的革新,未必是袁刻意為之,很多時候都是為了更好在物上利用起來便宜才順勢而為,但由於少了傳統士大夫「中學」的束縛,他不必顧忌一些糾結的道德問題,更不用想康有為那樣,搞點新意思還要托古改制,只要他覺得可以好用,搞就是了。所以,清末有一說法:有學有術是端方,有學無術翁同龢,不學無術岑春宣,不學有術袁世凱。雖和端方都是「有術」,但手段可厲害多了。

上面兩點,一個指明了他的最終目的,一個指明了他的手段,但似乎還是無法解釋他為什麼「愚蠢」地在彼時稱帝。特別是勢,這麼個順勢而為的人,為何會逆潮流而動呢?

我們看歷史,都是坐在今天看當年時局,須知旁觀者清,當局者迷。讓我們來看看從當選大總統到稱帝的袁世凱是在什麼狀態。

首先,袁的北洋新軍跟辛亥革命軍交戰,基本沒怎麼吃虧,而且真打下去,武漢是能啃下來的。這支除了袁誰都調動不了的軍隊,為袁提供了最基礎的實力。老子手裡有槍,而且是全國最厲害的槍,你能拿我怎地。後來國民黨鬧二次革命,很快便遭彈壓,這也成了袁心中最得力的資本。

其次,袁兩頭騙兩頭瞞,不管手段多麼卑鄙,但他成功地解除了辛亥危機,一舉成為全國名義上最高統治者,同時也可以說是聲望最高的政治人物。即便後來宋教仁案、二十一條(二十一條的實際傷害遠小於當時輿論的效果)等對此有所損傷,他仍然聲望極高。

有聲望,有軍隊,這時候已經很滿足了吧,還不夠,咱們還得聽聽洋人的建議。於是古德諾登場了。其實看古德諾的文章,其中不無道理,但估計是伊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讀得少了,他只了解憲法,卻看不懂中國,更看不懂袁大總統。袁大總統在乎的只是他那套理論的結果,至於結果之上的限制和結果之下的法學基礎,我想他是不會懂也不想懂的。

洋人也覺得可行,那麼……這時候,上有此意,下必效之。袁身邊「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出場了,比如比他爹想當皇帝還甚的克定太子,比如政治思想界的大奉先楊度先生。炮製假報紙,各界人民的擁戴,能打造的輿論氛圍都造出來了。按照袁往常的智商,這些裡面的貓膩他不可能看不出來,但此時的袁,已經走火入魔了。再加上傳說袁氏家族代代不長命。

「我說,袁哥,我們動手吧,再不動手就來不及了。」「他說:『哦——也——』」

於是就出現中國歷史的鬧劇,袁世凱個人的悲劇。

基本民意其實沒什麼作用,就算普通老百姓還認還希望有皇上,但在那個時候又有幾分發言權。重要的是實權派。辛亥本就是一場督撫革命,袁的權力也是建立在他皇皇一個北洋系統對全國的控制力上的。可問題是,太平天國以降,亂了這麼多年了,地方早就各自為政。到了辛亥滅了大清和皇上,也挺好啊,倒不是說民主共和就多麼深入人心,起碼從此就不用下跪了不是,起碼我沒了念想,人家也難有了不是。袁某人恩威並施之下,大家還能勉強聽話,但宮裡還有個被你親手民主共和掉的小娃娃,你又跳出來說自己是真龍,真龍?你不過是只西山大蛤蟆!所以袁稱帝後,各地督撫包括北洋系統的都紛紛表示不服。百姓支持不支持袁可以無視,督撫們要鬧起來,他哪兒吃得消。於是……

歷史沒有如果,精明如袁,也沒料到最終是糊塗而死吧。不做這皇上,說不定還能多幾年活頭。


稱帝沒錯,錯在沒有一支現代化的政黨支持,對工業化時代的政治運作模式欠考慮。從曾國藩開始,傳統文官約束武官的力量就已經失去了,各地軍頭尾大不掉,國民黨也沒解決這個問題,軍人服從政治這一點,是本朝的政委制度才最終搞定的,袁世凱失敗,實際上就失敗在這個上面——手下的將領太容易被策反和引誘。

傳統的君主+大將關係,是打天下打出來的,袁世凱和六鎮都統缺乏鮮血契約,關係本來就不夠牢固。

想操作這個事兒,也不是不行,但是得忍耐。

先建立起一支私兵,在京師周圍和東北屯田,恢復人口,用外交手段拉住西北軍閥,進軍中原和蘇北,確定對中國人口密集區域的控制,放棄兩湖和蘇南,在倭和毛之間搞平衡,快速進行工業化,扼守險要(壺關,潼關,太行,南陽,襄陽,合肥,徐州),將士虎睡,等西南,兩湖,兩廣,蘇南軍閥確定勢力範圍,這個過程大概是四十年,袁家二代在位。

政治上組建現代化政黨,確定領袖——政治決策核心團體(八九人內閣)——軍隊三位一體。

三代人統一,應該還是做得到的。

————————————————————————————

當然,以上是架空小說內容。

實質而言,是袁世凱對未來中國還要分裂四十到五十年的歷史趨勢看的不透,以為可以搞君主立憲,野心範圍就錯了,還指望建立中華帝國,可笑。要稱帝,就要徹底放棄南方,做得到么?做不到的。

袁世凱身邊的徐世昌等人,也基本都不知道未來怎麼玩,兩個字,維持。

這就不是大志了。這是喪心病狂。

歸根結底,對亂世的殘酷性缺乏體會。一心想把大一統的面子維持下去,反而把整個北洋集團的前途葬送了。


袁世凱為何至死都沒有正式登基?

在袁世凱復辟鬧劇中,最令人捧腹的莫過於「太子」袁克定偽造《順天時報》來矇騙老頭子一事。不錯,《順天時報》是袁世凱每天都要讀的,因為這份報紙不僅發行量大,而且是日本人在天津所辦的漢文報紙(從中可以看出日本政府的動向),而當時袁世凱對日本的態度是最為敏感的。「知子莫若父」,反之亦然,袁克定為了促成老頭子稱帝、以圓自己的「太子夢」,竟然不惜偽造了一份專門刊登一些鼓吹帝制、擁護袁大總統做皇帝之類消息的假《順天時報》,並每天偷梁換柱地送給袁世凱看,這就不得不說是一樁奇談了。
據袁世凱最寵愛的三女兒袁靜雪回憶說:「假版的《順天時報》是大哥(袁克定)糾合一班人搞出來的,不但給父親看的是假版,就是給家裡其他人看的也是假的。大哥使我們一家人和真實的消息隔絕了開來。不料有一天,我的一個丫頭要回家探望她的父親,我當時是最愛吃黑皮的五香酥蠶豆的,於是讓她順便買一些帶回來吃。第二天,這個丫頭買來一大包,是用整張的《順天時報》包著帶回來的。我在吃蠶豆的時候,無意中看到這張前幾天的報紙,竟然和我們平時所看到的《順天時報》的論調不同,就趕忙尋著同一天的報紙來查對,結果發現日期相同,而內容很多都不一樣。我當時覺得非常奇怪,便去找二哥(袁克文)問是怎麼回事。二哥說,他在外邊早已看見和府里不同的《順天時報》了,只是不敢對我父親說明。他接著問我:『你敢不敢說?』我說:『我敢。』等到當天晚上,我便把真的《順天時報》拿給了父親,我父親看了之後,便問從哪裡弄來的,我便照實說了。我父親當時眉頭緊皺,沒有任何表示,只說了句:『去玩去吧。』第二天清晨,他把大哥找了來,及至問明是他搗的鬼,父親氣憤已極,就在大哥跪著求饒的聲音中,用皮鞭子把大哥痛打了一頓,一邊打,一邊還罵他『欺父誤國』。從這以後,我父親見著他就有氣,無論他說些什麼,我父親總是面孔一板,從鼻子里發出『哼』的一聲,不再和他多說什麼話,以表示對他的不信任。」
袁克定雖然在緊要關頭失去了老頭子的信任,不過他還有一個殺手鐧,那就是令袁世凱揮之不去的「家族魔咒」。這事說來也蹊蹺得很,在袁世凱家族中,外出做官的從沒有活過60歲的,如袁甲三、袁保恆、袁保齡、袁保慶,乃至袁世凱自己的父親袁保中,也系壯年而終。由此,60歲這道大關也就成為壓在袁世凱心中長久的夢魘,揮之不去,而從民國建立後開始,袁世凱的身體每況愈下,這更是令他感到疑神疑鬼。
在年屆六十的大限即將來臨時,袁克定一再進言,宣稱「只有稱帝才突破這一魔咒」,這就不能不對袁世凱產生強大的吸引力了。是啊,皇帝乃「九五之尊」,位極天下,世界上還有什麼比這個更尊貴呢?或許,這個魔咒真的不敢侵犯「真命天子」?要說起來,袁世凱在那個時代也是迷信的人,稱帝一事若全怪在袁克定身上,也不公道。
和袁克定熱衷於帝制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袁世凱的二兒子袁克文(字寒雲)卻對此漠不關心。不僅如此,這位「皇二子」甚至還寫了首諷父詩,可算是民國古體詩中難得的佳品:
乍著微棉強自勝,陰晴向晚未分明;南回寒雁掩孤月,西落驕陽黯九城。
駒隙存身爭一瞬,蛩聲警夜欲三更;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
詩的最後兩句是重點,無外乎勸老頭子千萬「莫到瓊樓最上層」,否則站得高,跌得重,老本全賠光光。可惜的是,袁世凱書讀得不夠多,蘇東坡在《水調歌頭·中秋》中也說,「高處不勝寒」,而他頭腦一時發熱,竟已忘卻了。
在一番緊鑼密鼓的準備後,袁世凱揖讓再三,最終接受了國民的「擁戴」,真的要改制當皇帝了。正式登基的黃道吉日定在1916年1月1日,在此之前,袁世凱決定先舉行一次百官朝賀會,日子讓袁克定來挑。袁克定急不可耐,說:「就明天,12月13日就是個好日子!」
次日上午,袁世凱在中南海舉行百官朝賀會。由於時間倉促,事前也沒有做什麼準備,前來朝賀的官員只包括在京的官員,地方大員們都沒有參加。滑稽的是,這次朝拜既沒有統一服裝,也沒有規定程序,來賀的官員有的穿著長袍馬褂,有的則身著西裝禮服,武官更是戎裝入賀,而有的閑職人員乾脆穿著便服就來了。
儀式由袁皇上的「御乾兒」段芝貴主持,但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皇上竟然命朝賀時行三鞠躬禮,他想像中的三叩九拜竟然無從施展,令他懊惱不已。當天9點整,在四名武官的引導下,袁世凱來到居仁堂,但他並沒有穿上大家所猜想的那身價值百萬的龍袞服和皇冠,而是身著大元帥戎裝,甚至連帽子都沒有戴(因為他素來討厭那頂插羽毛的元帥軍帽)。不過,這反顯得他那大腦袋更加油光鋥亮,彷彿紫氣東來,洪福齊天。
儘管文武百官已經分成班次,但段芝貴是個武人,也不懂得什麼司儀的規矩,還沒有等袁皇上就座,他自己搶先拜了下去,而旁人也因無人指揮,參拜時亂七八糟,有鞠躬的,有下拜的,也有喊「皇帝萬歲」的,參差不齊,反弄得袁皇上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躊躇半天,只是左手扶著御座龍椅,右手還手掌向上,頻頻向鞠躬叩拜者點頭示意。
朝賀儀式結束後,袁皇上便讓大家散去,各自回去上班,就連筵席都沒有請大家吃一頓。等大家走出居仁堂後,這才回過神來:這朝賀儀式也未免太簡陋、太節約了吧!就跟平常一樣,好像是關門做皇帝,偷偷摸摸、見不得人似的……這算怎麼回事嗎?
可不就是這樣,等到蔡鍔、唐繼堯等人在雲南舉起「護國」大旗,袁世凱只好將登基日期後推,說要等平定了叛亂再行登基,不料這一推就遙遙無期,而護國戰爭也非一時半會能結束的,結果袁世凱至死都沒有正式登基,充其量也就是個「關門皇帝」。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新王朝建立之後都要「徙居處、改正朔、易服色、變犧牲」,這「犧牲」祭品變不變倒無關緊要,國都也是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因此「徙居處」也就大可不必;但在「改正朔」上還是需要做做文章的,那就是在1916年後廢民國五年而改行洪憲元年,曆法也改用《洪憲元年曆書》;至於「易服色」,按今文經學的「夏黑商白周赤」的三統循環理論,洪憲王朝應崇尚紅色,因而登基三大殿的廊柱都要刷成紅色,瓦也要換成紅瓦,以示喜慶。
除此之外,皇帝登基得對有功之臣封王賞爵,好處均沾,但這裡也遇到了一點小問題,那就是之前的故人舊友,袁皇上也不好意思讓他們稱臣,於是便想出列入舊侶(計有載灃、奕劻、世續、那桐、錫良等數人,均為前清王公或者名督)、故友(計有徐世昌、趙爾巽、張謇、李經羲,即後來的「嵩山四友」)、耆碩(王闓運、馬相伯等)三類,這些人可以享受不臣之禮。至於各省將軍、巡按使、護軍使、鎮守使、師旅長以上人等,分別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見者有份,一口氣就封了128個,就連已故的前國務總理趙秉鈞也追封了一等公。
在這歡快的日子裡,也有不和諧音,譬如朝賀儀式上,前陸軍總長、老部下段祺瑞和前副總統黎元洪(袁世凱做了皇帝,黎副總統當然就成了前副總統)就不曾前來。袁世凱給黎元洪封了個「武義親王」,不料這前副總統卻屢加拒絕,不肯接受。這事傳出去後,一首童謠也不脛而走:「好江山,做不牢;好江山,坐不牢;親王奉送沒人要!」
袁世凱稱帝過程中,曾追隨他多年的兩位老友嚴修和張一麐卻對復辟帝制明確表示反對,他們一再勸阻袁世凱不要走上這條絕路,但袁世凱終究未曾醒悟。開弓沒有回頭箭,世界上終究沒有後悔葯可吃,在後來取消帝制的當天晚上,袁世凱把張一麐找來談話,極其悔恨地說:「我當時沒有聽你和范孫(嚴修的字)的話,現在想來真是又悔又愧啊!范孫跟隨我多年,從來沒有跟我提起過什麼官階升遷;你在我的幕府中也有十幾年了,也是從來沒有提過什麼個人要求。可見那些淡泊名利、榮華富貴、功名利祿的人是多麼的可貴,這才是真正的國士啊!那些曾經推戴我的人,難道他們真的是為國為民嗎?他們今天推戴我為皇帝,明天就可能反對帝制,這種人真是比比皆是哪!總之,我辦事情的時候多,讀書的時候少,這也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別人。」
最後,袁世凱沉痛地說:「只是誤我事小,誤國事大,當國者不能不引以為戒啊!」
到最後,袁世凱的身體也頂不住了,稱王稱帝非但沒有幫助他破除家族魔咒,反而加速了他的死亡。據袁靜雪回憶說,在1916年的元宵節,正當全家人圍在一起吃元宵的時候,六、八、九三個姨太太為了「妃」、「嬪」的名分又在袁世凱的面前大聲爭吵了起來。袁世凱見後長嘆了一口氣,說:「你們不要再鬧了!你們都要回彰德去,等著送我的靈柩一塊兒回去吧!」說完,袁世凱便起身回辦公室了。當時護國戰爭已經爆發,袁世凱整日憂心忡忡,精神不振,再被家裡這麼一鬧後,袁世凱從那天開始便飯量減少,慢慢就懨懨成病了。
在各方要求總統退位的聲浪中,袁世凱方寸已亂,退位心有不甘,接著開戰又有所不能,弄到最後,心力憔悴,他的身體也垮了。到了1916年5月的最後幾天,袁世凱已經不能辦公;6月5日,袁世凱一度休克昏迷;延至6月6日的凌晨6點,袁世凱終於一命歸西。
袁世凱在清末的時候得過軟足病,這也是當時攝政王載灃將他開缺的由頭。辛亥革命爆發後,袁世凱復出,在入宮的時候還需要僕役攙扶。這一次,袁世凱得的病是膀胱結石導致尿毒感染全身,原本這個病是不會導致生命危險的,但袁世凱為人比較固執,一直不肯看西醫、不肯動手術(大概也是因為發病的位置特殊,羞於啟齒),加上帝制後的種種不順,急火攻心,更是加重了他的病情。
等到病情急劇惡化、小便不暢後,在袁克定的堅持下,袁世凱才讓法國醫生貝希葉前來診治,但此刻為時已晚。貝希葉建議袁世凱到醫院去動手術,或許還有一線生機,但被袁世凱拒絕。在這種情況下,貝希葉只好在袁世凱卧室給他導尿,但此時導出來的全是血尿。袁世凱自知不起,便急忙讓人把徐世昌和段祺瑞找來,並把總統大印交給徐世昌,說:「總統應該是黎宋卿(黎元洪的字)的,我就是好了,也準備回彰德去。」
據說,袁世凱在6日凌晨昏厥復甦之後,對侍疾在側的老友徐世昌低聲說「楊度楊度,誤我誤我」;也有人說,袁世凱臨終時說:「是他害了我!」袁世凱也沒說這個「他」到底是誰,一般人都認為指的就是大公子袁克定。要說這復辟醜劇,袁克定還真要負一半的責任,他自己想做太子想瘋了,結果是把老頭子推到火上去烤,害得袁世凱一代梟雄,最後為這豎子所害,落得個可惜可笑又可嘆的千古罵名,真是窩囊至極。袁克定這個人,不文不武,品不高,德不顯,糊塗半生且不說,晚年還好男寵,結果因此而傾家蕩產,潦倒而終。袁世凱有這樣一個太子,又怎能不敗?
由於袁世凱死的時候仍舊是在職的總統,因此黎元洪在繼任總統後還以在職國家元首的規格給他治喪。當時中央政府除了撥款五十萬公款用於喪葬費用外,還通令文武機關下半旗、停止宴樂27天,民間娛樂也停7天;文武官員和駐京部隊一律佩戴黑紗;設立「恭辦喪禮處」,以曹汝霖、王揖唐、周自齊三人承辦大典喪禮,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三人總負責。
袁世凱死後,那些在護國戰爭中明裡暗裡反對他的袍澤故舊也紛紛「冰釋前嫌」,或親自或派隨員趕到北京沉痛悼念老領導,所以袁世凱的葬禮也辦得風風光光,備極哀榮。最可嘆是那御乾兒、奉天將軍段芝貴,他在得知袁世凱死訊後急忙從關外星夜兼程趕來,等到了新華宮靈前更是呼天搶地,涕淚漣漣,不知道的人還以為死的就是他親爹(真是孝子!)。
由於袁世凱的葬禮過於奢華,最後結算的時候發現入不敷出,政府所撥的專款扣去葬禮費用後不足以建造墓地工程。為此,徐世昌、段祺瑞、王士珍等八人聯名發起公啟,請求社會各界人士解囊相助,最後又湊到25萬元,才最終結束了袁世凱的喪事。
一代梟雄,落得如此下場,豈不可悲可嘆?

本文摘自《民國原來是這樣》,金滿樓著。


所謂「沉穩老練」,只不過是一個舊時代官僚的沉穩老練。
換而言之,這是一個有帝王思想時代的老練沉穩,並非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已經不拿帝王當回事的年代。
所以,袁世凱越沉穩老練,越是內心渴望帝王之位。
當然,看上去袁世凱好像比曾國藩(幕僚勸其篡位)和朱元璋(廣積糧緩稱王)要猴急了一些,其實不然。
曾國藩和朱元璋的權力地位和實力不能和袁氏想比,袁世凱手握新軍,身為前清總理內閣大臣,而後民國總統,可謂天字第一號,這個位置不過離皇帝一步之遙而已。
倘若各方面成熟,袁世凱成為皇帝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中國進入立憲帝制也不是不可能。
我始終不認為袁世凱做皇帝是一個多麼不對的事情。


1:他自己本身的皇帝情節;2:袁克定給他定製的《順天時報》;3:大權在握,容易膨脹。個人意見


樓上回答的我也是醉了,人家問的是什麼,你們在說什麼???

岳不群這麼一個陰險狡猾的人為什麼要割小雞雞連辟邪劍譜?

江別鶴這麼一個有腦子的人為什麼要吃掉兒子煉神功?


吳起這麼一個著名的有智慧的先秦名人為什麼殺掉老婆來謀求將軍職位?

(我覺得)這才是題主想要了解的邏輯事件。

因為人都是有目標有利益追求的,只是目標和利益追求不一樣。一個商人面對一場商業談判可以很冷靜,然而有時明知道這次生意遠去千里前途未卜,卻也仍然要去,因為利益在那裡,一個漁夫下網打魚眼疾手快,但是有時候明知道逆流而上,急流險灘在那,仍然想要去打魚,因為利益在那、目標在那。

利令智昏就是這個意思,所以管仲才會有上面的分析,商鞅才會說「人之有好惡,則民可治」,司馬遷才會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袁世凱一開始就想著帝位,為了這個目標一步步爬上去,機關算盡,但是等他做到大總統的位子上,在前方再也沒有人擋路的時候,他發覺自己就跟拿到辟邪劍譜的岳不群一樣蒙了,岳不群如果有點智商在,也不會選擇割掉小弟弟,但是很遺憾,面前有一個很大的利益在誘惑他,,,

所以袁世凱本來只是完成階段性目標接近終點,現在所有的階段性目標都被完成了,大果子就擺在面前,只要他願意就可以摘下來的時候,他就犯渾了。這是面臨巨大誘惑時產生的正常的心理和邏輯現象,與智力水平無關。


1、從當時情況看君主立憲的確與國與民都有利,最少袁是這麼以為的;
2、袁有當帝王的想法,這是每一個中國男人的夢;
3、袁家沒有活過60的,袁想在死前當皇帝,所以在操作手法上有失老道;(袁最後果然是59死的,有時候命這東西說不好呀);
4、大公子在這事上有責任;年紀大了,又多病,身邊人再做個假,判斷上就會有問題;
5、最關鍵的,就在執行上,袁稱帝前犯也很多錯誤,但操作的好,一樣可以成事,後期用人不當是稱帝失敗的關鍵。


再不稱帝就老了。


再補充個沒提到的說法,袁世凱很迷信,算命的說他活不過58歲除非黃袍加身


1.稱帝不一定會失敗。劉秀、楊堅、李淵等人稱帝時尚未統一全國,但他們都笑到了最後。
2.稱帝在政治上有利有弊,利在於為北洋政府披上君主立憲的外衣,從而名正言順地用武力統一中國,結束自晚清以來的分裂局面;弊在於把大部分北洋地方軍閥們推到了自己的對立面,今天你稱帝,誰知道明天你會不會杯酒釋兵權?於是,蔡鍔、唐繼堯發動護國戰爭,北洋地方軍閥紛紛通電獨立,美其名曰維護共和,實則保存實力。袁世凱最終取消帝制不是因為蔡鍔,而是因為南方諸省先後獨立,再一意孤行恐怕引起更大的動亂。地方軍閥可以坐視袁世凱當終身制總統,但是不允許袁世凱借皇帝之名統一全國、染指自己的地盤。在亂世,手足尚相殘,手裡有槍有地盤才是最大的安全感。
3.在等大神更好的答案


首先,無論是孫文還是袁世凱,都是富有歷史使命感的領袖,他們的理想都是強國富民,使中國結束羸弱混亂的局面。那麼,如何實現這個理想呢?共識是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在列強中,英,德,義大利,奧匈帝國,荷蘭,比利時,挪威,日本,等國都是君主立憲制。而法國,美國是議會民主制度。由此可見,當時世界上君主立憲的國家數要多於議會民主國家,而且,在軍事,政治,經濟方面,前者也強於後者。所以,君主立憲制就成為清朝滅亡之後中國面臨制度選擇時的一個option。這也是符合二十世紀初國際政治生態的一個構想。

只可惜被時人誤解,更被後人誤讀。

袁世凱稱帝,並非是恢復封建王朝的帝制,而是建立一個西方式的君主立憲制度。通過立憲,樹立人民主權、限制君主權力、實現事務上的共和主義理想。

其實,如果袁氏的這一理想真的獲得成功,中國的近代歷史也許真正有了良性的開端。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袁世凱的祖輩,一直到他本人,都有遺傳病,家族中男性未有活過六十者

同時,他當了大總統,有責任感,發現國家沒了皇帝要崩盤

曾幾何時,老袁以山東巡撫的身份破除迷信鎮壓了義和團,幹得多順啊

反到當了大總統,一個白朗起義費了半天勁搞不定

大家想想看


袁世凱錯誤的估計了北洋系對他的忠誠,蔡唐的護國軍根本不值一提,南方各省獨立其實也不是什麼大事,最最關鍵的是北洋各派的態度,只要北洋軍保持一致,最好的結果是一年內掃平南方(參見二次革命),最差的結果也是從此南北隔江而至。可惜,當年袁怎麼對的清廷,他的老部下們就怎麼對的他。
這是毅種循環。


根據《北洋大時代》里說法是:當時人們還未了解那個政體,導致各地比較亂,而過去一直的君主專制的一下轉變成民主制還沒讓國民適應,加上各地出現混亂,於是袁決定當皇帝想採用君主專制來治理這個國家。(不是原話,按著我的話來寫的)

《白鹿原》里有句台詞:咱這皇糧以後是納還是不納啊?還有這個縣長是個嘛啊?


說實話,我也一直很奇怪袁世凱這個選擇,因為那個條件下稱帝會失去手下軍閥支持是明眼人都看得到的後果。
直到我看到了另一位歷史人物——吳三桂。
不提之前的經歷,吳三桂與袁世凱在一點上是非常相似的:在個人實力的巔峰期突然決定稱帝,然後迅速眾叛親離而失敗。
三藩之亂的前幾年吳三桂兵鋒甚盛,佔據西南大片土地,與清軍長期保持相持態勢。然後吳三桂突然急吼吼地稱帝了,即使客觀上各種條件都不適合。此時稱帝的負面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吳三桂的聲望和得到的相當一部分支持來自殘餘漢人勢力,而他稱帝這一舉措與這些漢人勢力復明的訴求不合,會導致其基本盤的喪失。果然稱帝之後一年,三藩之亂即平。
我對這一相似性很感興趣,遂進一步比較袁吳二人的經歷,發現了另一個相同點:他們都在稱帝後一年之內即病亡。
於是我產生了這麼一個猜想:這二位會不會是因為知道自己快掛了,想在死前過一把皇帝癮?
當然他們的具體想法此刻已不可考,這個答案也沒有什麼乾貨,純當抖機靈便是。


袁世凱後期越來越難管理北洋派系的軍人,很多頭目派駐各地後都不大聽話~他就覺得是因為中國缺少一個信仰,一個中心~其實他的大總統權力和皇帝沒什麼區別~他是為了凝聚或者拉攏或者管理部下和國民


袁世凱為什麼稱帝有很多原因組成,我們可以從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來分析。總而言之,這個結果是因為外部的壓迫和內部的抵抗稱帝的力量不強所導致的。

外部環境:
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列強是打得不亦樂乎無暇東顧。 日本這時候就乘機提出了21條(這個二十一條的內容問題知乎討論了很多我就不多說了,有興趣可以直接去查)。 雖然袁世凱沒有完全答應21條的內容,不過還是做了妥協簽了字。
日本人的威脅一直就刺激著袁世凱,讓他總是覺得戰爭會爆發,刺激著他想把他的北洋政府徹底的武裝起來,不過這有涉及到了內部環境。

內部環境:
首先政治上的,當時袁世凱是終生制的大總統,而且還可以指定接班人,其實和皇帝的權威沒有什麼區別了。 當時制約他權利的就是2院,參照美國的設立的 參議院,眾議院。 控制參議院的是國民黨,控制眾議院的是進步黨。 國民黨的領袖一般普遍認為是孫中山,進步黨的黨魁是黎元洪不過實際的領袖是梁啟超。 袁世凱聯合了梁啟超一起整國民黨,這裡面也涉及到梁啟超和孫中山的恩怨。不過最主要的是2個黨派的執政理想不同。 進步黨認為主權在國,希望有個強而有力的政府。而國民黨認為主權在民,民主要更加重要 其實就是一個激進(國民黨),一個保守(進步黨)。進步黨和袁世凱的合作在袁世凱打擊完國民黨之後也宣告結束,袁世凱解散了議會,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獨裁。 權利上的優勢,讓袁世凱可以進行他認為應該做的改革。

再說軍事上, 國民黨眾人為了一己私慾發動2次革命以後給了袁世凱很好的借口出兵南方,在北洋軍隊的進攻下國民黨軍隊基本上是一擊即潰了。 袁世凱借著他的北洋班底,牢牢的控制著全國政權,基本上有危險的人物都被他調到了京城。 所以軍事上他也是佔據絕對優勢,可以為他下一步而擋風遮雨。

不過當袁世凱簽完21條以後,進過各方面的報紙的宣傳(主要是國民黨),袁世凱的政權開始不穩了,百姓認為他賣國(其實真正意義上來說,開戰才是真正的賣百姓=賣國)。這時候出來了一個專門玩帝王心術的人,他叫楊度被袁世凱稱為「曠代逸才」。 他鼓吹袁世凱走君主立憲制度,說日本德國都是這樣走向列強路線的(日本和德國有特殊性,因為他們都一開弱後來強,所以特別有代表性)。 同時誘惑袁克定,畢竟太子也是非常誘惑的。 然後鼓吹說只要袁世凱稱帝,民心就會穩定,國家可以持續走向富強。

這時候袁世凱就開始下定決心來稱帝了,不過他也不完全是昏頭了,他開始詢問他最信賴(也是最有影響力)的下屬,梁啟超,北洋三傑,這些人。 梁啟超是強力反對,三傑裡面馮國璋也是反對的。梁啟超提出了他的底線,只問政體,不問國體。 政體就是一院制,2院制,總統或者總理掌權之類的政治如何運作的體制問題。 國體就是國家屬於個人(皇帝),還是大家。 梁啟超聲明政治改革可以接受,但是改朝換代就萬萬不能。

不過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在權利沒人能抗衡,軍隊又掌握在自己手裡的時候,人總是聽不進別人的忠言,袁世凱憑著對稱帝以後民心安定,國家會持續走向富強的幻想中斷送了好不容易統一的民國。 在進步黨的護國戰爭之後,民國慢慢的就變成了軍閥割據的局面。

不過我想說 袁世凱其實本身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稱帝,因為當時的政治制度他就是和皇帝同樣的存在,而且他可以指定繼承人,再加上解散了議會。 他完全沒必要在還有人發對的情況下再去稱帝,如果僅僅只是為自己家族考慮的話。


在那個年代,大部分世界強國都是君主立憲國家,英國,德國,日本,俄羅斯
當時的中國,各地諸侯紛起,群雄逐鹿,老百姓希望有一個人穩定局面。就像今天,泰王一樣,泰國不管是政變,衝突,各種問題,最後一定是泰王出面平息,所以鬧不大。
所以中國很多人,比如楊度多想中國有一個立憲皇帝,所以袁世凱才說叫「洪憲」弘揚憲法。

可惜誰來當這個皇帝?明朝後裔不敢,清朝後裔不敢,孔子後裔不敢,最後推出袁世凱

可惜,中國人骨子裡的造反思想自古有之,很難接受一個皇帝了。

於是袁世凱坐不穩了。其實世界歷史,從共和倒退君主立憲的國家數不勝數,因為很多人覺得還是有一個道德權威國家象徵最好。比如西班牙,比如柬埔寨,比如瑞典

歐洲很多國家的國王都是進口的,因為跟國內政治無瓜葛,可以讓各方面勢力服氣,反正也只是一個象徵。英國,挪威,羅馬尼亞,比利時,希臘國王都是進口的。、

說實話,今天我覺得中國也適合君主立憲,或者叫XX黨立憲。。。水表已卸。


我個人理解比較合理的可能是,袁世凱1915年開始重病,知道自己五六年內要死,所以嘗試性稱帝看反應。結果就是反應並不好,也加重了他的病情,沒多久就死了。
其餘的政治、外交、派系猜測都有各自道理,可我還是覺得最可能的就是袁世凱不想管洪水滔天,死前稱帝留名青史,然後死也不怕。
但他後期發現不退位,連基本盤都沒法傳給後人,也就退下來了。
尿毒症怎麼可能兩個月就死人呢?肯定是各地軍閥都知道他快不行了,等他臨死前就落井下石,要他的軍權,要他的行政權。


不管是PRC還是PROC,民主就是無主,共和就是不和。
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人口,袁世凱也知道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總統只能領導讀書人,只有皇帝才能帶領工人和農民。


推薦閱讀:

為什麼錢穆還有很多人一致很多次都提到五代十國時期是中國歷史最黑暗的時期?之一都不用?
有哪些冷門但值得了解的歷史人物?
黃飛鴻、葉問、霍元甲誰的武功高?
歷史上有哪些值得尊敬的小人物?
微軟認為 Google 的研究項目光芒蓋過他們只因宣傳做得好,這對嗎?

TAG:中國歷史 | 中華民國 | 中國近代史 | 歷史人物 | 近代史 | 袁世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