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的歷史記載很多,故事也十分精彩,為什麼就不如三國故事出名,被人熟知呢?

五代十國


因為在五代做英雄,基本都是英雄末路,所以沒辦法找一個線索人物來串起整個劇情。

比方說晉出帝石重貴,僅僅看第一次北伐和第二次北伐,那是超越柴榮、宋太祖級別的豪傑。
在這兩次戰役中,石重貴第一次出陣就救出高行周、符彥卿等三節度使,這幾位赫赫有名的大將都哭訴如果沒有石重貴他們幾乎不免;接下來在澶州親自出陣,大戰耶律德光,是李存勖大戰朱溫以來所未見的大場面,最後還帶著晉軍擊退了契丹人。
第二年石重貴力排眾議派馬全節北伐,自己也出陣澶州為後援,成功收復了遂城、滿城、保塞等後世宋人賴之與契丹交戰的要塞。耶律德光率領八萬大軍南下之後,雙方交戰也是不分勝敗,搞得後來編的《遼史》里都不好意思寫這一筆。
然並卵……後面的事情大家都懂的。石重貴不知哪根筋搭錯了,把禁軍全部交給杜重威,然後晉軍戰敗全部投降,張彥澤給契丹帶路攻入京城俘虜了石重貴一家。於是,石重貴全家就只能搬到朝陽晉王城去做契丹小領主,把無限的復國希望都寄托在了子孫石越的身上(大霧)。

類似還有朱溫因為亂搞男女關係被兒子所殺、李存勖復國不久就被首席大將乾哥哥背叛最後還被伶人弒殺、李嗣源被兒子搞政變活活嚇死,諸如此類,不一而足。其餘人倫慘案、狼行狗性,那更是見得多了。

想要把故事串起來的話,大概只能找個醬油王——比如宋宣祖趙弘殷。
899年,趙弘殷生於盧龍鎮幕僚世家,其父宋翼祖趙敬曾出仕劉仁恭,後成為其子劉守文配下。劉守文失敗後,出仕劉守光,官至桀燕瀛州刺史。
907年,朱溫篡唐興梁,五代開始。
912年,李存勖派周德威進攻桀燕,趙弘殷隨父在瀛州開城投降李嗣源。
914年,所領被李嗣源沒收的趙弘殷雪夜南下到定州,立雪杜氏莊園門下,被招贅為女婿。
915年,趙弘殷在杜員外推薦下獲得同為燕人的王德明注意,出仕趙王王鎔。
917年,趙弘殷帶五百騎趙軍到黎陽馳援李存勖,受到李存勖的賞識。
921年,王德明殺王鎔奪取鎮州,趙弘殷投奔李存勖。
922年,趙弘殷參加夾河之戰,面識昭義軍牙兵郭威。
923年,後唐建立,趙弘殷任護聖軍某軍都虞侯。
926年,皇甫暉在魏州夜賭不勝而作亂,前往討伐的李嗣源叛變。趙弘殷與前燕舊將元行欽等保護李存勖退回洛陽,但從馬直指揮使郭從謙率領郭威等人謀反,趙弘殷與符彥卿、王全斌等人不敵,李存勖被害。元行欽逃跑被捕遇害,其他人投降李嗣源。趙弘殷仍任原職。
927年,在洛陽夾馬營得子趙匡胤。
934年,趙弘殷隨同諸將討伐鳳翔李從珂,又同諸將一道被李從珂一番肺腑之言打動而倒戈,於是回師推翻李從厚。趙弘殷仍任原職。
936年,趙弘殷隨張敬達、高行周、符彥卿等三節度使北伐石敬瑭,戰敗後與時任奉國軍小校的郭威等五萬人一起被困晉安寨。不久楊光遠暗殺了張敬達,眾人一起投降石敬瑭。趙弘殷仍任原職。
944—945年,趙弘殷隨石重貴兩次出陣澶州,與契丹交戰。
945年,兒子趙匡胤成家。
946年,趙弘殷隨王彥超馳援杜重威,結果與杜重威一起投降契丹。耶律德光本欲將投降的後晉禁軍聚集在陳橋全部誅殺,結果被希望收編這支部隊的燕軍舊將趙延壽制止。
947年,隨耶律德光北上的趙弘殷等後晉護聖軍在鎮州舉兵背叛契丹,推左廂都指揮使白再榮為留後。後來經過前燕舊將節度使劉在明介紹,與馮道、李谷等人一起投靠了河東節度使劉知遠。幽州舊友董宗本也帶人脫離趙延壽來歸。同年劉知遠稱帝,趙弘殷仍任原職。
948年,兒子趙匡胤嘗試去湖北出仕,相繼投靠董宗本、王彥超,都失敗。同年,跟隨樞密副使郭威出師討伐李守貞、王景崇,在陳倉被前來增援鳳翔王景崇的後蜀軍隊射中眼睛,猶奮戰不止,遂在郭威到達鳳翔前就將蜀軍擊退。趙弘殷因此被提升為護聖某軍都指揮使,並得以推薦就職失敗的兒子趙匡胤在郭威處仕官成功。
949年,趙匡胤與郭威麾下其他九個青年侍從結為義社十兄弟,其中包括劉守文的孫子劉廷讓。
950年,郭威拉攏半數禁軍,在鄴城以清君側為名舉兵,與後漢隱帝在汴京城郊交戰。趙弘殷在兒子趙匡胤介紹下倒戈,投靠郭威。
951年,郭威黃袍加身,建立後周。護聖軍改編為鐵騎軍,趙弘殷改任鐵騎第一軍都指揮使。
953年,柴榮即位,作為其親信的趙匡胤被提拔為殿前司大將。趙弘殷也因此受到重用,被越級提拔為鐵騎右廂都指揮使。
956年,趙弘殷率部出征淮南,中途得病,認了同為盧龍鎮出身的趙普做乾親,不久在趙普的貼心照料下病故。

問題是,有人願意看這種大半輩子打醬油、一生圍觀名人的故事嗎?

當然這樣打醬油還是無法表現十國……所以十國只能去找省台拍開閩王審知(這個可以講講唐末流民的故事)、天策上將馬殷(其實這個不錯,食人魔大軍在殘唐影響力還是很大,可以派汴蔡大戰、爭奪淮南、入楚建國等等)、廣府之王劉隱(跟錢婆留差不多,如何從鎮將崛起,只不過劉隱是州二代)、九頭鳥高季興等等了。這個工作我大兩浙珠玉在前,錢婆留都拍了多少部了?江西比較苦逼,大概只能找鍾傳。客家的幾個地級市台就湊錢拍個百勝軍吧。


五代十國非常適合寫成權力遊戲那種樣子!來個15季,每一季一個主力英雄,兩季度後就去領便當!


傳說中羅貫中的作品《殘唐五代演義》,只有大約幾萬字,雖然裡面的人物李存孝、王彥章比關張之流變態多了,但故事的普及程度還是不如三國。
為毛?
最簡單的原因。
三國可以把側重點放在蜀漢,以蜀漢的統治者劉備、諸葛亮做貫穿始終的人物。
而五代十國呢……『
能對應三國蜀漢,一心復辟前朝,又能貫穿始終的是啥:
沙陀人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啊啊啊啊啊 啊啊啊

你看《珠簾寨》里李克用腦袋邊上的狐狸尾巴沒有,這尼瑪是番番的標配啊。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你能看著一群祖輩生活在新疆戈壁灘、長期做吐蕃僱傭軍,直到吐蕃衰落後才投唐,還被皇帝幾次發配到韃靼人堆里的24K純番番做主角嘛?
這其實都不算啥,還是能包裝的。
但是。
你能容忍主角群像,正面角色群像里,出了一個——————————————
石敬瑭嘛!


黃巢藏梅寺造反,殺人八百萬血流三百里,程靜思沙陀搬兵,十三太保出世,逼死黃巢,朱溫奪權,逼反五侯,梁晉爭霸,日間錯殺李存孝,晚間倒反王彥章,朱溫弒君,六老興唐,兵困積寶山,苟家灘會兵,史建唐拜帥,五龍二虎鬥彥章……還是沒家大人給說書!


寫起來估計像殺與操之歌,又燃又虐。六七十年,有五個朝代走馬觀花,還有十餘個分裂勢力割地建國。根本無法找到一個合適的線索來寫,你要從英雄的角度和正統的角度來寫,簡直像一團亂麻,看得人眼花繚亂。

皇位你爭我奪,軍閥相愛相殺,文官悶聲發財。英雄末路,亂世悲歌。拿中原來象徵紅色,以藍色來代表漠北大國契丹,活脫脫冰與火之歌的節奏。

後梁太祖朱溫,年輕時也是拿著四戰之地起家,硬生生成了第一強藩。老了,被兒子帶人操刀剁了。

後唐庄宗李存勖,當年也是氣吞萬里如虎,猛的一比。後來玩脫了,魏州再次兵變,被伶人率領的亂兵射死後燒烤。

後晉高祖石敬瑭,好不容易暖熱了帝位。在契丹人面前忍氣吞聲,下面的軍頭也陰風怪氣。張從賓造反,兩個兒子又被剁了。在此之前,已經在洛陽犧牲過兩個了。鬱鬱而終。

後周郭威,柴榮。造反來的沒有一絲絲防備,等攻入了洛陽,妻子兒女差不多被小皇帝一鍋端了。到最後,後周毀於君主幼弱,因為皇帝的幾個大兒子都已經被砍了。

其實倒是也可以拿時代的中堅人物,站隊標兵們來寫,比如大符後和小符後的父親符彥卿。長樂老馮道倒是也符合,就是有些不太激情。

比如下面這一節,耶律倍被後唐在金州接走,在海邊寫詩一首。畫面就挺有感覺的。

耶律倍

星辰在天上,在高高的天幕上俯視人間。

『『殿下,我們還是快走吧。再不走就來不及了。』』

『『是啊。太后他們是不會放過我們的。留在此處只有死路一條,我們去了中原見到了漢人的皇帝,或許還有轉機。』』

幾個人有著光而鋥亮的腦袋,唯有兩綹黑而飄逸的長髮結辮下垂。為首的男子衣著華美,他有著一雙漂亮的眸子。死去先王的長子,人皇王以及東丹國主耶律倍。

海面的風帶著腥味和潮濕的氣息,人皇王獃獃的看著北方。曾經馳騁於草原,笑容若刀鋒般明亮的自己,就像是鷹隼一樣被母親和弟弟折斷了翅膀。

人皇王只覺得人事已不可為,正如他當年被父親封賞東丹國土。哪有長子出外還能繼位的先例呢。

『『我將天下讓給了主上,現在反而受到了這樣的猜忌。要遠離故土,去往遙遠的南國了。』』人皇王將木牌插在沙地上面,字跡潦草的留下幾句詩歌。

『『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人皇王悲憤的起身,海邊的船上,眼波嫵媚的美人臉頰上此時寫滿了擔憂。

人皇王耶律倍渡海而去,至死也沒有踏回過漠北的故土。


創作藝術作品太麻煩了。

玩過moba遊戲的都知道,兩強相爭或者三足鼎立比較好平衡戲份。

以五代為藍本首先主視角就不好找,你來一出朱溫反唐或者李克用父子興唐吧,先不說朱溫李克用人怎麼樣,後面還有好幾個朝代怎麼辦,接著一個漢奸石敬瑭和一個毫無存在感的劉知遠也不合適。其實郭威柴榮父子的故事倒是挺適合的,但是前面的又顧不上了。

不過呢,其實可以以馮道做主角來講述五代變遷,只不過馮道一不會耍大刀又不攻城略地還不亂搞男女關係,寫出來也不像是個能火的樣子。

其次五代時期政權太分散,南方那些小國你寫也不是不寫也不是,不寫吧不尊重事實,寫吧一些國家跟主視角壓根沒交集,還得自行發揮給他加戲。

最後就是劇情重複度太高,整個五代史就是南方小國一邊臣服於中原王朝一邊在下面互掐,中原王朝一邊抵抗來自北方的敵人一邊收拾自己人,這劇情看一兩遍還行,看五遍肯定換台。


手機碼字寫的亂七八糟的。
其實就一句話,五代十國得歷史太違背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三國歷史並不是三國演義成書後流行開來的,從西晉開始就有許多三國粉絲熱愛研究評話三國。空城計等故事就是這時期出的。
三國演義只不過是在三國熱潮中很出名而已。
都知道晉以孝治天下。但可以看到三國演義還是在不斷深度挖掘三國人物間的忠孝節義,讀三國真沒有種不忠不義的感覺。縱觀歷史流傳的故事,人民群眾大多喜歡反應真善美的作品。
桃園三結義,三英戰呂布,三顧茅廬,揮淚斬馬謖,不是在宣傳兄弟情深,就是在講明主求賢。
而五代十國是忠孝兩不沾,有細微的閃光卻也無法阻礙濃郁的黑暗。

或者可以寫 全忠發家史、存勖復國傳,也能蕩氣迴腸。朱溫有人評價可比曹操,存勖立志復國報仇也是熱血激揚。況且楊家將、說岳全傳都有這樣的成功案例。不管最終走向滅亡,但總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為什麼不寫?只能說因為太污。
因為宋明儒學的發展,以歐陽修《新五代十國史》與《資治通鑒》等為代表的一大批人開啟了對五代十國歷史的全面抨擊與否定,直接對這段歷史打上封條。
朱溫嗜殺成性,殺唐皇又廢帝篡位,姦淫兒媳,在位幾年就被兒子殺死。李存勖、李嗣源本身政治智商就偏低,又不通漢治。人格缺陷,想編製美化都難。

當然還有身世原因,朱溫郭威出生草莽算勵志,但石敬瑭、李存勖、劉知遠是實打實的沙陀族人。
想想三國演義,不是四世三公就是漢室遠房親戚,孫權也算出生名門。按照網文慣例,沒有失蹤的爸媽,上流世家的背景都不好意思當主角。


以上

2.20
-----------------------------------------------------

原文
有以五代十國為的歷史小說,
《五代殘唐》
明朝李卓吾批點本,八卷六十回。題「羅貫中編輯」,但似為明代後期無名氏作品。
描寫的是黃巢起義到陳橋兵變的歷史故事。


不要小看歷來寫書人的智慧,再亂他們也能把這段歷史擼直,寫出個精彩紛呈的演義來。
直接以時間軸為主線,一段段說書而已,只需記得最後來一句預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把故事一個個串起來就行。
還有比春秋戰國更亂?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朝興亡直接貫穿始終。


中國的演義小說有很多

封神演義、隋唐演義、東周列國志、說岳全傳、楊家將、薛剛反唐、說唐三傳等等

其中也不乏從小就著迷於電視劇的經典之作。至於說虛構成份多少,我們只不過是人民群眾、普通百姓,又不是專家學者,只要好看就行。


為什麼五代十國的故事記載很多,同樣也精彩異常,雖沒有三國演義的知名度,但最起碼也應該在隋唐演義一線,不然多浪費歷史素材。這些專好此道的小說家不傻。

那為什麼不出名?


大家看看上面書單就一清二楚了。


三國演義不是桃園三結義就是趙子龍三軍叢中救傻子,不是三顧茅廬如魚得水就是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騎著嫂子找大哥,徐庶給人當妾還想著原配劉皇叔。兄弟情深,力排眾議傾力伐吳,諸葛神機妙算任勞任怨,鞠躬精粹死而後已。

寫曹操先定個性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殺人全家還有理寧我負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負我。挾天子以令諸侯後各種我曹阿瞞已經忍你這狗皇帝已經夠久了,你不仁別怪我不義,女兒都嫁你算仁至義盡。這鋪墊夠長,最後還是擺正姿勢不忍負漢,瞧瞧,多好的人吶。輪到兒子叫作漢室天命已盡,廢帝自立眾卿從龍,天命所歸。屬下們更是勇猛忠義。

隋唐里瓦岡結義,群雄相聚,俠肝義膽,後深明大義,隨秦王建功立業。

再想想五代史,三天兩頭背主自立,殺父弒兄,爭權奪利,驕奢淫逸,奴顏婢膝,養子橫行,想美化都沒處下手,只能寫寫李存孝王彥章,雖然生動但不能總寫戰陣殺伐。像隋唐李元霸宇文成都還不是要靠邊站。
想找個雄才大略的人物出來都難,不是剛出場就死,就是賤命一條起不來。連卧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得天下這種馬屁都難拍。

最最重要的是這段歷史嚴重違背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有沒有個主線人物關係不大,像馮夢龍《東周列國志》記載了西周結束至秦統一六國五百多年間的故事。五代十國不過五十三年間的歷史,想寫出一部演義小說不是什麼難事。

有人提到了《五代殘唐》這部羅貫中編輯的小說,寫的比較簡單粗糙,我就貼下目錄。


有答主提到主因是這段歷史太違背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
確實如此,唐朝滅亡後,在中原一帶相繼出現了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史稱"五代"。53年,共更換了八姓十四君。 在這一時代根本不知忠孝節義、禮義廉恥為何物。
宋明理學的發展,宋朝大儒把唐朝批的一無是處,蠻夷不知禮。更何況理學進一步發展的明朝。

我把五代十國歷史弄順給大家。

五代: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
十國:
南方出現吳、南唐、吳越、楚、前蜀、後蜀、南漢、南平及閩等九國,北方河東地區則有北漢勢力。
邊疆地區還有一些並存的政權,主要有:
東北有遼(契丹),西北有高昌,西南有吐蕃、大理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以五個中央王朝的興亡貫穿五代十國歷史始終。

907年 朱溫篡唐稱帝建立後梁,進入五代十國。朱溫參加黃巢起義,後叛降唐朝,賜名全忠,904年殺昭帝,後廢哀帝而自立。為人生性殘暴,嗜殺成性,荒淫無恥,為世人不齒。


912年6月,朱溫第三子朱友圭殺父朱溫自立稱帝。
913年2月,朱溫第四子朱友貞討逆之名又殺兄自立,稱梁末帝。
923年被後唐所滅。後梁存在17年。


923年李存勖稱帝建唐,年底滅梁。(後唐、後晉、後漢都為沙陀人所建)
李存勖驕 淫 亂政,重斂急征,百姓怨憤﹔重用伶官﹑宦官,誅殺功臣,搶掠魏州軍營婦女入宮,激起魏州兵變。

926年3月李克用乾兒子、李存勖之弟李嗣源兵變。同年4月李存勖被殺,李嗣源入洛陽稱帝。李嗣源出生蠻夷,不通漢治不懂漢語,年老體病有心無力。
933年11月,李嗣源病,子從榮疑明宗已死,領兵入宮,事敗被殺

933年嗣源死,子從厚繼位,是為閔帝。

934年4月,河東節度使、李嗣源養子李從珂起兵殺從厚,自立為帝,是為末帝。

937年1月11日嗣源女婿石敬瑭勾結契丹攻入洛陽,從珂自殺。後唐亡。

936年石敬瑭認遼主為父,割讓幽雲十六州,另加歲幣供帛無數,受遼冊封建立後晉。
937年1月滅後唐。石敬瑭奴顏婢膝多為時人不齒。政局動蕩,治下多有反叛,兩子被殺。
942年石敬瑭養子石重貴繼位,有勇無謀,不黯政治。對遼稱孫不稱臣招致攻伐,雖然兩次擊退遼兵,但貪污腐敗已積重難返,兼又用人失察,
946年10月,重貴任姑父杜重威元帥,率兵抵擋契丹,杜重威效法石敬瑭,暗中進行勾結,遼答應立杜重威為晉朝皇帝。杜重威信以為真,決意投降,遂引契丹軍南下,947年1月11日入開封,虜重貴北遷,晉滅亡。
杜重威品行不端,居功自傲,壓榨百姓,多怯戰不援,後帥晉軍十萬降契丹。

947年2月河東節度使劉知遠稱帝,3月遼兵北退,5月知遠出兵佔領洛陽、開封,收復後晉末失陷的河南、河北諸州。6月,改國號大漢,史稱後漢。
948年正月劉知遠死。
次子承祐位,是為隱帝
承祐初立,大臣史弘肇、楊、蘇逢吉、郭威等專權架空隱帝,但四人之間又有矛盾。史弘肇為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掌握禁軍,酷虐濫殺;楊芬為樞密使,權勢最重。承祐疑懼,三年十一月殺楊芬、史弘肇及三司使王章,以蘇逢吉權知樞密院事;又密令殺鄴都留守、樞密使郭威。事泄,郭威起兵攻入開封,951年1月1日承佑被殺,在位兩年。後漢亡。

951年郭威自立為帝,建後周。
954年郭威死,養子柴榮繼位。959年病死,心有大略,勵精圖治,希望實現統一。
960年,趙匡胤以「鎮定二州」的名義,謊報契丹聯合北漢大舉南侵,領兵出征,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代周稱帝,建立宋朝。

一個被世人稱為惡梁,三個沙陀政權兄弟相殺,君臣反目。就一個後周還好卻是個短命王朝。材料不好。

很難有拿的出手的主角,要麼有心無力,要麼就安於現狀。

如果非要找個主角,
郭威就可以拿來當貫穿全書的人物。


三角糾葛很好寫。15P真是考功力。


太亂。

不僅五代十國,魏晉南北朝也都被人刻意忽略了。裡面故事複雜倒是其次,主要種族仇殺特別嚴重。教壞小朋友,不利於民族團結。現在政策就是那些民族英雄除了抗倭這塊,其他都刻意不談。

可憐那些亂世縱橫,保家衛國的民族英雄。他們有大功德,避免亡國滅種。


我也研究過這個問題。

這段歷史沒有1位能串起大多數時間,並且必須又一點主角才能又的正面動機的人物。甚至由於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各種實力,連虛構這樣一個人物都極其困難。

倒是個寫短篇小說集的好題材。


蓋當時多英雄,武勇智術,瑰偉動人,而事狀無楚漢之簡,又無春秋列國之繁,故尤宜於講說。 --魯迅


三國最出名是因為無楚漢之簡,無戰國之繁,同理。


畫江湖之不良人


三國是真英雄時代

無論是曹操還是劉備或者孫權,活的都很精彩

能人輩出

忠臣義士層出不窮

內戰打得激烈,外戰更不含糊

魏蜀吳三國,對付周邊異族,都是大爺,只有揍別人的份,從來都不當孫子(吳國甚至跨海遠征台灣)

五代呢

梁唐晉漢,基本上全是內戰不咋地,外戰更差勁

背叛篡奪,土匪橫行,天災不斷

父殺子子殺父兄弟之間互相殺

君殺臣臣殺君,背信棄義家常便飯

更別說還有個出了名的賤骨頭·石敬瑭

也就最後一個周還有看頭

出了個不世出的豪傑周世宗

只幹了五年

英年早死

留下孤兒寡母、

本以為一手提拔的趙匡胤能輔佐幼主(柴榮連親外甥都信不過卻相信了他)

黃袍加身

留下一句名言------得天下孤兒寡母,失天下孤兒寡母(蒙古大將伯顏面對宋使時所言)

咋寫?


嗚呼!孟子謂「春秋無義戰」,予亦以謂五代無全臣。無者,非無一人,蓋僅有之耳,余得死節之士三人焉。其仕不及於二代者,各以其國系之,作梁、唐、晉、 漢、周臣傳。其餘仕非一代,不可以國系之者,作《雜傳》。夫入於雜,誠君子之所羞,而一代之臣,未必皆可貴也,覽者詳其善惡焉。
——《新五代史 梁臣傳第九》

一群亂臣賊子有什麼好說的?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是忠孝仁義。


讓馬丁老爺子寫估計能寫出來,主角全部死啦死啦滴


故事精彩是棋逢對手,各種反殺,明知道結局還會讓讀者有各種就差一口氣的懸念。
而不是一個變態吊打全世界,那種只適合小學生看。


因為人家沒有一本百萬字級別的通俗演義小說來宣傳,樓主你把五代十國換成隋唐演義為啥沒有三國演義火還比較有趣


剛剛看到一個答案說五代十國太亂了,還有魏晉南北朝也是!我是很贊同這個說法的!
從歷史的方方面面講,這並不止單單涉及到歷史人物,還有歷史人物身後的政策、經濟以及文化,乃至於有人口遷徙等社會活動,這麼多的國家這麼多的軍閥你單單想以小窺大這是不可能的事情,畢竟不是一個統一的整體,難度太大了!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殘忍的科學實驗?
每次讀兩晉南北朝歷史都因人物繁多而讀不下去,怎麼辦?
荊軻刺秦失敗真的是因為他劍術差嗎?
清代叫起和叫大起皇帝與大臣都是穿常服嗎?
如何評價商朝這個朝代?

TAG:歷史 | 中國古典小說 | 史書 | 五代十國 | 亂世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