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鄧紫棋演唱的《後會無期》同名主題曲?

試聽地址:蝦米音樂播放器


謝邀

大腕跨界,在創作上簡化技術難度,多拿意境去生切,是比較穩妥的做法。起碼在這首歌上,韓寒執行得是比較穩妥的:名曲翻唱,曲風力求清淡簡潔,歌詞在平白中營造意象。

鄧紫棋的演繹,情感表達和技法運用上相對克制,總體我覺得是合格的。美中不足的是滑音顯得稍多,微微削減了沉重與惆悵感。鄧的漏風咬字挺明顯,但對氛圍的影響不大,還算可以接受。

音樂上有些值得商榷的是編曲。清淡抒情歌不用打擊樂,在配器上的對比力度就差了一層。B 段的弦樂、色彩樂器進入後,鋼琴後撤的力度不夠,混在一起稍有凌亂感。「和相聚之間的距離」時鋼琴有漸慢,但 「當一輛車消失天際」又按照未漸慢的原速進入,節奏聽著有點趕。主副歌旋律起伏不大,又選用了不容體現段落感的簡單配器(原唱可是有打擊樂組和大量伴唱聲部的),導致歌曲整體比較平,缺乏段落對比,整體情感推進要更多地依靠聽眾自身對歌詞及歌曲意境的理解。

總體來講,這首鄧紫棋的《後會無期》我給 75 分,作為電影主題歌,合格、規矩。這歌在電腦前顯得寡淡,在電影里就會顯得悠遠而富有深意了。電影院里的觀眾跟著情節起伏波瀾了一個多小時,看見通往遠方的公路盡頭時聽見這首歌,感覺一定會比在刷微博間隙用電腦隨便一聽的感覺好。

另外別忘了電影里還有一首頗為瘋癲的《東極島島歌》作為雙主題曲呢。


《後會無期》主題曲主唱的選擇引起了巨大的爭議,很多人聲稱「自己是一直支持韓寒的人」因此就要用腳投票,去看《XXX3》。我想,我們之所以這麼說,主要的原因是想表達自己情感遭受的巨大的傷害,而不會真的要這樣去做,用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

那麼,韓寒的這個選擇真的很糟糕嘛?絕對不是,這個選擇非常棒,簡單來說,和其他人不一樣,我認為這個選擇不是情感偏好的選擇,而是理性邏輯的選擇。原因如下:

從目前看來,《後會無期》的主角是兩個男人,主線是男人的夢想和成長,第一主題曲是純粹而逗逼的、充滿男性荷爾蒙的《島歌》。這樣搞,我很喜歡,那麼這就完全是一個小眾文藝片。

但韓寒從來就是一個需要活在聚光燈下的逗逼,他永遠都不會說出來,但也永遠都不會放棄的兩個夢想其實是:個人的自由和自以為是的帶領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年輕人的「覺醒」。他需要大批觀眾,特別是女性觀眾。

一個女孩和一個男孩相愛,有那麼一段時間,男孩的全部世界很簡單,那就是這個女孩,女孩也知道這點,這時候,他愛她,她也懂他的世界,他的世界很簡單,就是她。她很年輕,或者她沒有經驗,她從來不會去想未來,去想變化,她不相信男孩會失去對她的愛,會愛上另一個女孩。

是的,男孩沒有愛上另外一個女孩,但是,也許正是讓女孩愛上這個男孩的原因,這個男孩有夢想,成為男人的夢想,這個夢想也永遠無法讓他的女孩明白,因為女人的全部就是愛。而男人有另外的夢想,這夢想一天天的醒來,在心裡天天成長,終於有一天,這個男孩知道自己要再次遠行。。。

男孩成為了男人,這是男孩的成長:追尋夢想。

而她成為了女人,這是女孩的成長:失去所愛。

於是女孩唱到:
「當一輛車消失天際

當一個人成了謎

你不知道

他們為何離去」

但是她可以:
「在每個繁星拋棄銀河的夜裡

我會告別 告別我自己「

他們後會無期。

所以

1、這是《後會無期》的女性主題歌,當然不能讓任何一個男人來演唱,朴樹也不行;

2、這個女人她不懂,所以不能由蔡琴等來演唱;

3、這個女人愛得決絕,她很猛,所以不能由梁詠琪等來唱;

4、這個女人要聽話,傳遞出韓寒需要的感覺,所以不能有張靚穎等來唱。這首歌儘管是鄧唱,但控制得很好,沒有不必要的爆發。

鄧紫棋是個上佳的選擇,而且,她還有很好的爭議。

這是一個上佳的選擇,思考後的理性選擇,最重要的,如果你明白了這點,就會發現,這首歌,真的很好聽。

電影不好說,就目前看來,至少在營銷方面,韓寒領先小四五個姚明。在我看來,韓寒目前是個二流小說家,一流雜文家,一流車手,之所以說是一流雜文家,和其他所有先輩的一流雜文家一樣,韓寒理解中國人,他是個聰明人。


非專業人士
一開始,沒有什麼感覺。甚至覺得並不怎麼好聽,
但我還是忍不住再聽兩次,確定是不是我出錯了。
有出彩的地方,但高潮需要壓抑住,要保持住那種悲傷的意境。
.
但是當次日醒來
看到新聞:MH17被擊落
-------機上載有283名乘客與15名機組人員共298人全部遇難。
.
就忽然懂了這首《後會無期》
當一輛車消失天際

當一個人成了謎

你不知道

他們為何離去


那聲再見竟是他最後的一句

.


這首歌的製作人肯定不專業(會不會是韓寒本人?),後期製作沒做好,人聲有音準問題,我挑幾處比較明顯的說,大概二十八秒(去字的尾音往下掉了),一分二十一秒,知道的尾音也往下掉,3分種的當一輛車,如果我是錄音師肯定要重新錄一遍,3分14秒的你不知道明顯黃了啊……
估計搞後期的老師最近熬夜看球…工作狀態不好…


這首歌出來有一段時間了,但今天才真正有機會聽到,剛好見到有這個問題,也就來發表一下自己的觀點,也就是聽這首歌時的一些感受吧。
先說明一下利益相關:本人是業餘的音樂愛好者,鄧紫棋的粉絲。

大家都知道,《後會無期》只是一首電影主題曲,而非正式發行的單曲,所以它往往需要結合電影本身的整體格調和背景去評價。我還沒看過電影,所以在這方面沒有太大發言權,但我認為這方面比較恰當的例子就是Celine Dion的My Heart Will Go On。這首歌其實並不為Celine本人所喜愛,她也只不過是出於丈夫的堅持才接下了這首歌,在她看來這首歌「毫無美感可言」,並且在幾年前也曾表示過"這首歌已經讓我唱得想吐「(詳情請百度)。My Heart Will Go On依然能抓住全球廣泛聽眾的心,讓他們奉其為流行經典的原因,就是當他們聽到這首歌時會不自覺地聯想到Titanic的情節發展,而且它的編曲與Titanic也契合得可謂天衣無縫。因此,接下來我的討論就只基於我所了解到的故事梗概以及平時聽歌的一點經驗了,觀點若有錯漏之處也請大家原諒 &>.&<

要評價一首歌,得先看它的旋律,也就是歌曲本身最能吸引注意的元素。這首歌雖說也是我聽過的無數首第一遍聽完就能哼出來的"飲歌"之一,但其旋律給予我的親切感卻是那麼多歌曲之中最強烈的,百度一下才發現,它原來是Skeeter Davies遠在1963年便已發行的的The End of World的中文翻唱版本。歷經五十年,這首歌仍然能被相當數量的流行樂迷記住,那麼其旋律的評價自然不會低。況且The End of World和《後會無期》兩首歌的感情基調都是相同的,即感傷、哀愁一類,因此原曲的旋律與翻唱版本的感情演繹不會存在絲毫違和感。在旋律方面,我給高分。

然後是看它的編曲,鄧世擇老師的答案里提到「原唱可是有打擊樂組和大量伴唱聲部的」,確實不假。Skeeter Davies的原唱,在背景配樂上明顯要比《後會無期》豐富許多,而《後會無期》里做出的選擇,卻是簡單的配樂方式。究其原因,我覺得是這樣的:一方面,正如鄧世擇老師答案里所提到的,「大腕跨界,在創作上簡化技術難度,多拿意境去生切,是比較穩妥的做法」,所以不再這點贅述;而另一方面,則是因為雖然兩首歌情感基調相同,但情感面卻存在較大差異。原版所要體現的是失戀的痛苦,情感面相對偏窄(大家都知道失戀什麼感覺),而且西方情感表達方式明顯要比東方更為開放,所以採取了這樣的配樂處理(我一直覺得,如果不太注意歌詞的話,The End of World聽起來完全不像失戀的感覺,而更像是What a Wonderful World的姊妹篇 =.=)。而《後會無期》所要表達的情感面則要廣得多,是一種廣義的離別,因此過度的背景音樂渲染反倒不見得必要(畢竟不是所有離別都是撕心裂肺嘛)。所以在我看來,《後會無期》的伴奏只用鋼琴做主打的選擇很正確。當其它的色彩樂器出現時,即便只是那麼一點點的烘托,也已起到了很好的段落分層的效果,至少大家都能聽得出來編曲對整首歌的劃分布局。整首曲子聽下來,的確是顯得過於平穩和平淡了些,但如果電影的情節發展本身就是單純的直線敘事,起伏不太多的話,那麼這樣的編排倒也合理。看完一場電影,被一連串故事情節轟炸大腦後的觀眾,對電影主題曲的要求一貫都不會太高:只要還能聽著歌繼續回味電影的餘韻,或者聽著歌慢慢退齣電影的敘事世界,就夠了。因此在編曲上,我還是會給它高分。

剩下的就是人聲的問題了。儘管我是長期漁民一枚,但我反覆聽了《後會無期》多遍,依然覺得鄧紫棋的聲線和這首歌真的不是很搭。前面已經說過,旋律和編曲在我聽來是特別贊的,那麼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人聲和伴奏編曲真正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就能打造出一支不錯的單曲。想必各位知友在上半年都已領教過鄧紫棋在高音區的表現力,就算不用飆的方式,也能達到很好的感染效果。但可惜這首歌偏偏把key定得太低(或者是像某些答案說的GEM本身就進低了),使得鄧紫棋的聲線只得在低音區不斷游弋。其結果,便是讓我覺得背景音樂彷彿是在很遙遠的地方播放,而歌手卻只是在我不遠處低吟淺唱,兩者之間產生了明顯的距離感,無法達到表達此類廣闊情感面的完美效果。在我看來,如果不嫌人聲音質過於單薄,那麼將全曲的key由始至終都定在《泡沫》第二段的那個key上應該會是不錯的解決方法。更好的方案,便是讓高音聲線裡帶有真正」仙氣「的歌手演繹,比如王菲和張靚穎(有答案問郁可唯行不行,腦補了一下還是覺得現實感偏重了些,這首歌曲要達到的效果,我覺得應該偏近於宗教歌曲之類的多一點點 &>.&<)。總之,GEM在唱這首歌時,我聽起來就像是困在了一個玻璃籠子里,發揮受限,感覺彆扭。不能說她唱得差,但歌曲這種東西追求的就是一個和諧嘛,只能作高要求了。

不過,《後會無期》作為韓寒的電影導演處女作,想借近期當紅的鄧紫棋來提升關注度的做法,儘管會稍微犧牲一點主題曲的品質,但倒也情有可原。因此,我給《後會無期》這首歌曲的初步評價應該還會是良好和優等交界的成績,至於其它細節上的東西,等我看過電影之後再回來補充完善吧。還是那句話:以上的觀點只是我的個人看法,也就是聽歌時的一些真實感受,而且比較業餘,如有什麼錯誤之處,還請各位包涵指正了 :)


聲音跟歌不搭,腦補了王菲來唱,帶感


後期沒做好,有好幾處人聲和伴奏不太齊啊,第一印象,不仔細找了。
gem的音色和唱功還是沒話說,美中不足是「我會告別 告別我自己」一句尾音里的哼哼聲,有些畫蛇添足。不過這也算是gem的專屬唱法,個人不太喜歡這種處理方式。
編曲方面略顯平淡,主副歌層次不明顯,作為電影配樂倒另談,非常期待上映之後看電影時聽到的效果。
每首我喜歡的歌都有一處非常吸引我的地方。這首來說,是」在每個繁星拋棄銀河的夜裡「一句,初聽便覺驚艷,無論旋律還是歌詞。


鄧紫棋的這個版本剛開始聽的時候還行. 尤其在電影院里她還挺渾厚的聲音靜靜的響起. 但是慢慢的真覺得她就是不能好好的平平淡淡的唱歌. 她有一個自己的轉調, 就是像一個拐彎, 這個拐彎遍布整首歌, 不由的把人都帶到她那個拐彎的調調里了. 但是其實這樣的調調其實特別煽情特別讓人討厭. 我就想讓她好好的唱這首歌, 別那麼多花俏的轉音. 所以我挺希望是個別人唱這首, 比如王菲, 她沒那麼多煽情的東東. 這首歌就是應該平平淡淡的唱才好聽.


沒學過音樂,第一名的答案太專業...就個人感受說說看.

聽了原唱《The end of the world》後,有一種立馬沖杯咖啡,站在窗前一邊看著外面世界崩坍,一邊流著熱翔回憶往事的衝動...(略裝逼但...)

鄧紫棋唱得太快了,情緒剛上來....尼瑪就唱進入下一句了好嗎!!!
嗯,慢一點,再慢一點...都後會無期了...你還不慢點嗎!!!

樂器的風格也有很大差別
原版的弦樂很悠揚,感情的渲染力太強,開頭弦樂一起,「why does the sun keep on shining?」唱出一股強烈的懷舊不舍的感情...

鄧紫棋版本是淡淡的鋼琴,唱腔也比較平淡,整首歌下來情感變化略少...

但或許韓寒的心態就是這樣吧

時光匆匆,轉眼都是當岳父的人了...


鄧紫棋聲音真心不適合這歌,鄧音色並不出眾,你聽聽家家版本的《the end of the world》就能看到差距


為什麼聽到這歌我腦中就自動循環著《海盜電台》船沉默的場景呢!


其實我還是蠻喜歡用鄧紫棋來唱這首主題曲,僅代表個人意見,有人說鄧紫棋的聲音應該更高更爆發才能展現出他的聲音魅力,而我想說,恰恰是這首歌壓抑了她那高挑清涼的聲音,這種壓抑剛好表達了影片整體的那種情緒,想笑笑不開懷,想哭哭不嚎啕,想抓狂卻連一個傾訴斥責的對象都抓不到,,如此的壓抑,如此的無奈,用她的聲音,淋漓盡致。


不如朴樹的《平凡之路》


一開嗓就low了 當!比起原唱的why! 差遠了 原唱聲音更加清澈。純凈。
也許中國有很多適合唱這首的好聲音 但從目前的時間點來說 請鄧紫棋唱還是比較合適的 我能接受。
另外,前面有朋友說張靚穎來唱不錯,贊同。
再問一句 郁可唯合不合適?


一 點 都 不 好 聽
張懸林憶蓮王菲張靚穎等等等等女歌手不選就選了這麼一個會
【呼嚕呼嚕】的…實在喜歡不上來。
【個人觀點】


只有我一個人覺得鄧紫棋的聲音不適合這首歌么?
歌是好歌,我覺得換張靚穎來唱更合適。


製作方的市場需要而已,沒必要搞什麼評價。真要和電影的氣質捆綁在一起談,我覺得就是不匹配。無論聲線、演唱技巧都很電影氣質不匹配。


據說鄧紫棋左邊顎骨萎縮,上下顎牙齒不能咬合,所以會漏風=_=


雖然其實我對鄧並無特別的好感,甚至連一般都提不上。
但聽久了其實挺好聽的,真的。


聽不出是鄧紫棋的風格,歌曲還是不錯的


推薦閱讀:

TAG:電影 | 音樂 | 韓寒 | 鄧紫棋 | 後會無期(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