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的防火設計是怎樣的?有哪些措施?
香格里拉古城這麼大火是因為消防措施不到位嗎?
相關新聞:雲南香格里拉古城大火初步控制 原因尚在調查
這個題目大概是1月12號提出的,當時自己被邀之後並沒有想回答的打算。第一是因為防火這塊我不熟悉,怕自己說不明白;第二是因為對火災發生地也不了解——當時是聽人說的這個壞消息,可是聽到的時候注意力在「起源於唐代」,「古城」,「傳說中」的「香格里拉」一系列辭彙上久久的停留,因為這些說法都太可疑和炒作了。後來看了詳細介紹是說獨克宗古城的歷史記載可追溯到1300年前,而其所在的中甸縣也是在2001年掛牌成為香格里拉卻不一定擁有充足的證據(http://en.wikipedia.org/wiki/Shangri-La )。在地毀壞的建築中古建比重不大,主要原因是本就不多——除380年的建塘阿布老屋外,認證了的只有十來個,多以清末民國時期為主,所以作為一個古商鎮建築群來說和「唐代」沒有關聯。
雖然絕對沒有媒體說的「大火至千年古城240餘座古建築盡毀」(這種手筆一般發生在大城市,原因你懂的)那麼「人神共憤",但是,火災帶來的損失還是很沉重,四分之三的城鎮建築物波及,最拿得出手的阿布老屋也在火情蔓延開的時候「保護性拆除」。這一事件連帶引發的歷史旅遊區消防問題的討論也變得重要起來。
所以我最後還是想打起精神說說自己的看法:
古城在保留原生狀態和肌理時很容易就會和現行的消防法規產生衝突,甚至有可能出現古城鎮起火,消防車無法或者很難靠近救援的問題。所以古城在旅遊業發展中如何同步更新非常重要。但從消防角度,可能可以從以下幾點回顧這次火災,探討解決方案的可行性。
1a,房屋內部火情控制(房屋內襯部分)
起火時,房屋內的牆壁和天花板很大可能就是建築體上被最先點燃的東西。如果歷史旅建築體游區外部還有保留盡量原貌的考量的話,內里的材料更新是不應該忽視的事情。選擇不易燃材料的板材鋪裝內牆和天花板很有可能就可以把火情延緩或者控制在最小範圍。與此同時,非燃燒材料的一些板材在同時還擁有隔音和增加房屋熱容的能力,在提高住戶舒適程度上也是有好處的。一般的選擇大概有輕質石膏板,我自己接觸過一個北歐的做吸音板的公司,他們有一種用木屑混合水泥的板材(國內也許也有),不但在視覺和觸覺上非常親切,在吸聲的同時能夠做到隔絕燃燒。
而室內鋪設這類型防火板材時務必記住的一點就是密封性,盡量的做到把房間與房間區隔開避免躥火和走煙,這些靠構造上的上心是可以達到的。
(英國木質房屋防火規範里提到的密封節點例子)
(英國木質房屋防火規範里提到的密封節點例子)1b,房屋內部火情控制(房屋結構)
房屋結構大概就是消防的生命線,如果結構能夠支撐到救援到來之前不垮塌就是成功。獨克宗古城的房屋建構為土木結構,應該是木結構支撐,土製砌體圍護。乍一看好像這個木結構就是問題所在。然而,這其實不應該被全然的批判。火災環境溫度大概是700-900度,木質結構在燃燒的時候有一個碳化的過程,並將形成碳化層從而阻擋外部的高溫進一步深入,相較於鋼結構看上去的「英明神武」,木結構的這一特性反而讓他在火災中堅持得更久。
(一個截面面積240*180的木樑在火災環境63分鐘後的碳化情況)
(一個截面面積240*180的木樑在火災環境63分鐘後的碳化情況)下面這張圖是鋼結構在火情中的表現,當溫度升到230度後結構強度就一蹶不振。
相比之下混凝土要好一些
而木結構在形成碳化層後,可以很有效的格擋高溫,如圖所示,在燃燒70分鐘後的實驗數據顯示木材內部的溫度還保持在燃點一下。
(可以看到木材內里溫度的下降到平穩趨勢)
(可以看到木材內里溫度的下降到平穩趨勢)可問題來了,碳化層是木結構的附帶技能,但是假使碳化層形成後留下的完好的部分不足以提供原有支撐的話,木結構還是會崩塌。很直觀的,這意味著有兩條路可以選,一是擁有足夠粗壯的木結構,以保證經歷火災時,在木材碳化後結構的強度已然足夠;另一種就是基於現有條件,選擇承擔的了的結構尺寸,然後通過測量實驗掌握這種結構究竟可以支撐多久,以此制定相應的消防計劃。對於大型木結構原材料匱乏的我國,第二條路應該是可以踏踏實實完成的。比如這次消防出警只用了8分鐘,加上報警前的20分鐘總共不到半小時就可以作為堅持時間的參考。
2,外部火情控制
當火情不幸變大,如何保證鄰近建築免受殃及就是外部控制的關鍵。再一次,在古城特別是商業病態飽和的旅遊點這一點實現起來很有挑戰。而這次獨克宗大火當地居民總結教訓,就提到屋頂起火後藉由冬天的大風連帶點燃附近房屋是讓火情難以控制的轉折點。當地屋頂的以杉木板為瓦的獨特做法本身就是消防隱患,應對這種材料的可燃危險,當地傳統辦法是一家起火,鄰里一起把這家的屋頂(即這些木瓦)給捅落以此避免火勢上房。無語的是,在入冬以前,當地實行了固定屋頂的舉措,原意是預防地震時的垮塌,可怎想成了赤壁之戰里的橋段重現。以杉木板為瓦固然是當地特色,這也是閃片房這個名字的由來,但是基於安全考慮,是否使用耐高溫不易燃燒的瓦材或屋頂做法是不是更適合這個已然發展成遊客聚集地的繁榮聚落呢?
3,
預警,逃生,消防
同時,這次大火暴露出很多不同角色間對彼此所司職責理解不對稱不正確的問題。當地不可謂不在消防上下功夫,字面上充足的消防預算,額外的儲備水源,分散在老街上的消防取水點,早在幾年前甚至還有會議報告單獨點出獨克宗消防隱患等問題。可是到了火災發生時,高處獨立消防水庫沒能正常送水,消防部隊和當時的在地住戶又在尋找城區內的消防栓時成了無頭蒼蠅,如果把這些歸為水庫可能出現凍住的情況,消防栓位置不明顯等原因……
那就太
他 媽 自欺欺人了。
據傳當年獨克宗旁大龜山上的朝陽宮本設有防火瞭望台,秋冬兩季晝夜有人守護,怎麼現在一個旅遊收入一年70個億的地方沒有能力做到以前茶馬古道的水準呢?一個偏遠的藏族聚落變成熙熙攘攘的旅遊景點後,老闆和遊客大多來自外地,在了解本地消防能力和組織有效搶險上更是後知後覺(有的老闆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家的擴建圍牆就落在麥蒂消防栓附近)。這樣的情況已經是原有的方法,系統承載不了的了。所以可行的方法也許是:建議旅館飯店等高危場所安裝防煙警報,外地老闆和本地居民有義務參加定期的消防演習,掌握適合在古城操作的救火行動,當地消防中隊也應參與(自己找不到合適的供水口太說不過去了)。而作為遊客,應該可以在住店時獲得關於消防逃生,救助的相關信息。還是那句話,既然原有的系統因為追逐利益而打破,可不可以不要只把先輩的遺產當搖錢樹,而是當我們從後輩口裡借來的東西呢?
====題外話===
前段時間剛忙完一個小項目,一個自然公園旁的私人度假村,做的是生態方面的事情。老闆很擅長做這種50間木屋左右的開發案,但是遇到的問題是當地council對這個開發的質疑。老闆Peter已經做好了林區規劃,多少樹木要砍伐,多少補載,多少購買,原有遠足路徑的銜接和對野生動物的避讓,以及木屋的經濟用材和環保性能,當地還是不依不饒——聲稱這個建在2,30米高樹林里的全部由不足4米高的單層小木屋們有可能對幾英里外的現有居民造成光污染。全然沒有政績經濟上的雙勒個贏的打算。
(小木屋正面亮度測試,10米距離)
(小木屋正面亮度測試,10米距離)「香格里拉」的事情發生後,我和Peter談起來,討要了些他們這個項目關於防火的資料來看,我得到的是一封長信和各種PDF文件的鏈接,我並不覺得我們的防火規範和規章會比這個潦草多少,但是看上面提到的當地對於開發的態度,你至少不會懷疑這些規定,準則,章程的實現程度。「你知道,我們從倫敦大火(The Great Fire of London)里得了不少教訓。」Peter如是說。
我們得到了教訓嗎?
任何釀成巨大損失的火災背後都有先天設計失誤的影子。古城建造時並沒有像如今一樣的建築防火標準,但一定有相應的建設規則,也能起到防止火災蔓延擴散的作用。注意這裡我說的是蔓延擴散,因為木結構的房屋在材料防火上有先天的劣勢,所以如何防止木結構的房屋起火後的蔓延才是古城防火的重點。這次香格里拉古城的大火,燒毀了近三分之一的房屋,顯然在阻止火災蔓延這一環節出現了問題。因此,可能是古城初建時的規劃,亦或是日後擴建的規劃,防火設計出現了問題。
,佔座查資料,弄明白在答
關於香格里拉火災規模如此之大以及防火缺陷的問題,同濟大學的一位老師在微博中做了闡述,覺得他說的很全面,希望可以解決LZ的困惑。http://weibo.com/2205336874/At3yp42Gv#_rnd1390828448677
==================================================================
以下是本人在走訪了杭州各歷史街區以後的一些感觸:
古城或是歷史街區由於建築結構、線路老化、消防通道佔用等各方面的原因而常常成為火災多發地區。前段時間因為論文的調研工作,把杭州的歷史街區都走了一遍。所以想從歷史街區的修復角度來寫,覺得歷史街區和古城有著共通的地方,只是古城作為由諸多街區構成的整體,保護與巡查的範圍更廣,工作量更大,需要的重視度也更高。
從古城自身完善的角度來說,包括了古城自身修復、外部環境營造和規範管理三個方面。古城的自身修復包括歷史建築的修復、水路管網的再規劃和其他配套設施的完善。一樓對於建築的外部和內部修復給出了很明確的說法,讓我也學習了很多。而水路管網的再次規劃不僅僅是提升原住居民的生活水平,也是為了防止居民在日常生活中,用電用火等各方面可能產生的火災隱患。其他配套設施的重要一部分就是消防設施的配備,在杭州的歷史街區和歷史建築中,配備著以下幾種形式的消防設施:
在杭州調研的時候,看到許多古宅的庭院中都會有很多水缸,把屋檐的雨水接到水缸中。這些水缸應該與曾經皇宮中、徽州一些民居中的水缸一樣,在火災發生時起到應急水源的作用。
其次,一些歷史街區內部仍保留著許多沿用至今的水井,城郊一些的街區內還會分布著零星的水塘。這些元素不僅可以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也是火災發生時居民救火的必需水源。所以這些資源應當被合理的保護與再利用。我所看到杭州某些街區中,水井在為居民提供必需水源的同時,也保留了社交的功能。他們在這裡洗洗衣服、嘮嘮家常,生活原有的狀態也保持了下來。而水塘周圍可以建成社區公園,作為居民活動的社區公園,活化水塘的用途,改善水質與街區外部環境。
規範管理就包括了消防器材的定期檢查、消防通道暢通性維護、政府相關職能到位等方面了,這些的了解不太細緻,所以不敢亂說了。
==================================================================ps.第一次回答問題,肯定會有很多不足或者紕漏的地方,希望可以得到指正。
古城的並不了解,倒是得知消息後去了解了一下古代房屋火災消防一系列,恰好也看到過相關這方面的書。所以偏題答一下吧~
法蘭西學院院士謝和耐的書《元蒙人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書是以南宋杭州城(古臨安)為背景所考究編著。
在其第一章「城市」的第三節標題為「火災及消防」。裡面很詳細的說了關於當時的一些火災記載和燒毀房屋以及當時統治政府採取的一些消防措施。
這裡摘錄一小段供大家參考。
「由於人口密集,故除了從皇宮南門直通一座城門的寬大御街之外,其餘街道均比唐代首都長安的街道要窄。因而,毫不奇怪的是,正是在開封人們首次發現了一件很要緊的事——成立專門對付消防問題的機構組織。……每隔1500英尺設立一所警衛站,城中還設有若干水塔,常年由一百名軍士掌管,他們裝備了一切必備的消防器材(刀斧,水桶等等)……這種消防組織的形式後來亦逐漸被杭州城沿用。……在人口稠密的街區已隨處可見到望火樓。據推算,在城牆之內的人口密集處有8座這樣的望火樓,而在城外的地區則不超過兩座。如果看到哪裡有煙火升騰,樓上的哨兵便會發出警報,白晝以聚旗為號,夜晚則懸燈為號,而旗幟和燈籠的數目則標誌著發生火災的相應位置。……為了防火,城內被分為14個區,城外分為8個區,城內的消防軍卒為數2000,而城外則有1200人,他們裝備有水桶、繩索、旗號、斧子、鋸子、燈籠和防火衣。」
後面還寫有專門儲存貨物的房子,「四面皆水,不惟可避風燭,亦可免偷盜。」以及因為當時的杭州城人口數目極多(是不亞於如今的北京上海的,用摩肩擦踵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每年發生火災次數也相應很多,一次火災燒毀的房屋幾千上萬座是很常有的,所以當時的人為火災擔心受怕,皇帝也是下令,嚴禁傳播發生火災的警報。
對了,這本書的翻譯是北京大學的劉東教授。
學園林的。粗略說一下。
所謂,遠水救不了近火,古代的防火措施總結來說就是近水。比如城牆外通常會有條環繞水渠,就是常說的護城河,是為了防止打仗的時候敵人火攻。有時候城牆上還會有很多洞,用以攻擊敵人或用空心的竹筒引水輔助滅火。皇家園林造園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很多人造河(如天安門前的金水河),天池等,這些元素既為附近居所提供了水源以防失火也做為一種園林裝飾元素或神明崇拜寄託成為造園中重要一部分。當然發揮作用的還有前面有人提到的擺在各個角落的大水缸。古典園林中的一池三山的水池也是同理。
至於古城,以烏鎮為例,古時就有專門的消防部隊,叫水龍會,相當於今天的119.而且夜晚會有人巡邏打更,以便第一時間發現火情。加上前面有人提到的防火牆,這些就是古代防火的一些措施吧。
不知道題主問的是現在還是古時候,囧。
這是古代建築也有防火設計,如上圖
另外,《三聯生活周刊》第369期的讀者來信一欄中剛好有人因為麗江古城火災事件寫信談到了相關問題的內容,書不在手邊,有興趣可自行查找參閱謝邀,對此不甚了解,不敢妄加論斷。
消火栓都沒有水,說是防凍因此關閉供水,滑天下之大稽,還談什麼防火措施!
瀉藥,試答:個人覺得並非救火不到位,而是預防沒做好。沒調查沒親歷,僅作推測,該地區建築已木為材質並非問題,近有日本,遠有北歐美國等都有使用木為材料的傳統,但是在對木材的防火處理上我覺得可能香格里拉不如北歐美國等,我曾見過一家加拿大的木材供應商做的木材防火實驗,完全可以做到不燃燒(通過防火液浸泡?不得而知)。究其原因應該算是管理者的漠視和所有者節省成本造成的吧。
國內用金山毒霸,國外用小紅傘。
古代打仗離不了火攻,所以城牆都是用大塊的青磚壘起來的,本身就不易點燃,再加上城牆下的護城河,就是著了也有水源可用來撲滅火
不請自來,抱歉!這場大火我是親自經歷的,也參與了整個救火過程。我記得,大火發生時,我正在站崗。當時已經過了凌晨了,接到獨克宗古城發生火災命令,我們迅速出動。首先,派出了第一批次救火小隊,剩下的人全部在外面待命(剛下哨,就去待命,香格里拉的晚上你不知道有多冷 )持續和大家分享這次救火經歷(^V^)。。。先睡了o(╯□╰)o
看到城牆底下的護城河了木有,估計古人設計這個的時候就已經想好著火後用什麼來澆滅了
香格里拉獨克宗古城大火燒了那麼久,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一個是他們的房屋大多是木製結構,房屋與房屋之間隔的太近;二是那兒風很大,火一被點燃,一排消防車來了都無濟於事。
前不久剛去了香格里拉,古城正在重建,可以想像當時大火的觸目驚心。
大理麗江在這方面比較好的是,基本家家戶戶門前都有小溪流過,一旦起火還可以解決燃眉之急。
承蒙邀請,對於一個城市的消防設定,兄弟才疏學淺只是略有耳聞如有不實之處還望海涵。
說道滅火最主要的手段還是水,在古代電影中大殿門前的大崗很多就是用來盛水滅火的,擴展到城裡應該就是遍布各處的水井的設施了。隨著時代的進步現在的建築內部及外部都有很多的消火栓,它連接著市政自來水管網,當消防車到達現場時連接消火栓進行滅火。當然如果有可能的話還有直升機進行空投滅火,不過這個大多用於森林火災的撲救。
具體到香格里拉古城這個案例可鞥你有如下幾個方面存在問題:
首先、說到古城,尤其是南方的古城街道比較密集,再加上可能存在的車輛違規停放,商販佔道擺攤等問題阻礙了消防車輛有效的到達及迅速的撲救
其次、古城存在久遠存在大量的密集民居及古建築群,很難進行大規模的消防設施(如消火栓)鋪設作業。況且,古建築大量使用木建極易引起火災。也給消防撲救造成極大的困難。
由此兩點可能導致這次香格里拉古城大火。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