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否拍不出《坂上之雲》這樣的大河劇?
我們也有漫長的歷史,也有數不清了不起的人物,為什麼卻拍不出這樣史詩般的作品,反而儘是《新三國》這樣粗製濫造,人物臉譜化的東西。
坂上之雲StandAlone(1).視頻
題主提到了反例新三國,這是新三國在日本的海報,最上面幾個大字是富士台宣傳時加的,雖然會有一定誇大的成分
日本網友的評論
新三國在日本~~~~~~~~~~~~~(轉載)_台灣
評價有褒有貶,不過「X國的片子我們怎麼也拍不出來」看來也是個常見現象:
今日借りてきて、とりあえず3巻まで見終わったぜ
黃巾すっ飛ばされたのは殘念だったが、
電視台版と比べて映像は綺麗だし、呂布と3兄弟の戦いは見応えがあった
こんなの日本じゃ撮れないし、作ってくれただけでも有難いと思って見るわ
ただ、吹き替えの劉備と曹操の聲がちょっと#65381;#65381;#65381;
劉備はただの善人ではなく、何考えてるか分からん底知れない空気と黒さを醸し出してる感じだが、
曹操は単に枯れた爺さんみたいな聲で迫力が足りない
譯:
今天借來了三國,已經看完了前三集。雖然很遺憾沒有拍黃巾之亂,但是與其說是電視劇,簡直就是畫面超級的電影,三英戰呂布很贊。
這種片子日本是拍不出來的,很激動可以看到這樣的製作。
只是,曹操和劉備的配音 (不知道說得是原音還是吹替)就有些…………
劉備不僅僅是一個君子,應該有那種感覺:他究竟在想什麼你不得而知,摸不透而又很危險的那種。
曹操單調沒氣力的老爺爺聲調,一點王霸之氣也沒有。
------------------------------------------------------------------
俺は同時に中國人の心意気にも感動している。
古き良き伝統を守りつつも、新しい事をやろうとしてるあたりとかに。
それでいて、その二つが見事に融和しており
創作物の世界観に軽々と史実の世界観を持ち込んでこないセンスも凄い。
ここを誤ると正史&演義ごちゃ混ぜの節操の無い酷い作品に仕上がってしまう。
曹操も上向き評価で描かれてるけどあくまで演義世界の曹操として
描かれていて、それでいて人間的魅力に溢れた人物像に仕上げてるもんなあ。
初めこそ曹操に視點を合わせられてるけど、孔明、関公も十分すぎるほどにカッコイイ。
曹操に視點を合わせられたので、アンチ演義テイストな作品と早合點してる人も見てみる事を
オススメするよ。
マジで凄いよ、中國人w
この作品は三國志の超有名人は全員株が上がるように描かれてる気がする。
逆に日本での三國志媒體ではこの演義の伝統がすっぽ抜けてしまい
正史ベースの物語調とか、正史&演義をごちゃ混ぜにしてる悲しい小說やら
漫畫が増えてる。
小說はあくまでも物語。
物語を映像化したドラマには出來るけど歴史の峻厳で崇高な格は逆に大眾的な見せ物にはならないのよね。
譯:
在看這個電視劇的同時,我被中國人的氣質感動了。
就是那樣的一直保持著古老良好的傳統,同時也接受著新的事物
而且能把這兩件事很好的融合,做出這樣的作品、
並且沒有把現在物質的世界觀隨意加入到的史實的世界觀,從而讓人覺得敬佩。
與此同時,正史演義很好的結合,沒有雜亂無章。
作為演藝世界裡的曹操,這部電視劇描寫的很好,而且很有人性的光輝。
雖然剛開始是以曹操為主要人物來描寫的,但是,孔明,關公也很帥啊
因為剛開始以曹操為主, 所以推薦那些一直反感演義版本的三國志的人也試著看看吧。
中國人,真的很厲害!
反而,在日本,三國的各種演義版本很多
基於正史的小說風格的小說也好,正史和演義內容混雜的那種不太好的小說也好
各種有關三國的漫畫也在增加~
對於根據小說映像化的電視劇,希望觀眾不要因為對於三國歷史的崇敬,對於這部電視劇太過苛刻啊
中國有很多這樣的電視劇如《漢武大帝》《貞觀之治》《大明王朝1566》《康熙王朝》《走向共和》等等,只是不像NHK電視台那樣每年製作一部,所以給人一種感覺日本喜歡拍歷史正劇而已。而且大河劇也大多是根據小說改編的,是小說起碼就有三分虛構,而且有些基本就是虛構為主如《宮本武藏》等。其實沒必要妄自菲薄,我就曾經在日本論壇上看到過日本人在討論日本為什麼拍不出《大秦帝國》《三國》這樣的電視劇。可能每個國家都會對自己國家的東西審美疲勞而覺得別的國家的東西更好吧。。。
對外國東西覺得不明厲而已
日本把鬧太套的《新上海灘》搬到日本,預告片改了一下,這片子在國內可是被罵出翔了吧
新上海灘日語版搞笑www.576wl.net視頻感受一下
你在逗我呢?中國人怎麼拍大河劇?日本人怎麼拍美劇?美國人怎麼拍英劇?
肯定拍不出來
就一個原因,中國現在普遍是制播分離,這個說是歷史趨勢,我持保留態度,我感覺是歷史倒退。
中國確實有大河劇,例如《漢武大帝》,另外,《武媚娘傳奇》也可以算大河劇…
題主問為什麼中國人拍不出我國發動侵略戰爭的題材,其實是有的哇,《漢武大帝》我們就把匈奴攆出了河套地區,《貞觀之治》我們攻滅了突厥,《康熙大帝》我們還平定了準噶爾呢。
《坂上之雲》里入侵朝鮮的日本戰士都和新四軍似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我想說你真的沒逗我?
對發動甲午戰爭的緣由語焉不詳,朝鮮農民發動東學黨起義,朝鮮向宗主國清國求援,然後話鋒一轉,日本也必須出兵。背景音樂一起,好高大上啊,好正三觀啊。
忘了哪一集了,伊藤博文還說過「朝鮮的文明必須由日本來拯救」,我想說你老師吉田松陰當年說過的話不要這麼快就忘了啊喂!
從頭至尾,我沒看到任何對戰爭的反思,我只看到他們在顯擺自己當年是多麼上進多麼驕傲多麼自豪。
所以我建議題目改為「為什麼中國人拍不出帥氣的高大上的正三觀的描述侵略戰爭的電視劇」,我國影視人也確實該反思這一問題。一國國民有一國國民的歷史觀,也就有一國國民歷史劇品味。
日本國家的近代化,是建立在追求現代性以謀求同西方列強的平等地位上的。因此,劇中以小人物為線索,講述了現代性如何改變當時的日本社會的各個階層,從而賦予一個國家的強大實力的。這種強大展現在了學校放假堅持以制服還鄉的學員,體現在了背誦英禮札記以訴求平等的國民,體現在了堅持學習引進現代陸軍海軍體制戰術,甚至外語的軍隊、士官學校和軍官。這種視角更能切中一個國家之所以現代的本質。也許是沒有經歷過這種現代化強國過程的國民是無法體會的。
而中國的近代史,則是一步飽受欺凌,從強國博弈中生存的歷史,是一部落後的智慧拖垮現代性的侵略的歷史,是一部成王敗寇消滅敵人的歷史。哪怕結束鬧劇般的思想鬥爭,也不是靠國民自己走出來的,而是領導人的高瞻遠矚帶領著走出來的。經歷這種歷史的國民,天生的歷史觀就喜歡從大處著眼,喜歡追求權力和消滅對手的故事。如果讓我們從小處著眼,也只有舊社會的家破人亡,抗日的手撕鬼子,內戰的神偷諜影,文革的熱血暴力這樣的劇情能引起共鳴了。
所以,歷史觀的不同,決定了中國的導演不會去拍那種歷史觀的電視劇,拍了也不會過審,過審也不會有人看。我以為《大明王朝1566》《走向共和》絕不輸與《坂上之雲》
知乎基本法,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廣義上講,有相對嚴格歷史考證的長篇歷史劇叫做大河劇。這麼說的話,《漢武大帝》這種,也算大河劇。
(大河劇不等於「正劇」,至少《大明王朝1566》這種和史實差距較大應該不算,《武媚娘傳奇》更扯——不過日本大河劇為了收視率,拍得也越來越扯了,這個界限也相對模糊)
狹義上講,自稱「大河劇」的才叫大河劇。那按這種演算法,全地球只有兩家拍大河劇的——日本NHK和韓國KBS。
最後提醒下,是「大河劇」不是「大和劇」。
NHK大河劇《天地人》海報
KBS大河劇《懲毖錄》海報
評論裡面有人說我的回答夾了私貨,這個我承認,畢竟類似影評的文字都是帶有強烈主觀性的,有不同意見很正常,作為另一個角度的參考就好。就像我認為袁騰飛大部分觀點很扯淡,但認同他評論日本的國際觀永遠都是「用一個更大的麻煩來解決當前的麻煩。」
———————————————————————————————————————————
題主能從小河劇里看出「史詩感」,也是蠻拼的……
《坂上之雲》這部劇,說實話,要不是為了擼阿部大叔和松隆子,看不上兩話我就會棄了。原因很簡單,一貫的「個人命運折射大時代」套路,但又玩得很蹩腳,明明日露、日清戦爭是那麼難得的一個好題材,而秋山兄弟作為代表性人物,在劇中完全看不到如何利用大變革契機,在各種政治軍事角力中八面玲瓏揮斥方遒,反而被刻畫成了一對兢兢業業的サラリーマン,只能看到他們如何像祥林嫂一樣一遍又一遍演示「節儉才是美德」、一遍又一遍演示他們學習工作有多刻苦努力,找不到一幕內心戲能和大局觀、戰略觀扯上關係——格局真的很小……
請問,這部披著戰爭皮的上班族勵志劇,相比《康熙大帝》,相比《漢武大帝》,相比《走向共和》,究竟是怎麼體現所謂的「史詩感」的?
所謂「史詩感」,起碼的一個要求是格局和視野要大,容答主稍微扯遠點——大和民族從古到今,無論政治、文化、經濟,乃至軍事,從來都散發著濃郁的小家子氣,這個民族出不了「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的蘇東坡,只能出「青蛙撲通一聲跳進池塘,夏天到了」的松尾芭蕉,再進一步說,代表日本文化內核的「 物の哀れ 」式審美只糾結於如何把個人情緒體驗琢磨得無與倫比的精緻,但格局小層次低,千年以來日本文人基本超不出溫庭筠的水平。
這種文化基調下,你指望NHK能拍出史詩感十足的歷史劇?
對比中國影視,坂上之雲最大的特點就是展示了日本海納百川的包容精神和海闊天空的國際視野,相反中國歷史劇卻總滲透著「泱泱華夏,維天朝獨尊」的情懷。可以從生活中一個小的例子出發,比如討論國際話題,歐美人這樣對比「英國怎麼樣,法國怎麼樣,德國日本如何,而我們作為其中一員又是怎樣」;中國人嘴裡是「外國如何,中國如何」,多元的世界就被這樣粗暴的撕裂成兩半。即便如此,在國人的眼裡,所謂「國外」也僅僅是個參照,也難以解釋的很豐富,更多的筆墨還是在國內。即使當今中國,在人本和思想層面上依然是閉關鎖國的,觀眾群體更容易接受自我民族中心論的潛台詞。雖然改革開放40年,但是中國和世界的對話多局限於貿易物流,人員的流動上,截止2014年在華外國人不足60萬,這個數字與閉關鎖國別無二致。即使英法德這樣非典型移民國家,規模相當於中國一省,但本土外國人數量也在中國十倍以上。這樣一來,絕大多數中國人在思想上,與國外沒有絲毫直接交流。
樓上答案提及了三國雍正大明等多部歷史劇,走向共和更是被諸多答案推舉,竊以為只有《走向共和》與《坂上之雲》最具可比性。後者的和大陸歷史片一個最大的區別,就在視角不同,把日本放在一個和各國平等的位置,甚至是略低於
中國的位置,大量的篇幅闡述他國的行為,潛心研究外國人的觀點,而不是一味拍攝日本自己,這一點是《走向共和》所不及的。但是相比其他中國劇,《走向共和》在這方面已經做的很有進步了。儘管第一集開頭還是李鴻章為老佛爺祝壽操心,但是很多國際新聞也參雜其中。甲午戰爭以前,做了很多日本方面的鋪墊,福澤于吉與天皇進諫『脫亞入歐論』,日本民間對中國的印象,已經戰後天皇和伊藤博文關於教育問題的爭執,都拍攝的別開生面。此前的歷史劇,鮮有如是的篇章去渲染日本王庭內閣甚至民間的動向,也很少分析外國人是怎麼想的。
而《坂上之雲》則對白人把脈更准,擊沉「高升」號之前,東鄉平八郎已經對國際法和英國輿論做到
了足夠的分析了解,認定這一行為不會造成英國官方的還擊,相反走向共和里殺死德國公使以後,還是褒獎兇手,只能是自己zuo了;而且海戰之前又花了大量筆墨描寫和日俄毫無關係的美西戰爭,更顯得20世紀初期日本在世界地位之渺小。對比向共和,甲午戰爭迫在眉睫了。還是再說內亂,翁同和黨羽依然認為戰爭可以避免,竭力壓制北洋水師軍費,別說國際局勢了,連對手都沒有認識。開展前夕,太監進來稟:「報!萬歲爺!英吉利、俄羅斯、德意志表示對中日戰爭嚴守中立「 」報!皇上!外務衙門訂購德意志、法蘭西(甚至連智利國都定了)鐵甲快船,洋人堅不出貨「這對當時的中國外交是多麼大的諷刺。我曾經思考:日本是花了多大的功夫,才得以把清國在世界列強里孤立開來?即使日俄戰爭的時候,日本雖然給英國當棋子,但換來了蘇伊士運河對波羅的海艦隊的封鎖,哪怕俄國的盟國法國,也拒絕了俄國軍艦進入法屬印度支那休整的請求。這兩部劇最大的比照,也體現清國的外交失敗與日本的外交成功。
中國劇很少用大量筆墨渲染對方的動作,更不會管其餘第三方國家的狀態。在走向共和里,最可笑的是慈禧宣旨「對德意志國英吉利國法蘭西國。。。開戰」,孰不知這時的英吉利國已經不屑與中國衝突了,八國聯軍的英國軍團,士兵已經是就地招募的中國人了。如果模擬坂上之雲,走向共和完全可以更加出彩。比如說,甲午戰爭前夕,完全可以花點篇幅,分析一下當時世界局勢,細究一下美俄等國的觀望態度,至於為什麼不能借俄國制衡日本,用太監的一句話轉述是不是太倉促了。至於百日維新前後,李鴻章周遊列國反華,也可以浪費個幾分鐘的鏡頭,講講李鴻章俾斯麥在德國的會晤,重頭偉人的會面絕對讓劇情別具匠心。
這一切,還是源於中國骨子裡的閉關自守,對外界充耳不聞的傳統。例如鴉片戰爭之前,林則徐給英國使館提出要求,第一條,英國政府保證自己的商販不再販賣鴉片,英國政府同意;第二英國政府保證
其他所有的蠻夷也不販賣鴉片,例如法國。這個無理取鬧的要求英國怎麼也接受不了。林則徐想我不管,在我天朝眼裡,你們英吉利法蘭西都是蠻夷,沒有區別,
不值得我一個一個警告,其他蠻夷你代傳我聖諭吧。 這種自古以來的自我民族中心論,今天雖有改善,但是觀眾的潛意識依然根深蒂固,歌功頌德的民族主義劇情,在國內更為受用。《走向共和》相比傳統改進不小,因此日本國內備戰的那部分,以及北洋水師的記者招待會情節,也頗具新穎的看點。
當然作為中國人,我自己的分析也有嚴重的偏頗。走向共和熱播的時候我讀高中,而看坂上之雲時已經旅居歐洲多年了。因此更能體會到,看劇時人只能和自己既得的知識共鳴,自己的主觀視野,更外國看客的想法是迥異的,所以日本觀眾會對新三國有不同的反應,所以你不會考慮外國人的想法,劇情里的外國人多半要adapt成觀眾眼裡的外國。這讓我我想起剛剛來歐洲的時候,一個語言課有個同學介紹中國「改革開放」,然後智利同學問什麼叫「開
放」?中國同學回答「1970s我們國家對外國開放了」智利同學繼續問「難道你們以前不是一直開放的么」然後中國同學可能想起了「文革」之類有損國體的事情,但是表面上還是以大國自居
「沒有,之前西方國家都封鎖我們,蘇聯也封鎖我們,不讓我們開放。」這下好了,所謂西方國家的學生都不明白「我們為什麼要封鎖你們?我們為什麼不封鎖印度不封鎖巴西」這時候法國同學說了「其實
六七十年代,北約和華約封鎖的對象是我們法國,那時候我們算是兩大陣營之外最強的勢力,最早獨立研製核武器要建設自己的軍工體系和航空工程,逐漸獨立的殖民地要預防美蘇蠶食。也因為兩大陣營對我們的封鎖和壓制,我們才被迫研發了核電站,高速鐵路,大型飛機,石油礦井。」這下中國朋友傻了!怎麼「被封鎖」的位
置還讓法國人搶先了,另外一個中國同學不服氣「現在你們還是封鎖我們,你們空客明確不招中國畢業生,不是封鎖我們么?」法國同學這樣解釋「法國的飛機是敏感行業,並非特別針對中國人,而是防範所有外國人,俄國人美國人都是不得進入的,軍工部門哪怕法國人祖上有外國血統也是不能進」從以上對話明顯可以看出,我們潛意識裡還是以本民族為中心,彷彿所有西方大國都在防範甚至聯合抵制中國。中國人往往默認自己是一個整體,其他所有西方國家是另外一個整體,我們常常聽到這樣的話「西方模式不能適用中國」,「和西方相比,中國怎麼怎麼這樣」
不論其觀點是五毛式稱讚,還是批判中國的弊端,都是默認這樣一個條件,和外國比較要說「和西方相比」,而不能拿中國和德國單獨比較和法國單獨比較和英國單獨比較,更不會那荷蘭瑞典挪威中的某個國家和中國對比。這還是源於中國的教育文化缺乏西方的認知,造成國人的知識面過於局限在自己的民族內部文化,以至於在中國人的認知體系,思維空間內部,外部文化佔據的比例微乎其微,進而不能看出外部世界的複雜性多樣性。如果問德國哪些工業不如法國,而瑞士盧森堡多民族組成區別何在,多數國人很難給出一個豐富的答案。如果一個人的腦細胞的絕大多數都被自己民族的文化充溢著,那麼他的國家在自己的視野里肯定是最偉大的,就像青蛙看到的井口肯定是最明亮
的。這一段無關主題的廢話太多,等摺疊。
1雖然該劇不惜筆墨刻畫他國,但是對中國部分的拍攝,不能說篡改史實(當然避免了一些scandal),但是中國演員太粗糙了,李鴻章袁世凱這樣的元首及人物,在外交場合沒有絲毫風度,顯得尖酸刻薄小肚雞腸,哪怕他們口中的名將」丁汝昌「在劇情里也沒有絲毫人格魅力。我覺得秋山老爹一屆農夫的演員都更好。
2對俄國的刻畫也嚴重違法事實,也僅僅是日本人眼裡的俄國(或許比中國人眼裡的俄國還略微豐富點)。這時的俄國皇庭是十足的崇洋媚外,完全以崇尚德意志法蘭西為榮,真正的貴族對話也是法語德語居多,當然了這種裝逼中的戰鬥機對於當時日本達不到么,只能用俄語將就了。
這問題要看妳的視角。
如果妳是看歷史的「大河」,那世界各國人民弘揚民族自豪感、吹噓自己文治武功(即:為先人洗地),姿勢都差不多。
《坂上之雲》的核心,在秋山真之留美那集,借印第安人之口說了出來,大概齊就這幾個意思:
1.白人15世紀就干這事兒了,咱到19世紀才幹(另層意思是雖然亡羊補牢後悔干晚了,但咱沒早打妳還是夠意思的);
2.我打妳是為妳好,咱一塊干白人;
3.白人真特么壞,當初唆使印第安自相殘殺,現在又驅使我來自相殘殺咱黃種人;
4.不好意思,我不打妳就會陷入生死存亡。
即使是只拍給自己人看,把打人這件事變著法兒的說出花兒來,且作完全純情無辜狀,臉皮是需要相當厚實的(當然如果天生真這麼認為又另當別論)。這點,日本人的心理素質比中國人強多了,所以中國人拍不出來。
如果妳看的是「劇」,那其實很多場景在中國拍的影劇中並不鮮見,既然全世界人民洗地姿勢都差不多,換句話說,「藝術表現手法類似」,無非是借鑒來借鑒去。
《坂上之雲》最激動人心的一幕,應該是203高地攻山頭那場戲吧?(私人喜好,有不同意見隨便舉手)海戰的戲反倒沒啥,除了特效之外,無非就是風浪炮火中演員們整整齊齊作「鎮定、堅毅」狀。
戰爭片中,攻山頭是最容易齣戲的,而且也最容易兩邊都蒙太奇一把。攻203那場,跟《亮劍》攻李家坡差不多(當然《亮劍》徹底翻了個個兒,把關家堖吃敗仗改成全殲山崎大隊),都是衝鋒、仰攻,前面死很多人,後來主角出場,衝上去肉搏,搞定,除了前赴後繼的士兵,也給個鏡頭「大隊中的小人物」,《亮劍》是一炊事兵沒有武器,提著菜刀往上沖,《坂上之雲》是一斷腿傷兵孤獨地一瘸一拐往上爬,以表現「英勇無畏」。
當然《坂上之雲》的畫面要絢美得多,遠超1980年拍的《203高地》(仲代達矢主演乃木),畢竟技術手段好了很多,尤其快到山頂時,士兵們端著刺刀迎著朝霞、硝煙,逆光、慢鏡,妳不覺得很像斯巴達300里,把敵人逼下懸崖,一個個慢慢掉下去那個場景么?
但是203高地那場戲,遠景不行,鏡頭一拉開,馬上就覺得只有幾小隊人孤零零的,氣勢一下沒了。這點,《南征北戰》強多了,摩天嶺搶山頭是全劇最戲劇性的,特別是上來鏡頭一拉開,雖然它表現的僅僅是一個營的兵力,卻真正讓人感覺到千軍萬馬的氣勢,完美詮釋什麼叫」蟻附「。
(附帶吐個槽,《蘇捷斯卡戰役》也有一場攻山頭戲,卧槽那個簡直就是兩撥跳廣場舞的老頭兒,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裡,上人民公園大草坪打架)
細節上,海戰開打前,花了很大篇幅表現聯合艦隊內部(包括秋山真之自己)的猶豫,俄艦隊會走哪條線,日軍是該蹲守對馬、還是北上津輕,都有可能,只能從用兵」常識「、甚至戰場直覺去猜,最後東鄉拍板:對馬最近,對手不會繞路!
這一幕其實《大決戰》淮海里就有,那部戲花相當筆墨,著重描寫粟裕追擊杜聿明時內心的掙扎。當時杜聿明率30萬人從徐州出逃,走的路線只有兩條,一是隴海路,二是走兩淮,猜錯則30萬人跑掉,粟裕從」常識「判斷,賭機械化不會走兩淮水路。比起那些短兵相接,這些才是決定性的。
所以妳看,」各類藝術手法「,其實都一樣吧?大家拍的路數都差不多,錢砸多點就更漂亮點。
其實,《坂上之雲》好看,真正的原因是真之的老婆(石原里美)漂亮得不像話,《203》里演」愛國老婆「的夏目雅子,有一種驚人的文靜美。而《南征北戰》讓我們看什麼?婦救會長張瑞芳穿著大棉襖連腰都沒有,趴河邊推馬車還是水壩上邊爬邊扔手榴彈?要不就是村裡那女民兵跟野戰軍老公分別時說:妳走好了,我跟村長上山打游擊?(總感覺有什麼不對)其實不是拍不出,而是我們拍的不會叫做「大河劇」
實際上大河劇並不一定要按照完全史實的套路去演繹,比如天地人裡面直江兼續有一段劇情據說就採信了某種野史假說的說法。
以此為論,中國的大河劇,其實就是歷史正劇,典型案例,比如之前B站超火的《大秦帝國》
大家都知道閼與之戰的鍋不是范睢的,也都知道白起老婆不可能是個趙國女子還那麼不老神話,1080P的白起都白了頭啊喂。但是這麼演,也不是不能看。
這就和你為什麼不是外國人一樣,因為你不是,所以你不是。
不管中國拍的多好,都不是大河劇。牛就是牛,牛為什麼叫不出咩咩聲來?不用深究
新三國是一部很良心的作品,就算樓主覺得他前十集狗血,他也絕對不可能是題主所說的「臉譜化的粗製濫造「。實際上新三國確實是前幾集看了想罵人,但越看到後來越好看。而實際上,新三國最大的特點就是」反臉譜化",無論是魯肅還是劉備還是呂蒙,都和以前的版本有非常大的不同,都是非常精心的設計。新三國唯一的敗筆是曹操,甄嬛和蔣勤勤的男人真的不適合演這個角色,但其他很多劇情都非常有張力。你要說不如老三國或者劇情比較狗血,我承認,但你要說這是粗製濫造的臉譜,我絕不認同。實際上在很多設計上,我覺得新三國反而更貼合歷史的可能性一些,比如呂蒙之死。
如果你仔細看了《坂上之雲》,你會發現中國國家廣電總局協助拍攝了這部電視劇的。所以,這部電視劇要論軍功章,也有中國的一份。
最不可思議的是,中國軍隊也有參演的。
因為中國的電視劇空有大場面大製作而不得民心,它總是站在大格局上拍個沒完,就像是第一的答案裡面,新三國對日本人的震撼僅僅停留在「嘩擦!我們絕對拍不出這麼宏大的場面!」,「這麼大陣仗比我們的強太多太多了!」
但是,從來沒有從個人的方向出發拍一部劇,每每出個大製作都變成群像劇了。不過以前的改編二月河的「清王朝」系列就是從個人角度出發,圍繞著一個人來展開劇情,那就非常好看了,康熙我看了5遍,雍正我看了3遍。像《甄嬛》為什麼這麼火也是一個道理,還有把噱頭做足的《武則天》也是一樣,只要不是群像劇,中國還是能拍出好電視劇的。
另外就是感情問題,現在一提起國劇,還沒看自己就開始嫌棄上了,看到日劇啊,美劇啊,好感就自動往上加。誠然別國的電視劇比我們的優秀的不知道到哪裡去了,但是靜下心來,其實我們也是有深入人心的好歷史劇的。
最後還有就是普及問題,日本的歷史普及簡直瘋狂,戰國,維新為背景的遊戲,動畫層出不窮,大家看見了都會有一種親切感,像我現在說起日本史來絕對別說本國史要溜兒的多。但中國這方面做的就不是很好,總有一種歷史和我們很遙遠的感覺,一拍就跑偏成愛情扯淡劇了。其實當年《步步驚心》,《宮》特別火的時候,我身邊的女生一個一個對「九子奪嫡」都特熟,有人居然還買了《清史稿》看,這也是一種進步吧。
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有點亂,勿怪這就逗了,中國電視劇最強的兩個題材就是歷史和倫理,特別是歷史劇。
題主提到了《坂上之雲》這部大河劇。大河劇在國內一般稱作歷史正劇。首先我必須肯定,《坂上之雲》是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正劇。在觀看過《坂上之雲》後,我由衷的對當時的大和民族感到敬佩以及對當時清政府的目光短淺感到羞愧。題主問到,國內是否有這種水平的大河劇(歷史正劇)?我的回答是:有,也沒有。
首先我們聊一下什麼是歷史正劇。歷史正劇自然不是像宮斗劇琅琊榜這種以愛情奪嫡為主題的歷史偶像劇,他需要儘可能的尊重歷史,告訴觀眾歷史的進程,還原歷史的原貌;同時他也不是歷史紀錄片,這允許了導演和編劇給於某些歷史人物臉譜化或誇張化(三國中的諸葛亮),可以讓一些情節更富有激情,更易引起觀眾共鳴。在歷史中,乃木希典是一個傳統的軍事家,正是對新式戰爭的不理解導致了日軍在旅順戰場上的事倍功半,秋山好古默許了軍隊在旅順進行的屠殺,秋山真之在日俄海戰時策略連續失誤導致日本海軍在戰爭初期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廣瀨武夫由於與俄國妹子有染在艦隊中被廣泛排斥,直至戰死才勉強證明了自己的清白。這些在《坂上之雲》中並沒有被過多描述,因為歷史正劇畢竟也是劇,是一種藝術讓大眾對該段歷史產生興趣並崇拜那個時代的英雄,沒有必要完全按照歷史去拍,這樣的話我們直接去看紀錄片或者找教授就好。
我覺得中國的歷史正劇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古代史的歷史正劇(至鴉片戰爭),另一種是近代史的歷史正劇。在中國古代史的歷史正劇上,中國的歷史正劇比日本的大河劇有過之而無不及。中國歷史有著豐富的題材,鮮活的人物,以及最貼切的布景(例如雍正王朝據說就是在故宮中拍攝的),細節方面或有不如,不過在壯觀以及精彩上是大河劇難以達到的。而且在古代的歷史正劇里,我們可以看到鮮活的英雄人物,儘管他們對立,卻同樣偉大值得敬佩。在《漢武大帝》中,漢庭有劉徹衛青霍去病這樣的英雄人物,在匈奴中也有伊稚斜這樣的豪傑。漠北之戰中匈奴又何嘗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拚死奮戰?我們可以看到,漢匈之間幾代人的鬥智斗勇。在人物塑造上,我們既看到了衛青在戰場上的幹練,也看到了他在政治上的軟弱。所以這才是我們接受的英雄,偉大但不完美。歷史人物可以臉譜化,但不能神格化。日本所有成功的大河劇都處理好人格塑造方面,例如在葵德川三代上,二代將軍秀忠處事謹慎,卻也優柔寡斷。整體上講,中國古代歷史正劇完勝大河劇。
近代史就有爭議了。近代史的歷史正劇我首推《走向共和》《長征》《八路軍》《中國遠征軍》《解放》。在這幾部劇中,大都講述的都是我們與日本的愛恨情仇的。在這幾部局中,我覺得有一個缺陷,就是有失客觀。重點在幾方面
1: 日本士兵素質過低。在觀看過太平洋海戰的日軍後再看看抗戰劇中的日軍。我很難想像這兩支軍隊來自同一個國家。在太平洋海戰中,日軍展現了極高的軍事素質及極高的鬥志。而在國內儘管是《八路軍》這樣的正劇中,日軍素質也過低了,基本上只是一群醬油帝,機槍一掃前排全倒。八路軍路人拼刺刀在臨死前至少一個人單殺4 5個鬼子。在事實上,日本陸軍單兵作戰能力極強,遠不是像劇中那樣插標賣首。
2: 軍官指揮能力。 在《坂上之雲》中,我們不但能看到日本強大的軍官集團,也能看見北洋艦隊中丁汝昌的深不可測,低級軍官不但英語流利而去展示了紳士風度。在夜襲俄軍艦隊的時候俄軍被襲擊後,主將充耳不聞的情況下,我們依舊能看到俄國的低級軍官們在試圖組織軍隊反擊。這才是低級軍官的作用。事實上,日本陸軍的各級軍官基本畢業於正規陸軍學校,擁有極強的應變能力,遠不是國內抗日劇那種,全部日軍就靠一個大佐或者參謀,其他軍官只比步兵多把太刀的情況。
3:避免戰敗。 在《坂上之雲》中,儘管日本贏得了戰爭,對日本陸軍在旅順的慘重損失,203高地的慘烈毫不避諱。就明白白的告訴我門,旅順打輸了,我們陣亡了一大批優秀的士兵彈藥啥的全都不夠了。海軍也是,閉塞作戰失敗了,那麼多錢買到船打水漂了,我們快被俄軍艦隊夾擊了。軍隊中瀰漫著一股絕望的氣息。在抗日戰爭中我們又何嘗沒有同樣的情況。淞滬會戰中我們還不是出動了多於對手的部隊然後戰敗了導致我們被迫放棄上海南京,太原保衛戰又何嘗不是損失慘重。要說在抗戰初期在一個小土坡上伏擊了一批鬼子然後大喊中國必勝我是不太信的。在《八路軍》中,淞滬會戰就有3分鐘吧,旁白說一句就完了。我好多同學都不知道淞滬會戰是啥。其實我感覺,與其過度誇大戰勝的作用,不如完整詳盡的描繪這段歷史,既有戰勝所帶來的希望,也有經受挫折後中國人民如何不放棄抗爭到底。這樣更能使我們接受了解並為當時的中國人民而驕傲。
當然近代史中或多或少會受到政治的影響,但我們依舊可以看到其中的改變。這裡面包含了導演和編劇的嘗試以及國家對歷史正劇文化的支持,國民黨軍官不止是一群智障了(《長征》中委員長只聽到過敗報) 國民黨軍官也有愛國志士了(《八路軍》),國民黨軍官也可以獨立做出正確戰略決定了(《中國遠征軍》),國民黨軍官也不一定需要叛變來證明自己的正義感,而也可以通過戰敗後自殺來表明自己的忠誠,搏得觀眾認可以及對手的尊重(《解放》)。總之,這些都是中國近代歷史正劇在進步與完善的過程。我真心希望中國近代歷史正劇能擺脫政治的束縛,給我們一個客觀真實的歷史畫面,就像《坂上之雲》那樣。
目前,首時尚潮流影響,歷史正劇漸漸淡出眼球,歷史偶像劇和宮斗劇開始佔據主流。大河劇也是如此,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坂上的雲屬於鴻篇巨製,投入的人力財力都是一般電視劇無法比擬的,說實話如果不是內容太多劇本太長的話,更應該拍成電影的。
這種大戲,充分顯現大國巨制的風範,但請不要說中國沒拍過。以前有,今後也會繼續有。漢武大帝、康熙大帝、雍正王朝、走向共和等等,個人覺得總體上不輸坂上的雲。
具體缺陷誰都有,比如康熙大帝選擇性屏蔽中俄之戰,等等。但那種不惜血本的認真勁兒都差不多,別小看央視,只要他們願意,還是完全有這個實力的。
推薦閱讀:
※去土耳其旅行,有什麼建議和提醒嗎?
※最感動你的現代詩是哪一首?
※日本 2014 年年度流行語「だめよ、だめだめ」的笑點到底在哪裡?
※你的家族史是什麼樣的,或者說你的先輩在過去是如何生活的?
※為什麼在道德上,人們通常認可沸煮螃蟹龍蝦,而不認可沸煮貓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