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哪個民族可被稱為「真正的戰鬥民族」?

在整個歷史範圍內,綜合考慮實際戰果,戰損比,戰勝率,文明類型等的因素後哪個民族配得上戰鬥民族的稱呼?

例如俄羅斯就因為近代總是輸多贏少且戰損率高所以排除


本來完全抱著娛樂的態度來回答一下這種題目,因為實話說本來就沒法比較,不過看到這麼多朋友贊了,那就把有些內容陸續給擴充一下。
——————————————————————————
斯巴達人:整個城邦就是個軍營。這個真心沒啥好爭議的。
斯巴達人不止是善戰,而是整個城邦的男性公民唯一的職業就是作戰,而貿易,生產,建設等等都是依靠外邦人或者奴隸里支持的(雖然我真的想問 Leonidas 同志斯巴達人除了為了榮譽以外到底是為了神馬而戰。。)男性從小開始就是在軍營式的環境下長大,最終形成古典時代無論是單兵戰力還是團隊紀律都頂級的部隊。在溫泉關以300之力阻擋包括Immortals在內的數萬波斯大軍,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擊敗在物力上佔優的雅典領導的聯盟,在久經波折破雅典城後還拒絕了同盟要求摧毀雅典,奴役所有公民的要求,念雅典當年在希波戰爭中的貢獻將其納為保護國。This is the true honor of warriors.


阿提拉麾下的Huns:上帝之鞭的稱謂不是白來的。
Huns和與漢朝對抗的匈奴人之間的關係還是眾說紛紜(在此僅用),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騎在馬背上的草原人給當時歐洲帶來了無盡的恐懼,裝備很一般但以高超的騎兵戰術和以戰養戰的戰略,阿提拉麾下的匈人成功的把東羅馬人逼到了君士坦丁堡的城牆上,把西羅馬教宗逼出羅馬城和談,可以說幾乎橫掃了整個歐洲大陸的羅馬和蠻族軍隊。鼎盛時期,阿提拉的帝國從萊茵河到烏拉爾河,從第聶伯河到波羅地海(貌似下一個能和他比地盤的要到拿哥了。。),甚至還染指過奧爾良(貌似雖然這個血腥的帝國在阿提拉死後迅速崩潰,但到12世紀時,和這幫草原人毫無血緣關係的匈牙利皇室還認阿提拉做祖先。

羅馬後期的日耳曼部落:穿著個動物毛皮沒有任何重武器和騎兵就能和羅馬人死磕。
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人:世界上最大的帝國的建立者。
俄羅斯/烏克蘭的哥薩克人:哥薩克男人除了會打仗喝酒唱歌以外還會啥?
北美大平原蘇族人:不算戰鬥民族對不起卡斯特啊。。歐洲人給北美帶來能騎的馬還不到百年就能把自己變成馬背上的民族。。。
中世紀的瑞士人:放下長槍造鐘錶,拿起長槍完爆專業的德意志僱傭兵。。嚴明的紀律和團隊的配合。。能算是現代歐洲軍隊靈魂的起源。
南非祖魯人:人海戰術正面碾壓紅衫軍

上面舉出來的都是奇葩民族。

其實如今地圖上能找到的成為國家主體的民族都曾經在歷史上有過不小的軍事輝煌,有些是地區性的,有些是世界性的,只有戰鬥過的民族才能生存到如今。


為何拿破崙之後再無拿破崙? - 王奕辰的回答

照舊安利一下我自己的答案,這個答案在更新後已經包含了恩格斯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對法國軍隊和普魯士軍隊的評價。在整個「歐洲軍隊」這篇文章中,恩格斯對法國,普魯士和撒丁王國的軍隊都給予了較高的評價。
個人認為這是非常客觀的。法德兩國軍隊互有優劣。這也一定程度上是他們的民族性格特點所造成的。法國人有一鼓作氣的勇猛激情和靈活精巧,德國人則有堅韌不拔的戰鬥意志和理性的戰術。
與之對應的是對西班牙的評價,德·普臘德神甫曾說:「西班牙民族是一個尚武的民族,但並不善戰。」

另外不得不提一下,恩格斯對幾個高票答案所提到的所謂的戰鬥民族俄羅斯和瑞士軍隊的評價非常低。

「自建國以來,俄國軍隊還從來沒有在兵力優勢不很大的情況下戰勝過德意志軍隊、法國軍隊、波蘭軍隊或英國軍隊。在兵力相等的條件下,他們總是敗於其他國家的軍隊,只有對普魯士軍隊和土耳其軍隊是例外,但在切塔特和錫利斯特里亞[240],土耳其雖然兵力較弱,卻也戰勝了俄國軍隊。」

「無論誰,只要有機會看到瑞士兵的笨拙的步伐和醜陋的儀容,或是聽到新兵與訓練他們的軍士相互間的戲謔,就一定會承認他們的軍事素質是很差的。
關於這種民兵的戰鬥力,我們只能以1847年反宗得崩德的戰爭[250]為例來加以評述。這次戰爭的特點是:傷亡的人數與參戰的兵力比較起來是微不足道的。
雖然民兵的總的體制是聯邦法所確定的,民兵受聯邦司令部領導,但民兵的組織幾乎完全掌握在各州政府的手中,這種做法不可能不造成制度的紊亂和不統一。同時,這種做法不可避免地會妨礙必要的預備兵員的積累,妨礙改革的實施,以及妨礙在重要地點、特別是瑞士最易受到攻擊的地區——與德意志交界處系統地構築工事

瑞士軍隊的武器、裝具、編製、訓練制度都已過時,看來只要各州政府繼續干預軍事,則今後情況仍將如此。」


另外需要說明的是,我覺得法國在近代的輝煌和德國在19世紀後期的輝煌其實和所謂的民族性的關係並不大,倒是和內政關係匪淺。法國的強大始於中央集權,而衰弱則源於國內政治上的動蕩。德國的強大源於容克和統一後的國家架構,其衰落(或者說崩盤)也和政治因素息息相關。

如果一定要評選出一個所謂的「戰鬥民族」,我覺得符合這個定義的只有一部分古典時代的民族和國家。例如希臘的斯巴達人,馬其頓人和後來居上的羅馬人,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夏人,以及各種剛剛完成了其自身政治架構建設的游牧民族。這些古代的國家和民族可以靠著彪悍好鬥的民風和整個社會的活力和進取心來取得偉大的功績。

而到了工業化時代到來之後這些都沒意義了,哪個民族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它們就是最能戰鬥的民族。毛子再好鬥,也不可能靠著伏特加和人海硬剛漢斯,還是得依靠大後方每年成千上萬輸送到前線的飛機坦克。士兵的英勇是很重要的,但是火力和戰術水平的先進與落後的巨大差異是實打實的。拿破崙征服了大半個歐洲靠的是大革命帶來的義務兵役制度以及隨之而來的整個軍隊階級成分的革新,外加一整套全新的步兵和炮兵戰術思想。這才能橫掃一眾隊形僵化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法國大革命」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餘波。

而德意志的鋼鐵洪流閃擊全歐洲靠的是領先於整個時代的戰術體系和精妙的戰略規劃,而不是什麼虛無縹緲的民族性和早就幾乎消失殆盡的普魯士傳統。


————————————————————————————————————————————————————————
下面內容引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一卷 歐洲軍隊》

這就使我們面對著各國愛國軍人不止一次討論過的這樣一個問題:哪一國的兵士最好呢?當然,每一民族都熱心維護本民族的榮譽,而且在那些受了既缺乏批判又不夠準確但卻強烈地渲染著愛國感的傳奇軼事的熏陶的公眾人士看來,某個國家的一個團能夠「消滅」其他任何國家的兩三個團。以正確評價事實為唯一指導原則的軍事史,作為一門科學還很年輕,因此目前還談不上擁有大量的文獻。然而,它已經跨進了科學的領域,並且日益把愚蠢無恥的吹牛當做糟粕清除出去。這種吹牛在長時間內是那些只故意歪曲每一傳說的事實的所謂歷史著作的特點。過去,編寫戰史的作者常常能夠在締結了和約而不允許再用炮彈轟擊敵人的時候,安然無事地對原先的敵人口誅筆伐,以此作為這場戰爭的繼續,然而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雖然軍事史中的許多次要問題目前還是懸案,但仍然無需懷疑,每一文明的民族有權因為它曾在某一時期擁有當代最好的兵士而自豪。

從所有過去戰爭的經驗中,我們可以得出同一個結論,而且每個不抱成見、思想健全、富有經驗的軍人都會證實這一結論,這就是:勇敢善戰這種軍事素質,在世界各民族中基本上是相同的;其次,各民族兵士的區別與其說在於他們的長處,不如說在於他們的特點;最後,就是在目前軍事公開的情況下,只有多動腦筋,在軍事領域和國家資源的利用方面不斷地改進和發明創造,以及發展本民族特有的軍事素質,才能在一個時期內使一個國家的軍隊在競爭者中間躍居首位。因此,我們就看到,文化水平比較高的國家對不夠發達的鄰國在軍事上具有怎樣的優越條件。我們可以拿俄國軍隊為例。它的兵士雖然具有一切優良的戰鬥素質,但是從未超過文明的歐洲的任何一國的軍隊。在同等條件下,俄國人不論怎樣殊死奮戰,結果總是——至少到目前的戰爭為止——被敵人打敗,有時被法國人、有時被普魯士人、波蘭人或英國人打敗。


一直奉行中立的瑞士人。
大家公認德意志人最能打吧,而瑞士就是由一幫最能打的德意志人建立的(今天八成以上的瑞士人都是德意志族)。幾百年前科技還不發達,瑞士人還不懂金融辦銀行,還造不出鐘錶武器等精密機械,出口什麼?僱傭兵!沒錯,就靠出口戰士換外匯。而且暢銷全歐洲,各國王室都愛雇他們當衛兵,因為這幫貨實在太能打了。留在國內的就靠出去玩命打仗的養活,這國家能不尚武嘛。二戰時,中立的瑞士照樣牛逼,納粹德國空軍厲害吧,只要飛入大瑞士領空,堅決擊落。就連正義的盟軍也不行,誤入就跟德機一樣對待,結果二戰期間瑞士共擊落或扣留美德雙方飛機二百多架,自己倒僅損失十來架。到今天也是家家都有槍人人會玩槍,一個普通的大學教授沒準會開戰鬥機,一個超市的收銀員都可能會開坦克,戰時動員起來,全民皆兵。所以,保持中立維護自尊,首先得自強,盧森堡還自稱中立呢,誰理你啊,分分鐘就把你滅了。叫囂更是沒用的,真強大,不怒自威,也沒人敢惹。


在我看來,@Luka Sean的回答頗中肯綮卻細節不充分, @陳毓秀的回答則有失偏頗。真理是愈辯愈明的,不妨為諸君淺做分析,深藏功與名。

首先,何為戰鬥民族?按題主的意思,

「在整個歷史範圍內,綜合考慮實際戰果,戰損比,戰勝率,文明類型等的因素」

看到這一句不由得,呵呵一笑。大家仔細思索一下:戰爭的勝利、戰果、戰勝率、戰損比這些同是不是戰鬥民族關係不是很大吧。戰爭的勝利與否和戰備的先進程度、軍隊的數量和訓練質量、我方盟軍同對方的力量對比乃至關鍵戰役將領的指揮能力都息息相關。戰爭勝利與否不是由是否戰鬥民族決定,是否戰鬥民族也不能從戰爭勝利與否推出來。

舉一個非凡脫俗的例子,以「不要臉」的大韓民族為例,歷史上兩大著名戰役,明朝赴朝抗倭和抗美援朝,朝鮮人在中國人民的帶領下都取得了勝利。中國軍隊為朝鮮人浴血奮戰,朝鮮人坐收漁翁之利。倘若從實際戰果、戰損比來看,大韓民族才是第一戰鬥民族啊。既然如此,又何須費盡心思修改歷史教科書啊。

其二,倘若在整個歷史範圍內,恐怕只有中國人才能稱之為戰鬥民族吧。歐洲各國和美國之興起不過五百年。五百年前,歐洲各國輪番被揍,無論是土耳其帝國還是阿拉伯帝國,一個個打的歐洲人生活不能自理,有興趣的人可以查看一下中世紀的歐洲歷史。當漢人滅掉匈奴時,羅馬人和歐洲蠻族被同樣是游牧的匈人打的快滅國了,何談戰鬥民族。歐洲蠻族正是現今歐洲各國的起源。

舉目四望,在整個人類文明史五六千年,哪個國家或者民族能同中國之漢族做一比較?

所以,我們要先改一改戰鬥民族的定義,要不然其他的民族只能去玩球了。倘若一個民族,戰鬥意識旺盛,愛國情緒熱烈,誕生了無數有著非凡指揮藝術的名將,流傳著影響深遠的戰爭著作,有著悠久的戰爭史,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稱霸四周之國家,可稱其為戰鬥民族。則無論如何,你是不能將漢族排除在戰鬥民族之外的。

人,第一大毛病,在於妄自菲薄。自鴉片戰爭之後,中國人懷疑自己的能力實在太強。在歷史學術界,曾經疑古派和歐洲文化中心論盛行。追思前人話語,不由一陣惆悵。

犯我強漢者,雖遠必誅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漢家旌幟滿陰山,不遣胡兒匹馬還,願得此生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所以先從反駁 @陳毓秀 的漢族非戰鬥民族論開始,友好討論,非人身攻擊。

因此除日本等特例外,亞非拉國家,首先要被排除出去。中國在東周時期因為是封建社會,所以肯定是戰鬥民族,但秦漢後中國變成帝制國家,再也不能稱之為戰鬥民族,漢軍不如北方蠻族敢戰能戰為列朝所公認,今日北方的疆域都是蠻族王朝(元、清)納入版圖的,正統漢族王朝很少能拓土北疆,打下了也守不住,只能征服南方的土著。

此言大繆矣。

」漢軍不如北方蠻族敢戰能戰為列朝所公認「,此句一出,恐怕整個中國歷史都要改寫。中國歷史上,唯二被北方蠻族征服的朝代是元清兩朝。稍凡有些歷史常識,南宋之積弱,晚明之天災人禍,非民族之戰鬥力之問題。篇幅所限,僅舉例說明。在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之時,於襄陽守戰六年之久,拒蒙古人於國門之外,唯有宋人,最終孤城無援而失守;先前蒙古蒙哥可汗就死在征宋之戰役,為蒙古的分裂埋下伏筆。至於晚明,若不是中原災荒農民起義,明朝崇禎帝剛愎自用、自毀長城、決策各種錯誤,女真人可能還在東北放牧,何談問鼎中國。大好之河山,付之一炬,陳圓圓一笑,吳三桂剃頭,如何能歸結於民族戰鬥力不行??
至於,秦、漢、唐、北宋、大明,風靡北方蠻族,在歷史上歷歷在目,不贅述。

至於」今日北方的疆域都是蠻族王朝(元、清)納入版圖的,正統漢族王朝很少能拓土北疆,打下了也守不住,只能征服南方的土著。」此句更是笑談。君不見,方東周時,秦、趙、燕、韓開土北疆之艱辛;君不見,匈奴人哭泣,「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 河西走廊自漢人奪取,從未離開過中國版圖;君不見,東北,新疆,自漢唐以來,從未脫離中央統一帝國的版圖。至於所說之」不守「,倘若是天災人禍,中央帝國之瓦解,因之而失去,恐怕並非民族戰鬥力之罪。至於漠北草原,自唐朝置安北都護府,宋明之所不及,也非民族戰鬥力之罪。宋人屢屢北征,明人多次北伐蒙古,功雖不成,但是並不削減民族之烈性。到了明朝與蒙古之韃靼開市,滿清合併蒙古,滿、蒙、藏、回、漢近一步融合。

倘若說丟失領土最多的,恐怕就是盎格魯--撒克遜人吧。在美洲實行種族滅絕、宗教洗腦的是他們,在海外丟掉所有殖民地的還是他們,連緊鄰之愛爾蘭都不能守,如今蘇格蘭都要公投獨立。倘若如此之標準,盎格魯--撒克遜人可能是戰鬥力最差之民族。何故厚此而薄彼,適用標準如此不同??基督教國家在文化和宗教上的劣勢,一展無遺。

春秋時,參軍是貴族的特權,平民里只有少數賢人才有資格參軍,人人蜂擁爭先,視逃亡為奇恥大辱人生污點。而到漢武帝,不得不派遣囚犯、贅婿隨李廣利征伐貳師。唐朝府兵制崩潰以後,只能依賴蠻族鎮守邊關,以夷制夷,最終埋下安史之亂的禍根。宋朝俗諺云: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良家子統統不願參軍,只有地痞流氓和難民被收容進軍隊,並刺字以防逃亡。明朝驅逐蒙元的軍戶,不過幾十年就渙散腐敗,戰不能戰,在數百倭寇前做鳥獸散,戚繼光不得不重新募集義烏土著,才能抵禦強敵。如果秦漢後的漢族能稱之為戰鬥民族,那麼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可以稱之為戰鬥民族了。

這一段誇誇而談,與史實各種不符。其一論據本身就是錯誤的,根本無法證明論點。其二,從論據完全推不到論點,舉反證即可破之。一樣,先舉史實破之。

第一,唐朝人以夷制夷,是唐朝人特殊的政策所致。自唐太宗起,唐朝開始融合各部落。在帝國四陲設置安北、安西、安南、安東都護府。無論是突厥人、高句麗人、日本人、越南人、昭武九姓人(安祿山即屬於其中的粟特人),在帝國境內,各相適宜,按才能舉用。這其實是非常開放的政策。既然收攏了蠻族人,自然可以用之來對付叛亂的蠻族人。很多蠻族將領,比如高仙芝(高句麗人)、哥舒翰(突厥人),對大唐都是忠心耿耿。倘若將一個王朝,由於長時間的穩定,導致軍備鬆弛,軍隊管理不嚴格,中央禁軍戰鬥力變低,歸結於民族的戰鬥劣性,恐怕無法苟同。

第二,明朝倭寇。」明朝驅逐蒙元的軍戶,不過幾十年就渙散腐敗,戰不能戰,在數百倭寇前做鳥獸散,戚繼光不得不重新募集義烏土著,才能抵禦強敵。「看到這句話真是一聲嘆息。倭寇長期是上萬人,且主體是浙江福建近海漁民組成,與近海百姓甚至官兵互通消息,明官軍剿匪壓力很大。明朝本來國防力量就在北方防範蒙古,南方海防力量基本可以說沒有啥。再加上倭寇軍備較之先進,這也是為什麼一開始倭患如此嚴重。到了戚繼光,召集村民,封閉訓練,改革軍陣,發明新軍器,留下不少練兵之書,比如《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戚繼光抗倭事迹,此正是中國人戰爭能力、戰爭智慧和適用能力的體現,何至於變成了中國人戰鬥能力不行的體現??至於隆慶開關之後,倭寇為之消失。

附: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一部電影《倭寇的蹤跡》,講的就是戚繼光發明的用來克制倭刀的長刀。至於清末明初各種大放異彩的拳術(當時稱之為國術),比如太極拳,都和戚繼光的整理的長拳和《拳經》著作有著悠久的淵源。

第三,至於漢武帝發遣囚犯、北宋刺青發配製度,以此作為論據,則是因小失大,不足為辯。篇幅所限,不多說了。

附: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研究一下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時候的政治體制。當時國家以都城為中心,其實是城邦制,居於"國"(國原意是都城的意思)的稱為」國人「,不居於國都而屬於國家的人稱為庶人。」國人「這個概念同希臘羅馬的城邦」公民「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所以說,也不難理解,為何」國人「擁有參軍特權,而庶人往往並沒有參加軍隊的權利。至於後來,戰爭的擴大化,使得庶人也可加入軍隊。這並不是」平民里只有少數賢人才有資格參軍「,可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篇幅所限,僅舉二三。凡治史者,當有嚴謹之精神和淵博之知識,倘若都是憑印象的夸夸其談,誤人誤己,貽笑大方。

人,第二大毛病,在於盲目崇拜。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何在17世紀後屢戰屢勝?其根本是民族特性,還是更深層次的原因?歸根結底,歐洲近代一直戰爭不休,促進了戰爭技術和武器的發展。大航海,奴隸販賣,工業革命,根本原因就在於各國的經濟和軍事競爭。何以,西班牙人數百騎兵擊潰墨西哥阿茲提克帝國數萬軍隊?所以戰爭,第一要務乃是軍事水平。

反之,中國自明朝中期開關之後,滿清當權,再度閉關,四海承平,帝國一統,止戈息武,放馬南山。到西元1840年,何能為戰?自西元1840年以後,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北-伐-戰-爭,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戰,改-革-開-放,我所見到的是,中國人未曾停息的戰鬥精神,何所愧戰鬥民族之稱號?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鬥,絕非一句空言。


看到吹普魯士的答案居然排到了第一,我忍不住笑出聲。

其實我一直很仰慕普魯士文化的,一直很想到普魯士文化的發源地哥尼斯堡去看看,可惜我們家買的世界地圖好像是盜版的,我找遍了整個地球都找不到哥尼斯堡這個地名。直到有一天我發現了一個叫做加里寧格勒的地方。


絕B是我大中華民族啊!一個口口聲聲說自己愛好和平老是被別人欺負的民族,硬生生從黃河流域的一小撮發展到了今天東亞的一大片啊!整個東亞適宜農業耕作的土地都被霸佔了好嗎!就這樣還老說自己被人欺負!

============小割一刀==============

其實從世界歷史來考量,但凡在數千年的鬥爭中能存活下來的民族,都無愧於「戰鬥民族」這一稱號。
中華民族的統治區域,雖然常有變動,但基本是東至大海、西至大漠和青藏高原、北至內蒙古草原局部、南至XX(不毛之地?原諒我一時詞窮。。。)。統治區域的中心部分,黃河中下游平原和長江中下游平原,長久以後是整個東亞最適宜耕種的土地,這也奠定了中華民族作為農業民族的地位。

當然,歷史上強悍的少數民族很多、對中央政權構成較大威脅的也很多,但今天它們基本都煙消雲散了(至少不復當年之勇了)。茲以為,真正的戰鬥民族,不是從來不打敗仗,而是被打倒之後還能重新站起來。

===========14年2月12日 新附============
好像這幾天這個問題很火的樣子,謝謝大家把我的回答頂這麼高,開始本來只是一個抖機靈的回答,被頂得這麼高是在惶恐。

題主題的本來就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題主說道:「在整個歷史範圍內,綜合考慮實際戰果,戰損比,戰勝率,文明類型等的因素後哪個民族配得上戰鬥民族的稱呼?」從這幾個角度考慮,我還是認為中華民族/漢族是一個真正的戰鬥民族——還有,沒有人發現原來的答案很用力地在吐槽中華民族這個概念嗎???

首先我們要對語境中的中華民族/漢族下一個定義,此處筆者指的是被認為發源於黃河中下游的部族集團。首先,對於有著「崖山之後再無中國,明亡之後再無華夏」主張的人士,我想請問你們自視是哪個民族?你的祖先是蒙古人?滿族人?日本人?......從官方的意識形態到每個人的自我認同,難道不能說明我們今天所謂的「漢族」是一個以原始漢族為基礎、不斷吸納周邊部族而延續至今的一個民族?說文化斷絕的又是什麼心態、、、是你自己不好學不去學吧,小生現在學的就是國學,我們頂多有書籍的斷代,而絕無民族認同的斷代。第二,雖然我的祖先是南下的蒙古人(從家族的一些婚嫁習俗和遷徙軌跡推斷),沒錯!就是那個滅掉南宋的蒙古!就是那個滅掉你們口中中國的蒙古!但是!現在我的戶口本上寫的就是漢族!我也不會認為我是蒙古族!我現在學的是國學可不是蒙古國學!難道從這個故事中大家不能看出民族融合的影響嗎?

這個民族是相當有戰鬥力的,尤其是考慮戰勝率。去年抄明史的時候,本紀第一中的 元兵 真的給我一種戰五渣的既視感——這距離崖山海戰還不到90年啊!【老祖宗不給力啊要不然我到現在說不定還是個貴族啊!】我們在討論戰勝率的時候,漢族對北方少數民族是毫無疑問的N:1或2或3或4......後面那個數字取決於對勝利的定義(排除少數民族月經性的小規模打劫),但是無論如何,前者多於後者是毫無疑問的。

實際戰果、戰損比——如果我們討論的是漢族和周邊民族的問題的話,這兩個考核標準基本就靠掐指一算了。

不過,從黃河中下游的一小撮到現在的一大片,時間和空間都在見證著這個民族的發展壯大,它真的是爭分奪秒地不舍日夜地一刻不停地在壯大——好吧實際情況是雖然很挫折它還是在努力變大,而且現在仍然在努力同化一些新佔領的土地(因為我有許多Z族同學,所以我不會告訴你這裡我指的就是XZ和XJ的) 。按照一些激進的Z族同學的觀點,H族的目的就是要毀滅他們的文化,從而將他們徹底同化、從而霸佔他們的土地和財富。

其他朋友的回答豐富多彩,有很多耳熟能詳的答案,但許多答案不是剛好可以總結為「一個在某一時間段突然開了掛以致戰鬥力爆表的戰鬥民族」嗎?

在健身房裡,教練經常告訴我:
-來,撐住,再來15s。
-教練我~真~的~不~行~了~卧槽!
-男人,不能說不行;男人,一定要持久。我們再來30s。


居然沒有人提到車臣,不科學,這幫人比毛子還要戰鬥民族


這麼多德迷,怎麼沒人說普魯士呢?也許是因為它不算民族?

18世紀時,法國的米拉波伯爵就說,普魯士不是一個有軍隊的國家,而是一支有國家的軍隊。那個時候就有人打比方,普魯士是北方的斯巴達。

在近代歷史上,普魯士的軍事建設的意義在於提高了軍隊的地位,並與國家和社會的整體架構緊密相連。19-20世紀之交,國民經濟學派的代表施默勒(Gustav Schmoller)總結說,在普魯士,

軍隊從強盜式的、一心只為賺錢的上校們的私人行當變成了國家的軍隊,它與國家密不可分,同它一起成長,服務於整體榮譽和利益。大批國民年輕時曾參軍並接受軍事訓練,沒有軍隊,他們對公民生活和公民天職將是陌生的;在軍官中則形成了一個終身的職業軍人團體,這保障了軍隊的技術和軍事效率,而當時這種效率到此時仍只有僱傭軍能提供。容克成為軍官,農民負擔劃區兵役,這使他們與國家和君主建立起恰當的聯繫。軍隊的組織同時也從根本上改變和改善了社會狀況。

在普魯士,軍隊是國家和社會的學堂,它的建設和角色的轉變是普魯士國家成長的基石。在這個過程中,施默勒認為,大選侯(1640-1648年在位)、腓特烈二世(1740-1786)及其父親腓特烈一世(1713-1740)這「三個腓特烈」是關鍵人物。尤其是在腓特烈一世期間,若以比例計,普魯士花在軍隊身上的錢、常備軍在人口中的比例都遠遠超過其他主要歐洲國家。1733年的一項徵兵令,被視為普遍兵役制的先聲,其中有言:國家的所有居民皆為武器而生。也是在腓特烈一世期間,軍隊著裝和武器的統一化宣告完成。他曾說,國王的制服對每個人都是最合適的,1725年起,他就沒有脫下過軍裝,於是為著裝的統一定下了基調。這位國王因此被稱為「士兵國王」,他也稱呼自己的士兵為「可愛的天藍色的孩子」,並且對他們懷著慈父般的關愛;與所有別國的軍隊相比,普魯士士兵的軍餉最優厚最正規,伙食也最好。即使是三倍的工資,大部分士兵們不願也不會再去當僱工;如果他表現良好,他會比別國的軍人享有更大的自由。

在大選侯和腓特烈一世時代,軍隊從地痞流氓和社會渣滓的收容所變成了公民教育的學校和真正從屬於國家的軍隊,而此前,軍隊中外國人的比例甚至高達三分之二;普魯士軍官團與劃地徵兵制(每個步兵團平均五千戶)鞏固了容克貴族的社會統治地位,農民在鄉下是貴族的農奴,在部隊中是貴族的士兵;但普魯士的政策也提高了農奴的地位,施默勒說,由於徵兵制的影響,農民從備受虐待的農奴成為國家的公民,他們在部隊里可以學習文化,返鄉之後是國王的休假士兵,他們對國王和國家的忠誠感在增長。

以上主要依據Gustav Schmoller, 《普魯士軍隊的起源,1640-1740》,見其論文集《近代普魯士》(Modernes Preu?en)。

今天人們了解更多的,可能是腓特烈二世期間普魯士軍隊的戰鬥力。七年戰爭一開始,普魯士與法奧俄三國對抗,被人稱為350萬人與7000萬人的較量,然而1757年羅斯巴赫一戰,普魯士軍隊居然大獲全勝。但如果不是1762年葉卡捷琳娜二世上台,普魯士恐怕在劫難逃。那時的腓特烈二世更像是個到處躲藏的避難者,而不是一國之君。另外,腓特烈二世之所以在德國歷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不僅是因為他的軍事才能,還因為他作為開明君主在啟蒙時代的種種作為深得全歐洲的稱道。

P.S. 施默勒的看法姑妄聽之,只是一家之言。實際上,1806-1807年拿破崙戰爭期間普魯士的慘敗表明,腓特烈們的建立的整個體制完全失靈了。


lz不知道玩過一款叫帝國時代的遊戲沒有!遊戲上可以選的!都是赫赫有名的戰鬥民族


妥妥的漢族。。。
老人說古代漢族的祖先圖騰是一條蛇,蛇部落打敗了魚部落,就把魚鱗畫上,又打敗了鹿部落,就把鹿角加上,一條龍就是漢族的融合史。
到了後來愣是從黃土高原一直到現在的基本面積,你以為都是以德服人來的嗎。。。


不存在什麼戰鬥種族的,只有有組織的勞動者才是真正的戰士!

為啥一戰沙俄被德國人的一隻偏師打得生活不能自理,而二戰在巨大的損失之後直取柏林,接著蘇聯解體以後接著被車臣人打的生活不能自理?

為啥中國軍隊在抗戰的時候被日本鬼子追著跑,結果幾年以後就能在朝鮮半島逼得美國接受和平談判?

蔣百里說過,「戰鬥力的來源是生活環境與戰鬥環境一致的結果」。

中國古代漢族的軍事貴族強大到可以掃平周圍一切不馴服的人物,然而就連他們自己也會感慨「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進而採取懷柔態度安撫廣大的勞動者。

成吉思汗打破了蒙古草原宗族的屏障,以勇力取人,橫掃歐亞大陸,然而其後代卻只能任用來自不同部族的僱傭軍,最後蒙古帝國從歐亞大陸上消失。

世界上哪有什麼」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面對早就中空化的封建武士士大夫而言,那麼確實滿萬的女真人不可敵。然而推倒」一堵朽牆「真的能說是天下無敵嗎?

所以,生活的環境不一樣,早就了不同的民族人種性格上的詫異,然而這種詫異對於戰鬥力的影響被不少人誇大了。真正在戰場上起作用的從來不是個人的勇敢。

祖魯人可以對著英國人的陣勢進行無畏的衝鋒,居然還能夠取勝,難道英國人的勇略不足啊?很顯然不是。

我也希望大家能認識到這一點,封建主的開疆拓土,換到人民身上就是」生女猶得嫁比鄰,生男埋沒隨百草。」如果是古代封建主的後代的話,誇耀古代君主的文治武功不是什麼壞事;如果是古代勞動者的後代的話,那麼在誇耀以後請想想自己的祖先得到了什麼。


我也來提一個:阿富汗,把阿富汗稱為一個民族似乎是不太恰當的,但它卻是真的能戰鬥。19世紀日不落帝國橫掃全球,東方巨龍被打的遍體凌傷,而小小的阿富汗三次擊退其入侵,最終獲得獨立;20世紀80年代 ,不可一世的蘇修社會主義帝國,鐵幕籠罩歐洲,核武足以毀滅人類,當它意圖踏平阿富汗之時,卻生生被打斷了幾根骨頭,只得鎩羽而歸,因此也間接導致了紅色帝國的終結;進入21世紀,美帝獨霸全球,劍指中東,面對強敵來襲,阿富汗依然沒有退讓,雖然塔利班政權被推翻,但他們的戰鬥卻不曾停止。阿富汗地處內陸,身陷兵家必爭之地,在其百餘年的歷史中,先後三次對抗當時最強大國家的入侵,他們一直在戰鬥,從未曾屈服,這樣的表現理應被稱為「真正的戰鬥民族」。


絕對是華夏族,上自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下至明代的土木堡之變、倭寇入侵,共計古代大小戰例6192次。在當今中國版圖範圍內,先秦時期共有戰爭661次(此從周平王東遷算起),平均每年約1.2次;秦漢時期有戰爭682次,平均每年1.6次;魏晉南北朝時
戰事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而隋唐五代時期,由於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和五代更迭,戰事亦不少,共1411次,平均每年3.7次;至宋
遼金夏,雖然幾個政權分立,但相對穩定,不像魏晉南北朝那般動亂異常,故戰爭只有620次,平均每年約2次;而元明時期,有2次大範圍農民起義,又因明代
多邊患,倭寇頻繁入侵,所以戰爭次數亦達1141次,平均每年有3次之多。(詳見著名學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
在當今世界生存下來的民族,只有華夏族經歷戰爭次數最多。


We are!


五大流氓再加上德日
這七個哪個不是從鐵與血的洗禮中衝殺出來成為藍星豪傑的
其實當今世界上還存在的民族,無論生存狀況如何,哪個不是打不死的小強?不能戰鬥的早已經灰飛煙滅了,能生存到今天的,都可以稱為戰鬥民族


漢族吧,打了幾千年的仗,還沒滅絕,不管有沒有文化的同化原因,也算是打完外戰打內戰,打完內戰就搞階級鬥爭


戰鬥民族,1要戰鬥,2要斗贏。
我華夏一直在戰鬥符合第一條。
斗贏的標準應該是建立在獲勝後的獎勵上的,
對一個民族的獎勵無非兩種,1把其他民族擴充進本族,2擴大疆域。

綜上所述 我族壯哉。


我中華大帝國呀。
幾千年打到現在,地盤越打越大。
而且大部分歷史時間都是世界頂級強國。
看著曾經和自己一樣古老帝國的屍體,
看著比自己年輕太多的後起大國,
一切盡在不言中,
默默的把南海穩定了再說,
我們是不斷戰鬥的民族。


原始森林和草原上的原始部落吧

古典時代中亞的一些游牧部落,每個男性到了一定年齡都要進行成人禮,成人禮需要帶一顆外族男人的腦袋來,這樣每個成年的本族男性都至少殺過一個人


芬蘭人,二戰時打過蘇聯也打過德國,從戰略上來說都打贏了,對比之下過去的東歐一霸波蘭就要慘多了。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民族 | 戰爭 | 戰鬥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