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冷門但值得了解的歷史人物?
有哪些因為有趣,因為逗逼,因為失敗,值得我們了解但卻並不為常人所知的歷史人物?為什麼值得我們了解?
很早就知道這個人物,這段故事:每當想起這段歷史的典故,就讓人熱淚盈眶,這是位感動了中國歷史的人物:「丙吉」。對比一下我們現在的社會,也許更能體會這位偉大的牢頭的金子般的心和持續了2000年多的人格魅力。
下面故事轉自網路,內容比較長,感興趣的話可以了解一下這個陌生的人物,這段塵封的歷史。
-------------------------------------------
長安天牢里的劉病已是一名欽定的死囚。他這輩子連平平安安做個老百姓都是奢望,卻鬼使神差地成為皇帝。劉病已登基後改名劉詢,史稱漢宣帝,被譽為西漢王朝的「中興之主」。這個原本與皇位絕緣的孩子,最後成了一代明主,作為「長安牢獄中走出的天子」,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在監獄中成長的皇帝,所有的一切都得從公元前92年、漢武帝末年的長安城說起。
那一年,魯國(今山東曲阜)人丙吉迎來了自己政治命運的重大轉機。丙吉自幼學習律令,曾經擔任過魯國的獄吏,因有功績,被提拔到朝廷任廷尉右監(廷尉的高級助手,相當於現在的最高檢察院檢察官)。遺憾的是,在朝廷中任職,僅僅需要政績是不夠的。丙吉顯然不適應中央的複雜關係,不久因涉案受到株連,罷官出京,到外地去擔任州從事(封疆大吏的高級助手)。
現在丙吉毫無徵兆地接到調令回長安任職,儘管滿懷疑惑,但也趕緊收拾行囊回京。
這一年,長安城內發生了「巫蠱之禍」。這場大禍發生在年老的漢武帝和並不年輕的衛太子劉據之間。劉據因受敵對勢力和佞臣們的誣陷,為父皇漢武帝所疑。他懼禍而被迫起兵討伐江充,兵敗被迫自殺。其母武帝皇后衛子夫也隨之上吊自殺。漢武帝在盛怒之下,喪失了清晰的判斷力,嚴令深究衛太子全家及其黨羽。衛太子全家被抄斬,長安城有幾萬臣民受到株連。許多京官被削籍為民。因「巫蠱之禍」案情複雜,涉案人員極多,加上許多京官本身又受到株連,因此朝廷從地方抽調辦案人手。丙吉因為擔任過廷尉右監,與本案沒有牽涉,因此被調回長安參與案件審理。
在政治高壓和白色恐怖之中,所謂的案件「審理」完全是一句空話。一切都已經被定性了,丙吉等人的工作實際上就是貫徹上意、完成程序、懲罰犯人。具體到丙吉的任務,則是主管長安的監獄。
長安的天牢中有一個剛滿月的嬰兒,因為受「巫蠱之禍」的株連被關入大牢。他就是衛太子的孫兒,漢武帝的曾孫。衛太子劉據納史良娣,生下了史皇孫劉進。皇孫劉進納王夫人,生下了這個嬰兒,稱為皇曾孫。小嬰兒剛出生就遭到「巫蠱事」,太子、良娣、皇孫、王夫人等親人都遇害身亡。小嬰兒尚在襁褓之中。政敵們不知道如何處置他,就將他關在大牢中等待命運的審判。
盡職的丙吉在檢查監獄時發現了這個小皇曾孫。當時的嬰兒經過長期的啼哭,又長期缺奶,早已是奄奄一息。善良的丙吉於心不忍,就暗中在牢房中找了兩個剛生育還有奶水、人又忠厚謹慎的女犯人(一個是淮陽人趙征卿,一個是渭城人胡組)輪流餵養這個嬰兒。丙吉還給小嬰兒找了一間通風、乾燥的牢房,提供了冷暖適中、物品齊全的條件。
在接下去的幾個月里,丙吉每月得到俸祿,就先換來米肉供給牢房中的小皇曾孫。他堅持每天檢查嬰兒的生長情況,不準任何人驚擾孩子。有時候,丙吉實在太忙或者生病了,也派家人早晚去探望小皇曾孫,看看被褥是否燥濕、飲食是否得當。然而監獄中的條件畢竟惡劣,剛出生的皇曾孫經常得病,甚至數次病危,丙吉都及時地命令獄醫診斷,按時給孩子服藥,才使孩子轉危為安。丙吉的俸祿原本就不寬裕,現在又要照顧一個體弱的嬰兒和兩位奶媽,但他總是先想著嬰兒,精心照料。如果沒有丙吉無微不至的照顧,小皇曾孫早就死在獄中了。兩位犯罪在監的奶媽也將小皇曾孫視作自己的孩子,精心照料。就這樣,可憐的孩子在獄中竟然奇蹟般地成長了起來。
當丙吉在監獄中細心照顧尚是犯人的皇曾孫的時候,監獄外的「巫蠱之禍」還在繼續,連年不絕。小皇曾孫已5歲了,還沒有離開過監獄的高牆。丙吉覺得將孩子終身養在監獄中終究不是辦法,就試探著請高官貴族收養這個孩子,給孩子正常的成長環境。當時的高官顯貴們一知道孩子的來歷,都避之不及,沒有人願意收養。沒有辦法的丙吉只好繼續照顧著小皇曾孫。
在小孩子一次大病痊癒後,丙吉看著體弱多病的小皇曾孫,替他起名為「病已」。意即孩子的病已經全好了,以後再也不會得病了。這個孩子於是就叫做了「劉病已」。
後元二年(公元前87年),漢武帝生了重病,往來於長楊、五柞宮殿之間調養。有人想在漢武帝病重間再次興風作浪,指示看風水的上書說長安監獄中有天子氣。多疑的漢武帝竟然派遣使者命令官府說,關押在長安監獄中的犯人,無論罪行輕重,一律殺之。老皇帝希望通過這樣決絕的做法來掃除一切對自己權力的威脅。
內謁者令郭穰連夜趕到丙吉主管的監獄,要執行皇帝的旨意。丙吉勇敢地抗拒聖旨,命令關閉監獄大門,拒絕使者進入。他隔著牆壁高喊:「皇曾孫在這裡。其他人因為虛無的名義被殺尚且不可,更何況這是皇上親生的曾孫子啊!」
雙方僵持到天明,郭穰還是進不去監獄。他只好返回宮中將情況報告給漢武帝,並彈劾丙吉抗旨。漢武帝受到這次挫折後,反而頭腦清醒了許多,嘆氣說:「這也許是上天借丙吉之口來警示我吧!」
漢武帝沒有追究丙吉的罪過,也沒有繼續下達殺犯人的聖旨,相反卻宣布大赦天下。丙吉主管的監獄一下子就空了。劉病已的兩位奶媽分別回淮陽和渭城去了。劉病已也不再是犯人了,可以做一個自由的普通百姓,真正算是虎口脫險了。丙吉忙張羅著給劉病已找一個去處。他終於打聽到劉病已的父親史皇孫劉進的舅舅史家。史家的一個女兒嫁給了衛太子劉據,就是史良娣。當時史家還有劉病已的舅曾祖母貞君和舅祖父史恭,一家人住在長安近郊的杜縣。丙吉便把劉病已送到杜縣史家。史恭見到這個外甥的兒子,史老太太見到這個曾外孫,驚喜交加,接過了撫養大任。老太太對劉病已異常疼愛,不顧年老體衰親自照料他的生活。只有5歲的劉病已當時還沒有記憶,在新的、舒適的環境中,對之前的監獄生活逐漸淡忘了。他對長安監獄中的高牆、兩位慈祥的奶媽和那可以自由出入的丙吉的印象越來越模糊。史家為了孩子的安全考慮,為了給孩子一個正常的環境,也刻意不提長安的監獄。丙吉回到長安,繼續去做他的官,絕口不提劉病已的事情。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成為過去式。
晚年的漢武帝最終知道了「巫蠱之禍」的真相,明白了兒子劉據的苦衷與冤情。他悔恨不已,下詔罪己,開始為案件平反。劉病已的命運開始改變。臨終前,漢武帝依然對親自害死兒子耿耿於懷。他想到劉據這一脈中還保留著一個獨子——劉病已,於是下詔令宗正(主管皇室族系的官員)將他的名字重新載入皇室的牒譜,正式恢復了劉病已的皇室成員身份。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血緣身份是個人非常重要的組成要素。對於皇室政治來說,血緣尤其重要。它通常是一個人權力合法性的來源。對於劉病已來說,在恢復皇室身份之前,儘管他是前太子的孫子,但作為被排除在皇室隊伍外的人,他是毫無政治前途可言的。相反,他可能成為政治禍害的來源,因此達官貴人們都不願意收養劉病已。可憐的孩子只能住在舅祖父家裡。現在,劉病已恢復了皇室身份,不僅上升為貴族階層,而且具備了進入政治核心的可能性。更值得留意的是,劉病已的血脈出於漢武帝嫡長子劉據,而且是劉據這一脈唯一的後人。儘管他還沒有封爵,但政治前途無量。
按照制度,未成年的皇室成員由掖庭令看管撫養。劉病已也從杜縣舅祖父家被接到了長安來接受撫養教育。巧的是,當時的掖庭令張賀年輕的時候是劉據的家臣。劉據生前對張賀非常好,張賀也始終念著前太子的恩德。現在,他很自然地將這種感情轉移到了對前太子的孫子的身上,對劉病已的撫養教育格外上心。
張賀不僅在職權範圍內處處優待劉病已,而且自己資助劉病已讀書遊學。劉病已慢慢長大後,張賀還為他迎娶了暴室的嗇夫許廣漢的女兒許平君為妻。
依靠妻子許家、張賀和舅祖父史家的關心和資助,劉病已接受了系統的教育。他向東海澓中翁學習《詩經》,喜歡讀書,也非常用功,聞名一時。同時,劉病已也喜歡遊俠,鬥雞走馬,遊山玩水。這是當時上流社會的普遍愛好,但劉病已沒有沉溺其中,相反卻利用遊玩的機會,觀察風土人情,深知人民疾苦,接觸到了真實的社會。劉病已雖然在長安居住受教育,但還是經常回杜縣史家居住。他終身都非常喜歡杜縣一帶的山水,「尤樂杜、鄠之間,率常在下杜。」史恭的兒子劉病已的表叔史高、史曾、史玄都和劉病已在一起玩耍長大。史稱他「具知閭里姦邪,吏治得失。數上下諸陵,周遍三輔」。年輕的劉病已在關中一帶遊歷學習,小有名氣。
成年後,劉病已居住在長安的尚冠里。他繼續交結官民,名聲越來越大。
與劉病已分開後,丙吉轉任了車騎將軍軍市令,後來升遷為大將軍霍光的長史。霍光很器重他,又將他升遷為光祿大夫給事中。我們後人不知道共同居住在長安的劉病已、丙吉二人是不是經常遇到。我們知道的是,丙吉對劉病已恭敬如常,絕口不提當年之事。劉病已竟然不知道丙吉就是當年那個撫養自己的獄官。
在劉病已18歲的時候,丙吉又給了他一個大恩。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四月,漢武帝的兒子、年輕的漢昭帝劉弗陵駕崩,沒有留下子嗣。大將軍霍光奏請皇后征昌邑王劉賀為新皇帝。七月,劉賀即位後,荒淫無道。霍光以劉賀淫亂多罪而廢黜了他。於是,中國大地出現了短暫的沒有皇帝、又缺乏繼承人選的情況。
霍光與車騎將軍張安世等大臣多次討論繼承人選,都難以決定。新的皇帝首先要從漢武帝的子孫中挑選,而且輩分不能過高,也不能太低。劉弗陵沒有子嗣,劉賀已經被實踐排除了;漢武帝的兒子中在世的還有廣陵王,但是廣陵王無能無德,漢武帝生前就將他排除在皇位繼承人選之外了,現在自然也不能再去迎立他這一支的人選;燕王一系也出自漢武帝親子,但是燕王劉旦謀反自殺,屬於大逆不道,他的子孫自然也喪失了繼承資格。
現在剩下的就只有同是漢武帝兒子、並曾經是太子的衛太子劉據這一系的人選了。在這一系人選中,只有剛滿18歲的劉病已一人而已。丙吉及時抓住機會,向霍光進言說:「將軍您受孝武皇帝襁褓之託,任天下之寄。不幸孝昭皇帝早崩無嗣,之後所立非其人,復以大義廢之,天下莫不服從。方今社稷宗廟群生之命在將軍一舉。我看現在大臣們所討論的人選都是在位的諸侯宗室,忽視了那些還沒有爵位,尚在民間的皇室子孫。將軍,您是否記得,武帝臨終前的遺詔中提到將皇曾孫劉病已認祖歸宗,由掖庭撫養。這個劉病已就是前太子劉據的孫子。我在他幼少的時候見過他,現在已經十八九歲了。劉病已通經術,有美材,舉止有度,名聲在外。希望大將軍先讓劉病已入侍皇宮,令天下昭然知之,然後決定大策,那麼天下幸甚!」
霍光覺得丙吉的建議非常有道理,覺得劉病已不論從血統還是才幹上都適合做皇帝,就下定了尊立皇曾孫劉病已為皇帝的決心。
統攬大權的霍光點頭後,其他大臣也紛紛附和。於是霍光和眾大臣上奏皇太后說:「按照禮法,大宗無嗣,可以擇旁支子孫中的賢者為嗣。孝武皇帝曾孫劉病已,由掖庭撫養長大,至今已經十八歲。他師受《詩》、《論語》、《孝經》,操行節儉,慈仁愛人,可以繼嗣孝昭皇帝之後,奉承祖宗,為天子。」皇太后同意。
皇宮隨即派使節到尚冠里的劉病已家裡,伺候劉病已洗沐更衣。太僕以軨獵車載著劉病已,先到宗正府中。隨即,劉病已進入未央宮拜見皇太后,被封為陽武侯。之後是群臣奉上璽、綬,恭迎劉病已即皇帝位。劉病已於是拜謁高廟,向列祖列宗宣布登基稱帝的消息。
劉病已就是漢宣帝。他即位後,對張賀、史恭等人知恩圖報,加官晉爵,甚至連子孫都大加封賞。對於丙吉,漢宣帝認為他有擁立的功勞,依慣例晉封為「關內侯」(關內侯不是正規確切的侯爵,而只是表明受封者的侯爵資格)。
劉病已並不知道丙吉在幕後對自己的兩次大恩。在他心目中,張賀、史恭等人的功勞要比丙吉更大。朝廷中的官員也都不知道丙吉與新皇帝的關係。丙吉為人敦厚,依然對過去的事隻字不提。在爭功奪利早已是常態的政壇上,丙吉的品德顯得格外地高貴,為自己在歷史上留下了醒目的一筆。
過了許多年後,劉病已排除權臣親政。一個名叫則的老宮婢離開皇宮後,生活困難,於是就讓別人替自己向當時的掖庭令上書請功。則在上書中說自己曾經有保護養育皇帝的功勞,是自己在艱難困苦中撫育了當今的皇上,要求朝廷照顧自己的晚年生活。有關部門對這樣的上書不敢怠慢,呈送給漢宣帝御覽。
劉病已看到上書,腦海中許多模糊的印象逐漸彙集起來。他隱約回憶起自己的童年似乎還有許多故事被遺忘了,自己的童年不應該只局限在5歲之後。但是劉病已已經回憶不起確切的情形了。好奇、感恩的情緒促使劉病已下令掖庭令親自去詢問宮婢則詳情。
宮婢則陳述了自己對皇帝的養育之恩,並說所有的事情當年的監獄官、現任御史大夫丙吉都可以證明。掖庭令就把宮婢則帶到丙吉的府中,與丙吉當面確認詳情。年老的丙吉認出了這個老宮婢。他說自己的確見過則,但是她根本不是皇帝當年的奶媽。丙吉指著宮婢則,這才將當年長安牢獄中的情況一五一十地述說出來。宮婢則當年是在牢獄之中,丙吉也曾經讓她照顧小皇曾孫。但是則並不盡心餵養,有的時候還責打劉病已。丙吉說:「只有淮陽人郭征卿、渭城人胡組才算是皇上的奶媽。」丙吉把自己和兩個奶媽當年在獄中共同撫育劉病已的艱難、害怕和無奈動情地告訴了掖庭令。
劉病已聽到後,既震驚又感動。他腦海中有關童年的點點滴滴全都串聯了起來,一幕幕感人的景象逐一再現。丙吉有舊恩卻不言功,甘於幕後,令皇帝感嘆不已。
劉病已迅速做出決定,下詔免則為庶人,但念其在自己年幼的時候有過餵養舉動,賜錢十萬給她養老;下詔地方尋找胡組、郭征卿兩位奶媽。地方官回報說這兩個人已經死了。劉病已再下詔尋找兩人的子孫,找到後厚加賞賜。在這裡,歷史顯得多麼的有情有義。胡、郭兩位當年的囚犯,忠厚善心,雖然一生備受磨難,但最終還是得到了報答。
對於丙吉這位救命恩人和道德君子,劉病已專門下詔給丞相說:「朕幼年卑微之時,御史大夫丙吉對朕有舊恩,功德無量。《詩》曰:『亡德不報』。朕要封丙吉為博陽侯,食邑一千三百戶。」使節去丙家授封時,丙吉已經病重,不能起床下地。劉病已就讓人把封印紐佩帶在丙吉身上,表示封爵。丙吉因為自己的善舉、謙讓和高尚的道德,不僅獲得了皇帝的尊崇,也贏得了朝野的敬佩。
丙吉死後,朝廷追謚他為「定侯」。
長安人伍尊年輕的時候是監獄的小吏,看到了丙吉撫養劉病已的一幕。劉病已即位後,伍尊勸丙吉向皇帝上書請功,被丙吉謝絕。後來,劉病已的兒子漢元帝劉奭在位時,伍尊上書說:「先帝(劉病已)在時,臣曾上書向朝廷陳述我看到的一切。結果上書經過丙吉手中,丙吉謙讓,刪去了臣的言辭,都將功勞歸於胡組、郭征卿。」漢元帝時期,朝野依然對丙吉的高尚行為大為稱讚。
張申府絕對是一個無法繞過的重量級人物,毛爺爺的頂頭上司,在北大圖書館共事期間曾經經常臭罵毛爺爺,周恩來和朱德的入黨介紹人,介紹張國燾加入共產主義小組。。。。。。
1917年畢業於北大的張申府,曾與毛澤東在北大圖書館共事,當時李大釗是館長但是具體事不管,主要管事的就是張申府,據說毛爺爺做管理員寫書籍標註時經常的毛式龍飛鳳舞體,讓人看不懂,沒少挨張申府罵。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一次閑談中,章士釗向毛澤東提及張申府的工作安排問題,毛澤東說:「那是我的頂頭上司啊……張老闆的臉色很難看呢」
張申府在北大時擔任了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標誌、中國現代最偉大的雜誌之一《新青年》的編委,早期革命家鄭超麟曾經回憶說,自己之所以成為馬克思主義者,很大程度是因為看了張申府先生在《新青年》的文章。
1918年冬,陳獨秀、李大釗、張申府三人聯手創辦了新文學運動旗幟之一的《每周評論》,由張申府負責編輯,當時在國內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1920年8月中旬,陳獨秀籌備建黨,為了確定組織名稱,在上海的陳獨秀在給李大釗和張申府的信中說:創黨之事「只有你(指張申府)與守常(李大釗)可以談」。建黨之初時張申府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他與李大釗是當時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的兩位創始人,張國燾是由他介紹才進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的。張申府還是周恩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介紹人。他又與周恩來一起介紹朱德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22年,左起為趙光宸、周恩來、劉清揚和張申府,於德國柏林萬賽湖遊船上合影)
(1922年,左起為趙光宸、周恩來、劉清揚和張申府,於德國柏林萬賽湖遊船上合影)黃埔軍校中的第一個共產黨人,1924年2月,剛從歐洲歸來的張申府來到中國革命的大本營廣州,因有李大釗和陳獨秀的推薦,加上當時廣州留學生很少,改組後的國民黨迫切需要人才,張申府受到廖仲愷等人格外熱情的歡迎。時值國民黨籌辦黃埔軍校,參與籌建軍校的還有孫中山邀請的幾名蘇聯軍事顧問,他們中有的人會講英語、德語。通曉英語、德語的張申府很快成為校長蔣介石的翻譯,參加了黃埔軍校的籌建工作。
1924年5月,孫中山任命張申府為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是當時中共在黃埔軍校中的第一人。
當時的政治部主任是國民黨元老戴季陶,在他離開時張申府多次任政治部代主任。黃埔軍校開辦後,特別需要政治工作幹部,黨代表廖仲愷和政治部主任戴季陶多次叫張申府為軍校推薦人才,張申府開出15人名單,第一個就是周恩來,張還為周恩來解決了從歐洲回來的經費,全力將他推上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位子,也將他推上了政治舞台。
1925年1月,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張申府列席了會議,會上因討論黨的綱領時反對與國民黨結盟而與蔡和森、張太雷等人發生爭執,而後負氣提出退黨。
退黨之後,張申府以教學和翻譯著述為生,先後在暨南大學、大陸大學、大夏大學、中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校任教,所教的都是羅素哲學或邏輯。當時的哲學界:杜威實驗主義哲學的主要介紹者是留美的胡適,柏格森生命哲學主要介紹者是留德的張君勱,黑格爾哲學的主要介紹者是留美留德的賀麟,羅素新實在論哲學的主要介紹者是留法的張申府。張申府在當時首次向國人介紹了羅素、羅曼·羅蘭等西方進步思想家,先後在《新青年》等雜誌上翻譯了羅素的多篇文章,年僅25歲時,就成為聞名遐邇的羅素專家。「羅素」二字的翻譯定名就是出自張申府之手。羅素曾在給一位法國友人的信中說:「中國的張申府先生,比我還了解我的著作。」
(張申府的代表作,首版於1931年,圍繞羅素的經驗主義和孔子的仁學展開討論)
(張申府的代表作,首版於1931年,圍繞羅素的經驗主義和孔子的仁學展開討論)1931年,張申府被清華大學聘為哲學教授,講授邏輯與西洋哲學史。當時,清華大學哲學系還有馮友蘭、金岳霖、鄧以蟄三位教授。幾人頗相契合(馮友蘭的堂妹後來還嫁給張申府的弟弟張岱年),幾位大師級的教授齊聚清華大學哲學系並稱「四大金剛」,其陣容之豪華,綜合實力之強,令人嘆為觀止。
張申府離開共產黨之後還追隨鄧演達。為繼續貫徹孫中山「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他與鄧演達、章伯鈞、黃琪翔共同在上海創建了中國國民黨臨時行動委員會(今日我國八個民主黨派之一的中國農工民主黨之前身),人稱第三黨。
(1946年11月4日,中共代表宴請民盟負責人,南京梅園新村留影紀念。左起:周恩來、鄧穎超、羅隆基、李維漢、張申府、章伯鈞、沈鈞儒、董必武、黃炎培、張君勱、王炳南)
(1946年11月4日,中共代表宴請民盟負責人,南京梅園新村留影紀念。左起:周恩來、鄧穎超、羅隆基、李維漢、張申府、章伯鈞、沈鈞儒、董必武、黃炎培、張君勱、王炳南)
1948年,張申府在儲安平主編的《觀察》上發表了一篇《呼籲和平》的文章,正是因為這篇文章,改變了他後來的人生。11月15日,在香港召開的民盟總部第四次擴大會議,以「張申府之言行已走上反人民反民主的道路」為由,開除了曾是創始人的張申府的盟籍。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痛斥叛徒張申府的賣身投靠」!10天後,已進入東北解放區的張申府的夫人、最早的女共產黨員之一、著名政治活動家劉清揚在《人民日報》刊登離婚啟事,標題為「張申府背叛民主為虎作倀,劉清揚嚴予指責」。並宣布與張申府從此一刀兩斷。
建國後,張申府在北京圖書館當了研究員,負責選書,採集古籍,並專心於文史資料的整理研究。因他掌握英、法、德多國文字,還負責引進外文典籍。後任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6年,張申府辭世,享年93歲。《人民日報》發表訃告稱他為「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是中國共產黨的老朋友」。
張申府晚年曾回憶起自己的一生,坦言自己最後悔的事情有兩件:第一件就是1925年他退出了自己參與創建的中國共產黨,另外一件事情則是1948年因為在共產黨連連擊敗國民黨、勝利在望時發表了《呼籲和平》一文被民盟開除。校長覺得呢,還有一件事他應該更後悔,千萬對自己的手下好一點,別輕易罵自己的手下。。。。。。你懂的
張申府的經歷告訴我們兩個道理,一別干趕個大早卻趕趕個晚集的蠢事,二別惹圖書館管理員,別惹圖書館管理員,別惹圖書館管理員,嘎嘎
------------------------------------------
喜歡就點贊,討厭就吐槽。
關注蔣校長,乾貨不斷!
張議潮
安史之亂開始,唐帝國由盛轉衰,無力西顧,導致河西陷於吐蕃之手。近一百年之後之後,張議潮在敦煌起義,三四年間收服十一州,使淪陷吐蕃多年的河西重回大唐版圖。
張議潮出生於799年,這時河西走廊淪陷於吐蕃之手已經近50年,孤懸於外。還年輕時,張議潮就下定決心要驅趕吐蕃人,這一等就是50年。50年後的848年,張議潮在敦煌舉起義旗,以區區敦煌一地對抗吐蕃帝國。派出10支信使隊伍前往長安通報敦煌起義消息,其中9支都被吐蕃人追殺殆盡,唯一剩下的一支在兩年後抵達長安。其時,唐帝國無力援助。於是張議潮以一郡之力,縱橫於吐蕃、吐谷渾、回鶻、口昷末之間,居然收復了11個州[沙州(敦煌)、瓜州(安西)、伊州(哈密)、西州(吐魯番)、河州(臨夏)、甘州(張掖)、肅州(酒泉)、蘭州、鄯州(青海樂都)、廓州(青海化隆)、岷州(甘肅岷縣)],包括新疆東部、青海、甘肅大部。
867年,張議潮到達他從沒到見過的長安,在此終老。
張議潮將軍統軍出行圖,莫高窟第156窟
張議潮將軍統軍出行圖,莫高窟第156窟有幾個人知道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位皇帝:用瓦做館槨,用紙做喪衣,臨入墓之前,當眾揭開,遍示百姓,且不用人畜殉葬!陪葬品只要一把征戰過的寶劍,要一身穿過的盔甲。(如果你覺得長你就看黑體字,如果覺得有興趣就全看,個人習慣。資料來源於:《如果這是宋史》)
文章分三個部分,一是說他能打,二是說他的謀略大局觀,三是評價他的治國,四是他的死亡。可以挑選自己寫喜歡看的地方看。
中國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起,到公元1911年宣統帝退位止,在2131年的時間內,產生過230位皇帝。他只是其中一位。不過可能他已經在歷史的河流里被淹沒了。現在我能把他撿起來,讓大家看到他的故事。實在是很榮幸。
他的名字叫郭威,魯智深殺鄭屠的原型就是從他身上來的。郭威到街上閑逛,有一個屠戶欺行霸市,非常跋扈,大家都很怕他,喝了點酒的郭威不服氣地到了這個屠戶跟前,讓他割肉,然後找茬罵他,屠戶也知道郭威不好惹,但最後終於忍不住了,就扯開衣服用手指著肚子說:「有膽量你就照這兒捅一刀!」郭威抄起刀子就捅進了他的肚子,結果屠戶一命嗚呼。
郭威在劉知遠時期可以毫不客氣的說,當時國防第一人!所以在劉知遠死後,安排了五個人輔佐兒子劉承祐的江山,分別是:史弘肇、楊邠、王章、蘇逢吉、郭威。不過劉承祐覺得這五個人分散了自己的權利,畢竟這孩子年輕么。所以這孩子不由分說,殺!也沒什麼技術手段,純屬小流氓,這五個元老的其中三個在上朝的時候,被路邊衝過來的10幾個拎著刀的人就給砍死了。不過郭威還沒死,也沒被用。
直到劉承祐發現面對叛亂已經無計可施的時候,才跑到郭威家問了句:「吾欲煩公可乎?」(我能麻煩您點事兒么?)郭威答道:「臣不敢請,亦不敢辭,惟陛下命」(我不敢請戰,我怕你覺得我要軍權,我也不敢推辭,我怕你說我端著架子。陛下,你說啥,我幹啥。)
一:能打,但不好殺。
面對死守,郭威下的第一道命令不是攻城,而是築寨。常思築寨城南,白文珂築寨城西,郭威自領中軍築寨城東,城北不設人馬。同時徵調周邊五縣百姓近兩萬人,在三寨和河中城之間築起了連接不斷的小型堡壘,來保護新建的營寨。
命令一出,全軍嘩然。這是要幹什麼?為什麼不乘著生力軍新來,一鼓作氣全力攻城,就此把河中城拿下?這不是坐失良機嗎?築寨是幹什麼?是為了更好的圍困?河中城和李守貞早已經是瓮中之鱉了,只需要不斷地攻城,就算不能攻破,也會遲早耗盡城中的人力糧草,火到豬頭爛,到時候自然滅亡。好多天之後,三個營寨都築好了,寨前的堡壘也都築好了,可郭威卻不放周邊五縣的百姓們回家,可他也沒再下新命令,全軍所要做的事,就是各就各位,排號進住剛剛蓋好的新家。
一天夜裡,久困城中絕不露頭的李守貞突然率軍出擊,沒有準備的後漢軍一片慌亂,只得放棄了堡壘,向新築的營寨里撤退。奇怪的是,李守貞也沒有乘勝追擊,他的軍隊在戰鬥的間隙里全力以赴,把新建的堡壘都毀了,然後馬上撤退回城,再次開始堅守。
漢軍大頭兵馬上就蒙圈了,啥玩意?老子們辛辛苦苦當農民工做的堡壘就這麼讓你們一下給毀了?!不過郭威的命令依舊非常簡單:沒事兒,接著砌。
之後的事情就像是複製粘貼,再複製粘貼的機械重複一樣無聊,不知道是出於什麼樣的心理,只要堡壘出現,李守貞就會心急火燎,不計利害地率隊出城,不管用什麼樣的代價,都一定要把堡壘毀了,然後他才能稍微恢復點理智,帶著人馬逃回城。
而郭威就像故意和他鬥氣一樣,只要你來毀,我就馬上重建。如此周而復始,沒完沒了,這種單調無聊的工作竟然持續了——別驚訝,是接近整整一年!只不過每一次李守貞出城拆除這些違法私建的建築之後,他們回去時的人馬都會少很多。其中有戰死的,有拆牆累死的,還有藉機逃跑的。李守貞帶得出來的人越來越少,拆不完的牆卻越來越多,當這種反比例指數大到了某一極限時,郭威終於下達了第三條命令:攻城!
就這樣,三面強攻,北面放行,漢軍大兵滿腔怒火無處發泄:你們拆了我們一年的堡壘了,老子今天非把你的河中城給拆了!媽的!李守貞貫徹了自己絕不投降的宗旨,城破後全家集體自焚。消息迅速地傳向了全國,不多久,又迅速地傳了回來,另外兩處的反叛,鳳翔節度使王景崇和永興軍節度使趙思綰很痛快地投降了,他們實在不想像李守貞那樣被郭威玩死。
一切搞定,郭威用盡可量小的代價,得到了最圓滿的戰果。
現在明白了吧?李守貞的確是瓮中之鱉了,只要不斷地攻城,不斷地消耗,就足以讓河中城崩潰——但前提卻是要以戰具的毀壞和士兵們以可怕數字的死亡去換取。
二:隱忍,有謀略
時間過去了四個月後,後漢皇帝劉承佑把郭威再次派上了戰場,理由很簡單——常規任務,抵擋契丹。於是郭威出征,但是等他到了報警地點,卻連一根契丹人的馬毛都沒看見,不僅如此,連搶劫現場都沒有。怎麼回事?是契丹人行動太快,已經溜了?還是消息不準,契丹人根本沒來,有人把皇帝連帶郭威一起都涮了?但他並沒有迷惑太久,沒等他報告平安無事請求撤軍,皇帝的新命令就又到了:就地駐防,以防契丹。
明白了吧,就是讓你調出京城,讓你去放羊去吧。郭威嘆了口氣,這一點就沒有把握了。接著他就開始心煩意亂,多年的經驗告訴他,事情絕沒有這麼簡單。事情的發展也沒有讓他等太久,很快就又有消息來了。這次是一封密信,從澶州快馬加鞭搶在皇帝的詔書之前,交到了郭威的手上。具體經過是這樣的——劉承佑密詔李弘義去澶州殺王殷,密詔郭崇去郭威駐地魏州殺郭威和王峻。
李弘義、王殷一刻都沒有耽擱,以十萬火急的速度搶到了郭崇前面,先期警告了郭威。之後就像證實這個消息的準確性一樣,郭崇緊跟著就到了。等待他的,是郭威已經恢復了平靜的臉。他已經明白自己該怎麼辦。
就這樣,郭威親眼看到了後漢皇帝劉承佑簽署頒布的詔書。黃紙黑字,證據確鑿。好了,他能給自己一個交代,也能給他的老上司,後漢第一任皇帝劉知遠一個交代了。劉知遠,你都看見了,不是我負你,而是你的兒子太不懂事。
幼稚的劉承佑完全沒有料到,他的詔書還有別的功能。詔書被郭威稍微改動了一下,還是殺人的命令,只是需要去死的人變成了郭威的各位重要下屬。
然後郭威非常難過地把詔書拿給他的下屬們看。
好了,這比什麼都能鼓舞士氣,軍隊立即集結,當天就向首都開封進發。
他並沒有擔心失敗,從一開始他就知道自己絕對不會失敗。但問題是,他想要一個怎樣的勝利?直到有一天,突然有人報告抓到了一個姦細,已經審明是劉承佑親自派來的,他才猛地清醒。他讓姦細帶了一封信,在信里,他鄭重地向皇帝保證,他絕對沒有反叛之心,他一切的努力都是為了能活命,他和他的將軍們士兵們都是絕對擁護陛下的,請陛下千萬不要輕信某些人的造謠,要以和為貴,給和平一個機會……同時也給你劉承佑自己一個活命的機會!!
劉承佑接到密信,沒有對郭威做一個字的回復,他直接把郭威留在開封的全體家屬一個不留地殺掉,其中包括郭威養子柴榮的家眷,悲憤的郭威在滑州誓師,決心攻佔開封——為了必勝,他聽從了王峻的建議,向軍隊鄭重許諾,攻陷開封,爾等可以在京城剽掠一旬!
而後,郭威不費吹灰之力,便進了開封城。不過卻沒有登基,而是選擇了讓劉贇,他是先先帝劉知遠陛下的弟弟劉崇的兒子成為了皇帝。
九天之後,也就是在當年的12月1日,郭威的軍隊全體開拔,向開封以北運動。一個公開的理由是——契丹。郭威的軍隊一路向北,一連走了半個月,士兵們越走越鬱悶。為什麼?一來他們實在是想不通為什麼要這麼快就離開開封;二來是因為速度實在是太慢了。
但是士兵們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京城是白搶的嗎?當時的獸性和快感早已經成為過去了,在這半個月沉悶緩慢的行軍途中,每個人都有足夠的時間來想一想他們的前途和已經非常不妙的命運。皇帝並不是計劃中的郭威,而是又一個姓劉的人。新皇帝遲早會有一天和他們算算賬的!士兵為什麼會造反?因為利益。如果一旦造反成功,便改變命運,不過這次他們並沒有造反成功,因為還是姓劉的人的天下,那麼等待他們的一定是死亡。這時候郭威反而顯示出了出奇的淡定。但是士兵們等不了。所以,在途中,士兵們直接擁護郭威為皇上。可以說是脅迫:直接衝到了郭威的屋子裡,把黃袍往他身上一批,你就是皇帝了。
這時,我們很有必要來徹底地分析一下郭威為什麼這麼做,相信分析過後,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出郭威到底是個怎樣的人。
問題一:郭威為什麼不趁著搶劫都城、皇帝新死的時候一舉搞定後漢天下?
答案:劉知遠死得太快太早了,他死之後到現在雖然已經發生了太多的事,但是從時間上看,他才死了不過兩三年而已。這樣短的時間,他的影響力以及以他為代表的劉氏一族的影響力還遠遠談不到消失或者弱化。所以郭威起兵時,還要矯詔改動劉承佑的詔書,來欺騙自己的部下造反,而且在進攻都城的前夕,還要動之以巨利,以許諾剽掠京城為誘餌,才能驅動士兵們的熱情去賣命。
問題二:郭威為什麼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躲避、推脫眾人的擁戴?難道他對皇位真的沒有野心嗎?
答案:絕對不是,不管他對皇位有沒有野心,局勢已經強迫他只有一條路好走,那就是順著反叛之路一直走到底,必須成為皇帝而且坐穩寶座,才能活命。
在最關鍵的事情上——奪得軍權。或者叫做獲得軍心。
搶掠京都九天之後,郭威就帶著軍隊北上抗擊契丹,現在我們都知道了,所謂的契丹來犯純屬是個騙局。那麼他以那麼緩慢的速度帶著軍隊去郊遊,真正地目的是什麼?是讓軍隊醒醒神,從搶劫過後的喜悅滿足里警醒過來。讓士兵們知道現狀有多危險,面對的難題絕不只是我郭威一個人的,你們哪一個都別想置身事外。
一切都是為了一些微妙的,且極為重要的心理轉變。
公元950年12月25日,轉變開始了。郭威率軍重新回到了開封,王峻率文武百官出城迎謁。隔天之後,即27日,李太后下詔,命郭威「監國」。於是轉過年來,就在正月,郭威脫下了黃旗,穿上了正規的黃袍,在一個多月以前還是劉承佑的位置上坐了下來。他成了五代十一國里又一位開國的皇帝,國號為「周」。
三:治國為民
郭威治國沒有大風大雨,他做的都是一些小事兒,不過正是這些小事兒,讓人真正感覺到了溫心和感動。他下了這樣的一條命令——以後每年民間應交的牛皮,三分減二。而且實在沒有的,可以把牛皮稅分攤到田畝上,每10頃地捐牛皮一張,然後剩下的牛皮可以人民自用或者自由買賣。不僅如此,郭威還把鹽、酒這些利稅大項都開了禁,隨便人民做生意,甚至可以和後周國境之外的人做生意,這可真是冒了天下之大不緯,這在軍事安全第一的當時,不是鼓勵人民裡通外國嗎?而且這些都讓國家原有的稅收在一定的時間範圍內受到了強烈的衝擊和影響,當時很有一些人冤聲載道。而最最讓人看不過眼的是,郭威居然把五國十一國里最最基本的一條國策給改動了。一時之間上層社會人人恐慌,都說國本一動,國將不國,後周馬上就會煙消雲散了!原來在郭威之前,所有的皇帝都特別地注重國計民生,尤其是糧食是否穩定地高產。為此,所有的皇帝都把勞動力固定,讓農民在規定好的土地上耕種,誰也不許跑,跑了就殺頭,而且什麼都統統是國家的,土地、耕具、牛馬、還有你的妻子和兒女,當然也包括你,都是國家的,就算死了也得埋在這塊規定好的土地上,以便使之更加肥沃。而郭威卻把一切都無償地分給了農民,上述的土地耕具等都成了農民們私有的家產,而且還大面積地減免了農業稅,把實惠還給了農民。
四:死亡
終人一生,無論他是誰,總會親歷一個終點和一個奇蹟的,那就是死亡。到那時,我們就會真的知道生命的真相,以及它到底還會走向何方。郭威突然間一病不起,這時距離他登極稱帝才不過短短的三年,一切都是這樣的蒼促,帝國、人民還有柴榮,都還沒有準備好,他真的不應該在這個時候病倒!於是郭威只有強支病體,每天照樣上朝辦工,讓天下所有的人包括他的子民和他的敵人都清清楚楚地看見,我——郭威,仍然還活著……沒有任何人任何事能讓我倒下!
就這樣,他熬到了公元954年的元旦,五十一歲本未衰老的郭威按照慣例盛裝出行,咬緊牙關登殿舉行了朝慶大典。在最最莊嚴的地方,他身著皇帝服色向他的臣民們宣布今年為顯德元年,願吾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並大赦天下。
當天郭威圓滿地完成了自己在大典上的任務,一直端正地坐在所有人的目光里,直到大典結束他才站了起來,慢慢地自己走回了皇宮內院,從此他永遠地消失在了人們的視野里。
郭威病情馬上加劇,再也無法支撐。彌留之跡,他把最重要的一些朝臣叫到了病床前,緊緊地拉住柴榮的手,交代了最後的遺言。
——我死後,儘速發喪,不必久留皇宮內院,孝不孝不在這上面。我的墳墓務必要儉素,所用人力,一定要僱用,不計遠近,不許差役百姓。我的墳墓不用石柱,也不要石人石獸,你要用瓦做棺槨,用紙做我的喪衣,臨入葬之前,當眾揭開遍示百姓,切不可以人畜殉葬!你只需要在我的墳前立一座石碑,在上面刻寫:「大周天子臨晏駕,與嗣帝約,緣平生好儉素,只令著瓦棺紙衣葬。」你若不聽我言,死後陰靈不見……
就這樣,郭威死了。翻閱史書,面對上面的遺囑,我實在想不出還要再說些什麼。縱觀中國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稱帝起,到公元1911年宣統帝退位止,2131年的時間內,共產生的230位皇帝里,在亂世中短暫稱帝,隨即死亡的郭威或許真的不算什麼,但是我想說,郭威是一代人傑,是一個極少有的既是皇帝又同時是一個人的罕見結合體。
深沉與機謀,堅忍和決斷,這是他的特點。也許通過我的記述,大家會認為他是一個太兇險,太冷靜,太殺人不流血了的偽君子。真的是這樣嗎?難道一切都要用刀子去血淋淋地獲得,像暴徒朱溫那樣橫掃一切生命才算是理所應當嗎?
歷史沒有給他更多的時間去證明他自己,就這樣吧,郭威,你來過,你做過,你的生命已經留下了千年不滅的印跡,這些就足夠了……
———————————————————————————————————————————
第二部分是柴榮,哈哈哈一般了解郭威的人都知道柴榮。
看完郭威一定不過癮,那麼來講講他的義子,柴榮。如果說郭威是一個老謀深算,冷靜沉穩的人。那我對柴榮的評價就是:半人半神!
後世祖柴榮:後人對其評價:五代十國第一明君。我覺得不妥,因為這根本體現不出來柴榮到底有多Imba!在我有限的知識內,我想不出哪個皇帝比柴榮還傳奇。小說《水滸傳》里的小旋風柴進,就是柴榮的後代。
還記的郭威吧,也還記得為什麼郭威沒有在第一次進了開封城就當帝吧。準確的說,他不敢。因為還有一位叫「劉崇」的人。說他你可能不知道,但是你如果你記憶力不錯的話,你還記得劉贇吧,他是劉崇的兒子。郭威進城後選擇的天子是劉崇的兒子,劉知遠的侄子。為什麼,因為如果不這樣,帶兵的劉崇會殺過來,即使是郭威也沒有多大的把握能戰勝劉崇。
郭威死後,柴榮面對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劉崇。
郭威我沒有把握,你個小毛孩子還是沒有問題的。沒錯,就是小毛孩子,當時的柴榮只有33歲,作為皇帝來說,是個地地道道的小毛孩子。而且,對於打柴榮來說,劉崇師出有名,畢竟,原來的江山還是姓劉的,而不是姓郭的。
剛剛當上兩個月的皇帝,柴榮就面對著江山不保的問題:契丹武定節度使楊袞率萬餘精騎支援劉崇自率的三萬精卒,浩浩蕩蕩,殺入後周國境。當時的柴榮還僅僅上位兩個月。而當時的朝廷表現呢?「劉崇上次入冠大敗,勢蹙氣沮,必不敢親自統兵入侵。陛下您新登大寶,人心易搖,不宜輕動,應該詔命大將前往抵禦。」柴榮的回答也乾淨利索:「劉崇趁我朝大喪之期,輕朕年少新立,有吞併天下之心,此次他必定自來,朕不可不往。」你劉崇不是看我年輕么,覺得你能吃掉我,來,你親自帶兵來的,我就親自帶兵和你打!
哎,當時的大臣心裡想的肯定是,這小崽子,往好了說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往壞了說,這孩子傻啊。劉崇是打過幾年的老將啊,而且帶著3萬精兵,1萬契丹人,你這說打就打了?
於是馮道勸他,皇上,這仗您三思啊,我覺著您……打不了!
「當初唐太宗平定天下,未嘗不自行,朕何敢偷安!」柴榮朗言。想當年天可汗李世民不也是御駕親征么?他行,我也行!五代十國試問誰敢自比李世民?柴榮敢!而且是在沒有任何軍功的情況下敢。歷史證明,這種情況下,百分之九十九都是腦子有問題的。不過柴榮正是那百分之一。
「不知陛下能否為唐太宗否?」馮道潑涼水。哎呦呵,陛下敢自比李世民啊?!
「以我們大周軍之強盛,破劉崇如以山壓卵耳!」柴榮又言。我打死他,就要像泰山壓死小蟲子一樣。
「不知陛下能為山否?」呵呵,就是不知道陛下是不是能成泰山了。
看到了么,這就是柴榮所面對的局勢,滿朝文武不僅沒有能打的,而且還是對他冷嘲熱諷。
沒關係,五代十國第一帝就是要借著這個舞台,來開始他作為皇帝的第一次表演:
歷史沒有給柴榮準備的機會,劉崇也沒有。於是公元954年初,剛剛上位兩個月的柴榮便御駕親征,面對著契丹精兵以及劉崇的三萬精銳。柴榮做出了我認為第一個正確的決定:選擇了劉詞。請記住這個名字。命其調齊援軍。火速支援戰場。
而柴榮則馬上顯示出了他剛猛血性的一面:劉崇要的是我柴榮的命,要的是我柴榮的江山。無非就是看著我年輕好欺負么,好!劉崇你不要著急,我馬上就來見你。柴榮沒有選擇等待援軍,也沒有選擇死守開封,柴榮選擇的是,火速出兵,去攻破北漢!注意,不是去抵擋,而是去攻破。折讓我想到了第一滴血3裡面史泰龍和施瓦星格兩個人面對著一票敵軍時候,施瓦星格問史泰龍怎麼辦,史泰龍說:包圍他們!
是的,柴榮沒有開玩笑,他真的是要去攻破,而不是抵擋。因為他在沒有援軍消息的情況下,帶著原來的人馬極速行軍,要的就是儘快見到劉崇。而這時柴榮的部隊里有一個少年,他改變了中國的歷史,他是開封府馬直軍使——趙匡胤。3月18日,柴榮在澤州境內高平縣遇到了他的對手——劉崇。
加急行軍的柴榮來到山崗,看到了他的敵人,此時,柴榮的人馬還沒有到齊,也沒有可靠的後援部隊,更沒有選擇好作戰地點和陣型。不過柴榮等不了了,面對著滿朝的質疑和輕蔑,他知道他最需要的是什麼,那就是讓他的臣子,讓他的子民深深的記住——他們皇帝的名字叫柴榮。
柴榮沒有片刻等待,他高傲的看著對面的敵軍,下達了第一個命令:前軍出擊!
劉崇是混跡戰場的老油條了,雖然柴榮的舉動讓他吃了一驚,不過這完全不足以讓他消除對柴榮的輕蔑。劉崇沒有說話,只是輕蔑的一笑。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北漢部隊接觸到後周部隊後,並沒有血戰,而是全線撤退!
不正常,極為不正常,北漢軍是打過硬仗的部隊,且從戰事展開以來,所向披靡,這次敗退顯得異常詭異。旁邊有人提醒柴榮「北漢軍這次敗退,恐怕有詐啊!」柴榮沒有轉過頭,他的嘴角露出了一絲輕蔑的笑。隨即下達了第二道命令:「命三軍,全速追擊!」
劉崇,別躲別藏了,你不就是要我柴榮的命么,來,有什麼招數就使出來吧。柴榮,在此!
在這裡,我們有必要分析一下柴容的處境,五代十國的頻繁換代導致的問題是人民根本沒有國家的概念,普天之下皆為王土,四海之內皆為王臣。不過是哪裡的土,誰的臣,人民根本不在乎。前文提到的馮道,那是一本活活的官場教科書。他經歷了五個朝代的更替,依舊笑傲官場。我們中國人一直沒有國家的概念,只有天下的概念。這也是為什麼在鴉片戰爭時期,人民採取的是看笑話的心態。有誰知道八國聯軍進攻北京的時候,戰鬥力最強的部隊是一支由中國人組成的部隊。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此話不假,不過有誰知道,天下是誰的天下。百姓不在於姓劉還是姓郭亦或姓柴。因為,天下,不是他們的天下。他們只是順民,真正的命運從不掌握在自己手裡。所以,劉崇帶領著一支戰鬥力極強,且嫡系人馬的時候。柴榮的文武百官想的不是如何抵禦,而且怎麼投降。這也回答了之前的問題:為什麼一定要皇帝御駕親征。 答案很簡單——沒人為他賣命。
看似淡定的柴榮的頭上一直懸著一把尖刀,稍有不慎便會讓他死無葬身之地。不過箭在弦上,不得不發。柴榮帶三軍全速追趕著劉崇的部隊,不過在追擊到巴公園處附近,後周的將士發現,中計了。
只見三面成包圍態勢,左翼為楊兗的契丹軍,右翼為張元微,中軍為劉崇。這個架勢,就是關門打狗的架勢。這三支部隊,哪一隻部隊單拿出來在五代十國都不是軟柿子。而現在,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只為同一個夢想:柴榮的命
這次劉崇沒有給柴榮先進攻的機會,左翼張元微帶著騎兵首先發動了進攻。張元微也是一個猛將,帶領著騎兵剛剛接觸到後周部隊便硬生生打了進去。這時的後周部隊,早已沒有了戰鬥的慾望。只見,柴榮先鋒部隊的兩元大將:樊愛能、何徽帶著騎兵就跑。不過,後周右翼部隊是步兵,根本跑不過騎兵,於是,後周的步兵部隊直接倒戈,齊呼萬歲。
是的,還沒開打,柴榮的右路已經投降,兩元前鋒部隊的大將已經臨陣脫逃。劉崇笑了,柴榮,你還年輕,你不知道五代十國的部隊只跟隨強者,毫無道義可言么?安息吧,小夥子,把你的命給我,讓我登上那個寶座。你不要怪我,要怪只能怪命運。
此時柴榮的臉上已經沒有了往日的淡定和驕傲,取而代之的是羞辱感和怒火。是啊,前面有看不起他的敵人,後面有嘲笑他的群臣,現在還沒打,自己的部隊也背叛了自己。為什麼?為什麼!戰局沒有給柴榮太多的思考時間,很快,柴榮的部隊就被慢慢侵蝕,侵蝕到柴榮可以清洗的見到劉崇的黃旗,侵蝕到柴榮周邊的衛隊越打越少,只剩下寥寥百人。
死神已經向柴榮在招手,不遠之處,柴榮可以依稀見到劉崇在沖著他冷笑。不過這一切並沒有給柴榮帶來恐懼,相反,這一切變成一股怒火,在柴榮心中逐漸轉化成了力量。只見柴榮大喝一聲,雙腳一踹胯下寶馬,像一道流星,直奔黃旗下的劉崇。是的,沒有陣型,沒有戰術,沒有衛隊。只有你和我。來吧,你不是要我的命么,來吧,我讓你知道我是誰。柴榮的衛隊都懵了大概一秒鐘,然後才逐漸恢復清醒,是的,他們沒看錯,他們皇上一個人騎著馬找人家單挑去了。於是衛隊拼了命的去追,他們的使命,就是圍在柴榮周圍,讓他盡量不要受到傷害,不過現在,他們都在後面拚命的追柴榮……
同樣懵了的還有劉崇,他微笑的表情逐變的僵硬。是啊,久經沙場的老將,隨著他哥哥劉知遠打江山的時候便笑傲疆場了,可是,今天發生的一切,讓他暫時感覺到一陣頭暈。他面前的衛隊似乎被柴榮一個人硬生生扯開了一個口子,就像一顆流星一樣,沒有絲毫停頓,沒有絲毫猶豫,直奔劉崇。
傻了,懵了,等劉崇恢復意識的時候他已經可以清晰的看見柴榮帶著殺氣的臉和帶著寒光的刀。劉崇下意識的掉頭撤退,而他帶動的,不僅是他衛隊,更帶動的是整個中軍帳。部隊的陣型,牽一髮動全身,整個北漢的部隊都在後退,而後退的過程中,張元徽死於萬軍從中。北漢的部隊被後周從左右側包夾過來的後周弓箭手狠狠的狙擊了一下,他們清晰的看見左側的將領是柴榮義父郭威的女婿——張永德。右側的將領,他們不太認得,是個英姿颯爽,帶著帝王之氣的一個小夥子。他叫趙匡胤。
被打的落花流水的北漢部隊已經來不及集結,兵敗如山倒,兵只要一退,想讓他們停住,基本是不可能的。任憑劉崇親自揮舞著帥旗,也攔不住撤退的部隊。劉崇覺得命運和自己開了個玩笑,他敗了,徹徹底底的敗了。不過劉崇不知道,命運和他開的最大的玩笑並不是在他極大優勢之後依舊大敗,而是——他惹的是柴榮。
剛從已經一隻腳邁進鬼門關的柴榮剛剛拔出來這隻腳,不過他沒有選擇撤退,也沒有選擇集結,更沒有選擇等待援軍。柴榮的目標只有一個:劉崇。 沒有絲毫的停頓,柴榮駕著馬,全速追擊著劉崇,劉崇,我就是要你死!而此時,緊緊跟隨者柴榮的,也只有張永德,趙匡胤,以及人數不多的騎兵衛隊。
不過就是這一股人馬,直奔著劉崇追了過去,劉崇的寶馬乃是契丹人所賜,跑的那是沒得說。不過不管你多快,柴榮也要追到你!沒有給劉崇任何休息的機會,就這樣,一個玩命的跑,一個玩命的追。跑在第一個的是劉崇,跑在第二個的是柴榮……
其實這時候,柴榮依舊在走鋼絲,雖然北漢的部隊被打散了,不過依舊還有一萬多人馬。而柴榮的騎兵部隊大部分被樊愛能、何徽帶走了,能跟的上柴榮的人馬,寥寥無幾。夜裡,北漢人馬逐漸意識到,其實他們的人數佔據著優勢,追擊他們的,只是一小票部隊。意識到同樣事情的,還有柴榮。
不過,彪悍的人生不需要解釋,柴榮繼續發起進攻。北漢徹底被嚇破了膽,劉崇帶著人馬就跑。柴榮帶著人馬就追。就這樣,北漢就被硬生生的打回了老家。
後來柴榮回朝後認真反思,認為不是兵的問題,不是將的問題,問題是兵和將只崇拜強者。而顯然,現在沒有軍工的柴榮不是強者。因為樊愛能、何徽不要臉的回來了。他們大搖大擺的回來找柴榮。他們為什麼這麼不要臉?很簡單,帶兵打仗,沒別人了。如果柴榮殺了他們,那不異於柴榮自廢武功。面對著唯一能打的兩名將軍,柴榮的做法非常果斷,殺!不留!因為柴榮的目標不是自保,他要的是一支軍紀嚴明,可以打天下的部隊。而柴榮現在的部隊,不可以說不驍勇,因為這是郭威留給他的一支部隊。戰鬥力不差。而也正是這支部隊,隨著柴榮征戰南北,後又經過趙匡胤的培養,可以毫不客氣的說,是一支掃平天下無敵手的部隊。一個數據:宋朝的單兵作戰負重為32公斤,而現在的美國特種兵負重僅為15公斤。哎,每每想到趙光義為了成為千古一帝,硬生生把這支部隊打光了。以至於南宋時期的屈辱,元朝的入侵…… 歷史不容假設,就這樣吧。
又扯遠了,柴榮隨即調齊兵力,第二次御駕親征直奔劉崇。劉崇,你以為你跑了?不!你跑不了,等著我,我親自來要你命……等著我,我要讓我的子民知道,我是誰!
柴榮,親爹名叫柴守禮,是個愛貪圖小便宜的人。爺爺是當地的貴族。由於郭威不恩能生育,而小柴同學長的又十分可愛,所以郭威便認他為義子。少年柴榮的生活不能說清貧,但是絕對算不上富裕。他隨著商人在江浙一代販賣茶葉,為家裡補貼家用。但在郭威的調教下,自幼便練得一手漂亮的騎射功夫,並飽讀詩書。郭威對兒子也不薄,言傳身教,用行動和鮮血告訴了柴榮什麼是戰爭,什麼是戰場。柴榮的樣子讓我想起了《闖關東》裡面的老三傳傑。小時候經過商的人,思路普遍比較清晰,善於分析利弊。
此時的劉崇已經60歲高齡,這時候正美滋滋的給自己的愛馬建馬棚呢,「自在將軍「
不虧是契丹寶馬,長途奔襲,帶著劉崇逃離了柴榮的追殺。劉崇大難不死,心裡其實還是美滋滋的。「嘖嘖嘖,你別說,平時還沒這麼玩命的跑過呢,能這麼跑一次,其實也挺帶勁!」
劉崇安排自己手下,給「自在將軍」每日三等糧草。然後自己美滋滋的回憶著一個60歲的老頭和柴榮「你是風兒我是沙,你在前跑,我來抓……」的曖昧場景。 不過這句並不能客觀公正的體現出來劉崇現在的處境,他現在的處境是「那天夕陽下的奔跑,是我即將逝去的青春……」
那時候四月的太原還沒有霧霾,劉崇正哼哼著那首 「你是風兒我是沙……」的時候,下面人急急忙忙的過來報道,後周前鋒天雄軍節度使符彥卿帶著人馬把太原城圍的水泄不通。妥了,這次真是風兒吹到天邊去,沙兒飛到天邊去了……
就這樣,公元954年,柴榮第二次御駕親征,帶著人馬直奔北漢都城——太原。沒錯,三月剛剛結束了高平之戰,柴榮勝利凱旋帶兵回朝,殺了樊,何等相關將領70餘人後,馬不停蹄的下達了攻城命令。劉崇,你跑不了!
但是這次劉崇真的讓柴榮失望了,劉崇跑了,跑的很徹底,而且乾的很漂亮。此舉得到了宋朝皇帝的高度認可,以至於紛紛效仿:劉崇直接把皇位傳給了兒子劉承鈞。並語重心長的告訴兒子「年輕時候打打仗,有助於思路清晰,善於分析利弊……」然後在兒子略帶暈眩的眼神中,給兒子留下來一個瀟洒的背影。「兒子,相信爸,年輕時候吃點苦,馬上你就會升職加薪,當上總經理,出任CEO,贏取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想想你爹都有點小激動呢。好吧,就這樣吧,兒子,祝你好運,老爸是愛你的。么么噠!」
劉崇並沒有像他表現的那樣輕鬆,是啊,雖然他完美的做到了「高高興興出門去,平平安安回家來」
並且還和柴榮激情上演了一出你是風兒我是沙,但是,死去的士兵,和在契丹人面前的威信卻是無法彌補的。雖然他已經把兒子強行當成了擋箭牌,但是他也不確定,兒子到底能擋多久。因為對柴榮,誰都沒底!
於是,劉崇加急了一封信送給契丹人,中心思想很簡單,我要完犢子了,趕緊來救我!
契丹人現在已經對劉崇鄙視的不行不行的了。
首先,劉崇認了契丹人為叔叔,看好了,是叔叔,不是父親。雖然輩分一樣吧,但是不是爹。就不是,你咬我啊。但是無可否認的是,無論是認叔叔,還是讓兒子擋箭牌,劉崇都充分的體現出了他與生俱來的後現代藝術氣息。
其次,契丹派了一萬精兵去配合劉崇攻打柴榮,本來人家契丹人想的也挺好,我帶著兵出去,幫我大侄子打江山,到時候大侄子當皇上了,我們這不是也能沾光么。可劉崇倒好,在三面包圍了柴榮之後,他命令契丹人按兵不動。因為,他覺得自己一定吃的掉柴榮的部隊,到時候在契丹人面前打出自己的威風,而且到時候分紅的話,他也有足夠的理由「按勞分配」
給契丹人三瓜倆棗的打發掉。
契丹人向來講信用,聽命令,他們看著張元徽帶著兵馬雄赳赳氣昂昂的殺向了柴榮的右翼,他們按兵不動。他們又看著柴榮玩了命的當突擊隊員,依舊按兵不動。最後看著劉崇60歲的老頭搖著大旗召喚部隊作戰,他們終於忍不住了,開始了行動——他們帶兵走了。恩,對,他們千里迢迢的過來看著劉崇給他們上演了一部後現代神轉折的劇後,心滿意足的走了。
但是,契丹人不傻,他們知道如果柴榮攻下來後漢對他們意味著什麼。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是的,在柴榮的存在下,契丹和劉崇始終是最好的朋友。於是,契丹人繼續派兵,火速去太原支援。
此時的柴榮正騎著馬,在遠處的山坡遠眺。太原,這個古城,經過了歷代的洗禮,早已有了堅厚的城牆,和足夠的糧草。而柴榮展開的態勢,也讓整個太原城陷入了困獸之鬥。當聽到契丹人帶著部隊前來支援的消息之後,柴榮命大將史彥超率部隊前去抵擋。自己則率兵攻城。而此時戰場上一位小將異常神勇,他就是太祖——趙匡胤。
趙匡胤,如果把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武力值排個名的話,老趙絕對可以排前三,(其實我認為他排第一),太祖長拳,相傳就是趙匡胤所傳。長拳講究起如風,擊如電,動作舒展,爆發力強。而練習這種拳法的,不敢說實戰到底多強,但是身強體壯絕對是沒有問題的。
(完)
這個答案寫的實在是跑偏了。
知乎不給我專欄,我只能建立個群了,欠下的文章在這兒發:241667370
@欣風 提到了張議潮, 但是不夠詳細,那麼就由我來繼續安利張議潮吧。
原回答鏈接(歷史上有哪些值得尊敬的小人物)--原答案寫在這裡,有進一步的繼續改動。原回答可能是因為很多人認為張議潮「不算小人物」(但我個人認為以歷史地位和起兵時候的家業來說,他是小人物。),木有得到很高的認可,也並沒有很多贊。(也許是兩萬六千字太多沒人願意讀...)
原文:歷史上有哪些值得尊敬的小人物? - 劉冀的回答
以下是修改後答案,一萬字左右。
公元751年,安西都護府精銳大半折損於怛羅斯之戰,兩萬四千人死傷大半。一時間風雨飄搖。但這並非根本性的大事,兩萬人的折損,在唐朝鼎盛之時算不上什麼大事。僅僅兩三年後,安西都護府又開始了征伐威懾周邊小國的大規模征戰。(怛羅斯之戰失敗的主要原因是葛邏祿族僱傭兵一萬人反水,從安西軍背後進攻,打亂了部署,使得安西軍軍陣崩潰。但這絕不是葛邏祿最後一次背叛唐王朝。)
但天有不測風雲,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唐朝在河西、隴右徵兵, 安西兵組成「安西行營」奉詔平叛, 幫助收復了兩京。安西都護府乃至於整個西北大規模的抽調精銳入內平叛。
但由於安西、北庭及河西、隴右駐軍大部內調,一時之間西北地區出現了戰力真空的脆弱狀態。等待留守的疏勒四軍鎮軍民的,將是無邊的夢魘。
公元760年,吐蕃攻陷隴右軍鎮,發兵進攻安西都護府。河西走廊的封鎖,使得西域與內地隔斷,無法得到來自中原的有效支援。 由於安西、北庭二都護府聯合了本地沙陀、回鶻的力量,吐蕃久攻不下。此時的軍事指揮為,李元忠守北庭,郭昕守安西都護府。
郭昕,郭子儀的親侄子。 安史之亂後作為將才的新鮮血液補充進安西四軍鎮。 但他留名青史卻並非因為自己是郭子儀的親戚,他以自己的鮮血,捍衛了郭家的榮耀,大唐的榮耀。
公元780年,李元忠、郭昕漸感不支,安西、北庭淪陷在即,派遣使者間道奏事。德宗對其進行了嘉獎,表示了對於二人忠於唐朝的嘉獎,封李元忠為北庭大都護,郭昕為安西大都護,詔令四鎮將士均按等級破格提拔七級。 除了虛名之外,朝廷對於安西和北庭二都護府的支援是,什麼也沒有。完全拿安西和北庭的漢人當做了炮灰。
公元790年,吐蕃與葛邏祿聯軍(對,又是葛邏祿)威逼利誘之下,沙陀、回鶻依附吐蕃猛攻北庭,北庭都護府徹底淪陷。自此安西與中原徹底斷絕了音訊,在史書上不多的記載完全消失了。
公元808年,孤懸海外四十八年後,安西都護府徹底淪陷。因為已經沒有了歷史記載,所以這是學者推測的時間。 堅守四十八年的最後一任安西大都護郭昕戰死。
自此,唐代對西域的百年積累被連根拔起。史書並沒有記載西域漢人最後的結局,但根據下面一個例子,我們可以大致推測出來。
--------------------------------------------------------------------------------------------唔,以上都是時代背景,過長請見諒。
吐蕃攻佔了河西走廊,奪取了隴右與河西一帶的大片土地。然而高原上下來的這幫傢伙,剝個人皮做人皮鼓還可以,讓他們治理,實在太考驗他們的智商了。即使,這是吐蕃帝國的巔峰時期,他們佔據了從西域到隴右的大片土地。大地之下,勢力所及,徹底隔斷了河西走廊。
在落後野蠻(此處為客觀描述,和當時的唐文明相比,吐蕃屬於典型的落後野蠻)的吐蕃的「英明領」導下,河西地區經濟水平大量倒退。 而淪為下等人的漢人動輒遭到打罵侮辱、強征重稅和本族文化的被壓制。「丁壯者淪為奴婢,種田放牧;羸老者咸殺之,或斷手鑿目,棄之而去」。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日夜思歸唐朝。開成年間(公元836年—840年),唐使者赴西域,途中「見甘、涼、瓜、沙等州城邑如故,陷蕃之人見唐使者旌節,夾道迎呼涕泣曰:『皇帝猶念陷蕃生靈否?』其人皆天寶中陷吐蕃者子孫,其語言小訛,而衣服未改」。------《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八 外國列傳二 《張淮深變文》記載唐朝使者到了沙州,嘆念敦煌雖「百年阻漢,沒落西戎」,而「人物風化,一同內地」。
公元799年,已經徹底淪陷為吐蕃佔領區的沙洲(敦煌),當地的漢人豪強張家出生了一個叫張議潮孩子。 這個普普通通的孩子慢慢長大。如果生在大唐強盛時代,以張家的豪強地位,張議潮或許會以隴右良家子的身份建功立業。但現在,已經不是唐朝治下了。已經淪陷12年之久的河西,在張議潮的視角看來,完全是人間煉獄。
由於關於敦煌的史料極度缺乏,我們並不知道張議潮起義的動機是什麼。是感情?是國讎家恨?還是對大唐和漢文化的一心向化?唯一為後世所知的是,張議潮完全以小人物的身份積極投入到了推翻吐蕃帝國在隴右殘暴統治的活動中,並以之為畢生事業,矢志不渝。
公元848年,經過長期準備,49歲的張議潮率部起義,城中的唐人大量響應。在與吐蕃軍隊的決戰中,張議潮取得了絕對性的勝利。
張議潮起義的時機把握的非常好。此刻的吐蕃帝國,經過朗達瑪滅佛運動(注1),圍繞王權之爭,完全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大內戰之中。自稱宰相的吐蕃大將、原洛門川討擊使論恐熱,在843年大敗於征伐鄯州節度使尚婢婢(吐蕃官爵類唐,這位也是吐蕃大將)之後,雙方恨意不絕的激戰了二十四年。(注2) 而論恐熱作為吐蕃帝國最佳豬隊友,更是產生了「河西一帶我大吐蕃帝國之下的漢人都是我的兩腳羊和移動軍糧」的錯覺,狂性大發之下隔三差五的搶劫河西諸州。 這種令人讚賞的敬業助攻無疑把河西一帶的番漢順民(旁邊:卧槽,你的苛捐雜稅老子都交了,現在還不打算給條活路?老子跟你拼了!)繼續推向張議潮的起義軍一方。(注3)
張議潮的另外一個機遇是,同一時期,回紇汗國也崩潰了。(公元846年)和後世很多人想像的不一樣,回鶻汗國不只是大唐平定安史之亂的盟友,同時也一樣是大唐北方最大的威脅之一。道理很簡單,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回紇汗國快速崛起,策馬南下的他們窺探見了大唐花花世界的繁華,以及與之並不相稱的軟弱無力。 這個巨人其實是肥羊!這個念頭從此充斥在回鶻汗國的心裡。
」初收西京,回紇欲入城劫掠,廣平王固止之。及收東京,回紇遂入府庫收財帛,於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財物不可勝計,廣平王又齎之以錦罽寶貝,葉護大喜。「 初,回紇至東京,以賊平,恣行殘忍,士女懼之,皆登聖善寺及白馬寺二閣以避之。回紇縱火焚二閣,傷死者萬計,累旬火焰不止。及是朝賀,又縱橫大辱官吏。"---《舊唐書》卷195《回紇傳》。嗯,這就是大唐「忠實」的回鶻盟友。當他們攻下東都洛陽以後,燒殺搶掠三日,把好好的東都變成了修羅場!
這之後,住在長安的回紇人動輒驅馬作亂,搶劫馬匹、財物、子女,甚至行兇殺人。「大曆六年正月,回紇於鴻臚寺擅出坊市,掠人子女,所在官奪返,毆怒,以三百騎犯金光門、朱雀門。是日,皇城諸門盡閉,上使中使劉清潭宣慰,乃止。」----(《舊唐書》卷195《回紇傳》)
哈哈,肆無忌憚的高等人回紇,是不是和後世某些人有點像?毫無尊嚴的晚唐,看起來一點都不像唐朝,它更像某個羸弱的多的朝代。
與此同時,為酬謝回紇的「功績」,唐朝不斷給予他們大量賞賜。並以遠高於市價的價格大量購買他們的馬匹。病馬、老馬源源不斷地湧入內地。這種名為貿易實為歲貢的往來給唐朝的財政構成了極大的壓力,國家加重徵收百姓的絹帛。白居易《陰山道》詩說:"五十匹縑易一匹,縑去馬來無了日。養無所用土(一作去)非宜,每歲死傷十六七。……誰知黠虜啟貪心,明年馬多來一倍。縑漸好,馬漸多。陰山虜,奈爾何!"(《白居易集》卷4)
「 紅粉哭隨回鶻馬, 為誰一步一回頭。」---雖然是金國人寫的。但它絕不僅僅是象徵北方游牧民族那麼簡單。 那麼多民族,為何單單選取回紇(回鶻)?這實在意味深遠吶。
吃過人的狼,絕不會因為人的軟弱而放棄吃人。此時的回紇汗國取代原來突厥的地位,佔據了漠北草原。為了爭奪絲綢之路,不僅和吐蕃大打出手,也對唐朝虎視眈眈。劫掠中發財的他們甚至開始主動要求唐朝徵召他們參戰(名為參戰,實為劫掠。),不敢讓回紇介入的唐朝,甚至一度牙齒打碎和血咽下的屈辱的主動送上了財物。唐穆宗長慶二年(822),宰相裴度受命討伐河北叛亂藩鎮,"回紇請以兵從度討伐"。朝中議論,認為安史亂中"回紇收復兩京,恃功驕恣難制",都不同意再招惹他們。唐穆宗於是派人通知他們,但他們自行開赴豐州(今內蒙古五原縣),拒絕聽命。唐穆宗不得已,"詔發繒帛七萬匹賜之,方還"。---《舊唐書》卷195《回紇傳》。
事實證明,對某些人來說,當牽扯到利益的時候,什麼忠義,恐怕是狗屁不如了。
「 朝廷以回鶻衰微,吐蕃內亂,議復河、湟四鎮十八州。乃以給事中劉為巡邊使,使之無備器械糗糧及吐蕃守兵眾寡。又令天德、振武、河東訓卒礪兵,以俟今秋黠夏斯擊回鶻,邀其潰敗之眾南來者,皆委與節度團練使詳議以聞。」----《資治通鑒.卷二四七》。這段話很好的說明了唐朝對回鶻在隴右的忌憚。直到回鶻、吐蕃衰亡,才重新開始談收復河湟之事。
--------------------------------------------------------------------------------
注1:此起彼伏的滅佛運動
朗達瑪滅佛運動為公元838-842年期間,以其被佛教的狂熱信徒刺殺為吐蕃帝國的終結之象徵。後世佛教徒對朗達瑪諸多毀謗,但我認為朗達瑪也許並非完全像西藏歷史記載中的那樣殘暴無道。有趣的是,公元841-846年,幾乎與死對頭吐蕃同時開始的,是唐武宗的滅佛運動,三武一宗滅佛之一,「會昌法難」。「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餘所,還俗僧尼二十六萬五百人,收充兩稅戶;拆招提、蘭若四萬餘所,收膏腴上田數千萬頃,收奴婢為兩稅戶十五萬人。」(《武宗本紀》,《舊唐書》卷十八)同時還「勒大秦穆護、祆三千餘人還俗」,以使「不雜中華之風」。---唐武宗的詔書,一定程度上解釋了表明了作為大一統的唐朝積極滅佛的原因:佛教作為宗教大量佔用耕田,奪走大量勞動力,同時並不繳稅,這是宗教對世俗領域的侵蝕。即使唐朝包容開明,也斷不能容忍。有人說三武一宗滅佛並不徹底,失敗了。我不覺得。對宗教就應該適當的敲打,只有狠狠的報以顏色,它才會知道世俗的紅線在哪裡。(這句話直到今天依然適用) 三五一宗徹底打消了佛教的非分之想,讓其更好的融入中國。
朗達瑪死後,吐蕃帝國陷入無休無止的內戰,直到徹底毀滅百年後,作為王室後裔、生於吐魯番的唃廝啰(意為佛之子)聯合吐蕃與羌人的殘餘勢力,豎起青唐吐蕃的大旗。經歷三代人以後徹底為北宋控制,作為被驅役和利誘下積極進攻西夏的先鋒。(北宋後期戰略是,對遼防禦親近,對西夏主動進攻。這一構想非常成功,步步蟬食,在王安石時代控制青唐吐蕃後局面大好,如果不是因為金滅北宋,西夏可能會先滅亡。) 歷史,總是在無聲的嘲諷,真是好編劇。
--------------------------------------------------------------------------------
注2:吐蕃的內戰
論恐熱與尚婢婢激戰了二十四年。這場奪權的內鬥大大削弱了吐蕃在隴右的軍事實力與統治基礎。以至於最後「公元866年二月,恐熱居於廓州(今青海化隆西南),欲糾合周圍部落再犯唐邊,皆不從。其仇人言於尚婢婢部將拓跋懷光。八月,懷光率五百騎兵襲擊廓州,擒論恐熱,數其罪而斬之,獻其首級於唐。」---曾經擁有二十萬大軍的論恐熱,居然被五百騎兵就斬首了。
殘存的吐蕃勢力,部分投降唐朝,部分稱為張議潮的部眾,還有一些稱為獨立的部落。
這裡還有一段有趣的歷史記載:公元845年冬,論恐熱第三次進攻尚婢婢失敗後,「(尚)婢婢遂傳檄河湟,數恐熱罪曰:「汝輩本唐人,吐蕃無主,則相與歸唐,無為恐熱所獵如狐兎也!」 這段話,無疑是對論恐熱手下陷蕃漢人部眾所言,而且起到了非常大的效果,許多漢人部族直接離開了論恐熱,投奔唐朝去了。(」嗢末百姓,本是河西、隴右陷沒子將,國家棄擲不收,變成部落「。---張議潮的奏表)
--------------------------------------------------------------------------------
注3:論恐熱在河西的暴行
「恐熱聞婢婢棄鄯州,自將輕騎五千追之,至瓜州,聞懷光守善州,遂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殺其丁壯,劓刖其羸老及婦人,以槊貫嬰兒為戲,焚其室廬,五千裡間,赤地殆盡。」---《資治通鑒.唐紀六十五 》毫無疑問,論恐熱這種不給人留任何活路的行徑,只能繼續壯大張議潮的義軍。
--------------------------------------------------------------------------------
接下來十二年的戎馬倥傯里,張議潮連戰連勝,以河西本土漢人(這裡稱漢人,不為唐人。因為唐朝是一個海納百川的朝代,治下的各民族都可以稱之為唐人)組成的義軍大勝吐蕃的殘暴之師,克複了河西地區的十一個州。
「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餘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歸」。----《張淮深碑》一時之間,西域乃至西北的漢人重新恢復了身為唐人的驕傲。 這裡要特別提到的是,歸義軍的實際掌控範圍是「六郡」---沙、瓜、肅、甘、涼、伊六州。其中軍事價值最重要的涼州,盤踞的吐蕃殘餘勢力一度十分強大,唐朝欲得涼州而不得。直到張議潮派侄子張淮深率七千番、漢健兒組成的大軍三年血戰,克複涼州後,唐朝的統治勢力才重新回歸。
《張義潮變文》中有很多章節描寫了涼州之戰的起始之戰。描述戰場時說:「分兵兩道,裹和四方。人持白刃,突騎爭先。須臾陣和,昏霧張天。」描述戰士的勇敢:「漢家持刃(敦煌史料明確提到張議潮在涼州之戰中,已經組建了一支陌刀隊。此處應是對陌刀的生動描寫。)如霜雪,虜騎天寬無處逃,頭中鋒矢陪壠土,血濺戎屍透戰襖。」描寫戰陣說:「我軍遂列烏雲之陣,四面急攻,蕃賊糜狂,星分南北;漢軍得勢,押背便追。不過五十里之間,殺戮橫屍遍野。」最終,張淮深取得了戰鬥的勝利。但涼州為吐蕃經營了很長時間,又是城高牆厚的軍事重鎮,歸義軍用了三年才收復涼州。 此時,歸義軍達到歷史上的巔峰。
歸義軍此時實際掌握六州,其中伊州(今哈密地區)擁有大片綠洲,為西域東邊的重要門戶。西州(安西都護府舊址)---伊州---瓜州(今甘肅安西東南)---沙州(今甘肅敦煌縣城西)---靈州(今酒泉,彼時為唐朝朔方節度使治下)---甘州(今張掖)---涼州(今武威)---長安(今西安),這條線路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過西州後西行則分為三條線路,此處不再贅述),為歸義軍所打通。隴右(在唐朝,隴右這個地名相當於今天的西北,包含陝甘寧青等外加西域都護府治下的大半個西域。)重新獲得了與中央直接的聯繫。 不至於讓大唐淪為半身不遂甚至截肢。
整個河西的腥膻之氣雖然說不上為之一掃而空,但至少在西北留下了一點點漢文明的火種。尤其是作為歸義軍核心的瓜、沙二州,在此後的一百年間,始終是一盞孤懸海外的明燈。 之前的河煌猶如人間煉獄,吐蕃肆虐,民生凋敝。和大唐治下的欣欣向榮截然不同。 是張議潮以區區普通人的身份,經過畢生奮鬥,終於重新讓河煌的六郡十一州重新恢復了和平與安定。漢人終於是漢人,不再是低人一等的牲口和奴隸。
但輝煌下潛藏著陰影的暗流。除了核心統治的五州外,其他的五州大多是當地部族首領歸附歸義軍的形勢,這就意味著他們的忠誠非常有限。一旦動亂到來,這些擁兵自重的部落能否繼續聽從歸義軍指揮,尚未可知。而「六郡」中的涼州,實際上唐朝覬覦已久,絕不會讓它成為歸義軍的領土。(注4)
----------------------------------------------------------------------
注4:涼州的歸屬問題
作為隴右兵家必爭之地,涼州是各方都試圖掌控的鎖鑰之地。誰掌握涼州,誰就可以東入長安,或西去西域。唐朝的幾代皇帝無不渴望收復涼州,但此時大唐的強盛已成過眼雲煙。各地的節度使擁兵自重,聽調不聽宣。實際上此時的唐朝既無力收復涼州,更沒有辦法在涼州建立穩固的統治。 所以歸義軍收復涼州,最高興的當然是唐朝。歸義軍不願輕易的讓出苦戰三年才得來的涼州,但大義之下不得不做妥協。最後達成的協議是---涼州由唐朝派官員駐軍與歸義軍共治。唐朝並沒有意識到歸義軍政權的穩定性有多重要,於是,當若干年後朝廷玩弄權柄導致歸義軍內亂的時候,涼州再次淪陷。
--------------------------------------------------------------------------------
張議潮絕不是割據地方的軍閥,歸義軍直接向唐王朝效忠,並獲得了唐王朝的認可。張議潮本人被冊封為歸義軍節度使。然而因為歸義軍與唐朝的依附關係過於緊密,導致了歸義軍受到了朝廷玩弄權術的直接危害。而張議潮所依仗的河西豪門張氏、李氏、索氏,固然為歸義軍貢獻了子弟的鮮血和世代累積的物力人力,卻同樣為權力的失衡留下了伏筆。(注5)
----------------------------------------------------------------------
注5:唐朝在對待歸義軍問題上的嚴重失誤
事實上雖然歸義軍和以張議潮為首的河西張氏效忠唐朝,但唐朝依然對其多有不滿和警惕。
張議潮在自己的轄區自稱河西節度使而不是歸義軍節度使,被朝廷認為是嚴重的不恭。事實上此時河西的唐朝勢力名存實亡,全靠張議潮在支撐。至少歸義軍在各藩鎮中的表現已經是非常忠誠了,但朝廷因為安史之亂和藩鎮叛亂的緣故,依然對歸義軍不信任。
在涼州歸屬問題上,朝廷又多次伸手,等同於是強行奪取了歸義軍的勝利果實。之前提到過,歸義軍起義的時期,剛好是吐蕃受到大內亂和瘟疫天災等諸多打擊,崩潰毀滅的時期。然而即使如此,唐朝本身卻並沒有對河西投入太多軍力來收復失地(或者說沒有能力投入太多軍力)。 作為重大戰果的「收復三州七關」,實際上是吐蕃降將主動獻上。而為後世感慨不已的收復河西,其實是歸義軍以一己之力辦到的,難度與三州七關,不可同日而語。
在這種情況下,唐朝朝廷最好的選擇應該是積極籠絡擁護歸義軍與張氏,依靠其作為代理來統治河西。然而唐朝朝廷繼續拒絕相信歸義軍的忠誠,最後直接導致了歸義軍政權的嚴重內亂。大好局面付諸東流,歸義軍的控制區一度萎縮到瓜、沙二州。
而唐朝朝廷並沒有意識到錯誤,反而繼續我行我素。諷刺的是,如此玩弄權柄、將赤膽忠心其如草芥的唐朝作為政權,崩潰在了歸義軍之前。
--------------------------------------------------------------------------------
在唐朝的施壓下,張議潮起事成功後,不得不將兄長張議譚送入長安為質。公元867年,張議譚老病卒於長安。張議潮不得不在歸義軍危機四伏需要繼續花時間精力整合內部的情況下「主動」入朝為質。這一去,他再也沒有回到故鄉。
內殘外忍的晚唐,這裡並不想過多著墨。大家只要清楚一點就好了。晚唐遠比你想像的更黑暗,歸義軍的歷史遠比你想像的慘烈的多。晚唐這樣的朝代不亡,是無天理。
--------------------------------------------------------------------------------
說實話,寫張議潮的故事,是一件極其痛苦而不愉快的事。這和東漢耿恭時期那種類似「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恢弘氣勢完全不一樣。 耿恭再落寞,至少有竇憲、班超等人和他一起努力,有鮑昱(「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這樣的人為他鳴不平。那是一個時代奮發的志氣。而張議潮所處的整個時代都是灰暗無光的。
他的家鄉淪陷於吐蕃的鐵蹄下,倖存者除了毫無尊嚴的乞求活下去外並沒有任何其他訴求,甚至有時寧為太平犬而不得。
他的敵人強大到近乎難以戰勝,前期是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的吐蕃軍隊大規模混戰,後期是肅州龍家(這裡的家是一種表示方法,這些都是非漢人的其他民族部族)、仲雲家、甘州回鶻、西州回鶻、吐蕃殘餘勢力等虎視眈眈,稍有不慎,敗亡即在瞬間。
他的大唐在收復河西的驚喜之餘對他百般提防,這種不僅不是援助之手反而是不信任的目光讓他近乎無力承擔。
他的時代充滿了風雲際變,堅守忠義的人固然會得到讚賞,但更多的是譏諷,忠義在這個時代比不上一支私兵,甚至比不上一柄武器。
他環顧四周,除了身邊一起經歷苦難的同袍外,並沒有其他同行者。這註定是沒有援助的奮鬥,同行者一個接一個倒在了路上。可是要活啊,人總要活下去,一定要活下去。想要帶著尊嚴被當做人,在這個時代的確是一個可以為之而奮鬥,可以為之而死的終生夢想了。
「 初,帝王失位,風雲變作。
強雄貴功業而賤人命,恃三尺劍,征諸天下,老弱欲偷生而終亂離,瀝血荒野,枯骨相藉。
是時天地為熔爐,萬物為薪炭,血淚並煎於其中。
是以英雄有悲世之歌,繼而振拔威武,掃蕩風雲,立南北二朝,握天下之柄」
-----《九州縹緲錄.蠻荒》(此為小說,並非史料)
有的人,即使生在無邊的黑暗中,也絕不會放棄對光明的追求與嚮往。沒有光明,便自己生火,以身為薪,陽中生陽。縱然燃盡了自己,卻帶來了光與熱的偉力。我中華五千年之所以依然為中華,正是這樣以身為薪,點燃自己的肉體與靈魂的人,用畢生心血捍衛而來!
張議潮在長安度過了生命中最後的六年。這六年錦衣玉食但不復自由的閑散生活中,不知他作何感想。騏驥進了牢籠,會不會因為失去馳騁的自由,因而凝神遠眺,悵然若失? 然而我相信,他這一生,從未後悔過。
--------------------------------------------------------------------------------
公元872年,一代奇男子張議潮病逝於長安。他死後,歸義軍陷入了嚴重的內亂中。後來雖然再次復興,卻也再不復昔日之輝煌氣象。
張議潮,知其不可而為之,逆潮而上甚至改變整個大趨勢的英雄。然而作為風雲激蕩之時的英雄,也要付出很多代價,捨棄很多東西。 還是那句話,這種毅然決然對抗命運的渺小身姿,正是人類偉大光輝閃爍的時刻啊。
----------------------------------------------------------------------
歸義軍的相關史料極度缺乏,在唐史的資料中,甚至被不重視的文官歸入吐蕃傳中。張議潮不僅是當代不受重視,即使是古代,也一樣是不受重視。幸運的是,敦煌藏經洞被打開後,大量歸義軍時期封存的檔案文獻重現於世,我們才有機會,了解這一段泣血史詩!
----------------------------------------------------------------------
關於張議潮的電影只有一部,叫《大漠紫禁令》。大漠紫禁令_百度百科劇情是:
唐宣宗年間,一信使飛馬抵達京師長安,帶來了張儀潮的奏章。
吐蕃國達摩贊布病故,因無太子即位,大將尚恐熱和宰相尚思羅發生火併。張儀潮率沙州民眾起義,希望朝廷能發兵救援,收復唐故土甘涼十一州。宰相白敏中奏請宣宗降旨,派使節前往招撫。宣宗便委派慈恩寺文慧法師出使沙州,令張儀潮節度西邊陲十一州。
隱藏在長安城內窺探動靜的吐蕃宰相之女尚色蘭,得知唐朝派使的消息後,即暗中隨行。當文慧法師身帶詔書和金印,在侍衛耿超和李七郎的陪同下,來到渭州清水縣驛台留宿時,半夜兩黑衣人企圖行刺,被文慧徒弟崑崙奴等捕獲。文慧一看是兩個吐蕃姑娘,便下令放走,不料金印也不翼而飛。
兩個吐蕃姑娘在歸途中被一夥強人所殺,金印被流竄沙漠的大盜黑馬王彪所得。他把文慧誘至盜窟,威逼其宣讀詔書,妄圖取代張儀潮節度甘、涼十一州。尚色蘭率眾力挫群匪,擊斃王彪,追回金印,救出文慧。
文慧則規勸色蘭,吐蕃與唐朝應永遠和睦相處;當張儀潮在沙州古城登台接受唐皇冊封時,色蘭貼身衛士前來報警:尚恐熱勾結大喇嘛耍陰謀,要宰相父女為國王殉葬。
文慧趕去揭露了他們的詭計,並宣布唐朝願與吐蕃結盟好,使那些被愚弄的吐蕃民眾醒悟過來。尚恐熱懾於眾怒,只好釋放了色蘭父女,與張儀潮舉行和平談判。
--------------------------------------真是感動到淚流滿面。大唐和吐蕃和談,張議潮跟論恐熱坐下來談,最後各民族大團結大聯歡?尼瑪,聖父聖母都不敢這麼胡改歷史好不好?這是對張議潮的褻瀆。 河西漢人的尊重,是用自己手中的刀劍親手奪回來的,不是卑躬屈膝談出來的!這種政治正確的片子,簡直不提也罷。
當屬斷腕皇后-述律平
述律平(879年―953年),回紇族述律部人,她是遼太祖耶律阿暴擊的皇后,因為遼史比較冷門,因此很多朋友都錯過了這個充滿傳奇的女人,私以為她比中國歷史上的女強人呂后、武則天和慈禧等人強的不是一點半點。
契丹族各部落中實行的是氏族外通婚制,大約從耶律阿保機的三世祖薩剌德開始,契丹的耶律部與回鶻的述律部兩個氏族間便結成了牢固的婚姻關係,述律平的父親述律婆姑是回鶻人,她的母親則是契丹耶律部的貴族,同時也是耶律阿保機的姑姑。為了加強兩族的聯合,原為表兄妹的耶律阿保機和述律平便被族人撮合,結成了夫妻,那年阿保機20歲,述律平14歲。
述律平從小受到良好的貴族教育,不僅善於弓馬騎射,同時博覽群書深受中原文化的熏陶足智多謀,與阿保機結婚後便一直跟隨在丈夫身邊東征西討,為他出謀劃策。精於權變、足智多謀的述律平日漸成為阿保機不可或缺的得力臂膀,這在平息『諸弟之亂』中,體現的尤為突出。
公元907年,契丹各部聯盟的可汗痕德堇去世,契丹八個部族首領共同推舉耶律阿保機為新任可汗。按照氏族的規矩,可汗三年選撥一次,由八部酋長共議,由於阿保機在成為可汗後,持續地為契丹開疆拓土,功勛卓越,因此他一連連任了三屆可汗之職。隨著時間的推移,阿保機有了將選舉可汗的制度改為世襲制度的念頭。而這個念頭,也得到了述律平的強烈支持。
阿保機試圖集權並世襲地位的做法漸漸引起了本部契丹貴族的反對,而首先站出來反對並且態度最堅決的正是他自己的親兄弟剌葛。剌葛糾合叔伯兄弟迭剌、寅底石、安圖等人,結成集團,發動叛亂,這就是歷史上的「諸弟之亂。此叛亂共進行了三次,前兩次皆因阿保機採取妥協的方式和平解決。913年二月,剌葛集團經過周密部署,發動了第三次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叛亂。當時,阿保機外出,述律平留守行宮。剌葛率兵千騎,謊稱朝覲,向行宮殺來,並且焚燒輜重、廬帳,奪去作為可汗象徵的『旗鼓』和祖先的『神帳』。此時,臨危不亂的述律平皮甲上陣沉著應戰,她一面據險自守,一面調兵援救,率領親軍奪回了旗鼓和神帳,保住了行宮。隨後阿保機向叛軍反擊,終於將剌葛等人擒獲,至此,『諸弟之亂』平息。 「諸弟之亂」被鎮壓後,念在手足之情,阿保機本想原諒弟弟們,但述律平堅決要斬草除根,在述律平的策劃和領導下,進行了一場針對部族的大清洗,在這場血淋淋的權力鬥爭結束之時,有上百名貴族被處死,就連阿保機唯一的同胞親妹妹夫婦也未能倖免。阿保機的部落終於在一片血雨腥風中歸於平靜和忠心。然而這僅僅是擺平了契丹八部中的一部,另七部貴族仍然在暗中做著推翻阿保機的準備。
公元915年,七部貴族終於等到了機會,在阿保機征討黃頭室韋部(古蒙古人的祖先)返回的路上,七部貴族一鼓而起,將阿保機劫持並要求他下台。一時寡不敵眾的阿保機只好自動辭去可汗之職,帶著迭剌部和契丹部落中先後被擄掠或歸附而來的其它民族遷徙至灤河一帶。就在這裡,阿保機用漢族謀士的建議,模仿漢地建起了一座城市,並大力發展農業鹽鐵。很快阿保機的軍事實力和人口數又雄居契丹八部之首,其它七部反而都要由它提供鹽鐵。一直在卧薪嘗膽的述律平為阿保機提供了一個計謀,一個契丹版的鴻門宴。述律平向七部酋長提出建議:「既然大家都在吃我的鹽,也該一起來犒勞犒勞我。」麻痹大意的七部酋長果然定下一個日子,齊聚在阿保機的部落飲宴。就在七部酋長貴族都喝得醺醺然,宴會氣氛最熱烈的時候,述律平一聲令下,早已安排好的伏兵一擁而上,所有的來賓都不由分說地被殺死。就這樣,阿保機重新奪回了汗位,統一了契丹族。
公元916年,阿保機築壇稱帝,是為遼太祖,定國號『契丹』(後遼太宗時改為遼),自號『大聖大明天皇帝』,封述律平為『應天大明地皇后』,並在蒙古巴林左旗南波羅城營造皇都同年,遼太祖率軍越過沙漠西擊党項,述律平皇后則留守。室韋(古蒙古人)的黃頭、臭泊二部,因見其後方空虛,乘機來襲。述律皇后再一次披堅執銳整軍迎戰,大獲全勝,其聲名大噪,威震西北。在攻陷幽州的戰役中,述律平「掠其四野」(《遼史》),困死幽州的謀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攻陷幽州的成本。人獻給阿保機一些猛火油,並說:「攻城時,若用此油點火焚燒樓櫓,敵人愈是澆水,燃燒愈熾烈。」阿保機得到這個新式武器後,立即調遣三萬兵馬攻打幽州。述律皇后對這種舉動卻不以為然的說:「哪有用油攻人國的?」為了說服阿保機,她指著帳前的大樹問阿保機:「這樹無皮能活嗎?」阿保機說:「不能呀!」述律平又說:「幽州有土有民,就與這棵大樹有皮有葉一樣。我們只須動用三千騎兵騷掠其四野,不出三年五載,它自然困弊不堪為我所有,何必一定用什麼猛火油硬攻硬打呢?一旦不勝,反被地方恥笑。」阿保機聽了她的話,覺得十分有理,遂取消攻打計劃。通過採用述律平的襲擾戰術,幽州也被契丹拿下。
述律平雖然足智多謀,英勇善戰,但卻是一個極其偏心眼的母親。述律平一共生了三子一女,按照耶律氏和蕭氏家族世代聯姻的部落習俗,述律平的女兒質古公主嫁給了母親的親弟弟蕭室魯;而述律平的三個兒子則分別是長子耶律倍、次子耶律德光、幼子耶律李胡。耶律倍 才華橫溢,十分聰明,他曾經向父親建議立孔廟並按時祭祀,而且對漢學十分精熟,他的丹青繪畫甚至成為後來宋朝的宮廷珍藏。然而述律平不喜歡他的主要原因,正是耶律倍對儒家學術、對漢地制度的推崇。她認為儒家文化並不適合契丹民族,會把勇悍且藐視規矩的契丹人改造成唯唯諾諾的膽小之輩。——其實,真要照漢人的儒雅要求,耶律倍還不夠格得很。他雖然學詩學畫修心養性,可是從父母那裡繼承來的血統仍然不時地要發作一下:好殺。對身邊不慎觸犯他的人,即使是姬妾寵婢,他都要施以烙刑。他的暴燥脾氣把嫁給他的漢妻夏氏嚇得魂飛魄散,以至於請求出家為尼以避丈夫的辣手。——不過就算這樣,述律平仍然覺得這個兒子不象契丹人,不夠殺氣騰騰。
次子德光雖然文采有限,但是武略出眾,這一點很合述律平的胃口。不過最讓述律平喜愛的,還得是最小的兒子李胡。然而這並不代表李胡文武雙全。事實上李胡既沒有繼承父母一絲一毫的文韜武略,更從沒有為契丹國建立過任何功勛。他只有一身蠻勁,狠辣方面倒是和爹娘有幾分相似,甚至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平常無故心情欠佳之時他就拿人黥面刺字消氣;若是當真有甚麼事起來時,他就要把人活活剝皮抽筋或者活活拋入水火之中淹死燒死。契丹人上至高官貴族,下至平民奴隸,沒有不怕他的。可是不知道怎麼地,述律平偏偏怎麼看都覺得李胡是最能幹的兒子。在這方面,阿保機和妻子的看法完全相反。阿保機曾經看過兒子們同睡時的姿勢,見李胡縮著頭躲在兩個哥哥後面睡,非常不滿地說:「李胡是幾個兒子中最差勁的。」後來又讓三個兒子在冰天雪地中外出採薪。次子德光不論乾濕,首先弄了一大抱回來;長子圖欲精選乾燥的柴禾捆紮好才返回;而李胡怕冷又怕苦,胡亂撿了一些,一路上嫌累還丟掉了大半,才最後返回。阿保機再次對幼子大失所望,對述律平說:「大兒巧,二兒誠,小兒子則連談都不必談了。然而阿保機說也白說,述律平最溺愛的就是這個一無是處的小兒子李胡。
公元926年七月,遼太祖阿保機在征服渤海國後返回的途中,崩於扶余城(今吉林農安)。述律平並不甘心將契丹國的帝位傳給自己討厭的兒子耶律倍。為了達成變換皇儲的心愿,她在阿保機去世後的第八天宣布,主少國疑,由自己臨朝稱制代行皇權,實際上這時候的耶律倍已經二十八歲了。臨朝稱制後的述律平,開始不遺餘力地剷除她認為可能會妨礙自己易儲大計的「異己」
《契丹國志》中記載了一段非常著名的故事。阿保機死後,述律平把跟隨阿保機多年的百餘將領的妻子都聚集了起來,然後她非常悲痛地說:「我如今寡居,你們應效法我!」(「我今寡居,汝不可不效我。」)隨後,述律平又召集了那些將領和官員,對他們說:「你們思念先帝嗎?」眾人朗聲回答:「我輩受先帝之恩,沒齒難忘,永世難報,豈能不思!」述律平又說:「果真思念,那就去見先帝吧。」(「汝思先帝乎?」眾答曰:「受先帝恩,豈得不思!」後曰:「果思之,宜往見之。」)
大臣們頓時懵逼不知所措,任何人在這種時候,都會做如此回答,只是所有的大臣們都沒有料到,這樣例牌的追思問答題的背後,居然是這麼狠毒的計劃,一切都來得太突然了,根本來不及反應,百員大將就這樣全部被拉去殉葬。此後,凡是被她起了疑心的官員貴戚,她都隨便找件事情對此人道:「為我傳話先帝。」然後便將其拉到阿保機靈前殺掉了事。這其中包括創製契丹文字的耶律突品不、祖父對阿保機有救命之恩的耶律鐸臻、為契丹開疆拓土的耶律迭里等等。
最後,輪到漢族大臣趙思溫頭上時,他不甘平白受死的他,於是站在堂上不肯上路。述律平問他:「你侍奉先帝極為親近,為何不肯去?」趙思溫回答:「若說與先帝親近,有誰比得上太后您呢?太后若能先行,臣當隨後就到。」這句話一下子把述律平問住,滿朝文武百官紛紛在心裡點贊。述律平冷靜了一下,說,「諸子幼弱,國家無主,不得往耳。」
但是這個理由似乎並不能服眾,述律平的威嚴有崩潰的可能,於是述律平做出了非常震撼的一個舉動-她抽出鋼刀,一刀將自己的右腕砍斷扔在了趙思溫面前,然後說:「就先用我這條手腕去陪先帝吧。」吃了這一場虧之後,述律平殉葬殺人的把戲收斂了許多,連趙思溫都放過了。然而這位太后頃刻間自斷手腕的狠辣勁頭,卻比她從前逼別人殉葬更具殺傷力,從此後所有的皇親國戚、滿朝文武都對述律平畏如虎蠍,對她的主張再不敢違抗。述律平更改皇儲的條件已經完全成熟。為紀念那隻右手,表彰自己義殉夫君的節烈壯舉,她專門在上京建了座義節寺,寺中建了座『斷腕樓』,並且樹碑紀頌。此後,她也得了個『斷腕太后』的綽號。
我要說的是一個三國時期的人,我的個人簽名的原作者——王輔嗣。
王弼,字輔嗣,曹魏山陽郡人。
曹魏?是不是很多三國迷沒聽說過這個人?沒錯,輔嗣確實足夠冷門,不僅三國演義沒他的戲份,連三國志里也沒被陳壽立傳,後來好歹裴松之在鍾會傳的注里引了幾句何劭的《王弼傳》,其中有一句是何晏曾嘆稱:「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
何晏想必三國迷們都認識,傅粉何郎嘛,曹丕特瞧不上他;資深點的三國迷知道何晏後來被司馬懿搞掉了;骨灰級三國迷應該知道《三國志·魏書·方技傳》里管輅是怎麼形容何平叔的面相的。雖說何平叔在一些歷史愛好者看來混的不好、死得慘、不受歡迎,但當時的士人可不這麼想。在正始年間,何晏是資深經學家,學術大牛,帶著一幫士人編篡過《論語集解》,能被何晏誇的年輕人想必不簡單。
事實來看這個被何晏誇的年輕人確實不簡單。王輔嗣"幼而察慧,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言。」到了二十來歲,王弼提筆作了兩本注,一本《周易注》,一本《老子注》。其中他的《老子注》在馬王堆漢墓老子帛書出土之前一直是《老子》的唯一通行流傳版本。一本古書能流傳至今確實不容易,既要靠運氣,也要靠內容。
王弼的書里確實有內容,其著作水準不僅超越同時期的何晏、夏侯玄、鍾會、王肅這些大家,而且還把前人後人都甩在了沙灘上。王弼和孔孟老莊這些遠古思想家沒法比,但能和王弼比一比的,也就剩下西晉的郭象了。
我想王弼書里的內容很多讀者應該不感興趣,感興趣的自己會去搜,我就先不列了。
大家感興趣的應該是王弼的生平,沒有故事的人哪稱得上歷史人物?那我就簡單說一說。
在曹魏這個時代,平民子弟想必是不可能和何晏這種貴族一起混的。王弼也不可能讓大家意外,絕對不是什麼平民,他也是有來頭的,其六世祖王龔,名高天下,官至太尉,位列「三公」;五世祖王暢為漢末「八俊」之一,官至司空,亦列「三公」;其父王業,官至謁者僕射。
話說王弼的直系祖先大家應該也不認識,接下來說點大家認識的。
東漢末年大亂中,弼祖父王凱與其族弟王粲避亂荊州,依附劉表,劉表重粲之才。欲以女妻之,而又嫌其形貌醜陋,非女婿才,將女嫁給王凱。凱有風貌。凱生子業,業生弼。弼為劉表之曾外孫。王粲於建安二十二年從曹操征孫權,病死途中,而粲之二子又坐罪處死。粲絕嗣後而以王業為繼嗣。王粲又成了王弼的繼祖父。
劉表的外孫子,嗯,這個來路不錯。
另外王粲也算是個名人,「建安七子」之一。當年十四歲至長安受到著名文學家、大學者蔡邕禮遇,即將家藏書籍文章萬卷送給了王粲。裝載數車的書籍,後來全為王業所有。後來的故事大家應該能猜到了,這些書被少年王弼看了個夠……
至於蔡邕的書都是哪來的還有王弼的書後來都哪去了我還沒研究過,希望感興趣的知友探索一下,藏書史研究起來應該蠻有意思的。
回歸正題,王弼之所以後來沒闖出名堂也和他的性格有關,傳說王弼為人高傲,頗以所長笑人,故時為士君子所疾。而且他政治眼光也不夠犀利,跟著曹爽混了個小官,結果曹爽被搞掉之後他也被牽連了,丟了官。
丟官無所謂,畢竟還年輕。不過……同年秋天,王弼遭癘疾亡,享年二十四歲!
一代天才少年就這麼隕落了,留下了兩本驚世駭俗之作,流傳了一千七百多年。
其實他也注過《論語》,遺憾的是未能流傳下來,如今只能見到比殘本還殘的輯佚。
如果他能活到48歲,我們很難想像他的做出多大的學術成就。也許成為第二個老聃?也許一把火把二十來歲寫的東西燒了?
王弼之前是經學、讖緯和民間宗教並行的時代,學術要麼是繁瑣的、教條的,要麼是神秘的、民科的,總是不能讓士人真正滿意。
王弼之後,魏晉玄學真正興起,學術不再教條,同時也不失格調和水準。
更重要的是,王弼引領了一段中國歷史上極其少見的關於形而上學的學術討論。
然而歷史是殘酷的,北國的鐵蹄踏破了前朝的簡帛,那些智慧被湮沒在血與沙之中。一些人把現實歸罪於那些智慧的源泉,說他們清談誤國……
我們無需辯駁,有些智慧既挽救不了一家一國,也不屑於誤國。求智者不必談家國,談真、善、美足矣。吾輩談王輔嗣,不必深究其家世、為人,知其智慧足矣。
天下第一岳父獨孤信,他的三個女兒分別是北周,唐,隋的皇后,堪稱史上最牛的老丈人!
獨孤信是一位極其貌美的男子,《周書》中有記載:「信美容儀,善騎射」。其當時擁有眾多粉絲,並且其很善裝扮,常受眾人模仿。
最著名的側帽典故:某天獨孤信出城打獵,但打太晚,為了及時趕回家,從而快馬加鞭,導致頭上的帽子被吹歪了,也沒來得及扶正,被路人看到,然後被驚艷到。第二天起,滿城都是模仿獨孤信側帽的男人。可見獨孤信在當時就是天王級的人物啊!
她的身份經歷了:妓女、海盜王、誥命夫人的轉變
她曾嫁給自己的養子並生有一子
死後多年,她的經歷被《加勒比海盜》搬上了電影熒幕,成為電影中「清夫人」的原型。
她就是在世界歷史上聲名遠揚,但在中國卻鮮為人知的女海盜:鄭一嫂。
海賊王的女人成為了海賊王
1801年,中國正處于海盜猖獗的清朝,當時珠江口岸的海盜已經出現了紅、黃、藍、白、黑五幫。其中紅幫是勢力最強的一個,紅幫幫主鄭一兼任海盜聯盟盟主。
鄭一可以算是祖傳海盜了,他的父親鄭連昌也是海盜。但鄭一青出於藍勝於藍,他推動成立了中國海盜聯盟,目的是使海盜活動組織化。組織化不僅提高了效率。還可以收保護費,交了保護費的船隻在五大幫的勢力範圍內就不會被打劫了。
海盜在陸地上打家劫舍時,不僅劫財還要劫色,鄭一的老婆就是這麼劫來的。她原本是一艘漁船上的妓女,原名石香菇,廣東新會疍家人。石香菇才貌雙全,既是難得的美女,而且有膽有謀,這一點在日後很快就體現出來了。
- 鄭一嫂畫像 / http://Flipada.com
嫁給鄭一以後的石香菇,被喚作鄭一嫂,成為鄭一的得力內助,共同管理紅幫。自從這位美貌流鶯加入後,紅幫很快就發展壯大,名聲大振。
六年間,紅幫擁有的船隻從200艘擴張到1800艘,人數也達到了7000。鄭一嫂也被海盜們尊稱為「龍嫂」,可見其威望。
然而在第六年,鄭一就死了。丈夫死了,在當時對於普通婦女來說就是天塌了,從此成為無依無靠任人欺辱的遺孀。但對「龍嫂」而言,這是她成為海賊王的開始。
自從入幫起,鄭一嫂就開始默默耕耘自己的一片天地。她首先拉攏了幫內最有勢力的男性親屬,比如鄭一的侄子;然後為了保證權力的集中,她著手打壓派系之爭,只保留對丈夫最忠誠的部屬。
當鄭一去世時,鄭一嫂已經是實際意義上的掌權大佬,並由丈夫曾經最忠誠的部下作為強大後援。
- 外國網友tamiart繪畫的他心目中的鄭一嫂 / DeviantArt
然而鄭一的侄子們實在沒啥用,比如鄭安邦,連炮響都會被嚇得直捂耳朵。於是鄭一嫂向鄭一的養子張保仔伸出了帶著玫瑰花的橄欖枝。
張保仔是幫內最出色的海盜,不僅儀錶堂堂,而且非常擅長海戰,對武器也有相當的研究。
在一次和英國戰船交手之後,張保仔發現英國人發射的是最新研製的24磅炮彈。幾個月後,他的海盜船隊也裝備了這種新式大炮。當時,清朝政府水軍的武器還處在冷兵器時代,紅幫卻已經擁有1315門大炮,2798件兵器,還有大量的火藥。
於是從1807年鄭一去世開始,鄭一嫂聯手養子張保仔,帶領紅幫稱霸了南中國海海域。不久後還嫁給了他。
紅幫控制了南部海上川島的重要航道,過往的船隻不論是官船、糧船還是洋船,都要被洗劫一空。這種逍遙日子過了三年,因為海盜幫派天天撕逼吵架,他倆乾脆率領紅幫投靠了清政府。
但即使是在招安談判中,起到關鍵作用的仍然是鄭一嫂。
1810年時任兩廣總督的是張百齡,第一次談判是張保仔和他談,張保仔要求保留私兵5000人和戰船80艘,但是張百齡不同意。
僵局時,鄭一嫂的舉動震住了所有人,她不帶武器,不打招呼,毅然率領一個連她在內才共18位婦女和兒童組成的「談判小組」進入廣州,直闖兩廣總督衙門。
要知道,按大清律例,匪首被抓獲,當凌遲處死。
鄭一嫂的行動不僅有勇、更是有謀,和官府談判,你還得給對方台階下不能讓大人丟了顏面。所以她自願留在省城作人質,給足張百齡面子,也顯示了誠意。這一個主動的姿態,使張百齡不得不佩服,答應了他們的全部條件。
- 歸順後做官的張保仔和鄭一嫂,這個時候應該是張一嫂了 / GigCasa
張保仔之後做官,幫助朝廷相繼削平從前的盟友,即藍旗、黃旗、綠旗等。各大幫海盜,從此衰落,在廣東沿海活動 10 余年的海盜基本上肅清了。鄭一嫂也繼續輔佐她,而且在 38 歲高齡給張保生了一個兒子。
張保仔的官越做越大,榮升副將要職(二品武官),鄭一嫂也成了誥命夫人,朝廷中之有識者看中他精通海防這一專長,調遣他駐守海外重鎮澎湖,獨掌該列島軍務全權。
但連續升職並沒有給張保仔續命,1822 年,張保仔「以怨仇多,不自安……怏怏而死」。再次成為寡婦的鄭一嫂,後世說她不計前嫌,幫助林則徐在在鴉片戰爭中抗擊英軍,卻沒有什麼確切的史書記載。
1844年,平民鄭一嫂去世,享年69歲。她的晚年有回鄉隱居說和另一種說法——澳門賭場之母,說鄭一嫂在澳門開了一間賭場,就是現代澳門賭場業的星星之火了。
微信搜索關注「浪潮工作室」,了解更多中國歷史人物的風雲故事!
http://weixin.qq.com/r/6zo1LZzEaMEXrdhO92-5 (二維碼自動識別)
楊慎
明朝第一才子
現世論知名度遠不如唐伯虎徐渭等人.
但有明一代卻是世所公認的第一才子.
沒聽過名字不要緊.
你一定聽過這個: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
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頭空。
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
白髮漁樵江渚上,
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
這哥們兒不僅才華橫溢,少年聰穎,十一歲作詩,後來高中狀元,還是個妥妥的官二代,父親楊廷和,三朝元老,內閣首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楊慎,字用修,新都人,少師廷和子也。年二十四,舉正德六年殿試第一,授翰林修撰。丁繼母憂,服闋起故官。十二年八月,武宗微行,始出居庸關,慎抗疏切諫。尋移疾歸。世宗嗣位,起充經筵講官。常講《舜典》,言:「聖人設贖過,乃施於小過,俾民自新。若元惡大奸,無可贖之理。」時大榼張銳、於經論死,或言進金銀獲宥,故及之。
嘉靖三年,帝納桂萼、張璁言,召為翰林學士。慎偕同列三十六人上言:「臣等與萼輩學術不同,議論亦異。臣等所執者,程頤、朱熹之說也。萼等所執者,冷褒、段猶之餘也。今陛下既超擢萼輩,不以臣等言為是,臣等不能與同列,願賜罷斥。」帝怒,切責,停俸有差。逾月,又偕學士豐熙等疏諫。不得命,偕廷臣伏左順門力諫。帝震怒,命執首事八人下詔獄。於是慎及檢討王元正等撼門大哭,聲徹殿庭。帝益怒,悉下詔獄,廷杖之。閱十日,有言前此朝罷,群臣已散,慎、元正及給事中劉濟、安磐、張漢卿、張原,御史王時柯實糾眾伏哭。乃再杖七人於廷。慎、元正、濟並謫戍,余削籍。慎得雲南永昌衛。先是,廷和當國,盡斥錦衣冒濫官。及是伺諸途,將害慎。慎知而謹備之。至臨清始散去。扶病馳萬里,憊甚。抵戍所,幾不起。
五年聞廷和疾,馳至家。廷和喜,疾愈。還永昌,聞尋甸安銓、武定鳳朝文作亂,率僮奴及步卒百餘,馳赴木密所與守臣擊敗賊。八年聞廷和訃,奔告巡撫歐陽重請於朝,獲歸葬,葬訖復還。自是,或歸蜀,或居雲南會城,或留戍所,大吏咸善視之。及年七十,還蜀,巡撫遣四指揮逮之還。嘉靖三十八年七月卒,年七十有二。
慎幼警敏,十一歲能詩。十二擬作《古戰場文》、《過秦論》,長老驚異。入京,賦《黃葉詩》,李東陽見而嗟賞,令受業門下。在翰林時,武宗問欽天監及翰林:「星有注張,又作汪張,是何星也?」眾不能對。慎曰:「柳星也。」歷舉《周禮》、《史記》、《漢書》以復。預修《武宗實錄》,事必直書。總裁蔣冕、費宏盡付稿草,俾削定。嘗奉使過鎮江,謁楊一清,閱所藏書。叩以疑義,一清皆成誦。慎驚異,益肆力古學。既投荒多暇,書無所不覽。嘗語人曰:「資性不足恃。日新德業,當自學問中來。」故好學窮理,老而彌篤。
世宗以議禮故,惡其父子特甚。每問慎作何狀,閣臣以老病對,乃稍解。慎聞之,益縱酒自放。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為第一。詩文外,雜著至一百餘種,並行於世。隆慶初,贈光祿少卿。天啟中,追謚文憲。
留坑回來填
說幾個年代離現在很近的水利領域人物。
沒上過學的估計都聽過愛因斯坦的大名吧?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愛因斯坦的長子漢斯·愛因斯坦同樣也是業界大牛。
漢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Hans Albert Einstein,1904年5月14日-1973年7月26日),著名理論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與塞爾維亞數學家米列娃·馬利奇之長子,美籍瑞士裔工程師及教育家,泥沙運動力學理論始創者。
此君畢業於瑞士聯邦理工學院(ETH),先後在加州理工(Caltech)和伯克利(UC Berkeley)工作,對泥沙研究的發展有極大的推動。美國土木工程協會甚至專門設立了漢斯·愛因斯坦獎,用於獎勵泥沙領域有突出成就的學者。
當然,更加少為人知的是漢斯·愛因斯坦還有一位中國學生,他在日後為中國的泥沙研究做出了奠基性的工作,他的名字叫錢寧。錢寧(1922年12月4日-1986年12月6日),中國泥沙運動及河床演變專家。
早年與美國水文學家愛因斯坦(Hans Albert Einstein,1904-1973)合作,發展了高速不均勻沙的輸沙理論,一直倡導將河流動力學和地貌學結合起來研究河床演變,為該學派創始人之一。
兩者協作提出的動床泥沙模擬試驗方法被稱作「愛因斯坦—錢寧方法」。
錢寧的身世也頗為顯赫。他的父親是中國現代農業的先驅錢天鶴,而他的弟弟則更加為人熟知——北大學者、魯迅研究專家錢理群。
錢理群在《我的家庭回憶錄》里也記錄了一些關於漢斯·愛因斯坦和錢寧的往事。
1955年6月,錢寧和他的夫人終於踏上了歸程。站在克里夫蘭總統號海輪的甲板上,錢寧遙望前方,心頭掀起萬般思緒,眼前浮現出與愛因斯坦教授告別時的情景。儘管為學生放棄了優越的研究條件感到惋惜,先生仍緊握錢寧的雙手,深情地說:「我理解你,你不願做二等公民,我支持你回去!」臨行前,愛因斯坦教授還特地趕到錢寧家中,將一封老愛因斯坦手寫的家書贈送給錢寧,以作永久的紀念,並將一些卓有成效的實驗結果曲線圖繪在小玻璃板上交錢寧帶回國……
在去世近三十年之後的今天,錢寧的《泥沙運動力學》和《河床演變學》至今是國內泥沙、河動專業極其重要的教材。而錢寧泥沙科學技術獎,亦成為國內泥沙領域的最高殊榮。
世人知大愛因斯坦冠絕物理學界,卻不知小愛因斯坦在另一個領域的開疆拓土之功。
世人知錢學森艱難回國的愛國往事,卻不知同在一搜海輪上錢寧的歸心似箭。
世人認黃萬里為「預言三門峽水庫淤堵」的泥沙專家,卻不知錢寧在泥沙理論、黃河治理、著書育人上的不世之功。
李定國。南明抗清名將,民族英雄。
李定國出身陝北貧苦農民家庭,公元1630年(崇禎三年),張獻忠發動陝北饑民起義,將少年李定國收為養子,從此,他跟隨張獻忠轉戰南北。
李定國勇敢善戰,為張獻忠所鍾愛,是大西軍四將軍之一。大西政權覆滅後,在民族危難之際,他毅然與南明朝廷合兵,共抗清軍。
公元1652年(永曆六年,清順治九年)初,李定國出兵八萬攻湖南。先取沅州、靖州,繼攻廣西,下全州,破桂林,清軍大敗,主帥、定南王孔有德兵敗自焚死。
李定國七月初佔領桂林,隨後,直下柳州、永州、衡州等四州,直取長沙,兵鋒到達江西吉安。清廷聞訊大為震驚,急派十萬精兵馳援。為避清軍銳氣,李定國暫撤長沙外圍,退守衡州。清軍主帥、敬謹親王尼堪率軍尾追,十一月,李定國設伏將清軍團團包圍,四面猛攻,雙方在衡州城下血戰四晝夜,大敗清軍,尼堪被陣斬,清軍全軍覆沒。李定國出兵九個月,縱橫三千里,收復湘桂,大破清軍數十萬,「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孫可望謀稱帝自立,李定國迎永曆帝入雲南,被封晉王。孫可望引兵攻定國,所部不憤所為,皆倒戈,孫可望大敗,勢窮降清,以雲貴虛實盡告清軍。
虛實已泄,清軍在雲貴進展迅速。公元1659年,清軍陷昆明,永曆帝逃入緬甸。李定國在磨盤山(今雲南馬龍縣西北)設伏兵三道,謀一舉殲滅吳三桂所部。吳三桂揮師長驅數百里,驕而無備,先頭萬人已陷重圍,眼見大事將成,然計劃於此際被叛徒盧桂生出賣,伏擊功敗垂成,但仍給清軍以重創,清軍將領固山額真沙裡布、梅勒章京多波羅等十八名清軍都統以及輔國公幹圖、鎮國公扎喀納被擊斃,清軍傷亡近萬人。此役是南明軍給予佔有明顯優勢的清軍最後一次沉重的打擊,但此戰也使南明軍耗盡了最後的精銳兵力。
公元1661年(永曆十五年,順治十八年),清軍吳三桂部十萬大軍進入緬甸,逼緬王交出永曆帝。次年(康熙元年)春,吳三桂在昆明將永曆帝以弓弦絞殺於市。得知永曆帝被害後,李定國嘔血大哭道:「恢復國事尚可為乎?負國負君,何以對天下萬世!」從此一病不起,臨終前託孤於部將平陽侯靳統武,命其子李嗣興拜統武為養父,叮嚀道:「寧死荒郊,勿降也!」公元1662年6月,李定國卒於勐臘軍中,時年42歲。
李定國是明末清初最傑出的抗清將領之一,作為農民義軍領袖,他在民族危難之際,毅然捐棄前嫌,與南明朝廷合作,並且矢志不渝;面對同一陣營中孫可望的無恥挑釁,他顧全大局,多方避讓;他「兩蹶名王,天下震動」,令清廷一度準備放棄西南諸省,若非叛徒泄密,更幾已令吳三桂全軍覆滅。時至今日,在滇黔之地,「李晉王」的英名與傳說也一直流傳。說一個計算機領域的吧,其實也不算太冷。
菲利普 卡茲
光說名可能連計算機專業的人也不一定知道他是誰。
但是他的作品你肯定用過,就是壓縮軟體.zip,這哥們發明的。可以說是壓縮軟體之父。
可是這哥們比較有情懷,把這玩意免費發到網上,自己沒有通過.zip賺到什麼錢,一直過得窮困潦倒。2000年被發現死在一家汽車旅館裡了,死因是慢性酒精中毒之類什麼什麼,享年37歲。
還有些計算機領域有趣兒的人和事兒,以後再更新吧。可以隨手點個「關注」。
————————————————————————————
再更新一個吧。這個人就不太冷門了,基本知道的人更多了。
羅恩 韋恩
蘋果公司的創始人之一,關於蘋果的創始人,大部分人最了解的應該都是工程師沃茲尼亞克和果粉的偶像喬布斯。但其實最早創立蘋果的人還有一個叫羅恩 韋恩的遊戲工程師。喬布斯和沃茲當時都是20多歲的毛頭小伙兒,但韋恩已經43歲了,是一家遊戲公司的核心工程師了,可以說是喬布斯與沃茲的「導師」。他設計了蘋果的第一個商標,撰寫了第一份蘋果電腦用戶手冊,還起草了第一份蘋果的股份協議……他本來是有機會以「導師」的角色成為蘋果的領路人,帶領著喬布斯和沃茲等人大幹一番。
但是哥們比較悲催,當時已經創業失敗一次,還欠著房貸車貸,喬布斯和沃茲初出茅廬,天不怕地不怕,性格都比較乖張。哥們雖然知道他倆是人才,肯定能成功,但總感覺他倆微微不靠譜。萬一再創業失敗了,房和車都沒了可咋辦啊。左思右想,猶猶豫豫,最後選擇退股了,把10%的股份以800美元沽出了,然後自己離開蘋果回到大公司繼續當程序員。喬布斯鼻涕一把淚一把的也沒挽留住。
後來的事兒就不用多說了,蘋果發達了之後,還曾經邀請韋恩回去繼續工作,可能哥們也不太好意思了。然後自己拿著800美元和手頭的幾項專利,琢磨著創業啥的,猶猶豫豫,最後啥也沒幹成。不過他說自己不後悔,因為當時他也不能保證蘋果會創業成功,萬一800美元打水漂了,他萬萬承受不起。畢竟在70年代,這是挺大一筆錢啊。
現狀:在小鎮里開了個小商鋪賣紀念郵票,不怎麼賺錢,靠領低保求助金度日。當初手裡蘋果的10%的股份如果沒賣,就算連稀釋帶拆股,也值個幾百億美金吧。看了這麼多知友的答案收穫很多,我也來補充幾個吧:
耶律大石,又稱大石林牙或林牙大石,字重德,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八世孫。西遼開國皇帝,廟號德宗。其原本是遼代貴族,1122年在女真人攻克中京並且皇帝出逃的情況下,擁立耶律淳為帝,建立北遼,官至太師,隨後參與兩次擊敗北宋軍隊的戰爭。後終因國力衰弱不敵女真人和北宋的兩面夾擊而逃往夾山投奔遼天祚帝。1124年耶律大石反對天祚帝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旨意而率領200餘人出奔,一年後遼朝滅亡,而耶律大石向西隨征隨駐,一路上擴兵買馬,進入中亞現吉爾吉斯境內建立西遼帝國,建元延慶,稱「天祐皇帝」,定都葉密麗,西方史學家稱這個帝國為喀喇契丹,是中亞被「逆伊斯蘭化」的一個罕見現象。在1141年的卡特萬之戰,擊敗塞爾柱帝國聯軍,成為中亞霸主,將威名遠播至歐洲。高昌回鶻、西喀喇汗國、東喀喇汗國及花剌子模先後臣服於強盛期的西遼。耶律大石所建立的西遼,被史學家稱之為「一個人的帝國」。
附:極盛時期的西遼帝國版圖
高長恭,名肅,一名孝瓘,字長恭,北齊神武帝高歡之孫,北齊文襄帝高澄第三子。受封蘭陵郡王,世稱蘭陵王。因面容極為昳麗俊美而無法在戰場上以面目震懾敵人,故每於陣前戴面具,立下不少戰功,並留傳下知名的《蘭陵王入陣曲》。後因北齊後主高緯恐其謀反而被賜死,可謂悲劇式人物。
隨便說幾個,我不知道算不算冷門,反正每個人冷門的標準都不一樣,我就挑我覺得冷門的吧。每個都稍微提一下,有興趣細究的同學自己上網查閱吧:
1,雍姬,春秋時鄭國權臣祭仲的女兒、雍糾之妻。雍糾受國君之託要殺他的老丈人祭仲,雍姬知道此事後很為難不知道要幫誰,於是詢問了自己的母親。母親說出了「父一而已,人盡夫也。」的名言後,雍姬決定幫爹。這說明了至少春秋時期老公不如爹親(這還不是唯一的孤證)。對於現代的結婚男女有參考意義,不過話說回來不知道後來雍姬有沒有再嫁人哈。
2,斗緡,春秋時期楚國大臣,楚國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實施封建制度的國家,而斗緡有幸成為了我國歷史上第一為封疆大吏。可惜最後謀反作亂,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封建制度的不穩定。
3,南蒯,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季孫氏的宰。季孫叛亂,南蒯為國君出頭,結果受到人民群眾反對於是失敗逃到齊國政治避難。然而齊國君臣也看不起他,說他是叛徒。齊國大夫更留下名言「家臣而欲張公室,罪莫大焉。」這和我們歷史課本上學的」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類似,春秋時期的盡忠觀念是「我上司的上司不是我的上司」,反推過來也可。當今人們打工處事時也可以引用一下維護自身利益。
未完待續
顧培芝.民國時期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務員.
1918年,多方扯皮下的中華民國第二次國民議會選舉終於得以實行.由於投票安排不當,人們不熟悉投票程序,造成投票站人群擁擠,秩序混亂,政府頻頻接到有人搶選票、砸票櫃的報告。在江北阜寧縣竟發生票櫃管理員被逼死的事件,據稱該縣眾議院議員初選人名冊,浮濫嚴重,多達11.3426萬人,十之四五都是偽造的人名。投票時則一人填幾十票、上百票不等,能夠記得住這麼多人名,也絕非易事。票櫃管理員顧培芝不肯同流合污配合違法,竟受到眾人圍攻,威逼利誘、侮辱恐嚇,無所不用其極,最後這位管理員不堪忍受,投繯自盡.
為憲政而死,值得一書.
開個坑,寫一個不一樣的人物。
在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失敗後,歐洲流傳著一個這樣的傳說。在遙遠的東方,古老的絲綢之路之上,有一個閃爍著聖主光芒的國度,傳說中他們的國王是為耶穌帶來誕生祝福的東方三博士的後人,偉大的長老約翰。他的王國富庶得難以想像,他的武功強大的舉世無雙,「亞歷山大之門」和「不老之泉」 的傳說都來自於約翰王神奇的國度。傳說中他曾懷揣十字架大破波斯部隊,唱著聖歌殺向耶路撒冷,是撒旦的魔法讓幼發拉底河結冰才阻止了這次偉大的行軍。據說基督曾應許過長老約翰將活著見到他的再臨,所以長老約翰也因此擁有了不朽的生命。
而在這偉大傳說背後的真實人物則是西遼的開國君主--耶律大石,而長老約翰的說法正是來自於他的封號」菊爾汗「
以下講按照聖經體呈現
彼時耶和華現身京師,在夢裡對大石說:我的百姓在契丹所受的困苦,我實在看見了;他們因受戰爭的轄制所發的哀聲,我也聽見了。我原知道他們的痛苦。我下來是要救他們脫離戰爭的瘡痍,領他們出了那地,到美好、寬闊、流奶與蜜之地。
神繼續說到:我要你領導他們走出這片土地。故此,我要打發你去見國王,使你可以將我的百姓以契丹信眾從戰亂中領出來。
太平天國的南王馮雲山,是一名專業能力超強的人民教師,也是一個無師自通的政治專家和心理專家。李秀成說:謀立創國者,出南王之謀,謀前事者,皆南王也。要不是他掛的太早,太平天國的歷史肯定會改寫。
洪秀全務虛,馮雲山務實。洪秀全只會搞點理論創作,而馮雲山則擅長組織發動。他是洪秀全的老同學鐵哥們,楊秀清的老領導老上級,最早在廣西紫荊山白天教私塾里的小孩識字,晚上搞農民夜校宣傳教義,這實際上是搞組織建設和思想建設,就這樣一個人發展了幾千人,其中包括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等骨幹。
可以說太平天國的第一桶金都是他賺的。如果沒有遇到馮雲山,洪秀全可能只是一個瘋癲的傳教士,楊秀清可能會和祖輩一樣在大山裡燒一輩子炭,石達開可能會成為一個天地會小頭目,他們都不可能在歷史上留下精彩一筆。楊秀清後來的組織動員能力至少有一半是馮雲山教的。 馮雲山在紫荊山兩年,用儒家的經典生搬硬套地解釋拜上帝教的精神,便於當地讀書人接受拜上帝教的傳播。還約束教徒不得衝擊神廟和搗毀神像,以贏得讀書人好感,團結知識分子。 馮雲山擬訂的教義,往往表面是宗教訓條,實際上卻是政治制度,他定教規,嚴格管理教徒,使拜上帝教成為一個有組織有效率的高動員力的准軍事團體。馮雲山模仿摩西十誡,結合中國的民俗,擬訂十款天條,並編成歌訣,方便教徒記憶,又詐稱天條為皇上帝所授,成為拜上帝會內部的法律。
在金田起義之前,他一是說服了洪秀全立志反清,解救勞苦大眾,二是說服了洪秀全接受天父天兄下凡,放下個人得失,這兩個事對歷史走向都是決定性、根本性的。他不僅參與制度建設,還創立了太平天國的曆法——天曆。他被捕後,教眾為了營救他才和清政府有了正面對抗,漸漸的變成了一個軍事組織。
在永安封王的時候,他顧大局、講風格,讓楊蕭排前面,自己只排了第四。但就在班子里的重要性來說,馮雲山其實是唯一一個能調和諸王關係的人(他既能勸住好高騖遠的書獃子洪秀全,也能妥協搶班奪權的楊秀清蕭朝貴,也能收服家財萬貫的韋昌輝,還能安撫豪氣干雲的石達開)。在兄弟裡面,楊秀清唯一怕懼的就是馮雲山,石達開最敬重的也是馮雲山。但馮雲山沒有居功自傲,封王后仍然保持簡樸的生活。他倡導兄弟同心,其利斷金,處處以大局為重,很好地協調了幾個人的關係。
可惜的是,後來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在路過全州時,馮雲山莫名其妙被一炮炸死了。太平軍為了給他復仇苦戰全州十幾天,耽誤了突圍時間,後來在蓑衣渡被江忠源襲擊,成就了江忠源的威名,也間接帶出了曾國藩這個宿敵(曾國藩的湘軍是以給江忠源練兵為名組建的),更是導致了攻打長沙受阻蕭朝貴戰死,以至於後來的天京變亂也超過了限度。可謂蝴蝶效應,太平天國最倒霉的時刻…
因為馮雲山死的最早,所以在歷史課本上根本沒有留下什麼筆墨,名氣也不如洪秀全楊秀清等其他幾個王。但他的死對太平天國造成的損失,簡直相當於劉備過早失去了諸葛亮。馮雲山本來家庭條件不錯,他把自己的家底都貢獻革命了,還沒等著享福就掛了,這個點確實很背,正應驗了諸葛亮那句「出師未捷身先死「。
實際上,馮雲山才是太平天國真正的奠基人,完全是因為有了馮雲山過人的組織發動能力,才能把洪秀全這麼不靠譜的人捧成天王,才能把楊秀清這樣的民間高手發掘出來,才能讓韋昌輝這樣的土豪傾盡家財加盟,才能把那群大山裡的沒文化的孩子整合成一個創業團隊。
他從廣東到廣西,背井離鄉的全靠一張嘴開創了太平天國的基業,發動群眾的能力、整合資源的能力、謀劃大局的能力,體現的淋漓盡致。某種程度上了解了他就知道在中國應該如何創業、如何管理團隊了。他死在湖南戰場,連本朝太祖身上也有他的影子。
奧巴桑喬,曾經訪問過中國。本來對黑人好感有限,但不得不承認,真是有異類有奇才。
下面都是轉帖,我是水水的搬運工。
奧巴桑喬將軍曾經是默塔拉將軍的下屬,在自己的上司,摯友被刺殺後,他迅速帶領軍隊,橫掃了試圖軍事政變上台,吞併奈及利亞的那群帶路黨。
當奧巴桑喬,拖著自己的大刀,低沉地說道:「我的大刀早已饑渴難耐了。」 時,那群帶路黨們突然發現,雖然他們擊殺了默塔拉,可草叢裡一直躲著打野的奧巴桑喬,已經全身神裝了。巴桑喬沖了出來,怒氣全滿,三刀劈死一個……系統不斷的刷屏……蠻王奧巴桑喬,雙殺,三殺,五殺!!!超神了!!!!!整個奈及利亞都沸騰了,華麗而風騷的Q和E,最佳時機開啟大招……簡直就是神一樣的選手。
此時奧巴桑喬對著全奈及利亞的軍陣狂呼道:「還有誰忠於我們的祖國?還有誰忠於我們的人民?」說實話,一個已經系統刷屏五殺的神級蠻王在那兒狂呼,他的大刀饑渴難耐……誰敢BB一句?
於是,中立方和勢力弱小的反對方,均加入了奧巴桑喬的軍政府中。
我不知道奧巴桑喬想什麼,但根據之後他的行為和做的事情,我相信他在擔任了奈及利亞最高統帥的那一刻,一定在低語:「默塔拉將軍,你沒有完成的事業,我會完成!戰士守衛奈及利亞,願你垂憐我們」
但不得不說,奧巴桑喬和他的老領導默塔拉兩位都是真正的戰士,因為他們的手段都極其的兇殘,這兩位是真正的理想主義者, 至少在1976年這個時間段上,他是一個真正守護奈及利亞的英雄。
他上台之後,奈及利亞的各地酋長們,軍政府領導們終於迎來了奈及利亞歷史中最「黑暗」的歲月。
並且,這哥們兒兇殘到啥地步呢……
全國性的土地改革開始,立法頒布《土地使用法》:核心內容就是,全國所有的酋長,軍隊頭子,還是哪裡的山大王!記住一點,老子是默塔拉將軍的傳人,老子是奧巴桑喬!全部把土地叫出來,歸屬於政府。不服的可以馬上造反。
說實話,這個就兇殘了啊……尼瑪直接一腳把所有土豪的飯碗都給踢了,但是當時奈及利亞全國沒一個敢BB,因為奧巴桑喬的戰績實在太兇殘。誰敢反抗?
奧巴桑喬完成了全國性的土改後,下一步就是直接規定了《軍人逐步脫離政治》辦法,並且要求立即執行。全國十九個州(他的前任,被刺殺的默塔拉將軍的主要功績之一)所有州的駐軍,地方軍事力量,全部不允許兼任,兼職,任命為政府官員。嚴禁軍人干涉政治!反抗者殺無赦!
於是這道命令一下午後,全國軍人都傻了……但是,誰也不敢BB一句!
完成土改和軍改後,他立即著手了政治改革~解放了當年伊龍西下令不允許結黨的命令,表示大家可以組成黨派,但是需要在政府備案,不備案的野生黨派全部掃滅。於是奈及利亞本地黨派開始出現,真正為奈及利亞考慮的那些黨派出來了!
完成了土、軍、政三個改革,就已經足以讓他成為奈及利亞的偉人了。但是他覺得還不夠……他更改了國體,重新制定了憲法,充分考慮了奈及利亞的情況後,引用美國憲法制定出了《奈及利亞憲法》從此,分裂奈及利亞屬於違憲行為。第一次成功的把奈及利亞從國體上固定為了一個國家,並且成功的解散了所謂的四大勢力。
此君至此,已完成了土、軍、政、國改革。但是這位牛逼的人覺得還不夠……與此同時,他開始走工農路線,狂暴式的改革全國工商業,他運氣實在太好,遇到七十年代末期的石油大漲價。奈及利亞手裡有錢了,於是在適合灌溉的地區開始狂暴發展農業,為城市化打基礎。
並且工業也第一次出現在奈及利亞的土地上,至少在他手裡, 奈及利亞已經修建了汽車產線,船舶廠等組裝工業。
並且,他的幕僚是一個美國人~我們不知道是好是壞……總之,他重視教育!當年奈及利亞大學僅5所,加上兩所職業高等技校,一共7所。在他手裡,用石油收益在幾年內完成了8所大學的興建,7所高等技校的興建。雖然比起中美這種國家,不足道。但是……奈及利亞已經擁有了13所大學,一年至少出產一萬大學生。並且有9所高等技校,一年可出產萬餘優秀技工
至少,這是個開始。並且他在全國19個州加首都區,每個地區修建初級教育學校(小學),州必須完成額定人物的中等學校(初高中)
並且,用強力的軍事手段表示……現在依然是軍政時期,完不成任務的都拉出去宰了。
你們覺得完成,土,軍,政,國,工,農,教的全部改革需要多長時間?怎麼滴也得個二三十年對吧?
但是,這位牛逼人用強力到一人打全國的手段……用了三年就完成了這一切。
然後他為奈及利亞做了最後一件事情,回復了當年被伊龍西解散的議會,改組為了參議院和眾議院,成功組建了國會。
於是…全國大會開始,選舉開始了!因為他提出了《禁止軍人干政原則》他本人不參與總統競選,於是奈及利亞民族黨的沙加里成功當選總統。
這位將軍,把所有的一切交給了人民選擇的政府。在1979年年底……他出讓了帝王級的權利,回歸山林當了一個農場主!
他被譽為奈及利亞民主之父(絕對褒義,不是皿煮哈),他被譽為非洲雄鷹!他說他只是站在了默塔拉的肩膀上,他說榮譽歸於奈及利亞人民!
誰能料到,民主之父後來被皿煮政府被抓了投到監獄裡去了呢。
我覺得這位國父咋比咱的強呢?當然,時勢不同,不可強求。但人家不嘴炮,不借外國勢力(有所保留),功成身退,不戀棧,不弄權。在一個比咱還落後專制的國家出來這種奇人也算是異數了。
唐納,原名馬季良,又名馬驥良。他是誰,請大家百度一下。他在解放前夜移居法國,1988年逝世。他一生沒有說過前妻一句壞話。而說前妻壞話可以給他帶來巨大的利益,想想李大夫的回憶錄給他帶來多少版稅就知道了。
現在都說「分手說前任壞話的都是人渣」,可是又有幾個人能做到呢?更何況是被拋棄的一方?更何況有人給錢讓你說讓你寫?唐納能堅持一句壞話不說,真的很不容易。推薦閱讀:
※黃飛鴻、葉問、霍元甲誰的武功高?
※歷史上有哪些值得尊敬的小人物?
※微軟認為 Google 的研究項目光芒蓋過他們只因宣傳做得好,這對嗎?
※蘇軾被神化了嗎?有哪些例子可看出蘇軾仍是「凡人」?
※歷史有哪些驚人的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