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的骨折需要手術治療,有的骨折只需要手法複位固定就好?


手術治療與保守治療各有利弊:

手術治療的優點在於可以在直視下復位骨折並達到解剖復位,並且可以通過內固定的方式來固定,從而達到早期功能鍛鍊的目的。缺點在於有創、費用高昂。

保守治療優點是無創、費用低廉。但是往往不能達到解剖復位[1]甚至有時候連功能復位[2]都做不到!而且,石膏或者夾板都需跨關節固定,對患者傷後的很長一段時間的肢體功能、生活質量影響極大,同時也會延長傷後復健的時間。

所以說,選擇何種復位及固定方式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往往需要根據骨折的位置和嚴重程度、穩定程度以及病人對於生活質量的要求等因素綜合在一起來判斷。甚至有一些案例,在專業的骨科醫生之間也會有不同的意見。

舉幾個例子幫助大家理解:

  • 橈骨遠端橫行骨折,輕度移位。往往手法復位後比較穩定,石膏或夾板或骨牽引固定後發生再移位的機率不大,所以可以選擇保守治療。
  • 同樣是橈骨遠端骨折,但骨折線累及了關節面,屬關節內骨折。關節面不平整將嚴重影響關節功能,帶來疼痛、活動障礙等一系列後遺症,所以一定要達到解剖復位。爲追求解剖復位,就一定要手術治療(接骨板內固定)。
  • 2歲小童,股骨骨折。因手術出血量大,對於兒童來說手術風險較大,再加上兒童癒合能力、自我塑型能力強,即便是骨折存在移位,只要骨折端對合只有1/2,日後也能完全癒合。所以選擇骨牽引治療即可。
  • 同樣是股骨骨折,但是一個60歲老人。只要病人一般情況良好,能夠耐受手術創傷刺激,就強烈建議手術治療了。因爲骨牽引要維持8周,而老年人長期臥牀會帶來一系列的併發症,甚至有報道說死亡率接近50%。所以,應該早點手術治療,早期功能鍛鍊、早期下牀。

隨著骨科內固定手術技術的成熟以及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現代骨科的理念逐漸發展爲:正確復位,堅強內固定,早期功能鍛鍊

希望以上回答能有所幫助。謝謝@丁若水 邀請。

[1]骨折段通過復位,恢復了正常的解剖關係,錯位、重疊、成角、旋轉完全得到糾正,對位(兩骨折端的接觸面)和對線(兩骨折段在縱軸上的關係)完全良好時,稱解剖複位。

[2]經復位後,兩骨折段雖未恢復至正常的解剖關係,但在骨折癒合後對肢體功能無明顯影響者,稱功能複位。


您好 因為骨折的嚴重程度及骨折類型的不同,所以採取治療的方法也不一樣,嚴重的患者需要進行手術內固定,不如粉碎性骨折、嵌插骨折、螺旋骨折等有骨移位的骨折保守治療效果不佳,必須才去手術,但如果骨折較輕如兒童的青枝骨折 、成人的骨等只要採取保守治療的方法即可。還有根據每個人身體素質的不同才去的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


醫學狗大白話來答~

骨折要長好的條件是什麼呢?
(1)斷的地方要對得上,也就是說中間不能夾著筋頭巴腦啥的;
(2)對上了位置要和沒斷時候差不多,並且打個石膏就能讓它一直不挪地方——對歪了就長歪啦,老挪地方就長不上啦。ps肌肉是長在骨頭上的,要是斷了的地方正好被兩個不同方向的強壯的肌肉拉著,那是很難保證它不被拉歪了的。
(3)骨頭接上了,神經血管也得是好的,要不也不能用。
—————————————————
所以不符合上述條件的就切開複位打鋼釘了。
—————————————————
(4)手法複位後受傷肢體很久不能動,如果軀幹部位骨折長久卧床會導致肺炎褥瘡之類,還有肌肉老不用會萎縮,關節受傷後總不活動會粘連,就動不了了。
有時候為了避免這些情況,也會使用開放複位和內固定。
—————————————————
而另外一些情況不能打鋼釘,比如骨質疏鬆很厲害,釘子在骨頭裡卡不住,總移動,那就將就將就還是打個石膏吧。


看了切開複位(也就是題主所說手術治療)的指征就能很容易的回答這個問題,非醫學專業人員也能看懂。
(1)骨折斷端間有肌肉、肌腱等軟組織嵌入
(2)關節內骨折,手法複位後對位不理想的
(3)手法複位與外固定難以維持骨折複位,達不到功能複位標準的
(4)並發重要血管神經損傷需要同時處理的
(5)多發骨折為了方便治療
(6)骨折畸形癒合、不癒合需要再次處理的

瀏覽了一下幾位答友的回答,基本都是不能達到功能複位或畸形癒合/不癒合,確實是有切開複位的指征。


1.骨折之間有軟組織嵌入
2.關節內骨折
3.手法複位未能達到功能複位的標準
4.骨折並發周圍神經、血管等損傷,需要修復神經、血管的
5.多發骨折
6.不穩定骨折
—————————————————

以上均需手術


手法複位:治療骨折方法中,手法複位應用最廣泛,也較安全。複位後,必須認真地檢查患肢骨折部的外形、長短,是否已恢復正常。在給予適當有效的外固定後,進行x線透視或攝片,以確證複位結果。如複位不良,根據需要,再予以矯正。
而切開複位是需要有指征的,當然在中國這個剖腹產都能越過指征成為普遍現象的神奇國度,到底是需要切開還是僅僅手法複位,我個人認為完全看大夫心情以及本月科室的指標完成情況


德國醫學界骨折的治療正進行著革命性的變革:通過手術植入物把骨頭碎片放回到正確位置,對位後沿破損邊緣重新捏合。骨折再也不需從外部打石膏了。統計表明,90%的下肢骨折在打過石膏後骨頭的生長是歪斜的。

現在通過矯正手術能給骨骼的破損處輕微的壓力,刺激骨頭的生長,因而術後恢復的更好更快,骨骼周邊的肌肉也不容易萎縮,可發揮良好的支撐作用。

以前採用的夾板是鈦金屬,外科醫生需在幾周後給患者做二次手術取出金屬夾板。現在最新的是鎂合物的骨骼螺絲,它由德國研究協會資助,科學家和醫生組成的研發團隊歷時10年開發出來的,現由德國漢諾威的一家公司生產並已獲准投放市場。

該螺絲可當骨頭長合以後在人體內完全溶解,溶解時釋放加速骨骼生長的鎂,同時患者能避免二次手術,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感染和麻醉的風險,加速康復。同時鎂是我們體內新陳代謝的一部分,因此該螺絲是完全能被身體所接受的。目前暫時沒有出現排異性和副作用。

該螺絲分解的過程何時開始取決於骨頭的大小,比如在足部或手部區域小的骨折,從6-8周開始,一種溶解酶通過血液到達骨骼螺絲,開始侵蝕並分解。整個過程根據螺絲的大小要經過1-2年時間才能完成,由於純鎂是很容易被分解的,因此該螺絲超過90%由鎂來組成,其它成分則是微量元素,以便延緩分解速度和保持必要的穩定性。

含鎂的骨骼螺絲目前在德國臨床應用已有三年,主要用於骨科的矯形修正。目前在德國的60家骨科醫院都使用了該材料。預計未來幾年市場上也會出現用相同材料的夾板和其它螺絲類型。


這個問題可以從幾個角度來看:第一,西醫觀點下的手術與手法。很多用戶都回答了,手術適應症很明確,經典著作也很多。第二,中醫觀點下的手術與不手術。這個有點複雜。中醫骨傷本身很有特色,但也有濫用傾向。有的人不管什麼骨折,一律複位貼膏藥(關於膏藥,神化的太多,不可迷信,另一個話題了)。好在大部分骨折不用管他也能長起來,所以都歸功於神醫神葯了。過去老百姓要求低,能長起來就可以接受,所以很認可,但功能不能保證。白景琦把兒子腿敲斷後也長瘸了。中國人因為有中醫這條後路,很多自己就選了保守治療。但有些三四代中醫也開始慢慢區分了,兩個方法都搞,所以市場還是有的。第三個層面,可能和醫生個人對骨折的理解和能力有關了。同樣骨折,有的醫生建議手術,有的就可能選保守,都很正常。


很多方面,年齡,錯位程度,有沒有碎片,還有主治醫生最近缺不缺錢


去年年初車禍,五處骨折,只有一處手術上鈦合金板固定複位,其他的就是靜養可以自己長好的了,主要是其他四處都不在功能位,所以長歪了不影響生活,但是有點點影響美觀,但是相對於手術上鋼板的那長長一條疤,這個已經很好很好了,可怕的是還要做一次手術切開那個疤取出我的鈦合金,一直都還不敢去做。


七年前小腿脛骨腓骨都骨折了,CT是上呈螺旋樣骨折的,沒有動手術,就是中醫手法接骨,至今無憂,還是個足球狗。


手術還是手法複位,這是需要醫生根據病情來診斷的。


可能折的不夠利索


骨折的程度和個人的恢復程度等不同。可以是青枝骨折,裂了條縫,夾板固定就行;如果關節出骨頭和骨頭連接處錯位,骨頭本身問題不大,可以手法複位;如果有粉碎性骨折或錯位加骨折等,當然要手術啦。一般年齡越大,骨密度越低,鈣含量低,越容易骨折,骨密度高啦也不好。希望可以有所幫助吧


初中的時候胳膊肘骨折了,醫生說排片看需不需要手術。掉了一小塊骨頭碴,如果這小塊位置不好比如說在肉里或者影響活動就開刀,還好位置好,不需要開刀。


我哥雙腳後跟粉碎性骨折,先到了市裡的富陽骨科醫院(富陽來的醫生開的)看,要做手術。第二天跑去富陽找一位和我爺爺插隊到一起的老醫生,給我哥腳上推了推,按了按,應該是複位,叫他躺3個月不下地,然後3個月後下地走了,剛下地都點瘸,現在半年了,基本看不出有什麼問題了。
這事有時還得看醫生和醫院了!


去年骨折的來馬個,我骨折的地方正好是支架和手術的爭議地帶…


折斷後有碎骨頭一般都要開刀,如果是腿部這種受力的位置還要打鋼板或者鋼釘。而在手部如果沒有碎骨就可以用手法接骨然後打上石膏。我自己打球骨折過腿和手,腿是開刀打鋼板,手腕是用手法接上的。


骨折分為完全性骨折和不完全性骨折
簡單來說有的骨頭在你的軟組織內粉碎成很多個小碎塊了,要手術切開清理再複位,但可能會造成一定的傷害。有的則不用~


小腿脛腓骨骨折過,有的骨折手工複位是不能完全對位的,我就是先手工複位結果半個月後檢查沒長齊又做手術的.....


推薦閱讀:

骨折後為什麼不馬上動手術?
骨折後癒合的骨頭可能比骨折之前更強嗎?
頸椎生理曲度變直有沒有可能恢復?

TAG:手術 | 骨科 | 醫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