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是個怎樣的朝代?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什麼?
魏晉南北朝是個怎樣的朝代?這個時期的特點是什麼?在文化,經濟,民族,政治上有什麼特點?對當時人們精神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對藝術產生了什麼影響?
這是一個中國歷史上最奇妙的時代,一個逆流而上卻又承前啟後的時代,它是華麗樂章的詭異,它為後世鋪好通往繁華的大路。
首先在 經濟上,士家大族普遍採取田莊模式,自給自足,雞鴨鵝狗貓全在我的土地上自產自銷,我的地盤我做主。別墅的墅字就指這些田莊。在這片土地上耕作的有打北方逃難的佃客部曲,還有奴隸,沒錯就是奴隸!前面的部曲就是奴隸的一種。漢唐刑律明文規定,部曲毆傷良民要處死,良民打死自己的部曲,部曲有罪不論、部曲無罪只判徒刑且可以用錢贖免。犯叛逆罪的,全家乃至全族要沒為官奴。
曾經是王朝支柱的自耕農卻大量破產,淪為佃農,部曲,餘下苟活的自耕農又受到遠超以往的殘酷剝削。大一統時代的經濟基礎在此時接近崩潰,但注意,是接近,不是徹底。因為它奇怪的經濟基礎,而產生奇怪的上層政治。
未完,待續………………………………………………
政治上,南朝的官員選拔體制十分僵化,高層基本上被各大世家壟斷。南朝皇家為了對抗權力膨脹的世家,開始啟用下層士人和農將。但選拔官員的權力依然掌握在世家大族手中。為什麼呢?舉個栗子,今天老張家當中正,選中了老謝家的小兒子當官,明天老謝家選人能不選你老張家?九品中正制在魏朝還中,大抵以才德為主,打晉朝司馬家代表世家掌權後,九品中正制就走了樣,評人只憑世家,德才兼備的寒門子弟得個上品比中彩票還難。但就在這麼個時代,科舉制開始孕育了。
為什麼科舉制開始孕育了呢?因為世家開始衰落了。南朝世家從東漢發端(王家甚至起源於王翦,沒錯就是滅國屠城的那個王翦)魏末開始一步步把持政權,在東西二晉時正式登頂,南朝世家衰落於侯景之亂,侯景這個人投靠過爾朱榮,投靠過東魏,最後又投靠了梁朝。他不滿梁與東魏之間眉來眼去,加之向謝王大家求婚遭拒,因此發動了叛亂,餓死了武帝,攪得天下大亂。南方經濟因此遭到毀滅性打擊,國力再也無法與北朝相比。那些個世家大族也再難恢復榮光,只能苟延殘喘。南朝為了用人,只得一點點打開用人限制,向科舉邁出了一小步。
南朝大族不行了,北朝呢?北朝朝代更迭十分頻繁,鮮有世家出現。自打北魏開始,一個新的貴族集團出現了,這就是關隴集團。北魏時為了保障首都平城的安全,在沿邊地區也就是今天的河北北部、內蒙古南部建立了六個軍鎮,這六鎮首腦即後來的關隴貴族。宇文泰設八大柱國標誌這個集團正式成型。這八人分必是宇文泰,元欣,李虎(李淵祖父),李弼(李密曾祖父),趙貴,于謹,獨孤信(楊堅岳父,李淵外祖父,人稱皇后世家),侯莫陳崇。
這批貴族胡漢兼有,文武雙修,成為北朝的支柱集團。也正是這批關隴貴族,出了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族。
也就是說關隴集團是當時新興貴族集團,而謝王庾恆等自東西兩晉發家的大姓則是老牌貴族。南朝老牌貴族的衰亡促進了科舉的誕生,新興貴族的崛起又刺激了皇室實行科舉的決心。不過,科舉制的真正實行要等唐朝了,九品中正廢止那也是隋朝的事了,這裡不提。
簡而言之,魏晉南北朝的政治就是世家貴族的政治,這是貴族的黃金時代,它類似於中世紀的歐洲貴族政治,但在內涵,外延上又遠之。它因莊園經濟而生,又塑造了妙不可言的魏晉南北朝文化。
政治先到這兒吧,還有許多重要的事,就不一一表述了,說多了反而無法抓住重點。明天更更我最愛的文化吧……爪機黨快累死了……………………………………………………………………
文化……首先是原來的儒學體系遭到前所未有的質疑。因為董仲舒的三綱五常,君權天授那一套行不通了!大亂世里自保都是個事誰還在乎三綱五常?城頭變幻大王旗的日子裡,說好的天授君權呢?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時代,還拿著假仁假義說給誰聽?於是人心思變,魏朝開始向法家靠攏,以刑名之說雜以仁義之道,開始了一代新風。法家風尚強姦了文學,生出的孩子就是建安風骨。建安年間的文學大氣雄壯,有時又悲愴凄涼,一掃漢未浮誇的文風,有種硬漢的風範。建安七子之王粲的登樓賦節選,感受一下:
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覽斯宇之所處兮,實顯敞而寡仇。挾清漳之通浦兮,倚曲沮之長洲。背墳衍之廣陸兮,臨皋隰之沃流。北彌陶牧,西接昭丘。華實蔽野,黍稷盈疇。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此處寫景氣勢之雄渾,實在令人嘆服!全無漢未那種無病呻吟的酸腐文人相。可惜建安風骨曇花一現,當西晉開始,玄學興起。 百度百科解釋:玄學是中國魏晉時期到宋朝中葉之間出現的一種崇尚老莊的思潮。玄學的興起源於正統思想的一次次破滅。在失望中,士人開始嚮往山林,但又放不下入世的現實。於是名教與自然成為士人談論的重要話題。玄學大多以庄老解釋易經,用道家闡述經典,讓儒道一點點給合。
其實清談並不嚴肅,大多娛樂性很強。又因老莊思想,這種清談中對話雙方平等自由,類似於侃大山。可以想像幾個雅士煮茶於竹林,娛情於席間,唱和賦詩,渴飲山泉,談論經學。何其雅緻愜意!但這種愜意的背後是政治場上的刀光劍影,是戰場上的殘肢斷體!
玄學是逃避現實的冰毒,吸食之後的危害士人並非不知,然而不吸這毒又該如何?同流合污,玷污自己所剩無多的信仰?還是在政治場里據理力爭身首異處?這時的士人頭腦里大抵充滿了末世情結,絕非中華的末世,而是士人信仰的未世。於是他們嚮往自由,但又被塵世的桎梏制約制。從本質上講這時的士人是悲劇的,但又以狂笑掩蓋著悲傷,只敢在字裡行間透露出無法言說的痛苦。他們的人生是如此的洒脫,好似陳年的白酒,雖有燒喉之痛,卻唇齒留香,我想這恐怕是後世許多士人都嚮往魏晉的原因吧。
………………………………………………明日再更吧…………手要抽了…………………………
終於又來更了,
開皇十年,公元590年,這個黃金大世終於落幕了。所有人都期盼著這一天,卻又不願相信這一天的來臨。我堅信這一年的雪很大,因為只有滿世界的肅殺才配得上這奇妙時代的落幕。
這魏晉南北朝369年的戲班終於垮了,沒有想像中的轟動與震撼,彷彿楊堅輕輕一推,這戲台便土崩瓦解了,是的,這戲台早已腐朽蟲蛀難以支撐了。曾經的戲骨們已死的死散的散,而曾經人滿為患的台下此時已空無一人。門外,楊廣李密李淵幾個人正兜售著下一場的戲票。
這黃金大世抹去了夏商周秦漢的印記,開啟了唐宋元明清的未來。「一種風流吾最愛,六朝人物晚唐詩。」這時代有拂袖玄談的雅士,有口蜜腹劍的官員,有深宮謀算的皇帝,有戰場廝殺的大將,以後的時代,這些人也不會少,只是這些人或盛世氣度或亂世豪情,卻再也沒有了魏晉風骨。
問題這麼大啊,魏晉南北朝的政治經濟都太亂了,我就回答一下本人比較感興趣的文化方面了。這是一個集體自嗨的時代,你不跟著嗨,別人還覺得你這個人不合群,是不是有毛病的時代。這個時代瘋子很多,但是又有多少人是借酒裝瘋,這種情狀有時候仔細想想還是莫名覺得挺悲涼的。這是個文化迸發的時代,是壓抑的文化,是無法釋放的文化,是痛苦與瘋狂的文化。
如果我要回到古代,這個時代,一定是重災避雷區,這裡是高等玩家的戰場,但是我的感受可能說得不是那麼的精準,貼個專業的文,大家分享指點一下吧
——————————————搬運一個貼—————————————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治上雖然長期處於分裂割據狀態,戰爭也比較多,但就全國範圍來說,社會經濟還是在緩慢發展的;尤其是南方,更是這樣。這一時期南方和北方的文化,也有新的發展。
一、哲學宗教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哲學主要有兩大派,一為以「玄學」為代表的唯心主義,一為以「神滅論」為代表的唯物主義。
1.哲學
玄學玄學主要盛行於魏晉時期的士人中,是以道家唯心主義理論解釋儒家經典《易》為中心形成的思想流派。「玄」是幽遠之意。《老子》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王弼註:「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無」是玄學的核心。這就是所謂的「貴無」思想。
清談玄學之風,始於曹魏正始時期(240—249年)。當時的代表人物是何晏和王弼。他們認為:道就是天地萬物的本體,也就是「無」的別稱。「無」是神秘的,不具有物質屬性。而「有」卻是從「無」產生出來的。稍晚於何晏、王弼的清談玄學的代表人物有阮籍、嵇康等所謂竹林七賢①。他們反對司馬氏專權,經常遭受迫害。於是在思想和生活方面,採取了崇尚自然,反對名教,放蕩不羈,使酒任性的態度。在政治上崇尚無為,主張國君要無為而治。甚至主張「無君」、「無臣」。
無君論兩晉之際,鮑敬言繼承了阮籍、嵇康的「無君」思想加以發展,著《無君論》,系統地提出了「無君」的主張。他認為:「曩古之世,無君無臣,穿井而飲,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競不營,無榮無辱。」可是到了後來,有了君臣和國家制度,「役彼黎烝(zhēng爭),養此在官,貴者祿厚,而民亦困矣。」他認為造成人民痛苦的剝削、壓迫、戰爭等,都是由於產生了君主和統治階級造成的。他的中心思想是「古者無君,勝於今世。」①
鮑敬言的《無君論》反映了他對現實不滿的思想,揭露譴責了魏晉以來的政治黑暗、戰爭殘酷、統治階級奢侈腐朽、恣情享樂的情況。
范縝與《神滅論》范縝,字子真,原籍南陽舞陰(今河南泌陽西北)。少時孤貧,學習刻苦。先後仕齊、梁,任尚書殿中郎、尚書左丞等官。他發展了魏晉以來的無神論思想,對佛教和唯心主義哲學思想進行了尖銳的鬥爭。
南齊時,司徒、竟陵王蕭子良篤信佛教,曾與范縝發生過激烈爭論。《梁書·儒林列傳·范縝傳》曰:「子良問曰:『君不信因果,世間何得有富貴,何得有賤貧?』縝答曰:『人之生譬如一樹花,同發一枝,俱開一蒂,隨風而墮,自有拂簾幌墜於茵席之上。自有關籬牆落於糞溷(hùn混)之側。墜茵席者,殿下(子良)是也;落糞溷者,下官(范縝)是也。貴賤雖復殊途,因果竟在何處?』子良不能屈。」范縝很明確地說明了人生富貴、貧賤的偶然性,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學說。
范縝又著《神滅論》,進一步闡明了他的觀點。其中論證的一個重要觀點是「形與神」的關係問題。他說:「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他認為神與形是兩個概念,但卻是結合在一起的,形是第一性的,神則是由形派生的,是第二性的。他又說:「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神之於質,猶利之於刀;形之於用,猶刀之於利。利之名非刀也,刀之名非利也。然而舍利無刀,舍刀無利。未聞刀沒而利存,豈容形亡而神存?」①范縝用刀與利的關係比喻形與神的關係,指明了精神對物質之依賴性,這在當時的唯物主義理論上是一大進步,有力地批判了精神不滅的思想。
2.宗教
佛教西晉「八王之亂」以後,又發生了永嘉時期及以後的民族仇殺,南北各族統治者亦都為他們的興亡無常的命運而擔憂,在設法鞏固他們的統治;各族廣大勞動人民長期為殘酷的剝削、壓迫和戰爭所苦,亦想將自己的希望有所寄託。於是佛教在這樣的情況下,獲得迅速的發展。
當時,西域的許多僧人東來傳教,中國人西去求法的也不少。後趙時,龜茲(qiūcí丘詞,今新疆沙雅縣北)僧人佛圖澄很為石勒、石虎所敬重,尊為「大和尚」,利用他傳播佛教,以加強對廣大勞動人民的思想統治。佛圖澄先後有門徒將近萬人,所到州郡,興立佛寺共有八百九十三所。佛圖澄的弟子釋道安②博學多識,對佛教經典很有研究。他為佛教僧徒制定了「戒律」三條;又致力於佛教經典的整理工作。這兩件事對於當時和後代的佛教都發生了重大的影響。道安的弟子慧遠為東晉著名僧人,在廬山東林寺建「蓮社」(亦稱「白蓮社」),宣揚死後可「往生」西方「凈土」的說法,後世凈土宗人尊之為初祖。龜茲僧人鳩摩羅什於後秦時到長安傳教,譯佛經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他的著名弟子有道生、僧肇等。
自中國西去求法的有東晉著名僧人法顯。法顯本姓龔,平陽武陽(今山西襄垣)人。從長安西行,自海上歸來,前後共十四年,歷訪三十餘國,攜回很多梵本佛經。歸國後在建康譯經。又撰《佛國記》,亦名《法顯傳》,記錄他的旅行見聞。是研究五世紀初期亞洲佛教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中外交通史和南亞各國古代歷史、地理的重要資料。
道教黃巾大起義失敗以後,道教開始分為兩派,一為祈禱派,在農民群眾中傳布,以符水治病,叩頭思過,屬於秘密結社性質。一為煉丹派,主要為士人信奉,講求煉丹、辟穀、導引之術①,以求延年益壽。這一派多為統治階級的政治和生活需要服務,以兩晉之際的葛洪和北魏前期的寇謙之為代表。
二、文學藝術
魏普南北朝時期,是我國文學和藝術的一個大發展時期。所以這樣,是和當時的時代特點分不開的。
建安文學建安(196—220年)是東漢獻帝的年號。這一時期的文學很盛,史稱建安文學,以詩歌的成就最為顯著。詩人們繼承了漢代樂府民歌的優良傳統,以當時社會的戰亂、人民的顛沛流聲為題材進行創作,許多詩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與要求。建安詩人的代表有曹操父子、建安七子①和蔡琰等。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第一流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又是第一流的詩人。從現在保留下來的他的少數詩篇可以看出,他的詩蒼涼雄健,才氣橫逸。五言詩中著名的有《蒿里行》,是描述東漢末年軍閥混戰、連年兵甲不解、生靈塗炭的情況。有名句曰:「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②四言詩中著名的有《步出夏門行》,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北擊烏桓時之作。有名句曰:「驥老伏櫪(lì立),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③表達了自己的政治抱負,氣勢雄偉,慷慨悲涼,為傳世名作。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後代漢為皇帝,是為魏文帝。他的名作之一《燕歌行》,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詩。有名句曰:「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星漢西流夜未央,牽牛織女遙相望。」反映了徭役徵發給人們帶來的痛苦。
曹植是曹操的第三子,曹丕的同母弟。他的詩歌以五言為主,詞采華茂。曹操在世時,他以才學受到曹操的寵愛。他這時的詩歌以表現其政治抱負和描寫貴族遊樂生活為主,也有反映當時割據混戰、社會殘破、人民苦難的詩篇。其兄曹丕即帝位後,對曹植一直猜忌,並嚴加監視。使曹植長期處於被軟禁的狀態。他這一時期的詩歌則充滿了苦悶、消極思想。如他的《野田黃雀行》曰:「不見籬間雀,見鷂自投羅?羅家得雀喜,少年見雀悲。拔劍捎羅網,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來下謝少年。」詩歌表達了幻想逃出困境,獲得自由的渴望心情。
王粲是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的幕僚。他的成名作《七哀詩·西京亂無象》描寫了董卓死後,其部將李催(jué決)、郭汜(sì寺)在長安互相攻殺焚掠造成的悲慘景象。詩曰:「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見。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
蔡琰字文姬,蔡邕之女,博學多才,通曉音律。初嫁衛仲道,夫死,又歸母家。董卓之亂時,被虜入匈奴,嫁左賢王。居匈奴十二年,生二子。曹操與蔡邕有舊交,以金壁將文姬贖歸,再嫁董祀。她有五言和騷體《悲憤詩》各一章,五言體尤著名。全長一百零八句,傾述了自己的悲慘遭遇,也反映了勞動人民在戰亂中所遭受的痛苦。如「馬邊懸男頭,馬後載婦女。」「旦則號泣行,夜則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無一可」等句,揭露了董卓誘使匈奴和羌貴族殘殺漢族人民的罪惡行徑。《悲憤詩》還描述了她熱愛故國但卻要與兩個孩子永別的愁苦心情。如說:「邂逅(xièhòu謝厚)徼時願,骨肉來迎己。己得自解免,當復棄兒子。天屬綴人心,念別無會期。存亡永乖隔,不忍與之辭。」①
田園、山水詩東晉時期,田園詩產生並有發展。陶淵明的作品是田園詩的代表。
陶淵明名潛,東晉大司馬陶侃的曾孫。少年時代,家道衰微。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任彭澤(今江西湖口東南)令,因不肯「折腰」迎接郡里來的督郵,自動解職回家,從此過著田園生活,直至病死。
陶淵明的田園詩的代表作有《歸去來辭》、《歸田園居》等。《歸田園居》的五首之一曰: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詩歌表達了他不隨俗浮沉,不追逐名利;而是從內心喜愛他那幽閑恬靜的田園生活。
山水詩派的開創者是謝靈運。他是謝玄之孫,曾任宋永嘉太守、侍中、臨川內史等職。他與陶淵明不同,是世家大族之冠,又身居高位。他描寫山水,著意于欣賞、刻劃,注重詞藻。如《山居賦》,就是描寫他的山莊景物之美的。
民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歌相當發展,出了許多傳世之作。建安時期著名的長篇敘事詩《孔雀東南飛》,全詩三百五十餘句,一千七百餘字。是描述廬江(今安徽潛山)小吏焦仲卿與妻劉蘭芝的悲劇。他們夫妻的感情本來很好,可是焦母對蘭芝百般虐待,並把蘭芝趕回娘家,蘭芝被迫投水自殺,焦仲卿也自縊而死。詩歌揭露控訴了封建禮教的殘酷無情,歌頌了蘭芝夫婦的真摯感情和反抗精神。原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因詩之首句為「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故用此名。
魏晉以後,中國長期處於南北對立的狀態。民歌的發展也就帶有地區特點。南方的民歌有吳歌和西曲之分。吳歌為建康一帶的民歌,西曲為荊、郢、樊、鄧一帶的民歌。吳歌和西曲多以表述情愛為主要內容,以婉轉纏綿為其特色。北曲包括了北方少數民族如鮮卑、吐谷渾(tǔyùhún土浴魂)、步落稽①等族的民歌,漢族也有不少優秀之作。多以反映社會情況、北國風光為主要內容,以慷慨爽朗為特色。著名的《敕勒歌》原為一首鮮卑語詩歌。在高歡為西魏軍擊敗時,他曾命敕勒族人斛律金唱此歌,高歡合唱,以激勵士氣。詞曰:「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qi6ng窮)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①描寫了北方草原蒼茫無際的景色,氣勢豪放。
《木蘭詩》大約寫成於北朝後期,是漢族民歌。長三百餘字,內容是描述一位少女木蘭代父從軍、勝利歸來的故事,表達了勞動人民熱愛祖國,不畏強暴,不慕名利,淳樸貞潔的思想感情。詞句通俗,敘事清晰,膾炙人口。
文學評論文學評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成長起來的一種新的文學形式,是在文學發展的基礎上產生形成的。其內容包括了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代表作有劉勰的《文心雕龍》。
劉勰,南朝齊、梁時人,所撰《文心雕龍》,是一部文學理論專著,全書十卷五十篇。他在研究了歷代各家作品的基礎上,全面論述了文學中的若干重要問題,其中有各類作品的特徵和歷史演變,有關創作、批評的原則和方法,文與質的關係等。他主張文學應當反映現實,不應當片面地追求形式。他還認為文學的發展受社會情況及其發展的制約。他在《時序篇》中曰:「歌謠文理,與世推移」,「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他對於許多作家和作品的優劣工拙進行了評論。《文心雕龍》總結了齊、梁以前的文學發展狀況,把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它是我國古代文學批評史上的光輝著作。
南朝梁人鍾嶸撰《詩品》三卷,選擇自漢至梁時部分詩人及其作品,進行評論。他批評了片面追求聲律及以用典為貴的風氣,亦反對玄學對詩歌的影響,主張作品要古樸自然,不要「使文多拘忌,傷其真美。」
石窟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藝術很發展,其中的石窟寺藝術是雕塑藝術的傑出代表。
我國的石窟寺的開鑿是隨著佛教傳布的方向亦由西而東、由北而南的。最早的石窟寺開鑿於新疆,以拜城縣克孜爾石窟為代表,現存洞窟二百三十六個,始鑿時間約在西晉後期(三世紀末)。甘肅敦煌的莫高窟(千佛洞)稍晚,始鑿於前秦建元二年(東晉太和元年,366年)。後歷經隋唐至元代,均有修建。現存有雕塑和壁畫作品的共四百九十二窟,其中屬於前秦到北朝的有二十多窟。此外,甘肅還有不少屬於這一時期的石窟。例如永靖縣的炳靈寺石窟,為西秦建弘年間(五世紀初)開鑿的;天水的麥積山石窟,是北魏宣武帝景明三年(502年)開鑿的。
東方最早的石窟是山西大同武周山的雲岡石窟,始鑿於北魏文成帝即位(興安元年,452年)之時,主要的洞窟大都開鑿於和平元年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60—494年)之間。大同時稱平城,為北魏的國都。太和十八年,北魏遷都洛陽,又開始在洛陽城南的龍門鑿窟造像。龍門石窟現存一千三百五十二個,造像九萬七千餘尊,約有三分之一的洞窟為北魏時所開。
石窟寺是一種佛教寺廟的建築形式,起初是以洞窟為主,後來出現了露天摩崖造像。石像有佛、菩薩、天王、力士等。大型佛像神態肅穆安祥,雖靜欲動。雲岡石窟最大的佛像高達十七米。窟壁多飾以浮雕,有小型佛像,佛教故事,還有禮佛圖像等。圖像個個姿態逼真,場面生動。
繪畫、書法東晉南朝時期有三大畫家,即東晉的顧愷之、劉宋的陸探微、蕭梁的張僧繇。顧愷之善畫人物,注意點睛傳神。他的名作有《女史箴》,經唐人臨摹,為傳世珍品。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將這張畫搶走,現藏在英國倫敦不列顛博物館。陸探微擅畫人物,造型有「秀骨清像」之評。與顧愷之並稱「顧陸」。張僧繇亦善畫人物,尤善繪佛像,兼工畫龍。相傳有畫龍點睛、破壁飛去的神話。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法家很多,其中以東晉的王羲之與其子王獻之最著名。羲之曾從師多人,後博採眾長,一變漢、魏以來質樸的書風,成為妍美流便的新體。後人稱他為「書聖」。其書法真跡已無存,唐人雙鉤廓填的行書《姨母》、《喪亂》等帖,猶可傳真。其子王獻之兼精諸體,尤工行、草和隸書,與其父齊名,被稱為「小聖」。
三、史學地理學
史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學很發展,官家很重視修史,私家修史之風也很盛。最著名的史學著作有劉宋時范曄的《後漢書》和西晉陳壽的《三國志》。
《後漢書》是在前人所修的幾家「後漢書」的基礎上撰寫的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所記為東漢二百年間的重要史事和人物等。原書為九十卷,只有紀、傳,無表、志。蕭梁時,劉昭把西晉司馬彪的《續漢書》中的八志收入,並為作注,分成三十卷。至北宋時,又將范曄原書與劉昭的八志合刊為一書,成為今本《後漢書》,共一百二十卷,為研究東漢史的重要資料。
《三國志》是一部記述三國時期一百餘年間的重要史事和人物的紀傳體斷代史。全書分為魏、蜀、吳三部,共六十五卷,取材較精,文字簡煉;但無表、志。南朝劉宋時,裴松之作注,博引群書一百四十餘種,注文多出本文數倍,保存了大量的史料。此書是研究三國史的重要資料。
《宋書》為南朝梁時沈約撰,是一部記述劉宋一代的紀傳體斷代史。書中載錄詔令奏章甚多,保存了若干資料。「八志」概述先秦兩漢以來的某些典章制度及其變化,補充了《三國志》無志的缺陷。可是無「食貨」、「藝文」等志。原書傳至北宋時,已有散失,後人取李延壽的《南史》等補入。
《齊書》亦名《南齊書》,為南朝梁時蕭子顯撰,亦為紀傳體斷代史,共六十卷,今本佚序錄一卷。有志無表,志亦缺「食貨」、「刑法」、「藝文」等。《魏書》為北齊魏收撰,為紀傳體北魏史,共一百三十卷。本書十志中有《釋老志》,為考證宗教源流的重要資料。《官氏志》敘述門閥豪族勢力,《食貨志》敘述北魏的經濟制度,都有一定的史料價值。
地理學魏晉南北朝的地理學有很大的發展。除正史中的地誌之外,專門記述州郡地理、名山大川、地區風物的著作也很多。其中最著名的為酈道元撰的《水經注》。
酈道元字善長,范陽涿縣(今河北涿州市)人。歷任北魏的太守、刺史、河南尹、御史中尉等職。《水經》為東漢桑欽撰,記載全國水道一百三十七條,每條水撰為一篇,記其源流和所經地方。酈道元為之作注。全書以《水經》所記水道為綱,補以枝流小水共一千二百五十二條,逐一探求源流,述其變遷,又詳記所經地區、山陵、原隰(xì席)、城邑、關津的地理、歷史情況,以及名勝古迹等,對有關史事多所考證。其字數多於原書二十倍,是原書內容的重大補充和發展,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全面系統的綜合性的地理名著。文筆生動流暢,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四、科學技術
數學魏晉時期,最有成就的數學家是劉徽。他於魏景元四年(263年)撰成《九章算術注》九卷和《重差》(《海島算經》)一卷提出了很多創見。《九章算術》中的圓面積的量法仍為「周三徑一」,即π=3,是很不精確的。
內接正六邊形開始,增加到內接正192邊形,推算出л=3.1416,把圓周率求到小數點後第四位。
南朝宋時的大數學家祖沖之進一步求出圓周率π的值在3.1415926和3.1415927兩個數值之間,把圓周率求到小數點後第七位。他並提出了π的
明歷》,規定一年為365.2428天,這個數據比當時其它一些曆法更為準確。
醫學西晉時期最著名的醫學家是王叔和。他曾任太醫令,精於醫學,重視診脈。他收集整理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一書,使這部重要的醫學文獻得以保存,並成為後代從醫者的經典。
當時有許多僧、道研究醫理、方劑。兩晉之際的葛洪撰《金匱藥方》一百卷,另有簡約本《肘後救卒方》(亦稱《肘後備急方》)三卷。南朝齊、梁時的道士陶弘景修補《肘後備急方》,稱《補闕肘後百一方》。他又撰《本草經集注》,分為七卷,著錄藥物七百三十種,首創以玉石、草木、蟲、獸、果、菜、米食分類,對本草學的發展有一定的影響。
農學賈思勰是北魏時期的農學家,曾任高陽郡(治今山東高陽)太守。他平時關心農業生產,具有豐富的農業知識,他從文獻中搜集了許多古代和當時的農業生產經驗和知識,又訪問老農,撰成《齊民要術》一書。全書分為十卷,共九十二篇,分別論述各種農作物、蔬菜、果樹、竹木的栽培和育種,家畜家禽的飼養,農產品加工及副業等。是我國古代的一部很有價值的農業科學著作。
重要名詞:
何晏王弼*《神滅論》*《後漢書》《三國志》*《水經注》
*蔡文姬*王羲之*陶淵明*祖沖之《齊民要術》《魏書》
*《孔雀東南飛》*《敕勒歌》*《木蘭侍》雲岡石窟*龍門石窟
參考書:
1.翦伯贊主編:《中國史綱要》第二冊第五章第四節。
2.翦伯贊、鄭天挺主編:《中國通史參考資料》第三冊〔肆〕五。(選讀)
3.《南史》卷五七《范雲傳》附《范縝傳》。
--------------------------------------------------------------------------------
①竹林七賢為阮籍、嵇康、山濤、向秀、劉伶、阮咸、王戎,嘗為竹林之遊,世稱之為「竹林七賢」。①以上所引均見《抱朴子·外篇·詰鮑》。①《梁書》卷四八《儒林列傳·范縝傳》。刀謂刃。②道安:常山扶柳(今河北冀縣)人。以僧徒崇奉「釋迦」,當以「釋」為姓。從此,佛教徒都姓「釋」氏。①辟穀、導引,道家修鍊之術。辟穀,即不食五穀,導引,原為健身術,道家採用之。①建安七子:孔融、阮禹、陳琳、王粲、徐幹、應(chàng暢)和劉楨。②「斷人腸」亦作「絕人腸」。③「驥老伏櫪」亦作「老驥伏櫪」。①《後漢書》卷八四《列女傳·董祀妻(蔡琰)傳》。①即稽胡,分布於今山西、陝西北部地區,亦名山胡。①《樂府詩集》卷八六《敕勒歌》。原為鮮卑語,譯為漢語。
原文地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發展狀況 (AC220-AC589)
我只知道那會的人不愛做官,愛嗑藥,還愛喝酒,喝酒之前告訴僕人,我要是喝死了,就地埋
哈哈哈哈哈哈 我想用《嚎叫》裡面的句子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看見這一代最傑出的頭腦毀於瘋狂,挨著餓歇斯底里渾身赤裸,拖著自己走過黎明時分的黑人街巷尋找狠命的一劑,
他們睜著閃亮的冷眼進出大學,在研究戰爭的學者群中幻遇阿肯色和布萊克啟示的悲劇,
他們被逐出學校因為瘋狂因為在骷髏般的窗玻璃上發表猥褻的頌詩,
他們套著短褲蜷縮在沒有剃鬚的房間,焚燒紙幣於廢紙簍中隔牆傾聽恐怖之聲,
他們返回紐約帶著成捆的大麻穿越拉雷多裸著恥毛被逮住,
他們在塗抹香粉的旅館吞火要麼去」樂園幽徑「飲松油,或死,或夜復一夜地作賤自己的軀體,
用夢幻,用毒品,用清醒的惡夢,用酒精和**和數不清的睾丸,
他們整夜沉浸於比克福德自助餐館海底的燈光,漂游而出然後坐在寥落的福加基酒吧喝一下午馬尿啤酒,傾聽命運在氫氣點唱機上吱呀作響,
他們一連交談七十個小時從公園到床上到酒吧到貝爾維醫院到博物館到布魯克林大橋,
一群迷惘的柏拉圖式空談家就著月光跳下防火梯跳下窗檯跳下帝國大廈,
絮絮叨叨著尖叫著嘔吐著竊竊私語著事實和回想和軼聞趣事和怒目而視的對抗和醫院的休克和牢房和戰爭,
一代睿智之士兩眼發光沉入七天七夜深沉的回憶,祭祀會堂的羔羊肉扔在磚石路上,魏晉南北朝的課題太大了。
我就題主問題來具體針對回答。
東漢末年分三國
三國統一於西晉
之後就是五胡十六國
南北朝
總體來說魏晉南北朝是中國跨度最大的亂世
魏晉南北朝的特點也很明顯了,亂。
一,文化特點是,佛道爭鋒。
二,經濟特點是,生存毀滅生存毀滅循環
三,政治特點是,士族門閥制度
四,藝術特點是,行為藝術較多,
所謂魏晉風度,竹林七賢都是這個時期的產物。名仕階層如驚弓之鳥,不愛做官愛閒遊,竹林中飲酒嗑藥,寬袍粉面,捫虱而談!
清談誤國,石散傷身,然而這就是魏晉風度!
文化:玄學(不是神秘學)和佛教。
經濟:莊園制。
民族:五胡。
政治:錄尚書事是政府一把手,都督中外諸軍事是軍方一把手。
藝術嘛,龍門石窟、楷書、顧愷之的《洛神賦》
確實,這問題太大了,人家都是一本書的量,一個問題不可能講的明白,簡單說一點。
在文學上,通常的說法是,這個時期是「文學覺醒」的時代。為什麼說是文學覺醒呢?你看魏晉之前的文學,從《詩經》《楚辭》開始,到漢大賦,文學總是要從屬於什麼東西。《詩經》《楚辭》尚處於文學萌芽的階段,以《史記》為代表的傳體文學是史學的載體,漢賦又大多是歌功頌德之做,而到了魏晉開始,就出現了「為文學而文學」的作品,比如《古詩十九首》,現在的我們,更欣賞《古詩》而不會對漢大賦有多少興趣,就是因為《古詩》承載著更具永恆的價值,而漢大賦只是一時之作。文學到這裡,才算得上真正的文學,因為文學家都開始自覺抒發個人情感了。「三曹」,竹林七賢,都是如此。再加上社會的動亂,更容易讓文學家做出偉大的作品。人們常說「國家不幸詩家幸」,又說「歡愉之詞難工,窮苦之辭易好」,就是這個道理。
這個年代,上承兩漢光輝,下啟大唐盛世,在文學上就表現在,散文、駢文、詩歌乃至小說,都出現了根本性的轉變,為文學而作,為人而作,一系列的作家都極大轉變了過往的文學傳統。鮑照,謝朓,謝靈運,庾信,以及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文學家陶淵明,都是這種轉變的代表。我就展開說了,這個命題太大了,這是一個學科啊!!所以有了這些趨勢,才有了盛唐文學,才有了後世的諸多文學傳統。九品中正制堵住了下層寒門士子的路,他們只好轉而去發展文學藝術,以表對當世的不滿
在此提出一點個人隨想。
魏晉南北朝時代是中國第二次大分裂時代,其根源產生於當時的土地制度。
秦漢時代,土地所制以自耕農為主,豪強勢力佔據一定地位,但尚未成為主流,而且政治上官僚集團多為貴族上層+寒族士人的構成,抑制兼并政策,且全國土地尚未充分開拓,豪強階級受到一定打壓。在經過東漢兩百年的緩慢發展之後,豪強勢力終於成為地方的主導力量,開始全面展開奪權並強化自身的經濟壟斷地位。
經過漢末的戰亂,大量自耕農破產,轉而成為依附於豪強地主的佃農,這些佃農的戶籍被隱沒,免除了對國家納稅的義務,而只對土地主賦稅,導致國家的統治力下降。對於佃農來說,人身依附關係加強,失去了部分自由權利以及通過勞動致富的可能性,但也並非沒有好處,依附強力家族也同時加強了佃農階級抵禦饑荒、戰亂等外來風險的能力,以宗族血緣地緣為紐帶構建的大家族勢力可以使普通民眾不至於因為一年的絕收而成為餓殍。
同時隨著生產力的進步,人均耕作面積增大,人口總數增加,社會產生了大量非農業人口,而工商業又不夠發達,於是這些非農業人口大部分轉化為服務於上層社會的奴婢,以及軍事人口、宗教人口,這些人口作為上層社會的附庸,與世家大族的利益高度重合。總而言之,這一時代人們對族群的認同性高於對國家政權的認同性,加上不同民族之間的衝突,促成東晉南北朝的戰亂分裂局面,宗教文化的興盛發達。
文人愛吃五石散,武人最喜齊造反。
今昭有酒今昭醉,那管天下都清談。
對對對,還有美少年與嘿嘿嘿
群英輩出,精妙絕倫,文有魏晉風流滿晉書,武有冉天王和陳慶之,作為一個喜歡魏晉史的人,總是在和別人聊天時被問「王導是誰?」囧~
又基又腐
推薦閱讀:
※為何中國歷史書中很少提及五胡亂華?
※歷史上有哪些著名的裝逼遭雷劈的事件?
※有哪些讓你覺得非常驚訝,甚至會覺得世界觀完全被顛覆的歷史人物或事件?
※為什麼中國曆朝歷代都超不過300年歷史,而日本和歐洲卻可以1,2千年不換朝代?
※為什麼有些女生覺得男生聊歷史很有魅力,聊政治卻很s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