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是中國歷史上最平淡的朝代嗎?有哪些名人名事?

從劉秀統一天下,雲台繪中興功臣三十二人像後,一直到末年黃巾起義爆發,這中間150年左右的歷史,感覺幾乎沒有發生什麼大事。既沒有有性格的皇帝(賢明或者荒唐),也沒有什麼特別有名的文臣武將。馬援平定南蠻,竇憲北破匈奴燕然勒石(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班超投筆從戎……是僅有的幾個能給我留下印象的事迹。
有沒有達人能補充一些東漢黃巾起義前這段時間裡,還有哪些名人名事,最好評價一下對當時以及後世的影響。
最後忍不住吐槽一下雲台中興功臣三十二人,免不了拿它和唐朝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作對比。唐朝得天下,是力克眾多強敵後的成果。而西漢末年動亂,天下總體仍是人心思漢。劉秀以漢室後裔身份,打著中興漢室的旗號,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真正的對手只有甘肅隗囂、四川公孫述以及各地的「銅馬賊」(變民軍)。相對輕鬆贏得天下,三十二人並沒有太多的光輝事迹,除了排第一的鄧禹,其它三十一人,名字我都不記得一個。


謝邀。

東漢從公元25年開始,到公元220年結束。
值得記憶的,隨口能報出來的:

光武帝劉秀和他的雲台二十八將。
班超經營西域。
明章之治。
蔡倫造紙,四大發明之一。
張衡這樣的全能天才(科技+文學)。
石刻和雕塑。
鐵制工具的普及。
蜀錦和漆器。
鄭玄和馬融這樣的大學問家。
鍾繇這樣的大書法家。
《漢書》。
《說文解字》。
還嫌這些不過癮的話:
黃巾起義。
官渡之戰。
赤壁之戰。
沒錯,東漢滅亡那年,三國最精彩的篇章也過去大半了。曹操在東漢滅亡前死去,劉備在東漢滅亡後三年也過世了。

這些還平淡嗎?真的嗎?眼光放寬一點,東漢不是很精彩嗎?


話說回來,我其實很理解題主的邏輯。
他提的例子:

既沒有有性格的皇帝(賢明或者荒唐),也沒有什麼特別有名的文臣武將。馬援平定南蠻,竇憲北破匈奴燕然勒石(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班超投筆從戎……

無一例外,都是軍事有關的段子。
就像蔡東藩《後漢演義》,光武中興和三國的段子,佔了一半多的篇幅。

因為許多人愛看的就是這種征伐段子嘛。

西漢嘛,就是楚漢爭霸,就是征匈奴。文景之治有啥意思啊?
唐朝嘛,就是隋末豪傑並起,就是征突厥,就是武則天如何後宮折騰,就是安史之亂。唐高宗唐德宗房杜姚宋幹了什麼啊,誰在乎啊?
南宋嘛,岳飛死後到被伯顏滅掉之前,好像就只有采石磯之戰嘛,其他還有什麼嗎?

梁啟超以前評價過,中國人寫歷史,都是帝王家事。說到底,彷彿戰爭和政治動蕩是國之大事,就是歷史的全部了。
但文學呢?科學呢?工藝呢?建築呢?農業呢?其實各朝各代都有不朽傳說,只是在意的人太少,最多只能當作逸話。
比如這道題的題設,即是如此。
那麼多人感慨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中國人連自己傳統都忘了——好吧,那麼談論歷史時,為什麼從來不談談學術的發展、藝術的成就,而見天兒只研究征伐呢?

當然,對生活在其中的老百姓而言,文景之治遠比楚漢之爭時期要幸福,唐高宗那看似平淡的統治期遠比李世民縱橫天下時期要幸福。
同理,正常的百姓,也願意生活在沒有個性的漢明帝漢章帝時期,而不願意身經華麗多彩的曹操袁紹時代。


平淡嗎?我倒覺得,如果歷史的精彩,需要靠軍事戰爭或政治動蕩的血、飢餓與死亡來添色彩,那麼還是平淡些好了。
但我還是忍不住問一句:蜀錦、漢石刻、張衡的賦、造紙術,真的比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諸侯討董卓時期平淡嗎?


首先,劉秀本身得天下還不夠傳奇和艱難嗎
昆陽之戰,新朝第一名將大司空王邑以新朝主力四十二萬大軍圍困昆陽,劉秀以偏將軍之職,率十三騎突圍求援,指揮萬餘漢軍大破號稱百萬的新莽軍隊,新莽政權土崩瓦解,三個月後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身死新朝滅亡。
但在此大好局面下,綠林軍、南陽豪傑、劉氏宗室聯合建立的更始政權開始內部清洗,綠林軍逼死劉秀兄長劉縯,劉秀勢力受到極大打擊,劉秀謙卑忍讓,對劉縯不發喪,不接觸劉縯部曲,迎娶陰麗華,總算保全性命。
後來終於得到機會,平定實力強大數倍的偽帝王郎和銅馬軍,立足河北,但此時隴上有隗囂,河西有竇融,蜀中有公孫述,關中有百萬赤眉軍,東南有梁王劉永,後方有真定王劉楊,個個都是兵強馬壯,不說問鼎天下,至少都有稱霸一方的實力,經過近十年征戰,馮異鄧禹滅赤眉於關中,蓋延耿弇滅劉永於梁地,結好劉楊,竇融歸降,平定隴西,最後岑彭吳漢滅白帝公孫述於成都,這才克定天下。
想劉秀從隨兄長劉縯起兵,中間有多少血淚、忍耐、妥協、權術、犧牲,與新莽王朝、其他宗室、地方豪強、農民義軍鬥爭了多少,才能登基稱帝君臨天下。這種間的曲折過程,哪有這麼平淡!題主說人心思漢,劉秀順應民心,但是光劉氏宗室之中血脈比劉秀純正實力比劉秀更強者就不知凡幾,更何況綠林軍立劉玄赤眉軍立劉盆子,都是號稱天子定都長安的,名義上可比劉秀更正統。
劉秀麾下能獨當一面堪稱一代名將的就有名將有馮異、岑彭、吳漢、耿弇、蓋延等,但之所以沒有關羽張飛牛皋張顯之類那麼出名,我想一個大原因就是劉秀本人個人素質極高,無論軍事 政治 文學都堪稱高手,光芒把眾將有所掩蓋,畢竟這段歷史中雙方實力最懸殊最具傳奇色彩也最有名的戰役就是劉秀本人指揮的昆陽之戰。另一個原因是這些人多儒將,個性沒有那麼鮮明,所以不容易被小說家評書藝人所傳唱。

劉秀公元25年河北稱帝,52年逝世,在位27年,此期間終結新朝滅亡以來十幾年的亂局,建立穩固的大一統王朝,休養生息,恢復國力。其間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依附漢朝,光武帝置使匈奴中郎將。

之後就是漢明帝和漢章帝連續三十多年的統治,在此期間政治清明,社會穩定,國力恢復到西漢巔峰水平。史稱明章之治,堪與文景之治相提並論。
對外的大事有:
竇固擊北匈奴於天山,斬首三千餘級
班超出使西域,就帶著三十多人的使團,在西域恩威並重,殺伐決斷,使西域小國大都依附漢朝,清除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後來設西域都護府,使中原王朝對西域的控制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哀牢歸漢,奠定中國對雲南西部的版圖,意義與秦始皇征嶺南亦不多讓。

章帝之後,自和帝始,直至獻帝,皇帝都是少年甚至幼年繼位,權力起初都是把持在太后及其家族——外戚的手裡,通常皇帝長大後,便聯合自己最親信的人——太監對外戚進行清洗,比如漢和帝誅竇氏,漢安帝誅鄧氏,漢順帝誅閻氏(此例比較特殊,安帝死時外戚閻氏另立北鄉侯劉懿為帝,但僅在位二百日即病死,然後太監孫程等擁立順帝繼位,登基後下旨除掉閻氏),桓帝誅梁氏,然後太監由此掌握大權,這近百年的歷史,在朝堂之上就是外戚太監輪番掌權的歷史。政治上混亂,總體來說漢朝國力漸衰、民不聊生,最後釀成黃巾起義、諸侯混戰。

此期間值得一提的軍事和政治的大事有:

和帝時車騎將軍竇憲大破北匈奴於稽落山(今蒙古杭愛山),斬殺一萬三千多人,俘獲馬牛羊駝百餘萬頭,來降者前後二十多萬人,在燕然山刻石作銘;後來再派兵出擊北匈奴,再次大獲全勝,北匈奴主力滅亡,殘部西遷,國力式微。

河西走廊附近西羌部落作亂,前後降而復叛持續近百年,漢朝多次對此用兵,最後桓帝時期屠殺數萬羌人,羌亂接近尾聲。(羌戰嚴重消耗了漢朝國力,並且漢朝扮演了極不光彩的屠殺者的形象)

漢順帝死後,外戚梁冀掌權,沖帝兩歲繼位,僅一年便病死,梁冀立8歲的質帝繼位,囂張跋扈,質帝親呼梁冀為「跋扈將軍」,梁一怒之下毒死質帝,改立桓帝。後來桓帝聯合太監單超等誅梁冀及其爪牙,給予單超等太監很高的權力。
桓帝時期太監把持朝政,政治日漸黑暗,名士李膺與太監發生衝突被下獄,太學生群體向皇帝請願,桓帝大怒,逮捕兩百餘名太學生,後來被迫釋放,但終生不許他們做官。此事反響極大,史稱「黨錮之亂」 ,桓帝時期被認為是東漢走向衰亡的開始。
靈帝死後少帝劉辯繼位,朝廷動蕩不安,以十常侍為首的太監集團與大將軍何進為首的外戚集團火併,何進被殺,何進部下進宮誅殺太監,少帝及太后被迫出宮。西涼軍閥董卓趁機進宮,廢少帝,立獻帝劉協,把持朝政,遭致群雄討伐,開啟漢末諸侯混戰之亂局

這是政治軍事,東漢文化方面比較有名的人物及事迹有:
班固寫成《漢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確立此後各朝正史體裁,在史學、文學史上享有重要地位。班固還在竇固破匈奴燕然刻石時寫下《封燕然山銘》,他寫成的《兩都賦》也是漢賦的代表作,具有極高文學地位,他本人也位列漢賦四大家。
佛教傳入中國,洛陽修建中國第一座佛寺白馬寺。
蔡倫改造造紙術,使紙這一堪稱驚天動地的書寫材料推廣開來,對於知識的記錄和傳播具有重大意義。造紙術位列中國「四大發明」,蔡倫也成為對世界最有影響力的中國人之一。
張衡,成就太多了,文學上位列漢賦四大家,科技上有渾天儀 地動儀 記里鼓車等一大堆發明,修訂曆法,寫成的《靈憲》里記載了一系列屌爆的數學和天文學成就。
王充寫成《論衡》,記入教材的不朽著作,詳情見此王充_百度百科
許慎寫成《說文解字》,開創漢字學的先河,詳情見此說文解字_百度百科
張陵建立五斗米教,也就是中國唯一本土宗教——道教的前身。張陵本人後世稱為張道陵,被尊為天師,其後代也繼承這一名號。(夾雜一點私貨,他們張家和孔家是中國歷史上最屌爆的兩大家族,族長一個繼承「天師」一個繼承「衍聖公」,歷經千年而不倒)
張仲景寫成《傷寒雜病論》,漢醫內科巨著,也是記入歷史課本級的。
華佗,第一位進行麻醉手術的醫生,中國神醫的代表。

最後總結回答題主疑問,終東漢一朝,光武、明、章三代政治清明,休養生息,都堪稱明君,之後便陷入「皇帝年幼,外戚執政——皇帝年長,聯合太監,剷除外戚——太監掌權,還不如外戚——皇帝死後,新立皇帝年幼,新外戚勢力再起」的怪圈,雖然外戚掌權也未必壞,但終究名不正言不順,難稱治世。
所以除了幾個在位時間短僅一年(殤帝、沖帝、質帝)的皇帝根本無法給人留下印象外,其他的皇帝也都僅僅給人以中庸的感覺,要說昏庸沒能力,都能幹脆利落地解決外戚的問題,要說有能力,也沒有太強的,都是太監干政,死後又留下外戚的隱患
一直到桓、靈二帝,歷史遺留問題太多了,光靠中庸的皇帝支撐不下去了,所以民不聊生遍地起義,所以二人得了昏君的名號。(更何況這倆確實不行,兩次黨錮之亂就是發生在這兩朝。)

以上


和秦始皇相比,他不折騰!
和劉邦相比,他不流氓!
和王莽相比,他不拍腦袋!
和李世民相比,他愛他的兄弟!
和趙匡胤相比,他統一了中國!
和朱元璋相比,他不殺功臣!
他是劉秀,東漢的開國皇帝!!
題主說劉秀輕鬆贏得戰爭,在下實在不敢苟同。劉秀打了十二年的統一戰爭,艱苦卓絕的程度可見一斑。也許是三國時期群雄並起的事迹幾百年來不斷地被人們演義、傳誦後光芒太耀眼遮蓋了東漢的光輝吧。


東漢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其實很重要。東漢中後期承上啟下,是一個時代的結束(古典時期),也是另一個時代的開始(中古時期)。

1.經濟方面:東漢時期鐵質農具和牛耕進一步普及,而在西漢時牛耕僅存在於少數地方;出現了翻車等水利灌溉工具;東漢王景治理黃河,從此一直到宋朝黃河都沒有改過道;

2.政治方面:東漢中後期是中國從古典時期(秦漢)向中古時期(三國到唐末五代)的過度,世家大族逐漸在政治上佔據了主導地位,在此後一直到唐末的幾百年間在中國政治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皇權相對衰落。軍事上東漢以前主要是漢族征服外族,東漢以後則漸漸出現了外族征服漢族的現象。

3.文化上:儒學盛極而衰;東漢時期詩歌等文學體裁取得了巨大的發展,五言詩出現、成熟(古詩十九首),七言詩在東漢末年開始出現(曹丕的燕歌行是歷史上第一首七言詩。),詩歌開始成為佔主導地位的文學體裁;佛教傳入中國;
東漢時期是中國文化開始接受吸收外來文化(主要是佛教)的開始。隋唐時期的中國文化已經吸收了大量外來文化的成分,和秦漢時期的文化有很多不同之處了。

4.科技上:出現了中國第一本綜合性醫學著作《傷寒雜病論》;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種地動儀和渾天儀;蔡倫改進造紙術;

有不當的地方歡迎專業人士批評,也歡迎補充。


我拷貝這一段只想對照現實問題,如果少數民族地區的漢族得不到法律上的公平保護,在高考和公務員被少數民族加分打壓,那勢必會導致少數民族地區的漢族流出,動蕩地區的面積慢慢擴大,國家財力警力將持續緊張。如此用行政手段突出民族不同,只能與民族融合背道而馳,很多地方的軍警將得不到當地人民的支持,危險大大增加。

中國的歷史教育難度在於,太多,師生都累,太少,壓根就不知道如何從歷史中汲取教訓。

--------------------------------------------------------------------------------------------------------------------------


虞詡字升卿,陳國武平人也。祖父經,為郡縣獄吏,案法平允,務存寬恕,每冬月上其狀,恆流涕隨之。嘗稱曰:「東海於公高為里門,而其子定國卒至丞相。吾決獄六十年矣,雖不及於公其庶幾乎!子孫何必不為九卿邪?」故字詡曰升卿。詡年十二,能通《尚書》。早孤,孝養祖母。縣舉順孫,國相奇之,欲以為吏。詡辭曰:「祖母九十,非詡不養。」相乃止。後祖母終,服闋,辟太尉李府,拜郎中。永初四年,羌胡反亂,殘破並,涼,大將軍鄧騭以軍役方費,事不相贍,欲棄涼州,并力北邊乃會公卿集議。騭曰:「譬若衣敗,壞一以相補,猶有所完。若不如此,將兩無所保。」議者咸同詡聞之,乃說李曰:「竊聞公卿定策當棄涼州,求之愚心,未見其便。先帝開拓土宇,句力勞後定而今憚小費,舉而棄之。涼州既棄,即以三輔為塞;三輔為塞,則園陵單外。此不可之甚者也。諺曰:『關西出將,關東出相』。觀其習兵壯勇,實過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據三輔,為心腹之害者,以涼州在後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鋒執銳,無反顧之心者。為臣屬於漢故也。若棄其境域,徙其人庶,安土重遷,必生異志。如使豪雄相聚,席捲而東,雖賁、育為卒,太公為將,猶恐不足當御。議者喻以補衣猶有所完,詡恐其疽食侵淫而無限極,棄之非計。」曰:「吾意不及此。微子之言,幾敗國事。然則計當安出?詡曰:「今涼土擾動,人情不安,竊憂卒然有非常之變。誠宜令四府九卿,各闢彼州數人,其牧守令長子弟皆除為冗官,外以勸厲,答其功勤,內以拘致,防其邪計。」善其言,更集四府,皆從詡議。


公元110年(永初四年),羌胡作亂,蹂躪並、涼二州,大將軍鄧騭認為軍情緊急,不能兼顧,想要放棄涼州,集中力量對付北邊。於是召集公卿商議,鄧騭說:「這就好比衣服壞了,壞一件補另一件,還可以有一件完好的。如果不這樣,將是兩無所保。」眾人都附和他的意見。[5]

虞詡聽聞後對張禹說:「據說眾人決定放棄涼州,在我看來,這不合適。先帝開闢疆土,辛辛苦苦,現在怕費事,丟掉它。涼州既然丟了,那三輔就算邊塞了,三輔作了邊塞,那祖宗的園陵墳墓,就在界外了,這是萬萬不行的。俗話說:『關西出相,關東出將』,涼州習兵練勇,超過它州。現在羌胡之所以不敢入侵三輔的原因,就是因為涼州在他的後方,是他的心腹之患啊!涼州百姓拿起武器,保衛涼州,毫無反顧之心,因為涼州是大漢的啊!如果放棄它,遷走百姓,人民安於故土,不願遷徙,這樣一定會發生變故。假使英雄豪傑集合起來,乘勢東來,就是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太公那樣的將領,還恐怕抵當不住。議論的人認為補衣還有剩完好的作比方,我看就像疽的潰爛,越爛越寬,沒有停止。放棄涼州不是好的計策。」張禹說:「我沒有想到這點,如果不是你,幾乎壞了國家大事。那麼你有什麼好計策呢?」虞詡說:「現在涼州騷動,人情不安,我擔心發生突然事變。應該下令四府九卿,各推舉所屬州數人,對牧守令的子弟,都授予散官,表面上是獎勵他們的功勛,實際上監視他們,防止他們作亂。」張禹很贊同他的觀點,命令四府都照虞詡之計辦事。於是下令徵召兩州的豪傑為掾屬,授任牧守長吏的子弟為郎官,來安慰他們。


同年,羌人入侵武都郡,鄧太后聽說虞詡有將帥的韜略,於是任命他為武都太守。數千羌軍在陳倉的崤谷攔截虞詡。虞詡得知後,立即下令部隊停止前進,宣稱:「我已上書請求援兵,等援兵到後,再動身出發。」羌軍聽說以後,便分頭前往鄰縣劫掠。虞詡乘羌軍兵力分散的機會,日夜兼程行進了一百餘里。他讓官兵每人各作兩個灶,以後每日增加一倍。於是羌軍不敢逼近。有人問虞詡:「以前孫臏使用過減灶計,而您卻增加灶的數量;兵法說每日行軍不超過三十里,以保持體力,防備不測,而您如今卻每天行軍將近二百里,這是什麼道理?」虞詡說:「敵軍兵多,我軍兵少,走慢了容易被追上,走快了對方便不能測知我軍的底細。敵軍見我軍的灶數日益增多,必定以為郡兵已來接應。我軍人數既多,行動又快,敵軍必然不敢追趕。孫臏有意向敵人示弱,我現在有意向敵人示強,這是由於形勢不同的緣故。」[10]

虞詡到達郡府後,兵員不足三千人,而羌軍有一萬多人,圍攻赤亭達數十日。虞詡便向部隊下令,不許使用強弩,只許暗中使用小弩。羌人誤認為漢軍弓弩力量微弱,射不到自己,便集中兵力猛烈進攻。於是虞詡命令每二十隻強弩集中射一個敵人,射無不中。羌軍大為震恐,紛紛退下。虞詡乘勝出城奮戰,殺傷眾多敵人。次日,他集合全部軍隊,命令他們先從東門出城,再從北門入城,然後改換服裝,往返多次。羌人不知城中有多少漢軍,於是更加驚恐不安。虞詡估計羌軍將要撤走,就秘密派遣五百餘人在河道的淺水處設下埋伏,守住羌軍的逃路。羌軍果然大舉奔逃,漢軍乘機突襲,大敗羌軍,殺敵擒虜數量極多,羌軍從此潰敗離散。[11]

之後虞詡查看研究地形,修建了一百八十處營堡,並招迴流亡的百姓,賑濟貧民,開通水路運輸。虞詡剛到任時,谷價每石一千錢,鹽價每石八千錢,僅存戶口一萬三千戶。等到他在任三年之後,米價每石八十錢,鹽價每石四百錢,居民也增加到四萬多戶。人人富足,家家豐裕,從此一郡平安。


沒有平庸的時代。要有,那也是小時代。


東漢前期是司馬光最為推崇的時代。
司馬光這麼說,「自三代既亡,風化之美,未若有東漢之盛者也」。
東漢名士比較多,比如
嚴子陵,釣魚的那位,
梁鴻,舉案齊眉的那位,
趙壹、刺世疾邪的那位,
陳蕃,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那位,
陳元方、陳季方兄弟,就是難兄難弟那對兄弟,
等等。
東漢末年,就是三國時代,還有一堆人傑。

當時有這麼件事情,你可以想像一下。
有這麼個人,叫黃憲,這個人沒幹什麼大事,但是據說十分有風度,不是那種迷女人的,而是專門迷名士的。資治通鑒這麼說

憲世貧賤,父為牛醫。潁川荀淑(荀彧祖父)至慎陽,遇憲於逆旅,時年十四;淑辣然異之,揖與語,移日不能去,謂憲曰:「子,吾之師表也。」既而前至袁閬所,未及勞問,逆曰:「子國有顏子,寧識之乎?」閬曰:「見吾叔度邪?」是時同郡戴良,才高倨傲,而見憲未嘗不正容,及歸,罔然若有失也。其母問曰:「汝復從牛醫兒來邪?」對曰:「良不見叔度,自以為無不及;既睹其人,則瞻之在前,忽焉在後,固難得而測矣。」陳蕃及同郡周舉常相謂曰:「時月之間不見黃生,則鄙吝之萌復存乎心矣。」太原郭泰,少游汝南,先過袁閬,不宿而退;進,往從憲,累日方還。或以問泰,曰:「奉高(袁閬字奉高)之器,譬諸氿濫,雖清而易挹。叔度(黃憲字叔度)汪汪若千頃陂,澄之不清,淆之不濁,不可量也。」

當代人就差不多把他比作孔子和顏回了,後代這樣的人極少見。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


劉秀,比穿越男主還有光環的人啊!
班定遠~~國士無雙的人物啊。
三國,中華歷史最慘烈的篇章啊,三國打完才是真正的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啊。
有了傷寒雜病論和金貴要略,中華民族才死不絕的啊!
造紙術這種改變人類文明的東西就是那個時代被發明的。
中華文明~~~能幾千年保持到現在,東漢功不可沒。


首先東漢是典型的豪強政治,這點在中國古代史還是比較特殊的。其次東漢除了光武帝,庄帝外繼位年齡都在十八歲以下,甚至一歲左右都有。換句話說國家的權力長期不在皇帝手中,中國古代權力是一個金字塔結構,最高一層只有皇帝一人。而第二層,第三層卻有很多人.從一個旁觀者看熱鬧的角度來說,你是願意看一個人耍呢?還是一群人呢?至於具體的史我就不舉了,上邊已經說得不少了,真正有趣的還是需要自己去尋找的,特別推薦一本書——《後漢演義》(民國蔡東藩著),這本書類似三國演義,但真實度非常高,而且可讀性比一些經典的史籍要高的多,如果想輕鬆,有趣地了解東漢實在是上上選。


好多人看歷史就是看熱鬧啊。在他們眼裡歷史就是評書演義,就是《隋唐英雄傳》《楊家將》。不是東漢平淡,而是沒有東漢題材的膾炙人口的評書戲曲電視劇啊。
————————————
東漢時期宦官外戚輪流掌權可是寫宮斗大戲的好材料哦——呵呵,開個玩笑。


我覺得東漢應該不能被稱作「封建」王朝了,「封建」即「封邦建國」,在秦行縣制之後就可以說走到歷史的盡頭,在西漢初年有過一段復辟,武帝推恩令之後,估計西漢也不能稱之為「封建」國家了。


如果嫌東漢平淡的話那麼其實東漢開始的一百多年都是在等cd,到東漢末年終於開大招了。


怎麼沒人說耿恭啊,此乃我大漢鐵血真漢子


中國這麼大的一個地方,如果說幾十年上百年沒有發生什麼大的事情。不是沒可能,但是一定是很罕見的。

另外,就是題主所說的大事,不知道您怎麼定義。比方說,98年大洪水,76年唐山大地震,512汶川大地震。這固然是相當大的事情。很多人罹難,無法估量的損失,等等。不過幾千年來這樣的事情多了,記住的有多少。就算現在,汶川地震留下的傷痕,不論是川人還是全國人民,絕大多數也恢復了樂觀,充實的生活。數十數百年後,能記得這次災難的恐怕也沒有多少了。所以,我姑且認為題主所謂的「大事」,是例如大戰、明君、著名昏君、偉大思想/思想家這樣的。

軍事方面,題主已經說了班超戰西域,竇憲征匈奴。我再補充一個好了。

馬鐙,最早出土的文武是東漢時期的,如圖


存於山西省博物館

馬鐙的發明,對於騎兵在冷兵器時代的作用,多大我就不說了。

政治方面:有傳說中的明章之治。至於有多治就不知道了。就是稅收上漲,戶口增多這樣。另外。世家大族形成於此時。對魏晉南北朝,乃至隋唐的世族階級產生的是根源性的影響。
不過東漢中期以後,政治是相當混亂,有一種說法是:當時執政的都是婦女兒童殘疾人(皇后,小皇帝,宦官),外戚與宦官相替把持朝政。

科技方面,不多說,地震儀,渾天儀,造紙,傷寒雜病論。

宗教方面,漢明帝時期佛教正式傳入中國,明帝建了洛陽白馬寺。此後數百年,洛陽成為中國佛教中心。
後期,五斗米教成立。成為中國第一個真正的本土宗教。

以上是我對東漢大事的不完全總結。歡迎朋友們補充。
------------------------------------------
如果說,古代一定有平淡的時期。我首先能想起來的,是西周時期國人暴動之前(-1046成立至-841共和),不過理性想想,那或許是因為時間太早,記錄的少。此外,這麼大的國家,沒有多少時候是無聊的。


怎麼可能?我只簡單說兩點。
一看班超如何經營西域,就已經是可以拍成電視劇的傳奇了好吧。在《草原帝國》裡面法國人勒內·格魯塞就對此人著了不少筆墨。這裡面太有故事了。
此外,題主你要知道,我們說的三國前期,包括赤壁大戰,其實都還在東漢,那會兒東漢還沒有滅亡,東漢要忘掉也得等到曹丕篡漢啊。你想想三國前期多少英雄豪傑的故事,多少傳奇?!

唉,本來不想再多說什麼,還是想對題主多說一句,咱們混知乎的雖然讀歷史不用讀到馬親王、張公子或者汗青那個水平,但是在上知乎問問題之前還是得多想想歷史是不是你說的這麼回事啊。


班定遠萬里封侯的故事還不夠傳奇嗎……


清議與黨錮之禍

隨便翻了翻竟然沒發現有人寫這個


東漢可不平淡,主要是前後兩個時代太耀眼了

劉秀的開國蘑式幾乎是歷朝歷代中最理想的(當然其實應該算中興,不是開國)

班超重新控制西域,還與中亞的地區強國打過

北匈奴被徹底逐出東方

東西方交流密切,思想、文化開始大發展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陰差陽錯地參與、見證大歷史的小人物?
有沒有一些冷門有趣但又深刻的歷史故事?

TAG:政治 | 歷史觀 | 歷史人物 | 東漢 | 歷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