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上的像裂紋一樣的深色條紋是什麼?

它是怎麼形成的?對行車安全有影響嗎?


謝邀。
目測這是瀝青路面輕微開裂後公路養護部門灌塗的乳化瀝青之類的東西,可以防止雨水等通過裂縫滲入下面的結構層導致進一步的結構破壞,也讓路面恢復平整防止車輛顛簸。
施工現場:


至於裂縫本身的形成原因,就比較專業了,分析這個的論文一大堆(可憐搞路這個專業的,能研究的方向太少,轉來轉去就只有那幾樣),大致分為荷載裂縫和非荷載裂縫。荷載型裂縫主要是由於行車荷載作用而產生的疲勞裂縫。非荷載型裂縫,主要是由瀝青面層自身產生的溫縮裂縫和由基層材料產生的收縮裂縫。如果剛修好1、2年的路面出現開裂,應該說和材料質量和施工質量、超載車多是有關係的。
圖中的破壞程度和處理情況對行車安全沒什麼大影響,最多沒弄平整輕微顛簸一下。

~~~~~~~~~~~~~~~~~~~~~~
8.18補充
看到有人將橫縫歸結於「一般為半剛性基層反射」,實在是誤導大家,半剛性基層雖然在我國佔據了90%以上高級路面的江山,但是國外很少用其來直接作基層,一般是用來作路基的加強,在其上面和瀝青面層之間一般都有柔性基層作為過渡,若橫向裂縫「一般」為基層反射裂縫,那麼這些國家就不存在橫縫問題了?再次說明瀝青路面裂縫形成原因很多,基層反射裂縫只是其中之一,只是非荷載裂縫中的一種,即便是非荷載裂縫中,瀝青本身的低溫性能、水毀等也是形成裂縫的諸多原因,否則,就不會有那麼多添加劑、改性劑了。僅僅是全部介紹一下裂縫成因,起碼是一篇小論文。業內的恐怕不會在知乎上找這麼基礎的資料,這種太專業的資料對業外人士也沒什麼作用,而且在網上一搜一大把,有興趣的可以自己找,真的不是什麼好了不起需要「多讀點書」才能搞明白的問題。

我國瀝青路面設計理論有一定局限性,多層彈性理論下怎麼算都還是傾向於強基薄面,06規範出來前很多專家都承認,我本以為會有顛覆性的改變,結果規範出來,僅僅是對各級公路瀝青層最小厚度做了調整,增加了柔性基層的概念,但是計算結果還是和實際情況有出入,按計算方法,半剛性基層越強、越厚、路面彎沉越小就越耐用。但事實並非如此,所以這也是我國瀝青路面常常不到設計年限就需要大修的原因之一,因為和施工質量、超載問題混在一起,似乎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目前國外大量是採用柔性基層,美國和德國有些所謂「永久路面」有7、80公分的瀝青基層,他們的裂縫就不是「半剛性基層反射裂縫」能解釋的了。


對於橫縫和縱縫的修補,過去採用的是大茶壺灌瀝青,美觀大打折扣,現在是用專業的開槽灌縫機,灌縫過後幾個月就看不出那麼明顯了。
橫縫一般是由熱脹冷縮引起的,在南方溫差小的地方相對少一些,北方無論高速還是一級二級甚至更低等級的瀝青路面這是一種非常常見的問題,現在最佳解決方案就是灌縫。
縱縫一般都是由於路基整體沉降不均或者路基填料不均勻引起的,部分是由於車道輕重載程度不均引起的。
其實在公路建設上,橫縫問題就不是問題,只是影響美觀,不影響行車。縱縫證明路基質量有問題,或者說設計者沒考慮全產生縱縫的原因,但總體上縱縫是影響路面的使用壽命的。
還有一種就是老舊的路面上橫縫縱縫遍地,通常我們叫蜘蛛網裂,到這份上,路面就該大中修了,只是現在養護單位經費非常有限,只能繼續灌縫直到有足夠經費來對路面進行大中修。
感謝題主的提問,很難得有人關注這個問題。
答的比較淺顯,因為我不是搞養護的,僅從個人工作角度介紹一些基本常識,不周之處望同行指導,也望題主海涵。


瀝青路面(asphalt road-way/sheet-asphalt pavement)病害處理的一種吧
瀝青路面病害有:
1.裂縫類(橫向、縱向、網狀裂縫、龜裂)
2.變形類(車轍、波浪、擁抱等)
3.其他表面損害類(泛油、麻面、集料鬆散、啃邊、坑槽)
為了答題方便,先跳過病害成因

題主所說的應該是對裂縫類的防治
1.對於較小的橫縫、縱縫,一般灌入熱瀝青材料封閉處理。
2.對於較寬裂縫,用填塞瀝青混合料方法處理。
3.對於大面積的龜裂、網裂採用加鋪封層和瀝青表明處治(seal coat)。嚴重的路段補強或徹底翻修。

另外,大面積龜裂意味道路壽命(服務期內所承受反覆作用荷載次數,高速公路在10的7次方數量級)即將終結。


It』s time to reveal the answer~

啊嘞...先簡明扼要地的做一下道路建築材料這方面的科普,就可以更好的拋磚引玉了

中國的高速公路是按照交通部「7918工程規劃網」進行建設的(如下圖),由7條首都放射線(紅色線條)、9條南北縱線(藍色線條)和18條東西橫線(綠色線條)組成,簡稱為「7918」網。

引述這個背景呢就是想強調咱們國家高速發展之迅猛,雖然分布微不均勻,但是總里程已經超過10萬公里了(至於是不是為了趕超美國的8.4還是8.5萬這個數據就不得而知了)

引述這個背景呢就是想強調咱們國家高速發展之迅猛,雖然分布微不均勻,但是總里程已經超過10萬公里了(至於是不是為了趕超美國的8.4還是8.5萬這個數據就不得而知了)


在這麼注重高速公路建設的國家,在道路材料上也是做足了功課。高速公路普遍應用瀝青混合料作為面層鋪築材料。瀝青混合料的優點非常顯著,原材料是粘合作用的瀝青結合料、粗集料(即碎石礫石)、細集料(即細砂石)、填料(如礦粉)還有一些外添加劑(如減水劑和引氣劑),而這些材料中石頭、沙子什麼的貴么?材源極廣,所以不貴;細礦粉什麼的好找嗎?採礦場什麼的都可以低價回收,so 不貴;瀝青這種東東既可以從原油中提煉(提煉也有常減壓、氧化提煉多種工藝),也可以從煤啊、焦油啊、頁岩啊各種原料中乾餾得到的。

All to all !瀝青混合料第一個優點就是它並不昂貴;其次對於瀝青道路,其施工靈活性挺強的,可以採用全機械施工(攪拌→運輸→攤鋪→碾壓) 而且,瀝青路面施工後立刻就能全面開放並投入使用,換句話說,瀝青路修到哪,車就可以開到哪(相比之下,水泥混凝土則需要一定的養護齡期來提升其凝結強度,其不足就體現無遺了);


其他與本問題無關的優點就不提了...


作為道路建築材料的瀝青,也要從穩定性(高溫、低溫、水),耐老化能力、抗疲勞性能和抗滑性能等指標進行評估。(馬上進入LZ所問環節,略顯手忙腳亂呢..)

為了簡化這個解釋,姑且先回想一個常識:好比一支蠟燭,溫度高了,蠟燭會軟化變成流動狀態,這個時候它可以被塑造成各種各樣的形狀,但是溫度一旦降低,蠟燭就凝結成了你最終把它塑造的樣子。 瀝青材料具有膠結各材料的黏結性,同時也具有一定的流動性能,並且感溫性較大,非常容易受到溫度的影響。溫度過高時瀝青呈現粘稠液體狀態,例如熱拌瀝青HMA的拌合溫度控制在150~180℃,可充分發揮其流動性能,使攪拌操作易於進行。

瀝青成分中的飽和分和芳香分在-20℃時呈硬化石蠟狀,三個字形容——「嘎嘣兒脆」 瀝青中要控制這兩種成分不要超過限值,否則低溫時不僅易脆、且抗滑性、黏附性都會下降。


低溫主要以評價瀝青混合料的抗裂性為主,主要出現的道路病害現象有:裂痕、坑槽、唧漿(以圖的形式展示)

常見的裂紋有上圖所示的橫裂紋,還有網狀裂紋以及LZ所見得經修補的縱向裂紋

橫縫(垂直行車方向的裂縫)是溫度變化產生的內應力導致,縱縫(沿著行車方向)多是地基中不均勻沉降、填料不均勻、凍脹等因素造成的,破壞形式類似簡支梁的受彎破壞。上圖中展示有對縱縫的養護,過去採用的是大茶壺灌瀝青,美觀大打折扣,現在是用專業的開槽灌縫機,使養護瀝青結合料沿著縫隙延伸到裂縫最深處,逐漸填滿,起到二次膠結作用。

在公路建設上,橫縫問題就不是問題,只是影響美觀,不影響行車。縱縫證明路基質量有問題,或者說設計者沒考慮全產生縱縫的原因,但總體上縱縫是影響路面的使用壽命的。

對於氣溫普遍較低且低溫持續時間長的,比如我國北方地區,修建高速或者瀝青公路時應選用軟化點較高、黏稠度較低、針入度較大的瀝青。


在高溫時,瀝青變軟(回想蠟燭模型),可塑性提高,對於急剎車、轉彎、爬陡坡、停車發動車出現頻率較高的場所,應該採用黏稠度較高,瀝青標號較小(瀝青標號是用針入度來劃分的 比如70#瀝青 是指針入度在60~80之間的瀝青,以此類批。)的材料。否則會出現顯著的高溫變形,常見的道路病害比如:車轍、擁包、搓板

可能會有人問,車轍危害怎麼這麼嚴重?施工時難道都不考慮這些變形嗎?難道設計者沒有選對合適的材料? no no no,講到車轍這種國內最常見的公路病害,就應該追根溯源,把最直接導致它的外因刨出來——渠化交通

渠化交通就是採用諸如道路標線、交通設施、交通島等方式,將車流、人流引入規定的行駛道路上,使人車分流、車車分流,達到各行其道互不影響的交通組織方法。通過渠化交通的組織,行人減少與車流的衝突機會,非機動車與機動車、上下行車流都能分開行駛。這種交通組織形式的優點尤其在交叉口附近最為突出。如下圖這個平面交叉口,從行人角度分析,四個安全島無形地時左右轉車流和直行車流分開,各走各的,行人過斑馬線時只用觀察所屬車道,降低了過馬路壓力和風險。其他優點不一一列舉,總之就是渠化交通是減少交叉口衝突點最有效的方式...B ! U ! T !

But..渠化交通帶來好處的同時,由於固定了每一股車流的軌跡和走向,就給道路造成了更大了承載負擔。這就如同用一支筆反覆沿著一條軌跡線在紙上來回劃,紙會很快就在划過的地方裂開是一個道理。道路在這種小於其極限荷載的反覆作用下,喪失其結構功能,That is called 「疲勞」。而道路能夠承受這種反覆荷載的次數稱之為道路的壽命。

這就能解釋,為什麼設計者考慮到地區氣候因素並採用相應的合適材料,仍會出現類似車轍這種不可恢復變形。這不正如魯迅那句話嗎—— 「這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後附一張圖,方便各位理解渠化交通對道路的影響效果


一般為路面灌縫、貼縫後與原路面顏色不一致造成的。

不同意有些答主說肯定是施工造成的。

裂縫的產生:

①我國路面多採用半剛性基層,基層材料不可避免的會出現干縮、溫鎖等情況,又不像橋面可以採用預應力來想辦法解決。設計標準、經濟因素、歷史原因造成了會出現有規律的橫向裂縫。

②半填半挖路基、道路拓寬等會造成壓實度不一致產生不均勻沉降、施工、設計等不能完美的契合所有施工面上,肯定會產生不同程度的縱向裂縫。

③當然還有施工、設計、運營管理等環節因素造成的,看下極端情況如下

顏色的不同:

①灌縫、貼縫的顏色基本近黑色,可以認為是單一顏色,但是路面顏色由瀝青、集料、路面污染源等組成,老化的瀝青膜會缺失、不同的石料逐漸會顯現不同的顏色,裂縫的處理肯定同原路面不同。

黑色的條紋是什麼?

灌縫:

①開槽灌縫、分為採用國家標準灌封膠、非標產品普通瀝青、改性瀝青、硅酮膠等。

②不開槽灌縫、分為採用國家標準灌封膠、乳化瀝青、非標產品普通瀝青、改性瀝青、硅酮膠等。

貼縫:

①貼縫膠、符合及不符合行業標準的貼縫膠;

②濫竽充數的抗裂貼、防水卷材等。


灌縫修補



這樣的?

這樣的?


公路由於熱漲冷縮導致的油麵層開裂,所以在春季時需要進行灌縫處理。裂縫有橫縫和縱縫,北方地區由於冬夏溫差大,裂縫很難避免,達到一定寬度時還要填補細沙石,面積足夠大的話要整體切割,按修補坑槽處理。溫差大的地區,大多會遇到這種情況,但開裂寬度差異較大。譬如鄂爾多斯地區,由於地表以下基本全部為細沙,所以冬季過後開裂情況要比其他地區更好。


瀝青路面產生病害採用乳化瀝青灌縫處理。


看了這麼久知乎終於能插兩句了,你那個圖就是瀝青開裂灌縫造成的,原因嘛很多,樓上也說了很多,我個人覺得主要原因就是施工質量問題,油路開裂主要就是基礎問題,底子耙了沉降了,車一碾肯定要爛噻,爛了就灌瀝青也可能是油膏補起就是了


推薦閱讀:

TAG:交通 | 公路 | 行車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