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生產力的進步是井田制崩潰的根源?

各類著作都將鐵力牛耕出現後私田的大量開墾,公室的衰落作為井田制崩潰的原因,這兩者是怎樣聯繫起來的呢?


簡單說一說。
"井田"是上頭分給你的耕地,但是要注意,這地只是讓你耕種而已,土地所有權在周天子那裡。周天子分地給諸侯,諸侯分地給大夫,大夫分地給士,士分地給庶,一層一層地分,一層一層的幫著種,生產的糧食也是留夠自己的,剩下的一層一層上繳,即所謂"四封之內,莫非王土;食土之茅,莫非王臣。"(其實井田的具體組織形式,即"井"字作何解現已無考,不過可以確定的是,井田制是一種國家土地公有制形式。)
大家本來都是刀耕火種,各種農具都是木製的,只耕種這些"國家土地"還顯得力不從心呢。現在可好,科學家們突然製造了鐵器這種高科技含量的東西,用了鐵器農具的大眾紛紛表示,鐵器耕作,實在是又快又好!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使得更多的勞動力從國家土地"井田"中解放出來。
於是問題來了,諸侯們覺得,我又快又好的完成了國家土地的耕種任務,那麼多人閑下來了,而我這裡除了國家分配的耕地,還有更多的荒地沒有開發,這樣太浪費了!我何不把這些荒地都變成耕地呢,自己開發的,算是我的私有土地,又不用給周天子上稅,更何況糧食的多寡代表著一國的國力大小與戰鬥力強弱,糧食自然越多越好,何樂而不為!
本來,大家都是暗地裡干,後來因為周天子的地位越來越不值錢,禮崩樂壞,大家就越發明目張胆,私開土地的熱情越發高漲,私有土地越來越多,於是,各國紛紛出台法律法規,規範有關私有土地的各項政策,先有魯國的"初稅畝",後有齊國管仲改革時的"相地而衰(cuī)征"(齊魯地區是中國最早發明冶鐵術的地區),規定大家私有土地也要交稅,這也就表示承認了私有土地的合法化,土地私有制就這樣產生,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也隨之誕生。中國社會就開始向"封建社會"(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範疇的封建社會,即歷史階段五分法)演化,作為"奴隸社會"經濟基礎的"井田制"也隨之崩潰。

於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就有了這樣一句名言:生產力(比如鐵器)決定生產關係(比如井田制)。而我國的鄧公又補充了一下:科學技術(比如冶鐵術)是第一生產力。

謝邀。以上。


銅農具容易損壞,鐵的耐用,所以耕作土地實際增加了,分派來計算銅工具的官吏失業也去耕田了,自然不再需要嚴密服從如果損壞銅工具就被殺死懲罰的奴隸去耕作了,
印加帝國就如此井田,王田私人田並列,如果耕作順序有失誤一個官吏被殺死屍體掛在田裡面示眾


生產力的發展,在古代最重要的結果就是人口增加,生產力導致原有的父死子繼受到衝擊,新的人口需要分享土地,而周朝又出現長期不打大仗或一仗死太多人(喪六軍於漢水)的大起大落。同時貴族家庭等掌握資源的人群也人口增加,部分從傳統軍戶生活方式走向土地人口兼并。周朝原本每年重新分配土地,到了後期也取消了(羅馬共和國也是),根據金文記錄,東八軍在昭王之後已經沒有了記載,說明民兵軍事制度產生了變革。而隨著進入春秋戰國,內戰加劇,但又曠日持久,最終的解決辦法只能是進一步解放生產力,井田制也就進一步被衝擊,魏國等改為騎士小土地制度,齊國等重視商業發展僱傭兵,只有秦國發展了民兵制度,以賞罰分明的蒼頭小利引領民兵奮戰。秦國理論上也是類似井田的民兵制度,只是因為使用牛耕,田從正方形改為長方形和允許野人當兵而已。西周的井田制應該不涉及太多賞罰,也就是先給工資後工作的制度,容易偷懶,秦國的民兵制,賞罰分明,是先工作後給工資的制度。井田制這種需要基層官員打理分配的落後的制度必然會被腐敗和激烈的戰爭所淘汰,雖然唐朝明朝都又恢復了民兵制度,但是賞罰也不夠分明。
因為使用重犁深耕的牛耕而不是人耕,為了牛耕效率,田必須從正方形改為長方形而已。比如商鞅變法就是把三夫斷成兩商傾而已,《孫臏兵法》趙氏也不過是相鄰兩井的六夫斷成三趙頃而已,也不可能大變,毀壞重建路網,那工程量就大了
私田從原始社會就一直都有,所謂私田是家家面積均等的,反而是公有制的體現。公田原本是彌補國家各種雜費開支用的,不分給個人,但是大家都要出力維護。不論羅馬還是中國,奴隸貴族發家致富都是靠侵佔公田而不是私田,侵佔公田,然後讓自家奴隸耕種。奴隸社會,民族觀念很重的,而民族內是實行土地平均主義的,貴族只能在分配戰利品時玩貓膩,打著公田和國有奴隸的名義,中飽私囊
私田的大量開墾,是一個長期的錯誤。周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荒地名義上都是公田,份地才是私田。奴隸主以國家名義佔據這些荒地,讓民眾和自家奴隸耕種,並中飽私囊。之後才撕破了臉,公開佔有這些土地,把天子冊封的鐵卷丹書變成了買賣用的地契


這裡不牽扯到制度,就是生產力大發展,導致一個人可以耕作更多的土地,人口勞動力大量剩餘。於是直接管理土地的一線基層可以利用富餘勞動力開荒,擴大土地面積,提高糧食產量,增加人口,這些必然導致最底層的組織勢力越來越龐大。二與此同時公有的土地基本沒變或者及時增加也比不上基層增加的數量,於是力量發生了對調。這才是中央衰落,地方崛起的根本原因。與制度沒有一毛錢的管理。

制度的改革是為了把這種變化產生的力量納入管理統治範圍之內而已。


狹義的井田制,也就是八家共用一井而共耕田這種嚴格的定義,應該是不存在的,是秦漢之際那些復古派們的幻想而已(雖然多少有點依據)。

廣義的井田制,也就是公有土地制。它的崩潰就是生產力的發展的結果,它的崩潰是周王室衰落的原因。

首先說生產力發展,這包括兩方面,第一是鐵制工具等高效生產手段的普及,第二是人口的增加。這兩條都讓原本足夠耕種的公用土地不敷使用,只能擴張,也就是新開耕地。(但是要注意的是,新開土地,最早的動力是人口的增加而非工具的普及。有私田記載的時候還沒鐵具呢~)
而在這些新開耕地的地位沒有得到確認的時候,耕種者們很自然的將精力投向這些不需要上繳產物的新土地,而對公有土地的照料自然減少。於是得到甜頭的耕種者們更加努力的開墾新土地,惡性循環出現了。
各地諸侯們開始治理新開土地,象徵性的事件就是路過的初稅畝,也就是歷史上第一次按照佔有的土地面積徵收稅款。這意味著新開的私有土地成為合法的土地。
既然有了私有土地的稅款,各地諸侯們的底氣 越來越足,各地諸侯下面的大夫們的底氣也越來越足,所以,原本的王室-公室制度開始日漸崩潰。


根本原因,是人性的私慾導致井田制的沒落。

八塊私田一塊公田,其實公田的收成就相當於私田的田稅。在族小人心齊,耕作需要協同工作的時候,井田制就可行。但隨著生產力發展,一家兩三口就能完成耕作,合作耕種就沒有必要了。於是,大家都將精力放於私田精耕細作,而公田耕作則草草了事,從而導致公家收入大減,最終井田制沒落。

中國社會主義公有制時期也如此。土地公有,收成繳交公糧後,糧食按人口分配。不管你是努力耕作,還是偷懶耕作,糧食分配時也一分不少。於是,農民有逃避耕作的、有出工不出力的、有糟蹋糧食種苗的、有偷盜公有糧食的,生產效率低下,不一而足。井田制不過是十一稅,而社會主義初期的公糧、三超糧則是二分一稅。


一是鐵器提高了生產效率,很多荒地被開墾,這些田是不歸國家的。

二有私田了就不認真種公田了,這樣國家就損失了,不得不私有。這跟人民公社——分產到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道理是一樣的。

井田本身就是人人平均的份地和一起耕種的公田兩部分組成的,公田供養貴族脫產辦公。最後貴族利用奴隸耕種公田,把公田據為己有,並基於競爭壓力,被迫解放奴隸,改成為最早的地主。戰爭頻繁,職業軍人比例增加,而平民兵則因為生產力發展,由初期的十年三稅改為一年一稅,很多因此長期作戰耽誤農時破產淪為佃農。西周大貴族並沒有變為大地主,而是變為戰國的食稅多少石的國家官吏,反而到了西漢,復辟了西周貴族的食邑,從而落實了土地私有,才從外戚里逐漸形成大地主。實際上隋唐明都恢復了均田制


農牧產品將很快跟不上工業產品,工業生產力將很快遠遠大於農牧生產力。食用商品類的生產力將在近未來跟不上工業商品生產力。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經濟 | 中國 | 政治經濟學 | 春秋戰國(東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