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明為何不能像南宋一樣被承認為一個朝代,而只認為是一系列政權,主要是因為時間太短嗎?
南明本就是明朝的正統合法繼承,一如東晉繼承西晉,南宋繼承北宋。之所以在學界不被承認為一個正式朝代,固然有維持時間不夠長的緣故,而根本原因還是滿清二百多年荼毒學術,影響不曾消除所致。
論南明王朝的真相,被清朝君臣污衊貶低數百年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
南明安宗弘光帝(原福王)、紹宗隆武帝(原唐王)、昭宗永曆帝(原桂王)等,本身作為皇帝以下地位最尊貴的親王,並不同於劉秀劉備那種身份已是平民的宗室。
在光宗泰昌帝、熹宗天啟帝、毅宗崇禎帝這一脈帝系斷絕後,他們倫序繼統原是天經地義。一如東晉之於西晉,在長安城陷,司馬鄴被俘後,便由琅琊王、丞相司馬睿去承襲大統。
當時南明諸省治下的百官三軍與百姓,乃至投效大明的前闖軍前獻軍的將領,無不堅信弘光隆武永曆諸帝就是名正言順的大明天子,天經地義的神州之主。
給崇禎帝上「明思宗」「明毅宗」這些廟號的,正是南明弘光帝,而從來並不是宣布崇禎為亡國之君的滿清。
明朝真正終結時間,最遠可以一直划到1683年,台灣鄭克塽出降,監國寧靖王殉國,通常可以划到1662年,永曆帝殉國。
就如宋高宗的繼承合法性,與其說來自於被哲宗和徽宗兩次廢除的廢太后孟氏所立,倒不如說他是宋徽宗僅存沒被俘虜的皇子,方得三軍萬姓一致擁戴。
而崇禎帝殉國,其皇子全為俘虜且不知所蹤後,弘光帝本同樣也是按《大明祖訓》的倫序當立的第一順位繼承人,並不需要一份遺詔去確認。是東林復社一干人為一黨私利胡鬧,才搞出所謂「福潞之爭」,然終不能阻止其繼任,成為明朝各省擁戴的唯一合法君主。
隆武帝確是類似琅琊王司馬睿那樣的遠支親王,在弘光帝被俘,國家危難時以「國賴長君當立賢」被群臣擁立,其合法性也並不低於東晉繼承西晉,同樣得到當時南明各省三軍眾臣一致擁戴。收編湖廣二十萬闖軍,建立民族抗清統一戰線這樣的大手筆,就是在他任上實現。
隆武帝殉國後,永曆帝作為當時僅存的萬曆帝親孫,本是弘光帝之後依序當立的繼承人,和隆武帝的親弟弟紹武帝,各有法統依據,因此才一度各不相讓,兵戎相見,
很快清軍破廣州,紹武帝殉國,永曆帝同樣成為當時南明各地唯一擁戴的正統君主。被鄭成功等隆武帝舊部承認為正朔,並接受其封號了。
因此,南明的弘光——隆武——永曆這個統系是很清晰的,得到當時大明官民普遍承認的,除此外短暫的魯監國,後亦自去其號歸附之。 因此也並不存在「諸帝相爭不休,難以確定正統」的片面印象。南明之於明朝的合法正統繼承地位,也根本不用任何質疑。
所謂「明亡於崇禎」「明亡於李闖」,本來就是滿清及其漢奸臣子的一大歷史發明。 別忘記下一句就是「大清入關,為明報仇」。
這樣文武大臣們就可以理直氣壯地投靠滿清主子,還自欺欺人自己是在為故君報仇了。更重要的是,南明諸帝,就可以被滿清當局宣布為擅自稱帝的逆藩、反賊之列,而理直氣壯加以剿殺了。
可以比照南宋為例,宋朝歷史究竟寫到1276年臨安城陷,謝後和恭帝出降;還是寫到1279年崖山陸沉,陸秀夫背帝蹈海?這是個基本歷史常識。
甚至當時從忽必烈到張弘范等蒙元君臣,這些異族統治者及其幫凶,自己一樣認為南宋滅於崖山。
元相脫脫修《宋史》,不但兩幼帝列於宋帝本紀,且雲:
【世傑乃與蘇劉義斷維,以十餘舟奪港而去,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楊太后聞昺死,撫膺大慟曰:"我忍死艱關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爾,今無望矣!"遂赴海死,世傑葬之海濱,已而世傑亦自溺死。宋遂亡。】
當然,這也是因為蒙元以滅宋為自己的武功,並不在乎宋是亡於1276年還是1279年。
而滿清一口咬定明亡於李闖,自己為明復仇,是以「得國之正、莫過於本朝」,便一定要否定南明諸帝的合法性,所以個中差別,正是兩個異族王朝統治者不同政治需要造成的。
滿清煞費苦心修《明史》上百年,其要旨之一便在否定安宗、紹宗、昭宗三帝的正統合法性,清人但書三帝年號,往往是要掉腦袋的重罪。
直到持續百年的種種樁樁文字獄,殺得舉國文士膽戰心驚了,清帝弘曆才以勝利者之姿,貌似寬容大度地宣稱,繼續堅決否定隆武帝和永曆帝的同時,承認弘光帝可類比於南宋,讓明朝比他們之前宣稱的再延命一年,亦無不可,並妄想因為他做了這種自以為「客觀公正」的評價,其自撰《御批歷代通鑒輯覽》,便可非一世之書,可萬世之法。(這點@溫閣老已經解說得很明白了。)
同時大肆刪改所謂「字義觸礙者」,將滿清之前書籍的「胡虜「」夷狄「之類字樣儘可能刪減。
如李白《胡無人》改為《塞下曲》,【胡之腸,涉胡血,懸胡青天上,埋胡紫塞旁。胡無人,漢道昌。】改成【壯士投戈同歃血。策名丹霄上,揚威紫塞傍。武功成,漢道昌。】
岳飛之《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改成【壯志肯忘飛食肉,笑談欲灑盈腔血。】,凡此種種,不一而足。
幸喜滿清已亡,否則我們後人再不能看到李太白岳武穆的傳世經典,不知悉其本意,縱是在吃糠喝稀的所謂「盛世「下苟延殘喘,也不過是一群坐穩奴隸的可憐人了。
【文字獄不過是消極的一方面,積極的一面,則如欽定四庫全書,於漢人的著作,無不加以取捨,所取的書,凡有涉及金元之處者,又大加以修改,作為定本。
現在不說別的,單看雍正乾隆兩朝的對於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較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裡面,也曾經有過很有骨氣的人。】——魯迅《病後雜談之餘》
在弘曆死後不過百餘年,王朝覆滅,屍骨被掘,生前窮奢極欲,死後碎屍裂骨,為天下笑,正可謂此酋支使一干文娼,篡改我華夏經典、毀滅我華夏文華的報應。
及至滿清滅亡後,一幫滿清遺老修撰《清史稿》,以滿清官修史書《清實錄》《清國史》等為本,意欲以此書上接《二十四史》,為滿清一代之正史。因編撰時間倉促,編成後亦未詳加校對。是以他們在編撰叛臣《吳三桂傳》時,不慎露出馬腳:
【康熙元年,捷聞,詔進三桂親王,並命兼轄貴州。召愛星阿率師還。四月,三桂執由榔及其子,以弓弦絞殺之,送其母、妻詣京師,道自殺。定國尚往來邊上伺由榔消息,三桂令提督張勇將萬餘人戍普洱、元江為備。未幾,定國走死猛臘。三桂招其子嗣興,以千餘人降,明亡。】——《清史稿·吳三桂傳》
亦足可證明,其實滿清一方自己,排除欺瞞漢人的政治需要,內心依舊承認,直到永曆帝父子遇害,李定國病死,大明始亡。
畢竟滿清是距離今天最近的帝制王朝,又歷時百年之功,由官方主導學術,因此他們的許多觀點,一直遺毒至今,影響學界,何足為奇?
因此,我們今天就看到了同一類似歷史事實下的兩種不同標準,竟成公論:
「宋亡於1279,而非1276;明亡於1644,而非1662。」
如此也算咄咄怪事。何時方得撥亂反正,正本清源,依舊任重道遠。
ps:當然,如今亦有一些「明粉」自居者,把「君王死社稷」當做最高榮耀,嫌棄南明諸帝被虜寇生俘,丟了他們心目中大明朝的臉,是以亦堅決不承認南明是明朝,認定死得壯烈的崇禎帝才是最後一任漢人皇帝。因此寧願在這個話題下和滿清當局站同一邊,不肯正視歷史,這又是另一回事了。
因為清朝贏了,贏家想怎麼說就怎麼說了,所謂正統論就是這麼個東西而已。
且不說南明被滅了。南宋還在,金朝討論本朝的正統源流和五德屬性,1202年得出一個結論:大金滅宋,繼承了宋的正統,宋是火德,火生土,本朝為土德。那南邊兒那個政權是啥?是我們大金皇帝冊封宋朝後裔建的一個藩國。如果金之後把南宋滅了,再修一部截止到靖康的《宋史》,那南宋的「歷史地位」就等於北漢咯。除了在元代某些鄙視宋朝的漢兒官員眼裡之外,北漢有乜正統?
話說回來,其實清代官方史學還是願意承認一點兒南明的「合法性」的。且看1739年成書的清修《明史》南明官員列傳里的措辭:
吳甡傳:明年,行次南康,聞都城變。未幾,福王立於南京,赦還,復故秩。吏部尚書張慎言議 召用甡,為勛臣劉孔昭等所阻。國變後,久之,卒於家。
金光辰傳:
福王時,起故官,未 赴。國變,家居二十餘年卒。
許譽卿傳:
福王 立,起光祿卿,不赴。國變,薙髮為僧,久之卒。
華允誠傳:
後為福王驗封員外郎,十餘日即引疾歸。允誠踐履篤實,不慕榮達。延儒再召,遣人以京卿啗之,允誠拒不應。入南都,士英先 造請,亦不報謝。國變後,屏居墓田,不肯薙髮,與從孫尚濂駢斬於南京。
「國變」的字面意義則是國家發生大變,也就是改朝換代。《明史》里的國變大致有三個所指,第一個是建文自焚、永樂登基,第二個是北京陷落、崇禎朝廷滅亡,第三個是南京陷落、弘光朝廷滅亡。這些句子里都是第三個意思。否則《華允誠傳》里也不會有他在無錫老家因不剃髮被清兵逮捕的事了。事實上《明史》編纂的大方針雖然是不以南明三王為正統,但在細節處理上還是把弘光朝算在明朝以內的。否則「國」都亡了,還「變」個什麼勁呢?
乾隆帝自己是真認為弘光朝是明朝的最後一代的。1768年,乾隆學著他祖父康熙搞《御批通鑒綱目全書》的樣子,搞了一套《御批歷代通鑒輯覽》,也就是弘曆親批的中國簡明編年通史。(帝王御批史籍,淵源有自,至國朝太祖皇帝御批二十四史,聖學淵深,又出建州諸汗之上矣。漪歟盛哉!)編到明末1644年的時候,史官請示紀年要以順治元年為主,附註崇禎十七年。而在李自成攻陷北京的時候就寫「明亡」。乾隆大發議論:余曰:『不可』。夫「三編」之例,非述「續編」之例乎?「續編」於元順帝二十七年,即分注「明年」。元主「北奔」,而系以「元亡」,去至正二十八年為洪武元年。且自順帝十五年明祖起兵之後,於凡元政,即別書「元」以示異。雖臣各私其君之義也,而朕實鄙之!蓋以理責人者,先必以理自處;天下者,天下之天下,非一家之天下也。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居今之時,貶亡明而尊本朝如明之於元,其誰曰「不可」?然朕不為也。「通鑒輯覽」之書,非一時之書,乃萬世之書。於正統、偏安之系,必公必平;天命人心之向,必嚴必謹。且「正編」、「續編」既一正其自視尊大之陋習,而顧於本朝嬗代之際有所偏向,是不有恧於心而貽來世之譏乎?茲於甲申歲,仍命大書「崇禎十七年」、分書「順治元年」以別之。即李自成陷京師,亦不遽書「明亡」;而「福王弘光元年」,亦令分注於下。必俟次年福王於江寧被執,而後書「明亡」。夫福王設於江南能自立,未嘗不可為南北朝,如宋高宗之例也;而奈其日即慆淫,以致天命去而人心失。是非開創者欲究我兵威,而實守成者自失其神器也!若夫唐王、桂王,窮竄邊隅,苟延旦夕;此正與宋之帝昺,帝是同例,不可仍以正統屬之:用以示萬世守成之主恩、天命人心之難諶,凜凜乎、惴惴乎保祖宗所貽留,為臣民所系屬,而不敢謬恃書法之可有高下焉。庶幾朕纂「通鑒輯覽」之本意,不失「春秋」「大一統」之義乎!
乾隆說,弘光朝還是個南北朝的格局,可以算是延續了明的正統,和大清並列。至於唐王、桂王只是邊疆地區的流亡政權,不算數了。
有沒有道理呢?我自己是不認為這裡有什麼道理可言的。因為所謂正統論,雖然歷代有很多論說,但就結果而言,也不過是勝利者的文字遊戲罷了。歐陽修《新五代史》把遼國收在《四裔附錄》里,視為蠻夷,但是金人和元人就先後承認遼是一個正統王朝(金後來改認宋了,反正他贏了他任性)。因為宋滅不了遼,而遼金漢官的後裔可以影響元代官方史學。這種問題今人沒什麼爭論的意義。至於對明朝遺臣而言,恐怕也沒什麼意義,既然本國被敵人滅亡了,那麼多一年也好,少一年也罷,都是敵人施捨給你的,還有什麼好說呢?
當然,對於早早脫離抵抗隊伍、一心搞點名堂要證明自己苟活的意義的黃宗羲之流,就不一樣了。1 北宋滅亡後,金兵北歸,以為張邦昌可以作為傀儡,結果失敗。而明代北京淪陷後清軍一直深入。
2 北宋的軍隊大部分南下或西去陝西,而明朝軍隊主力或投降或被農民軍消耗殆盡。
3 北宋滅亡後,南宋初期各地也發生了叛亂,官軍有能力迅速剿滅。而南明武裝這時候戰鬥部隊里,只剩下招安部隊和流氓武裝了。
4 金國當時撤回是因為後方蒙古力量崛起,遼國殘餘還在蒙古西部。清軍在南下前已經完全解決了蒙古問題。林丹汗已經被消滅。
補充@劉三叔 的回答。
一、持續時間。
南宋:152年(1127-1279)
南明:39年(1644-1683)其中後22年(1661-1683)並未擁立朱姓皇帝或監國,僅為沿用永曆年號的明鄭(鄭成功的兒子鄭經和孫子鄭克塽一系)政權。
二、疆域。
南宋:直至1267年襄陽城破,在之前的140年里基本保持疆域完整,並有數次反攻,曾收復部分北宋失地。
南明:隔江而治得半壁江山只保持了不到一年半就丟失了一半,六年後只剩三分之一,十四年後只剩五分之一,十五年後僅剩台灣一島。
三、政權更替。
南宋:歷任九帝,均為趙姓
南明:勉勉強強算是經歷四帝,弄出了一大堆皇帝謚號,但多為追謚(主要是繼任者為了填齊自己的族譜用的),而且後二十年只是在台灣的鄭氏政權沿用明永曆年號而已。
時間長短不是絕對的,否則秦朝要哭瞎了。
一是因為南宋基本還是穩定在杭州,最後亡國跳海也就在廣東;南明基本一路逃亡,最後還跑去了緬甸。南明算一個獨立王朝,也得緬甸答應吧。
二是南明如果算一個朝代,那南唐怎麼就併入五代十國了呢?
三是朝鮮都一直用崇禎年號,不單單國內史官,國際友人也認為明朝到崇禎止。
四是南宋還是有岳飛,文天祥這樣的忠臣良將,南明就悲慘多了,史可法有忠心但真不算有能力,還有錢謙益這樣的人,水太冷……
最後,南明沒有明君能臣良將,一直居無定所,還沒撐多久;南宋可是熬死了滅了北宋的金朝。南明真的和南宋沒有任何可比性,和南唐比都不如,好歹李煜還會寫個小曲吧
一個朝代首先是一個穩定的政權。
一個穩定的政權必須有幾大特點:
一定大小的領土,一定數量的人民,一個相對穩定的行政系統與相對穩定的財政收入來源,必要的維持國家穩定的國防系統。
南明有幾條佔到了?
不說領土完整與群眾基礎,唐桂之爭,表現了行政系統的分裂與脆弱;始終沒法站穩腳跟,國防系統孱弱。
中國曆朝都是如此,哪怕南北兩宋時期漢族與少數民族政權平行,哪怕三國鼎立,各個政權基本保持了穩定。
反觀五代十國與南北朝,政權內外的互相攻扞帶來的是政權的迅速更迭,不能說穩定。
攘外必先安內,這句話有時候還是有道理的。
對排名第一的孔老師的答案不以為然,
皇太極還沒入關就稱帝,建立清朝了。
如果清朝要等崇禎的死才算合法的話,
豈不是順治才算第一個清朝皇帝?
那努爾哈赤又放到哪裡了?
說白了,那中間交叉的地方,
一個想往上推,一個想往後延。
只能說是明末清初版的一中各表,
後來的按照這樣的紀元方式,
一方面是因為清史流傳度比那些南明的史書流傳度廣,當然也有文字獄的影響,
但我覺得更多的是一種約定俗成吧。
台灣現在不也是尊民國的正朔,講民國百年么?
那台灣鄭氏尊南明的正朔,明明堅持到了永曆三十七年,怎麼就不承認人家了呢?
因為我大清才是中華正統,君不見現代漢語詞典附錄的歷史朝代年表裡邊我大清太祖太宗赫然在列嗎,雖然太祖只稱汗沒有稱帝,雖然那時候明朝還沒滅亡,但卻赫然已成為正朔所在了,相反你看看前朝,曹操是個有實無名的開國皇帝了吧,但是年表是從曹丕開始算的,同樣還有司馬昭什麼的,根本就沒登記在內,而元朝卻不是從世祖開始計算,什麼鐵木真、窩闊台、硅油、奶媽真皇后、還迷失皇后都赫然在列,可見在我朝正統史觀里,大清大元是第一等的朝代,不管開國領導人地盤多大職稱叫做大汗還是叫做皇帝,都是正朔所在,漢人就不行了,追封的不算,地盤小的也不算,被我大清視為偽政權的更是堅決不能算了。
因為南明一直在逐漸萎縮,沒有形成穩定的勢力範圍,而南宋和北方政權是有明確邊界的。
如各位大神所說,一個是正朔問題,在清軍入關以前,他們自稱為後金,與明朝不斷征戰。這個時候他們還是一個政權。但是清軍入關以後,代替了明朝,這個時候改國號為清。他成了正統。所以清政府厚葬朱由檢,殲滅流寇聲稱為崇禎報仇。而南明雖然聲稱是明朝正統,但勢力不斷弱化。
第二個,就是我們對朝代和政權的概念的理解。我就不列舉詞典里的話了,加點自己的理解,諸君看看就是了。所謂朝代,必須能代表一個時代或者表現一個時代特徵,所以統一時有統一的朝代,而分裂的時候還有個五胡十六國這麼一個大的稱謂。清軍入關以後一支獨大,流寇被他吊著大,南明被他追著打。他毫無疑問的是可以代表那個時代,統一隻是時間問題。而我們來看看可愛的南明是什麼樣的。逃到南方以後,暫時性的建立了套官僚機構,重新確立了個皇帝作為元首。可是,內部政權奪利,黨爭不斷,實質性的惠民政策寥寥。軍事上節節敗退,雖然有李定國等堅定的抗清分子的努力抗爭,但還有孫可望等實力派來補刀,南明無法節制,全局上的勢力範圍仍在不斷縮小,最後被逼到緬甸。南明,政治上無所作為,內部昏暗無能,軍事軟弱無力。他沒有作為朝代的資格。
第三,做個縱向比較。歷史上東晉,南宋雖然也是偏暗一隅,但是他們仍然能擋住北方勢力的鐵蹄,固守了很長一段時間,與北方勢力戰略相持,在內部也頗有建樹。加上他們是漢民族的政權,所以能冠之以朝代。即便是三國,五代十國,南北朝等等,那些國家因為沒有能互相吞併,所以以他們所處的時代特徵來代表。但是,我們親愛的南明實在是不給力啊。清軍入關後才多久就被滅了?依靠著軍隊實力派而存在著,都沒有拿得出手的中央主力軍隊。而且就政權上來說,它連後來的太平天國都不如。他怎麼來被承認是一個朝代??沒有個相對穩定的時期。對於南明,我所知不多,實在是看到這個標題,忍不住說兩句,說的也比較雜亂。
南明政權很難說是個完整的政權,其本身的存在也是象徵性意義居多,給人一種「我大明還沒藥丸」的假象。南宋東晉雖然是偏安一隅,但是起碼政權機構是完整的,沒有滿世界流竄,沒有四分五裂,沒有一大幫王爺危難關頭搶皇位,沒有被打得崩盤。而且人家還是在歷史舞台上唱主角,說句皇漢和明棍們不願意聽的話,中國歷史上短暫存在的小政權海了,南明不過是其中一個而已。
所以結論就是:清朝不承認南明固然是個原因,但是南明本身戰五渣才主要原因,要是南明真能割據個百八十年,清朝承不承認都是沒有意義的。
參考北元。。。
高票答主說的都太複雜了,個人私以為並未切中要害。
您要知道,所謂西漢東漢,西晉東晉,北宋南宋,明和南明,都是後世給加的名字,當時的客觀歷史上,只有漢,晉,宋,明這些國號。客觀歷史,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注意這個篡字,證明當時的人並不認為漢朝就此結束),綠林赤眉起義,都是漢帝國內戰,光武帝只是收拾了局面,重新恢復中央權威,並不是我們現在所認為的,西漢滅亡了,光武帝通過戰爭建立了東漢。客觀歷史哪怕晉趴在南方半壁,也是戰爭失敗朝廷丟掉了北方領土,也是繼承了晉朝正朔和體制的晉朝政權,同理還有南北宋,明和南明。沖客觀歷史上他們都沒有區別。
但是為何沒有像您問的一樣,東漢東晉南宋都被當作一個獨立的朝代而南明沒有?唯一的答案是,東漢,東晉,南宋這些政權存在的時間,跟西漢西晉北宋存在的時間基本是一樣長的,對於如此長時間的一個政權,發生了太多的政策改變,體制優化,經濟發展,社會結構和思想的發展,所以有必要把他們單獨拉出來進行研究,不能和王朝的前半葉一概而論了已經。但是南明的時間太短了,基本就是打了幾十年就完蛋了,沒有涉及到什麼發展和變革。
但是如一個答主所言,台灣的明鄭政權,實際上仍然是明朝國號,用永曆皇帝年號,寧靖王監國,本質上講他就是明朝的政權延續,因為存在時間長,也就被當作一個政權和朝代來對待了啊。。。
南宋可是能完全控制所有領土的,南明能完全控制的領土有多少?
看了各位的答案,我總結一下:
第一,時間太短。
正如楊楠所說「南宋:152年(1127-1279)
南明:39年(1644-1683)」,扣去明鄭的22年,整個南明在大陸也就十幾年。
第二,影響力不夠。
有人會說秦隋時間也很短啊,但我要說,秦隋的影響力夠大。秦始皇自不必說,一統六合,建立起了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統一政權,開創了新的時代,後來的漢朝也是「漢承秦制」。隋朝也是,結束了幾百年魏晉南北朝分裂的歷史,而且開創了科舉制,為唐朝的繁榮打下基礎。
兩者對後世的影響,都是極為深遠的。
秦修長城,隋開挖大運河,雖然勞民傷財,但依然是其能調動全國資源的明證,而且造福後世。
南宋的影響力自不必說。
第三,領土和政權極不穩定。(連割據政權都很難做到,而明鄭割據台灣的22年是沒有皇帝的)
正如 @米高揚墨跡所說,「中國曆朝都是如此,哪怕南北兩宋時期漢族與少數民族政權平行,哪怕三國鼎立,各個政權基本保持了穩定。
反觀五代十國與南北朝,政權內外的互相攻扞帶來的是政權的迅速更迭,不能說穩定。」
南明連一個穩定的政權都無法保證,疆土是不斷萎縮,割據都難以做到(連三國都比不上),更別說是一個朝代了,遑論朝代。
如果南明也能算朝代,那陳友諒的陳漢政權是否也能算一個朝代呢(笑)?有人說正統性的問題,南明是承繼明朝的正統,那承繼南梁正統的西梁(後梁)算不算一個朝代呢?
我非常贊同 @青空片想的說法,明末清初版的「一中各表」,很有意思。
再引用楊楠的說法(不知為何艾特不到他)
疆域:
南宋:直至1267年襄陽城破,在之前的140年里基本保持疆域完整,並有數次反攻,曾收復部分北宋失地。
南明:隔江而治得半壁江山只保持了不到一年半就丟失了一半,六年後只剩三分之一,十四年後只剩五分之一,十五年後僅剩台灣一島。
正如 @李娘娘所說,南明居無定所,一直在逃亡,連南唐都比不上。
@李鐵建同志說的更露骨,南明就是和稀泥的稀飯。
正是以上三點,共同構成了「南明不是一個朝代」的論述。
南明本身就不是一個朝代,只是「北方盡失只剩下南方的明朝」
明朝時,南京是作為陪都,擁有高於其他城市僅次於北京的地位,甚至有自己的內閣(不具有實際政權)。北京有北京的尚書侍郎,南京有南京的尚書侍郎等等。
這就有點像美國總統死了副總統自動升任總統一樣。
所以說北京淪陷之後明朝的朝廷並沒有被剿滅,政府並未消失,而是南京的「備用政府」直接轉正。
而北宋與南宋的更迭是經歷了靖康之變的,北宋的整套行政體系都全部被瓦解,南宋基本上是另拉了一個攤子重新來過,可能地方節度使啊,一些率領部隊的人啊還是那些人,但是基本上中央政府是換了個兒的。所以南宋和北宋被認為是兩個朝代,而南明仍然被認為是明朝。南明連五代十國中的十國都不如,還朝代。沒稅收,沒軍隊。一個扯著明朝大旗的軍閥割據時代也能稱為朝代?1644年崇禎自縊,明朝就已經亡了!
南宋滅亡,一般認為是1276還是1279?
因為不穩定,不是實際上的王朝式政權,南明和南宋比就是稀粥和乾飯比
合法性問題。
明史是張廷玉修的,清自詡是順承明的天下,李自成、吳三桂都沒問題,但是你來個南明要抗清,我怎麼搞?戴套強姦也是強姦啊,所以把南明不算做明的延續比較好。這樣清的合法性沒問題,至於南明的合法性我就不管了,不過不是明朝的延續。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