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各個朝代始終沒有吞併朝鮮地區?


這問題關係到,農耕文明傳統控制區,看看地圖吧。

一般農耕與游牧文明分界線,看400mm等降水量線


我覺得冬季等溫線更明顯,區分中國南北的秦嶺-淮河線,是冬季0度等溫線,長城在-8度線附近

這個是氣候分布


單從氣候環境看,朝鮮是很適合農耕文明發展的,但連接中原和朝鮮的是很狹長的環渤海走廊,走廊外圍常年被游牧民族威脅,這倒是很像西北的河西走廊。

中原政權要把手伸到朝鮮,就要先鞏固東北。不能有效統治東北,不能就地徵兵征糧,攻打朝鮮,就成了勞師遠征,糧草兵員輸運耗費巨大,軍事行動往往得不償失。 但是,東北的大規模漢化,還是仰賴於清末開始的「闖關東」,今天大多數「東北人」都來自那次大遷徙。之前漢族多集中在遼東半島,由於嚴寒再往北從事農業的人就很少了。也因為缺乏人口,中原統一時,強盛如漢唐對遼東半島以北的統治最多算跑馬圈地,無力掌控。

事實上,中原王朝不但無法控制東北,還不斷反過來被侵襲。4世紀西晉滅亡後,鮮卑陸續在今天的中國北方建立前燕、代國、後燕、西燕、西秦、南涼、南燕及北魏。北魏統一北方,創設的制度深刻影響了北朝後來以至隋唐。唐衰敗後,這裡崛起的遼、金佔據了大半中國,建立了清王朝直接統治中國近三百年。


按照袁世凱給朝廷的奏摺,朝鮮自己糧食不能自給,佔了純屬浪費糧食。。


首先,我們先討論下這個問題本身,如果吞併朝鮮是指推翻原有統治集團,歷史上實際上是有的,比如漢武帝就曾經佔領朝鮮半島幾乎全境,並設立四郡。如果是指佔領朝鮮半島全部領土,也有,比如元朝,把朝鮮國王都趕到島上
然後,歷史上有很多朝代都有既可以佔領朝鮮半島領土又可以推翻其原有統治的實力,但是鮮有長期完全佔有朝鮮半島的朝代,這個問題可能是提問者的本意,我自己分析如下:

  • 1.成本問題,不是不能,是不值得。國土面積越大,邊境防線越長,所需要的兵力越大,邊境的主要關隘都需要派兵把守(不派不行,境外一般都是游牧民族,跑進來搶了就跑,事後派兵鎮壓,人都找不著),歷史上像唐朝那樣有著無比開明的民族政策的朝代又比較少,所以邊關的把守一般是內地派兵,而且既然是邊關,在糧食和軍需用品上的供給肯定是不能滿足的,動輒幾萬的兵力,對國家的消耗非常的大,像朝鮮半島這樣的地方,當年(注意,是當年,其實現在也差不多)實在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佔住了,又有什麼用?還得派兵把守,消耗錢糧。
  • 2.作為屬國有好處。首先,可以作為緩衝地帶,這一點在明朝抗日援朝戰爭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打仗花錢無所謂,只要不在自己的國土上,打贏了固然好,打輸了還有迴轉的餘地,另外,可以協助防禦外敵進攻;然後,省去管理和防禦的開支;再然後,可以對外宣揚國威:附屬國越多,正是顯示國家實力的有效手段,看看現在的聯合國,就知道了。
  • 3.大國的氣度。在中國歷史上,即使是漢武帝這樣被冠以「窮兵黷武」稱號的皇帝,也只是苦於對匈奴的和親才發動連年戰爭,「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說到底,還是一種防禦的姿態。縱觀歷史,中國主動地對外進攻很少,更不會有拿著火槍大炮跑到別人的領土上,豎個國旗,宣布對該地享有主權。外交上一般是以和平為原則,你別欺負我,我就不打你,當然,也不能欺負我的小弟。
  • 綜上,不會打,也不值得打,那麼就不打.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眾多屬國的宗主國,西方國家和中國的對待方式是完全不同的,中國歷史上的屬國,都有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自主,向中國進貢,實際上中國各朝代的朝廷每年花大量的收入在賞賜,幫助平叛,幫助禦敵的錢要遠遠多於進貢。對於附屬國來說,歸順無疑是利大於弊。


西漢後期傳統漢地疆域就已定型,之後的擴張,主要都不是出於對土地的慾望,而是為了消除外來威脅,蓋以當時的天下觀,四裔荒惡之地,實不足取,羈縻即可。
就地理格局而言,欲取朝鮮,則非先定東北不可,欲定東北,則北面蒙古高原又不得不先作驅除,否則朝鮮是守不住的。所以明以前,朝鮮旋得旋失,實必然之理。但是清不取朝鮮,卻別有原因。清起於東北,又廓清漠北,若再滅朝鮮,本來不難。但清入關前,心思都在關內,康雍乾時,大患猶在西北,待准格爾被平定,王朝已暮氣深重,朝鮮雞肋之地,又全無威脅,滅而取之,得利不多,麻煩或者不少,所以不如留為恭順屬國,亦苟安倦勤而已。


還是講講歷史吧。
朝鮮半島是如何成為朝鮮人的半島的?
從朝鮮三國(高句麗、百濟、新羅)時代說起。在永嘉之亂以前,朝鮮大部分地區在中國的統治之下(即漢四郡)。五胡亂華使漢四郡逐漸被高句麗、百濟佔領。
高句麗、百濟、新羅與五胡是不同的,他們是農業文明。在那個年代氣候還比較溫暖,高句麗一開始還在集安(現在吉林省)種地。隨著領土的擴張及氣候越來越寒冷,高句麗農民逐漸遷移到大同江下游(今平壤附近)。在高句麗滅亡前夜,實際上高句麗領土大部分地區(包括朝鮮半島的蓋馬高原)已經充滿了野蠻的貘鞨人(即勿吉及以後的女真、滿族的祖先)。
唐朝消滅高句麗也無法改變這些地區落入游牧、漁獵人手之中的事實(寒冷嚴酷的氣候是不允許漢人去種地的)。唐朝消滅高句麗以及高句麗人在平壤附近的起義使大同江下游徹底成為廢墟(大同江的下次開發還要等到新羅之後的王氏高麗時期)。

所以高句麗滅亡之後的形勢就是,漢江以南屬於統一新羅,朝鮮半島其他部分歸唐朝。而歸唐朝的部分唐帝國的控制力非常有限,大同江下游是廢墟,其他部分是貘鞨人的牧場與狩獵場。實際上兩個農業地區是被完全隔離開了。

而兩個農業文明最終享受隔著鴨綠江種地實際已經是清朝了,之前這塊兒是女真人的(蓋馬高原的最終朝鮮化也在清代)。

結論就是在高句麗滅亡之後一直到清朝,中國和朝鮮之間是女真人。在永嘉之前朝鮮半島大部分屬於漢四郡(拜溫暖氣候所賜)。而高句麗的極盛期(4世紀-8世紀)卻是勿吉南下的黃金期(還是氣候)。


佔了幹嘛,還要給他們運白菜


1、打下來了人家會抵抗的,中文叫「抵抗侵略者」,唐朝的時候佔領過朝鮮,由於民變,中國駐屯軍不能支持,只好撤退;
2、成本問題
3、不存在「氣度」的問題,如果很輕鬆的、又不費錢的就打下來,那當然不打白不打咯。


每次皇帝有這個想法的時候,史官都會給他拿出來《隋史》。皇帝就會安逸的打消這個念頭了。


明智的戰略決策者都懂,戰爭本質是投資,就算預計能打贏,發動與否或者搞多大規模,要取決於回報率,如果軍事征服投入的成本,明顯高過佔領後的收益,就不值得發動或必須控制規模。

比如鴉片戰爭,當時的大英若傾全國之力不是不能征服大清,而是這樣做的投資回報率太低(中國畢竟是人口眾多的大一統國家,即使是工業文明對農耕文明優勢巨大,也不易輕鬆征服,況且把中國變成殖民地很沒必要,中國不能出產大量的熱帶經濟作物和礦產),相比之下,打贏一場相對花銷少的小仗,達到高收益目的最划算(迫使中國開埠通商,有著眾多人口的中國,是工業英國最理想的商品傾銷市場,賣貨賺錢和平發大財顯然是更滿意的回報)。

其實,當今世界不太可能發生大規模戰爭的一個主要原因,正是大國們都有了更好的征服手段——經濟(產品)和文化軟實力,這些可比發動戰爭的投資回報率高多了,且文明環保高大上。

現在話題終於回到朝鮮,近代以前的中國是農耕國家。農耕國家發動遠征戰爭,成本太高,同時,作為預期收益目的的朝鮮,回報明顯太低(地方不大還全是山,適合當時生產力條件下的農耕作業的土地不多),農耕時代的經濟特點是自給自足,別說朝鮮沒什麼貨,就算有,我們也不必需,朝鮮沒多少人必需我們的貨,同時,我們也不需要往朝鮮出口賺錢。總之,在近代之前,中國對朝鮮發動大規模征服戰爭,絕對是賠錢的買賣。

當然,在我國歷史上,有不少衝動的統治者,出於各種不理性目的,去做這筆買賣了。但毫無例外的都賠了(不管是戰敗了還是短期佔領了),後來等到明清時期,我們的統治者已經會算這筆賬了。再後來等到我們有可能用戰爭手段把這買賣做盈利了,工業時代到來了,近代的世界已經由不得我們了,甚至在區域內,我們都做不了主了。


非常贊同@白繞的答案!
其實朝鮮是屬於農耕區的,但中國長期以來東北沒有進入農耕區,朝鮮就成了飛地,難以長期經營。
東北沒有進入穩定的農耕區這一方面是由於氣候稍冷,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無地利之險,與游牧漁獵等戰鬥民族共平原,一片坦途無山脈大河隔絕,易攻難守,非常不利於農業發展所致。沒有東北作為穩定的補給線,朝鮮半島這種飛地很難穩定長期佔據。

其實越南也一樣,雲南廣西納入穩定的核心區其實時間不長,越南也是鞭長莫及。

但這兩個地方都是很適合中國農耕文明經營的區域,所以中原文明早早地隔著窮山惡水就把手就伸進去,靠文明優勢碾壓順利獲得統治地位,但同化為同類文明後,一旦中原不穩就難以維繫大一統統治了。


這是宗主國意識。大哥理應罩著小弟,而不是霸人屋虐人妻。
無論朝鮮的內憂外患,中國都出兵流血幫它一一擺平。
而且是去的時候自帶乾糧,離開的時候不帶走一片雲彩。

柏楊先生說:

世界上再沒有兩個國家能像中國跟朝鮮那麼長期的密切融洽。中國對朝鮮的付出,遠超過一個父母對兒女所付出的。

---
事實上不只朝鮮了,周遭(甚至更遠)的小國都認中國為宗主國。比如朝鮮越南琉球暹羅哈薩克阿富汗不丹錫金柬埔寨...
當然藩屬的義務就是進貢。但是大多數貢品都是象徵性的了,當地的奇珍異寶類。中國會回贈它豐厚的財富。
尤其是在中國鼎盛的7、8、9世紀,很多進貢的小國來自何方我們都不清楚,唐王朝的態度是只要你來拜碼頭,我就送大紅包給你。


上述地圖分別是南朝鮮和北朝鮮的地形圖

上述地圖分別是南朝鮮和北朝鮮的地形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南北朝鮮簡直是山的海洋,平原像沙子里的珍珠一樣難以尋找,要征服這樣的地區,代價可想而知。
而且想要在朝鮮半島維持穩定的統治,軍隊需要從中原先到北京,再從北京經過遼西走廊到遼東,再從遼東跨過長白山、鴨綠江才能到達朝鮮,這還不算完,朝鮮半島複雜的地形使得壓根沒有一個統一的核心區域,所以中原軍隊無法像征服福建四川雲南那樣一舉拿下核心區域再慢慢同化,而是要一個山溝一個山溝地打過去,這個山溝打完了上個山溝又反了,平壤根本管不了開城,也管不了漢陽,更管不了遙遠的釜山,這種比貴州還要令人頭皮發麻的地形簡直是地質的奇蹟。

所以韓民族才能夠在虎狼環伺的東北亞倖存下來。


沒什麼可問的。如果雲南現在不在中國版圖內是個獨立國家,一樣可以找出n個理由告訴你為啥中國沒有吞併雲南。


取朝鮮必先取東北,但中國對東北的有效控制自民國闖關東才真正有效掌握。

金融共產主義學堂:eziv587


東亞次大陸上的中原王朝,在強盛時,能打敗甚至毀滅朝鮮半島(北部)的統一政權,但一般無法維持長期的統治,這個現象在歷史上多次出現。
我想,這有個古典條件下,統治力度和統治半徑的問題。
中原與朝鮮半島農耕區,隔著從 中國東北一直延續到現今朝鮮境內的重重山地山脈,對於技術手段至多只有牲口和驛路的古典帝國來說,將其維持為郡縣統治的阻力實在是太大--或者說能夠到達半島的統治力度太小,不足以壓服本地勢力。因此哪怕對於明清這兩個還算強大的皇朝,半島也處於羈縻藩屬狀態(能征不能治)。


朝鮮這貨在清朝的時候沒敢說白頭山是他們的,不然早被滅了。


沒那個能力,控制不了這麼遠。派更強大的軍隊也沒用,大將軍也會獨立,白白損失很多兵。


我也十分好奇,不但沒有征服過,為了朝鮮還亡了幾個朝,隋煬帝為了征服高句麗亡國,唐是用時間消滅了高句麗,但自己經濟也是急轉直下,明朝為了幫助朝鮮傾注國力最終導致亡國,清朝為了幫助朝鮮直接亡國。可見朝鮮對於中國來說從來就是災難,一個不小心就會亡國。


現代人根本理解不了那時候距離產生的管理難度,明太宗時期,越南國家都動亂換國王了,新國王取個近似的名字就能來北京進貢,而北京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朝鮮同理


朝鮮多山少物產,難以征服且附加值低,如隋煬帝征高麗大敗而大耗國力。不如乾脆封個國王,讓他們年年納貢了事。


推薦閱讀:

如果沒有希特勒,二戰會爆發嗎?
美國南北戰爭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單兵作戰能力最強的人是誰?
製造運用於實戰的高達可行嗎?在現代戰爭中能發揮多大的作用?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戰爭 | 韓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