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名字很野雞實際上卻很厲害的人物?
這兩天關於各種大學名字的問題很火,就聯想到這個問題
歷史上有眾多因為名字不夠逼格,即使功業通天仍不被世人記住,一個個殘酷的現實擺在這裡:
鮮卑涼州之主——禿髮樹機能
北朝關張弗過——楊大眼(兄弟叫楊小眼)
南齊第一名將——張狗兒(他兄弟叫張豬兒,這兩兄弟後改名恭兒敬兒,逼格略上升)
隋代疾風之狼——麥鐵仗
西魏八柱國家——大野虎(唐太宗的親曾祖父)
日本遣隋大使——小野妹子
大金帝國雙璧——完顏陳和尚、郭蛤蟆
南宋最後名將——高達(這個可惜了,晚生幾百年就有「奈何共軍有高達」的順口溜了)
元末當世奇男——王保保
(註:下面有很多冒出來科普說王保保原名擴廓帖木兒的朋友,對不起,人家是土生土長的大荷蘭漢人。本姓王,名保保,就是這麼酷炫。被他蒙古舅舅收養後才改了蒙古名字)
(先想到這幾個)
@張佳瑋 提到了三國名將郝萌,可他不僅僅是名字好萌而已哦,是曾把呂布逼得跳廁所的狠角色。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時,布將河內郝萌反,將兵入布所治下邳府,詣廳事合外,同聲大呼攻合,合堅不得入。布不知反者為誰,直牽婦,科頭袒衣,相將從溷上排壁出,詣都督高順營,直排順門入。
另外補充兩個無關的制度名——萌眼、毛毛可
很萌是吧?這是金代「猛安謀克」最初的漢文譯名,意思是千夫長、百夫長。
想想宋金交戰,上來先來將通名。「岳爺爺!」「毛毛可!」——這氣勢登時就弱了
一篇約稿,原載於搜狗字媒體,稍作修改。
1.
宋代咸平三年(1000年)有一名考生考中了進士,他的名字叫做王清,字月澄,據稱後來官一度做到中書令。然而他還給自己起了個字,叫「若智」。
2.
同樣有這種名字的,是東晉元帝時期幽州指揮使、平胡侯胡華(名)胡世榮(字)的兒子,胡哲,字若智。多年前我有個同事,名叫王若愚,他還有個哥哥。有一天我想問問他哥哥是不是叫王大智,結果說禿嚕嘴了,我問他,你哥哥是不是叫王若智?
3.
嘉慶十二年的舉人,有個叫何健的,字「建人」。
4.
朱元璋起兵時,帳前先鋒名叫吳良,東漢有個議郎也叫這個名字。雖然名字叫吳良,但這兩個人都很有良心。所以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瓢崴,名字不能說明一切,為人和才學,才能反應一個人的水平。
但,名字的確能影響一個人的仕途。
5.
古代有因為名字起得搞笑而抑鬱不得志的。但他們的爹媽,給孩子起名的時候卻絞盡腦汁,通宵達旦,結果還很不好,讓人抑鬱。每當孩子鬱悶的時候,有的父母會勸孩子要堅強,不要在乎世俗的眼光,孩子就天天為這事兒鬱悶。
明代嘉靖年間,有個叫「吳情」的,甲辰科時,與秦鳴雷、瞿景淳同列三甲。本來考了第一,但嘉靖覺得吳情這個名字非常不妥,夢裡夢見打雷了,所以把秦鳴雷欽點成了狀元。
6.
同治七年,殿試,江蘇考生王國均第一名。當時唱名的時候,慈禧聽到這個名字,非常不願意,她知道到這個名字雖然是「國家太平」的意思,但讀起來就是「亡國君」,因此非要打壓他,隨便給了安徽的一個縣令,然後又忽然改當教職,在山陽縣當教員二十年,因為工作太過優秀,準備選到雲南當縣令。可惜沒到任就死了。
7.
元朝是一個神奇的朝代,許多元人的名字聽起來很奇怪。比方說元朝有好幾個叫「脫脫」的大臣,首先是治理黃河水患的賢相脫脫。其實比這個脫脫更早,還有個脫脫,是元武宗朝的左丞相,他叫脫脫,他爹叫牙牙。
8.
清代開國功臣有個叫索尼的,索尼通曉蒙古文、漢文和滿文,為清朝的國際化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9.
說起儒家文化圈,李氏朝鮮也有幾個令人震驚的人名。首先是李氏朝鮮宣祖國王和光海君的寵妃,在光海君在位時專擅朝政,烜赫一時的女人,他在史書上留下的名字,叫「金介屎」。而和她一起,與鄭蘭貞、張禧嬪並稱為「朝鮮歷史上的四大妖女」的燕山君的寵妃,名叫張綠水。
金介屎在朝鮮宣祖時為尚宮,後來與宣祖的兒子光海君私通,光海君即位後她又和別人私通。真是青山不改,綠水長流啊。
10.
與之對應的是中國漢代的的鄧皇后,本名鄧猛女。鄧猛女人如其名,性情十分生猛,與漢桓帝的寵妃郭貴人撕逼兩年之久,最終敗下陣來。
11.
周文王姬昌的四兒子,後來協助周武王滅商,輔佐周成王治國,使得天下大治,被尊為「元聖」的周公,本名姬旦。
12.
晉成公姓姬,名黑臀,就是黑腚。這就涉及到先秦時代人取名,都是有標的的,如果你的屁股黑,那就叫黑臀,如果你是難產兒,你就叫寤生。
13.
古時候有很多人叫「劉芒」,鋒芒畢露的意思,加上「劉」字,顯示出一個人堅強剛硬的品性。但後來這個名字就變味兒了,比如到了抗日時期,流氓這個詞就有了。抗日宣傳的文藝工作者劉芒同志就宣布改名叫劉郁民,文革時期貼大字報,最大的橫幅上寫的就不是劉芒,寫的是「打倒走資派李剛、劉郁民」。
14.
同樣無心插柳耍流氓的還有曾國藩,曾國藩初名子城,字伯涵,號滌生。這都是很正經的名字,他後來因為殺人太狠,被叫做「曾剃頭」,但在家鄉荷葉塘名聲更響,叫「寬一」,荷葉塘有民諺云:「不怕一萬,就怕萬一;不怕萬一,就怕寬一。」寬一容易聽成寬衣,是晚上睏覺松褲腰的意思。
我少年時吃飯前,常說一句訓練純熟的日語——「鬆鬆(洶洶)我哩褲腰帶」。
15.
民間給孩子起名向來都是隨意起的。記載在《皇朝經世文編》里的一個案件:案犯吳三紅眼,十五歲,因為耍賴欠人家餅錢,砸死了預備砸他的賣餅少年周二蛋。可見,周二蛋乃是小小年紀就賣炊餅的。
16.
上面所說的多數是諧音搞笑,但你看下面兩位:
趙蔥,男,戰國末期趙國將領。王翦因急擊趙,大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次年十月,邯鄲併入秦。
劉蒜,男,漢章帝劉炟玄孫,千乘貞王劉伉曾孫,樂安夷王劉寵之孫,清河恭王劉延平之子。東漢宗室、諸侯王。
配上文姜,蔥、姜、蒜就全了。
總之,古人起名字有自己的考慮,有時候含義是好的,但念起來很搞笑。然而最可氣的是在古代一本正經,到了現代卻有莫名的喜感的名字。陶淵明絕不知道菊花到後來是那個意思,明代的進士李翔,也不會把自己的名字和軍神李翔聯繫在一起。軍神自己也不知道,自他出名之後別人再給孩子起名就會盡量避免叫翔,讓已經叫翔的人很懊惱。我們只能避免給孩子起當時沒搞笑諧音的名字,卻無法避免未來出現這種情況。所以愛誰誰吧,只要當時是一本正經的就可以了。
我馬上就想起戰國時期水利家鄭國,他修了鄭國渠,讓關中成為「天府之國」。
截圖出自《亂世英雄呂不韋》第22集,編劇簡直就是為了這首題而編的對話嘛,太扣題了。
謝邀。
看到這個題目,我腦海中第一反應就是這個名字:王保保。這個有著萌萌噠名字的男人被朱元璋稱為天下第一奇男子。我特么讀史讀到這名字都特么笑了……
契丹北院大王,蔣國公:
耶律特么。
顯然此人姓耶律,特么是他的字,但這不代表他的名就能好到哪去……人家全名耶律和尚……
「耶律和尚,字特么,系出季父房,善滑稽。」
果然善滑稽……名字都這麼諧……
當然除去官職,此人還有一點異常生猛……能喝……
「吾非不知,顧人生如風燈石火,不飲將為甚。」
「人稱為『酒仙』雲」
能在史書上留下『酒仙』這麼個名號……也算是生猛無儔了……
------------------------------------------------------------------
一晚上這麼多贊,果然滑稽才是人類進步的源動力么?
有人問這廝到底如何滑稽了,我只想說我真的不知道,書上就說這人善滑稽……
不過可以補充的一點是,《遼史·列傳第二十五》說他
「大安四年,為倒塌嶺節度使。頃之,為禁軍都監。是冬,討磨古斯,斬首二千餘級。十年,復討之。既捷,授南院宣徽使。壽隆元年,為北院大王。四年,知黃龍府事,薨。」
當個節度使,結果還是「倒塌嶺」節度使……這也算是一種滑稽吧……
注釋,大安四年就是1088年,蘑菇絲就是早期韃靼(阻卜部),倒塌嶺是哪我真不知道。姬旦
第一次知道周公的全名時,我整個人都嚇得做布朗運動了……
必須是培根啊哈哈哈
名字野雞?很厲害?
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脫脫。
這個名字在蒙古人裡面是常見名,類似於湯姆啦麥克啦約翰啦,我在讀元史的時候簡直是頭昏腦脹,不得不拿筆自己記下無數個脫脫以及帖木兒。我們知道最出名的是元末的宰相脫脫。
蒙古人有名無姓。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哈麻,脫脫不花,朴不花,三旦八,太平奴。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手下有好多蒙古將領,其中一個叫李賢,原來叫做丑驢,朱元璋都看不下去幫他重新起了名字。另外一個叫買驢,賜名吳成。蒙古武官在明朝任職都是父子傳的,到了明英宗時候有個蒙古將領丁順,原名叫做頂住驢。。。。。。
前秦時候很多名人都有人說過了,我提一個沒說到的,諸子百家裡面有個子是屍子。
老子叫李耳。
齊桓公叫小白這個也挺出名的。他有個堂兄名字叫公孫無知。(公孫這個姓就是字面意思,公的孫子)
名將李牧則是死於趙蔥之手。
晉國有個大臣叫趙衰。
漢高祖劉邦的兒女名字也很野雞,真的。他長子叫劉肥,長女叫劉嫖。
東漢清河王名字叫劉蒜。倪!發!科!
從新聞里聽到這個名字以為主持人在罵人,心想什麼鬼名字啊....後來才發現安徽省副省長腐敗了被抓,心理默念一句你Fuck啊。
請大家找找高中生在用的嶽麓版的政治課本,打開扉頁,有個叫 白暴力 的,高一的我當時就被震精了
呂雉。
她之後雉都叫野雞了。首先拿少數民族舉例沒什麼價值。他們名字都是音譯的,音譯成啥樣其實都有情可原。
那麼在非音譯的基礎上,起出一個振聾發聵的名字,第一是得有一個好姓氏。
比如這位歿於五一五事件的人物的姓氏就不錯,原姓犬飼,後改的犬養,現在看來好像是狗娘養的,但其實原意是養狗的,日文的構詞和中文相反。
比如這位歿於五一五事件的人物的姓氏就不錯,原姓犬飼,後改的犬養,現在看來好像是狗娘養的,但其實原意是養狗的,日文的構詞和中文相反。
第二是需要名字裡面要有好的字來增色。
比如殺了安祿山的那位他的親信;
再比如朝鮮三大妖女之一,和光海君一起毒殺了宣祖的那位金尚宮,原名也很酷炫。
------------------------------
附上前三個人名:
犬養毅
李豬兒
金介屎
謝邀。
有個人叫寤生。意思是睡夢中所生/一說倒著生出來的。
後來他成了鄭莊公,春秋時代第一個讓周王威風掃地的男子,而且「多行不義必自斃」之類成語都是他創的。
有個人叫黑臀。屁股是黑的嗎?
後來他當了晉國君主,和飲馬黃河的楚莊王爭過霸。
有個人叫劉四(劉季,伯仲叔季的排名)。
(補一句。元曲《高祖還鄉》等調子都說劉邦為劉三。很奇怪。很可能劉季有個兄長但早夭了。)
後來他就成了劉邦。
有個人叫朱重八。
後來他就成了朱元璋。
有個人叫項猛奴。
後來他改叫周文育,成了一時名將。
有個人叫楊大眼。當時南朝都傳說他眼睛像車輪一樣大。
可能是公元6世紀中國最驍勇的猛將。
赤老溫這類非漢人的音譯名字不多提了,只說一個:
拖雷最小的兒子阿里不哥,和自家大哥忽必烈爭過位置。傳說因此後來給他定漢語譯名時叫他阿里不哥,「不把我當哥哥」。
最後一個。
呂布手下,有兩個將領。一個是曹性,《三國演義》里射瞎過夏侯惇一隻眼睛。一個是郝萌,也是個了得的好漢。
他們倆出去打仗,會發生以下情景:
郝萌:「郝萌!」
張佳瑋:「哎呀真不好意思呵呵呵。」
曹性:「曹性!」
張佳瑋:「你怎麼罵人呢!你才操性呢!」
抖機靈的你們真的夠了。
首先區分下姓與氏的區別的。
《通志?氏族略》:「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通鑒外紀》:「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
鄭譙在《通志?氏族序》中對先秦「三代」的「姓」與「氏」作了精闢的論述。他說:
「『姓』與『氏』分而為二。男子稱『氏』,婦人稱『姓』;『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
三代時名字基本按下排列:
男子的名字:氏-行輩-名(或者字)-性別(為父或者甫)
女子的名字:夫國家名-行輩-本姓(或者字)-性別(為母或者女)
這些都是嚴肅場合使用,男子名四個字,女子名五個字,顯然是不太方便。在實際日常生活中大多實用簡稱,也就是行輩加名(或者字加)。諸如以諸侯封國名為「氏」的名字「齊環(鄭靈公)」,以卿大夫及其後裔受封邑名為「氏」的名字「屈原」,以居地為「氏」的「西門豹」,以官名受封的「少師慶」。如孔子,是殷商的宗室後裔,故姓子,為孔氏。正確定義上,孔子的姓絕對不是孔。
於是把「周公旦」稱為「姬旦」之類的稱呼明顯是以今度古,頗為滑稽。
更不用上述答案所提「秦武王嬴盪」「秦王嬴政」等不倫不類的稱呼了。秦始皇叫趙政啦。
柏楊在白話通鑒里也是姬旦姬旦的叫,就不那麼正式了。
有趣的名兒很多,那麼看以下:
鄭武公,名"掘突"。
鄭莊公,小名"寤生"(生時難產,一說武姜在睡眠中生下)。
周桓公名,小名"黑肩"。
晉成公,小名"黑臀"。晉成公的屁股之所以很「黑」,傳說是由於「其母夢神規其臀以墨」的緣故(《國語·周語下》)。
楚公子子皙,名"黑肱"。
衛侯弟衛子叔,名"黑背"。
齊桓公,小名"小白"。
晉文公,小名"重耳"。
晉獻公,小名"蠆"(蠆,毒蠍)。
孔子,名"丘"(出生頭頂內凹,圩頂,有似阿丘)。
孟子,名軻(《說文》:軻,接軸車也)。
孔丘的兒子,小名"鯉"(因魯昭公送鯉魚賀喜)。
劉邦呂太后,名呂雉(雉,野雞)。
西漢大將樊噲(噲,咽下去,鳥獸嘴也)。
樊噲夫人名呂雊(雊,野雞叫也)。
漢武帝,小名彘(彘,豬也)。
漢武帝外祖母,小名"臧兒"。
西漢大將陳豨(豨,大野豬)。
西漢司馬相如,小名"犬子"。
魏武帝曹操,小名"阿瞞"、「吉利」。
蜀漢後主劉禪,乳名名"阿斗"。
曹操部將吳敦,小名"黯奴"。
三國時將領東海郡昌狶(狶,同豨,野豬)。
吳主孫權和步夫人生有兩女,長曰魯班,幼曰魯育,小名分別為大虎、小虎。
晉代富翁石崇,小名"齊奴"。
晉代書法家王獻之,小名"官奴"。
西晉文學家潘岳,小名"檀奴"。
東晉權臣王敦,小名"阿黑"。
東晉權臣王導,小名"阿龍"。
王導的長子王劭,小名"大奴"。
王導的小兒子王薈,小名"小奴"。
東晉顧愷之小名「虎頭」。想起了韋小寶的兒子韋虎頭是不是?
東晉書法家王詢,小名「法護」,又叫"阿苽"(苽,茭白)。
東晉書法家王脩,小字"茍子"。
東晉南蠻校尉殷顗,小字"阿巢"。
東晉宰相謝安,小名"阿大"。(倚天屠龍記里的人物。)
東晉名將謝石,小名"石奴"。
東晉東陽太守謝朗,小名"胡"。
東晉車騎司馬謝韶,小名"封"。
東晉名將建武將軍謝玄,小名"遏"。
東晉武翼郎謝淵,小名"末"。
東晉黃門郎王彭之,小名「虎豚」;其弟尚書令王彪之,小名「虎犢」。
東晉江州刺史桓沖,小名"買德郎"(幼年換羊)。
東晉江州刺史桓嗣,小名「豹奴」。
晉代那位"囊映雪"的孫康,小名"御奴"。
東晉望蔡公謝琰,小名"末婢"。
東晉名將陶侃,小名「溪狗」。
東晉陶淵明的叔祖陶范,小名"胡奴"。
東晉建威將軍桓嗣的小字"豹奴"。
東晉末年將領何無忌,劉牢之之甥。想起了張無忌?
東晉名將王鎮惡,前秦丞相王猛之孫。射鵰里的江南七怪之飛天蝙蝠柯鎮惡,有印象沒。
宋武帝劉裕,小名"寄奴"。(宋武帝劉裕剛出生時,父親覺得他長相非常,給他起小名為奇奴。很不幸,他的母親去世,因窮請不起奶娘,打算不撫養他了。幸虧最後他的舅舅家收養了他,遂改小名為寄奴。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宋會稽太守褚淡之,小名「佛」。
宋前廢帝劉子業,小名"法師"。
宋文帝劉義隆,小名"車兒"。
宋荊州刺史劉毅,小名「盤龍」。
宋南陽郡公魯宗之子,小名「象齒」。
謝靈運,東晉名將謝玄之孫,小名就為「客」。(謝靈運的出生使家人喜憂參半,唯恐其不能長命,就把他送到錢塘杜明師的道館中寄養,直到15歲才回到都城建康的烏衣巷家中。因此,謝靈運小名就為客,世稱謝客。)
齊高帝蕭道成,小名"斗將"。
齊武帝蕭賾,小名「龍兒」。
齊廢帝蕭昭業,小名「法身」。
齊長沙威王蕭晃,小名「白象」。
齊散騎常侍張敬兒,小名「狗兒」,其弟小名「豬兒」。
梁武帝蕭衍,小名"練兒"。
梁武帝侍中王訓,小名「文殊」。
昭明太子蕭統,小名「維摩」。
西昌侯蕭淵藻,小名「迦葉」。
陳廢帝陳伯宗,小名「藥王」。
陳武帝陳霸先,小名「法生」。
陳後主陳叔寶,小名"黃奴"。
陳大臣司馬浩,小字"羅兒"。
《魏書》:高徽,小字"茍兒"。
《北史》:畢義雪,小字"陁兒"。
南朝宋南陽郡公魯宗之的兒子,小名"象齒"。
南朝宋駙馬都尉、太尉徐孝嗣小名"遺奴"。(宋徐孝嗣是遺腹子。其父徐聿之被宋文帝長子劉劭所殺,當時其母還年輕,意欲改嫁,於是故意從床上掉到地上,又以捶衣棒搗腰,還服過墮胎藥,然而都未能流產,他還是奇蹟般地來到了人間,故小名遺奴。)
《後漢書》作者范曄,小名"磚兒"。(後漢書》作者范曄,小名之所以為磚,就是因為其母親生他時,額頭被磚頭傷了的緣故。)
南朝梁蕩寇將軍任忠,小名"蠻奴"。
南朝梁豫州刺史馬仙琕,小名"仙婢"。
十六國時冉魏君主冉閔,小字名"棘奴"。
宋謝曜,小名「阿多」。
齊劉瓛,小名「阿稱」。
梁劉孝綽,小名「阿士」。(六朝時期興在小名之前加「阿」,在「阿」聲中包含著長輩們深切的親昵之意,愛稚之情。)
後燕名將慕容農(慕容垂之子),小名"惡奴"。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小名"佛狸"(佛狸,鮮卑語"野狐")。辛棄疾《京口北固亭懷古》「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曾孫、長廣王元曄,小名"盆子"。
北魏涼州刺史李煥,小名"丑瑰"。
北魏豫州都督陰遵和,小名"虎頭"。
北魏李元珍,小名"大墨"。
北魏平遠將軍房法壽,小名"烏頭"。
北魏武都王文弘,小名"鼠"。
北魏驃騎大將軍元叉,小名"夜叉"。
北魏拓跋昭,小字"阿倪"。
《魏書》:李偲,小名「咬臍」(生他時,臍帶是其母親自己用嘴咬斷的)。
《魏書》云:高佑,字子集,小名"次奴"。
北魏鎮遠將軍裴炯,字休光,小字"黃頭"。
北魏國子博士盧景裕,小名"白頭"。
北魏建威將軍游雅,字伯度,小名"黃頭"。
北周文王宇文泰,小名"黑獺"。
北周晉公宇文護,小字"薩保"。
北齊詩人盧思道,小名"釋奴"。
齊散騎常侍張敬兒,小名"狗兒",其弟小名"豬兒"。
宋寧南將軍魯爽,小名"女生"。
梁豫州刺史馬仙琕,小名仙婢
隋煬帝楊廣,小名"阿嬤"。
隋煬帝的祖父揚中,小名"奴奴"。
隋煬帝之子齊王楊暕,小字"阿孩"。
唐高祖李淵的祖父,名"大野虎"(北周給李淵祖上賜姓"大野")。
唐代宰相李林甫,小名"哥奴"。
唐高宗李治,小名"雉奴"。
唐中宗最小的女兒安樂公主,小名"裹兒"。
唐玄宗李隆基,小名"三郎",一說"阿瞞"。
唐壽昌公主,小名"蟲娘"。
唐昭宗宰相崔胤,小字"緇兒"。
唐河中節度使王珂,小名"蟲兒"。
唐代詩人韓偓,字致堯,小名"冬郎"。
唐白居易的弟弟幼美,小名"金剛奴"。
白居易有個侄兒,小名"阿龜"。
五代後唐閔帝李從厚,小字"菩薩奴"。
五代後唐末帝李從珂,小名"二十三"(正月二十三日生)。
五代周太祖郭威,小名"雀兒"。
宋太祖趙匡胤,小名"香孩兒"。
宋禮部尚書陶谷,小名"鐵牛"。
北宋狀元蘇易簡,小名"岷岷"。
宋代包拯,乳名"三黑"。
宋代王安石,小名"獾郎"、"獾兒"。
宋代蘇轍第三子蘇運,小名"虎兒"。
宋代書法家米芾之子米友仁,小名"虎兒"。
南宋文學家劉過,字改之。和楊過一摸一樣。
宋孝宗趙昚,小名"小羊"。
南宋宰相文天祥,叫"雲孫"。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小名"啜里只"。
遼聖宗耶律隆緒,小字"文殊奴"。
遼天祚皇帝耶律延禧,小字"阿果"。他的元妃,小字"貴哥"。
金代轉運使田特秀,易縣人,小名"五兒"。
成吉思汗,"鐵木真"(蒙古語"鐵頭""鐵蛋")。
成吉思汗長子"朮赤"(蒙古語"客人、外人")。
元世祖忽必烈的父親叫"托雷"(托雷,蒙古語"鏡子"也)。
元代名將劉嶷,字孟方,小名"黑馬"。
明太祖朱元璋,小名"重八"。
明朝大將常迂春,曾祖父叫"四三",祖父叫"重五",父親叫"六六"。
明朝大將湯和,曾祖父叫"五一",祖父叫"六一",父親叫"七一"。
明代將領李文忠,小字"保兒"。
明代航海家鄭和,小名"三保"。
明書畫家馬守貞,小字"玄兒"。
郭沫若小名「文豹」,趙丹小名「鎖兒」。
俄狄浦斯Ο?δ?που?。
Ο?δ?που?的意思是「腫脹的腳」。想像一下一個名字叫腫腳的貨成為了忒拜的王、世界上最有名的殺父娶母者,至今依然在世界各地被用戲劇的方式懷念著。秦武王嬴盪
徐夫人,高級鑄劍師。第一次聽這個名字必須以為是某徐姓男的妻子,甚至都不會覺得這是個人名。徐夫人,姓徐,名夫人,性別男。他之所以會被後人記住是因為他親手鍛造出來過一把適合近身攻擊的刃器,而這把刃器險些改變中國歷史,這就是荊軻圖窮匕見刺秦王的那把「匕」。
1、完顏陳和尚
金末大將 民族英雄也~
早年經歷
完顏陳和尚是豐州人,按族譜關係,他出自蕭王孫輩,父親完顏乞哥,在金章宗泰和六年(1206)參加與宋戰爭,以戰功授同知階州軍事。後來,南宋反攻金朝,佔領了階州,完顏企哥力戰而死,戰死於嘉陵江畔。完顏陳和尚自幼生長在武將之家,其成長過程中深受父親的影響。
金宣宗貞佑初年(1213年),蒙古軍攻入中原,劫掠豐州(豐州故址在今呼和浩特東南約20千米的白塔村附近),當時陳和尚二十餘歲,曾被蒙古軍俘擄,蒙軍大帥很喜歡他,把他留在身邊。這時,陳和尚的母親仍留居豐州,由族兄完顏斜烈奉養。陳和尚在北邊逗留一年多,借口探望母親,請求還鄉,蒙軍大帥就派兵士監視他一同抵達豐州。隨後陳和尚和斜烈劫殺了監視的兵士,奪馬十餘匹,侍奉母親南逃歸金。不料被蒙古兵發覺,集合騎兵追趕,他們改走另外的方向逃脫。在途中丟失了馬,母年邁不能行走,就用一種人力小車載上,兄弟二人共同拖拉,往南行走,渡過黃河回到金國,金宣宗對他們很是看重,斜烈因有世襲官位,任命為都統,陳和尚試任護衛,不久轉為奉御。[1]
雅好文史
當斜烈行壽州、泗州元帥府事時,奏請陳和尚隨自己前往,朝廷就任命陳和尚為宣差提控,佩帶金符。
不久,完顏斜烈出任行壽(今安徽鳳台)、泗(今江蘇盱眙西北)元帥府事,奏請陳和尚隨自己前往,朝廷就任命陳和尚為宣差提控,佩帶金符。斜烈敬賢下士,辟太原王渥(字仲澤)為經歷。王渥文章論議,與金末名儒雷淵、李獻能比肩,很受斜烈重視。陳和尚極聰慧,愛好文史。在充護衛居禁中時,就有秀才之譽。王渥教他《孝經》、《論語》、《春秋》、《左氏傳》,盡通其義。軍中無事的時候,他就在窗下練習寫筆畫細如牛毛的小字,如同一位貧寒的書生,把世上各種快樂情味看得很淡。[2]
因事下獄
正大二年(1225年),斜烈罷帥改任總領,陳和尚隨兄屯守方城(今屬河南)。凡軍中的事務,他都參與或者了解。正在斜烈生病的時候,軍中將領李太和與方城鎮防軍將葛宜翁相互鬥毆,到陳和尚面前申訴,葛宜翁理屈,陳和尚就酌情令軍士杖打了他。葛宜翁性格暴躁兇悍,以理屈受杖感到恥辱,竟鬱郁而死,遺言要妻子為他報仇。其妻就告陳和尚的狀,說陳和尚因私人恩怨而侵犯他人職守,故意殺害她的丈夫,她分別向御史台、尚書省、近侍官申訴,並在龍津橋南堆積柴草,聲稱如果不治陳和尚的罪就自焚向丈夫謝罪。
因此陳和尚下獄,台諫官懷疑他曾在禁衛,又握有兵權,一定是隨意專斷,違犯國法,應當處以死刑。他們把這意見奏報金哀宗,但因證據不足,一直不能決斷。陳和尚在獄中十八個月,聚書而讀,坦然處之。
正大三年(1226年),斜烈病癒,金哀宗命他提兵守西邊,入朝時,金哀宗對他身體瘦弱感到十分吃驚,就問他說:「你難道是因為方城這場官司還沒解決的緣故嗎?你儘管去吧,朕現在就赦免他。」但因御史台、諫議院的官員再次提出意見,金哀宗沒敢赦免。
不久,斜烈去世。金哀宗得知後,派人去赦免陳和尚,金哀宗說:「有司告你憑私人怨氣殺人,你的兄長死了,我失去一位名將,現在因你兄長的緣故,枉法赦免你,天下定有人議論我。今後,你要奮發努力,建立功名,國家得到你的大力扶助,天下人總會認為我不是隨意赦免你。」陳和尚邊哭邊拜,悲傷的情態使身邊的人都感動,連一句表示感謝的話都沒能說出。[3]
屢破蒙古
陳和尚出任紫微軍都統。
正大四年(1227),轉任忠孝軍提控。忠孝軍是由回紇、乃滿、羌、渾以及中原人被俘掠避罪來歸者組成,情況複雜較為難制。陳和尚治理有方,忠孝軍都俯首聽命。所過州邑,秋毫無犯,大街小巷不再有他們的喧鬧聲,每戰則先登陷陣,疾若風雨,是一支勁旅。
正大五年(1228年),蒙古軍進攻大昌原(今甘肅寧縣東南),總帥平章政事完顏合達問誰可為前鋒,陳和尚應聲而出。他已沐浴易衣,誓決一死戰,披甲上馬,頭也不回地去了。這天,陳和尚率忠孝軍四百騎力戰,破蒙古兵八千之眾,三軍將士奮勇參戰,取得了大昌原之捷,自從金蒙戰爭以來已經二十餘年,這是金朝第一次取得這樣大的勝利。向朝廷報功時,陳和尚論功第一,金哀宗親自下旨表彰勉勵,授定遠大將軍、平涼府判官,世襲謀克,一日名震天下。
陳和尚和他率領的忠孝軍為諸軍所倚重。
正大七年(1230年),蒙古真定萬戶史天澤率領河北蒙、漢軍圍攻衛州(今河南汲縣),陳和尚隨平章政事完顏合達,副樞密使移刺蒲阿救援,他率忠孝軍為先鋒,擊敗蒙古軍,解衛州圍。
正大八年(1231年),蒙古速不台部攻陝西,兵至潼關,他率忠孝軍往救,大敗蒙古軍,追至倒回谷(今陝西藍田東南)。陳和尚在獲釋後的四五年間,屢立軍功,官至禦侮中郎將。
陳和尚為人剛直不阿,副樞密使移刺蒲阿雖為金軍統帥,但無遠謀。經常率兵到附近蒙古軍佔領地搶掠人口、牲畜,搞得將士人疲馬乏,軍中將士無人敢諫止。陳和尚私與同僚說: 「副樞密史身為大將軍,卻 干搶人錢財的事情,今天俘虜三百人,明天獲得牛羊一二千,而士兵累死了多少卻不考慮,國家多年來積蓄的兵力,總有一天會被這些人損失殆盡。」
有人把這些話告訴蒲阿,一天,蒲阿設宴集請眾將喝酒,酒斟到陳和尚時,蒲阿問: 「你曾議論我,又說國家兵力定被我損失殆盡,真有這事嗎?」陳和尚飲畢,不慌不忙地說:「有。」蒲阿見他面無懼色,只得作罷,說了一句體面話:「我有錯,你應該當面爭辯,不要背後議論。」[4]
殞身殉節
天興元年(1232)完顏合達、移刺蒲阿駐鄧州欲與蒙古軍決戰,但蒙古軍統帥拖雷避開金軍主力,分道趨開封。正月,完顏合達、移刺蒲阿率領騎兵2萬,步兵13萬,自鄧州急赴開封,陳和尚亦在軍中。蒙古軍採取避實就虛、靈活多變的戰術,不斷邀擊北上的金軍,金軍將士一路作戰,疲憊不堪。進至鈞州三峰山(今河南禹縣西南),適遇大雪,軍士三日未食,披甲僵立在雪中,槍槊結凍如椽。蒙古軍則利用時機充分休息,然後全線進擊,金軍損失慘重。最後,蒙古軍有意讓開一條通往鈞州的路,放金軍北走,乘勢夾攻,金軍全軍覆沒。移刺蒲阿被擒,完顏合達與完顏陳和尚率金軍殘部數百騎敗入鈞州(今河南禹縣)。
蒙古軍攻入鈞州,陳和尚與軍士頑強進行巷戰,最後被俘。陳和尚對蒙軍士兵說:「我是金國大將,要見你們大將談事情。」蒙軍士兵們用騎兵數人夾著他,來到大將行賬前。
大將問他姓名,陳和尚說:「我就是忠孝軍總領陳和尚,大昌原戰勝的是我,衛州戰勝的也是我,倒回谷戰勝的還是我。我如果死在亂軍中,人們還以為我背棄了國家,今天我死得明明白白,天下定有了解我的人。」這時大將想要讓他投降,陳和尚寧死不屈,先斫足折脛,又從口到耳割開他的臉部,陳和尚噴血呼叫,至死不絕。時年41歲。 蒙軍主將佩服他的忠義,以酒灑地祝禱:「好男子,他日再生,當令我得之。」
同年六月,金哀宗為表彰完顏陳和尚的忠烈,詔贈鎮南軍節度使,[5]塑像立褒忠廟,刻石立碑紀其事迹。[6-7]
---------------------------------------------------------------------------------------------------------------------------------------
2、禿髮樹機能起兵反晉
秦涼之變
禿髮樹機能是河西鮮卑人,在祖父禿髮壽闐去世後接任。長大後的樹機能是一個富謀略的人。
晉泰始四年至於五年(268—269)間,河西、隴西地區連年大旱,當地民眾深受其害,數十萬人嗷嗷待救。秦州災區胡漢混雜,尤以河西鮮卑人數最為眾多。正因怕出事端,司馬炎派遣悍將胡烈前往鎮守。
胡烈到任後,採取高壓手段處理問題,先屯兵於高平川(今寧夏固原市清水河流域),後又派兵進佔麥田一帶(今甘肅、寧夏兩省區的靖遠、中衛兩縣市交界地區)的「河西鮮卑」聚居地。結果,不僅失羌戎之和,更加劇了災區難民的痛苦。
在胡烈的暴政之下,禿髮樹機能於泰始六年(270年)發起反抗。[2]
連敗晉將
泰始六年(270年)六月戊午,秦州刺史胡烈率軍征討,與禿髮樹機能戰於萬斛堆,兵敗身死,胡烈死後,樹機能軍隊士氣大振,率部一舉攻下高平。扶風王司馬亮遣將軍劉旗前往救援,劉旗觀望不進。[3]
晉武帝司馬炎下詔命尚書石鑒行安西將軍,都督秦州諸軍事,與奮威將軍田章率大軍西征。[4]石鑒與時任東羌校尉、輕車將軍的杜預發生矛盾,杜預拒絕對鮮卑叛亂的盲目出兵,被石鑒誣陷,被免職押解回京,既而石鑒討伐禿髮樹機能,依然無法戰勝。[5]
一時間朝野大震,關中震動,丁未,司馬炎命汝陰王司馬駿為鎮西大將軍,都督雍、涼等州諸軍事,坐鎮關中。西晉軍隊和鮮卑軍隊經過一年多的交戰,禿髮樹機不但沒被消滅,反而聯合了氐、羌、匈奴等部落共同反晉。各族聯軍中,尤以北地郡(陝西耀縣)的匈奴人最為強悍,號稱「北地胡」。西北地區的各族相互策應,並肩戰鬥,使西晉王朝喪城失地。[2]
威震天下
泰始七年(271年),禿髮樹機能聯合北地胡攻金城攻打金城,在青山擊殺涼州刺史牽弘。[6]後又敗涼州刺史蘇愉於金山(今甘肅省山丹縣南)。[7]及泰始末至咸寧元年(275年),禿髮鮮卑的勢力由涼州金城郡(治榆中縣,今甘肅省榆中縣西北黃河南岸)西北更向西發展。高昌以東的一些鮮卑部落也起而反抗晉朝統治。
由於晉軍連連戰敗,司馬炎寢食難安,又命賈充鎮守關中,但由於賈充在這時與司馬炎結成兒女親家,因此而做免。至咸寧三年(277年),局勢更加惡化,猛將文鴦臨危受命,三月,率涼、秦、雍州三州之軍大破禿髮樹機能,諸胡二十萬口來降,經此一役,河西鮮卑實力大損。
但僅過一年,禿髮樹機能就命部將若羅拔能在武威大破晉軍,楊欣成了第三個戰死的涼州刺史、第四個被鮮卑陣斬的封疆大吏。[8]禿髮樹機能縱橫西北,威震天下,僕射李憙請發兵整討,但朝議都以為出兵重事,鮮卑不足以憂慮。[9]
戰敗身死
咸寧五年(279年),禿髮樹機能乘勝攻下涼州,[10]司馬炎非常後悔,臨朝哀嘆說:「誰能為我討伐這個叛胡?」馬隆請命而往,率三千五百勇士西征。期間,匈奴劉淵也自請而往,孔恂、楊珧堅決反對,認為劉淵的禍患遠大於禿髮樹機能。禿髮樹機能連環畫(7張)
馬隆向西渡過溫水,禿髮樹機能等人帶領幾萬名部眾憑藉險阻抵抗。因為山路狹隘,馬隆就造了扁箱車,還造了木屋,置於車上,邊作戰邊前進,走了一千多里,打得鮮卑軍隊死的死,傷的傷,損失慘重。自從馬隆西去,音訊斷絕,朝廷為他擔憂,有的人說他們已經都死了。後來馬隆的使者夜裡到了,晉武帝拍著手高興地笑了。清晨,召集群臣對他們說:「假如聽從了渚位的意見,就沒有涼州了。」於是下命令,賜給馬隆符節,授官宣威將軍。馬隆到了武威,鮮卑部落首領猝跋韓且萬能率領一萬多部落來歸降。十二月,馬隆與樹機能大戰,殺了樹機能[11],涼州於是平定。禿髮樹機能死後,秦涼的諸胡部隊失去了領袖人物,頓時土崩瓦解,紛紛向馬隆投降,不願投降的,也都各自逃生去了。秦涼之變至此結束了。[12]其堂弟禿髮務丸及後接替他成為禿髮鮮卑的首領。[13]
---------------------------------------------------------------------------------------------------------------------------------------
3、脫脫脫脫是元朝權傾一時的丞相伯顏的侄子,也是元朝後期比較有位的政治家。
他自幼生長在伯顏的家中,享受了種種榮華富貴。15歲的時候,脫脫就做了太子的侍衛官,後來又擔任了親軍都指揮使。隨著伯顏的日益尊貴,他也青雲直上,當上了御史大夫。伯顏自恃位高權重,驕橫跋扈,脫脫產生把他趕下台的念頭,並向元順帝吐露了自己的想法。
順帝多年來在伯顏的威勢之下敢怒不敢言,二人一拍即合,定下了計謀,趁伯顏出城之際逮捕了他的親信,將伯顏貶到河南,又改配南恩州。
伯顏又氣又恨,走到江西一病而死。
伯顏死後不久,脫脫出人鍾書生右丞相,從此開始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歷史上稱為「脫脫更化」。
其主要措施有:
第一,恢復科舉制度。在我國君主專制社會裡,從隋唐開始,就採用開始的辦法來選拔官員。元朝的時候實行比較遲,在伯顏當政時又被廢除。脫脫為了穩定人心,擴大知識分子特別是廣大漢族知識分子的支持,第一件事就是恢復科舉。
第二,平反昭雪。伯顏掌權時倒行逆施,排斥、打擊自己的對立面。他無限郯王徹徹禿有謀反企圖,把他殺了。脫脫上台後,查明真相,為他平反昭雪,受到大小官員的讚揚。
第三,減輕剝削,放寬政策。伯顏時為政苛刻,百姓不堪其苦。脫脫上台後,下令免除百項拖欠的各種稅收。脫脫還對漢人、男人放寬了政策,使民族矛盾得以緩解。
第四,主持編寫宋、遼、金三朝歷史。中國曆來有修前朝歷史的傳統。元朝建立以後,宋金遼三朝歷史一直沒有正式編寫過,脫脫為了完成這一任務,由他自己牽頭,擔任「都總裁」,邀請當時最著名的史學家歐陽玄、揭口斯等人參加。
這三部史書,後來被列入中國的正史「二十四史」中。二十四史中,只有《宋史》、《遼史》、《金史》是少數民族宰相當主編的,也只有這三部史書是漢族和其它少數民族歷史學家共同完成的。
脫脫是元朝後期有作為的政治家,任四年多時間的改革中,取得了不少的成績,使元朝末年的昏暗政治漸漸有了起色。人們見他年輕有為,紛紛稱他「賢相」。
---------------------------------------------------------------------------------------------------------------------------------------
4、赫連勃勃赫連勃勃(381年-425年),原名劉勃勃,或字敖雲[1](北魏皇帝拓跋嗣給他取個侮辱性名字「屈孑」,屈孑是卑下之意[2],《晉書》誤作為其表字。[3]),匈奴鐵弗部人,十六國時期胡夏國(又稱赫連夏)建立者。其父劉衛辰曾被前秦天王苻堅任為西單于,督攝河西諸部族。407年,劉勃勃殺沒弈干,并吞其部眾,自立為天王,大單于,國號夏,年號龍升,定都統萬城[4](今陝西靖邊北)。
赫連勃勃為政殘暴嗜殺,狂妄自慢,關中人民受害極深。413年,改姓赫連。418年,乘東晉將領劉裕滅後秦急於南歸之機,攻取長安,在灞上(今陝西藍田縣)稱帝。不久回師,因統萬宮殿完工而刻石於城南,歌功頌德。425年,死於帝位,謚號武烈皇帝,廟號世祖,葬於嘉平陵。[5]
---------------------------------------------------------------------------------------------------------------------------------------
5、沮渠蒙遜沮渠蒙遜(366年—433年),臨松盧水(今甘肅張掖)人,匈奴族,十六國時期北涼的建立者,公元401年—433年在位。其祖先,為匈奴左沮渠(官名),後來便以沮渠為姓。沮渠蒙遜雖為北方蠻族,卻博覽史書,頗曉天文。史書上稱讚他「才智出眾有雄才大略,滑稽善於權變」。天璽三年(401年),建立北涼。義和三年(433年),沮渠蒙遜去世,時年六十六歲,葬於元陵,廟號太祖,謚號武宣王。
---------------------------------------------------------------------------------------------------------------------------------------
6、赤老溫蒙古「四駿」之一。父親為鎖兒罕失剌,兄弟沉白,妹妹為合答安皇后。在少年成吉思汗被泰亦赤兀族追擊之際掩護其脫險,獲得信任。子孫為元朝四大名族之一極盡權勢。
暫時先說這幾個~想起來再補~~
樓上那些個說姬旦的,難道你們忘了還有個姬友么?
謝邀。。
來護兒~
名字有夠山寨,卻是名門之後。。
自己也是隋末真男人。。。全世界都反了楊廣,他卻陪楊廣走到了最後。。。
來護兒(?-618年),中國隋朝軍人,江都人,字崇善。
南陳海陵縣令來法敏之子,東漢中郎將來歙十八世孫。年幼孤兒,由伯母吳氏撫養成人。讀《詩經》,感嘆書中的「擊鼓其鏜、踴躍用兵」、「羔裘豹飾、孔武有力」,感嘆「大丈夫在世當如是。會為國滅賊以取功名,安能區區久事隴畝!」
護兒長大後,將侯景之亂時殺害他伯父的陶武子殺死,首級祭於伯父墓前。後住在長江岸邊的白土村。581年,賀若弼駐屯廣陵,以來護兒為間諜,因功任大都督。588年,隋朝對陳征戰,來護兒因功進位上開府。590年,高智慧亂起,來護兒跟隨楊素到浙江攻打高智慧。高智慧沿岸布陣,綿延百里固守。來護兒率數百人敢死隊上岸,直接襲擊敵陣,擊破之。高智慧出逃海上,來護兒追擊到泉州。進位大將軍、任泉州刺史。高智慧殘黨盛道延侵犯州境,來護兒進擊大破之。跟從蒲山公李寬大破黟州、歙州的汪文進,進封柱國。603年,任瀛州刺史,賜爵位黃縣公,受邑三千戶,加上柱國,任右御衛將軍。
隋煬帝即位,來護兒任右驍衛大將軍,受皇帝親任。610年,煬帝巡幸江都,來護兒跟從,賜織物千段、牛酒。來護兒參先祖之墓,與父老宴會,可謂衣錦還鄉。數年後,轉任右翊衛大將軍。612年,第一次遠征高句麗,來護兒任平壤道行軍總管,率樓船從東萊渡黃海,在浿水(今大同江)距平壤六十里之地登陸。擊破高句麗王高元之弟高建率領的軍隊,逼近平壤城下。知道宇文述率領的隋軍本隊敗北後,返軍。613年,第二次遠征高句麗,來護兒率軍再渡東萊,楊玄感在黎陽亂起,和宇文述回軍討伐。封榮國公,受邑二千戶。614年,第三次遠征高句麗,來護兒率軍渡海,在遼東半島畢奢城(卑沙城)登陸,擊破高句麗軍,斬首千人。高句麗王高元將隋朝叛臣斛斯政獻於遼東城下,表示願意降伏。煬帝准許,命來護兒返軍。來護兒無視命令,想繼續征戰,但長史崔君肅反對,諸將也贊同返軍,最後還是撤退。617年,進左翊衛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618年,宇文化及在江都發動政變,來護兒和煬帝一起被殺害。
推薦閱讀:
※頭髮睡覺後變形,為什麼洗過後就會恢復原形?
※為什麼中國拍的殭屍片裡面的殭屍大多穿清朝的官服呢?有什麼依據嗎?
※激素的使用在非醫學/生命科學專科人群中為什麼會產生談虎色變的效果?
※有哪些有趣的啤酒「冷知識」?
※ATP 水解後的能量是以什麼形式進行利用和轉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