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中國歷史冷知識?

相關問題:你知道的最冷的中國地理冷知識是什麼? - 知乎

進階問題:有哪些世界歷史冷知識? - 知乎

本人剛來知乎不久,這是我第一個問題,很有紀念意義,也請各位答者認真回答,謝謝。
補充一句,暑假馬上到了,我想趁著有時間多學習一些中國歷史,增加自己的知識儲量。

7月11日晚補充:

看了很多精彩的回答,但我發現有些回答底下的評論說回答里的內容不冷。對此,我想說那是你在你的角度上看的,沒有考慮題主(我)或其他人的知識容量,畢竟,我看的大多數都是冷知識。這個問題也請各位加以改進。


相信這幅《時局圖》,大家都在歷史課本里讀過。晚清時期,列強環視,國家風雨飄搖。這幅圖形象地傳達了當時中國的狀況。

不過,可能有很少人注意到《時局圖》的作者,也是中國歷史上首位飛艇設計師。他的名叫謝纘泰。

1899年,中國人設計出了自己的第一艘飛艇。

設計師是出生於悉尼的華僑謝纘泰,他把它命名為「中國號」,以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

這艘飛艇在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前所未有的,機身以鋁材料為主,靠電動機帶動螺旋槳旋轉前進,還有3個計時控制的強力甲板推進器,採用自動伸縮鋼翼來減少阻力。

引人注目的是側身上標註著「CHINA」,尾部還懸掛著一面旗幟——大清黃龍旗。

設計成功後,謝纘泰滿懷熱情地將圖紙呈獻給清政府,祈願大規模批量製造,建立第一支中國空軍,可惜清廷毫無反饋。

沒有政府的支持,飛艇的製造就化為泡影,謝纘泰頗為沮喪。

無奈之下,他向英國友人求助,將設計圖與方案寄往英國。

1910年,按照他當時的方案設計出的飛艇,在當年的倫敦博覽會上展出,只是它的名字不再是「中國號」。

也就是在這一年的年初,謝纘泰終於憑藉自己的力量製成一艘長4米,寬1.7米,上懸一個大氣球的飛艇,並試飛成功,使中國成為最早擁有飛艇的國家之一。

實現這個飛天夢,謝纘泰用了十年。


聽說過整個國家充當中間商賺差價的故事么?中國歷史上就有這麼個奇葩的小國家:自杞國。

自杞示意圖,南宋等多數邊界是根據譚其驤的地圖冊1204年畫的,自杞國等少部分邊界根據《嶺外代答》和《元史地理志》劃分。

自杞國極盛時期的大概位置在今天的雲南東部、廣西和貴州西部一帶,時間大致和南宋重合。也許你從來沒在歷史地圖上見過它,因為它是宋朝的藩屬,宋朝對它有名義上的領導權,一般的歷史地圖把它當做宋朝的羈縻州來處理,直接畫進了宋朝的版圖。

自杞國是彝族人的祖先烏蠻人建立的小國。烏蠻其實是中原王朝對西南地區一大堆漢化程度不高的部落的泛指(漢化程度較好的叫白蠻),他們長期以來就在雲貴一帶生活。自從漢朝吞掉了夜郎和滇國之後,他們就名義上臣服於中原王朝,但實際上經常是若即若離的狀態,反正天高皇帝遠,也沒人管得著。順便一提,傳說中和諸葛亮玩得很開心的孟獲同學,就是烏蠻的一支。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人自顧不暇,對烏蠻是鞭長莫及,於是他們便逐漸從中原王朝脫離了出來。到了唐朝,烏蠻人分成幾十個部,其中在雲南洱海附近有六個部,建了六個小邦國,叫做六詔。六詔里最牛的一詔後來發跡,建立了統一雲南的南詔國,其它的烏蠻部落基本都跟著它混。

在9世紀,南詔國被大長和推翻,雲南陷入動蕩,而中原也正值晚唐的藩鎮割據,一片混亂,於是剩下的烏蠻各部也自起爐灶,在雲貴高原建立了幾個小王國,其中之一在北宋時演化成自杞國,也是烏蠻各國發展得最好的一個。值得一提的是,另一個烏蠻小國在宋朝初年納土歸降,宋太祖很高興,將那裡命名為『貴州』,沿用至今。

剛建國的時候,自杞國很弱,於是主動向宋朝示好,成了宋朝的藩屬。後來在宋朝的掩護下,它逐漸混壯了,收拾了周圍許多其它烏蠻人的部落和小國,地盤越來越大,在宋朝西南的山區里鑽空子,最後在今天的雲南和貴州廣西之間,逐漸形成了大致南北狹長的國土形狀。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奇葩的效果:重新穩定雲南的大理國,和統一中原的宋朝,基本上被它隔開了。這就為自杞國後來充當中間商賺差價提供了基礎。

然後就出事了。1127年,靖康之變,金朝佔了黃河流域。金朝女真人的騎兵很厲害,幾乎所向無敵。岳飛之所以堪稱名將,原因之一就是他用步兵扛住了金朝的騎兵。但宋朝不可能人人都是岳飛,他們想要和金朝打下去,就必須得有足夠多的戰馬。宋朝境內產的良馬本來就不多,北方的土地全丟了,淮南湖北一帶產的劣馬又不中用,那麼哪裡還有戰馬可尋呢?大理國。大理國往西,可以經緬甸、印度與中亞相通,而眾所周知,中亞是產良馬的地方。所以,大理國不僅有馬,而且馬種甚至比金朝人騎的蒙古馬還要好。於是宋朝就去找大理國買馬。買馬這件任務,宋朝交給了邕州(大致在廣西南寧一帶)的官吏。

邕州人去雲南買馬,但是當時的雲貴高原對於宋朝人來說,仍然是談之色變的地方。廣西往西的道路特別難走,到處都是崇山峻岭,羊腸小道,蛇蟲出沒,煙瘴遍地,去一趟大理國不死也要掉三層皮。邕州人心裡叫著苦、罵著街、硬著頭皮往西走,穿過自杞國的地盤去大理國買馬。就這麼幾次之後,自杞國找上門來了。他們對邕州人說,你們其實不用那麼辛苦,我們也有馬,質量絕對不比大理國的差,找我們買吧。邕州人一看,自杞人的馬果然是好馬,於是便很開心地從自杞買馬,不再去大理國了。

其實,自杞國境內那深山老林,根本就不產馬。他們的那些馬就是大理國的馬。他們看準了商機,從大理國買馬,再抬點價賣給宋朝人,賺取中間的差價。宋朝人是真不願意去大理國那種化外之地,因此也就接受了抬價。由於宋朝和金朝戰事不斷,戰馬的消耗量很大,因此宋朝人買馬的量也很大,自杞國於是幾乎全國都開始販馬,成了宋朝和大理國之間的中間商,這個偏僻小國很快就富了起來。

不光是自杞國,旁邊還有幾個烏蠻小國比如阿僰國、羅殿國、羅氏鬼國等(當時宋朝統稱他們為邕外諸藩或西南夷),都開始販馬。羅殿國位於自杞國東側,距離邕州其實更近,因此搶了自杞國的生意,結果被自杞國發兵揍了一頓,後來這兩個小國長期互掐,就是為了馬市。再後來,自杞國甚至不等宋朝人找上門來買馬了,而是每年都趕著馬到宋朝境內去推銷,甚至堵著邕州的城門強買強賣。

又有一次,羅殿國再次出手,和去邕州賣馬的自杞人搶生意,自杞國煩了,就轉而把馬匹趕到宋朝的宜州(廣西宜山)去買。地理知識匱乏的宋朝人這時候也明白過勁了:邕州和自杞國之間比較遠,但宜州離自杞國卻近些。於是,宋朝改在宜州和自杞國交易馬匹,並利用攪局的羅殿國作為籌碼,成功地壓了價。

不過宋朝為了買馬,給自杞的錢確實也夠多的了,各種金銀綢緞珍奇珠寶,全都往廣西集中,很多都落到了自杞人的手裡。自杞國有了錢,國力也大舉提升,甚至超過了逐漸衰落的大理國和陷入內亂的越南李朝,成了宋朝西南方向最強的國家。自杞的國王甚至自立了年號,決定從此和宋朝平起平坐、分庭抗禮。這要改別的藩屬諸侯,早被六師移之了,但也許是由於自杞的地理位置太偏僻了,宋朝人基本沒鳥它,任其自娛自樂。

自杞人脾氣暴躁,喜歡強買強賣,一言不合就拔刀,這讓曾在廣西當經略使的詩人范成大(寫《四時田園雜興》的那位)很惱火,把自杞人的惡劣行徑記錄了下來。後來,自杞人和宋朝商人起了衝突,打死了人,宋朝才派使者去嚴肅地申斥交涉,自杞國知道宋朝這個大腿丟不得,也惹不起,這才安分了下來,繼續充當中間商賣馬賺錢。這位使者回來後向朝廷稟報說,咱們得防著點兒自杞,以後如果西南方向出什麼幺蛾子,多半就是自杞國這個刺頭惹出來的。

沒想到的是,自杞國到最後也沒給宋朝惹出什麼大麻煩,反而還成了宋朝的擋箭牌。1253年,蒙古滅大理國,對宋朝形成了半包圍,蒙軍開始從西側進攻宋朝,作為宋朝附庸的自杞國,首先應對蒙古人的進攻。照理說,像自杞國這種組織鬆散的蕞爾小國,應該會很輕鬆地被蒙古拿下,結果,蒙古被自杞國擋在雲南整整六年,直到1259年才滅掉自杞,或許也和蒙古騎兵在山區施展不開有關吧(作為對比,西遼和花剌子模這兩個幅員遼闊的中亞大國,在蒙古人面前,加起來也沒撐到六年)。就在亡國前,自杞國的末代國君還在給宋朝報告軍情。雖然最終沒能改變蒙宋戰爭的結局,但自杞國也是盡了全力,起到了遠超預期的作用,報答了宋朝這麼多年來在馬市上給它的恩惠。

此圖原位英文版, @你好 漢化

知乎專欄:地球的那些事兒

微信公眾號 山中雜說 (ShanYeTalking)


九零後是最後一代放麥假、交公糧、在全國批評中長大的人。

先說麥假,以前每到麥子熟透的時候,學校總會放七天假,老師們回去割麥,學生們回家幫忙。因為年紀小,通常只幹些撿麥穗、小跑腿等輔助工作,大人們往往會趁這時來教育孩子:「好好上學,不然將來只能種地!」

麥子割完後男人們都到鋪好的場地晾曬去了,婦女和孩子就在地里撿麥穗,像播種般來回走動,孩子們很快就受不住,蹲在地上磨蹭,想耗到吃飯時間。如果遇到通情達理的家長,說兩句就讓躲到陰涼里,如果家長脾氣不好,就會看到孩子含著眼淚彎腰拾麥。炙熱的太陽扭曲了空氣,每塊地里,都有許多老弱婦幼頂著陽光辛勞,期望有個好收成。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這不只是一句詩。

麥子收完也曬好了,就該交公糧了,現在小孩對交公糧的理解就是打牌,和鬥地主一樣,真是絕妙的諷刺。

什麼是交公糧呢?官方解釋是農業稅的一種,有兩千六百年歷史。民間俗稱交皇糧,建國後改為交公糧,改革開放那會兒有句膾炙人口的口號就是:「交足國家的,留夠集體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等農民把麥子曬好,就往糧庫去,往往一人出動,全村緊跟,在門口排起長長的隊。我沒趕上手推車的時代,跟著爺爺交糧食時坐手扶拖拉機去的,具體情景如圖:

這就是當年交公糧的模樣,隊伍長到看不到頭,忙時要等一兩天才能輪到自己,期間一日三餐都是家裡送,晚上在糧食邊上睡,省得被人偷走。

那會兒還有以物易物,村裡時常聽到走南闖北的小販拖著聲音叫喊:「小麥換西瓜、換蘋果~~」,這時孩子們就會纏著大人,希望他們用剛收的麥子去換水果,基本上大人都會答應,換來的水果放在門後,裡面多少個全家一清二楚,每次偷吃都要挑最大的一個……

等到麥假結束,該學生們交公糧了,學校在放假前分下指標,規定每個人上交多少斤糧食,作為勞動證明。我現在還記得交糧前自己抱著布袋心慌意亂,總覺得斤兩不夠,逼著老媽又往袋子里倒了兩盆麥子,才鼓起勇氣上學。

那時我並不知道為什麼要交公糧,後來國家宣布廢除農業稅,人們說再也不用交公糧了,可種地的人已經很少了,等到國家給農民發放補貼時,老一輩感激涕零,對共產黨讚不絕口,但是整個農村,只剩下他們還在種地了。

也不知是不是電視普及和改革開放的原因,八零後和九零後對種地極其抗拒,這其中也有家長們不斷以此來威脅恐嚇的「功勞」。二十多年來,我從沒見過愛種地的年輕人,倒是多次聽說誰誰家孩子一怒之下摔農具走人,發誓死也不會種地的事。

誠然,在當時的長輩眼裡,八零後九零後都是孩子,需要接受教育。那會兒人們「天下為公」的精神很強,簡而言之,就是:你孩子雖然不是我孩子,但我有義務告訴你怎麼教好孩子。

於是,「小皇帝」、「小公主」、「垮掉的一代」,成為八零後的標籤,報紙電視廣播作文,甚至連童話書都不忘批評孩子身上的毛病,尤其是那篇神文——《夏令營里的較量》,成功把全國人民對日本的驚懼和憤怒轉化為對子女的高壓,彷彿優待一點中國就會亡國滅種。此文影響深遠,我亦深受其害,在此對作者表示抗議。

其實和八零後年輕時所受的指責比起來,九零後那並不算什麼,充其量是因為過於另類而成為新聞焦點。頹廢憂傷陰鬱消沉、形如亂碼奇形怪狀,講真,非主流和火星文差點成為我們的代言人……

隨著網路時代到來,九零後與八零後衝突不斷,就像兩頭小獅子互相撕咬,直到現在百度八零後和九零後,依然會冒出大量比較的文章,越往前翻火藥味越濃,堪稱是兩代人的「戰爭」。

舉個例子:

「80後的幾乎在上班

90後的幾乎在上學

80後的幾乎在掙錢

90後的幾乎在花錢

80後的幾乎在低調

90後的幾乎在高調

80後已步入成熟

90後還在憤青

80後流行遊戲機

90後流行非主流

80後幾乎都害怕戀愛了

90後幾乎都愛到麻木了

80後還記得高山下的花環

90後只記得火影忍者和犬夜叉

80後的都在努力的創造美好的未來

90後的都在準備把美好的未來給糟蹋掉

…… 」

這只是滄海一粟,還有許多九零後反駁八零後的文章,雙方你來我往唇槍舌戰,到最後大家親戚滿天飛,又是何苦呢?

我曾在公眾號寫過一篇文章,分析四代人的網名變遷,這裡節選一部分:

待八零後長大成人學會上網時,昵稱開始遠離現實,英文、拼音和符號大行其道,成語和詩歌片段也異常火爆,風格偏向文藝。

等九零後也到了上網的年紀,在社會變革、青春文學和非主流文化的影響下,昵稱風格急劇變化,火星文風靡一時,人們崇尚個性,具體風格如下:

如今零零後早已習慣上網聊天,他們沒有經歷過八零後被社會抨擊,稱作「小皇帝」和「垮掉的一代」;也沒有體會過九零後被千夫所指,只能私下追求喜歡的事物;他們出生在一個根基已經打好,人們學著互相理解的時代,因此昵稱也發乎於心,簡單直白起來:

寫到這兒,忽然百感交集,想起一句名言:歷史總是螺旋型上升。從最初的「路晨、信、銘」,到「紫依、老K、夢在心中、」,再到「黑S控。、_勿念&很好奇將來一零後長大,會起什麼網名呢?他們的父母大多是八零後,將來的人生軌跡又會因此發生多大變化?
不管怎樣,至少有一點可以確定:長路漫漫,我們始終上升著。

長路漫漫,我們始終上升著。

與君共勉。

在你親歷的短短時間內,世界有哪些驚人的改變?


被禁第二輪的修改~

好無語啊,21世紀的知乎風氣還不如民國報紙開放~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不算最冷吧。就是覺得還蠻有趣,所以寫一寫。

關於中國傳統乳房審美。

現在隨便看個走紅毯,都有什麼女星露大胸博眼球,[維多利亞的秘密]是集大成者;動畫里的各種女性形象也基本個個大胸,尤其王者榮耀啦,什麼王昭君、阿珂簡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讓玩遊戲的小學生們長大以後怎麼面對[世界是平的]?!

好啦,這一切都在說明豐滿、碩大、挺立的胸部是中國當下的審美潮流。

但這股潮流並非我們傳統審美文化的延續,而是受西方審美的影響。時間就在國門打開,動亂的民國時代。

民國以前,我們都是以平胸為美,甚至根本不把胸部作為一個審美項。

比如中國古代早期的幾篇寫美人的文章像《詩經碩人》、《洛神賦》等,對女體的幾個部位都做了描述,卻唯獨不提乳房。

《詩經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洛神賦》: 「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

一個窄肩、細腰、膚白,柔弱惹人愛的中國古典美女形象赫然而出,就是不知道她胸是大是小。(古人誇美女還是很含蓄很有文化的,不像現在,基本就是:「我在街上看一女的,長可好看了,腿特長、胸特大……」)

除了文字,古代仕女圖也能證明這一點。縱觀這些圖,基本都沒有特別體現胸部的。

歡迎來到A杯的世界~


可能有人會以「袒胸露乳」為美的唐代風尚來進行反駁,認為唐代形成了中國的乳房審美文化。這個阿姨以前也是這麼認為的,但是稍加研究後,發現唐代是關注乳房了,但要說重視、形成一種審美流向還是有點遠的。

先看看當時描寫胸部的詩句吧:

「臉似芙蓉胸似玉」、「粉胸半掩疑晴雪」、「胸前如雪臉如蓮」、「長留白雪占胸前」、「半露胸如雪,斜回臉似波」……

確切地說,當時的關注點,並不是乳房本身,而是裸露出的乳上肌膚,其質感如何。

再看看當時的圖像:服裝低袒,露出胸前肌膚,但不管正面側面,都沒在胸部形狀上做什麼刻畫,頂多是在平面圖上加兩撇意思意思(唐代畫師也真是夠了~)。


什麼叫露地優雅之名畫《簪花仕女圖》


《隋唐遺史》里有個記載也蠻有趣的。說的是,某天,楊貴妃酒醉,衣服不慎滑落,露出雙乳,唐玄宗李隆基見後,一手捂住她的胸部一邊淫詩曰:「軟溫新剝雞頭肉」。說楊貴妃的雙乳又暖又軟,手感很好,乳頭則像新鮮的雞頭肉一樣玲瓏剔透。雞頭肉可不是雞頭上的肉,而是一種植物芡實里的小籽,大小和石榴籽差不多。

所以,唐代的「袒胸露乳」只是說衣服穿得比較低,露出大片雪白的乳上肌膚而已,絕不是《滿城盡帶黃金甲》、《武媚娘傳奇》里那種胸部故意脹鼓鼓的,唯恐胸部不大的3D既視感。


中國古代女性審美對胸部是慢慢關注起來的,從無到有,在明清時期也有一些專門描寫女子乳房的詩句,像是陳玉璂的《沁園春》、王偁的《酥乳》、孫原湘的《即事》等。不過這些詩句,和這個主題一樣,都屬於非常冷門的詩句,交流圈很小眾,不能說形成了乳房審美潮流。而從這些爆冷文字中,可以稍稍窺探下古人們的乳房審美標準:

《醒世恆言》中《喬太守亂點鴛鴦譜》一篇對玉娘的雙乳進行了這樣的描述:「一對小乳,豐隆突起,溫軟如綿乳頭卻像雞頭肉一般,甚是可愛。」

陳玉璂《沁園春》:「擁雪成峰,挼香作露,宛象雙珠,想初逗芳髻,徐隆漸起,頻拴紅襪,似有仍無,菽發難描,雞頭莫比,……,羅衣解處堪圖看,兩點風姿信最都,似花蕊邊傍微勻玳瑁,玉山高處,小綴珊瑚……」(「擁雪成峰」、「玉山高處」是用來形容乳房的,雙珠、菽發(一種初生的豆苗)、小珊瑚、兩點風姿都是在說乳頭)

可見古人們在乳房形狀上更偏愛小巧玲瓏(什麼36D在過去根本沒有市場好伐),非常注重膚質、手感(果然老司機),外加尤其偏愛「紫葡萄」乳頭(迷之審美~)。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為了進一步確認真相,我只好獻身學術,另又去看了些春宮圖,主攻清代,來自《Gardens of Pleasure》一書。稍微總結一下,裡面的裸女不要說跟《Play boy》一樣滿屏的大胸脯了,就是要找出一張帶有完整乳房形狀的女體圖都挺難的(只敢放有衣服的圖,沒衣服的胸前基本雪白一片)。

「而他的女伴則被描寫成柔弱的少女,略長而削瘦的臉上總帶著一種驚訝的神色,溜肩膀,扁平胸,臀部窄小,胳膊瘦長,一雙長而過分纖細的手。」高羅佩在《中國古代房內考》里,對中國古代女性形象的描寫放在這裡正合適。


那麼是從什麼時候起,我們對女性胸部審美產生變化了呢?

這就要說到民國的「天乳運動」了(怎麼樣,這個運動還算冷門吧)。

因為傳統女性審美偏愛平胸小乳,視凸起的胸部為不雅,所以女孩子長大了都會用長布條來緊緊裹住胸部(是的,沒錯,就是跟影視劇里女扮男裝這種一樣的戲碼)。到了民國,更是出現了專門的束胸內衣,叫小衫、抹胸、小坎肩、小馬甲等。


(圖來自1927年北洋畫報,綰香閣主的《中國小衫(胸衣)沿革圖說》專輯)


民國是反傳統的重要時代,連孔夫子都喊著要打倒了,更別說這種傳統陋習,加之當時有一股強身健體以保衛家國的思想熱潮,還有西方文化如女權、女體藝術等的影響,有人便喊出了廢除束胸,回歸天乳(既天然生長的乳房)的口號。

其中比較重要的是1927年7月7日,廣東代理民政廳廳長朱家驊的《禁止婦女束胸的提案》,提案規定「限三個月內所有全省女子,一律禁止束胸,……倘逾限仍有束胸,一經查確,即處以五十元以上之罰金……」。

「天乳運動」從廣州逐漸推至全國。

古來各種女性運動,不管打什麼旗號,不管女人們跟從還是不跟從,都是要吃苦的。像「天乳運動」,不肯放乳的,就派專人強制放乳,沒收小馬甲或罰款;放了乳吧,又要受各種保守人士的白眼非議,更有甚者,還要鬧出血案,因為女性放乳有一定女權色彩,傳統思想猶盛的男權社會,怎麼容得下這類女人?!

茅盾在《動搖》里就有寫過,發生暴亂的鄉鎮,早已剪髮、放乳的、來自城市的張小姐遇到暴徒後的慘狀:

「看見張小姐么?」方太太再問。

「沒有。哦,記起來了,一定是她。我看見一個女人,又黑又長的頭髮遮住了面孔,衣服剝得精光......」

「呀!」方太太驚叫起來。方羅蘭突然止步。

乳房割去了一隻。」孫舞陽還是坦然接著說。

「在哪裡看見的?」方羅蘭追問,聲音也有些變了。

「在東門口。已經死了。橫架在一塊石頭上。」

還有那些呼籲平等的解放女子:

「土豪劣紳何等凶暴!在婦協被捉的三個剪髮女子,不但被輪姦,還被他們剝光了衣服,用鐵絲穿乳房,從婦協直直拖到縣黨委部前......」(看的時候,覺得毛骨悚然,既為暴行也為人之愚昧)

魯迅在一篇文章里也有寫北洋軍閥(好像是)對女子的劣行,剪掉頭髮,割去乳房,以做妄學男子的懲罰。


不過這些血腥的舊勢力阻礙擋不住新潮大勢。天乳運動的進展還是比解放小腳要順利,且時間也短多了,到了1930年代,乳房高聳、身穿緊身旗袍,大膽秀著S型曲線的女性形象就廣為流傳了,並不是政府組織得好,而是審美趨勢使然——來自西方的豐乳肥臀的女性形象。

於是,報刊出現了各種胸部美、曲線美、人體美的鼓吹,張競生寫了《大奶復興》,胡適也直言大奶奶主義,感覺當時的文人不張口閉口幾個「大奶奶」,都不好意思在文壇混。

文字鼓吹還算小意思啦,為了爭發行量,《北洋畫報》還連續登了不少女裸體、裸胸特寫的圖片,謂之曰呼籲天乳運動(民國人會玩~)。


穿著衣服的圖像,以月份牌流傳最為廣博,從1920年代看到1940年代,胸部明顯挺、大起來,並一改傳統女性繪畫形象的[扁平直],真是要多婀娜有多婀娜,身材一個賽一個啊。


就像如今的明星、網紅於社會潮流,在爭議聲中悄然影響我們尤其是下一代的審美一樣,看慣了平直柔弱女性美的民國人在面對這些豐乳肥臀的女性形象時,也是一邊嘴上說著不要,一邊審美卻很誠實地為之改變了。直至如今,以豐乳為美成了社會的主流審美,而以平胸為美早已被埋進歷史,成了[你知道的最冷的中國歷史冷知識是什麼?]里的一條冷知識。

不過風水輪流轉,沒準幾百年後,在某乎的冷知識集結里,會出現一條過去是以豐乳為美的冷知識呢。


---這是一條神奇的分割線---


看了大家的評論,不管是贊同還是反對,都非常感謝各位的意見。

發現一條評論很有趣,也發給大家看下:明末清初小說《醒世姻緣傳》有一段是一個小偷迷暈了兩個尼姑然後想姦淫,「拿燭照了一照,只見兩個盆大的奶頭,黑墨般的個大屁股。偷兒看了,不能起興。再把白姑子驗看一番,奶頭不甚飽滿,身上倒還白胖,半老佳人可共,何必要那年少的冰輪?」小偷對著巨乳的小尼姑不能起興,寧願要老尼姑。@允墨 (侵權聯繫刪)


然後,再補上點話吧。

其實乳房所代表的意義,比我們想像中要更複雜、更有深意。有本書叫《乳房的歷史》(瑪麗蓮亞隆著),以乳房為視角來解讀歷史、社會,觀點大膽新穎,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其中提出了女性的乳房,自古便有「好乳房」與「壞乳房」之分。

「好乳房」代表著哺育、新生;法國共和誕生,裸露的乳房又代表了自由與平等。

「壞乳房」則是誘惑與侵略的象徵,常與性、暴力聯繫在一起。

社會文明建立過程中,乳房的這兩種意義展開了拔河,「好」與「壞」不斷拉扯著女人的命運。

---神奇的分割線又來啦---


評論里有說我是故意捧吹平胸美的,什麼平胸女找安慰巴拉巴拉(小魔仙),我表示很無辜啊。我只是剛好看到這個冷知識的話題,覺得這個乳房審美蠻有趣,所以就寫一寫嘍。

本文認為的中國乳房審美髮展軌跡是:

早期是忽視乳房審美(除去原始社會中大乳的哺育崇拜);

從唐明清的文學作品和圖像來看,審美關注點開始涉及乳房,但更注重膚質、乳頭,形狀上則偏愛小乳;

民國是女子乳房轉變的一個重要時期。10、20年代是傳統平胸審美的延續,天乳運動提出解放雙乳,又受西方審美文化的影響,開始崇尚大乳;[當然西方也是平、豐交織的,1910年代末還尚前凸後翹(見泰坦尼克號露西裝扮),20年代就崇尚扁平的男孩身材(見了不起的蓋茨比露西裝扮),到了30年代(幾乎與民國同期)後開始轉向大胸,40、50年代則是在好萊塢女星的帶領下,大胸審美達至巔峰,直至如今];

建國後有一段反封資修時期,期間男女同裝,對胸部應該也是迴避的,但這段時期我沒詳細研究過,所以不多說;

最後是現代,尚大乳應該是有目共睹吧。

我寫的就只是這個過程,而不是平胸美還是大胸美這個問題。


然後對古人不以乳房為美或尚平胸有質疑的,可以繼續看看下面的例子:

徐珂(清)在《清稗類鈔》中說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都喜夏姬的衵服,衵服是什麼呢,就是一種緊身內衣,在清代叫抹胸,用方尺之布緊束前胸,不過他指出該用途是為了防風。

「抹胸,胸間小衣也,一名襪腹,又名襪肚。以方尺之布為之,緊束前胸,以防風之內侵者。俗謂之兜肚,男女皆有之......古亦謂之曰衵服。《左傳》『陳靈公與孔寧、儀行父通於夏姬,皆衷其衵服,以戲於朝』是也。」


《漢雜事秘辛》里記錄了一段古代皇帝選妃的婚前體檢,其中談及女瑩的胸乳(菽發,像剛生的小豆苗)、私處、兩股、陰溝,最後確定是個處女呀(古人尚小乳,扁平身材,跟這個有莫大關係,胸前平平的女性更易被認為是有不諳世事的天真,更適合放在家裡做賢妻良母)。然後開始嚴格的身體測量,項目有身高、肩寬、臀寬、手長、手掌、足等等,極為詳細,但就是沒有測量胸圍,胸部地位可見一般

「瑩泣數行下,閉目轉面內向。姁為手緩,捧著曰光,芳氣噴襲,肌理膩潔,拊不留手。規前方後,築脂刻玉。胸乳菽發,臍容半寸許珠,私處墳起。為展兩股,陰溝渥丹,火齊欲吐。此守禮謹嚴處女也!約略瑩體,血足榮膚,膚足飾肉,肉足冒骨。長短合度,自顛至底,長七尺一寸;肩廣一尺六寸,臀視肩廣減三寸;自肩至指,長各二尺七寸,指去掌四寸,肖十竹萌削也。髀至足長三尺二寸,足長八寸;脛跗豐妍,底平指斂,約縑迫襪,收束微如禁中,久之不得音響。」[需要指明的是該書被認為是偽作,並非漢人所寫,而可能是唐是明,但其中的觀點多少也能代表些古人審美。]


民國奇女子綰香閣主在《關於小衫(古代內衣)的考據》中引用了《梵天爐業錄卷》的話,說是宋女有一種奶闌,用於緊裹胸部,因為婦女以乳高為羞

蔡哲夫藏宋媛奶闌花樣,奶闌即襕裙,亦襪胸……婦人以乳高為羞,用此緊闌胸部,故曰奶闌也。」


唐代寫乳很多,但一般都是寫乳上肌膚的雪白:「臉似芙蓉胸似玉」、「粉胸半掩疑晴雪」、「胸前如雪臉如蓮」、「長留白雪占胸前」、「半露胸如雪,斜回臉似波」……太多了,自己去查。


王偁(明)《酥乳》:一雙明月貼胸前,紫禁葡萄(在形容乳頭上,紫葡萄出境率很高)碧玉圓;夫婿調酥綺窗下,金莖幾點露珠懸。


張劭(清)《美人乳》:「融酥年紀好邵華,春盎雙峰玉有芽,…香浮欲軟初寒露,粉滴才圓未破瓜。」說的是少女乳房初發育,還像玉芽一樣嫩。

評論里有說,古代女子結婚早,都還沒發育,所以都小乳。這個其實應該這樣說,古人皆喜年輕少女,尤為鍾愛那種未發育、青澀的狀態。女子纏胸,使自己的身體看起來像未發育的小孩,亦抹除被禮教否定的肉體誘惑,傳達的女性形象是:天真、無欲、貞潔,塑造端莊淑女、賢妻良母的古代女子理想形象。這種審美現如今也還是有痕迹啊,像是蘿莉控、戀童癖……


張愛玲《更衣記》:削肩,細腰,平胸,薄而小的標準美女在這一層層衣衫的重壓下,失蹤了。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過是一個衣架子罷了。中國人不贊成太觸目的女人


《民國日報》一文:「第二,中國女子的胸乳。又是一件希奇的秘密;解開示人,固然是莫大的羞恥,就是隔著衣服高起來,都引為大辱。一般婦女,用些排門密扣的小背心子,將胸口緊緊縛定。」


民國時人包天笑更是在《衣食住行的百年變遷》中直言:「(婦女的乳部)這是百年以來的一個大變遷」。

「西風東漸,新潮湧起,先以電影明星,繼以歡場歌女,於是放棄小馬甲(一種束胸內衣),受命於乳罩,閨閣中人,本亦非頑固者流,見此推成出新之物,也就隨時順勢而改變了。但是這風氣一開,逐漸發展,裁縫師制衣服,要仔細量度你的三圍尺寸了;選美者、獵艷者也須注意你的胴體是否適合于美人姿態呢;一個反動力,許多新女性,深恨於自己的胸前平坦,思以人力補救之。於是一班黃綠醫生,作為投機事業,盲針瞎灸,非徒無益,結成塊壘,致釀成終身之病。一方面呢,什麼夜總會、俱樂部,以此為奇貨可居,誇示其曲線玲瓏,甚至提倡「無上裝」以誘惑顧客,試想這一點,還不是百年來一大變遷嗎?」


例證還是有很多的,之前不放,是覺得又煩又像是在顯擺。畢竟我做人還是很謙虛的,只喜歡在《王者榮耀》的青桐3面前放李白的大招裝會兒逼。但是面對質疑,還是回應一下(其實主要是因為我最近太空了)。最後,歡迎大家有理有據前來Battle,yo,yo,freestyle 走起來~


-END-

轉載聯繫,違權必究。

覺得冷就點贊~


剛剛在另一個問題裡面看到的,應該也算是中國歷史冷知識了吧。注意,是知乎上看見的!非原創,侵刪


大家應該都知道1964年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後,為此,《人民日報》專門出了一期號外,報道該事件的標題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然後各位知道這期的副標題是啥嗎

答案就是:我國政府發表聲明,鄭重建議召開世界各國首腦會議,討論全面禁止和徹底銷毀核武器問題。


實名反對 @磐石 答案!


我們來看《李秀成書供原稿校補本》(李秀成真跡,羅爾綱校補)

【第〇四葉:】
一路由大黎上永安,打破永安,即在州城屯紮數月。後載(賽)中堂, 及烏向大軍, 四方圍困,內外不通。後有仙?回?沖?姑穌( 蘇) 沖, 一條小路, 而過招(昭)平。而仙?回?沖?姑穌( 蘇) 沖是清朝、 壽春兵在此把守。 經羅大綱、 帶領人馬、 前去打破,方得小路出○關,得火藥十餘擔之?火?葯?也?,方有軍資。 不然,上(尚)不能得出此關。困在永安,並未有斤兩之火藥,實得仙回姑蘇沖、 壽春兵火藥十餘擔之火藥也之助,方可出關。 至永安水斗軍營,是天官丞相、 秦日昌、 守把。 清朝
——————
之軍,是張敬修之?兵?為將困打。後移過仙回,被烏?烏帥大軍追趕,殺死天朝官兵、 男女弍千餘人。眾見勢甚太逼,大眾、 ○次日齊心,與烏軍死戰,復殺死烏之?軍、 四五千。烏帥被傷,在六塘圩身故。
○自殺勝之後,東王傳令,不行招(昭)平、平樂,由小路過牛角猺(瑤)山,出馬嶺,上六塘、高田,圍困桂林一月有餘,攻打未下,退軍由象鼻山渡河,由興安縣、 到全州。攻破全州之後, 南王在全州陣亡, ○計議即下道州,打永明,破江華縣,招得湖南道州、江華永明之眾,足有弍萬之敷(數)。此時追軍,即向張兩軍。後移師到柳(郴)州, 入柳(郴)州、 亦招二、三萬眾,荼凌(茶陵)州亦得數千。後移營,西王蕭朝貴、 帶李開芳、林鳳祥等, 來打長沙。此時我為兵,上(尚)未任事。 至?西王到長沙、 攻打,那時

【第○五葉:】
天王同東王、 上(尚)在柳(郴)州。西王在長沙南門外, 中炮身死。 後李開芳、 具本回柳(郴), 天王同東王, 移營而來長沙,實力攻打。 數十日未成功,連開地道數處,放倒長沙大城,官兵不能勇(踴)進。 外面清朝、 向張大軍、 圍困,在長沙對面沙洲、 殺勝一仗,殺死清朝官兵數千。以後破城,仍然未下。 天朝官兵, 有糧無有油鹽可食,官兵心庄(壯),而力不登,是以攻城未就。(此處提油鹽,而在金田附近時亦缺油鹽)天王在長沙南門門製造玉 (璽, 按:太平天囯自造字中,僅「金 」之「 」下為「金」,「玉璽」之「璽」其下仍為「玉」。李秀成這裡是弄錯了),呼稱萬歲,妻稱娘娘,封東西南北翼王, 封王在前,天王呼萬歲在後。製造 (璽) 成,攻城未下,計及移營。 欲由益陽縣, 欲靠洞廷(庭) 湖邊、 而到常德,欲取河南為家。到益陽,忽搶得民舟數千,後而改作、 順流而下,過林子口、 而出洞廷(庭),到缶(岳)州,分水旱而下湖北。破缶(岳)州, ○得吳三
——————
桂之器械,盤運下舟, 直下湖北,一攻破漢陽,得漢口,困武昌,然後開道破城。此時東王掌令,李開芳、林鳳祥、羅大綱掌兵,攻打廿余日, 而破武昌。後而未守,直到陽羅(邏),破黃州,取池(蘄)水、池(蘄)州、九江,破安省,具(俱)是水旱並行。那時胡以晄、李開芳、林鳳祥帶陸路之兵,東王、北王、翼王、天官丞相、 以及羅大綱、賴漢英等,帶領水軍。克得安省未守,趕下江南,將江南四面圍困。七日破由儀鳳門、 開道破城而進。水面舟只萬餘,各盡滿載糧食等件。
……

請問這叫「剛起義的時候其實就是一群戰五渣,被官軍一路追著打」?

另外,「得吳三桂之器械,盤運下舟,直下湖北。一攻破漢陽,得漢口,困武昌,然後開道破城。此時東王掌令,李開芳、林鳳祥、羅大綱掌兵,攻打廿八日而破武昌。」哪句有寫「這批一百多年前的銅炮居然比清軍現用的大炮還威力巨大」?

你來告訴我,啥時候器械=銅炮了?而且是「搬運下舟」,哪裡寫了是「埋起來」的?還有,為啥你還能據此腦補出吳三桂埋在地下180年的炮比180年後清軍的炮還牛逼?


腦補太多當一個歷史發明家,你的臉會被人打成餡兒的!


最後送你一句鄧廣銘先生改寫的胡適經典名言:

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有七分史料不說八分話。


6月28日已更。不知道哪個是最冷的,乾脆多寫一點吧。

1.春秋早期打仗非常講君子風範,一般擊潰敵人後不會趕盡殺絕。晉楚邲之戰的時候,晉國被打敗了,晉國人逃亡時有戰車陷在坑裡走不動了,楚國人一看樂了,教晉國人抽出車前橫木,才從坑裡出來,沒逃兩步馬又盤旋不能前進,楚國人又教他們拔掉兜風的大旗扔掉多餘的重物,這才順利逃走。晉軍感覺臉上掛不住,一邊逃一邊轉過頭來說:「哼(。?`ω′?),我們可不像你們有這麼豐富的逃跑經驗。」(注1)

2.秦始皇規定天子自稱是朕,秦始皇之前呢,天子自稱是「餘一人」,至於孤和寡人,是諸侯王的自稱。(注2)

3.君主自稱寡人並不是孤家寡人的意思,而是寡德的意思,警醒自己德行還不夠好。(注3)

4.秦始皇滅掉六國統一中國時其實還剩一個衛國沒有滅掉,因為當時衛國已經只剩一座城並且投靠秦國已久,直到秦二世時才將衛君貶為庶人。於是衛國成為持續時間最久的諸侯國,從公元前1115年分封起至公元前209年,持續了907年。

5.雖然七夕和元宵都聲稱自己是中國版的情人節,但真正稱得上是中國版情人節的節日叫上巳節,日期是三月初三,在這一天男女相約出遊,互贈芍藥。(注4)

6.西漢最鼎盛的時期,既不是文景之治,也不是武帝時期,而是漢宣帝時期,漢宣帝時,無論經濟、疆域、國際影響力都達到西漢巔峰,並且宣帝時建立了西域都護府,正式將新疆地區納入版圖。

7.和尚不能吃肉喝酒,一開始不是佛經要求的,而是佛教狂熱愛好者梁武帝蕭衍下詔禁止的,後來才慢慢變成佛教習慣。(注5)有說楞嚴經里有記,那已經是梁武帝禁酒肉幾百年後的事了。

8.武則天雖然是唯一一個女皇帝,但是想擁有皇帝權力並不是需要「稱帝」,而是要「稱制」,即以皇帝的名義發布命令,也即實際掌握政權,與女皇帝只差個名份。這樣來算的話,臨朝稱制的女性,至少有一打。

9.四川人近代才吃辣的說法其實是不對的,四川人喜歡吃辣的確歷史悠久,辣椒雖然是明代傳入中國的,但不代表著沒有辣椒就沒有辣味,在辣椒之前,提供辣味的是芥姜、蔥蒜以及茱萸。東晉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里明確說了:(川人)其辰值未,故尚滋味;德在少昊,故好辛香。類似說法也多見於其他文獻。

ps.有人糾結辛和辣是不是一回事,這個沒什麼可糾結的,就是一回事,《廣雅》:辢(辣),辛也。《聲類》:江南曰辣,中國曰辛。《通俗文》:辛甚曰辣。《新華字典》:辣:像姜、蒜等的刺激性味道;

10.唐朝時,叫爸爸要叫爺爺、阿爺或者哥哥,叫哥哥要叫阿兄,叫爺爺要叫阿翁。另外,不要叫某大官為大人,因為大人也是爸爸的意思,每次看到狄大人就不忍直視。

11.高句麗和高麗基本沒有關係,高句麗由高句麗族建立,其政權被唐朝滅亡後,絕大多數高句麗人被遷入內地,消失在漢族的汪洋大海之中。而高麗起源自半島南端,建國後借用了高麗這一稱呼。

12.大多數朝代對皇帝的稱呼是聖上、陛下、聖人、皇上,而宋朝普遍叫「官家」。以及除了在電視劇里,皇帝日常口語自稱很少用朕,基本還是用吾、我等。

13.古代也是有官方節假日的,並且宋代最長,全年假期達到了上百天。(注6)

14.宋朝以前上朝的時候大臣需要正坐,宋朝之後才開始站著上朝。

太晚了先睡了……待續

———————————————6月24日更新—————————————————

15.漢高祖劉邦生於前256年,只比秦始皇(生於前259年)小三歲。

16.諸葛亮和漢獻帝同一年(181年)出生,同一年(234年)去世。

17.偃月刀也叫掩月刀,是唐宋之間的發明,所以關羽鐵定是用不上了。正史中對於關羽的武器並沒有什麼特殊的描繪,但是南梁陶弘景的《古今刀劍錄》中有記載,聲稱關羽自采都山鐵造了兩把刀,起名叫:萬人敵。(注7)

18.柳下惠是真是假不知道,但南朝宋的褚淵是真的猛,山陰公主劉楚玉灰常淫亂,看到姑姑南郡獻公主的老公褚淵長得非常帥,就讓皇帝劉子業把褚淵送給她玩弄,劉子業就命令褚淵去陪山陰公主,於是褚淵就被送到了山陰公主府上,山陰公主使盡渾身解數,對他百般誘惑,但整整十天都沒有得手,最後褚淵以死明志,堅決不肯就範,公主只得作罷。公主說:「何苦呢?」褚淵說:「我可是個老實人。」(注8)

19.陳霸先建立的陳朝是唯一一個國號和皇帝的姓相同的朝代,當然這是一個巧合,因為陳霸先認西周時虞滿為祖先,虞滿的封地在陳,是陳國國君,謚號陳胡公,於是梁敬帝封陳霸先為陳公、陳王,直到禪讓後成為陳朝。

20.唐以前的人們喝茶用的方式叫煮茶法,煮茶時要加點生薑,蔥花等佐料…(注9)

21.葡萄酒大約西漢時傳入中國,在中國有兩千年的飲用歷史,比楷體字歷史還久,可以說是傳統飲料了。

23.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是康熙(在位61年),這不是冷知識,冷知識是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是金末帝完顏承麟,在位僅半天。金哀宗完顏守緒在宋蒙聯軍兵臨城下時不欲作亡國之君,於是禪讓給完顏承麟,儀式草草舉行完,完顏承麟就趕緊去組織守城,未能挽回頹勢,城破被殺。

24.壽命最長的皇帝是乾隆(89歲),這不是冷知識,冷知識是壽命最短的皇帝是東漢的第五位皇帝漢殤帝劉隆,出生百日時登基,一歲時夭折。

待續

———————————————6月25日更新————————————————

25.戰國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之中,後世我國諸多政權里,唯獨沒有以韓為國號的。

26.秦以十月為每年開始的第一個月,漢初沿襲秦制,直到漢武帝改用太初曆後,才改用一月為歲首。

27.漢武帝時才開始出現年號紀年,武帝之前的皇帝直接用年序紀年,比如秦二世元年,漢文帝二年這樣,但是皇帝又想改元怎麼辦,比如漢文帝十六年的時候決定改元,咱們從元年從新開始,於是我們就將文帝元年稱作文帝前元年,原本應該是文帝十七年的時候稱作文帝後元年,這樣來記。但漢景帝改了兩次元,所以出現了景帝前元年,景帝中元年,景帝後元年三個元年。於是,我們就看到景帝時出現了一個中二病發作的年份:漢景帝中二年(公元前148年)。

28.歷史上被使用次數最多的國號是漢,排的上號的就有西漢(劉邦)、東漢(劉秀)、蜀漢(劉備)、漢趙(劉淵)、成漢(李壽)、後漢(劉知遠)、南漢(劉?)、北漢(劉崇)等 8 個,如果再算上劉玄、侯景、陳友諒等持續時間較短的勢力,總數能達到 20 個左右。

29.西燕廢帝的年號叫昌平,北周武帝有個年號叫保定。

30.隋文帝晚年討厭詩書,於是做了所有討厭學習的人夢寐以求的事——下令廢除全國學校,只保留國子學一所限額七十人。就是這麼任性。(注10)

31.我們把漢魏皇帝大多都叫某某帝,如漢武帝、魏文帝,後世皇帝大多叫某祖某宗,比如唐太宗、宋徽宗、明太祖等,這個區別是武則天造成的。

某某帝是謚號,用來死後蓋棺定論,評價皇帝的生平,一般一兩個字,大家就用其稱呼該皇帝,一般都遵從謚法,叫個文皇帝、武皇帝、昭皇帝等等就好,但是唐高宗李治死後,武則天不按套路出牌,給自己老公定的謚號叫天皇大帝,窩勒個去這下沒法玩了,總不能把李治叫唐天皇大帝吧……於是只能改叫廟號為某祖某宗了。而且從此之後謚號字數如脫韁野馬一路增長越來越浮誇,到明清時已經長達二十多字了。

至於武則天之前的唐太宗,本身謚號叫文皇帝,所以原本應該註定叫唐文帝了,結果武周之後謚號變浮誇,給太宗多次加謚,變成了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於是也沒法叫唐文帝了。

32.作為計量單位的「石」字,字典上以及大多數人都讀dan4聲,但其實還是應該讀本音shi2聲,王力先生打趣說:「所以常聽人說,最少文化的小學生與最高水平的研究人員的發音是一致的,而介乎二者之間的普遍文史知識愛好者會有不同的發音。 」(注11)

33.我們今天去博物館裡看到的各種上古器具的名字,比如鬲、簋、爵、觚、觶等等禮器的名字,是宋代人考據確定的,近代考古學出現以後,甲骨文青銅器等文物大量出土,發現上面記得名字居然跟宋人定的名字一模一樣。(注12)

34.鐵木真的名字意譯過來是鐵匠,泰定帝也孫帖木兒的名字意譯是九鐵,元文宗圖帖睦爾的名字意譯是纛鐵(纛,音同到,儀仗用的旗子),元成宗鐵穆耳的名字意譯是鐵的,元順帝妥歡帖木兒的名字意譯是鐵鍋。厲害了老鐵。

待續。

———————————————6月26日更新————————————————

35.上面說了,謚號和廟號是皇帝死後才起,用來描述這個皇帝,但曹丕的兒子曹叡還活著的時候,就給自己上謚號為明皇帝,起廟號為烈祖,我去這不是咒自己嗎,果然剛上完一年後就突然得病死了,才36歲。(注13)

36.寧夏的夏來源於夏商周的夏朝,不是因為夏朝在寧夏,而是因為五胡亂華時期,匈奴人赫連勃勃在西北建立了政權,因為《史記·匈奴列傳》里記載著「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於是赫連勃勃就以夏朝後裔自居,稱國號為大夏,從此這片地方就叫夏了,經過後世一系列複雜的行政名稱變遷,有了今天的寧夏。(注14)

37.如果司馬光沒有瞎吹的話,南朝宋武帝劉裕可能是所有皇帝里個人武力值最高的。《資治通鑒》里對劉裕和孫恩的一場遭遇戰寫道:劉裕帶了十幾個侍從去偵察敵情,被敵人發現,受到數千人圍攻,於是奮力反抗,侍從都戰死了。主將劉牢之見劉裕良久沒有回來,於是帶人去尋找,結果到達戰場後看到了驚人的一幕:數千人正在前方逃命,劉裕一個人在後面追殺。劉牢之:Σ( ° △ °|||)︴什麼情況。(注15)

38.星座在隋朝就已經傳入中國,至遲在宋代已經用來算命,也是有上千年歷史了,比我們熟知的算生辰八字的子平術都要久遠一點點。(注16)

39.武則天時期酷吏來俊臣的父親叫做來操……(注17)

40.唐朝著名的「玄武門之變」總共發生過四次,第一次武德九年李世民奪位;第二次神龍元年張柬之、崔玄暐奪取玄武門,逼退武則天;第三次景龍元年太子李重俊殺掉武三思,圍攻玄武門;第四次景龍四年李隆基聯合太平公主攻入玄武門殺死韋後。以至於陳寅恪總結道:唐代中央政治革命之成敗繫於北門衛兵之手。(注18)

41.「力士脫靴」這個故事中的三個主人公:唐玄宗,高力士,李白,都去世於公元762年。

42.以前清明節理論上是沒有掃墓的習俗的,清明應該做的事是踏青,寒食節才應該掃墓。但是因為兩個節日離的實在太近,所以到明清以來慢慢就習俗合併,不區分了。(注19)

43.遼主耶律德光南下,天氣太熱染病而死,契丹人為了保存屍體防止腐化,於是把耶律德光用鹽腌制了一番拉回去了,被後晉的百姓叫做皇帝肉乾……(注20)

44.有史可查的地震次數最多的朝代是明代,高達1159次,遠超第二名清朝的690次。其中陝西省為地震次數最多的省份,達到了302次。(注21)

其中就包括著名的1556年關中大地震,以華縣為震中中心的2700多平方公里人口稠密區被夷為平地,累計造成了83萬人死亡,創下全球地震災害死亡人數最高紀錄,超過第二名唐山大地震三倍多。(注22)

45.唐伯虎因為牽扯到科舉舞弊案中被永不錄用的那屆科舉殿試里,王守仁拿到了二甲第七名,都是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科舉。對了,這屆科舉的狀元是倫文敘,倫文敘曾對過一句著名對聯:「圖畫中,龍不吟,虎不嘯,看見童子,可笑可笑;棋盤內,車無輪,馬無轡,說聲將軍,提防提防。」被周星馳安到了唐伯虎身上。廣東人可能對他比較熟悉,留下的傳說很多。

待續

———————————————6月28日更新————————————————

46.曹丕跟建安七子的王粲感情很好,王粲死後,曹丕十分傷心,組織大家去弔唁,說:王粲生前喜歡聽驢叫,大家為他叫叫吧。於是葬禮上響起一片驢叫聲。(注23)

47.洛陽紙貴的左思曾經上演過男版東施效顰。潘岳(潘安)長得非常帥,年少時出行,滿街的女子看見了都上來圍著他看,向他的車上投擲水果。左思聽說了,也學潘安的樣子出行,然而滿街的女子見了他都向他吐口水,於是左思傷心的回家了。(注24)

48.公元386年是我國擁有皇帝人數最多的一年,這一年東晉、前秦、後秦、後燕、西燕、西秦、後涼、北魏等 8 個政權總共貢獻了 13 位皇帝,其中西燕一國就貢獻了5位。

49.追封皇帝最多的朝代是北魏,一般朝代建國後會象徵性的追封3-5位祖先為皇帝,但北魏一口氣追封了三十二位,往前溯了一千年左右,以至於常用的單字謚號基本都用掉了,正經的皇帝只能用雙字,比如北魏太武帝,北魏孝文帝這樣。

50.北魏正經在位過(有廟號且有年號)的皇帝總共10位,他們的平均即位年齡只有13.7歲,平均壽命29.9歲,除了太武帝拓跋燾,沒有活過40歲的。

51.有一次大旱,北齊文宣帝高洋去西門豹祠(河伯娶妻還記得嗎)求雨,但是沒有效果,於是高洋就讓人把西門豹祠拆了,順帶把西門豹的墓掘了。(注25)

52.開元通寶不是開元年間開始鑄造的,而是比開元早將近一百年的唐高祖武德四年開始鑄造的,用於取代五銖錢。(注26)

53.官銜最長的人是元朝中期權臣伯顏,他權柄最盛時的官銜是:元德上輔廣忠宣義正節振武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秦王、達剌罕、中書左丞相、上柱國、錄軍國重事、監修國史、兼徽政院侍正、昭功萬戶都總使、虎符威武阿速衛親軍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忠翊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奎章閣大學士、領學士院知經筵事、太史院宣政院事、也可千戶哈比陳千戶達魯花赤、宣忠斡羅斯扈衛親軍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提調回回漢人司天監、群牧監、廣惠司、內史府、左都威衛使司事、欽察親軍都指揮使司事、宮相都總管府領太禧宗禋院、兼都典制神御殿事、中政院事、宣政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達魯花赤、提調宗人蒙古侍衛親軍都指揮使司事、提調哈剌赤也不幹察爾、領隆翔使司事。(注27)

54.元朝雖然統治時間只有90多年,但水災次數高達1870次,為歷代之最,並且最後直接亡於水災引發的大起義。對比之下,宋朝319年有628次,明朝276年有1034次,清朝268年有1581次。這與元朝政府游牧出身不夠重視水利有很大關係。(注28)

55.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眼鏡店叫做「益美齋精製水晶眼鏡鋪」,店鋪位於明朝晚期蘇州街道上五人墓碑旁。【這行寫完冷的我自己都打了個噴嚏,配張圖吧……

法國國家圖書館藏《蘇州市景商業圖冊》

(@南海元老院攻略蘇州的時候請幫看看是不是真的有233333)

額寫了好多了…看心情續更。

——————————————————割——————————————————

注釋:

注1:出自《左傳·宣公十二年》:晉人或以廣隊不能進,楚人惎之脫扃,少進,馬還,又惎之拔旆投衡,乃出。顧曰:「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

注2:《左傳·昭公三十二年》:餘一人無日忘之,閔閔焉如農夫之望歲,懼以待時。

注3:朱熹:寡人,諸侯自稱,言寡德之人也。

注4:《詩經·溱洧》: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

注5:見梁武帝《斷酒肉文》。

注6:見《宋會要·職官60》、《宋史·卷163職官三》、《野客叢書·卷16》等。

注7:陶弘景《古今刀劍錄》:關羽,為先主所重,不惜身命,自采都山鐵為二刀,銘曰萬人敵。及羽敗,羽惜刀,投之水中。

注8:《南史·褚彥回傳》:帝召彥回西上閣宿十日,公主夜就之,備見逼迫,彥回整身而立,從夕至曉,不為移志。公主謂曰:「君須髯如戟,何無丈夫意?」彥回曰:「回雖不敏,何敢首為亂階?」 《宋書·本紀第七》:主以吏部郎褚淵貌美,就帝請以自侍,帝許之。淵侍主十日,備見逼迫,誓死不回,遂得免。

注9:陸羽《茶經》或用蔥、姜、棗、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揚令滑,或煮去沫,斯溝渠間棄水耳,而習俗不已。

注10:《隋書·高祖紀下》:(隋文帝)又不悅詩書,廢除學校。

注11:見王力《古代漢語》。

注12:也見王力《古代漢語》。

注13:見《三國志·魏書·明帝紀》。

注14:《晉書·卷一百三十》:(赫連勃勃)義熙三年,僭稱天王、大單于,赦其境內,建元曰龍升,署置百官。自以匈奴夏後氏之苗裔也,國稱大夏。

注15:《資治通鑒·晉紀三十三》:遇賊數千人,即迎擊之,從者皆死,裕墜岸下。賊臨岸欲下,裕奮長刀仰斫殺數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賊皆走,裕所殺傷甚眾。劉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尋之,見裕獨驅數千人,咸共嘆息。因進擊賊,大破之,斬獲千餘人。

注16:最早見於隋代那連提耶舍譯本的《大方等日藏經》。

注17:《新唐書·來俊臣傳》:來俊臣,京兆萬年人父操,博徒也。

注18:評語見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

注19:《舊唐書·玄宗紀》:寒食節上墓拜掃,禮經無文,但近代相沿,積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節無不祭掃。杜佑《通典》: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

注20:《舊五代史·契丹傳》:契丹人破其屍,摘去腸胃,以鹽沃之,載而北去,漢人目為帝羓焉。

注21:袁祖亮《中國災害通史·明代卷》。

注22:《明史》:河、渭大泛,華岳、終南山鳴,河清數日。官吏、軍民壓死八十三萬有奇。

注23:《世說新語·傷逝》: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語同游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

注24:《世說新語·容止》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左太沖絕丑,亦復效岳游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

注25:《資治通鑒》:齊主以旱祈雨於西門豹祠,不應,毀之,並掘其冢。

注26:《舊唐書·食貨志》: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開元錢之文,為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

注27: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二》。

注28:袁祖亮《中國災害通史·元代卷》。


不知道算不算歷史吧,儒林外史這本書大家應該都有所耳聞,范進中舉都學過嘛,但我要說的不是范進中舉,儒林外史這本書里還描寫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事情,講的是明朝有個叫湯奉的回族知縣,處理回族「清真食品問題」的經過,因為中國古代重視農耕,皇帝下旨禁止殺牛,不殺牛就沒有牛肉,回教徒就少了很多肉食,因此一幫人在一個阿訇的帶領下,用五十斤牛肉賄賂湯知縣,希望他看在「教親」的份上能「瞞上不瞞下「,於是湯知縣和那個送了范進五十兩銀子的張靜齋,以及新科舉人范進三個人商量這事該怎麼辦,張靜齋說了一句話:「你我做官者,只知有皇上,哪知有教親?」,湯知縣覺得有道理,就以殺牛的罪名,讓人把阿訇抓來打了幾十板子,枷起來示眾,以示聖旨法度絕不容情,結果阿訇被枷死了,外面的回族還鬧了一場。

儒林外史這本書是以明清時代官場為背景寫的,我估計這麼冷門奇葩,且和主題沒什麼關係的事應該是有故事原型的,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數百年前在中國就已經有了關於清真食品和法律的衝突,更有意思的是當時一個同為回教徒的政府官員,對於此類問題的處理方式和態度,我覺得放到現在就是「從政為官者,只知有國法,哪知有教規?」。

幾百年前的人都有這個覺悟,現在有些人反而是倒退了,某些民族地區的行政,司法,執法人員真的應該學習一個,儒林外史這本書也別全照本宣科的把它當作是諷刺科舉的讀物,裡面還是能讀出很多東西的。

Ps:我可沒覺得這縣令的做法有多賢明有理,儒林外史本身作為一部諷刺性的小說,講這樣一件事肯定不是為了表現這縣令有多麼公正能幹的,我只是覺得這個故事可以從某種程度上表現出,中國自古以來作為一個世俗國家,從古至今所傳承的一種國法大於教規,世俗大於宗教的理念,這種理念在數百年前被一個信仰宗教的世俗官員視為理所當然,反而在現代被一些人丟了,應該好好學習一個,僅此而已。


1931年12月起到1943年的12年間,中國的國家元首不是蔣介石,而是林森

林森(1868年3月16日-1943年8月1日),原名林天波,字子超,號長仁,自號青芝老人,別署百洞山人、虎洞老樵、嘯余廬主人。福建林森縣(今閩侯縣)人,近代著名政治家。

林森幼居福州,入英華學堂,因反清被開除,後參加反割讓台灣鬥爭,並加入興中會;中國同盟會成立時率會加盟。辛亥革命中,領導九江起義,並促海軍反正,派兵援鄂、皖,穩定革命大局,被舉為民國開國參議院議長。1914年在東京加入中華革命黨。此後又擔任過大元帥府外交部部長,參議院院長兼憲法會議議長等職。

1928年2月,林森被選為國民政府委員,10月當選為立法院副院長,接著又選為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1931年12月23日,接替因九一八事變而下野的蔣介石任國民政府主席。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林森於11月20日宣布遷都重慶,並率員於11月底抵達重慶。1941年12月9日,林森代表國民政府對日宣戰。1943年8月1日因車禍在重慶逝世,葬於重慶歌樂山林園

不知道大家知道嗎,我是感覺非常冷門,剛知道以後直接震驚了。

因為中國自古以來是比較偏向英雄史觀的,對於帝王將相都是要刻碑立傳的,二十四史正史都是寫的他們,字典上還有幾千年以來的帝王世系表。

歷史到了民國,北洋時期政治跌宕,社會混亂,起碼各個軍頭的名字還是常常聽到的。

到了南京政府時代,很多軍政要員也是位列教科書、各種野史,是影視劇的常客。

所以感覺突然冒出來個林森,感覺完全沒聽過,很震驚。

當然現在我知道林森任當時政府主席,是虛職,被人為是「國府看印的」,也知道抗戰時期是戰時體制,軍事委員長為大,但是很是震驚於當年的政府主席,就這樣不被提起了,甚至建國以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道路也改名了。

至少他是在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革命中做過貢獻的,至少他是堅決抗日維護國家的,至少他於公於私都是很讓人佩服的,高風亮節。

所以,也十分感慨,這樣的大人物都這麼容易被忘記被拋棄,小民夫復何求?

過好自己的小日子就很好。


參加長征的人54%在24歲以下,和他們比起來,42歲的毛澤東已經是一個老年人了;只有4%的人超過40歲;甚至還有一些十一二歲的孩子,他們擔任司號員、勤務員、打水員、通信員或者做其他普通事情。傅連暲醫生宣稱,依他判斷,這些熱切而樸實天真的農民出身的長征者,90%不曾有過性經驗。
——《毛澤東傳》羅斯·特里爾
所以,天天躺在床上裝死的童鞋還是抓緊時間努力吧


齊國有個人叫陳不佔,這個人膽子很小。聽說國君有難,要奔赴救援。要去的時候,吃飯拿不住飯勺,上車抓不住車軾。他的車夫說:「像這樣膽小,去了有用嗎?」陳不佔說:「為國君犧牲,是道義準則;膽小怯懦,是我個人的事。不能因私害公。」於是就去了。聽到武器碰撞兵員呼叫的聲音,就給嚇死了。人們說:「陳不佔的勇敢是仁者的勇敢啊。」

齊崔杼弒庄公也,有陳不佔者,聞君難,將赴之,比去,餐則失匕,上車失軾。御者曰:「怯如是,去有益乎?」不佔曰:「死君,義也;無勇,私也。不以私害公。」遂往,聞戰鬥之聲,恐駭而死。人曰:「不佔可謂仁者之勇也。」


明朝王越比較神,雖然是皇帝的親屬,但很有追求,是個進士。當年參加殿試時,狂風突起,將王越的試卷給吹到天上去了,王同學頓時欲哭無淚。還好考官又給了他一張卷子,讓他答完交了。
沒承想這年秋天,朝鮮國使節來京進貢,竟然帶來了王同學的那張卷子,說是朝鮮國王一天視朝的時候,一物從天而降,定睛一看,卻是天朝學生的試卷,不敢怠慢,便叫使者將之帶回北京。
一張卷子跋山涉水從北京飄到朝鮮已然夠神了,而據《王陽明年譜》考證,經常「通神」的王陽明早年曾夢見王越贈送弓箭給他就顯得更神了。才看到的。


100年前有哪些外國人曾去過西藏?


1.斯文.赫定

「到1907年1月為止,我們對行星面上的這部分與對月球背面同樣一無所知。」

——斯文.赫定《亞洲腹地旅行記》

斯文.赫定,這個被稱為「西域探險之父」的男人,同時也是第一個到達西藏的西方人。

1907年, 斯文.赫定決定探險西藏。其中最大的動力是西藏的大部分地區「從來沒有西方人去過」,他想做「第一個西方人」。

旅途從克什米爾開始,一路行進到西藏西部,途經藏北抵達西藏腹地,會見班禪喇嘛。旅途中,斯文·赫定對西藏部分山川地形繪製了地圖。但藏北惡劣的氣候環境讓他和他的探險隊吃夠了苦頭。

由列城進入西藏以後,曾經有65天的時間,他們沒有見到一個人,孤獨的旅行讓所有人懷念熟悉的黑帳篷和可愛的人類。後來終於發現了打氂牛的獵人留下的煮飯時架鍋的石頭,一行人才算在疲憊和物資短缺的狀態下感受到了新的希望。

但斯文·赫定已經極度疲憊,連馬鞍都坐不上了。他得了嚴重的瘧疾:頭疼心跳、體溫升到41.5℃,大腦處於半昏迷的狀態。在帳篷中沉睡了整整六天他才得以恢復。身體稍微好一些後他們又上路了,途中斯文·赫定不停地採集礦物標本、測繪路程、照相和畫草圖。

在一個駐地,他們遇到了新的危險。一名夥伴試圖獵殺一頭正在低頭吃草的黑氂牛,沒有打死,卻把它惹怒了。受傷的野獸兇猛地朝他們衝過來,金剛怒目,鼻子里噴發出水霧一般的氣息,身後揚起一陣沙塵。大家驚慌失措,四散逃竄。最後,黑氂牛把一個僕人撞翻在地,在他腿上留下了一道長長的傷口。

在嚮導的帶領下,他們來到了拉薩治下的納克產政府管轄的區域。當地的官員對這支探險隊深懷警戒,他們想買幾隻氂牛和羊都辦不到,後來一路上有個人老是盤問甚至阻止他們。一直到快到納克產(今西藏奇林錯東南,加林錯東北)的時候,三個騎著馬的藏人追上了斯文·赫定,道歉說起初錯把他們當作一群從那曲來的強盜了。

7月11日,斯文·赫定和追蹤而來納克產頭人喜拉機之間產生了嚴重的矛盾,原因是斯文·赫定想繼續前進而後者斷然阻止。雙方的爭辯帶著濃濃的火藥味。幸運的是,喜拉機最後改變了主意,允許他們繼續前行。

頂著惡劣的氣候條件,通過奇桑拉隘口,經拉洛克和業馴,沿雅魯藏布江北岸,斯文·赫定的探險隊於年初春,也就是藏曆新年前兩天到達日喀則。

班禪允許斯文·赫定隨便拍照、寫生或紀錄,兩人之間建立了良好的友誼。斯文·赫定也因此開始受到全日喀則的尊敬和歡迎。隨後他們參觀了扎什倫布寺,西藏的天葬習俗也讓探險隊中的不少人感到驚駭並印象深刻。但出於當地政治上的阻力,在日喀則停留了47天後,斯文·赫定開始沿著拉格藏布河繼續穿越藏北的荒野。

經過幾個月的跋涉,來到了崗仁波齊山腳下的瑪旁雍錯湖。8月上旬,斯文·赫定和另外兩個探險隊成員在湖上遊玩的時候,遇到了大風雨。在大浪的拍打之下,小船差點沉沒。事後斯文·赫定極為慶幸,認為這一天是他一生中最值得紀念的日子。

本來他打算向北前進去新疆,但在達普桑山嶺,斯文·赫定決定離開通往新疆和闐的大道,轉而向東探索一無所知的區域。環境實在太過嚴酷,尤其是無人區。那兒空氣的氧含量不到平原低地的二分之一;雷電、雪雹非常頻繁,每天多達十幾次;水和食物經常缺乏;而且天氣極其寒冷。探險隊曾遇到兩個牧人,他們的羊群除了只得以保全外,其餘全部凍死。後來探險隊偏偏又走錯了路,因為沒有青草,疲憊的馬匹只能彼此咬嚼尾巴和韁繩。這情景讓斯文·赫定倍感凄楚。但他仍然在極度陰寒的藏北山谷中盤桓了好幾個月,直到春天來臨才出來。

藏北的探險讓斯文·赫定付出了極大代價。他的隨從先後死去十幾人,牲口則幾乎全軍覆沒,能活著出來的只有十分之一。他對此始終心有餘悸。「那是人和牧群都無法生存的地方,在那裡時刻都感到有如產婦難產之痛苦」,多年以後,斯文·赫定這樣寫到。但這些危險都不足以磨滅他對亞洲的探險興趣。他的探險生涯長達四十餘年,大部分在亞洲度過。為了探險,他甚至終身未娶,一直與姐姐相依為命。他曾開玩笑說自己已與中國結婚。

2.河口慧海

雪峰前方流水潺潺,水面上月光的碎點耀眼迷人。四周一片靜謐,意識無比安詳澄澈,我的心也進入了深沉靈妙的境界,那種愉悅,我至今難忘。

——河口慧海

河口慧海,戒名慧海仁廣,是日本黃檗宗僧侶、佛教學者、探險家。他以四次去尼泊爾及兩次去西藏而聞名,是第一個到這兩個地方旅行的日本人。

1868-1911,日本佛教界對藏傳佛教的發祥地西藏十分陌生,對西藏充滿好奇心,一些僧侶想到西藏一探究竟;同時也為服務於政府的侵華戰略。而河口慧海正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去往西藏的。

1897年6月26日,河口慧海帶著朋友們湊的500日元,搭乘日本輪船「和泉」號,從神戶出發,踏上了西藏之旅。

【今日神戶】

7月25日,經過整整一個月的旅行,河口慧海輾轉香港、新加坡等地,抵達英屬印度首府加爾各答。在加爾各答期間,河口慧海拜訪了英印大菩提協會,又在協會的幫助下,拜見了聞名已久的薩拉特·錢德拉·達斯。

達斯是一名印度教徒,受雇於英國,1874年,25歲的他到達大吉林,擔任布提亞寄宿學校校長。這所學校專門負責選拔當地的土著學生到台拉斯接受英國秘密的間諜訓練,然後派入西藏。

河口慧海告訴了達斯自己想去西藏的想法,並希望得到達斯的幫助。

達斯以自己探藏的經歷,告訴河口慧海,最好不要進入西藏。因為此時的西藏已全面對外封鎖,進藏等於白白送死,弄不好還會連累幫助自己的人。當年曾經幫助過達斯進藏的藏族朋友在他離開西藏後大都被處死了。

但河口慧海的決心已定。他覺得,從尼泊爾進入西藏最為便捷,一來是截至此時,還沒有人嘗試過從尼泊爾進入西藏,所以這段邊界上的邊防哨所較少,過關受到的阻礙會比較少;二來是因為尼泊爾也曾是佛教興盛之地,沿途會有許多歷代的佛教遺迹,還會有許多梵文古經。

【大吉嶺】

河口慧海將自己的計劃詳細告訴了自己的老師達斯。但狡黠的他卻對別人說自己打算回日本。

為了掩人耳目,河口慧海還真是從大吉嶺坐火車回了趟加爾各答,隨後又在1899年1月秘密返回了大吉嶺,與自己從學一年半的老師達斯告別,並留下了聯繫方式,於1月25日步行進入尼泊爾境內。

在尼泊爾期間,河口慧海結識了從拉薩哲蚌寺來的蒙古喇嘛喜饒嘉措。在喜饒嘉措的引導下,河口慧海住進了距離中尼邊境只有29公里的木斯塘土邦首府察讓村,在這裡一住就是10個月,並跟隨喜饒嘉措學習佛學和藏語。

1900年3月10日,河口慧海從察讓出發,僱傭了兩名僕從,向西藏出發。

因為沒有路條,他們只能走小路,沒法潛入西藏。當來到喜馬拉雅山腳下時,河口慧海偶然聽到了兩名僕從在商量怎樣找機會幹掉他,然後再剝下他的全身穿戴。

河口慧海驚出了一身冷汗,在抵達下一個村落的時候,便把兩名僕人辭掉了,把三十公斤的行李馱在了一隻羊身上,晝夜兼程的趕路。

但是不久羊也累垮了,河口慧海只好自己背著30公斤重的行李,沒著喜馬拉雅山的緩坡艱辛地向上攀登。

在渡過雅魯藏布江的時候,河口慧海差點淹死在江中。是兩名強盜救了他的命,卻把他隨身的行李搶走了。

但河口慧海憑藉一口流利的漢語,把自己偽裝成是來自中原的漢族和尚,遇到商隊他就給人家誦讀經書,到了村落,他就給人家治一些病,以便換來些吃的和住的地方。

1901年3月21日,在離開大吉嶺兩年零三個月後,河口慧海終於抵達拉薩,進入了色拉寺。

作為黃皮膚、黑眼睛的亞洲人,河口慧海顯然比那些來自西方的情報人員更有優勢。雖然當時的拉薩嚴禁外國人進入,但來自內地的漢人和佛教僧侶是可以進入拉薩的。

【色拉寺】

在拉薩的前幾個月里,河口慧海的確是以一名普通僧侶的身份住在色拉寺的,沒有引起特別的注意。但河口慧海不能有半點疏忽,拚命苦學佛教教義。

此時的他只是想把佛祖留下在這塊土地上的教義原封不動地翻譯出來,拯救世上迷惘的人們。但此時的河口慧海只是拉薩數萬喇嘛學員中的一員。

恐怕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他在這塊土地上能夠名聲鵲起,不是因為他精心鑽研了幾十年的佛學教義,而是得益於他曾經粗淺學習過的醫術。

也許是佛祖的安排,那天很少上街的河口慧海出門去送一封他發往大吉林給自己的老師達斯的信。回來的時候看到一個孩子折了手臂,正在哭泣。河口慧海勸他們馬上去找醫生。

孩子的父親嘆息道:「就是找到醫生也沒有用,把錢花了他還是得殘廢的。」在當時的西藏醫學十分落後,醫生是不懂接骨術的。

【今日拉薩】

河口慧海仔細一看,發現骨頭並沒有折斷,只是脫臼了。於是,河口慧海馬上替他把脫臼的骨頭複位。過去一直被認為治不好的難症,被他一下就治好了,河口慧海的名聲立即大振,到處都有人請他去看病,被稱為「色拉伊·阿木奇」(意為色拉寺的醫生)

不僅在拉薩城,甚至在離拉薩有幾天路程的地方,經常會有人牽著馬來,把他從寺院馱到幾天路程以外的病床邊。

河口慧海的醫術越傳越神,最終傳到了傳到了十三世達賴喇嘛的耳朵里。達賴決定召見他。在外人看來,一名學佛經的學生能夠面見活佛,這是前所未有的大喜事。但河口慧海卻高度緊張。

因為河口慧海突然得知26歲的達賴能講流利的漢語。而在此之前,河口慧海一直以來自中原漢地的僧侶身份作為掩護。他此時擔心的倒不是他的佛學修養在達賴喇嘛面前露出什麼不當之處,而是擔心達賴喇嘛有可能會用漢語與他交談,害怕自己的漢語水平不高而暴露身份。

1901年7月20日,達賴喇嘛在羅布林卡召見了他。好在,在朝拜達賴之時,河口慧海憑藉著自己從小學習漢語和漢文化的童子功,沒有露出馬腳。

【羅布林卡】

活佛接見後,河口慧海的待遇有了很大改善。憑藉著自己的醫術和多年來對佛學的研究,他活躍到當時西藏的上層社會,結識了西藏地方政府前任財政大臣強巴覺桑,並住進大臣家中,認識了大臣的同母異父哥哥「基堪布」,以他為師學習佛學。

基堪布知識廣博,老成持重。河口慧海後來在回憶錄中說:「我在西藏,從許多格西、喇嘛、隱士的身上學到了大量的知識,但是就學識的深度和廣度而言,誰也比不上這位活佛。」

進入到上層社會的河口慧海,把自己觀察到、了解到的一切,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原原本本寫信告訴了他在大吉嶺的老師達斯。包括達賴與德爾智的關係、德爾智與沙俄的關係,甚至沙俄向西藏運輸武器等等。

所有這些,顯然超過了一名佛教僧人關注和研究的範圍。

【俄國間諜德爾智】

此時,在拉薩,已有兩人知道河口慧海的身份。一位是西藏貴族的兒子,另一人是西藏商人擦絨巴。二人都是在河口慧海沒有偽裝成漢族僧人之前,在大吉嶺認識他的。

那名年輕貴族在認出河口慧海之後,無意間說起,他的朋友是一名日本間諜,但許多藏人對此一笑了之,甚至把他看成神經病人。一天,河口慧海在路上遇到了這名貴族的兒子,便索性對他說:「你可以發財了,請去告密吧!」

然後告訴他:自己九死一生到拉薩來,不是來作密探的,而是為學習佛教才來到這裡的。

貴族的兒子反而被他這種精神所感動,不僅答應替他保守秘密,而且還表示願意在各個方面幫助河口慧海。於是,河口慧海就把自己求得的佛經存放在那人家中。

但是,由於幫助河口慧海帶信到大吉嶺的商人擦絨巴,不經意間把河口慧海的身份泄露給了達賴喇嘛親哥哥的商隊領隊,這使河口慧海突然意識到,自己的處境危險了,如果暴露了身份,自己必死無疑。必須馬上離開這塊是非之地。

【日本佛教學者壬生台舜校注的《西藏旅行記》中的插圖,描繪了河口慧海在神戶港口出發去西藏,與朋友告別的場景】

1902年5月20日,河口與前財政大臣強巴覺桑、甘丹池巴活佛、藏族商人查倫巴等匆匆告別,用兩匹馬馱上搜集來的各種經卷,僱傭了一名藏族嚮導,於祭祀之夜倉皇逃離拉薩。祭祀將持續一周,所以當人們那時發現他逃離拉薩後中,已經來不及追他了。

這次河口慧海選擇了走大道。小路既費時間,還有猛獸和強盜。但是大道設有五道關卡,沒有路條休想通過。但已經在拉薩上層社會混出些小名聲的河口慧海似乎是胸有成竹。

在過第一道關卡的時候,他告訴士兵,自己就是傳說中的色拉寺神醫,奉活佛的密令要去印度的加爾各答辦事,原準備三周後回來,如果在這裡耽誤了,希望你們能寫一封證明信,這樣我回到拉薩也好向活佛交待。

守關的官兵大吃一驚,連忙給他開了一張通行證。河口慧海靠著它,經江孜南下,繞過拉汗措湖東側,於6月11日抵達帕里,順利通過了一道道關卡,於7月3日到達大吉嶺,住進了他的老師達斯「拉薩別墅」的家中,十二天後,他託運的行李也安全抵達。

河口慧海逃走後,人們才知道他是日本人,在拉薩引起很大震動,立即派出人馬四處追趕,但為時已晚。

1903年5月,河口慧海返回日本。7月,《東京時事新報》《大阪每日新聞》兩報的記者,將河口慧海的口述記錄以《西藏旅行記》為題在兩報連載,長達155期。書中記錄了河口第一次為期三年的西藏旅行。後來在1913-1915年間,河口又再一次進入西藏,從班禪喇嘛那裡得到了那塘版藏文大藏經外,以及歷代班禪的著作及其他禮品。

【成為喇嘛的河口慧海,照片攝於大吉嶺】

兩次西藏旅行,河口除了留下蜚聲海內外的《西藏旅行記》,也成為了日本藏學研究的先驅者之一。為日本藏學研究的資料建設做出了貢獻:他在旅藏過程中(包括以後在中國內地的旅行),一方面收集了大量的梵文和藏文佛教經典,另一方面也搜集了不少西藏藝術珍品。

據《河口慧海西藏資料圖錄》介紹,日本東北大學文學部東洋、日本美術史研究室還藏有河口攜歸的佛像144尊、佛畫261幅、經版28枚、佛具385件、動植物標本125件、礦物標本130件。以後,河口家私藏的20件佛像、佛具轉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約1000件植物標本藏於國立科學博物館分館。這些都成為日本藏學研究的珍貴文物,為日本的藏學研究奠定了資料基礎。

3.達斯

當一個人以佛珠為計步器,畫出日喀則平面圖,地球上還有什麼他辦不到的事兒?

———薩拉特?錢德拉?達斯

【手繪的日喀則】

【Sarat Chandra Das】

達斯,英國間諜。100多年前,他兩次進入藏區,不僅為英國政府繪製了西藏的地形地貌、道路狀況,還盜走了大量從未面世的藏文、梵文文獻,一度震驚整個學術界。當時,英國正和俄國在印度進行「偉大的博弈」,為了不讓俄國吃掉印度,英國人決定佔領先機,控制住西藏。而達斯正是那時候的日不落帝國派出的間諜之一。

1879年,達斯裝扮成身披袈裟的行僧,與藏族喇嘛伍金嘉措一起,開始了這場奇幻的穿越。

許多年後,達斯都對西藏的山口心有餘悸。在無休無止的翻越中,他曾被風颳得摔倒在地,高原反應伴隨著寒冷無情地折磨著他的身心;到了晚上,更是難熬,「我們把幾塊岩石之間的雪颳走,我坐在這塊沒有雪的地方,把膝頭蓋了起來,把身體蜷縮起來,就這樣度過漫漫長夜。」

「那是多麼慘烈的景象啊!」達斯後來感嘆道,但他終於克服這一切,活了下來。

一個月後,扎什倫布寺外出現了一位遠道而來的印度僧人,他的臉與環境毫不違和,口中念念有詞,目光里是無限的虔誠——達斯終於到達了西藏。

到是到了,怎麼展開工作呢?

達斯當間諜的天賦似乎是與生俱來的。他以佛珠為計步器,「每走一步就撥動一粒珠子同時念一句六字真言『嗡嘛呢叭咪吽』」,淳樸的藏民根本弄不清,這哥們兒刷著一張印度臉,究竟在搞什麼鬼?

他把打探到的情報書寫好,藏在轉經筒里;不藉助任何高科技設備,繪出了整個扎什倫布寺的平面圖。

2年之後,達斯第二次入藏。由於上次來時,與班禪大師的「總理大臣」、第四世生欽活佛打好了關係,這次達斯受到了極高禮遇——不僅有僕人服侍,還有裁縫為其定製冬衣,外加一頂拉薩式樣的狐皮帽子。

而賣萌式的醫療手段更是為他加足了分。

由於達斯經常拿出一些隨身攜帶的藥物為人治病,缺醫少葯的西藏朋友們普遍認為他是個高明的醫生。

於是這位印度籍「蒙古大夫」毫無底線地賣起了萌,拿著根本不值錢的蘇打粉忽悠:「我告訴他們這兩種葯混在一起會沸騰起來......果然起氣泡了,還發出嘶嘶的聲音,病人嚇得倒退一步......」

然而,當人們要求達斯給一位將軍的夫人治病時,挑戰出現了:他連開了兩劑葯,毫無作用。

為什麼會這樣?人們質問達斯。

「在一片寂靜中,我對他說,不同的人給她吃的葯正從不同方面影響她的神經系統」,達斯回憶說,幸好之前自己打聽到,夫人病急亂投醫,先後服過中國庸醫、尼泊爾大夫和幾位喇嘛醫生的葯,所以趕緊撇清,「我本不該給她葯,但因為大家都希望我為她做點什麼,我只好滿足大家的要求。」

他接著委屈地宣布:自己的方案其實是啥葯都不吃。

就這麼一個滑頭的方案,交了狗屎運,不僅「治」好了夫人,還讓夫人對達斯青睞有加:「她說我到拉薩可以住在她家裡,她將把我置於她的保護之下。」

拉薩!

作為一個具有職業精神的間諜,達斯當然嚮往拉薩。他看似高明的醫術為他贏得了通行證。

不過,拉薩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許多路段極為泥濘,馬匹踩下去,稀泥淹沒了馬的膝蓋......」

好在,在朋友安排下,達斯面見了年僅8歲的十三世達賴喇嘛。

心機又幫了達斯大忙。工作人員取走他要獻的哈達時,他悄悄藏下了真正的禮物。

「所以當我走到達賴喇嘛面前,將一塊重一脫拉(近12克)的金子放在他腿上時,在場的人都感到吃驚。」

直到因為天花蔓延,不得不離開拉薩,勤奮的達斯筆耕不輟,對一切新鮮事物都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沿途的動植物,不同的建築及圖案,藏民或僧侶的生活習慣,他一一記錄。大昭寺的平面圖更是不在話下。

他甚至研究了西藏當時的刑法,發現了其中不少奇妙之處:

「偷了一把鎖、一把鑰匙,或一隻看門狗,等同於偷了它們所保管的東西」;

「強姦了一名高等級的已婚婦女,可將罪犯閹割並處以罰款;如果該婦女屬於中低等,罪犯向其丈夫支付一筆罰款並給該婦女一套衣服即可了結」。

這些經歷見聞,都被他以日記的形式詳細記錄,編寫成《拉薩及西藏中部旅行記(Journey to Lhasa and Central Tibet)》。這本書也成為了解西藏的重要資料。

憑藉著絕佳的運氣,達斯順利完成任務,離開了西藏。對拉薩,他始終懷著一份特殊的感情,他甚至將自己在印度大吉嶺的家命名為「拉薩別墅(Lhasa Villa)」。

他在西藏的朋友們可沒那麼好運了。曾給他提供了巨大幫助的生欽活佛遭遇重創,被沒收財產、撤銷職務、禁止轉世,還被囚禁在木籠子里遊街、當眾鞭撻,最後行刑者將他雙手反縛,淹死在流放地工布江達的河中。

4.柔克義

19世紀末20世紀初,提到外國人進入西藏,很多人都覺得這肯定是個間諜,來打探情報的。

但是,有一位把西藏當做一生摯愛的美國人——柔克義,他可不是來西藏打探情報的,人家可是第一位把藏民生活用具通過手繪素描方式呈現於世的人。而且,人家在英國入侵西藏的時候,還力推美國政府向英國施壓,向國際社會表態「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

1884年,他來到中國擔任駐華公使秘書,工作之餘,找到一位喇嘛繼續藏語的學習。

沒想到,柔克義的上司盡然跟國務卿吐槽他在工作時間「玩忽職守」,不好好工作,天天學藏語。

【鑲金的馬鞍】

誰知道,柔克義盡然沒有極力為自己辯護,做了一個決定:辭職,馬上前往自己的「詩和遠方」——西藏。在西藏的日子裡,柔克義都在用心記錄著藏民的日常生活點滴,其實跟現在的普通遊客用相機記錄下自己所見所聞一樣,只不過他使用的方式換成了手繪,用手繪記錄了藏民的日常生活用具,包括了日常穿著、飲食用具、祈福用具等,雖然不是照片,但畫面的呈現依然栩栩如生,既形象又生動!

「我想用手繪藏民日常生活用具的形式,還原真實的藏族生活,讓我的表述更加的生動具體,讓讀者更加了解西藏」。

柔克義的第一次西藏之行,相當精彩,不過很多人卻覺得他是來西藏做間諜,打探情報的。

【轉經筒】

翻閱柔克義此行的遊記《喇嘛之地》,我們發現:人家真的只是單純喜歡西藏而已,而且還特別喜歡我們的藏族同胞呢。「藏民是快樂的,喜歡美酒和歌唱,他們很聰明,值得信賴,一諾千金」;「藏民還特別精明,是有膽量的商人,甚至在漢人面前也不落下風」。

他的這種喜歡還表現在融入當中。參加藏曆新年、酥油花燈節,與喇嘛一道歡迎在路邊歡迎辦事大臣的到來,儼然已經成為藏民的一份子了。

就在柔克義猶豫要不要前往拉薩的時候,他遇見一位活佛,活佛預言道「你能夠到達金沙江,但是你是否可以穿越整個西藏東部,到達拉薩,這超出我的視野,但你一定要小心、小心」。聽完這段話後,柔克義左思右想,還是決定跟拉薩說再見,「我下次再來」,從玉樹、德格折返離開。

【金飾】

離開西藏還不到兩年時間,柔克義又啟程出發了。

難道這是西藏萬有引力在作祟?

這一次,柔克義選擇了一條更為艱苦的進藏路線,從寧夏、蘭州、青海東部前往拉薩,這條路線在當時沒有被考察驗證過,風險極大。

雖然每日風餐露宿,食不果腹,但偶爾的藏民美食卻讓柔克義流連忘返。「幹線羊肉、酸奶、炸果子、火燒、奶油乾酪、青稞酒」,這些都是柔克義的喜歡吃的食物。

身為吃貨的他,還在遊記《蒙藏日記》特別提到了他的最愛——糌粑。「我們用碗把糌粑裝起來,用小銅勺挖來吃,配茶吞下,相當美味」。

西藏這麼美好,但也終究要離去,這一次,柔克義又一次與拉薩失之交臂,不能去一睹她的芳澤。

當地的藏族頭目發現了柔克義一行人,要求他們立即離去,這一次,他離拉薩只有110公里,那麼近,又那麼遠。

【用於祈禱的風鈴】

帶著悲痛的心情,柔克義把這11個月的西藏旅程記錄在了《蒙藏日記》一書中。

奇怪的是,這一次他仍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手繪藏民生活用具上,為什麼?他這樣解釋道「我的記錄是為了讓讀者可以傳播西藏的知識,增加人們對西藏的認知」。

這一次的手繪圖,相比上一本書,記錄內容更為廣泛,涉及了藏民的生產生活用品、服務裝飾用品,這是我們了解晚清時期藏民生活最為直觀的資料,無論是實用性還是藝術性都極具代表性。

【祭祀法器】

簡單的記錄,真實的反映,這就是柔克義的手繪藏民生活用具圖最大的價值!沒想到,這位駐華公使還有這樣的一面,真不愧是藝術家!

對於柔克義來說,西藏之行以及兩本遊記中大量的手繪藏民生活用具圖,都是他對於西藏的甜蜜回憶,「那裡有酥油茶,有熱情的藏民,我是如此享受這片喇嘛土地上的一切」。


註:河口慧海的章節部分採用了老海軍的描述,部分圖片來自日本東北大學文學部東洋?日本美術史研究室。

-------

(此處為分隔線)更新於2017.9.25

第一次寫這麼長的文章,看到大家這麼多支持和回復不勝感激。關於下方評論的問題我挑了幾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並基於此給予我的看法。

1.斯文·赫定不是第一個到西藏的西方人,但是是第一個到西藏大多數地方的人。當時的西藏還處於封閉狀態,是絕對不允許外國人進入。如果誰違反這一法律,不僅是當事人必死無疑,連幫助過他的人都會處以極刑。和河口慧海原為同儕的能海寬就是很好的案例,能海寬是日本東本願寺派遣進入西藏的第一人。他認為:由於英、俄的勢力介入西藏,使西藏處於被西方耶穌教徒吞併的危險境地,同為佛教國家的日本有責任去救助西藏。1901年2月20日,抱著這樣想法的能海寬從重慶出發,前往雲南,試想著從雲南進入西藏,在抵達大理後不久神秘失蹤。直到1905年,日本《報知新聞》才披露,能海寬在西藏邊境被當地土人處死。成為日本佛教僧人進藏求法路上第一位不歸之人。

2.關於19世紀以及20世紀的西藏外國人,他們的身份很多元。比如這次會講到的大衛·妮爾,以及美國的柔克義。前者希望自己死在羌塘,後者為維護中國的領土完整作出了一定的貢獻。


5.大衛·妮爾

「向偉大的哲學家大衛·妮爾夫人致敬。這位精英獲得了極其豐碩的哲學知識,把佛教和佛教儀軌引進了歐洲」。——大衛·妮爾請漢人為自己寫的墓志銘。

【履風女人】

2009年,愛馬仕推出一款名為「履風女人」的絲巾,致敬獨一無二的女探險家大衛·妮爾(1868-1969)。她是誰,值得如此隆重的紀念?時針撥回100年前,妮爾創造了無數奇蹟:她是第一位被13世達賴喇嘛接見的西方女性,連班禪的母親都要每年為她挑選禮物。是她,首次把「西藏熱」帶給了西方。

「佛陀成了我腦海中的導師,我只通過佛陀來觀察世界」。

在1904 年的歐洲,這番宣言簡直石破驚天。

在羅馬義大利婦女大會上,36歲大衛·妮爾公然宣布,自己將信仰比耶穌哲學更為優秀的佛教哲學。

像是著了魔。

【少女時期的大衛·妮爾】

對於當時的西方人來說,到遠東去探險當然是一種時髦。為了能到遠東探險,大衛·妮爾毅然在1888年前往倫敦,學習英文和梵文。

她還師從當時法國著名的印度學、中國學家烈維與福科,並接觸到了西藏的經典。同時,她還對吉美博物館中收藏的佛教壁畫產生了極大興趣,並深入地學習了佛教相關的知識。

佛學儼然成了引領她終生的明燈。1910年,在布魯塞爾給大學新生主講佛教現代化問題時,她公開表示,要成為歐洲研究佛教的先驅。

為此,她甚至還給自己起了一個頗具佛教意味的法號——智燈。

這一切,都為她的探險做好了準備。1891年,大衛·妮爾開始了漂泊的旅行,並持續終生。

她先在錫蘭和印度學習佛教經典。1893年,大衛·妮爾首次到達印度與中國西藏的邊境,第一次眺望了西藏的山川風貌。

這次旅行只是開始。喜馬拉雅山脈那一側的西藏,是大衛·妮爾夢想要到達的地方。

當時的交通遠不像今天發達,想要進入西藏腹地,遠比想像中困難。

這當然難不倒一位一個世紀後仍被稱道的女探險家。

從1910年秋天開始,大衛·妮爾不僅拜訪了當時的東方學名家和閱讀東方學名著,還下足了功夫攻研《法句經》。隨後的一年裡,她學習三昧修持術,還傳奇般地與錫金王子建立友好的關係。

1912年,大衛·妮爾出現在喜馬拉雅山麓的美麗小城大吉嶺。山的那一邊,就是嚮往已久的西藏,儼然觸手可及。

然而,當時的印度和尼泊爾正處於英國的統治之下,對入藏的行為限制頗多。妮爾只得回到錫金,再作打算。

在那年的印度,她還成為了第一位被13世達賴喇嘛接見的西方女性。

正當大衛·妮爾再次要向西藏進發之時,歐洲卻爆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家鄉慘遭戰火蹂躪,一度讓妮爾心急如焚。

然而,那徘徊在心底里的西藏,卻如同夢靨一般地在召喚著她。回顧自己為了入藏所做的種種努力,想要放棄,談何容易?

大衛·妮爾開始瘋狂地學習藏語,學會騎馬馳騁,甚至還鑽進離西藏不到30公里的山洞,體驗隱修。

她最終決定:撇開難纏的英國官僚,偷渡入藏!

1916年,德國發動了血洗法國的凡爾登戰役。

6月,英法聯軍為了緩解凡爾登的壓力,向索姆河發動進攻。第一次世界大戰正處於白熱化階段。

戰爭的紛擾,令英國官僚無暇再對邊境嚴加管理。

7月13日,沒有經過任何人的允許,大衛·妮爾帶著義子庸登喇嘛和一名僕人,進入了西藏。

這一次的旅程,相當順利,只用了短短的三天時間,就到達了日喀則。她的到來,受到了班禪喇嘛的歡迎。班禪鼓勵她積極從事藏學研究,同時也積極幫她拓展人脈,把她引薦給所有藏族精英。

也是那時候,大衛·妮爾與班禪母親結下了深厚的緣分。此後每年,班禪母親都會專門向大衛·妮爾寄去自己精心挑選的禮物——在西藏,這簡直是天大的殊榮。

可想而知,大衛·妮爾的西藏之行,事後引起了英國的強烈不滿。在傳教士的慫恿之下,英國駐錫金的官吏貝爾以「未經允許入藏」為由,限她14天內到達大吉嶺,否則將會強行驅逐出境。

萬般無奈之下,大衛·妮爾只得在9月15日回到大吉嶺。

大衛·妮爾當然沒有真的放下西藏;看起來,她只是在等待機會。

1918年起,在無法順利進入西藏的情況下,大衛·妮爾在青海藏區的塔爾寺住了近3年,真正深入到藏地的生活方式中去。

當時,塔爾寺有3800多位喇嘛。妮爾每天研究他們的宗教儀軌,聆聽講法,觀賞法舞,空閑的時候,就繞著塔爾寺里那些神奇的樹轉悠。

她甚至每天早上練習三昧坐禪,完全以西藏人的方式生活。煮茶、洗嗽、讀經和翻譯,晚上則都用於寫信。

1921年到1923年,大衛·妮爾輾轉在中原與西藏之間的茫茫戈壁、草原和沙漠之中。她企圖從打箭爐(即現在的康定)經通商大道進入西藏,再一次受阻。

10月底,已經55歲的大衛·妮爾終於覓到機會,以上山採集植物標本的名義,第5次踏上了入藏的路程。

一路上,大衛·妮爾小心翼翼,數次遇險。

為了隱藏自己的西方身份,她特別化妝為「乞丐」,進入西藏。她一路上只講藏語,也不敢用銀元,生怕遭遇到不測。她曾借宿在藏民的廚房裡,也曾扮演過神魔鬼怪,嚇跑土匪。

她終於再次進入西藏。

大衛·妮爾也真正帶動了西方世界的「西藏熱」。

大衛·妮爾為西藏和藏傳佛教書寫過數本著作,出版過《佛陀的宗教和佛教的現代化》《西藏巡禮記》和《西藏的神秘巫術》、《永生和轉世》、《一個巴黎女子的拉薩歷險記》等。

特別是《一個巴黎女子的拉薩歷險記》,在當時風靡法國,就連當時的法國總統杜梅洛都成為她的狂熱粉絲。

即使是到了晚年,大衛·妮爾對西藏這片土地也是念念不忘。在1965年,大衛·妮爾已經97歲高齡,因為她的赴藏入華的護照到期,便要求再換一本新的,希望再赴西藏。

同年,她請人給自己用漢文寫了墓志銘:

「向偉大的哲學家大衛·妮爾夫人致敬。這位精英獲得了極其豐碩的哲學知識,把佛教和佛教儀軌引進了歐洲」。

98歲生日時,大衛·妮爾親筆寫下了這樣一段文字:「我應該死在羌塘,死在西藏的大湖畔或大草原上。那樣死去該多麼美好啊!境界該多高啊!」

1969年9月8日,大衛·妮爾走完了她的一生,享年101 歲。她的骨灰由於時代原因不能撒在西藏的土地上,最後只能撒落在印度的恆河裡。

6.榮赫鵬

他們非常仇視我們,西藏人中間的那個名叫強巴丹增的和尚,他始終沒講一句話。」

——榮赫鵬日記

【此圖和寇松的照片頗為相像,百度百科曾將其收錄】

「雪域屠夫」是大家給予榮赫鵬的稱號。而這個稱號背後則是近5000名藏族民眾的生命。

1904年4月,英軍抵達江孜。當時從江孜縣所轄之地,徵集了16至60歲的男兵,全部動員起來,拿起武器發誓從江孜趕走英侵略軍。1904年5月5日,英軍初敗藏軍於江孜。

15日,西藏當地政府對英兵宣戰。26日,英軍與藏兵再戰於江孜,藏軍再敗。榮赫鵬記道:「不能想像還有什麼可以比得上他們的個人的勇敢,例如,15個騎黑騾子的戰士和40名步兵,冒著我們的暴風雨般的火力,從江孜宗政府猛衝而出,想去救援他們認為是遭遇到強烈壓迫的在帕拉的戰友們,結果這支援軍全部中彈死亡,無一生還。」

7月5日,英軍發起總攻。7日傍晚,江孜全城淪陷。最後的500多名藏兵全部跳崖。

電影《紅河谷》真實的再現了這段歷史。至今宗山古堡仍保留著1904年江孜軍民保衛祖國領土的抗英炮台,和宗土崖殉國紀念碑。

他的出生

1863年5月31日,弗朗西斯·榮赫鵬出生於英屬印度(今巴基斯坦)穆里的一個英國軍人家庭。父親約翰·榮赫鵬是駐印英國皇家炮兵團的總指揮官,畢生以帝國榮耀為己任。母親來自英格蘭西部一個富有的福音教派家庭,恪守教規,不苟言笑。

1876年,13歲的榮赫鵬進入名滿英倫的克里夫頓學院。

克里夫頓學院建於1862年,是英國一所老牌私立寄宿制男女混合學校。其辦學宗旨是「培養高貴紳士的苗圃,輸送能為國家付出最大貢獻的新基督教愛國騎士團隊」。

【克里夫頓學院】

該學院雖然只相當於現在的高中,但卻培養了一大批經營大英帝國的人才。這些人大多成為軍人、官員、法官以及殖民地公職人員,足跡遍及全球,成為撐起龐大帝國行政架構的強大而穩定的中間階層。

克利夫頓學院使所有的學員都堅信:將英國文化模式傳播到全世界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為此不惜發動戰爭甚至獻出生命。

在這所學校里,榮赫鵬形成了自己最初的世界觀,並與自己的同學、後來成為印度總督的寇松成為知己。

1881年,子承父業,18歲的榮赫鵬進入桑德赫斯特皇家軍事學院。

1882年,19歲的榮赫鵬被任命為第一國王騎兵衛隊的中尉。在離開英國前往印度赴職時,他對姐姐艾米說:「我預感到有一天我將終成大事。」

可現實的骨感無情地打擊了他,當榮赫鵬到達印度之後,才發現現實真的殘酷。由於長期遠離英國本土和家庭,這些駐紮在印度的軍人們沉溺於肉體的歡愉,蓄奴、養馬、吃喝嫖賭、論人長短……

胸懷遠大理想、受過貴族教育的榮赫鵬與他的戰友們顯得格格不入,夢想中的軍事榮耀與宗教成長變得遙不可及。

儘管同僚們都知道榮赫鵬出身於軍官家庭,但他們一樣嘲笑這個只有一米六的小個子。在那樣的環境中,榮赫鵬時常感到孤獨,而從小就養成的拘謹、壓抑的性格,更使他成為同僚們眼中的怪人。

1884年4月,榮赫鵬21歲,已經來印度兩年。他利用假期沿著舅舅的足跡,穿越了喜馬拉雅山區的羅譚隘口。

羅譚隘口位於中印邊境拉霍爾地區的喜馬拉雅山區分水嶺,海拔4000米以上。「羅譚」在當地土語中的意思是「骨骸」,印度人認為這裡是「堪供人類居住環境的盡頭」,翻過這個隘口,山的那一邊,是由寒風、冰雪與無盡的荒蕪交織而成的死亡禁地。

當一米六零的榮赫鵬迎著寒風站立在羅譚山口的時候,他突然覺得自己高大起來,因個子矮小而產生的自卑感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雪域高原攝人心魄的氣勢徹底征服了他:無盡的山巒、亘古的荒原、神秘的雪域,喚醒了這個嚴謹、拘束、害羞的小個子男人內心深處的全部野心和男人的征服欲。

冥冥之中,榮赫鵬突然覺得:他這一生將與這片生命的禁區緊緊連接在一起。

他後來在書中寫道:「我只看到了喜馬拉雅山另一面山脊的一小角,我渴望見到更多美麗的山景……我決心去西藏,到那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去,了解那裡的人,成就自我,以偉大的旅行家之名揚名千秋。」

1886年3月19日,年僅23歲的榮赫鵬向所在的軍隊請了長假,與英印政府郵政部的官員詹姆斯搭伴,沿著當年馬可·波羅走過的路,尋找中國通往印度的新路線。

他們從加爾各答出發,從海路日夜兼程,趕到中國東北的口岸城市營口,進行了一次從東到西橫穿中國的旅行,穿越茫茫戈壁沙漠,抵達新疆的葉爾羌,之後借道喀喇昆崙山廢棄已久的慕士塔格隘道前往印度。

1887年,歷經一年多的時間,榮赫鵬穿越蒙古戈壁,翻越天山,沿天山北麓至帕米爾,開拓了一條從喀什至印度經未曾勘測的慕士塔格通道的路徑。

人生轉機

假期到了,身為軍人的榮赫鵬又回到了他極不情願回到的軍營。

榮赫鵬的成功遭到了同僚們的妒忌,見過大世面的榮赫鵬與他們更加格格不入。他想繼續完成去西藏探險的夢想,打算化裝成土耳其商人,秘密潛入西藏,但是遭到了上級的堅決反對。軍團上校毫不留情地警告他:絕對不允許再度擅自離開。他夢想中的西藏探險變得遙遙無期……

在軍隊熬了3年,1890年,27歲的榮赫鵬終於離開了軍隊,轉至印度政治部,任政治專員。

在新的工作崗位上,榮赫鵬仍然是鬱郁不得志,沒有人理解他的夢想。只有成天伏於公案,埋頭於文牘。一度偉大的探險家在他最年富力強的年月,卻陷入了人生的低谷。

和寇松的相遇是榮赫鵬人生的轉機。1899年1月,榮赫鵬當年在克里夫頓學院的密友、英國下院議員、年僅38歲的寇松被任命為印度總督。

就在寇松就任印度總督前後,正值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狂潮洶湧。

實際上,從19世紀開始,西藏周邊的國家烽煙四起。英屬印度連連發動對尼泊爾、緬甸、不丹和錫金的戰爭。這些中國的宗藩成員國在遭受突如其來的打擊時,惟一的希望寄托在清政府的軍事支援上。

但鴉片戰爭後的清王朝,已無力向藩屬國提供軍事援助了。

到了19世紀70年代,毗鄰西藏的中國外藩全部被納入了英國勢力範圍,英國在戰略上已形成對西藏的包圍態勢。

西藏地方政府在承受著外來威脅的同時,對清政府的軍事實力感到失望,但他們仍堅決地抵制著外國人進入西藏。

1886年,也就是榮赫鵬從東到西橫穿中國那一年,西藏地方政府在中印邊境的中方境內隆吐山建立哨卡。英國立即向清政府提出抗議,指責中方「越境設防」。

西藏地方政府對此進行駁斥:根據乾隆五十九年設立的界碑,熱納宗和隆吐都是中國領地。

1888年3月,3000名英兵出現在隆吐山,藏軍火速增援。就在兩軍對峙時,清政府竟下令撤軍。清中央政府駐藏大臣文碩反對撤軍,並向前線發出抗英的命令。清政府撤銷了文碩的職務。

【藏軍在隆吐山修築的工事】

1888年3月20日,2000多名英軍突然向藏軍陣地發起進攻,藏軍簡陋的槍支難敵英軍重型火炮,隆吐山失守。藏軍退守亞東仁進崗,西藏地方政府繼續調兵增援。

清政府新派的駐藏大臣升泰趕到,下令撤兵。當時,不丹國王派來1700人組成的軍隊,表示願與中國共同抗英,卻被升泰遣回。

英軍很快佔領熱納宗,錫金國王朵朗傑被英軍囚禁。

【隆吐山戰役中的英軍】

1890年2月,升泰與英印總督簽訂《中英會議藏印條約》。承認錫金歸英國保護,劃定中國西藏與錫金的邊界。

條約使錫金完全脫離中國,並將中國西藏的熱納宗和崗巴宗等戰略要地和廣闊的牧場划出中國版圖。

亞東峽谷本是西藏防範外敵的第一條防線。1893年12月,中英雙方簽訂的《中英會議藏印條款》,亞東被開為商埠。

1894年5月1日,亞東正式開關。堅守了一個多世紀的西藏,大門終於被英國入侵者打開。

雖然英國打開了西藏的貿易大門,但另一個叫沙俄的帝國似乎走在了英國人的前面。

【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

1895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土登嘉措親政。沙俄扶持下的蒙古喇嘛德爾智在取得西藏喇嘛上層人物的普遍信任後,大肆鼓吹俄國乃是佛經中所說的理想國「香巴拉」,並竭力讓達賴相信「英國北侵,藏事威迫,清政府不足恃,只有依靠俄國才可挽救喇嘛教的命運」

拉薩與彼得堡之間的眉來眼去,自然引起了英國的極大不安。剛上任不久的英屬印度總督寇松多次致信十三世達賴喇嘛,希望與他單獨對話,但都遭到嚴辭拒絕。

讓寇松更為難堪的是,達賴甚至連信都沒有拆,原封不動退了回來,理由是:根據清政府規定,非經駐藏大臣同意,「我不能給任何外國政府寫任何信件」。

1902年8月7日,寇松在得知沙俄正大規模向中國進行滲透之後,給倫敦方面寫信說:戊戌變法失敗後出逃居住在大吉嶺的康有為,曾專函告知英國在孟加拉的副總督,清政府與沙俄之間簽定了一項秘密協定。

【康有為】

依據這項秘密協議,「沙俄帝國現在已接收了西藏並幫助太后」「俄國人獲准在西藏建立邊界貿易站,修築鐵路,但是他們並不打算摧毀西藏的寺院」。

面對沙俄在西藏的捷足先登,寇松急於派遣一個代表團到西藏,「並把與西藏人的關係建立在一個堅實適當的基礎上」。當然,「如果有必要的話,這種基礎也可以建立在武力之上。」在他的大腦中,派去西藏最合適的人選就是榮赫鵬。

1903年5月20日,即將迎來40歲生日的榮赫鵬,被寇松邀請到避暑勝地西姆拉的一個賽馬場。當時榮赫鵬還只是英屬印度政治部的一名級別較低的官員。寇松望著自己的老同學,回憶起他們當年在克里夫頓學院立下的雄心壯志:讓大英帝國的旗幟飄揚在地球任何一個地方……

在等待多年之後,榮赫鵬終於踏上了去往西藏之路,只不過這條路註定要以血腥作為標誌。

但是事情的開始還是以和平的方式出現的。

1903年7月18日,榮赫鵬帶領一個使團抵達了崗巴宗,開始與西藏地方政府的官員進行會談。

西藏地方政府拒絕與榮赫鵬進行會談。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告訴榮赫鵬:如果要進行談判,英國人就必須退到邊界英國一方。

【當時的崗巴宗】

榮赫鵬不願退回去,以三寸不爛之舌不停地遊說,把他政治官員的身份和才能發揮到了極致。然而,任憑榮赫鵬說一千,道一萬,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就是一言不發,以沉默表示抗議。

當榮赫鵬知道自己說什麼也沒用的時候,終於閉上了嘴巴。他有些尷尬地對身邊的官員說:「看來與這個民族打交道用嘴巴是沒有用的,必須用軍隊。」

雙方就這樣對峙了不是幾天,而是幾個月!最終,榮赫鵬妥協了,帶領著使團回到了印度。

就在榮赫鵬與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團沉默對峙的時候,寇松正在運作對西藏的軍事行動。

在寇松的規劃中,他將組織一個規格更高的「代表團」,這個代表團將率領一支規模更大的「護衛」部隊進入西藏。

在寇松新組建的代表團中,只有榮赫鵬有英國政府官員的身份。由於代表團還有一個強大的「武裝護衛隊」,為了讓榮赫鵬便於指揮,他還必須有一個軍人身份。於是,這個曾經當過英國皇家騎兵團上尉的榮赫鵬,被火速提升為英軍上校。

而「武裝護衛隊」還有一個軍事指揮官,叫麥克唐納,本來是上校,也被火速提升為陸軍准將。

在這兩個人之中,地位高而軍階低的榮赫鵬是整個代表團遠征的最高負責人;而在遠征軍中軍銜最高的麥克唐納則指揮著護衛隊。

入侵者榮赫鵬

1903年12月12日,榮赫鵬率領著兩千士兵,從則利拉山口進入西藏。後面跟著由一萬多名苦力、七千頭騾子、四千頭氂牛、三千匹矮種馬以及六頭駱駝組成的散亂部隊。

【入侵的英軍】

對榮赫鵬侵略軍的抵抗首先來自於民間。英軍雖然佔領了帕里鎮,但這裡的牧民已將牲畜轉移,而且村民們在喇嘛的號召下,都不再與英國人打交道,不再把食物或租牲畜給英國人。

而此時,英國人龐大的輜重補給隊伍里,在牛群中爆發了疫病,再加上在翻越則利拉山口時損失的牲畜,已經影響到了英軍的正常補給。斷絕了給養的入侵者只好滯留在這裡。

1903年的聖誕夜,榮赫鵬為了提高士氣,在他的同學寇松的強力干預下,才從遠在印度的基地大吉嶺運來了火雞和葡萄酒。但這些香檳酒運到帕里的營區時,已經凍成了冰塊,即使融化後已無法飲用了。

【今日帕里鎮】

就在聖誕節這天晚上,出現了一件讓地質學家困惑的事:自古乾旱缺水的帕里,當晚宗山城堡周邊突然溢出水來,英軍營地一片沼澤。當地百姓認為,是綽莫拉日山神給他們的報應。

擺在英國人面前的下一個目標,是比帕里還要高出1000英尺的堆納村。

1904年1月8日,英國侵略軍到達了堆納村。英國人發現,堆納村根本沒人防守。由於村裡的石頭房子到處都是虱子,還充滿了惡臭。所以英國人寧肯冒著西藏高原上夾帶冰碴的刺骨寒風,也要住在帳篷里。

由於此時已入寒冬,氣候更加惡劣。 一場暴風雪突至,氣溫急劇下降到零下50度,馬克沁重機槍的槍栓和轉動部分已經被凍得拉不動了。為了防止影響戰鬥力,榮赫鵬命令在過夜時,把重機槍拆開,將零件放進軍官和其他高級官員的睡袋裡。

榮赫鵬打算在這裡過冬之後再向縱深挺進,但遭到了麥克唐納的堅決反對。因為麥克唐納和一批英軍軍官受不了這裡惡劣的自然條件。

第二天,麥克唐納帶帶著幾名軍官再次來到榮赫鵬的帳篷里,告訴榮赫鵬,「全軍只剩下七天的口糧了,只有撤退到春丕河谷,別無其它選擇。」

但榮赫鵬並不改變自己的主意。他告訴麥克唐納,他以前在帕米爾高原旅行時對青藏高原有充分的了解,他不僅能夠在世界屋脊上找到燃料,還能找到作為充足的野味充饑。

但麥克唐納根本不聽榮赫鵬的這一套,最後只好互相讓步:榮赫鵬及其代表團人員在四個錫克人連隊、英軍諾福克軍團馬克沁機槍分遣隊和一門大炮的保護下留在堆納村,麥克唐納自己和護衛隊主力部隊則撤回春丕。

麥克唐納丟下榮赫鵬的和他的代表團帶領主力撤退的行為,不僅被指責為有失軍人職責、卑鄙膽小的行徑,而且後來還在下級軍官中得了了「逃跑的麥克唐納」的綽號。

而留在堆納村的榮赫鵬日子也不好過。他帶領的護衛隊中,有許多士兵和輔助人員出生在印度的熱帶平原。這些人根本無法忍受青藏高原冬季的嚴寒。嚴寒中,有11名印度錫克族士兵被凍傷後患肺炎死去,許多士兵因為營養不良而喪失了戰鬥力,第八廓爾喀支隊里有70人患了雪盲症。

在英軍滯留堆納期間,十三世達賴喇嘛敦促加快製造槍支。然而,趕製出的槍支並不能替換下所有大刀長矛,因為數量太少了。

就在榮赫鵬在維納村苦熬冬天的時候,西藏地方政府在主戰派的強烈要求下,不顧清廷「不許輕易出兵」的指示,從各地徵調軍隊兩千餘人,趕到堆納以北10英里遠的古魯村駐紮下來,構築了兩道石牆,組織防禦,形成對峙之勢。這些部隊屬於臨時調集,未經訓練。藏軍指揮賴丁代本、朗色林等都無戰爭經驗。

榮赫鵬在得知西藏地方政府的部隊在附近駐紮之後,主動提出前去拜訪,以求一探虛實,理所當然地遭到藏軍的拒絕。

他命令麥克唐納立即帶領大部隊與他匯合。

1904年3月31日,在春丕躲過了寒冬的麥克唐納帶領著一支殺氣騰騰的部隊與榮赫鵬匯合,在世界屋脊上重新集結起來。

在英軍向古魯村行軍的過程中,藏軍曾先後兩次派使者前來,對英軍進行勸阻,但都沒有動搖榮赫鵬的殺心。榮赫鵬告訴藏軍使者,自己沒有其他選擇,除非你們給我把路讓開。

在距離古魯村還有3英里時,藏軍已在一片開闊地上匆匆築起了一道200多米長的防衛工事。廣闊的荒原中央,大約1500名藏兵聚集在臨時搭成的低矮的土牆後面,等待著敵軍的到來。他們的人數多於英軍的先頭部隊,但武器卻落後三百年,大多數是大刀、火藥槍、彎弓和弩矢,有些人還穿著中世紀的甲胄。

藏軍正副指揮走出陣地和英軍談判。榮赫鵬等人與賴丁、朗賽林見面後聲稱:「既然要議和,為表示誠意,我們先將子彈退出槍膛,也要求你們下令將火槍的點火繩熄滅!」榮赫鵬命英軍士兵將步槍子彈退出一發,但士兵們旋即推動槍栓將另一發子彈頂入槍膛。當時藏軍不了解步槍構造,誤認為英軍槍膛內已無子彈,便按協議將土槍點火繩全數熄滅。

赫鵬知道,火繩槍的火繩熄滅後重新點火射擊需要4至5分鐘時間,便立即下達了最後通牒:所有藏軍必須十五分鐘時間解除武裝,否則就將進攻。

就在藏軍指揮與榮赫鵬進行談判之時,麥克唐納按照頭天研究好的作戰方案悄悄下達了命令,派英軍從兩翼迂迴,佔領了陣地側翼的制高點。

麥克唐納將他的馬克沁重機槍和錫克步兵團增援部隊派去包圍藏軍的右側,廓爾喀兵團偷偷地迂迴到藏軍的左側。騎兵部隊在馬克沁機槍後面,在藏軍背後600碼的地方完成了合圍。

在藏軍的正面,英軍的輕型火炮一字排開,瞄準了藏軍的陣地,同時,英軍的正面部隊還負責壓制藏軍火力,為英軍突擊隊清掃前進陣地的任務。

與此同時,藏軍的大部隊從後面跑過來接應先鋒部隊。早已埋伏在陣地兩側的廓爾喀兵團及錫克兵團從側翼用重武器向藏軍射擊。

一場屠殺開始了。炒豆般的槍聲和呼嘯的炮聲打破了千年萬年以來雪域高原的寂……

屠殺的製造者榮赫鵬毫無人性地寫信告訴他的父親:「和屠宰牲畜沒有什麼兩樣,這些可憐的傢伙全部被困在離我們的槍支僅數碼的地方。」

一名在榮赫鵬手下服役的少尉後來在寫給母親的信中寫道:「這是一個令人恐怖的場面,我對屠殺感到厭惡。儘管將軍下令要盡量擴大戰果,但是我還是停止了射擊。」

雖然遭到敵人強大火力的打擊,但藏軍並沒有如英軍預料的那樣潰敗,而是「低著頭慢慢地從戰場上走掉」。藏軍撤離戰場時的從容,敲擊著每個人的心靈,反使得英印軍隊的士兵們心裡感到震撼。馬克沁機槍部隊指揮官哈多中尉在家信中寫道:「我希望我永遠不會再射擊那些走著離開的人了」。

但榮赫鵬和麥克唐納非但沒有停止大屠殺,反而動用了火炮,對正在撤離戰場的藏軍繼續進行遠距離轟擊。

這場利用欺騙手段得手的大屠殺,使與世無爭性情溫和的藏族人民憤怒了!

大屠殺稍稍休息之後,榮赫鵬命令軍隊向古魯以北大約60英里的江孜城繼續挺進。

榮赫鵬本以為,古魯一戰的勝利,會使藏軍意志崩潰,從此他們就可以長驅直入,直搗雪域聖城拉薩了。

但是,榮赫鵬馬上發現,西藏人民並沒有因為古魯之敗失去鬥志。相反,大批沒有受過什麼軍事訓練的農牧民和喇嘛增援到了江孜。西藏人民反抗侵略的鬥志,令侵略者震撼。

4月5日,英軍繼續向江孜進犯。沿途群眾自動組織起來阻擊敵人的軍火和糧食,封鎖消息,破壞交通,用長刀、梭標、棍棒協同藏軍阻擊敵人。

4月9日,榮赫鵬率領英軍向雜昌推進。雜昌是通往江孜的必經之路,這裡有一條約1公里長的峽谷,懸崖峭壁,深澗激流。藏軍在這一帶集中了4000多兵力,決定利用這一天然屏障阻止英軍的進一步入侵,保衛江孜。

當時英軍派了30餘騎兵作為先頭部隊侵入峽谷,藏軍缺乏作戰經驗,行進過程中驚動了敵人,但仍然利用所處的優越地形,將土槍、土炮、滾木和飛蝗石子一齊向敵人打去,打得敵人團團亂轉,無處逃生。進入峽谷的英軍先頭部隊全數被殲。

富有作戰經驗的麥克唐納見先頭部隊遭到伏擊,立即命令英軍用重炮轟擊峽谷兩側的山頭和山坡,然後親自指揮步兵在大炮掩護下,從山後和兩側奪取藏軍陣地。

4月11日,英國人終於見到了他們代表團公開宣布的目的地――江孜城。

由於駐守江孜的軍隊大部分調往南面各隘口防守,因而與英軍相比,兵力懸殊。在此情況下,江孜守軍主動後撤。

4月13日,榮赫鵬率領英軍進入江孜城。

佔領江孜後,英國侵略軍將其大部分騎兵和步兵及榮赫鵬的指揮部駐紮在江洛林卡一帶,將部分偵察部隊和騎兵分散駐紮在郭村一帶的藏軍防區附近,不時出動小股部隊巡邏偵察。

5月,西藏軍民發動反攻,一路集結在江孜以東的卡拉山,既牽制了英軍主力,又切斷了英軍後路;另一路襲擊英軍大本營,攻破江孜堡壘,取得江孜陣地主動權。

面對藏軍的反攻,榮赫鵬與留在江孜協助指揮衛隊的布蘭德上校商量,在藏軍大規模增援部隊集結之前,必須先發制人,將其迅速擊潰。而此時,已經沒有時間調麥克唐納前來增援,布蘭德帶著他的士兵,強佔江孜與拉薩之間道路的戰略要地、海拔16000英尺的卡拉山口。

當布蘭德到達卡拉山口時,發現有大約3000名藏軍駐守於此。藏軍在山口處築起了一道六英尺高的石頭護牆,將山口攔腰截斷。在馬克沁重機槍的火力掩護下,布蘭德命令廓爾喀兵團和錫克兵團的士兵向藏軍發動了猛烈的進攻。面對火力占絕對優勢的侵略者,藏兵堅守石頭地堡,戰死400餘人,地堡失陷。

1904年5月4日黎明,就在布蘭德帶著重火力和英軍留在江孜的大部分部隊進攻卡拉山口之時,在夜色的掩護下,大約800多名藏軍向江洛林卡英軍營地發起攻擊。由於藏軍不慣偷襲,喊聲將睡夢中的英軍驚醒。清醒後的英軍用機槍反擊,藏兵死傷達二三百人,最後撤退。而另一處炮兵營地,幾十名英兵一夜之間全部被殺死。幾乎全殲了敵人。榮赫鵬在極度恐慌中帶領40名士兵倉惶南逃至康馬村,途中又遭到襲擊,幾乎被殺死。

榮赫鵬十分僥倖地逃過了這一劫,在暴風雪中與布蘭德會合了。儘管榮赫鵬逃出了性命,他的護衛隊損失也不算大,但他們在江孜的容身之地已被藏軍佔領。布蘭德沒有足夠的兵力重奪古堡,只好等待著麥克唐納及主力部隊的返回。

5月26日,英軍另一部分增援部隊從亞東趕到江孜後,重新佔領帕拉村,藏軍拚死抵抗,打死了英軍的加斯丁大尉。

江孜軍民打退敵人瘋狂進攻後,全民出動,和藏軍一起夜以繼日地修築工事,地道從白居寺可直達宗山和強扎洞,從街巷的屋舍到宗山的南面都連接起來。白居寺的制高點上設有炮台一座,台槍一桿,並建立了值班哨制度,寺內喇嘛全體出戰,使英軍在兩個月內陷入被動,沒有進行大的軍事行動。

就在這時,榮赫鵬收到了倫敦方面的電報:如果西藏人在一個月之內不在江孜與代表團進行談判的話,那麼,榮赫鵬的使團就可以向拉薩進軍,直接與清政府的駐藏大臣進行交涉。

榮赫鵬向在江孜駐守的藏族將領發出了最後通牒:如果到6月25日不與自己進行談判的話,英軍將攻佔江孜,向拉薩推進。

【進攻江孜的英軍營地】

在最後通牒期限滿期前一天,麥克唐納帶著他的部隊和從印度派來增援部隊,抵達了江孜。這支從印度增援的部隊與榮赫鵬和麥克唐納以前帶領的部隊有所不同,因為這支部隊以白人為主,戰鬥力更強。

1904年6月25日,麥克唐納率領的英軍主力抵達江孜,與榮赫鵬匯合。

26日,英軍與藏兵再戰於江孜,藏軍再敗。榮赫鵬記道:"不能想像還有什麼可以比得上他們的個人的勇敢,例如,15個騎黑騾子的戰士和40名步兵,冒著我們的暴風雨般的火力,從江孜宗政府猛衝而出,想去救援他們認為是遭遇到強烈壓迫的在帕拉的戰友們,結果這支援軍全部中彈死亡,無一生還。"

隨後,英軍從東、南兩面集中兵力攻打乃寧寺。在保衛乃寧寺的戰鬥中,廣大僧兵頑強抵抗,最後14名藏軍在殺傷數十名英軍官兵後犧牲,稱為乃寧寺大血戰。乃寧寺被英軍侵佔後,寺內文物被洗劫一空。

【乃寧寺的大門上至今還保留著英軍的彈痕】

6月28日,英國侵略者為爭奪江孜發起了新一輪的軍事進攻。英軍以江孜附近的紫金寺、帕拉村和江洛林卡三處為基地,包圍了江孜宗政府及街巷的藏軍,在通往拉薩和日喀則的道路上進行把守,並將江孜宗政府和江孜城的水源完全切斷。

7月3日,榮赫鵬發出最後通牃,限藏軍於7月5日前撤出宗政府,否則採取軍事行動。宗政府位於江孜城中央一個突出的小山上,碉堡式建築非常堅固,是江孜平原的制高點。對於英軍的最後通牒自然不能接受。

7月5日上午,麥克唐納開始向江孜城區發起總攻。 英國援軍付出極大代價,拿下了宗山周圍12個藏軍據點。

江孜宗山城堡成為阻止英軍進軍拉薩的最後一道防線。在江孜宗城堡上藏軍猛烈的反擊下,英軍死傷嚴重,雖然有優勢的裝備,但是仍然不敢靠近。

7月6日凌晨四點,英軍經過仔細的測算,用大炮把江孜城東南部的城牆炸開了一個缺口。英軍從這個豁口魚貫而入,直接佔領江孜城的交通要道。很快,宗山東南藏軍最重要的火力點被英軍炮火摧毀了。

7月7日,經過3天抵抗,守衛藏軍彈盡糧絕。當地百姓背著給養往城堡里運,英兵發現後,開始向百姓開槍。白居寺僧人通過宗山背面的懸崖給藏軍送去彈藥。然而,這條惟一的給養線,不久也被英軍用機槍封鎖。

送彈藥的僧人在英軍機槍的猛烈掃射下,像樹葉一樣紛紛從懸崖上飄落下來……

1904年7月7日,英軍重型火炮將宗山東面的山牆炸開。在最緊要關頭,一名藏兵不慎引起彈藥庫爆炸,很多藏軍士兵傷亡。

7日傍晚,山上彈盡糧絕,守軍與攻上宗山的英軍展開肉搏,抗擊到最後的500多名藏兵全部跳崖犧牲,成為這座城市永遠的靈魂。

江孜宗山城堡最終失陷。

【500多名藏兵跳崖犧牲處】

宗山淪陷後,英國侵略者最先搶奪了近百噸糧食和數噸火藥,據英國侵略軍軍官華達爾在《拉薩和它的神秘》一書中記載,「我們把火藥投進江心毀掉。由於我們糧食奇缺,因此,當我們獲得大批糧食,包括大麥、麵粉、豌豆等約100噸之多的時候,這對我們來說就比那批土製火藥更加重要。糧食完全沒有壞,便由一連串騾子和搬運夫運到我們營里去。還找到大批的牛、羊肉乾。」

城內建於142 7年的白居寺首先遭到洗劫,寺內供奉著一尊8米高的鎏金銅像。英國人以為鎏金佛像是純金製造,費儘力氣鑿下一塊,等運到印度後才發現是銅質的。在今天的白居寺內,我們還可以看到英軍暴行留下的痕迹。

侵略軍中一名叫哈多的中尉寫給其母親的信中供稱:「檢視過城堡後,我走到下方的僧院找樂子。僧院內所有的門都上了鎖,我們找了一把鎚子,一一把門敲開。」「我們堅信僧院必有黃金和寶藏,鍍金佛像被逐個劈開;但令人失望的是,佛像內除了經文,什麼也沒有」。

英軍在搶劫紫金寺時遭到僧人頑強抵抗,幾十名英軍士兵被殺。榮赫鵬得知消息後,氣急敗壞地下令開炮。寺內40多米高的佛經大殿和近60個佛殿全部坍塌,僧人全部戰死。

【孜白居寺被稱為藏文化的博物館】

掠奪物質財富算不上榮赫鵬率領的英國侵略軍的主要「收穫」,他們對西藏的珍貴文物也進行了有預謀的搶掠。

在1904年的侵藏戰爭中,隨同英國侵略者同行的還有考古學家L?A?華達爾。根據這位親自參加搶劫的專家的說法,這次掠奪來的西藏珍貴文化財產,是當時歐洲從未獲得的最豐富的西藏文獻。許多文獻和文物具有相當重要的永久展出的價值,是世人所不知的罕見珍品。

《拉薩條約》的簽訂

江孜離拉薩240公里,江孜失守後,前往拉薩的道路已經無險可守。

榮赫鵬率領英軍越過浪卡子,沿著羊卓雍湖畔前,翻過海拔4000米的崗巴拉山口,抵達雅魯藏布江畔。這是保衛拉薩的最後一道屏障。

英軍用五天的時間強渡雅魯藏布江,完成了3500名士兵和3500頭牲畜和大約350噸物資的運輸,開始準備向拉薩進行最後的進軍。

然而,就在渡江這幾天的時間裡,榮赫鵬進軍拉薩卻遇到了一些阻力。距離他不遠的麥克唐納連續寫了三封信,堅決反對榮赫鵬進軍拉薩。理由是後勤供應戰線拉得太長,部隊戰鬥力已經大大減弱。

拉薩方面連續派出三個代表團,帶著DL喇嘛的親筆信,力圖勸阻榮赫鵬進入聖城拉薩。然而所有這些都沒能阻止榮赫鵬進軍拉薩的決心。

7月30日凌晨,十三世DL喇嘛在俄國間諜德爾智的陪護下逃離了拉薩城。

8月1日,英軍前鋒騎兵團指揮官奧特利少校在距離拉薩僅12英里的地方,見到了雪域聖城拉薩。

8月2日,榮赫鵬也看到了拉薩。他與翻譯奧康納騎在馬上,突然,美麗的拉薩展現在他們面前。他在馬鞍上轉過身去,對奧康納喊了一句:「喂,奧康納,終於到了」。

榮赫鵬曾經希望以間諜的身份潛入拉薩,現在卻扮演著征服者的角色。然而他卻無法掩飾自己的失落之情:「許多旅行家都強烈希望看到拉薩,我們現在就在這聖地。除了布達拉宮,這裡沒有什麼很重要的地方。」

拉薩的居民們對英國人的到來表現出十足的滿不在乎,除了乞丐,街上很少有人。人們從店鋪和門檻內向這些侵略者投去一束束滿不在乎的目光,甚至沒有憤怒和敵意。

這讓侵略者們感到非常失落,他們將此次行動的意義轉向布達拉宮,而達賴喇嘛的逃走,亦使佔領這座高大巍峨的建築物失去了滿足感--達賴的離去,拉薩在某種意義上也就不再是一座聖城。

但所有這些都沒有沖淡榮赫鵬佔領西藏的喜悅。他非常輕鬆地走在通往拉薩的大道上,專門為他運送衣服的挑夫不得不整天扛著29個箱子跟在他的屁股後面。29個箱子裝的全部是他的衣服。

榮赫鵬進藏之前,曾經研究過潛伏在拉薩的日本間諜河口慧海通過薩拉特·錢德拉·達斯交來的提供的情報,認為在拉薩四處布滿了俄國間諜。但是,英國人搜遍了整個拉薩,既沒有找到沙俄軍隊的兵工廠,又沒有來自聖彼得堡的顧問,更沒有找到秘密條約存在的跡象。

而傳說中的「兵工廠」只是一個搖搖欲墜的小作坊,製造著極為原始的火器。與許多年後,美國人的軍隊闖入伊拉克尋找大規模殺傷武器有些相似。

讓榮赫鵬另一個意外的是,英軍進入拉薩之時,清政府的駐藏大臣有泰竟然為榮赫鵬代表團帶來了羊肉和其他肉食。

此人後來把「犒勞」英軍的開支加倍報到北京。他報給清政府用來犒勞英軍士卒的支出總額是40000兩白銀,其中25000兩流進他的私囊。後來,清政府得知有泰與入侵者稱兄道弟後,撤消了他的職務。

榮赫鵬儘管順利進入了拉薩,但他很快就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他既沒有對手進行談判,又沒有人願意向他出賣達賴一行人的行蹤。

根據倫敦方面的要求,榮赫鵬只有在與西藏最高當局進行談判之後,才能從世界屋脊上撤軍。

當他萬分尷尬無奈的在拉薩散步之時,來自倫敦和大吉嶺的電報雪片一般傳來,對他施展著無形的壓力。

隨著時間的流逝,倫敦方面也日益覺得,這支在拉薩無理駐紮的侵略軍,也如一根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就在榮赫鵬為難的時候,他收到有泰的一封信,信中稱,達賴的印信在代理攝政王洛桑堅贊手中。榮赫鵬喜出望外,急令英軍包圍甘丹寺,並架上大炮,逼洛桑堅贊用達賴的印信在協議上簽字。

洛桑堅贊堅持必須提交西藏地方政府商定才能簽字。榮赫鵬沒想到,在重兵壓城的情況下,西藏地方政府對條約草案逐一進行了駁斥。

他們指出,英軍才是侵略者,英國應向西藏地方賠償,而不是西藏地方向英國賠償。對於錫金和中國西藏邊境問題,西藏地方政府堅持以乾隆五十九年規定的邊界為準。

惱羞成怒的榮赫鵬派兵佔領了布達拉宮兩處山門,並讓麥克唐納把大炮對準布達拉宮,迫使留守的西藏地方政府官員與他簽訂了《拉薩條約》(亦稱《英藏條約》)。

當時設立在拉薩的西藏地方政府是中國一個地方政權機構,根本沒有與外國簽訂條約的權力。但榮赫鵬置國際法慣例於不顧,硬是強逼著拉薩方面與其簽訂了這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

條約談判之時,拉薩方面曾經堅持要英國對侵略西藏過程中造成當地官民百姓的生命財產損失進行賠償。但在英軍野戰炮的威逼之下,最終放棄了賠償要求。

榮赫鵬這次入藏,主要為了沖抵沙俄對西藏日益嚴重的勢力滲透。所以,在《拉薩條約》中,有這樣一項條款:非經英國允許,西藏不得與外國勢力打交道。

但英國內閣明白《拉薩條約》是一個非法條約,沒有清政府的批準是毫無國際法依據的。他們發來電報,指令榮赫鵬在拉薩等待中國中央政府進行修約談判,榮赫鵬卻對電令置之不理。

9月23日,榮赫鵬帶英軍離開拉薩,時間正好是他們進入拉薩的第7周。對於當地人來說,49天也正是大劫中魔鬼離開的日子。

離開拉薩之前,榮赫鵬獨自騎馬來到群山中,最後欣賞一下這裡的景色。他冥冥中感覺到了:在西藏發生的這些事情將改變他今後的生活道路。

【今日拉薩】

他想起了在他的刺刀下與他談判的甘丹墀巴活佛,這位和藹可親、目光敏銳且「令人讚歎地絕對嚴守戒律」的老人,給榮赫鵬極其強烈地心靈震撼,使他消除了對喇嘛的種種偏見。

就是在昨天,甘丹墀巴活佛找到榮赫鵬,送給他一座小銅佛,對他說到:「我沒有錢,只能送你這座普通的佛像。我們佛教徒注視著佛像時,心中只會想到和平。」

榮赫鵬心懷感動地收下了佛像。翌日清晨,他早早起床,將佛像放在馬鞍里,朝著附近的山脈策馬而去。萬里無雲的天空顯現著青藏高原特有的湛藍色,遠方的山峰籠罩在紫靄之中。

他下了馬,坐在岩石上,凝望遠處的群山,思考甘丹墀巴的話。

數年後,榮赫鵬寫到: 「這是我生命中極其重要的一刻。我領悟到人的內心都是美好的,邪惡不過是其表象,簡單地說,人心即佛……我再也不會產生壞念頭了,再也不會與任何人為敵了。整個自然界和人類都將沉浸在玫瑰色的燦爛光芒之中……」。

他的後半生

回到世俗社會中的榮赫鵬全然沒有了離開拉薩時那種宗教感覺,完全沉浸在鮮花和榮譽之中。

當時一家倫敦的主流媒體是這樣報道的:「擠滿車廂的朋友們簇擁著這位滿身榮譽的人,他衣著整潔,雙目炯炯有神,下巴剛毅沉著,顯露出他進兵西藏過程中表現出的堅強個性。」

在此後的一段時間,榮赫鵬甚至於要譽滿全球了。索取簽名和照片的信件來自美國、俄國、澳大利亞和歐洲各國。甚至過去拋棄他的情人也寫信表示祝賀。

英王愛德華七世在白金漢宮接見了他。並將他此次「奉使西藏」所攜帶的米字旗懸掛在溫莎城堡中央大廳維多利亞女皇的肖像之上,以示優榮。

但在稱讚和鼓勵的言辭之後,英王不得不表示對於他和政府之間的分歧十分遺憾。

英王的這個「十分遺憾」可不是隨便說的。此時,沙俄首先向英國發難,美、法、意等國繼而指責英國壟斷西藏貿易。一時間英國在外交上極為被動。

另一方面,自由黨將入侵西藏作為指責保守黨政策的把柄大肆利用;而在印度,總督寇松與國務大臣布羅德瑞克的明爭暗鬥也波及到了榮赫鵬。

輿論方面,對此次入侵持否定態度逐漸成為主流。亨利·克頓爵士質問入侵西藏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他說那些所謂「無法抗拒西藏禁地散發的榮耀」,打著「促其進入文明時代」的旗號,「想要踏進達賴喇嘛的宮殿一探究竟」的旁若無人的心態,無非就是「想把他從寶座上扯下來加以羞辱」,而原因不過就是「僅因為他是那個古老王國的統治者」。

正是由於英王對榮赫鵬與政府之間的分歧感到十分遺憾,倫敦首先在授勛的問題上羞辱榮赫鵬。起初,政府甚至打算不給榮赫鵬男爵稱號,後來為了安慰社會輿論,給他授予了二等高級爵士,這是英屬印度帝國中最低的爵位。而且同時把這個爵位授予了比他功勞小得多的麥克唐納。

榮赫鵬原以為自己此番為大英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總該論功行賞、封妻蔭子。但他在侵略西藏問題上的野心太大了,追隨寇松太緊了,考慮大英帝國的全球利益太少,而考慮印度的利益過多,在條約的內容、賠款的數額等問題上擅自做主,超出了政府明確規定的底線,最後只能落下這樣的結局。

榮赫鵬覺得英國本土沒有他的立足之地,又黯然回到了印度。

這裡是他人生成功的舞台,他離不開這個舞台。何況,這裡還有支持他的寇松。

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他剛返回印度不久,寇松在反對派的壓迫下,被迫遞交了辭呈,辭去印度總督一職。寇松乘船回到英國那天,竟然沒有人按照當時的禮節和慣例到多佛港去迎接他。

榮赫鵬寫信為他的校友和上司打抱不平:「見到反對您的事情一再發生,我感到無比難過。……後人必將會把您被迫離開印度視為英國在印度所犯下的最大罪惡。」

寇松的離去是對榮赫鵬又一大打擊,然而他仍然沒有離開印度。1906年3月,他謀得了英屬印度最大的邦――克什米爾邦駐紮官的職務,在寇松的繼任明托總督的領導下繼續為大英帝國效力。

1909年底,46歲的榮赫鵬任職期滿,離開印度再一次回到英國。他打算利用他在印度為大英帝國服役的功績進入政界,競選議員,甚至在內閣中謀取一席之地。他認為,他有責任拯救面臨重大危機的大英帝國。

他的競選演講常常以「當我在西藏為《拉薩條約》談判時」這句話開場,以博得聽眾的喝彩。然而,他的競選最後還是失敗了。

四十而不惑。但四十多歲、正當年富力強的榮赫鵬在官場卻遭到了徹底的失敗。他帶著深深的失落和失望離開了政界。

從五十而知天命開始,他對宗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想起了西藏,想起了拉薩,想起了那片高原上信教的人們……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他應邀到美國以西藏為題進行講演。雪域高原的神秘深深吸引了美國人,幾乎場場爆滿。

上個世紀30年代初,榮赫鵬連續出版了《外星生物》、《活躍的宇宙》等書,設想地球之外還有其他高智慧生物居住的星球。

他說:所有這些,都是在那片亘古神秘的雪域高原獲得的靈感。

1934年至1936年,年愈70年榮赫鵬連續應邀前往美國講演。講演的內容主要還是與西藏有關。因為此時的美國已經對西藏有了「想法」。

【甘地,非暴力運動領導者】

1937年,榮赫鵬重返闊別近30年的印度。站在這片他曾經貢獻過青春年華的土地上,遙望那片他曾經踐踏過的雪域高原,他已經沒有了當初踏上這片土地時的躁動,而更多的是沉靜和懺悔。

從印度回到英國後,他的歐洲文明觀已經崩潰。他認為亞洲人遠較歐洲人人種優良,世界唯一的希望在於東方宗教智慧。

正是由於榮赫鵬的世界觀發生了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不久,他就倡議英國應該立即撤出印度,給印度人以獨立和自由。

當丘吉爾詆毀甘地時,榮赫鵬卻盛讚甘地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將成為歷史上印度最偉大的聖者之一」。

1940年9月7日,納粹德國的轟炸機群對英國倫敦進行了大規模轟炸,77歲的榮赫鵬的家被炸毀,僅存的就是甘丹墀巴活佛送他的一尊小佛像。不知道此時的他,是否想起了他用大炮摧毀的無數藏民的家園……

是報應?還是因果巡迴……

1942年元旦,英國宣布同意印度獨立。就在這一年的7月31日,榮赫鵬離開了人世,他的棺木上放著那尊他從西藏帶回家的小佛像。

此像為銅錯銀佛像,由服役於英國皇家要塞炮兵隊第七山炮連的William Pyt Bennett於1903至1904年榮赫鵬遠征西藏期間在江孜請得。高15CM,成交價1,250,000港元。

7.威廉·海曼

真正的紅河谷。

(無人物圖)

這些發黃的照片由一名英國軍官所拍攝——William Hayman,英國入侵軍的一員,記錄了百年前珍貴的光影——這也是西方人首次從膠片上看到珠穆朗瑪峰

【1903年英國入侵西藏期間,透過William Hayman上尉的鏡頭看到的珠峰】

照片共有140張,記錄了當時的江孜宗山要塞,以及朝拉薩進發時遇到的男人、女人和孩子。鏡頭裡滿是平靜,鏡頭外的一切卻並不美好。上世紀初,英軍入侵西藏,藏軍激烈抵抗,隨之而來的,是西藏近代史中最慘烈的一幕

小喇嘛在年長的喇嘛身邊學習經文,人們在地里趕著氂牛幹活;英國士兵手中拿著馬克沁機槍,一排排帳篷是他們的容身之所。William Hayman上尉收藏的照片里甚至可以看到士兵舉著戰利品站在行進途中路過的房子窗外。

為了阻止沙俄對西藏的影響,1903年,印度總督寇松勛爵派陸軍上校榮赫鵬率領3000人的軍隊從英國統治下的印度入侵西藏。

入侵初期,屠殺如此的殘酷,以至於馬克沁機槍分隊的Arthur Hadow中衛後來懺悔道:「屠殺是如此的慘烈,以至於我放下了槍口。我希望我永遠不用再朝著轉過身去的人們開槍。」

曲米辛果見證了入侵戰中最慘絕人寰的一幕。

據稱,榮赫鵬等人與抵抗的藏軍代表見面後表示:「既然要議和,為表示誠意,我們先將子彈退出槍膛,也請你們下令將火槍的點火繩熄滅!」

榮赫鵬命英軍士兵將步槍子彈退出一發,但士兵們旋即推動槍栓將另一發子彈頂入槍膛。當時藏軍不了解新式步槍構造,誤認為英軍槍膛內已無子彈,便按協議將土槍點火繩全數熄滅。

當英方下令開火,待命的藏軍卻無法打響火繩槍。在機槍和大炮的密集掃射和轟擊中,殘酷的屠殺開始了。

數分鐘內藏軍即被英軍射殺400多人,西藏談判代表數人亦被殺害,鮮血染紅了曲米辛果的泉水。英軍又乘機攻佔古魯,追殺藏軍數百人。

百年之後,電影《紅河谷》真實再現了這一場面。

江孜是山南通往拉薩的門戶,駐江孜英軍分兵東犯卡羅拉後,僅剩170名士兵防守,力量非常薄弱。集結在日喀則一帶的西藏民軍獲悉這一情況,出動1500人於夜間發起突襲,幾乎全殲敵人,榮赫鵬也險些喪命。

英軍急調駐印部隊增援。接連攻佔乃寧寺、紫金寺,切斷了江孜與日喀則的聯繫,令江孜成為「孤島」。

雙方談判破裂,7月5日至7月6日,英步兵在炮火支援下發起總攻,先後7次攻擊都被藏軍擊潰,後者卻亦彈盡糧絕。

7日,英軍的重型火炮將宗山東面的山牆炸毀,英軍向這個缺口發起大規模衝鋒。

用望遠鏡觀察著這一切的翻譯鄂康諾後來寫道:「宗里的每一個槍眼,每一塊石頭都好像噴著火和煙。」

江孜宗山最終失陷,賽林代本(西藏軍官職級)與500多名藏兵全部跳崖犧牲。持續約百日的江孜保衛戰成為西藏近代史上抗擊外國侵略者規模最大、最為慘烈悲壯的戰鬥。

英軍從江孜出發,長驅直入,佔領拉薩。又逼迫簽署了《拉薩條約》,使這一地區實際上處在了英國的「保護」之下。

8.青木文教

這組西藏的昔日影像是日本著名藏學家——青木文教(Aoki Bunkyo,1886- 1956)拍攝的。1909年,青木文教被日本京都西本願寺選派遣入中國西藏留學;1911年他在印度接觸到十三世達賴喇嘛,對西藏產生濃烈的興趣;經過一年的秘密準備,終於在1912年9月8日化妝成西藏巡禮者踏上了進藏的行程,由印度邊境進入前往拉薩,沿途中從法王、僧侶、貴婦、平民到拉薩的寺廟建築均被吸收進了他的鏡頭中。

【一個藏族官員和隨從】

【一個藏族大家庭】

【密宗曼陀羅唐卡】

【早期進入拉薩的大門】

【拉薩平原】

【西藏士兵】

【藏兵】

【一名著日常藏裝的貴族婦人】

這些照片由日本亞細亞寫真大觀社編輯,昭和二年(1927)版《亞細亞大觀》刊載。此專輯照片裝幀形式統一, 尺寸大小基本一致;每幀照片配一張印有日文註解說明的標籤, 標籤內容為照片標題、拍攝地點、情景簡介等;照片和文字標籤均貼在21×30 cm黑色硬紙板相紙上, 並在每期上都附有「嚴禁複製」的字樣。

青木文教於1912年至1916年,在西藏拍攝的珍貴影像,全景式的記錄了西藏這一時期的宗教、軍事、文化、市井生活。這些影像用光考究,構圖優美,拍攝的人物和景物不僅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透過鏡頭, 我們了解到清末民初時期西藏最鮮活的瞬間和最真實的縮影,這些照片是民風民情民俗場景的定格, 是最珍貴的歷史記憶。它的文字介紹既描述了當時社會現象的產生,某一歷史事件的來龍去脈, 也反映與時的日本學者對這些異域事像的情感態度,這些影像為研究這一時期的西藏留下了寶貴的實物影像依據。

-------------------------

榮赫鵬這部分基本是使用了老海軍的描述部分,如果喜歡看相關內容可以在微信上搜索關注。

另外本篇文章不定期更新,如果有問題請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或私信,醍醐君會盡量解決大家的問題。


1. 秦始皇沒有立過皇后

千古一帝秦始皇嬴政13歲即位,直到22歲才親政,這9年正是古代男子要娶妻的時間,但秦始皇並未立後。秦始皇親政後到39歲的17年是其自己掌權、統一六國的時間,儘管國事繁忙,但在後方立後也不費事,秦始皇仍未立後。

秦滅六國,實際上制訂了后妃制度,而沒有正式立。後來漢承秦制,大漢朝正式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的第一位皇后,即劉邦的元配——漢高後呂雉。

(原先的第一條揮淚斬馬謖爭議太大,我重新看書後覺得馬謖之死的真相我無法判斷,放到答案最後說,這裡跟大家抱歉)

2. 聖旨並不一定是金黃色

聖旨並不一定是金黃色。在明清時,對五品及以上的官員用誥命授予聖旨,五品以下則用敕命。官銜級別不同,聖旨的顏色也不同。

五品及以上官員所得到的聖旨,由三彩、五彩或七彩綾分段織成(級別越高,顏色越多);五品以下的官員接到的聖旨,一般就是純白綾製成。而聖旨上所寫的字,更是有紅色、黑色、藍色、綠色等很多種顏色。 (《中國史》)


3. 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

中國歷史上壽命最長的皇帝不是89歲的乾隆,而是南越武帝趙佗。趙佗原為秦朝南征大將,秦亡時割據嶺南,一度稱南越武帝。趙佗從戰國一直活到了漢武帝建元四年,約103歲。

趙佗是南越國第一代王和皇帝,公元前203年至前137年在位,從前219年作為秦始皇平定南越的50萬大軍的副帥,一直到漢武帝劉徹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去世,一共治理嶺南81年。其間由於他一直實行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越民族的融合,並把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帶到了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4. 明清朝代婚前會檢驗是否是處女

明清婚俗婚前驗處。明清時期貞潔觀念強烈,近乎至酷。女子出嫁時,女方往往派人到夫家打聽消息,如果洞房第二天鼓樂喧天,則證明新娘通過了夫家檢驗,婚禮會一切照常進行。

否則不但不舉樂,新娘還會被送回女方家,並索還聘禮,賠償男方所有開銷。女方家也會感到非常喪氣,而這位新娘想要再嫁,恐怕已是不可能了。 (《右台仙館筆記》)


5.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木乃伊皇帝

遼太宗耶律德光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木乃伊皇帝。公元947年,耶律德光南征滅晉後,在返程途中病死。

文武大臣為了防止其屍體腐爛,就仿效牛羊羓的做法,將耶律德光的內臟掏空,用鹽滷上,謂之「」帝羓「」。


6. 熊貓在唐朝時就送給了日本

早在唐朝時,熊貓就被當作國禮送給了日本。

公元685年,日本遣唐使來華,為表示友好,武則天(當時的皇帝是唐睿宗李旦,武則天實際掌權)送給了日本天武天皇兩隻熊貓,隨同遣唐使一道返回日本。 (《舊唐書》)


7. 唯一一個以古稀罪處死的人

唯一一個被以古稀罪處死的人。 1781年,退休在家的原大理寺卿尹嘉銓,想給過世的父親申請個從祀文廟的待遇,就上書乾隆皇帝,但在稱呼上卻犯了大忌。

尹嘉銓在奏摺中自稱古稀老人,乾隆早已明示天下,自己才是古稀老人,如今突然冒出個人與天子搶稱號,這讓乾隆勃然大怒。最終,尹嘉銓被以古稀罪絞死。 (《名臣言行錄》)


8. 蔡倫因宦官干政而死

作為造紙術的重要改進者,蔡倫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可卻很少有人知道宦官蔡倫是怎麼死的。

公元121年,因參與迫害漢安帝祖母宋貴人,捲入劉慶皇位繼承案中,蔡倫被廷尉審訊,不堪受辱的蔡倫喝毒藥而死。也就是說,蔡倫是因為宦官干政而死的。 (《後漢書》)


9. 藺相如從未做過趙國國相

將相和,講的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廉頗和藺相如的故事。

廉頗是將軍不假,但藺相如卻從未做過趙國國相,他最大的官職是上卿。 (《史記·藺相如廉頗列傳》)


10.奸臣嚴嵩出道時一身正氣

明朝奸臣嚴嵩,剛步入仕途時,非但不是奸臣,而且非常痛恨奸臣。為了不與當時的奸臣錢寧、江彬為伍,嚴嵩借丁憂之名回到老家,此後又稱病歸里,直到10年後才還朝復官。


11.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床,不是卧榻的意思,而是「井欄」。

正確解釋:詩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邊上,舉頭遙望,頓生思鄉之情。

《辭海》里明確注釋,床是「井上圍欄」。李白此詩作於唐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把「有井水處」稱為故鄉。


12. 曾國藩脫衣點白銀

道光二十八年,38歲的曾國藩為證清白,當眾脫掉衣服,光著屁股走進銀庫清點現銀,這才查清了國庫虧空的真相。


13.一日三餐開始於宋朝

在宋以前,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飯。到了宋朝,經濟繁榮,晚上也沒有了宵禁,所以才加了一頓晚飯。


14. 皇城南門上翻來翻去的石匾

北京皇城的南門,在明朝時叫大明門,在清朝時叫大清門。民國成立後,欲改叫中華門,於是工人把石匾拆下,想翻過來直接在背面刻上「中華門」即可,待將石匾拆下後發現背面竟是「大明門」。原來2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人想到了這個辦法。


15.宋朝的冷飲和詩

宋朝時,街頭有賣一種叫做「冰酪」的冷飲,詩人楊萬里曾用「似膩還成爽,才凝又欲飄。玉米盤底碎,雪到口邊消」這樣的詩句來讚美冰酪。


16.最長壽的人?

中國歷史上有史可查的最長壽的人,是福建省永泰縣的陳俊。據清乾隆十三年《永泰縣誌》12卷記載:陳俊生於公元881年的唐僖宗年間,卒於公元1324年的元泰定年間,活了443歲。不過這一記載僅見於縣誌,可靠性存疑。


17.波斯來的菜叫什麼菜呢

菠菜是唐太宗時從尼泊爾作為貢品傳入中國的,因其源自波斯(今伊朗),所以剛傳入中國時,叫做波斯草或波薐菜。


18.關雲長的兵器

三國名將關羽的武器其實不是青龍偃月刀,根據文獻記載,偃月刀直到宋朝時才出現。三國時的刀為窄而直的刀,長度僅為1米左右。 《三國志》中也記載:(關羽)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可見,矛和短刀才是當時將領該有的配置。


19.醫學家皇子

朱元璋的第五子朱橚(su)先後獲封吳王、周王,不過這位王爺並未安於享受錦衣玉食的生活,而是對潛心研究醫藥學,先後編著了《保生余錄》、《袖珍方》、《普濟方》和《救荒本草》等著作,對我國西南邊陲醫藥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0.愛喝茶的唐朝人

唐朝人酷愛喝茶,愛到什麼程度呢? 「窮日盡夜,累日不食由得,不得一日無茶也」,也就是說白天黑夜都在喝,可以幾天不吃飯,但不能一天不喝茶。


21.邊修書,邊燒書

乾隆為了推行文化專制,在修《四庫全書》時,共焚毀各種書籍達71萬卷之多,是歷代王朝中最大規模的一次焚書行動。

22. 說你衣冠禽獸不是罵你

衣冠禽獸這個成語原本是個褒義詞。因為明朝文官官服綉禽,武官官服繪獸,所以衣冠禽獸指代官員。到了明朝中後期,因為官員腐敗,欺壓百姓,衣冠禽獸開始有了貶義。到清朝時,衣冠禽獸完全貶義化,泛指外表衣帽整齊,行為卻如禽獸的人,比喻其道德敗壞。


23. 不要叫朕皇阿瑪

清朝時,皇子公主均稱呼自己的父皇為「汗阿瑪」,康熙時的眾多滿漢正式奏摺中也讀為「汗」,所謂「皇阿瑪」是晚清時被徹底漢化後才有的叫法。

-------------------更新來了----------------------------------------------------------------

24、楊六郎不是家中老六

楊延昭(958年-1014年),北宋邊防將領,與其父楊業、子楊文廣三代並稱名將,號為「楊家將」。實際上他是楊業的長子,而民間戲曲中稱他是「楊六郎」,並指他在家中排行第六。其實是遼國人認為六郎星是他們的剋星,而楊延昭就是那六郎星的人間化身。《宋史·楊業子延昭等傳》,「延昭智勇善戰,……在邊防二十餘年,契丹憚之,目為楊六郎。」契丹(應為遼國)把他看做是天上的六郎星宿(將星)下凡,故稱之為楊六郎。


25、清明上河圖上有幾人

據統計,《清明上河圖》上共有各色人物1659人,動物209頭(只),比古典小說《三國演義》(1195人)、《紅樓夢》(975人)、《水滸傳》(785人)中任何一部描繪的人物都要多。

-------------------更新,6/30/2017-------------------------------

26、沒有被秦帝國消滅的國家

秦始皇滅了六國,但並未統一中國,因為當時還有一個衛國存在。據推測,可能是因為商鞅和呂不韋都是衛國人,這兩人對秦國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保留了他們的祖國。

27、雷人的死法

春秋時期,晉景公有天剛要吃飯,突然肚子不舒服,去了趟茅房。侍從左等右等,飯都涼了,還不見回來,到茅房去找,發現君王掉進茅坑,淹死了。

以文筆簡潔有力著稱的《左傳》,僅用一句話描寫此事:「將食,漲,如廁,陷而卒。」

28、大權獨攬的臣子

南北朝時期的宇文護是中國歷史上值得一提的權臣是,他權傾朝野的時代歷經西魏、北周兩朝,這期間他先後殺了3個皇帝:西魏恭帝拓跋廓、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北周明帝宇文毓。宇文護毒死宇文毓,立宇文泰四子宇文邕,是為周武帝。周武帝560年登基,韜光養晦12年,精心策劃,在572年剷除宇文護。此後周武帝在宇文泰宇文護統治的基礎上勵精圖治,575年北周北周滅北齊。

------------------致歉和感謝-----------------------

關於揮淚斬馬謖,讀書比較片面,得出的結論「諸葛亮沒有揮淚斬馬謖」明顯證據不足,因此已經把第一條刪除,這裡向大家道歉,也感謝 @從前有顆松 @我植物鄙視殭屍 等大神的指正和建議。

將關於馬謖之死有爭議的三國志史料附上: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張邰所破。亮拔西縣千餘家,還於漢中,戮謖以謝眾。」

據《三國志?王平傳》記載:「丞相亮既誅馬謖及將軍張休、李盛,奪將軍黃襲等兵。」

據《三國志?馬良傳》記載:「謖下獄物故,亮為之流涕。」

此外,裴松之在《三國志?馬良傳》注中引《襄陽記》的記載說,馬謖臨死前曾給諸葛亮寫信:「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也。」

據《三國志?向朗傳》記載:「朗素與馬謖善,謖逃亡,朗知情不舉,亮恨之,免官還成都。」

具體結論見仁見智吧,我不是歷史學家就不獻醜了~


這個我自己都覺得太冷!

如果我說,在明代,皇帝拉屎事關一個地區的GDP產值,有人會信么?


然而這還真有一個實例——

明孝宗朱佑樘是個有口皆碑的勤儉皇帝,不過在其任期卻發生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在他之前,明朝的皇帝如廁後擦屁股都是用川中進貢的蠶絲織成的錦帛來擦屁股,並且是一次性的,擦完就扔了。


明孝宗開始時也是這樣,不過他身邊有一個非常節儉的宮人,他覺得皇帝擦完屁股的錦帛直接扔掉太可惜了,就將其收集起來並且洗乾淨然後縫成了帘子。有一天明孝宗發現了:自己屁屁擦過的錦帛竟然成了宮人穿梭期間還自得其香的門帘!!


這口味也太重了吧!明孝宗想,然後就問宮人怎麼回事。宮人就把實情說了出來。


明孝宗聽完幡然醒悟,也覺得自己太奢侈了,便下令:明年不許再進貢蠶絲錦帛了!


結果第二年,川中供應錦帛的村子紛紛破產,那些靠蠶絲生活的村民皆流離失所!


明孝宗無奈,只好宣布明年如是,接著用錦帛來擦屁股,反正自己此舉一可以拉動內需,二可以讓自己的屁屁少受委屈,何樂而不為呢?


以上故事出自謝肇淛的《五雜俎》,原文——

大內供御廁所用,乃川中貢野蠶所吐成繭,織以錦帛,大僅如紙,每供御用之後,即便棄擲,孝廟時宮人取己用者,浣濯縫紉,為簾幕之屬。一日,上見,問之,具以對。上曰:"如此,殊可惜,"即敕以紙代之,停所進貢。逾年,川中奏詔書道後,野蠶比年不復吐絲,村民有衣食於是者,流離失所。乃令貢如初,笠年蠶復生矣。


我發現,幾乎歷史上所有的「太宗」,都不是以合法手段正常順利地以繼位的,很多都有得國不正的事實或嫌疑。

所謂正常順利的繼位,不應該是,前一任皇帝根據嫡長制,立為皇太子,或者根據宗法制,長幼秩序,兄終弟及,或者完全按照皇帝的旨意指定任何一位接班人嘛。

然後歷史上很多位太宗皇帝沒有符合這點。他們的王位要麼根本就是非法所得,要麼就是有一定合法性,但即位途徑不正常,絕不風平浪靜。

唐太宗,想必大家第一時間就想到這位老兄,玄武門事變實在太出名了啊;

明太宗(明成祖),靖難之役;

漢太宗,沒有周勃除諸呂估計就沒他漢文帝什麼事了。

遼太宗,在述律後支持下登機,還逼得他兄長耶律倍,原來的皇太子脫北潛逃到後唐。

晉太宗,百度百科「太和六年十一月(372年1月),桓溫廢司馬奕,改立司馬昱為帝。司馬昱名為皇帝,實同傀儡。在位僅八個月後,便因憂憤而崩,年五十三。」

大理太宗,逼侄遜位。

南朝:劉宋太宗宋明帝劉彧,殺侄自立;

清太宗就不用說了。

宋太宗是否是宋太祖默認的繼承人長期存在爭議。不過即使趙大確實選擇了兄終弟及,你趙二在大哥歸西第二天就連忙上位,也就別怪老百姓見的風就是雨了。

倒是元太宗正正經經成吉思汗的指定接班人,屬於有一定合法性,但即位途徑不正常:畢竟窩闊台第三子的身份既不符合蒙古幼子守產的傳統,也不符合中原王朝的立嫡以長,庫里台大會上不同意見的人吵了一年,這一年由元睿宗托雷監國。

有一定合法性但即位途徑不正常的還有:

北魏太宗明元帝拓跋嗣確實是正正經經的皇太子,但也是通過平定其弟弟清河王拓跋紹的叛亂登位,可以說登基途徑充滿波折。南梁太宗簡文帝蕭綱也是皇太子,但卻在侯景之亂後淪為傀儡皇帝,不久被廢。

當然合法正常順利的繼位的應該還是有的,我就不一一舉例了。

其實第一個太宗繼位就很蹊蹺。廟號這東西是商朝發明的,但商朝是實行兄終弟及的,沒有弟弟,才傳位給兒子。商湯沒有弟弟,所以他的長子太丁應即位,可是太丁比父親死得還早,因此就由太丁的弟弟外丙繼位。外丙在位三年也去世了,他的弟弟仲壬繼位。仲壬在位四年也死了。這時候由開國元老伊尹作主,由太丁之子太甲繼承王位。

後來還出現了伊尹放逐太甲的事件,雖然後來迎回來了,總覺得真實歷史並非如《尚書》記載一般。

———————————————

感謝大家支持,這是小生上知乎以來,評論和贊都過百的回答。既然這樣,我就補充一點內容供大家消遣。

1、說完太宗,說說太祖,一般人都認為太祖要麼就是開國皇帝,要麼就是自己的後代當了皇帝被追贈,如曹魏,晉朝,隋朝,唐朝等。但歷史上真有一位皇帝,既不屬於開國之君,也並非追贈,而是明明白白的中期皇帝,他就是劉義隆,劉宋第三任皇帝。而劉宋的開國皇帝劉裕,廟號卻是高祖。至於為什麼這樣,眾說紛紜,至今未有定論。

2、中國最早的要求明確保護黃帝陵的皇帝是元朝的泰定帝也孫鐵木爾。泰定二年(1325年),陝西黃帝陵軒轅廟西院保生宮發生火災後,泰定帝親自下旨保護黃帝廟宇,嚴禁破壞黃帝廟宇建築設施,禁止砍伐柏樹林木,並下令著專人看守保護,這個聖旨是現存最早的保護黃帝陵廟的法令,至今仍可在軒轅廟內碑廊中。

3、元朝皇宮的主殿叫大明殿,結果元亡於明;明代的朝門叫「乾清殿」,結果明亡於清;崇禎在盧溝橋建行宮,分別取名「永昌」「順治」,不久逼其上吊自殺的...民國的國旗原來是青天白日旗,後來改為青天白日滿地紅旗,人們說「青天白日,滿地紅旗」……


以上是吸引眼球的,圖文無關。


.--------------------------------------------.
 目前出土最早的女性自慰器出自西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墓室之中。根據正史資料顯示,劉勝有妻妾上百,為了在陰間也能應付那麼多的女人,他把「假陽具」也帶入了墓室之中,而且一帶就帶上好幾種。不過從設計的原理上來說,倒沒有太多的差異,都屬於銅器中空,內中可置入溫水,很形象,連龜頭上怒張的筋絡都刻畫出來,動感十足。更強的是「假陽具」的尾部還有一個突起的小疙瘩,用以刺激女性的陰蒂。醫心方引玉房秘訣上說:「或以粉內陰中,或以象牙為男莖而用之。」可見在唐代,滿足女性性慾的自慰器也不少,只是名字已經不可考了。此外,又有出土的宋代假陽具六件,這些假陽具的尺寸比起漢代製品更為粗大,並且作出了改良,上面多刻有螺紋雕花,可以說在實用之外,還注重美工,顯見宋代男女並不以性愛歡愉為恥。


根據材質的不同,還有石祖、木祖……
這個祖,其實並不是祖先的意思(細想起來也有那麼一些些的關聯……)。「祖」的本字是「且」(讀作祖),自從郭沫若將這個字解釋為男性生殖器後,這一說法便一「且」風行,不僅學術界長期使用這一說法,甚至不懂考古的人民群眾也能聊上幾句生殖崇拜。
實際上,這種器物是否能叫做「祖」還有疑問。郭沫若對「且」的考釋現在已被大多數文字學者否定了,被認為「望形生訓,實不可從」。而「且」字真正的含義,《說文解字》的解釋是「薦物之器」,就是祭祀的時候盛放祭品用的器具;另外還有把它解釋為神主牌的。一個比較為大多學者所接受的說法是,「且」即「俎」的初文,也就是放肉的砧板。與生殖崇拜並沒有關係。
所以,現在被叫作「祖」的器物,現在還找不到文獻印證,古人怎麼用,也都只能靠推測了。

斯坦因在莫高窟看中捲走的敦煌卷子,編號1360的,抄有《金剛般若波密經》,背後突然亂入了這麼一位男子

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看這圖快笑死了…這畫畫的水平跟我一樣

由崇拜功能到日常功能,就好像社交網路由炫耀功能到廣告功能,離「禮崩樂壞」也不遠了,而人們也漸漸都「看山不是山」了,比如一本書中畫的外國塔、石柱、墓碑和石柱,作者認為皆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徵」

甚至於還有人看到茶壺形狀想起男根,看到雙魚圖形想起女陰。

對此,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了。


以上


一個已成為普遍認識卻訛傳甚久的小細節。
這款青銅器,算是一堆生僻字中最為人所知的之一了。青銅爵,酒器,出現於二里頭文化,到此沒問題吧。
但在具體的功能上,幾乎全部文藝作品乃至大眾讀物都把它當成飲酒器,即酒杯。
但沒人覺得,這個酒杯設計太差了么?
作為酒杯,三足毫無意義,作為標誌的兩個凸起容易磕到嘴,高高伸出的「流」、「尾」兩端無用處還傷嘴。
而在各個文藝作品中,魏晉及以前的大佬都舉著這麼不方便的玩意兒喝酒。
從帝辛

到楚王

到楚王

乃至渣權

乃至渣權

再追到二里頭時代最早的爵。更不好喝酒了好嘛……

再追到二里頭時代最早的爵。更不好喝酒了好嘛……

這絕不是古人太蠢,事實上將爵換個功能理解,一切設計就完全合理。

這絕不是古人太蠢,事實上將爵換個功能理解,一切設計就完全合理。
三足利於架火加熱,參見食器中煮肉的鼎。伸長兩端利於引流液體,再加上考古中發現部分爵底有灼燒的痕迹……
爵事實上是溫酒器兼調酒器,類似小鍋和雞尾酒師手中玩的小杯合體。
古代的酒,也是熱了才好喝嘛。
和爵同系列的還有角與斝,與爵的分別各自是沒凸起和沒流尾,但均保留了三足。皆為溫酒器。


那古人飲酒器是啥?

那古人飲酒器是啥?
觚與觶,從字形就能看出來源於盛酒的牛角。
造型是不是和玻璃酒杯異曲同工了?



再來個酒器全家桶套餐,哪個是酒杯的用處更為明顯。

當然後期發展為禮器的爵和觚實用性可以忽略許多。

當然後期發展為禮器的爵和觚實用性可以忽略許多。
別再讓渣權拿小鍋和雞尾酒玩具喝酒了……


竟然被點了二百多個贊,作為知乎老透明深感內心澎湃,不過作為一個涉及戰爭的話題,允許我嚴肅會兒。
關於這件事情的出處,最早我是從一本叫《喜馬拉雅山的雪-中印戰爭實錄》的老書中看到的,過了很多年搬家搬得書找不到了。我看到有知友對這個事情抱有疑問,我也不知道真假,但是這麼熱的天,講個冷故事大家涼快涼快不好嘛~
看到答案很多,寫一個不知是否重複了

………………………………………………………………
中印之戰,就是對印自衛反擊戰,大概是這個名字,戰前部隊上高原集訓,一天訓練中,一名戰士要上廁所,連長突發奇想,要在半山腰修個廁所,戰士們不懂,這方圓幾百里,連個母兔子都沒有,修什麼廁所啊,連長說,在山上修廁所,以後大小便都去廁所解決,一來衛生,二來鍛煉大家體能,儘快緩解高原反應。於是大家紛紛照辦。
可是對面的印度人不明白啊,老早就發現對面山上修了個石頭建築,莫非後面有機槍?他們看到有不少中國人進進出出,還提褲子,難道是廁所嗎?不可能,怎麼會在這種地方修廁所。
後來,戰鬥開始後,印方往這個廁所里投了八十多顆炸彈。


景德五年(公元1008年),宋真宗到泰山舉行所謂的「東封」大禪後,下令各地官員推舉隱士賢能,有人就向皇帝舉薦了一個今河南杞縣(就是古代杞人憂天的那個杞國)的叫楊朴的人,說他是個隱士高人,並且能寫詩。可是楊朴自視清高不屑於做官,見到皇帝的時候就說領導你搞錯了我寫不來詩。皇帝沒辦法,又說:那你臨行時有人作詩送你嗎?楊朴說:只有我那老婆寫了一首:「更休落魄鴆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真宗聽後大笑,知道他志不在仕,就把他放回山去。

後來,蘇東坡在湖州太守任上因「烏台詩案」要被押解進京,臨行前蘇軾的老婆(此時應該是第二任妻子王閏之)孩子送他出門,想到此行兇險,家人都痛哭流涕,蘇軾不知道說什麼,就對老婆說,要不你學學楊朴的老婆給我作首詩送行吧!王閏之聽了破涕為笑,夫妻二人就此別過。後來王閏之擔心朝中小人還會從蘇軾的其他詩文中羅織出新的罪狀,就把蘇軾的很多詩稿焚毀。這後來也成了千百年來文化史上的一樁憾事。

到了清朝時有一位高官犯了事被發配邊疆,與家人留別時想到蘇軾的事,於是做了一首詩,最後引用楊朴與蘇軾的典故說到「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用樂觀與浪漫安慰家人不要傷心。他的這首詩在中國近代史上很有名,很多偉人在各種場合都提到過這首詩。

2015年,中央編譯局-中央文獻重要術語譯文發布(2015年第七期),發布了圍繞中國夢主題,挑選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闡述中國夢時引用過的16條經典名句的標準外文翻譯。這些名句富有說服力和感染力,體現了中國夢的豐富文化內涵和深厚傳統積澱。這些名句均選自《習近平關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論述摘編》一書,該書已被翻譯成英、俄、法、西、阿、日等6種文字並出版。

在這16條經典名句中,就有這首詩中的兩句,被翻譯成了俄、法、西、阿、德、英、日七種語言:

俄:Во благо Родины святой отдать без сожаления жизнь свою!

法:être prêt à sacrifier sa vie pour le bien de l』état sans penser au bonheur personnel ni au danger.

西: Estando dispuesto a dar hasta mi vida por el bien del país, ?cómo voy a rehuir la desgracia y arrimarme a la felicidad?

阿:


德: Wenn n?tig, selbst das eigene Leben für den Staat hingeben, ohne Rücksicht auf das individuelle Glück oder Unglück zu nehmen

英:Were it to benefit my country I would lay down my life;What then is risk to me?

日:苟いやしくも國家に利すれば生死を以てす、豈あに禍福に因よりて之これを避趨ひすうするや(國に利することであれば命をかけて行う、自分の禍福を理由にそれを避けたりなどしない)


-------------------------------

財務自由之路 - 知乎專欄

公眾號:周大爺說


推薦閱讀:

歷史上比五胡亂華更黑暗的事件是什麼?
為什麼中國古代史上沒有造成百萬級別大規模人口死亡的瘟疫?還是說發生過但沒有史料記載?
中國的少數民族中是否有白種人?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科普 | 冷知識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