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英國殖民造就了富裕國家,而西班牙殖民南美卻沒有?
西班牙也有鼎盛時期,為什麼西班牙殖民的國家,沒有出現富裕國家。
Julie Zhu 一定要我refer她,她又不告訴我她的知乎賬號。我看她這麼熱情,一句話不提她也不好。
-------------------------------------------------------
都給我讓開放著我來答!!!!學術乾貨在這裡!!!!!
我上學期在上《新制度經濟學》這門專業課的課堂展示的論文與題主的問題非常貼切。如果題主沒看過那篇文論的話,那麼題主的問題意識真是一流,有學術的潛力的。這篇文章是D. Acemoglu 等人的REVERSAL OF FORTUNE: GEOGRAPHY AND INSTITUTIONS IN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INCOME DISTRIBUTION (《財富的逆轉:現代世界收入分布的地理與機制研究》)發表在《經濟學季刊》(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貼了地址好像要註冊,大家可以自行谷歌學術一下)
這篇文章的提出的問題與題主的問題有所契合。它首先觀察得到:
Among countries colonized by European powers during the past 500 years, those that were relatively rich in 1500 are now relatively poor.
在過去五百年被歐洲列強殖民的國家中,在1500年相對富裕的國家現在都相對貧窮。
這和題主的觀察有所契合,我覺得題主的意思就是文章的意思。1500年代,最富裕的歐洲殖民地的西班牙、葡萄牙、荷蘭的殖民地,如現在的巴西,阿根廷等一批拉美國家,甚至有強大的印加帝國等等。但當時的英屬殖民地(當然,有的地方在1500年還不是英國殖民地,如香港)都相對貧瘠,如今天的美國、加拿大、紐西蘭、澳洲等。雖然原文的意思不是」英屬殖民地更繁榮「,而是」500年前貧窮的殖民地現在更繁榮「,但大致的觀察和題主是一樣的。可以見下圖:
圖是抄來的,版權屬於原作者。
圖是抄來的,版權屬於原作者。
上圖橫軸是1500年各地的城市化水平,縱軸是1995年各地人均GDP的對數。
雖然這張圖會被知乎理科生嘲笑,但還是告訴我們,一個地區1500年的城市化水平和1995年的GDP是呈反比的。所以,題主的觀察在一定範圍內是對的,但有很多例外,如印度。(因為1500年的GDP無從考證,所以用城市化水平代替,當然,作者通過計量也考察了成熟化水平與收入水平的關係,有興趣的可以看原文)。
作者之後對這一現象進行了多種計量,引入的變數有殖民地的宗主國的宗教信仰、所在大洲、資源稟賦、氣候條件等,這些變數都不顯著====》 也就是說,在500年內是否發生財富逆轉與上述因素基本無關。計量結果太複雜了我就不搬運了。
由此圖可見,發生逆轉的時刻大致在1800年之後。而且是一個跳躍式的逆襲。
由此圖可見,發生逆轉的時刻大致在1800年之後。而且是一個跳躍式的逆襲。---------------------------------------------------
然後作者給出了兩種可能的解釋:
(1)地理決定論假說(Gepgraphy Hypothesis)
簡單地,就是認為,英國占的殖民地的地理位置的特點使得它們在500年內超越了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
The geography hypothesis claims that differences in economic
performance reflect differences in geographic, climatic, and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cross countries.
比如地處熱帶的西葡殖民地有瘧疾啊之類的毛病。
還有一種是temperature drift hypothesis.這個假設的論點是,初始時熱帶氣候更加利於經濟發展,畢竟人類都起源於熱帶。但當歐洲殖民者來帶這裡時,他們帶來了農業技術,那麼溫帶比熱帶更適合於歐洲殖民者帶來的農業。
For example, one can argue that tropical areas
provided the best environment for early civilizations—after all,
humans evolved in the tropics, and the required calorie intake is
lower in warmer areas. But with the arrival of "appropriate"
technologies, temperate areas became more productive. The technologies
that were crucial for progress in temperate areas include
the heavy plow, systems of crop rotation, domesticated animals
such as cattle and sheep, and some of the high productivity
European crops, including wheat and barley.
但是作者是反對地理決定論的。因為他堅信」制度決定論「(一切都是制度的錯LOL)
----------------------------------------------------------
(2)制度決定論( The Institutions Hypothesis)
作者反對地理決定論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前面的計量的結果。
制度決定論一句話說就是:英國殖民地的制度比西葡殖民地不知高到哪裡去了!
作者並不拘泥於」封建制度「」奴隸制度「:民主制度」之類的概念,他提出了兩個新概念:一個是 institutions of private
property,即保護私有產權的制度;另一個是 extractive institutions,即劫掠制度。個制度無需我贅述,大家都可以知道其含義了。作者認為,英國殖民地(或者說逆襲的殖民內地,用英國殖民地不精確,印度是例外)大多採用了保護私有產權的制度,而那些在1500年很富裕的殖民地則大多採用了劫掠的制度。這是導致財富逆轉的直接原因。
那麼為什麼它們採取了不同的制度呢?
(1)簡單的成本-收益分析 或 The economic profitability of alternative policies
鍵盤蝦才分對錯,殖民者只看利弊。一個總督對一塊殖民地進行統治,採取什麼制度,當然要進行利弊分析(當然宗主國的決定權也是很重要的!)。
比如我是印度總督,我一看,艾瑪這地方本來就很富裕,人口也多,本來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制度(比如種姓制)和宗教體系,我如果毀掉這套制度,為他們建立民主和諧的新印度,圓印度夢,固然是好的,但是這個成本太大了,受到的阻力也太大了!況且我一個印度總督,怎麼就跑去做改革了?本來印度各邦有自己的收稅制度,我就把那些稅收上來就好了!excited!所意我就欽點不改了,還是以前那一套「劫掠制度」,大家說吼不吼啊!(印度各王公:吼啊!姿瓷!)
比如我是大英帝國的加拿大總督。我一看艾瑪大家都是大英帝國的總督,怎麼隔壁的湯姆就派到印度去,我就到這個鳥不拉屎的地方了呢?這個地方本來就沒啥人,那麼要建立新的制度,就按照宗主國的那套辦吧,我也熟悉這一套理論。大家說吼不吼啊?(無人回應。。。根本沒人。。。)
(2)本地有沒有大量歐洲人 或 Whether Europeans could settle or not.
如果本地居民都只老家來的移民,當然還採取老家那套保護產權的制度啦。什麼?這裡都是土著?那就燒殺搶掠我不管咯~
比如我是葡萄牙帝國的巴西總督,我一看,艾瑪這裡都是土著奴隸和非洲黑奴啊,全巴西就幾個從老家來的土財主,開著甘蔗園的。那我和幾個土財主一商量,就「劫掠制度」吧。誰敢反對?
比如我是大英帝國北美總督,我一看,艾瑪這裡全是老家那群臭脾氣的清教徒啊~~~!!!要是對他們實行劫掠制度,那我估計自己也活不多久啦XD。
(1)英國是殖民大賽的後起之秀,英國人開始在美洲(謝 @唐臨 指正)找殖民地的時候,拉美的大片肥沃的、人口多的土地被伊比利亞強盜占走了!那英國只好佔一些鳥不拉屎的地方咯。既然鳥不拉屎,那麼必然沒有一套原有的制度,那麼建立保護私有產權制度的成本就小得多。既然鳥不拉屎,那麼居民必然以歐洲移民居多,那麼建立劫掠制度的成本就高得多。
(2)伊比利亞強盜們占的是適宜發展種植業的地區,必然要求大量的奴隸,那麼就不太可能推行保護(奴隸的)私有產權的制度。
這兩點想法要感謝我的童鞋@不到的RYAN(見回復)(不知道是不是我想艾特的那個何老闆2333)
----------------------------
作者的觀點大體是如此,它還有很多計量和實證,那才是本文的亮點。但我就不搬運啦~~~
雖然我讀過本文,也做過展示,但估計有的地方理解的還是不到位,如果有讀過此文的童鞋還望指正~BOW~
------------------------
我還要請 @葉寒溪 斧正。
-----------------------
另外,我覺得 @唐臨 的回答和這篇文章的精神差不多。
--------------------
此外,我只是個搬運工XD。我要說明一下,原文不CARE你是英國殖民地還是葡西殖民地,只CARE你在1500年是屌絲還是土豪,我的描述中可能會發生混亂,估計是受到題主的引導了XD
---------------------
總結一句:
題主所說的「英國殖民地更富裕」是不成立的。首先要明確時間,其次也不是說英國殖民地就比葡西的好。這個現象應該是:1500年富裕的殖民地現在相對貧窮,1500年貧窮的殖民地現在相對富裕~
西班牙用的是最正確的殖民方法,英國不正確,所以是這樣:
每個國家殖民風格是不同的,荷蘭是商人、英國是企業主、葡萄牙是旅行家,板鴨是搶劫犯。
板鴨殖民的方法就是把當地的資源(主要就是金銀貴金屬)全部搶完,當地種植一些經濟作物運回本國享受,不發展任何工業,限制農業,所有必需的工農產品從本土運過去,所以當地對母國嚴重依賴,根本無法獨立,獨立了也發展不起來。
英國後期以資本輸出在當地因地制宜建立工廠鐵路發展工業農業等設施攫取利潤。當然這種殖民方法比板鴨獲得的利潤要多得多,所以打敗了板鴨,但是隨著生產力的提高當地完全可以自給自足的時候,問題就來了,當地人完全可以脫離你的統治跑路了,你國家如果順風順水那人家還繼續跟你混,你如果打打仗缺錢想從殖民地多榨點的 時候,對不起,我趁火打劫正好獨立。
所以站在母國的角度,英國的殖民方法是沒有遠見的。以上也解釋了你的問題。
========上面是2015年5月13日的答案========
我也不知道為啥時隔一年這答案莫名其妙多了幾十個贊,評論里還對於我說的正確不正確,有沒有遠見這種價值觀不同的問題開撕了……
先說清楚,這個看法只代表我的價值觀。
不知道評論里的各位有沒有玩過P社的新遊戲《群星》?
群星里有一個用機器人進行殖民的選項,相比人類,機器人挖礦的效率高的不知道哪裡去了,而且無論這星球嚴寒還是酷暑、乾旱還是一片汪洋,機器人的適應性都是100%,一顆賽艇啊。
然後遊戲後期還有一個科技叫「智能化機器人」,就是讓機器人有完全的情感,挖礦的效率直漲3倍,擁有大量機器人的國家短期內國力就能成倍提升,壓倒沒有機器人的國家。
但是宇宙中智能機器人數量多到一定程度,機器人就會發生暴動,一國智能化,全宇宙倒霉,屆時不管智能不智能的機器人通通揭竿而起,組織艦隊進攻所有碳基生物。
在我的價值觀中,用智能機器人是沒有遠見的,也是不正確的,我從來不用機器人挖礦,不智能的機器人也不用。但是有人認為機器人壓倒原來的宗主國,建立起一個更為先進的硅基國沒啥不好,我尊重他的想法。題主,請你告訴我,在萬那杜,吐瓦魯,索羅門群島,薩摩亞,諾魯,聖文森及格瑞那丁,聖露西亞,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巴貝多,吉里巴斯,南非,奈及利亞,喀麥隆,賴索托,波札那,迦納,馬拉維,坦尚尼亞,辛巴威,史瓦濟蘭,尚比亞,烏干達,湯加,塞席爾,模里西斯,納米比亞,獅子山,肯亞,甘比亞,埃及,貝里斯,蓋亞那,特利尼達和多巴哥,牙買加 ,格瑞那達,巴哈馬,安地卡及巴布達,印度,巴基斯坦,伊拉克,馬來西亞,孟加拉國,馬爾地夫,斯里蘭卡,緬甸,汶萊,葉門,塞普勒斯,馬爾他這些國家之中有哪幾個算富裕國家?剩下的呢?
印度真富裕
都富裕出毛派了。。。大英殖民地包括:南非、辛巴威、尚比亞、奈及利亞、南蘇丹、蘇丹、埃及、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東巴)、尼泊爾、緬甸、馬拉西亞…… 還要再列么?
原西班牙殖民地的阿根廷,19世紀末人均收入超過英、法,遠拋日本N條街。雖是靠賣資源賣肉為生,但現在澳大利亞走的不也是這條道么樓上一大群裝模作樣解釋的……你們在解釋一個根本沒多大關係的問題好么……問題本來就是一個一拍腦袋信口開河的問題,底下更多什麼都能扯上的……
首先……盎格魯撒克遜五兄弟(英美加澳新),共同特點是基本上把原住民殺光了或者乾脆沒幾個原住民,人家本來就是英國分部,和「當地人受到高大上的英國熏陶」(妄測的題主意思以及可以確定的很多答主意思)沒啥關係。
然後英國本來就是殖民時期最後一位霸主,當然能搶到相對來說最好最重要的地,這種相對位置好物產多的國家更容易發展也不算什麼怪事吧?
非要逼我一個個列舉么……
英國殖民地「成功案例」:美國 加拿大 澳大利亞 紐西蘭;好再加上新加坡 香港……如你所願把巴哈馬 馬爾地夫 馬爾他 塞普勒斯也算上
「失敗案例」:辛巴威 馬拉維 烏干達 獅子山 波札那(順帶一提,波札那是非洲奇葩,政治穩定得不像話……) 坦尚尼亞 肯亞 南蘇丹 北蘇丹 奈及利亞 孟加拉國 斯里蘭卡 緬甸……
啥你說奈及利亞挺好的?我還以為你連阿根廷智利都看不上不是發達國家根本入不了您法眼呢……
再看西班牙……西班牙的確沒搞出什麼自家分部,拉美混血居多,瓜地馬拉、玻利維亞等國印第安人還是大多數呢。
但西班牙的殖民地真的過得差?拉美的前西班牙殖民地人家日子都過得不算差,完爆非洲和一部分後發都沒趕上的亞洲國家。最不發達國家名單拉美就一個海地(海地還是法國殖民地,據地攤文學說,海地是被魔鬼詛咒的國家,就這麼一說,當個段子聽就是了)。阿根廷曾經幾乎是一個發達國家,智利秘魯委內瑞拉古巴等國根本不窮,過去能鄙視中國的(80年代以前)。
先佔個坑,晚上複習完之後來回答。
想分析的是,如果題主理論成立,可能原因和目的大概會是什麼。
————————————————————————————————————————
在此論證的是:英國所擁有的成功富裕的殖民地,從母國中獲得了什麼?而西班牙殖民地並沒有獲得的。
————————————————————————————————————————
先上結論,我認為,最可能的原因是母國行為(也可以說是制度)的不同使得殖民地發展的不一樣。
我們先來理順一下殖民地發展和成熟的歷史。
首先先讓我來看看最早時期,Age of Discovery地理大發現時期。
這時候,共有葡萄牙、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等各國參與並瓜分了整個世界。
- 舊帝國(西葡篇)
最早進行向新世界(這裡指的新世界是指除了歐洲大陸外的其他板塊)進行海上探索的國家是葡萄牙。
「15世紀初,Henry the Navigator/恩里克王子派遣船隊探索了Canary Islands/加那利群島、Madeira馬德拉群島、亞速爾群島。」
就是這貨,非常具有遠見的(開啟了)地理大發現時代。(但其實,我覺得這人只不過是口味比較挑,比較缺胡椒香料什麼的(誤)
就是這貨,非常具有遠見的(開啟了)地理大發現時代。(但其實,我覺得這人只不過是口味比較挑,比較缺胡椒香料什麼的(誤)
原因是什麼?
作為一個學經濟類的學生,必然告訴你經濟的答案——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東部設立的關卡直接導致之前義大利城邦國控制的東方香料貿易成本大大上漲,也直接導致了一系列義大利國家的衰敗。
(這個因果鏈展開非常複雜,與本位幣、貨幣交換、貨幣制度有關與題目無關在此不做展開
總而言之,地理大發現的原因,是因為經濟。
在經過一系列的明爭暗鬥之後,在教皇大人Pope Alexander VI亞歷山大六世的調解下,以
維德角群島以西370里格,大約位於西經46°37"的南北經線,為兩國的勢力分界線:分界線以西歸西班牙,以東歸葡萄牙。
上圖大概就是進行「地球第一次分割並且殖民」之後的大致勢力圖。
上圖大概就是進行「地球第一次分割並且殖民」之後的大致勢力圖。
- 英國篇
而在1494年兩國(其實是三個國家,西班牙那時候還沒有實體,葡萄牙、卡斯蒂利亞、阿拉貢)簽訂這個條約的時候,英國在幹嘛?
1453年,英法百年戰爭結束,英國喪失除加萊外的全部法國領地。
這場戰爭的結束直接導致英國放棄歐洲大陸的土地角逐,其實是再也競爭不過一個統一君權的法國了。
1455-1485年,House of York/約克家族與House of Lancaster/蘭卡斯特家族進行Wars of the Rose/玫瑰戰爭,以蘭卡斯特亨利VIIHenry VII與約克伊麗莎白Elizabeth of York聯姻開啟都鐸王朝Tudor dynasty結束。英格蘭自此進入統一發展的快車道。
自此,我們島上的腐國開啟了開掛的過程。都鐸王朝自上往下五位君主,雖然只有短短的一百多年,但是這段時間對英國的振興是舉世矚目的。
- 西葡篇
視角轉回西葡,我們伊比利亞牛也不是吃素的。
葡萄牙的東邊1512年,葡萄牙人登錄摩鹿加群島Maluku Islands(馬六甲群島),這個行為是十分值得注意的。
They have been known as the Spice Islands due to the nutmeg, mace and cloves that were originally found only there, and the presence of these sparked colonial interest from Europe in the 16th century.
摩鹿加群島以盛產肉豆蔻等一系列香料而著名,又被稱為香料群島。
肉豆蔻Nutmeg,在當時是相當名貴的香料,比金子要有價值多了。
In 1760, the price of nutmeg in London was 85 to 90 shillings per pound.
請注意,那時候的先令是銀先令,直接用銀鑄造的;一船肉桂就足以支付一次航行的所有費用而綽綽有餘。
西班牙的西邊
繼哥倫布首次航行抵達美洲後,西班牙向美洲的殖民便開始了。囿於之前所述的條約限制,南美大部分所屬地方是葡萄牙的。西班牙主要開拓的區域是東印度群島Spanish East Indies和北美洲(墨西哥)。
in 1546, after the discovery of one of the world』s richest silver veins.
1546年,西班牙人在墨西哥中部發現了儲量巨大的銀礦——Zacatecas銀礦。早在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以後不久豐富的礦藏已得到重視,當中部分礦坑全國聞名,而且可追溯至1546年。其中一個名為Alvarado的銀礦在1548至1867年之間開採的銀價值高達8億美元。因為這裡的礦藏,墨西哥曾經是世上最大的銀生產國。
還記得中國古玩市場裡面非常聞名的鷹洋吧,鷹值得就是墨西哥的國徽——Coat of arms of Mexico。
同時,在南美現在的玻利維亞Potosí,好運的西班牙又發現了一個大銀礦。Located in the Bolivian Tin Belt, Cerro Rico de Potosi is the world"s largest silver deposit and has been mined since the sixteenth century, producing up to 60,000 tonnes by 1996, and estimates are that much silver still remains. Potosi became the second largest city, and the site of the first mint, in the Americas.
At peak production in the sixteenth and seventeenth centuries, the ore contained up to 40% silver.
Potosí是世界上最大的銀礦儲藏地之一……在高峰時期——也就是十六到十七世紀,礦石銀含量達到40%。
總而言之,西班牙(現在應該稱作西班牙帝國Spanish Empire)和葡萄牙一個在西方、一個在東方各自找到了自己經濟的一大支柱。
但是,這兩個敗家國家在這段時間(15世紀-16世紀)在幹嘛呢?
打仗,打打打打打打,整個歐洲大陸就打成了一鍋粥。
十五世紀初期,在完成了收復國土運動Reconquista後,伊比利亞半島上的兩大王國——卡斯蒂利亞王國Castile (historical region)和阿拉貢王國Crown of Aragon在兩位君主聯姻之後結成了共主邦聯,第一次形成了統一的西班牙。
但是,在共主邦聯兩位君主逝世之後,阿拉貢王國的繼任國王卡洛斯一世(阿拉貢)/查理五世(神聖羅馬帝國)Charles V, Holy Roman Emperor成為了繼任者(當然卡斯蒂利亞也有君主胡安娜一世Joanna of Castile,這貨是個瘋子,基本屬於虛設)。此時,整個歐洲除了法國和一些其他的小領地,基本都是哈布斯堡王室House of Habsburg的地盤。
中間一個法國,被哈布斯堡夾得實在是慘。
中間一個法國,被哈布斯堡夾得實在是慘。
自此,西班牙,也即是哈布斯堡帝國,開始了在歐洲南征北戰的歷史。
查理五世在位期間,發動了針對周邊國家的許多戰爭:
Italian War of 1521–26(1494–1559)
War of the League of Cognac(1526–1530)
其中,
查理五世1527年再度派軍侵入義大利,包圍羅馬。西班牙軍隊劫走了教皇——羅馬之劫。直接導致教皇無法批准英格蘭國王亨利八世離棄查理的姨母阿拉貢的凱瑟琳,逼使亨利八世在1533年發動宗教改革。(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
與低地國家(尼德蘭):
Eighty Years" War(1568–1648)
與英國(英格蘭):
Anglo-Spanish War(1585–1604)
與奧斯曼土耳其:
Ottoman–Safavid War (1532–55)
與德意志新教國家……
總之,一個世紀內,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包括神聖羅馬帝國)不斷地在於歐洲上的各個實體進行碰撞。
你可能會問了,戰爭要花錢的啊,哪來那麼多錢啊?
沒錯,這些錢的來源就是在美洲的金銀礦、砂糖、煙草等得收入。此時的哈布斯堡王室,只關心每個月定期在塞維利亞靠港交貨的運輸船,以及在歐洲大陸上馳騁的大方陣Tercio。
殖民地建設?跟我有啥關係。
要說是哈布斯堡王室不想管么,其實應該是哈布斯堡王室維持大陸上的龐大帝國而疲於奔命。更深入的,是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的運作效率無法掌控一個龐大多民族帝國暴露出的的問題。
英國篇
整個16世紀,英國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如上所述,1533年亨利八世Henry VIII of England強制與他的第二個王后Anne Boleyn結婚,並宣布與第一個王后Catherine of Aragon離婚。
1534年,英格蘭國會通過上訴法案Statute in Restraint of Appeals,禁止英國教會上訴至教皇。任命法案Suffragan Bishops Act 1534將任免權交給了國王。至尊法案Acts of Supremacy(艾瑪Supremacy)承認了國王在英格蘭宗教界至高無上的地位。至此,英國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成為又一個新教宗派。
1553年7月19日,瑪麗一世(血腥瑪麗)Mary I of England登基,此王是天主教女王。獲得了教皇的青睞並以此獲得了愛爾蘭王國的正統繼承權。但其人對於新教徒的暴政為後來伊麗莎白一世的受到接納的執政鋪墊了基礎。
1558年11月17日,伊麗莎白一世VirginElizabeth I of England登基,開啟了英國的伊麗莎白時代。
在低地國家對抗哈布斯堡西班牙的獨立戰爭中,伊麗莎白為橙子公爵奧蘭治William the Silent提供軍隊對抗哈布斯堡的軍隊。此舉遭到了哈布斯堡西班牙的強烈抵觸,引發了盎格魯—西班牙戰爭Anglo-Spanish War(1585–1604)(又稱英西戰爭)。
圖為維哥灣海戰
圖為維哥灣海戰Battle of Vigo Bay。
在英西戰爭後,西班牙實力一蹶不振;此次戰爭標誌著舊帝國退出了海上舞台,西班牙再也沒有實力與英國競爭。自此,西班牙在世界上各地的殖民地,要麼被英國搶奪或被其他國家瓜分,要麼再也沒有更進一步的發展。
繞了這麼大一圈,講了那麼久歷史,為的就是表明:西班牙的殖民地從頭(地理大發現的目的)到尾(提供歐洲大陸戰爭提供軍費)都是以為母國提供生產資料為目的的,從來沒有任何經濟發展的目的。因此,西班牙殖民地一開始就不是為了當地經濟發展而設立的。而當地的人,在黑奴貿易並不龐大的時代,也主要是以本國國民為殖民化的主力,除了基本的生產資料生產,並沒有對本地進行發展的必要動力。
回歸制度,當時第一次工業革命還未展開,各個殖民地母國(以君主製為主)最大的需求還是對於生產資料/消費品的需求,更多需要的是殖民地的資源而非向殖民地傾銷本國的商品,殖民地的經濟發展程度(需求/市場大小)與母國經濟目的不甚相關。
————————————————————————————————————————
抱歉一致拖更,最近實在是忙得要飛起來了。
部分情況可以參見我在另外一個回答之中的答案。
拉丁美洲國家的發展為什麼和美國、加拿大,相差那麼大??
簡單來說,就是以美國為特徵的所謂「英國殖民地」中的英國的清教徒殖民者一開始就是抱著建立一個自己的國家(一個沒有殖民迫害,自由平等的國家)的意志進行殖民的(更多的其實是自治),這種精神也不斷地影響著後來美國的繼承人們。而後來美國的建立與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南方的殖民統治有著很大的區別!很大的區別!很大的區別!
由於一系列的事件(英國正教會的成立、伊麗莎白一世登基、海上爭權等)英國對於殖民地的拓展是在1588年Anglo-Spanish War正式擊敗西班牙之後才開始的,之前的英國一直掙扎在國內和歐洲大陸事務上,僅有的一小塊在弗吉尼亞(處女地),後來還因為一系列事故導致放棄了這塊殖民地。
講完了西班牙篇,準備睡覺。明天繼續講英國殖民地的發展。——2015.5.12
——————————————————————————————————————
藉以此答緬懷當年在大航海時代OL馳騁的那些日子,雖然只是櫻桃小小的一名貨幣鑄造商,也為倫敦以及英倫三島上的發展投下了不少的資金。懷念那時候與核桃搶奪漢堡和哥本哈根的日子。
有兩個概念。南美洲與拉丁美洲。南北美洲是以巴拿馬運河為界限劃分的。拉丁美洲是以墨西哥為界限劃分的以拉丁語係為官方語言的國家。題中提到的經濟發展欠缺的指的是拉丁美洲。
我也想過這個問題,難道真的是人種的問題嗎?其實早在殖民爭霸,就為如今的經濟發展差異埋下了種子了吧。當年可是英國人,法國人,西班牙人共同佔據著美國。或許英國人早看出來北美才是值得發展的,於是從法國人手中買下一大塊土地,又把西班牙人趕向南邊。
西班牙是天主教國家,因此拉丁美洲大多數也是天主教國家。西班牙政治腐敗,因此拉丁美洲更甚。制度是硬傷。
並不能武斷是自然因素。曾經也是黃金白銀遍地的國家。沒落後的繁華,如今他們就像被世界遺忘的角落一樣。聽世界新聞,他們總是不被報道,即使報道,也是一帶而過。
他們沒有多少摩天大樓,沒有多少工業化產區,沒有多少高速公路。但是他們有凜冽清新的空氣,有APEC blue, 有顏色真的是藍色的海水,有綠得發亮的森林…首先,殖民地發達的屈指可數…
其次,殖民的方式不一樣。葡西人是把南美當成取之不盡的錢袋了,只會壓迫士著去開礦;英國是當成了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正兒八經建設過的…
其實是有的,
後來嘛~
童鞋,你聽說過門羅主義嘛?
美國的後院呢?
具體來講,南美諸國由勃興到中衰,主要有三點原因:
政治上的軍政府獨裁(嗯,我是不會說有北方某國的影子噠~)
風向上的民粹主義(嗯,被忽悠瘸啦條件完全沒法比還大搞逆城市化和環保主義神馬噠~)
經濟上的中等收入陷阱_百度百科(請參鏈接第五點,因為民間作死上層動蕩所以死在坎兒上了~)
不是西語國家沒有富裕的,而是人家已經富過了,19世紀和20世紀初,拉美是當時的發達地區,一百年前就有地鐵了,但是總有興衰枯榮。
因為西班牙葡萄牙又沒殺光原住民……
英國發展成發達國家的殖民地美加澳新,都是原住民差不多殺光了,英國人移民過去的……
英國沒有辦法靠槍炮鋼鐵細菌屠光的殖民地,比如印度、孟加拉等國,發展的還不如原拉丁美的西系殖民地呢……
南蘇丹,蘇丹,埃及,辛巴威,印度,巴基斯坦,巴勒斯坦等:喵喵喵?
人家大英可是號稱榮光照耀四分之一地球的,你現在只留香港,澳大利亞,女王會不會不高興?
題主呀,naive,不要隨便代表別人,窮國可能沒脾氣,女王就不一定了,好歹也是身經百戰的長者。主要取決於有沒有把土著殺光。沒有殺光土著的英國殖民地,窮的多得是,基本沒有富國,比原西班牙殖民地國家差遠了。
俺們工科生就是這麼既膚淺又坦率!!!
因為,殖民模式不同。
英國殖民地中如今富裕的 全都是 移民為主的殖民地。這些殖民地與本土的關係是貿易關係,承接 低端產業 和 失業人口。
而西班牙的殖民地 全部是以掠奪資源為主。英國殖民地中 移民為少數人口擁有特權 的殖民地,在英聯邦成立的時候也都是窮國。
資源魔咒
因為雖然都叫殖民地,但是英國和西班牙的殖民地運作方式完全不同。
西班牙的殖民征服的是人,西班牙人通過統治本地人來間接統治殖民地。
而英國的殖民則是征服土地,英國人直接統治被征服的土地。
-
首先是工業革命(資本主義工業化過渡階段),英國作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是最早的工業化國家,工業化即是著生產力,強大的工業能力意味著可以用更少的人更有效率的開發殖民地的資源。
密西西比河上行駛是蒸汽船。
然後是弗洛倫斯·南丁格爾(護理事業的創始人和現代護理教育的奠基人),南丁格爾是現代醫學發展的一個縮影。人們只要擁有「最基本」的醫療護理,就可以大幅度提升預期壽命和降低嬰兒死亡率,英國是最早降低嬰兒死亡率的國家。這使得英國是最早人口爆炸的國家。急劇增長的人口使英國有足夠的人直接統治殖民地而不是間接統治。
最後是一個非常非常現實的問題。
在工業革命以前的時代,俘虜一直都是重要的資源,因為生產力來源於人,所以人多就是生產力。兩個工業革命之前的國家打仗,戰敗方可以作為被征服者繼續生存下去,而戰勝方也有理由允許戰敗方生存,這樣他們就可以壓榨這些人的生產力。
可是在工業革命發生以後,一個工業化國家和一個非工業化國家的戰爭。如果工業化國家贏了,那麼他們該怎麼處置俘虜?也就是那些被征服的人。
要人口數量?因為人口爆炸,工業化國家可以很容易就自己製造出人口。
要壓榨生產力?工業化國家的生產力來源於機器數量而不是人。
所以很明顯俘虜變得沒有存在價值。
甚至是有害的不穩定因素。
所以英國的殖民地,原住民幾乎都被殺光了。
這種有系統的刻意清理掉殖民地原住民的行動,並不是從一開始就發生,而是伴隨著英國(和英國殖民地)的工業革命進程和人口爆炸而發生。
以美國為例,美國人其實就是英國人,只不過是坐船從歐洲跑到美洲然後獨立了而已。
對於經歷過工業革命的人而言,用機器來建設自己的家園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他們在英國做過一次,在美國只不過是再重複一遍。只是這次他們人更多,資源更豐富。
最後美國的工業化進程實在太快,勞動力實在短缺,到了不得不取消奴隸制來增加工業人口的地步。
所以英國的殖民地,即使是印度這樣,也多多少少會有一定的工業規模。
-
而西班牙的殖民地則不是不同的情況。
西班牙開始殖民的歷史更早,所以佔領的殖民地更多,而西班牙的人口增長速度趕不上殖民地的增加速度,再加上西班牙的工業能力不如英國。所以西班牙的殖民地統治方式是,西班牙人作為統治者,壓迫原住民和黑奴來開發殖民地的資源。
慢慢地殖民地也可以具有一定規模的工業能力。
可是這時候二戰打完,殖民地都獨立了。
我的一家之言
---------------------
歐洲大體分為三個種族
日耳曼人,即 英、德、瑞士
拉丁人, 即 西、葡、意
斯拉夫人, 俄,南斯拉夫原各國、東歐
----------------------
各有各的性格。拉丁人散漫、懶惰、熱愛生活、富於激情, 日耳曼人上進、死板,富於紀律。
大航海時代是一個富於激情的年代,只有富於激情和羅曼蒂克的人,才會不顧一切地探險,發現新世界,探索財富,因為那時就像遠古的採集年代,更重要的是採集。所以,西葡稱霸世界。
後來工業化的時代,需要紀律、合作、勤奮,這時就像農耕時代,更多的是需要深耕細作的經營,所以才是日耳曼人的天下。
------------------
法國是日耳曼和拉丁人混起來的,不能算拉丁 ,也不能算日耳曼,但拉丁血統居多
----------------
至於樓里其他人說的,
奈及利亞等國家,的確我忘了這個茬,只說道盎格魯薩克遜自己造就,自己人組成的國家。
南美洲有一些國家有印第安人,但除了玻利維亞和瓜地馬拉,印第安人站的比率很低很低,絕大部分都是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的後裔,也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本地土著所佔比率很低,完全可以看作是殖民者在一塊空地上建立起來的新的國家,可以忽略土著的影響。
但,奈及利亞、印度、南非等等,也包括香港,也包括西班牙的菲律賓,葡萄牙的澳門,法國的海地,等等等等,雖然經過殖民者的一些年改造,但畢竟還是本地人建立的國家,依然是本地人。
英國1688年就因光榮革命走上君主立憲的道路,它的殖民統治固然有血腥貪婪的一面,但同時也給被殖民國家帶去了啟蒙思想、憲政法治、契約精神、自然科學等先進文化,在殖民地建立了一套適應現代社會和工業生產的政治體制,所以到了近現代,其殖民統治和剝削日趨溫和的時候,被殖民國家可以藉助它創立的政體優勢,從經濟、工業、貿易上輕鬆擊敗周邊更加落後的競爭者,搭上資本主義工業化這趟順風車快速發展壯大。
之前有雜誌上說是:造成兩者差別的原因主要是西班牙人信仰天主教,英國人信仰的是基督教,而基督教相對天主教等級制度較為淡化,所以西班牙人在南美洲建立了較為森嚴的制度,當地人地位地下,只是將殖民地作為原材料產地造成當地經濟畸形發展。小弟第一次答題,深感與眾大神差距明顯,權當拋磚引玉,為各有識之士提供線索
政治不正確地說,其實地理啊資源啊氣候啊制度啊都不是決定性條件。
決定拉丁世界合起來還不如英語世界的原因很簡單,拉丁人沒有戰略眼光和大國野心,可以說是爛泥扶不上牆。這就是民族稟性的區別。
有時候不用扯那麼多亂七八糟的原因,世界上的道理就一條,狼走天下吃肉,狗走天下吃屎。精明發奮如英國德國以及中日韓這樣的,總不會混得太差;渾渾噩噩過一天算一天的如菲律賓巴西阿根廷等國,就是把它搬到美國那個位置,也不過是白瞎了大好的一片土地。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