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代,諸子百家達到了一個文化的巔峰時期,為什麼後世很難超越?

像孔子,孟子,老子,莊子,這些人的學說微言大義,確實很出色。但是之後中國這麼多年,為什麼都沒有出現能與他們相提並論的一批人。後世也不是沒有聰明人。我倒是聽說過一個說法,像孔子的學說,佛教的學說,在創造之初基本上已經到了一個巔峰,所以很難突破。而它的漏洞缺憾之類的,也已經定型。後世讀書人沒有一定的積累,沒有一定的人生閱歷,很難突破學術的藩籬。是這樣的原因么?或者說還有其他原因


因為他們是原創,是發乎他們本心的真性真情。後世之人,若不能同樣發乎本心,是根本不可能到達他們的高度的。


而對於後世之人而言,他們的高度是指引,同時也是束縛。他們已經化作高山,唯有站到山頂,才能放開眼界,否則,必然會被這座高山攔住視野。


四個小故事:
1.馬丁·路德發布《九十五條論綱》反對教廷的贖罪券,後來提出「因信稱義」等概念,被視為異端被定罪,卻得到了貴族的庇護。
2.李贄在講學中反對傳統,最終被下獄並自刎而死。
3.日本戰國時每一場的兵力經常只有一萬多人甚至幾千人 ,以至於被國內蔑稱為「村長打架」。
4.中國歷史上每次成功或不成功的改朝換代都伴隨著遍及全國的戰火。曹操感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黃巢和張獻忠更是發生了嚴重的人吃人現象。
問題是:以上哪些更有利於思想的進步?哪些會打斷思想的傳承?哪些更加接近先秦的狀態?


謝邀。
1、夫子他們所回答的是我們該如何處理天人關係、人人關係,有些類似於西方的哲學三問,這是中國歷史上對這些永恆問題的首次發問與理性回答,具有開創性;
2、就這些問題而言,夫子他們的回答已經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或深度,可以說是為後世提供了框架,如果只在這個框架里思考,那實在是很難能超越夫子他們;
3、仔細看下中國地圖,北方是草原(游牧文明難以積累),再北就是寒冷的西伯利亞了,往西是青藏高原,東南都是大海,海的對面都是些小島(小日本全部算上只有37萬),歷史上也只有印度通過西亞和東南亞傳入了佛教,所以中國一直在東亞文明圈中一家獨大,缺少借鑒與碰撞,所以我們就一直是在夫子他們所圈定的框架里跳不出來了;
4、宋、明都出現了通過海洋和西方文明進行交流和對話的機遇,但很遺憾,中國文明發展的太成熟,宋的時候看不上,明的時候已經開始自我矮化了,文明內部的自我更新動力已經消退了,只能依靠外部的一胡一漢來進行更替了,正好趕上滿清入關,和蒙元還不一樣,滿清的武功不成,自信心不足,對漢民族的壓制很大,文字獄迭起,更何況半游牧半農耕民族消化吸收漢文明都來不及哪還顧得上多看兩眼西方蠻夷的東西?
5、和人沒有關係,明末的徐顧等的視野和思考已經不差了,只是一方面還沒成為主流,另一方面王朝危機已經成為壓倒性的問題,國運如此,如之奈何?
所以我的觀點是,用耗散結構理論來看這個問題就簡單了:一個封閉系統,缺少外部能量與信息的輸入(在我們這是輸入的量太微小,沒起到作用),其結果就是逐漸退化。另外,明成祖的北遷可能也是一個原因,畢竟南京更靠近沿海,但明朝的自我封閉、自我矮化已經成型了,留在南京也未必就能如何如何


那是軸心時代的共同特徵。

軸心時代是說,在2500年前的時間位置,北緯三十度線上下的地理位置,從東到西,各文明體紛紛在各自內部產生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思想家,提出了影響後世幾千年的偉大思想。

也許是碰巧,不過的確如此。

可以說天授吧……


統一的時候,國家就會限制文化發展,亂世時其實文化都是很興盛的,魏晉,宋元,比較開明的朝代,文化也比較繁榮,比如唐。
為什麼達不到先秦的高度?框架已經搭好了,在別人圈的圈子裡畫畫,和在完全的白紙上作畫,本來就是不一樣的。


政治上的混亂會導致文化上的多樣化,而政治上高度統一,那執政者統一了土地人口以後,就會統一思想。
中國歷史上幾次大的文化思潮都是政治上混亂的時候,當權者無暇顧及思想,先把土地人口搞定再說。比如先秦,春秋戰國,比如魏晉南北朝,還有五四時期東西文化的碰撞。
反之,秦始皇焚書坑儒,漢武帝獨尊儒術,清代文字獄,現在一直到大學的馬哲課。


諸子百家的時代是百家爭鳴、百舸爭流、百花齊放、思想爭雄但又各自獨立的時代,那個時代可以稱作「軸心時代」,也就是思想界的頂峰階段,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兵家、陰陽家的思想都是原創的,並且都是結合當時的政治生活環境來發展的,裡面有精華,也有糟粕,現代人學習的應該是經典的思想盛宴,理論創新很有難度,但是現代拿來做什麼呢,主要還是應用,下面我將通過一些故事、例子來解釋一下諸子百家的思想及其主張。

首先說儒家,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仁愛,就是說孝敬長輩、尊敬兄長(孝悌之心),還有忠君、義氣、愛國、好學等等內容,注意一下,仁愛是指有差別、等次的愛,比方說愛父母多於愛朋友,愛朋友多於愛陌生人,孔子想做官,但是沒法做大,屬於懷才不遇的官員,但是他卻維護政治、統治階級的利益,畢竟還是生活在封建時代,遵循周朝的宗教和禮樂,力圖讓春秋後期禮壞樂崩的現實得以扭轉,譬如:春秋的國戰更像是運動會,雙方事先商定遊戲規則,打仗分出勝負就可以了,也不乘人之危,要逃跑也不追,很有禮儀,而到了戰國則是攻城奪地,殺人就是為了統治對方,毫無禮儀可言,孔子處於春秋後期。想要了解孔夫子的話可以從《論語》看起,糟粕的譬如: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也間接導致了現在的男尊女卑,畢竟這是儒家第一經典,我就羅列幾條儒家語言:
1、子欲立而立人、子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
3、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脛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4、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5、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

當然了儒家的名人太多,有孔子、孟子(性善說)、荀子(性惡說)、子思等等,而墨家也同樣精彩,它強調廉愛、非攻,廉愛什麼意思呢?就是博愛---這種愛要求人做到要愛所有人,這一點很難做到的,但是確實是新思想,大家應該看過《墨攻》這部由劉德華主演的電影,講的就是墨子看到強大的楚國欺負弱小的宋國,就從魯國去楚國搞人道主義,勸說楚國不要攻打宋國,用自己精湛的防守技術來保護宋國(你說這不叫多管閑事么),與木匠的祖先魯班辯論,公輸班說了幾種攻城方案,都被墨子一一化解,連殺他本人作為最後一招,他都能破解,派弟子禽滑厘按照他的方法去守城,並且為了正義不怕死,儼然就是俠客行為,實際上也算是當時的黑社會性質的行為,墨子稱為巨子(類似港片古惑仔的陳浩南),所以墨家十分勇敢。

道家則強調的是無為,其實無為並不是真的無所事事,它只是告訴人們有時候不爭反而能夠爭得某些東西,老子不是說了么「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莊子的自由主義,而法家則強調的是用酷刑律法去解決問題,覺得道德沒撒用,韓非子的「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以及法、勢、術,賞與罰。

由於諸子百家的故事精彩到浩如煙海,故簡要闡述之,放在今天就是可以用道德和法律去約束人們的思維,用信仰的力量去感化世人,好好學習、好好工作,為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經典的東西往往難以超越,是因為他們已經存在在那個時空,現在的人即使想到了,經典的瑰寶還是在那裡,所以呢,還是多加應用經典東西就可以了,糟粕的部分可以靈活去除,推薦易中天的中華史《諸子百家》以及百家講壇,道不遠人,讓我們一起去追逐聖賢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吧!


他們只是佔了時間的優勢,對於who,where,when這些基礎問題早晚都有人提及,他們只是早出生了一些,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對於這些的疑惑和猜測。而且哲學的主要的大的問題就那幾個,之後就是對於這些問題的細分。而且現在哲學要超越他們很多了,他們的思考以現在的知識水平來看是淺顯的。因為人類知識是累積的,文明是依靠時間推進的


難道不是因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然後儒家偏偏又是一個崇古、法先王、不主張超越先賢的學說嗎?


謝邀
因為西周后禮崩樂壞,國家傾頹,諸侯相攻,蠻夷威脅,時候的政治理論處於一個探索階段,法統,政治,民生,軍事,乃至國家安危,都沒有一個確定的道路可以行得通。諸子百家到處收徒遊說,以求理論得到實踐。所以各個方向方面都會有學說產生,諸學說相互攻訐,學習歸納,又進一步幫助了知識思想的進步。
至於是不是後世就不如呢?當然不是,後人踩在前人肩膀上,是時勢使然,並非個人才智道德有所優劣,反而後人經驗理論更多,對先人的拓展分析多也更精道些。而且就算沒有孔子老子,會不會出現一個相似理論的子呢?這是很有可能的。朱子王子若生在春秋,也會不會就成了孔子呢?也是很有可能的。


我也來回答下,春秋戰國時代,正逢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周王室統治衰微,傳統的分封體系面臨瓦解。各個諸侯國統治者都對改變有迫切的要求,但是怎麼改,怎麼確定內政外交,怎麼處理和周王室的關係,怎麼在佔據大義的名義下去攻伐稱王,都需要有人給予回答。一句古話說的好,春秋稻粱謀,吃百家飯,想百家事,各類思想層出不窮。而後世,統治階級或單用法家,或獨尊儒家,把其他學派都追殺殆盡。春秋戰國時代對異端學說不會追殺,就算是某個諸侯國君不喜,也只是放逐了事。後世的株連族滅,哪還有這各路學說生存的土壤


說了君主不爽的言論,有地方可以逃,敵國也樂於接受。


事實上已經超越了。
只不過是一種錯覺而已。初始都是最牛逼的。
後人在研究這些理論,加以解釋,加以延伸,甚至發展成新境界。如儒家理學。
只不過,因為是發展基本沒有打破這個窠臼。就好像畫畫,前人畫出了骨幹,沒再畫了。後人在原來骨幹的基礎上,畫出枝葉、土壤,順便陽光等等。也許樹上畫了一個悠閑的人,很有意境。
後人會覺得畫枝葉土壤的人很牛逼。但會把大部分功勞歸於孔子啊,釋迦摩尼啊等人頭上。因為覺得後人的發展是拾人牙慧的東西。任何貢獻、發展,都基於那些骨幹。骨幹沒了,枝葉是畫不出來了。
尤其如果枝葉這些東西,是幾十代人共同努力的成果的時候,後人的才華能力都被稀釋了。


余秋雨老師提到過這個問題,當時我還覺恍然大悟。
然而,如今我已經忘得連渣都不剩了。
╭( ̄▽ ̄)╯╧═╧
我覺得是天命哇,才不相信軸心時代是巧合呢(*ˉ︶ˉ*)


18歲是唯一的。


自從政權掌握了教化的方向盤,也就是政教合一之後,思想被置於政權之下,再無翻身。


這就像在白紙上作畫和修改畫作一樣,前者的要求遠沒有後者高。


古人的知識結構、背景和我們不同,但不代表他們智商不高。


當一個思想體系趨向於完整的時候,勢必同時趨向於封閉。


世道必進,後勝於今。從後期不論政治制度,經濟制度,生產力,科技,哪一點不把戰果虐出翔?要問哲學?呵呵,你現在讀到的孔子不也是經過後人發展的嘛!再說了,儒釋道三家融合以後,就已經跟當年的孔子不是一個數量級了。再說了,孔子,墨子等等一干人的歷史局限性其實也很嚴重,後代都是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解釋他們的理論,打著他們的旗號,行自己的事。題主如果真覺得戰果時期的百家最牛逼,那你一定是被中國古代的統治階級迷惑了雙眼。


推薦閱讀:

TAG:孔子 | 諸子百家 | 先秦時代 | 孟子 | 先秦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