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武漢從來沒有做過大一統朝代的首都,甚至沒有出過東晉這種佔據半壁江山的像樣的割據政權?
感覺武漢的地理位置很優越,在長江和其最大支流漢水的交匯處,歷史上一般這樣的地方都應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詭異的是武漢不僅沒有出過大一統的朝代,甚至沒有出過像點樣的割據政權。這是為什麼?
有人說武漢無險可守,但是同樣無險可守的開封(武漢好歹還有長江天塹)卻是古都。而且和南京杭州比起來,似乎武漢的位置要更好,但是古代武漢的重要性卻遠不如後兩者。在某種程度上甚至還不如襄陽,多少大戰發生在襄陽。但是誰能馬上想到古代武漢發生過什麼重要的事件。
相關問題武漢在歷史上為什麼沒能成為一個國家的首都? - 知乎
武漢土著來一發
武漢的地理格局是明朝成化年間(1465~1487)之後形成的
成化改道之前,亞洲第一大河長江以及其最大的支流漢江在荊州交匯。那時,漢陽(漢口漢陽那時候還沒分家呢)大部分是沼澤,沒法住人和形成城區。漢江改道之後,把漢陽切成了漢陽和漢口兩部分,依然是沼澤。現武昌是現鄂州的(建國後地名對調過)郊區,各種湖塘,也不具備人口密度形成城市的條件。
經濟格局是清末張公堤(1905)修建以後才出現的
然而漢口水患頻發,諸事不宜。清末張之洞修張公堤(清光緒31年,類似滿城挖?)之後才有了穩定的碼頭和人口,有了通商貿易,漢口才成為大家口中的經商貿易好口岸,中國好碼頭。
政治格局是建國(1949)才有的事情
民國時期經歷了短暫的發展,也是以漢口為主(武昌在流水右側,地轉便向力的原因,並沒有漢口適合做港口)。建國後武昌和江北合併成武漢市,武昌鄂州地名對調(人家蘇東坡在黃州東望夏口,西望武昌,望的是江正對面的今天的鄂州。口耳相傳的武昌魚不在武昌,在鄂州樊口),為了發展武漢,在武昌各種挖山填湖,才有了各位現在在地圖上看到的武昌。之前沙湖比東湖(當年東湖也比現在大)還大,大家可以在地圖上比劃一下,再把各位山頭去掉。看看大東門小東門什麼的,就知道老武昌的地界了,也就一丟丟地方。
武漢自古不是什麼好地方
有興趣的還可以去查一查,湖北為什麼簡稱「鄂」,就知道古代鄂州究竟是不是一個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了。
以上。
別的不說,光說洛陽無險可守這句話。題主聽說過潼關,虎牢關,函谷關嗎?
皇宮設在漢口,你讓住在武昌的大臣怎麼上朝,那時候長江大橋還沒修通呢。
————以上為原答案————
本來想逗個機靈拉倒了,因為很多答友都說到位了,但剛發現題主竟然說洛陽無險可守,我不由得蒙B了,難道題主的地理老師以前是教體育的?
先說定都這事,在古代都城的基本原則是交通,要想富先修路,隔那時候是要想富先修河,人說繁華長安,繁華洛陽,還有北京,靠的就是運河自南而北運送糧食。
對啊,武漢有長江啊,水路不是更方便么?可是,運河是方便自南而北運送糧食,長河是自西而東,難道從西藏運糧過來?
那武漢就屬南方,就近取糧多好。可是第二個問題來了——敵人在哪?
古代大一統王朝的敵人多在北方關外,你把都城定到千里之外的南方。好了,守關的士兵一看敵人打來了,想跟您彙報一下,跑啊跑,跑啊跑,一個月以後終於皇上看到了,龍顏大怒,老子要御駕親征。剛一出門,再一看,得,敵人早打到長江邊上了。
南方在古代多為富庶之地,除氣候問題外,還有就是少經戰亂。邊關打得熱火朝天,陝西、山西、河南、河北到處調兵,對農業傷害是很大的。
您說了,南京和杭州都能當都城,這裡面就涉及到另一個問題:後路。
南京、杭州臨海,當水陸交通被封或出現其它問題時,海運就是一個調兵運糧以及逃跑的好去處了。
之於您說的武漢沒什麼重要事件。那是因為您不知道武漢在古代叫什麼:
江夏、夏口、鄂州、沔州
至於武漢保衛戰、武昌起義就不必多說了吧。
您說多少大戰在襄陽,這不廢話么,不經過襄陽他沒法向南進軍啊。
古代陸路交通不發達,跨省物流主要依賴內河的水路交通。武漢九省通衢,在和平年代聽著爽,戰爭年代意味著九個省都能派兵輪你。
歷朝歷代改朝換代的時候,武漢這種九省通衢的地方,是拉鋸戰的重要戰場,明天都不知道跟誰姓,怎麼可能當首都。
南京能當首都是因為南京只有一條長江,只要長江上游不揍你就沒事。 (太平天國就是沿長江順流而下打的南京)
冷兵器時代軍隊渡河很困難,南京只要防禦長江上游這麼一個方向就可以基本保障安全,武漢就不行了。武漢處在長江幹流和N條支流交匯的地方,西上巴蜀,東下吳越,北溯豫陝,南達湘桂。內戰的時候,這幾個方向只要有一個守不住,武漢就要掛。 顯然內戰時期基本沒法定都建國的, 所以武漢不僅沒有出過大一統的朝代,甚至連像點樣的割據政權都出不了
另:歡迎打賞
http://w.url.cn/s/A80a8Vt (二維碼自動識別)
1.長江在南京段比武漢段寬多了,不是那麼容易渡的,丟了淮南的陳朝南唐還能靠長江天塹撐個十幾年,丟了江漢平原和漢口漢陽的武昌沒聽說過能守住的。
2.同樣作為緩衝區,淮南平原比江漢平原好守,淮南水網密集,不利於北方騎兵機動,北方攻淮南沒有出奇不意的效果,而水網有利於南方水軍的快速調動,向淮南前線送援軍和補給都很方便。江漢平原只有一條漢江和守漢江門戶的襄陽,其他地方一馬平川,水網都在長江附近,等打過來已經來不及了。定都江陵的梁元帝就被西魏騎兵從北邊打了個措手不及而滅國的。還有曹操打劉表,輕騎兵幾天就追上往江陵跑的劉備了。
3.江漢平原的經濟區在江北,是前線,南邊的荊南地區古代開發較遲,不足以作為支撐前線的大後方,而江南的大後方吳越地區經濟發達多了。
----------------------------------------------------------
綜上,在面對北方政權威脅時,南京比武漢地理位置優越,更適合做南方小朝廷的首都。如果北方政權威脅減小,比如東晉時期,北方胡人混戰無暇顧及南方時,東晉的荊州集團跟揚州集團打的有來有回,基本上不落下風,還好幾次打進建康城,廢立皇帝。
----------------------------------------------------------
編輯:第一條是錯的,南京段和武漢段的長江寬度基本上相同,感謝評論區有人指正。
大部分省會的設立原則是,周圍有天險,前來圍城的敵軍面對援軍四集時很難逃走,會被反過來包餃子。武漢。。。不圍你了我走了你攔的住?
不想打字,說說思路:
首先要明白中國古代歷朝都城的選址,是有原則的。基本上要具備如此幾個條件:第一,政治條件,首都作為政治重心,它需要反映當時的政治力量對比;第二,經濟條件,首都附近要有一個廣袤的經濟區支撐首都的物質供應;第三,交通條件,附近交通發達,與各地都有良好的交通;第四,軍事條件,首都所在位置宜易守難攻。以上是譚其驤先生總結的;我再補充一條:自然環境;自然環境惡劣的話,誰來啊。
當然,歷史上的古都沒有哪個能完全滿足以上條件,但基本上滿足大部分條件,尤其是政治和經濟條件。
再看武漢,與南京相比的話,江漢平原的開發,基本上到南宋才成氣候;此前,經濟不甚發達,在南方地區尤其比成都平原和長江下游平原落後。湖廣熟天下足那是宋以後的事兒;長江下游開發較早。
交通上別看有長江漢水,古代社會早期以前,人們習慣走運河,而南京就在運河附近。
南京有較為廣闊的腹地,向後一步即為杭嘉湖和寧紹平原,武漢後退一步是幕阜山區(別提長株潭啊)
等等等等。
淺析為什麼沒有朝代在武漢建都?引用天涯的回答,一、建城偏晚,位置偏南,二、四面受敵、易攻難守,三、水患頻繁、經濟基礎不穩,四、兵商之地,缺少帝都氣派,五 兵商之地 缺乏足夠文化底蘊。個人感覺比較中肯,另外長江和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在龍王廟交匯把武漢市區分成了武昌、漢陽、漢口三鎮,如果在武漢建都的話感覺怪怪的(並無惡意)。另外附上一張漢江和長江交匯處涇渭分明的圖片,網圖,侵刪。
推薦一本書,布局天下
瀉藥,每年那麼大水誰敢建都?還有那句「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這不也沒什麼群眾基礎嘛……
武漢做都下場它的鄰居江陵在南北朝時就體驗過了。梁元帝平定侯景之亂後死活不去南京,定都他的龍興之地江陵,然後被北周給捅了腚眼子。點著了四十萬卷藏書說「文武之道今日盡矣!」
無險可守,四戰之地。既要防陸路,也要防水路。歷史上,徐壽輝,陳友諒的天完國,陳漢國,不就定都在漢陽,武昌嗎?結果呢,鄱陽湖一敗,朱元璋的水軍立即溯江西進,直取武昌。根本就無險可守。
兩大絞肉機,江陵和壽春。在野武將都懂。
首先考察定都的考慮條件。
因為除了少數非常low的起義政權外,這麼大的事都是一幫國家精英共同決定的,很少出現拍腦袋的情況。
1.進攻與退守
統治者一般會選取既能靠近軍事衝突而又易守難攻的地方,以方便控制主要威脅和戰爭衝突局面。顯然,對於統一的政權而言,自古戰爭衝突威脅多在北方,而南方並不好戰(多個朝代偏安一隅或者遇到點事就南遷就是這樣的原因),所以不光是武漢,定都南方的都比較少。
對於小型政權和亂世中更替很快的王朝而言,武漢確實是做過首都的,可惜不到兩年時間就崩了。這是另一個問題(如高票答案所說),九省通衢,既不易守,也不難攻。荊州之地,你方唱罷我登場,豈能用於都城?一個到了稱帝的政權,穩固和長久重於純戰略因素,比如眾所周知的三國,荊州是人人眼裡的肥羊。
2.政治與文化
眾多周知,中國發源地是黃河流域而不是長江流域,南方屬於蠻荒之地。所以武漢並不像今天地圖上看到的正中心,而是一個很偏南的位置,因而不是政治文化中心。定都必然選擇更北的地方。而南京雖然也在南方,但是文化上相較過去武漢是有優勢的,武漢雖然現在大學很多,這是後來興辦新式教育的結果,在當時文化並不發達。
3.交通與經濟
一國之都,宮室所在,滿朝文武,耗費巨大,人口眾多,定都一般都會考慮到供給問題,歷史上的漕運幾乎都是為了都城供給服務。另外交通還有重要的一點,是運兵和補給。威脅在北方,遠離戰爭前線的地方,補給跟不上必敗無疑。所以南京也好不到哪兒去,朱棣一上任也遷都北方。
這一點武漢是有優勢的,但是沒有南京有有優勢。因為江浙地區更為富庶,「太湖熟天下足」,湖廣當時開發還不夠,可以說是清朝後期張之洞很多政策武漢地區才發達了很多,至少是比不上江浙繁榮。
4.水利和水患
農業社會下最嚴重的天災無非就是旱澇蝗蟲災害,其中最頻繁的就是澇,尤其是別的地方能淹,都城人口眾多水患會非常嚴重損失。建都水利之便固然重要,水患之災也不可避免。
殷商時期建都,因為對地理了解少,是考慮較少的。所以盤古遷殷就是因為原都城飽受水災。武漢顯然水患是個大問題,地勢也低,三江匯流,無從控制。至今都無從控制。
5.風水和形勢
古代及其講究風水,即龍興之地。南京離朱元璋故鄉鳳陽很近,況且也被朱元璋認為是龍興之地,風水這種玄學能 比得過南京么。再有,武漢三鎮分立,三江匯流,四分五裂,誰敢作為都城?
所有大一統王朝定都的地方,多半腹地環繞,與四周山脈等等組成共同的形勢,比如長安洛陽北京,都是位於很有氣勢的地方,具體怎麼有氣勢怎麼看出來的我也不知道 2333。但是武漢確實地處平原中心。
元末時紅巾軍領袖徐壽輝曾將其天完政權國都遷至漢陽。(2年)
汪偽政權和國民政府也都曾定都武漢。
綜上,武漢很適合於大一統王朝一省中心治所,或者封地的都城,交通便利,也適合農業。與其說武漢沒有做成大一統王朝的都城,不如說王朝若定都武漢,恐怕很難大一統。至於邊陲政權,能守得住這個戰略要地都是難事,定都,稱帝,也多半隨著風水先生和大臣說了算,沒有風水上的吉利也很難獲得青睞。
定都的問題,其實是關於地緣政治地緣歷史很重要的一個問題,有興趣的可以看看,推薦這篇文章。
中國歷代定都與遷都-觀察者網
————————
一隻來自武漢的歷史愛好者
這個要考慮政治,軍事,文化,地理等因素。通俗來講武漢建市和開發太晚了,屏障和南京相比被秒殺
一、宋以前,武漢基本是個湖,對,就是氣蒸雲夢澤的雲夢澤,在湖上建都。。。。。
二、宋以後,就基本是長時間北京是首都,中間南京短時間當過一段時間,比不過很正常。
如果汪偽政權也算的話。
武漢不是清中後期才發展起來的城市嘛。以前只是個小鎮。歷史能和襄陽、荊州比?感覺等50年又有人問上海為什麼沒做過大一統的首都,再過100年又會問深圳怎麼沒有做大一統的首都。
作為武漢人,我也來回答一下,除了上面大家說的以外,還有一點,在漢口開埠以前,中國的地形(大家可以看看騰訊地圖,打開地形仔細看看)武漢是屬於比較偏僻的地方,舉個例子:從中原(洛陽)到湖北湖南是不走武漢的,不走信陽——廣水一線(也就是京廣線)。走哪?走方城縣——南陽——襄陽一線,這條線在古代一直是南北方的大動脈,不走信陽——廣水一線估計跟翻越大別山(雞公山)比較困難有關。因此,襄陽、南陽、荊州、岳州(一直到靈渠、桂林,這條線才是古代的南北交通大動脈),才成為兵家必爭之地。襄陽因為地形的原因才成為著名的軍事隘口,易守難攻。
武漢成為著名的通商口岸是從鴉片戰爭之後開始的,才成為中國內河運輸的著名碼頭(實際上是內陸的中轉樞紐,在水運時代)。
武漢成為著名的國內城市,是從清政府修的京漢鐵路、以及以後的粵漢鐵路,在漢口粵漢碼頭對接開始的,從此武漢成為國內數一數二的交通便利的城市。
簡單敘述下武漢的發展歷程:
古代一直到宋代,南北交通線為:洛陽——南陽——襄陽——荊州——岳州——走靈渠去兩廣;
武漢發展的起點是從明朝成化年間漢水改道開始的,始有漢口、漢陽、武昌三鎮格局;
武漢發展的重要節點:漢口開埠,成為通商口岸(鴉片戰爭後);
武漢發展的重要節點:張之洞興鄂(設置漢口廳、漢口城牆馬路、張公堤等);
武漢發展的重要節點:京漢鐵路通車,加上後來的粵漢鐵路,京廣鐵路成為中國取代大運河之後溝通南北的大動脈;
北伐後,漢口成為國民政府的首都,才正式在全國樹立起一線城市的地位。
總結:在古代,武漢沒有可能成為首都的條件——交通便利;近代,武漢勉強爬上一線城市的地位但是沒法跟更強大的北京、上海、南京競爭。
南陽郡 治苑縣(今河南南陽,人口243萬)。
領36縣:苑縣、西鄂、博望、堵陽、雉縣、葉縣、犨縣、魯陽、酈國、析縣、丹水、南鄉、順陽、武當、冠軍、鄼縣、陰縣、筑陽、山都、鄧縣、蔡陽、章陵、襄鄉、湖陽、朝陽、新野、安眾、穰縣、涅陽、棘陽、育陽、舞陰、比陽、平氏、復陽、隨縣。
江夏郡 治西陵(今湖北新洲城河西岸,人口26萬)。
領14縣:西陵、邾縣、鄂縣、蘄春、下雉、沙羨,安陸、南新市、雲杜、竟陵、西陽、軟(去欠加大)國、郡(去君加黽)縣、平春。
南 郡 治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口74萬)。
領17縣:江陵、華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當陽、鄀國、編縣、宜城、卻(去去加己)國、中盧、襄陽、臨沮、秭歸、巫縣、佷山。〔注〕南郡被三國分佔,劉備把白帝城改成永安郡
這就是原因,我印象中孫權當過一段時間的首都。
再之後就要怪陳友諒了為啥打不過朱元璋
推薦閱讀:
※誰是你們心中的魏晉南北朝第一將?
※歷史上哪個人物讓你覺得「他如果不死歷史一定會大不一樣」,從而惋惜的?
※中國古代名妓的生活和工作是怎樣的?
※古時候走蜀道入蜀,為什麼一定要走劍閣?
※如何評價重農抑商政策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