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一向被稱為中國的亂世,但是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中,哪些人性的光輝一面仍然讓我們感動的熱淚直流?

縱觀中國歷史,亂世不斷,歷史不斷重演,這裡牛大很想簡單介紹一下五代十國的歷史,因為這段歷史一點也不比三國歷史差,在中國最黑暗的亂世中,總有無數英雄始終堅持特有的情操和無畏的犧牲精神,為黑暗的中國點亮了前進的燈火。
五代十國主要的核心勢力是中原地區的梁,唐,晉,漢,周,英雄人物主要是梁王朱溫(號稱老賊),晉王李克用(號稱獨眼龍),唐庄宗李存勖(號稱半個聖人),淮南王楊行密(號稱豪傑),周太祖郭威(號稱大度),周世宗武帝柴榮(號稱雄才偉略),著名的武將是滅唐興梁18將,(山中一條葛,無事莫撩撥的葛從周,雙槍王彥章,一步百計的劉潯,劉開道的劉之俊,智勇兼備的氏叔蹤等),後唐五虎將(王不過霸,將不過李的十三太保李存孝,周德威周敢當,大太保李思源,符存審,)8老建南唐(名將田君,馬朔雙絕的朱瑾,北歸人李承嗣,太尉劉威等),著名戰役是五代南北戰爭號稱小赤壁的青口之戰,梁晉爭霸,幽州保衛戰,晉VS契丹三次防守戰,周VS後漢高平之戰,周VS南唐淮南之戰等,如果想詳細的了解五代,那麼可以以梁晉爭霸為主線,從上源驛站,梁晉結怨------------&>後梁崛起,橫掃數州------------&>清口之戰,折戟淮南------------&>梁攻晉守,兵臨太原------------&>梁晉爭霸,亞子逆襲------------&>晉攻梁守,夾河激戰------------&>奇襲大梁,後唐滅梁------------&>輕取益州,初露曙光------------&>伶官傳序,亞子歸天------------&>哭得江山,哭丟江山------------&>割讓燕雲,漢奸皇帝------------&>三戰契丹,姑父誤國------------&>因禍得福,知遠建漢------------&>擅殺顧命,郭威造反------------&>高平之戰,柴榮出世------------&>三戰淮南,殺子守城------------&>天嫉英才,天下歸宋。


第一段上源驛站,梁晉結怨:唐朝末年,黃巢大起義接近尾聲,32歲的汴梁(河南開封)司令朱溫(朱全忠)被大齊皇帝黃巢大舉進攻,由於兵力有限,求救于山西晉陽(山西太原)的沙陀軍(少數民族)司令李克用來幫忙,28歲的李克用率領他聞名天下的十三太保應約而來,南下進攻黃巢,屢戰屢勝,追擊黃巢數百里沒追上,因為長途跋涉,步兵落在後面,只有近百騎兵跟隨,糧食也吃完了,所以返回汴梁朱溫的地盤,一方面想告訴朱溫自己完成了援救任務,一方面也希望朱溫能答謝自己,朱溫知道李克用來了,非常高興,在上源驛站大擺筵席,熱情款待。李克用確在酒席宴上大聲侮辱朱溫及汴州諸將,每當讀到此處,我都非常不解,就算少數民族豪爽率性,也應該知道好壞,人家盛情款待,你確惡語相傷,但是隨著各種歷史細節的披露,一個真實的李克用展現在我們的面前,李克用軍人世家出身,年少就勇猛過人,射箭百步能穿過銅錢,一向以唐朝忠臣自居,一向看不起黃巢那些人,而朱溫是黃巢降將,出身是草軍(黃巢起義軍的自己稱謂),官軍稱之為賊,李克用認為我為了一個賊追擊黃巢這個賊,累死累活的,立了大功,你恭敬我是應該的,而且恭敬的還不夠,所以隨意侮辱汴州的主人。酒席結束的時候,李克用喝的大醉被部下抬到驛館休息,而朱溫則惱怒異常,汴州諸將更是群情激奮,朱溫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幹掉李克用。於是組織兵馬包圍驛站,汴將楊彥洪趁機獻計:"大帥,沙陀擅用騎兵。應傳命軍士,今夜城中不許用騎兵,凡見騎兵應該全部射殺之!" 朱溫讚許的點了點頭,贊道還是你想的周到。上源驛中,沙陀諸將大多也喝的大醉,只有薛鐵山和史敬思對剛才酒席宴上的情景還忐忑不安,兩人警惕的聽著驛站周圍的動靜,多年的職業軍人的敏感度讓他們覺得出奇的安靜中透出無限的殺機,突然外面一陣大亂,汴軍動手了,這裡要介紹一下上源驛站,這個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小客棧,古時候驛站因為都是軍事哨所,所以有一定簡單的防護設施,薛鐵山和史敬思以及其他被叫醒的侍衛依託這些防護設施頑強的抗擊幾千汴軍的進攻,沙陀猛將發揮出以一頂百的戰鬥力,死守入口,汴軍竟然攻不進來。 李克用這時候仍然酩酊大醉,毫不知情,史靜思用水潑醒李克用,把他藏到床下(估計是汴軍的弓箭已經能射到床上了),告訴他外面發生的事情,李克用大驚才知道朱全忠動手殺自己了,幸虧身邊帶著大太保李嗣源和十三太保李存孝,2人奮力死戰,踢到後牆(居然沒人在後牆設伏,要不就是2人太猛)架著李克用跳牆逃跑,眾人翻過城牆墜城逃跑,汴軍緊緊追趕,大將史敬思帶領剩下幾十名士兵斷後,把活的希望留給了主帥李克用,奮戰到最後,被汴軍殺死(常讓我想起三國時候的典韋保護曹操的事迹),同時被殺的還有沙陀監軍陳景思和幾十名沙陀將領。汴將楊彥洪見李克用逃走,急於表功,立刻騎馬帶兵追趕,哪知道城裡汴軍接到命令,見到騎馬的人立刻射殺,於是出這個計策的楊彥洪立刻就被自己人射死於馬下,歷史跟他開了一個天大的玩笑,我們能否認為這是現世報的典型事例嗎?上源驛事變的時候李克用的軍隊駐紮在城外,李克用的夫人劉氏表現出驚人的智慧和政治手段,當一個逃出客棧的勇士跑回來報告發生的事情,說李克用可能已經被殺死了,劉氏夫人居然立刻把這個死裡逃生的人殺掉,以防止這個消息引起軍隊的崩潰,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並且立刻召集主要將領商議如何應對當前危局,並不是撒潑哭鬧,尋死覓活。凌晨時分,李克用等人逃脫回到大營,立刻要點兵出陣討伐朱溫,又是劉夫人大膽建言,朱溫害你,必有準備,現在在敵人的地盤,如果我們擅自進攻,朝廷不知道誰對誰錯,從表象看肯定向著朱溫,不如我們先忍住這次恥辱,回到我們的大本營太原,整頓軍隊,徐圖再戰,李克用聽取了劉氏的意見,懷著滿腔的憤怒離開汴梁,回軍太原,這個事件揭開了梁晉兩家幾十年的混戰,直接影響到中原大地中央政權誰主沉浮。五代精彩的梁晉爭霸戰馬上華麗登場了!


不扯大歷史,既然問題說人性光輝,那我就提一下因子巷。

後周顯德五年,世宗柴榮親率大軍猛攻南唐楚州。
守將張彥卿誓死抵抗,城破之後,依然率領殘兵在城內巷戰,全部戰死,無一人生降者。

周兵死傷甚眾,柴榮命令屠盡城內所有居民,以泄其狠。

趙匡胤奉命屠人之時在一個巷口邊見到,一個已被砍掉腦袋的年輕女人卧在道邊,懷裡的嬰兒還在幸福的吸吮著母親甘甜的乳汁。於是他惻然動容,下了停止殺戮的命令,把這個嬰兒抱回軍中,並找到正在哺乳期的婦女餵養他,還把她們安置到這個巷之中。

這個巷子里所有的居民,因為那個斷了頭還在哺育自己兒子的女人,因為宋太祖的良知,而得以保全性命,免受屠滅之災。所以後來人民們把這條巷起名叫「因子巷」。


這個問題人氣不高啊,我也奉上五代十國的結束者趙匡胤的一段(民間故事)來湊個數。
以下所有內容來自《大河報》
趙匡胤成為大宋王朝的皇帝之後,民間關於他的各種故事就流傳開來。在流傳的各種故事中,《千里送京娘》是傳唱頗為廣泛的一個。這個故事從宋朝開始產生,歷經明清,直至今日,曾經以話本、戲曲、影視劇等各種文藝樣式被不斷演繹,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遂家喻戶曉。在民間,一提及宋太祖趙匡胤,十有八九會與趙京娘聯繫起來。那麼,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詳情是怎樣的呢?趙匡胤千里送京娘是曾經的真實,還是後人的演繹? 故事的詳情是這樣的 先從千里送京娘的故事詳情說起。 以今日所能見到的文獻來看,較早對此事進行詳細敘述的是明代馮夢龍編纂的話本《警世通言》,此書卷二十一以「趙太祖千里送京娘」為題敘述了這個故事。 故事發生的時間。話本中講是在趙匡胤未曾「發跡變泰」的時節,「發跡變泰」的意思是由卑微到顯達,由壞運到好運,也就是說這件事情發生在趙匡胤時來運轉之前。具體而言,是在後漢最後一位皇帝漢隱帝在位期間,即後漢郭威禪位建立後周之前。按照正史記載,這一時期是趙匡胤離家闖蕩江湖的時期。 故事發生的地點。從太原到普州(今山西永濟)一線。話本中說太原距蒲州有千里之遙,以今日地圖估算,距離接近九百里。 故事發生的起因。年輕的趙匡胤在京城開封任俠使氣,好打抱不平,大鬧御花園,觸怒了漢隱帝,只得亡命天涯。逃難途中,來到太原地面,不期而遇在太原清油觀出家的叔父趙景清,暫時居住下來。偶然之中,趙匡胤居然在觀中發現一名被關押的年輕俊俏女子。經詢問知道,該女子也姓趙,叫京娘,年方一十七歲。因為隨父親到陽曲縣還北嶽香願,路上遇到一群強盜,見京娘長得漂亮,竟然因此放過了她的父親,將京娘擄掠而去。兩個強盜頭目爭要娶親,不肯相讓,又恐傷了和氣,於是商定將京娘暫時寄託於清油觀內。逼著道士要小心看守,等從別處搶個美貌女子,湊成一雙,然後同日成親。那伙強盜去了一月,至今未回。道士們自然惹不起這伙強盜,只得老老實實替他們看管。趙匡胤問明緣由,將姑娘搭救,並以救人救到底的俠氣,毅然決定將趙京娘護送回千里之外的老家蒲州縣。 故事的經過。兩條主線:一是趙匡胤手提一根渾鐵齊眉棒,一路上將兩個強盜一一剷除,永絕後患;一是一路上趙匡胤與趙京娘以兄妹相稱,盡心服侍。趙匡胤的救命之恩、俠義之舉、高強的武藝,深深打動了趙京娘,讓其愛慕不已。趙京娘對趙匡胤生髮了愛情,決定以身相許、以身相報。誰料,趙匡胤不願做施恩圖報的小人,對趙京娘的表白嚴詞拒絕。 故事的結果。趙匡胤將京娘安全護送到家,姑娘父母自然喜出望外。京娘的父母、兄長私下認為趙匡胤與趙京娘二人,孤男寡女,路行千里,不可能不發生點什麼,遂決意將京娘許配給趙匡胤。酒桌之上,京娘父親提及此事,趙匡胤深感侮辱,掀翻酒桌,騎馬而去。家人對京娘心懷疑忌,為了證明二人清白,更是為了保護趙匡胤的清名,京娘深夜題詩於壁云:「天付紅顏不遇時,受人凌辱被人欺。今宵一死酬公子,彼此清名天地知。」遂懸樑自盡。 話本的最後還說,趙匡胤當上皇帝以後,派人到蒲州尋訪京娘的消息,使者抄錄回了京娘臨死之前的四句詩。太祖看後,甚是感嘆,敕封京娘為義貞夫人,並下令在她的家鄉為其設立祠廟。 故事的主旨。話本是說話的底本,其接受者為普通民眾,因此話本的勸誡意味往往非常濃厚,而且非常直接。《趙太祖千里送京娘》這篇話本的主旨在文本中交代得很清楚:雖然宋朝在很多方面不及漢唐,但在君主不貪女色方面卻遠勝漢唐帝王,而此種風氣之形成,全賴太祖皇帝身體力行開了個好頭,其教誨被後繼君主遵從所致(全是太祖皇帝貽謀之善。《警世通言》卷二十一《趙太祖千里送京娘》)。 趙匡胤的形象很崇高 趙太祖千里送京娘整個故事的內容無非是英雄救美、送美,但這個救美的英雄後來做了大宋王朝的開國之君,這就很值得分析了。那麼,這篇話本中的趙匡胤是個什麼形象呢? 第一,武藝高強,愛打抱不平。 話本中說,趙匡胤力敵萬人,是個愛管閑事的祖宗。他先是在京城開封,因為不滿後漢的昏君劉承祐終日沉溺勾欄不理朝政,而砸了後漢的「天上人間」——御勾欄,大鬧了御花園,觸怒了劉承祐,在一片懸賞捉拿聲中亡命天涯。逃亡途中,他仍然不改愛管閑事的作風,一路上連連剷除地方豪強惡霸:路過關西護橋殺了董達,到黃州除了宋虎,去朔州打死了李子英,經潞州滅了潞州王李漢超一家。千里送京娘途中,更是將兩個強盜輕鬆剪除,而這兩個強盜的武藝也非尋常。趙匡胤步行千里,「路上盜賊生髮,獨馬單身,尚且難行,況有小娘子牽絆」,但是最終趙匡胤將京娘平安送回家中。沒有超強的武藝,這是絕對實現不了的。 第二,性烈如火,嫉惡如仇。 話本中的趙匡胤所作所為,充滿英雄豪氣,大鬧京城、逃難途中仍連續剪除地方惡霸強盜,都是嫉惡如仇的表現。而且,趙匡胤的嫉惡如仇是不分對象的,對家人也不例外。當趙匡胤偶然在清油觀中發現藏有女子時,誤認為是他的叔父趙景清所為。正要強行打開殿門之際,趙景清外出歸來。見趙景清歸來,趙匡胤含怒相迎,口中也不叫叔父,氣憤憤地問道:「你老人家在此出家,乾的好事?」當趙景清勸誡趙匡胤莫管閑事之時,趙匡胤急得暴躁如雷,大聲道:「出家人清靜無為,紅塵不染,為何殿內鎖著個婦女在內,哭哭啼啼,必是非禮不法之事!你老人家也要放出良心。是一是二,說得明白,好有個商量;休要欺三瞞四,我趙某是不與你和光同塵的!」對自己的叔父,趙匡胤一旦認為他做了不法之事,不但立即翻臉,言辭激烈,而且要堅決追究到底,明確表示絕對不會與之同流合污。 第三,行俠仗義,敢作敢當。 當趙匡胤得知清油觀藏匿女子的原委之後,決定將其放出,並計劃送其回家。他的叔父趙景清擔心以後強盜前來要人,連累自己以及寺廟。趙匡胤說:「俺趙某一生見義必為,萬夫不懼……既然你們出家人怕事,俺留個記號在此,你們好回復那響馬。」說著,掄起渾鐵齊眉棍,將藏匿京娘的殿宇之門、窗砸了個稀巴爛,說:「強人若再來時,只說趙某打開殿門搶去了。冤各有頭,債各有主。若來尋俺時,教他打蒲州一路來。」話本中對趙匡胤的這些敘述,將一個行俠仗義、敢作敢為的大丈夫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 第四,正直無私,施恩拒報。 話本中的趙匡胤不僅從清油觀將趙京娘救出,而且隻身千里護送京娘回蒲州老家。一路上,趙匡胤除邪斬惡,深深打動了趙京娘的芳心,決定以身相許。趙匡胤聽後卻勃然大怒:「趙某是頂天立地的男子,一生正直,並無邪佞,你把我看做施恩望報的小輩,假公濟私的奸人,是何道理?」息怒以後,趙匡胤又說:「本為義氣上千里步行相送,今日若就私情,與那兩個響馬何異?把從前一片真心化為假意,惹天下豪傑們笑話。」 當趙匡胤平安將京娘送至家中,京娘的父親在酒桌上又提議將京娘嫁給趙匡胤。趙匡胤聽到這話,一盆烈火從心頭掇起,大罵道:「老匹夫!俺為義氣而來,反把此言來侮辱我。俺若貪女色時,路上也就成親了,何必千里相送。你這般不識好歹,枉費俺一片熱心。」說罷,將桌子掀翻,騎馬而去。 從話本中敘述的這些細節中,可以看出,趙匡胤不但脾氣火爆,而且以義氣為重,把義氣看得高於一切,施恩不求回報。話本著重突出趙匡胤的崇高形象:趙匡胤是個不貪戀女色、不施恩圖報、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是一個行俠仗義、嫉惡如仇、敢作敢當的人。 趙匡胤難道就沒有一點點動心 在《趙太祖千里送京娘》的話本中,趙匡胤是如此「高大全」的一個人,人們不禁要問,面對突如其來的愛情,面對趙京娘大膽的暗示與直接的表白,趙匡胤難道真的就沒有一點點動心嗎?下面分析一下。 第一,趙京娘是個絕色女子。 文本中從兩個人的視角展示了京娘的美麗。一處是從趙匡胤的視角進行描述的:「公子近前放下齊眉短棒,看那女子,果然生得標緻:眉掃春山,眸橫秋水。含愁含恨,猶如西子捧心;欲泣欲啼,宛似楊妃剪髮。琵琶聲不響,是個未出塞的明妃;胡笳調若成,分明強和番的蔡女。天生一種風流態,便是丹青畫不真。」趙匡胤眼中的趙京娘,是西施,是楊玉環,是王昭君,是蔡文姬,總之是個絕色美女。另外一處是從店小二的眼中進行展示的,趙匡胤帶著京娘到客店投宿時,「小二一眼瞧見,舌頭吐出三寸,縮不進去。心下想道:『如何有這般好女子!』」這是從側面烘托趙京娘之美。 哪個男子不多情,面對如此絕色女子,任何一個男子都有可能動心,這應該是很正常的事情。 第二,更為致命的是,趙京娘這個絕色女子深深愛上了趙匡胤。 話本中對趙京娘的愛情敘述得很細緻,京娘對趙匡胤的愛並非出於一時衝動,而是經歷了由感恩到歡喜,到暗戀,到試探,再到大膽表白,決意以身相許的過程。 京娘對趙匡胤決計送她歸家,最初感恩戴德,說趙匡胤是其再生父母。臨行之前酒席之上,趙景清「敘起侄兒許多英雄了得,京娘歡喜不盡」。趙匡胤一路上除去兩個強盜之後,京娘與趙匡胤多日相處,感激之情開始轉為愛慕之心:「京娘想起公子之恩:『當初紅拂一妓女,尚能自擇英雄;莫說受恩之下,愧無所報,就是我終身之事,舍了這個豪傑,更托何人?』」京娘的此番心思,是其從感激到愛戀的轉變。接下來,京娘試探,趙匡胤全然不以為怪,離家愈近,最終京娘向其大膽表白。 在京娘試探趙匡胤時,「心生一計,於路只推腹痛難忍,幾遍要解。要公子扶她上馬,又扶她下馬。一上一下,將身偎貼公子,挽頸勾肩,萬般旖旎。夜宿又嫌寒道熱,央公子減被添衾,軟香溫玉,豈無動情之處」,但話本中的趙匡胤,對此全然不以為怪。這種反應其實很不符合常情。根據話本的敘述,趙匡胤其實是個心很細的人,在千里途中,對於一些細節,如前來尋找店小二的人探頭探腦等等,都很敏感,他對京娘如此明顯的暗示,豈能不清楚?又,以話本中記載的時間來看,現實中的趙匡胤這個時候已經娶妻賀氏,對男女風情之事豈能不知? 俗語言:「男追女,隔座山;女追男,隔層紙。」當這層紙後來被京娘捅破之後,趙匡胤竟是勃然大怒,對京娘一番斥責。話本中接著說,「自此京娘愈加嚴敬公子,公子亦愈加憐憫京娘」,這憐憫之中,也未嘗沒有愛意存在。
第三,京娘表白,趙匡胤的話語之中也未有一字提及對京娘不愛之意。
京娘表白之後,趙匡胤有兩番話回應。先說:「彼此同姓,難以為婚,兄妹相稱,豈可及亂。」後來又說:「賢妹,非是俺膠柱鼓瑟,本為義氣上千里步行相送,今日若就私情,與那兩個響馬何異?把從前一片真心化為假意,惹天下豪傑們笑話。」趙匡胤最初以二人都姓趙、又結拜為兄妹作為兩條拒絕的理由,後來又說不是俺不知變通,只是怕天下豪傑笑話。這番話頗有意味,言外之意是說同姓、結拜為兄妹都不足以成為阻擋二人結合的障礙,更為關鍵的是怕天下豪傑笑話。從這些話中,尤其是從那句「非是俺膠柱鼓瑟」中,我們能夠體味到趙匡胤其實對京娘是有所心動的。
其實,趙匡胤最後的這個理由也是自相矛盾的。當初,趙匡胤決定千里送京娘回家之時,趙景清對趙匡胤說,少男少女千里一路同行,會被人誤解,被人議論,會玷污一世英名。趙匡胤呵呵大笑道:「叔父莫怪我說,你們出家人慣裝架子,里外不一。俺們做好漢的,只要自己血心上打得過,人言都不計較。」此前宣稱對別人言語從不計較的趙匡胤,最終的拒絕理由卻是怕天下豪傑笑話。如果不是因為趙匡胤的言不由衷,那就是趙匡胤的確還沒有達到一種較高的境界,至少對他那個「圈子裡」的人的評議是很在乎的。
通過趙匡胤的這些表述,雖不能斷定他對趙京娘已經生髮了愛情,但至少說明他內心的情感是非常複雜的,而之所以複雜,根本原因還是對京娘有所動心,而這與作為俠客的標準是有衝突的,是不相容的。
第四,趙匡胤登基以後,對京娘結局的反應。
登基以後的趙匡胤,首先派人到蒲州尋訪京娘,使者帶來的卻是趙京娘在趙匡胤離去當夜自縊身亡的消息,還有臨終的題壁詩。「太祖甚是嗟嘆」,這嗟嘆之中所包含的複雜情感,只有趙匡胤內心清楚了。
儘管作者在話本中一再宣稱趙匡胤對京娘的示愛一無所知,對京娘的表白嚴詞拒絕,對京娘家人的請求勃然大怒,但事實上,話本中趙匡胤的此番表現,已經偏離了文本人物應有的內在發展,而是被迫沿著說話者預設的意圖前進,所以文本中不免存在敘事上的自相矛盾。
趙匡胤,作為被作者正面歌頌和極力渲染的英雄豪傑,不管京娘是否鍾情於他,不管京娘是否大膽「自薦」,不管京娘的父親是否許婚,不管他在心底是否對京娘動心,他都不能接受京娘的,都不能對京娘有任何愛慕舉動的。如果他接受了,一方面有辱於他這次毫無所圖、完全出於惻隱之心的俠義之舉;更為關鍵的是另一方面的原因,如果他接受了,他便不再是故事中那個仗義豪爽、愛打抱不平、武藝高強、智計超人的英雄俠客了。話本作者在敘述這個故事時,有個預先的設定,英雄都應該是不好色的,好色便不是真英雄了,所以他要塑造一個絕對不好色、絕對不會為女色所動的「真英雄」。
總之,在情理上,在客觀現實中,趙匡胤有可能對美麗多情的京娘動心,在話本中作者也不自覺地表現出了趙匡胤在情理上對京娘的心動。但是,作者在文中的預先設定和有意迴避,最終使趙匡胤成了一個行俠仗義的「無情人」。
真假參半!
下面我們再回到歷史中,做進一步的思考。話本中敘述的事情在歷史中是否真有其事?
對於這個疑問,我們不敢斷然說有,也不敢遽然說沒有。為什麼如此說呢?
一方面,話本中敘述的某些內容,經過對文獻的查考,可以證明是真實的。
第一,依據正史,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構造的歷史框架完全可以證明是真實的。
話本開篇「入話」部分交代了五代政權的更替交疊,給趙匡胤千里送京娘提供了一個大的歷史背景,結尾部分寫到郭威建立後周,招納天下豪傑,趙匡胤前往投奔,後隨周世宗南征北討,做到了殿前都點檢,後來陳橋兵變,做了大宋的開國之君。故事所依託的基本歷史框架,都有信史的明確根據,這些完全可以證明是真實的。
第二,依據宋人的一些筆記,可以證明趙匡胤曾有在山西任職之經歷。
依據北宋士人陳師道的筆記記載,太祖趙匡胤在成為大宋王朝的皇帝之前,曾有在太原任職之經歷。陳師道在筆記中如此記載:太祖在太原做節度使的鎮將期間,住在一個姓李的老婆婆家裡,老太太對太祖很好。後來,太祖做了皇帝,派人尋訪得知,李老太太已經死了,找到了她的兒子,太祖任命他為御廚使。時間長了,這小子沒陞官,心有不滿,請求離去。太祖說:「單憑你的才能,做御廚使也是做不到的。爵祿是用來招納賢能之人的,而我卻用來恩典舊人,這讓我心裡很是愧對士大夫,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太祖為太原鎮將,舍縣人李媼家,媼事之謹。他日訪其家,媼則死矣,得其子,以為御廚使,久之不遷,求去。太祖曰:「以爾才地,御廚使其可得耶。爵祿以待賢能,而私故人,使我愧見士大夫,而爾意猶不滿耶?」《後山談叢》卷五)根據正史的記載,當時在太原任職的節度使是劉崇,他以河東節度使兼北京留守的身份控制著太原周圍十一州,是當時勢力最為強大的藩鎮。劉崇與郭威素來不睦,隨著郭威在中央勢力的強大,劉崇在地方上招納勇士,以便與郭威對抗。此時的趙匡胤正好是到處遊盪尋找機遇的時候,被劉崇招納,並被任命為鎮將,是很有可能的。
因為正史中對太祖稱帝前的經歷記載較少,所以此點不見正史記載。因此,陳師道筆記中的這則史料不僅可以補充正史之不足,而且與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發生的地域山西一帶互為印證。
頗為巧合的是,在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的途中,也曾投宿到一個老太太家裡,老太太的兒子被附近酒店叫去幫忙,因為一個強盜經過此地,當地準備酒肉招待,以求平安,飯店忙不過來,所以老太太的兒子幫廚去了。這與陳師道筆記中記載的李老太兒子懂點烹調的知識也有相合之處,當然,這可能只是巧合而已。
第三,根據宋人的筆記,可以證明趙匡胤曾經去過蒲州,而這正是趙京娘的家鄉。
據宋人朱弁(朱熹的族叔祖)的筆記記載,大宋朝廷內宮的釀酒之法,用的是蒲州一帶的釀造之法。筆記中說,太祖在沒有發跡之前,很喜歡飲這種酒(內中酒,蓋用蒲中酒法也,太祖微時喜飲之。即位後,令蒲中進其方,至今用而不改。《曲洧舊聞》卷一)。由此可以說明,趙匡胤曾有在蒲州任職或遊盪之經歷。
第四,根據宋人的筆記分析,趙匡胤的性格品質與話本中反映的相合。
如宋人的筆記中記載,趙匡胤在年輕的時候就嫉惡如仇,對他人的過錯從不姑息(上微時尤嫉惡,不容人過。《孫公談圃》卷上)。千里送京娘中寫趙匡胤大鬧京都,流亡途中不斷剷除地方惡霸,在發現清油觀中藏匿女子,誤認為他的叔父所為之時,趙匡胤更是翻臉,言語之中大有不敬之處,且要追究到底。這些與筆記中記載的趙匡胤剛烈的一貫作風相合。
第五,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來源有自。
據今人的研究,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是糅合了宋人的筆記以及宋代的《飛龍記》等文獻而成,而《飛龍記》是趙普撰寫的,其中包含了不少可信的歷史。李燾在編纂《續資治通鑒長編》時,就曾經參考過此書。從文獻來源推測,千里送京娘的故事中,一定包含著不少的歷史真實。對此,我們只能推測,趙匡胤千里送京娘的故事,極有可能是有歷史原型存在的。
正是依據上面的幾點。


四年三月,偽蜀王衍既降,詔遷其族於洛陽。行及秦川,時關東已亂,庄宗慮衍為變,遣中官向延嗣馳騎齎詔殺之。詔云:「王衍一行,並宜殺戮。」其詔已經印畫,時居翰(即張居翰)在密地,覆視其詔,即就殿柱揩雲「行」字,改書「家」字。及衍就戮於秦川驛,止族其近屬而已,其偽官及從行者尚千餘人,皆免其枉濫,居翰之力也。


王思同


後唐將領 可百度

臣起自行間,受先朝爵命,秉旄仗鉞,累歷重籓,終無顯效以答殊遇。臣非不知攀龍附鳳則福多,扶衰救弱則禍速,但恐瞑目之後,無面見先帝。釁鼓膏原,縲囚之常分也。


梁軍舍燕攻潞,圍以夾城,潞州守將李嗣昭閉城拒守,而德威與梁軍相持於外逾年。嗣昭與德威素有隙,晉王病且革,語庄宗曰:「梁軍圍潞,而德威與嗣昭有隙,吾甚憂之!」王喪在殯,庄宗新立,殺其叔父克寧,國中未定,而晉之重兵,悉屬德威於外,晉人皆恐。庄宗使人以喪及克寧之難告德威,且召其軍。德威聞命,即日還軍太原,留其兵城外,徒步而入,伏梓宮前慟哭幾絕,晉人乃安。遂從庄宗復擊梁軍,破夾城,與李嗣昭歡如初。以破夾城功,拜振武節度使、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庄宗還洛陽,數日,復幸汜水。郭從謙反,庄宗崩,行欽出奔。行至平陸,為野人所執,送虢州,刺史石潭折其兩足,載以檻車,送京師。明宗見之,罵曰:「我兒何負於爾!」行欽瞋目直視曰:「先皇帝何負於爾!」乃斬於洛陽市,市人皆為之流涕。
十九年,庄守親征張文禮於鎮州。冬,契丹三十萬奄至,嗣昭從庄宗擊之,敵騎圍之數十重,良久不解。嗣昭號泣赴之,引三百騎橫擊重圍,馳突出沒者數十合,契丹退,翼庄宗而還。是時,閻寶為鎮人所敗,退保趙州,庄宗命嗣昭代寶攻真定。七月二十四日,王處球之兵出自九門,嗣昭設伏於故營,賊至,伏發,擊之殆盡;餘三人匿於牆墟間,嗣昭環馬而射之,為賊矢中腦,嗣昭箙中矢盡,拔賊矢於腦射賊,一發而殪之。嗣昭日暮還營,所傷血流不止,是夜卒。
存審少在軍中,識機知變,行軍出師,法令嚴明,決策制勝,從無遺悔,功名與周德威相匹,皆近代之良將也。常戒諸子曰:「予本寒家,少小攜一劍而違鄉里,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屯危患難,履鋒冒刃,入萬死而無一生,身方及此,前後中矢僅百餘。」乃出鏃以示諸子,因以奢侈為戒。
李存勖能有如此之多忠臣良將為他赴湯蹈火,這些事迹讀起來真的是令人感動。


某胡人,因亂為眾所推;願天早生聖人,為生民主!


唐庄宗的前半生頗有英雄主義色彩,柏鄉夾寨,一雪國恨家仇


柴榮屠城,趙大當好人一事已被證明是假的。史實上柴榮並未屠楚州,直到陸遊時代才拋出屠城一說的。


推薦閱讀:

解體論者為什麼推崇五代十國甚於春秋戰國和魏晉南北朝?
同樣是分裂政權,兩晉南北朝和五代十國為什麼不像三國和春秋戰國那麼出名?

TAG:調查類問題 | 五代十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