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歷史上的朝代和中國朝代有什麼不一樣?
本人是歷史小白,能不能通俗地講講法國的王朝,能不能講講法國王朝和中國的有什麼不一樣呢?
其實都可以理解為一個家族執政就是一個朝代……法蘭西王朝和中國王朝的一個很大的區別就在於法國的改朝換代往往在血統上存在一定的延續性,是家族政治,新朝往往在舊朝的貴族中誕生,有通過貴族廢黜君主的、貴族選舉的、有通過絕嗣後再行繼承的,總而言之每個法國王朝都有「剪不斷理還亂」的血統淵源,改朝換代也是血統的另一類延續。【波拿巴王朝屬於特例】
但古中國不同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精神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下層人民推翻舊朝建立自己的新朝,中國古代改朝換代往往是對舊貴族的一次清洗以將新的權貴的血液注入這個國家,血統上的延續幾乎不存在。
法國改朝換代看上去是親戚間、貴族間王位競爭後的又一寧靜,而中國則有點像全民挺身而出、血雨腥風后的一次清洗。
———————
接下來是法國王朝快速掃盲:法蘭西的朝代可以從法蘭克的墨洛溫王朝開始算起。
1.墨洛溫王朝
(圖片來自百度百科,墨洛溫王朝家譜,簡單易懂(′?Д?)」)
克洛維一世是第一位改信基督教並將法蘭克人的勢力擴張到今天法國核心地區的君主,其後人也統治著今天法國、低地國家的大部領土。
但因為繼承領土多有分封而不能合力一處使得墨洛溫王朝的統治困難重重。
後在奧斯特拉西亞(Austrasia)國王希爾德里克(Childeric)時期在宮相丕平二世時期完成了對法蘭克人國家的統一。
但到狄奧多里克三世(Theodoric)即位後國家權力實際上已經掌握在宮相——丕平二世及其加洛林家族手中。
之後就是加洛林家族的矮子丕平把有名無實的希爾德里克三世從王位上趕下去並取而代之了。
從此墨洛溫王朝終結,開啟法國歷史上的第二個王朝——加洛林王朝。
如何?感覺是不是有點像司馬一族幾代經營後取曹魏而代之的感覺………
————
2.加洛林王朝
矮子丕平與教皇達成的交易奠定了王朝的基礎。
教皇支持丕平將無實權的傀儡國王希爾德里克三世趕下王位,而丕平與法蘭克王國將協助教皇對抗倫巴第人在中義大利站穩腳跟。(知名的「丕平獻地)
矮子丕平的兒子就是聞名的「大帝」,阿斯托爾福的「御主」(笑)——查理曼。
查理曼死後帝國還是分封,只後多有分分合合,但始終控制著法蘭克帝國的領土。
東法蘭克(德意志)的「孩童」路易(911年)死後加洛林王朝先退出東法蘭克政治中心。
之後路易五世「懶王」死後(987年),加洛林家族也退出了西法蘭克王國的權力鬥爭中心。
【路易五世的叔叔夏爾.加洛林有繼承權,但巴黎領主(伯爵)雨果.卡佩依靠選舉與武力取得王冠】
之後雨果.卡佩繼任為西法蘭克國王,加洛林王朝結束,開啟了漫長的卡佩王朝。
————
3.卡佩王朝
(圖片來自百度貼吧,很贊的整理)
卡佩王朝從雨果.卡佩一直延續到查理四世,期間一直有正統男性繼承人也是「天佑法蘭西」,為國家的穩定做出了一些貢獻。
且自卡佩王朝開始「法蘭西」逐漸替代了「西法蘭克」,真正的法國時代開始了。
卡佩王朝期間的問題就是「強勢的地方貴族」與「英格蘭的威脅」。
英格蘭自諾曼征服以來就享有著諾曼底,金雀花王朝上台後又手握著安茹,之後亨利二世與阿基坦女大公埃莉諾的聯姻又使得大半個法國淪為英王的領地。
雖然英王手持法國的法理領土有時也會向法王在名義上稱臣,但對法國而言實則一半的土地都在危險的鄰居手裡。
且法王自己直轄地自雨果.卡佩起只局限於巴黎、奧爾良一帶,而封臣們廣袤的領地也在時刻威脅著王權。
轉折點在腓力二世.奧古斯特手裡到來了,腓力二世在第三次十字軍東征期間與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鬧得很不愉快,便提前回國了。之後理查在德意志被捕,理查之弟無地王約翰又陷入與國內貴族的鬥爭之中,腓力二世便趁機向英格蘭發起反攻。奪取大量領土的同時也大肆擴張了王室領地,使得卡佩家族實力大增。
卡佩王朝以查理四世兄弟三人絕嗣而告終,王位傳到了堂兄弟腓力六世手中,開啟卡佩王朝的支系——瓦盧瓦王朝。
但看似和平的王朝更替卻引來了更強勢的家族的入侵。
—————
4.瓦盧瓦王朝
瓦盧瓦王朝是卡佩王朝的一種延續,正如同蘭開斯特王朝、約克王朝與金雀花王朝之間的關係。
(圖中左邊的腓力V實則腓力VI,這是個錯誤)
瓦盧瓦王朝可以說是是法國最多災多難的王朝了,戰爭與爭鬥貫穿了這一段歷史。
腓力六世的即位引發了英法百年戰爭,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是卡佩王朝末代國王查理四世的外甥(愛德華三世的母親是法蘭西的伊莎貝拉公主),愛德華三世提出自己也有權繼承法國王位,並將之前腓力二世奪走的英王領地也攤上了檯面。
之後的法國就在與英國階段性戰爭中打了數代人,期間有來有回,最慘的時候甚至被生擒了法王。
在英格蘭國王亨利五世死,天生愚鈍的亨利六世即位+國內貴族撕逼後法國終於等到了反擊的機會。
這最後一段百年戰爭中法國也湧現出了聖女貞德.反正不是你老婆,元帥,查理七世等知名人物。
而後英格蘭陷入災難性的內戰——玫瑰戰爭也給了瓦盧瓦王室一次喘息的機會。
但完成了統一後的法國又一次陷入了新的戰爭,與同樣嶄新的國家——西班牙進行爭奪北義大利的戰爭。
當西班牙國王卡洛斯二世被加冕為神聖羅馬皇帝的時候法國的義大利之戰就已經陷入絕境了,弗朗索瓦一世在金縷地試圖與英王亨利八世結盟無果,只得單獨面對來自西班牙、低地與德意志的威脅,最後弗朗索瓦被擒,瓦盧瓦王朝的義大利攻勢就基本上泡湯了。
之後多災多難的法國又陷入了宗教鬥爭只中,雖然規模遠不及三十年戰爭,但法國的「三亨利之戰」依舊是災難性的,在國家充滿混戰、暗殺之後,納瓦拉的波旁國王亨利四世被推舉為國王。
自此瓦盧瓦王朝終於可以歇息了,輪到著名的波旁王朝在法國的舞台上演出了。
—————
5.波旁王朝
事實證明選擇一個曾為新教徒的貴族來領導陷入紛爭的法國是正確的。
亨利四世被稱為「好王」,是法國人民銘記的英主,因為亨利為人寬厚,平易近人,光是頒布《南特赦令》就不知俘獲了多少厭倦於內鬥的國人的心。(當然,這也激怒了狂熱的天主教徒,最後亨利就是被狂熱的教徒刺殺致死的)
波旁王朝依然有血統延續性,波旁王朝系出聖.路易——路易九世,波旁與瓦盧瓦一樣都是卡佩王朝的分支。
波旁王朝最著名的國王恐怕是「太陽王」路易十四,但他不是最傑出的君主,一系列獨裁的改革,無窮的戰爭與表面的浮華都為後人路易十六政局的崩潰埋下了伏筆。
波旁王朝的鬥爭在於朝堂之上,王室自亨利四世後就一直傾向於獨裁統治,對於最高法院與貴族的鬥爭一點也不比對外突破「法蘭西包圍網」來得差。
這是法國歷史上最穩定、最繁華(至少表象如此)的時期,但最後遇到了喜聞樂見的大革命。
正如同斯塔爾夫人所言——「不能將歷史的結果全斥責到一人(路易十六)頭上,我們必須要考慮到沒有前因就沒有後果。」
—————
6.波拿巴王朝
法國大革命後建立第一共和國使得法國的王位終於能放個假了。
但這個假也並不持久,被全歐洲針對的法國迎來了新的君主,大名鼎鼎的革命英雄——拿破崙.波拿巴。
在中國的話,無非又是一次底層人民翻身坐在了國家權力的巔峰寶座罷了~
但在法國,在歐洲,絕對是一次政治地震。波拿巴家族與任何一個主導歐陸的貴族都不存在聯姻,何況拿破崙還以帝國頭銜取代王國,實在令歐洲貴族們難以接受,這種行為已經超越了他們的認識了。
但之後拿破崙也希望為自己的王朝引入高貴的血液,曾經向羅曼諾夫家族求親無果,轉而娶到了哈布斯堡的公主。
拿破崙的故事也夠膾炙人口了,不多做贅述,但在拿破崙戰敗後波拿巴王室被明確地剝奪了王位繼承權,拿破崙之子、留著睾貴的哈布斯堡血液的拿破崙二世並沒有繼承王位。
波旁王朝二次復辟,而拿破崙二世無嗣而終,看上去突然崛起的波拿巴家族就要那麼沒落了。
————
7.波旁王朝復辟
強弩之末的波旁家族早就在法國失去了威嚴。
這段艱難的戰後時光只有兩位君主——路易十八與查理十世,兩人都是路易十六的弟弟。
期間拿破崙一世還從厄爾巴島返回建立了「百日王朝」,波旁王室的權威從鎮壓軍隊屢屢倒戈也可見一斑。
如果不是歐洲各國鼎力支持,波旁王朝可能也沒有復辟的可能了。
經歷過共和的人對於王權總有抵制,查理十世意圖恢復太陽王式的獨裁,結果趕上新的一輪思想浪潮覺醒,在七月革命中,古老的波旁家族走下了法國的政治舞台。
————
8.奧爾良王朝
奧爾良王朝就一位君主:路易.菲利普。
從圖中可以看出奧爾良王室系出路易十三,是波旁的幼支,這也是種血緣政治的延續。
「逃兵」(曾經在法國革命戰爭期間叛逃奧地利,這一舉動也害死了自己的父親奧爾良公爵「平民」菲利普)菲利普在七月革命後的政治鬥爭中被推上王位,艱難地維穩國內局勢的同時也試圖去實現工業化改革。
法國早已不是革命前後的法國,政治動蕩早就損毀了法國曾經強大的實力。
在鬧劇式的鎮壓抗議失敗後,二月革命爆發,路易.菲利普宣布退位以避免更大的損失。
也許,法國的土地已經不想再接受國王了吧。
————
9.波拿巴王朝復辟
時間已經走到了近代,貴族的時代也要到頭了。
拿破崙一世的侄子——夏爾.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拿破崙三世坐上了自己叔叔曾經的王座。
拿破崙三世的父親是曾擔任荷蘭國王的拿破崙之兄弟路易.波拿巴,母親是拿破崙一世的養女(約瑟芬之女)路易斯.德.博阿爾內。
拿破崙三世由第二共和的總統政變為第二帝國的皇帝,上台方式不甚光彩,但在工業化、近代化、開拓殖民地,重新奠定法蘭西全球帝國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最後在與普魯士的戰爭中大意慘敗色當,自己也被俘,退位後法蘭西再次進入共和國的時代,之後法蘭西就再也沒有君主了。
————————————
法國的王朝我介紹完了,寫這些東西的時候總感覺像在看電影一樣,一幀一幀的畫面從那個讓文明找不到出路「黑暗時代」一路走向了機車轟鳴的近代,心中感慨萬千。
法國的王朝更替不如中國的來的那般精彩,它是一次次政治上的妥協與延續,而不是從上至下的鬥爭。
寫了那麼多也不知道有沒有人看~
有人看的話也麻煩幫我吐槽幾句(′Д` )
【完】
—————
知乎小透明首次過百贊…ε-(′?`; )
感謝@LosAngelic Reeds於@馬服君給出的修改建議與錯誤指正。
卡佩,瓦盧瓦,波旁三個王朝的更迭,實質上是繼承法的改變。
卡佩王朝:國王的直系後裔才能繼承王位,旁系無權繼承,並且一直到路易八世都是前任國王還在世時就給太子加冕的。得虧卡佩家能生,一直傳到約翰一世才斷了一次,腓力五世和查理四世也是腓力四世的兒子,勉強也算直系。
瓦盧瓦王朝:到了路易十世(約翰一世他爹)這一代,三兄弟都沒留下男丁,公主又嫁給了英王,於是瓦盧瓦公爵腓力六世繼承王位,來了旁系繼承王位的先河,因此瓦盧瓦王朝細分還可以分出奧爾良王朝和昂古萊姆王朝。
波旁王朝:到了弗朗索瓦二世這一代,三兄弟又都沒留下男丁,王位落到娶了公主的納瓦拉國王亨利手中,相當於回到了卡佩王朝的路數上。同時波旁王朝的合法性還來自國王承諾堅持天主教信仰,這也是波旁王朝的繼承人都叫路易的原因——路易這個名字正是源於首個改信基督教的法蘭克國王克洛維。
正好最近在看
法國的君主專制是等級君主制,在國王的下面還有一個由僧侶貴族等組成的議會,國王權利很大,但是稅收等問題還是要議會同意才行,說白了就是有分權的
中國的君主專制是專制君主制,皇帝有一切事項的決定權,是集權的,不存在分權的,而且從歷史上來看,權力是不斷向皇帝集中的
而且西歐君主都有一個特點就是王權在神權之下,於是就有了神權與王權形成的分權狀態
相比較而已,中國的皇帝即為天子,既是世俗的最高統治者,也是上天的代表人,政權形成了王權和神權的統一,並且中國還不存在一種明確的,有巨大影響力的本土宗教,這樣一來,中國皇權的專製成分也大大高於西歐王權法國王朝一般劃分為墨洛溫、加洛林、卡佩、瓦盧瓦、波旁、波拿巴、復辟的波旁-奧爾良王朝這幾個階段,高票答案把法國世系貼的很詳細了。
印象流的說一下,
墨洛溫王朝自481年至751年,可以類比成中國的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戰國,法蘭克人從蠻族狀態接受了文明和基督教信仰,從部落制逐步形成了統一的法蘭克國家,初步形成了統一的語言-—法語,但國家內部的關係還比較鬆散簡單;
加洛林王朝自751年至981年,可以類比成中國的秦漢時期。加洛林家族作為墨洛溫王朝的宮相廢黜了君主奪取了權利,期間法蘭克王國國內封建采邑制度逐漸成為主流,和天主教會的結合程度日益加深,在最傑出的君主查理曼大帝時期達到頂峰,領土包含了現在的法國、低地、北義大利和德國西部,但由於繼承問題最終於843年分裂了三部分,西法蘭克王國即現代法國的前身;
卡佩王朝自987年至1328年。987年西法蘭克國王絕嗣,巴黎伯爵雨果-卡佩被推舉為王,王國的名字也從法蘭克變成了法蘭西。王朝初期王權不振,國內大貴族也比較多,但憑藉著巴黎的經濟優勢和政治軍事手段,卡佩王朝自11世紀時開始逐步提振王權,成功打壓城市及教會的經濟權利,並在一段時間內控制了羅馬教會。但由於1066年諾曼底公爵威廉征服英格蘭及後來的安茹伯爵安茹-金雀花家繼承英格蘭王位,使得大片法國領土脫離控制,埋下了後來英法百年戰爭的種子。
瓦盧瓦王朝自1328年自1589年。1328年卡佩王朝主支絕嗣,旁系的瓦盧瓦系繼承王位。1337爆發了英法關於法國王位繼承權的百年戰爭,一直斷斷續續打到1453年。按照傳統教科書的說法就是法蘭西的民族意識逐漸開始覺醒,王室的權利隨著戰爭的進行也逐漸開始擴張,為日後的法國參與歐陸爭霸打下了基礎。瓦盧瓦王朝在路易十一(1423-1483)在位期間掃平了國內的大封建諸侯,基本統一了法國全境,並在後來積極的參與了歐陸爭霸。王朝末期因為宗教改革運動而陷入動蕩。
波旁王朝自1589年自1792年。589年瓦盧瓦系絕嗣,卡佩的另一支男性支系亨利-波旁繼承王位。法蘭西王國在波旁王朝時期進入了全盛期,在路易十四統治期間(在位年限大致和康熙相同),法國的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在歐洲擊敗了其他陸上強權成為了歐陸霸主,為自己的孫子奪取了西班牙王位,在美洲拓展了大片殖民地,使法國成為了一個全球性帝國。但和所有強勢君主一樣,在他統治晚期不可避免的陷入了財政枯竭和階層矛盾尖銳的情況。終於在1789年爆發了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法國封建王朝。
卡佩、瓦盧瓦、卡佩雖然分為三個王朝,但是按照中國標準來說的話,其實也就是西漢和東漢、漢武帝和漢光武帝的關係,三個王朝不過是同一家族的男性不同分支而已,一筆寫不出倆劉字。中國王朝的改朝換代是一家一姓的更易,而卡佩-波旁王朝的更迭更像是家族內部的變更。但是中國人除非是特殊情況不會輕易改姓,歐洲貴族出於各種原因會改變自己的姓氏,從而繁衍出各種分支,有點類似於中國「分家」的概念,很多王朝的看起來發生了變更但實際上不過是王位在一個大家族內部的流轉。
西歐是層層分封的封建制,通過教會和血緣關係來確立天然的政權合法性;中國王朝是大一統的君主集權,認為武力統一全國最具合法性,「苟不能使九州合為一統,皆有天子之名,而無其實者也」。所以英格蘭可以毫無難度的承認一個法國人作為自己的君主並捲入漫長的戰爭,因為根據血緣關係王位就該是他的;而明朝人認為自己驅除元庭恢復中華,「得國之正,非漢、唐、宋所及」。加洛林王朝這種作為權臣篡奪王位的路子實在是異數。
1792到1804年這段時期是法蘭西第一共和國時期,政府變動頻繁,拿破崙在1799年發動霧月事變,建立了獨裁統治。
1804年到1814年,拿皇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法國的君主從封建貴族的君主變成了資產階級的皇帝。
1814年,因為拿破崙遠征俄國失敗,歐洲各君主國再次組成反法同盟,最終拿破崙戰爭失敗,波旁王朝復辟。
復辟後的波旁王朝意圖恢復大革命之前的舊制度,激起了資產階級的不滿,在1830年爆發了七月革命,推翻了波旁王朝。法國眾議院選舉了波旁王朝的支系、奧爾良公爵路易菲利普承王位,這時的法國國王已經是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制下的君主了。
1848年,路易·菲利浦由於經濟危機被趕下了台,法國成立了法蘭西第二共和國,拿破崙的侄子路易·波拿巴先是成為了共和國總統又在1852年加冕成了皇帝,成了了法蘭西第二帝國。1870年普法戰爭失敗,路易·波拿巴退位之後,法國也就遠離了君主制,成為了一個共和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