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歷史研究者怎麼看待朝代吹和黑?

現在很多人吹宋吹明,也有很多人黑宋黑明,其實感覺完全沒必要啊,但想知道真正的歷史研究者是怎麼看待這類事的?


朝代吹們,把自己假設成了在朝為政的士大夫、地方守土安民的鄉紳,於是宋明相對寬鬆的政治環境給他們提供了某種歷史想像。

朝代黑們,他們的理想是漢唐舊疆和雖遠必誅,從朝鮮到中亞從安南到北海都應臣服於中華的威權。但是,宋朝陝西為國界,明朝京師為邊城,讓這些人憤怒不已。

不過他們都有共同點,就是把自己當成了肉食者,至於尋常百姓的苦難他們是不屑一顧的。

他們想成為宋明的皇帝以便手握權柄再創中華,他們想成為王安石和張居正試圖改寫歷史進程。

而這一切都只是因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命運的不甘。

PS:對於多數皇帝、宰相、官僚、士大夫、鄉紳、將軍、、、、而言,他們對於百姓的態度只是「作安安餓殍」而已。


明朝和清朝各方面比較,哪個更好些? - 知乎
為什麼中國能比西方早一千多年廢除奴隸制? - 知乎
為何羅馬帝國後期治權被迫一分為二? - 知乎


既然題主點名批評了宋代歷史愛好者中的一些不良風氣,作為一個尚未入門的宋代歷史票友我摘錄一下我國幾位宋史方向的史學家的有關宋代評價問題的文章

這是王曾瑜先生的

二七、是否宋代有令您感到著迷的地方,您所真正著迷的地方是哪些呢?那些方面可以簡明扼要的介紹一下么?(guoguo9327)

答:沒有。古儒家曾將夏商周三代視為黃金時代,因現代史學和考古學的發展,此種說法早就被打破了,三代其實是中華文明發展較為低級的階段。自秦漢以降,史料漸多,然而二千餘年間,可以讚頌的,也只是唐太宗貞觀之治的二十餘年,這是標準的「主聖臣直」(《舊唐書》卷77《柳范傳》)的人治,時間上只佔百分之一。當然,也不須將貞觀之治說得十全十美。

三0、王先生您好!請教一個問題,都說宋代是中國古代的黃金時代,經濟繁榮,人民富裕。但我對所謂「人民富裕」一直有懷疑,特別是在南宋,因為留下史料的作者都不是草根階層,他們的描述是不是「飽漢不知餓漢飢」,只強調了事情的一個側面,粉飾太平啊?富裕的是不是還是只限於官宦階層及其黨羽嘍羅啊? (pusaman8341)

答:根本不是什麼黃金時代。在當時的生產水平下,即使沒有大的戰禍和災荒,被壓迫和被剝削階級的基本情況大體就是啼飢號寒,而統治和剝削階級的基本情況正是驕奢淫逸,與前後的皇朝相同。

王曾瑜先生網路學術問答錄_北宋吧_百度貼吧

這是張邦煒先生的

以前人們常說:宋朝的歷史太窩囊。然而,筆者卻有兩句打油詩:「人云宋史本痛史,我謂宋史亦壯篇。」其實,兩宋歷史有其很不窩囊、很值得中國人引以為榮、引以自豪的一面。對於宋代的歷史地位,就連某些日本學者也有較為客觀的看法......

一種是舊式的傳統偏見,即積貧積弱說 ......

另一種是新式的傳統偏見,即上行下行階段說 ......

一種傾向掩蓋著另一種傾向。當前,學術界每逢探討歷史課題,必首先論述其地位,其中不乏過甚之詞。就宋代歷史而言,從前的主要傾向是貶低宋代。目前這種現象仍然存在,同時似乎又出現了高估宋代的傾向。如果我們今天仍沿用宮崎市定當年的說法,將宋代視為「東方的文藝復興時代」,並認為東方的文藝復興引發了西方的文藝復興,早於西方的文藝復興幾百年,就不免有哄抬兩宋歷史地位之嫌。如今在有關書籍中,不時發現將宋代艷稱為傳統社會的「理想狀態」、「最佳境界」等提法。在我看來,這些只怕也屬過甚其詞。
瞻前顧後看宋代_北宋吧_百度貼吧

這是鄧小南先生的

不少學生從中國通史的教科書中、從前輩學者的研究論文中,意識到宋代的「積貧積弱」,特別是鼎峙與戰爭中國勢的不振;而與此同時,卻又在西方流行的史學著述中,注意到費正清(John King Fair- bank)、謝和耐(Jacques Gernet)、伊懋可(Mark Elvin)等漢學家對於宋代歷史的極高評價,甚至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時期」(China:A New History)。學生們往往要問:為什麼會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我個人覺得,這裡需要注意兩個層次的問題:其一,國內學術界對於宋代的認識,基本上是近代以來形成的,包含著當代人反觀歷史的體悟。近代以來的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侮,積鬱著強烈的民族情感,充溢著建設強國的期冀。在這種狀況與心境之下,對於「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憧憬,往往與對於漢唐盛世的懷戀聯繫在一起。而西方學者則沒有這種內心感受,他們從一種外在的角度觀察中國的歷史。其二,政治史是國內學術界的傳統優勢所在,政權問的角力是我們所關注的核心問題。西方學者則出自於和我們不同的學術背景,而更加註重社會史、文化史方面的因素。

如果我們能以開放的、理性的態度去看待宋代歷史,則不難發現這一時期在中國歷史演進序列中特有的重要意義。

【鄧小南】宋代歷史地位的再認識_北宋吧_百度貼吧

上個總鏈接

【2013-2014】宋吧乾貨年鑒_宋朝吧_百度貼吧 照例感謝 @忠武腹心薛直老 @宋小貓


真正的歷史研究者不會讓感情傾向凌駕於理性判斷之上,這是一種所謂的「吹」或者「黑」永遠無法理解的思維方式。

人們或多或少都會對不同的對象有著不同的情感認知,這無可厚非,但如果因為喜愛或者憎惡就用歪曲事實的方法來拔高或者貶低一個事物的價值,那說出來的話永遠都是個笑話。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地域研究」遭人嫌棄。

進一步講,如果一個人有著成熟的世界觀和歷史觀,他就不會下很膚淺的價值判斷,他就不會覺得神話或者醜化一個對象會給他帶來什麼特別的快感。

退一步講,如果一個人為了證明他所喜歡的東西具有某種想像當中的優越性,不惜使用糟糕的語言來攻擊他人,那這就是人品問題。

總之,真正的歷史研究者以客觀真相為目標,與這些人毫無關係。


不算是真正的歷史研究者。歷史本科生一枚。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件事,歷史會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
在歷史中,求真還是致用,一直都是個大問題。
求真是歷史研究者的最高目標,但歷史於人類社會的作用,卻往往是致用的,人們並不那麼在乎哪些是對的,哪些是可能對的,哪些是情有可原的,哪些是有歷史局限性的,哪些是換位思考身臨其境你也無能為力的。
我們需要愛國,我們需要愛民,我們需要統一,我們需要正義。
而這些立場先行,完全可以不顧求真的意義。
這裡的歷史,只是被拿來用罷了,如何打扮成自己需要的樣子,就是非歷史研究者要追求的。
而那些朝代吹和朝代黑,不過就是憑個人喜好,把歷史拿來用罷了。

歷史就是歷史,歷史研究者也無法拋棄個人喜好和立場,但合格的研究者會儘可能排除這種主觀的影響而去解決問題,雖然不可避免地受到干擾,甚至是他們不能察覺的深植於他們價值觀世界觀之中的影響,但他們知道事實就是事實,不能任由主觀去影響對事實的分析。

歷史研究者追求真實性與客觀性而不可得,這本就已經很慘了,誰還會去做一個朝代黑或者朝代吹,讓自己變得更不客觀?

解決問題,分析問題,這才是歷史研究者應該做的。

談一談我的歷史觀吧。
人是被環境造就的,惡有惡的原因,善有善的原因,蠢有蠢的原因,聰明也有聰明的原因,每個人都在物質世界的限制下,被塑造成了歷史中的樣子。
如何的天性,如何的教育,如何的家境,最終造就如何的人,造就如何的歷史。

把主觀能動性,自由意志(類似靈魂的善惡之類的東西排除出去),他們壞是因為他們被塑造成了壞的樣子,一個人有良好的教育,良好的家庭環境,良好的社交環境,良好的生理狀態,不可能成為反社會的犯罪者。
以歷史的角度,惡是被造成的,而不是當事人主動選擇的。我希望人們看到明亡的時候看到的不只是農民起義,朝政腐敗,還要看到制度的問題,社會心理的問題,經濟結構的問題,最好能看到數光年外的超新星爆發的問題,這時候,歷史就相對客觀了很多。


謝 @張零瘋 邀。
我覺得吧 吹黑都沒必要。
以我自己專業揣摩,越學面越窄,問題越具體。某一個問題上自然會有高下,但是僅僅是一個問題而已。


我自己就是個渣渣學生,就說說我們的老師吧。教我們的這些老師里基本上都是有個研究方向的,有搞日本史的有搞美國史的,有搞秦漢的也有搞明清的。一般來說老師們在講課或者交談時講到到與自己方向契合的地方的時候一般狀態會更神采飛揚,也會更加健談一些,但是這無關黑粉,單純只是因為他們更熟悉這一片而已。
我感覺有的時候因為他們太熟悉自己這一片了,黑起來反而更容易一些。我們搞秦漢的那位老師在教我們的時候研究的是兩漢的奴婢問題,搞清代的那位老師好像是在弄清代的流人問題。如果真的是粉自己研究的時代的話,應該不會涉及這些算是社會偏陰暗一面的東西吧。
還有就是我們這些老師那一代的人畢竟不像我們這一代人這樣,光憑個人好惡就選擇自己大學的方向。畢竟人吶就不知道,自己就不能預料(誤)。像我們搞清代那位老師,她當初就是年輕的時候上了一個滿語班,然後就走向了清代史的大坑……


作為本科生強答一發……僅代表個人觀點。
其實對於朝代吹或者黑,我認為他們可能對於這個朝代並沒有愛或者恨到了極點。
假如你真的愛一個朝代,你就應該會正視它的缺點,包容他;假如你恨一個朝代,你就應該看到這個朝代的優點,讚賞他。偏激地黑或者吹並不是恨或者愛,只是人們在借這個朝代,宣洩自己的情緒和看法。
而歷史研究並不應該摻入偏激的情緒,歷史研究要求研究者有起碼的同理心,盡量地做到客觀。歷史研究追求地客觀敘事,如同斯塔夫里阿諾斯描述一般「在月球上敘述地球上的事」,雖然不可做到,但這是一種理想。
這個問題也可以回答為什麼有些人始終不能成為或稱為歷史研究者。


分兩種。

針對普通歷史愛好者,那一般就是「想得太多讀書太少」,不管他們就是了。

針對學者,再分兩種,一種就是水平不夠,本質上還是讀書太少,另一種就是因為屁股問題有特定的立場。


歷史就在那裡,有什麼好吹好黑的?吹得再好,不都亡了么?黑的再厲害,人家多數都還比本朝時間長~~~吹給誰看,黑給誰看,這才是問題關鍵~~


當然我懶得理。


不是歷史學者,純有點小愛好,說說自己的看法,行文雜亂,各位見諒。

如果是單拿宋朝說,那比一比宋朝之前中國是什麼局面,宋朝是什麼情況,宋朝之後又是什麼情況,從版圖,政治,經濟,人口,生活水平,政府財政收入和支出。把這些情況前後比較下,就可以有比較準確的結果了,再結合宋史,看看歷朝皇帝和宰相們的政治綱領和作為,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就能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

評價一個歷史時期,不能跟買肉一樣,切一塊拿起來看看肥不肥瘦不瘦,得整體地去看,比較地看,考慮歷史進程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來看。

評價明朝,我認為不能單從財稅上說,單從財稅上很容易得出明朝資本主義沒有發展這個觀點,實際上明朝商稅只收三十分之一(朱元璋定的,後來實際上收十分之一到三十分之一),還有大量逃稅的,主要稅收靠農稅。記不記的二戰時期美國人統計生還飛機的彈孔分布的故事了,統計上沒有座艙中彈的,但是仔細一想不對啊,這說明座艙中彈的一架都沒飛回來。

所以把明朝也跟前朝,後朝對比,你會發現,明朝不管是百姓還是地主資本階級都要比前後朝好過一點,明代資產階級是真正地坑了自己,也坑了整個國家。


甲:「西方當時就發明了XX,中國卻沒有,可見中國的落後是自古就註定的」

乙:「XX不實用,中國有更好的替代品,中國古代是世界第一發達國家」

我:「最新的研究成果出來了,當時中國也發明了XX。你們兩個過來,一人讓我打一記耳光。」


本科生一個,但是上課時候老師(做明清經濟史的)告訴我們要明確反對斷代本位主義(也就是跟題主所說的吹類似吧),正是因為斷代本位主義才導致現在的研究越發缺少宏觀的角度。

當然啦,本校有的老教授上課時候經常抹黑某些朝代…比如某老教授上課時怒吹隋唐,狂黑秦漢。


作為曾經屬於歷史系、畢業證要寫歷史學學士的考古系學生答一發專業研究者的看法:
民科和網上掐架的業餘愛好者直接可以無視。
回答完畢。


古代沒有電燈、自來水、手機、GPS、互聯網、空調、北冰洋汽水、集中供暖、汽車、飛機、24小時熱水的家,想想還是算了吧,天下烏鴉一般黑


謝謝邀請。簡單回答一下,真正的歷史研究者大多對於歷史朝代問題保有求真求實、客觀公正,就事論事。但是也有研究深入到一定程度出現「同情的理解」,也較推崇自己所研究的朝代,但是不會去貶低其他朝代,他們只是比普通人所關注研究的更深入一些,不像宣傳一樣,只有對與錯,沒有充分的包容與理解。其實歷朝歷代都差不多的,興亡百姓苦,實在話。一家之言,敬請指正。


日本人從未因自己的老祖宗裝備駁劣見識短淺就加以嘲笑。反而是大肆吹捧,幾百人的合戰都能長篇累牘的講,十幾萬人的關原之戰,蹦出上百個「名將」。

茶道劍道和服插花……無一例外都是從中國傳入,但在日本得到了保留繼承和發展。

高票認為古代比不上現代好,所以朝代粉就自以為是趙家人了,未免有失偏頗。

沒有哪個朝代,人民的生活比得上新中國,但是研究古代就沒有意義了嗎?當然不是。從周至漢是一個發展,從漢到唐亦然。比方說,從世卿世祿到查舉徵辟到開科取士。普通人起碼獲得了一丁點的上升渠道,這不得不說是個進步。

看歷史要帶著一絲溫情與敬意。


對比一下其他專業,假設你在數學專業遇到有說我特別喜歡250和1024兩個數字,涉及其他數字的題我都不想做;物理專業遇到有人覺得電磁場才正統,電路分析不屬於電學;化學專業有人聲稱我做了個試驗,覺得酸好厲害啊居然還有人喜歡鹼,你什麼反應?只能心裡默默誇一句:媽的智障。


作為大一的歷史小學生,說說自己的想法
對於朝代的吹與黑,個人覺得這是個體的主觀臆斷造成的
喜歡研究某一段歷史,越來越深入,未免會有一葉障目之感。斷代史研究就是這樣,在越來越精深的同時,會忽略博通的重要性。
這就是孤立起來看問題了吧。
試想,假如世界上只有一個人,那麼他是強是弱自然隨你說,因為他是孤立的。
放入歷史的長河中,就是關公戰秦瓊。不是一個朝代的,怎麼比?這是一種縱向的比較,個人認為意義不太大。各領風騷數百年,誰都有高峰和低谷,誰也別笑誰。
但如果是橫向的比較的話,可能會比較好。因為時代相同了,比較對象之間是有交流的。個人認為最經典的莫過於三國時代了。特點是國家不太多,不像什麼七雄、十六國、十國,國家過多導致對比起來的繁雜。三國之間各有交流,孰強孰弱,自然方便比較。
有個小夥伴,是歷史愛好者。常說漢朝的鐵騎如何如何厲害,如何痛打匈奴。而匈奴人遷徙後又是如何橫掃歐洲的(世界史渣渣,求證)因此他得出結論,漢朝的鐵騎是古代世界最厲害的。(這是初中時候說的,就不要噴了,我已經噴過了的)
應該就可見一斑了吧。

第一次回答問題,邏輯不夠清晰。
請指正。
歡迎討論。


不懂。忘了在哪裡看過描寫陳寅恪先生的內容了,大意是先生不治清史而選擇中古史(魏晉南北朝隋唐史),是因為怕自己的感情因素加入裡面影響客觀性。他的家族在清代也算是世家了,按說很能接觸到一些資料的。所以,大概真正的歷史研究者是會盡量跳出來保持中立的,雖然事實上我們知道人都是有感情好惡的,關鍵看度怎麼把握吧。至於一般朝代粉,在他們眼裡估計一笑置之吧。


真正的研究者研究的是怎麼吹和怎麼黑。

作為我個人來說其實不太關注到底是要吹還是要黑。但是所謂「理解之同情」或者「同情之理解」多多少少總還是有些的。特別是以人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時候。雖然說都是死了很多年的人,但我的工作無非是要通過他們活著的時候留下來的蛛絲馬跡來跟他們打交道,難免把自己代入進去做點小判斷。

往大里說這就是所謂「意識」了。有些研究者做了一輩子做成了兩腳書櫥,史料在他眼裡只有字而沒有事,這就比較糟糕了。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推薦閱讀:

TAG:歷史 | 觀點 | 中國朝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