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城池不能繞過去走嗎?

在一些文學作品和影視作品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橋段 「要想去XXX,就必須經過XXX。。。」 我的意思是,從城池的兩邊繞過去不行嗎?一定非要從城池中間穿過去嗎?


先說前提,只說城池不說城堡,而且只說中國不說歐洲。

為什麼要攻打城池,就是為了利用城池來降低古代軍隊在集結和支援過程中的風險。

來自《權力的遊戲》S03E04劇照

來自《權力的遊戲》S03E04劇照
古代打仗,主力軍隊不會傾巢而出,特別是步兵,不是像上面那種在廣場上集結幾萬人之後,排著方隊,浩浩蕩蕩一起出發。而是分階段的一波、一波的出發。各地的後續援軍也是從四面八方奔襲到集結地,合流後,再一波一波的出發。只有騎兵可以迅速集結,成建制的快速奔襲,但是騎兵培養和運維的成本太高了,國家養不起那麼多的騎兵。

步兵行進可能更像下圖(《亞瑟王》King Arthur劇照),只是輜重應該在中後,而且也太少了。


所以就會出現一個奇怪的現象,雙方明明已經遭遇,但大家都不會上來就打,要麼撤退,要麼做好防禦,停下來安營紮寨。幹什麼?就是等後面的主力陸續到達後,有了勝算再打。雙方的軍隊這時候都像一條長蛇,頭遇到了,身子還分成好幾段在後面,主力更不知道哪天才會來,可能還在集結呢!類似下圖(《天國王朝》Kingdom of Heaven),集結這麼多人需要多久啊?不帶這樣行軍的!

不過視覺上的確很震撼!

不過視覺上的確很震撼!

有人說了,這不是遺失戰機,趁他們沒有做好準備之前就擊潰他們不更好嗎?如果你是騎兵,對方是步兵,可以這樣。如果大家都是步兵,還是老老實實築好工事吧。如果倉促開打,會打的很難看。例如你把眼前的敵人幹掉,他們潰退了;還沒等你休息過來,對方的援軍又來了,你也被擊退了;他們還沒休息的時候,你的援軍也來了,他們又潰退了……,如此反覆,這就成毫無戰術意義的消耗戰。

面對這樣的長龍,面對軍力集結的時間差,面對前方遭遇戰已經開始了,而後援還在路上,這時候城池的重要性就顯而易見了。表面看一個城池不過彈丸之地,實際上城池(城市)是控制周邊廣大區域的關鍵。城市不僅可以屯駐大量軍隊,而且城市是商人、財富、情報和資源最集中的地方,想要什麼都可以通過城市的各種渠道獲得,也就是說城市可以整合、集結周邊大範圍的資源,為後方穩定提供有力保障。繞城而過,就像在自己身後給敵人留下一把尖刀,任人宰割。

我們以明朝燕王朱棣從攻打南京要先取濟南為例,來解釋古代戰爭中的幾個瓶頸:

  1. 通信情報:
    四通八達的驛站系統是中國古代唯一的長距離通信方式,濟南城不拿下,山東境內的驛站都在敵人手裡,怎麼保證信息的通暢,沒有信息通暢,怎麼保證後續援軍的調度和集結?山東及周邊的敵人情報怎麼收集?

    更多驛站請參見

    更多驛站請參見明代驛站考附圖
  2. 糧食徵集:
    糧食徵集和補給能力是決定動員規模的關鍵,否則你就是集結了部隊,也沒能力走到目的地,半路就餓的跑光了。上哪裡去找大量的糧源?當然是城市!在山東,只有濟南府具有徵集全省各地糧食的能力,不是指武力強征,強征只能導致民反。而是通過官僚系統、商人和糧食中介渠道在山東全省進行大宗採購,當然也可以通過商人從周邊省份河南、江蘇採購。不拿下濟南,這些資源就都是敵人的。
  3. 補給運輸:
    因為沒有好的運輸工具和存儲方式,維持和保護一條補給線的成本十分高昂。與其維護一條線,不如維護多個點。就像驛站的方式,提前在沿途準備好補給,可以保證數量而且更穩定。所以攻打沿途城池就很重要了,前軍拿下城池,後面的援軍到達後就可以得到給養補充。另外,京杭大運河是唯一可以進行大規模運輸的渠道。佔領濟南可以確保運河山東段內的安全,將來在前邊打仗,後面就不會被敵人卡住脖子。

    看上面的地圖,假設你從北京調集兵力去南京,你能忽視濟南的存在嗎?上圖來自《華夏地理》雜誌,《

    看上面的地圖,假設你從北京調集兵力去南京,你能忽視濟南的存在嗎?上圖來自《華夏地理》雜誌,《偶然抑或必然――運河中的地理因素》作者:李孝聰

    上圖來自《山東省歷史地圖集》

    上圖來自《山東省歷史地圖集》
  4. 軍力補充:
    山東是人口大省,佔領濟南,可以招募全省男丁快速補充軍力。當然山東的稅收也是軍餉的重要補充。還有各種軍用物資,例如武器、火藥,都可以通過城市商人在全省的渠道獲得。這比從北京肩扛手提好多了,甚至可以做到,說好集結地址,直接快遞送貨上門,更能保證源源不斷的補充。你繞城而過,這些就都在敵人手裡,生命線隨時可能被切斷,更有腹背受敵的風險?
  5. 前線士氣:
    如果以上因素,有一個不能保證,前線軍隊的士氣就會動搖。信息沒有、糧食吃光、援軍被阻、武器不足、退路已斷、腹背受敵,無論哪一個發生,在戰爭期間都會導致致命的結局。一旦敵軍來襲,本來拼一下就能打贏,如果士兵無心戀戰,關鍵時刻就可能導致全線潰退。

沿途劫掠為什麼不可行?
小規模的軍隊沿途劫掠是可以的,但是大規模軍隊是不可能的。因為軍隊前鋒已經劫掠光了,後面看到的都是一片焦土。老百姓也不是傻瓜,聽說軍隊來了,早就藏起糧食,拿著細軟躲進深山,你去哪裡劫掠?還有憤怒的百姓會組成鄉勇進行不斷襲擾,趁著人困馬乏的夜裡,縱火、炸營……那不等同於給敵人送志願者,自己陷入人民戰爭的海洋嗎?

什麼情況下可以繞過城池?
在不需要補給線,快速奔襲,快攻快出的情況下,可以繞過。
這在古代戰爭中,只有騎兵可以做到。燕王就是防禦蒙古的,所以朱棣的騎兵數量和質量是具有絕對優勢的。
建文二年朱棣強攻濟南不破,被迫撤退。
建文四年朱棣吸取教訓,直接繞過濟南,快速行軍直取南京,才幹掉建文。
還有
周邊外圍的游牧民族對中原三千年來不斷的襲擾,都是繞過城池的,匈奴、柔然、鮮卑、拓跋、突厥、契丹、女真、吐蕃……快速繞過,直取京城的精彩戰役都是如此。
偶爾我們屌絲逆襲,例如霍去病和衛青深入漠北對匈奴的出擊,也是如此。

更新:
為何消耗戰沒有意義呢?畢竟消耗戰對人多或者是資源多的一方有利呀?

為了消耗而消耗沒有任何價值,達到戰術目的才是最重要的。換位思考,你帶著一千疲憊不堪的士兵行軍,到達一個從來沒來過的陌生地方,可能是敵人的地盤,突然聽說前方有敵軍,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衝上去,把自己和弟兄的命都拼上,玉石俱焚?不,你的第一反應是擔心對方人太多,想知道對方多少人吧!排出輕騎兵偵查,同時通知後隊變前隊,隨時準備撤退,如果情報回來說對方人很多,不要猶豫,趕快有組織的撤退,和後面的援軍合流後再進攻。如果對方人少,也可能是陷阱,不能沖,找個有利地形,構築防禦工事,安營紮寨。因為信息不對稱造成雙方都很恐懼,都不知道對方有什麼陰謀,這時候經驗豐富的主將都會選擇最安全的方式,就是停下、防禦、觀察或撤退。
下圖是《維京傳奇》Vikings S01E07 里維京人修的工事!

修的這麼簡陋,卻能讓擁有騎兵優勢的Aethelwulf沒有必勝的把握,錯失了進攻良機。太節約成本了,不過導演的意圖我們知道了。

修的這麼簡陋,卻能讓擁有騎兵優勢的Aethelwulf沒有必勝的把握,錯失了進攻良機。太節約成本了,不過導演的意圖我們知道了。


結論

  • 在古代戰爭中,因為長蛇形的行進隊形,城市是軍隊獲得沿途補給的戰略節點。
  • 軍隊通過後,為了後勤補給線和後方防禦的安全,也最好不要繞過城市。

關於古代後勤的更多內容,推薦我的另一個回答
《為什麼先秦時代都是幾十萬上百萬的大軍會戰,到了明清卻縮水成幾萬十幾萬?》


繞過去走,可以。

不是不可以,誰說不可以我跟誰急。

給你張地圖感受一下:


這張地圖,看看沿海的狹長走廊,從山海關開始,山海關——寧遠——錦州,三座城市形成了明末著名的關錦防線。如果後金(滿清)想打北京,不想去蒙古扒長城的話,就只能走這條路。

那麼我可不可以繞過前兩座城池,直接打山海關呢?

可以。

見到錦州城,不打,繞過去,寧遠同理,帶著大部隊,直接開到山海關下。

一般來說,不管你開打沒開打,當你的部隊開到山海關下的時候,錦州和寧遠的守將,只要智商正常,那麼他們很大的幾率會——

爆你菊花。

爆你菊花的手段有很多種,可能是直接殺出城來前後夾擊你,可能是派小部隊騷擾你,最可能也是最穩妥的——切斷你的補給線,餓死你。

這個時候你面臨的處境是,向前進攻,堅城強關不知道什麼時候打的下。原路返回?就算前兩個城池不阻擊你頂多是無功而返。原地待命??沒有糧食。

所以智商正常的指揮官都不會這麼干。這個故事也側面表明了北宋的軍事水平是多麼的完蛋,遼國孤軍深入,後方十幾萬北宋大軍,宋朝和人家簽了澶淵之盟。金國兩次深入宋境,一支徹徹底底的孤軍,居然把北宋給團滅了,連金國人自己都沒想到這麼輕鬆就滅掉了一個王朝,以至於都沒做好接收的準備。立了個傀儡政權就匆匆北返。

還有一種情況,是這樣的:


襄陽,所謂兵家必爭之地。那是東下江淮西進巴蜀,南極湖湘北控關洛,端的是南船北馬,七省通衢。

想繞過去?可以,爬山就行。

只要你想走平坦的大道,就必須走這裡,無論是南來北往東進西出的軍隊,都要先攻陷這裡才能接著走,當年關二爺北伐,在襄陽城下是死攻活攻。就是打不下,結果沒等打下來就被孫權爆了菊花。

孫權為什麼要爆關二爺的菊花?

其實關二爺打襄陽,想要的是北伐,他想北上打曹操,但是關二爺現在想的是北伐,不代表將來也一定想著北伐。南宋的人對襄陽的重要性有著精準的分析:「失淮泗則天下弱,失襄樊則天下危」「無襄則無淮,無淮則江南唾手可得也」。所以關二爺雖然打襄陽是沖著曹操去的,可是保不准他哪天一個不高興(本來他就看孫權不爽),順江而下一口氣把東吳滅了,這是完全有可能的事情。所以孫權寧可背盟也要偷襲關羽。

古代的軍事家們深刻的明白這一點,所以聰明人選根據地都選那種背一點兒的,偏一點兒的。比如長安:

看看關中平原的地形圖,綠色的是平原,黃色的是高原和山地。想進攻長安,陸路只能從東邊來,而東邊的山陝交界是漫長的黃河,中間只有一個風陵渡,陸地上呢?只能走潼關這一條道,從圖中可以看出潼關這個關中門戶的地理位置是多麼的逆天,北邊是河,南邊是山,潼關一堵天王老子也進不來。事實證明,只要守將不作死,不主動出擊(如哥舒翰,孫傳庭),潼關還是很好守的。關中向來號稱「百二之地」,意思是說兩個人在這裡守,能擋住一百個人的進攻。實在是發家致富的好根據地。


相比之下,東面的洛陽地形就要比長安危險很多了,開封更危險,雖然可以去四面八方打敵人,可是敵人也可以從四面八方來打你。所以可以看出,以許昌為根據地統一北方的曹操,能力是多麼的逆天。

扯遠了,今天就說到這兒吧。


你感受下什麼是戰略位置。

你感受下什麼是戰略位置。


參考dota或LOL里的防禦塔,外塔還在的情況下打野怪很可能被抓、跑的路線少,更別說推上高地了


1. 有些城池是不可以繞過的,例如山海關~ 可以去實地參觀一下。所以能理解當初清軍是如何被三桂同學擋在山海關外的。

2. 有些城池可以繞過,但城中有兵,也許正面打不過,但是一方面是騷擾補給線,也就是糧道,這非常重要。戰爭中並不是隨時都能就地取得糧草的,往往要不斷轉運糧草過來。

3. 如果你進軍路上失利,會發現這時後路被斷了,人家這次可不會讓你繞著城瀟瀟洒灑的走了。行軍打仗,進退都要考慮,不僅要考慮如何成功,還要考慮失敗時的後路如何。畢竟失敗可以多次,真正的成功一次就夠了。

4. 出奇兵與戰略迂迴都是常見的用兵之道,人家以為你必須攻下某城才敢前進,你偏偏直搗黃龍,雖然冒險,但有可能出其不意。

《資治通鑒》里的信息量很大,但是讓人印象很深的就是在戰爭中,不斷出現這個詞「繞城自守」,通常這就意味著很難攻下來,即使守城方人數上不佔優勢。守城最出名的之一是唐代安史之亂時的張巡,以數千人守城抵禦幾十倍與己的敵軍。

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盡之卒,戰百萬日滋之師,蔽遮江淮,沮遏其勢。天下之不亡,其誰之功也?

討論到這個問題,不得不紀念一下張巡。

打仗這方面,咱們的祖輩人都太有經驗和智慧了,史書中各種各樣的戰例都找的到。所以,兵者,詭道也。


越塔有風險,強殺須謹慎。


古代城池一般都是佔據大路,dota啊擼啊擼啊等等,塔都在大路,你走野區把,一兩個還好,五個人那就拉成一長條,很容易被對方陰死···

而現實中,你走小路,後勤怎麼辦?城池裡的敵軍出來攻擊你後路怎麼辦?

也就宋、明末這種儒家腐儒大興,城市裡邊守城連城門都得堵死堅決不出門、或者看著敵軍圍著皇帝就是不出兵···

才有攻擊一方繞路完全不擔心後路被破的情況發生

這時候城池已經可以算是中立單位,已經沒啥用了····


這個問題有幾個問題需要依次釐清
第一,古代是什麼時候,以中國為例,即使是冷兵器時代,從春秋到明清,其實社會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所以戰爭方法也一樣,春秋的時候時興車陣,到了戰國就屬於完全扯淡的打法了。
第二,為什麼打城市,其實這個需要首先解答上面的問題,那就是你是指什麼時候的城市,什麼類型的「城市」。以兩宋為例,南宋末年對蒙戰爭其實主要是以寨壘戰的形式展開的,而以防禦技術而言,當時的一個寨(比如花榮的清風寨,當然了,水滸傳里的描述已經接近明代的壘寨,和宋代的寨有一些差別)的防禦能力比三國時候的中等城池還高。
第三,釐清以上兩個問題,就可以問為什麼要打城池了。如果以先秦兩漢魏晉而言,我想問,不打城池打啥?當時其實「村」這個東西還相當不普遍,絕大多數人口,包括農業人口都是住在城內或城的附近的,你去打一個地區難道是要佔領一大坨荒郊野嶺么。至少晚至明代,其實中國絕大多數城池裡都不是現在想像的那樣全都是民居,其中往往有大片的農地,而且主要的穩產田往往就在城裡和城市周邊,不會很遠的,因為城市一般都健在灌溉之類的條件最好的地方。
唐宋以後,「村」這種聚落形式越來越多,但是上面的帖子已經解釋過來,要維持一個大單位還是要佔城,想通過在城外搶糧去養活一支軍隊是做不到的,要搶也要入城搶,要不然即使農民伯伯不反抗,搶糧的工作也會累死一支軍隊,而中國城市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倉儲,因此占城就能收穫大量的現糧,事半功倍。(別的不說,明末的衛所軍人鬧罷工的方式就是一沒飯吃就去圍當地的府城)
但是這個情況在清代變化就很大了,當時的城市已經很像後來的樣子,基本上是一個消費中心,農業人口絕大多數在村裡生活,所以看清代史料,其實圍城戰主要是為了打通一些主要交通線,主要的作戰形式是野戰。


搞過活動組織的就知道,帶上100人隨便哪裡晃一天,組織和後勤就是個煩死人的事,這還是在有汽車有手機有超市的時代。古代?帶上幾萬十幾萬人,車馬裝備糧草,深入敵境,出沒於荒郊野嶺,背後還有個駐著敵軍的城?想想都夠了。


其實這裡大部分的答案都是沒有基本概念的(也就是說其實是錯的答案,沒有意義的答案),但是攤開說又太多內容。

主要的原因:城池是徵集糧草,民夫,物資的集散地,同時也是聚集士兵的堡壘。 之所以說其他答案大部分是想當然,是因為他們沒有提到最核心的原因,輔兵。他們根本不懂輔兵的概念。

輔兵和城池有關?是的,至關重要。
古代戰爭中,輔兵和戰兵的比例,至少要在1比1,甚至10比1(高消耗的例子)。像上面提到的國外電影電視劇(比國內更考究點而已),其實都拍得很幼稚,很初級。是為了視覺效果拍的。 真正戰爭中,在長途行軍中,士兵根本不會披甲,包括大量的武器,其實都是由輔兵和民夫來背走的,甚至是用船運,用馬車等運。 穿上沉重的盔甲,你走不遠。更不要說跑了。

而包括糧食,消耗的各種物資,一隻小小的軍隊都是不小的天文數字的開支(加上輔兵和民夫)。 所以,古代行軍,往往需要沿著河流走,一是依靠船運輸部分兵力,二是補給。當然,也有反例,那就是精兵騎兵,快速推進。(常見少數民族入寇)但是前提條件是有大量馬匹,並且一直大量死亡消耗。二是對居民大量屠殺和毀滅性的驅趕拉夫(比如滿清入侵明國),減輕後勤壓力。(本國軍隊這樣干難度太大,一般都是入侵者才行)

所以,當一個重要的城池沒有被打破,你去進攻下一個城池的話,那麼你的運輸隊伍是非常脆弱的。除非防守方的軍隊已經絕對弱勢,絕對不會出擊(或者被包圍,被欺騙等導致的不出擊)。所以,就算你有蛙跳戰術,也不可能跳太遠的。

而且就算只跳一個城池,也會貴得要死。因為你的運輸線長了至少一倍(運輸成本至少馬上貴3倍),而且隨時會斷。

一般一個城池你不可能幾天就打下來,而打不下來,就是幾個月,甚至幾年,每天的消耗物資都是天文數字,全靠輔兵和民夫,而輔兵和民夫也會不斷累死,餓死,消耗掉。無法為戰兵提供足夠支持。戰兵戰鬥力也會很快下降。

可以說,如果你蛙跳,只要前面的城池堅持一下,被繞過的城池(或者其他周邊敵軍)騷擾一下,你的後勤就斷掉了。士兵馬上崩潰。你不退兵就是全部潰敗。


這個問題不能簡單的回答可以/不可以。
首先,城池其實粗略的要分成兩種,一種是「城」,一種是「塞」。
顧名思義的,什麼是塞?就是這裡有一條路,堵上它就是「塞」。
一定規模以上的部隊是不可能繞過「塞」的,因為「塞」必定控制了某種關鍵的要素。
比如說,大規模騎兵是無法翻山越嶺的,那麼就必須通過相對平坦的山口。
又比如說,沙漠中沒有水源,所以只要在沙漠邊緣的水源地上修城塞,大軍就絕無法通行。
接下來,我們來討論城的問題。
單從軍事角度來講,一般修建在平原上,河道邊的城是可以被繞過的。但是繞過城會帶來很多問題。
首先就是補給問題。
凡興兵征討,深入敵地,芻糧乏闕,必須分兵抄掠,據其倉廩,奪其蓄積,以繼軍餉,則勝。法曰:「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百戰奇法》
古代運輸落後,所以為了運送一個人的口糧到前線,消耗掉10倍的口糧不足為奇,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孫子提出的就是因糧於敵——從敵人那裡獲取補給。
繞過敵人的城池會有什麼問題呢?
首先,自己的糧食補給線難以維護。
其次,如果不是故意選在糧食收穫的季節出兵(比如諸葛亮出祁山),唯一可以獲得大批糧食的地方,就是城中的官倉。
請注意:
①運送補給的民夫幾乎是沒有戰鬥力的。
②趁收穫季節出兵,意味著自己家的田就要靠老弱婦孺來收割了,如果你把壯女也組織起來運輸了的話……
③搶農民口糧這種事,後患是很大的。
④打土豪這種事,在古代基本就是要和所有的世家鬧翻了,請確信你不會後院起火。
……
從結論上來看,繞過城池這種事,軍事上基本上是不可以的。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看明朝的那對叔侄。
那對叔侄之間,事實上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
軍事問題一旦碰上政治問題就扯淡了。比如武王伐紂,從紙面上算,紂徵發奴隸之後絕對是有一戰之力的。再比如說拿破崙復辟,只帶幾個人上岸就能再度推翻波旁王朝,從軍事上真的可能嗎?

以上。


繞的話不一定有路。。。路沒有開出來很不好走的。。。看龍門鏢局裡面,搞不好會有野人跳出來的。。。


-
兩種概念要分開來談,西方歐陸(包含日本),還有東方(包括中國)。

一、
在真正所謂的「封建制」政體中,城堡主要為保護「封建領主」一家而存在,
所以,打仗的主要目的,就是打進城堡 ,把「封建領主」幹掉。

野戰是重要,但,「消滅敵人有生力量」這種觀念,其實是現代熱兵器時代的概念。

換言之,古代打仗,城堡才是目標。


在東方式(包括中國、回教地區一類)的,大型「城牆都市」。

你打仗要講最終目的,比如,你是劫掠來的,只是要奪取當地資源,當然可以棄城而過。
但,若是你是抱著侵吞的目的,則每一個城市都不能放過,要明白這個道理,可查「勿忘在莒」四字。

按史記記載,燕國大將樂毅,領五國聯軍攻齊,連下七十餘城,最後就剩下莒和即墨兩城未破。
齊國無人,一個地方小官員田單守即墨,喊出「勿忘在莒」口號(因為齊襄王守在莒城),
最終就是他用種種辦法,臨危不懼,臨死不退,硬以火牛陣大破聯軍,最終復國。

換言之,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時,就已經學會了「不可放過一城」的明白教訓。

你就是打下了主城,幹掉了國王皇帝,到最後,也得回頭收拾那些拒不投降的孤城。

三、
說實話,建城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古代的城牆都市沒有想像中那樣多,
以台灣為例,從明朝鄭成功治台開始,一直到清朝覆滅,真正像樣的城牆,也只有台北一城。

台北城還是當地富商(林本源),在劉銘傳的勸說下,出大資,再加朝廷的銀子,勉強蓋出來的。
其它城市的城牆,都只是徒具其形,作用不大,比如新竹的「竹塹城」。據說小孩都能徒手爬上。
(其實一般的村寨,也能造城,那城的作用真是不大。)

為什麽現在中國人流行說「唐詩、宋瓷、豬打圈」,就是說的,明朝朱家,愛造城牆。
中國許多都市超大型防護城牆,在明朝之前並未有之,很多的戰略要地,都是明朝才蓋起城來的。

換言之,有城牆的都市,必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要地,只因造城非常艱難,花的錢不是一般。
那種城,絕不是能叫你侵略的部隊,能輕易繞過。

PS:

我同意 @孟德爾 的意見,所謂的數百公里長的補給線概念,確實是有,
但在獸力運輸的時代,不是太重要,古代行軍作戰,基本上打的,都是「當地就食」的主意。

少數能從本國千里運補,維持前線軍隊的,多是特例,
例如秦朝時攻南方,挖的「靈渠」,或是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沿著地中海,以船隻運補,
其實都得依靠船隻。那些都是極少極少的特例。

-


可以繞過去,不過不成功便成仁。例如燕王就是繞過山東直取金陵,才得了天下。


-

看了下幾個高票回答,覺得不夠全面,特來補充兩句。

首先要明白打仗是為了什麼:土地和人口。
而古代的土地還是圍繞城郭為中心而存在的,這裡指的是農田和富饒的土地。市民在城裡,農民在城外,打起仗來農民都躲進城裡,那麼打仗的目的:人和地,則都順理成章的躲進了城裡。所以,不打城郭就失去了打仗的意義。

但是有沒有不為土地和人口的戰爭呢?當然有!

明成祖朱棣打他外甥建文帝的時候就繞過了一大堆城邦,直取京都,奪得天下。

所以單從戰略上來說,繞過城邦是可行的,但要從政治上來說,這麼做是需要條件的。


-


想繞開,你得有路啊。

古代交通哪有現代交通這樣四通八達,現代連農村都有平坦的水泥公路、柏油馬路了。

古代城市之間最好的路就是官道,只是寬闊平坦一些的土路,其它荒山野嶺的就是一些樵夫獵人踩出來的小路,你幾個人爬上爬下的就夠折騰的了,人再多點,還帶著武器輜重的,你怎麼走呢?就算幾十個人的小隊輕裝爬過去了,累的半死的情況下,怎麼跟以逸待勞的敵人打仗?


看了一下現有的答案,有一點要指出——17世紀以前古代軍隊作戰,基本是沒有補給線這個概念的。
這個問題說起來很大,有興趣可以看《補給戰——從沃倫斯坦到巴頓的後勤史》,我寫過一個縮水版《後勤與戰爭精縮版》。小說中所謂的運送糧草,多數都是藝術想像,與武將單挑一樣的性質。水路運輸和小規模運輸是存在的,但是沒有那麼普遍。
城堡的存在主要是戰略上的後方威脅,因為當時軍隊規模並不很大,城堡守軍人數雖少,也是不容小視的力量,有可能阻止部隊的集中或援軍的運動。而且在城堡流行的時代,城堡密度相當之高,互相之間有呼應。
城堡之所以重要,不是因為會截斷補給線,恰好相反,是因為攻擊城堡本身會造成補給中斷。當時軍隊的後勤全都來自對當地居民的搶劫,軍隊經過一地,搶到的糧食只夠幾天用,圍攻城堡耗時遠不只幾天,因此會造成軍隊後勤的崩潰。就算城堡的敵人只是阻擋一下部隊,由於當時部隊都沒什麼物資儲備,被耽誤2天也會挨餓的。
城堡的作用直到拿破崙時代才消失。拿破崙之前,戰爭是政治家的工具,目的是在不花錢的情況下獲得政治優勢,而在本國生產物資供應戰爭乃至舉國參戰的總體戰這些概念,都是和當時的政治環境相違背的。拿破崙和他的人民軍帶來了全新的戰爭理念——擊敗敵國,而不是擊敗敵國的君主。拿破崙最大的影響就是改變了圍城戰在戰爭中的地位。他的軍隊是人民的軍隊,規模5倍於之前的歐洲君主,可以隨意繞過路上的要塞而不必擔心後背,主力
繼續深入敵國腹地,在短時間內徹底消滅敵國的戰爭能力,這樣城堡也就自然投降了。(可以反證的是進攻西班牙的戰爭,因為山嶺眾多無法繞過要塞,所以拿破崙的大軍不斷陷入挨餓的境
地)


可以啊,問題是後果很嚴重。
就和dota越塔一樣,打贏了還好,殘血的話你就會發現無路可退
很多遊戲里都可以體會到,強沖的損失
所以講究步步為營
所以你看三國演義經常會提到成掎角之勢,一個城孤立無援你可以圍,如果離著幾十里地還有一個城你就不能放心去圍,更何況是在你背後的城呢
另一方面哪怕是平坦地勢上,大路都是連接城池的,繞過去行軍都很費勁,山地就更不用說
再有,冷兵器時代你想打的城不是三兩天就能打下來的,背後一個城把著路口,你的糧草輜重無以為繼,怎麼打?


朱棣的行為在現代看是徹底的軍事冒險,對於他而言,決定聽取姚廣孝建議的那一刻起就在豪賭:
1,對攻佔濟南已經沒有任何信心;
2,北平相對人口較少,恢復較明朝更慢,不能一直拖下去;
3,得知都城兵力極其空虛;
4,強大的騎兵機動;
繞城容易造成孤軍深入,往往是為了實現某個極其重要的軍事目的才這樣做,否則隨時有被人切斷糧草補給並夾擊的危險。


上面大家基本上都說了, 還有就是古代的植被大家要考慮,
實際上因為植被的原因,你去繞的可能性,實在是。。。。。。。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消滅 ISIS?
為什麼每次印度閱兵就要疊羅漢表演各種雜技?
吞併克里米亞事件中,俄羅斯的得失如何?
戰鬥機是如何知道自己被導彈鎖定的?
美國太空梭計劃中止的原因是什麼,未來有可能重啟嗎?

TAG:中國歷史 | 地理 | 軍事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