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五胡亂華後的唐朝和蒙元後的明朝精神面貌區別會這麼大?

參看「為什麼漢唐之前的漢人和漢唐之後的漢人精神面貌區別會這麼大?」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197647
「同樣是漢人王朝,與唐朝和宋朝相比,在氣質上,明朝缺少了什麼?」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067194

(ps:為了完善題目,知乎用戶是有權利修改題目的。如果覺得修改不當,知乎用戶可以使用舉報功能。)


盯著題主的題目看了兩分鐘,於是我把剛剛寫了一半的答案刪掉了

為什麼五胡亂華後有大唐氣象,而兩宋傾覆後,卻產生了極為保守、消極、殘酷的明朝?

問題涉及的地方太多,簡而言之,問題問的太複雜。

五胡亂華、南北朝之後、才有隋唐盛世。
南宋傾覆後,不要忘記還有蒙元的神州陸沉,還有五代十一國對社會結構的大洗牌。

明朝的建立,跟唐朝的建立,兩者在基礎上早就物是人非,從581年到1368年,其間近800年的時間裡,發生了這幾件大事:
世家門閥的徹底毀滅,士人崛起


盛唐崩潰、蠻族汲取中華文化迅速發展至能夠跟中華比肩的地步

兩宋對外戰爭的失利,漢民族自尊心受到強烈傷害

神州陸沉,蒙元滅宋,中華一片腥膻


明朝,就是在這種條件下建立。

世家門閥的徹底毀滅,士人崛起

從隋唐、一直持續到北宋的社會巨變,世家大族被橫掃一空。與之相比,其後的士人,並沒有世家大族的財力、人力,但也意味著中央政府實力的增強。宋朝之前中央與地方世家的關係,更像盟友,但宋朝開始,中央與士人,變成了老闆與員工的關係。
世家大族的實力,非常之強,但不受中央政府控制,北宋初年在河西的歸義軍集團,正是世家大族實力的證明,即便世族已經垂垂老矣。

盛唐崩潰、蠻族汲取中華文化迅速發展至能夠跟中華比肩的地步

至唐後期開始,中央政府權威盡失,地方軍閥勢力崛起,然而,周邊蠻族的崛起,卻是一個長期量化乃至質變的過程。
漢唐時期中國相對蠻族在科技、制度上都有絕對的優勢,但隨著時間的推進,雙方在相互發展的同時,這種差距是越來越小,在唐中後期,吐蕃、回鶻、契丹等民族已經可以同唐軍堂堂陣戰。而幾百年前中華衰微時的三國時代,漢人軍隊依然可以保持對蠻族的優勢。

這種質變在五代十國時期最終爆發,契丹崛起。契丹是第一個擁有完善的經濟、政治、軍事制度的蠻族國家。對同時期的中國軍閥已經擁有相當的優勢,即便北宋統一大半個中國,也只能與契丹打個平手。弱宋名號之下,隱藏著蠻族帝國的崛起,敵人已經跟自己處於一個水平線上。
之後的西夏、女真、蒙古,都是以一個帝國集團的形態與中原國家開戰,而非漢唐時期的強盜集團性質。

兩宋對外戰爭的失利,漢民族自尊心受到強烈傷害

宋朝的立國,可謂是非常壓抑的,其最強盛時尚與契丹勉強打個平手,隨後與西夏小國的戰爭,也只有微弱優勢,可以說宋朝人,始終感覺脖子上懸著一把刀,卻又無可奈何。
兩宋三百年對外戰爭的僵局,最終在崖山戰役後結束。漢朝人、唐朝人對外敵的痛恨,到宋朝時已經變為對外敵的恐懼。整個民族,都處於一種既自卑,又自負的詭異情緒中。這種情緒在明朝又被進一步擴大。

神州陸沉,蒙元滅宋,中華一片腥膻

壓垮漢人自負心態的最後一根稻草,軍事上被欺凌就算了,這幾百年都這樣早習慣了,但當漢文化被蒙古人踩在腳底,讀書人被打成臭老九的時候,漢人對漢文化的神聖信仰也崩塌了。

明朝,就是這種情況下艱難立國

自古得國之正,莫過明朝


明朝立國,不僅要重建對蠻族的軍事優勢,更重要的是,要重建整個中華文明對蠻族的優勢,不但從文化上,從對外心態上也對蠻族保持排斥心理。從立國起,明政府時刻在培養國人對蠻族的憂患意識,強調華夷之辨,對蠻族保持經濟制裁、軍事壓制、政治強硬。

明朝的一系列行為,是對自唐末以來漢人衰微的力挽狂瀾。

但事實證明,並不是對外強硬、自信才能長久。土木堡事件、後金崛起,給了明朝人一記大大的耳光,明朝人發現,無論怎麼強硬、怎麼自信,依然無法恢復漢唐的榮光。直到滿清入主中原,南明覆滅,民族再次被欺凌之時,聰明人都發現,一個國家的衰弱並不在於是否強硬、自信,而在於社會是否有活力

總結:中華文明,自唐伊始,漸趨保守,外族的次次入侵,打垮了漢人的自信,越挨打,越保守,越保守,越腐爛,直到被一個新興的、還沒爛到骨子裡的政權取代。


更新:
好,很好,你們就是來玩的是吧,草

不清楚的請翻到分割線後看原答案,然後回頭來看更新部分。


我原答案發表於2015-6-3,13:00左右,正在我編輯答案最後部分的時候,題主又編輯了一次,估計受幾位答主指正,換了「比較」一詞。

我原答案發表於2015-6-3,13:00左右,正在我編輯答案最後部分的時候,題主又編輯了一次,估計受幾位答主指正,換了「比較」一詞。

而後, @待語 去掉了無關的兩個話題,添加元朝也不無道理,這是很好的,感謝。

但你加個清朝又是什麼意思。。難道討論明朝歷史要受清朝影響?或者這樣理解:《明史》是清朝人編的,所以也要考慮史料的可靠性?

好吧,無傷大雅,並不是說你不好。但下面這位:

@無雙蛇魔 就厲害了,幾個字的修改,直接將問題集中在「外族侵略」上了,而此人並不是原題主。

你們,很好玩嗎?


@居士說 在歷史方面有一定造詣,在下看過幾個答案也是挺佩服的。好好答的題被弄成這樣,不知您是何感想。

知乎有編輯問題的功能是為了讓題目更好,畢竟這還是基於問答的平台。

很多答主回答的角度都不一樣,但這個問題下不是個人喜好或者研究角度的區別,而是因為:每個人看到的問題都不一樣!

大家討論是基於同一個問題提出不同看法,一個問題改來改去,後來的人看見一些答案,發現離題千里,只怕會說一句:寫的什麼鬼!

別亂改了。。。。

========分割線================================

原答案:

呵,今天我不是來好好答題的,我就說這題目。

我看到這個題目時是2015-6-3,12:25,而覺得題目有些奇怪,本已準備午休,又爬下床用電腦看問題日誌。

可見,大體上,有位題主匿名問了這個,而補充說明:明朝之殘酷於刑罰。可以說,這樣的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可見,大體上,有位題主匿名問了這個,而補充說明:明朝之殘酷於刑罰。可以說,這樣的說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同時添加了明朝、唐朝、華夏、中國古代歷史、歷史等話題。

約7小時後,不知是同一個人還是另一個,刪掉了補充說明,這樣一看,題目原先的刑罰指向就被模糊了。

又2小時後,還是匿名的,刪掉了歷史、華夏話題,添加了宋朝、漢服。

再1小時後,還是匿名的,對補充說明進行了重要的修改,並刪去中國古代歷史,添加漢字話題。

我就問一句,你,或者你們,想幹什麼?


此時的問題,已經與補充中的鏈接問題非常接近了,卻遠遠偏離了原問題所想問的,並且,離開了歷史話題,而局限於幾個朝代話題,還扯上了漢字、漢服無關話題。

你,或者你們,想幹什麼?

專門研究某一朝代的學者難免會有看問題的局限性,歷史話題下也不乏能宏觀比較歷史現象的前輩。為什麼要刪掉歷史?

然後,和漢字、漢服有什麼關係?是想炸出一堆與漢服有著微妙關係的「皇漢」「明粉」然後達到抹黑的目的?

@朱道榛 稱題目太複雜,是的,就一句話,問的那麼大且模糊,當然很難答。

好的,現在這句話打於12:52,我為確保截圖沒問題,又在一個頁面刷新了一下問題日誌。

註:此時之前所有截圖的匿名用戶,均變成了名為@夜未央 的用戶,所有提問、修改都是一個人。

註:此時之前所有截圖的匿名用戶,均變成了名為@夜未央 的用戶,所有提問、修改都是一個人。

你,一個不停地修改話題與問題的題主,到底想問什麼?

反正這樣的問題,我是不想回答了,我覺得你是來釣魚的。又或者是幾位答主的答案太中肯,達不到你想要的效果?

喵喵。


謝邀。

咦,剛剛正在編輯答案然後刷新一下看到問題竟然改了?

明朝與唐朝相比,在『開放』上確實差了些,但也沒題主說的極為保守(題主把「極為」現在改成「比較」了),明朝的海上貿易還是比較繁榮的,同時對外交流也比較頻繁。鄭和下西洋這個就不用多說了吧?

「皇帝的旗幟飄揚在南洋各處,從菲律賓到印度,從爪哇到阿拉伯甚至非洲的摩加迪沙,中國的商業獲得巨大的發展.......鄭和「這次遠征將使中央帝國向外部世界開放。中國的商業獲得巨大的發展,使得當地人納貢和皇帝賞賜的制度變成持久和均衡的貿易往來。」——弗郎索瓦·德勃雷《海外華人》

雖然明朝初期實施海禁,但眾所周知明代海禁的原因是為了防止東南沿海的倭寇,私人貿易雖被禁止,但朝貢貿易依然進行,官船、南洋船、縣船並未禁絕。並且明政府解決倭寇之患後,隆慶元年(1567年),明朝解除了海禁,明朝也變得更加開放。明朝的海禁與清朝海禁有著本質的區別,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另外,明朝是否殘酷、消極(題目被修改,已經去掉這兩個詞),有答主已經答過了,我就不再論了。
關於「為什麼五胡亂華之後有大唐氣象,而兩宋傾覆後(題目已更改為蒙元之後)是balabala的明朝?」難道不覺得落了些什麼?在唐之前,還有個隋,而在宋之後也不是明,而是元。隋為唐的盛世也算是奠定基礎了吧?雖然時間短了點,但好歹人家也算是一個大一統王朝。而元為明準備了什麼?即便是五胡亂華,胡人也並沒有完全統治整個中國,漢族政權依然存在,而蒙元作為第一個少數民族統一政權,統治中原80多年,抹殺漢民族高貴性,漢族自尊心被嚴重摧殘,野蠻的統治將整個中國基本玩脫,明朝建立在蒙元破敗的歷史廢墟上,由亂入治的時間,前後不過短短几十年,但這已經不容易了。雖然漢族在兩宋之後遭遇了蹂躪,但明朝很努力的修復了漢文化,漢族的民族精神儘管元氣大傷,但有明一代,民族精神也有很大程度的恢復,明亡之後,漢族民族自尊再次受到摧殘,嚴重程度遠超蒙元,其惡劣影響時至今日依然可見於我們的生活。


明朝保守,殘酷,消極嗎?
明朝並不是保守,一直在緊跟時代,雖然有時有點吃力。隆慶開關,一條鞭法,改土歸流,發展科技,資本主義萌芽,思想解放(心學),最起碼是和當時的世界平均水平一樣的,除非你非得說1588?(忘記了)荷蘭就資本主義國家了,要知道資本主義政治上大發展是法國大革命以後,這都1789年了,明朝都完蛋145年了。
明朝的缺陷是迂腐,王陽明,張居正這種人太少,認死理,不妥協,黨同伐異,詳情看劉宗周和黃道周。但人家最終也是盡了大明臣子的本分,死於社稷,而到了清朝,才是對知識分子大規模的精神閹割。萬馬齊喑究可哀。
——————
補充,淪於外族本身就是不正確的,東晉南朝要哭了
說句題外話
要說開放,我蛤都說過還要知道莎士比亞,然而對牆並沒有因此被撤銷


是因為社會底層能發出的聲音更多了,所以你覺得漢人變猥瑣了
明朝人民日子過得再爛,也比漢唐底層過得好
精神風貌這東西,貴族的和底層人民的就不是一件事好么?


謝 @小荷未央 邀!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簡單:前朝統治階層的覺悟不一樣。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改革向來是至上而下的,也就是由精英向平民垂直單向進行的。

隋唐牛掰要感謝一百年前的北魏馮太后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鮮卑人在鼎盛時出現了英明的馮太后和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尤其拓跋宏進行的一系列社會改革,遷都洛陽,移風易俗,皇帝連自己家拓跋的姓都改成漢族的「元」姓了,提倡與漢族通婚並積極學習漢族的理制。隋文帝楊堅與唐高祖李淵兩家都是關隴貴族,都出身於鮮卑六鎮,自然受到開化的高層影響。隋煬帝楊廣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有一半鮮卑人血統。在隋朝五十年前的西魏、東魏時期,南朝使臣出使北朝,發現北方已經重現了華夏禮儀大邦的氣象,南朝政府被北朝門閥士族稱為揚州地區沒見過世面的刺史、島夷。

至於明朝的保守,也拜一百年前的蒙元所賜。

如果沒有耶律楚材等受過儒家教育的金國遺民的建議,華北平原在忽必烈的授意下就成了牛羊遍地,沒幾個人的大草原了,「風吹草低見牛羊」呵呵,那場景太美!海禁在元朝也一樣有。元明清三朝相互延續。明朝統治者的固執保守地球人都知道不講了,到了清朝,禁止改漢姓,禁止穿漢服也就算了,愛新覺羅家族到了乾隆一代還在說滿語,到了近親結婚導致家族快要後繼無人時,還在禁止滿漢通婚,對比一千多年前同樣出身東北的拓跋家族,真真的low!

That"s all!


額,我就不管題主對題目的修改了
就看這個問題


首先吧,我們先看前半句,五胡亂華之後有大唐氣象。五胡亂華大約發生於四五世紀,距離唐朝建立到達全盛還有兩三百年的時間。當然我不否認五胡亂華對漢民族的影響是巨大的,幾乎是滅頂之災。然而值得一提的是,並不是所有的漢民族都被捲入了這場災難之中,畢竟還有東晉,還有淝水之戰,還有基本上是和平過渡的宋齊梁陳,使漢民族文化保存了下來。而北方的五胡十六國政權更迭之快,民族衝突之激烈,反而加速了少數民族被同化甚至是滅亡的速度。讓我們來看看十六國最後的結局。

成漢347年為東晉所滅(氐族)
前趙329年被後趙所滅(匈奴)
後趙351年被冉魏所滅(羯族,冉閔滅胡令,羯族被屠戮,後來爾朱榮造反,羯族被滅族)
前涼376年被前秦所滅(漢族)
前燕370年被前秦所滅(鮮卑族)
前秦394年被後秦所滅(氐族)
後燕409年被北魏所滅(鮮卑族)
後涼403年降於後秦(氐族建立的最後一個政權,不久被同化)
南涼414年降於西秦(鮮卑族)
後秦417年被東晉所滅(羌族,曇花一現,後被北周所攻,混入党項和吐谷渾)
西秦431年被夏所滅(鮮卑族)
南燕410年被東晉所滅(鮮卑族)
西涼421年被北涼所滅(漢族)
北涼439年被北魏所滅(匈奴)
大夏431年被吐谷渾所滅(匈奴,統萬城成了匈奴留在中國大地的最後遺迹,之後匈奴西遷或者與漢族融合)
北燕436年被北魏所滅(鮮卑)

最後只剩下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北魏統一北方後我們也就知道了,孝文帝的推行的漢化改革,最後又被東魏西魏瓜分,北齊北周繼承,然後。。。鮮卑族名存實亡,基本上就不存在了。

所以,我想說的是,五胡亂華之後,漢族人並沒有被少數民族統治,其文化並沒有出現斷層,反而將少數民族同化並讓其消亡,同時給漢民族混入新的血液(姑且讓我這麼說吧)。無論當時多麼的興風作浪,不久之後,便灰飛煙滅了。

所以唐的盛世依然是漢族人的勝利。

但是,盛唐之下卻隱藏著巨大的隱患,少數民族居然慢慢的成長起來,敢於漢族政權分庭抗禮,而且漢族居然屢戰屢敗,還出現被吐蕃攻入長安的奇恥大辱。但最後好歹把回紇回鶻耗死了,把吐蕃搞分裂了,搞得契丹建國時才5W人馬,然而相比之前,卻也已心有餘而力不足。
而五代十國不像五胡十六國一樣,變成是漢族人互相攻伐,甚至還有石敬瑭這種主動當兒子的貨,契丹坐收漁利,特別是擁有了幽雲十六州,接觸到了農耕文明,使得天平慢慢向少數民族這方傾斜。
宋朝後來吃的虧拋開不談,其實最關鍵的是,無論是契丹也好女真也好党項也好蒙古也好,雖然最後都滅亡了,但是並不存在內耗的過程,基本上算是政權的更迭,金壓倒性的滅掉了遼(契丹建立了西遼),蒙古不費吹灰之力滅掉了金(女真在東北偏安)。而宋朝又怎麼是這種新生的極具生命力和進攻性政權的對手?
而最後元朝的成立,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對全國進行強有力控制的少數民族政權,而其實行的民族政策對整個漢族來說是個不好的消息,長達98年的歧視和鎮壓足以使得整個漢族的面貌發生徹底的改變。作為一個漢族人的尊嚴、自豪感已經完全沒有了,那種被奴役以後的逆來順受反而成了理所應當,這是非常可怕的。

然而這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等到明朝成立,北元依然是猶如達摩克利斯之劍懸在明朝的腦殼上,無論是以後的韃靼還是瓦剌,如同夢魘一般不斷騷擾者明朝。不論是朱元璋和朱棣都沒有能夠斬草除根,而之後的土木堡之變和庚戌之變,更是將明朝人推向了惶惶不可終日的深淵。所以說,明朝人一直保持著敏感的神經,蒙古在,修長城,倭寇起,禁出海,一點點小的波動會引起當政者極大的反應。從朱元璋開始,就一直有著一種自己的統治下一秒就會被推翻的想法。明朝保守,值得商榷,也並不是沒有來由的。但明朝有一點,他對外族的強硬是其他朝代不能比的,這種長時間的對抗,反而使得整個漢人群體對外族的態度發生了轉變。由後來的揚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八十一日可以看出,漢人的血性和骨氣又被重新激發了。然而很不幸的是,南明的覆滅,後金的勝利使得一切變得沒什麼卵用,以後的267年,又成了悲劇的重演。後面的事不提也罷。。。


因為唐朝之後是亂世
明朝之後是滿清。

亂世之中人們自然懷念前朝盛世,
而異族專制不把前朝黑出腦漿還怎麼統治?


利用西方漢學家使用的概念來說,五胡亂華建立的國家是滲透王朝,而蒙元則是征服王朝,二者的根本差別在於進入漢地之前是否已經建立了國家。
毋庸置疑的是,少數民族與漢文化之間是涵化的影響,而兩種王朝的區別在於影響的不同。
滲透王朝更被漢文化所影響,而政府王朝更多地影響漢文化,比如明清王朝中君臣間強烈的主奴意識就是蒙元對漢地的影響,這一點深刻地導致了王朝政府內部皇權與士大夫的關係,雖然五胡十六國帶來的是社會上的戰亂的災難,從北魏和北周來看,他們更多地被漢文化影響。因此這些民族入侵之後的王朝會有一些差別。


先問是不是。明朝哪裡保守了?


更深層次的因素在於明朝朱家政權出身草莽,吸收了不少蒙古人遺留的蠻氣,不似李唐趙宋貴族將門出身。李家未發跡前就廣攬名士大儒,開關隴系幕府先河,建國後的文官政府系統更加完善。
老朱家對文化的重視程度還是不夠,首先從對皇族的教育上就看得出來,皇帝若大字不識,又怎能推動國家教育和文官內閣體系的健全?而對科舉制度的閹割就是從明代開始的,朱子理學取代先秦儒家而位列正統,元代科舉開始出現的八股式樣被欽定為官方答案式樣,扼殺了文人的創新力和意見的表達方式,滿清倒是好學,全然抄襲明朝舊制,改都不改,也搞八股取士,使得文人階層的守舊迂腐愈加嚴重。 還有一件事,就是方孝孺案,雖說方大人死忠建文帝,出言不遜自是胡鬧找死,但是暴力的朱棣令方為自己寫即位詔書本來就是對方大儒的人格侮辱,後來又株方十族,實為天下文人所膽寒。姚廣孝輔佐朱棣時 跪求朱棣放過方孝孺,說方孝孺若被殺死,天下讀書人的火種就滅了!胡適先生也感嘆,自方死後,明代再無傑出的政治思想家,王陽明所謂心學也不過是隱儒的自我修養手冊罷了,於國家政治發展並無建樹。
唐太宗,同樣是謀權篡位,魏徵是其政敵李建成的太子洗馬,可唐太宗一不侮辱魏之人格,二厚禮待之,三,魏徵罵他為政昏庸時有怒不喜形於色,忍下來細細思考。真以為太宗脾氣好?太宗這才叫忍辱負重!他之所以忍得了魏徵,是做給其他言官,文人,將軍看的,讓他們知道什麼叫寬宏大量,海納百川,儘管是裝出來的,可太宗應是裝了一輩子的逼。朱棣因為一時不快而株殺方孝孺全族,令士大夫階層膽寒,這起到的是反作用,又不允許給建文帝以謚號和封號,這種不念舊情的做法更是為忠義之人所不齒,難怪萬曆朝為建文帝平反後,會興起大量批判朱棣的文章。
至於對外改革開放程度,唐朝自然是更高得多的,但是這不全怪明朝政府,歷史背景使然。明朝時期已經喪失了對新疆地區和河西走廊的全部控制權,中亞帖木爾帝國興起,明朝又不願與帖木爾進行貿易往來,所以絲綢之路名存實亡,海上絲路沿著宋朝留下的足跡本應方興未艾,但是經歷永樂盛世之後,明朝自身經濟矛盾重重,而日本此時也逐漸發展起來,開始不斷侵擾朝鮮與中國東南沿海,我所看到的日本歷史書上曾標註過侵略的地區,不僅僅是浙閩台,還遠達長江內部的江陰,金陵,蘇州,山東半島的煙台,青島,文登,廣東的潮汕地區,面對如此大規模的海上侵擾,明政府苦於應對,真打的話,我們肯定打趴日本,可是日本海盜和水軍是玩游擊戰,麻雀戰,搞偷襲,搞間諜網,明政府不得不實行海禁。直到日本從1467年陷入戰國時代後,對外侵擾逐步減弱,明朝從1567年逐步才放鬆海禁,是有隆慶開關。


宋朝之前,有力量組織軍隊造反的都是大族門閥。
到了元朝就沒有這樣的勢力了,完成革命的只能使底層起義農民,農民自有階級局限性,朱元璋固然雄才大略,但是制定的好多政策都能體現他還是個小農意識很強的人,怎麼指望這樣的人不保守。但是明朝可以產生滲透到各個階層的思想啟蒙,這是宋朝都沒法比的


為什麼?!是不是?
這麼叼的問題
需要對南北朝、唐、五代、宋、元、明都有不俗的認識才能正常的談吧
對,轉載不在此列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氣節在就好了


關鍵是中國沒有一個足夠強大的敵人,不止是軍事上的強大,而是經濟政治上的。

本身中國是中央集權體制,所以在經濟政治上的發展是遠不如歐洲諸國互相對抗來得快的。

需要注意的是一個國家如果可以以量壓制對手,那麼大多數情況下會直接碾壓而過,卻不會改正自身的問題。落櫻神斧既知錯還能改,對於國家而言是很高的品德。

所以唐的統治是建立在三方對峙的基礎上的。當然,有晉開局八王之亂那種四分五裂的狀態,誰也救不了。

所以新朝初建要穩住,就要在重農輕賦的前提下攘除奸凶。所以漢朝要分封劉姓諸侯保持地方政局穩定,直到漢武時才收回權力。

簡單點說,先放權給親信勢力,再逐漸收回權力。

這個過程需要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提前幾十年的布局。

顯然只有漢武帝做到了。其他幾個王朝就不說了,呂后明顯比武則天強,不然唐朝也是有希望完成的。
而後幾個內憂外患,宋沒有建立威權政治,明沒有開拓對外經貿。必然會帶來一方面的短腿,在大開拓時代必然會落伍。

所以說人可以有專項突破,比如田徑只練短跑。但是在團體賽中,就算只有一個人失誤也是失敗。中國即是如此。

做人可以有獨特的興趣愛好。做事前要想清楚,這個是團體作戰,不能出現任何差錯。

執行和決策都要謹慎,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因為隋唐之前是漢,明之前是宋啊。漢比宋強得多吧,除了人口比宋少一些。


這問題我個人的看法是,歷史的進程如此,並非蠻族所為。

從漢到唐,政治上是貴族壟斷,思想上是比較簡單的儒教和外來的佛教,貴族有尚武精神和貴族思想,即便是蠻族入侵,也依然在繼承漢唐的模式。

但歷史發展到中唐以後,印刷術發明,集權加強,商業興起,城市興趣,政治上平民知識分子開始登上舞台,思想上必然會轉向保守自省(平民出身和貴族出身的三觀是不同的),平民出身也會傾向於重文輕武,更重要的是地少人多的矛盾開始凸顯,資本主義萌芽也開始不斷衝擊專制統治造成統治階層的緊張和進一步的打壓(唐以後刑法加重,思想禁錮更加嚴重),所以整個秦漢以來的王朝制度從唐朝開始走下坡路,所以蠻族入侵依然照貓畫虎。


說這些的意思是想說,並不是蠻族開創了唐朝盛世,也不是蠻族造成了中國的衰落,而是東亞這個封閉的地理環境必然會經歷古代王朝的興起和衰落,蠻族根本不可能改變這個大勢。如果大順打敗了大清,大順依然會和清朝一樣垃圾。同理,如果滿洲人在公元500年佔領洛陽並統一全國,那麼後人會說「漢清盛世」


唐之前民族融合還能融進去。唐之後就融不進去了。


我也想問一下,大明哪裡保守了啊?比起大清,甚至是現在,都開放的多啊


按這個尿性,估計再過一百多年老毛子南下入侵也不是沒可能的事


推薦閱讀:

TAG:明朝 | 唐朝(李唐) | 中國古代歷史 | 元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