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位人物讓你覺得遺憾?


謝謝邀請,
他是歷史裡的小人物,國軍第十六集團軍少校營長陳展華。

民國三十八年秋,陳展華所部被共軍打亂編制,余部就地整編,隨南下敗兵轉進台灣。

一月後,中共建國,大陸變天。

陳被臨時安置於台北松樹街50號,等待部隊重新徵召。

後陳接到命令,留任少校營長,進駐金門。
一年有餘,韓戰爆發,美軍參戰,陳適時為物資營營長,負責供給和調配金門守軍。

韓戰結束後,陳因軍齡屆滿,榮升中校,後升至上校,退役。

後陳定居眷村,至民國88年壽終正寢。

陳轉進台灣時有一髮妻,因戰事緊急,無暇回家,便登船赴台。民國57年,髮妻亡於共黨運動。陳於三十年後方才得知。

陳家有老母和老父,亦與戰時離別。從此天各一方,至死不見。父母亡與何時,陳不得知。

陳赴台10年後,其同袍持槍欲渡往大陸,被守軍擊斃。除一槍一信,無他物。信中曰:思親甚急,欲承歡膝下。

陳於其遺孀結婚,誕下一子,取名陳懷魯。
陳為山東菏澤人士,意為懷念齊魯。

陳年近古稀之時,台灣開放兩岸探親。
陳歡欣鼓舞,意欲回鄉探親。不料兩月後遭逢車禍,雙腿粉碎性骨折,從此不能下地,與輪椅為伴。

陳七十大壽,賓客滿門,曾經下屬同僚和昔日長官皆道賀。陳著昔日軍官常服出席,腳穿黑面布鞋。眾人問之何故,曰:一別家鄉父母已四十有一年,此乃母親最後一雙寄往部隊的鞋子。大陸不可望,雙親生死不知,故睹物思人,聊表存心。

陳於民國86年起纏綿病榻,手寫遺書一份,遺書除了交代家產和子女,有數句話歷歷在目:

我是山東菏澤人,民國三十八年赴台。家中有妻子一人,五旬雙親。望後世子孫可以代我回家祭祖,在母親和父親墳前祭拜,他日帶回父母墳頭土數捧,填入我的墳丘。
家中子女不可盲目政治,不可數典忘祖,不可支持分裂國家。違者不可繼承財產,如已繼承,其他子孫可有權索回。

陳在民國八十八年七月三日壽終於台北榮民總醫院。

陳不見父母髮妻四十九年,當兵起離別山東老家五十七年。

抗日時負傷三處,內戰時負傷一處。

去世時流淚不止,口念老家歌謠而終。

墓碑上書:
山東菏澤人士陳公展華。

陳的兒孫在陳去世11年後親赴大陸陳家祠堂,將陳照片和姓名於家譜中核實,將陳骨殖一部放入陳之考妣墳塚。陳離開家鄉五十七年後終於回家。

陳之命運猶如眾多赴台國軍的命運。年華老去,家鄉可望不可及。至死不忘鄉音,歿於國殤。

陳展華有一子,名陳懷魯,陳懷魯有一子,名陳穎軒。


左宗棠無疑。
1998年電視劇《左宗棠》就製作完成,但一直遭到封殺,至今不能播出。這樣做的理由和依據則是由於1988年有人寫了一個描寫左宗棠的劇本《大將西征》,此時陝西省批判左宗棠的「學術研討會」剛剛開過,還沒有按照這次會議制訂相關的政策,因此這個劇本在陝西省電視廳主辦的雜誌《電視劇》上發表了。然而,到了第二年三月,卻按照87年那次《學術討論會》定的調子,對於左宗棠以及這個電視劇本大動干戈,召開了一次專門的座談會,該雜誌以「澄清是非、消除影響、增進團結」的標題,發表了《電視劇本&<大將西征&>座談會紀要》,紀要的前言如下:
《電視劇》雜誌(1988)年總第五期發表了電視劇本《大將西征》之後,回、漢族讀者紛紛來信來訪,對劇本美化左宗棠、醜化白彥虎等問題提出了質疑和批評,表示了極大的義憤。
  為了澄清是非,消除影響,增進團結,在省委、省政府領導的關注下,陝西省廣播電視廳於3月22日邀請西安市回、漢族讀者代表、專家、教授及有關方面人士80餘人召開了劇本座談會。出席會議的還有省委秘書長趙伯森同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李沙鈴同志、省委統戰部部長毛文祥同志、省民委副主任岳松華同志、市委統戰部副部長張坤讓、市民委副主任戚淑英等有關方面的領導同志。
  座談會由陝西省廣播電視廳副廳長騫國政同志主持。
  與會同志認為:該劇本歪曲歷史事實,嚴重傷害了西北地區各民族同胞的感情,其影響是惡劣的,後果是嚴重的。大家認為:清朝同治年間陝甘回民起義是太平天國反清革命的繼續,左宗棠在鎮壓這次起義中負有歷史罪責。
「左宗棠是極端反動的屠戶,不可計數的漢、回各族人民被他慘殺了。他出兵新疆,虎狼般殺害南北疆人民,同在關內一樣犯了極大的罪行。」(見范文瀾《中國近代史》)
白彥虎是中國近代史上西北回族人民反清運動中的傑出領袖人物,他領導陝甘回民起義軍與清軍浴血奮戰十餘載,轉戰數萬里,百折不撓,堅貞不屈,是回族同胞心目中的英雄。
  座談會歷時一天,與會同志以嚴肅科學的態度,在熱烈、誠摯的氣氛中進行了討論。《電視劇》編輯部在會上就發表這一劇本作了檢討,並對陝西電視台1988年12月《關於&<大將西征&>及對群眾意見的處理的情況彙報》承認錯誤,決定銷毀這一文件。為了向各族人民群眾表示誠摯的道歉,編輯部同時鄭重聲明:編輯部不同意全國各影視製作單位、報刊拍攝和轉載本刊發表的這個劇本。與會同志對編輯部表示了諒解。
  與會同志強烈要求《大》劇作者作出深刻檢查。
趙柏森、李沙鈴等負責同志嚴肅指出:歷史是莊嚴的,不容篡改;人民是公正的,必須還歷史本來的面目。《大》劇的劇本是錯誤的,發表劇本是錯誤的,審稿是錯誤的,在處理這件事情的過程中一些同志的態度也是錯誤的。我們一定要汲取教訓,努力學習貫徹黨的民族政策,為增進民族團結貢獻力量。與此同時,這些領導同志還就今後民族政策再教育等具體問題作了明確的指示。
  與會同志認為:省委有關領導關於澄清是非、消除影響、增進團結的指示是正確的,座談會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
維護國家和民眾的英雄被後世肉食者如此污衊,真不知左公泉下作何感想。
左公千古。 @愛民愛國不愛教


李定國,大明王朝最後十年的擎天之柱,被昭宗永曆皇帝封為晉王。他以雲貴偏僻之隅,對抗統一了全國絕大部分地域的滿清帝國,論局勢比諸葛武侯北伐更險惡和艱巨百倍。

在此危難時局,他扶明抗清,矢志不渝;顧全大局,對同陣營的內爭多方避讓;論個人品行,論所部軍紀,皆無懈可擊;於西南人民有遺惠,川滇黔之地多建「李晉王祠」,英名傳說流傳至今。

李定國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壓迫的英雄;清初是抗擊滿洲貴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統治的傑出統帥。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在明清之際各方面的人物當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顆巨星,其他任何人都無從望其項背。——顧誠《南明史》

大明王朝的最後軍神,被一座吃人的城市阻擋,反清大業功敗垂成 - 狐言論史 - 知乎專欄

李晉王出滇東征,面對的第一個強敵,便是當時封藩廣西的滿清定南王孔有德。孔友德其人,原為東江軍毛文龍部第一悍將,亦是帶領東江軍登州兵變,攜西洋火器大炮和新式陸軍投靠滿清的罪魁,尚、耿兩藩皆對其馬首是瞻。

無論攻朝鮮、戰松山還是入關後,其所部天祐兵火器部隊,都是滿清攻城掠地的頭等利器,補上滿清善野戰不善攻城的短板,可稱對滿清壯大幫助最大的漢奸將領之一。

經過一系列戰役,李晉王連破孔有德部將,終在大榕江決戰中,巧用五十頭象陣大敗孔有德所部精騎,是役清軍「棄甲斷骼遍於溪谷」,偏向滿清方的史料甚至稱「象陣前列,勁卒山擁,塵沙蔽日,馬聞象鳴皆顛厥」「王師大奔,死亡不可勝計,橫屍遍野」。

在相當長時期,象兵一直被當做我國古戰史上的雞肋,留下大量笑柄戰例。而李晉王竟能因地制宜,以象兵大破東江鐵騎這一明末強兵,足可見其已臻岳王「兵法之妙,存乎一心」之境。此役亦可算做他在古代軍事學上的一大貢獻。

【兵未交而象陣前列,勁卒山擁,塵沙蔽日,馬聞象鳴皆顛厥,有德眾遂奔,掩殺大敗。】——《中國通史》引《明清史料》丙編第九本:《吏部題本》。
【象亦突陣,王師大奔,死亡不可勝計,橫屍遍野】——《中國通史》引徐鼒:《小腆紀傳》卷。

孔有德精銳俱亡,絕望之下,全家自焚,也是明清戰爭中滿清方面陣亡的第一個親王級將領。

李晉王擊殺滿清漢軍第一名王,進而光復廣西,自此名揚天下。

是役後,滿清遣努爾哈赤之孫、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率三貝勒、八固山貝子部,滿漢大軍合計十萬精銳南征。

李晉王于衡陽迎戰,定下四面埋伏之計,先親率主力四萬,與清軍接戰,佯敗二十餘里。尼堪一路俘獲大象四頭、戰馬八百多匹,不疑有他,遂鑽入李晉王早給他埋好的伏擊圈。

四萬明軍伏兵殺出,李晉王部亦轉身迎戰,清軍猝不及防,陣勢大亂,尼堪衝殺突圍不得,被明軍陣斬當場,清軍失去主帥,潰不成軍。

衡陽之戰李晉王以八萬對十萬,野戰中陣斬滿清皇子尼堪,殲其大部,一舉打碎了自努兒哈赤起兵幾十年來,八旗兵野戰戰無不勝的神話。被時人稱為「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的卓越戰績。戰後清廷震怖,一度竟準備放棄西南七省,與李晉王講和。明末將星,以此為最。

最令人遺憾的,便是導致李晉王復明事業功敗垂成的關鍵性戰役新會之戰其中更蘊含著對歷史和人性的深切拷問。

1654年(永曆八年)四月,李晉王揮師入廣東,圍攻廣州西面的門戶新會,卻水土不服患病。廣東清軍趁此良機,亦集中主力兵力於此,據守堅城。

在部將數月攻城不克後,十月,大病初癒的李晉王親率包括步兵、騎兵、炮兵和象隊的主力大軍攻城。明軍挖掘地道、燃放地雷,並以火炮猛攻,炸毀多處城牆。豈料守城清軍驅趕城中百姓,強逼他們冒著明軍炮火搬運磚石,補修城牆。甚至以血肉之軀堵住缺口。李晉王見大明子民橫遭如此境遇,心懷不忍,遂被迫暫停炮攻。

李晉王令將士砍伐當地蒲葵樹,再將樹榦捆紮後堆於城下,層層壘高,只待堆到和城垛齊平時,明軍便可借這臨時搭就的簡陋」雲梯「而攀踏登城。

蒲葵樹榦捆紮壘集後不易燃火,守城清軍發現難以燒毀,便索性挖開城牆缺口,以刀劍逼迫城中百姓爬出洞口,讓他們將蒲葵樹榦一捆捆搬取入城。明軍待要阻止,卻又礙於李晉王不得傷害百姓的嚴令,此計遂又不成。

李晉王無奈,下令連營分守,搭建城寨,準備持久作戰,將清軍困死城中,豈料城中清軍將百姓口糧盡數勒取,以至民盡無食,捕鼠羅雀已盡,以樹皮草根為生。

兵圍兩月後,清軍糧盡,便大肆宰食人肉充饑,餓死和被吃者累計屍骨逾七萬人,甚至連有舉人、貢生、秀才等功名的士紳,也紛紛成了清軍的腹中餐。

因明軍頓兵城下數月不克,又不幸流行瘟疫,重病死去的兵士無數,士氣大衰。此時清軍大量援軍已開進嶺南,而原計劃要來會師的盟友鄭成功部又失信不至,李晉王接戰不利,被迫撤軍,只得放棄之前光復的粵西各府,退守南寧。

總結此戰關鍵敗因,除了李晉王自己途中生病、部將指揮不力;後方主持政務的孫可望又對他心懷嫉恨,斷絕物資援助;

而且李晉王確有決策失誤,認為長期圍城,敵方終有撐不住而投降的時刻。如此便不違本心,不負將士,何況還有延平王鄭成功援軍這張底牌。沒預料到長期圍城,瘟疫橫生;同時鄭成功又失約不至……

「ps:從鄭成功的立場,他亦有無可奈何的難處,可參見這個回答:如何評價鄭成功?他真的算是民族英雄么?民族英雄是什麼標準? - 狐狸晨曦的回答」

當然歸其根本,李晉王正是敗在了他自己的愛民之心

孫子兵法雲,【將有五危,必死可殺也;必生可虜也;忿速可侮也;廉潔可辱也;愛民可煩也】,李晉王此戰大忌,正是被守城清軍利用了他的「愛民可煩」。戰爭是反人性的,「慈不掌兵」不止是對麾下將士,也包括對交戰區的百姓。

以李晉王當時在新會城下面對情形,若他能狠心不理會城內百姓的死活,只需集中火炮猛攻,破城原是輕而易舉。可他卻為了儘可能保全當地百姓性命,選擇了長期圍城,終於因此決策失誤,導致戰敗。

更令人心懷悲涼的,是那些百姓又如何回報於他?

按清廷戰後記載,這些人竭力助清軍守城,誓死抵抗明軍,甚至在城內斷糧之後,每家自願獻出一隻兩腳羊,以供清軍食用。有眾多的節婦、烈婦自願充當軍糧,以救下父兄和丈夫,在戰後給自家掙下許多貞烈牌坊、相應表彰。誠然,這些可憐女子未必當真自願,但她們的父兄和丈夫恐怕就兩說了。

「自被圍半載,飢死者半,殺食者半,子女被掠者半。天降喪亂,未有如是之慘者也。」——《新會縣誌》
「定國至高明,擒敵將郭虎、杜豹,遂圍新會。久之,城中食盡,略人為脯,死者男女七萬餘。人謂旦夕必降,按兵以待。」——《皇明四朝成仁錄·卷十二·異姓親王死事傳》
「歲甲午,新會縣被圍,城中糧盡,守將屠居人以食。有莫氏者,諸生林應雒之妻,姑將就烹,莫請於兵曰:『姑老矣,肉不可食,妾幸膏腴,可以供君大嚼也。』兵從之,姑得釋,而莫就死。
「有李氏者,兵欲食其夫,哭拜曰:『吾夫五十無子,請君食我。』殺之,以首還其夫,使葬焉。」
「有梁氏女者,其父諸生學謙,女年十一,請代父死,兵不忍殺。女謂兵曰:『君以女兒身小,不足以充一飽乎?』將奪兵刀自剄,兵乃殺之。諸生吳師讓妻黃氏,亦代夫死,兵哭而殺之。是為新會四孝烈。」——《廣東新語·女語·四孝烈》

此事聽起來似乎荒謬絕倫,完全不合常理,其實不然。數年之前,清軍屠殺超過七十萬人的廣州大屠殺,已經嚇垮了相當多一部分人的膽氣和民心。

【繼茂與可喜攻下廣州,怒其民力守,盡殲其丁壯。】——《清史稿·卷二百三十四》(根據清廷官方記錄編撰)
【初二日,清陷廣州,屠之。……百萬人民,盡死於內。】——南明·戴耘野《行在陽秋》
【城前後左右四十里,盡行屠戮,死者六十餘萬人。相傳城中人士竄伏六脈渠約六七千人,適天雨,瀆溺幾盡,其所存僅二人,雙門底劉中山其一也。止有七人躲入大南門瓮城關帝廟神像腹中,得免誅戮。】——清人方恆泰《橡坪詩話》
【清順治七年(1650),清軍攻廣州,死難70萬人,在東郊烏龍岡,真修和尚僱人收拾屍骸,『聚而殮之,埋其餘燼』,合葬立碑。】——《廣州市志--宗教志》

而清軍當時慣行軍法,是「從賊」之城必屠。

【其據城逆命者,並誅之。】——《順治實錄》
【諭南朝官紳軍民人等知道:……所過州縣地方,有能削髮投順,開城納款,即與爵祿,世守富貴。如有抗拒不遵,大兵一到,玉石俱焚,盡行屠戮。】《爝火錄卷四》載清軍屠城布告

這些士民認為滿清已統治全國,根本非西南一隅的南明所能抵抗,因此李晉王即使破城,也終究會被清軍奪回。為了避免將來被滿清屠城、舉族無遺類的命運,他們寧願犧牲幾個婦孺來做大清朝的忠貞烈士。

反正在他們想來,李晉王既如此仁義愛民,就算守不住城破,多半也不會因之前幫助清軍守城而為難他們。

莫以為對清軍暴行的威懾力是誇大其辭,李晉王撤軍回廣西時,粵西各府縣的幾十萬百姓同樣寧可拋棄家園,跟隨明軍逃難。

史載晉王安撫隨軍難民,竟至「哭號失聲」。結果反為清軍集合十萬大軍追擊,「戈甲棄載道,死者無算,亡十三象」,李晉王部主力大損,南明從此亦再無反攻廣東可能。

這就是人性的自私一面,對英雄,可以讚美,可以敬仰,可以感激;但真正關係到自家切身利害或舉族身家性命時,確實有相當一部分人寧可去選擇助紂為虐、為虎作倀。

是以兇狠毒辣的禽獸軍團,往往反能擊敗仁義愛民的王者之師,類似例子在史上不勝枚舉。

蒙古軍和滿清軍皆是殺人如麻、屠城盈野,竟能從無到有打下了疆域遼闊的大帝國,然後做為勝利者編寫史書,自有一幫無行文人替其塗脂抹粉,至今仍有無數不明真相或是非之擁躉。

而那些品行高貴的君子,襟懷坦蕩的英雄,往往只因做不到如對手一般無恥和狠心,反而只能在史冊留下千秋憾恨……

不知道當李晉王彌留之際,眼見殘兵困滇西深山,抗清大事再無希望,是否會後悔當日在新會城下的抉擇:畢竟和中興大明、守衛華夏的大業相比,數萬、十數萬百姓性命,似是不值一提。

可惜他雖被封為大明藩王,也算是爵高而權重,卻至死也沒學會當時上位者視黎民性命如草芥的那套做派。

也許他還記得,當年身為流民軍一員,對著高呼「不作安安餓殍,效尤奮臂螳螂」的楊嗣昌們,是如何逆勢奮擊,將那些高高在上的官老爺打垮。

在九泉下,楊嗣昌們的亡靈或許可以一直嘲笑他:「什麼名將?區區幾萬愚氓竟然就困死了你,真是婦人之仁,難成大事!」

但我想,李晉王更可以理直氣壯地笑對:「老子雖敗,卻是問心無愧,頂天立地。老子投了大明,可不是為了做和你們一樣的人!」

是啊,若大明也非要去學蒙古滿清那套禽獸法則方能存活,則那樣的大明,雖存亦亡。

這正是華夏文明之所以不同於游牧文明的關鍵所在,除了弱肉強食,更有天理公道,是非人心。

華夏文明屢經挫折、卻能浩氣長存不衰的至理,正因為有李晉王這樣的人來傳承我們的民族魂魄。

願吾遼人,無忘孫承宗;願吾冀人,無忘盧象升;願吾晉人,無忘曹變蛟

願吾蘇人,無忘閻應元;願吾滬人,無忘夏完淳;願吾越人,無忘張煌言

願吾桂人,無忘張同敞;願吾楚人,無忘文安之;願吾秦人,無忘李來亨

願吾川人,無忘秦良玉;願我閩人,無忘鄭成功;願吾滇人,無忘李定國……

生則中華兮死則大明,寸丹為重兮七尺為輕,存天地兮千載,盡人世乎倥傯,曄曄其曜兮日月,慨慨其貞兮悼行。

這些明末英烈,正是那個衣冠淪喪、神州陸沉的黑暗年代,不屈強虜、守護文明的民族脊樑。也正是他們的存在,方能在此後二百年激勵著一代代漢人英雄不懈抗爭,終於憑自己的努力博得華夏重光之日。

胡風南渡盡草偃,大義捐嫌王出滇。一身轉戰千里路,只手曾擎半壁天。諸葛無命延漢祚,武穆何甘止朱仙。板蕩膻腥忠貞顯,江山代代頌英賢。
凜凜孤忠志獨堅,手持一木欲撐天。磨盤戰地人猶識,磷火常同日色鮮。老草坡前草樹香,磨盤諸將墓堂堂。殘碑讀罷呼雄鬼,生死都從李晉王!

謹祭李晉王,祭甲申國難三百年來,為華夏民族和華夏文明不懈抗爭的無數英雄先烈:

大明十七朝人物,華夏六萬里河山,二百年之慘痛猶存,十八省之奇恥已雪!日月乾坤,天風翰海,一腔碧血,再守神州。


于謙
土木堡戰役,英宗被俘,幾十萬大軍分崩離析,北京城內僅剩老弱病殘幾許
代宗而立,眾大臣紛紛請求遷都南京,放棄北京。
軍隊慘敗,皇帝被俘
京城空虛,人心慌慌
這一幕和三百多年的北宋何其相似
靖康恥,徽欽二帝俘,北宋亡
于少保,于謙
力挽狂瀾於既倒
舉扶大廈於將傾
誰說書生不能救國?
就這樣一個驚才艷艷的人物
竟然被石亨等奸人誣陷而死
誒。
德才兼備,出將入相,
當稱得上國士無雙

 ̄ ̄ ̄ ̄ ̄ ̄ ̄ ̄ ̄ ̄ ̄ ̄ ̄ ̄ ̄ ̄

厚顏無恥粘兩個鏈接
http://www.zhihu.com/question/31683668/answer/102660424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7330516/answer/108575789


葉企孫。

堂前桃李萬頃,落得潦倒半生。


1997年2月19日 鄧小平去世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歸
1999年12月20日 澳門回歸

鄧小平因病住進醫院後,因為動不了只能躺在床上看電視,他看到電視里放著紀錄片,有一個人向他走來。
「那邊,走過來的那個。」因為生病,他幾乎無法呼吸,以至於他沒法說太長的句子。 「是誰啊?」
護士說那個人就是您啊,電視台給您拍紀錄片呢。因為耳背,她只有顯得不尊敬似的大聲說道。
護士看著眼前這個年邁的老人,她並非不知道他已經93歲了。
他是個英雄,英雄怎麼能老呢。
年少時領兵打仗復我山河。
某段時期三起三落,後把國家還算引上了正軌。
即便88歲那年,仍然可以在南方講話。
英雄也是人,護士分明看到他臉上的羞澀,那是聽到紀錄片里拍的是他,那種羞澀就跟小孩子被表揚一樣。
雖然他是英雄,可英雄也是人,是人就會老,就會死。
良將不能見白頭。

護士感覺老人大限之日將至,忙問道,您還有什麼要說的話?
她本以為老人會留些遺訓。
可老人淡然地說:該說的都說了。
這是他說的最後一句話。

當我看到這句話時,我突然真切的感受到陸遊的那首詩的含義了。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不僅想對鄧公說,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的英雄們,香港、澳門回歸了,你們至少可以欣慰一點了吧。

英雄不死,慢慢凋零。


李聖天,于闐國國王。


我猜,你們會覺得這個名字好霸氣。
嗯,這是他自己起的。

李聖天,本名尉遲僧烏波,五代至宋初西域于闐國國王,公元912-966年在位。

于闐國自漢武帝時,已自視為中原王朝藩屬,信仰佛教,仰慕中原文化,官職習俗等已中原王朝為標榜。

唐末中原戰亂,河西走廊為吐蕃各部所實際控制,信息閉塞。李聖天不知唐朝已滅亡,仍稱唐之宗屬,以國姓李為姓,取漢名李聖天。(其實有點犯諱,但人家是真心的!)

當時的西域,正走在一個歷史的轉折點上:伊斯蘭化
初唐在怛羅斯戰敗後,伊斯蘭就開始了對中亞和中國西域的逐步蠶食。

李聖天面對的,是剛剛完成伊斯蘭化的喀喇汗國,這個國家的穆斯林領袖,正帶著皈依者的狂熱,向東發動聖戰,對非穆斯林進行種族滅絕。

《西遊記》里也隱約提到了這段歷史,可移步:西遊記有哪些隱藏劇情? - 肉桂卷的回答

這是一場漢化佛國抵抗伊斯蘭擴張的戰爭

雖然,于闐國一度反攻喀喇汗國
雖然,英吉沙一役,于闐國讓喀喇汗國軍隊拋屍如山,穆斯林最高首領一家半屍而歸
雖然,敦煌歸義軍和高昌回鶻派軍助陣
雖然,本地佛教徒和拜火教徒不斷起義,反抗穆斯林的屠殺

但是,歷史最終沒有給李聖天機會。

李聖天逝世後,因為中原王朝的衰落無暇西顧,因為伊斯蘭世界以聖戰名義集中向西域用兵,于闐滅國,但李聖天的子孫們依然戰鬥至死。

因為喀喇汗國對於闐國文獻的集中銷毀,李聖天的故事也只能零星出現在中原王朝的史料中。

今天,喀什附近有數座伊斯蘭聖戰遺迹,供穆斯林朝拜。均是被于闐國軍隊擊殺的喀喇汗國侵略軍頭目。

雖千萬人吾往矣!

(音頻版答案)
———————————————————————————————————————————
個人愛好,開始通過喜馬拉雅FM,開始將自己的一些答案和想法錄成音頻,還不專業,看在人帥的份上,去聽聽唄O(∩_∩)O

喜馬拉雅ID:肉桂卷

喜馬拉雅ID:肉桂卷

專輯地址:http://www.ximalaya.com/swf/album/red.swf?id=4723849
本答案地址:http://www.ximalaya.com/swf/sound/red.swf?id=18526970


他是抗日戰場上犧牲的最高級別將領,犧牲時為上將、國民革命軍33集團軍總司令,年僅48歲。一代將才,一心抗日,鐵血硬漢,生性剛烈。他為市長時曾一掃津門十年蕭條;他為將領時被稱作常勝將軍。他身中數彈數刀倒地仍大呼殺敵,死後日軍敬仰他的忠誠竟向他遺體鄭重敬禮。他死後十萬軍民冒著被敵機轟炸的危險為他送行,不顧敵機在上面盤旋。委員長親自扶靈主祭,撫棺慟哭,進行國葬,委員長的辦公桌從此擺上他的遺像。主席為他題詞「盡忠報國」。


周恩來曾親自寫下文章稱讚他「其忠義之志,壯烈之氣,直可以為中國抗戰軍人之魂」。


 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聞耗悲痛絕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於重慶梅花山麓。


他是張自忠


天地正氣,民族脊樑。


傅作義長女傅冬菊,1941年在重慶南開中學加入中共外圍組織,1948年奉中共密令回北平看望父親。她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通過設在天津黃家花園的華北剿總辦事處,將傅作義的大量軍事情報秘傳中共,使這位軍事天才的戰場行動屢屢受挫。正是通過她,中共根據取得的傅作義兵力部署、戰略意圖等,適時掌握戰機,令東北野戰軍提前入關,將傅作義所率部隊抑困華北。傅作義被困其間,其「經常自己打自己的耳光,以頭撞牆,咬火柴頭想自殺」,而寶貝女兒不但無動於衷、毫無罪惡感,且急促其父趕緊投降。秘密和談階段,她更是將父親每天的言談、神態、情緒變化等等細節記錄後上報組織。中共利用傅冬菊提供的情報,始終掌握著和談主動權。單純女子,未諳世態,懷抱所謂信念,接受組織考驗,無條件地絕對服從,如此不計後果事,竟能改變歷史進程。傅冬菊被認為是平津戰役期間,最有價值的間諜。
「文革」期間,傅冬菊作為「階級異己分子」被揪斗,遭受殘酷批鬥。期間,傅冬菊攜子探望傅作義,傅作義沉默良久道:「從今往後,你不要再來了。」
傅作義的弟弟傅作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水利工程學博士,傅作義擔任水利部部長時,寫信叫他報效祖國,傅作恭遂從美國歸來,到甘肅省任職水利工作。1957年,傅作恭被打成「極右分子」,開除公職,後餓死於勞教的夾邊溝農場。傅作義得知死訊後,老淚燈前濕白須,徒喚奈何,悔不當初。
傅冬菊晚景凄涼,病困交加,當年平津戰役時指使其這麼乾的那些人,早已身居高位,卻也形同陌路,未有一人肯為之出面說話,直至臨終也不見誰來探視。


謝邀~~
看到這個題目,我腦海中閃過的是那些古代的英雄們,他們或許壯志未酬,或許英年早逝,或許出師未捷身先死,但不管怎樣,他們都曾在歷史中划過璀璨的一筆,在史書中譜寫過屬於自己的英雄篇章。
那麼,今天就讓我們回顧這些既令人惋惜,又令人追懷的英雄們吧。

歷史上有很多悲情英雄,歷史給過他們機會,但卻沒有讓他們實現自己的夙願,他們可能稱不上偉人,但絕對是那個時代的英雄,這樣的英雄太多了,歷史總是充滿遺憾,令後人不斷惋惜。
那我就列舉其中的十人,供大家追索。

第十位 秦公子扶蘇
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今或聞無罪,二世殺之。百姓多聞其賢,未知其死也。
這是我們在中學課文《陳涉世家》中學到的,扶蘇作為始皇帝的長子,按照傳統應該即皇帝位,但秦始皇在巡遊中病逝,趙高、李斯矯詔,立胡亥為帝,並逼死扶蘇。
扶蘇自幼受儒家文化熏陶,仁義愛民,反對始皇帝「焚書坑儒」,在那個法家當道的秦代社會,他這種思想是與始皇帝格格不入的。
扶蘇愛民,自會為民請命,屢屢上鑒,希望始皇帝體察民情,減輕民間疾苦,因而觸怒始皇帝,被發配北方和蒙恬一起守長城,抵禦匈奴。
如果秦朝的第二代接班人是扶蘇,那麼秦朝可能不會二世而亡,扶蘇有成為一代明君的氣魄,卻沒有成為一代明君的命運。

第九位 季漢丞相諸葛孔明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這是卧龍先生在《出師表》中的一段話,讀後無不感激涕零。
遙想諸葛當年,初出茅廬,二十有七,隆中佳對,暢析天下,奉天命以助玄德,持英才再造漢室。
諸葛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南平蠻荒,北擊中原,然則國勢衰微,六出祁山不勝,歸逝五丈原。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每每讀到這句詩,就由衷感嘆,如果諸葛先生能續命三十年,或許真能實現他一生的理想,匡扶漢室,還於舊都。

第八位 大漢冠軍侯霍去病
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指西漢大將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築壇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後來封狼居胥成為中華民族武將的最高榮譽之一。
霍去病,少年英雄,作戰勇猛,長途奔襲,左突右攻,大破匈奴,直取祁連山。
他和衛青領導的漢朝軍隊,對匈奴發起了大反擊,戰略上由守轉攻,一舉收復河套地區,接著又控制了河西地區。
因此匈奴人悲歌:「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
然而天妒英才,霍去病在行軍途中感染瘟疫,英年早逝,時年僅二十四歲。
如若上天再給霍去病二十年,怕是匈奴早被擊潰,南北匈奴分裂,北匈奴西遷的事件將會提前發生。

第七位 南唐後主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這是南唐後主李煜在他的詞作《虞美人》中的內容,詞中表達了李煜對故國的懷念。
唐朝末年,天下大亂,各節度使擁兵自重,紛紛建立藩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五代十國時期。
南唐也是一個藩國,坐落於江南地區,李煜是第三代國主。
南唐後主,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他的詞作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為後世稱讚。
然而他又是一個皇帝,面對北方侵襲,他只求苟安,然後繼續花前月下,暢想風流,然而趙匡胤不給他這個機會。
公元975年,北宋大軍兵臨金陵城下,南唐滅亡,李煜被俘北上。
在北方期間,李煜感念故國,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虞美人》,宋太宗趙光義覺得他有謀反之嫌,賜葯歸盡。
古人道,國家不幸詩家幸,李煜不幸生於帝王家,倘使其只是一個世間文人,每日飲酒作畫,縱情聲色,豈不快哉?

第六位 明朝才子解縉
解縉其人,博古覽今,才高八斗,明朝三大才子之一。
永樂年間,官居首輔,主持編纂曠世大典——《永樂大典》
《永樂大典》是一部百科全書,字數總計3.7億多,體現了中國古代科學文化的最高成就,在這部書的主編名冊上,永遠鐫刻著解縉的名字。
直至今日,《永樂大典》依然在世界科學文化史中佔有重要地位,英國人將它譽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百科全書。
然而解縉本人自恃才高,時常得罪同僚,被打壓排擠,但皇帝愛才惜才,一直在保護他。
然而他卻犯了嚴重的政治錯誤。
明朝初年,經過了朱元璋時代的腥風血雨,又經過朱棣的靖難之役,官僚已是人人自危,政治敏感度格外敏銳,生怕一不小心說錯話就掉腦袋,而解縉不僅說錯了話,還做錯了事。
解縉被貶官後,有一次回京奏事,恰巧朱棣不在,於是他就覲謁了太子朱高熾。
皇帝不在,臣下私自拜見太子,於是那些先前跟他有過節的官僚開始進讒,朱棣一怒之下,把解縉逮捕下獄。
五年後,解縉被凍死在冰天雪地,結束了他輝煌而凄慘的一生。
解縉之人,才氣過人,主持編纂《永樂大典》,已足以使其名留青史,然而其恃才傲物,不通情理,最後反被自己的性格弱點所誤,慘死雪中。
就像天空中最亮的那顆流星,閃耀過耀眼的光芒,告訴人們,他曾經來過這個世上,並且留下過輝煌的軌跡。

第五位 清末大臣李鴻章
我們學過歷史的都知道,李鴻章簽下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為日本進一步侵略中國提供了基礎。
李鴻章的那個時期,是清末列強環伺的時期,是三千年未有之變局時期,李鴻章其實做的還不錯,無奈現實條件限制太多,讓他不能放開手腳大幹一場。
看過《走向共和》的都知道,李鴻章想為北洋水師買點炮彈是有多麼困難,朝廷中處處掣肘,雖為朝廷重臣,說話卻不及一個太監管用。
李鴻章早年追隨曾國藩,先平洪匪,再平捻軍,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中國開展洋務運動,發奮圖強。
在國際事務中,李鴻章縱橫捭闔,為國為民爭利益,他被譽為中國最會同洋人打交道的人。
甲午戰敗,他背上了千古罵名,其實他只是一個替罪羊,古老又落後的封建體制才是真正的罪魁禍首。
如若李鴻章供仕於清朝中期,他一定會是一位千古名臣,為國家謀發展,為百姓謀生存。

第四位 中唐叛將僕固懷恩
這個名字大家應該會比較陌生,他不是漢人,而是一個鐵勒人。
安史之亂,大唐東部防線一觸即潰,危若累卵,強盛一時的唐朝迅速崩潰。
僕固懷恩身先士卒,跟隨郭子儀作戰平叛,其人作戰勇猛,屢立戰功,且其與回紇關係較好,曾嫁二女與回紇和親,並向回紇借兵,安史之亂中,其家人有四十六口為國殉難,真可謂是滿門忠烈。
按理來說,立下如此赫赫戰功,又為國家犧牲巨大,在平叛戰爭結束後,應該大賞特賞,但是歷史卻跟他開了一個玩笑。
安史之亂前,唐朝政府過於信任邊將,給了藩鎮節度使很大的權力,這也是安史之亂的元兇。
安史之亂後,朝廷和武將之間已經失去了信任,朝廷不信任武將,武將害怕朝廷會加害他們。
平叛戰爭結束後,郭子儀、李光弼等一干功勛名將被明升暗降,被解除了兵權,武將人人自危,生怕朝廷會鳥盡弓藏,卸磨殺驢。
然而還是有宦官誣告僕固懷恩謀反,朝廷讓僕固懷恩上朝說明情況,他看到了郭子儀、李光弼的境況,又被身邊人勸阻勿去,最後被逼謀反。
僕固懷恩引吐蕃、回紇、党項兵力進犯大唐,然而其母深明大義,提刀追著要殺他,「吾為國家殺此賊,取其心以謝三軍。」
唐朝派出郭子儀平叛,僕固懷恩大敗而歸,後死於軍中。
一代名將,曾立下赫赫功業,全家殉國四十六口人,卻因為奸人陷害,被逼謀反,落得如此境地,唏噓哀哉!

第三位 唐玄宗李隆基
上面說到了安史之亂,自然就不能不提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此人,少年偉才,武則天在位時,就覺得這個孫子不一般,將來要搞個大動作。
果不其然,則天大皇帝去世後,中宗李顯即位,就是我們常說的「六位帝皇玩」,他爸他媽他兄弟全都是皇帝,就他兒子不是皇帝,因為他被韋皇后毒死了,韋皇后也想學習武則天,做個女皇帝。
李唐熬了幾十年,好不容易成功復辟,眼看又要被女人篡政,李隆基可不甘心。
於是他攛掇他老爹李旦,發動了著名的「唐隆政變」,誅殺韋皇后、安樂公主及一干人等。
事後,他老爹李旦當上了皇帝,是為唐睿宗,他是太子。
唐睿宗在武后陰影下生活多年,本就生性怯懦,現在又有一個這麼厲害的兒子,那怎麼辦呢?趕緊退位讓賢吧。
於是,公元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李隆基就是我們的唐玄宗,年號開元。
李隆基在位時,勵精圖治,任賢用能,開創了開元、天寶兩朝盛世,大唐盛世被他推向頂峰。
然而盛世之下,危局也在緩緩逼近,大唐連年擴張,版圖急劇擴大,同時也給了邊將很大的權力,安祿山一人身兼三鎮節度使,早有反心,然而明皇卻未察覺到。
直到潼關失守,李隆基才真正明白,他最信任的那個乾兒子,真的是在造他的反。
馬嵬坡下,竟然連心愛的女人也保護不了,楊貴妃被嘩變士兵縊亡于軍中,香消玉損。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台月下逢。

這是李白於貴妃面前所作《清平調》,不知當時玄宗皇帝再讀時是什麼心情。
大唐是你推向盛世的,也是在你手中極速衰落,你努力造就了它,也親手毀了它。

第二位 千古忠烈岳王爺
北宋末年,女真崛起,先滅契丹,再攻北宋,開封城內,一片神鴉社鼓,徽宗急傳位於欽宗,北宋情勢危急。
遼宋交好百年,軍備廢弛,然則女真突起,世有傳言,「女真不滿萬,滿萬則無敵」。
宋金達成「海上之盟」,遼國為宋金夾擊所滅,之後短暫收回幽雲十六州,然而,良辰美景只是曇花一現。
公元1126年,女真南下,攻破開封,俘虜徽欽二帝及皇族、朝臣三千餘人北上,史稱「靖康之變」。
中原大地頓時失去主心骨,華夏百姓人人自危,趙構南渡應天,建立南宋,才勉強穩定住了局勢。
南宋朝廷偏安江南,無力收復失地,然而女真還在不斷南進,國勢危如累卵。
靖康之恥,是我們中原王朝的不幸,但是我們有岳飛,這是我們這個民族的幸運。
「精忠報國」,這刻在岳飛背後的四個大字,正是他一生的信條,他以一己之力,挽救國家於危難之中。
金人憚於岳飛的攻勢,不敢再南下進攻,被迫採取防禦,岳家軍士氣正旺,正要直搗黃龍,還於舊都,卻被十三道金牌召回。
可以想見,岳飛當時是多麼無奈絕望,十年之功,毀於一旦。
岳飛本人品性高潔,為國為民,卻遭奸人陷害,被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
我們再高唱一次他生前所作的滿江紅;
滿江紅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真是痛快,對於入寇華夏的金人,恨不能生啖其肉,盡飲其血。
幾十年後,寧宗北伐,將士們正是高唱著岳王爺的《滿江紅》,開創著他們的北伐功業。
想必彼時,岳王爺在地下,也在指揮著他的千軍萬馬,保家衛國, 進行著他未酬的事業。
就差一步!就差一步!就能直搗黃龍,收復東京,封狼居胥,就在當日,然而歷史狠狠刺痛了這位壯志未酬的英雄。

第一位 大隋明帝楊廣
世人皆知隋煬帝楊廣,卻不知楊廣本謚明帝,後被唐朝謚為煬皇帝。
我把隋明帝楊廣排在第一位,很多人會大驚失色,因為在他們心中,楊廣應該是歷史書上的那個驕奢淫逸,無惡不作的皇帝。
歷史是由後人書寫的,後世繼承王朝為了向人們昭告天命所歸,往往會對前朝末代皇帝的政績進行歪曲,隋朝同秦朝一樣,二世而亡,又有極其相似的歷程:都是濫用民夫,秦朝修長城,隋朝修運河;都是太子被廢,秦朝扶蘇被害,胡亥即位,隋朝楊勇被廢,楊廣即位。
但楊廣絕不是胡亥那種人能比的。
楊廣文武雙全,氣概滔天,二十歲便平定南陳建立不朽工業,治理江南政績出色為百姓仰慕。
即位之後,西巡張掖,西域各國得望天子威嚴,那時的西巡,絕不是所謂的遊山玩水,一路艱難險阻,楊廣親歷親為,他是封建王朝第一個去過那麼遠的皇帝,為隋朝開拓西部疆土,大振國威。
後世史學家在評價楊廣時,無一例外都會提到他的大運河,認為是修運河造成勞民傷財,把隋朝推向了覆滅。
隋朝大運河,貫通南北,將長江、黃河、淮河等幾大水系連接起來,加深了南北人民的交流,促進了南方和北方的經濟發展。
從此之後,中國再也沒出現過南北大分裂,一大原因,就是大運河把南方和北方更加緊密地連接了起來,即使唐末天下大亂,五代十國的分裂時間也只持續了幾十年。
秦始皇統一文字,使我們這個民族幾千年來文化傳承不斷;隋明帝造大運河,使我們這個國家不用再經歷長時間的南北分裂。
我想,隋明帝也是在考慮東漢末年到隋初,四百多年的大分裂歷史,才真正決定了要修這條大運河,即使動搖國本,也在所不惜,罪在當代,功在千秋。
唐代詩人皮日休寫過一首詩,道盡了千古悲涼事。

汴河懷古
盡道隋亡為此河,
至今千里賴通波,
若無水殿龍舟事,
共禹論功不較多 。

隋朝當時天下初定,理應休養生息,恢復國力,但是歷史選擇了楊廣,楊廣選擇了成就萬世功業,國家的現狀支撐不了楊廣心中的千秋夢想,無論是西巡張掖,三征高句麗,修大運河,都是耗費國力民力的,一般的皇帝能完成一個就已足夠,而他卻要全都完成,終於激起民變,各路造反不斷,埋葬了隋朝,隋朝也和秦朝一樣,二世而亡。
後世李世民吸取了楊廣的教訓,李世民幾乎做了和楊廣一樣的事,但是他有楊廣這面鏡子,能夠時時提醒自己,不至於重蹈楊廣之覆轍。
於是,李世民成為了千古明君,供後世讚揚;楊廣成為了千古暴君,供後世唾罵。
我想,即使歷史不能還楊廣一份公平,也應還他一份公道,畢竟後世子孫,正是因他的大運河而繁衍生息。

歷史上,還有很多人物讓我們覺得遺憾和惋惜,歷史曾經選擇了他們,卻最終又刺痛了他們,無論他們成敗與否,他們都是當時那個時代的英雄,在丹青史冊中,有他們的一片位置。

大家看完有所感觸的話,那就贊一個吧


如果大家對歷史感興趣,可以看我在下列問題下寫的答案:
為什麼寇準慫恿著宋真宗親征契丹人成為英雄,而王振指使著明英宗親征瓦剌就成為罪人?


怎麼沒人提林世功。整整137年了。

這是他137年前在北京總理衙門門前揮刀自殺時留下的絕命詩:
古來忠孝幾人全,憂國思家已五年。
一死猶期存社稷,高堂專賴弟兄賢。
廿年定省半違親,自認乾坤一罪人。
老淚憶兒雙白髮,又聞噩耗更傷神。

1842年(道光二十一年),林世功生於琉球國久米村,為閩人三十六姓里林喜的後裔。

在1865年的官生科考試中他金榜題名,與林世忠、毛啟祥、葛兆慶被錄取為赴宗主國清朝留學的官生。

1868年冬,林世功等4名官生前往清朝留學,並於翌年到達北京,入學國子監,這也是琉球國最後一批派往中國的留學生。林世功在國子監學習經史子集及詩賦文章,他的學業非常出色,在中國期間他的漢詩就以《琉球詩課》與《琉球詩錄》之名刊行於世。

1873年夏,林世功畢業,隨貢使向德裕、蔡大鼎離開京師,踏上歸途。與他一同來華的毛啟祥死於入京途中,葛兆慶與林世忠也相繼去世,只有林世功一人學成歸國。

1874年,剛剛歸國的林世功就被任命為久米村詩文官話經書師匠,同年12月轉任久米村文組主取。次年6月,林世功出任國學大師匠;9月又擢為中城王子(世子)尚典的講解官。

就在林世功平步青雲之時,琉球也面臨著來自日本的空前壓力,逐漸淪入亡國的深淵。林世功還在中國留學時,日本就在1872年將琉球國改為琉球藩,著手開始吞併琉球的進程。林世功在福州等待接貢船歸國時,日本以為八瑤灣事件中遇難的琉球人報仇為由出兵台灣,並在其後與清政府簽訂的北京專約中取得了「保民義舉」的大義名分,等於承認琉球是日本屬國。

1875年,日本派內務大丞松田道之出使琉球,強迫琉球斷絕與中國的宗藩關係,震驚琉球上下,使琉球處於風雨如晦、人心惶惶的亂象之中。儘管琉球據理力爭,反對日本要求,但仍是無能為力,與松田道之談判破裂後,只好派官員直赴東京請願。

另一方面,琉球國王尚泰擔心清朝過問此事,並且為了挽回國運,又派遣紫巾官向德宏以前往伊平屋島祈禱為由秘密出使中國,林世功以陳情通事的身份隨同前往。一行共19人,於1876年12月10日夜裡從北山名護間切的湖邊底港(今名護市許田地區的湖邊底)出發,在伊江島遭遇颱風,險些觸礁沉沒。在經過八重山群島之後,他們於1877年4月12日到達福州,與滯留福州的貢使毛精長會合。向德宏、林世功等人將尚泰的密信呈給閩浙總督何璟,並提出直赴京師請願。經何璟上奏後,清廷才知道了琉球所發生的一切。然而,清政府反應消極,認為琉球價值不大,但出於保住宗主國的架子,故對日本只能「以情理二字相駁詰」,也不準向德宏等入京,令其通通回國。日本利用清政府的不干涉政策,於兩年後悍然實施「琉球處分」,在琉球設沖繩縣,將國王尚泰、世子尚典等琉球王室成員挾至東京軟禁,琉球滅亡。

當時,向德宏、林世功等並未應清廷要求回國,而是留在福州。他們從漂海來閩的琉球難民那裡聽到了亡國的噩耗,接著又得到了世子尚典要求他們北上求救的密函,於是向德宏於1879年6月先行北上,到天津謁見李鴻章。到1876年9月29日,林世功、蔡大鼎、毛精長等人也從福州北上,直赴北京求救。

林世功及蔡大鼎、毛精長等人在1879年10月19日到達北京後,就積極展開救國活動,與在天津向李鴻章請願的向德宏相互呼應。從1879年10月23日到1880年11月18日,他們共9次向總理衙門或禮部請願,呼籲清朝討伐強暴的日本,幫助琉球復國,但清廷只勸他們儘快回福州。他們甚至還在百官上朝必經的東華門守候,碰到大臣就跪著向他們哭訴,許多清朝官員深受感觸,但只得安慰他們不要哭出聲,免得日本人知道。此外,林世功等還寄希望於神佛,他們每月朔望都會去正陽門關帝廟祈禱國運迴轉。

就在林世功等想盡一切辦法復國時,清政府正在與日本進行針對琉球的秘密外交。原來經美國前總統格蘭特的斡旋,日本想出了一個「分島改約案」,即將琉球南部的先島群島讓給中國;作為交換,中國修改《中日修好條規》,給予日本片面最惠國待遇。清政府有意接受,並試圖在先島群島恢復琉球國。因此清朝總理衙門和日本駐華公使宍戶璣便就「分島改約案」於1880年8月至10月展開八次談判。林世功、毛精長、蔡大鼎等人已聽到了關於「分島改約案」的風聲,他們於1880年9月28日向總理衙門遞交反對分割琉球的請願書,稱先島群島貧瘠不能立國,請求恢復琉球全境。但這無濟於事,總理衙門還是於10月21日同日方草簽了分島改約的協定。其後清廷內部圍繞該案發生爭論,林世功似乎也察覺到了。他感到必須以死來拯救琉球國運,於是在1880年11月20日以個人名義向總理衙門呈遞了一封請願書,寫道:

「琉球國陳情通事林世功謹稟,為一死泣請天恩,迅賜救亡存國,以全臣節事:竊功因主辱國亡,已於客歲九月,隨同前往進貢正使耳目官毛精長等改裝入都,疊次匍叩憲轅,號乞賜救各在案,惟是作何辦法,尚未蒙諭示。昕夕焦灼,寢饋俱廢,泣念奉王命抵閩告急,已歷三年,敝國慘遭日人益肆鴟張,一則宗社成墟,二則國王、世子見執東行,繼則百姓受其暴虐。皆由功不能痛哭請救所致,已屬死有餘罪,然國主未返,世子拘留,猶期雪恥以圖存,未敢捐軀以塞責,今晉京守候,又逾一載,仍復未克濟事,何以為臣?計惟有以死泣請王爺暨大人俯准,據情具題,傳召駐京倭使,諭之以大義,威之以聲靈,妥為籌辦,還我君王,復我國都,以全臣節,則功雖死無憾矣!謹稟。」

除了請願書以外,林世功還給蔡大鼎、毛精長等人留下一段遺書,寫道:

「此稟並無與人牽涉之語,雖遞無妨,祈諸公裁奪施行。如曰無補於事,不必投遞,則功亦末如之何。雖然,與其事後遞稟,有名無實,曷若事前以死請救,以全臣節哉?再,功謂奉主命告急,五載於茲。乃上不能救君,下不能存都,何以覆主命,何以對國人?世子如問父王,又將何以為對?此功所以捐生請救也,伏望諸公憐其愚而宥其罪。臨命痛哭,箋此謹白。」

當日上午,林世功自殺殉國。

林世功自殺殉國後,清政府認為林世功是琉球國的忠臣,下賜200兩銀子,厚葬於通縣張家灣立禪庵村(今北京市通州區張家灣鎮立禪庵村)。此處為客死北京的琉球國人士墓地,共有14座琉球人(均為久米村人。琉球本地人多實行風葬或火葬)墳塋,林世功為倒數第二位入葬者(最後一位為1889年下葬的王大業)。文革期間,林世功的墓被砸。至今,立禪庵村的琉球人墓地仍然沒有任何修復的跡象。

林氏的自殺,確是給人們帶來了衝擊。1881年3月,清政府下令重開琉球談判,力保琉球社稷,並命沿海各省加強武備。連琉球稚齡兒童和販夫走卒都對林世功的名字朗朗上口。但是隨著日本思想的浸潤,事情也就漸漸被遺忘了。

中國也對林世功給予高度評價,林世功殉國之時,清朝官員就稱讚他為忠臣。大陸學者謝必震則評價說:「人們雖對林世功殉國的壯舉讚頌不已,然無力回天的趨勢已成定局,可憐報國無門的愛國志士林世功,終究抱恨終天,享年僅四十歲。但不管怎麼說,琉球的歷史因為他有了那麼醒目的重重一筆。」



【林世功詩集】


註:內容摘自網路,侵刪。


看了狐狸晨曦的回答後,突然想起明末的另外一件類似的事。話說江南地區自古人傑地靈,明末時期有個狂生叫華夏(這名字就起得非常偉光正不是),性格狂傲但正直,也因此他50多歲了還是個諸生,單從學歷上講這在秀才多如狗,舉人遍地跑的江南簡直low的不行。故事的另一個主人公叫謝三賓,天啟五年進士,大名士錢謙益的學生,妥妥的高學歷人才。
要是按照正常的歷史邏輯,華夏這一生也就是地方方誌上的幾句話,多半還是反面典型,而謝三賓運氣好反而能在正史上留下那麼幾筆。但是歷史的時鐘撥到1644年後,滄海橫流,方知誰是英雄,誰是狗熊。
開端
剃髮令下達後,華夏和董志寧等另外五人(分別是王家勤、張夢錫、毛聚奎、陸宇?)在寧波合謀抗清,至少是江南第一批打出抗清旗號的人物,同時也為魯明政權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不要忘記此時他只是個生員,他的前半生並沒有受朱明多少恩惠,然而此時為了守護信仰和大義,在所有人都還在猶豫的時候率先振臂一呼。
這時謝三賓又在幹什麼呢?他 告 密 了,他向當時已經降清的定海總兵王之仁告密,王之仁客氣的接待了他的使者, 第二天王之仁大兵殺氣騰騰的進入寧波(確切的說是鄞縣),然後召集士紳開會,謝三賓施施然走入會場,似乎已經看到了起事的六君子和當時的抗清領袖錢肅樂被亂刀分屍,自己因為告密有功,得到清方賞識走上人生巔峰,就在他還沉侵在自己的幻想中的時候,王之仁大吼一聲:「左右,將此賊拿下」原來,王之仁也被剃髮令激怒了,此時入城正是為抗清提供武力後盾。(由此也可見滿清剃髮令是多麼不得人心和毫無必要,朱明在當時甚至連江南百姓都認為爛的是坨屎,明亡清興在他們看來不過是正常的朝代更替,然而剃髮令徹底改變了一切。)
就在謝三賓還沒明白怎麼回事的時候,王之仁施施然從靴子里掏出他寫給自己的告密信,當著全城士紳的面朗讀,然後指著謝三賓問錢肅樂:「錢公,此等狗輩要不要殺了祭旗?」謝三賓嚇得屎尿橫飛,磕頭如搗蒜願意拿出黃金萬兩充當軍餉以求活路。錢肅樂考慮再三,一來抗清大業確實需要資金支持,二來南都失陷後降清士紳眾多,貿然殺人有擴大化的危險所以最終同意了他的請求。這是這個故事的第一處遺憾,要是當時一刀宰了這條狗,就沒後面那麼多事了。
監國政權建立後,華夏雖然立有大功,但在監國政權內的地位並不高,任兵部職方司郎中(後勤作戰司司長)。諷刺的是,謝三賓靠著鑽營拍馬搭上了魯王妃哥哥張國俊的路子當上了——大 學 士!我的天啊,這個職位同有著擁立之功和浙東士紳領袖兩重光環的錢肅樂是一樣的。華夏和董志寧受不了這種侮辱,棄官回家,再次恢復了白身。一個卑鄙小人靠著溜須拍馬走上政壇巔峰,這樣的政權能夠長久嗎?

經過
果然,一年後清軍大軍反撲南方抗清勢力,魯王渡海逃往舟山,監國政權在大陸的統治崩潰,不出所料,謝三賓又投降了。在這種情況下,華夏毅然再度挺身而出,會和董志寧、王家勤、屠獻宸等人組建了一些抗清小團體,在四明山義軍、舟山明軍尚存主力之間奔走聯絡。清軍出兵有個特性,滿洲大爺們是受不了長時間忍受南方高溫的,所以最有戰鬥力的滿洲親軍一般都是冬天出兵,然後趕在江南盛夏前返京,這就給了江南抵抗勢力一定的活動空間。這種情況下,華夏同董志寧等人制訂了一個詳細的計劃,聯絡四明山王翊部義軍和舟山明軍同時兩路並舉,此外在寧波城內秘密聯絡良心未泯的中軍游擊陳天寵、仲謨,到時幾路發動,成功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然而華夏等人畢竟是生員出身,社會基礎並不牢固,風聲不可避免的走漏了一些。
謝三並降清後並未如預想的一般收到重用,此時待業在家,不管怎樣,作為進士,他的社會基礎和影響力都比華夏他們要強多了,一來二去,他搜集到了一些抗清志士們的消息。事實上大清一點也看不上他這種人,他根本犯不著如此的自干滿,然而他對大清依然愛的深沉,於是他再一次告密了。而這次他的告密對象不是王之仁而是真正的大清鷹犬。得到消息的清方大為震驚,調動大軍攻破四明山,王翊在倉促之間沒來得及銷毀檔案,而這其中有華夏他們的聯絡書信。
監國二年(1647年)十二月初二,華夏被捕,隨後是屠獻宸等人,王家勤當時和小股義軍在一起,壯烈戰死但也免去了之後的受辱,董志寧得到消息,僥倖逃出生天。
對於清方來說,這還不夠,因為聯絡書中有「布置已定,發不待時」八個字,很明顯,這幫反賊有同黨,給我嚴刑逼供,務必把反賊全挖出來。作為抗清團體首腦的華夏,自然成為了逼供的重點。申訊時,清方官員傲慢地問道你們這些酸秀才折騰了這麼些年干成了什麼事?華夏傲然回答:「恢復大明,這些年一直矢志不渝地召集兵馬,收集糧草。「好,等的就是你這句話,說,誰在幫助你召集兵馬,收集糧草。華夏答道:」我一人而已。「一個人,當我三歲小孩嗎,給我往死里打。華夏此時已經是個五十多歲的老人了,嚴刑拷打之下,卻依然死不改口,就是我一個人乾的。清方官員怒了,掏出那張聯絡書,來,解釋一下」布置已定,發不待時「八個字,你是怎麼布置的?華夏慢悠悠地回答道「要是事有可為,自然要這麼寫壯壯聲勢」滿清的官員終於出離的憤怒了,用刑,用刑!這次,華夏終於熬不過了,昏死在地板上。一盤冷水澆在頭上,他醒了,看著滿堂禽獸,他喘息著說:「我說,我說,自己的協助者都是誰」清方官員大喜過望,看來人也是肉做的,不是鐵做的嘛,終於扛不住了。華夏慢慢站了起來,屏足了氣怒喝道:「崇禎先帝造謀,弘光皇帝統兵,其餘大學士范景文、四川御史陳良謨、南京禮部儀制司主事黃端伯、杭州府錢塘縣知縣顧咸建、監國太常寺少卿陳潛夫一班忠義(均已死難者)皆予布置也。」審訊的官員們驚呆了,他們覺得,從這個人嘴裡是問不出什麼的。
當天夜裡,牢房,華夏要來了一支筆,活,是肯定不要想了,但是在死之前他還是想留下一些著述,「丹心存甲子,赤血帳犀軀」,一部《過宜言》在牢中慢慢寫就。這時,牢門開了,一位清方大員出現在自己面前,乃是巡海道孫枝秀。
「你來幹什麼,想勸降的話請省省吧」
「華夫子一代硬漢,我不會自取其辱」
「那你來做什麼,我沒興趣和韃官聊天」
「你落到今天這個地步,都是因為謝三賓向我們出首」
「那條狗!」
很好,華夏的反應正是孫枝秀願意看到的,「我給你一個復仇的機會,明天謝三賓也會上堂,你只要說謝也是同謀者,就能讓他死無葬身之地。」說完孫就出了牢門
原來,謝三賓家財萬貫(從他能拿出萬金就可看出),早就引發了某些人的嫉妒,這條肥羊,正好借這個機會宰了,想必這個機會對謝恨之入骨的華夏是沒法拒絕的。

高潮
第二天,孫枝秀親自提審,「宣謝三賓上堂」,謝三賓一進入大堂,便連連磕頭「大清功德蓋世,孫大人長命百歲,草民順治二年就曾出首相告,不意誤陷群賊,順治三年大軍復浙,草民帶頭投降,此時怎敢和反賊廝混,大人你要明察啊」天地可鑒,我謝三賓是大清最純最純的自干滿,絕無二心。
「你說的對不對,對質了便知,帶華夏上堂」終於這場大戲到了最高潮、最遺憾但也最榮耀的章節。華夏走入大堂的那一刻,謝三賓恐懼得癱倒在地,自己恐怕沒有活路了,他閉上了眼睛。
「華夏,你老實交代,和你同謀要反朝廷的,有沒有謝三賓?」
華夏看了一眼謝三賓,此刻他站著,狗趴著,自己只要動動嘴,那條狗的性命、家產就全完了。而大家都知道那是條狗,否則不會連清方自己都給了這麼一個機會,狗即使死了也享受不到丁點榮譽。但是心中另一個聲音卻在拒絕,自己為之奮鬥的事業究竟是什麼?
終於,他做出了回答:「謝三賓最為寧郡人不齒,甲申之變,猶居鄉也;弘光皇帝蒙塵,彼竟降虜。迨錢刑部(肅樂)起義,王武寧(之仁)執詞問謝罪,彼願督餉自贖。監國幸越,不次入東閣,惟問暮夜金,即用千金買美姬行樂耳。坐陷錢塘,急切奔降,而大刊揭帖告當事,明歸心大清赤忱。是一反覆小人,行同狗彘也。此好事,豈有他分?惜與他同獄,未免抱愧耳。」
是啊,復明大業何等光榮,一條狗,怎麼能參與人做的事。對謝三賓,他恨之入骨,也許動動嘴皮,謝三賓就能萬劫不復,但是捍衛衣冠,光復大明那對自己是種不容褻瀆的信仰,是只有胸懷大義,捨生取義的仁人志士才能參與的好事,承認一條狗也參與了這種事情,這不僅是對自己,更是對所有參與復明大業的仁人志士的褻瀆。
謝三賓幾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雖然華夏剛剛罵自己是豬狗,但此刻逃出生天的他還是向華夏道謝道:「長者,長者」(評論中不許膜)
孫枝秀很失望,煮熟的鴨子飛了,不甘心的他又問了一句:「無鄉紳預謀邪?」難道一個參與此事的鄉紳都沒有嗎?
鄉紳。。。看著醜態頻出的謝三賓,華夏又想起了這三年的種種,豪門大族對自己冷眼相待,一聽是復明相關別說募餉招人,恨不得立刻趕他走,而同時自己又在高牆內抱著嬌氣美妾,縱情高歌暢飲,這世上真的有所謂的有良心的鄉紳嗎?
而之後他的回答,是對那個時代所有醉生夢死,無恥下賤的士紳們最精準的判詞:「悲夫,何言之苦也!大明無鄉紳久矣。即有亦膏腴潔衣,多買田產為子孫計耳。否則擁姬妾傲物取快一時,如與大明結沒世不可解之仇矣。安得鄉紳?只苦這幾個秀才為著明倫堂三字丹心耿耿,刻不能昧。一戴紗帽,狼心狗行,無復人理。」
這段話之振聾發聵,直到現在我都覺得餘音繞耳,是啊,所謂的大明精英們,大多都是這麼個玩意,而真正願意豁出生命去守護衣冠道統的,雖然也有部分體制內的高層精英,但更多的不是窮秀才一般的下層士人,就是活不下去的西營、李闖反賊。

終局
監國三年二月,華夏被殺,之前他與友人的通信中說:「弟惜與三賓同禁數日,至今其座覺污之。誰知三賓竟以弟得生,為之一嘆」是啊,我也覺得非常遺憾,因為過於正直,光明,反而讓最猥瑣下賤的人活了,這真是,哎。。。
被殺之時,華夏不肯下跪,被清方打傷了腿,才跪了下去。死前大呼高皇帝者三,又呼:「藿食謀之,藿食死之」。所謂藿食,乃是指沒有肉吃的普通百姓,和「肉食者」相對應,在死前的最後時刻,華夏寧願以百姓的身份去承擔一切光榮然後死去,也不願再和謝三賓一樣的所謂社會精英為伍。
至於謝三賓,這條狗還活了很久,擁著嬌氣美妾過完了一生,然而由於人格過於低下,史書都不屑記載他的最後結局。
然而這真的公平嗎?明清之交,所有如華夏般最光明、最正直、最無畏的人活著的時候,心靈和肉體飽嘗痛苦,死的時候要麼壯烈犧牲,要麼壯志未籌,回到題目,哪些歷史人物讓你覺得遺憾——在最黑暗的時刻,那些最光明、最正直、最無畏的人讓我覺得遺憾。
打到他們的,在他們屍體上飲酒作樂的,往往是最沒下限的,最沒節操的,最不要臉的一群人,而我們民族性格當中最美好,最光輝燦爛的部分往往就是這樣被逐漸磨滅的。我曾經是這樣想的,但是後來,翻閱著史書上一個光輝鮮明的名字,我突然改變了主意,我們民族歷史上那些最光明,最正直、最無畏的人永遠都在那裡,曰諸葛亮、祖逖、文天祥、李定國,點點點,只要還有人願意去閱讀那些歷史並以他們為榮,我們民族性格中最光明、最正直、最無畏的部分就永遠不會被磨滅,永遠得到繼承。但是如果有一天,所有人都黑白顛倒,讓謝三賓這種人的哲學成為我們處事原則的風向標、座右銘的時刻,屈服強權,永無廉恥,我們這個民族,至少在精神上,就已經完了。願我華夏,永遠不要有這樣真正的遺憾。
最後,學歷永遠不等於人格,曾幾何時,我也曾經羨慕過民國時代的精英風采,名士風流,但是接觸明末的歷史後卻讓我覺得,華夏的靈魂永遠不在所謂的名士身上,至少不全在,它高貴美好的東西是華夏每個階層、每種身份的人都可能擁有的,而這,這是我們和講究貴族社會,將美德集中於頂層少數人的西方社會最大的不同。如果說明末歷史有多少正面的東西那就是——即使你貧寒出身,長大的過程中靠殺人才能活下去,你也能成為武功蓋世的絕代民族英雄(李定國);即使你中產出身,考試的成績不怎麼出色,你也能成為道德聖人的絕代民族英雄(張煌言);即使你富貴出身,前半身是王思聰般的紈絝子弟,你也能成為威震海域的絕代民族英雄(鄭成功)。願不同階層、不同出身的每個人都能從明末吸取適合自己的正確的東西,並將它們發揚光大。
PS1:文中部分人物的最終結局:
王之仁——監國元年,舟山第一次火併,王之仁的部下被黃斌卿兼并,魯監國浮海,絕望之下,王之仁殺掉妻妾,然後大張旗鼓直駛吳淞江口。當地清兵以為他是前來投降的高官,不敢怠慢,立即轉送南京。見到洪承疇後,大罵洪承疇「反面事仇,先帝贈若官,立廟祠若、祭若,蔭若子;若背義亡恩,操戈入室,平夷我陵寢,焚毀我宗廟,若通天之罪,過李陵、衛律遠矣」。洪承疇又羞又愧,無地自容,下令將他殺害。
錢肅樂——監國三年,連江失守,此前他一直在監國朝廷中鞠躬盡瘁,但是小朝廷文武矛盾不斷,為調和矛盾心力交瘁,此刻聽聞攻取福建戰略失敗,以頭觸枕,但求速死,未幾,病死。錢家本是浙東豪門,為反清耗盡家財,親族十餘人參與反清,四人戰死,錢家也是江南少數願意毀家紓難的豪門。
董志寧——監國六年,清軍大舉圍攻舟山,力圖拔掉除廈門外明軍在海上的最大據點,董志寧奮戰至死,妻羅氏、子董士駿、董士驤一同殉國。
王翊——監國六年,王翊往奉化招兵途中被捕,於正月十五殉難,死前身中兩箭一刀,依然挺立如木。清軍參領惜其忠義,領養了他的孤女,後預配其孤女與某權貴,其女不從,自殺。
PS2:部分情節做了文學性修飾,但內容和整體架構均真實無誤
PS3:寧波近代由於出了某光頭,評價微妙;但在明末是忠義之士輩出,尤其是鄞縣,個人認為是可以和江陰、金華、舟山、嘉定並稱的五大忠義之城。
@狐狸晨曦@寧南左侯


介紹一位少為人知的歐洲政治家;


Richard von Caudenhove-Kalergi

(理查德·馮·康登霍維-凱勒奇)



首先,理查德應該是歐洲最早的歐亞混血之一了。


他母親是日本東京世家之女Aoyama Mitsuki(青山·光子)

他父親是奧匈帝國諸侯豪門之子。


理查德父母:


---


理查德父親家庭背景順便進一步解釋:


「Caudenhove」是比利時貴族姓。比利時之前屬於奧地利。拿破崙時期比利時被法國佔領,所以很多貴族都逃到奧地利了。另外也有挪威德國波蘭捷克各種血緣。


「Kalergi」是東羅馬拜占庭皇家一分支。祖先長期統治克里特島。後來拜占庭衰落了,凱勒奇家族把自己的潘迪讓給威尼斯,因此搬到義大利了。

十九世紀,威尼斯又被奧匈佔領了,所以總算來到了奧地利。


---


理查德被提名了四十幾次諾貝爾和平獎,但是一直都沒拿到。這是為何?


個人覺得理查德就是出生太早,生活在錯誤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沒人能夠理解他很多想法。


介紹他幾句名言:


Every great historical event began as a utopia and ended as a reality.

歷史上所有大變革都源於理想主義,最後成為現實。


Capitalism and Communism are both rational, both mechanical, both abstract, both urbane. The military nobility has definitively outplayed its role.

無論是資本主義還是共產主義,都很理性,很機械,很抽象,很文雅(在誇獎兩者)。

傳統好戰的封建社會已經沒什麼用了。


We are experiencing the worst idolatry of all time: the deification of the state.

我們現在面臨的是古今從未見過的最極端的邪教:「國家」的神化與崇拜


The Eurasian-Negroid race of the future, similar in its appearance to the Ancient Egyptians, will replace the diversity of peoples with a diversity of individuals.

世界的未來就是歐亞非三種族的大融合,以後的混血人眾可能會長得像古代埃及人。

「民族多樣性」將逐漸被「個人多樣性」所取代。


Europe has forfeited its world-hegemony because its peoples are disunited. It will forfeit its independence and what remains of its former prosperity if this disunion continues.

歐洲因為內部的民族分歧而犧牲了自己原有的世界地位(應該在說一戰)。

如果再這麼分裂下去,繁榮和獨立一樣會失去掉。


大概可以知道理查德是什麼樣的人吧。。。各種語言後來成真的感覺。。。?

反正思維比較適合現代歐洲,完全不適合他那個年代。


---


理查德不會說日語,但是他和他父親一樣學會了歐洲十多種語言,包括德語、匈牙利語、英語、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捷克語、俄語、等等。他運用這些語言寫出過各種文章。


一戰結束後,奧匈帝國被劃分。他選擇搬到捷克斯洛伐克,辦理捷克公民身份,開始寫書。

總共寫了三四十多本。比較有名的包括:


《道德級別論,英雄與聖人的區別》(1922)

《歐洲統一論》(1923)

《現實主義》(1925)

《和平主義》(1926)

《希特勒的危險》(1931);預言家,當時納粹黨還沒開始執政!

《技術革命》(1932)

《歐洲覺醒吧!》(1933)

《反人類的集權主義》(1938)

《歐洲必須走向一體化》(1940)

《思想佔全球》(1953);這一本的引言是丘吉爾給他寫的


30年代,理查德也寫過許多本關於猶太人的書。也不太適合當時社會的口味。整個歐洲當時都在排斥反對猶太人,而且他爸爸就是其中一個反猶思想家。但是理查德激烈保護猶太人,替他們說話。另外一直堅持反對希特勒。最後,奧地利捷克被希特勒佔領了,他就危險極了。


只好逃往法國再逃往英美。


(1943年,希特勒逼著理查德的母校把他的博士文憑廢除,說他與猶太人同罪。希特勒也一直把理查德視為政治大敵之一,寫了不少批評他的文章。呵呵)


---


理查德的實際貢獻其實很多。


1922年他建立了Pan-Europa組織,被選為第一任主席。歐洲最早的一體化運動。最開始的幾年,知名度不是很高,僅限於奧地利周圍。

不過來參與運動的人包括不少當地名人,比如奧地利王子、佛洛依德、愛因斯坦、等等。


後來在英美避難他結交了丘吉爾、戴高樂、杜魯門等領袖。後來戴高樂成為法國總統,杜魯門也成為美國總統。美國、法國、英國鼓勵歐洲一體化的政策以及美國二戰後對歐洲的投資,也都能追溯到理查德的影響。


最後歐盟真成立了,所用的國歌(歡樂頌)是理查德選的。還有歐盟國旗(十二顆星)也理查德親自設計的。一直用到現在。


因此很多人認為他是「歐盟之父」。所以他那麼多次被提名諾貝爾獎也是有道理的。


另外,以色列這個國家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理查德的貢獻。他很親近猶太人,很早就主張這個想法,不斷地講給英美領導聽。


理查德晚年對日本的影響也不少。這裡就先不一一介紹了。總之他很主張世界和平。比較值得懷疑的一點就是他主張中國日本合併,主張亞洲一體化,跟康有為想法差不多,不太現實。


---


總之,他是奮鬥改變歷史的一名偉人。特別是歐洲歷史。


現在很多歐洲人都不熟悉他,好像都早就忘掉他了,我覺得非常可惜。


現在歐洲一體化遇到了一些困難,他的夢想要被破滅了。如果他還在的話肯定很傷心了。


再說,如果他這個腦袋能夠出生在現代歐洲,估計會好很多。

讓他出生在希特勒時期真的很讓人遺憾。


謝謝邀請,(黑體字內容來自互聯網)
我要說的這個人就是我們伊朗最後一位王后,禮薩·巴列維(Reza Pahlavi)國王的第三任妻子:
法拉赫·巴列維(Farah Pahlavi)王后。
她是一位還活著的歷史人物。

王后是伊朗亞塞拜然族,嚴格的說不是波斯人。她有一雙美麗的棕色眼睛,棕色的頭髮。她精通法語和英語,是當時國王時代最美麗和高貴的女人,同時她也是最可憐的女人。她是國王時代不可避免的悲劇,同時也是國王時代最後的尊嚴。

王后是伊朗亞塞拜然族,嚴格的說不是波斯人。她有一雙美麗的棕色眼睛,棕色的頭髮。她精通法語和英語,是當時國王時代最美麗和高貴的女人,同時她也是最可憐的女人。她是國王時代不可避免的悲劇,同時也是國王時代最後的尊嚴。

接下來,我要告訴你王后的故事:

1941年,22歲的國王開始統治伊朗。那個時代的伊朗正面對著巨大的國際壓力。伊朗人是雅利安人的後代,所以德國非常希望伊朗可以幫助德國打戰。但是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英國、美國和俄羅斯非常不希望中東會出現一個幫助德國的國家。於是三個國家的軍隊進入了伊朗。

(

(禮薩,巴列維國王照片

1979年前的伊朗國旗,這個國旗到現在還在被海外伊朗人使用,世界盃的時候大家可以看到

國王從小受到的是西方的教育,非常的親近美國和歐洲。但是政府希望可以幫助德國這個把雅利安人看成最優秀民族的國家。於是首相的政府和國王有很大的矛盾。傳說有一段時間,國王睡覺的時候必須把手槍放在枕頭下面才能睡著。

德黑蘭會議的召開讓德國徹底放棄了伊朗。世界大戰終於結束了,伊朗沒有受到戰爭的傷害。
1946年,伊朗軍隊佔領了俄羅斯控制的亞塞拜然省。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的俄羅斯手裡取得領土,這是很少見的。

1957年,我們的王后終於在巴黎遇見了英俊的國王。那一年,王后19歲。


老了的時候的國王和王后)

那個時候的國王剛剛和他的第二任妻子離婚,這位有德國血統的妻子不能生孩子,但是伊朗國王不能沒有孩子。於是兩個人只能離婚,從此他們再也沒有見過。國王去世後,這位王后第一個發去了慰問電,她說:我是那麼的愛他,他的去世讓我感到心碎。

國王在舞會裡遇見了我們的法拉赫王后。一年半以後,他們回到了伊朗,伊朗人民又有了自己的王后,同時也是最後一個王后。

國王是那麼的愛她,國王說:國王如果死了,王后法拉赫行使權力一直到新國王成年。
國王是那麼的愛她,國王說:我要為她加冕。 法拉赫王后成為了伊朗5500年歷史上唯一一位加冕的王后。

(國王給王后加冕)

他們一共生了5個孩子,兩個男孩,三個女孩。

(國王一家合影,當時小女兒還沒有出生)


進入60年代,國王把石油變成了伊朗自己的國家財富。於是石油和西方工程師讓伊朗變成了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那個時候的伊朗,幾乎就是一個徹底的西方國家。德黑蘭被人們稱為「中東的巴黎"
伊朗人去西方不需要任何簽證,雙國籍政策和良好的生活條件,讓伊朗吸引到了全世界最優秀的人才。一切似乎都朝著最好的方向去。

國王帶著他的王后訪問了全世界幾乎所有重要的國家。

(國王和英國女王)

(國王和英國女王)

(伊朗國王訪問美國)

(伊朗國王訪問美國)

(伊朗王后訪問中國)

(伊朗王后訪問中國)

(中國領導人訪問伊朗)

(中國領導人訪問伊朗)

王后接待外國大使

一切都看上去非常的順利。王后應該和國王相愛,然後一起老去。
但是1979年來了。

國王的政策因為沒有讓大多數的貧窮的人民得到好處。過於親近西方和對伊朗本國傳統的不尊重讓人民對國王越來越不滿。終於,革命爆發了。

國王和王后帶著5個孩子離開了伊朗,從此他們再也沒有回到這片土地。

失去了權力的國王和王后流浪了好幾個國家。在1980年的7月27日,國王終於在埃及的開羅去世了。

從此王后沒有了國王,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們沒有了父親,而祖國卻再也回不去了。

王后說:我可以不當王后,但是我必須當他的妻子。現在他去世了,這讓我感到我終於感受到了悲傷。

王后在告別了國王以後繼續流浪,她來到了美國。

她已經不富有的女人。她賣掉了自己所有的財產,甚至要靠借錢過日子。1985年,在5個孩子都畢業了之後,她一個人去了巴黎居住。因為那是她第一次遇見國王的地方。

這個時候,也許王后的生活應該是和所有普通人一樣的了。但是,命運沒有對她寬容。
她的災難並沒有結束。

2001年她的小女兒,萊拉·巴列維(Leila Pahlavi)公主在倫敦自殺。
2011年她的小兒子,阿里·巴列維(Ali Pahlavi) 王子在美國自殺

其他的子女因為各種原因很少可以見到她。王后一個人孤獨又貧窮的生活在巴黎。

後來她寫了一本書,獲得了15萬美元以上的收入。她興奮的和支票拍了一張照,她說:這是我第一次靠自己的能力賺到錢。
多麼可愛的一個王后。

王后現在還生活在巴黎,雖然很多支持者仍然稱呼她為王后陛下,歐洲的王室仍然邀請她參加各種活動。但是她說:我的心愿是帶著我兩個孩子的骨灰和我丈夫的骨灰回到我祖國。

如果沒有遇見國王,而是繼續她在巴黎的學習。
如果沒有發生大事,而是一直安靜的生活下去。
如果她還是王后,他還是國王。
那麼一切會不會不一樣?

國王的時候結束了。我不知道那個時候到底是什麼樣子的。我也不知道我的國家會變成什麼樣子。
我離開我的祖國在中國學習有5年多了,雖然我的血管里還有著其它的血統。但是我的心一直屬於那片有5500年歷史的地方。我會夢到波斯波利斯,我會看見天堂的孩子和白氣球。我會聽見波斯灣的潮水聲,我會看見裏海的浪花。

我一直覺得無論多大的困難,無論遇見什麼事。我有一個家在等我回去,也許它不是最好的,但是它永遠是能給我最大的溫暖。

我希望有一天,王后也可以回去。希望她可以再次看見自由塔,希望她可以再一次看見德黑蘭的高山,希望她可以見到伊朗現在的發展,希望她可以再一次看見愛著她的人民。

這就是王后的故事,一個充滿了遺憾的故事。這也是我的祖國的一個故事,一個波斯民族悲傷的故事。


聶耳。

他是個音樂天才。

除了《義勇軍進行曲》,超級喜歡他的《金蛇狂舞》,這首曲基本伴隨了2008北京奧運會的整場開幕式。

另外還喜歡他關心百姓疾苦的《賣報歌》,就是小時候唱的那個「啦啦啦,啦啦啦,我是賣報的小行家,不等天明去賣報……」

很遺憾,他在23歲的年齡,溺亡於日本。

有時候我在想,如果聶耳沒有出現這個意外,定會有更多驚艷的曲子留給我們。

我為他的英年早逝表示遺憾。

才23歲啊!


10月28日二更。
一、王繼芳,14歲就參加紅軍的「紅小鬼」,一路跟著紅四方面軍摸爬滾打,長征時據說是被戰友們輪流背著過了雪山草地的。長征勝利後,王繼芳進入了延安抗大學習。抗大畢業後,王繼芳跟隨林彪進入東北,1946年時擔任跟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參謀處作戰科副科長。
1946年5月,四平戰役展開,王繼芳隨林彪總部進駐四平背面的梨樹縣梨樹屯(鎮)。在梨樹屯駐紮期間,王繼芳認識了那個誤他一生的女孩——鎮上一戶地主家的小女兒。兩人迅速熟悉起來並墜入愛河。1946年5月18日夜,當四平戰事不利,東總由梨樹縣向公主嶺轉移時,王繼芳借口等人脫離了大部隊,又一個人偷偷潛回了梨樹屯。
他實在忍受不了和那個女孩可能就此分別的結果。
為了躲避東總可能的搜查,也為了能給自己和女孩一個安身立命的資本,王繼芳權衡了一晚,第二天毅然決然的投奔了國民黨杜聿明部。
一個東總參謀處作戰科長的分量,杜聿明非常清楚,連忙傳令以貴賓禮遇迎接王繼芳。王繼芳也不負杜聿明所望,將所知道的民主聯軍的所有機密悉數說了出來。
這些機密包括:林彪東總的撤退命令和路線;東北聯軍各部的番號、兵力和主官姓名;東北民主聯軍的聯絡密碼;以及絕密情報——當時東北民主聯軍已經能夠破譯國民黨軍的密碼電報。
從王繼芳這裡獲得了大量情報的杜聿明迅速在自己的通訊密碼上加了密,使民主聯軍一時難以破譯,從而不能及時了解敵情。
當時,國民政府這邊的情報顯示駐守長春的東北民主聯軍中有6000名蘇聯紅軍的便衣隊,杜聿明一直顧慮如果直接進攻長春可能會同蘇聯紅軍的便衣隊打起來,會招致北面蘇聯紅軍的反擊,引起國際糾紛。
而王繼芳告訴他,這個消息完全子虛烏有。
於是,從5月21日起,對東北民主聯軍實情了如指掌的的杜聿明一改以往謹慎用兵的做法,指揮部隊以多路平行追擊方式對民主聯軍窮追不捨。甚至於當時任民主聯軍第一師政委的梁必業回憶說:「幾個人坐上一輛吉普車,帶上一門炮就可以在公路上向我後撤部隊炮擊」。
而民主聯軍只能不分白天黑夜邁開雙腿拚命地向北走,許多部隊被打散、打亂。因為害怕杜聿明已經掌握了民主聯軍的通訊密碼,林彪下令緊急更換了密碼,給部隊之間的聯絡造成了更大的困難,很多後撤的部隊一時間都失去了聯絡。
就在之前的戰友忍受著巨大的犧牲一路北撤的時候,王繼芳重返梨樹屯,如願以償地娶了那個他魂牽夢繞的女孩。作為獎勵,國民政府在長春為他們舉行了盛大的婚禮,據說杜聿明親自參加了他的婚禮,並將他推薦給沈醉、毛人鳳等人繼續為國民黨效力。
從此,王繼芳改名王瘦芳,掛少將軍銜,效力于軍統特務沈醉的門下。但一段時間之後,沈醉發現王繼芳只是一名單純的技術人員,並不具備特務的天賦,而他帶過來的那些情報也利用得差不多了,就開始對他冷落起來。王繼芳在國民黨方面無親無故,無錢無勢,又有一個叛徒的名聲,誰也不願意跟他深交。1949年國民黨敗退台灣之際,王繼芳四處託人找關係,居然都沒能弄到一張去台灣的飛機票。
無奈之下,王繼芳只能逃回重慶老家,混入重慶市公安局工作。但很快,他就被人認了出來,1949年末,王繼芳在重慶被捕。
當時四野上下對王繼芳可以說是恨之入骨。因為王繼芳的叛變,當時的東北民主聯軍撤退過程可以說狼狽至極,甚至於當時主管總部參謀處的李作鵬在撤退過程中都被林彪掀過飯桌子。聽說王繼芳被捕的消息,四野甚至專門調了一架飛機去重慶,將王繼芳驗明正身後運到了武漢去公審。公審結束後,王繼芳很快被執行了槍決。
不,我並不是為王繼芳感到遺憾。
我遺憾的是,那位和王繼芳在梨樹屯一見鍾情的漂亮女孩從梨樹屯見面後,就一直和王繼芳形影相隨。不管是在梨樹屯、在長春、在軍統、在重慶。直到王繼芳被槍決那一刻,女孩依然還陪在王繼芳的身邊。
她可能直到最後都不明白因為她的出現有多少人升官發財,多少人流血犧牲。在她的身邊充斥著多少糾結、彷徨、陰謀、背叛、悔恨和絕望。她只是默默的陪著自己所愛的那個人,從開始一直到最後。
錯了么?
————我是二更——————


二、楊永泰,北京政法專業學校畢業,1912年的老國民黨員。追隨過孫中山、黃興,參加過護國戰爭,先後投奔過孫中山、李烈鈞、段祺瑞、岑春煊、陸榮廷,均不得重用,最後在熊式輝和黃郛的力薦下,見到了蔣介石。
猶如卧龍見劉備,1928年初,楊永泰初見蔣介石,便貢獻「削藩策,提出「當今天下,廣西第七軍橫行兩湖,李濟深負隅兩廣,白崇禧收編了唐生智殘部三個軍,桂系稱霸一方,三分天下有其一,如果他勾結馮玉祥、閻錫山,那麼南京就會非常困難。好在桂系有他們的政敵俞作柏,能拆李宗仁的台,唐生智也可以收回舊部為理由進逼白崇禧,再用重金收買馮玉祥的大將韓復榘、石友三等,那麼李宗仁、白崇禧的勢力就不難瓦解。如果再收買陳銘樞、陳濟棠,以縛虎之勢扣留李濟深於廣州,那麼桂系的一分天下就可以變成蔣公您的三分天下。」
總結而言,即為應以經濟方法瓦解馮玉祥,以政治方法解決閻錫山,以軍事方法解決李宗仁,以外交方法解決張學良。而關鍵絕不能讓馮、李、閻合流。
蔣介石聽後大為震撼,引為知己。
1929年3月,蔣桂戰爭爆發。楊永泰親自赴香港說服了俞作柏,到漢口說服了李明瑞。結果雙方主力一接觸,桂軍前敵總指揮李明瑞臨戰倒戈,一度號稱有十四萬之眾的桂系第四集團軍頃刻土崩瓦解,李、白二人被迫逃到香港。軍事方法解決李宗仁GET
接著,蔣桂戰爭接近尾聲時,馮玉祥單獨反蔣。蔣介石再次採用楊永泰的計策,用經濟手段收買韓復渠、石友三。馮玉祥被迫宣布下野。
1930年中原大戰,在楊永泰建議下,蔣介石對西北軍講價錢,對閻錫山講政治,同時不惜一切代價拉攏張學良。大獲全勝。
三年之內「三藩」皆削,東北易幟。
接著,針對紅軍問題,楊永泰在總結前三次「圍剿」失敗的教訓基礎上,指出絕不能把紅軍同東北軍、西北軍、桂系這些軍閥一視同仁,而要把他們當做一個組織嚴密、信仰堅定的「黨國」。
由此,楊永泰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同時配合以」保甲制「。要求對共產黨要」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所謂七分政治,在吾,則加強對匪區民眾管理,加強對匪區民眾宣傳,澄清吏治,務使土豪惡霸橫行鄉里者滅絕。對貧窮困苦無孤者,給予救濟,對匪區民眾日常生活給予指導和幫助。這樣,漸使匪區民眾日益脫離共黨,不為共黨所左右。達此目的,即剿共不愁也。所謂三分軍事,在下大力於上述諸務中,然後派重兵對匪區共黨實行嚴厲的圍剿,務使除惡務盡,不留後患。同時對投誠者,要給予寬大和出路,實行先生之剿撫兼施。吾認為,如實行三分軍事,七分政治,變軍事剿共為政治剿共,不出一年,會初見成效。「
即要以經濟對經濟,以宣傳對宣傳,以黨政對黨政。
一年之內,紅軍鄂豫皖蘇區、中央蘇區基本喪失,中央紅軍被迫長征。
在部署圍剿紅軍之際,楊永泰還不斷提醒蔣介石要注意國民黨黨內外和社會的的思想統一,親自策劃並主持了」新生活運動「,從一定程度上使國民黨內外及社會各界統一了思想,打擊了國民黨內其他勢力,奠定了蔣介石絕對的權威地位。
在紅軍長征過程中,楊永泰也是第一個準確判斷紅軍有可能的長征路線,猜測」中央紅軍有渡長江上游金沙江入川西的可能性「,為此還被蔣介石訓斥說」那是太平天國石達開走的死路。他們走死路幹什麼?
結果最後中央紅軍恰恰是走的這一條路。
尾隨中央紅軍一路至四川,為了幫助蔣介石奪取這一戰略大後方,楊永泰一方面極力用各種手段迷惑劉湘,一方面極力拉攏四川的基層官員和中下層軍官。通過這種釜底抽薪的手段,三年逐漸控制四川,算是給後來抗日戰爭時的國民政府留了一條退路。
遺憾的是,這樣絕頂聰明的一個人物,始終參不透」權利「二字。
從他早期四處鑽營的經歷其實已經可以看出,這是一個權利慾非常強的人。
協助蔣介石消滅了中央蘇區後,楊永泰的名聲達到了巔峰,一時成為了蔣介石身邊的第一幕僚。
於是楊永泰故態重萌,又開始捲入了國民黨內部的派系鬥爭當中,率領著自己的」政學系「和陳立夫陳果夫的」CC系「打的不可開交。最終鬧了個遇刺身亡的下場。
從1928年到1936年,楊永泰真正登上民國政治最高舞台去施展才華的時間只有不到十年。但這十年時間裡他留下的一系列讓人眼花繚亂的謀略,讓人不由的不去遺憾:要是楊永泰不死會怎麼樣?
紅軍在陝北還能不能喘過氣來?還會不會有西安事變?會不會有國共合作?
但現在,這些問題都只能作為平行世界的YY問題去考慮了。


三,戴季陶


謝邀,

本美國人回答一個符號美國歷史的答案。可能不是世界歷史上最遺憾的,但是覺得值得提名。
他叫林登·約翰遜(Lyndon B Johnson),縮稱「LBJ」,是美國第36任總統。他是一個偉大的人,但也是一個悲劇的人。

1937-1949年 眾議員,代表德州
1941-1942年 海軍指揮官, 抗日戰爭
1949-1961年 參議員,代表德州
1955-1961年 參議院 多數黨領袖
1961-1963年 副總統(肯尼迪總統)
1964-1969年 總統

LBJ出生在德州鄉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960年民主黨候選人肯尼迪(JFK)因為很多人怕他太年輕,政治經驗不夠,所以他選擇經驗豐富的LBJ做他的副總統。1963年,肯尼迪總統在達拉斯被刺殺,按照法律LBJ馬上成為了總統,完成了JFK的任期。1964年LBJ和共和黨巴里·戈德華特(Barry Goldwater)競選總統,結果LBJ贏得了巨大的勝利,61.1% 比 38.5% 。按選舉人團票(electoral college),他的勝利更加是壓倒性勝利, 486 比 52。


戈德華特為什麼輸得那麼殘?很多人覺得是因為某個支持LBJ的電視廣告。要先了解一下兩歷史背景。戈德華特是「冷戰戰士」,主張使用大力反抗共產主義國家蘇聯和中國。他甚至說他願意用原子彈攻擊蘇聯和中國。LBJ的廣告是個可愛的小女孩,然後後面原子彈爆炸。很多美國人看了這個廣告很害怕戈德華特會開始世界第三大戰爭,就投LBJ了。


美國下半世紀很多被稱之為最有影響力的法案都在約翰遜的領導下通過了。了解一點美國政府結構的知友知道,美國總統是法律的執行者,不是法律的制定者。制定法律才是國會(參議院+眾議院)的權利。總統可以試圖說服國會通過總統喜歡的法律,但他是否成功取決於很多因素:總統的黨,國會的兩黨比例,國會的情緒(比如聽話,叛逆等),總統的popularity, 還有總統的個人魅力和人際關係。說道最後這兩點就是約翰遜很特殊的地方。

美國前半世紀只有三位總統在任期之前當參議員:奧巴馬,肯尼迪,和約翰遜。奧巴馬和肯尼迪競選總統的時候都很年輕,在參議院里的時間很短,只把參議院當做一個跳板而已。後來,奧巴馬在國會的人脈很淺,想通過法律的時候很沒勢力。當跟奧巴馬一樣缺經驗的肯尼迪選了比他年紀大的約翰遜當副總統候選人,就是因為約翰遜在參議院的人脈深。在國會有24年的經驗,還當過國會領袖,他非常懂得國會的所有手段,並且它的「潛規則」。來自德州的約翰遜也很有個人魅力,連他共和黨對手尊重他,喜歡他。所有,約翰遜成總統以後,他和國會順利有效地搭檔一起通過了很多前半世紀最有實力的幾個法案以及進行了很多項目,列下來太多了,如下只是其中幾個:

  • 1964 Civil Rights Act(1964年人權法案)。規定針對種族、膚色、國籍、信仰、性別的歧視性作為為非法。以前,美國南方10多個州屬於民主黨的大票倉。當約翰遜在人權法案上前來字的時候,他說出一句話「我們民主黨剛失去了南方」。他沒說錯,討厭人權法案的南方人在此後大量離開民主黨,跑到共和黨去了。現在過了50年,南方仍是共和黨的大票倉。
  • Great Society Programs (「偉大社會項目」),一系列扶貧政策,增加中央政府的教育支配,特意加強農村基本教育,幼兒園,就業培訓 ,大學獎學金。還有增強農村基礎設施(公路,電網,自來水系統)
  • Medicare, 針對老人和殘疾人的有的醫療保險制度
  • Medicaid,針對貧窮群體的有的醫療保險制度
  •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Arts (國家美術基金會) and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國家人文基金會)
  • 1965 Immigration Act (1965年移民法案),把以前的配額制消除,迎合大量移民流入美國
  • Cigarette Labeling and Advertising Act (香煙標籤與廣告法案),要求每包煙,每次香煙廣告都包括警告:「吸煙危害健康」

約翰遜做了這麼多好事,那他為什麼是「最遺憾的人物」呢?他的國內政策很公正,很善意,對美國老百姓和弱勢群體很有幫助。但是,他的外交政策很失敗。如今很多美國人把越南戰爭的責任掛在他臉上。最悲劇的是,約翰遜自己原來不想要這個戰爭。這個戰爭在他領導下正式開始,但實際上在約翰遜上台之前已經開始了。冷戰這種氛圍,約翰遜受了身邊軍方諮詢師的影響很多,1963年被軍方說服擴大戰爭的規模。但是越南戰爭在約翰遜的領導下失控了。30萬美國人受傷了,6萬美國人死了(更不說越南的100萬死了),都不為了任何目標。兩年前才給他壓倒性勝利的美國選民對約翰遜的態度變苦了。每天,白宮外面有年輕嬉皮士示威遊行反對戰爭,反對義務徵召制,表示越南是受害者,美國是侵略者。這次戰爭無疑是美國曆來最低點。有一天站在橢圓型辦公室看著窗外某位嬉皮士示威者自焚, 約翰遜控制不了淚流滿面。

如果沒有越南戰爭,約翰遜會被稱為「最偉大的總統之一」。但是他的政績被持續15年的越南戰爭污化了。所以,我覺得他就是最遺憾的。


李鴻章,當年他幾乎以一己之力撐起那個腐朽破敗的清廷,他是洋務運動的倡導者,向中國引進西方先進文明,出使他國時,用自己的智慧在世界面前保全一個大國最後的尊嚴,他寧願以自身皮肉之苦換得賠款的減少,他在各大國之間周旋,為中國儘可能的爭取最大利益……他被稱為東方稗斯麥,他被認為是中國唯一能與西方世界一爭長短之人。梁啟超曾評甲午海戰是他一人與日本一國間的戰鬥,而甲午戰敗又使他在歷史上增了一條罪名。他因為一紙在清廷授意下不得不簽的賣國條約而被叫了百年的賣國賊,而他當年為支撐起這個國家所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在這賣國賊的名號下被人有意無意地淡忘。誠然,他不是一個可以於危機之中力挽狂瀾的人,但他是一個在危機中不停求索挽救的人,他大概做到了一個大臣可以為國家做出的一切,正如他對自己的自嘲,風雨一生糊裱匠,既是心酸,亦是無奈。感覺他對當時中國的貢獻比很多至今被認為傑出偉大的人物為這個國家奉獻得更多,但被人們記得最多的卻是他的賣國賊的罵名。


石達開


石達開是太平天國最富有傳奇色彩的人物之一,十六歲「被訪出山」,十九歲統帥千軍,二十歲封王,英勇就義時年僅三十二歲。

在豬隊友的牽扯下,與一系列神對手交戰,獲得了敵人的敬意。

石達開受刑時,被割一千多刀,從始至終默然無聲。清兵把石達開和宰輔曾仕和、中丞黃再忠等綁赴刑常石、曾二人分別被面對面縛在兩個十字木椿上。執行凌遲時,劊子手先對曾仕和割第一刀,曾仕和受疼不過,慘叫狂呼,石達開斥責他說:「為什麼不能忍受此須臾時間?」曾仕和這才緊咬牙關,不再叫喊。石達開的凜然正氣和堅強意志使清軍官兵感到震驚,四川布政使劉蓉說他「梟桀堅強之氣溢於顏面,而詞句不亢不卑,不作搖尾乞憐語。……臨刑之際,神色怡然,實醜類之最悍者。」

曾國藩說「查賊渠以石為最悍,其誑煽莠民,張大聲勢,亦以石為最譎」,

左宗棠說他「狡悍著聞,素得群賊之心,其才智諸賊之上,而觀其所為,頗以結人心,求人才為急,不甚附會邪教俚說,是賊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

駱秉章說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凶威鈐制其眾」,是「首惡中最狡悍善戰」。

貼一篇詩作吧:

揚鞭慷慨蒞中原,不為讎仇不為恩。只覺蒼天方憒憒,欲憑赤手拯元元。

十年攬轡悲羸馬,萬眾梯山似病猿。我志未酬人猶苦,東南到處有啼痕。


私以為是蔣經國先生。


曾有人這樣說過:
蔣經國是中國自1840年以來波瀾壯闊的亂世中第三代精英的最後餘暉。
他是一個有遠大志向和情懷的人,也是一個內心堅韌的人,在那個亂世,這樣的人是可以干大事的。
可是在那個時代干大事要靠自己創業,當二代是沒有出路的。
他的一生充滿著遺憾,有為所之不為,能幹的不讓干。李鴻章曾自喻為「一生風雨裱糊匠」,其實蔣經國也是如此悲劇。空有才能卻不讓施展,為了國民黨的維穩,為了國民黨的基本盤,為了四大家族。
蔣經國上海打虎,本是躊躇滿志,希望做出一番大事業給其父親中正公看看,以此來重振黨國基本面大盤,可是


貴為一國總統,而不加掩飾的說出這樣的話,真是令人難堪。不由得讓我想起勃列日涅夫女婿案發時的醜惡嘴臉,也是一個著名笑話。但是,他至少還假裝了一副公正無私的面孔:

勃列日涅夫時期是蘇聯國力最強盛的時期,出過這麼個案子。

蘇聯著名演員費多洛娃在家中遇害,幾天後著名馬戲演員布格林莫娃家失竊,丟了很多珠寶。案子很快就破了,因為海關抓住了一個叫布里采亞的人,在他身上發現了失竊的珠寶。隨著進一步偵查,發現此人還與費多洛娃遇害案有關,考慮背後可能有更大的問題,克格勃第一副主席茨維貢牽頭追查這個案件。

不料克格勃深查後,發現布里采亞居然是總書記的女兒加琳娜的情夫!在他周圍有一個高幹子女的圈子,合夥利用外交和政治渠道走私黃金、古董、珠寶。費多洛娃被殺是因為她知道得太多,又不安分,所以被滅口。

茨維貢當然不敢輕易做主,趕忙向總書記彙報了情況,勃列日涅夫指示涉案的所有人不論背景一律依法審判。

如果事情到這裡為止,就只是一個普通的案子而已,但後面的展開就非常詭異了。蘇共二把手蘇斯洛夫知道這件事後,與茨維貢進行了一次長談,具體內容無人知曉,但是肯定很艱難,因為談完之後蘇斯洛夫同志就一病不起,而茨維貢則用警衛員的手槍自殺了!至於是自殺還是擦窗戶時意外墜亡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這種事在非洲和拉丁美洲見多了,但是發生在蘇聯這種體量和地位的國家,很明顯已經沒救了。

這件事後來還衍生了個笑話,蘇斯洛夫同志重病臨終,政治局委員都在病房外等消息,醫生出來嘆了口氣說,「沒辦法,我們主要的敵人就是領導層老年化」。勃列日涅夫反駁說,「不對,我們主要的敵人是缺乏自律,我們大家都等了半個小時了,蘇斯洛夫同志卻還沒有來!」

(剛看這期國家人文歷史提到的,原文作者是 李思達)

不知道大家看懂了沒有...

自上海打虎之後,蔣經國就再也不敢自己作為了。或許是明白了太子和皇上的區別吧。的確如此,太子是中國自古以來最難做的職業之一。

大家又是否知道,蔣經國曾經是共產黨員?在412反革命政變發動之後,他也曾義憤填膺的發了一個聲明,對他父親的做法進行嚴厲譴責。可是又能怎麼樣呢。他的命運自從出生就已經註定了的,普通人至少還有搏一搏的資格,他連這個資格都沒有。
又倘若他是普通人該多好,可是,他不僅身份上不是一個普通人,他的眼力,更註定了他在思想上不會是一個普通人。

既然無力改變,那也就只能風雨裱糊了。
在他的治理下,台灣搖身一變變為了亞洲四小龍,天賦人權深入人心,成為了亞洲最發達的地區之一。甚至於現在藍綠兩營都說,不管怎樣,蔣經國先生都是我們共同的總統。他在台灣的地位,遠高於我們的總設計師在大陸的地位。
同時,大陸方面對他也是一片讚譽:


他的一生是輝煌的,至少他名留青史流芳百世了。但是,一人獨處的時候未免會黯然神傷。遺憾太多,不勝枚舉,良醫立志治病虎,可是自己家族就是老虎體內最大的病蟲。更未料晚年識人不明,選了岩里政男登堂,更是其自身最為痛憾其家族最為悲憾之事。

就連最簡單的做自己,恐怕小先生一生,都未曾真正的體驗過。他背負的真的太多太多。革命是要流血的,沒有流血的革命世界上屈指可數。小蔣先生,愚以為其做到了。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人因為做了巨大的好事卻遭到了嚴重的詆毀?
歷史上有哪些智商逆天的天才?
黑死病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你會帶哪三本書穿越回到北宋熙寧二年?
假如世界歷史是一部劇,那麼哪些劇情是最為荒謬的?荒謬的具體原因是什麼?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歷史知識 | 世界歷史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