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心理學領域的常識是不符合我們常識的?


在一個熱鬧的街市遭遇搶劫,路人前來幫助的機會反倒很小。

心理學上有兩個理論,一個叫bystander effect(旁觀者效應) ,另一個叫responsibility diffusion(責任分散)。這兩個理論講的是遭遇危險,當身邊的人很多的時候,反倒不會得到救援。因為人們一方面會認為既然周邊的人沒有反應,可能並沒有發生多大的事,不明真相挺身而出會遭遇尷尬。另一方也可能認為自己不站出來幫助,別人也會來幫忙,於是就把責任分散開來了。

關於這一現象的研究使於1964年發生在紐約的一起兇殺案(murder of Genovese)。 案發現場有許多路人經過,但是沒有一個人伸出援手阻止兇手的暴行。

至於如何在鬧市區自救,指定路上的一個人(最好是壯漢)呼救。這時旁觀者與責任分散的效應都消失了,這個人通常會來幫助自己,即使不是通過直接干預的手段。


要我說,最反直覺的是:人類的行為先於意識
並不是先有意識,再有行為。

1983年Benjemin Libert實驗:
100ms 意識在行為準備電位之後100ms左右產生

Libet,B.;
Gleason, C.A.; Wright, E.W.; Pearl, D.K. (1983). "Time ofconscious
intention to act in relation to onset of cerebral
activity(readiness-potential). The unconscious initiation of a
freelyvoluntary act". Brain 106 (3):
623–642.doi:10.1093/brain/106.3.623.
http://selfpace.uconn.edu/class/ccs/Libet1985UcsCerebralInitiative.pdf
原論文插圖

實驗流程:


被試報告決定按鍵時秒錶上的刻度,主試將這個時間刻度和EEG信號比較:


Benjemin Libert:


這之後,為了定位驅動行為的腦區,這個實驗被無數次重複,隨著實驗方法和設備精度的提高,行為、意識之間的時間差被不斷推進。
結論:意識在準備電位之後500ms到1000ms之內出現

P.Haggard,
MartinEimer (1999);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brain potentials and
theawareness of voluntary movements. ExperimentalBrain Research .April
1999, Volume 126, Issue1, pp 128-133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brain potentials and the awareness of voluntary movements

其實這個實驗做得很一般,主要是這個人綜述寫得多
2008年綜述:
Patrick
Haggard (2008) Human volition: towards a neuroscience ofwill.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9, 934-946 (December 2008) |:10.1038/nrn2497
Human volition: towards a neuroscience of will : Abstract : 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

2011年,兇殘地使用了顱內電極重複了libert實驗,重點研究額葉 supplementary motor area(SMA)區域,將這個時間差推進到1.5秒,認為可以先於意識1.5秒預測行為的產生。
ItzhakFried,Roy
Mukamel, GabrielKreimanSeeAffiliations (2011) Internally Generated
Preactivation of SingleNeurons in Human Medial Frontal Cortex Predicts
Volition
Neuron,Volume69, Issue 3, 548-562, 10 February 2011

http://www.cognitionicore.org.il/sites/ICORE/files/mukamel_lab_2011.pdf

2008年,John-Dylan Haynes及其團隊
用機器學習的手段,用前額葉的fMRI信號作為訓練集提取特徵,預測6秒後被試的行為,準確率達到60%(chance level 50%)
Chun Siong Soon,Marcel Brass, Hans-Jochen Heinze John-Dylan Haynes (2008)
Unconscious determinants of freedecisions in the human brain
Nature Neuroscience 11, 543 - 545(2008) Published online: 13 April 2008 | :10.1038/nn.2112


6秒是結論么?當然不是
隨著機器學習技術和設備的進步,今後一定可以通過人腦物理層面的數據預測更長時間以後的人類行為。

關鍵問題是,我們可以在被試知情之前預測其行為,並且有相當的準確率。


覺得,日常生活中的常識是從各種評價開始的,有好壞之分;心理學更多的常識是中性的,木有道德色彩。現在感觸最深的是這個


最常見的一點:你沒有那麼引人注目。

比如你走路的時候忽然踩著香蕉皮摔了一跤,心裡覺得:好糗啊,看到的人一定都笑話死我了。結果站起來一看,周圍人的只是多看了你兩眼就又恢復常態了,大多數人過幾個小時壓根就不記得這件事情了。


感謝邀請。

不符合常識的心理學現象有很多,這裡簡單舉幾個例子。
1. 男人比女人愛美。比較著名的實驗就是那個在街邊放鏡子的實驗,發現男人停下來照鏡子的更多,說明男人對自己的儀容更加在意。

2.同性戀是基因+環境作用的產物。很多人認為同性戀是天生的,事實上不全是,更有很多同性戀是後天變成的,也有很多人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是同性戀,還有很多人一輩子誤以為自己是同性戀。

3.新異物體並不一定總能吸引人的注意。經典的不注意視盲實驗證明,假如集中注意在場景中特定內容或完成特定認知任務的時候,即使出現新異刺激也不一定能注意到。

4.胸大不一定無腦。事實上相貌和智商的關係很微弱。漂亮姑娘不一定就笨。之所以這樣說,是男人在通過否定女人來顯示自己的強大,同時能更好地突出自己男子氣概用於追求更多的漂亮女人。如果那個被他們稱作無腦的女人上前跟他們搭話,他們會迅速忘了這個言論。

一家之見,參考斟酌。


回答一個問題,如果十分鐘內沒人贊你,基本就不會有了


1.大多數人覺得自己相貌、道德水平、個人能力在平均水平之上
2.要一個人從心底里承認自己錯了,其實是一件難事
3.在很多人之中產生的意見往往並不是明智的,甚至是很愚蠢
4.性格、學習能力、肥胖因素都是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而通常遺傳占更大的比重
5.我們的一些行為或者心理活動並不經過我們的意識。我舉幾個例子,如果你很熟練下棋,有時你單憑感覺便會馬上得到靈感走一步、在生物鐘突然叫醒你的時候、在你內心中從無到有產生一中創造性靈感的時候。

個人看法,請勿認真對待


群眾心理學。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是一個大大誤區,人群一聚集,判斷力、道德標準和智商都會向最低標準看齊,容易上當受騙被最拙劣的謊言忽悠去干大壞事,乾的時候還特自豪。


1、主觀幸福感與人格有一定聯繫,而人格又在一定程度上受遺傳影響,所以一個人一生過得幸不幸福,在一定程度上是先天註定的。換言之,哪怕家財萬貫,位高權重,如果運氣不好,仍然可能終生不幸福,鬱鬱而終。

2、政治立場與人格存在一定聯繫。

3、智商高的人情商也高。但是高創造力的人更可能情緒不穩定(高神經質)。


弗洛伊德「陰莖嫉妒」論。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埃利奧特·阿倫森 在自己的著作《 社會性動物》中引用過一則「認識不協調理論」。其核心在於每個人都趨向於認為自己是正確的,那麼當一個人在心理上同時持有兩種不一致的認知(思想、態度、信念、意見)時,會產生不協調,引發不安。那麼為了減少這種不協調,人們會改變自己的認知甚至自己的行為去迎合自己,減少不協調,安撫自己的不安。這具體的表現在網路上有很多具體事例,比如自己認同某一品牌(電腦、手機、電視等)或偶像(影星、歌星),會在最大程度上維護自己的認同,偏激的甚至去詆毀其他品牌和明星,而忽略了自己的做法在社會道德觀念中是否合理。 周正龍也表示自己還要繼續尋找老虎。


幫你讀書系列《一本正經又怪誕的行為心理學》

全書15萬字,本文3400字,幫你節省閱讀時間10小時

作者理查德·懷斯曼是在國際上具有廣泛影響力的大眾心理學教授,幾乎所有作品均是心理學類的大暢銷書。

本書總結了大量心理學實驗和調查,涉及行為心理學的各個細分領域,包括如何調節情緒、克服拖延、如何說服他人等,這些內容構成了一門能夠快速改變生活的全新科學,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啟示和幫助。

1. 立刻讓你快樂起來
1.1 一些關於快樂的誤解

首先,快樂並非來源於成功,而是快樂帶來了成功。

另外,當人們能滿足日常生活所需之後,快樂並不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線性上升。金錢帶來的快來只能維持一陣子,人很快就會習以為常。

最後,很多雞湯類的快樂方法要求壓制人的負面思想。但這樣反而變得更焦慮、抑鬱、自卑。

研究表明:快樂的感覺有50%是由基因決定的,有10%受制於環境因素,剩下40%的快樂就來自你的日常行為和想法。

1.2 通過寫作來保持快樂

與人傾訴並不能緩解自己的苦楚,比較可行的方法是嘗試「表達性寫作」。因為,寫作可以把人們的思緒組織起來,幫助人們反思並找到解決的途徑。

科學證明,增進快樂的寫作技巧之一就是要表達感恩,與內在最完美的自我進行對話。其外,還可以通過寫作幻想美好的未來,並飽含深情的進行寫作。

作者提出一種可以保持快樂的日記模式:

星期一:表達感恩。把過去一周值得感恩的三件事列出來,例如擁有健康的身體、寵物熱情的歡迎你回家,吃了美味的晚餐。

星期二:回憶美妙的經歷。

星期三:暢想神奇的未來。

星期四:親愛的……想一個生命里對你非常重要的人,寫下這個人對你有多重要。

星期五:回顧過去三件進展順利的事情。

1.3 「買買買」獲得快樂

首先,購買體驗比單純的購物更能帶給人快樂。例如,享受一次旅遊或按摩,看一次展覽,這些都要比買包包更能帶來快樂。

另外,願意把錢花在別人身上的,要比只會給自己花錢的人更幸福。研究證實,救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時,大腦的尾狀核與伏隔核特別活躍。而當我們最基本的需求得到滿足,比如品嘗美食或受人尊重時,這兩個區域也會很活躍。幫助別人和獲得快樂之間存在著直接的關聯。

1.4 一些簡單動作讓你快樂起來

當人感到幸福時就會微笑,反過來,當人微笑時也會感到更快樂;坐姿筆直的人要比採取其他坐姿的人更快樂;用更放鬆的姿態走路,輕輕地搖晃你的手臂,讓自己的腳步更輕盈,聊天時更多地運用手勢,這些都會讓你不知不覺的快樂起來。

2. 增強說服力的小妙招

研究表明,僅用獎勵和報酬的方式影響他人的決策,其實效果並不好。獎勵只在短期內有效,長期來看反而會產生消極的影響。但是,偶爾對他人給予意外的獎勵、或真心地讚賞其成果,卻效果不錯。

面試的時候,可以開始時坦承自己的弱點,再把優點留在最後,這樣可以給面試者留下更好的印象。

開會時,坐在中間的椅子上,有助於給其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寫作和闡述項目時,保持儘可能簡單的語言表達,讓大家更容易接受。

給予他人一些小恩惠,通常會讓對方給你一些巨大的回報。特別是對並不熟悉的人,並且恩惠是較小但卻很用心的時候,收穫的的效果最大。

贏得好感的方法:真誠地表達對他人的興趣;對他人發出真誠的讚美;請他幫你一個忙吧;偶爾出一點丑。

經常抱怨朋友和同事的缺點,人們會無意識地將這些缺點與你聯繫起來,並降低對你的評價。

3. 「撩妹」小竅門

「欲擒故縱」——對待潛在約會對象的最好策略是留下這麼一種印象:一般而言,你很難被追到手,但是你對她或他又有真正的熱情。人們更喜歡那些在約會一開始略微冷漠,在約會結束時變得熱情的人。

很多研究結果表明,觸摸別人上臂一兩秒鐘,可能會對女性很快愛上你。 研究發現,人們會覺得「觸碰者」要比「被觸碰者」更居於主導地位,輕微的觸碰動作可以傳達地位較高的信號。女性一般不會在意男性這樣的觸碰,但卻無意識地提高了對觸碰者的評價。

約會的理想地點,是去那些容易讓人心跳加速的地方,例如在主題公園玩一個下午;詢問對方最喜歡的美食;並嘗試向對方透漏自己的個人信息。這些都有利於讓對方迅速的愛上你。

如果你是一位體形較大的女性,應該把約會安排在飯前。

4. 決斷的藝術4.1 討論的弊端

研究表明,置身於一個團隊,人們的觀點就會變得誇張,容易做出更極端的決定。從最開始的傾向,最終變得極為激進或極為保守。這就是為什麼在微博討論中,會發表更為極端的看法。

這是因為,自己會懷疑公開發表之前的模糊立場。一旦發現身邊人有和你類似的想法,你就開始堅信自己的立場,並表達出來,又進一步鼓勵其他人分享他們的一些極端想法。

因此,在團隊討論中,非理性思維通常會佔優,而且容易導致觀點的極端化,對形勢做出有所偏頗的評估。

4.2 用潛意識做決定

潛意識的力量能幫助人們變得更富創造性,這種力量有助於人們做出更好的決定。面對一些特別複雜、考慮因素眾多的決策,大腦的羅輯思維就很難處理。而潛意識更專註於最明顯的要素,這樣做出的決定在宏觀上有所欠缺,但對處理複雜事情卻表現得更好。

用潛意識做決策時,讓一件分散精力、難度比較大的事情佔據你的顯意識,比如解決字謎,使顯意識處於忙碌狀態,讓潛意識得以有機會運轉。

4.3 判斷對方的謊話

通常的識別說謊的方法是假設撒謊時人會變得緊張,嘴巴變干。然而這種「焦慮假設」並不科學。

作者提出的方法是:騙子會努力做出掩蓋謊言的行為,例如,不會過分移動手臂或雙腳,不會做過多的手勢動作,不會重複相同的話語,也不會在回答前停頓很長時間,更不會左右猶疑。但是,撒謊者會說越來越多含糊的詞語,避免直接回答某些問題,並通過轉移話題或是提問來進行逃避。

撒謊者的特徵是:突然變得沉默、減少肢體動作、減少細節描述,出現停頓與猶豫,避免使用「我」與「我的「。

最大限度地降低別人對你撒謊的風險,你可以請別人給你發郵件。撒謊者是絕不會願意使用電子郵件時撒謊,是因為他們的話語會被記錄下來,這讓他們內心忐忑不安。

5. 關於性格

人們不同的性格分為五個不同的維度:開放性、直覺性、外向性、親和性與情緒敏感性。人複雜的性格,只是在這五個維度上有著不同程度的表現而已。

例如,開放性得分較高者一般都富於想像力與創造力,但容易對事物感到厭倦。而直覺性得分較高者一般做事比較有條理,有責任心,能在嚴謹有序的環境下有最佳的表現。

此外,作者給出了幾個研究發現的可以觀察他人性格的小方法:

1. 無名指相對於食指較長的人,一般會在體育運動上有著良好的表現,表現出更強的自信,情感處於更穩定的狀態,也具有較強的音樂創作能力。

2. 詢問別人養的寵物:養魚的人最開心,養狗的人最有趣,養貓的人最可靠,而且比較敏感,養爬行類寵物的人則最獨立。

3. 粘貼更多車尾貼的司機開車時會更激進,最好與他保持遠一點的車距。

6. 緩解壓力

研究表明,用安全且社會能接受的方式去釋放被壓抑的情感,並不是緩解壓力的最好辦法。作者給出的快速緩解的辦法包括:

1. 花幾分鐘專註於看似悲慘的經歷所帶來的好處,就能讓我們更好地解決憤怒與不安。從負面的人生遭遇里找尋好處。

2. 聽古典音樂:巴哈貝爾與維瓦爾第的古典音樂都可以讓你在更短時間內感到放鬆。

3. 養狗有助於人們緩解日常生活中的壓力與煩惱。

7. 提高行動力

研究發現,那些想像自己過上美妙人生的人通常都沒有為通往成功道路上的各種挫折做好準備,他們不願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實現目標。因此,不要嘗試想像自己實現目標或成功後的情景。要考慮到成功所面臨的障礙,並專註于思考如何克服它們。

1. 把自己的目標公開,而且公開承諾的場合越莊重,我們去實現目標的動力就越大。

2. 保證自己每完成一個小目標,得到相應的獎賞。

3. 將計劃、進步、好處、獎賞變得具體,用文字表達出來。

4. 「只做幾分鐘」的方法:一項工作先大膽的做上幾分鐘,之後大腦會處於一種焦慮狀態,這會讓你在完成工作後才停下來休息。這可以有效的解決拖延症。

8. 婚姻問題

夫妻或戀人之間爆發衝突時,作者給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模式:妻子提出一個棘手的問題,並給出適當建議,丈夫會接受妻子提出的部分觀點,從而表現出與伴侶分擔難題的感覺。這樣的行為更有助於保持一段美滿的婚姻關係。與此相反,那些在爆發衝突時選擇逃避或是展現出蔑視情感的夫婦,特別容易婚姻破裂。

夫妻定期的參加一些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實現目標的新奇有趣的活動時,會覺得對方更具吸引力,這能給婚姻帶來一點刺激,讓彼此的感情處於一種積極活躍的狀態。

9. 教育子女

1. 給孩子起個好名字:調查發現,那些名字中帶有積極含義或是聽起來特別具有吸引力的人,往往容易成功。

2. 我們很容易陷入讚美孩子的天賦與能力的陷阱。但是,研究結果表明,這樣的讚美會產生負面的影響。父母的讚美更應該專註於孩子付出的努力上,而不是結果。


她也愛我


長時記憶的容量理論上是無限的


推薦閱讀:

TAG:心理學 | 常識 | 生活常識 | 領域 | 社會心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