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令大眾深信不疑的謠言或負面知識?


7月4日
新開這本日記,也為了督促自己下個學期多下些苦功。先要讀完手邊的莎士比亞的《亨利八世》……
7月13日
打牌。
7月14日
打牌。
7月15日
打牌。
7月16日
胡適之啊胡適之!你怎麼能如此墮落!先前訂下的學習計劃你都忘了嗎? 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7月17日
打牌。
7月18日
打牌。

這是網上流傳的胡適日記選段,我想應該很多人都看過吧。

但這都是扯淡的!!!

這是《胡適留學日記》第一卷的內容,其中七月四日的內容原本是這樣的

而13到18日這幾天的內容是這樣的

根本就沒有「打牌」兩個字

倒是之前的5號到8號這幾天每天都有打牌,但也不是只打牌

「打牌」兩字在《胡適留學日記》里一共出現35次,基本集中在七八月份,其中確實有一天的日記內容只有「打牌」兩個字,是八月五日,只有一次。之後九月六日里結尾處說「與金濤君相戒不復打牌」,此後日記里再也沒有了打牌內容。


為什麼這個段子可以流傳的這麼廣,為什麼那麼多人深信不疑?

因為這個段子的製造者利用了大眾的投射心理

所謂投射心理,是指「以己度人,認為自己具有某種特性,他人也一定會有與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並強加於人的一種心理傾向」。 也就是說,個體
在進行社會認知時,會不自覺地將自身所具有的一些人格特點投射到客體身上,從而掩蔽了客體真正的人格心理特點,扭曲了客體的真實面貌,形成對客體錯誤的認知圖式,實現了客體主體化。

說的簡單點,就是它因為迎合了很多人的小心思,胡適啊,大名人啊,文學家啊,不照樣和我一樣沉迷娛樂活動,三分鐘熱度,外加重度拖延症嗎。多少人看到這個段子的時候這樣想過?

間歇性躊躇滿志,持續性萎靡不振。眼高手低,沉迷娛樂無法自拔,拖延症。。。。。。這些都是很多現代人的通病,摘幾段胡適日記改編一下,把胡適也塑造成一個這樣的形象,切合受眾的投射心理和選擇心理。

很多人在接受網路上這種段子、故事的時候,並不是選擇相信真實的,而是自己認為真實的。

這個段子也不是沒闢謠過,但至今還是有很多人的態度是:我不聽我不聽我不聽,我不信我不信我不信。

所以這個段子還會繼續流傳下去,讓更多的人哈哈一笑的同時,鄙夷一下前人,再給自己的不思進取找點心理安慰。

你以為人家和你一樣,其實全是你自欺欺人。

——————————————————

果然,我就知道肯定有人不相信,戳穿了您的小心思,我很抱歉,不過我還得再來解釋幾句。

上面那個段子是《胡適留學日記》里的內容,從1911年到1917年的,其中只有第一卷,也就是1911年有七月四號到十八號的內容,12年的日記是從九月二十五號開始的,13年之後的內容就都是札記而不是日記了。

好吧,肯定還有人不信。那好,我們把範圍擴大到整個胡適日記,從1910年到1962年的全部內容。把所有七月份的內容都貼出來工程量太大,我們就找七月四號這一天的吧。

10年的內容沒有七月份,11-17前面說過了,18年沒有。19、20這兩年大多是日程,表格式的,不是日記。再之後的內容雖然是日記,但並不是逐日而記,有可能上一篇還是六月,下一篇就是十月了,很多日期都是空缺的。

此外,23、24、25、26、27、29、30、31、32、34、35、36、37、40、41、42、44、45、46、47、48、49、51、52、53、54、56、57、58、59、60、61,這些年份都沒有七月四號的內容,62年二月胡適就去世了。

有七月四號這一天的日記內容大體如下(我截圖沒有截全,因為有的很長,只看一部分應該也可以做判斷了吧)

21年七月四日內容

22年七月四日內容


28年七月四日內容


33年七月四日內容


38年七月四號


39年七月四號


43年的七月四、五號


50年七月四號


55年七月四日

我明白,即便我再怎麼說,拿出什麼樣的證據,還是會有很多人不相信。這就是我上面說的,選擇心理,您只願意相信您認可的內容,其餘的都是:我不聽、我不信。

可以,我不干涉您的選擇自由。您願意相信段子我也理解,但還請不要到我的評論區來攪混水了吧,謝謝您的理解和配合。


說一個,這玩意稱霸朋友圈,輻射中老年,電視上播過,小報上看過,你爹媽和你說,你爺爺奶奶逼你吃過,飯局上最常見,每當上桌吃飯,遇到你不想吃的稀奇古怪的蔬菜時,長輩們總會用這樣一句話勸你:


是滴,這個大眾深信不疑的謠言,就是廣告做的震天響,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總有一群感覺長得都差不多的「老專家」出面宣傳,還有一群長得也差不多的外國人拿「科學研究」出來佐證的:抗癌食品


然而療效吹的嚇人的抗癌食品,大多是商業包裝炒作出來的,或者是生搬硬套概念、本質上是並沒有任何神奇之處的普通食物。


為什麼說抗癌食品大多不靠譜,原因有三個:


首先,癌症確切的發病機制至今仍不清楚


簡單的說就是我們還並沒有完全搞懂人為什麼會得癌症。


現在我們只是知道,癌症是由年齡、性別、體重、遺傳因素、環境、職業性質、生活習慣、鍛煉、飲食、病毒或細菌感染、人體免疫力等一系列你能想到的或者你不能想到的錯綜複雜因素共同長年作用下的結果,甚至影響因素中還包括你上輩子修來的運氣。


癌症的影響因素多到這個程度,單憑一種或幾種食物,就說能預防或治癒癌症,你這是不給癌症面子,人家好歹是人類健康頭號殺手,一把菜就防得住,是癌症太菜雞,還是我們太菜雞。


其次,動物實驗有效 ≠ 人體有效


在廣為流傳的食物抗癌廣告里,「動物實驗有效」是最常見廣告詞。

以小鼠為代表的動物實驗是抗癌實驗中常用的手法,然而小鼠和人體的機理、代謝不可同日而語,差異巨大,更重要的是,很多實驗模擬的要素單一,在小鼠等動物身上起效的某種食品,完全有可能在人體內毫無效果。


最後,含有抗癌物質 ≠ 可以抗癌


「富含抗癌物質」也是抗癌食品經常打出的廣告詞。


但是同樣,所謂抗癌物質也要考慮劑量問題,丁香醫生早就說了:不談劑量談 XX,都是耍流氓,一種食品中含有多少劑量抗癌物質才算有效?癌症種類眾多,一種物質抗這個癌,會不會引發其他癌症的風險?這些是抗癌食品廣告不會告訴你的。


比如韓國的泡菜就因為富含「抗氧化物質」而被稱為抗癌明星產品,然而泡菜里的「高鹽」和「亞硝酸鹽」卻是增加罹患胃癌風險的高危物質。


比如紅酒,因為含有對惡性黑色素瘤有抑制作用的「白藜蘆醇」而備受關注,然而曾有人做過實驗,想要靠喝紅酒,來要達到與動物實驗效果相同劑量的「白藜蘆醇」,一個人起碼要一次喝下 2500 杯 140 毫升的紅酒。


所以,如果你真的相信紅酒可以抗癌,那就索性把紅酒杯放大 10 倍,這樣每天就可以喝一個比較吉利的數字:二百五。


所以說,這世上至少到現在還沒有出現過什麼抗癌是靠一種或幾種特效食品來完成的。至少,朋友圈裡,長輩群里那種吹的天花亂墜功效的抗癌食品是沒有的。


沒有抗癌食品,自然也不用拘泥於哪一種食品,天天當寶貝一樣吃,就算吃到吐,其他方面不注意,癌症,該來的還回來。

而且,更讓人覺得尷尬的情況大該是這個抗癌食品的名單有時都是自相矛盾的,就像豆漿什麼的,今天是致癌食品,明天就又成抗癌食品了。對選擇障礙人群來說,真的是太不友好了。


當然,沒有神奇的抗癌食品,不代表沒有健康飲食。均衡的膳食、提高膳食中果蔬的佔比且種類豐富多樣,就能在總體上有效降低癌症的風險。只是不需要去拘泥於其中某一款,那其實並不重要。


對於健康人群,與其迷信某款抗癌食物,不如趁早改善自己的生活方式。戒煙戒酒合理作息,什麼都吃均衡飲食,不要指望靠吃來一勞永逸的解決癌症風險。

內容參考丁香醫生科普文章:

抗癌食品,是健康救星還是營銷炒作? - 丁香醫生

作者:蕨代霜蛟 科普作家

有健康問題想問丁香醫生?

那就下個丁香醫生 App 吧

戳這裡:應用中心-丁香醫生

足不出戶就能得到醫生的指導和建議

身體上的問題,來問丁香醫生


網上看到的,博大家一笑

網上看到的,博大家一笑


旅鼠集體自殺
這個謠言流傳之廣超出了我的想像,因為竟然被寫入了語文課本,《旅鼠之謎》據說是在初中課本上,可以想像,在普及了九年義務教育的中國,基本上,每個學生都可以看到這篇文章,那影響力,簡直就和月球上看長城一樣深入人心。

就在我這篇胡扯答案下,光是提到旅鼠的評論就有8個
地球上有哪些生物是以違背生命規律的方式存在的? - 知乎用戶的回答
因此,今天,我們就來說說旅鼠這個問題

傳言中,旅鼠們「為了保證物種延續、控制種群大小,有組織地集群跳海」,這被解讀為各種關於生死的超脫與感悟。
以下節選自著名的《旅鼠之謎》,可以窺測人類對旅鼠的感悟……

我卻怎麼也笑不出,陷入了迷惘的沉思。在這個星球上,一切生物都在為了生存而競爭,而那些可憐的旅鼠怎麼會想方設法去自殺呢?早知如此,何必當初!不去大量繁殖,不就可以避免這種悲劇!
它們逢山過山,遇水涉水,前赴後繼,沿著一條筆直的路線奮勇前進,決不繞道,更不停止。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無懼色,紛紛跳將下去,被洶湧澎湃的波濤吞沒,直到全軍覆沒為止。
由此可見,它們似乎是按照某種嚴格的指令行事,明白無誤地都把大海看作自己最終的歸宿
「當它們要進行大遷移時,總是忘不了留下少量的夥伴看家,並擔任起傳宗接代的神聖任務。這看上去真是天意。」
不過,人類也許應該從旅鼠身上學到點什麼。例如,如果人類也毫無節制地繁衍下去,也許有一天不得不走旅鼠的道路。

看的我都感動了,旅鼠在天之靈一定會說,尼瑪,老子是戰敗了,被趕走去尋找新家園,你幹嘛咒我死啊

看,我這麼萌

事情的真相是:

而沒人能證實旅鼠是否真的組織過這樣的集體行動,它們也許更願意相互廝殺而不是自殺。最重要的是,跳海是沒有用的,旅鼠會游泳……

"They are good at swimming," says Stenseth. "They can easily go across small bodies of water, across small lakes," he says.

BBC - Earth - The truth about Norwegian lemmings

旅鼠由於無法控制種群數量,致使種群無限擴大,這個時候,競爭失敗的旅鼠群體被迫遷徙到其他的地方。
由於北極圈支離破碎,很多時候遷徙需要跨過水域,於是就出現了旅鼠集體跳海的做法。
他們不是自殺,而是遷徙,當然有部分體力不支的,就死了。

所以,在很多地方,會把旅鼠叫做「天鼠」,因為這些鼠會突然間出現在他們的地盤,包括西伯利亞、斯堪的納維亞等地都有這種稱法,真相就是,這些老鼠是游過去了。

Lemming migration plan(旅鼠遷徙計劃)

Lemming migration plan(旅鼠遷徙計劃)

這篇2003年發表在science上的文獻已經證實旅鼠自殺是錯的
Gilg O, Hanski I, Sittler B. Cyclic dynamics in a simple vertebrate predator-prey community[J]. Science, 2003, 302(5646): 866-868.
至於大家看到的視頻記錄,是很殘忍的一個記錄,有扒皮的,就是迪士尼強制把旅鼠趕到海里。

「……片中的場面是偽造出來的,那部影片是在加拿大的阿爾伯達省拍攝的,那個地區並不產旅鼠。攝影組到北極地區向因紐特小孩買了幾十隻旅鼠,讓它們在一個覆蓋著雪的轉盤上奔跑,從各個角度拍攝,剪輯後就出現了成千上萬隻旅鼠大遷移的情景。之後,攝影組把這些旅鼠帶到懸崖上,希望拍攝它們跳到懸崖下的海中淹死的場面。不料旅鼠卻不願往下跳,在等了兩天之後,不耐煩的攝影組把這些旅鼠趕下了懸崖,人為製造了跳海自殺。」

最後,你們要是還說旅鼠自殺,我要angry了

類似報道
果殼網:被人誤解很深,旅鼠壓力很大
科學松鼠會:科學松鼠會(被人誤解很深,旅鼠壓力很大)
旅鼠集體跳海自殺是一個美麗的謊言--科技--人民網
最新研究證實:旅鼠集體自殺純屬無稽之談 (圖)


朋友圈裡曾經熱傳下面這個事件:


當時我就認定是個謠言。

為什麼?

因為不可信啊!

試想哪個人販子不是抱著孩子就逃離現場?

去廁所給孩子剃個頭?手藝這麼好,開理髮店出身的嗎?

孩子大了會反抗,會求救,孩子小了會哭的啊。

記得我兒子小時候一剃頭,基本就是要哭背過氣去啊。

人販子吃飽撐得去廁所的先給孩子剃剃頭?就不怕有人進廁所?

有這功夫都可以打上車了吧?

有人可能會說,把孩子偽裝一下,免得別人認出來。

難道偽裝孩子,就非要剃頭嗎?不能給他……(此處省略,避免人販子學到)

然後,這條謠言曾經讓許多人深信不疑,簡直轉瘋了。

滿文在宣傳的是這個爹真機智,太聰明了。

沒人批評他的粗心和大意。爸爸逛個商場弄丟孩子,心得多大啊!

還有,文中號召「爸爸媽媽都學習下」。

關鍵這種方法真的可取嗎?假設有真實的事件發生,這也僅僅是個個例吧?

廣泛宣傳?

那好吧,以後帶孩子上商場,孩子眨眼功夫,不見了。火速找到周大福,當然,老鳳祥也行,砸!

哎呀,不對,先找滅火器在哪裡,拿滅火器砸。

這樣就對嗎?

就那麼確信孩子是人販子拐走,而不是孩子淘氣暫時離開自己的視線了嗎?

還有,不知道商場是否真的這樣規定,珠寶櫃檯被砸,警報一響,商場門就必須關上。

是不是眾保安會先去控制砸櫃檯的,而不是去關門啊?

所以,即便貌似傳播的「正能量」,也是一種害人害己的不科學行為。

看好自己的孩子吧。


難道不是關於中國和美國護照的謠言!

傳聞美國護照上寫著:不管你身處何方,美國政府和軍隊都是你強大的後盾。

傳聞中國護照上寫著:請嚴格遵守當地法律,並尊重那裡的風俗習慣。

我們專業一教授,在上課的時候還這麼說,我差點一口茶噴他臉上,從此再也沒上過他課

點評是 美國說:出去了有人欺負你,招呼一聲咱修理他。

中國說:出去了老實點,聽人家話,少給老子惹麻煩。

這條狀態我想大家都見過吧,很火對吧?

很多人一看到之後立刻就無條件轉發,一邊轉發還一邊控訴天朝的各種暴行。

那麼美國護照到底寫的什麼?

美國護照里寫的是:

The Secretary of State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hereby requests all whom it may concern to permit the citizen/national of the United States named herein to pass without delay or hindrance and in case of need to give all lawful aid and protection.

翻譯:美利堅合眾國國務卿在此要求相關人士給與該美國公民/國民通行便利及在需要時提供合法的幫助與保護。

中國護照上寫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請各國軍政機關對持護照人予以通行的便利和必要的協助。

意思是一樣的好嗎,當然關於護照的爭論不是重點我真正想說的在於: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對於這個國家有了所謂的思維定勢

我同學親眼見過中美護照,但是沒有拍圖片,百度搜了一下


06/06已修正一些不太精確的地方並更新11部分。由於字數上限,本回答目前停止更新,手機翻頁太過困難所以關閉評論了,peer review請私信。有語言類的問題歡迎喵我,但不保證回答;拒絕回答一切古漢語音韻、方言相關問題。
原來這個問題本來想作為某個微信公眾號的推廣的,實在是不好意思啊推廣人員讓你們費心了。一開始只是因為看著不爽寫了一個答案,覺得語言學只是個偏見多科普少的冷門話題,沒想到這麼多人回應,感謝大家的厚愛和支持。這個回答的主要目的在於闢謠式的語言學科普,也就是說我只會介紹當前主流的被學界廣泛認可的教材式的內容,我無法預測未來十年語言學研究會變成什麼樣,也無法確定我今天所介紹的內容哪天就被推翻了。如果有天有的內容變了,只要知乎還開著,我大概還是會來更新的。

我一不搞生物,二不搞養生,就添幾個語言學科普里經常碰到的問題吧。其實這個回答幾乎可以起名為「論我爹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如何激怒我這樣的語言學在讀學生」。
利益相關:語言學在讀——對我就是看不慣某些語言民科在他們不懂的事情上瞎扯淡忽悠人,就好像語言學真的不研究就能成專家一樣。

這裡是目錄;請善用頁面搜索功能(Ctrl+F)搜索開頭編號進行快速跳轉:
00. 「你學語言學?啊那你學的什麼語言啊?」
01. 「粵語是聯合國承認的一種語言!」
1.5. 「我在電視里看到說唐朝人說的是廣東話誒!」
02. 「法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
2.5. 「普法戰爭之後,阿爾薩斯人失去了學母語的機會。」
03. 「日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是三個公認的發音優美的語言。」
04. 「印歐語言比漢語更邏輯、更精確。」
05. 「漢語有幾千年的歷史,比其他的語言更進化、更高級!」
06. 「使用漢字的地方,說的就是漢語。」
6.5. 「日語和韓語都是由漢語轉變而來的。」
07. 「劍大橋學研表究明,母字序順並不一定影閱響讀。」
08. 「簡化字/普通話/漢語拼音都是TG搞的鬼!」
8.5. 「要不是一票之差,現在的『普通話』就是廣東話了!」
8.8. 「今天學漢語拼音,明天就廢除漢字,中華文化要斷根啦!」
09. 「英語國際音標跟國際音標是兩碼事。」
9.5. 「p、t、k在s後面要濁化,大家記住了嗎?」
10. 「連女王都說的是地道的英國倫敦腔,倍兒有面子!」
11. 「說英語的腦子,和說漢語的腦子,應該是不一樣的吧。」

請我們的老師祖宗索緒爾鎮樓,引自《普通語言學教程》:

在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言語活動比其他任何因素都更重要。我們不能容忍語言研究還只是幾個專家的事情。事實上,每個人都或多或少在研究語言。但是,對語言發出興趣的意想不到的後果是,沒有任何領域曾經孕育出這麼多的荒謬觀念、偏見、迷夢和虛構。

00. 語言學真的不是真的不是真的不是學語言。
現在在高等教育里所說的「語言學」(對應英語的linguistics),主要研究中古至當代語言的結構。其主要研究對象是語言的發音、辭彙構成、句子結構和表意。語言學研究可以是普適性的(我做的就是普適理論),也可以是針對特定語言的,但是語言學研究者(從教師到學生)並不以學習某一門語言作為目的
按照我碩士時代雙持大牛的說法:我們理論上可以會任何一種語言,但是實際上哪種都不認真學。至於你問我會哪種,我是流利的漢英雙語(其中漢方言包括普通話和粵語),德日可以讀,聽說寫的話在幼兒水平,法語和荷蘭語勉強可以讀。

01. 聯合國絕對沒有承認過粵語是一種獨立的語言。
粵語是漢語群的一部分,與其他漢語的方言擁有同一個先祖;這導致在任何時候,「粵語」和「漢語」兩個概念是無法並列的。這裡直接引用我當時科普廣播「十二周入門語言學」終結周 這都是你的幻覺里的一段,當時為了寫這個稿子做了兩周的research。

剛才我們提到當前漢語內部語言變體的劃分時,說到了四個不同的層級(漢語—七種變體—變體下的片區—片區下的具體方言),那麼這四個層級里,到底哪一個層級符合「語言」的含義呢?這才是決定粵語到底是不是一種語言的時刻。如果我們以互通性、特別是語音的互通性作為代表來劃分語言和方言的不同的話,那麼往往可以把「語言」的概念擱在第二個層級上——有時如果細化的話甚至可以放在第三個層級上。這樣說來,粵語是一種語言是完全有道理的,不過同時,我們對廣義上的漢語的理解就要產生變化了:既然粵語已經是一種語言,而它又位於漢語的下屬層級里,那麼漢語就不能稱為「語言」,而需要換一個名稱,我們必須叫它「語族」或者「語言群」。目前國內一種流行的劃分方法就認為,我們所說的「漢語」其實應該叫「漢語族」或者「漢白語族」,它不是一種單純的語言,而是在內部包含了多種同源的語言。也就是說,當我們認為漢語是一個語族的時候,那麼粵語就可以算是一種語言了。反之,當我們認為同源的所有語言變體都只屬於同一語言、只靠閱讀完全可以無障礙理解、或者打算藉助軍隊的力量來清算的時候,整個漢語的四個層級里,只有第一級才能叫「語言」。在這種情況下,既然廣義上的漢語算是一種語言,那麼粵語就不可能和它平齊,只能往下走一格,屈居為方言了。所以,當我被人問起來「你覺得粵語是一種語言嗎」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是反問對方:「你覺得漢語是一種語言嗎?」只有確定了對方的漢語觀,我才能告訴他我相應的粵語觀,要不三觀不合是很容易打起來的。不過,我平時更傾向於把廣義上的漢語當成一個語族來看待,這樣一來,粵語就不再是單純的方言,而是語言了。
就聯合國來說,不管是大會、安理會還是教科文組織,他們都以「漢語」作為工作語言。而這裡所說的漢語又有了更複雜的情況:在應用上來說是狹義上的漢語,也就是以現代書面漢語作為書寫版而普通話作為口語版的那一種漢語的語言變體——可以稱之為「標準漢語」的通行語;但是,為了避免政治爭端,從概念上來說,聯合國的「漢語」指的其實是廣義上的漢語,包括了漢語族裡的各種語言變體,當然粵語也包括在內,它們把「語言」放在了第一層級上。所以,之前的傳言中,「粵語是一種已經被聯合國承認的語言」是不可能的,它頂多算是「被聯合國承認的語言下的一個變體」;聯合國的各個分屬組織里,以及ISO的國際標準里,也並沒有以書面文件方式宣布過粵語是一種「被承認的語言」。再說了,如果要承認粵語是一種語言的話,那麼位於同一層次上的閩語、吳語、客語怎麼能坐得住呢?

知乎上其實也就這個問題吐過槽,看這裡:粵語是否是聯合國承認的官方語言?如果是,吳語可以嗎?

1.5. 唐朝人說的不是今天的粵語。
之前談到廣東話的時候,跟老基友 @Tariel 說到這個問題,然後塔爺硬是不肯自己去搜,說是怕瞎了自己新換的八心八箭氪金貓眼,於是我自己去搜了,搜到了這個問題:唐朝人說的是廣東話嗎?然後我的八心八箭氪金貓眼也瞎了——電視台你們給我認真一點好不好!
語言絕對不是一成不變的;正相反,語言是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變化的,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北京人的「晚」、「為」等音從圓唇的零聲母逐漸變為半咬唇輔音,這說明我們從來不會拘泥於任何一個發音。唐代到現在已經過去了一千多年,其間語音的發展可想而知,他們穿越過來,我們穿越回去,肯定都會因為聽不懂對方說什麼而抑鬱至死。唐朝人說的,是唐朝時代的漢語變種,無法準確地對應今天漢語的任何一種方言變體。所以說什麼「李白的詩用廣東話/四川話/etc念出來才是真對的」這樣的說法是不靠譜的。
知乎那個問題里,poem和張東磊兩位知友的回答都是靠譜的。為了這個問題,今天特地查了羅傑瑞(Jerry Norman)的《Chinese》一書(其實是剛好系裡圖書館就有這本),裡面在粵語的問題里說到,粵語「是南方漢語的代表之一,但歷史上受到了北方漢語的明顯影響,最顯著的影響可以歸結到晚唐時中原漢語的音系特徵」。但是在分化出來的這幾百年里,粵語自身內部也有著發展和變化,比如說,近現代粵語尖團合流,其痕迹反映在港英政府剛建立時的羅馬化方案和當前讀音的區別上,「沙田」羅馬字寫為Sha Tin而當前念成/sa tin/、「石硤尾」羅馬字寫為Shek Kip Mei而當前念成/sek kip mei/。有了這樣的變化,你還敢說粵語一直保存著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原汁原味」的語音嗎?
所以說,一句話總結:粵語在語音的一些地方相對完整地保留了晚唐時期中原漢語的音系特徵和音系內部規律。但這句話可不能簡稱為「粵語就是晚唐時期中原漢語」。

02. 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不是法語,因為沒有人管你到底哪種語言「最優美」。
我們一般接觸到這個概念,就是在小學語文課本里讀到都德的《最後一課》,裡面韓麥爾老師說的那句「法語是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最明白,最精確」。但是,《最後一課》裡面那句話是都德為了愛國主義教育而說的——普法戰爭法國戰敗,被迫割出阿爾薩斯和洛林,如果不說這句話,怎麼能讓大家感覺到「阿爾薩斯是法國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呢?聽一個宣揚愛國主義的法國人說法語是最優美的語言,跟「孩子是自家的好」這樣的描述,基本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那麼到底有沒有「世界上最美麗的語言」?說來有趣,這個命題本身就十分模稜兩可:語言的「優美」,到底來自於哪裡?是語音、韻律上的調和,還是單詞含義的「美」,或者是說句法結構上的統一或精簡,更甚是來自於語用、修辭的作用?目前語言學界還沒有蛋疼到界定一個「美」的標準,所以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自然無從談起。在此之前,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說自己的母語是最美的。

2.5. 繼續上面《最後一課》的問題說:韓麥爾老師還真不是在教學生母語;他更像是「到粵語區推廣普通話」的——你們還覺得他是為了捍衛大家的母語而鬥爭么?
(所以說這些問題我當時在寫科普稿的時候都想好了……)這裡繼續引用我自己寫過的內容,來自「十二周入門語言學」第八周 核心理論語言學之外的世界:

如果我們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一系列問題:小弗朗士身為一個法國小孩,到了小學五年級,為什麼連最基本的法語動詞變位都不會呢?為什麼那個郝叟老頭,還要跟小學生們坐在一起從初級讀本開始學法語呢?
是的,問題來了——法語和德語對於這個鎮子上的居民來說,都算是外語。在普法戰爭的時代,阿爾薩斯大區的通行語言既不是法語,也不是德語,而是從屬於日耳曼語系的阿爾薩斯語,也可被稱為「阿爾薩斯德語」。由於宗教原因,在普法戰爭之前,阿爾薩斯歸屬於法國,但當地的居民說的則是一種與高地德語有著親緣關係的語言。所以,在鎮子上教大家法語的韓麥爾老師,與其說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鄉村教師,倒更可能是被中央派來推廣普通話的,在這個鎮子里,法語並不是通用語言,而更像一種普及起來有點困難的官方語言。普法戰爭之後,由於被普魯士佔領,阿爾薩斯大區也進入了以德語為官方語言的時代,不過對於當地人民來說,生活可能還會簡單一點,畢竟阿爾薩斯語本來是和高地德語有著親緣關係的,學起來也更方便。等到兩次世界大戰之後,這個地區終於平定下來,重新被劃入法國領土,而法國政府又一次在這個地區開始了推廣普通話的進程——到今天,阿爾薩斯大區的官方語言和通用語言都已經變成了法語,阿爾薩斯語只是一種限定於部分地區的方言,根據我家寵物羊 @Rockie Yang 從阿爾薩斯當地發回的考察,曾經以德法雙語出版的地方報紙,已經變為純法語出版了。阿爾薩斯地區三種不同語言及方言的起起落落,正是政治博弈對語言影響的絕佳體現。

有關阿爾薩斯地區的方言血淚史,可以參看回復里 @Tariel 貼出的報告,我這裡礙於篇幅,不摘錄了。

03. 並沒有研究證明日語、西班牙語或義大利語是聽起來最好聽的語言。
這個傳說是我在做普及材料的時候意外接觸到的,之前我甚至從來沒有聽到過這樣的說法:「在國際語言學界,日語,義大利語和西班牙語,是三個公認的發音優美的語言,其中,日語更是排在第一位。」全文可以見這裡:(轉)聯合國公布世界最難學的十大語言及各種圍觀。另:我沒有查到UNESCO公布的具體細節以及任何標尺(比如說是對於哪種外語者來說等),所以這個排行榜很有可能也是個謠言。沒想到某日報英文版也轉了這玩意兒,看來還真是「不轉不是中國人」。
說回發音最為優美的語言;我當時嚇得夠嗆,還想著國際語言學界到底有哪個音系學家瘋了敢引這樣的戰,於是特地跑到Google Scholar裡面查,結果喜聞樂見地沒有查出任何文獻。(切記,如果你聽到「最××的語言」說法,並對此感到懷疑,請一定要搜英文。一般國際語言學界不會隨便玩這麼蛋疼的ranking,又沒有人資助我們做這樣的實驗所以就更不會做了——要知道我們很窮的。
後來我想了想,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肯定是和這種語言的音繫結構有關係。而這三種語言可能有的幾個特點,剛好能讓它們聽起來感覺「很順耳」:

  1. 近似平均分布的五 / 七母音,顧及到前後、高低、圓扁各種形式,母音之間非常清晰且對稱。
  2. 輔音里沒有太沖的喉擦音、小舌音,不會給人「清嗓子吐痰」的感覺。
  3. 音節內部母音輔音比例高,也就是一個母音所帶的輔音較少,不出現輔音群(consonant cluster,對,讀一遍cluster就知道什麼是輔音群了,真是個好詞)。這剛好也是那篇文章里提到的。
    (其實在這裡就可以看出那篇文章到底有多麼不靠譜,它是這麼說的:「在語言學上,評價一種語言的發音是否優美,有一個公認的標準,那就是輔音數量和母音數量的比例,比較合適,最好是一比一。」——先說這裡沒有說是語言內元輔音比例還是音節內元輔音比例,如果是前者,日語有至少14個頭輔音(onset consonant,意為可以在音節首出現的輔音)、五個母音,這哪裡是一比一了啊!)

日語的標準音節結構是(C)V(C),C是輔音,V是母音,意思就是可以單獨一個母音存在,也可以是CV結構,最複雜是CVC結構(例如「本」讀作hon,這雖然是兩個モーラ,但在音系學裡算一個音節 / syllable;羅馬音的「本當」寫作hontō,音節切分應該是hon.tō而不是ho.n.tō)。西班牙語的音節一般以CV結構出現,但是容許CCV以及VCC,比如flaco或者instalar,所以並非嚴格的一比一。而義大利語則是可以容許CCV甚至CCCV出現的,比如platanosclerosi——所以這元輔音比例一點都不高啊!作者給我出來面對!作者你音系學考過50分了嗎!

對,到這裡還沒完:所說的「聽起來優美的語言」,並非「音節內元輔音比例高」,而一些音節內元輔音比例高的語言卻沒有出現在這個名單里。對沒錯那邊那群南島語系的都給我站住,我說的就是夏威夷語。夏威夷語的音繫結構和日語有著近似之處,近似平均分布的五母音分長短音,有喉音但是只有無聲喉塞和清擦音,不像清嗓子吐痰,而且也是典型的(C)V結構,母音輔音比近乎一比一。這裡我給個link,裡面是一段夏威夷語的材料,大家可以感受一下這種語言:https://oleloonline.s3.amazonaws.com/audio/nupepa/Poino-i-ka-lio-Advanced.m4a

除此之外,南島語系很多語言都表現出和日語相似的音系系統,比如Malagasy、Tagalog和馬來語;我不知道為什麼國際語言學界在統計「最好聽的語言」的時候,這些語言根本提都沒有提,難道這些語言就跟日語差著那麼多嗎?還是說因為這些語言的競爭力不如日語——但是只是說「最好聽」的話,跟語言的傳播廣度和競爭力又有什麼關係?就語言自身的性質來說,她們都是平等的,憑什麼就可以判定一種好而一種不好了?

以及能翻牆的朋友可以看這個,我覺得特別酷炫,Tagalog語配音的《灌籃高手》,感覺能跟原版戰一下: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KJcjbRzJW8

以及,可以找出世界上最好聽的語言嗎?當然可以!我並沒有否認這個問題的存在,哪種語言最好聽是可以由全世界人民證明的——只要大家給錢!參見 @虞翔 老師的世界上最好聽的語言 - 說不定有意義 - 知乎專欄


04. 印歐語言不比漢語「更邏輯、更精確」。反之亦然。
這個問題要罵還得罵我們的另一位專業老先祖威廉·洪堡特,因為他在他那本名字長得要死的《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裡面間接地表達過一個概念:由於存在著複雜的變位、變格形式,一切語法內容全部依靠屈折變化完成,所以梵語以及它之後的印歐語系後代是把所有語法形式都體現在表面的語言,從而表現出比較明顯的邏輯性;與之相對,漢語不存在屈折變化,卻依靠語序來表達形式關係,這點和印歐語系的語言大相徑庭。他只說到這裡,後面就被人安上了「漢語不邏輯」的帽子。同時,也有人持完全相反的觀點:作為分析語的現代漢語已經用抽象的概念和語序來表達一切的關係,所以比一切都浮在表面上的屈折語更能表達整體上的邏輯,因此漢語才是世界上最邏輯的語言。
對這個問題我繼續引用「十二周入門語言學」終結周 這都是你的幻覺里的一段:

在語言學裡,唯一認真地提到「邏輯問題」並加以研究的,大概就是語義學中真值語義負責的那一部分了,也就是符號邏輯、條件式的推理這一方面的內容。當我們分析真值語義的時候,是在判斷命題的真假,通過邏輯運算符進行真值的計算。當我們把真值語義表達式回歸到自然語言的時候,我們可以把命題符號和謂詞符號回歸到任何一種語言里,不管它具有什麼樣的句法結構,是屈折語、分析語還是綜合語——這樣一看,動詞是否有屈折變位,主語、主動詞、賓語有什麼順序,跟我們在含義層面的邏輯推演過程如何發展,絲毫沒有關係。不管我們用身為分析語的漢語、從綜合語往分析語發展的英語、有著典型屈折變化的德語,甚至是多式綜合語,都可以表達出各種簡單或者複雜的不具有歧義的命題,並且在邏輯符號出現的時候進行邏輯運算。除此之外,並沒有任何確切的證據可以證明語言的外在形態能夠影響其「邏輯性」,語言學界也並沒有討論過任何單純和語素、句法形態有關的「邏輯性」——也就是說,句法規則是無法用「是否邏輯」這樣的字眼來表達的。我們甚至可以這麼說,所有的自然語言在邏輯表達的能力上都是一樣的,能不能表達出邏輯,並不在於這個媒介是否邏輯,還得看具體使用的人有沒有邏輯;沒有邏輯的人,不管是用漢語,用德語,甚至用梵語,都是白搭。如果非要說一種「世界上最邏輯的語言」,那麼我們大概很難從自然語言里去尋找,目前公認的「最邏輯的語言」,也就是最符合形式邏輯、毫無歧義、讀音與書寫完全一致的語言,是一種構建語言,稱為「邏輯語」(Lojban);感興趣的朋友可以上維基百科的邏輯語版感受一下這種語言的神奇之處。

05. 漢語不比其他語言「更進化」,只是在演化的時候點了不一樣的科技樹。
在語言學裡,我們不探討所謂的語言進化,而是在討論「語言演化」——同樣是一個詞evolution,「進化」說明語言是「始終在往高等的方向發展的」,而「演化」則是單純的演變與變化,不分高低好壞。這兩個詞的翻譯,直接關係到「語言學的政治正確」:前者認為,不同的語言之間一定會有進化的高等與低等,有些語言就是比別的語言更加高等,而後者則認為語言在其結構和效用方面是相等的,不管是什麼語言,有多少音、多少詞、多少句子結構,它們的複雜程度、表達能力和母語者之間的交流效果都是相同的
這樣看來,漢語和其他語言自然被拉到了同一個水平線上——漢語有可以表達的東西,也有不能表達的東西,句子結構可以簡單也可以複雜,可以使用修辭也可以使用直陳,可以文學化使用也可以實際化使用。雖然可能在某個方面有著表意的欠缺,但也很有可能在另外一個方面有著表意的長項。從這個角度看,漢語並不比其他語言更為進化。

06. 漢字不等於漢語,使用漢字的地區並不代表這個地區的人就說漢語。
漢字是一種文字,漢語是一種語言,語言和文字之間雖然有比較明顯的對應關係,但絕對不是一對一的關係。日語到現在還保留了漢字作為自己文字系統的一部分,但是其漢字的讀音往往和上古漢語的讀音有所區別(音讀和訓讀的區別,參見日語裡面娘為什麼指女兒?與古漢語有關係嗎?裡面的解釋);同樣,越南語和韓語也是借用了漢字的書寫系統和一部分讀音,但在另一部分讀音、辭彙含義和語法上繼續沿用自己語言內部的系統。在實際應用中,我們必須把語言和文字兩者嚴格分開:漢語的分支可以不採用漢字來表意(例如東干語),而採用漢字的也不一定是漢語(如日語)。
其實不僅是漢語面臨這個問題,印歐語系這方面更是混亂得不可開交: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瑞典語都用擴展拉丁字元作為自己的書寫文字,你能說它們幾個因為用了同一種文字所以是同一種語言么?要這樣的話歐盟早就相安無事了,還用得著現在……

6.5. 日語、韓語和漢語之間並非傳承關係。
這個我就不多說了,有關歷史語言學的入門書籍乃至於維基百科英文版都可以解答這個初等問題。其實是因為要寫起來的話這個答案會變得特。別。長。而我又特。別。懶。

07. 劍橋大學從來沒有做過「把字母順序打亂你還能認出英語單詞」的研究,語言學系、心理學系、腦科學研究組都沒做過。我可以把手按在學生手冊上發誓。
為了方便大家知道這個謠言究竟是什麼樣,我在這裡全文複製:

Aoccdrnig to a rscheearch at Cmabrigde Uinervtisy, it deosn"t mttaer in waht oredr the ltteers in a wrod are, the olny iprmoetnt tihng is taht the frist and lsat ltteer be at the rghit pclae. The rset can be a toatl mses and you can sitll raed it wouthit porbelm. Tihs is bcuseae the huamn mnid deos not raed ervey lteter by istlef, but the wrod as a wlohe.

我為啥這麼肯定呢,是因為自己人都跑出來闢謠了——People | Cognition and Brain Sciences Unit——其實我才不會說這個謠言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推動我去考他們的博,就是為了在考上博之後跟大家解釋「我的同事們才沒做過這種研究,他們要做了我怎麼可能不知道」……Matt Davis並不是我們系的,但是不妨礙他在這方面有著足夠的發言權;他為了這個問題,特地寫了一篇闢謠書,裡面他是這麼說的:

There are elements of truth in this, but also some things which
scientists studying the psychology of language (psycholinguists) know to
be incorrect. Most strikingly, a recent paper showed an 11% slowing
when people read words with reordered internal letters:

Raeding Wrods With Jubmled Lettres There Is a Cost
Keith Rayner, Sarah J. White, Rebecca L. Johnson, and Simon P. Liversedge(這個組不是劍橋的,是UCSD的)
Psychological Science, 17(3), 192-193

At the same time, though, people are quite often unaware of these
misspellings, and the 11% cost is smaller than would be observed for
replacing letters, or for changing the order of external letters. So,
the meme has some elements of truth in it, but is false in its entirety.

那段話是半真半假的,所以非專業人士闢謠起來非常困難。人們的確可以無視拼寫中的錯誤,但是在單詞里的字母重新排序之後,讀起來反而會變得更慢,要多出11%的時間,期間的消耗就花費在重新安排字母上。
那麼到底在此之前有沒有人做過這方面的研究呢?有。

Graham wrote a letter to New Scientist in 1999 (in response to a paper
by Saberi Perrot (Nature, 1999) on the effect of reversing short
chunks of speech). In it Graham says:
This reminds me of my PhD at Nottingham University (1976), which showed that randomising letters in the middle of words had little or no effect on the ability of skilled readers to understand the text. Indeed one rapid reader noticed only four or five errors in an A4 page of muddled text.

It"s possible that with the publicity offered by the internet, that Dr. Rawlinson"s research might be more widely read in future. For those wanting to cite this in their own research the full reference is:
Rawlinson, G. E. (1976) The significance of letter position in word recognition. Unpublished PhD Thesis, Psychology Department,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Nottingham UK.

1976年Graham Rawlinson諾丁漢大學的博士論文就是最早有關字母順序和單詞辨識的研究之一,很可惜這不是劍橋大學。Rawlinson簡述了他的研究成果:單詞中間的字母順序改變,對於一個讀書很快的人來說,並不造成很大的影響,甚至不造成影響;在一頁A4紙的亂序字母文章里,一個讀得快的人大概只能辨認出四到五個錯誤。
Davis分析,那段話是精心構造的;也就是說,那段話的作者選取了特別容易理解的例子來輔助自己的論點,但實際上這些「規律」不是普適成立的。他舉了另外三個根據「規律」安排好的例子:

1) A vheclie epxledod at a plocie cehckipont near the UN
haduqertares in Bagahdd on Mnoday kilinlg the bmober and an Irqai polcie
offceir

2) Big ccunoil tax ineesacrs tihs yaer hvae seezueqd the inmcoes of mnay pneosenirs

3) A dootcr has aimttded the magltheuansr of a tageene ceacnr pintaet who deid aetfr a hatospil durg blendur

大家看懂這是什麼了么?我是得稍微反應一下,特別是在pneosenirs、magltheuansr、blendur這些詞的時候。我們當然不是每個字母都讀過去,但也並不僅僅依靠頭字母和尾字母來確定一個單詞,在閱讀中確定單詞的機制非常複雜,到現在也沒有個完整的定論
至於為什麼我們能夠快速地對那段話做出反應,Davis和他的同事們提出了幾個原因,在闢謠書里有著很長的論述,我這裡簡單翻譯一下:

  1. 單詞越短,變化可能性越少(甚至不會變化),也就越容易辨認。
  2. 大多數情況下,語法詞(介詞、連詞、數詞、助動詞等)基本都不動,因為它們短。它們在語句中出現的頻率比較高,而且能夠幫助我們分析句子的結構,所以它們不動我們就不會讀不懂句子。
  3. 調換字母順序的時候,調換相鄰字母比隔著幾個字母調換更容易認讀。
  4. 沒出現調換字母后組成新詞的情況。
  5. 在調換順序的時候,幾乎保留了原詞的讀音。
  6. 我們本身可以預測這個語段的內容,所以也就不需要去認真讀了。

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去看看Matt Davis的那篇闢謠文,我覺得寫得相當清楚,而且都是用正常字母順序的單詞寫的。

08. 簡化漢字、以北京音為基礎的普通話(國語)和字元化漢字注音這三樣東西,真的不是TG想出來的主意——這些玩意兒從民國就開始搞了。
這個問題得分三個部分來看,我先說簡化漢字。最早提出簡化漢字的人是金心異(好吧我魯迅看多了,就是錢玄同),他在1920年撰寫了《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之後簡化漢字一事由民國政府進行操作,那是在大概1934-1935年的時候,1935年8月民國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簡體字表進行推行,可參見第一批簡體字表;不過民國的簡體字非常短命,1936年的時候教育部就收回了這一批簡化方案,說是行政院要求暫緩執行,從此這批簡體字就沒有公開實行過,但在部分學校試點實行(比如當時的燕京大學)。結果吧,這一緩,他們就跑到台灣去了。在中國大陸大規模推行簡體字的確是共和國政權建立之後,推行的也是一個有所差別的簡體字表,但是漢字簡化這個點子絕對不是TG想出來的,他們只是把民國政府沒完成的事情給幹完。另,港台地區也有相應的部分簡體方案,比如說「憂鬱的臺灣烏龜」也會寫成「憂鬱的台灣烏龜」——但是怎麼看怎麼還是很憂鬱的吧。以及有關目前現行漢字簡化方案是不是合理的問題,我可一個字都沒說。大家盡可以繼續因為簡化字看著不順眼而去用繁體。
第二部分是推行以北京音為基礎的國語,也就是現在說的普通話。中華民國建立之後,就已經有了「選定國語」的呼聲,1913年的國語運動中就已經出現了國語的第一版本「老國音」,1919-1920年開始,老國音開始在整個民國進行推廣。老國音以北京音為基礎,不過同時兼容了很多古音的細節,比如說分尖團、有入聲;但是,在推行中,老國音出現了一些問題,再加上當時漢語拉丁化的呼聲甚高,所以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被新國音取代。目前台灣的國語、大陸的普通話,以及東南亞地區華語的語音,基本上都是以1941年的《中華新韻》及相關文件作為基準——而這貨也是民國政府推行的
第三部分,也就是字元化漢字注音,用非漢字的拼音方式給漢字注音,代替古漢語的反切注音系統。這段我實在是累得沒精神頭寫了,所以直接用我以前科普稿的部分,全文在「十二周入門語言學」第二周 「hi」和「嗨」其實是兩碼事:

在引入拉丁化概念、開始使用拉丁字母表示語音之後,真正的「普通話的拼音」的時代開始了。早期的拼音方案里,影響比較大的有劍橋大學的威妥瑪發明的「威妥瑪拼音」,也叫「韋氏拼音」(這是英國人發明的!)。在一些晚清和民國時期翻譯的中文典籍,以及一些源自漢語的英語外來辭彙里,我們還可以找到威妥瑪拼音的影子,比如「清明節」和「功夫」;威妥瑪拼音使用單撇號來標記送氣,和國際音標中對漢語輔音的送氣標記法類似。之後,基於威妥瑪拼音又創造了「郵政式拼音」,專門用於拼寫地名。在建國後郵政式拼音已經完全被漢語拼音取代,但在某些場合保留了普及度比較高的郵政式拼音書寫,比如說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青島啤酒(Tsingtao Brewery)這些專有名詞的英文里用的就還是郵政式拼音,而廈門(Amoy)和廣州(Canton)也都保留了郵政式拼音的寫法。
(中間省略國語羅馬字、拉丁化新文字的內容,請參見8.9)
現在,在普通話及國語流通地區廣泛使用的語音表記,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建國後在大陸地區推行的漢語拼音,我們從小學的就是它。它使用的是拉丁字母,和國際音標比較類似,但是有顯著的區別:比如說同樣一個h,在漢語拼音里表示的是軟齶清擦音,在國際音標里則是聲門清擦音,j、q、x的用法和國際音標相去甚遠,而i這個拼音甚至可以表示三個不同的音。另一種則是從民國開始使用、目前在台灣沿用的注音符號,就是看起來「有點奇怪、長得有點像日語」的注音方式,它不屬於拉丁字母,而是一種特別創造出來的用於語音表記的半音節字母。注音符號和漢語拼音基本可以進行互換,但是在一些細節上還是有出入的。

所以說非漢字的拼音方式一不是中國人的發明,二不是共和國政府全面推行的,只有漢語拼音才是TG的產物,目前也不是要用它來取代漢字的,為啥還要怪到TG頭上,TG真是躺著都渾身插滿箭……

8.5. 廣東話/四川話/陝西話/etc從來沒有以一票之差被北京話擊敗過,因為根本就沒有「方言投票」這種環節。
在老國音的定音評審之中,大家已經默認以北京音作為語音的基礎,因此就再也沒有進行「基準方音」的投票環節。事實上,需要投票的是老國音定音評審中的六千多個漢字的具體讀音,而不是一個大的「基準方言」
至於認可北京話的重要地位,這在各個國音方案制定的時候,幾乎已經成了一種共識;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清雍正年間推行官話的時候。這裡不妨摘錄幾段不同時期的說法——
1913年,國語運動,剛開始制定老國音時,推行國語的人士向資政院的說帖:

凡京師所在,人皆趨之。千百年薈萃磨練,而成此一種京戲話,斯即中央而非偏隅也。且原與京話大略相同者,已有直隸、奉天、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甘肅、雲南、貴州、四川、陝西十一省,及江蘇、安徽之兩半省矣。此外各語,無兩省相同者。為高因陵,為下因澤,豈有舍京語而別事矯揉之理哉!京語非北京人私有之語,乃全國人共有之語。

1926年《全國國語運動大會宣言》:

這種公共的語言並不是人造的,乃是自然的語言中之一種;也不就把這幾百年來小說戲曲所傳播的『官話』視為滿足,還得採用現代社會的一種方言,就是北京的方言。北京的方言就是標準的方言,就是中華民國公共的語言,就是用來統一全國的標準國語。這也是自然的趨勢,用不著強迫的:因為交通上、文化上、學藝上、政治上,向來都是把北京地方作中樞,而標準的語言照例必和這幾項事情有關係,然後內容能豐富,可以兼采八方薈萃的方言和外來語,可以加入通俗成語和古詞類;然後形式能完善,可以具有理論上精密的組織,可以添加藝術上優美的色彩。這彷彿是一種理想的語言,但北京的方言,因環境和時代的關係,實已具有這種自然的趨勢,所以采定北京語為標準國語,比較地可算資格相當。

1950年《小學語文課程暫行標準(草案)》:

所謂語文,應是以北京音係為標準的普通話和照普通話寫出的語體文。
講解用的語言,仍用以北京音係為標準的普通話,不用方言土語。

8.8. 漢語拼音不是漢字拉丁化。
漢語拼音到底是做什麼的?這點我之前曾經在另一個問題為什麼「知吃詩日資詞思」和「里米」並不押韻,但在漢語拼音方案里韻母都是 i?回答過,不過我不介意複製粘貼一遍:

應用漢語拼音方案為漢字注音來幫助識字和統一讀音,對於改進學校語文教學,推廣普通話,掃除文盲,都將起推進作用。對於少數民族制定文字和學習漢語方面,也有重大意義。因此,這個方案草案在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和批准之後,可以在師範、中小學校,成人補習學校,掃盲教育和出版等方面逐步推行,並在實踐過程中繼續求得完善化。
1958年1月1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舉行報告會,周恩來作了《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的重要報告。報告規定了中國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是: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並指出:漢語拼音方案是用來為漢字注音和推廣普通話的,它並不是用來代替漢字的拼音文字。

可見,漢語拼音本身是漢語的輔助工具;雖然曾經有過漢語拼音替代漢字的構想,但也僅止於提議,在漢語拼音廣泛應用之後,共和國政府並不再想漢語拼音來代替漢字。當前所有說「今天我們學習漢語拼音,明天我們就得用字母來寫漢語了」的人,基本上都可以被當成是耍流氓。
與之不同的是,民國時期曾經風行一陣的漢字拉丁化是以廢除漢字為目的,把漢語中的各個詞全部按照拉丁文拼寫。漢字拉丁化有兩個歷史上很有影響力的方案,一個是趙元任的國語羅馬字,另一個則是瞿秋白的拉丁化新文字。這兩套方案都以廢除漢字為目的,試圖把漢語的一切發音元素全部用拉丁化方案來轉寫,同時完成漢語切詞。目前我身邊會北方拉丁化新文字的一個人,就是軟萌的寵物羊 @Rockie Yang 。在這個回答的回復下面,他一直在用北拉咩咩叫……

Dagia xao a. Zai zhego wenti xiamian, wo xui zhjyng Beila fa pinglun di.

(話說我這麼說完以後,會不會大家恨死趙元任了……)

09. 當前外語教材及詞典所用的「外語音標」,是寬式國際音標的各類變體——對,它倆不是兩碼事,但也並不能直接混為一談。
本來我都沒想到這個問題的——因為本來這個問題它不應該是問題的!結果回復里知友 @豆回回 一句話把我給炸出來了……本來我也不想談這個問題的,因為我怕談著談著就有點要針對某位已經把我拉黑的知友了,但是既然這是個誤區,那麼我不妨說一下。
國際音標,如果不知道它到底是什麼的話,請戳這裡:International Phonetic Alphabet。理論上說,國際音標可以標記任何語言的任何發音——沒有的話我們可以造擴展包嘛,一點都不擔心。在實際應用時,國際音標分為寬式及嚴式兩種用法,寬式以雙斜線/pi?k/作為標記,嚴式以雙方括弧[p?i?k]作為標記。具體寬式和嚴式的區分度,可以看這裡,引自「十二周入門語言學」第二周 「hi」和「嗨」其實是兩碼事:

在通常使用國際音標時,我們可以有兩種不同的標記方式:一種是放在左向斜線內,稱為「寬式音標」,我們在英語教材中經常能看到,寬式音標用來標記粗略的音位,比如廣義上的清濁、輔音發音的位置和方式、母音的大略音色等;另一種是放在方括弧內,稱為「嚴式音標」,用來標記嚴格的實際的發音,包括送氣、協同發音特質、特殊的發聲方式、實際說話時音節之間的停頓等。

如果有人不明白什麼是音位,我這裡篇幅有限不多做解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看為什麼「知吃詩日資詞思」和「里米」並不押韻,但在漢語拼音方案里韻母都是 i?裡面「需要引入幾個概念」的那一段,對音位的概念有著大概的解釋。平時我們接觸到的外語教材及詞典,一般用的都是寬式音標,因為我們學習單詞的發音,實際上學習的是它到底使用這種語言里的哪一個音位,使用的是廣義的「清濁」、「長短音」、「母音高低」等。
接下來我就說說現在常見的英語標音制度,看看它們到底是不是國際音標。

  1. 坊間所稱的DJ音標,也有人稱為IPA一式,基本上可以被看成是國際音標的前身。此外,近期出版的劍橋、牛津、柯林斯等詞典,使用的都是幾乎完全基於當前國際音標的寬式標記,標記在雙斜線內,字母幾乎完全與國際音標表等同,只有一兩個不一樣,典型的就是「right」裡面的/r/。為了排版、認讀方便起見,在這個方案里,「right」的頭輔音記為/r/,而其實際對應了國際音標里的[?]。因為英語少見大舌音[r],所以這麼標記也沒有太大問題,不會造成混淆。
  2. KK音標,也就是一般俗稱的IPA二式,是一種85%基於當前國際音標的寬式標記。個別母音與通行的IPA標記有所區別,最典型的是採用schwa加diacritic的方式標記捲舌schwa /?/和雙母音/e?/縮標成/e/。在印刷方面,也和標準的國際音標有所區別。
  3. 北美一些英語教材及語言學教材使用的是60%基於當前國際音標的APA式寬式標記,標記在雙斜線內。為了排版方便起見,在這些教材里,除了/r/的標記法之外,/?/、/?/、/t?/、/d?/還會被寫為/?/、/?/、/?/和/?/。此外,在母音和重音方面,表記也有所不同,特別是雙母音時以/y/來替代收尾的/?/。
  4. 其他英語教材,如BBC、Lonely Planet等材料,使用的是20%基於當前國際音標的轉寫方案,標記在雙斜線內。為了排版方便起見,在這些教材里,基本上放棄了IPA的母音字母表和超出普通拉丁字母的輔音字母表,而使用其他的方案來進行標記。詳情參看Pronunciation respelling for English。

所以說,要說「英語音標」到底是哪一種,本來就是一個很讓人覺得討厭的事情。 @豆回回 所說的「英語國際音標」,在我們習慣的討論里一般是指以上的第一種情況——那麼它就是國際音標在英語中常用的寬式寫法,一點問題都沒有。但是如果指的是KK、APA的話,那麼這和國際音標寬式標記的確不是一回事,但是KK和APA也是繼承於國際音標的寫法出現的英語發音寬式標記。

9.5. 英語的sp、st、sk/sc等發音,不是語音學意義上的輔音濁化,而是不送氣。
對,我之前留了個心眼的,在說到寬式音標的時候,我說的是「廣義上的清濁」。
因為從語音學角度來看,英語沒有所謂的清濁對立,只有送氣和不送氣的對立,也可以被稱為「強弱」對立(fortis / lenis)。以下來自「十二周入門語言學」第二周 「hi」和「嗨」其實是兩碼事:

在後接母音的塞音和塞擦音的發音中,聲道在一段時間內是完全阻斷的。這樣,在聲道阻斷釋放和聲帶振動之間就可以有時間上的區別:我們可以先使聲帶一直振動然後再釋放聲道的阻斷,或者讓聲道阻斷先行釋放然後再振動聲帶,或者讓兩件事同時進行。這個時間差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做發聲起始時間(Voice Onset Time),一般用得更多的是它的簡稱VOT。VOT以聲道除阻為基準點,如果聲帶在之後發生振動,則VOT值大於零,出現的是帶有明顯氣音的送氣爆破音,比如漢語普通話和英語的/t/;如果聲帶振動和聲道除阻在近似的時間,則認為VOT值等於零,出現的是不送氣的爆破音,比如漢語普通話和英語的/d/——這兩種情況都屬於清輔音的範圍,因為在塞音完成之前聲帶都沒有振動。如果聲帶在聲道除阻之前就已經開始振動,那麼VOT值就是負的,這裡出現的才是真正語音學意義上的濁輔音,我們在日語和西班牙語里都可以聽到這樣的音[d]。這可能和我們的通常認知有些出入:漢語和英語不是有清濁對立嗎,為什麼突然出現的是兩個不同類型的清輔音呢?事實上,漢語和英語的所謂「清濁對立」,在語音學上更多的是「強弱對立」,送氣程度強的更「清」,送氣程度弱的則靠近「濁」——但不是真正的濁輔音。有一個實驗,是把英語里「spy」這個詞最開頭的s音剪掉和「buy」進行波形和頻譜對比,對比的結果是二者極為近似,這也說明了英語里所謂的濁音/b/,其實是失去爆破的清音/p/。這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有時候覺得日語的「清輔音」更像我們的「濁輔音」:日語的清輔音是不送氣的,剛好和漢語普通話里的所謂「濁輔音」都屬於VOT為零的範疇,而日語的濁輔音其實是VOT為負的、真正聲帶振動的濁輔音。

在前接s的時候,送氣過程已經在/s/發聲的時候徹底完成,在除阻階段,除阻和聲帶振動同時開始,因此就沒有了我們所說的氣音,從而聽起來像「濁化」——但它的實質並不是濁化,只是失去送氣。
這段寫給專業人士,非專業人士可以不用看:就英語的/b/到底是VOT=0還是VOT略小於0,我們當時接觸的說法是VOT「幾乎」(almost)等於0,所以英語的/b/在語音轉寫時依然要寫成[p](英語的/p/寫成[p?]估計沒人有意見吧);這個問題可能依然和英語方言有關係。

10. 女王說的不是倫敦音;在英國,一口倫敦音絕對不會讓你「倍兒有面子」。
英國王室、政府官員、上層人士、BBC新聞播音員,所說的英語口音並不是倫敦地區的口音,而是一種構建出來的口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其地位和中國的普通話差不多,但是比普通話有更多的「上流社會」的暗示。而倫敦音一般所指的東區考克尼方言,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中期被當成是「窮人的方言」。
所以說《大腕》這個電影到底坑了多少人了啦……以下摘自「十二周入門語言學」第八周 核心理論語言學之外的世界:

如果要舉一個階層和語言之間的互動影響,那麼最典型的例子還是應該回到一個君主立憲制的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國。這還要說回到馮小剛的電影《大腕》里,李成儒有段台詞:「門口再站一英國管家,戴假髮,特紳士那種,業主一進門,甭管有事兒沒事兒都得跟人家說:May I help you, sir?一口地道的英國倫敦腔,倍兒有面子!」這段話有名歸有名,但裡面有一個很嚴重的語言學問題:「一口地道的英國倫敦腔」是不是真的就「倍兒有面子」?實際上,真正「倍兒有面子」、被認為是「上流社會口音」、由王室成員及BBC的新聞播音員使用的英語語音,並不是倫敦音,而是一種名為「公認發音」(Received Pronunciation)的語音,這種語音並不來自於倫敦,而是以英格蘭南部的通行發音為基礎構建而成的。它是十九世紀中期起在英國的公學裡所使用的語音,而英國教育體系里所說的公學,則是面向貴族子弟開辦的私立學校。如果一個人在說話時使用的是公認發音,那麼我們可以推測他接受過極為優越的教育——而這又意味著他一定來自上流社會。到現在,公認發音的使用者只佔英國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左右,而這裡面的人絕大多數都是上層階級成員,比如英國的王室成員、政府官員、宗教領袖以及畢業於伊頓、哈羅等公學的學生們,他們給一般的英國民眾留下的也大多是「擺上等架子、不食人間煙火」之類的印象。
那麼,在《大腕》里提到的「英國倫敦腔」到底又是什麼呢?一般社會語言學家熱衷於研究的倫敦方言,主要指的是流行於倫敦東區的考克尼方言(Cockney),這種方言看似反映了語言的地區性特徵,但它更大的意義在於使用者的社會地位。在十九世紀,倫敦東區的居民大多數是外來移民和貧民勞工,而考克尼方言的主要使用人群正是這些窮苦的勞動群眾。二十世紀初期,當公認發音在英國上流社會受到追捧的時候,考克尼方言則受到了嚴重的打壓,被當成「低級的、窮人的語言」,直到二十世紀中期才有所改善。在第二周的時候,我曾經為大家介紹過根據蕭伯納的劇本《皮格馬利翁》改編的音樂電影《窈窕淑女》,裡面奧黛麗·赫本飾演的那位貧窮卻美麗的賣花姑娘Eliza Doolittle就說著一口濃重的考克尼方言,和希金斯教授使用的公認發音有著明顯的對比。

關於Received Pronunciation,更通俗的叫法稱為「牛津音」,但是這不代表RP是牛津地區的語音;相反,RP的基準並非來自廣義上的牛津地區,而是著名貴族學校牛津大學的教職、學生的口音。關於RP的使用,最近幾十年,因為被批說「上流社會說RP太高貴冷艷啦,我們不要高貴冷艷的女王政府和電視台」,所以王室、政客、BBC的新聞播音員們也開始逐漸注意自己的口音,不完全跟隨RP的全部發音,而是逐漸加入地方語音的特色。而二戰後英國的階級觀念有了新洗牌,考克尼方言的污名也逐漸被洗乾淨,成為了一種「普通的方言」。因此也會出現 @徐立人 所說的女王的發音開始顯示出倫敦地方口音的特徵,這說明通過語音來反映社會階層的觀念在逐漸淡去——但是這種隔閡到目前並沒有完全淡化掉,要不貝克漢姆也就不會在發家之後改掉自己的一口倫敦口音了。

11. 語言未必會決定人類的思維,也未必會影響人類的腦結構。
問題來源感謝 @張音 ,不過目錄里那句話其實是我在大四的時候說的。你們看我也有特別民科的時候對不對!對不對!知道自己有可能想錯了,就要好好學嘛……
語言是否會決定人類的思維,這個論調被稱為「語言決定論」(Linguistic Relativism),這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有了兩百多年的歷史了,歸根結底,還是得罵我們的另一位專業老先祖威廉·洪堡特——他已經中槍第二次了——他在那本名字長得要死的《論人類語言結構的差異及其對人類精神發展的影響》中提出,語言之間在語法結構上的差別很有可能會影響到以這種語言為母語的人的思維方式,而某個群體在社會生活中所強調的方面也會通過語言的結構體現出來,語言結構和人的精神發展之間有著互相強化的作用。這大概可以被看成是這一論調的起源。
在他之後,隨著人類學與人類語言學的發展,這一討論的重心轉移到了美國,由美國語言學家和人類學家愛德華·薩丕爾、他的老師弗蘭茨·波阿斯以及他的學生本傑明·李·沃爾夫進行更深刻的討論。薩丕爾認為,因為兩種語言之間完美的對譯是不存在的,所以語言之間必然有差別,表達現實的方式也必然有差別,所以不同社會群體所生活的「現實」其實是不一樣;沃爾夫則一直試圖用不同語言中表達某一概念的辭彙的多寡來證明不同母語的人對世界的認知是不同的。後人因為他倆在這方面討論較多,所以把師徒二人的論點內容綜合了一下,變成了「薩丕爾-沃爾夫假說」(Sapir-Whorf Hypothesis)。通常,在提到這個假設的時候,我們會在之下區分兩個強弱力量不同的假設。強假設認為,語言完全限制住了思維的發展的可能,我們一旦接受母語之後,整個腦子就被語言的結構、辭彙、含義表達方式進行了塑型;弱假設則沒有那麼武斷,它只是認為語言中的結構和我們平時習以為常的語言用法,可能會對我們的一些思維方式和日常行為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以下內容引自「十二周入門語言學」終結周 這都是你的幻覺:

將近兩百年後的今天,當年洪堡特提出來的「語言結構決定人類思維」的理論,也就是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的強假設,已經基本被否定掉了;名詞的性別並不決定著名詞所代表的事物真的擁有性別,語言里缺失「左」和「右」的辭彙也並不代表著母語者就無法區分左右、進行旋轉。但是,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的弱假設,也就是「語言使用影響人類行為」這一點,卻依然在學界里有著強烈的爭議,因為一系列意圖驗證這一假設的實驗都有了支持它的結果:最經典的實驗當屬相對位置的表述和顏色的辨認,母語中強調「東西南北」的人更傾向於使用絕對方向描述,而母語里經常使用相對方向的人則會以「前後左右」作為描述的基準;人們在為顏色命名的時候,往往會對母語里有相應單詞的顏色做出更快的判斷,而藍和綠的界限是最難判斷的,因為在很多語言里,它們會用同一個單詞泛指這兩種顏色。這麼看來,母語的辭彙上、結構上出現的區別,的確會在某些方面影響到人類的行為。
但是,話又說回來,俗話說「語言是人造的」,那麼到底是語言影響了我們的思維,還是我們的思維影響著語言呢?這就變成了一個「到底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了。對於顏色命名來說,有些語言的母語者可以區分不同黃綠色的細微差別,面對藍和綠兩種我們看起來「截然不同」的顏色卻難以分辨,我們可以說是因為不同的黃綠色在他們的母語里有辭彙代指,所以更容易區分開,但造成這樣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說不定是因為在他們生活的環境里,某種特定的黃綠色有著特定的意義,比如是非常危險的植物的顏色,所以在交流的過程中,久而久之就「進化」出了特定的指代那種「危險顏色」的單詞了。在一些情況下,即使是以同一種語言為母語,也會出現群體上的認知影響——在提到絕對方向和相對位置的表述時,我們班裡在北京居住過幾年的同學都可以快速地清楚地分辨東南西北,而來自其他地方的中國同學卻會有點小困難。按理說,同樣是漢語,對於絕對方向和相對方向的強調程度是差不多的,但是為什麼在同一語言內部也會出現這樣的認知差異呢?語言真的就是這些認知影響的來源嗎?這就不好說了。既然有這樣的情況,我們也很難全盤認定就是語言的結構對我們的思維方式和日常行為造成了影響,薩丕爾-沃爾夫假說的弱假設也又回到了懸而未決的狀態。我之前所說的,所謂「說漢語的腦子」和「說英語的腦子」,具體有什麼不一樣,還得依靠之後的研究才能解決。

這大概是我在所有的謠言里反駁程度最輕的一個,因為現在我們並沒有一個定論。事實上,認知語言學的一些研究認為,人類語言的表意層面始終共享一些最基本的元素,比如說「上」是好的,「下」是不好(詳情參見從語言學角度看,「上」與「下」為什麼有特殊含義?)——當然我個人很懷疑這一點,暫且不論。所以說,有可能在最後研究出來,漢語母語者和英語母語者在思維習慣方面真沒什麼不同,或者說產生的不同少得幾乎可以忽略;當然也有可能說母語不一樣思維就真的不一樣。如果有一個確定的結果,我會很高興地向大家彙報的。

本來11.5都寫完了,結果發現知乎回答字數到了上限,把我的回答砍了一半,所以我也就停止更新了。如果有什麼需要問的問題,歡迎以直接單獨提問的方式拉我出來(請不要發私信),我盡量把我可以透露的內容都告訴大家;如果我不說,那麼首先是因為涉及到我自己的研究,其次是因為太難了解釋起來太費時,第三個就是我真的不知道……
語言學是一門有趣的學科,但是也是一門容易陷入「想當然」的學科。我這次的回答不過是拋出一塊磚,引出大家對語言學的關注,以後在遇到這些傳言的時候可以先想想看是不是合理再做出判斷。大家對語言學能有所了解,我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依然謝謝大家的支持。


是時候說說關於醫學健康的謠言了!


打開電視,翻開報紙,點開瀏覽器,許多醫學虛假宣傳類甚是扎眼。比如:


性病徹底治癒,乙肝徹底轉陰

一次治癒牛皮癬,永不複發。

告別白癜風,早治療早輕鬆。

哮喘老慢支,當晚止喘,一月治癒。

血管堵塞,溶栓再通。

殺滅腫瘤細胞,防止複發、轉移。

在這裡就為大家解讀一下虛假的醫療廣告,或許能對你有些幫助,或許你不會上當,但是在親朋好友相信虛假醫療宣傳的時候,把這篇文字發給他們,不僅可以表達你的態度,更可能幫助他們避開陷阱,不讓已經備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雪上加霜。

性病

性病絕對是虛假宣傳的重災區。因為人們羞於啟齒、因為人們有所顧忌,甚至對性病的知識極其匱乏。其實現在中國性開放程度遠遠高於以往,性傳播疾病的發病率也不斷增高。查出性病後,多數人羞於去看病,要麼輕信街頭小廣告,一葯在手,終生免愁;要麼看見哪個醫院宣稱能根治,立馬備好錢,內心有著滿滿的希望。比如梅毒,聽起來非常恐怖,其實治癒率很高。早期梅毒經徹底治療可臨床痊癒,消除傳染性。其實梅毒治療很簡單,就是屁股上打青黴素,每周1次,共2-3次。

梅毒病人,治療前可以做一個RPR定量試驗,也就是非特異性梅毒血清學試驗,治療後3~6個月,滴度有4倍以上的下降,就說明治療有效。滴度可持續下降乃至轉為陰性。如果連續三次到四次檢測的結果都是陰性,則可以認為該患者的梅毒已臨床治癒。


像梅毒衣原,由細菌、衣原體、支原體、螺旋體等病原體引起的性病可以治癒,比如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等。而性病種類繁多,很多無法根治,比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性病則不能根治,且容易複發,就像生殖器皰疹、尖銳濕疣和艾滋病。

乙肝


你的身邊可能沒有乙肝患者,但是你一定聽過乙肝歧視的新聞。甚至有法律做出入職體檢不能強制要求檢查乙肝的要求。為什麼在那麼多疾病中,乙肝一直處在風口浪尖,而不是甲肝、丙肝、戊肝。(丙肝,而不是餅乾哦,這些名字也不是我隨便一說,確實都是嚴重的肝炎。)


乙肝最大的問題是什麼?難以完全治癒,大部分患者終生攜帶病毒,免疫力下降的時候,可能會出現病毒複製失控,甚至爆發肝炎。我們常說的乙肝兩對半檢查也就是了解患者有沒有免疫力、有沒有攜帶病毒、有沒有傳染性的指標。聽到這裡,多少概率會徹底轉陰又是一個不現實的說法。至少目前科學無法做到。

白癜風

先說一下,白癜風和白化病可不是一種病哦。


白化病是由於酪氨酸酶缺乏或功能減退引起的一種皮膚及附屬器官黑色素缺乏或合成障礙所導致的遺傳性白斑病。患者視網膜無色素,虹膜和瞳孔呈現淡粉色,皮膚、眉毛、頭髮及其他體毛都呈白色或黃白色。不僅如此,患者還有怕光癥狀,很多還有視力的問題。而且白化病屬於家族遺傳性疾病。但是白化病患者基本上都在小時候就得到診斷,而且家人也有這樣的情況,一般不會受到虛假廣告的影響。下圖的雙胞胎,哥哥有白化病而妹妹沒有。作為異卵雙胞胎,也剛好符合遺傳學的特徵。


而白癜風是一種常見的後天性限局性或泛發性皮膚色素脫失病。由於皮膚的黑色素細胞功能消失引起,但機制還不清楚。全身各部位可發生,常見於手背、腕、前臂、顏面、頸項及生殖器周圍等。其他地方都很正常,只是某些部位的白斑而已。顏面部的白斑讓患者頭痛不已,但是這種疾病的治療效果又常常很不理想 。只要看看馮小剛就知道了。


在這類順便提一下,脫髮治療,目前效果也並不理想,看看英國的威廉王子頭上斑駁毛髮,和著名球星魯尼屁顛顛的跑去植髮,就可以看出來生髮洗髮水和生髮藥水的不靠譜,植髮可能是唯一的有效措施。

哮喘、肺氣腫、老慢支

以上幾種疾病都不一樣,但是又互相關聯。

哮喘又名支氣管哮喘。支氣管哮喘是由多種細胞及細胞組分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症,此種炎症常伴隨引起氣道反應性增高,導致反覆發作的喘息、氣促、胸悶和(或)咳嗽等癥狀,多在夜間和(或)凌晨發生,此類癥狀常伴有廣泛而多變的氣流阻塞,可以自行或通過治療而逆轉。簡單地說,哮喘治療最重要的就是遠離過敏原,或者降低機體的超敏反應。


而慢性支氣管炎是氣管、支氣管黏膜及周圍組織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症,以咳嗽、咳痰為主要癥狀,每年發病持續3個月,連續2年或2年以上。緩慢起病,病程長,反覆急性發作而病情加重。


肺氣腫是指終末細支氣管遠端的氣道彈性減退,過度膨脹、充氣和肺容積增大或同時伴有氣道壁破壞的病理狀態,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氣促等。


老年人為什麼說冬天難過,特別是保暖條件不好的時候。一到冬天,呼吸系統疾病加重,每年冬天都是對患病老人的巨大考驗。正因為如此,當天緩解癥狀,1-2月治癒,只能是虛假廣告。

血管再通

電視里經常看到,血管堵塞之後服用某種藥物之後,已經形成的血栓栓體逐漸變小,被血液沖開,最終消失不見。

這裡要分兩個情況來看:

1.血管已經完全堵了,其實血管再通也並非不可。早期的血栓可以用藥物溶解。而3~4.5 h內經靜脈溶栓和(或)6 h內經動脈接觸式藥物溶栓已經成為治療該病的重要手段。但是嚴格的時間窗、較低的再通率和藥物所帶來的併發症,很多患者依然得不到有效的治療。


2.血管沒有完全堵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血管狹窄。這樣的情況,用藥無法逆轉,只能預防。狹窄到一定程度,想要治療一般只有兩個辦法:用導絲插入血管,放置支架將狹窄部位撐開,或者直接手術找到狹窄部位的血管,將堵塞的斑塊切除。


電視上血栓逐步溶解的視頻雖然看起來振奮人心,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卻難以實現。但是,這確實是一個很好的想法,我們期待有一天現代醫學可以達到這樣的治療效果。

癌症


癌症不用多說,許多相信虛假廣告的患者也都是走投無路。必須承認,現代醫學治療癌症的效果並不理想。雖然全世界的實驗室都在做癌症方面的研究,但是目前還沒有特效的藥物,我們也沒有找到一個好的理論來全面地理解癌症。


手術、化療、放療也僅僅是沒有辦法的辦法。毫無疑問,這樣的辦法給人體帶來了很大的傷害,但是也不得不說,他們也取得了一定的療效。至少目前知道腫瘤的複發轉移和基因、生活方式等因素密切相關,且並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甚至用盡辦法都不能阻止腫瘤生長,那些夸夸其談的廣告更無從談起了。

有的人說,人們不相信電線杆上的小廣告,是因為沒有走到那一步,如果你也不幸得了小廣告上的頑疾,如果你也失望、絕望得走投無路,你是否也會選擇「病急亂投機」或者「死馬當作活馬醫」?


其實很好理解,當一個疾病現代醫學的治癒率遠高於其他方法,治療方法就趨於統一。但是當任何方法效果都不好的時候,就變成了百花齊放,但這個「百花齊放」非常的無奈。打個比方,當一種惡性疾病的治癒率只有5%,自愈的可能性是1%。從統計學上來說,甚至難以排除治療效果的偶然誤差。當統計學不起作用的時候,吹一口氣、打雞血、喝童子尿、抖抖手、大師作法和大把大把地吃藥效果都差不多。


正是這個原因,人們才選擇相信那些虛假廣告。既然怎麼樣都沒有好的治療效果,利用這些廣告大賺一筆也成為了騙子們的一大選擇。


還有一種情況,其實廣告並不虛假。但是,只是利用人們醫學知識的滯後,或者說信息不對等。

比如微創技術、全程無痛苦、一個檢查查出全身疾病。微創技術,微創如何定義?其實大部分都是早已經成熟的腔鏡技術。全程無痛苦,全程如何定義?手術的時候肯定無痛,因為用了全身麻醉,這個技術不知道多少年前就成熟了,然後麻藥過了就有痛苦了,實在不行還可以大量地用止疼葯。在這裡真的很佩服這些厲害的文案,能把已經成熟的技術吹得如此天花亂墜。


正規醫生的吃力不討好

說到虛假廣告,不僅因為商家黑心、民眾醫學知識的不足,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醫療資源的不足。大醫院就醫成本高,醫生態度也不好,住院更是一床難求。這樣的醫療現狀,把患者推入了莆田系醫院,更讓虛假廣告有了可乘之機。


正規醫生的工作很多時候吃力不討好。本來認為自己沒病,去醫院一檢查居然這麼嚴重。雖然理性告訴你自己生病怪不得別人,但是醫生嘴裡總是傳來壞消息。就像森田療法和花剌子模信使一樣,久而久之,有的人對醫生就敬而遠之了,甚至把醫生和壞的運氣聯繫在了一起。


親朋好友有了癥狀總是喜歡問我。如果我說不要緊,可能會面臨質疑「他到底能不能看出來啊?懂不懂啊?」;如果說可能有問題,朋友又會說「不要嚇我哎」,他們心裡的擔心甚至會讓整個聚會變得沉悶起來;如果回答不知道,還是去醫院檢查一下吧,又會引起「廢話,就是不想去醫院才問你的么,去醫院查還要問你幹啥?」


人們喜歡虛假廣告:包治好,絕對沒問題,永不複發,這樣的語言。其實,只要你相信「醫學的局限性」,並且能夠坦然面對疾病,那些虛假的宣傳,只能是過眼雲煙。


歡迎關注我 不務正業的外科醫生,目前兩個專欄:

醫學周邊:外科醫生的日常 - 知乎專欄,

生活遊記:美利堅遊學手冊 - 知乎專欄

很高興和你一起分享!

如需轉載均需要與作者本人聯繫,其他方式的轉載均視為侵權,作者保留訴諸法律的權利!

微信公眾號:醫學江湖。最具個性的醫學周邊,請點擊:https://weidian.com/s/441550199?wfr=c


冬天的哈爾濱,鐵門是甜的


「個人認為世上最可怕的謊言:父/母愛都是偉大/無私的、初戀/夜都是難以忘懷的、青春都是值得紀念的、過去的自己都是單純美好的、家鄉都是自己深愛的……因為事實在打你耳光的同時,這些謊言所帶來的自我懷疑、自責、自卑、愧疚、自我折磨……還會繼續打到你腫為止。」

警惕所有【預設】,從來沒有非有不可的東西非做不可的事,不要被外界意識綁架,不要羞愧,不要自責。


有自己的路,然後自己在走,這比什麼都重要。


當年教科書上說:人工合成牛胰島素沒有獲得諾貝爾獎是因為諾貝爾獎「不授予3人以上」,而中方出於集體主義原則堅持集體領獎,因而中國科學家沒有獲獎。

看看新2015人教版的七年級下生物教材怎麼說的,

但是事實呢,


考慮到該獎系資本主義國家頒發,我們不宜接受,

扯了這麼多年,還是因為意識形態啊!事實上,瑞典皇家科學院也並沒有到中國考察過。最終中方經過深思熟慮,還是上報了鈕經義為唯一候選人。

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呢,

2006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教授張滂在《新京報》專訪中指出,事實上從未有人因「合成胰島素」獲得諾貝爾獎。中國團隊的成果是基於弗雷德里克·桑格的原創發現而來,在現實中「人工合成」胰島素也沒有應用價值。

類似的例子還有——

大亞灣核反應堆微中子實驗,負責人自己都說「不是諾貝爾獎量級,但很重要」。

鐵基超導體 - 由日本科學家細野秀雄首先發現。

參考文獻: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5%B7%A5%E5%90%88%E6%88%90%E7%89%9B%E8%83%B0%E5%B3%B6%E7%B4%A0%E8%88%87%E8%AB%BE%E8%B2%9D%E7%88%BE%E7%8D%8E#cite_ref-truth_1-2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得不介紹一個人人網一個大V:譚昊,也叫譚日天,現在叫譚噤漁。他就讀於中國最好的那所大學,常年以寫釣魚文測試網友智商為樂,市面上有影響力的謠言,比如中國人穿秋褲是蘇聯的陰謀、朝鮮根本不存在、高鐵有輻射之類的,都是他的大作。尤其是秋褲之文,流傳深遠,考慮到我們父母看完後可以讓我們不穿秋褲,大家也都裝傻不去闢謠。

而人人網還有一個大V,叫趙皓陽,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他長期致力於闢謠,現在轉戰微信,微信號是knowledgewealth,叫「大浪淘沙」,裡面有大量闢謠文。可想而知,譚昊和趙皓陽是天生的死對頭,我們妹子總能腦補出很多奇怪的故事。

此外,國內的各大論壇充斥著「歷史的發明者」,他們有的人居心叵測為了反共,有的人則是為了測試智商。釣魚和造謠的區別是,釣魚會故意留破綻,比如譚昊的釣魚文裡面的所謂專家基本都是自己編的(張拾邁教授等),造謠是儘可能不留破綻。當然對於一般網友來說,謠言和釣魚的效果都是一樣的。以前有一個論壇釣魚,偽造了一張毛澤東向共產國際借款幾個億的票據,有一個黨校碩士看到後信以為真寫了論文,以此為根據寫了一篇論文,碩士答辯遂悲劇。當然還有的謠言,純粹來自於中國人的自卑,比如青島下水道德國百年前的零件、日本電飯鍋等。還有的謠言來自於大家內心深處的恐懼,比如割腎、妻子被砍手腳放瓶子里之類的謠言。

下面發一下 @趙皓陽整理的《謠言歌》:

文/趙皓陽


有詩為證,詩曰:


美國霸氣小護照,德國良心下水道。

醫療免費索馬利亞,俄國白送房一套。

莎翁打傘測體溫,當代英語呱呱叫。

語重心長杜月笙,男人煙酒不能要。

社會淘汰五類人,習總也來湊熱鬧。

情深意重愛爾蘭,離婚就要坐監牢。

東瀛兒童身體好,負重越野蹦蹦跳。

岩松辭職一萬次,柴靜失蹤誰知曉。

金庸死了一億次,馮驥才又瞎胡鬧。

七十年後誰記得,國軍炸沉出雲號。

元首最愛中國人,支持奧運送大炮。

炎帝骨灰文革毀,民國鐵路大清造。

酸性體質萬惡源,秋褲危害似毒藥。

高鐵輻射致流產,維生素能防感冒。

勸君多長點心眼,不行找我來治療。

看見不轉死爸媽,折翼天使你我他。

這種人就嫁了吧,是中國人請轉發。

遍地開滿自由花,國內總比國外渣。

你要說美國壞話,民zhu之後殺全家。

達莎比亞炮聲隆,諾曼灘頭展雄風。

文革慘死李得勝,忠義救國汪兆銘。

共fei降蘇又媚日,八尺協議存鐵證。

晚年後悔張學良,攔截核彈蔣中正。

今晚沒準有地震,病毒牛肉又進城。

逃犯流竄三千里,地鐵迷藥攝魂靈。

挪威臨死才輸液,國外從不用味精。

馬雲職場談經驗,莫言雞湯聊人生。

貞子上映抵日貨,落款又是白岩松。

哈佛警句牆上寫,胡老師傳艾滋病。

死囚臨刑十句話,看到第幾淚不停。

總是被騙怎麼辦,為您服務趙醫生。

祖傳珍藏腦殘片,快來試試靈不靈。

具體的闢謠詳見【闢謠】《歌「謠」》——一分鐘教你識破99%的網路謠言


隨便一句話,再加上名字,就是名人名言,對,就是這樣。----------雨果


化石都是珍寶,化石都價值不菲,化石都極具價值。==
多年來古生物學的極大不普及,造成了對化石珍惜度與價值的極大誤解。
也給了媒體使用各種手段給古生物添亂的機會
下面隨意分(tu)析(cao)幾篇新聞。

案例一:移花接木
這篇新聞稿乍一看毫無問題,然而,,,,我用一斤三葉蟲擔保,圖示標本是產於湖北松滋早始新世的湖北江漢魚(Jianghanichthys hubeiensis),哥你這是用真化石造假新聞啊。

有關江漢魚的一個鏈接:

有關江漢魚的一個鏈接:江漢魚的新研究揭示其為鯉形目首個化石新科——江漢魚科 -- 考古發現 -- 中國科技網
再補充一個移花接木的
我再賭一斤三葉蟲,新聞里的標本屬於志留紀早期的高羅王冠蟲Coronocephalus gaoluoensis,是志留紀華南常見的三葉蟲分子。說兩點:
1,包括嵩山在內的整個華北地台沒有志留紀沉積。
2,這類標本原產湖南永順,八十年代開始被化石販子販賣到全國各大市場。
綜上,移花接木類新聞,都是「發現人」在市場上買到化石後,與無知的記者共同製造的假髮現。

案例二:小題大做
沒錯,這是一個三葉蟲的尾部(保存爛成這樣勉強懷疑屬於櫛蟲目?),但是,一個三葉蟲的碎片都能造新聞,可見媒體方(怎麼又是重慶,,,)對於這類化石的保存範圍和保存程度認識極其片面。要知道這種古生代生物礁在江南各大省份成千平方公里的分布,形成的石灰岩是燒石灰的主要材料。這樣的產地要是能上新聞並有必要保護的話,南方的水泥廠快別幹了

案例三:腦洞大開
表示為什麼又是重慶,,,魚,在,哪,里?
這個如果實在是化石,也就是海底節肢動物爬行留下的大面積遺迹。跟魚有啥關係?
記者見到化石,估計腦洞是收不住的

案例四:XXXX
新聞出現的很多基礎知識bug權且不說。主人公左手拿的或許不是化石,右手或許是角石?收集這樣的標本需要花萬元?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不作任何評論。


每次來醫院搶救無效死亡的病人家屬都會氣勢洶洶的叫囂「為什麼好好的一個大活人來你們醫院就被你們治死了呢!」,事實上一個好好的大活人根本沒必要來醫院搶救,難道不是嗎?


李白又預言了。


韓國人並沒有搶走我們的端午節,韓國申遺的是江陵端午祭,跟我們的端午節是兩回事,另外中國的端午節也早在2009年申遺成功,成為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節日。


中國人裡面流傳最廣的謠言就是老外迷戀中國菜吧……什麼老外室友第一次吃到中國菜驚嘆自己白活了,什麼依靠中國菜泡到了金髮碧眼的外國妹子,什麼嘗過中國菜的老外再也回不去了。

以上作為個例可能是存在的,作為普遍現象肯定是不存在的。我跟老外做過室友、做過同事、做過朋友,喜歡吃中國菜的老外是存在的,但是大部分喜歡的是酸酸甜甜的美式改良中國菜。中國菜的國際地位不及日本菜甚至泰國菜也是事實,如果中國菜真的那麼橫掃全球,別說米其林指南了,整個歐美的廚師界都會被中國人霸佔,然而這種現象從來沒有出現過。

老外第一次吃到中國菜之後兩眼放光我也相信,然並卵,人家回頭還是吃自己的漢堡包、披薩、炸魚薯條或美式中餐外賣。就跟你第一次吃到正宗義大利冰淇淋可能也會很感動,可是你今後仍然會大吃普通冰淇淋,並不存在味蕾打開了的情況。

至於依靠中國菜泡妹子,我相信肯定有這樣的案例,不過要是指望依靠廚藝去泡到金髮碧眼的美女,你就等著孤獨一生吧。

最後說明一下,我很喜歡吃中國菜,也很喜歡吃日本菜,在美國和歐洲居住期間也吃過不少當地菜。作為中國人,我肯定更喜歡中國口味,不過從來沒覺得中國菜與外國菜之間有代差。就算是被大家一致抹黑為黑暗料理的英國菜,我也不覺得真的很差,起碼人家的早餐是我吃過最棒的。


還用來這問,去qq空間海了去了,什麼手涼的女孩值得珍惜,一生不去會遺憾的50個地方,那些好吃又不胖的美食,讀完這篇你會變得勇敢,什麼星座才值得託付一生,失戀不是你的錯只怪你的男友是處女座。。。。


初級版:
【你是計算機專業的?】
【嗯】
【那幫我修一下電腦吧】
【……】


進階版:
【你是學計算機的?】
【嗯,但是我不會修電腦】
【那你做網站肯定比我們厲害】
【沒有,前端需要我們自學的】
【那你們學什麼】
【編程,計算機原理什麼的】
【編程不就是做網站么!】
【……】


高級版:
【你是學計算機的?】
【嗯,但是我不會修電腦也不會做網站】
【我知道,但是你們會編程的吧?】
【會】
【那幫我個忙做一個App吧,很簡單的】
【……】


終極版:
【你是學計算機的?】
【嗯,但是我一不修電腦二不做網站三不做App】
【我知道,那你一定沒有女朋友吧?】
【滾!】


PS.都是真實的故事,心塞


推薦閱讀:

夏朝及之前的遠古時代其實就是古埃及嗎?
醫院保溫箱可能烤死嬰兒嗎?

TAG:科普 | 謠言 | 生活常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