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出治癒風格的小清新建築效果圖?

這種很治癒的風格很是喜歡,求教如何製作?效果圖似乎有很多種風格「拼貼風」「插畫風」「黑暗系」「小清新」「水彩風」「寫實風」等等,請問在不報各種軟體班的情況下,有什麼網站可以系統地學習到各種風格的繪製方法?自學過韓神的課程,基礎是掌握了。之後想要學習更多的風格手法,苦無沒有門路 希望有了解的大俠多多推薦


這個問題挺典型的,我看了以後非常有感觸,肯定會答非所問,但是借你這個題目當引子,我把我心裡話說一說:

如果你是建築設計行業的,不管你是學生,還是將來走向工作崗位,畫圖重點不在於風格(注意,我可不敢否定風格的重要性,風格也賊重要,但是它是相對次要的),而在於工作流程。

舉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幾周前有網友邀請我回答這麼一個問題:

怎麼用渲染或是 photoshop 實現這種乾淨的手繪風效果圖?

裡面引用了 LTL Architects 事務所的一些圖,類似這樣的:

看到這個圖,我希望你先思考,這是怎麼畫出來的,然後接著往下看。

他們圖有特點,簡單配色,手繪線稿。如果只是看到表面問題的話,你問我是怎麼做的,我直接告訴你他們是怎麼畫的就好了,偏巧呢這個圖也算是有標準答案,人家 LTL Architects 事務所自己的官網上,就分享了他們畫圖的理念和一些步驟圖,在這個頁面上:

Over Drawing

當初我在答這個題的時候,只是給出了原網站鏈接出處,並沒有多加解釋。之所以甩個鏈接,我沒多說話,其實是因為我特別希望同學們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思考。我深知一點,如果大家沒有養成自己尋找第一手資料,沒有養成鑽研的習慣的話,你這輩子都要陷入這樣一個問題:「哪個網站有系統地教各種風格?」

現在我要告訴你這個「各種風格」問題本身就是個誤區,我來解釋下我的觀點。

以 LTL Architects 的圖為例,他們的繪圖流程拆分為如下幾個部分,我只抽出來其中兩張:

3H 鉛筆線稿繪製於 4mm 薄膜紙上。(引用自 LTL Architects Over Drawing)

計算機(快速)渲染。(引用自 LTL Architects Over Drawing)

最終把各個圖層在計算機里疊在一起,調調顏色,就是最終圖了:

細節與調整。(引用自 LTL Architects Over Drawing)

對於他們的這種畫法,他們自己也有文字解釋:

Unfortunately, this has resulted in a tedious and counterproductive split between proponents of traditional forms of architectural representation (drawing by hand, sketching, and hardline constructions) who claim the inherent intellectual value of drawing as a means to knowledge, and those who favor digitally generated immersive representations (generated through high-end, complex, and often expensive programs) and tend to see past techniques as antiquated.

Recognizing the simultaneous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 of both approaches, we seek to cultivate and encourage a Porbus-like search for a truly complex form of architectural representation, one that learns from both, steals selectively, and pays little heed to zealots on either side. This means inventing drafting, representational, and production tactics that short-circuit traditional protocols and patterns of work determined largely by software constraints. It calls for an agile exchange between line and color, between drawing and production, between manual and digital means of working in order to circumvent current frames of thinking for the benefit of continuing architectural vitality.

我能力有限,這段文字我很難翻譯好,大家不如去看原文,我只能轉述大概的意思就是說:

「傳統的建築表現形式(手繪,草圖等)支持者與偏好寫實效果圖(原文是「數字生成的沉浸式表現圖」)的人一直以來就陷入了一個令人心很累(tedious)的分歧。一派認為,手繪是一種認知手段,有其內在價值。另一派則把傳統技法認為是過時的。」

但是很顯然,兩種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所以,LTL 事務所的三個創始人決定從兩派中各取所需,「learns from both, steals selectively, and pays little heed to zealots on either side」(向雙方學習,有選擇地「偷取」,而對兩派的極端支持者都不感冒)。

最終的結果就是,他們先快速地渲一張圖,如你所見至多也就是個模型截圖的深度,然後使用傳統的手繪鉛筆線條,利用薄膜紙,還有平行尺等傳統手段,繼續深化設計,在手畫的過程中,順手就把細部勾出來了,邊畫邊思考,很多設計問題,隨手也就解決了,修改起來也很靈活。

The drawings combine what works best from the overlaps of disparate mediums and methods, through an active looping exchange between scanners, printers, software, and parallel rules. Color, tone, and surface qualities from digital renderings integrate with lines, edges, and details from 3H leads on 4mm Mylar. The speed of one is augmented (and slowed down) by the agility of the other. Rather than relying on a single technique, rapid computer-generated renderings are overdrawn by hand, with detailed development and design alterations to the initial form emerging in the process. These drawings are then scanned and recomposited with the original rendering, and this hybrid image is further digitally manipulated to capitalize on the qualities of both media.

其中第一句大意是「這種繪圖方法結合了不同媒介不同方法的優點,在掃描儀、印表機、軟體和平行尺之間靈活交換。色彩、明暗、和表面質感來自於計算機圖,線條,邊界,細部來自於薄膜上的3H鉛筆線。」

好了,好了,我鋪墊了這麼多,你發現了嗎?

表面上是一張「手繪風格」表現圖。其實背後蘊藏的是人家工作室自己獨有的工作流程,是一種適合他們自己的設計手段,而最終圖只是這種 workflow 下順理成章的成果,如果我們在沒有看透這一層的情況下盲目模仿表面效果,木有意義呀。

捫心自問:你自己是這樣的設計流程嗎?如果不是,你憑什麼畫出這樣的圖?

所以在那個問題下,當我已經給出了「標準答案」後,這個問題受到了關注,下面又多了兩個網友的回答,大意都是說「這不就是SU截個圖開個SU手繪風格。」我只能搖搖頭。

總結成一句話:我們大都只看到了「風格」(包括我自己學生時代也是一樣的,所以你現在有誤區,很正常,大家都是這麼過來的,而且我說的也不一定對),但是其實更應該去了解的是生產這張圖的工作流程,圖是我們建築從業者推敲方案的工具,是實實在在的設計手段,是我們建築師的語言。

所以我不認為到處去尋找「風格化」的教程有任何意義,你如果通過那些教程,能夠理解怎麼調整色彩,能夠理解怎麼調整線寬有助於你的表達,就夠了,但是不要陷進去,如果只是出於喜歡,想要學個表面樣子,就太想當然了。

所以這些年,我雖然在教軟體,但是一直沒有一個很好的契機來詳細地解釋上面這些,借你這個引子,我一吐為快。你說如何在不報軟體班的情況下學會這些,我特別支持你,方法就是一個:打好基礎,勤于思考。

這些年我在教軟體,就是想消滅「哪個網站有系統地教各種風格?」這樣捨本逐末的問題(一方面是教具體技術,一方面是戳破誤區),但是我發現我做的實實在在是太不夠了,真的是我沒有教好,而且能力真的非常有限。這半年來,我陸續辭掉了所有的商業培訓工作(包括我一直很樂意做的 ChaosGroup V-Ray 官方培訓)。不破不立,我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我最初的夢想,沒有別的可能性。

有類似問題你來問我,只要是我了解的領域,我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或者你在知乎上問(我會的我肯定答,後半句就不說了)博客留言或者電子郵箱我都會盡量回。而且今後我也會更努力地把自己的科普視頻做得更好。

博客:http://hanshilin.com 416276586@qq.com

這是我前兩天發的一個知乎想法:

96年春節晚會的節目,印象很深,但是不知為何老覺得主角是黃宏,但其實是魏積安。我已經把所有商業培訓合同都履行完了,4年草根培訓師生涯畫上句號。以後開開心心做一個如圖所示的人。革命還要搞,但是商業培訓和科普的矛盾我個人沒有能力調和,既然如此,就放棄一邊吧。沒了這些條條框框,說不定課程能越做越好。

當然也不要抱太大的希望,因為我水平非常非常有限,而且很多時候無奈只能在解釋一堆以後給出你類似於「打好基礎,勤于思考。」這樣的結論,因為,這事情本來就是這個道理。

好了,心裡話說完了,最後一句話回答一下這個問題,這個圖是 @中觀 畫的,他會親自來回答(壞笑)。


更新①:

感謝老韓 @韓世麟 ,先分享模型。圖,以及之後的教程得等幾天

先回答題主:謝謝你喜歡我的圖,但是其實吧,我覺得畫圖什麼的什麼風格其實也不好說,因為「風格」一詞我現在得理解是後人(研究史論的人)對前人,或者之前同一時期的一批人的一總總結,或者概括。

這是模型

鏈接:http://pan.baidu.com/s/1hsF2GDm 密碼:0fnc

視角1

視角2

視角3

----------------------------------------------------------------------------------------------

關於模型得小說明:

1.雖然本人已經準備轉行做酸辣粉了,但是,這是本人的三年級課程作業,版權為個人所有。不能用於商用,也不能用於自己的作業。

2.這個模型是用於渲染的,所以為了減小大小,刪除了看不見的。

3.現在太忙了(準備出國學習做菜),所以,教程要晚幾日出。

4.如有問題,可聯繫本人微信:liqiweiarc, 公眾號:Art-Znqb (很久不更新)。

5.這個方案的所有圖都可以分享。等我過幾天整理了來。

6.歡迎點贊。。。

----------------------------------------------------------------------------------------------

原回答:你好, 我剛剛在吃達美樂7折披薩的時候,因為 @柿子君 點贊,看到這個回答。很有趣,因為這是我三年級畫的圖。嗯,很巧。

先佔個坑。

畫圖過程有點長,這是4周的課程設計。待我找到原PSD和模型(可以全部共享),我在寫詳細的過程。

工具用的:RHINO, MAXWELL, PHOTOSHOP

剛剛翻到了下,青澀我當時發的朋友圈。


其實你發的這個範例從水面就可以看出主要靠渲染... 它水面大概用了一個很低的opacity且很高的reflection從而達到一個牛奶的效果 然後材質大部分是低飽和度的木頭 陰影的話radius調的估計很大從而達到了一個沒有陰影但是有一個很虛的明暗效果...其他沒啥好說的 就是一個80%渲染+20%PS的效果圖而已


推薦閱讀:

TAG:Adobe Photoshop | 建築 | 渲染 | 效果圖 | 建築競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