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人因為做了巨大的好事卻遭到了嚴重的詆毀?


看了很多知友的答案,心情複雜,想笑,又想哭。

想笑是因為,中國是一個承載了許多巨大悲劇的國家,很多仁人志士為了扭轉這些悲劇奮鬥了一輩子,但這個問題下很多知友竟然說不出幾個真實的名字,甚至拿小說中的人物充數。

想哭的理由,同上。

這裡我只說一個名字,因為現在不說,再過幾年她很可能就不在了。

高耀潔,中國防艾第一人,曾經的「感動中國」獲獎者,如今卻風燭殘年,雙耳失聰,被小女疏離,一個人住在曼哈頓上城的哈萊姆區,「全美貧窮和犯罪最嚴重的區域之一」簡陋的公寓里,領著每月600美元低保寫她關於中國艾滋病狀況的書。

她本來可以在故鄉過上更好的生活,只要做出一些改變就好。但這一切都是她自己的選擇。

她的主要觀點,即艾滋病傳播途徑中血液污染的比重,和官方表態背道而馳。她堅持認為僅僅強調性傳播和吸毒傳播,是把鍋甩給感染者自身,推卸相關部門在「血災」中的責任。

這個觀點是否成立?我不好評價,因為這會涉及到另一段不堪回首的「賣血」歷史,以及背後太多複雜的社會政治和經濟因素。同時這些年來,中國防治艾滋病的工作的確也有了很多改善和進步。一言以蔽之,高老師的研究肯定有其數據和時空的局限性,但卻不應該被忽視,因為她的研究直指中國艾滋病預防的軟肋: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弱勢群體。

無論如何,高耀潔這個名字,值得被記載在歷史上。但我並不期待她會成為一個婦孺皆知的英雄,她自己也在遺囑中表達了這個觀點。我相信,作為一個研究者,她最大的心愿不是成為「英雄」,而是自己所留下的記錄和知識能被更多的人傳承下去,成為未來中國未來公共衛生和公共健康發展中寶貴的資料,讓千千萬萬中國人擺脫對於艾滋病的威脅。

參考資料:http://www.infzm.com/content/95923


左宗棠
1862年,白彥虎等人響應太平天國,在陝甘地區製造回亂,對當地漢民進行屠殺,並且意圖毀壞黃帝陵。左宗棠臨危受命,前去平叛。
然而時至今日仍有部分人為白彥虎洗地,污衊左宗棠的功績,甚至把白彥虎這種惡徒當成民族英雄


赤腳醫生

直到現在,農村裡威望最高的人是誰? 老村醫

毛澤東一次發怒被稱為"六二六"指示 催生"赤腳醫生"

錢信忠在作了衛生部工作的一般性彙報後,講到全國醫務人員分布情況時說:全國現有140多萬名衛生技術人員,其中70%在大城市,20%在縣城,只有10%在農村;高級醫務人員80%在城市;醫療經費的使用農村只佔25%,城市則佔去了75%。當毛澤東聽到這組數字時,發怒了。他面容嚴肅地站起身來,嚴厲地說:「衛生部只給全國人口的15%工作,而且這15%中主要是老爺,廣大農民得不到醫療,一無醫,二無葯。衛生部不是人民的衛生部,改成城市衛生部或老爺衛生部,或城市老爺衛生部好了!」「應該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培養一大批『農村也養得起』的醫生,由他們來為農民看病服務。」

農村缺醫少葯:
上海地方志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上海通網站 上海市地情資料庫 上海市的百科全書::::

民國19年、民國23年,陳方之、李賦京相繼報道上海地區血吸蟲病流行的範圍和程度。民國26年、民國27年,安德魯斯(Andrews)、吳光先後報道上海地區發現家畜血吸蟲病。民國30年吳光、許邦憲對上海市郊區血吸蟲病的保蟲宿主進行調查,指出該病已成為影響農村經濟、威脅農民健康的重要疾患。由於解放前未採取防治措施,很多村莊出現「有屋無人住,有田無人種」的苦難情景。民國19~38年,青浦縣蓮盛鄉任屯村全村275戶、960人,其中全家死絕的有121戶,死剩1人的28戶,倖存的461人中97.3%也患了血吸蟲病;50多幢房屋倒塌,1300多畝良田荒蕪。嘉定縣安亭鄉薛家村民國18年有11戶、44人,解放時僅存5戶、22人。上海縣寶南鄉北馬村至民國28年死絕17戶,解放時大部分房屋倒塌,村前河溝瓦礫釘螺密布,全村僅存的28個男性青壯年中有22人患晚期血吸蟲病。

民國年間,血吸蟲病流行嚴重。民國5年(1916年),梅堰小港里村有60多戶、200餘人,到吳江解放前夕,先後死於臌脹病有73人,21戶死絕,21戶拆房賣屋,拆掉房屋105間,22人棄家外出討飯,解放時,該村只剩下19戶、63人,其中患血吸蟲病的就有61人。 群眾中流傳這樣一首民謠:「勿要刀上死,勿要繩上死,只要到小港里去做女婿」。八坼公社一圖大隊(今友誼村)第七生產隊在解放前有27戶人家,115人,在解放前兩三年中,死於血吸蟲病37人,7戶人家死絕;第二生產隊嚴六寶祖孫三代7口人,5人死於血吸蟲病。群眾中流傳這樣一首民謠:「水氽牛毛墩,跑光一圖村,十人有九臌,窮人走絕路」。廟港公社合群大隊駱駝港村,解放前最多時有40戶人家,因血吸蟲病死絕的就有24戶,到解放時僅剩16戶,其中5戶是五保戶,全村只有2個勞動力。屯村公社東風大隊的池浜村,全村曾有83戶,到解放時已有33戶因患血吸蟲病死絕,有6戶只剩1人,社員陳小金一家,解放前被血吸蟲病奪去了6條生命。

1951年徵兵體檢時,全縣10個區9592名應徵青年中,查出血吸蟲病病人6147例,陽性率高達64.09%。1951年11月27日,蘇南行政公署衛生處派員到松陵鎮調查,發現每條市河內都有釘螺,經發動群眾捕捉,三四天內捕捉到釘螺3萬多隻。以後,縣內每年進行查治血吸蟲病病人和查滅釘螺工作,血吸蟲病流行範圍逐步查明。至1984年底,已查明縣內歷史上共有23個鄉鎮、7個縣屬鎮、3個場圃、497個行政村流行過血吸蟲病,全縣累計查出血吸蟲病病人163883例;累計查出有釘螺面積(以下稱有螺面積)84208250平方米,其中湖灘40401559平方米、河港5152135平方米、稻田34287621平方米、溝渠3623359平方米、其他環境743576平方米。有螺面積列全國水網型地區血吸蟲病流行縣(市)的第3位,血吸蟲病病人數列全國血吸蟲病流行縣(市)的第13位,病人遍及所有鄉鎮行政村。全縣血吸蟲病流行程度,太浦河以北地區高於太浦河以南地區。有螺面積最多的是八坼鄉。

1950年,全面開展流行病學調查,發現上海市原有9個郊區中的吳淞、江灣、真如、龍華、新涇5區流行血吸蟲病。1955年,市郊9區合併為西郊、北郊和東郊3區。西郊、北郊區流行血吸蟲病,東郊區只在近江蘇省川沙縣的邊緣幾條河岸發現釘螺,未查見病人。1958年,江蘇省的上海、嘉定、寶山、青浦、松江、金山、奉賢、南匯、川沙及崇明劃入上海市,原3個郊區分別併入嘉定、上海、寶山、川沙縣。上海市郊除崇明縣外,其餘9縣的212個公社、鎮中有159個公社(鎮)、1558個生產大隊有血吸蟲病流行,分別占社、隊的74.5%和81.4%。1956~1958年調查,各流行區3歲以上居民糞便檢查平均陽性率為20.5%。青浦縣最高為40.4%,金山縣次之為32.2%,上海、奉賢、嘉定、松江縣分別為26.3%、20.7%、20.5%、16.5%,南匯、寶山、川沙縣較低,分別為9.9%、6.4%、4.3%;水上運輸船民為33.7%。部分重流行區糞檢陽性率在80%以上。1956~1984年逐年普查,累計查出血吸蟲病患者759287人,占流行區人口總數的24.7%。

鏈接:中國歷史上有哪些鮮為人知的偉大成就?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謝 @深具世界眼光邀。南宋宰相賈似道(1213年~1275年),鄂州大捷擊退忽必烈大軍,推行公田法打演算法,為南宋延命20年,卻因為抑制土地兼并,審核軍隊財務,觸動官僚士紳集團和武將集團的根本利益,並被蒙元史官在編修《宋史》時捏造了「私自與蒙古議和,劃江割地、賠款稱臣,謊稱大捷,欺君誤國」和「蒙蔽皇帝,數年不肯發兵救襄陽」兩大罪名,數百年來皆被當做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並通過史書、小說、戲劇等形式廣為流傳,以訛傳訛,深入大眾人心。無數歲月流轉,竟成為婦孺皆知的反面典型,歷史何其冷酷,又何其不公!

金庸小說《神鵰俠侶》,記述了兩位大英雄郭靖楊過。郭靖鎮守戰略要地襄陽,力抗蒙古大軍數十年;楊過則在和蒙古軍的決戰中,飛石擊殺蒙古大汗蒙哥,蒙古軍自此十餘年不再南下。

然而,小說中的故事再精彩,終究也只是虛構,郭靖和楊過代表的,正是真實歷史中那些抗擊蒙古、保家衛國的宋軍將士。

當時的蒙古軍,是人類史上最強大的殺戮集團,在數十年擴張史中,征服了包括俄羅斯、匈牙利、保加利亞、波斯、伊拉克、阿富汗、中亞各國在內的無數國家、毀滅了無數輝煌的古代文明,統治了大半個歐亞大陸。全世界死在蒙古軍屠刀之下的人口超過兩個億,單單今天中國境內就有上億人被殺。

控制北中國的金國,鼎盛時人口近6000萬,被蒙古滅後,其故地僅剩約900萬人,蒙古人原本打算將北方漢人殺光,空出田地改為草原,用來放馬,還是在其宰相耶律楚材、道士丘處機等人的竭力勸說下,鐵木真和其子窩闊台等蒙古大汗,才勉強接受了「允許服從的漢人活下來種地,可以交稅供養蒙古人」的統治理念。


蒙古和南宋為盟友時,鐵木真之子拖雷就曾經率軍攻破漢中和川北,強行借道轉攻金國,一路殺死沿途宋朝軍民數十萬;鐵木真之孫闊端,率領號稱四十萬的大軍再次攻入四川,製造成都大屠殺,放火焚城,據當時宋人筆記,單這一次慘死的宋朝軍民竟高達180萬人……

所以,當時的南宋將士抵抗蒙古侵略,絕不僅僅是保王朝、保國家、保文明,更是保衛整個華夏民族的生死存亡!正是他們持續數十年的堅決抵抗,才讓蒙古人明白單單靠恐怖殺戮和野蠻恐嚇去征服中國,絕無可能。主張以漢法治漢地的忽必烈上台,重用漢人官員,推行漢化改制,招降大量宋朝將領,將蒙古征服華夏變成一次形式上的元朝取代宋朝的改朝換代,歷時數十年功,才終於在崖山之戰撲滅南宋最後抵抗星火。

真實歷史上主持這場民族和文明保衛戰的主帥,本應是華夏民族功在千秋的不朽英雄,可惜他非但沒有流芳百世,卻因為宣戰貪官、變法強國,因而得罪了當時一眾掌握了歷史話語權的既得利益集團,因此被惡意醜化,功績從此被忽視和湮沒,反而惡名傳遍於後世,

他就是小說《神鵰俠侶》中,被郭靖郭大俠稱為禍國殃民的「大大的奸臣」的南宋宰相賈似道(1213年~1275年)


賈似道,字師憲,是南宋重臣賈涉之子,25歲時考取了進士,在地方上主持護邊、屯墾、招徠等實務,頗有政績,很得南宋理宗皇帝信用。

嘉熙二年(1238年)的進士榜單,以周坦為榜首,依次為「賈似道、水丘咨龍、趙彥楀、羅大椿、倪垕、楊翼、周必隆、楊白」。《宋史·賈似道傳》故意忽略賈似道中進士事,把少年賈似道刻畫成一個不學無術的無賴紈絝。

【嘉熙二年戊戌:周坦、賈似道、水丘咨龍、 趙彥楀 、羅大椿 、倪垕 、楊翼 、周必隆、 楊白 】《咸淳臨安志卷之六十一 人物二 國朝進士表》

宋末名將孟珙,曾大敗金將武仙,破敵十萬,又血戰蔡州,和蒙古聯兵攻滅金國,後來宋蒙開戰,他力挫蒙軍兵鋒,收復襄陽,論功績論能力,南宋一朝也僅在岳飛之下。可惜孟珙這位大英雄天不假年,他臨終前力薦賈似道為自己的繼任者,主持湖廣地區的抗矇事務。


蒙古大汗蒙哥欲一舉吞滅南宋,發動三路大軍大舉南征。蒙哥親率西路大軍攻四川;蒙古名將兀良哈台率南路軍從雲南經廣西殺入湖南,圍攻潭州(今長沙);四皇子忽必烈則率十萬大軍南下攻鄂州。三路大軍來勢洶洶,勢不可擋,眼看南宋亡國只在旦夕。

樞密使賈似道臨危受命,率軍應援鄂州。他身為朝廷宰執大員,而與普通士卒同甘苦,共卧起,又建造木柵,修補城池,防止敵軍穴攻,堅守了鄂州整整四個月。南宋各路援軍紛紛來到,城守愈堅。賈似道奉皇命又率七百騎突圍至黃州,統籌戰事全局,長江下游各路宋軍士氣大振。


蒙古軍久不得進,糧食匱乏,疫病叢生,已無戰意。忽必烈頓兵城下,師老無功,由衷感慨「我手下怎麼沒有如賈似道這樣的奇才?」

蒙古將領紛紛將罪責推諉給漢人文官,忽必烈呵斥道:「對面只有一個文官賈似道,你們十萬大軍殺人數月而不能破城,明明是自己的罪過,怎能責怪文人士子?」

【希憲曰:「昔攻鄂時,賈似道作木柵環城,一夕而成,陛下顧扈從諸臣曰『吾安得如似道者用之』。】——《元史·廉希憲傳》

【諸將歸罪士人,謂不可用,以不殺人故不得城。(忽必烈)曰彼守城者只一士人賈制置,汝十萬眾不能勝,殺人數月不能拔,汝輩之罪也,豈士人之罪乎!】——《元史·郝經傳》

其後,蒙古大汗蒙哥死於釣魚城下,忽必烈欲北還與其弟阿里不哥爭奪汗位,遂決議撤軍。賈似道趁勝追擊,大敗蒙軍,是為鄂州大捷。同時兀良哈台部南路蒙軍,也因此戰失利而北返。繼百年前虞允文采石磯大捷後,南宋又渡過一次亡國之險。賈似道因此功拜右丞相兼樞密使,進封衛國公,被朝野百官一致譽為「再造宋室」之功。便是後來與賈似道為政敵的文天祥,亦讚歎此役是「己未鄂州之戰何勇也」。

【經文緯武之略,出將入相之才。身佩安危,力侔造化。】——姚勉

【投袂而起,倍道疾馳,身先將士,蒙犯矢石。以袞衣黃鉞之貴,俯同士卒甘苦卧起者數月。汔能全累卵之孤城,掃如山之鐵騎,不世之功也。】——劉克莊

賈似道因此護國大功,得以在宋理宗、宋度宗兩朝為宰相二十年,被理宗稱為「師臣」,朝野敬稱「師相」,德高望重無以復加。然而一片歌功頌德聲中,身為帝國主宰的賈似道清醒意識到,國家依舊在危急存亡之時。

此時的南宋,土地兼并極其驚人,田畝都集中於大官僚大地主之手,貧者幾無立錐之地;加上連年戰爭和蒙軍入寇,對湖廣地區的破壞摧殘,原來的「天府之國」四川又大半落入敵手,因此政府財政危機持續惡化,不得不大量增發紙幣(會子),又造成了嚴重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如此惡性循環下去,國家財政早已瀕臨破產,百姓更是苦不堪言。

南宋軍隊的吃空額喝兵血現象,從立國之初便習以為常。即使許多名將亦不可免,如韓世忠麾下滿額七萬,實際戰兵常年不過三萬,像岳飛這樣嚴格律己,麾下大軍全額滿編的將領,近乎鳳毛麟角。

到了宋末,宋軍空額高達近五分之四,每年撥給五萬人所需軍費,實際兵額不過一萬一千;闊端攻四川時,川陝宋軍滿額定員十萬,實際只有曹友聞部兩萬餘人死戰於陽平關,於皆不見影蹤;池州水軍滿額定員三千,實際兵丁只有一千,去掉老弱病殘,可上陣者不足二百……

兀良哈台率領一萬餘蒙古軍,從雲南殺到湖南,號稱轉戰三千里,大小十三戰,殲滅宋軍竟高達「四十萬人」,如此軍事史上的奇蹟戰績,正建立在南宋八成所謂「軍隊」都只有純粹紙面意義的前提下。

因此正如當時明智大臣所言:「國家版圖日蹙,財力日耗……聞主計之臣,歲入之數不過一萬二千餘萬,而其所出,乃至二萬五千餘萬,財用空竭猶之氣血凋耗,亦足以斃人之國。


為救國家,救百姓,賈似道毅然以半生功業為賭注,不顧各方面利益集團阻擾反對,推行了抑制土地兼并、打擊地主豪強的「公田法」和整頓軍隊財政、約束不法將領的「打演算法」。

公田法限定了每戶可佔有的最大地產數,將其餘部分地由國家收購變成「公田」,然後將公田的收入去償付軍需,並禁止富戶囤積穀物,減少紙幣流通,以穩定物價、壓制通脹賈似道自己捐田萬畝為公田,在他的以身作則和強力推行下,國庫得以大大充實,財政收入和軍備所需得以極大改善。南宋其後十餘年抗蒙戰爭所需軍備,皆源於此。

然而由於王朝晚期官僚政體的腐朽,公田法在執行過程中也同樣不可避免地走形,違背了設計初衷,下層官僚藉機巧立名目,肥私利己,平民百姓亦深受其害,紛紛破產,因此民怨四起,令賈似道人心漸失。

打演算法便是對各地軍隊進行大規模的財務審計,那些習慣於貪瀆枉法的將領,許多獲罪下獄。然而,南宋特殊的軍權下移至地方、中樞僅掌握財權的軍制,在打演算法這一催化劑下,中樞和地方將領的矛盾亦因此極大激化。

瀘州守將劉整在中樞正要審核其軍前錢糧時,害怕中飽私囊的劣跡東窗事發,竟率軍叛投蒙古。劉整雖無氣節,卻能力出眾,洞悉宋朝詳情。他向忽必烈力主南征,並獻上主攻襄陽、訓練水軍之計,成為南宋最後滅亡的導火索。


當蒙元再次大軍壓境,兵圍襄陽時,賈似道不遺餘力從各方面援救襄陽,所花費軍資超過兩千萬,然而援軍諸將紛紛被蒙軍擊敗,襄陽堅守數年後終於城陷,南宋軍力國力亦在這場拉鋸戰中損失慘重。

賈似道無奈,在朝野壓力下親自督師,在率軍出征前,賈似道已知此行兇多吉少,一邊下令準備出海船隻,供趙宋皇室逃亡海上,一邊懷著「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心情踏上征途。

宋蒙兩軍決戰於丁家洲時,宋軍已然上下離心,剛一交鋒,指揮7萬步軍的孫虎臣棄陣先遁,督帥2500艘戰艦的夏貴不戰而逃,十三萬大軍一戰而潰,全軍覆敗,蒙古軍水陸並進,步騎夾擊,追殺百餘里,獲大批軍資器械,乘勝東進。

賈似道因此被罷官貶斥,昔日護國功臣,一時千夫所指,最終被和他有私仇的監送官鄭虎臣擅殺於漳州木棉庵。不久,南宋國都臨安,太后和皇帝開城出降;又數年後,崖山陸沉,南宋滅亡,華夏歷史上第一次被蠻族完全征服……


蒙元大量收降了原宋朝的文臣武將。那些屈膝投降的漢將,為了洗白自己的失節叛國罪責,如劉整一般將責任全推給賈似道的甚多。

忽必烈曾問他們:「你等為何如此輕易便降了?」(【爾等何降之易耶?】)這些人紛紛答道:「宋朝宰相賈似道專斷國政,優禮文士,輕視武官,臣得久懷不滿,所以望風而降。」(【宋有強臣賈似道擅國柄,每優禮文士,而獨輕武官。臣等積久不平,心離體解,所以望風送款也!】)忽必烈笑嘆:「如果真是這樣,那賈似道看不起你們,再對也沒有了。」(【正如所言,則似道輕汝也固宜!】)


而賈似道當年得罪各方、苦心孤詣為宋朝中樞積攢的眾多「公田」,被蒙元侵略者收為戰利品,用來論功行賞,江南百姓因此免遭中原百姓那樣的種族滅絕之災,卻並非真的因為忽必烈如何大發善心。

蒙元史官為迎合討好忽必烈,將當年賈似道力挫忽必烈兵鋒的鄂州大捷,生生歪曲成「賈似道私自與蒙古議和,劃江割地、賠款稱臣,謊稱大捷,欺君誤國」,寫進了他們編修的《宋史》中,然而,從鄂州之戰後一直整整十五年,蒙元方面都從未提及此事,也不曾索取過據說是賈似道許諾的長江以北割地和每年銀絹二十萬的歲幣,偏偏到蒙古決心滅亡南宋後,此事才第一次被忽必烈提及於所謂《征江南詔》,這是在糊弄誰?

因此,到明朝驅逐蒙古後編撰的《元史》中,便刪除了「鄂州之戰,賈似道向忽必烈稱臣割地」的不實說辭,同時在元朝臣子廉希憲、郝經等人的相關傳記中,如實記錄了忽必烈對賈似道這個生平勁敵的讚歎之辭,算是部分洗雪了賈似道的不白之冤。

而蒙元史官捏造的「賈似道蒙蔽皇帝,數年不肯發兵救襄陽」一說,經歷史科普讀物《上下五千年》、金庸小說《神鵰俠侶》等廣為流傳,因此亦成為相當程度的大眾共識,其實亦是滑天下之大稽的扯謊:

襄陽城下六年血戰中,南宋中樞所花費軍資超過兩千萬,度宗皇帝數次下達相關詔書,連御前親軍殿前司也出動了。襄陽守將呂文德、呂文煥兄弟正是賈似道最為倚重的親信將領,明知他們生活奢靡、扶植私黨亦多方優容,只為他們能打仗,又怎麼可能棄之不顧?

蒙古人修《宋史》時十分粗疏,未加準確對照,他們在《賈似道傳》中捏造謊言,卻忘記在其他人的傳記中把那些宋朝中樞如何盡心儘力援救襄陽的具體用兵和財政記述刪除,因此謊言一戳擊破。


誠然,賈似道雖然功勛卓絕,敢於擔當,但確實並非如諸葛亮、岳飛那般品行高潔的聖賢君子,政治品性和生活作風不無可詬病處。他確有專斷國政,假公濟私,打擊異己的權臣通病,此外更生活奢靡,擬比帝皇,對宋度宗亦有跋扈之舉。

襄陽戰事緊急,賈似道本是統籌協調諸路軍馬的最佳主帥人選,他卻因為害怕領軍出外時,會被朝中政敵攻擊,丟失相位,因此並不願親領大軍迎戰,私下暗示皇帝下詔挽留,最終戰局崩壞,誤國誤己。


賈似道信任的將領良莠不齊,既有奮戰不屈殉國的李庭芝張鈺;雖有嚴重戰略失誤但畢生抗敵至死的呂文德,又有苦戰經年卻艱難唯一死、晚節不保的呂文煥;更有丁家洲之戰臨戰潰退,將他坑死的夏貴和孫虎臣;還有先坑南宋再坑蒙古,東征日本全軍覆滅的草包元帥范文虎。

就連文天祥,早年也曾是賈似道看重、欲作為嫡系培養的人才,卻因為看不慣他的生活腐化和專權跋扈,最終分道揚鑣成為政敵。


然而,南宋的滅亡,歸根結底是自身體制積弊太多,和蒙元帝國軍力差距太大,賈似道縱有經天緯地之才,行飲鴆止渴之公田法、打演算法,亦最終無力挽救,卻和他的個人私德品行並無多大相干。

即使換了是人品高尚如文天祥去做二十年宰相,也依舊不可能解決南宋的土地兼并、通貨膨脹、財政危機、軍隊空額等諸多迫在眉睫的現實問題。

這就和鴉片戰爭再打十次清朝也一定會輸一樣,不論主事者的是道光帝還是林則徐,最終結果都並不會有什麼改變。

將國家和王朝敗亡的原因僅僅歸結於某個臉譜化的奸臣誤國,以此簡單化歷史,正是古今論史的一大通病,也因此將真正值得後人反思的政體弊端都掩蓋了,絕對達不到「以史為鏡」「讀史以明智」的初衷。


公允持平而論,賈似道更像是個不幸生逢末世的張居正。同樣談不上對學生皇帝唯命是從,私德同樣不無可詬病處,卻同樣無爭議地忠於國家、民族、社稷和皇室,同樣為了救國救民,甘冒天下之大不韙,去和既得利益集團宣戰。

之所以賈似道沒有和張居正一樣,功績在後世得到充分肯定,反而被醜化成禍國奸臣,變成了南宋滅亡的罪魁禍首,留下千秋罵名;既是將他列入《宋史·奸臣傳》的蒙元史官的刻意抹黑,根本原因還是他的公田法和打演算法,觸動的是士紳集團和武將集團的根本利益:

一個既不許文官兼并土地,又不許武將吃空額喝兵血的執政者,不論何朝何代,又怎麼可能不被醜化,不被抹黑?

(ps:本文中觀點,得 @經略幽燕我童貫指教良多,此致感謝。)


劉翔算么……各大新聞門戶評論區簡直不堪入目


關於《別了,司徒雷登》
受知乎管理員影響,部分文字刪去,發表在上述公眾號鏈接。

看到司徒雷登那個回答那裡,留言里真是各種辣眼睛。


我想回答的是青青樹動漫公司,對,就是做魁拔的那家。


青青樹動漫公司成立於1992年,已經成立了24個年頭了。現在似乎大家只知道《魁拔》系列電影是青青樹的作品,其實不然,有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動畫片都與青青樹有關係。例如青青樹原創作品《飛天小猴王》、《學問貓教漢字》、《學問貓說歷史》、《英雄七個半》、《小明和王貓》等。參與劇本創作、分鏡製作、導演作品:《的篤小和尚》、《哪吒傳奇》、《圍棋少年》、《可可可心一家人》、《美猴王》以及《天上掉下個豬八戒》。



這些動畫都是陪伴過我們童年的優秀漫畫,可以說如果青青樹繼續做低幼向的動畫是絕不會輸給《喜洋洋》、《熊出沒》的,但是青青樹並沒有這麼做,反而去做了吃力不討好的原創青少年、成人向的《魁拔》系列。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國可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類型的作品,做這樣一部作品無疑是要冒巨大的風險的,但是他們還是去做了因為他們知道想要中國動漫崛起,有些事總是要有人去做的。
之後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了,《魁拔》三部敗走麥城,票房慘淡,第四部感覺也遙遙無期不知道何時能上映。不過卻給中國廣大的動漫人一個激勵,讓他們知道,哇!原來中國動漫還可以這樣做。在我看來《魁拔》就是一個里程碑式的作品,中國動漫的一個轉折點。
不過正是這樣一個公司、這樣一部作品,在知乎上被噴得一文不值被稱作垃圾,幾乎看不到任何的正面評價。更是被大聖粉們嘲笑和謾罵。我很是惋惜。
最後還是要說一下《魁拔》系列,我認為魁拔系列無疑是中國動漫的佳品,未來幾年都很難會有超過《魁拔》的二維動畫了。希望魁拔四早日與我們見面


人們總是願意相信張麻子臉上有麻子。

因為黃四郎就是這樣宣傳的。

事實上,黃四郎不僅臉上有麻子,里里外外都是麻子。

而張麻子,大概是唯一一個內外都沒麻子的人了。


葉利欽

在他的領導之下,俄羅斯人民終於不用排隊買肉,而可以放開肚皮吃土豆了。

引自譚索著《葉利欽的西化改革與俄羅斯的社會災難》,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引自譚索著《葉利欽的西化改革與俄羅斯的社會災難》,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


林徽因和梁思成要是知道生前他們嘔心瀝血的為保護古建築而努力,死後卻被一個打成綠茶婊鼻祖,一個被打成接盤俠,不知道會有什麼想法。


日本首相犬養毅,孫中山的好朋友。

這事得從918說起。日軍中素來有"下克上"的傳統。日本中下級軍官擅自發動918事變以後,日軍佔領了東北。出於長遠的考慮,日本首相犬養毅企圖以東北主權換取更實際的日本在東北利益,即想把東北主權還給中國。

講道理,個人覺得對日本來說這確實是個好辦法,又不用承擔東北的駐軍防務開支,還不用承擔侵略的輿論壓力,還能攫取在東北利益,所以在1930年犬養毅就反對日本內閣的外交政策,九一八以後更是想把主權還給中國,但是日本軍部的軍官不樂意了,他喵的,吃下去的還能吐出來?皇軍吃下去的就是皇軍的,就算是屎也不能吐出來!犬養毅當時還秘密接觸中國政府,並立下flag,稱在他的任期內不會讓中日發生戰爭,結果消息不慎走失使得日本上下都知道了犬養毅老賊暗中勾結中國"賣國",日本的主流媒體都斥責犬養毅是日奸,皇軍們更是暴跳如雷,於是在1932年5月15日,憤怒的日本軍人衝進犬養毅的府邸,一槍崩了這個該死的日奸。我腦補了一下當時日本上下的情景。(犬養毅的死訊傳出,人們沸騰了,舉國高呼:燃燒吧,大和魂!)

他的死亡代表著日本二戰前的最後一任政黨內閣的瓦解,之後接任首相之位的就是代表軍部利益的海軍軍人。

犬養毅的死亡代表著日本最後的和平希望破滅。在此之後,日本徹底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再也沒有理智的政治家能阻止日本這輛戰車瘋狂的擴張,而結局也如石原莞爾所說的那樣陷入中國泥潭。現如今,不知道日本人還能不能想起來那個叫犬養毅的日奸。

ps:我得說一下,我的本意是犬養毅作為一個理智的政治家,918後及時做出正確的決策,企圖使日本在和平的軌道上發展,結果卻被狂熱的日本上下詆毀,最後被刺殺在府邸中。所以說對日本來說他確實是做出巨大貢獻被詆毀。

另外,當年日本憤青張嘴閉嘴都是征服滿蒙,征服世界,連理智的政治家都被憤青軍官幹掉,結果到最後日本輸的連褲衩都不剩,實實在在的憤青誤國,以史為鑒,咱們的那些憤青可以借鑒下,別整天喊打喊殺的,悶聲發大財,和平崛起,才是墜吼滴^_^


三國志、演義的袁紹和劉表,三國演義的劉備

《後漢書-袁紹傳》:冀州城邑多畔,紹復擊定之。自軍敗後發病,七年夏,薨。(註:獻帝春秋曰:「紹為人政寬,百姓德之。河北士女莫不傷怨,市巷揮淚,如或喪親。)
《後漢書-劉表傳》:初,荊州人情好擾,加四方駭震,寇賊相扇,處處麋沸。表招誘有方,威懷兼洽,其姦猾宿賊更為效用,萬里肅清,大小咸悅而服之。關西、兗、豫學士歸者蓋有千數,表安尉賑贍,皆得資全。遂起立學校,博求儒術,綦母闓、宋忠等撰立《五經》章句,謂之《後定》。愛民養士,從容自保。

這可能就是《三國志》和《後漢書》,袁紹和劉表都並作一傳並一起評價的緣故,因為總的來說都是行仁政之君,在亂世中很難得,故而名聲很好。而且第一句也都是正面評價(《三國志》:袁紹、劉表,咸有威容、器觀,知名當世。《後漢書》:紹姿弘雅,表亦長者。)但是《後漢書》對袁氏、劉表的正面敘述明顯要多於前者,猜測是因為《三國志》以曹操為正統,而《後漢書》以東漢為正統的緣故。

結果給三國志、演義,以及現代書籍一渲染,基本上成了草包,給說的一無是處。現代書籍,但凡說到曹操的英明神武基本上袁紹都要當一次被各種輪的背景板,而劉表更是連不願意窮兵黷武這點,都給強行黑成他無「大志」、無能的表現。其實,若真是草包,如何能做到「稱雄河外,擅強南夏,魚儷漢舳,雲屯冀馬」呢?

《三國演義》的毛本成品其實存在一定的暗貶劉備的傾向,網上很多人反感劉備的黑點,其實都是演義里加戲的,特別有名的有(其實太多了,就隨便挑幾個):
1. 「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2. 劉安把妻子煮了,給劉備吃肉,這個連魯迅都看不下去了,說演義」欲顯劉備之長厚而近似偽「
3. 」伏龍、鳳雛,二者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有點誇大了孔明、士元的地位。再加上毛本演義曾特意描寫龐統去見曹操、曹操興奮出迎(歷史上子虛烏有的事),而在孫權、劉備處都受冷遇。兩者加起來,有暗諷劉備無能、扶不起、浪費人才之嫌。
4. 最著名的,摔阿斗。其實以當時趙雲的官位和地位,想想也是不可能的事。

劉備和蜀漢算不算德政,其實有爭議,但是劉備本人的確以寬厚著稱,並且也沒像一些諸侯一樣胡亂屠殺士民。聽說知乎比較流行黑曹操和孫權,可能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但是在現實中通行的三國書籍中,對曹操和孫權在能力上還是基本褒揚的,劉備、袁紹、劉表就經常被渲染無能(劉備稍微好一點,畢竟正史沒有黑他)。

而且不少都還是因為這三個人的仁德之名而被黑的。稍微摘錄幾段:

《演義》:累世公卿立大名,少年意氣自縱橫。空招俊傑三千客,漫有英雄百萬兵。羊質虎皮功不就,鳳毛雞膽事難成。更憐一種傷心處,家難徒延兩弟兄。
《演義》:昔聞袁氏居河朔,今見劉君霸漢陽。尤決有謀空戰討,外寬內狹遠賢良。紹因譚、尚須傾國,表為琦、琮立喪邦。觀此可為千古戒,怨魂應是繞荊、襄!
蔡東藩:劉景升亦非傑出才,偷息荊襄,不思展足,其無能已可概見;至如惑後妻,遠長子,卒至身死未幾,全州歸曹;而於真誠坦白之劉玄德,若即若離,反使其倉皇奔走,瀕死當陽,玄德不負景升,景升實負玄德耳。
葉劍英:憂患元元憶逝翁,紅旗縹緲沒遙空。昏鴉三匝迷枯樹,回雁兼程溯舊蹤。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龍。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轉還憑革命功。
張靖龍:戰爭解決問題的年代,文化擴張戰略只能被人當作以西伯自居的笑柄


蔣公啊,蔣公在曲阜陷落前,把當代的衍聖公強制性帶到了重慶半軟禁了··········因為蔣公摸了摸頭想了想五胡亂華、元朝、清朝來的時候衍聖公是怎麼做的,突然覺得我也不用猜了,這已經可以下結論了!

可是你們現在還在罵蔣公,都以為不把衍聖公帶走的話,我們現在就可以在抗戰勝利後直接把孔家批倒批臭,然後就不用擔心現在的弟子規女戒之類的垃圾迴流了··

然而:衍聖公一旦投降,胡適他們的低調俱樂部啊,各地的文人啊,他們就有了投降的理由和借口了

。汪精衛帶走的,可就不是那幾十個將軍幾十萬大軍了··········

-------------------------

當然也說不定是好事,偽廷幽影錄里有記載,汪精衛的手下搞綏靖部隊,然後日本人撥的款半路上就二一添作五了分乾淨了,然後又找當時的所謂的大東亞共榮模範村去催糧催款

硬生生的把人家模範村逼成了抗日村······這樣的人物要是再多幾個····

真是,儒家這些人最大的作用啊,貌似真的就是在敵人那裡····

---------------

哈哈,我解釋下吧,一個普通的老百姓,平常種的糧食要交稅,要養活貴族們,那麼,這老百姓在敵人來了,投降,是沒有問題的。因為他儘力了。

但是你,一個貴族,享受百姓的供奉這麼多年,自己又免稅,還能享受國家補貼,鬼子來了自己不上,忽悠交稅的百姓說天下興亡,你的責任,而且自己投降了,就很可惡了。

最經典的莫過於元朝屠殺漢人無數,但是重開科舉後,當代的衍聖公感激的給當時的皇帝上廟號元仁宗一樣·····為了感謝還帶兵去鎮壓反元起義軍·····

科科····百姓對他們而言,只是換取自己榮華富貴的籌碼罷了

就像河南的老百姓,交完稅後,狠狠心把自己的糧食又交了一部分給國民黨,讓他們抗日,結果直接豫湘桂大潰敗,國民黨帶著國父的小姨子就跑了,那麼交稅的百姓會怎麼想?


司徒雷登。
1876年,司徒雷登在杭州出生。他的父親,出生於維吉尼亞一個非常受人尊敬的長老會傳教士家庭,這一家人,到他父親的時候,已經是三代傳教士啦。
  司徒雷登的父母,是美國南方長老會派遣到中國來的第一批傳教士。
  司徒雷登的母親,創辦的杭州女校,應該是清國時候最早的女子學校。
  司徒雷登是杭州的「小伢兒」,他從小一口杭州土話,下館子點麵條都倍兒講究,像一個正宗地道貪吃會吃的杭州人。
  司徒雷登在美國讀大學的時候,正好趕上美國國內「青年志願者運動」的熱潮。在一次活動中,司徒雷登深受感動,他承諾將來回中國來傳教,他於是轉學去讀了神學院,他成為家族中第四代傳教士。
  1904年,司徒雷登帶著妻子回到了中國。之後他在金陵神學院作教授,主講希臘文和新約解經學。
  1919年的時候,三所北京的教會大學打算合併在一起,這是一個困難重重的事業,有著人事和財力上諸多的挑戰。學校董事會找到了司徒雷登,他接受了這個挑戰。
  司徒雷登和美國威爾遜總統兩家人是世交,司徒雷登曾經在威爾遜總統本人所屬的教會中講道過。威爾遜所屬的教會,被司徒雷登的中國傳教事業所感動,他們承諾在資金上對司徒雷登的中國事業作出支持。
  司徒雷登同時在中國和美國各界奔走,為燕京大學籌募資金。
  當時美鋁公司的一個高管捐贈了大筆的資金,司徒雷登買下了前清一個王爺的私家花園,這裡成為燕京大學的校址,司徒雷登要把燕京大學建設成一個東方傳統的,美麗如畫的校園。司徒雷登聘請著名的建築師亨利墨菲Henry Murphy,美國建築師墨菲,真正贏得業界的聲譽,是在中國。他一反當時清國的建築一味追求學習西方建築的風潮,亨利墨菲,是中國古典建築復興的領軍人物。
  墨菲在中國設計過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一系列大學,中華民國政府聘請他規劃設計了首都南京。
  1926年,未名湖畔的燕京大學新校區落成,燕京大學師生們遷進了新校區。
  燕京大學的校訓是,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
  墨菲設計的燕京大學,是外表復古,內部西化的建築,大量使用進口的設備,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中國面積最大,建築質量最高,環境最美的大學校園。
  燕京大學校園的未名湖畔有一個「博雅塔」,這個名字容易讓一些人聯想到美國的一種大學「博雅學院」,liberal art college。美國博雅學院和主流大學的區別在於,博雅學院不注重「專業技術」培訓,而更注重「素質」培訓。
  燕京大學分為五個學院,分別是,神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理學院和文學院。
  在學校制度上,燕京大學基本是沿襲的美國博雅學院和許多名校的體重,寬進嚴出,以嚴格的學制,淘汰不合格的學生。
  司徒雷登作校長所確立的制度,是非常世俗化的,校規並不要求學生作禮拜,同時招聘的教授講師,除了神學院之外,並不要求是基督徒。
  司徒雷登同時向董事會報告說,我們應該把這個學校辦成中國人的學校,一但我們離開,中國自己就可以有效的管理這個學校。在這個思路下,司徒雷登校長有意識地提拔和栽培大批中國人從事行政管理職務。
  燕京大學有許多「自由化」的傾向,燕京大學不僅是秉承學術自由的學術傳統,而且在課程設置和教員選聘上相當的自由化。比如,在那個時代,舊傳統的行業歧視和偏見還是勢力很大的,京劇這些在許多人看來都還是「賤業」,更不要說民間的草根娛樂方式「相聲」。
  燕京大學的「民間文學」課程,會聘請侯寶林來給同學們科普民間藝術。
  1928年,燕京大學和哈佛大學聯合成立了「燕京哈佛學社」,專註於亞洲社會和歷史問題研究,儘管這個機構的地址是在哈佛大學校區之內,但是並不隸屬於哈佛大學。這是哈佛大學和燕京大學合辦的一個研究機構。
  也是在1928年,燕京大學成立了新聞系,這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第一次出現了專門培訓新聞業從業人員的大學專業。司徒校長請來創辦燕京大學新聞學專業的,是威利斯校長Walter Williams。威廉斯校長是一個新聞學家,一個教育家,他是現代大學新聞專業的創始人,他致力於在全球宣傳鼓吹中立客觀的新聞業。
  燕京大學迅速崛起為中華民國時代最好的大學之一,燕大學術思想自由的氛圍,吸引了包括許多優秀學者的加入。
  司徒校長的「博雅」教育,可以看作中國版的博雅,除了美國版的「素質「教育和寬進嚴出之外,司徒雷登治理學校的方式,有著鮮明的中國特色。
  他像一個舊中國傳統里的大家長,族長一樣觀愛照顧著燕大的師生們。誰家裡生娃啦,誰家裡有人生病啦,誰和誰談戀愛要結婚啦,司徒雷登校長都少不得要過問的啦。他說他是一個中國人多過美國人,有他自己的道理。
  司徒校長同時倡導同學們「有組織,但是互相關愛」的校風,他在學生們中營造一個「大家庭」的校風。燕京大學的同學關係,私人關係密切的氛圍,和同一時期的北京大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司徒雷登校長被日本佔領軍押送進了集中營,直到戰爭結束。這個期間,燕京大學搬遷去了四川成都。
  1946年的時候,在華調解國共糾紛的馬歇爾將軍邀請司徒雷登校長出任美國駐華大使,希望他的影響力和社會聲譽,能夠促成國共間的和平合作。
  對於立志於建設燕京大學的司徒雷登來說,這是一個艱難的選擇。司徒雷登對董事會說,燕京大學的未來,是離不開中國的和平前途的。
  司徒雷登將燕京大學交給一位芝加哥大學留學回來的中國心理學和古文學專家管理,這位專家後來遭到學生們和教師們的批鬥,甚至自己女兒的背叛和揭發,1970年在中國去世。
  司徒雷登作為大使,奔走於國共兩黨之間,希望能夠促成一個和平建國的聯合民主政府。他有著近乎天真的希望,他覺得周恩來這些人,是願意和美國建立起良好的關係的。
  1949年的時候,他甚至打算冒險自己去北京,去面見共產黨的領袖們,促成中美建立外交關係。
  1949年8月,新華社全文刊登了毛澤東著名的「別了,司徒雷登」。失敗的司徒雷登先生,帶著傷心,被迫離開了他熱愛的中國。
  若干年後,曾經有一位當年在燕京大學任教的人這麼說的,我最討厭聽到什麼「別了,司徒雷登」了,人家司徒雷登幫助過好多進步學生,好些人是坐著他的車子去的解放區!應該感謝每一個幫助過自己的人,忘恩負義不好!
  司徒雷登到美國之後,開始寫作他的回憶錄「在華五十年」,寫作進行到一半,他中風了。
  司徒雷登在美國的起居生活,一直得到曾經多年服務於他的忠心朋友和助手,傅涇波先生及其家人的精心照料。
  1962年,一生以中國人自居的司徒雷登先生在華盛頓去世。
  司徒雷登的遺囑里寫明了,他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夠歸葬在燕京大學的校園裡,在那裡,他傾注了他的精力和愛心。在那裡,還有他妻子,司徒夫人的墳墓。(司徒夫人的墳墓,是1926年建立的,就在今天的「北大」燕園裡,1949年後,不知所蹤。)
  傅涇波先生,是舊中國傳統里,美國傳統里忠心的朋友的典範,他一直要完成司徒先生的囑託,他要把司徒校長的骨灰和司徒夫人合葬在一起。
  1970年代的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傅涇波訪問中國,但是中國當局拒絕了他歸葬司徒雷登骨灰的請求。
  傅涇波先生沒有就此放棄,他一直在努力,在他去世的時候,他囑託他的兒子,要完成老先生臨終的遺願。
  傅涇波先生的兒子,喬治敦法學院畢業之後,進入美國軍中服役,以將軍職光榮退役。
  他之後出任某美國大公司大中華區總裁,努力完成司徒先生的遺願,但是據說遭到了北京大學方面的強烈反對和抗議。
  杭州地方當局出面,希望能夠把司徒雷登的骨灰安葬在杭州。
  2008年,在去世了46年之後,司徒雷登先生的骨灰回到了他的故鄉,杭州。他的骨灰和他的父母,以及他的一個弟弟,安葬在一起。
  這一家人的遺體,終於在司徒雷登的故鄉團聚,得安息。
  司徒雷登校長,是一個正直,有愛心的長者,他是一個傳教士,一個教育家。他真誠地關愛著他身邊的中國人,他希望中國能夠走上一條和平和民主道路。
  司徒校長的後半生,有很多的委屈和傷心,但是他對中國,並沒有苦毒和仇恨。司徒雷登先生是一個充滿愛心的長者,他配得所有中國人的尊重,願他的靈魂得安息。

以上文位元組選自天涯煮酒論壇曹立仁先生的《毀你的三觀,理性講述中國近現代史》。


你們說的都是很久之前的事兒。
我說個近的。

用封閉循環的圈養,替代在大自然中捕殺。這才是真正的保護環境。

這句話怎麼理解呢?
原來人類獲取動物製品,
需要去大自然中捕獵。
隨著需求增加,
這種捕獵變多就會破壞生態,
造成野生動物瀕危。

這時有個人,去野外捕10幾隻動物,
把它們圈養起來,
繁殖成一個與自然界無關的封閉循環。
他就不再需要用大成本去野外捕殺獵物,
這樣他就把對自然的索取控制在10幾隻動物修成的封閉循環之內,
而不再需要持續的對自然造成破壞。

如果這個人繼續擴大養殖規模,
大幅度降低動物製品的獲取成本。
使得其他人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與他換取這些動物,
於是其他人也不用再去大自然中獲取這些動物。
從而進一步降低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傷害。


這個道理,大家能看明白么?


如果看明白了,
那就再回想一下,
幾年前活熊取膽的新聞爆出來,
禁止活熊取膽和支持活熊取膽,
哪一種更保護黑熊?
動保組織和歸真堂,
哪一個是真正的在保護黑熊?


=========

通過呼籲/禁止大家不消費動物製品,
達成全人類的大覺醒。
大家共同攜手,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
這個姿勢很美,也政治正確,還特浪漫。

然而,
現實是人類的慾望從來沒有因為小清新的呼籲而減少過。
反而是供應上管制越嚴格,盜獵越猖獗。交易越隱蔽,屠殺越殘忍。
因為管制越嚴格,風險越大,利潤越大。
經濟槓桿永遠在打小清新的臉。

最好的辦法只有規模化生產,
讓這個東西變得不值錢。
可憐是象牙犀角,這些生長周期長,不能再生的動物製品。
有朝一日,
當人類有足夠的智慧,
像熊膽這樣將他們的製品產業化時,
犀牛和大象就算真的保住了。


袁世凱,卿本佳人,奈何做賊。
有時候看歷史,在清末的時候就想,假如清末民初,沒有袁世凱收拾這個爛攤子,讓孫中山來主持,中國會成什麼樣子。

在李鴻章之後,清朝幸虧有了袁世凱這個實幹人物,在民國初期,也幸虧有了這個強勢人物。

可惜,袁世凱終究還是敵不過外部勢力,他希望用恢復帝制的方法,徹底解決中國面臨的越來越嚴重的分裂割據,和外部國家勢力的侵襲。無論是蒙古,東北。還是西南和西北以及西藏,都有分割獨立的苗頭。在當時的中國,要維持這個國家不散夥,就必須有一個強大的中央政府,但是袁世凱始終沒有辦法解決這個問題,他看得見,覺得有效的,只有這個帝制的一條路。

於公於私,我都覺得他走錯了,雖然當時可能是中國本土思想的唯一一種努力吧,後來的三民主義,共產主義,都是外部勢力的延續。袁世凱希望通過本土的帝制來抵禦這種思想。但是失敗了。

袁世凱對中國的作用絕對是功大於過的。但是最後變成國賊。讓人唏噓不已。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德意志國王、耶路撒冷國王、西西里國王-腓特烈二世

因為兵不血刃的光復天主應許之地,被羅馬天主教庭開除教籍。

通過一系列巧妙的外交斡旋、利益交換、收買賄賂和虛張聲勢,腓特烈二世皇帝不費一兵一卒,就簽署了一個相當有利的條約,從埃及蘇丹手中輕鬆取回了失陷四十餘年的耶路撒冷。

之前的第三次十字軍東征,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法國國王「狐狸」奧古都斯腓力二世、英格蘭國王獅心王理查德,三位歐洲雄主帶領包括自發前往的信徒在內的十多萬十字軍,血流成河也沒能看見耶路撒冷的城牆,而這一次兵不血刃的光復了耶路撒冷。

然而,當皇帝得意洋洋地返回歐洲之後,卻愕然發現自己非但沒有贏得「聖地拯救者」的美名,反而因為擅自跟異教徒做交易。
遭到了羅馬教廷的憤怒痛斥和破門律的責罰!

更要命的是,在當時的歐洲,幾乎所有的基督徒都在口誅筆伐地指責這位皇帝,認為他沒有在戰場上堂堂正正地打敗異教徒,只是個可恥的懦夫,毫無榮譽可言——由於未曾經歷流血廝殺,從異教徒手中奪回聖地耶路撒冷的功績,不僅沒有給腓特烈二世的履歷留下光輝的一筆,反倒是對他的名聲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這也導致了他對教皇的惡意,之後他擊敗了入侵西西里的教皇國軍隊,並在之後進攻教皇國,把教皇趕到法國了。

在他死後,神羅崩壞,再也無法組成一股力量,發動新的十字軍聖戰了。


反對洗白、吹捧楊廣的。

隋煬帝楊廣既是暴君,也是昏君。 隋朝有北周留下的豐厚遺產(龐大疆域、大量人口人力物力、強大國家),本來即將迎來盛世了,但是卻被楊廣短短數年就敗壞成了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不僅敗壞了北周留下的豐厚遺產,還對後面的朝代造成了極大困難與負面影響。

隋朝楊廣造成極其嚴重的隋末大亂,徹底敗壞了北周留下的豐厚遺產(龐大疆域、大量人口人力物力、強大國家),嚴重削弱了華夏,人口戶口銳減到約200萬戶,疆域大量丟失,嚴重分裂,內外眾多強敵,連吐谷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而隋末dong突厥崛起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極盛程度,一度圍楊廣於雁門,楊廣脫險後至死沒報此仇,至死沒能削弱突厥,隋末dong突厥還把河西、隴右、陝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等地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 ……隋朝楊廣不收拾他留下的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反而到江都去醉生夢死去了……隋朝楊廣留下的是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華夏面臨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的危險。隋朝楊廣是既罪在當時,又罪在千秋。多虧後來李淵李世民擊敗眾多強敵,改變了惡劣局勢,阻止了「罪在千秋」。

實際楊廣沒有多少遠見、韜略。楊廣這種通過揮霍、敗壞前人留下的豐厚遺產去滿足自己的幻想,造成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後不收拾、反而躲江都去醉生夢死,遠不是什麼戰略構想、偉大計劃,反而類似幼兒的胡作非為、闖禍了就不管了。

楊廣那些所謂的功績,其實很大部分是其他朝代、其他人的功績被挪用給了楊廣的(例如,科舉制度、大運河的功績大部分不是楊廣的;楊廣有前人留下的豐厚遺產,修的東都竟然「無外城,僅有短垣而已」,後世武則天 才修了洛陽外城……具體說明在之後的段落里);還有一些根本不是功績(例如,搞垮突厥的根本不是楊廣,楊廣反而導致突厥崛起入侵;楊廣三征高句麗結果導致天下大亂對華夏的破壞遠大於對高句麗的破壞,對後世征高句麗反而有不利影響;楊廣根本沒有打壓世家門閥,楊廣仍然重用世家門閥……); 還有一些是楊廣靠揮霍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人力物力做事,結果造成大亂,嚴重損害了華夏的實力。 隋煬帝就沒有定下什麼計劃。唐朝前期的發展路線根據就不是沿著隋煬帝定下的計劃實施。唐朝佔據漠南、西域、漠北,而隋煬帝沒有佔據漠南、漠北,反而丟了河套,隋煬帝只是很短暫的佔據了西域東部的一小部分。 唐朝這疆域擴張實際是李淵與李世民定下的計劃,先後由李淵、李世民、李治實施。 從617年李淵太原起兵開始,到668年唐高宗滅高句麗,唐朝可不只是滅掉了突厥汗國、吐谷渾汗國和高句麗。617年李淵李世民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面對內外眾多強敵。(李淵起兵之前,隋朝已經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隋煬帝楊廣造成隋末大亂,華夏被嚴重分裂內戰削弱,外敵崛起入侵,形勢非常惡劣。李淵起兵時地盤極小、只有太原,因為隋煬帝留下的惡劣形勢,為了防止突厥與劉武周攻打,李淵才暫時結好突厥。後來李淵建立唐朝之後,不久就與突厥開戰。唐朝一面打敗眾多敵人,擴張,進行統一戰爭,另一面抵禦突厥,還消滅突厥支持的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與威望,還分化突厥。) 李淵李世民攻滅眾多強敵,完成統一。李世民登基之後,攻滅了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西域諸國等勢力,並且佔據了漠南、西域、漠北這廣大疆域,並且真正在這些地區建立了統治,使唐朝開始統治漠南、西域、漠北。李世民還出兵徹底打垮了吐谷渾汗國,吐谷渾成為被唐朝控制的下屬;李世民出兵打敗了吐蕃、西突厥、松外諸蠻、高句麗,松外諸蠻歸降於唐朝,吐蕃退出党項白蘭羌吐谷渾,吐蕃、西突厥、高句麗稱臣於唐朝唐太宗。唐太宗征高句麗的結果是唐太宗取得的戰果遠大於損失(與隋煬帝那損失遠大於戰果不同)。之後唐高宗又攻滅西突厥汗國、百濟、高句麗等。 李世民是結束了隋煬帝留下的隋末惡劣形勢與隋末大亂。

隋煬帝的那些功績,但凡擁有北周、陳、隋朝隋文帝留下的那豐厚遺產,並且皇帝不是傻子,就能做成。而楊廣誅殺賢臣高熲、宇文弼、賀若弼、張衡、薛道衡等,言者有罪,如再不稱昏君,真不知昏君其為何物了。隋朝征高句麗,在國力軍力上都擁有絕對優勢,卻因為楊廣的戰略錯誤而一頭栽在高句麗手下。

相比而言,隋煬帝楊廣嚴重損害了絕大部分平民百姓的利益。隋煬帝楊廣對絕大部分平民百姓的利益的損害遠大於他對知識分子階層、士人階級士族階層、貴族階層的利益的損害。

隋煬帝楊廣重用關隴貴族階層、貴族門閥階層。

隋朝的滅亡,不是因為隋煬帝得罪關隴貴族階層、貴族門閥階層,不是因為遭到關隴貴族階層、貴族門閥階層的反抗,而是因為隋煬帝過度殘暴征斂與統治導致的大量百姓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何況,關隴集團(關隴貴族集團)這個概念,只是歷史學界部分人(陳寅恪)提出的,而歷史學界仍然有很多人不認可這個概念。 即使歷史學家裡認可這個概念的那部分人里,還有認為關隴集團在隋文帝時期就解體了、退出歷史舞台了的。例如歷史學家雷依群的《論關隴集團》指出,隋文帝時關隴集團已經退出歷史舞台。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改革將府兵以及地方豪強大族所控制的農民改為直接為朝廷所掌握。楊堅接手北周,早在開皇初年,隋文帝就已經把府兵收歸國家與皇帝了。關隴貴族集團、門閥貴族已無力推翻隋朝。關隴貴族集團、門閥貴族反而要討好隋煬帝楊廣。甚至最後天下大亂時楊廣仍然能廢了蘇威,而蘇威卻仍然忠心於楊廣,勸楊廣深固根本。

實際在楊廣整個統治時期里,楊廣是重用、包庇大部分關隴集團(關隴貴族集團)、貴族門閥的。楊廣殺的那幾個貴族最多只算是貴族內鬥,根本不是打擊 關隴集團(關隴貴族集團)、貴族門閥。就像乾隆殺幾個旗人貴族,絕不是要打擊、消滅旗人集團。

最早爆發的是百姓農民起義,隋朝對其鎮壓、斬殺,卻沒能禁止,仍然有新的起義出現,「敕都尉、鷹揚與郡縣相知追捕,隨獲斬決;然莫能禁止」。 而之後貴族楊玄感的起事卻迅速被楊廣平定了。 第三次高句麗,隋煬帝的征斂與統治更加殘暴,導致大量百姓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在百姓農民起義已經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之後,李淵李世民才起兵。李淵起兵時幾乎只有太原一地,李淵李世民擊敗眾多強敵、打下的天下、統一併擴張出龐大疆域,唐朝的天下實際是李淵李世民打下的,而不是取自隋朝的。

看隋朝楊堅楊廣的詔書,仍然是讓五品以上官員推薦人,沒有允許平民「投牒自進」參加,並不具備科舉的本質與主要特點,反而在實質上仍然是察舉制(如果隋朝這算是科舉的話,那麼早在漢朝就已經有科舉了)。後面會說明,唐朝才開始真正具備科舉制的本質與主要特徵。 。

【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朝。隋代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行的實質仍然是察舉制,具體見研究過科舉制的歷史學家何忠禮的《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唐長孺 的《南北朝後期科舉制度的萌芽》《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 、金錚 的《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 。

隋朝沒有做到在原則上允許平民『投牒自進』。與之前相比,隋朝沒有增加削弱門閥貴族的作用,根本不是與門閥正面對抗,更沒有開闢寒門的仕途通道。

說李唐坐享其成,就搞笑了。 北周、陳留給隋朝豐厚的遺產,而隋朝留下的是破壞嚴重、人口戶口銳減四分之三、內外眾多強敵的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

隋朝後期,吐谷渾、突厥倒是坐享其成了。 華夏被嚴重削弱,吐谷渾返回故地並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防禦不了,而突厥崛起「戎狄熾強,古未有也」,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隋朝留下的是要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亡天下的惡劣局勢,危害後世,不要因為後來李唐扭轉了這惡劣局勢就認為隋朝留下的爛攤子、惡劣局勢不曾存在過。

隋朝人口頂峰,既沒達到漢朝人口頂峰,也沒達到唐朝人口頂峰。隋朝滅亡的原因絕不是人口過多。

隋煬帝楊廣,不顧百姓承受能力、動搖國本去征高句麗,過度殘暴征斂與統治,逼的百姓農民大規模起義,導致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征高句麗不一定是錯的,但是像隋煬帝那樣不顧百姓承受能力、動搖國本去征高句麗,就錯的嚴重了。結果,高句麗還在、還俘獲大量隋人不放還,隋朝卻大亂滅亡,並且大亂嚴重損害了華夏實力。

隋煬帝征高句麗,給華夏帶來的破壞遠大於對高句麗的破壞,對後世征高句麗反而有不利影響。

別拿蒙曼給楊廣開脫了。蒙曼已經極力給楊廣說好話了。但是,即使是蒙曼也承認楊廣是昏君。 看《蒙曼說隋 隋煬帝楊廣》中所說:「他(楊廣)是個暴君。為了征討高句麗,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他不顧客觀條件,任性妄為,把百姓和國家都拖進了災難中,所以叫暴君……他(楊廣)是昏君……在這第三時期,他已經不知道自己的責任是什麼,也不想履行什麼責任了,只是渾渾噩噩地混日子,所叫昏君。」

為了給楊廣的評價好一些,蒙曼極力縮小楊廣昏君的範圍,但是仍然承認楊廣是暴君,也是昏君。

楊廣根本沒資格與秦始皇比。秦始皇統一;而北周留下豐厚遺產、強大帝國,隋文帝接手北周的豐厚遺產,滅陳統一,而隋煬帝接手北周、陳、隋文帝幾代人留下的豐厚的遺產,短短几年就敗壞成了人口凋敝銳減到不足之前的四分之一、經濟被嚴重破壞、嚴重分裂、外敵空前強大的惡劣局面。

隋文帝接手北周的豐厚遺產,滅陳,後有隋文帝楊堅策劃,中有高熲真正指揮,三軍諮稟皆取斷於高熲,前有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在前線作戰,楊廣幾乎只是個掛名的統帥。

北周時期,突厥室點密西征,西突厥實際已經割據行政,突厥實質已經分裂。隋文帝時期,突厥入寇,楊廣率軍出征,卻沒有什麼斬獲就返回了。是隋文帝、長孫晟、楊素分化搞垮了突厥。 而在隋煬帝後期,突厥被養的空前強大,一度把隋煬帝包圍在雁門,隋煬帝脫險後至死沒報此仇,對突厥無可奈何。隋末突厥將河西、隴右、山西北部、陝西北部、河北等地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還想效仿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而隋煬帝對此無可奈何,隋煬帝反而躲到江都去了。

「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大運河。 所謂的隋煬帝開大運河其實隋煬帝做的是靠著北周、陳留下的豐厚人力物力去疏浚從春秋到南北朝眾多王朝早就開鑿留下的大量運河河道,才修出隋唐大運河,結果還經常湮塞。唐、後周、宋經常疏浚、整修隋唐大運河(疏浚,包括且不限於開挖、擴寬、挖深河道),才能令隋唐大運河可以繼續使用。如果沒有唐、後周、宋等及時疏浚、整修隋唐大運河,隋唐大運河的河道甚至會湮塞的幾乎與岸平齊,「幾與岸平……亦有作屋其上」。

開鑿大運河、修大運河的大部分功勞不是隋朝楊廣的。

分清元朝京杭大運河與隋唐大運河。 用到現代的是元朝京杭大運河,而不是隋唐大運河。而且,楊廣修隋唐大運河的河道幾乎都是從春秋到南北朝眾多王朝早已開鑿留下的大量運河河道,而元朝修京杭大運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唐大運河的河道。

元朝開鑿京杭大運河,明清也經常修大運河保證其使用。 大運河能造福千年,那是從春秋到清朝幾千年來眾多王朝修運河的功勞。

隋煬帝苦了百姓是真的,逼的百姓沒活路紛紛起義;但是,「便宜了後人」、「好處都讓唐朝佔了」、「李唐坐享其成」就假了、搞笑了,北周、陳留給隋朝豐厚的遺產,而隋朝與隋煬帝留下的是破壞嚴重、人口戶口銳減四分之三、內外眾多強敵的爛攤子。

隋煬帝楊廣把北周、陳、隋朝隋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敗壞殆盡,嚴重削弱了華夏,造成嚴重大亂,人口戶口銳減到約200萬戶,疆域大量丟失、嚴重分裂,內外眾多強敵,留下嚴重的爛攤子,留下的是亡天下的局面,突厥要入主中原了,這是要便宜了突厥、好處要讓突厥佔了。 多虧李淵李世民阻止了突厥入主中原,才讓華夏沒滅亡。

李淵起兵之前,隋朝已經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隋煬帝楊廣造成隋末大亂,華夏被嚴重分裂內戰削弱,外敵崛起入侵,形勢非常惡劣。李淵起兵時地盤極小、只有太原,因為隋煬帝留下的惡劣形勢,為了防止突厥與劉武周攻打自己,李淵才暫時結好突厥。後來李淵建立唐朝之後,不久就與突厥開戰。唐朝一面打敗眾多敵人,擴張,進行統一戰爭,另一面抵禦突厥,還消滅突厥支持的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與威望,還分化突厥。

歷史大家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指出:隋末華夏弱,而突厥極強,突厥可汗想要做拓跋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而華夏有不世出之人傑李世民,李淵李世民數年苦戰,不僅統一,還抵禦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做北魏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的企圖,因而【保衛了華夏民鎻族幾千年的文明】;還消滅了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與威望。

隋煬帝靠著前人留下的豐厚遺產與國力,搞擴張,結果他那點擴張成果都被他自己丟了,沒有留給下一代,甚至北周留下的疆域也被隋煬帝丟了很多,河西、隴右、部分中原地區被突厥納入勢力範圍。 其他地區也被各勢力佔據,隋煬帝只剩下個江都。

隋煬帝征吐谷渾,在吐谷渾設置郡,但隋煬帝設的幾個郡除了最東邊最小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幾個郡根本沒有被隋朝控制。隋煬帝派伏順去管理吐谷渾余部,結果根本無法到達,吐谷渾不僅返回故地,還進攻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無力防禦。

隋煬帝征高句麗,第一次僅損失的隋軍已經超過34萬,隋朝的大量糧草、兵器等物資丟給了高句麗,運輸人員也大量損失。百姓被隋煬帝的殘暴征斂逼的沒活路,紛紛起義。

二征高句麗,楊玄感反了,但是,楊玄感這種大貴族造反,卻被隋煬帝迅速剿滅了,貴族門閥無力動搖隋煬帝的統治。這次隋煬帝再次把大量糧草、兵器等物資丟給了高句麗。

三征高句麗,最後高句麗表面上服軟,實際卻俘獲大批隋人不放還,「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愈演愈烈的農民起義竇建德、瓦崗軍、杜伏威輔公祏等等屢次消滅隋軍主力,使隋朝統治崩潰。

--------------------------------------------------------------------------------------------------------------------------

--------------------------------------------------------------------------------------------------------------------------

還有人信「終唐一朝,始終沒趕上隋朝」這謠言? 比較頂峰,唐朝的疆域、經濟、人口戶口等方面都遠超隋朝。

北周「留給」隋朝約690萬戶以及約690萬戶以外的大量隱漏瞞報戶口(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玖等人的考證),隋朝吞併陳的戶口,通過大索貌閱等手段清查北周、陳的隱漏瞞報戶口,使開皇年間就達870萬戶(《資治通鑒》:「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隋朝鼎盛時期達890萬戶,但是,隋煬帝造成隋末嚴重的大亂,隋朝留下200餘萬戶(《通典》記載「(隋)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以及內外眾多強敵、破壞極其嚴重、疆域丟失、嚴重分裂的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

[說明: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玖等人的考證,《通典》所說後周靜帝末授隋禪有戶359.964萬戶,實際沒有算上北周吞併北齊的大量戶口,而加上北周吞併北齊的戶口,則有約690萬戶,而且,這個690萬戶還仍然未算上北周「留給」隋朝的大量隱漏瞞報戶口。 隋朝吞併陳的戶口、通過大索貌閱等手段清查北周與陳的隱漏瞞報戶口,使戶口在開皇年間就達到870萬戶(《資治通鑒》:「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這大部分是北周、陳留下的實際人口戶口。 隋煬帝大業五年達到890萬戶,之後隋煬帝造成大亂,破壞嚴重,隋朝留下的人口戶口只有200餘萬戶(《通典》記載「(隋)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

唐朝人口最多時,是在天寶年間。《舊唐書》記載唐朝天寶十三年961萬餘戶、5200多萬人, 《舊唐書》本紀第九:「(天寶)十三載……戶九百六十一萬九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

(隋朝的頂峰人口是已經大規模清查過瞞報人口之後得出的,而唐朝開元、天寶年間沒有大規模清查瞞報人口,很多增長的人口被瞞報,天寶年間唐朝的實際人口遠超過961萬餘戶。而天寶年間唐朝的這個人口數據961萬餘戶已經超過了隋朝頂峰人口,而且天寶年間唐朝的這個961萬餘戶還不包括天寶年間唐朝存在的大量瞞報人口。算上瞞報人口,按照實際人口算,唐朝人口頂峰時的人口遠超過隋朝人口頂峰時的人口。)

《通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的戶數人口數時提到當時有嚴重的瞞報少報現象,認為當時至少有1300萬-1400萬戶。

《通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所在隱漏之甚也……大唐百三十餘年中,雖時起兵戎,都不至減耗,而浮浪日眾,版圖不收。若比量漢時,實合有加數,約計天下人戶少猶可有千三四百萬矣。」

而《中國人口史》等相關書籍、歷史學家考證出的唐朝天寶十三年的實際戶數與人口數,比《舊唐書》《資治通鑒》記載的唐朝天寶十三年的戶數與人口數,還要多很多。

歷史學家凍國棟《中國人口史》考證認為,唐朝天寶十三年時,有約1430萬到1540萬戶,約7475萬到8050萬人。

(還有其他歷史學家考證的唐朝頂峰人口數據更多的,例如根據葛劍雄《中國人口發展史》考證,唐朝人口峰值在755年前後,在8000萬至9000萬人之間。 (第159頁。) 《中國人口發展史》第151頁,還提到了以下兩位學者的觀點: 現代學者陳旭麓,唐朝人口峰值:9254萬人。 日本的現代學者日野開三郎,唐朝人口最高峰:2000萬戶,1.4億人。 這裡暫且不採用「9254萬人」「2000萬戶,1.4億人」 這兩個數據。 )

凍國棟在研究隋唐人口方面是權威級別的歷史學家。他對數據的處理是有大量史料證據支持其處理方式的,他考證眾多史料證明的人口。 這裡採用 凍國棟《中國人口史》考證史料證明的數據,唐朝天寶十三年時,有約1430萬到1540萬戶,約7475萬到8050萬人。

李淵李世民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但是,之後李淵李世民唐朝擊敗眾多強敵,擴張佔據了中原、南方等地,還擴張佔據了龐大的外圍疆域。

實際上,北周留給隋朝的疆域與人口,遠多於隋朝留下的疆域與人口。而唐朝打敗眾多內外敵人,經過擴張,疆域遠超過隋朝,後來經過發展,唐朝的人口、經濟等方面也遠超過了隋朝。

接下來看被某些人吹上天的隋煬帝楊廣的功績實際是怎麼回事

--------------------------------------------------------------------------------------------------------------------------

--------------------------------------------------------------------------------------------------------------------------

在打擊突厥方面,楊廣不但沒有功績,反而造成大亂以及突厥崛起極端強盛。
北周時期突厥室點密西征,實質上西突厥已經形成並割據行政,突厥實質分裂。之後是隋文帝、長孫晟、楊素搞垮突厥。
而楊廣出征對突厥作戰的結果是沒有任何殺獲就返回了。
隋文帝時期,突厥入寇,楊廣率軍出征,卻沒有什麼斬獲就返回了。《隋書》記載的楊廣「後數載,突厥寇邊,復為行軍元帥,出靈武,無虜而還」,沒有任何殺獲就返回。
《隋書》評價長孫晟:「晟體資英武,兼包奇略,因機制變,懷彼戎夷。傾巢盡落,屈膝稽顙,塞垣絕鳴鏑之旅,渭橋有單于之拜」,評價楊素:「摧驍騎於龍庭,匈奴遠遁」……而楊廣的「無虜而還」太可憐了點吧。

不過畢竟比後來楊廣被突厥圍在雁門以及楊廣造成隋末大亂突厥再次崛起強盛好。

隋煬帝楊廣前期對突厥特別優待,高熲認為這樣厚待突厥會導致將來突厥為患,結果楊廣反而把高熲殺了。後來突厥果然崛起為患。
《隋書》:「八月,始畢率其種落入寇,圍帝於雁門。」

「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遂大強盛,勢陵中夏。迎蕭皇后,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尊號,皆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使者往來,相望於道也。」
《隋書·卷五十九·列傳第二十四》:「有遺腹子政道,與蕭後同入突厥,處羅可汗號為隋王。」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上:「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隋煬帝楊廣與突厥的最終結果是,突厥一度圍楊廣於雁門,楊廣脫險之後,至死沒報此仇,至死也沒能削弱突厥;楊廣造成隋末嚴重大亂,而突厥崛起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極盛程度,不僅擁有西域到東北的廣大疆域,而且還把河西、隴右、陝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等地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還想效仿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楊廣對此無可奈何,反而在江都醉生夢死。

隋煬帝楊廣死後,隋朝蕭後與楊政道去了突厥,楊政道被突厥立為隋王,這個「隋」反而完全成了突厥的傀儡政權。

--------------------------------------------------------------------------------------------------------------------------

在滅陳統一方面,主要功勞是北周以及隋朝文帝的。北周已經統一了大部分,還留下豐厚人力物力國力,而剩下的割據勢力陳軍事弱小,北周后期已經有統一之勢。

隋朝文帝楊堅接手北周留下的豐厚遺產(龐大疆域、大量人力物力、強大國家),滅陳時,後有一代雄主楊堅指揮,中有三軍諮稟皆取斷於高熲(真正指揮全軍的是高熲),前有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真正在前線作戰,楊廣幾乎只是個掛名的。而隨後的平叛以及安定南方則主要是楊素的作用。

滅陳,真正指揮軍隊的是高熲,三軍諮稟,皆取斷於高熲。《隋書》:「以熲為元帥長史,三軍諮稟,皆取斷於熲。」 楊素給隋文帝進取陳之計,《隋書》:「上方圖江表,先是,素數進取陳之計。」 《隋書》記載,隋文帝下詔認為平定南方、統一是韓擒虎、賀若弼的功績,「此二公者,深謀大略,東南逋寇,朕本委之,靜地恤民,悉如朕意……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又下優詔於韓擒虎、賀若弼曰:「申國威於萬里,宣朝化於一隅,使東南之民俱出湯火,數百年寇旬日廓清,專是公之功也……」《隋書》:「高祖爰應千齡,將一函夏。賀若弼慷慨,申必取之長策,韓擒奮發,賈餘勇以爭先,勢甚疾雷,鋒逾駭電……考之人謀,實二臣之力。」

可見,滅陳並統一,真正的功績屬於楊堅、高熲、賀若弼、韓擒虎,以及留下豐厚實力與統一之勢的北周。

而隋煬帝楊廣正是破壞了統一,留下嚴重分裂的局面。 看隋煬帝留下的是什麼,不是統一的「中國」,不是弱小的突厥。隋煬帝接手了外無強敵、內部人口眾多貯備雄厚的、強大的、狀況良好的王朝,留下的卻是破壞嚴重的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內部嚴重分裂內戰、外部有極其強大「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外敵突厥,突厥把河西、隴右、陝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等地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還要效仿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突厥還曾一度把隋煬帝圍在雁門,隋煬帝脫險後至死沒報此仇,沒解決這些嚴重問題。

--------------------------------------------------------------------------------------------------------------------------

隋煬帝征高句麗,既用北方士兵,也用南方士兵。

《資治通鑒》記載:

「先是,詔總征天下之兵,無問遠近,俱會於涿。」
「五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高陽,供載衣甲幔幕,令兵士自挽之,發河南、北民夫以供軍須。秋,七月,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載兵甲及攻取之具,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填咽於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四方兵皆集涿郡」
「詔征天下兵集涿郡。」

隋煬帝征高句麗所用的各地士兵、民夫死亡率很高,物資也大量損失。即使南方士兵的損失、死亡率也很高,一征高句麗南方士兵「死亡太半,骸骨不歸」(太半,是三分之二,裴駰 集解引 韋昭 曰:「凡數三分有二為太半,一為少半。「)。

《隋書 列傳第三十五》:
會帝復征遼東,徵兵吳會,士卒皆相謂曰 :「去年吾輩父兄從帝征者,當全盛之時,猶死亡太半,骸骨不歸;今天下已罷敝,是行也,吾屬其無遺類矣 。」於是多有亡散,郡縣捕之急。

隋朝很多大型倉庫里的糧食財物武器等大量物資被隋煬帝隋朝運到高句麗,之後隋煬帝征高句麗失敗,這巨額物資丟給了高句麗。

--------------------------------------------------------------------------------------------------------------------------

某些人說隋煬帝打擊門閥貴族階層,這說法實在是錯的嚴重。


隋朝那所謂的「科舉」沒做到原則上允許平民『投牒自進』,沒法用來打擊門閥貴族階層。
看隋朝楊堅楊廣的詔書,仍然是讓五品以上官員推薦人,沒有允許平民「投牒自進」參加,並不具備科舉的本質與主要特點,反而在實質上仍然是察舉制(如果隋朝這算是科舉的話,那麼早在漢朝就已經有科舉了)。
【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朝。隋代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行的實質仍然是察舉制,具體見研究過科舉制的歷史學家何忠禮的《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唐長孺 的《南北朝後期科舉制度的萌芽》《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 、金錚 的《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 。
隋朝沒有做到在原則上允許平民『投牒自進』。與之前相比,隋朝沒有增加削弱門閥貴族的作用,根本不是與門閥正面對抗,更沒有開闢寒門的仕途通道。

隋煬帝打高句麗損失的,是國家與百姓的兵與民夫。而不是門閥貴族的私兵。
北周武帝宇文邕的改革將府兵以及地方豪強大族所控制的農民改為直接為朝廷所掌握。楊堅接手北周,早在開皇初年,隋文帝就已經把府兵收歸國家與皇帝了。門閥貴族已無力顛覆隋朝。而且隋煬帝征高句麗,用的是國家與百姓的府兵,還從百姓里徵募更多的軍隊與民夫。
隋煬帝打高句麗,絕不是為了消耗門閥貴族的實力。隋煬帝打高句麗,消耗、損害的是國家與平民百姓。

事實上楊廣仍然重用貴族階層。隋煬帝重用宇文化及、周護、韋匡伯、侯莫陳毅、豆盧寔等等很多貴族。
隋煬帝自己就是關隴貴族門閥出身,家裡的親戚也是各種貴族,母家、姑父家、姨夫家、姐夫家、女婿家、兒媳家,全是貴族……

楊義臣、宇文述在征遼中慘敗,卻沒有被楊廣嚴懲,而只是被免除官職或爵位,而且不久就恢復了官職與爵位,楊義臣甚至進位左光祿大夫。楊廣如此庇護,何談得罪、打擊貴族階層?
隋煬帝的猜忌導致楊玄感造反,仍然是貴族內鬥,不是貴族階層反對隋煬帝。還有那麼多貴族站在隋煬帝這邊呢。
楊廣整治某些貴族,仍然是很多朝代都有過的貴族間內鬥,遠遠沒有到得罪、打擊貴族階層的程度,更不是打擊關隴集團這個整體這個階層。
如果這算是打擊關隴集團,那麼按這荒謬邏輯乾隆殺過一些旗人貴族就能被說成是乾隆打擊整個旗人集團了。可見那打擊消耗關隴集團的說法多麼荒謬。
貴族之間內鬥,某些人就不要意淫那是楊廣為了寒門打擊貴族階層了。
隋朝被隋煬帝折騰的大亂了,關隴集團的重要人物蘇威仍然忠心耿耿地勸隋煬帝返回京師「深根固本,為社稷之計」。

何況,關隴集團 這個概念,只是學術界部分人提出的,學術界仍然有部分人不認可這個概念。即使學術界里認可這個概念的部分人里,還有認為 關隴集團 在隋文帝時期就解體了、退出歷史舞台了(例如歷史學家雷依群)。


隋煬帝征高句麗,損失最重的平民百姓,最先被逼的起義的也是平民百姓。
所謂隋煬帝征高句麗是為了打擊門閥階層,本身就很可笑。 隋煬帝這動搖國本徵高句麗,平民百姓受到最大的損害,然後,如果勝了,那麼貴族門閥優先分戰功獲得更大的利益,如果敗了,貴族門閥優先撤退,國家與百姓遭受最大損失,受到打擊的是國家與廣大百姓。隋煬帝雖然是暴君加昏君,但還不會**到為了打擊門閥貴族階層而就去動搖國本徵高句麗。

--------------------------------------------------------------------------------------------------------------------------

北周、隋朝文帝幾代人留下了強大國力、豐厚人力物力,而接手這些豐厚遺產的楊廣修的東都洛陽卻「無外城,僅有短垣而已」,後來武則天時期才修了外城。

《資治通鑒》:「 (長壽元年壬辰,公元六九二年)  初,隋煬帝作東都,無外城,僅有短垣而已,至是,鳳閣侍郎李昭德始築之。

--------------------------------------------------------------------------------------------------------------------------

關於大運河, 大運河的絕大部分功績不是隋朝楊廣的。 大運河能造福後人、造福千秋,那是數千年來從春秋到清朝眾多王朝修運河、疏浚整修運河的功勞。

隋朝楊廣那所謂的開隋唐大運河實際做的幾乎都是靠北周留下的豐厚人力物力去疏浚從春秋到南北朝眾多王朝已經開鑿留下的舊河道。在對大運河的開鑿疏浚整修方面,隋朝楊廣時期做的遠不如唐、北宋長期做的多。何況唐、北宋時靠自己發展的人力物力做的,而隋朝楊廣是靠北周留下的人力物力做的。

首先,分清元朝京杭大運河與隋唐大運河,用到現代的是元朝京杭大運河,而不是隋唐大運河。

其次,隋唐大運河的河道幾乎都是春秋到南北朝眾多王朝已經開鑿留下的。隋文帝的廣通渠(又稱富民渠、永濟渠)實際上是對漢代開鑿留下的槽渠的疏浚,隋文帝還用了吳國邗溝故道;隋煬帝山陽瀆用了東漢邗溝;江南運河用了吳國所開運河、秦丹徒運河等、漢朝以及六朝所開運河等;通濟渠用了陽渠故道、汴渠故道(此外還用了黃河天然河道);永濟渠用了屯氏古瀆、曹操等開的白溝等(此外還用了沁水清水等天然河道)。 楊廣修的隋唐大運河的河道幾乎都是從春秋到南北朝眾多王朝開鑿留下的運河河道,而元朝修京杭大運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朝大運河的河道。

最後,隋唐大運河在隋煬帝時期就已經開始湮塞,之後的唐、後周、北宋經常開鑿疏浚整治才能令隋唐大運河可以繼續使用,,失去這些王朝的開鑿疏浚整治之後,隋唐大運河很快湮塞了。元朝開鑿京杭大運河,明清也經常疏浚整修大運河保證其使用。大運河能造福千年,那是從春秋到清朝幾千年來眾多王朝修運河的功勞。

那些拿詩詞里一些誇張的描寫去吹運河的,就算了吧,詩詞里的誇張的描寫不能完全當真。

隋煬帝楊廣靠著北周留下的豐厚人力國力,去疏浚從春秋到南北朝眾多王朝開鑿留下的大量運河河道,才修了隋唐大運河,結果還經常湮塞。隋煬帝後期隋唐大運河已經開始湮塞。後來,唐、後周、北宋要經常疏浚、整修隋唐大運河(疏浚,包括且不限於開挖、擴寬、挖深河道),才能令隋唐大運河可以繼續使用。如果沒有及時疏浚、整修隋唐大運河,隋唐大運河的河道甚至會湮塞的幾乎與岸平齊,「幾與岸平……亦有作屋其上」。

根據曾長期研究古代地理與河道、專門研究過這一問題的岑仲勉的成果,不應過度推崇、過分高估隋煬帝修運河。在隋煬帝之前,許多王朝已經修過大運河的很多部分,在隋煬帝之後,唐朝宋朝等須時常疏浚,才能利用。(疏浚,包括且不限於開挖、擴寬、挖深河道。)

看歷史學家岑仲勉《隋唐史》的說明:

至於隋煬帝楊廣修運河的目的,看歷史學家王仲犖《隋唐五代史》的說明:

唐、後周、北宋經常開鑿疏浚整修隋唐大運河,才使隋唐大運河可以繼續使用。如果沒有這些王朝的努力,隋唐大運河很快就會湮塞的無法使用,隋唐大運河很多部分甚至會堙塞成平地。

隋唐大運河需要非常頻繁的疏浚整治,

《舊唐書》列傳第七十三記載 「河、汴有初,不修則毀淀,故每年正月發近縣丁男,塞長茭,決沮淤……」

當宋金對立時,隋唐大運河在淮河以北的水道缺乏及時的開鑿疏浚整修,結果完全堙塞,車馬道路,或給人蓋房居住,有些地方甚至幾乎與岸平齊。

樓鑰在宋孝宗乾道年間(1165—1174)出使金國的時候,在路上曾親眼看見淮河以北運河水道荒廢的情形。他的《北行日錄》卷上云:三日甲申,……宿宿州。自離泗州循汴而行,至此河益堙塞,幾與岸平。車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

--------------------------------------------------------------------------------------------------------------------------

科舉,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至於科舉的開創,史學界不乏否認隋煬帝開創科舉、或否認隋朝開創科舉的。

俞大綱對隋置進士科一條頗有疑義,同時反礹對以進士科設科年代作為科舉制礹度開始的時間。他說:「若謂察舉對策之法,已為完形之考礹試製礹度,則當上溯兩漢為權輿,若謂朝礹廷,開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試,始可謂完形之考礹試製礹度,則當以唐為始,不可謂肇基於隋,確定於唐矣。」 明顯地傾向於唐代說,並首先提出士人「投牒自試」是科舉制礹度起源的主要標誌這一極有價值的見解。唐長孺提出了與俞大綱相似的看法,他認為唐代科舉制礹度的重要特點在於是否「准許懷牒自試」,而南北朝後期,已出現士人「懷牒自試」的個例,反映了當時科舉制礹度正在萌芽之中。進入80年代,有學者著文指出:要確定科舉制礹度起源於何時,首先要把握住它區別於其他選礹舉制礹度的特殊本質,也就是解決什麼是科舉的問題。何忠禮在《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個封礹建社礹會的科舉制礹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這樣三個特點:「第一,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第二,『一切以程文為去留』, 換言之,舉人及第或黜落必須通礹過嚴格的考校才能決定,第三,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試。」並通礹過多方面的論證,認為上述特點中的「投牒自進」和考礹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礹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代,隋代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行的仍然是察舉制,至於史書所載隋代已有進士科的說法,也查無實據,因此,科舉制礹度正式形成的時間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至於將科舉制單純理解為分科取士之義,也不盡全面,因為分科取士僅僅是北宋熙寧變法以前之事,此後至元、明、清三代,科舉獨存進士科,就不存在分科取士的問題。

金錚在《科舉制礹度與中礹國文化》一書中重申了何忠禮關於科舉制礹度三個特點的看法,他列舉事實,重申:「科舉制礹度的正式產生是在唐代(而且在唐代尚有一個發展過程),而不是隋代。」也有人提出了漢代初創說。《歷礹史研究》1990年5期刊登了徐連達、樓勁的《漢唐科舉異同論》一文,他們依據漢、唐兩代的選礹舉都有分科取士和考礹試的情況,提出「漢代實為科舉的初創期,唐代則系其完成期」的主張,其具體理由是:「(一)在科目體礹系、組礹織步驟、考礹試環節三大要素上,漢代的察舉與唐代的科舉基本一致、故察舉、科舉、一也!皆朝礹廷統礹一部署下以按科舉士、考礹試進用為特徵的官僚選拔制礹度。(二) 與漢制相較,唐制以懷牒自投,舉、選相分、科舉與學校的緊密結合三端為重大的發展。但其在漢與明清科舉間承上啟下,從屬於按科舉士、 考礹試進用之制發展的總過程。(三)漢、唐科舉皆在不斷完善之中,科舉諸要素在漢代只是粗具,魏晉時期此制雖保持著發展的脈絡,卻在士人和軍人集礹團的雙重影響下處於低潮,故漢代實為科舉的初創期,唐代則系其完善期。」主張漢代初創說者,在國內似乎只是少數,但在國外學者中卻不乏其人,如Wolfrom Eberhard)在《傳統中礹國的社礹會階層流動》一文中,就有「從漢代下至1904年的科舉制」的說法。 另一方面,認為進士科創立於隋的學者,有認為是隋文帝時創的,有認為是隋煬帝時創的。對進士科創立於隋的時間岑仲勉《鑒隋唐紀比事質疑》、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和吳宗國《唐代科舉制礹度研究》都主張在開皇七年。韓國磐《關於科舉制礹度創置的兩點小考》根據《舊唐書.房玄齡傳》載房玄齡「年十八,本州舉進士」的時間推算,認為「進士科必須是在開皇十五或十六年時已經出現」。《中礹國官制通史》的作者說,開皇三年到十八年隋政礹府頒布一系列舉人詔令,「這是隋代礹開科取士的開始」。而卓遵宏《唐代進士與政礹治》在全面比較諸說後,做結論謂:「衡諸眾說,應以開皇七年之說較可信。」 此外,何忠禮《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否認隋代有進士和進士科之說,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書》和隋代文獻,雖然記載了開皇和大業中所舉的眾多科名,卻未見進士科之名,也未見進士科考礹試之實;二是在唐、五代文獻中所載隋進士有房玄齡、溫彥博、侯君素、孫伏伽、張損之、楊纂等6人,可是經過考證、除楊纂的進士身份,因文獻闕如,無從查考外,其餘5人不是查無實據,就是以時制比附古制,將隋代以秀才、明經科察舉為官,比附成進士科登第,唐代雖有進士科開創於隋的記載,但也有進士科開創於唐的記載,所以他認為隋代實行的仍是察舉制,進士科也起源於唐。

--------------------------------------------------------------------------------------------------------------------------

如果把隋煬帝的「擴張」當歷史功績,那麼問題就更大了。 看隋煬帝的擴張成果是否留給了下一任君主。
實際上, 隋煬帝楊廣實際是丟失了大片疆域。 隋煬帝造成隋末大亂,隋煬帝不僅把開拓的疆土丟了,還把北周留下的疆土也丟了很多,還造成中原王朝嚴重分裂、嚴重被削弱。

隋煬帝擊敗吐谷渾,耗費巨大,當時隋朝已經有大批百姓窮困。而且,隋煬帝設的那幾個郡,除了極短暫的控制最小的、最東邊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幾個郡沒有被隋朝控制。隋煬帝派伏順去管理餘眾,才到西平,就不能前進到達,不得不返回了,而附近設的幾個郡竟然沒反應。不久,吐谷渾返回故地,並且進攻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
《資治通鑒》大業五年:自西京諸縣及西北諸郡,皆轉輸塞外,每歲鉅億萬計;經途險遠及遇寇鈔,人畜死亡不達者,郡縣皆征破其家。由是百姓失業,西方先困矣。
《隋書 列傳第四十八》:帝立順為主,送出玉門,令統餘眾,以其大寶王尼洛周為輔。至西平,其部下殺洛周,順不果入而還。大業末,天下大亂,伏允復其故地,屢寇河右,郡縣不能御焉。

隋煬帝導致隋末大亂,而契丹、突厥、吐谷渾、高昌等等眾多國家與勢力再次與中原為敵。
漢朝早就控制過甘肅、青海、新疆,漢朝曾在青海設置郡縣。
隋煬帝開拓的地區,並非前無古人。而且隋煬帝開拓的範圍原小於漢朝、唐朝開拓的。隋對青海、西域的控制也只是控制青海、西域最東邊的很小一部分。而且隋煬帝僅僅控幉制這些地區很短的幾年,就丟失了。
漢朝、唐朝對甘肅、青海、新疆等地的控制範圍與控制時間,都遠遠超過隋煬帝、隋朝。

隋煬帝留下的突厥極其強大,曾把隋煬帝圍在雁門,後來隋煬帝脫險後至死也沒能報此仇。隋煬帝搞的天幉下幉大幉亂,外族不再服幉從。隋煬帝留下的突厥,是極其強大的,「戎狄熾強,古未有也」,隋末突厥不僅佔據從西域到東北的廣大疆域,還把河西、隴右、山西北部、陝西北部、河北等地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還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
唐朝打敗突厥、生擒頡利可汗,然後打服薛延陀,北疆才比較安定,隋煬帝對此無功,反而有過。

隋煬帝楊廣一征高句麗時,楊廣的錯誤指揮導致慘敗。楊廣下達了錯誤命令,導致諸將奉旨不敢赴機,食盡師老,轉輸不繼,諸軍多敗績,隋朝大軍損失慘重,損失的隋軍超過34萬(來護兒之敗,隋軍精甲4萬損失慘重,士卒還者不過數千人;宇文述九軍之敗,30萬5千隋軍,只有2700人逃回,物資儲備兵器軍械巨以萬計,也丟失殆盡。這還沒算損失的民夫,以及之前數次大戰損失的隋軍),隋朝民夫、糧草兵器資儲也大量損失。百姓被隋煬帝的殘幉暴征斂與統幉治逼的沒活路,紛紛起幉義,王薄、豆子頏、竇建德等百姓農民起義蜂起,不可勝數,攻陷城邑……
《隋書》:「大業七年,帝將討元之罪,車駕渡遼水,上營於遼東城,分道出師,各頓兵於其城下。高麗率兵出拒,戰多不利,於是皆嬰城固櫼守。帝令諸軍攻之,又敕諸將:「高麗若降者,即宜撫納,不得縱兵 。」城將陷,賊輒言請降,諸將奉旨不敢赴機,先令馳奏。比報至,賊守御亦備,隨出拒戰。如此者再三,帝不悟。由是食盡師老,轉輸不繼,諸軍多敗績,於是班師。」 《資治通鑒》大業八年:護兒不聽,簡精甲四萬,直造城下……伏兵發,護兒大敗,僅而獲免,士卒還者不過數千人。《資治通鑒》大業八年:九軍渡遼,凡三十萬五千,及還至遼東城,唯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巨萬計,失亡盪盡。
隋煬帝楊廣二征高句麗時,後方楊玄感起事,隋煬帝密召諸將,密令撤軍。隋軍留下的軍資、器械、攻具積如丘山,營壘、帳幕、案堵不動,皆棄之而去,全被高句麗繳獲。楊玄感這貴幉族造幉反,卻被隋煬帝迅速剿滅了,貴幉族門閥無力動搖隋煬帝的統幉治。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時,隋朝國內已經大亂,高句麗王表面上遣使請降,囚禁並送回之前投奔高句麗斛斯政,但是高句麗仍然不放還俘獲的大量隋人。後來中原人到高句麗,還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隋煬帝下令征高句麗王入朝,高句麗王卻沒有來。隋煬帝下令將帥嚴裝,準備再次征討高句麗,但最後沒有成行。

隋煬帝對高句麗的數次戰爭,使隋朝大量軍隊與百姓喪生,損失了巨額物資,還擾亂了正常生產秩序、破壞了隋朝的經濟。過度殘暴征斂逼的隋朝中原與南方各地百姓農民沒有活路,中原與南方各地百姓農民不得不紛紛起義。愈演愈烈的農民起幉義竇建德、瓦崗軍、杜伏威輔公祏等等屢次消滅隋軍主力,使隋朝統幉治崩潰、名存實亡。

隋煬帝楊廣徵高句麗,結果造成華夏大亂,分裂內戰嚴重削弱華夏,而高句麗還在,還俘獲大量隋人不放還。後來中原人到高句麗,還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不是說征高句麗不對,而是要看征高句麗的方式。隋煬帝楊廣這樣征高句麗,對華夏的破壞遠大於對高句麗的破壞,對後世征高句麗反而有不利影響。

--------------------------------------------------------------------------------------------------------------------------

--------------------------------------------------------------------------------------------------------------------------

說到征高句麗,或許有人會說唐太宗也征高句麗。但是,唐太宗征高句麗與隋朝楊廣徵高句麗的區別大了。唐太宗征高句麗,唐軍戰果遠大於損失,有利於之後征高句麗、滅高句麗。

高句麗是個強國,但是仍然被唐太宗打敗了,仍然被唐高宗攻滅了。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唐軍消滅大量高句麗軍,攻破高句麗10座城,而唐軍的損失極小,無論在作戰中還是在撤軍的時候,唐軍的損失都極小。只是因為唐太宗在對外事務方面對自己的要求特別高,才因為沒有滅了高句麗而說沒成功。唐太宗是因為沒有攻滅高句麗而後悔。 唐太宗已經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高句麗。而且唐太宗征高句麗,唐軍戰果遠大於損失,有利於之後征高句麗、滅高句麗。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的戰果與損失,《資治通鑒》:貞觀十九年……凡征高麗(高句麗),拔玄菟、橫山、蓋牟、磨米、遼東、白岩、卑沙、麥谷、銀山、後黃十城,徙遼、蓋、岩三州戶口入中國者七萬人。新城、建安、駐蹕三大戰,斬首四萬餘級,戰士死者幾二千人,戰馬死者什七、八。《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始行,士十萬,馬萬匹;逮還,物故裁千餘,馬死十八。船師七萬,物故亦數百。」

可見,唐太宗親征高句麗,唐軍總損失接近2000人,戰馬死了八千匹,但是唐軍打下高句麗10座城,遷7萬人入中國,還斬首4萬多級(通常殺敵數遠多於斬首數,例如平壤之戰明軍斬首就八百、但是小西第一軍損失卻超過1萬),唐軍還繳獲大量馬、牛、裝備、物資。

(唐太宗親征高句麗時,唐軍是多次勝利,其中單是擊敗高延壽高惠真的那次勝利,唐軍不僅消滅大量高句麗軍,還繳獲馬5萬匹,牛5萬頭,鐵甲萬領,以及其他大量裝備。)

(唐軍擊敗高句麗的高延壽高惠真15萬軍隊的那次,唐軍是以少打多還做到了包圍敵軍(古代其他頂級將領也有幾個做到以少打多包圍敵軍的),並取得大勝,高延壽高惠真率餘眾依山自固,沒有退路,於是投降於唐軍,高延壽高惠真率領的餘眾是三萬六千多人,這是之前高延壽高惠真15萬軍隊被唐軍包圍並打的慘敗之後的餘眾,這之間少了的那11萬多軍隊大部分是被唐軍消滅了,唐軍在這一戰消滅的敵軍遠超過2萬數倍,還有三萬六千多敵軍投降於唐軍。唐軍還繳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以及大量其他裝備。)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五:高麗(高句麗)北部傉薩高延壽、南部傉薩高惠真引兵及靺鞨眾十五萬來援……帝夜召諸將,使李勣率步騎萬五千陣西嶺當賊,長孫無忌、牛進達精兵萬人出虜背狹谷,帝以騎四千偃幟趨虜北山上,令諸軍曰:"聞鼓聲而縱。"……帝望無忌軍塵上,命鼓角作,兵幟四合,虜惶惑,將分兵御之,眾已囂。勣以步槊擊敗之,無忌乘其後,帝自山馳下,虜大亂,斬首二萬級。延壽收餘眾負山自固,無忌、勣合圍之,徹川梁,斷歸路……延壽等度勢窮,即舉眾降。入轅門,膝而前,拜手請命……獲馬牛十萬,明光鎧萬領。高麗震駭,後黃、銀二城自拔去,數百里無舍煙。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八 唐紀十四:高麗(高句麗)北部耨薩延壽、惠真帥高麗、靺鞨兵十五萬救安市……上夜召文武計事,命李世勣將步騎萬五千陳於西嶺;長孫無忌將精兵萬一千為奇兵,自山北出於狹谷以沖其後。上自將步騎四千,挾鼓角,偃旗幟,登北山上,敕諸軍聞鼓角齊出奮擊……上望見無忌軍塵起,命作鼓角,舉旗幟,諸軍鼓噪並進,延壽等大懼,欲分兵御之,而其陳已亂……龍門人薛仁貴著奇服,大呼陷陳,所向無敵;高麗兵披靡,大軍乘之,高麗兵大潰,斬首二萬餘級……延壽等將餘眾依山自固,上命諸軍圍之,長孫無忌悉撤橋樑,斷其歸路。己未,延壽、惠真帥其眾三萬六千八百人請降,入軍門,膝行而前,拜伏請命……獲馬五萬匹,牛五萬頭,鐵甲萬領,他器械稱是。高麗舉國大駭,後黃城、銀城皆自拔遁去,數百里無復人煙。)

唐太宗的退兵原因,《資治通鑒》:上以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癸未,敕班師。

之後,唐太宗派出李勣、牛進達、李海岸等征高句麗,也都取勝了。

再之後,唐高宗時期,唐朝攻滅了高句麗、百濟。

(唐太宗征高句麗,戰果遠大於損失。最後唐太宗是從容班師。班師時唐太宗還耀兵於安市城下,安市城的人皆屏跡不出,安市城主登城拜辭,唐太宗讚賞安市城主的堅守與忠誠,賜給安市城主縑百匹。之後的返迴路上,唐太宗聽說太子來了,為了儘快見到太子,唐太宗還騎馬賓士,這種情況下騎馬賓士,由此可見,在征高句麗以及班師過程中,唐太宗顯然沒有受傷。
《資治通鑒》:「上以遼左早寒,草枯水凍,士馬難久留,且糧食將盡,癸未,敕班師。先拔遼、蓋二州戶口渡遼,乃耀兵於安市城下而旋,城中皆屏跡不出。城主登城拜辭,上嘉其固守,賜縑百匹,以勵事君。命李世勣、江夏王道宗將步騎四萬為殿……」「丙辰,上聞太子奉迎將至,從飛騎三千人馳入臨渝關,道逢太子」。
而那些說唐太宗在征高句麗時受傷被射瞎一隻眼的說法是近代朝鮮半島小說偽造出的謠言,之前的古代漢人史料、朝鮮半島史料里都沒有這事。)

-----------------------------------------------------------------------------------------------------

李世民征高句麗的時候,百姓是踴躍參軍的。
《資治通鑒》卷第一百九十七 唐紀十三 記載 李世民征高句麗時,「朕今征高麗,皆取願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有不預征名,自願以私裝從軍,動以千討,皆曰:「不求縣官勛賞,惟願效死遼東!」上不許」。

楊廣動用的軍隊(軍人與民夫)數量過度龐大,楊廣時期徭役賦稅過度沉重,必然導致百姓採取極端手段避征役,即「煬帝無道,失人已久,遼東之役,人皆斷手足以避征役」。 相比而言,李世民征高句麗時用的軍隊(軍人與民夫)很少,負擔輕的多,而且李世民是只讓願意出征的人參加,「皆取願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
按照史料記載的楊廣、李世民征高句麗分別動用的人數,楊廣動用的人數是李世民動用的人數的數十倍。
李世民動用的軍隊遠少於楊廣,但戰果遠好於楊廣。楊廣是慘敗。而李世民是大勝。平民作為軍人、民夫跟著楊廣出征,結果是大部分死亡,而且倖存者也得不到多少好處;平民作為軍人、民夫在李世民時期出征,結果是死的人極少,戰果卻很大,出征者能得到很多好處(官爵 或 財物),而且李世民給從軍者的補助、賞賜也很多。
兩者之間的巨大差別自然導致隋煬帝楊廣時出現很多人自殘手足避役,「煬帝無道,失人已久,遼東之役,人皆斷手足以避征役」 ,而李世民征高句麗時 很多人踴躍參軍,「皆取願行者,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鬱邑」……

唐太宗時期沒有百姓農民起義,只有少量獠人造反,但是獠人造反並不是百姓農民起義,而是被征服民族造反,而且唐太宗時期很快平定了獠人造反。 蜀人出錢造船導致蜀人生活困難,唐太宗知道之後,立即下令改成官方代替蜀人出錢造船。

李世民時期徭役沒有導致百姓自砍手腳避役。根本就沒有史料證明「李世民時期徭役導致百姓自砍手腳避役」。只有一條立法,記載的是 因為隋朝徭役繁重 導致百姓出現自殘手腳避役的習俗,流傳下來,所以立法禁止自殘手腳避役。 這說的很清楚,是隋朝徭役繁重導致 百姓出現自殘手腳避役 的習俗,這種習俗留存到離隋朝那麼近的貞觀年間 ,這是隋朝的歷史殘留。李世民時期徭役並不繁重。否則就隋朝楊廣留下的那爛攤子,再徭役繁重早就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了。但是李世民時期沒有農民起義,更沒有大規模農民起義。

唐朝李世民時期出現用和雇,唐朝官方出錢去僱用人員從事勞動。

-----------------------------------------------------------------------------------------------------

有荒謬謠言說唐朝吃了隋朝存糧幾十年。 但事實上,北周、隋朝那大批糧食、財物,早就被隋煬帝大量消耗(隋朝多個大型糧倉與倉庫的糧食與物資被隋煬帝運到高句麗、又因為隋軍的失敗而被丟在了高句麗),在隋煬帝後期就已經沒剩下多少了。唐朝吃的主要是唐朝人生產的糧食,唐朝依靠的是唐朝人生產的糧食。

隋煬帝後期隋朝自己都「百姓疲勞,府藏空竭」「國用不足,並貸社倉之物,以充官費,故至末塗,無以支給」了。 《隋書》列傳第三十記載,隋朝大業十二年,「百姓疲勞,府藏空竭……」《舊唐書·食貨志》:及大業中年,國用不足,並貸社倉之物,以充官費,故至末塗,無以支給。

戰亂、火災等等,能輕易毀掉巨額的糧食與財物。隋朝的糧倉,儲存的再多,經歷隋煬帝消耗、以及隋煬帝造成的大亂的破壞與消耗,留給唐朝與李世民的能有多少呢?馬周的一段話造成了誤解。有人提到「貞觀十一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有人藉此說「隋朝已滅亡了20年,隋文帝已經死了33年,可那時的糧食布帛還未用完。」 實際這是錯誤的。是馬周搞錯了原因。其實,早在李淵進西京(長安)想用西京府庫的東西賞賜功臣時,西京府庫的東西就不夠用了,李淵另用其他辦法獲得物資。
《資治通鑒》第一百八十四卷:「淵傾府庫以賜勛人,國用不足,右光祿大夫劉世龍獻策,以為『今義師數萬,並在京師,樵蘇貴而布帛賤;請伐六街及苑中樹為樵,以易布帛,可得數十萬匹。』淵從之。」
何況,根據《隋書》列傳第三十也記載,大業十二年時隋朝已經「百姓疲勞,府藏空竭」。根據《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大業中年隋朝就已經「國用不足」、大業末年隋朝已經「無以支給」。

實際上,早在李淵進西京(長安)用西京府庫的東西賞賜功臣時,西京府庫的東西就不夠用了,李淵另用其他辦法獲得了物資。而馬周所說的西京府庫存的東西「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馬周自己搞錯了原因,而真實原因是李淵、李世民往西京府庫里存東西,才能使其「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並非是靠隋朝儲備。而洛口倉、東都等地的物資,反而被唐朝的對手王世充、李密等人利用了,這對唐朝來說並不是好事。

含嘉倉大規模儲存糧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具體見余扶危、賀官保的《隋唐東都含嘉倉》。而考古發掘出的含嘉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50萬斤,這些穀子是宋朝存進去的,並非隋朝存進去的。含嘉倉大規模儲存糧食,不是在隋朝,而是在唐朝、宋朝。可以用其他理由說隋朝的富裕與強盛,但是,用含嘉倉存糧去說「由此可見隋朝的富裕與強盛」,就錯的嚴重了。何況,隋朝的富裕強盛,早就被隋煬帝楊廣造成大亂敗壞了,沒留給唐朝。

有個荒謬謠言說隋朝存糧吃到了貞觀年間、構成貞觀之治的經濟基礎。接下來反駁這個謠言。隋文帝時號稱存的可以吃五六十年的糧食,那麼多糧食是屬於大規模儲存糧食,其正常儲存年限只有2到4年,(即使現代遠比古代先進的科技條件下,大規模儲存糧食的正常存儲年限才2到4年,見《糧食質量監管實施辦法(試行)》。隋朝儲存糧食的正常存儲年限是短於現代的),粟存的大規模儲存時間稍長,有達到9年的,接下來說明,即使放寬條件認為隋朝大規模存糧能存5年或9年,也對唐朝沒有多大幫助,更不會構成貞觀之治的經濟基礎。

隋朝時期存下的糧食主要是隋文帝存入的,而從隋煬帝開始消耗巨大的征討、工程時,就難以大規模存入糧食了,而是要大量消耗之前隋文帝存的糧食。(而隋煬帝征討得到的疆域成果也隨著隋煬帝造成的大亂很快丟失了。)所以,等到隋煬帝末期,隋朝的大量存糧已經有很大一部分被隋煬帝的征討消耗了,這也與《隋書》列傳第三十記載的隋朝」府藏空竭「相符。而剩下的糧食,部分被戰火毀掉,部分也很快被各起義軍、割據勢力消耗,即使還有剩餘,也很快就變質了。 各起義軍、割據勢力要靠亂世里百姓新收穫的糧食生存。李淵起兵後,一邊作戰擴張,另一面在關中等地這些擴張佔據的疆域上恢復農業生產、經濟生產,主要是靠自己治下的百姓生產的糧食。等到李世民的貞觀時期,吃的糧食基本是李淵武德時期生產的、以及李世民貞觀時期生產的。

某些人提出用「替換」「輪換」的方法使唐朝貞觀十幾年的時候仍然吃隋朝存糧、貞觀之治靠隋朝存糧。但是,必須滿足兩個必要條件,才有可能使這種方法成立。第一個條件:隋文帝時期存入的大量糧食,經過隋煬帝時期的消耗、隋煬帝造成的大亂的消耗與破壞,還能剩下相當多的糧食。第二個條件:隋朝末期、唐武德年間生產儲存的糧食能夠替換大量隋朝生產儲存的糧食。 這兩個條件都成立時,才有可能使「替換」「輪換」的方法成立,但是,如果第二個條件成立,就等於說,用不到隋朝鼎盛時的四分之一的人口 在天下大亂的環境下 生產儲存的糧食數量 與 隋朝強盛時多年生產儲存的糧食數量 差不多,這顯然是不成立的。(何況,退一步說,如果這是成立的,那麼就等於說人口凋敝天下大亂時都能生產儲存與隋朝強盛時多年生產儲存的糧食數量差不多的糧食,那麼隋朝存糧就更沒有意義了。)或許有人認為,既然大亂時期這些生產的糧食無法大量「替換」「輪換」隋朝存糧,那麼只「替換」「輪換」其中一小部分即可。但是這樣的話,能夠「替換」「輪換」的只是大亂時期生產的一小部分,其他的則變質,結果能「替換」「輪換」的數量只保持在大亂時期生產的那一小部分上,實際到了貞觀初期,吃的糧食就已經是唐朝武德年間生產的,而貞觀十幾年的時候,吃的糧食已經是貞觀初期生產的糧食了。 如果這也算吃隋朝存糧的話,那麼按這說法這樣輪換下去,往後,能輪換到宋、元、明、清,直到現在,往前,能輪換到北周、西魏……晉、魏蜀吳、東漢、西漢…… 按這說法,宋、元、明、清直到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成了吃唐、隋、北周、西魏……晉、魏蜀吳、東漢、西漢…… 中任何一個王朝的存糧了,可見這說法是很荒謬的。所以用這種「替換」「輪換」的方法說吃隋朝存糧是很荒謬的。

而且第一個條件是否成立都有問題,隋文帝存糧的大量糧食,經過隋煬帝的各種征討的消耗、隋煬帝造成的大亂的破壞與消耗,其中有隋末農民起義軍(如李密翟讓瓦崗軍等)、軍閥(如劉武周、梁師都、薛舉等)開倉賑濟百姓等等(這種情況的賑濟百姓往往恣民所取,導致百姓拿的糧食超過其力所能運回去的量 ,不得不將大部分糧食拋棄在路邊的荒郊野地)。經過這樣的消耗與破壞,隋文帝那龐大的存糧也沒有多少能留給唐朝了。所以第一個條件也很難成立。而第二個條件根本不成立,所以用這種「替換」「輪換」的方法仍然不能使隋朝存糧吃到貞觀年間,更無法使隋朝存糧構成貞觀之治的經濟基礎。所以 隋朝存糧吃到了貞觀年間、構成貞觀之治的經濟基礎 這說法是荒謬的謠言。

而且,實際正如前面列舉的史料所說的,大業中年隋朝就已經「國用不足」、大業末年隋朝已經「無以支給」,大業十二年時隋朝已經「百姓疲勞,府藏空竭」。

事實是楊廣已經把隋朝的大規模存糧幾乎耗盡了。沒耗盡的也早就變質了。楊廣各種擾亂社會經濟的行為導致難以生產大量糧食,導致楊廣時期隋朝不僅幾乎耗盡了存糧,而且沒有新糧食可以替換。 而唐朝吃的糧食主要是唐朝百姓生產的糧食。

--------------------------------------------------------------------------------------------------------------------------

--------------------------------------------------------------------------------------------------------------------------

隋朝楊廣時期,各種頻繁的徭役,青壯年勞動者離開了生產崗位,這是對生產力最嚴重的破壞。「耕稼失時,田疇多荒」,生產力遭到破壞。《隋書·志第十九》記載「九區之內,鸞和歲動,從行宮掖,常十萬人,所有供須,皆仰州縣。租賦之外,一切征斂,趣以周備,不顧元元」,隋朝楊廣帶著龐大的隊伍頻繁到處巡遊,給各地造成沉重負擔,隋朝不僅要徵收租賦,還要徵收租賦之外的一切東西,不顧百姓死活。《隋書·志第十九》還記載「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疆場之所傾敗,勞敝之所殂殞,雖復太半不歸,而每年興發,比屋良家之子,多赴於邊陲,分離哭泣之聲,連響於州縣。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飢餒,婦工紡績,不足以贍資裝..宮觀鞠為茂草,鄉亭絕其煙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不僅如此,更加「重以官吏貪殘,因緣侵漁」,以致「百姓困窮,財力具竭,安居則不勝凍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延生,於是始相聚為群盜」 「舉天下之人十分,九為盜賊 。這就是說,在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平民百姓為了不被凍餓而死,只有相聚起義了,天下人十分之九都起義了。
(古代史書有時把起義者稱為群盜、盜賊。特別是這裡說的隋末天下十分之九的人,在天下人的比例佔到十分之九,這實際必然不是盜賊,而是百姓農民起義了。)

隋煬帝一征高句麗時,開始出現王薄起義、瓦崗起義、孫安祖竇建德起義、張金稱起義、高士達起義、劉霸道起義等等農民起義。後來隋煬帝繼續其過度殘暴的統治與征高句麗,導致又出現劉元進、杜伏威、輔公祏等人的農民起義,出現大規模農民起義,而隋煬帝不收拾他留下的爛攤子與惡劣形勢,卻跑到江都醉生夢死。最終中原與南方各地的大量百姓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

隋煬帝楊廣,不僅不恤百姓,而且嫉妒文才殺薛道衡,拒聽忠言殺賢臣高熲、宇文弼、賀若弼等,掩耳盜鈴殺宮女,連幫他繼位立下大功的張衡勸他幾句不要濫用民力也殺!再加出言輕狂逼反楊玄感,如此君王,誅殺賢臣,言者有罪,如再不稱昏君,真不知昏君其為何物了。

至於他那些「功業」,其實是個皇上只要不是個傻子都想去做的。楊廣運氣好,碰上北周、陳、隋文帝留下那麼豐厚的遺產,他又是個最愛出風頭的,當然是當仁不讓地要去做啦。既然是皇帝要做,又不管百姓死活,那當然也就能做成啦。直到最後輕狂到眼高手低地來一句「高句麗若降,即宜撫納,不得縱兵」,從此一頭栽在高句麗手下。

--------------------------------------------------------------------------------------------------------------------------

--------------------------------------------------------------------------------------------------------------------------

所謂「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分歧從某一個角度來說就是貧窮文化與富足文化的區別」 「中國文化是世界上最恐懼慾望和敵視慾望的文化之一」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好奇心」、「探索欲」、「創造力」、「新鮮事物」等辭彙都不是正面的。它們與另一些可怕的辭彙緊密相連:「不安分」、「破壞性」、「顛覆」」「在中國,作為一個皇帝,「興趣廣泛」絕對是壞事」之類的,並不符合事實吧。

《論語》:「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這是只要求達到溫飽?

隋文帝打突厥,唐太宗的打dong突厥、薛延陀、吐谷渾、高昌、焉耆、龜茲、高句麗,鐵勒、西突厥臣服,難道沒有消費? 征討這些外敵的眾多原因里,滿足自己的建功立業慾望是原因之一。

也造宮殿,不過不像隋煬帝楊廣造的那麼多。

也是興趣廣泛,但是更關注治國安邦,不像楊廣連國家的承受能力、百姓死活都不顧,就為所欲為。

隋煬帝這為所欲為到亡天下、突厥極強、華夏將亡的地步,害己又害民,隋煬帝這不是富足文化,不是消費文化,而是作死文化。

--------------------------------------------------------------------------------------------------------------------------

拿隋朝鼎盛時期跟貞觀年間比,不合理。 看看隋朝接手的北周、陳是多麼富足,人口多麼龐大。而隋朝大亂留下的爛攤子人口戶口凋敝銳減到什麼程度。

北周「留給」隋朝約690萬戶以及約690萬戶以外的大量隱漏瞞報戶口(根據歷史學家岑仲勉、楊志玖等人的考證),隋朝吞併陳的戶口,通過大索貌閱等手段清查北周、陳的隱漏瞞報戶口,使開皇年間就達870萬戶(《資治通鑒》:「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隋朝鼎盛時期達890萬戶,這主要是靠北周留下的實際人口戶口多。而隋朝楊廣造成隋末嚴重的大亂,隋朝留下200餘萬戶(《通典》記載「(隋)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以及內外眾多強敵、破壞空前嚴重、疆域丟失、嚴重分裂的隋末爛攤子。

隋朝人口高速增長,其實並不是隋朝實際人口高速增長,而是隋朝極力清查北周、陳留下的隱漏戶口,把本來就存在但是沒統計上來的人口戶口清查出來,導致賬面人口戶口高速增長。隋朝開皇年間的870萬戶、以及隋朝頂峰的890萬戶4600萬人,絕大多數是靠清查北周、陳留下的眾多隱瞞人口戶口。

而隋末大亂,只留下200餘萬戶。李淵時期還在進行統一戰爭、收拾隋煬帝留下的惡劣局勢。隋煬帝造成的人口戶口大量減弱,主要是隋煬帝造成的大量人口死亡、隋煬帝造成的隋末大亂導致的大量人口死亡,隋煬帝造成的隋末大亂破壞太嚴重,不是短時間內能把人口恢復的。 唐朝貞觀十三年已恢復到3041871戶(凍國棟 《中國人口史》第二卷統計的《舊唐書》諸州戶口數 )。這已經是比較快的人口增長了。

而且,「貞觀之治」什麼時候成了號稱中國第一盛世了?「貞觀之治」是治世,不是盛世。

隋朝接手北周、陳的豐厚遺產得來的頂峰,跟唐朝收拾隋朝留下的爛攤子比? 怎麼不與唐朝頂峰時比呢?

李淵起兵時地盤極小,之後,唐朝自己擴張出較大的疆域,自己發展出盛世。

唐太宗時期四面擴張作戰取勝,並且開始使唐朝佔據龐大疆域。唐太宗時期唐朝的疆域已經遠超過隋朝頂峰疆域。

經過唐朝自己的發展,唐玄宗時期,唐朝進入盛世。唐朝人口頂峰出現在天寶年間。唐朝在人口、經濟等方面也遠超過了隋朝的頂峰。

某些人提到隋朝耕地開墾量。但是,畢生從事隋唐史研究的歷史學家汪篯也早就提出隋朝那墾田數不是真實的。

那是應授田數,不是隋朝實際的耕地數。

看看隋朝耕地數的兩個奇葩的數據:「隋開皇九年已墾田地1944萬頃,大業中期已墾田地5585萬頃。」換算成畝,約為「隋開皇九年已墾田地19億畝,大業中期已墾田地55億畝」(若考慮到度量衡的換算,那麼這開皇九年為15億畝、大業中期為43.5億畝,考慮到大業三年曾改度量衡,則大業中期為16億畝,據汪篯《隋唐史論稿》),1957年中國才有16.8億畝耕地,這還是幾千年發展的結果。

而那幾個隋朝耕地數,要麼超過1957年的中國數倍,要麼與1957年的中國差不多。但是,1957年的中國,有18%或以上的耕地在遼寧、吉林、黑龍江、雲南、貴州,而隋朝沒有控制這些地區,而且隋朝在這些地區沒有耕地;1957年的中國有約20%的耕地在江南和嶺南,但是隋朝在這些地方只有70萬戶,還有大片地區沒有深入開發;所以隋朝的耕地數是絕不可能超過、也絕不可能接近1957年中國的耕地數,隋朝這耕地數是假的、是被嚴重誇大的。(汪篯《隋唐史論稿》)

實際上,早在《通典》里就提出隋朝這墾田數不是真實的,「恐本史之非實」。

而畢生從事隋唐史研究的歷史學家汪篯,也早就提出隋朝這墾田數不是真實的。

看看其他朝代耕地最多時的數據,

西漢平帝元始2年,耕地面積約8.27億畝,

東漢安帝延光4年,耕地面積約6.94億畝,

明神宗萬曆30年,耕地面積約11.62億畝,

清光緒13年,耕地9.12億畝,

(參考《明神宗實錄》、《光緒會典》、《我國歷代耕地面積的變化》等,)

看人口頂峰,以上幾個朝代的人口都遠超過隋朝的人口,看疆域,西漢、東漢、明朝疆域並不比隋朝小,歷代耕地主要集中的地區,也大多在這些朝代的疆域範圍內,而清朝疆域則遠超隋朝。

但是,隋朝耕地數居然遠超這些朝代。超過漢朝還有可能,但是,竟然遠超明朝、清朝。要知道,明朝、清朝的技術遠超隋朝,而且明朝、清朝的南方的開發程度也遠超隋朝。可見,隋朝墾田數是假的,是被嚴重誇大的。

根據歷史學家的《中國古代經濟簡史》,唐朝的農業、手工業、商業等各方面都遠超過了隋朝,唐朝經濟遠超過隋朝。

根據歷史學家王仲犖的《隋唐五代史》,唐朝農業有很大發展,水利事業、農業生產工具也有很大發展,耕地面積增多,畝產量增加;唐朝手工業、商業也有很大發展。

--------------------------------------------------------------------------------------------------------------------------

如果不「求真」,還怎麼「懲惡揚善」,「以史為鑒」,「使亂臣賊子懼」?以為那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向讀者提供單方面的信息令讀者「偏聽則暗」……的方法多麼高明?當歷代學者與帝王大臣都傻的看不出來?

隨意否定史料,可不等於還原歷史真相。不是說史料說的都是真的,但是,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就說史料是假的,就說中國史學的主要目的[不是「求真」]、而是[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向讀者提供單方面的信息令讀者「偏聽則暗」……從來沒有哪個民族像中國人這樣在歷史中肆無忌憚地造假、中國古代歷史主要是一個抽毀、遺漏、修改、塗飾和虛構的過程,]

這種行為無非是為了給無視大量不利於他觀點的史料證據的行為做準備、找借口,實際上不「求真」的正是他自己,正是他自己在利用信息不對稱的優勢向讀者提供單方面的信息令讀者「偏聽則暗」……從來沒有哪個人像他那樣在歷史中肆無忌憚地造假,抽毀、遺漏、修改、塗飾和虛構,「發明歷史」。

--------------------------------------------------------------------------------------------------------------------------

--------------------------------------------------------------------------------------------------------------------------

魏晉時期,已經有了五省六部(五曹六部),到了周隋時期,因為其中兩省太無用,而演變成為三省六部。 在唐朝,已經開始向兩省轉變。 到了宋朝,三省已經名存實亡,雖然名為三省,但是實質是一省,而且主要只能已經被轉移到其他機構。六部繼續沿用,但是六部不是隋朝開始的。

何況,三省六部制不是隋煬帝開創的。 三省六部制來源於魏晉。後來,隋朝隋文帝開三省六部制,但是唐太宗實際完成了三省六部制,即三省平行。

唐太宗有五花判事,死刑復奏等等制度設計。

唐太宗主持推出了古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水利法典――《水部式》,促進了唐代的水利事業發展和社會、經濟繁榮,更對其後的朝代產生了重大、深刻的影響。

唐朝開始在科舉中做到允許平民『投牒自進』。【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朝。隋代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行的實質仍然是察舉制,具體見研究過科舉制的歷史學家何忠禮的《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唐長孺 的《南北朝後期科舉制度的萌芽》《魏晉南北朝史論叢續編》 、金錚 的《科舉制度與中國文化》 。

隋朝隋文帝、隋煬帝都沒有做到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而仍然是讓高官推薦人,隋朝隋文帝、隋煬帝那所謂的「科舉」其實與漢朝的察舉制沒有本質區別。隋朝沒有開闢新的晉陞通道,沒有為小地主、平民開闢新的社會晉陞通道。

唐朝開始做到了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這才開闢了新的晉陞通道,為小地主、平民開闢了新的社會晉陞通道。

李淵起兵之前,隋朝已經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隋煬帝楊廣造成隋末大亂,華夏被嚴重削弱,外敵崛起入侵,外敵突厥要入主中原,形勢非常惡劣。李淵起兵時地盤極小、只有太原,因為隋煬帝留下的惡劣形勢,為了防止突厥與劉武周攻打,李淵才暫時結好突厥。後來李淵建立唐朝之後,不久就與突厥開戰。唐朝一面打敗眾多敵人,擴張,進行統一戰爭,另一面抵禦突厥,還消滅突厥支持的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與威望,還分化突厥。

之後,唐太宗李世民派唐軍攻滅突厥汗國、薛延陀汗國、西域諸國,並且使唐朝開始統治漠南、漠北、西域。唐朝真正統治了這些地區,不僅在這些地區設置統治機構,還能在當地任免、處置官員,徵兵,並且控制了當地的政治、軍事、外交,唐朝甚至在漠北收稅,漠北諸部每年繳納貂皮作為賦稅,而唐朝對漠南、西域的控制還要強於對漠北的控制。

李世民還派唐軍攻滅吐谷渾汗國,並且使吐谷渾成為被唐朝控制的下屬;李世民還派唐軍唐軍還打敗吐蕃、西突厥、高句麗、松外諸蠻;松外諸蠻歸降於唐朝;吐蕃退出党項、吐谷渾、白蘭羌等;吐蕃、西突厥、高句麗稱臣於唐朝李世民。

隋朝楊廣使華夏面臨外敵入主中原的危險。多虧後來李淵李世民攻滅眾多內外強敵,結束了隋朝楊廣留下的隋末大亂與惡劣形勢,解決了這危險。 其中,李世民在統一戰爭中親自指揮、參與多次重要大戰、立下大功,為統一、較快結束隋末大亂與惡劣形勢做出了重要貢獻。 李世民登基之後,派唐軍四面擴張作戰取勝,不僅結束了隋朝楊廣留下的惡劣形勢,還佔據龐大疆域,建立了華夏王朝在周邊的權威。

之前隋朝楊廣造成的隋末大亂對人口、物資、經濟等等各方面都有極其嚴重的破壞,隋末唐初只有200萬戶人口(《通典》記載「(隋)末年離亂,至武德有二百餘萬戶」),但是唐太宗以這麼少的人力物力,卻建立了戰鬥力非常強大的軍隊,不僅四面擴張作戰取勝,而且同時保證了絕大部分華夏百姓的安寧,保證了華夏社會、經濟等各方面的發展,還興修了數十處水利工程;而且在貞觀年間二十餘年的時間裡,人口從約200萬戶增長到近380萬戶,這是古代中國歷史上人口增長率較高的時期之一。

(因為各時期的初始人口、時期長短往往不同,所以應該用比較各時期的「人口增長率」來比較各時期的人口增長情況。而貞觀年間是古代中國歷史上人口增長率較高的時期之一。)

唐太宗統治時期沒有百姓農民起義,只有少量獠人造反,但是獠人造反並不是百姓農民起義,而是被征服民族造反,而且唐太宗時期很快平定了獠人造反。 蜀人出錢造船導致蜀人生活困難,唐太宗知道之後,立即下令改成官方代替蜀人出錢造船。

[ 歷史大家、隋唐史泰斗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指出:隋末華夏弱,而突厥極強,突厥可汗想要做拓跋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而華夏有不世出之人傑李世民,李世民數年苦戰,不僅統一,還抵禦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做北魏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的企圖,因而【保衛了華夏民鎻族幾千年的文明】;還消滅了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的力量,打擊了突厥可汗的威望。

歷史大家、隋唐史泰斗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評價唐太宗李世民:最重、最知軍事,不世出之人傑,是推進歷史發展、改變亞洲形勢的主要人物。

]

--------------------------------------------------------------------------------------------------------------------------

關於科舉制,前面已經說了,隋煬帝所謂的「科舉」,沒有做到原則上允許投碟自進,而是仍然需要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的推薦,隋煬帝的詔書里也說要「五品以上」官員推薦。所以沒有打擊貴族、門閥、士族的作用,更不會讓貴族、門閥、士族站在隋煬帝的對立面上。

所以,所謂的「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的確立讓天下士族站在了隋煬帝的對立面上」,純粹是胡扯,是與事實矛盾的意淫。

士族陽奉陰違、甚至暗中阻撓? 這又是謠言。實際那麼多士族討好隋煬帝,忠於隋煬帝,到了某些隋煬吹的嘴裡,反而成了陽奉陰違、暗中阻撓了。人用刀殺了另一個人,然後說不是自己殺的,是刀殺的?

貴族、門閥、士族裡有很多人是忠心於隋煬帝的,甚至到了最後隋煬帝搞的天下大亂的時候,貴族集團的重要人物蘇威仍然忠心耿耿地勸隋煬帝返回京師「深根固本,為社稷之計」。

而李淵這貴族,是在隋朝已經被大規模農民百姓起義搞的統治崩潰、名存實亡的情況下,在再不起兵就只能給隋朝陪葬的情況下,才起兵。 實際是隋煬帝楊廣造成大亂,造成了繼續忠心於楊廣就只有死路一條的局面,別人才起兵。

隋煬帝楊廣過度殘暴的征斂、統治,導致竇建德、瓦崗軍、杜伏威輔公祏等等大量百姓農民起義,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唐朝的天下實際不是取自隋朝。 李淵起兵時幾乎只有太原一地,之後李淵李世民唐朝攻滅眾多割據勢力、內外強敵,自己擴張打下了天下。

隋煬帝楊廣既是暴君,又是昏君。隋煬帝楊廣,拒聽忠言殺賢臣高熲、宇文弼、賀若弼等人,不顧百姓死活而過度殘暴征斂,嚴重的分不清主次,為了征高句麗,連廣大百姓的死活、國家的存亡都不顧,隋煬帝楊廣造成大亂之後,不收拾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反而到江都去醉生夢死,各種表現充分說明隋煬帝楊廣既是暴君,又是昏君。

隋煬帝看到了什麼?前面的眾多內容早就說明過了,隋煬帝根本沒看到隋煬吹所謂的「看到這些」。實際上,隋煬帝志大才疏,靠著揮霍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為所欲為,還誤以為是他自己的個人才能多麼強,然而事實卻狠打了他與隋煬吹們的臉,短短數年就造成極其嚴重的大亂,不僅亡國,還把前人留下的豐厚遺產、強大帝國敗壞成了爛攤子與惡劣局勢。

--------------------------------------------------------------------------------------------------------------------------

隋煬帝的政治理想?揮霍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為所欲為么?

隋煬帝造成隋末大亂,嚴重削弱了華夏,嚴重破壞了社會。人口戶口銳減到200餘萬戶。 但是士族門閥的勢力並未衰減到幾乎不可察覺。 實際在唐朝前期,士族門閥貴族門閥仍然有一定的勢力。士族豪門貴族門閥沒落,要到唐朝後期、唐朝末期了。

--------------------------------------------------------------------------------------------------------------------------

至於拿唐太宗開先例瞎改歷史給隋煬帝洗地,則錯的嚴重。唐太宗沒有開改史的先例。之前早就有其他朝代的皇帝開改史先例。漢武帝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東漢直接讓皇后寫起居注。光武帝劉秀的本紀是他的兒子漢明帝劉庄親自關懷下所寫的。劉庄的起居注是由他的皇后所寫的。前秦苻堅也曾改史。

何況,唐太宗不一定改史,即使改史也該的是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之間的功勞分配與玄武門之變,而沒黑楊廣。現在史學家仍然有人認為唐太宗是否改史仍需研究,不一定改史;而認為唐太宗改史的,也是認為改的是太原起兵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之間功勞分配問題以及玄武門之變,而不是擴大化的隨便說改其他的事。

至於隋煬帝,《隋書》里可是說了隋煬帝不少好話。 而隋煬帝造成的嚴重破壞,還用黑? 莫非把那些被隋煬帝逼的活不下去而大規模起義的百姓當不存在?

( 某些人拿得位正不正說事。其實,李淵李世民父子得位正,沒必要黑楊廣,沒黑楊廣。 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之後,李淵李世民才起兵。李淵李世民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之後李淵李世民擊敗內外眾多強敵,才擴張統一、打下江山。

隋恭帝楊侑本來就是李淵立的,唐朝的江山不是取自隋朝,而是李淵李世民擊敗眾多強敵、擴張打下來的,李淵李世民唐朝得位正。

李淵李世民父子既沒必要黑楊廣,也沒黑楊廣。 )

在李淵起兵之前,隋朝已經被各種起義搞的統治崩潰、名存實亡了。李淵李世民的江山是擊敗眾多強敵、自己擴張打下來的,而不是取自隋朝。李淵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 唐朝、李淵、李世民的正統地位、合法性(以及某些人所謂的天命所歸),來自唐朝、李淵、李世民擊敗眾多強敵、統一、平定隋末亂世,所以唐朝、李淵、李世民都沒必要歪曲、抹黑楊廣。

何況,楊廣本來就有很多過度殘暴、昏庸的行為,而楊廣那些所謂的功績很多是被過度誇大的,很還有很多是其他朝代、其他人的功績被挪用給了楊廣,這不僅是唐代史料證明的,也是五代、宋代等等歷代史料證明的,古代史料、現代歷史大家的考證都證明了的。

如果唐朝官方寫的《隋書》黑了楊廣的話,那麼民間野史里的楊廣應該比《隋書》里的楊廣好。但是實際卻正相反。 民間野史里的楊廣,比唐朝官方寫的《隋書》里的楊廣,更垃圾。

何況,《隋書》作為信史中的地位和準確度是歷史學界公認認可的。

而且後世《資治通鑒》與後世其他史書里記載的楊廣、以及現代歷史大家考證的楊廣,並不比《隋書》里的楊廣好。

相比而言,隋煬帝楊廣沒損害知識分子階層、士人階級士族階層、貴族階層的利益,但是隋煬帝楊廣嚴重損害了絕大部分平民百姓的利益。

唐太宗根本沒看起居注(帝王的起居注,不是《大唐創業起居注》)。 唐太宗想看起居注,卻被阻止了,唐太宗沒看起居注以及其他大量史料,更沒改起居注以及其他大量史料。唐朝不僅沒有大規模的文字獄,而且幾乎沒有文字獄。唐太宗看的是國史(帶不代表唐太宗改了國史),卻沒看當時的其他大量史料,更沒改當時的其他大量史料。唐太宗無法知道哪些史料會留到後世、哪些史料會失傳。如果唐太宗改了國史,那麼其他大量史料就會與國史矛盾,結果仍然是改不了史。這事實導致唐太宗沒法改史。

某些人拿著「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這種話去隨意否定史料證據,然後給楊廣洗地、過度吹捧楊廣,真是荒謬。這些人是失敗者意淫歷史啊,想讓歷史被失敗者的意淫代替么。

--------------------------------------------------------------------------------------------------------------------------

(楊廣造成嚴重大亂、嚴重削弱華夏、人口銳減到200餘萬戶、疆域大量丟失,內部嚴重分裂內戰,外部外敵崛起入侵,隋煬帝楊廣給後世以及華夏的發展造成了嚴重破壞。

前面講大運河、科舉制度的段落已經說明過了,大運河的功勞大部分不是楊廣的,而南水北調就更沒有楊廣的貢獻了,南水北調用到的元朝京杭大運河的部分河道與吳國所開運河的部分河道,都不是楊廣開的; 而楊廣那所謂的「科舉」,看楊廣的詔書,仍然是讓五品以上官員推薦人,並不具備科舉的本質與最主要特點。所以高考也沒有楊廣的功勞。

(【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投牒自進」和考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朝。)

如今江浙的發達,是明朝、清朝以及現代發展的功勞,往早了說也是南北朝、唐朝、宋朝發展的功勞,而隋煬帝楊廣才短短几年時間,就造成極其嚴重的天下大亂,嚴重損害華夏。江浙、華夏反而要先克服楊廣造成的大亂破壞的拖累,然後才能發展。

人們記住的隋煬帝楊廣的事很多。楊廣確實做出了過度的殘暴征斂與統治、過度濫殺無辜,有太多殘暴、昏君的行為,遠大於其功績,就別怪歷史與人們記住。 如今歷史書上怎麼沒有提到隋這個朝代?如今歷史書上當然提到了隋朝。而「煬」這個字給楊廣,是非常合適的,與楊廣的行為很符合。

楊廣的目光並不長遠,連國家與百姓的承受能力都看不出,再看看他在一征高句麗時那糟糕的指揮,楊廣的目光真不長遠。 有了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非常豐厚的遺產人力物力,楊廣還那麼狂妄,當然敢做大部分帝王不敢做的事,歷史上的暴君+昏君往往敢做大部分帝王不敢做的事。 不想想他擁有前人留下的那麼豐厚的遺產、怎麼那麼快就折騰的亡了國?

靠著揮霍前人留下的豐厚遺產,楊廣在做了些事,但是沒促大發展呢,楊廣就造成大亂,反而造成大破壞了。

實際那些所謂楊廣的功績,大部分是其他朝代、其他人的功績被挪用給了楊廣。而且,即使退一步,把那些功績都算在楊廣哪裡,楊廣的過也遠大於攻,造成的破壞遠大於功績。比楊廣殘暴的帝王還真不多,而且沒幾個能比楊廣造成更大的破壞。

楊廣靠著瘋狂揮霍北周與隋朝文帝幾代人留下的豐厚遺產做事,還誤以為是自己能力,結果短短數年就造成極其嚴重的大亂破壞,敗壞了前人留下的豐厚遺產。楊廣這志大才疏與狂妄還能被稱為魄力、膽識?古往今來,沒幾個人能比楊廣更志大才疏與狂妄。 )

--------------------------------------------------------------------------------------------------------------------------

--------------------------------------------------------------------------------------------------------------------------

隋末戰亂以及人口大減正是楊廣造成的。先是楊廣的過度暴政導致大量百姓死亡,然後楊廣的過度暴政導致倖存的百姓活不下去而紛紛起義,楊廣的過度暴政導致的大亂也造成大量百姓死亡。 隋末大亂人口驟減,主要責任在楊廣。 而唐朝李淵李世民較快平定天下、統一,還較快結束了戰亂,不僅阻止了人口繼續減少,還使社會、百姓獲得安定,社會、人口、經濟、文化各方面開始發展。

隋煬帝的暴政以及其暴政導致的天下大亂造成人口戶口銳減四分之三以上。請問,隋煬吹們哪個願意自己全家全族死四分之三以上去滿足隋煬帝的為所欲為?

如果一個君主接手的是大亂的爛攤子,那他留下一個爛攤子,別人也難以苛責他。但是楊廣接手的是前人留下的外無強敵、內部人口眾多貯備雄厚的狀況良好的隋朝,卻被隋煬帝折騰的民不聊生,天下大亂,「自古以來,未有如隋室喪亂之甚」,「古來雖復時遭喪亂,未有如隋日者」,嚴重削弱華夏,而外敵突厥崛起要入主中原。

隋朝楊廣造成極其嚴重的隋末大亂,徹底敗壞了北周留下的豐厚遺產(龐大疆域、大量人口人力物力、強大國家),嚴重削弱華夏,人口戶口銳減到約200萬戶,疆域大量丟失,嚴重分裂,內外眾多強敵,連吐谷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而隋末dong突厥崛起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極盛程度,一度圍楊廣於雁門,楊廣脫險後至死沒報此仇,至死沒能削弱突厥,隋末dong突厥還把河西、隴右、陝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等地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隋朝楊廣不收拾他留下的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反而到江都去醉生夢死去了……隋朝楊廣留下的是隋末爛攤子與惡劣局勢,華夏面臨外敵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的危險,隋朝楊廣是既罪在當時,又罪在千秋。多虧後來李淵李世民擊敗眾多強敵,改變了惡劣局勢,阻止了「罪在千秋」。


李登輝――
蔣公之遠見,忍辱負重,用行動摧毀國民黨根基;90年代號召台商南向,避免了台灣財團對90年代發展前夕的民營企業提前控股;96年台海危機,一語暴露潛伏在我軍多年的特務;提拔扁蔡,讓台灣政權混亂,民心渙散,經濟日益下滑,已經無法再和大陸抗衡;更是拋棄太平島親日,激發島內民眾情緒和14億國人愛國心。
試想想,沒有李登輝的功勞,國民意識形態會是什麼樣的???國外敵對勢力一直散步極端消息,好多人對政府失去了信心。李登輝之流,成功地使中國14億人凝聚在了一起,成功地讓人民更加堅定地去捍衛領土完整擁護祖國統一。
李登輝背負著多少罵名在用自己的行動去為祖國做巨大的貢獻,比那些整天在微博上叫囂口頭上愛國的憤青們強多了。


呵呵,某些男性專門為了撕一個答案還要專門開一個答案也是沒誰了~
計劃生育結紮的是婦女,躺到手術台上做流產的也是婦女,為什麼支持計劃生育的答主幾乎都是女性,反對的幾乎都是男性?因為我們女性不傻,我們身邊多得是姐/姐/弟型家庭,那些女孩子過得什麼樣我們心知肚明,而那個弟弟過得怎樣你們男性心知肚明。
計劃生育之前,子宮雖然長在女人身上,可是生幾個卻是由公婆和丈夫決定的。他們的生育理念是兒子越多越好。計劃生育後,子宮的使用權由國家掌控,只許生一胎。計劃生育的流產和引產悲劇,其實是公婆和丈夫代表的父權和國家強制權的子宮爭奪戰,女性不過是充當了背景板和炮灰。
計劃生育給了部分婦女從繁重的生育負擔中解脫出來走入社會工作獨立生存的機會。而如果沒有計劃生育呢?我姥姥和我奶奶可都是生了七個,一輩子的家庭婦女。
且不論生育時女性有多危險,就單說孩子生下來誰帶?一個孩子從出生到幼兒園至少兩年,一個女性的一生工作時間才35年左右,假設爺爺奶奶輩不幫忙的話,一個娃=全職主婦兩年。
目前國家才TM放開二胎,帶娃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一般全力支持,不少女性就業時就遭受了巨大的性別歧視。你們想過沒有,老人能帶孫子外甥也是計劃生育的結果,如果兩個老人~七個孩子~20個孫子輩,你看他們還帶不帶?怎麼帶?
要是早些年沒有計劃生育,大部分農村沒有二歲就能送的幼兒園,60~70年代的女性在市場經濟下能找個屁的工作,沒有工作和經濟來源有個屁的地位提高。女子能頂半邊天是工作的女性能頂半邊天,一直憋在家生娃帶娃的可頂不了。
如果沒有計劃生育,一些女孩子被生下來了,邊上義務教育邊當保姆,初中畢業就去打工,到了一定年齡一筆彩禮賣出去給弟弟買房子娶媳婦,我不對這樣的人生過多評價,你們去看那些女孩子的親述。
身邊的人重男輕女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 生活 - 知乎
有什麼重男輕女的表現? - 生活 - 知
說這個是想告訴一味拿計劃生育過程中的執行悲劇賣慘博道德制高點的人,比慘誰不會?重男輕女背景下的女孩子也很慘,你們可曾關心?
計生悲劇=計劃生育×重男輕女,我認為重男輕女是造成計生悲劇的根本原因,你認為計劃生育是造成悲劇的根本原因,
目前身邊的人倒是想要女兒了,既省錢又能養老。錢都給兒子買房,養老指望貼心的女兒,這算盤打的我都無語了。
當你說國家欠你一個姐姐/妹妹/哥哥/弟弟的時候,記住,
國家不欠你一個把自己賣給男方好賺錢給你買房娶媳婦,而且還負擔養老的姐妹。
也不欠你一個可以充當完美保姆的姐姐。
也不欠一個掙錢給你買房的哥哥。
如果你願意要一個和你平分父母財產甚至獨佔父母財產的弟弟,你才是真的想要一個兄弟姐妹。

我並不想評價計劃生育的對與錯,因為所有人都沒法像模擬人生一樣模擬出當時中國那麼複雜的環境,然後控制變數一個採用計劃生育一個不採用計劃生育,看哪個國家發展的更好
我只是想單純地說明某些答主說計劃生育不好的論據有瑕疵罷了。
主要論據香港台灣韓國日本的體量都太小,而且還有美帝大腿可以抱。不足以成為中國不實行計劃生育也可以發展得像現在一樣好的證據。倒是印度~
部分女性搭上了計劃生育的便車,得以上學就業獨立自主,這是不爭的事實。就好像在生育這回事上,男性輕輕鬆鬆地搭了女性的便車。
這個答案主要是反駁某些答主認為女性可以在生不齣兒子不算完的情況下,一樣可以生育帶娃工作樣樣抓,進而提升地位的意淫。
以及他們認為的在某些家庭里為生兒子生出一堆女兒的情況下,女兒仍然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然後上大學找工作的天真想法。

最後,對某些拿強制生育嚇唬女性的直男癌說兩句:
強制受精從你媽開始。
聽說當年有人憑著計劃生育的罰款證明可以在美國申請政治庇護,真有那一天我也想去試試呢~
為什麼一談到強制生育你們就高潮?
什麼一人流產,全村受精。
懷不上孕村支書來幫忙。
種種段子精彩紛呈層出不窮。
你們對農村婦女和村支書那種意淫真是讓人大開眼界,被強姦都能讓你們編成朗朗上口的段子。
你們不就是覺得自己脫離了農村,即使國家強制生育,也就是自己和妻子多生個孩子的事情,反正帶孩子都是女人的事情,多一個沒什麼關係呵呵噠。
評論里有人問,都不生孩子或者只生一個中國遲早藥丸,你們女性憑什麼不生?
我對此的回答是,鼓勵生育應該從減輕婦女生育負擔做起,比如說給生育補貼,男女平分共90天的產假,鼓勵0~3歲之間託兒所的建立。
把義務教育延長到12年,減免職業教育的學費。
同時加強兒童的保護,對於虐待兒童的家庭剝奪其監護權,讓某些只生不養的家庭生也白生。
而不是讓女性一味犧牲為男性的生育意願和全社會發展買單。


推薦閱讀:

歷史上有哪些智商逆天的天才?
黑死病對社會經濟發展有哪些影響?
你會帶哪三本書穿越回到北宋熙寧二年?
假如世界歷史是一部劇,那麼哪些劇情是最為荒謬的?荒謬的具體原因是什麼?

TAG:歷史 | 人物 | 社會 | 世界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