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中國古代史上沒有造成百萬級別大規模人口死亡的瘟疫?還是說發生過但沒有史料記載?

從維基百科「中國瘟疫史」詞條可見,似乎在中國古代很少有像 14-15 世紀黑死病消滅歐洲 1/4 人口、16 世紀天花幾乎滅亡印第安人、20 世紀初印度霍亂殺死上百萬人這種極度可怕的的瘟疫。


你這問題問的。。。朱由檢同學要氣的跳腳了。。
你還看了中國瘟疫史的詞條啊。。。
那你怎麼沒看到除了上面說的建安二十二年,最嚴重的那一次崇禎年間呢?
我摘出來給你看。。具體時間排序我編輯了一下。。。

天啟三年(1623年),明軍在平定奢寅時有大疫,「分布各將據險固守,相機擒剿,遲速殊難豫定」

[14]

崇禎六年,山西出現瘟疫。崇禎「七年八年,興縣盜賊殺傷人民,歲饉日甚。天行瘟疫,朝發夕死。至一夜之內,百姓驚逃,城為之空」。

崇禎八年(1635年),總兵龍世威統兵防守潼關、朱陽關等隘口,「露宿凡十旬,皆患疫癘不能軍,闖賊大至,遂潰。」

[15]

崇禎十年(1637年)以後,山西全境瘟疫大流行「瘟疫盛作,死者過半」,疫情傳到河南地區,「瘟疫大作,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榆林府「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夏又大疫。

崇禎十二年夏,商洛山中瘟疫流行,李自成、劉宗敏的義軍將士染病。

崇禎十三年,夏又大疫。順德府(今邢台)、河間府(今河間)和大名府(今大名)有大疫,人死八九。

十五年,……大疫。

崇禎十六年二月,北京大疫,病名叫「疙瘩病」,「大疫,人鬼錯雜。薄暮人屏不行。貿易者多得紙錢,置水投之,有聲則錢,無聲則紙。甚至白日成陣,牆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則痛哭咆哮,聞有聲而逐有影」。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16]

崇禎十六年八月,天津爆發肺鼠疫:「上天降災,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傳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數百人,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門逐戶,無一保全。」

[17]

崇禎十七年,天津督理軍務駱養性說,「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

這規模,這陣仗,這持續時間。。。。西北還要配合饑荒。。。
同時,還一直伴隨地震。。。

地震知

崇禎元年九月丁卯,京師地震。三年九月戊戌,南京地震。四年六月乙丑,臨洮、鞏昌地震,壞廬舍,損民畜。五年四月丁酉,南京、四川地震。十月丁卯,山西地震。十一月甲寅,雲南地震。六年正月丁巳,鎮江地裂數丈。七月戊戌,陝西地震。八年冬,山西地震。九年三月戊辰,福建地震。七月丁未,清江城陷。十年正月丙午,南京地震。七月壬午,雲南地震。十月乙卯,四川地震。十二月,陝西西安及海剌同時地震,數月不止。十一年九月壬戌,遼東地震。十二年二月癸巳,京師地震。十三年十一月戊子,南京地震。十四年三月戊寅,福建地震。四月丙寅,湖廣地震。五月戊子,甘肅地震。六月丙午,福建地震。九月甲午,四川地震。十五年五月丙戌,兩廣地震。七月甲申,山西地震。十六年九月,鳳陽地屢震。十一月丙申,山東地震。明年正月庚寅朔,鳳陽地震。乙卯,南京地震。三月辛卯,廣東地震。

崇禎九年十二月,鎮江金雞嶺土山崩。後八年,秦州有二山,相距甚遠,民居其間者數百萬家。一日地震,兩山合,居民併入其中。

這回,你知道闖王是怎麼起家的了吧。。。
真是神一樣的崇禎年間啊。。。病不死的餓死,餓不死的地震死,地震不死的乾旱死。。各種天災都死不了,你還要當兵死!
以那時的人口基數。。持續整個崇禎十七年的各式瘟疫。。大抵怎麼都比你說的歐洲要慘烈吧。。。
給你看最頂峰的崇禎十年。。。
崇禎十年(1637年),山西全境瘟疫大流行「瘟疫盛作,死者過半」,疫情傳到河南地區,「瘟疫大作,死者十九,滅絕者無數」。榆林府「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夏又大疫。
十年正月丙午,南京地震。七月壬午,雲南地震。十月乙卯,四川地震。十二月,陝西西安及海剌同時地震,數月不止。
十年夏,京師及河東不雨,江西大旱(恆蝪齋)。。

嘛。。。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兩位小哥真是運氣好到爆啊。。。。。


補充一份清朝的瘟疫資料。其中大規模瘟疫黑體標出。
大規模瘟疫的特點是1、蔓延速度快,2、覆蓋地域廣,在省內或者臨近區域內接連爆發,3、持續時間長,有的甚至持續到下一年。
其中,可見清朝最為嚴重的瘟疫是在嘉道之交,涉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省。這次瘟疫時間跨度長,空間範圍廣,且都在人口密集區域,當時全國人口已經超過3億人,按比例基數來算死傷何止百萬。但也因為當時中國是全世界人口第一大國且疆域遼闊,不論爆發怎樣規模的瘟疫都不可能具有像歐洲、美洲那樣一次就死掉大半或者導致滅族之災的危害性。

順治元年(1644) 懷來大疫、龍門大疫、宣化大疫(《清史稿》)
順治四年(1647) 夏秋,江西撫州大疫,屍相枕籍,死數萬人(光緒《撫州府志》卷84)
順治九年(1652) 萬全大疫(《清史稿》)
順治十三年(1656) 西寧大疫(《清史稿》)
順治十六年(1659) 夏秋,濁州大疫(《濁州府志》)
康熙元年(1662) 五月,欽州大疫,餘姚大疫。(《清史稿》)
康熙七年(1668) 七月內丘大疫。(《清史稿》)
康熙九年(1670) 正月靈川大疫(《清史稿》)。棗陽大旱大疫(《棗陽縣誌》)。
康熙十二年(1673) 夏新城大疫(《清史稿》)。棗陽大疫(《棗陽縣誌》)。
康熙十六年(1677) 五月上海大疫。六月,青浦大疫。七月,商州大疫。(《清史稿》)
康熙十九年(1680) 正月,蘇州大疫,溧水疫。八月,青浦大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年(1681) 晉寧疫,人牛多斃;曲陽大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一年(1682) 五月,榆次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二年(1683) 春,宜城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一年(1692) 三月,鄖陽大疫。五月,房縣大疫,廣宗大疫。六月,富平疫,同官大疫,陝西大疫,
鳳陽大疫,靜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二年(1693) 七月,德平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三年(1694) 夏,湖州大疫,桐鄉大疫。秋,瓊州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六年(1697) 夏,嘉定大疫,介休大疫,青浦疫,寧州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七年(1698) 春,壽光、昌樂疫。夏,浮山疫,隰州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一年(1702) 三月,連州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二年(1703) 春,瓊州大疫,靈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無算。六月,曲阜大疫,東昌疫,
鉅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幾半。(《清史稿》)
康熙四十三年(1704) 春,南樂疫,河間大疫,獻縣大疫,人死無算。六月,菏澤疫。秋,章丘大疫;東昌
大疫;青州大疫;福山瘟疫,人死無算;昌樂疫,羌州、寧海大疫;濰縣大疫
(《清史稿》)。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夏,房縣大疫,蒲圻大疫,崇陽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六年(1707) 五月,平樂疫,永安州疫。七月,房縣大疫,**大疫。八月,沔陽大疫
(《清史稿》)。
康熙四十七年(1708) 二月,**大疫。三月,沁源大疫。五月,靈州大疫,武寧大疫,蒲圻大疫,涼州
大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八年(1709) 三月,湖州大疫。四月,桐鄉大疫,象山大疫,高淳大疫,溧水疫。五月,太湖大疫,青州疫。六月,潛山、南陵、銅山大疫,無為、東流、當塗、蕪湖大疫。十月,江南大疫(《清史稿》)。江蘇高淳大疫,自春及秋死亡過半(民國《高淳縣誌》卷12)。
康熙四十九年(1710) 秋,湖州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二年(1713) 冬,化州大疫,陽江大疫,廣寧大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三年(1714) 夏,陽江大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六年(1717) 正月,天台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七年(1718) 永定大疫,死者千餘人(民國《永定縣誌》卷1)。
康熙六十年(1721) 春,富平疫,山陽疫。(《清史稿》)
康熙六十一年(1722) 七月,桐鄉疫,嘉興疫。(《清史稿》)
雍正元年(1723) 秋,平鄉大疫,死者無算。(《清史稿》)
雍正二年(1724) 六月,陽信大疫。(《清史稿》)
雍正四年(1726) 四月,上元疫,曲沃疫。五月,大埔疫,獻縣疫。(《清史稿》)
雍正五年(1727) 夏,揭陽大疫,海陽大疫。秋,澄海大疫,死者無算。冬,漢陽疫,黃岡大疫,鍾祥、 榆明疫。(《清史稿》)
雍正六年(1728) 三月,武進大疫,鎮洋大疫,常山疫。四月,太原疫,井陘疫,沁源疫,甘泉疫,獲 鹿疫,枝江疫,崇陽大疫,蒲圻大疫,荊門大疫。夏,巢縣疫,山海關大疫,鄖西大疫 (《清史稿》)。夏四月,松江大疫,鄉人謂之蝦蟆瘟(《松江府志》)。
雍正十一年(1733) 鎮洋大疫,死者無算;崑山疫;上海大疫,寶山大疫。(《清史稿》)
乾隆三年(1738) 疫疾流行。(《通渭縣誌》)
乾隆五年(1740) 瘟疫流行,民有死亡。(《通渭縣誌》)
乾隆七年(1742) 六月,無為疫。(《清史稿》)
乾隆十年(1745) 十一月,棗陽大疫。(《清史稿》)
乾隆十二年(1747) 五月,蒙陰大疫。(《清史稿》)
乾隆十三年(1748) 春,泰山大疫,曲阜大疫。夏,膠州大疫,東昌大疫,福山大疫。秋,東平大疫。
(《清史稿》)
乾隆十四年(1749) 五月,青浦大疫,武進大疫。七月,永豐、溧水疫。(《清史稿》)
乾隆十八年(1753) 晉江縣大疫,至十九年秋乃止,死者無數。泉州大疫,延及次年。
(李穎、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論》)
乾隆二十一年(1756)春,湖州大疫,蘇州大疫,婁縣大疫,崇明大疫,武進大疫,泰州大疫。夏,通州大 疫。十一月,鳳陽大疫(《清史稿》)。夏大旱,有青蠅結陣如密雨過,大疫,隨之
邑人多死(《沛縣誌》)。蘇州大疫,米價騰貴(《蘇州府志》卷142)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四月,桐鄉大疫。七月,陵川大疫。(《清史稿》)
乾隆二十三年(1758) 泉州郡大疫,延及次年(李穎、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論》)。
乾隆二十五年(1760) 春,平定大疫。六月,嘉善大疫。冬,靖遠大疫。(《清史稿》)
乾隆二十九年(1764) 十月(豐城)痘疫,小兒傷者無算(《豐城縣誌》)。
乾隆三十二年(1767) 八月,嘉善大疫。(《清史稿》)
乾隆三十五年(1770) 閏五月,蘭州大疫。(《清史稿》)
乾隆三十六年(1771) 春大疫。(《通渭縣誌》)
乾隆四十年(1775) 春,武強大疫。(《清史稿》)
乾隆四十八年(1783) 六月,瑞安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年(1785) 冬,青浦大疫(《清史稿》)。(象山)痘疫,稚幼十傷其七(《象山縣誌》)。
乾隆五十一年(1786) 春,泰州大疫,通州大疫,合肥大疫,贛榆大疫,武進大疫,蘇州大疫。夏,日照大 疫;范縣大疫;莘縣大疫;莒州大疫,死者不可計數;昌樂疫;東光大疫(《清史稿》)。秋,即墨大疫(《即墨縣誌》)。霍邱夏大疫,民死十之六,甚至有闔家盡斃,無人收殮者(同治《霍邱縣誌》卷16)(舒城)夏大疫(《舒城縣誌》)。
乾隆五十五年(1790) 三月,鎮番大疫。八月,雲夢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七年(1792) 九月,黃梅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八年(1793) 冬,嘉善大疫。(《清史稿》)
乾隆六十年(1795) 十二月,瑞安大疫。(《清史稿》)
嘉慶二年(1797) 六月,寧波大疫。(《清史稿》)
嘉慶三年(1798) 五月,臨邑大疫(《清史稿》)。春夏,永嘉大疫(《永嘉縣誌》)
嘉慶五年(1800) 五月,宣平大疫。(《清史稿》)
嘉慶十年(1805) 二月,東光大疫。三月,永嘉大疫。(《清史稿》)
嘉慶十一年(1806) 夏五月,痘疫,多夭死(《萬載縣誌》)。
嘉慶十六年(1811) 七月,永昌大疫(《清史稿》)。夏痘疫,死者相望(《萬載縣誌》)。
嘉慶十九年(1814) 閏二月,枝江大疫(《清史稿》)。
嘉慶二十年(1815) 春,泰州疫。四月,東阿疫,東平疫。七月,宣州疫,武城大疫。(《清史稿》)
嘉慶二十一年(1816) 內丘大疫(《清史稿》)。
嘉慶二十三年(1818) 十一月,諸城大疫(《清史稿》)。
嘉慶二十四年(1819) 五月,恩施大疫(《清史稿》)。
嘉慶二十五年(1820) 七月,桐鄉大疫,太平大疫,青浦大疫。長樂縣吐瀉盛行,人死極多(李穎、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 述論》)。八月,樂清大疫,時患霍亂轉筋之病,犯者頃刻死,哭泣之聲,幾遍里巷(《樂清縣誌》)。八月,瑞安痧疫流染,朝發夕死,遭此厄者,十室七八,得生者十之一二,啼哭之聲,遍於里巷(洪守一《甌乘拾遺》) 。疫癘大行,轉筋霍亂證自此始(《南匯縣誌》)。秋大疫,石浦尤甚,其症腳筋抽搐即死(《象山縣誌》)。秋大疫,其病霍亂吐瀉,腳筋頓縮,朝發夕斃(《慈溪縣誌》)。
道光元年(1821) 三月,任丘大疫。六月,冠縣大疫;武城大疫;范縣大疫;鉅野疫;登州府屬大疫,死者無算。七月,東光大疫,元氏大疫;新樂大疫;通州大疫;濟南大疫,死者無算;東 阿、武定大疫;滕縣大疫;濟寧州大疫。八月,樂亭大疫;青縣時疫大作,至八月始止,死者不可勝計;清苑、定州瘟疫流行,病斃無數;灤州大疫;元氏、內丘、唐山、蠡縣大疫;望都大疫;臨榆疫;南宮、曲陽、武強大疫;平鄉大疫。九月,日照大疫,沂水大疫(《清史稿》)。瑞安大疫(《民國瑞安縣誌》)。秋收七月至八月大疫,霍亂暴死者眾,福建全省皆然(《連江縣誌》)。七月八月,全省霍亂流行(《莆田縣誌》)。(江陰)夏秋大疫,村裡中數日之間,有連斃數十人者,有一家數口盡歿者(《江陰縣誌》卷8)
道光二年(1822) 夏,無極、南樂大疫,臨榆大疫,永嘉疫。七月,宜城大疫,安定大疫
(《清史稿》)。
道光三年(1823) 春,泰州大疫。秋,臨榆大疫(《清史稿》)。
道光四年(1824) 平谷、南樂、清苑大疫(《清史稿》)。
道光六年(1826) 冬,霑化疫(《清史稿》)。
道光七年(1827) 冬,武城疫(《清史稿》)。
道光十一年(1831) 秋,永嘉瘟(《清史稿》)。
道光十二年(1832) 三月,武昌大疫,咸寧大疫,潛江大疫。四月,蓬萊疫。五月,黃陂、漢陽大疫;宜都大疫;石首大疫,死者無算;崇陽大疫;監利疫;松滋大疫。八月,應城大疫,黃梅大疫,**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三年(1833) 春,諸城大疫。四月,乘縣大疫。五月,宜城大疫,永嘉大疫,日照大疫,定海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四年(1834) 六月,宣平大疫,高淳大疫。(《清史稿》)「甲午,瑞安又大疫,無處無病人,死者 甚多」、「聞永邑廿三都葵溪陳嶴人說,本年夏秋間大疫,其中村落有死及半者。其村五里外有一村落,同族十七家只留一家。陳嶴聚落百五十家,共丁五百,失二百」、「聞葵溪一客說,本年白錢紙所以稀少之故,由春間皆以筍當飯,兼之大疫,死者幾半,其得生者亦無資本而歇業」、「本年春夏間,聞郡城雙門一聚落共三十二家,死於疫者幾盡,只剩三家」(趙鈞《過來語》)。「甲午春夏(溫州)大疫,貧民乞丐死於飢疫者橫塞道路,日以十百計,木棺既缺,以一棺殮二三屍,甚至以蒿草裹卷,凶慘形狀不堪寓目,實為從來所未見」(《甌乘補》)。
道光十五年(1835) 七月,范縣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六年(1836) 夏,青州疫,海陽大疫,即墨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六年(1836) 十七年,十八年,連續3年間長樂縣瘟疫大作(李穎、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論》)。
道光十九年(1839) 九月,雲夢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二年(1842) 正月,高淳大疫。夏,武昌大疫,蘄州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三年(1843) 七月,麻城大疫,定南大疫。八月,常山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六年(1846) 春夏,大疫,秋冬瘟痢流行(《平陽縣誌》)。
道光二十七年(1847) 秋,永嘉大疫(《清史稿》)。秋,平陽大疫(《平陽縣誌》)。
道光二十八年(1848) 春,永嘉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九年(1849) 五月,麗水大疫(《清史稿》)。長樂縣瘟疫盛行(李穎、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論》)。
咸豐三年(1853) 三月,大飢疫(《徐州府志》卷5)。
咸豐四年(1854) (溫州)「現在疫氣到處傳染,大荒之歲,加以疾病,死喪累累」、「上半年瘟疫流行,
近海村落為甚。錢橋、梅頭二村,各失丁二千,上戴一村百七十丁,失去一百,鮑田、
海安,失皆不少」、「溫郡自舊秋水災後,瘟疫流行,愚民惑於沾染之說,骨肉不相
顏,枕籍以死者,在在有之」(《過來語》)「甲寅,大飢,(平陽)秋大疫」(《平
陽縣誌》)。
咸豐五年(1855) 六月,清水大疫(《清史稿》)。
咸豐六年(1856) 五月,咸寧大疫(《清史稿》)。
咸豐七年(1857) 「五月間,邑(溫州)有痧症及疫痘,甚險」 (《過來語》)
咸豐十一年(1861) 春,即墨大疫。六月,黃縣大疫(《清史稿》)。
同治元年(1862) 正月,常山大疫。四月,望都、蠡縣大疫。六月,江陵大疫,東平大疫,日照大疫,靜海大疫。秋,清苑大疫;灤州大疫;寧津大疫;曲陽、東光大疫;臨榆、撫寧大疫;莘縣大疫;臨朐大疫;登州府屬大疫,死者無算(《清史稿》)。秋,即墨瘟疫流行(《即墨縣誌》)。江西安義秋大疫,死者數千人(同治《安義縣誌》卷16)
同治二年(1863) 六月,皋蘭大疫,江山大疫。八月,藍田大疫,三原大疫(《清史稿》)。
同治三年(1864) 夏,應山大疫,江山大疫,崇仁大疫。秋,**大疫(《清史稿》)。
同治四年(1865) 上杭縣四鄉亂後,繼以大疫,稻熟無人收穫(《上杭縣誌》)。
同治五年(1866) 五月,永昌大疫(《清史稿》)。
同治六年(1867) 二月,黃縣大疫。七月,曹縣大疫。九月,通州疫,泰安大疫(《清史稿》)。秋,瘟
疫流行,民多死傷(《通渭縣誌》)。
同治七年(1868) 戰亂、瘟疫,民大飢,死者甚眾。(《通渭縣誌》)
同治八年(1869) 六月,寧遠、秦州大疫。七月,麻城大疫(《清史稿》)。
同治九年(1870) 秋,麻城大疫。冬,無極大疫(《清史稿》)。
同治十年(1871) 五月,孝義疫。六月,麻城大疫(《清史稿》)。
同治十一年(1872) 夏,新城大疫,武昌縣大疫(《清史稿》)。
光緒四年(1878) 六月,(平陽)大疫(《平陽縣誌》)。四月,大疫。是時河南、山、陝三年大飢,人
相食,人民流入蒙境者遍地皆是,瘟疫到處傳染。(《蒙城縣誌》卷12)
光緒十六年(1890) 夏,安東疫病流行,死千餘人。(《三千年疫情》)
光緒二十一年(1895) 六月,安東疫病大流行,死者不計其數。(《三千年疫情》)
光緒二十七年(1901) 七月,安東疫情變本加厲,每日死30至60人。病死者難計其數。(《三千年疫情》)
光緒二十年(1894) (金門)後浦頭,後水頭,沙尾等鄉,忽發生鼠疫,傳染甚速,死數百人,為金門前所 未有。(《金門縣誌》)
光緒二十一年(1895) 同安大疫,鼠先死,染者或腫項,或結核,吐血,流行甚盛(《同安縣誌》)。鼠疫起。初由梨園子弟在楓亭傳染,載歸已死,船泊河濱,數日之內,河濱人染疫者十餘人,蔓延全城,死百餘人,以次傳染鄉村(《莆田縣誌》)。五月,京師疫癘流行,因疾疫而死的災民達三千餘人。(《三千年疫情》)
光緒二十六年(1900) 四月起,京師內外疫疾流行,大量人口死亡,《庚子紀事記》載:「居民死者枕
藉。」十月,獲鹿縣出現大瘟疫。(《三千年疫情》)
光緒二十八年(1902) 夏秋,(平陽)大疫(《平陽縣誌》)。五月,璦琿霍亂流行,每日抬到城外荒野掩埋的屍體不下七八百具,持續半月之久,死數千人。六月,京津地區大範圍爆發疫病,以霍亂為主。(《三千年疫情》)
光緒三十三年(1907) 夏,安東、大連、旅順、遼陽等地霍亂大流行。(《三千年疫情》)


哈哈,無非是想說中醫功勞吧。

然而,題目本身不成立。不然,十室九空這個詞你以為是怎麼來的?


發生死亡數量巨大的瘟疫 古代條件下死亡具體人數是無法統計的,寫歷史書的人未必s是數學家,能搞清百萬的概念就不錯,更何況也沒膽子實地考查的!!東方西方都一樣。中國古代只能用 十室九空這樣的話描述了。至於西方瘟疫的死亡人數 也只是西方現代人的合理推測。總有文章提到蒙古大軍殺了幾千萬人 古代會有確實的記載嗎?都是現在人估計的。你也可以根據歷史資料推測一下古代中國瘟疫死亡人數。改朝換代能死幾千萬。你估計一下多少死在疾病下。。


闢謠闢謠闢謠闢謠闢謠闢謠闢謠
一,反駁喝開水理論。
開水並不是中國人自古的傳統,飲茶當然是用熱水,但是平時的水可不是都喝的熱水。
當現代的病毒衛生知識傳入中國之後,才有了白開水可以殺毒相關的知識。。
不信,你們可以搜索宋美齡的新生活運動,新生活運動有三項核心就是:喝白開水、信教、提倡女權
如果喝白開水一直是國人的傳統,就不會有新生活運動了。
二,反駁中醫理論。
大家也知道這次諾貝爾得獎的屠呦呦發現的青蒿素,但是屠呦呦他們是翻遍了古籍才找出一種能有效治療瘧疾的植物么?並且使用方法還不能是傳統的中藥服用方法.
也就是說大部分中醫古籍中記載的治療瘧疾的方法並不管用.

中國首先也不是沒有大規模的傳染病,從其他的答案已經能看到。
個人認為還是因為中國屬於農業社會,人口流動率較低,傳染效率較低。


有的,在明代以後,天氣變暖,溫病流行,發生過很多瘟疫。中國醫學對瘟疫的研究,在明清後爆髮式增長,也和當時情況有關係。崇禎年間的大瘟疫非常有名,吳右可的《瘟疫論》就是那時候寫成了。
「從公元前674年至1949年,這2632年間,共記載有772年次程度不等的瘟疫。 」(此為轉述,我也沒挨著數過)
中國醫學史上,出名的大瘟疫有幾場:
1、東漢末年從公元204年至219年(建安九年至建安二十四年)中原地區流行瘟疫兇猛。東漢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說「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自建安以來,猶未十年,其亡者三分之二,傷寒十居其七」 。特別是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死人特多。魏文帝曹丕回憶說:「昔年疾疫,親故多受其災」。又說:「疫癘多起,士人凋落」。那時中原「家家有伏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聲,或合門而亡,或舉族而喪者」 。
2、金元時期《脾胃論》記載:往者,遭壬辰之變,五六十日之間,為飲食勞倦所傷而歿者,將百萬人,皆謂由傷寒而歿
3、明末到清代中期,瘟疫迭起,死傷甚多。史料也層出不窮,樓上好多人都引用了。就不啰嗦了。
弱弱地說一句。。。古代中醫對瘟疫的防治真是功不可沒啊。即使是如今的瘟疫,都以它的一席之地。還有就是從秦漢開始,針對傳染性的疾病,政府就有比較完善的措施,從上報、隔離、掩埋、焚燒、醫治等,在同時代,的確是妥妥第一。小的傳染疾病很快就會被限制和消除,這幾次大瘟疫都和全球天氣大變化有關係,全世界都在流行瘟疫。要是不是天氣變化這麼厲害或者戰亂的話,的確我們國家自古對瘟疫這玩意控制的很好


看了 @水樂 的回答,作為旁證加點補充材料~
阿丕在建安二十二年《與王朗書》中也有提到此次瘟疫:

生有七尺之形,死惟一棺之土,惟立德揚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疫癧數起,士人凋落,余獨何人,能全其壽。

又有阿丕寫於建安二十三年的《與吳質書》中提到:

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

士人的生活條件較一般黎民百姓應當說要好不少了,依然難逃此次瘟疫,當時死亡人口數由此可見一斑。


建安時候就流行過大瘟疫。
曹植的說疫氣寫過:
建安二十二年,癘氣流行。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或以為疫者,鬼神所作。夫罹此難者,悉被褐茹藿之子,荊室蓬戶之人耳!若夫殿處鼎食之家,重貂累蓐之門,若是者鮮焉!此乃陰陽失位,寒暑錯時,是故生疫。而愚民懸符厭之,亦可笑也。

醫聖張仲景也側面說過這事:
余宗族素多,尚餘二百,建安紀年以來,猶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傷寒者十居其七,。

這是傷寒論序里寫的,闡述他為什麼要寫傷寒論。那時候他認為瘟疫是傷寒的一種的。按照推斷那時候瘟疫的慘狀就是很嚴重。
以前瘟疫是屬於傷寒一種的,所以可能但查瘟疫查不到,而且稱呼也有很多,所以可能wiki沒有收錄吧
而中國最早系統闡述過瘟疫的著作是明代吳有性的溫疫論。因為吳有性發現用傷寒的治法枉死很多,所以認為瘟疫是一種非風、非寒、非暑、非濕,乃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所感的傳染病。


在歐美,人們千百年來的習慣就是直接喝生水。在衛生措施難以保證的時代,歐洲由於飲水不潔造成的種種瘟疫,尤其是霍亂,層出不窮。
  在歐洲人引以為豪的古羅馬文明時代,整個古羅馬城都沒有完善的排水設施,所有的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都排入一條大排水溝中。這個流動的大垃圾箱成了各種病原體的攜帶者,它流到哪裡就把疾病帶到哪裡。於是,羅馬就成了瘟疫流行病的多發區。公元前33年、公元65年、公元79年和公元162年,瘟疫反覆光顧這座文明之都,死者無數。當時的羅馬遠郊專門挖了埋葬瘟疫罹難者的萬人坑。瘟疫過後,鼎盛時期一度擁有一百萬居民的羅馬城,人口銳減到二十多萬,幾乎變成了一個小城鎮。
  為了抵抗病菌,歐洲人儘可能地少喝水,渴了的話就喝酒,因為酒精畢竟可以起到一定的殺菌作用。於是,各種葡萄酒、啤酒成了中世紀歐洲人生活的必需品。如今法國葡萄酒、德國啤酒都成了這些國家的文化象徵,不知緣由的中國人把洋酒看得頗為高尚,殊不知當年歐洲人喝酒主要還是為了保命。
  不過即便如此,歐洲人還是難逃厄運,有些病菌,比如霍亂病菌在酒精中仍可以存活。因為飲水不潔,整個歐洲一次又一次地遭受瘟疫的襲擊,人口一次又一次地削減到六千萬以下,近一半的土地常常渺無人煙,許多城市屍橫遍野,十室九空。
  在現代衛生防疫體系建立起來之前,人類似乎只能在致命的乾渴和疫病之間徘徊了。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聰明的古代中國人早就發明了最為簡單有效的辦法——喝開水。當西方人用水載著各種細菌喝進肚裡再順著腸道侵入體內的時候,中國人正燒一壺開水,坐在庭院里品著飄溢的茶香。作為中國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喝開水有利於消毒防病,實為民生之福。雖然中國歷史上也不是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瘟疫,但是危害程度比歐洲要輕得多。
  中國人喝開水有四千多年的歷史,《孟子》中載有:「冬日則飲湯」。「湯」便是熱水或開水,這個習慣是怎麼養成的呢?很可能與茶有關。中國是茶的原生地,《詩經》中已有「荼(茶)」的記載,漢代典籍中多見「烹茶」,可見飲茶必烹,必燒開水,這個習慣的形成至少不會晚於漢代。
  要燒開水還得有鍋,這一點中國人也有優勢。英國史學家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說:「中國化鐵為水的澆鑄技術比歐洲早發明十個世紀」。傳說中治水的大禹就曾經讓人鑄造了九個稱為「鼎」的大鍋,可以燉肉,當然也可以燒水。別看這些容器簡單,當時可是堪稱高科技產品。歐洲游牧人那時候還玩不了這一套,只能習慣於燒烤,麵包也好,牛排也好,架在火上燒一把了事。既然沒有鍋和水壺,也沒有合用的加溫消毒設備,到喝水的時候恐怕也就想不到燒開了喝這回事。
  就靠這簡簡單單的辦法,當瘟疫來襲的時候,古代中國的人口不斷增長,最多時甚至佔到全世界人口的35%。有了這樣雄厚的基礎,才有了中華大地上一個又一個輝煌強盛的帝國。


某三年死了3***萬都沒引發瘟疫
這醫療實力,妥妥的


漢末5000萬人口到三國結束只剩1500萬。
一方面是兵亂,一方面是糧荒,一方面是人口藏匿,一方面就是瘟疫了。
當時瘟疫泛濫才逼出了張仲景和華佗這兩位醫學史上的偉人。


關於中國古代醫療史可以關注下於賡哲老師的微博,老師就古代醫療史有研究,他也提到過中古時期里坊制對於疾病蔓延的遏制,而到唐末五代里坊制逐步崩潰造成的疾病衛生問題,於老師也推薦過幾篇論文,相信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答主知道為什麼要讓康熙即位嗎?


自行百度伍連德


補充下。作為農業民族來講,面臨著的瘟疫風險其實遠遠大於其他使用生產方式的民族。多年的與疾病的鬥爭讓中國人學會了:處理垃圾、燒開水喝、用木盆洗澡、用香料加工食物並且很少吃生食。另外。雖然現在經常被黑,但是古代中醫在面對傳染病的時候還是比當時的西醫強很多。
-------------------------------------------------------------------------------
看來要解釋一下中醫的問題了
說中醫你肯定會想1.中醫真能治病嗎?2.就算真能治病,哪有這麼多的大夫?中醫療效的問題是扯不完的,我對中醫中藥也不是很了解,但是對於中國古代醫學對於瘟疫的作用,繞開中藥能不能殺菌之類的問題,我認為仍然有這麼幾點:
1.補養理論。喝雞湯吃雞蛋。這個現在聽起來沒什麼用,雞湯有什麼用?高脂肪、低維生素,天天喝雞湯也擋不住生病。但是就當時而言,病人的先天身體素質不會差(這是靠比較低的嬰兒存活率來保證的),每天也不缺乏體力活動,唯獨缺乏的就是肉類的攝入。這個時候給病人燉一隻雞吃,白細胞肯定「蹭」就上去了——差的就是這碗雞湯。現在,對白細胞低的病人,大夫也會說「得補蛋白質呀!吃雞蛋清!」但是效果是跟古代完全沒法比的,這就是邊際效用遞減的道理。
2.普通人的藥學知識。中國醫學發展成以植物為主要藥材的模式,是以中國的農業生產為基礎的——中國人更了解植物。可以說,先有了普通人對植物藥用的實踐,後有了藥學家對藥物功用的總結。因此,治病未必需要請郎中,春天家裡有人病了,自然想到,哦,這是春瘟,應該上山采某某葯回來熬水喝。雖然治好治不好有很大運氣的因素,但縱然不對症,因為是常用藥,也不會有太大傷害。
3.巫醫。巫醫不分在現在看來是及其愚昧,即使是古代的文人和正經醫生對巫術也是反感態度。但是在農村,巫醫不分總比只有巫沒有醫好些。他們是多少懂一些醫術的。
4.地方官對醫學理論的適用。我記得看歷史記載,某地方官在任上,恰逢瘟疫流行,很多病人被家人拋棄,於是該地方官自己開病房把病人們集中起來親自治療,治好之後還教育大家遺棄病人是不道德的...但是很光榮地告訴大家出處我忘記了...這種例子是否典型呢?官員有多少是懂醫學的?我們都知道科舉考試講究「一心只讀聖賢書」,似乎當時的讀書人都是除了四書五經什麼都不知道。其實也不是,真能從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的很少有真的只讀聖賢書的。作為父母官,推廣醫學知識,降低了死亡率的人,相信還是有幾個的。

然後,中西醫對比。西方的生產方式偏牧業,由此產生的治療方式也是對付動物的那一套:肢體有問題,截肢;整體有問題,放血。小時候看羅賓漢,看到最後羅賓漢感染肺病,醫生建議放血,於是病情加重,然後再放血,然後羅賓漢就掛了——當時感覺這大夫是不是國王派來的姦細啊!眼瞅著是讓你放血放死的吧?!直到後來知道華盛頓也是放血放死的...
當時這種工作醫生做不過來,一般是理髮師負責做的,可以想像有多少人接受過這種治療。在疾病狀態下還要放血,對免疫力的危害是極大的,何況放掉的血液也會變成傳染源。可以想像有多少人是枉死的。相形之下,還是喝雞湯看起來更靠譜吧?

又問,急性傳染病來勢洶洶,沒有隔離手段和特效藥,這些土辦法來得及發揮效力嗎?其實,真能傳染起來的疾病,往往沒有那麼兇猛。因為古代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商業也不發達,不利於疾病傳播,假使古代真有一個山村因為吃野味爆發高致命性的疾病,很可能一村人死絕了外人都還不知道,疾病也就隨著最後的宿主消亡了。


你有考慮過人口數量的問題嗎?


因為中國人喝開水。。


以前曾看過一份資料,大致的意思是中國這邊特產的本土中草藥——艾葉物美價廉(甚至可以免費採摘)、功效頗多,被中國古代百姓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廣泛使用,起到了不小的消毒、防疫的作用。


推薦閱讀:

中國的少數民族中是否有白種人?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歐洲歷史 | 醫學 | 流行病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