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有哪些「大力出悲劇」的產品?

都說大力出奇蹟,但應該會有適得其反的狀況吧。


當年有個軟體叫綠壩,說是為了綠色上網用的,說是每一台電腦在出廠時都要預裝。這個軟體所採用的網址攔截方式極為低級,只不過是預先把各種違規網站的網址輸入軟體的資料庫里,你只要輸入裡面的網站,那麼網站就會顯示無法訪問。
然而,這個網址文件根本沒有任何加密,就靜靜的躺在安裝包的某個文件夾里……
於是,綠壩成為了全國老司機上網指南……畢竟,很少有機構可以貼心的為你收藏幾萬個網址……


想到了專殺隊友Google+。
Google+剛出的時候被稱作Facebook殺手,五年過去了,Facebook還活的風生水起,被Google+乾死的有,Google Buzz,Google Reader,Google Talk,Google Latitude...


聖誕節單身狗寂寞,說一個大力出悲劇的產品吧:Intel的奔騰4和背後的NetBurst架構。
這是Intel歷史上最大的失敗
這個失敗直接導致了:
CPU市場變成了Intel和AMD的二人轉,
AMD出現了一大堆粉絲,
Intel間接放棄了Pentium這個品牌,
圖拉丁吧的誕生
故事有一點長,我們慢慢講,反正單身狗有空。

很久很久以前,CPU市場還不是現在這樣的格局。當時,PC業方興,CPU設計製造入行門檻不算高,單單一個486,就有七八家公司在製造。如同現在漫山遍野的黃燜雞米飯,說不清誰是正宗誰是山寨。
當然,這裡面領先的企業一直是Intel。

轉眼到了90年代末,隨著行業發展,競爭激烈,一些公司相繼退出了CPU製造業,當時,還在運作的相關企業大概還剩四家:
Intel、AMD、Cyrix、IDT
其中,Cyrix和IDT明顯就是要掛,最終也確實掛了,被來自台灣的威盛電子(VIA)收購,最後,VIA基本上也掛了。
這時候,如果AMD再撐不住,那Intel就會成為這個行業的壟斷者,千秋萬代一統江湖。
當時,AMD情況並不好,其拳頭產品K6-2隻能勉強和Intel的低端產品Celeron(賽揚)打平,尚不足以對Pentium II造成威脅,同時,在Pentium II的基礎上,推出了性能更好的Pentium III
intel的春秋大夢,看起來就不遠處。

這個時候,懸崖邊上的AMD推出了一款里程碑式的產品:基於K7架構的Athlon(速龍)
得益於表現優異的K7架構,Athlon和Pentium III的性能基本相同,互有勝負。但是對Intel來講比較要命的的是,Athlon的價錢只有Pentium III的一半到2/3。
不按常理出牌的AMD立刻就得到了市場的認同。
(利益相關:我的第一顆CPU是Athlon 750)。
更要命的是,2000年3月6日,AMD率先發布了1G主頻的Athlon。這是CPU歷史上第一次突破1G大關。
而1G的Pentium III,則恰好晚了兩天。
自4004開始,相繼開發出8008、8086、286、386、486,一直到Pentium、Pentium II、Pentium III的CPU業王者Intel,居然讓AMD拿了一血,這絕對是Intel的奇恥大辱。
更何況,AMD已經開始侵蝕Intel的市場佔有率了。
Intel必須反擊。

需要說明的是,那個時候,AMD和Intel的競爭是非常激烈的,遠不是現在擠牙膏局面。1999年2月發布的Pentium III,速度只有500 MHz,而到了2000年3月,intel就把Pentium III翻倍提高到了1 GHz。
這個時間段內,在AMD的重壓之下,Intel至少出了三個大力出悲劇的事故,其中每一個事故都可以在這個問題下構成一個單獨的答案:
1,為了使用更快速的Rambus公司的內存,Intel開發了i820晶元組,該晶元組出現錯誤,被迫召回。
2,為了追求更高頻率,Intel強行推出了1.13 GHz的Pentium III,該CPU出現錯誤,被迫召回。
3,為了更高速度,Intel選擇了更高速的Rambus內存,而不是更便宜的DDR內存作為新一代內存方案,昂貴的Rambus被AMD等支持的DDR打得滿地找牙,Intel被迫花巨資買斷了和Rambus的合同,重回DDR陣營。
順便說一句,Rambus絕對是坑Intel專業戶……

忍無可忍,Intel終於憋出了大招:採用NetBurst架構的奔騰4
Pentium 4的登場是震撼的。當時,AMD和intel還在1GHz左右奮戰,最高也就是1.1G這個樣子,而Pentium 4出場就是1.4G和1.5G,一下子就把AMD拉開了一大截。
但是很快大家就發現不對,Pentium 4為什麼這麼慢呢?
倒不是說Pentium 4真的就比Pentium III慢,而是說,按照跑分情況測算,Pentium 4的1.5G大概只有Pentium III 1.2-1.3G的水平,到不了1.5G。
而之前,AMD和Intel都是耿直boy,相同頻率的AMD和Intel,其速度基本相同,比如說,我的Athlon 750 MHz大概就和Pentium III 733 MHz相當。而這一次,Intel打破了這個常規,Pentium 4簡而言之就是四個字:高頻低效
為什麼?奧秘就在這個NetBurst架構。


NetBurst架構的Pentium 4採用了20級流水線技術,而之前的Athlon和Pentium III都是10級。

簡而言之,長流水線的好處是容易把頻率做高,但是代價就是效率低
然而,Intel非常看好NetBurst架構。雖然有效率損失,但是,因為頻率能做高,總的來說還是划算的。Intel認為,NetBurst架構最終可以將CPU頻率提高到驚人的10Ghz,而Intel還有很多手段來降低長流水線的效率損失。
於是,Intel正式將NetBurst架構作為公司的長期戰略執行

作為歷史悠久的行業領軍者,Intel在市場營銷方面一直是強項,Intel inside、給電腦一顆奔騰的心,以及那個著名的等、登登燈鄧的旋律一直在轟炸洗腦。再加上Pentium 4確實速度還可以,雖然有種種吐槽,但是總算推廣開了。
另一邊,AMD被逼無奈,耍了個滑頭,除了多番指出Intel的高頻低效缺點之外,乾脆玩了個文字遊戲,強行把1.67G的CPU標成2000+,意思是可以媲美Pentium 4的2G。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古人誠不我欺。

可是,這個時候,一個神奇的產品登場了:圖拉丁(Tualatin)
圖拉丁是最新一代使用130nm技術生產的Pentium III。相比於250nm和180nm的前兩代產品,第三代的圖拉丁性能更高,頻率也更高,發熱也更低,簡直就是完美的CPU。
然而,這對Intel來說,並不是好消息:大家驚訝的發現,圖拉丁的性能,比第一代採用180nm技術生產的Pentium 4更好
這就很尷尬了。
對Intel來說,如果主推圖拉丁,那之前針對Pentium 4的宣傳就變成了妥妥的打臉。而現在,Intel的戰略方向是NetBurst架構,這個架構目前雖然有問題,但是這是先進技術的發展方向,而圖拉丁,則毫無疑問會被扔進歷史的垃圾堆。
Intel最終痛下殺手,將圖拉丁核心的奔騰3,將政治不正確的圖拉丁,砍掉了。
但是,圖拉丁還是有利用價值的啊,雖然不能挑戰高端的Pentium 4,但是,還是可以閹割成賽揚,在低端和AMD的Duron戰鬥嘛。
於是,低價高效的圖拉丁賽揚,成了一代經典。
當然,還有一批伺服器用戶,堅定的認為,CPU只要最好不要最潮,這些人是內行,Intel得罪不起,於是做了一批特供版的圖拉丁奔三,增加了二級緩存,專供伺服器市場使用。
而這種伺服器使用的Pentium III-S,就成了廣大圖拉丁粉絲心中的極品。
(利益相關:我有一片P3-S 1.266 G。)

當然,現在圖拉丁只是一個插曲,主線還是NetBurst大戰AMD。
公平的說,Intel的眼光也不是很差,NetBurst並不是一個一無是處的架構。很快,Intel將130nm技術用在了第二代Pentium 4上,這一代的Pentium 4代號Northwood(北木)。北木核心總算能發揚出NetBurst的優點了,這一代奔騰4獲得了成功。
另一方面,AMD也將新的130nm技術用在了新的Athlon XP上,同時完善了吹牛系統,將所有的CPU標稱xx00+,對應相應的Pentium 4,也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當時的電腦圈,就像現在的手機圈一樣,充滿了爭論。有支持性能略好但是價格更高的Pentium 4的,也有支持價格親民性能不差的Athlon XP的,如同現在的蘋果Vs安卓,華為Vs小米。
熱鬧得很。

激戰正酣之際,AMD又出了一個大招:支持64位計算的K8核心
PC終於進入了64位時代。
而在這個時候,Intel是如何應對的呢?
新一代使用31級流水線的Pentium 4。
喪心病狂。
20級的老一代Pentium 4效率已經夠低了,更何況31級。
於是大家驚喜的發現,新一代Pentium 4,效率沒什麼長進,頻率倒是刷得飛起。
而且,因為高頻率,發熱量也巨大。新一代3.8 GHz的Pentium 4,滿載功率高達130瓦。
從Pentium時代的十幾瓦,到Pentium 3時代的30瓦,再到130瓦,CPU能耗出現了大躍進,那幾年,賣電源和散熱器的廠家,可沒少發財。
Intel終於意識到,追求大力出奇蹟的NetBurst,錯了
Intel放棄了開發4 GHz Pentium 4的計劃,投身雙核事業。為此,Intel的CEO在某個娛樂節目上,下跪道歉。

AMD方面來說,得益於新一代Pentium 4的弱勢,K8,不但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甚至擠進了伺服器和高性能計算市場。
緊接著,AMD再接再厲,推出了雙核的K8處理器。
Intel那邊則有些亂了陣腳。NetBurst已經被證明不是一個好架構,但是覆水難收,炒糊了的菜含淚也要吃完。Intel沒有辦法,直接把兩個Pentium 4核心放著了一個CPU裡面,叫Pentium D,被戲稱為「膠水雙核」。
一個Pentium 4的發熱已經很可觀了,兩個放一起簡直是畫美不看。
主打性價比的AMD,居然看到了自己的CPU賣得比Intel貴的那一天。
那幾年是AMD的黃金歲月。Intel在NetBurst上犯的致命錯誤給了AMD一個追趕乃至反超Intel的戰略機遇期。
AMD賺了一大筆錢,用這筆錢,AMD收購了ATI,獲得了顯卡晶元設計製造能力,完成了對AMD來說至關重要的布局。

AMD好像要贏了?
不,Intel翻盤了。
怎麼翻盤的?
還記得圖拉丁嗎?

當年,Intel雖說把桌面版的圖拉丁砍了,但是,在筆記本市場上,高效率低能耗的圖拉丁核心的Pentium III大受歡迎。
而移動版Pentium 4的耗電量完全不適合用在筆記本上。
於是,一個以色列的小組在接下來的日子裡繼續在圖拉丁的基礎上改進Pentium III,先後出了Pentium M、Core solo、Core Duo系列。如果說桌面市場Intel和AMD還能打得來來回回,筆記本市場則完全成了圖拉丁子子孫孫的天下,AMD半點機會都沒。畢竟他家東西的發熱其實也不低。
圖拉丁的子孫們有多高效呢?跑分結果表明,Pentium M 1.6G的性能足可以和2.4G的移動版Pentium 4抗衡。
一直有人在猜,如果把移動版的CPU請回來,Intel是不是就能戰勝AMD呢?

在Pentium D看上去就要輸的時候,Intel終於痛下決心,放棄NetBurst。Intel解散了NetBurst小組,部分人員離職,實際上徹底承認NetBurst失敗。同時,在Core Duo的基礎上開發了新一代的Core 2(酷睿)系列,其桌面版型號代號Conroe,俗稱扣肉。

扣肉一出,遊戲結束
自此,AMD再也沒有過過一天安生日子。
再後來,就是i5秒全家,i7轟成渣了。
AMD後面的幾代CPU,一蟹不如一蟹,最終墮落成農企。
而Intel也貫徹了敵不動我不動的精神,擠牙膏的提升性能。我現在在用的四年半之前的E-1230V2,完全不覺得比現在主流電腦差。
那個一年從500M飆升到1G的激動人心的年代,結束了。

NetBurst可以說是Intel歷史上最大的戰略錯誤。在技術方面,Intel具有無與倫比的優勢,但是因為在戰略上走了一段彎路,給了AMD關鍵的5年喘息時機,如果從一開始Intel就堅持圖拉丁路線,以Intel的資源,AMD即使活下來,現在也不可能混得很好,幾乎沒機會收購ATI。
而如果AMD不收購ATI,顯卡市場也不是今天的格局。
同時,為了推進改善形象,Intel推出了酷睿,作為高端品牌,替代了Pentium。奔騰成了Intel旗下的中低端品牌。奔騰這樣一個信達雅程度堪比賓士寶馬可口可樂的譯名,和「給電腦一顆奔騰的芯」這種絕妙的廣告詞,輝煌不再。
而圖拉丁,作為一個逆襲的傳奇,成為了一種精神的象徵。這種精神是:
最潮的,最商業化的技術,不一定是最好的技術。
最好的技術,才是最好的技術。


沒人提《雷鋒的故事》這部動畫神作嗎?

耗資2100萬,最後還真對得起這錢,出來的真心是「神作」。

首先工作人員名單上,真的是舉賢不避親。


偉大的人,出生的那一刻肯定是不同凡響的。

敵人也預知到有偉人即將降世,所以扔下炸彈試圖提前除掉這個威脅。

然而他們的意圖幼稚可笑。

然而他們的意圖幼稚可笑。

這種感覺像不像:

這種感覺像不像:


好吧,我們繼續關注動畫。
再來看看雷鋒的家人。這骨骼驚奇的是雷鋒的父親。雖然窮苦,但是地角方圓。

雷哥都到了,我想丹妮莉絲·坦格利安應該不會太遠了。

雷哥都到了,我想丹妮莉絲·坦格利安應該不會太遠了。

雷鋒出生後。。。鄰居王大爺您這算政治正確嗎?

雷鋒出生後。。。鄰居王大爺您這算政治正確嗎?

後面雷鋒漸漸長大了,但是他發現。。。家裡有些不對勁。

後面雷鋒漸漸長大了,但是他發現。。。家裡有些不對勁。
比如他媽搶救他爹的獨特方式:


這是因為路上遇到了日本鬼子。。。鬼子們這麼走路不累嗎?

這是舞蹈嗎?

這是舞蹈嗎?

後來雷鋒總算長大了。而且擁有了很高的覺悟。

後來雷鋒總算長大了。而且擁有了很高的覺悟。
他知道學技術哪家強。

這個數字和最近流行於某些省市的1040萬有點近似。

這個數字和最近流行於某些省市的1040萬有點近似。

雷鋒同志到哪哪火,紅旗得了三五面。

雷鋒同志到哪哪火,紅旗得了三五面。


師傅說捨不得他,我覺得是真的,心口都疼。

雷鋒入伍後,即將在雨中幫助這位大娘,大娘年輕時一定是文藝女青年。

雷鋒入伍後,即將在雨中幫助這位大娘,大娘年輕時一定是文藝女青年。

愛狗人士的祖先。

愛狗人士的祖先。

雷鋒同志終於來了。但是您不可以帶一把傘嗎?

雷鋒同志終於來了。但是您不可以帶一把傘嗎?

後來雷鋒同志來到了校園進行演講,校長葛優表示熱烈歡迎。

後來雷鋒同志來到了校園進行演講,校長葛優表示熱烈歡迎。

雷鋒在軍營里的生活也不同凡響,那地方有如dust2的地圖。

雷鋒在軍營里的生活也不同凡響,那地方有如dust2的地圖。

大家平時偶爾會打鬧。

大家平時偶爾會打鬧。

如果追上,

如果追上,


耗資2100萬,是不是堪稱「大力出悲劇」呢?然而這麼富有教育意義的動畫片,不看可不愛國哦!

對於這種國產動畫,我只想說:


手動再見。

影視相關回答:

為什麼年輕人越來越反感「親戚」這群人? - 渭水徐公的回答 - 知乎
老版《西遊記》到底好在哪裡?為什麼現在技術進步了反而拍不出經典來了? - 渭水徐公的回答 - 知乎
為什麼說《熊出沒》是一部很殘酷的動畫片? - 渭水徐公的回答 - 知乎
哪些作品表面上是喜劇收尾,但其實是悲劇收場? - 渭水徐公的回答 - 知乎
你見過最蠢的電影或電視劇角色是誰? - 渭水徐公的回答 - 知乎
托爾金作品中最感動或最奇妙或最偉大的一刻或者一瞬間? - 渭水徐公的回答 - 知乎
如何在短時間內表現出特別煽情的劇情? - 渭水徐公的回答 - 知乎
有哪個作品的細節你一開始沒看懂,後來恍然大悟? - 渭水徐公的回答 - 知乎


說個羽毛球拍的故事。

2008年北京奧運會男單決賽,林丹贏了李宗偉,那個時候兩個人手裡的球拍都是尤尼克斯公司的AT系列,李宗偉是AT900P,林丹是AT700(經評論區指正)。

北京奧運會之後,李寧公司簽約中國羽毛球隊,為林丹訂製了新球拍——N90一代。

大部分的球拍平衡點都在285mm~295mm之間,而N90一代的平衡點達到了驚人的304mm。

在這裡需要給不是很了解羽毛球的朋友,科普一下羽毛球拍的平衡點意味著什麼。

不同的羽毛球拍重心的位置是不一樣的,平衡點就是球拍的重心,平衡點越高,意味著羽毛球拍的拍頭越重,殺球越有力,同樣地,揮動起來就需要更大的力量。如果力量不足強行使用高平衡點的球拍,會對手臂帶來極大的負荷,嚴重的就會受傷。打個簡單的比方,如果你只能舞得動單刀,讓你去揮大斧,肯定藥丸。

而這還沒完,林丹用的N90,長這樣:

是不是……逼死強迫症?簡直丑爆了?!這不是普通的N90一代,這是林丹的魔改·N90一代。

是不是……逼死強迫症?簡直丑爆了?!這不是普通的N90一代,這是林丹的魔改·N90一代。

林丹喜歡給球拍DIY,上面這把球拍,林丹刻意用了更短的手膠,同時在拍框頂端貼了好幾層醫用膠布,目的是為了增加拍框一端的重量,減輕手柄一端的重量,把球拍的平衡點題提得更高!!

之後的日子裡,林丹拿著這把拍子,各種大賽決賽里懟李宗偉。

李宗偉不開心了,我打不贏林丹,一定是球拍不夠重!尤尼克斯爸爸,我要一把和N90一代一樣重的球拍!!

於是,2010年,尤尼克斯開發新的進攻系列球拍,第一款試水之作VT70上市,平衡點達到304mm,李宗偉拿著它,在2010年廣州亞運會上被林丹懟了……(這個……又被啪啪打臉了,被打我也認,經評論區指正,2010年廣州亞運會李宗偉用的是AT900PLCW,平衡點大概在300mm左右)

李宗偉不開心了,球拍還不夠重!林丹的N90一代是魔改,尤尼克斯爸爸,我還要更重的!!

然後2011年,尤尼克斯VT80上市,平衡點達到305mm,李宗偉拿著它,在2011年倫敦世錦賽上又被林丹懟了……

李宗偉又不開心了,還不夠!!我還要更重的!!!

李宗偉又不開心了,還不夠!!我還要更重的!!!

於是2012年,尤尼克斯一代神拍,VT-ZF1上市,平衡點達到了驚人的308mm!!

那一年李宗偉想,這回林丹你的球拍終於沒我重了吧?!看我懟不死你!!

那一年李宗偉想,這回林丹你的球拍終於沒我重了吧?!看我懟不死你!!

結果那一年,林丹可能是感覺球拍太重了,一些不重要的比賽里居然棄了N90,換了更輕的球拍,到這裡套路就開始有些不對了。

結果在2012年的全英公開賽決賽上,李宗偉拿著逆天神拍VT-ZF1又遇到了林丹。

然後……

李宗偉把自己手臂拉傷了,退賽。


在曾經的外科截肢手術中,產出過一次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大力出悲劇」。

======================================================

百年前,外科手術室不僅是一個小劇場,更像是公開的屠宰場,能吸引大量的觀眾。在1846年乙醚開始公開用來麻醉患者前,做手術堪比行刑。


(所以當第一次麻醉手術出現時,最令觀眾震驚的是:手術室竟然很安靜!沒有撕心裂肺的叫喊聲!右邊是01年MGH各科主任模仿當時場景)


但在這之前,

一個好的外科醫生最重要的是:快!最好像閃電一樣快!

由於手術時間有限,當時截肢手術最為盛行。


外科醫生進行著大量的截肢術,可總結為:

切皮-去肌-鋸骨-縫合


新的截肢產品也被被推出,其中有一位傑出的外科醫生Robert Liston,發明了新術式和器械,讓他的截肢手術真的像閃電迅速!(即使很血腥),甚至觀眾經常為他的手術計時,看是否創造了新的記錄。


"這種手術從切開到傷口縫合只用了驚人的25秒!" 25秒!

但有時,手術太快了。。。

Liston一次截下病人腿的同時,也截下自己助手的手指,這兩人最後都死於敗血症。更厲害的是,由於手術太暴力,當場還有一名觀眾被嚇死了。(作者評論:這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台,死亡率能達到300%的手術)

==

故事可不是杜撰的,原文發表在醫學最頂尖的期刊NEJM上,是NEJM 200周年的紀念文章,

作者是是《阿圖醫生》的作者, 哈佛大學附屬Brigham and Women#x27;s Hospital的

Atul Gawande醫生。

====

更多內容,在 微信公眾號:pianjianzhiren(偏見職人)


「瓦薩號」戰船(The 『Vasa』)。
為了與勁敵丹麥、波蘭對抗,稱霸波羅的海,瑞典國王Gustavus Ⅱ Adolphus要求建造一批新的戰艦,並要求戰艦航速要快、火力要強、裝飾要華麗,因為這樣才足以顯示瓦薩王朝的權力、財富和戰鬥力。


1628年8月10日,船長一聲令下,瓦薩號開始了她駛向?lvsnabben海軍港的處女航,瓦薩號面朝東,停泊在港口朝南的海濱上,船上升起三面風帆,炮眼全部打開,炮口伸出來,並在起航離開斯德哥爾摩時鳴炮致禮。

尾聲
一陣微風吹過,他沉了。


說到大力出奇蹟
第一個想到的是
.......................................

蘇州的褲衩君~東方之門
有時候大家戲稱東方之門是「東亞第二爛尾樓」
呼~比起頭把交椅差距還是很大的
《鏡報》2016年12月14日報道稱:柳京飯店亮起了燈光!!!!
各位看官見過大場面的很多,可是這柳京飯店的啟用絕對是感人至深

話要從三十年前的那個早晨說起了
1987年,朝鮮太祖皇帝為了展現朝鮮的強大國力
做出了一項金燦燦的決定
建造一棟符合朝鮮身份的大樓

揮一揮手,平壤抖一抖

你要說柳京飯店是為了裝逼,我不反對
當然啦,動機僅僅是為了裝逼也確實小看朝鮮了
有人認為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和韓國在新加坡投資的史坦福瑞士酒店試比高
(新加坡史坦福瑞士酒店是貝聿銘先生手筆)
也有一些樂觀派認為是太祖高瞻遠矚,為韓朝聯合舉辦奧運會而準備
(事實證明確實樂觀了,只要不是為了武統南朝鮮後閱兵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柳京是朝鮮平壤的古稱
名字逼格很高
事實上,建造的計劃規格也很高
按照當時規劃
柳京飯店預計高度是105層,330米高
並包含不少於3000間房間
這樣的吞金獸形象幾乎也是坐實了
預算是7.5億美元
這相當於當時朝鮮名義GDP的2%
不過為了顯示了朝鮮的強大
砸也就砸了

朝鮮政府非常自豪
以至於上層拍板決定
在該地標還沒有開工時
便就已經將其加入了地圖
..........................
開工後不久更是發行了郵票

按照套路看
領導關懷下
應該是大力出奇蹟哦

但..........................
不料施工卻很不給力(有小道消息指出負責人「失蹤了」,被炮決了?)
一直到1992年,才勉強結構封頂

哈,呼
此後就很悲催了
由於資金問題和電力問題,工程只能中斷
「大東亞第一爛尾樓」的威名開始流傳
因此呢~
曾經的帝國榮耀變成了禁忌
甚至地圖上禁止出現柳京飯店
(果然................)

直到2008年,埃及電信巨頭Orascom注資後
停工16年的柳京飯店才重新開始建造
開始告別灰頭土臉的歲月
此後朝鮮一方面催促加快建造力度
(不過由於電力短缺,速度還是很感人)
另一方面則嚴禁在柳京飯店背面沒有鋪上玻璃的地方拍照
直到2016年12月,帝國爛尾樓終於修成正果

2009年時只有一面鋪了玻璃,不過,要是你不想被炮決,最好別去管背面的樣子

從結構看
大廈是金字塔形結構
(祭壇的趕腳)
1992年結構封頂時
曾經是亞洲和美國外第一高樓
還打敗了胡夫金字塔一票老爺子
問鼎世界第一金字塔形建築


但很長一段時間
它扮演的卻是世界最高廢棄建築物
直到今天,柳京飯店的質量也很堪憂
混凝土品質低劣造成地基沉降
而電力問題更加頭疼
有報道指出:
如果要讓飯店滿負荷運轉,平壤將全城斷電。
大寫的尷尬.......................

這裡的飯店靜悄悄................

在2012年還出現了有趣的小插曲
當時凱賓斯基集團原本預計接手飯店
無奈的是.......................
三主席突然在2013年4月宣稱要對美韓日發動「核戰爭」
凱賓斯基集團二話不說
立即滾蛋了
哦,同年,CNN將柳京飯店評為「全球十大最丑建築物」之列
...............
且榮登第一

人類的火炬喲!

參考:WIKI


當諾基亞推出第一款像素達4100w的手機(nokia 808)後,塞班沒了;

當諾基亞推出第二款像素4100w的手機(lumia 1020)後,諾基亞被收購了;

當諾基亞推出第三款4100w像素的手機(根據爆料,代號邁凱倫,原定2014年下半年推出)


趁還沒出來,微軟把邁凱倫手機項目砍了。



世界上最長壽的動物——一隻活了507年的北極蛤死了。而比「老壽星」死亡更加讓人扼腕嘆息的是,這隻北極蛤竟然是被科學家弄死的。
某天漁民打撈了一個蛤,科學家們在2006年猛的發現:這隻蛤好像年齡不小啊。於是就想知道它的實際年齡.於是他們把這隻蛤撬開了.
然後
這個世界上最長壽的多細胞「明」死於2006年,死因可能是它的殼被撬開數生長紋。撬開之前沒人意識到它活了這麼久。
當它出生的時候 中國還在明朝
————更正————
死因尚且有待商討.有可能是因為中途缺水而死的.


我也來列個名單玩吧。。
10,ZiL-2906,

生產於1980-1991年間,總量為20台。Комплекс был ра 綜合體是由特殊設計局AMO ZIL根據火箭與宇宙計劃總設計師卡拉廖夫的要求製造的,用來搜素和救援在其他車輛無法到達營救地方的宇航員及宇航設備。車輛外殼及運動部分採用鋁合金, 動力由兩台VAZ的70馬力發動機提供,主要用來對於聯盟號回收,實行人員搜救工作。。

大力點:毛子的思路簡單粗暴,為了開發第五種地面平台行駛方式(前四種為:(輪子 履帶 氣墊船和地效飛行器),他乾脆把前三種乾脆打包到一起算了

9,letsbuyit
90年代開始推行團購項目的歐洲零售商,可憐的是,那個時候全歐洲的網路用戶還並不普及,而且沒有諸如社交網站的大平台來保證流量,團購方案在實體整合中的不流暢,選擇少,使得轉換率也特別感人,也沒有成熟的廣告平台推廣。

所以2001年就關門了。


8,TV-8核動力坦克

純屬想太多,腦洞開太大。。。克萊斯勒的開腦洞方案,主要是它把乘員組、武器、動力系統全部安置在一個豆莢形的炮塔里,炮塔下面是一個輕型底盤。該坦克的總重量大概是25噸,其中炮塔有15噸,底盤有10噸,這兩部分可以分開空運。它的武器系統包括炮塔上一門90毫米T208滑膛炮,後面裝著一套液壓撞錘。90毫米炮彈存放在炮塔後部,通過鋼製隔斷與乘員組分開。該坦克的輔助武器包括兩挺.30口徑同軸機槍和一挺炮塔頂上可以遙控的.50口徑機槍。

核反應堆是準備考慮的是HTRE-3和HTRE-1兩個型號。。

當然,因為密封性問題,最後沒戲唱了。。

7,蘇聯格拉賓設計局2A3 Kondensator 2P 406mm原子炮

「核炮彈」系列。。。蘇美兩國在這個時代基本上想把核戰爭死命往常規武器上靠。。有4輛樣車。

6,「TRANSIT」,別名「Nav/Sat」

最早立項的機構是美國海軍、DARPA以及約翰霍普金斯應用物理實驗室。當時應用物理中心的兩個科學家威廉吉爾和喬治魏芬巴赫研究的是蘇聯這顆衛星信號的多普勒效應。。

後來這個項目開放給了民用,摩托羅拉早期有TRANSIT信號的民用設備,但是普及度不高,主要是設備價格太高,和民間需求不足。。不過這給GPS的開發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423介面的P4 1.7G

Intel恐怕唯一一次在XP時代被AMD糊了一把的戰役,P4初版玩頻率戰,但同頻下性能相對於P3和Ahtlon是比較值得商榷的。不過一代P4還是有一些優勢。423介面的1.7GHz的P4算是明顯優於三代的作品,但幾乎是為了對抗Athlon的匆忙趕工作品,也算是大力出悲劇的事情,而2.0GHZ的版本,號稱是直接對應Athlon Thunderbird的X86最強U。

當然依然市場狀況不是很近人意
2002年左右,第二代130nm的Pentium 4(Northwood)和「賽揚4」開始夾擊,故而AMD玩起了「性價比」戰,高頻Athlon XP牽制中端P4,低頻賣「賽揚4」的價格。於是,很好地在市場上牽制了一把。。

當然,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AMD已經是個悲劇了。。


暫時這些吧。。。


好,姐姐來回復一下 (;?д?)
心血來潮做個排名吧……

第十名:摩托羅拉銥星(Iridium)計劃


銥星如今被認為是個人衛星通信的里程碑之作,相比於傳統運行在35768千米的GEO上的地球同步通信衛星來說,銥星運行的780千米LEO軌道要低很多,這是銥星的一個創新之處。
銥星的另一個創新之處在於通過星群和星座之間的協作處理,不需要單獨的地面站,每個地面終端都可以與衛星直接聯絡,因而有良好的抗災抗天候特性,並且由於其衛星數量較多,系統的容量也相對於之前的系統更大。
但銥星投入運營之際遇上了GSM,由於GSM系統的覆蓋率逐步提高,國際漫遊業務的逐漸普遍,GSM在地面上的吸引力更大。再加上銥星本身昂貴的資費和龐大且不便利的終端也讓使用者感到非常不方便,導致銥星在商業上是很失敗的,只有少部分人有這樣的需求,也拖垮了摩托羅拉。

所以說「一流企業賣大樓,二流企業做標準,三流企業造衛星」,但不可否認的是,銥星作為衛星通信中重要的里程碑,其中很多的技術和想法對於乃至今日的通信依然是利遠大於弊的,譬如星上處理、星間鏈路、並且解決了衛星網與地面蜂窩網以及PSTN的協議交換問題。

銥星是世界上第一個滿足5W的系統,因而將其稱之為輝煌的失敗似乎並不過分。

第⑨名:賓得 K-01 無反相機


Pentax在相機領域,進入數碼化以後一直是一個不怎麼起眼的存在,如果要選擇最沒存在感的單反生產商,賓得絕對可以獨佔鰲頭。
在2012年微單風潮正盛之際,作為存在感比較稀薄的賓得,推出了這樣的一款無反可換鏡相機,並且請來了著名的設計師——Marc Newson,來設計這樣一款相機的外觀。

一款不朽時尚數碼相機,其設計體現了當代元素,同時又超越了時代概念。

機身緊湊美觀,同時又保留了專業相機的所有功能。

線條簡潔明朗,結構雅緻。

材質傳遞出品質與誠信的理念。

經過加工的鋁材及天然橡膠材料,為用戶帶來親切的觸覺體驗和耐用的技術感受。

——不朽、信賴、觸感

由於K-01採用了賓得單反使用的KAF2卡口,可以兼容賓得單反(包括645、67)的鏡頭,並且由於採用的CMOS與自家K-5上的CMOS是一樣的,性能在當時的APS-C內很不錯,但是由於這個由Marc Newson設計的外觀實在太不上相(之前貼圖比較有誤導性,換了一個),導致賓得K-01的銷量並不好,在退市的時候價格和二手K-30的價格很接近。

而賓得再降價處理完所有K-01庫存之後,再也沒有推出過APS格式的無反相機。

第八名:索尼 MiniDisc Walkman

索尼第一款NET MD N1

索尼第一款NET MD N1
MD是索尼推出的一款攜帶型隨身聽,相比於CD那12厘米的直徑,650MB的容量,MD擁有6.4cm的直徑,但由於使用了壓縮編碼,可以存儲播放時長接近CD的音樂。
但是MD出現的時代,同樣採用了壓縮編碼,並以快閃記憶體為存儲介質的數字媒體播放器(俗稱MP3 Player)也出現了,索尼不得已推出了NET MD以應對MP3,而在快閃記憶體降價、iPod出現後,索尼不得不走上主打音質的Hi-MD,但由於此時攻守之勢已易,而MD終其一生,前有Discman,後有iPod,從來沒有大紫大紅過。

索尼在2011年停產了最後一款MD——MZ-RH1,而NE系列的CD Walkman,你依然可以買到。

第七名:良笑社 Black Rock Shooter -animation version- 1/8 pvc塗裝完成品(初版)

這個有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

這個有個更廣為人知的名字——奔你妹
隨著黑岩動畫的熱播,良笑社不失時機的推出了這樣的一款手辦,意圖還原BRS奔跑時的颯爽英姿,是當年良笑社的大作之一。
但由於生產上的失誤,導致這樣一款手辦的臉崩了,並且由於細節很多導致運輸中斷髮情況很常見,加上初版時黑岩的白星標誌丟失,可以說是問題不少。

不過一款當時9800円(?)的PVC,賣到350人民幣,對於要求不高而想撿便宜的玩家來說還是很值得的。

第六名:《最終幻想:靈魂深處》

(原本的第六名由於大家的強烈反對,找了個湊數的……)

(原本的第六名由於大家的強烈反對,找了個湊數的……)
Square製作的CG電影,CG水平在當時非常高,動用了大量工作站負責渲染整部電影,耗費了大量的預算,最終花費接近1.37億美元,但由於掛著FF的名號卻和FF沒有關係,以及比較平淡的劇情,導致票房表現不好,最終票房為8500萬美元,並且導致了Squre Pictures的破產。

第五/四名:nVidia FX5800/ATI 2900XT

仇人的難兄難弟。

仇人的難兄難弟。
FX5800是第一款DDR2顯存且主頻突破1GHz的顯卡,但只有128bit的位寬和巨大的發熱量,性能反而不如頻率和功耗更低的9800XT。
但FX5800是nVidia歷史上最成功吹風機,毫無疑問。
而DX10時代的2900XT繼承了FX5800的衣缽,採用GDDR4顯存和512bit位寬,同樣的小火爐和電吹風,同樣的性能反而不如更早8800Ultra。

第三名:英特爾 奔騰 D 雙核處理器

2006年的時候AMD藉助Athlon的表現屠龍斬將的時候英特爾正面臨P4的高功耗高熱量低性能,而英特爾推出了這樣一款雙核處理器:將兩個Prescott核心處理器封裝在一起,使用魔法卡-融合,得到了這樣的一款

2006年的時候AMD藉助Athlon的表現屠龍斬將的時候英特爾正面臨P4的高功耗高熱量低性能,而英特爾推出了這樣一款雙核處理器:將兩個Prescott核心處理器封裝在一起,使用魔法卡-融合,得到了這樣的一款膠水雙核。當時Athlon64 X2在性能和功耗上都有優勢,但如今AMD已經逐漸追不上英特爾了……

第二名:HIJMSFusō-class battleship

扶桑型很有日本的特色,但是卻是一個大力出悲劇的產物,在一艘三萬噸的船上,安裝12門14寸炮,要保證戰列線上的防護和相當的航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一般來說,考慮到戰列艦的定位,通常會選擇前二後二的三聯裝火炮來縮短裝甲帶長度以保證裝甲厚度,但是三聯裝火炮當時日本還沒有製造經驗,連14寸火炮和炮塔都是從英國引進的。

扶桑型很有日本的特色,但是卻是一個大力出悲劇的產物,在一艘三萬噸的船上,安裝12門14寸炮,要保證戰列線上的防護和相當的航速,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一般來說,考慮到戰列艦的定位,通常會選擇前二後二的三聯裝火炮來縮短裝甲帶長度以保證裝甲厚度,但是三聯裝火炮當時日本還沒有製造經驗,連14寸火炮和炮塔都是從英國引進的。
另一個問題在於日本使用的初段觀測二段打方和本身要求炮彈散布界儘可能小,三聯裝炮由於炮口爆風會影響彈道,所以日本沒有採取3-3:3-3的布局,也沒有採取2-2:2:2-2,或者2-3:3-2布局,而是採取了一種很少見的2-2:2:2-2-2的布局。
這種布局的原因只能在設計目標上找,想得到一個火力強大而且精準的戰列艦,只能這樣設計:三聯裝沒法用,而且影響散布界,火力還要比美國的10炮戰列艦強大,但我們現在造不出14寸以上的艦炮,於是只能這樣。

扶桑的三號炮塔隔開了兩個主機,而且三號、四號炮塔本身射界就有一定的問題,只有120°,日本海軍在後期改造扶桑的時候如果能取消三號主炮,加裝主機,扶桑型的航速存在提高的可能性。

扶桑的三號炮塔隔開了兩個主機,而且三號、四號炮塔本身射界就有一定的問題,只有120°,日本海軍在後期改造扶桑的時候如果能取消三號主炮,加裝主機,扶桑型的航速存在提高的可能性。
這樣的設計,艦炮射擊後的煙霧會嚴重影響4、5炮塔之間的射擊觀測所,所以扶桑的上層建築只能一路往上修。
後來日本修改了設計,改為2-2:2-2-2-2的設計,提高了射擊指揮的效率(只需要3組數據,以前是4組)。

扶桑型的防護的問題經常被詬病,主要在於過長的裝甲帶降低了厚度,水線部分裝甲厚度只有203mm。扶桑的2、4、5號炮塔底部加高,增大了被彈面積,於是炮座防禦加強為305mm VC,只說防護還是不錯的,會造成艦船中心過高,但考慮到扶桑對適航性要求很低,應當不是很大的問題。

扶桑型的防護的問題經常被詬病,主要在於過長的裝甲帶降低了厚度,水線部分裝甲厚度只有203mm。扶桑的2、4、5號炮塔底部加高,增大了被彈面積,於是炮座防禦加強為305mm VC,只說防護還是不錯的,會造成艦船中心過高,但考慮到扶桑對適航性要求很低,應當不是很大的問題。

扶桑外層有外置的229mm VC,內部有32 NVNC,加上38mm的船體鋼材,對應14寸以下的防禦還是可以勉強一下的,但是在更大口徑的炮彈面前側舷裝甲還是太薄,水平防護上扶桑是多層穹甲,每層穹甲厚度一般,但層數較多,對付當時的火炮尚可,後期英國海軍換綠彈,美國海軍使用超重彈的時候就顯得很有問題,而且側舷基本擋不住14寸新炮,BL 15inc MK.1面前也很心虛。

扶桑外層有外置的229mm VC,內部有32 NVNC,加上38mm的船體鋼材,對應14寸以下的防禦還是可以勉強一下的,但是在更大口徑的炮彈面前側舷裝甲還是太薄,水平防護上扶桑是多層穹甲,每層穹甲厚度一般,但層數較多,對付當時的火炮尚可,後期英國海軍換綠彈,美國海軍使用超重彈的時候就顯得很有問題,而且側舷基本擋不住14寸新炮,BL 15inc MK.1面前也很心虛。

扶桑的對手是英國的QE/R級,美國紐約級戰列艦,相比來說,是比較失敗的,相比QE和R級,扶桑在炮座上佔優,QE和R級的側舷較厚,兩級艦船的水平防護相差不多,但是由於扶桑型的主機空間不夠,導致早期航速相比QE甚至還有劣勢,火力上扶桑除了口徑不如之外,四個炮群(伊勢為三個)的射擊指揮也更繁瑣,還有獨特的爆風煙霧問題,而美國的3-3:3-3布局的戰列艦出現後火力優勢也消失了,反而是防護的不足和航速底下的問題日益明顯。

第一名:前蘇聯 N-1運載火箭

N-1火箭是蘇聯用於載人登月的火箭,與土星五號不同,N-1第一級採用發動機群,大約有30台發動機,土星五號只有5台發動機。蘇聯人認為30台發動機如果有一台壞了,只要對稱的關閉另外一台發動機,一樣可以保證發射成功,N-1可以關閉4台而保證足夠的推力。

N-1火箭是蘇聯用於載人登月的火箭,與土星五號不同,N-1第一級採用發動機群,大約有30台發動機,土星五號只有5台發動機。蘇聯人認為30台發動機如果有一台壞了,只要對稱的關閉另外一台發動機,一樣可以保證發射成功,N-1可以關閉4台而保證足夠的推力。
但實際上這個想法至少是在N-1上不合適的,由於30台發動機帶來了過於複雜的結構,30套用來輸送推進劑(煤油-液氧)的管道錯綜複雜,而如果其中一台的推進劑管道出問題,就有可能發生爆炸。

N-1在1969-1972年內的四次發射全部以失敗而告終,全部都爆炸,其中第二次是目前為止最大規模的火箭爆炸。

- state -
限於本人經歷、水平、接觸面,排名僅僅對個人。
本身還可以但由於時間環境變化導致落後的產品,比如大和型戰列艦和馬其諾防線雖然也是悲劇「產品」,但本身還是沒有很大的問題,所以就不列出了。
- end -


大眾輝騰,竭盡全力打造的豪華轎車,工藝按照賓利的標準做的,一切零件都是按照時速300公里設計製造的(同樣品牌最高限速240和最高限速300的輪胎差價有多少就知道這其中包含了多少的技術和成本),個性化配置給客戶選擇餘地也不亞於賓利。

剛推出時國外很多專業汽車編輯試駕都表示這是他們坐過最舒服的車,甚至有人能在時速二百多公里時睡著,一般車開到160風噪已經讓車內的人提高聲音才能交談。

由於「用料很足」,車重在十年前也是驚人的,入門級搭載6缸發動機的車,重量就接近2.3噸,採用W12發動機的接近2.6噸,當年對手搭載12缸發動機的車型才剛剛超過2噸(賓士W220 S600隻有2135kg,寶馬E65 760 2255kg),整整大一圈的勞斯萊斯,賓利雅緻,邁巴赫才2.5噸。

輝騰實質上就是一台掛著大眾車標,用了大眾設計的賓利。從底盤機械部分也能看出來輝騰和賓利飛馳千絲萬縷的聯繫。

為了製造輝騰,大眾建了一所透明工廠,至今都是全球現代化程度最高的汽車製造工廠,不管製造工藝,還是工廠外觀,工作環境,科技感,都是世界頂尖的,相當一部分的賓利飛馳四門轎車也是在這裡生產的。說句題外話,這個工廠的餐廳吃一頓得30歐,加上前餐甜點酒水差不多得50歐,是德累斯頓最貴的餐廳之一。

關於輝騰的囧事就不用說了,網路流傳的各種各樣的段子相信大家都聽過。這樣優秀的一款豪華轎車,每年全球銷量不及三大品牌同級車銷量的零頭。。。

據說生產成本如此之高,由於品牌溢價低又無法賣的比ABB貴,每賣一台都反而要賠兩到三萬歐!由於不賺錢,所以到現在ABB都換兩代了,輝騰才只有一個中期改款,競爭力也越來越弱,加上大眾柴油車排放危機,就停產了。。。

當然,和怪物布加迪一樣,輝騰對整個大眾的品牌形象的貢獻是不會被抹去的。

不過要面子的大眾當初放話說這個工廠要修整,之後繼續生產頂級豪華轎車,但應該是新能源車。


為什麼我會想到一部H動畫作品——漆原智志原著的《フロントイノセント》(剛剛自行百度翻譯了一下,被直白的名字嚇尿)。絕對的大力出悲劇。

首先,整部作品的畫風極其精良,精良到簡直不像一部H漫。
原本漆原智志也是以畫風細緻著稱的嘛(對果體女性的*毛都會很精緻地一根一根畫出來……)

有圖有真相

先放一張手稿 畫面右邊的那位就是作者大人(大叔有顆少女心)

這應該算是正品男主……吧?


當時這一幕把我帥到快淚奔T T

畢竟多數非腐向H動畫的男主都長這樣


這樣


這樣(這麼尖的下巴是要戳死女主啊!雖然女主的下巴也尖的要死……)


更多時候長這樣

扶額……作為非腐女的我看不下去啊……

片中還有不同角度帥氣的男主


還有小時候的男主

女主


小時候的女主(唉 其實根本就沒什麼變化嘛)


女主她爹(莊園主 是個大*棍)


其實從第一集的DVD附帶的特典能看出來,漆原智志是想把這部作品拍完整的,連下一集部分鏡頭都已經拍攝出來了

比如ED里出現的宴會場景

即將展開的家族恩怨(依舊帥氣的男主 T T 因為這張截圖實在太好看了,以至於有段時間做了我的電腦桌面……)

畫風真少女,真好看啊!至於H的部分也很細緻,但是截圖沒法放上來,因為一點碼都沒打……
第一集的劇情……有劇情嗎?就交代了男主和女主是青梅竹馬,女主長大後去了遠方,回到家鄉後與男主重逢,然後就是不斷地H……男主和女主的H,女主和自己僕人(女)的H,男主和女主僕人的H,女主她爹和莊園里所有僕人的H……(對了,作品中一個很奇葩的設定是,莊園里所有的女僕,除了女主的僕人以外,都不穿內衣……而且三點全部露出在外……不過倒是很方便的說……)

但是無所謂了,畢竟是H動畫,劇情弱一點沒關係。而且也有可能漆原是想把劇情的展開放在以後的幾集的,所以第一集就弱化了劇情的部分。

但是!為什麼說它是個悲劇呢?因為它只發行了這麼一集的DVD!就沒了!

DVD封面(手工打碼……)

看看原作DVD上的簡介——構想6年,製作時間4年,結果就做出來了這麼一個大坑

據說因為第一作的畫風太過不迎合市場而讓消費者毫無購買慾望,銷售量非常不好而直接導致製作公司破產!漆原智志自己也欠了很多外債。所以2005年發行了第一話的DVD,十年了,不知道我有生之年還能不能看到這部作品的第二話……

---------我是分割線------------

偶然打開知乎被評論數嚇了一跳……

關於日文譯名的問題,我也忘了當時輸入百度翻譯的原文是什麼了。

於是我打開了自己的移動硬碟,發現對日文一竅不通的我,貌似把片名輸成了另外一部H漫的……

這太不學術了……

《Front Innocent》這名字還是很正經的嘛。

還有人求種……我想說,評論里已經有老司機提供車牌號了,請檢票上車。

尖下巴的那個截圖的確是來自《無顏之月》,啊,石田彰的配音啊……

還有想知道畫風到底多精美的知乎er,我是不會放H部分的截圖的。

我也怕和諧啊……

----------------再次分割--------------------

今天收到一封提醒我重置密碼的郵件,我才又上來看看,乃們的熱情真把我嚇到了。

在回答里插入的幾張圖片,分別截取於《[Maho.sub] 相思相愛ノート THE ANIMATION Breast.1「セックスが嫌いな女の子はいません!」》《旅館白鷺》《無顏之月》《旅館白鷺》。求種?自助吧……


黎元洪的新軍!


黎元洪是當時軍隊中,為數不多的開眼看世界的將領。
1898年,他受張之洞賞識,派往日本留學,在日軍中實習。歸國後,成為湖北新軍中僅次於張彪的二號人物。
他始終對張之洞和清朝政府懷有感激之情,所以不像那些尸位素餐的官僚,他始終是一個實幹派。為了湖北新軍而嘔心瀝血,力圖根除湖北的會黨之亂。
他不僅從國外引進先進的步兵操練戰術、熱心軍火的採購,還關心手下士兵的素質。
為此,他在基層中大力開展掃盲運動,教導士兵讀書、看報,並給予他們理論課程的學習。
在1904年,湖北新軍中識字率達到了百分之八十之高。
這本是一件利於清朝的好事,可是
因為士兵有了文化,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了《警世鐘》、《揚州十日記》等這樣的革命書籍,軍中禁書遍布,煽動性的革命書籍隨處可見。
士兵們還自發進行了剪辮運動,有的士兵甚至把滿人從街上抓回營房裡,吊起來進行毆打。
最後,也正是新軍的起義敲響了大清的喪鐘。
黎元洪這個忠心的犬馬,卻成了清朝的掘墓人,成了革命的栽培者。
這也真是諷刺!


俄羅斯人貌似挺喜歡調侃這個……去克里姆林宮應該都會推薦你看「無用之物」:

鐘王(Царь-Колокол) 1733~1735年由俄羅斯著名鑄鐘匠師馬托林父子鑄造,高6米,重200噸,是世界最大的鐘。鐘王(Царь-Колокол)是運用18世紀鑄造技術的精華製成,由於遭遇不幸而並未完成。在鑄造的過程中發生了火災,當時鐘還放在鑄造坑中,人們在撲滅大火時,曾將水潑在熾熱的鐘上,結果一塊重11噸的大銅片從鐘身脫落,此後鐘身埋於坑中達99年之久,直到1836年才又重新安置在石座上,現鐘王陳列在伊凡大帝鐘樓附近。鑄成以來從未敲響過


還有這個:

炮王別稱「沙皇巨炮」,保存於莫斯科復活教堂廣場。其口徑為890mm,外徑1200mm,僅5.34m長的炮管就重達40t。這門巨型青銅炮於1586年跟據沙皇費爾多·伊萬諾維奇的命令有莫斯科火炮工廠鑄造完成,原本是用來戰時保衛克里姆林宮的,但事實上該炮從未發射過

@Edmund Xiao同學補充的好,美帝蘇修本一家,費城的自由鍾也是個敲不響的:

1752年大鐘抵達費城但在第一次試敲時就破裂。1753年兩個費城鑄造工重新鑄造。1835年幾個小孩敲鐘慶祝華盛頓生日時自由鍾出現一英尺長的裂痕。1846年又是在慶祝華盛頓生日時自由鐘被敲了幾個小時結果出現了最著名的鋸齒狀裂痕。這個裂痕無法再被修復從此自由鍾就很少再被使用了。

而且美帝的小戴維迫擊炮貌似也沒參加過實戰:


啊,再黑一下朝鮮金字塔吧:


1987年開建,貌似沒人見過它的內部照片?


秦池酒,這應該是中國傳媒史上的一個經典案例。
秦池酒原本是山東濰坊市臨朐縣的一個地方酒廠,基本上沒什麼名氣,市場也差不多是局限於濰坊一地。為了打開市場擴大知名度,於是孤注一擲用6666萬元標的,一舉奪得了1996年央視廣告的標王,如此舉動是相當冒險的,1995年,秦池酒產量9600噸,實際銷售9140噸,當年銷售收人1.8億元,利稅僅為3千萬,秦池酒如果要保證自己不因此玩完,那麼1996年秦池必須當年產、銷量要達到2萬噸,銷售收入必須突破3.6億元,直接翻了兩倍。不過代價如此巨大的冒險是值得的。因為此事太過戲劇性,一個地方小企業奪得了央視標王,各路新聞媒體紛紛報道,一時間秦池酒名揚天下,一下子成了馳名海內的著名品牌,在此有利條件下秦池酒,迅速開拓全國市場,1996年秦池酒因此銷售額增長500%以上,利稅增長600%,成功實現了從地方小企業到全國知名企業的轉變,事情進行到這裡還是一個大力出奇蹟的故事。
嘗到了央視標王的甜頭後,秦池酒如同嗑藥上頭,根本停不下來。在96年底豁出去不過了砸下3.2億的重金衛冕標王成功(此標的超出第二名整整1億元)。下面就是悲傷的劇情了,砸出如此重金後,要消化掉3.2億元的廣告成本。那麼秦池必須在1997年完成15億元的銷售額,產、銷量必須在6.5萬噸以上,但是僅僅兩年的時間一個,將產能擴充6倍以上,銷售額也差不多要增長差不多6倍。如此野蠻生長,是不可能實現的,為了迅速擴充產能,秦池酒收購川酒勾兌出售。本來各路媒體就對秦池奪下標王后,其產能、銷售的問題持懷疑態度,不久北京的《經濟參考報》將此事捅穿了,被國內無數家報刊轉載。很快秦池酒就滯銷了,接著就是資金流轉不暢,然後秦池酒迅速在全國人民面前銷聲匿跡。
到2000年秦池酒因拖延貨款吃了官司後敗訴,被裁定拍賣「秦池」註冊商標。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喜劇最終成了悲劇!


圖片出處見水印,侵刪。從上圖諸位就可以看出,直到2005年才有超過秦池的標王,這一點就可以看出秦池的賭博有多大。還有個不得不提的這個說來也是有點邪門,秦池酒因奪標導致的一系列不良後果後,標王的位置好像就是一個荊棘王冠。到04年蒙牛奪冠標為止,之前奪標的這些個廠家,除了哇哈哈,基本都是輝煌一時,然後迅速敗亡,估計廠商們都嫌晦氣,所以中間讓娃哈哈撿了個大便宜。當然,最主要的是還是之前提到的市場回歸理性,央視標王再沒有之前的那種轟動效果了。另外這些廠家很多都是獲得好的廣告效果後,並沒有認真地深耕鞏固市場,努力提高自己的產品、品牌。然後迅速被市場所拋棄。
本來秦池拿到1996年的標王,市場和知名度都打開了,此時應該採取穩健的策略,細心地的深耕穩固市場,擴大自身的美譽度,逐步擴張壯大自身,適當的投放廣告。如此一來,可能到今天未嘗不是一個跟茅台、五糧液之類齊名的大企業。可是秦池的決策層卻沖昏了頭腦,往秦池酒這個大氣球里吹氣過猛,一下子吹爆了,最終造就了這個步子邁太大扯到蛋的悲傷故事。


另外有必要提一下的事,秦池酒決定再奪標王,這個決策是非理性的,很大程度上是意氣之爭,並沒有經過仔細的考量。一方面標王的好處擺在那裡,另一方面當時酒廠的高層覺得不能再次奪標會墮了名頭。
決策層的這個心態可以從一件事上側面的反映出來,但是秦池酒以3.212118億元投標金額奪標,當時有記者向酒廠負責人問道,「秦池的這個數字是怎麼計算出來的?」廠方回答:「這是我們的秦池的電話號碼。」高層的決策過程如此草率,這對一個企業而言是相當可怕地。

寫在後面,古人寫古代的賢明的君王,身居高位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對自己的所處的位置敬畏不已,生怕自己行差踏錯。同樣的道理,現代社會身處高位的人,不論是統治者還是一般的企業經營者,也對自己的作為仔細謹慎,一旦出了差錯,倒霉的可不光是你自己。
當然這個故事,也有一定的時代局限性,當時我們國家的經濟體制剛開始由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不久,人們的觀念很多都還沒有轉變過來,對待市場的意識和決策思路還停留在舊時代。這也是我們為什麼一直在提倡「落後就要挨打」這種觀念的原因,因為落後了打你的不僅僅是你的敵人,很多時候是市場、社會意識、消費者、人民等等。


興登堡號飛艇
這個問題肯定有非常多的答案,我也說一個吧,因為現有資料十分詳細,就直接轉載了(轉載自科學網-航空界的泰坦尼克--「興登堡號」的前世今生 - 黃宛寧的博文)

說到飛艇,估計大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齊柏林飛艇,而齊柏林飛艇中最著名的非興登堡號(Hindenburg)莫屬。如果說齊柏林飛艇是硬式飛艇時代的象徵,那麼興登堡號就是齊柏林飛艇的象徵。然而,它的出名並不因為像前輩格拉夫.齊柏林號那般成功的客運飛行,也不是因為它至今仍為世界最大飛艇的名號,而是那場與泰坦尼克號事故齊名的空難……


飛艇時代的巔峰,人類歷史上最大的飛艇——LZ-129興登堡號

今年的3月4日是興登堡號首飛80周年,就讓我們跟隨這些文字記錄和黑白照片重回那個飛艇稱霸天空的時代,感受這艘人類歷史上最大飛艇那短暫而又輝煌的一生。

興登堡號的誕生

1928年首飛的的格拉夫.齊柏林號(代號LZ-127)飛艇在其9年的服役期間共完成了590多萬英里的航班飛行,運送的34000名乘客無一人傷亡,同時取得了橫跨大西洋、世界首次商業飛行、北極科考、大西洋口岸第一個定期空中客運工具等成就,激起了世界各地民眾對飛艇的熱情,是有史以來建造的最成功的一艘飛艇,後來德國建造的唯一一艘航母(未完成)也是以格拉夫.齊柏林命名。格拉夫.齊柏林號的成功促使齊柏林飛艇公司建造另一艘更大的飛艇,也就是著名的興登堡號飛艇,代號LZ-129。(「興登堡」這個名字取自德國總統保羅.馮.興登堡,他因在一戰東線坦能堡會戰中擊敗俄國軍隊而晉陞為陸軍元帥,最著名的成就在於一戰中與希特勒形成的完美組合,在他成為總統後更是任命希特勒為總理,這也為後來二戰的爆發埋下了伏筆。)當時無論齊柏林飛艇公司還是民眾都對這艘飛艇寄予了厚望,希望其能創造超越格拉夫.齊柏林號的成就。

興登堡號飛艇最初是按照使用氫氣進行設計,但隨後英國R101飛艇墜毀並起火燃燒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導致設計人員更改方案為可使用氦氣,因此飛艇浮升氣囊的體積也從15萬立方增至20萬立方。但是由於美國對氦氣的壟斷以及1927年出台的禁止氦氣出口法案,最終興登堡號使用的還是易燃的氫氣。登堡號於1931年秋季開始建造,其主要參數如下:

艇長:245米

直徑:41.2米

重量:220噸

浮升氣體容量:20萬立方米

升力:232噸

巡航速度:125km/h

最大速度:135km/h

發動機:戴姆勒賓士16缸LOF 6(DB 602)活塞發動機x4

載客量:50個卧鋪床位(1936);72個卧鋪床位(1937)


錨泊在地面的興登堡號

興登堡號全長245米,是波音747的三倍半,僅比泰坦尼克短24米。這艘飛艇迄今為止仍是最大的人造飛行物體,僅看尺寸就絕對可以跟泰坦尼克齊名。

興登堡號基本採用齊柏林飛艇經過幾十年發展和驗證的傳統設計。飛艇由塗有亮藍色保護漆的三角形硬鋁梁組成15個主要的環形框架,並通過36個沿艇身方向的桁架連接,另外艇體底部有一個三角形龍骨,艇體中部有一個軸向走廊,尾部還有一個十字形加強結構。艇內從後向前共有16個氣囊。



興登堡號的設計圖

興登堡號只比格拉夫.齊柏林號長大約10米,但可充入浮升氣體的體積卻接近兩倍。這主要是由於其採用了更大的直徑,艇形的長細比更小,這樣艇身強度也更大。這要得益於1930年建成的一個更大的艇庫。原來的艇庫的高度限制了格拉夫.齊柏林的尺寸,使其不得不採用很大的長細比並將乘客艙盡量前移。新的艇庫使更大飛艇的建造成為可能,飛艇可以充入更多浮升氣體以便進行高利潤的跨洋民航飛行。


為建造興登堡號等大型飛艇而新建造的艇庫(左側為舊艇庫)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飛艇,興登堡號的各項配置也是世界頂級的。興登堡號採用四台戴姆勒-賓士16缸發動機。該發動機基於為德國高速魚雷艇設計的MB-502發動機,每個發動機在最高轉速下可輸出1320馬力,在125km/h巡航速度下每小時消耗130公斤燃料。發動機輸出端採用2:1減速箱,驅動6米長的4葉定距螺旋槳。螺旋槳為兩個2葉槳組合而成,槳葉外側包有金屬加強外殼。



興登堡號的發動機艙

在航空器這種寸克寸金的地方,興登堡號不僅配備有寬敞的駕駛艙、控制室、導航室,更為其配備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儀器設備,甚至包括一套自動駕駛系統,可謂是奢侈到了極點。這套系統可以在高度較高且環境穩定時持續工作超過40個小時。

興登堡號的駕駛艙

興登堡號上的人員配置也堪稱頂配。其機組人員最少為39人,由艇長指揮,具體包括艇長、觀察員、導航員、舵手、升降控制員、主索具操作員、索具操作員、主無線電報務員、輔助報務員、主工程師、工程師、機械師、主電氣技師、輔助電氣技師等。除此之外,乘客還需要主服務員、主廚和十名左右的服務員和幫廚提供服務。另外,1937年起興登堡號還開始配備醫生。興登堡號的乘客區設施更是豪華,不僅有舒適的客房、寬闊的餐廳,還有休息室、寫字間、酒吧等。最令人驚訝的是,這艘以氫氣為大量浮升氣體的飛艇中竟然還有一個吸煙室。當然,室內經過特殊的增壓設計,不會讓易爆的氫氣進入。


興登堡號乘客區的觀光舷窗


興登堡號的客艙


興登堡號的餐廳

1936年3月4日,興登堡號成功完成首飛。這艘從尺寸到豪華程度都與泰坦尼克相當的飛艇註定自誕生之日起就飽受關注,民眾們都對這艘飛艇寄予厚望,為其即將創造的輝煌興奮不已。人類藉助科技竟然能夠達到這樣的高度,看著這艘緩緩飛起的龐然大物,人類作為萬物之靈的感受也許從未如此膨脹。


起飛中的興登堡號


輝煌而又短暫的一生

興登堡號的第一次載客飛行在1936年3月23日,搭載大約80名記者成功完成了從腓特烈港至洛文塔爾的短程飛行。


興登堡號排放壓艙水準備升空

興登堡號於1936年5月6日開始首次跨洋客運飛行,搭載超過50名乘客,包括當時的社會名流、富豪、記者和納粹精英。這次飛行中,保羅?舒爾特教父還做了第一個空中的彌撒。


保羅?舒爾特教父在客艙內做彌撒

興登堡號只用了兩天半就完成了橫跨北大西洋的飛行,而當時即使是最快的跨洋郵輪(如「瑪麗皇后」號)也要5天,慢一些的輪船更是要花費10天的時間。


興登堡號跨洋飛行的宣傳冊

興登堡號最快的一次跨洋飛行在1936年8月,從美國新澤西,次日到達德國法蘭克福,僅用了43小時。


高速飛行中的興登堡號飛艇



興登堡號飛行於曼哈頓上空

當然,如此快的速度也是有代價的。在1936年,乘客乘坐興登堡號從歐洲到美國需要花費400美元,1937年則漲至450美元。而當時德國郵輪頭等艙的價格也不過157美元。當然,節省下來的時間還有乘坐如此龐然大物飛行的享受可是金錢換不來的。除了乘客和貨運,興登堡號的收入還包括大量的郵件。由興登堡號運送的蓋有1936年郵戳的郵件更是成為集郵愛好者和收藏家最珍貴的藏品。


興登堡號首次歐美航班上的郵件

到1936年底,興登堡號已經完成了34次跨洋飛行,運載了超過3500名乘客和超過66000磅郵件和貨物。1936飛行年的巨大成功似乎表明跨大西洋航空運輸的時代已經全面到來。1936年10月9日,興登堡號從美國到德國的最後一班航班邀請了72名富翁和有影響力的乘客,在新英格蘭上空進行了10個半小時的巡航飛行,這次航班也被叫做百萬富翁的飛行。乘客們對飛艇的表現驚奇不已,興登堡號在各類媒體上被大量報道,客運飛艇的未來展現出一片光明。

隨著1936年的成功,運營公司首先計划了1937年的18班往返飛行。同時,興登堡號的兄弟艇——LZ-130也在位於腓特烈港齊柏林飛艇公司的艇庫中緊鑼密鼓地建造。

1936年至1937年之間的冬天,興登堡號在法蘭克福進行維護和翻修。因為飛艇使用氫氣而不是原設計的氦氣,可擁有更大的浮力,因此公司對其客艙進行了擴容,從50個床位增至72個床位,以便更充分地利用其載重能力。

興登堡號在1937年完成了6次成功的飛行,包括一次從德國到巴西的巡迴飛行,以及一次由一戰王牌飛行員恩斯特.烏德特進行的艇載飛機的掛載測試。這是關於興登堡號的一項創造性的設計,即通過回收和發放固定翼飛機來加快郵件的傳遞。測試中,恩斯特.烏德特駕駛飛機嘗試將其掛在飛行中的興登堡號上,但並未成功,結果直至該飛艇墜毀前也沒有發展出這類系統。不過後來美國卻在「梅肯」號飛艇上成功實現了這一功能。

然而,正如大家後來所知的,在1937年首次飛往北美的航行中,興登堡號飛艇就在美國新澤西州的萊克赫斯特墜毀,不僅結束了這艘飛艇短暫的生命,也直接宣告了整個洲際客運飛艇時代的結束,伴隨著飛艇的黃金時代緩緩落幕。

在納粹的陰影下

興登堡號的施工開始於1931年秋天,但由於當時的經濟大蕭條而嚴重缺乏資金,進展滯後。起初納粹對齊柏林飛艇公司的影響並不大,這主要因為航空部長赫爾曼.戈林並不喜歡輕於空氣飛行器。但是當時的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則明白興登堡號作為展示德國力量和技術的象徵意義,並投資200萬馬克用於完成興登堡號的建造。為了壓過他的競爭對手,戈林追加了900萬馬克的投資,並提出附加條件:將原齊柏林飛艇公司拆分為兩部分,原飛艇公司負責飛艇的建造,新成立的德國齊柏林公司(DZR)一半歸屬德國國航漢莎航空公司,負責飛行運營。DZR的成立實際上將原來齊柏林飛艇公司的掌門人雨果.埃克納驅逐出公司的管理層,國家社會黨的政府人員恩斯特.萊曼成為飛艇公司的實際控制者。

興登堡號巨大的尺寸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當時的納粹官員也非常清楚這艘飛艇的象徵性價值,經常利用其進行宣傳飛行。1936年8月1日柏林奧運會開幕,興登堡號懸掛納粹標誌飛越主會場,柏林街頭接近三百萬德國民眾和遊客觀看了其近一小時的飛行。可以說這次飛行充分顯示了飛艇作為宣傳工具的價值。當時拳擊手馬克斯施梅林擊敗美國黑人拳手喬?路易斯,納粹政府馬上安排施梅林乘坐興登堡返回德國。施梅林在拳擊台上的勝利已經使他成為民族英雄,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要最大限度地宣傳施梅林的衣錦還鄉,宣揚勝利的拳擊手和代表最高技術成就的齊柏林飛艇的象徵性意義,意圖證明德國從運動到航空各個領域的霸主地位。


興登堡號飛越柏林奧運會主會場

興登堡號飛艇首飛後原計劃隨後進行一系列耐力飛行測試,為首次跨大西洋飛行做準備。但納粹政府卻要求其與格拉夫齊柏林號進行為期三天的聯合飛行,以支持馬上到來的希特勒重整軍備的投票活動。由於當時的齊柏林飛艇公司實際已被政府控制,公司不得不取消測試飛行,這讓雨果.埃克納感到非常憤怒,因為這不僅危害到這艘新飛艇,更危害到整個的飛艇發展計劃。由於飛行當天天氣情況較差,雨果.埃克納順勢故意讓飛艇掛有納粹標誌的下尾翼在起飛時撞毀,這也標誌著他和納粹政府的決裂


起飛時損壞的下尾翼

測試飛行的取消也讓飛艇陷入險境,興登堡號在宣傳飛行後兩天就開始首次跨洋飛行,結果在返航時出現多處引擎故障,而這些故障本可以在原計劃的測試飛行中被發現。可見當科技屈服於政治,等待的必將是嚴肅的教訓。


傳奇的終結——興登堡號罹難記

這是航空史上最具悲劇色彩的一天。1937年5月6日,興登堡號飛艇到達新澤西州萊克赫斯特的美國海軍航空站,在降落的過程中發生爆炸。這艘世界最大飛艇在一分鐘內便被衝天大火完全吞噬,艇上有35人喪生,地面1人喪生。發生空難前,飛艇從德國啟程,用了60個小時飛躍大西洋。芝加哥電台記者納爾森用顫抖的聲音報道了現場實況,他的感嘆「哦,人啊!」成了一句傳世名言。

關於興登堡號事故的原因曾有多種說法,也引出了一系列謎團,但經過近80年的研究和科學分析,最終得出的結論與當初美國和德國聯合事故調查結論相似:即靜電火花引燃泄露的氫氣並最終導致起火爆炸。

飛艇和周圍空氣之間的電勢差是最有可能造成電火花的原因。飛艇當時在機場上空約60米的高度,處於一個充電的大氣環境中,但飛艇的金屬骨架卻通過鼻系索連通至地面,從而造成飛艇與周圍空氣之間的電勢差,並很可能造成了一束穿透飛艇纖維蒙皮(蒙皮本身具備一定的阻電能力)直達飛艇主框架的電火花。

氫氣泄漏的原因則更加撲朔迷離,但可以肯定的是,事故前飛艇曾出現過明顯的氫氣泄露。調查中也沒有發現蓄意破壞的活動。有一件事是明確的:事故與飛艇的纖維蒙皮沒有關係,興登堡號與眾多因起火而墜毀的飛艇一樣,都是因為易燃的氫氣。事故後關於飛艇蒙皮易燃的質問反覆被提出來,又不斷被推翻,事實很簡單:興登堡號在32秒之內就燃燒殆盡正是因為其填充的高度易燃的氫氣。

歷史上的許多重大事故都是有一系列的疏忽與巧合疊加而成的,深入了解事故發生的整個過程,才能還原事件的原貌,更重要的是,真正從中吸取教訓。下面就讓我們詳細了解一下興登堡號的最後一次飛行到事故發生的整個過程。

這次飛行開始於1937年5月3日,起飛時艇上共有36名乘客和61名機組人員。這是這艘飛艇的第63次飛行。飛艇於傍晚7點16分離開法蘭克福機場,飛越科隆市,然後橫跨挪威和英吉利海峽,並於次日凌晨2點開始橫跨大西洋。


從法蘭克福起飛的興登堡號

飛艇飛越格林蘭島後到達北美大陸。橫跨大西洋時的逆風造成了飛艇到達時間的延誤,原定5月6日早上6點到達萊克赫斯特,後來被推遲到下午6點。中午時分,飛艇抵達波士頓,下午3點飛越曼哈頓紐約上空。


興登堡號下方的曼哈頓城區

飛艇於大約4點15分抵達新澤西萊克赫斯特的海軍航空站,但考慮到當時惡劣的氣象條件,艇長馬克斯.普拉斯決定推遲著陸直到氣象好轉。飛艇飛離機場,轉至新澤西海岸躲避風暴。到下午6點情況有所好轉,地面站向飛艇發信認為氣象條件「適合著陸」,6點22分發信「建議進行著陸」。大約7點,興登堡號從機場西南方向駛來,高度180米。因為當時是東風,因此飛艇飛越機場觀察地面情況後執行左轉飛越機場的西北部,將艇首朝向迎風方向。


興登堡號著陸前的飛行路線

當艇長指揮飛艇轉向和調整發動機轉速時,大副阿爾伯特.薩姆特指揮進行了15秒的排氫操作以減少浮力,準備進行降落。飛艇繼續左轉並開始制動減速時,薩姆特發現飛艇尾部偏重,於是下令艇首氣囊排氫30秒以保持飛艇水平,由於效果不明顯,隨後又進行了三次壓艙水的排放操作,共排放了1100公斤尾部的壓艙水,隨後再次進行5秒鐘的艇首排氫操作。當這些操作都無效時,大副指派六名機組人員從艇尾跑到艇首以改變配重。但此時風向突然由東風轉至西南風,艇長不得不再次改變飛艇航向。飛艇逐漸接近降落地點,然而在到達錨泊塔之前並沒有剩下太多的調整距離。考慮到氣象條件可能會變差,艇長急於快速降落,並指揮飛艇完成了一個S彎轉向的機動飛行。後來一些專家指出,可能正是這次大角度機動導致飛艇應力過大,從而導致氣囊被固定拉繩撕裂,從而使氫氣泄漏到空氣中,形成高易爆性的混合氣體。

7點21分,飛艇離地約60米時,鼻系索被放下。幾分鐘後,地勤人員發現飛艇後部5號氣囊處的艇身有類似氣流造成的空氣擾動並報告可能出現氫氣泄露,錨泊塔上的操作人員同樣證實了這一點。7點25分,出現了第一個火花。後來收集到的證詞不同,但大部分的目擊者都看到有蘑菇雲狀的火焰首先出現在上垂翼的前方或者後發動機與下垂翼之間。


興登堡號起火併下沉

火勢迅速蔓延并吞噬了整個艇尾,幾秒鐘後艇尾開始下沉,火焰從抬起的艇首噴出,瞬間吞沒了那裡的12名機組人員,包括被指派過來做配重的那6個人。


火焰從興登堡號艇首噴出

此時大部分乘客和機組人員聚集在客艙,飛艇攻角的快速變化將人員撞到牆和傢具上。據一名叫瑪格利特的乘客回憶,她當時在餐廳被摔至5、6米遠的後牆,並隨即被好幾個人「釘」在牆上動彈不得。

火勢蔓延異常迅速,一分鐘內就將整個飛艇燒毀,因此災難發生時人所處的位置基本就決定了生死。乘客和機組人員開始跳窗逃生,公眾間的大部分乘客和機組人員都活了下來,而那些更靠近飛艇內部的人員則大部分都喪生在火海中。例如,一名叫約翰的乘客當時正在餐廳,攝影師卡爾讓他從窗戶跳下去,但他卻堅持離開餐廳去找回到客艙取外套的妻子,結果雙雙喪生。卡爾則從窗戶跳出並最終倖存了下來。還有一對赫曼夫婦和他們的三個孩子事發前都在餐廳觀看降落,而赫曼先生卻在起火前離開了餐廳。他的妻子和兩個小兒子成功跳出逃生,大女兒艾琳卻因為離開餐廳去尋找父親而在事故中喪生。

最終,靠近「逃生出口」的人大多活了下來,包括發動機艙11名操作人員中的9人,控制室12人中的10人,而在電器室、吸煙室等位置的人以及位於艇首的9人幾乎全部喪生。


災難發生時機組人員的位置(紅色為喪生,綠色為倖存)

火焰出現後不到30秒鐘,飛艇就撞上地面,跳至地面的人們和等待接艇的地勤人員一起瘋狂逃離燃燒的飛艇。本能驅使地面上的人逃離,但負責指揮地勤人員、曾在聖南多號飛艇上服役並在飛艇墜毀時倖存下來的老兵托賓向他的手下大喊:「軍人們,站住!」從當時記錄下來的錄像上可以看到,水手們轉而奔向燃燒的飛艇去營救倖存者。這些影像是對那天英勇的水手們永遠的致敬。


墜地燃燒的興登堡號

出發時的97人,最終62人生還,許多人嚴重燒傷。36名乘客中13人喪生,61名機組人員中22人喪生。事故還造成地面1名平民喪生。同樣的世界最大,同樣的奢侈豪華,卻遭受同樣的悲慘結局,興登堡與泰坦尼克的命運竟如此相似。冷靜下來客觀地分析,其實相比泰坦尼克沉船事故高達68%的死亡率,興登堡號事故的死亡率還是要低的。


興登堡號的殘骸

在此之前,媒體一直對飛艇這種易發生事故的飛行器很寬容,興登堡號也一直都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但是,美國的阿克朗號飛艇(73人喪生)是在海上墜毀,英國的R101飛艇(48人喪生)是在夜間墜毀的,都缺少目擊者和影像記錄。而興登堡號的墜毀則被膠片真實地記錄下來,數百萬民眾看到了飛艇連同乘客一起被火焰吞噬的恐怖一幕。哦,人啊!

齊柏林飛艇的時代在那個下雨天、在萊克赫斯特結束了。也許是人們對於35年來不斷發生的飛艇事故已經受夠了,LZ-4,LZ-5,德意志號,德意志2號,施瓦本,R-38,R-101,聖南多,阿克朗,梅肯……

齊柏林飛艇素來以安全航行而聲譽卓著,這次災難讓世界不再對飛艇抱有信心,飛艇的客運時代也就此終結。更重要的原因是,飛艇此刻其實已經過時了,因為飛機技術已經逐漸成熟並開始翱翔藍天。就在興登堡號首飛前三個月的1935年11月22日,泛美航空公司的M-130飛機就完成了首次跨太平洋的飛行。其從舊金山到夏威夷的2400英里航程甚至就超過了跨大西洋的距離。事實上,M-130原本是專為跨大西洋而設計,但由於政治原因,遭到了英國的拒絕。考慮到大型硬式飛艇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地面人員、安全因素,加上易燃的氫氣、巨大體積對風的高度敏感和對惡劣天氣的脆弱應變能力,對比飛機等新技術的發展,硬式飛艇在這次災難之前其命運就已經註定。

1940年4月,納粹元帥戈林下令關閉齊柏林公司,並拆除廠房和已經建成的LZ130飛艇,將寶貴的鋁用於生產戰鬥機。稱霸天空的齊柏林飛艇就此銷聲匿跡。曾經輝煌的飛艇時代黯然謝幕了,興登堡號的失事成為這個黃金時代結束的標誌。

新的希望

飛艇的黃金年代已經遠去,人們也許再也看不到那些龐然大物翱翔於藍天的情景了。然而,飛艇等浮空器的高升限、大載重、低能耗、低成本決定著它的價值不會就此湮滅於歷史長河,它只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再次蘇醒。近幾十年,隨著材料技術、氦氣提純技術和控制技術的發展,飛艇這種古老的飛行器重獲新生,全球各地不斷出現的各種載人飛艇、測繪飛艇、通信飛艇、安保飛艇、廣告飛艇乃至衝到臨近空間的平流層飛艇,都是它的後裔。更令人欣慰的是,齊柏林飛艇也沒有真正消失,它的繼承者「齊柏林NT」飛艇作為目前世界上最成功的載人飛艇正在延續那段傳奇,在世界各地的藍天,創造一個又一個輝煌。沒有犧牲就沒有進步,航空領域更是如此。無數科技工作者正是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才使航空科技達到了今天的高度。前路也許曲折,但我們有理由相信,衝破烏雲以後,飛艇的明天一定會更加光明!


齊柏林NT飛艇

(本文有大量內容翻譯自美國飛艇歷史學家丹.格羅斯曼的博客文章,在此表示感謝!)


蘇聯登月計劃,一個火箭上裝了幾十個發動機,結果搞了幾次都發射失敗了,有幾次還大爆炸來著。。。
鼠式坦克,即使能量產也是活靶子。
HD 2900 XT,超大規模渲染單元,超複雜超寬的顯存匯流排,最後功耗太高性能也一般。。
Windows Vista的第一個版本,開創性的操作系統,採用了領先的.NET架構(現在的.NET只是它的妥協產物了),無奈趕上摩爾定律終結,PC跑不動,只能推倒重來,導致上市日期推遲了好幾年。。。
最後,9999大建什麼的。。。


推薦閱讀:

App 產品原型設計用什麼軟體?
智能硬體產品經理需要哪些技術基礎?
有哪些適合大學生使用的 app?
歷史上有哪些紅極一時卻最終消失了的產品和品牌?

TAG:歷史 | 產品 | 科技 | 悲劇 |